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西班牙心理学史(history of Spanish psychology)
西班牙是欧洲心理学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主要受德国、英国、法国和瑞士心理学的影响。19世纪西玛罗创建西班牙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人类实验室。1917年成立职业指导研究所,后改名心理技术研究所,是世...
西尔斯
西尔斯(Robert Richardson Sears,1908—)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1925年在斯坦福主修心理学和英语,1929年获文学士学位。曾受推孟的熏陶。...
西方儿童心理学史(history of child psychology in Western)
研究儿童心理学在欧美诞生、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儿童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历史较短暂,大致分四个阶段:(1)近代社会,儿童心理研究迅速发展,并于19世纪后期诞生科学的儿童心理...
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Western thought of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诞生之前,即社会心理学孕育时期(或称社会哲学阶段),西方有关的观点或主张。自古希腊至19世纪,欧洲许多哲学家对人性或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心理...
西方心理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心理学在西欧各国和美国的起源、产生、演变、发展的历史。大致分四个时期:(1)发韧、孕育期。约公元前8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为古希腊、古罗马和西欧国家哲学心理学思想萌芽、形成和发展时期。古希腊、古罗...
西国记法
书名。明代从西方传入的一本有关记忆的著作。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著,明万历年间(1595年)刊刻。全书共六卷:卷一原本篇,提出人的记识是造物主赋予神魂的一种功能,记识对象是万物,记识地方是脑囊,不同...
西蒙
① 泰奥多尔·西蒙(Theodore Simon,1873—1961) 法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生于法国第戎。1900年于巴黎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巴黎佩里-沃克律斯收容所、圣·安娜...
西肖尔
西肖尔(Carl Emil Seashore,1866—1949) 美国心理学家,音乐心理学先驱。生于瑞典摩伦达。1895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897—1938年任职于衣阿华大学...
西周
西周(1829—1897) 原名“西修亮”。日本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日本心理学的奠基人。生于日本岛根县津和野市。幼年显示非凡的儒学才能,后专攻西方学说。1862年奉幕府之命赴荷兰莱顿大学留学...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新生儿的口唇碰到乳头或手指时,相应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动作的反应。这种反射早于头眼协调、手跟协调,是人类最早的协调动作之一,无需练习和强化。研究发现,当触及一些身长为12厘米~2...
吸烟矫正(modification of smoking)
对吸烟的矫正措施。主要有三类:(1)厌恶疗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吸烟者吸烟时给予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可以是电击,或是对令人厌恶场景的想象,使吸烟具有消极色彩。(2)操作条件疗法,应用操作...
希-内学习能力测验(Hiskey-Nebraska Test of Learning Aptitude,HNTLA)
学习能力测量工具。专为聋哑及语言缺陷儿童设计。美国内布拉斯加的希斯基1941年设计。所有测验都考虑聋哑儿童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制定标准,适用年龄为2.5岁~18.5岁。整套测验包括12个分测验...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前460—前377) 古希腊名医,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长于外科手术,以善于诊断和治疗著称。有一套健康哲学、心理学知识。认为圣病(癫痫病)的病因在脑,而...
希尔加德
希尔加德(Ernest R. Hilgard,1904—200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24年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30年于耶鲁大学获实验心理学...
希克-海曼定律(Hick-Hyman's law)
心理物理学定律。表征人的信息传递时间与刺激的平均信息量之间呈线性关系的定律。希克和R. 海曼1952年在选择反应时研究中得到。其表达式为\(RT=a+bH_T\)。式中,\(RT\)为选择反应时...
希普柯文斯基
希普柯文斯基(Nikola Sparrow Schipkowensky, 1906—1976) 保加利亚医生、精神病学家。毕业于索菲亚医学院。后在慕尼黑师从布姆克,致力于精神病学和神经学研究。...
希奇格
希奇格(Eduard Hitzig,1838—1907) 德国精神病学家。生于德国柏林。1862年于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75—1879年任苏黎世大学教授。后任职于哈勒大学,直至1903...
希望(hope)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八种美德之一。对达成永久愿望和目标的信念。产生于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出生至1岁)。是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的结果。既会因以后发展阶段...
析句测验(dissected sentence test)
能力测验的一种。运用语句重组的方式测定被试的语文能力。包括多个语句,句子中的单词顺序混乱,被试必须根据语意重组,使之成为通顺且合乎语法的句子。如“起床早晨上早操我们每天按时”,被试必须根据语意理...
析梦(dream analysis)
即“梦的分析”。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一译“选言概念”。概念的一种类型。与“合取概念”相对。按析取规则构成的概念。包含的事物可同时具备两个要求的属性,也可只涉及其中之一。在这种概念的属性之间,起作用的规则是“和”与“或”的规则。如在...
析园设计(factorial design)
实验设计的一种。以多因素(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研究对象,探求各因素的主效应和因素间的交互效应。以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化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为基础。有完全随机化析因设计、随机化区组析因设计、裂区析因...
熙提(stilb,sb)
厘米克秒制中的亮度单位。1熙提为1坎(德拉)每平方厘米(cd/cm2)。参见“坎(德拉)每平方米”。
嬉皮士外观(hippy look)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等国青年人的消极颓废装束。其特点:男性留有蓬松的大胡子,蓄披肩长发,女性头上插花,脸部饰装饰性花纹;男女均着奇装异服;佩带大量首饰,并吸毒。反映年轻人对社会现实及现存体制...
习得的区别性暗号(acquired distinctiveness of cue)
能使经过训练的动物更容易辨别、更快反应的不同刺激物的特征。如先训练动物对同时呈现的黑色和白色刺激物(如图片)作辨别反应。黑色作为正刺激,伴有食物强化,白色为负刺激,无食物强化。形成辨别反应后,改...
习得反应理论(learned response theory)
焦虑理论的一种。认为焦虑是经由条件作用学习获得的一种反应。一种刺激情境引起创伤性体验,使个体将两者联系起来。此后每遇该情境,个体便立刻产生紧张、不安和恐惧等条件反应。为避免陷入情绪痛苦,个体对提...
习得驱力(learned drive)
亦称“次级驱力”、“获得性驱力”。驱力的一种。与“原始驱力”相对。能激发行为的习得性内在刺激。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提出。通过与原始驱力的满足相结合而获得。即原来的中性刺激因能引起...
习得消退(learned extinction)
动物通过特别训练,某种行为不再出现的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都可以用适当方法使之消退。前者如狗、猫等宠物不合人意的行为,如咬人或咬其他小动物,可通过每次出现该行为时予以惩罚的手段使之不再出...
习得行为(learned behavior)
从个体经验中获得的行为改变或特别的行为模式。与“非习得行为”相对。高等动物许多行为的改变或行为模式均在其后天经验中习得。需以本能为基础。如马戏班中的兔子用两只前爪击鼓即经过训练习得,以兔子激动时...
习得性失读症(acquired dyslexia)
一译“获得性阅读不能”。阅读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累及阅读过程的某个或某几个脑功能环节而造成。因损伤的脑功能环节不同,可有不同表现类型。根据是否伴有其他脑高级功能受损,即按引起失读的脑功能背景的...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即“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理论(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塞利格曼1975年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都有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当他们控制环境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就对控制环境并且达到目的产生无助感或绝望感,而且当他们处于其他的本可以控制的环境中时,...
习服(acclimation)
俗称“服水土”。生理现象。机体对某种特殊环境条件产生的适应。机体内部结构和机能为顺应环境而发生的某种变化。分自然习服和人工习服。前者指在自然环境中,经过一段时期而达到适应;后者指在人为环境中进行...
习惯(habit)
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执行或完成某些动作或某种固定活动模式的需要和倾向。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视之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在其刺激-反应理论中认为,习惯是刺激...
习惯等级(habit hierarchy)
亦称“反应潜势等级”。多拉德和N. E. 米勒人格的刺激-反应理论术语。按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组成的顺序系列。因情境改变或新的条件作用形成而导致线索的改变,这一序列是不断变化的。
习惯定价法(customary pricing method)
定价策略的一种。根据消费者的习惯价格心理而定价的方法。对已形成习惯价格的产品或商品,即使生产成本降低,也不能轻易减价,否则易引起消费者对其品质的怀疑;即使生产成本增加亦不能轻易涨价,否则易引起消...
习惯化(habituation)
① 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因反复练习而自动化地执行某种固定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② 有机体对与生命无关的重复性刺激的反应逐渐下降甚至消退的过程。如深海潜水员对水压的适应。广泛存在于动物界,其意义在于避...
习惯化的保持(retention of habituation)
习惯化的持久程度。与去习惯化相反。如停止刺激一定时间以后,一种习惯化反应如有60%恢复(去习惯化),则有40%仍然保持。可从两方面:(1)保持期终了时测量有机体在单一试验上的反应,并求出绝对和相...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方法(method of habituation and dishabituation)
研究婴儿感知觉的一种方法。鲍恩斯坦1976年最先用于研究婴儿对颜色的分辨。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个刺激(如一个图形或一种声音),当刺激物连续呈现若干次后,婴儿对刺激物就不再注意,即习惯化。若变换新的...
习惯价格(habitual price)
消费者对某类商品价格的固定印象。如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市场上普通火柴售价为一盒2分钱,消费者在长期购买活动中形成固定印象,尽管后因原材料涨价而适当提高售价,但消费者难以接受。
习惯理羽(habit preening)
一种仪式化的理羽动作。常见于鸭类的求偶行为。由鸭子从翅膀背方将嘴伸入折叠着的翅内侧清理羽毛的动作演变而来。在某些鸭类。该行为的显著性因形态特征而加强,如鸳鸯的这种动作,可使色彩鲜亮的翅膀得以翘起...
习惯逆转(habit reversal)
用以消除神经质样习惯和面部习惯性痉挛或抽搐行为的治疗技术。分两个步骤:(1)教会患者每当出现神经质样习惯行为时,即产生一种对抗反应。如对习惯性拔自己眼睫毛的患者,教会他在抬手欲拨眼睫毛时,即用双...
习惯强度(habit strength)
一译“习惯力量”。指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力量。用sHR表示。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赫尔认为,学习即刺激与反应间联结的形成,亦即习惯的形成。学习的程度(sHR...
习惯误差(habituation error)
实验误差的一种。在按照一定顺序呈现系列刺激的实验中,当刺激达到应改变反应方式时,被试因习惯于已有的某种反应方式,仍按原来的方式进行反应而造成的误差。如,在用渐增系列呈现刺激测定绝对阈限时,刺激虽...
习惯型购买行为(purchase behavior of habitual type)
按消费者购买态度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消费者出于对某种商品的信念而形成的习惯性购买行为。特点是根据过去的购买经验和习惯,或长期惠顾某商店,或长期使用某品牌的商品,很少受时尚风气的影响。
习惯型消费者(consumer of habitual type)
按购买态度划分的消费者类型。详见“习惯型购买行为”。
习惯性犯罪(habitual offense)
犯罪人以一定形式反复实施的犯罪。与“机会性犯罪”相对。这一概念可在三种意义上使用:(1)成为习癖的犯罪。犯罪人包括职业犯罪人和因心理或人格障碍因素而实施犯罪的人。(2)因犯罪人所处的环境或身心缺...
习惯性易获得构念(chronically accessible construct)
一种只需少量信息就能被激活的特定的自我图式。表明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是自动化了的,随时会被少量的信息激活。具有一些或所有自动认知过程的特征,即是无意向的、有效的、无需控制的、无意识的。使人的知觉和...
习惯族性等级(habit family hierarchy)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的动物学习行为术语。指同一目标的刺激结合在一起,按优先等级顺序排列的一套可供选择的习惯系统。在有机体奔向目标的过程中,某一目标刺激会引起多种动作反应,对反应的选择取决于哪种反...
习染论
关于人性发生、发展与形成因素的一种观点。与“气禀论”相对。墨翟的人性素丝说是习染论的滥觞:“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
习俗道德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个体道德发展的第二个水平。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在该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基于个人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赞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能清楚地意识到并考虑他人的观点。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三...
习俗性时间概念(conventional time concept)
时间概念类型。为大家所接受的划分时间的方法和观念。如1周有7天,1年有4个季度,1个季度有3个月等。儿童掌握此概念系统有三种表征形式:联想性表征是最初级的表征形式,表现为儿童只能记住个别的日子;...
习行
清颜元学习心理思想用语。强调“习”与“行”在知识学习、道德修养与身体锻炼中的作用。《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云:“人心动物也,习于事则有所寄而不妄动,故吾儒时习力行,皆所以治心。”《言行录》卷下:...
习性反转(habit reversal)
动物习得或种族遗传的对某种刺激反应的改变。主要指反方向改变。如,用实验室的明暗辨别箱训练大白鼠:进暗间可得到食物,进亮间则遭电击;待大白鼠形成习惯,将食物与电击对调,即在暗处遭电击,在亮处得食物...
习性学(ethology)
① 亦称“性格学”。研究人的性格的理论和方法。“ethology”一词来自希腊语“ethos”,具有“品质”或“品性”之意,可用以指人的性格特点。17世纪,“ethologist”专指模仿和刻画...
习性学发展观(ethologic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之一。以奥地利洛伦茨为代表的习性学家提出。主要内容:(1)在心理发展机制方面,反对机械论,主张有机论,认为婴儿天生即在生物学上准备好接受社会符号,积极地为生存而努力;在婴儿与养育...
习与性成
中国古代关于性习问题的一种心理学思想观点。语出《尚书·太甲》。明清之际王夫之引申发挥:“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尚书引义·太甲二》)人的生性与习性一起发展和完善,后天习染(即环境、习俗...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南宋朱熹用语。意为人的心智随后天的习染、教化而发展、成熟。《小学书题》:“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
席勒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 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787年后转向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年...
洗面(face washing)
动物清理体表的一种形式。常见于哺乳动物,如大鼠和猫。主要涉及动物前肢和嘴(门齿和舌头)的运动:舌头舔前肢,牙齿咬皮毛。啮齿类动物先不断舔前肢,再往脸上、头上和耳朵上抹,之后用前肢和前爪在体表上下...
