审美过剩精力发泄论(aesthetic theory of giving personal excess vigour)
关于审美本质和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席勒继承康德关于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游戏的思想,认为人存在由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对立统一而产生的游戏冲动。审美和艺术就是发泄过剩精力的游戏活动,具有明显的追求快感的目的。斯宾塞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席勒的观点,认为艺术由游戏发展而来,它们都是过剩精力发泄的冲动性活动,能够使人产生一种审美快感,并且不带功利性和目的性。因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无需花费全部的精力去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有过剩精力发泄于游戏或艺术活动。这一学说强调艺术或审美除了审美享受外,不存在功利和实用的目的,具有合理成分,但把艺术和审美活动同游戏活动等同起来,并简单地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不能科学地解释审美活动的本质,也没有科学地揭示艺术的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知识是其基础,具备相关的审美知识,才可能了解事物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信念是其核心;审美情感是其动力,决定个体是否愿意接近某种形式的美;审美行为倾向是促使个体产生相应审美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尤其是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能帮助人们正确发现并深刻感受美、体验美,有利于区分美丑、善恶,按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为个体审美活动提供了内在参照,决定着个体的审美态度和行为。其形成与发展受时代、民族、社会文化条件、政治背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自然科学观点乃至年龄、职业、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
没有要显示的评论
没有要显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