洗冤集录
书名。中国古代法医学专著。宋代宋慈(字惠父)编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湖南提点刑狱官宋慈将北宋无名氏的《内恕录》等书加以综合、校订。并增加自己的经验和医学见解编著而成。共五卷。主要内容:检...
喜剧感(comedic sense)
审美情感。对艺术、生活中的喜剧或喜剧性因素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根据喜剧种类、喜剧因素特征以及主体审美能力不同而有不同层次,如滑稽感、幽默感。是欣赏喜剧的主观条件和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感受能力及态度。...
喜剧性(comicality)
事物在矛盾冲突中暴露出自身的矛盾、空虚和无价值,从而令人发噱否定的审美特征。其表现形式为:表里不一、名实不副、以假乱真、当众出丑等。其矛盾冲突包括先进、美好事物同落后、丑恶事物之间的对立、斗争以...
喜乐疗法(delight therapy)
活套疗法的一种。依据“喜胜忧”的理论,用引发喜乐之情的办法治忧愁不解,也用于治悲、恐与怒。
喜无以赏
指不可因个人喜悦而行赏。语出《管子·版法》。若仅凭个人喜怒而滥施赏罚,就会“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以致社会出现动乱。主张必须对人民加以教育和引导,以便使民心趋向...
戏剧冲突(dramatic conflict)
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指错综复杂的戏剧矛盾纠葛,或由此组成的戏剧结构方式。是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形式。戏剧艺术中反映性质对立的行为、思想观点,情感愿望尖锐化的形式。是构成戏剧性...
戏剧高潮(climax of drama)
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最激烈,达到白热化的顶点状态。此刻,主题思想和人物个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人物关系得到最充分的展开,情感最强烈,剧情最紧张,矛盾冲突最激烈。过了这一点,随着...
戏剧节奏(dramatic rhythm)
戏剧艺术的音乐性特征。指戏剧艺术总体构思流程的节律。包括戏剧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终了诸因素;戏剧冲突的强弱、急徐、续渐、起伏以及跳跃、紧凑和松弛等;人物语言的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交替,语调...
戏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
亦称“拟剧论”。用表演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符号互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全体社会成员比作在这一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认为他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努...
戏剧心理学(drama psychology)
文艺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戏剧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编、导、演过程中产生的戏剧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直觉,意志等戏剧心理过程和剧作家、导演、演员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
戏剧性(dramatic property)
由各种戏剧矛盾冲突引起的一种能激起观众强烈兴趣和情感反应的审美特性。其客观源泉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心理基础是审美主体对这些矛盾冲突的感受与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其基本要素是“突转”和“...
戏剧性情境(dramatic situation)
戏剧整体性情境组成部分。由剧本提供的、在戏剧冲突基础上形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组合,是具体的渗透情感、推动人物行动的客观环境。是戏剧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与动力,具有集中凝练和显豁、强烈的综合性特征。...
系列包装(series packaging)
将用途相同或相似、品质相近的商品设计成图案、形状、色彩等相同或类似的包装。能适应具有同一性心理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根据对某系列中某商品的印象,即可对系列中其他商品产生连带感受和认识,从而缩短对同...
系列反转学习(serial reversal learning)
动物学习实验的一种。实验中,首先训练动物进行一种辨别学习,待动物达到正确辨别反应的标准后,反转刺激的值。即将以前的阴性刺激变成阳性刺激,将阳性刺激变成阴性刺激,当动物重新达到正确反应的标准时,再...
系列规划(serial program)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个体为实现重要的未来目标而制定一系列子目标的心理运作。成熟人格以有序方式指导行为的能力之一。
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
一译“串行加工”。见“信息加工”。
系列扫描(serial scanning)
即“系列搜索”。
系列搜索(serial search)
亦称“系列扫描”。记忆中信息搜索的一种方式。与“并行搜索”相对。美国心理学家S. 斯腾伯格提出并证实。分为穷尽式并列搜索和自我终止式并列搜索。前者指对记忆集的全部项目都依次检查一遍,即将测试项目...
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记忆特性指标。依据项目在字表中的位置描绘出的识记效果(正确率或错误率)的曲线。一般呈U型(反应正确率)或倒U型(反应错误率),可形象地反映系列位置效应(见图)。根据材料及学习的特点,曲线的形状会...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识记系列项目时,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对人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自由回忆法时,被试对材料回忆的先后及回忆量因学习的先后而表现出差异。在所学材料中,最后学习的项目最先回忆且正确回忆量最大,最先学习的项目...
系列性策略(sequential strategy)
编制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D. N. 杰克逊1970年提出。综合使用合理建构法、经验标准法和因素分析建构法来编制测验。具体做法:(1)确定测量的理论构想;(2)对构想进行简单明确的定义;(3)以定...
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
言语学习的一种形式。按事物顺序联系(如时间序列、空间序列、逻辑序列等)建立多重联结的过程。如,让被试学习和背诵一张以特定顺序编排的项目表。早期以联想主义为理论基础,艾宾浩斯提出在该学习中存在邻近...
系列预期学习(serial anticipation learning)
动物学习实验的一种。训练大鼠跑过一条长的巷道,终端有食丸奖赏。大鼠奔跑的速度反映它对食丸多少的预期。若预期食丸较多,大鼠一般跑得快,反之,就跑得慢。预期系列中的下一个项目将会如何,大鼠要知道当前...
系列再生法(method of serial reproduction)
记忆研究方法。在记忆编码过程中,让多个被试依次传递记忆再生任务。并将记忆原型与最后的记忆形式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记忆编码失真的方法。如,图画的记忆再生中,给第一个被试呈现一幅画,然后让他凭记忆画出...
系列主题(serial theme)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作为个体行为基础的多种单一主题的某种组合。即导致外显行为产生的需要与压力交互作用的组合。
系统测试(system test)
为评价系统而对系统进行的各种测量与试验。一般与系统评价同步进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实验方法。用实验的方式创设一种情境,对系统进行各种技术参数的测定,特别是对系统的极限参数进行测定。(2)模...
系统超负荷(system overload)
城市高密度环境中的刺激或信息对城市居民知觉造成的过重负荷。密尔格1970年在《城市经验生活》一书中提出。由于城市中存在许多物理和社会刺激,人们必须漠视较不重要的信息,而集中注意于较重要的信息。致...
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亦称“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将总体中所有个体依照预定的某个特征或标志排序,然后每隔一定距离抽出一个个体组成样本。如,某校一年级学生可按学号排序,然后“逢十抽一”地抽取样本。一般以最可能影响研...
系统发生关系(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动物物种演化过程中的血缘关系。以动物分类学上的类、门、纲、目、科、属和种而言,种间的血缘关系近于属之间的,依次上推。在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中,一般种间行为的相似性要比属、科之间的大。有时行为的比较...
系统发生冒出物(phylogenetic emergence)
高等动物身上不是由较低等动物演化而来的某些特性。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连续性论点相对立。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高等动物中出现的某些能力如语言能力,只是在人类中才出现。人类独有的系统冒出物除语言外,还...
系统发育等级(phylogenetic scale)
动物的形态和行为在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系统发育中所处的位置。公认的系统发育等级与生物分类学中的类、门、纲、目、科、属和种的排列一致。
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
运用系统理论,以系统观点,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步骤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1)目标定位。分析选定对象系统的目的、目标,收集有关数据资料。(2)模型化。根据选定系统的目的和收集...
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
以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优化问题的交叉学科。强调系统整体的组织与规划的重要性,以系统的最大效益来协调解决系统内多重目标的矛盾,利用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考虑,以完成系统的最终目标。其运作分两个...
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 method)
一译“分层聚类法”。聚类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开始时把每个样品作为一类,然后把最靠近的样品(即距离最小的群品)首先聚为小类,再将已聚合的小类按其类间距离再合并,不断继续下去,最后把一切子类都聚...
系统可靠性(system reliability)
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条件下成功完成规定任务的概率。一般用故障率和平均故障时间来表征。受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联结方式的影响。予系统以串联方式联结的系统,其系统可靠性按下式计算:\(R_s=R_1...
系统理论咨询(system theoretic counseling)
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从系统分析观点出发的咨询总称。按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整体,并具有确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理论,把人的心理视为个复杂的大系统,不仅与客观现实、人脑以及人的活动处于复杂的联...
系统疗法(systemic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以改变某个系统中各成员间的交流模式为目标。主要包括家庭治疗、婚姻治疗和网络干预。旨在改变系统的机能活动,而不是造成个体深层心理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系统论(system theory)
研究一般系统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字描述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系统整体与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目标。有三个基本原则:(1)...
系统内省(systematic introspection)
亦称“系统的实验内省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符兹堡学派创设的一种实验方法。将心理过程分成几个阶段进行反省,并用仪器记录每个阶段的时间和被试的紧张状态等。如把联想过程分成四个阶段:(1)预...
系统评价(system evaluation)
对一个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的价值和质量的评估。通常与系统测试同步进行。内容包括构成系统的硬件、软件的质量,系统中人机关系的协调方式,系统中操作者的安全、舒适度及系统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等。从系统的性能...
系统强化(systematic reinforcement)
行为矫正技术。依据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每当患者出现适当行为即给予奖励,出现不适当行为即予忽视,以治疗适应不良行为。适用于治疗儿童的野蛮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缄默不语等。
系统式家庭疗法(systematic family therapy)
家庭心理治疗方法。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激进构成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G. 贝特森等人提出描述精神分裂症家庭交流模式的“双重束缚”(double-bind)理论,他们关注...
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亦称“缓慢暴露”、“敏感递减”。行为疗法技术。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首创。其原理是对抗性条件作用或交互抑制原则,即在同一刺激情境下出现两种反应时,一种反应的加强会抑制另一种反应,使之减弱或消退。如神...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即“非随机误差”。
系统心理学:绪论(Systematic Psychology: Prolegomena)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铁钦纳著。美国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公司1929年出版。因作者于1927年病逝而未能完成,后由其学生韦尔德将铁钦纳1921—1922年间发表的论文集结出...
系统性理性重建(systematic rational restructuring)
按一定步骤实施理性情绪治疗的一套程序。戈德弗里德等1974年提出。包括四个主要程序:(1)基本原理阐述,主要是A. 艾利斯认知模式的观点。(2)非理性信念假设的说明,告知患者基本假设的主要特征,...
系统性原则(принцип системности)
苏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受自然科学的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而提出。将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内部的相互关系、意识与活动的关系等。旨在防止...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多细胞有机体生长发育期间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专一化的现象。在此过程中,随着形态的改变,细胞的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每一类细胞可定量合成一种或数种特异性蛋白质,如肌细胞合成肌蛋白和肌球蛋白,红细胞合成...
细胞构筑图(cytoarchitectonic map)
见“细胞构筑学”。
细胞构筑学(cytoarchitectonics)
研究机体细胞蛆织和结构的学科。揭示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大小和种类及胞体群的配布安排。尼氏染色法可显示神经元的胞体,高尔基器镀银法能显示神经元的全貌,而髓鞘染色法可显示神经纤维的安排。经研究,...
细胞集团(cell assembly)
亦称“集合细胞”、“细胞集聚”。某些单细胞生物,如海绵,被分离后还能与同种细胞再集聚起来。另一种细胞粘菌,平时以阿米巴式单个自由生活,吞食细菌,但当食物缺乏时,便与同类集聚起来,形成带有子实体和...
细胞间液(interstitial fluid)
亦称“组织液”。存在于细胞间质中的液体。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介导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
亦称“细胞免疫”。由T细胞、K细胞或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包括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接受臣噬细胞传递的抗原而被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受抗原和IL-1活化的TH细胞合成和...
细胞内记录(intracellular recording)
研究神经元基本生物物理特性的方法。必须在细胞膜的两侧各置一个电极,形成一个环路。不但能准确测量膜电位,还能测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动作电位。因一根电极必须插入细胞膜内.其操作比细...
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即“细胞液”。
细胞迁移(cell migration)
细胞个体或群体从某部位移动到另一部位的现象。见于组织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如,神经嵴细胞迁移到体内多个区域。成为周围神经中躯体和内脏感觉神经元的来源;视神经细胞迁移到眼顶盖顶。胚胎细胞迁移的机制可能...
细胞外记录(extracellular recording)
观察神经组织电活动的方法。将引导电极安放在神经组织的表面或附近,以引导神经组织的电活动。因活动部位的神经元产生去极化,未活动的部位处于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产生电位差。置于细胞表面的电极能记录这种...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生物活细胞浸浴其中的液体。与“细胞内液”相对。主要成分是水。其中溶有细胞赖以实现其功能的各种成分:(1)氧和二氧化碳;(2)钠、氯、钾、钙、重碳酸盐和磷酸等无机离子和影响某些酶活力的微量元素(C...
细胞液(cellular fluid)
亦称“细胞内液”、“透明质”、“胞质液”等。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在正常状态下悬浮于其中的液体。研究细胞组成时,将细胞磨碎,用离心分离的方法将细胞核及细胞器沉积,沉积物上面的液体即为细胞液。其主要成分...
细胞遗传学方法(cytogenetic method)
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之一。将染色体技术和人类性染色质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因染色体异常疾病而产生的行为异常等方面,用以探讨人类的遗传对人格特质的影响。
细胞增生(cell proliferation)
一译“细胞增殖”。多细胞有机体通过细胞繁殖,增加数量,为有机体提供所需体细胞的现象。作用是维持细胞遗传的连续性,保证物种的生殖谱系延续,补充因更替死亡或其他原因丧失的细胞。由三部分组成:(1)细...
细胞质(sytoplasm)
亦称“细胞浆”。细胞内除细胞核内的原生质(即核质)以外的原生质。是生活物质,是一复杂的胶体系统,具有易变性和吸收、排出水分的功能。其中有分子溶液、不同大小和密度的颗粒及脂滴,具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
细节(detail)
艺术作品中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摹绘,或对事件发展某一细微事实的描写。是组成艺术形象、构成情节的基本因素,增强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可使艺术形象、艺术情节和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可...
狎而不慢,和而不同
人际交往中应做到亲热而不轻慢,和谐而不盲从。葛洪《抱朴子·外篇·交际》:“善交狎而不慢,和而不同。见彼有失,则正色而谏之。告我以过,则速改而不惮。不以忤彼心而不言,不以逆我耳而不纳。不以巧辩饰其...
狭窄有效注意(narrow effective focus)
操作活动中,指当要求缩小注意范围时,个体能有效缩小注意范围。美国运动心理学家奈德弗1976年在其编制的注意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测验(TAIS)中提出。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如射击、射箭等对此有较高要求。
下差别阈限(lower difference threshold)
差别阈限的一种。刚刚能分辨出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的差别量。其值等于标准刺激与下限之差。测定差别阈限时,被试有50%的次数感觉为等于、50%的次数感觉为小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强度,称下限。参见“差...
下滑错觉(glide illusion)
飞行中的躯体重力错觉。当飞机突然作直线加速运动时,飞行员对加速度引起的向下惯性力作用产生的飞机向下滑的错觉。
下颞皮质(inferior temporal cortex)
颞叶的下面部分。包括中、下颞回,相应于布洛德曼20区和21区。调节视觉分辨能力。动物实验中,切除猴的双侧下颢皮质,猴不认识原来熟悉的物体,在极度饥饿的条件下,将可吃或不可吃的东西不加分辨地放入口...
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中脑背面下方的一对小丘。听觉的反射中枢。向外侧连下丘臂,经下丘臂连接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路上的重要中继站。内有密集的细胞组成下丘核,包括中央核、中央周核和外侧核。中央核腹外侧部细胞构筑分层,如...
下丘脑(hypothalamus)
间脑的组成部分。位于丘脑的前下方,成为第三脑室的底部和下侧壁。通常从前向后,分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各包括许多神经核团。负责维持生命的基本行为,如调节摄食、饮水、性行为等。也控制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hypothalamic-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
连接下丘脑毛细血管丛及脑垂体前叶毛细血管窦的血管系统。与肝门脉血管情况类似,下丘脑激素经由脑垂体门脉系统送到垂体前叶。
下丘脑激素(hypothalamic hormone)
下丘脑分泌的促垂体激素的统称。由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合成、分泌。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可促进或抑制腺垂体中某些激素的释放。已确定存在以下六种:(1)生长素释放激素和抑制激素;(2)催乳素释放激...
下视显示器(head-down displays)
综合飞行显示器的一种。安装在飞机座舱主仪表板上的电子显示器。包括水平状态显示器、垂直状态显示器等。
下托(subiculum)
靠近并平行于海马沟的海马旁回皮质带。是海马旁回新皮质与海马古皮质间的移行皮质。和前下托与海马、齿状回一样,都具有古皮质的典型结构,属古皮质。为颞叶皮质和海马间的神经联系,与颞叶、海马、齿状回、间...
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
亦称“类属学习”、“归属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指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概括性较高内容的一种学习。可依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影响而分为派生性归属学习和...
下限(lower limit)
见“下差别阈限”。
下限效应(floor effect)
即“地板效应”。
下行沟通(downward communication)
一译“下向沟通”。沟通的一种方式。群体中地位较高的成员主动与地位较低的成员进行的信息交换。一般通过正式渠道,如下达指示、发送通知等。其缺点是信息量过小,信息冗余量过大,精确性不高,动态信息过少等...
下意识(subconscious)
即“潜意识”②。
吓唬行为(diematic behavior,diematic display)
比较心理学术语。被捕食动物用来吓唬捕食动物的行为或展示。动物二级防御系统中逃逸行为的前奏。可能代表被捕食动物进入战斗准备时对捕食动物的警告,或仅恐吓捕食动物,引起敌害畏缩或犹豫不决,使被捕食动物...
夏眠(aestivation)
亦称“夏蛰”。动物夏季休眠。可避开燥热和干旱等极端气候。常见于沙漠中的物种。某些沙漠啮齿类动物,如地松鼠,夏季变得不活跃,像蛰居一样,体温下降,多数生理水平下降,能量消耗减低,不进食也能活较长时间。
先多后少法(big-early little-late method)
广告宣传投入策略。要求在广告宣传的初期先投入较多的广告费用,待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后,逐步减少广告费用的支出。主要用于新产品或新的劳务方式的市场开拓,以期在消费者心目中创造新的需求观...
先赋角色(congenital role)
亦称“归属角色”。个体与生俱来或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与“自致角色”相对。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如人一出生就被赋予的种族、民族、性别等角色,随着个体的成长而自然获得的儿童...
先觉
少数人觉察事理天生先于众人的认识心理观点。详见“先知”。
先起粗觉(protopathic sensitivity)
一译“原始感觉”。皮肤感受性变化现象。与“后起粗觉”相对。英国神经学家黑德1903年在皮肤感觉缺失的观察中发现。黑德让外科医生在自己前臂处切断桡神经和浅表神经,造成相应部位皮肤形成感觉缺失区。结...
先声后实
即作战时,先用声威使敌人丧失战斗意志,再用强大的部队攻击敌人。《周书·崔猷传》:“夫兵者,务先声后实,故能百战百胜,以弱为强也。”明庄应会《行武要略·阵法上》:“昔称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此言...
先天反应等级(innate hierarchy of response)
多拉德和N. E. 米勒人格的刺激-反应理论术语。新生儿遇到刺激时产生的一连串反应。由遗传模式决定,与学习无关。
先天论(nativism)
即“天赋论”。
先天驱力(innate drive)
即“原始驱力”。
先天释放机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
引发本能行为的机制。习性学家假定,本能行为是一个反应系统,受某神经中枢控制,刺激若触发某个中枢,就会引发某种本能行为。但每个神经中枢都有一个抑制中枢,可以免除刺激对本能行为中枢的引发作用。故有机...
先天性(congenitality)
个体出生时具有的特征。与先天的或遗传的不完全同义。可能由遗传之外的其他因素造成,如母亲在孕期患病引起的新生儿迟钝、耳聋等。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
亦称“克汀病”、“呆小病”。心身疾病的一种。由先天性原因使甲状腺素分泌减少或缺乏而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疾病。智力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两类:(1)地方性克汀病(epidem...
先天性聋(congential deaf)
一出生就丧失听力的听觉障碍。致聋原因:(1)胎儿发育期受到病毒感染,如母体梅毒、德国麻疹等;(2)双亲Rh因子不合,听觉器官发育受损;(3)产程外伤,如产钳挤压等;(4)母体在怀孕期酗酒、吸毒、...
先天语言能力说(innate language capacity theory)
亦称“转换生成语法说”。语言获得理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在头脑里天生就被赋予一种特有的被称为“语言获得装置”(LAD))的...
先天之学
北宋邵雍讨论心物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观物外篇》:“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指‘先天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可见“先天学”是研究人心如何衍生天地万物的。在邵雍看来.“身在天地后,心在...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其抽象性、概括性、包摄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
先学前期心理新质(new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in before-preschool period)
1岁~3岁幼儿在心理发展中形成的新的心理成分。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达维多夫等用以描述儿童心理发展。形成于对象操作活动中,通过模仿和复现成人操作物品的方式实现。包括:(1)能直接重复成人做给他们...
先验分布(prior distribution)
一译“验前分布”“事前分布”。概率分布的一种。与“后验分布”相对。与试验结果无关,或与随机抽样无关,反映在进行统计试验之前根据其他有关参数\(\theta\)的知识而得到的分布,记为\(q(\t...
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
一译“验前概率”。概率率的一种。与“后验概率”相对。根据某个理论或方法而确定的事件概率。并非通过随机试验或随机抽样获得,而在试验之前就预先确定。详见“贝叶斯定理”。
先验量表(prior scale)
凭编制者的主观判断或逻辑推理编制的未经实际验证的量表。
先验论(apriorism)
一种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天固有的和主观自生的哲学论点。以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代表。康德认为,空间、时间、因果性和自然规律非自然界本身的特性,而是人类认识的先验的理性形式,它...
先验效度(prior validity)
效度的一种。根据个人经验或某种未经检验的理论假设判断一道题目或一个测验对测量某种心理特质的有效程度。
先择后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朋友应事先进行选择。葛洪《抱朴子·交际》:“吾闻详交者不失人,而泛结者多后悔。较曩哲先择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择也。”葛洪认为.只有审慎交结朋友的人才不会失去朋友,若浮而不实地滥交...
先占构念(preemptive construct)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构念的三种类型之一。指无法将其元素用于其他构念中的非常特定的构念。参见“群集构念”、“命题构念”
先知
① 关于少数人知晓事理天生先于众人的认识心理观点。《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把人划分为两类:先知者与后知者。认为上天的安排是使先知者帮助...
先治者强
认为君主“先治”,可以使臣民的不良想法与行为在发生前就受到禁止,从而约束臣民的私欲,使奸邪行为不会发生。《韩非子·心度》:“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弦式键盘(chord keyboard)
以类似琴弦方式输入字母和数字信息的键盘(如图)。用单手操作。其按键表面有不同形式的凹座,操作员按动不同的凹座时。会把1个、2个或4个键同时按下去。每个凹座对应不同的字母和数字。操作员可用不同的手...
咸花生效果(salt peanut effect)
说明“搜寻心象”的形成对提高捕食动物寻找隐形猎物能力作用的一种比喻。实验表明,捕食动物形成搜寻心象后,能造成注意改变,容易察觉隐形猎物;找到特定类型的猎物,反过来也会促进捕食动物对该类猎物的口味...
嫌犯孤独感(inmate's lonely feeling)
犯罪嫌疑人在预审期间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心理体验。由犯罪嫌疑人被拘捕后,被迫与社会隔离,失去自由而致,与由于罪行败露引起的不安、恐惧等密切相关。预审期间,犯罪嫌疑人为消除孤独感,会设法打听案情,谋...
显变量(observable variable)
一译“可观察变量”,亦称”指示变量”。变量的一种。与“潜变量”相对。可以直接观测或度量的变量。
显色指数(color rendering index,CRI)
评价光源显色性的数量指标。包括一般显色指数(Ra)和特殊显色指数(Ri),一般显色指数(Ra)由8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色样在规定的标准光源和待测光源照明下的色差确定。计算公式为\(Ra=100-4...
显示器(displays)
人机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系统中向人提供系统信息的装置。有多种类型。按与显示器对应的感觉通道的性质,可分为视觉显示器、听觉显示器、触觉显示器和嗅觉显示器等。按显示器的功用,可分为性质显示器、数...
显示器标尺标记(scale marker of displays)
显示器标尺上用以读数的刻度和符号。读数标记可分大、中、小三档。小标记一般与标尺上的最小读数单位相一致。如设计一个读数要求精确到10伏特的电压表,则最好每个小刻度表示10伏特。中标记与大标记的读数...
显示器点阵尺寸(matrix size in displays)
显示单个字符的发光点矩阵的大小。以字符的行点数与列点数相乘矩阵表示。其大小取决于它的分辨率,分辨率高的显示器。其点阵尺寸大于分辨率低的显示器。字符显示的清晰度主要受点阵尺寸与字符笔画数的影响。在...
显示仪表板(display panel)
即“仪表板”。
显性焦虑(manifest anxiety)
见“焦虑”。
显性焦虑量表(Manifest Anxiety scale,MAS)
特质焦虑测定工具。美国心理学家J. A. 泰勒1953年采用合理建构法编制。最初由200条有关焦虑的项目构成,其中135条为缓冲项目,65条为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中反映显性焦虑的题目。经数次修...
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
一译“显梦”。梦者醒后能记起并陈述出来的梦的内容,是梦的表面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梦中有两种力,一种力要求有所表示,另一种力则要阻止表示,显性梦境是这两种力折中调解的结果,由凝缩、移置、表现力及润...
显性需要(manifest need)
即“外显需要”。
显因律(law of vividness)
亦称“冯·雷斯托夫效应”、“隔离效应”。学习和记忆定律。当一系列学习项目中的某一项与其余各项不同或有突出特点时,对该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余各项的现象。德国心理学家布斯吉尔克19世纪末首先发现。他...
显著特质(eminent trait)
即“首要特质”。
显着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
假设检验的一种。根据小概率原理对原假设\(H_0\)作出接受或拒绝判断的假设检验。检验时,根据随机样本的观测资料,求出检验统计量的一次观测值,进而判断是接受原假设\(H_0\),还是拒绝\(H_...
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level)
统计推断错误的概率指标。在统计推断中,观察值或假设检验统计量落入估计区间或拒绝域的概率。用符号\(\alpha(0<\alpha<1)\)表示。在区间估计中,\(\alpha\)表示估计值不落入...
现场感(theater sense)
亦称“临场心理体验”。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艺鉴赏中对特定艺术场景有意注意的心理现象。是作家、演员或读者、观众面临具体、鲜明、真切的创作情境时,由于感情激发而产生的对该情境中的人物、事件、场面、...
现场观察(field observation)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自然生活中,与之共处,并从中收集观察资料。要求观察者介入观察情境,了解其中的各种人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经历。基本做法是深入现场。观察者须具有创造性,能及时...
现场勘查心理(mind of investigation on crime scene)
侦查人员在对犯罪现场进行勘查时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1)对犯罪现场的感知。即侦查人员运用感觉器官广泛搜集和发现犯罪现场的各种痕迹、物证或事物的异常变化,构成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表象,经一系列思维括...
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
一译“实地实验”。实验的一种类型。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主动控制或变化某一条件,以考察被试在自然情景中特定的心理现象。其优点是避免了观察法等待考察现象出现需时过长或难以分...
现场研究(field study)
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进行的研究。包括现场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现场观察和测量能在不改变或很少改变操作者正常工作行为的情况下获得结果。现场调查是一种间接观察,可通过问卷、访谈、产品分析、工作分析等方...
现代测量理论(modern testing theory)
测量理论的一种。与“经典测量理论”相对。主要包括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其出现改变了经典测量理论一统测量领域的格局,促进了心理测量的发展。其提出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缺陷:(1)基于平行测验假设进行...
现代古典犯罪学派(modern class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
以古典犯罪学派思想为基础的犯罪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代表人物有马丁森、J. Q. 威尔逊、范登哈格、福格尔、埃利希、A. 赫希等。自19世纪末起。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创立的实证...
现代教学媒体(modern teaching media)
亦称“电化教学媒体”。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储存、传递、处理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硬件,亦称现代教学设备,指用于产生、发送和显示信息的技术装置,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摄影机和放...
现代心理学派别(Contemporary Schools of Psycholog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著。美国纽约罗纳德出版公司1931年出版,1948年修订再版。介绍现代西方心理学各学派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一版时自称走中间道路,二版时则自称机能主义者。二版修订时主要...
现代心理学史(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D. 舒尔茨著。美国纽约学术出版公司1969—2000年共出7版。为介绍西方现代心理学历史的大学教科书。全书以阐述行为主义为中心,介绍冯特新心理学的建立及其背景,以及与行为主义...
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格拉瑟1965年提出。该疗法结合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有机体均受先天需要的驱使,人类作为生命的最高形式具有最复杂的需要。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娱乐需要、自由需要等...
现实生活脱敏(in vivo desensitization)
系统脱敏疗法的变式之一。谢里曼提出。其要点是让患者直接暴露于令其感到恐惧的刺激物面前或置身于实际的恐惧情境之中。患者仍可按焦虑等级进行暴露,事先也要进行放松训练。其优点是见效快,适用于有多种恐惧...
现实性焦虑(realistic anxiety)
即“客观性焦虑”。
现实性思维(realistic thinking)
人在思考问题时,从客观现实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将逻辑、证据和现实三者结合起来的思维。与“内向性思维”、“自我思维”相对。一般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占优势。若个体的内向性思维占优势而现实性思维受到削...
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人格结构中自我的活动原则。主要内容:(1)自我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满足基本需求,维持生存;(2)自我遵从现实约束,维持与本我、超我的平衡,并保持与环境的和谐。该原则以个体的生存和...
现实中存在(being-in-the-world)
即“实存”。
现实主义消费者(realistic consumer)
对某种商品有现实需要,并通过市场交换活动获得商品,消耗商品使用价值的个体。是消费者中最一般、数量最多的群体。其心理和行为直接影响市场供求、消费舆论、消费趋势和消费时尚等。
现实自我
① (real self) 一译“真实自我”。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与“理想自我”相对。罗杰斯认为,指个体实际拥有的自我概念,即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其...
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phenomenological field)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人的经验世界或内心世界。包含个体在任何时间都能感觉到或经验到的一切现象。主要由两种知觉经验构成:(1)有意识的知觉经验,可用语言符号表达;(2)无意识的知觉经验,无法用语言符...
现象实在(phenomenological reality)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个人的主观世界。罗杰斯认为,所有人都活生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主观世界只有自己才知晓,决定人的行为的也是这种主观世界而非物质实在。主观的现象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之间具有一致...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思潮和运动。狭义指关于意识的纯粹本质的科学,是包罗万象的方法学。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及其早期追随者的理论构成。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经验本身,尤其是意向活动...
现象学范型(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
关注人的主观经验的人格研究取向。包括罗杰斯、马斯洛、G. A. 凯利和R. R. 梅的人格理论。关注个体对世界的知觉和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动机、先天的决定条件、特质和强化史。该范型并非一个特殊的...
现象学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仅观察个体的当前经验,并试图尽可能不带偏见或不加解释地进行描述。在临床或科学上,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挑战。在临床上,注重心理治疗的记录和保存治疗过程的档案资料,反对精神分析论者完全不...
现象学疗法(phenomenological therapy)
个人中心疗法及人本存在疗法的统称。这两种疗法都以现象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现象学派(school of phenomenological)
即“现象学心理学”。
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亦称“现象学派”。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取向。胡塞尔最早提出“现象学心理学”一词,他批判心理主义,发展意向性学说,提出先验本质还原学说,建构主体际性理论(交互主体性、意识共通性),创建生活世界...
现象自我(phenomenal self)
① 个体经验到的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能力、地位、职业、兴趣爱好等的经验。 ② 个体本人直接知觉到而非用心理测验等工具推测得知的自我。
限定责任能力
即“部分责任能力”。
限时测验(timed test)
即“速度测验”。
限时心理疗法(time-limited psychotherapy)
预先设定明确的日历时间或疗程次数的心理治疗技术。由克服经典精神分析冗长、昂贵、耗时的缺陷发展而来。疗程及具体时限各不相同,从数次到40次,从几周到12个月不等,一般以25个疗程为限。其理论基础主...
限制联想(controlled association)
即“控制联想”。
限制性环境模拟技术(restricte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technique)
感觉剥夺技术的一种。将被试浸于一个可密闭的水缸中,盖上盖子,水缸内完全黑暗。早期,被试只能借助管子呼吸,听觉和视觉都受阻。改进后,被试面朝上漂浮在水缸中,脸浮出水面,有放松、享受和愉快的体验。北...
线长编码(line length coding)
编码的一种。以线段作代码的视觉信息编码。在同一编码系统内不可超过5个,否则易发生混淆。需占用较大空间,一般很少使用。
线的视觉感受(visual sense of line)
美术形式感的一种。不同的线条在人的视觉上会造成不同的心理效果。粗线条使人感觉强硬有力,细线条让人觉得柔弱纤细;浓线使人感觉粗重,淡线使人感觉轻盈;实线使人感觉稳定、静止,虚线使人感觉飘渺、虚幻;...
线粒体(mitochondrion)
膜性细胞器。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数量由几百至几千个不等。一般在最活跃的细胞中数量最多。通过呼吸作用,将摄取的营养物质进一步氧化,并将氧化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能...
线索
① (cue) 任何有助于个体在具体任务情境中作出适当反应的条件或刺激。可以是外部刺激,也可以是内部刺激。在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人格的刺激反应理论中,指决定有机体在任一特定时间...
线索回忆(cued recall)
回忆的种形式。借助提取线索而进行的回忆。人们在直接回忆某一经验遇到困难时,往往将与该经验有关的某些事物及其特征或当时的情境特点等作为线索来帮助回忆。作为一种实验程序,被试完成识记任务后,在执行回...
线索利用论(cue utilization theory)
阐明情绪强度或唤醒水平影响操作和行为机制的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心理学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探讨外界刺激造成的有机体驱力水平变化对感知觉、操作成绩和其他行为的影响,发现驱力水平升高时,...
线索性反应(cue producing response)
多拉德和N. E. 米勒人格的刺激-反应理论术语。指思维、计划、推理等内部反应。
线索依赖性遗忘(cue-dependent forgetting)
一译“线索性遗忘”。遗忘的一种。在信息提取时因缺乏恰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的遗忘。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等人1973年提出的编码特殊性原理认为,一个记忆项目是与学习该项目时的上下文或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
新页面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
深度知觉线索。平面上的物体因各自在视网膜上所成视角的不同,从而在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短以及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显示出的能引起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近处对象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对象占的视...
线性变换(linear transformation)
保持向量间线性运算关系不变的变换。若\(X\)是\(m \times 1\)的向量,\(A=(a_{ij})_{n \times m}\)是\(n \times m\)阶矩阵,则称\(AX=Y\...
线性等值(linear equating)
测验分数等值的一种方法。把同组被试在两次平行测试中得到的原始分数转化成标准分数加以等同化的方法。其公式为\((y-\bar{y})/S_y=(x-\bar{x})/S_x\),式中的\(x\)和...
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
回归模型的一种。用于描述相关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一般形式是\(Y=\beta_0+\beta_1X_1+\cdots +\beta_pX_p+\varepsilon\)。应用时通常作如下假设:\...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near structural model)
即“结构方程模型”。
线性模型(linear model)
数学模型的一种。用于描述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一般形式为\(Y=\beta_1X_1+\cdots+\beta_pX_p+\varepsilon\)。设样本含\(n\)组观测值\(Y_i\),\(...
线性判别函数(linear discriminant function)
见“判别函数”。
线性相关(linear correlation)
亦称“直线相关”。相关的一种。在相关散点图上,散点的分布呈倾斜的椭圆形,且在椭圆的中心部位散点分布密集。椭圆的长、短轴的长度差异愈大,线性相关程度愈大。对于标准化变量,若散点多数分布在一、三象限...
线性支配等级(linear dominance hierarchy)
有组织结构的群居动物个体之间由最高到最低的严格等级序列关系。如,有些猴群中最高级的甲猴支配乙猴,乙猴支配除甲猴以外的其他所有猴,丙猴支配除甲乙两猴以外的其他所有猴,依次形成线性等级关系。某些鸟群...
线性组合(linear combination)
多元统计术语。运用加法与数乘两种运算将一组同维数的向量合成为一个新向量的过程。若有\(k\)个\(p\)维向量\(Y_1,Y_2,\cdots,Y_k\)及任意\(k\)个实数\(c_1,c_2...
腺垂体(adenohypophysis)
内分泌腺。脑垂体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前部、结节部和中间部。与下丘脑有紧密的功能联系。通过下丘脑,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对一些无神经直接支配的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进行神经-体液性调节。由腺...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对环腺苷酸合成起决定作用的酶。由调节和催化两个亚基组成。前者对神经递质或激素的质和量加以识别和感知,后者催化磷酸核苷酸,使之环化。在神经递质或激素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活化,激发或增加环腺苷酸的...
乡土恋(philopatry)
终生留在出生母群的行为习性。对灵长类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灵长类物种是雌性终生留在出生的母群,雄性迁移到其他群体或别处成为独居个体。有学者调查发现,雌性黑猩猩性成熟时迁移到其他群体,以后会常回到出生...
相挨动物(contact animal)
个体间生活距离非常近的动物。在脊椎动物中区分紧挨与保持距离的物种有一定难度。鱼类和爬行类中有鳗鲡、海鳝、鲶鱼、海龟、某些蜥蜴和蛇;鸟类中有鼠鸟、绣眼鸟、企鹅和大多数鹦鹉;哺乳动物中有猪、河马和大...
相挨行为(contact behavior)
动物聚集在一起互相接触、感到舒适的行为。有些动物个体间尽可能扩大相互接触的面积,其功能可能是抵御寒冷。在许多物种中,对伴侣或群的形成有作用。在灵长类婴儿中表现得最为强烈,紧挨母亲的叫攀母仔。若婴...
相称得体(matching)
美学术语。艺术美构成规律。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有关因素的和谐配置。如绘画的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或演员的言语、行动等彼此协调和谐、配合适当、恰如其分,就能引起人的美感。“相称”出自《礼记·王...
相乘效应(multiplying effect)
群体犯罪心理现象之一。指犯罪团伙或犯罪集团的犯罪能量及其对社会的危害性远超过个体犯罪能量及其对社会危害结果的简单相加,而出现成倍增长的特殊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1)亚文化群体意识。犯罪群...
相对辨别(relative discrimination)
亦称“相对判断”。对同时呈现的刺激物的辨别。在此过程中,观察者可对同时呈现的刺激物进行比较,能辨别的刺激物数目要比绝对辨别时多得多。人的不同感觉通道和对不同性质刺激物的相对辨别能力有较大差异。如...
相对标准(relative standard)
根据参照标准制定的标准。与“绝对标准”相对。如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时,先考虑全班学生成绩大概分布情形,并预定各等级人数比例(如得甲等者占15%,乙等者占30%),然后按学生成绩高低依次评定。一般常用...
相对剥夺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研究经济地位、福利待遇、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机会状况与犯罪关系的理论。社会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J. 布劳和P. 布劳1979年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不平等的代价:都市结...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hase)
见“不应期”。
相对测量(relative measurement)
测量结果必须与某种标准相比较才能了解其意义的测量。大多数心理测验属此范围,因测量个体行为无绝对标准。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兴趣的大小等,都是与所在团体大多数个体或一种人为标准相比较而来的。常通过原始...
相对次数分布表(re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一译“频率分布表”。次数统计表的一种。详见“次数统计表”。
相对对比敏感度(relative contrast sensitivity,RCS)
反映人眼视觉对比敏感性的标准函数。以大量被试在参照照明条件下观察能见度等效作业得到的实验数据为依据而求得。制定照明标准和计算能见度值的重要依据。其中,参照照明条件指特定的实验室照明条件;能见度等...
相对频数(relative frequency)
即“频率”。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分压力之百分比值。用公式表示为\(\phi=P_q/P_{q\cdot b} \times 100\%\)。式中,\(\phi\)为相对湿度,\(P_q\)...
相对视见函数(relative luminous efficiency function)
即“光谱光效率函数”。
相对信息量(relative amount of information)
信息论术语。实际信息量与最大可能信息量之比。
相对字测验(opposites test)
语文能力测验的一种。要求被试指出与某一刺激字意义相对的另一字(如大小)。
相反机制(mechanism of opposite)
见“梦的工作”。
相反联想(contrast association)
即“对比联想”。
相符(conformity)
一译“遵从”、“从众”。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或社会的标准与规范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受个体、群体与刺激物特点的影响。使个人接受大多数人的判断,尤其在模棱两可的状况下,从持正...
相符实验(conformity experiment)
研究社会影响和相符性的实验室实验。阿希1951年开发。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向7个或9个被试呈现一条标准线段和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其中一条与标准线段等长)。要求被试大声指出这条与标准线段等长的线段...
相关(correlation)
相关分析术语。同一个研究总体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即一般不能由一个变量精确地确定另一个变量。对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都可研究它们的相关情况,包括相关模式和相关程...
相关比(correlation ratio)
亦称“Eta平方系数”。度量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数量指标适用线性相关和曲线相关。通常用于度量类别变量与等距变量的相关程度。一般地,\(Y\)对\(X\)的相关比定义为\(\eta_{Y \cdot...
相关法(correlation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探究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的问题是两个以至更多变量是否以某种方式一起出现或一起变化。分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称相关系数,用\(r\)表示。\(r\)的分...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统计分析的一种。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相关情况的统计方法。具体包括:(1)绘制散点图,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模式;(2)根据变量种类,选择合适的公式,用样本计算相关系数,以估计(总体中)变量的相关...
相关矩阵(correlation matrix)
一译“相关系数矩阵”。矩阵的一种。多个变量的两两相关系数按一定顺序排成的矩阵。对\(p\)个相关变量\(X_1,X_2,\cdots,X_p\),求出任意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设\(r_{ij}...
相关群体消费影响(consuming influence of reference group)
相关群体对其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相关群体具有一定的群体规范,此规范对消费者产生群体压力;(2)因对相关群体的信任或对偏离相关群体的恐惧,消费者往往产生服从群体的心理;(...
相关散点图(correlation scatter diagram)
一译“相关散布图”。统计分析图的一种。用于观察两个变量的相关模式的散点图。以圆点的多少、疏密表示两变量间关系的程度。两个变量的相关模式和强弱可以在相关散点图上粗略地看出。若散点呈倾斜的椭圆形,则...
相关色温(correlated color temperature)
光源在色表与黑体不完全相同时,在视觉效果上与其色表最为接近的黑体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在色度图上,若有一光源的色坐标最接近黑体加热到3000开时的色坐标,则对该光源而言。其值就是3000...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程度度量指标。\(X\)与\(Y\)两列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通常用\(\rho\)表示,定义为\(\rho=\frac{Cov(X,Y)}{\sqrt{Var(X)}\sqrt{Var(Y)}...
相关系数分布(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样本分布的一种。样本相关系数的抽样分布。其分布形式随总体相关系数\(\rho\)和样本容量\(n\)变化而变化。当两变量总体相关系数\(\rho=0\)时,统计量\(\frac{r}{\sqrt...
相关系数分解(decomposi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路径分析术语。路径分析中,把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分解成连接这两个变量的各条路径的相关部分的过程,根据路径类型可将这些相关部分归纳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伪效应和未分解效应四种效应。结合路径图可理解各...
相关系数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区间估计的一种。对总体相关系数\(\rho\)做出的区间估计。根据费希尔\(z\)转换公式\(z=\frac{1}{2}\ln \frac{1+r}{1-r}\),将\(r\)转换成\(z\),...
相关系数显着性检验(test of significance fo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假设检验的一种。由样本相关系数\(r\)推断总体相关系数\(\rho\)的检验。分两种情况:(1)\(H_0: \rho=0\);(2)\(H_0: \rho \ne 0\)。对积差相关系数而言...
相关性归属学习(learning of correlative subsumption)
亦称“相关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下位学习的一种方式。当新学习的知识的概括程度低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但可使原有知识内涵得以扩充、深化或限定时,即产生此类学习。如学生已掌握“平...
相关样本(correlated sample)
亦称“配对样本”。样本的一种。与“独立样本”相对。从两个相互关联的总体中随机抽得的两个样本。两个样本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若总体\(X\)与总体\(Y\)相互关联,则来自\(X\)的样本(\(X...
相互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
一种社会生物学观点。用以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特里弗斯1971年在“亲代选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他以献血者需要输血时会得到别人的血为例,说明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别人,原因是希望得到回报,最终彼此...
相互适应(coadaptation)
有机体个体之间或机体内部的适应状况。前者有物种之间的,如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有物种内部的,如群居动物个体间的信号交往。后者涉及完成一个动作时神经与肌肉的关系与作用等方面。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解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概念。潘宁认为,组织中的相互依存即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其他组织产生影响。可分为三种:水平相互依存、垂直相互依存、共生相互依存。当组织相互竞争以争夺资源或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
相互作用过程分析(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
一译“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提出的以团体成员相互影响过程分析为重点的一种理论。一般建立在观察团体内部行为基础上,侧重于了解团体成员活动的共变关系和总体,涉及团体成员所处的地位、角色和结构问题。贝...
相互作用距离(interaction distance)
人类空间行为概念的操作定义。A. 霍尔提出人类接近行为的理论框架,即人际观察和空间使用理论。该理论强调利用和操纵空间及物理环境,可以表达所希望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保持所需要的关系水平。他提出...
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 theory)
说明人的社会行为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即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人也主动对环境施加影响,其方式为赋予情境以意义,选择参与何种情境。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 H. 奥尔波特与...
相互作用特征(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特征。如规范与角色特征。可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对这些特征的接受与拒绝也是社会交往的现象之一。不同群体不仅在规范与角色的内容上不同,而且在规范与角...
相加量表(additive scale)
即“等距量表”。
相良守次
相良守次(1903—1986)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生形县。192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心理学科,终生从事教育工作。1952年任东京大学教授,同年以论文《倒摄抑制的心理学研究》获文学博...
相容效度(compatible validity)
构念效度的一种。受测者在一个新测验上的分数与另一个效度已知的同类测验上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确定新测验是否具有构念效度最简单的方法。若相容效度高,说明两个测验测的是相同特质,新测验一样有效。如,...
相属的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
弗洛姆提出的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即爱的需要。他认为人为了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相属关系。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他人相关联的健康情感。为人类所共有;它既能满足个人与世界成为一体...
相属律(law of belongingness)
一译“归属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指学习材料或刺激-反应间的逻辑性和内在相关性易形成联结,提高学习效率。是对效果率、练习律的补充。桑代克接受关于效果率有主观性的批评后又进行实验,...
相似测验(similarity test)
智力测验的一种。通常有两种方式;(1)要求被试说出两种物体或两种观念的相似之处;(2)要求被试将相似物体按相似的特征加以分类。
相似联想(association by similarity)
亦称“类似联想”。联想的一种。在性质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性。如“江”、“河”、“湖”、“海”四个字,偏旁都是三点水,字义都和水有关,这些字在形式和性质上均有...
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
① 亦称“类比律”。联想律之一。即凡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互相间容易产生联想。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早对相似联想及其功能作初步描绘。近代霍布斯、贝克莱、休谟、J. S. 穆勒、培因等人进一步加...
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
即“相似律”②。
相同刺激物抑制(same stimulus inhibition)
亦称“相似效应”。记忆心理现象。系列识记项目中相似的项目较难记住的现象。格式塔理论认为,相似的刺激物构成一个集合体,在集合体中,它们的特性会消失,故较难记住。也有认为,是因为相似的项目之间易发生...
相同性概念(similarity concept)
动物的一种抽象能力。如训练一只家鸽.第一步让它辨别两个颜色或形状不同的刺激物,第二步呈现一个样板刺激和两个选择刺激,后者中一个与样板刺激相同,鸽子若对与样板刺激相同的那个选择刺激做出反应,就能得...
相同要素说(theory of identical element)
一译“共同要素说”。学习迁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1901年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的因素时,第一种学习的结果才能对第二种学习产...
相倚沟通(mutual dependent communication)
信息交流中,一方按自己预定的计划和意愿,另一方根据对象及进程的变化调整信息交换的内容及方式的信息交流。如学术探讨与交流、不同群体和组织之间交换意见和看法等。有明确的沟通内容和目的,能适当调节和变...
相应推断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归因理论的一种。E. E. 琼斯和A. 戴维斯1965年在扩充和发展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推断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个体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该理论认为...
相知心
相互理解与信任。语出北宋《李觏集·周礼致太平论·官人》:“吏之于民必相知心,然后治也。吏知民心则明,明则政平矣;民知吏心则信,信则令行矣。”认为“相知心”是处理吏民关系的重要原则,做到这一点,就...
香港心理学会(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HKPS)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心理学学术团体和职业团体。1986年成立。宗旨:推动香港心理学界的专业活动,创设有利于心理学家坚持职业标准的专业环境,提高香港心理学界的专业水平。1994年成立香港心理学会注...
镶嵌图形(embedded figure)
心理测验的一种材料。一个图形内隐藏着另一个较简单的图形。若不仔细辨认,不易发现。参见“镶嵌图形测验”。
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
亦称“藏周测验”。以隐蔽的图形为题目的测验。主要测量被试的场依存性,即凭借被试对图形的认知,观察其独立分析的能力。著名的有儿童镶嵌图形测验。参见“儿童镶嵌图形测验”。
享乐自我(pleasure ego)
即“本我”。
享受型购买动机(purchase motive of enjoying type)
需要层次购买动机模式的一种。由享受需要而激发的购买动机。分为物质享受购买动机和精神享受购买动机。前者指向物质享受用品,后者指向精神享受用品。
响度(loudness)
听觉重要特征。人的听觉对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单位为味。其强弱与作用于耳的声波振幅密切相关。纯音的响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大的响度强,振幅小的响度弱。但人耳的响度感觉也与音调有关。复...
响度级(loudness level)
衡量声音响度的度量指标。单位为㕫。习惯上以1000赫兹的纯音为标准音.其声级的分贝数即其响度级的 㕫数。如,某一声音在响度上与1000赫兹纯音在40分贝声级时相等,则该声音的响度级为40㕫。
响度量表(loudness scale)
亦称“𠳼量表”。听觉量表。用分段法制作的感觉比例量表。单位为𠳼。具体方法:给被试一个某一响度的固定纯音,让他调整另一个纯音,使后一个纯音的响度相当于前一个纯音的一半。如此重复,即可根据得到的一系...
想其疾之所在
利用想象预防、治疗疾病。《素问·刺法论》:“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
想象(imagination)
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形象(即表象),且能利用已存有的表象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如一个从未到过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根据他人的口头...
想象表象(imaginative image)
人通过想象过程而创造的新形象。人脑在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联想、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加工改造的基础上产生。不同于记忆表象,后者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重现,想象表象则是一种新的过...
想象发展(imagination development)
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想象随个体年龄增长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最初出现在1.5岁~2岁左右(即表征发生的年龄)。约2岁,通过婴儿的动作和语言可观察到想象的最初形态,即重现过去的经验情境。...
想象法(imagination in psychotherapy)
即“心理想象法”。
想象游戏(imagination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在假想的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其思想情感的活动。约在1.5岁出现,高峰期约在6岁。通常有单独想象游戏,如给布娃娃看病、吃饭、打针等。3岁时开始合作性想象游戏,常以...
想以目见,因以类感
认为梦要凭借目见积存的材料或展开种种联想而产生。中国古代关于梦因的一种主张。元明之际叶子奇认为:“梦之大端有二;想也,因也。想以目见,因以类感。”(《草木子》卷二下)最早把“想”、“因”作为梦的...
向量(vector)
① 数理统计学术语。有方向有大小的量。定义如下:由\(p\)个数\(x_1,x_2,\cdots,x_p\)组成的有序数组,记为\(X=\left\{\begin{matrix} x_1 \\ ...
向量分析(vector and locomotion)
见“向量心理学”。
向量和移动(vector and locomotion)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拓扑心理学术语。用于陈述个体在一定生活空间中心理行为的力、方向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当个体产生某种需求,并意识到所要达到的目标时,便在一定生活空间中产生一种向量的力,促使行为沿一定方...
向量疗法(vector therapy)
即“导航疗法”。
向量心理学(vector psychology)
用向量分析的方法陈述心理和行为运动的力和方向的心理学理论。“向量”本是数学和物理学概念,指具有一定方向的量或力,在心理学中,用以表示个体行为具有某种方向的力,力的强弱或正负取决于个体需求与环境中...
向往感(sense of yearning)
理想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包括对祖国前途的憧憬,对个人、集体奋斗目标的追求。反映个体的精神世界。发展这种情感.能使集体成员团结战斗,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向性(tropism)
植物或一些低等动物对某些刺激的定向性应答。如植物根向下生长,叶向太阳伸展等。可能是主动运动,也可能是结构改变。有时与趋避性术语互换使用,但二者内涵不同。根据刺激的种类,可分为向光性、向地性、向化...
向性说(tropism theory)
表明动物的机械性行为是无意识的一种见解。1890年德国动物学家和生理学家洛布正式提出,并用于解释动物的行为。1835年已有一种植物的向性说,指植物的向阳性,洛布以此解释动物行为,提出只有指向刺激...
项目-测验回归曲线(curve of item-test regression)
用回归曲线同时表达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的方法。首先要计算出每一测验总分水平上所有被试回答每个项目的正确率,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曲线图,每个项目绘制一幅,横轴为测验总分,纵轴为答对概率。从纵轴回...
项目辨别度(item discrimination)
一译“项目区分度”、“项目鉴别力”。指测验的各个项目能识别被试的心理特征的程度。各项目的得分代表所要测定的心理特性的优劣。项目的辨别度亦表示各个项目的效度。项目的效度越高,其辨别力越大。具体考察...
项目标志技术(item-marking technique)
促进垃圾清理的行为技术。具体做法是将有标志的垃圾置于脏乱的地方,作为提示,对凡是将标志垃圾项目和其他垃圾一起交回者,给予奖励。实验表明,提示和强化物合并使用,对于促进垃圾清理特别有效。凯西和洛伊...
项目参数(item parameter)
一译“题目参数”。项目反应理论术语。用于描述测验项目特性的参数。包括区分度参数、难度参数和猜测参数。根据项目反应理论绘出的项目特征曲线(ICC)上可显示其几何意义(如图)。项目区分度参数\(ai...
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
现代测量理论的一种。其基本特性:设法求出被试在项目上的表现与其潜在特质估计值之间的关系。在认知测验中,潜在特质一般指测验测量的能力,并常以测验总分作为初步估计。项目特征曲线描述被试对某一测验项目...
项目分析(item analysis)
对测验或量表的项目质量的分析研究。包括:(1)题目的难度分析,客观题以通过率为指标。通过率越高,项目难度越小,通过率越低,项目难度越大;非客观题以被试在某一项目的平均分与该项目的满足之比为难度指...
项目功能差异(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DIF)
测验项目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功能。安格夫1993年将其界定为,控制团体能力后,一个项目在不同团体中的不同统计特性。一般针对两个团体,如两种性别、种族及其他特征团体的被试进行分析,视具有相同能力的男女...
项目加权(item weighting)
根据测验中各个项目的难度或重要性决定答对给予多少分数的过程。
项目鉴别指数(item discrimination index)
项目区分度指标。当效标测量为连续变量时,分布在两端的高分组(H)和低分组(L)在每个项目上的通过率之差。计算公式:\(D=P_H-P_L\),式中,\(D\)为鉴别指数,\(P_H\)为高分组在...
项目难度(item difficulty)
一译“试题难度”。解答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其指标是各项目的正答率或通过率,即项目难度指数。还有一种计算方法是将被试依测验总分的高低次序排列,然后将得分最高与最低的被试各取全体人数的27%,定为高...
项目难度指数(item difficulty index)
项目难度指标。表示测验中试题项目难度的百分数。即受测者答对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P=\frac{R}{N}\times 100\%\) ,式中,\(P\)为项目难度指数,...
项目筛选(item selection)
选定某一题目作为欲编制测验内容一部分的过程。筛选时不仅要考虑项目分析提供的资料,如难度、区分度等,还要考虑测验的目的、性质与功能。
项目特征函数(item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项目反应理论术语。某项目测量的潜在特质和被试对该项目正答概率\(P_i(\theta)\)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项目分数对于所测特质的非线性回归函数。\(P_i(\theta)\)是从能力为\...
项目特征曲线(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
项目特征函数的图像形式。项目分数对于能力分数的回归线。在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有潜在线性模型、理想量表模型、单参数S形模型、双参数S形模型、三参数S形模型、多值反应模型等几种模型的项目特征曲线。
项目效度(item validity)
效度的一种。测验题目对测验预定要测量特质的测量程度。即区分度可用项目与测验总分的相关或项目与外部准则的相关表示。在测验中,项目效度决定整个测验效度。参见“项目分析”。
项目信息函数(item information function)
项目反应理论术语。考查测验项目质量的技术指标。有以下重要性质:(1)其值针对某一被试特质水平θ而言,随θ取值的不同而变化,每个项目提供的信息量是它所测被试特质水平的函数;(2)每个项目在某一特质...
相(phase)
一译“位相”、“周相”。某一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位置作正弦变化时,决定该量在任一时刻或位置状态时的一个数值。如,某一谐振动\(A\)按照\(A=A_0\sin(\omega t+\theta)\)...
相貌知觉(physiognomic perception)
社会知觉的一种。个体对他人的表情的知觉。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的类似表达进化来的;在跨文化环境中,人的面部表情有共同性。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认为,相貌知...
相专化性(phase specificity)
有机体处于敏感期时,环境作用影响其行为发展的持久性。其发展过程体现在社会化和所有形式的印记之中。产生于对人类儿童发展意义的认识中。参见“敏感期”。
象外之象
亦称“景外之景”。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意境论对于在虚境中呈现的景色和形象的一种概括。指超以形似、虚实统一的艺术形象,即境生象外,其含义与“境界”、“意境”相近。实质上是艺术形象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辩...
象征(symbol)
① 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而深远意义的表达方式。具体事物(象征物)与某一抽象意义(被象征的意义)之间的比拟。象征物与被象征的意义之间一般并无必然的联系,需借助人的想象力调动以往经验,才能理解象征...
象征化(symbolization)
见“梦的工作”。
象征性经历家庭疗法(symbolic-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以游戏为象征方式为家庭提供新的经历。惠特克以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从儿童分析性游戏治疗中发展出来。旨在创造一种团结和谐、无拘无束的家庭气氛,缓和家庭中僵化的角色结构,使家庭成员认识到...
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是形象概念(或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混杂的表现。如,患者不准使用中华牌牙膏,称“挤牙膏会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挤出去...
象征意义(symbolism)
精神分析术语。被压抑的、潜意识的愿望或冲突通过其他事物替代而表现出来的方式。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性的冲动和压抑可通过梦见某些物品而表现出来,一些坚硬物品具有男性器官的意义,而容器具有女性器官的意...
象征游戏(symbolic play)
亦称“假定游戏”、“伪装游戏”。儿童游戏的一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特别是前运算阶段儿童)利用表象或借助象征功能。将眼前存在的东西(如小棍、扫帚、石头、纸条)想象成或假定为眼前不存在的...
象征主义(symbol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开现代派艺术之先河,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诗坛,后影响遍及欧美各国的各种艺术门类。1857年出版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被公认为象征主义的第一部作品。代表人物有法国...
肖洛霍娃
肖洛霍娃(Екатерина Васильевна Шорохова,1922—) 女。苏联心理学家。194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在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心理学哲学问题研究室...
消除法(method of elimination)
额外变量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通过一定的实验技术或方法,消除实验中的额外变量,保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问因果关系的明确性。如在视知觉实验中。要消除跟的调节作用,可采用人工瞳孔技术;要避免双眼视差...
消费参照行为(consumptive reference behavior)
消费者根据参照因素来评价自己的社会地位、实际经济状况和消费表现而进行消费的行为。参照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因素指消费者理想中的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观、消费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客观因素指消费者个...
消费冲突(consumptive conflict)
消费者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矛盾而力度和强度大致相同的消费目标之间,感到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会使消费者心理失调,感到紧张和不愉快,最终影响消费行为。此时消费者若想实现其中某一消费目标,就必须放弃...
消费创新者(consumptive innovator)
最先购买新颖而流行的商品或最先认识并享用创新服务的消费者。在整体消费者中所占比例甚小。其心理倾向大都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弱,逸出性强,喜好时髦,性情冲动,接受的广告信息多,学历高,消费行为具...
消费动机(motivation of consumption)
即“购买动机”。
消费风气(consumer atmosphere)
社会消费潮流。西方心理学界称之为“消费主义”。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有很大影响。在它的影响下,消费本身不再被当作一种手段,而被当作目的,即购买某种商品并不注重其用途,而成为一种心理满足的手...
消费风险(consumptive risk)
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预感到的可能出现的危害。有时实际上并不存在。主要有五种:功能风险、安全风险、价值风险、舆论风险、短缺风险。在不同的购买行为中,消费者对风险的觉察是不同的。如消费者对一般生活必需品...
消费风险知觉(risk perception of consumption)
消费者对购买商品后所承担的风险的认识。产生原因主要有:(1)在进行商品购买决策时,对该商品或商品范畴缺乏经验;(2)对其他品牌的商品有不满意的体验,担心发生类似错误;(3)作决策时缺乏足够的知识...
消费感染(consumer infection)
亦称“消费影响”。以语言、表情和行为方式的传递,引起消费者相同或相似的消费情绪和消费行为的过程。其基本类型有消费者个体间的感染、广告宣传的感染和消费者群体的感染。其制约因素:被感染者与发出刺激者...
消费模仿(consumer imitation)
消费者学习和形成消费行为习惯的方式。其范围广泛,可模仿服饰、发型、家具等方面的购买与消费行为,也可模仿交际风度、相关人群或团体的消费方式。
消费能力(consumptive ability)
① 消费者顺利完成消费活动所必须具备,且直接影响其消费括动效能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商品购买能力、商品使用和消耗的能力。 ② 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量。包括个人消费能力、家庭消费能力及社会消费能力三种。
消费同化理论(theory of consumptive assimilation)
关于消费者以先前形成的经验或图式说明和解释他们的消费观念,进而认识和作用于商业环境的理论。认为消费者接受商业环境的刺激是有选择的,并以此稳定和充实自身的认知心理结构,同时还以强化了的认知心理结构...
消费习惯(consumptive habit)
消费者在日常消费生活中积久形成的某种较为定型化的消费行为模式。如消费者出于某种需要、动机、情感、经验或心理偏好等原因,喜欢使用某种品牌的某种商品,经常地且不加挑选和比较地购买。表现在消费者的各种...
消费心理(consuming mind)
广义指消费者心理和社会消费心理现象。狭义仅指消费者心理。参见“社会消费心理”、“消费者心理”。
消费心理学(psychology of consumption)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广义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社会消费心理现象的科学。也有认为即商业心理学。狭义指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特点与规律的科学,亦称“消费者心理学”。该学科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消费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 of consumer)
对消费者行为偏态(即犹疑感)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法国心理学家T. 西蒙20世纪初提出。T. 西蒙认为,该诊断首先需要认真检查消费者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然后对其行为偏态的心理动因作详尽分析...
消费行为(consuming behavior)
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和评价用以满足需要的物品或劳务的活动。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需要的激发或购买动机的形成、商品信息的了解、商品选择、商品购买和商品评价。
消费性格(consuming character)
消费者的态度和习惯在购买方式上具有个人特点的表现。购买态度较典型的有节俭型、保守型、自由型、顺应型、怪癖型等;购买方式主要有习惯型、慎重型、挑剔型、被动型等类型。
消费需要(consumer's need)
消费者对以商品或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受外界环境及消费者个性的制约,并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按满足的对象,可分为个人消费需要和...
消费意向(consumptive intention)
消费者的消费意图或打算。受消费者职业差别、教育程度、收入差别曲影响。
消费优越欲(consumer with desire for priority)
购买动机的一种。抢先购入最好的消费品,显示自己优越地位的欲望。
消费舆论指导(consumer opinion lead)
消费舆论指导者非正式地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态度的过程。主要特征:(1)发生在两人或多人之间,而他们中没有一个代表商品的销售源;(2)交流往往是双向的,即个体在一种场合是舆论的指导者,在另一种场合可...
消费舆论指导者(consumer opinion leader)
在消费舆论指导过程中,提供有关产品信息和建议并影响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人。既是信息源又是建议源.提供的信息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其建议通常是中性的。有如下特征:(1)对某一方面商品或消费问题较有研...
消费者刺激(consumer stimulation)
引起消费者知觉系统相应变化的各种刺激因素。与“消费者反应”相对。包括外部的商业环境和内部的个体因素。商业环境方面的刺激因素主要有:商业信息、传播媒介。商品的命名、商标、包装、价格,广告的大小、强...
消费者反应(consumer reaction)
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来自商业环境和个体自身的各种刺激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与“消费者刺激”相对。参见“消费者刺激”。
消费者感情(emotion of consumer)
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倾向。表现在消费者的整个购买过程中。在购买后·若证明购买是正确的,消费者也会“知之深,爱之切”,并导致重复购买行为。
消费者类型(type of consumer)
根据不同标准对消费者所作的分类。(1)根据性别,可分为男性消费者、女性消费者;(2)根据年龄差异。可分为儿童型、少年型、青年型、中年型、老年型消费者;(3)按照对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度,可分为全确定...
消费者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of consumer)
消费者的某种反映商业环境稳定关系的知觉认识系统。是解释和区分消费者心理差异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具有个体差异性。受三方面因素制约:社会的物质环境与消费情境;消费者个人的生理状况、知识和消费经验;消...
消费者态度(consumer attitude)
消费者评价消费观念、商品、服务优劣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是消费者对消费需要随时准备做出反应的心理状态。其形成受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社会经验、文化修养、商品信息、所在群体和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心理(consumer mind)
作为消费主体的人所反映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称。如消费者接受和理解市场信息、学习商品知识、形成商品印象等的认识过程,消费者接触商店、商品时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情感过程,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购买计划、购...
消费者心理学
① (consumer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详“消费心理学”。 ② 书名。日本心理学家马场房子著。日本白桃书房1980年出版第3版。主要内容:消费者心理学及其历史和发展趋...
消费者行为(consumers behavior)
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包括消费行为和购买行为。详见“消费行为”、“购买行为”。
消费者行为模式(model of consumer behavior)
关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主要因素的理论。这类因素有五种:(1)刺激变数,即象征性的环境刺激,包括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2)外界变数,即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当消费者明白这...
消费者自我意象(consumer self image)
消费者个人对自我本身的知觉意象,包括对自身某些特性、习惯、财产、关系和行为方式的知觉。消费者往往在自身意象一致性的基础上对商品和其他物体进行评价,购买那些反映自身价值观和自我意象的商品。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心身疾病的一种。发生于胃、十二指肠或胃空肠的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本病为多原因的疾病,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烟酒嗜好、感染和某些药物等与此病的发生有关...
消极(negativity)
个体对人、事、物等所持的一种被动、消沉、不求进取、易受他人支配从而被动适应环境的态度。亦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所采取的不合作、拒绝、反抗、否定并阻碍其发展的态度。其原因与个体受挫折、失败或受外...
消极暗示(negative suggestion)
暗示的一种。对被暗示者的心身状态产生不利影响的暗示。如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焦虑不安的表现,可能导致患者术后严重的疑病行为。医护人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带给患者的消极作用,以免给患者造成损害。
消极躲避(passive avoidance)
动物学习记忆实验的一种作业。让受试动物通过学习抑制一种行为,从而能躲开所厌恶的结局。办法是将受试动物置于小笼地板上,周围有通电的栅栏。动物站在地板上不动,就不会被电击,但只要离开地板踩到栅栏,即...
消极回避训练(passive avoidance training)
亦称“事后逃避训练”。学习心理研究技术。与“积极回避训练”相对。直接呈现伤害性刺激(如电击)后,动物需作出恰当反应(如按压把手)才能中止伤害性刺激的一种被动反应。用以研究动物情绪行为、建立条件性...
消极侵犯行为(negative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的一种。与“积极侵犯行为”相对。行为并非主动,但对另一生命体造成了伤害。如,他人受到不正当非难时,不肯为其辩护。
消极行为(negative behavior)
个体受到挫折、失败或接受外界不良影响后产生的一种消极的被动顺应环境的行为。违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影响社会进步及个体身心健康。为加以防止和克服,个体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加强社会道德情感,提高适...
消极压力(negative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与“积极压力”相对。指阻碍需要的满足的压力,即令人讨厌的、有害的压力。
消极治疗反应(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
患者不能忍受治疗的进步或病情好转的一种反应。表现为当治疗很有成效时,患者的症状反而较以前更为恶化。由于看上去它似乎直接由治疗干预引起,逻辑上被认为是一种退化反应。雅费认为,常见于知觉到自己心理进...
消遣性阅读(pastime reading)
语言作品阅读方式。利用空闲时间,以娱乐、休闲或欣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美国A. J. 哈里斯提出。其特点:(1)利用课余、工时之外的时间进行;(2)以娱乐、消遣或欣赏为主要目的;(3)以个人兴趣需...
消失现象(disappearance phenomenon)
驾驶员因车灯照射而看不见前方物体的现象。夜间行驶时,驾驶员由于同时受到对面行驶汽车车灯和自己车灯的共同影响,在某一相对距离内,对前方道路上的某一物体或行人,在短时间内完全看不见。如果某一物体或行...
消退(extinction)
条件作用理论术语。对条件性行为不进行强化而造成的行为出现率逐渐降低、最终消失的现象。其产生的具体情境:在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多次只呈现条件刺激而不呈现非条件刺激;在操作条件作用形成后,有机体多次...
消退说(decay theory)
即“痕迹消退理论”。
消息维持模式(retention model)
解释词优效应的一种理论。由约翰斯顿和J. L. 麦克里兰在1979年提出。参见“词优效应”。
消字测验(cancellation test)
即“划字测验”。
萧孝嵘
萧孝嵘(1897—1963) 中国心理学家。湖南衡阳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赴美国留学,192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格式塔心理学。1930年...
销售心理学
① (sale psychology) 研究商品销售过程中购销双方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有:商品销售现场环境设计及其心理影响;销售人员的心理及其对顾客的心理影响;推销与心理...
小保内虎夫
小保内虎夫(1899—1968) 日本心理学家。先后任教于东京高等学校、东京教育大学(后改为东京文理科大学),讲授心理学。专长基础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在知觉、记忆、思维、学习等领域均有研究。针...
小步子原则(short-step principle)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编写程序化教材的主要原则。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许多“小步子”。由完成一系列“小步子”达到实现终极目标。“小步子”的目的在于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及时作...
小概率原理(principle of low probability)
一译“小概率原则”。假设检验推理依据。认为小概率事件(发生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观测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由大数定律,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出现的频率(依概率收敛)接近于事件发生的概率。若事件A是小概...
小干部(petty cadre)
学生干部。在学校团队组织、学生会、班级或其他学生团体中担任一定职务者。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与成人社会的官员不同,没有法定的职权、工资等表明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东西,没有权力,只...
小黑测验(Blacky Test)
即“布拉基漫画测验”。
小黑漫画测验(Blacky Pictures Test)
即“布拉基漫画测验”。
小肌肉运动技能(fine motor skill)
由小肌肉群组成的随意动作构成的运动技能。如绣花、织毛衣、写字、打字等技能。其特点是以运动分析器对小肌肉群的细小动觉信息的分析为基础,产生对运动效应器细小动作的调节与控制。主要依靠腕关节和手指的运...
小集团(clique)
即“小圈子”。
小集团意识(small group consciousness)
群体心理现象。由于表面一致的压力和群体成员的不同期望,阻碍不同意见的发表,不能理智地面对实际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从而作出错误决策,招致失败。心理学家贾尼斯考察美国历史上造成重大失误的群体决...
小美牛肝菌(boletus specious)
致幻剂。属真菌类。民间称“见手青”。在中国云南省分布很广,产量丰富。每年6月~8月鲜蕈上市时,由于味道鲜美,食者甚多。少量佐餐无恙,但如一次性进餐过多或敏感的个体,往往在食后6小时~24小时出现...
小脑(cerebellum)
脑的组成部分。位于脑桥与延髓的背侧,借上、中、下三对小脑脚,与中脑、脑桥和延脑紧密相连。中部卷成环状,为蚓部,连接两侧小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沟,沟间部分为叶片。外被灰质(小脑皮质)的结构由表...
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
小脑外层的灰质部分。分为3层,由表及里为分子层、浦肯野氏细胞层、颗粒层。分子层的主要成分是浦肯野氏细胞的树突和颗粒细胞的轴突以及少量星状细胞和筐篮细胞。浦肯野氏细胞是体积较大的多极细胞,并列成单...
小脑上脚(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亦称“结合臂”。小脑与中脑相连的结构,主要由新小脑的传出纤维组成。始于小脑中央核(主要是齿状核和栓状核)。从两侧出小脑后,先形成第四脑室的背外侧壁,尔后深入中脑尾侧部,在下丘水平交叉后,大部分止...
小脑小叶(cerebellar folia)
构成小脑皮质的叶片板层。表面上相互平行,大部分为横行(向)。每个叶片板层由二级和三级小叶组成。有三个分界清楚的层,由表及里,为分子层、浦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进入小脑的有爬行纤维和苔藓纤维。...
小圈子(clique)
一译“小集团”。正式群体内的非正式小群体。在个人好感的基础上自发形成。有以下特点:(1)没有明文确定的目的任务,人们自愿服从自然产生的小头领的指挥;(2)因彼此有相似的兴趣爱好、需求、态度与价值...
小群体(small group)
人数不多的社会群体。有共同目标和统一活动,彼此积极交往,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人际关系和暗示、从众、模仿、舆论、社会知觉、气氛、感染等社会心理现象。主要特点:成员间直接接触。这种接触是群体情绪...
小群体结构(small group structure)
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整合模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包括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正式人际关系以群体共同活动为中介,受群体规范、群体目标的制约,建立在等级和理智而不是情感基础上。非正式人际关系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
小群体生态(small group ecology)
一小群人的环境一行为关系。在特定场合、情境下,小群人的空间关系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特征。两三个人一起谈话时,总喜欢面对面坐下,以看见彼此的脸部表情;在公园里,一群人总是围在一起谈笑、做游...
小善必录
对下属所做的点滴好事或功绩要及时记录,以备奖赏。语出《诸葛亮文集·厉士》:“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
小韶子(dimocarpus fumatus)
致幻剂。属双子叶植物。因果实与荔枝类似,亦称“野荔枝”。因果仁有致幻作用,民间称之为“疯人果”。是野生的常绿乔木,生长于中国云南省的河口和屏边一带以及越南北部,为珍贵树种。世界其他地区尚未发现。...
小神经胶质细胞(microglia)
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胞体小,形状细长或椭圆。从胞体发出两个或数个胞突,分支不多,上面有棘。正常情况下,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大脑、小脑的皮质以及脊髓的灰质中。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或发生病理变化时,...
小生境适应(niche adaptation)
生物某些可识别的形态或行为特点与其生存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即某一物种是如何适应它长期居住的整个大环境中的那部分小环境的。如,三趾鸥与居住在沙滩上的其他海鸥不同,是在海边峭壁高耸突出的岩石...
小体
孟子用语。指耳目。与“大体”相对。《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大体”指身体的主要器官,即“心”;“小体...
小细胞神经分泌系统(parvocellular neurosecretory system)
神经纤维束。由漏斗核等核团组成。释放和输送神经分泌物质。位于基底内侧下丘脑的漏斗核、室周区和腹内侧核等处,合成促垂体因子或释放激素的小细胞轴突,组成结节垂体束,终止于正中隆起内垂体门脉的有孔毛细...
小型化家庭(small family)
人口少、关系简单的家庭。如夫妇式家庭(由夫妇或一对夫妇和18岁以下的孩子组成)、单亲家庭、单身家庭等。矛盾少,有利于子女教育,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但老弱病残的照顾也成为问题。需要社会建立复杂的社...
小学生心理学(psychology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发展心理学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融会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小学生在教育的影响下,其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学习特点、知识掌握、情感发展、品...
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小学生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的发展过程。常表现为愿望、兴趣、理想等的发展。发展趋势是从较短近的、狭隘的动机逐步向较自觉的、远大...
小学生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我意识在小学阶段的发展及其特点。在集体生活、学习要求及教师恰当评价的影响下,小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不等速。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
小样本(small sample)
样本的一种。与“大样本”相对。通常指样本容量小于或等于30的样本。必须使用统计量的精确分布来进行统计推断。
小样本估计(small sample estimation)
总体参数估计方法。与“大样本估计”相对。适用于分布理论是精确分布理论(即估计量的分布是精确分布),对样本容量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如在总体\(X \sim N(\mu,\sigma^2)\)时,若\...
小样本检验(small sample test)
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与“大样本检验”相对。属小样本统计的内容。当检验统计量的精确分布已知时,允许随机样本的容量\(n\)不太大(如小于30),也可确切求出否定域临界点的检验。如一个正态总体的平均...
小野岛右左雄
小野岛右左雄(1894—1941)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山口县。191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心理学专业。进入研究院后,一度在文部省任职。1921年任水户高等学校教授。1923—192...
小周天
以意识导引气息沿连接人体中轴前后循环运转一部分的一种气功调息功法。运息路线为:丹田→尾闾→命门→天柱→玉枕→泥丸宫→神庭→鹊桥→重楼→降宫→气海→丹田。此运息法将任脉与督脉连成一体,周始循环,调...
小组分析(group analysis)
集体心理治疗方式。福尔克斯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认为小组是起主要作用的治疗因素;患者症状的产生源于其早年生活中遇到的第一个团体(即家庭)内的冲突;在团体治疗过程中,他人像一面镜子,个体能从中认...
小组心理疗法(group psychotherapy)
即“团体心理疗法”。
晓得
明王守仁关于学习心理的用语。提倡学习须消化理解,提高理解水平。详见“明得”。
校风(school atmosphere)
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和风格。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在共同的思想、行为中体现出的集体心理定势。包括教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在学校的物理...
校园暴力(violence in school)
发生在学校内部的暴力攻击行为。行为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在国外,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不同种族的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中的不同帮伙之间。以帮伙暴力斗殴和多人使用暴力殴打某个人为主要特征...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
学校特有的承载师生价值观的活动和物质形态。包括教育目标、校园环境、学风、教风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传统习惯和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其核心是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
笑(laugh)
人类的原始情绪之一。由某种原因而增强的心理紧张突然得到消解,且个体能安然面对心理紧张消解过程中产生的个体的期待与结果之间的不协调感时所伴随的愉快的情绪反应。分为五类:(1)因身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的...
笑貌(smile face)
表示友好和愉快的面部表情。笑是主观情感的表现。在比较心理学中,猿和猴的面部肌肉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笑的面部表情也与人类类似。如,群中低等级个体在高等级个体面前,嘴微微横裂,扬眉和睁目,被认为是表...
效标(validity criterion)
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通常为测验使用者感兴趣并可独立测量的行为特质。如大学入学考试的效度通常以大学一年级的平均成绩作为效标;招工测验的效度通常以录取后的工作表现为效标。常用的有学业成就、特殊...
效标分数(criterion score)
亦称“效标量数”。效标测量的数量化形式。如选择学科成绩为效标时,学科成绩的具体分数。参见“效标”。
效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即“效标效度”。
效标量数(criterion measure)
即“效标分数”。
效标取向效度(criterion oriented validity)
即“效标效度”。
效标污染(criterion contamination)
被试的效标成绩因评定者知道其测验分数(预测源分数)而受影响的情况。如教师知道某学生在某一能力测验上得分低,会影响对该学生能力的评价。避免方法:不让评分者看到测验分数,保证效标分数和测验分数的独立性。
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
亦称“效标关联效度”、“效标取向效度”、“实证效度”、“统计效度”、“经验效度”。效度的一种类型。测验分数与效标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反映测验测查或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根据效...
效标组(criterion group)
具有一个测验所要测量的某种共同特征的一组人。如其行为已被确认为精神病特征的一组精神病患者。对其行为表现的测量可作为该测验的效标。
效度(validity)
测验属性之一。测验能测量到要测量特质的程度。要考虑测验是否测量到了要研究的概念,以及测量该概念的精确性和真实性的程度。理论上定义为,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分数方差与总方差的比率。真实分数方差指由测...
效度系数(validity coefficient)
效度指标。用于表示测验效度的大小。通常为测验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效果量(effect size)
亦称“总体效果量”。心理统计学术语。对虚无假设\(H_0\)否定程度的程度。用\(\gamma\)表示。广泛应用于统计检验。可看作是\(H_0\)的一个特殊替代值。与其他替代假设(\(H_1:U...
效果律(law of effect)
学习规律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通过反应结果的后效作用来达到控制反应概率的规律。即一个可变联结的出现。若伴随或紧接着奖励或满意的事态,联结力量则增加;若伴随或紧接着惩罚或烦恼的事态,联结...
效价(valence)
弗鲁姆期望理论中的概念。指从事某项活动的结果及所带来的奖励对员工的吸引力或重要性。弗鲁姆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是实现这种目标的可能性(称期望)和重要意义(称效价)的乘积。工资、安全感、信任...
效应大小(effect size)
元分析术语。自由标尺指标的一种。用于量度效应数值。柯亨1969年提出时称标准化平均差。常记为\(g\)或\(\delta\),由下式得出:\(g=(\bar{Y}^E-\bar{Y}^C)/S\...
效应器疲劳(effector fatigue)
效应器机能的反应性降低。效应器指反射弧中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冲动而做出反应的部分,具体包括肌肉和腺体。由刺激的高频率重复和连续不断引起。一般的评价方法是用新刺激代替旧刺激来测试,对新刺激能产生...
楔形照明(wedge illumination)
亦称“导光楔形照明”、“楔形玻璃照明”。飞机仪表表内照明的方式。采用这种照明方式的仪表表面玻璃被加工成一端厚、另一端薄的楔形状;照明灯安装在楔形的厚端,光线由厚端进入玻璃,经两个成一定楔形角的平...
歇斯底里(hysteria)
一译“癔症”。神经症类型。由强烈的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大多发病突然,有明显症状,却无器质性损害,经恰当治疗可迅速恢复。主要临床表现:(1)运动功能障碍,如痉挛、瘫痪、行走困...
协变量(covariable)
亦称“相伴变量”。额外变量的一种。在实验设计中无法受到实验控制而又确认为影响因变量的变异来源。常通过统计控制法来消除。在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加入此变量,然后通过协方差分析法来调整因变量,以消除此变...
协方差(covariance)
概率论术语。随机变量重要特征数。若\(X\)与\(Y\)是同一样本空间的随机变量,则\(Cov(X,Y)=E[(X-E(X) \cdot (Y-E(Y)]\)为\(X\)与\(Y\)之间的协方差...
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
局部控制的一种。在实验设计中,可区分出实验控制无法消除或难以消除的潜在偏倚源(即协变量)的影响效应,提高实验精度。常简记为ANCOVA。可用于任一种实验设计。若只有一个协变量,单因素的完全随机化...
协方差结构分析(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从变量间或变量群间的协方差矩阵出发,定量地探讨和确认因果关系模型的多元统计方法。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均属此范畴。结构方程模型是协方...
协和式谬误(concorde fallacy)
指在一种计划上花费了时间和能量,就要继续付出努力,直至完成。其中,付出的代价甚至超过得到的利益。如,英裔法国人的协和式超音速运输飞机,在企业已表现出经济和实际上的错误后仍继续发展,因为他们认为已...
协调(coordination)
人和动物完成复杂肢体运动时肌肉的协调运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中枢控制,由脑发出一系列精细的指令,支配肌肉执行;二是周缘控制,肌肉中的感觉器官将信息传达至脑,由脑加以整和,再发出指令,支配肌肉...
协调不能症(ataxia)
一译“共济失调”。运动障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一部位或其上行或下行神经传导纤维病变(如麻痹、小脑病变、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以及深部感觉消失),机体不能做协调运动。主要表现:行走不稳、摇晃、不能走直...
协调关系(rapport)
一译“和睦关系”。帮助者与受助者(如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之间、检查者与受检者(如心理测验中)之间建立的互相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不同情况和不同对象建立这种关系的目的或方法不同,很难用确切的汉语来...
协同疗法(co-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治疗者共同对一个家庭系统进行治疗。其中一个为主要治疗者,其余为协同治疗者。最早由惠特克采用。会谈中,协同治疗者可与主要治疗者共同面对被治疗者,也可以坐在另一间观察...
协同学(synergetics)
一译“协和学”。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1977年刨立的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研究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在性质上可以极不相同,可分属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
协同作用(synergism)
多个条件或因素对行为的共同控制。如,许多鸟类的孵卵活动依赖雌性激素和黄体酮的协同作用。
邪恶戏剧化(dramatization of evil)
美国历史学家F. 坦南鲍姆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概念。指社区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给予消极反应,使其对此产生认同而逐渐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互动过程。F. 坦南鲍姆在1938年出版的《犯罪与社区》中提...
胁从犯心理(mind of coerced offender)
在共同犯罪中,被他人胁迫或诱骗而被动参与犯罪活动者的犯罪心理特征。主要有:(1)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不强烈、不明确。胁从犯原本不存在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力,参与犯罪活动的动因主要是慑于惯犯、累犯或...
斜波追踪(ramp tracking)
追踪系统的输入为斜波函数形式的追踪操作。特点是目标按常速运动。如射击手瞄准按常速移动的靶子。该类操作常采用位置匹配策略或速度匹配策略。位置匹配策略指操作员按照规则,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大约0.5秒...
斜交旋转(oblique rotation)
因素旋转的一种。旋转后,公共因素之间允许相关的因素旋转。相当于对因素负荷矩阵作非正交的线性变换。当做了正交旋转后仍未能对公共因素作出满意的解释时,可考虑做斜交旋转。斜交旋转可理解为在因素空间中,...
斜交因素(oblique factor)
因素分析术语。因素分析中彼此之间相关的因素。
谐波(homonics)
声音现象。将一个强度较大、单一频率的声音施加于一个系统时产生的一系列频率为原频率倍数的声波。如,使用一个300赫兹频率的声音,可能产生600赫兹、900赫兹、1200赫兹等一系列谐波。
谐度系数(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信度系数的一种。数位评审员评定同一组被试成绩时,表示评审者之间评分一致性的指标。最常用的是肯德尔和谐系数,其计算公式:\(W=\frac{\sum R_i^2-(\sum R_i)^2/N}{\...
絜情说
关于“将心比心”去度量他人,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观点。《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絜情说”即源于此。《礼记·大学》提倡“所恶...
颉颃剂(antagonist)
能减弱或阻止另一种分子作用的药物、酶抑制物或激素一类的分子。一般分为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两种。选择性的作用比较专一,只对某种特殊反应起抑制作用,非选择性的对某一类反应起抑制作用。
颉颃理论(opponent color theory)
即“颜色视觉颉颃理论”。
写实(realistic writing and painting)
① 艺术标准观。指把“艺术形象必须完整地、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作为评判艺术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艺术发展史上,这种艺术标准观曾处于主导地位,在西方浪漫主义艺术流派兴起之...
写实高峰(fastigium of realistic painting)
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现象。7岁~10岁左右的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主要遵循写实原则来欣赏、创作和评价绘画的现象。“一切以逼真为原则”是其典型特点,要求绘画像照相那样真实、客观地反映世界,常认为绘画不如照相...
写实终结(end of realistic painting)
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现象。10岁~14岁左右的青少年在绘画过程中不再死守原先坚持的写实原则,而学会合理地背离原则,开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现能力。他们对绘画的风格渐渐有所感悟,开始喜欢不同风...
写意(vivid expression and bold outline)
艺术创作术语。与“写实”相对。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最初起源于绘画,兴起于北宋,要求在形象之中有所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
写字心理(psychology of writing characters)
学生书写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语文教学心理学的内容之一。写字是对字形进行精细分析综合,熟识、巩固和掌握字形的过程。也是一种视觉和动作的协调活动。学生书写技能的形成分三个阶段:(1)要素阶段,重...
写作(writing)
人们运用文字符号表达思想的过程。亦即人们在头脑中确定所要表达的信息,并计划如何表达,然后以书面的言语形式付诸实施,使所要表达的言语信息变为可以接受的言语信号的过程。通常要经历构思、表达和修改三个...
写作技能(writing skill)
言语技能的一种形式。控制和调节写作活动进行的心智活动方式。在写作过程中形成。包括构思技能、表达技能和修改技能。与写作知识密切相关,但又有区别。写作知识是一种有关写作程序的操作性知识,对写作活动只...
写作疗法(writing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借助书写活动进行。范里普尔于1958年首先应用于临床。他认为,口吃患者在书写方面的经验可使口吃的频度和严重程度明显减轻,以使其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思想。后又用于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写作能力(writing ability)
言语能力的一种。指个体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关于其结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有人认为它包括写作思维、观察分析、选词选句、布局谋篇、模仿范文等能力;有人认为它包含审题、立意、搜集...
写作能力发展(development of writing ability)
书面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运用文字符号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综合能力(如构思能力、由思维向言语的转换能力、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对言语产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等)的形成过程。在口头言语表达能力、...
泄殖孔吻(cloacal kiss)
野鸭水上求偶连锁反应的最后一步。野鸭求偶过程为雌雄性相互配合的连锁反应系列。许多雌鸭早期的求偶行为均指向个别雄鸭,围绕雄鸭伸直脖子游水,以引起雄鸭注意。雄鸭求偶一般表现为发出咕咕声,头尾翘起且头...
泄殖腔(cloaca)
早期胚胎腹面结构。受孕后性分化之前,雌雄的性腺一样。若无雄性激素,它将自动发育成女性,即发育为阴道下段和女性外阴;若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有雄性激素的作用,那么它将发育为雄性外生殖器。即阴茎、阴囊等...
谢尔顿
谢尔顿(William Herbert Sheldon,1899—1977)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罗得岛沃威克。先后于布朗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25年和1933年先后于...
谢里夫
谢里夫(Muzafer Sherif,1906—198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生于土耳其。1926年于土耳其国际学院获学士学位,后于伊斯坦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32年于哈佛大学获第二个硕士学...
谢林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Iling,1775—1854)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之一。生于德国符腾堡的莱昂贝格。在杜宾根大学学习神...
谢灵顿
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57—1952) 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生于英国伦敦。1885年于剑桥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伦敦圣·托马斯医院、伦敦大学、利...
谢切诺夫
谢切诺夫(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еchenов,1829—1905)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俄国心理学中的自然科学流派的奠基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省焦普雷伊区(后为高尔基区)一贵...
谢循初
谢循初(1895—1984) 中国心理学家。安徽当涂人。191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19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1921年归国,先后任武昌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心理...
谢榛
谢榛(1495—1 575) 明诗人、诗论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早年折节读书,刻意为诗歌,以声律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后受排斥...
心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语。“心”的本义是心脏。是一个象形字。殷墟甲骨文中的“心”字,像人和动物的心脏,心包上的斜线表示心脏的肌肉纹理和血管脉络。金文“心”字与小篆等的“心”的字形基本相同:“中形”...
心包万理
南宋朱熹提出的心(精神)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观点。《朱子语类》卷九:“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心”有两个涵义:一指精神的心;二指肉体的心。朱熹指的是前者。“理”也有两种涵义:一是作为宇宙本体的...
心辩
东汉王充用语。指用“心”(思维)认识事物,可以辨别是非。《论衡·定贤》:“心善则能辩然否。然否之义定,心善之效明,……言得道理之心,口虽讷不辩,辩在胸臆之内矣。故人欲心辩,不欲口辩。心辩则言丑而...
心得安(propranolol)
β受体阻滞药。阻滞心脏β受体的作用较强。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很容易穿过血脑屏障。大剂量使用时,有镇静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减弱房室传导功能和心脏收缩力,还可使心输出量减少和心肌耗氧量...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心电变化的波形图。纵坐标一般为电位变化,每一格为0.1毫伏电位差;横坐标为时间,每一格相当于0.04秒(如图所示)。测量时因导联方式不同,心电图的波形可能...
心法
佛教名词。 ① 即“心王”。 ② “心所有法”的简称。即“心所”。 ③ 佛教分一切诸法为色、心两种。有质碍的是色法,无质碍且起缘虑等作用的是心法。
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
亦称“心房肽”、“心耳素”。从大鼠及人的心房中分离提取的一族活性多肽。1956年,凯什首先观察到豚鼠心房肌中有一种特殊颗粒,而心室肌中无。1964年,有人观察到许多哺乳类动物的心房肌细胞中都存在...
心肝脑为贵
明方以智主脑说的基本观点。《物理小识·人身类·身内三贵之论》云:“其在身内,心、肝、脑为贵。”认为在人体上,心、肝、脑都很宝贵和重要。这是接受的当时传入的西医观点。以此为基础,特别对脑髓及其与心...
心官至灵,藏往知来
南宋朱熹关于记忆性质问题的心理观点。语出《朱子语类》卷四。肯定人心具有记忆(“藏往”)的功能,并认为人的记忆与人的形体密切相关,是“魄之为”、“魄之用”,甚至认为“魄强”就能“记得多”。这已涉及...
心肌梗塞的心理调适(psychological adjust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对因患心肌梗塞疾病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的调整和解决。分四个方面:(1)压力感调适。心肌梗塞常与患者精神压力过大有关。为避免再度出现症状,使病情尽快好转,患者应尽量避免引起精神压力的情境因素,学会专门...
心即理
陆王心学关于“心”的实质的基本观点。南宋陆九渊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又云:“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明王守仁亦明确肯定:“心即理...
心即气之灵
明清之际黄宗羲关于心理实质问题的基本观点。《孟子师说》:“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认为人的心理不是身体活动的...
心境(mood)
情绪心理学术语。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带有渲染作用的情绪状态。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的基本背景。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性,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当个体处于愉快的心境时,其一切活动都会以同...
心境形容词检核表(Mood Adjective Check List,MACL)
情绪测量技术。测验被试当时心境状态的形容词检测量表。美国心理学家文森特和诺利斯研制。此项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测量学生服用药物后的心境状态。1956年、1970年先后研制一些较短的词表测验版...
心境状态剖圈(Profile of Mood state,POMS)
自评式情绪量表。麦克奈尔等编制。包括6个分量表:T量表(紧张—焦虑)、D量表(抑郁—气馁)、A量表(发怒—敌视)、V量表(精力—活动性)、F量表(疲劳—迟钝)、C量表(慌乱—迷惑)。每一分量表包...
心理
① (mind)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与物质相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心理现象。人类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
心理逼真度(psychological fidelity)
模拟逼真度的一种指标。模拟实验或训练中模拟的情境、设备和活动内容使受训者产生的感受、体验与实际活动中产生的感受、体验相似的程度。受物理逼真度及当事人的经验、知识背景、性格等主体因素的影响。与物理...
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一译“精神病理学”。医学心理学分支内容。研究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产生机制。克拉夫特-埃宾1875年最先采用这一名称,并将其发展成系统的学科。主要有描述性心理病理学和病因性心理病理学两个研究分支。...
心理病态(psychopathy)
一种异常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绪平淡、低兴奋性或低唤醒状态,无忧虑,无惧怕,不能学习回避有害刺激的条件性反应。研究发现,给心理病态患者注射兴奋剂后,患者可显示出回避有害刺激的学习能力增强,机体...
心理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亦称“精神病态人格”、“病态人格”、“变态人格”。在无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括动的异常现象。德国克雷佩林1913年首先使用该术语。其含义相当于人格障碍。是一种人...
心理不应期(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PRP)
人的感受器官对某些刺激信号做出抑制反应的时段。当连续两个间隔时间很短的刺激呈现时,第二个刺激须超出通常强度水平,个体才能作出反应。其特点:(1)当刺激间隔时间少于对第一刺激的反应时间时,其与刺激...
心理测量(mental measurement,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采用某种方法将人的特定行为反应数量化,并据此推论与这些行为相应的心理水平的过程。对象可以是智力、性格、兴趣、动机等各种心理特质。广义包括使用实验法、问卷法、观察法、测验法等...
心理测量函数(psychometric function)
心理学研究中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数学函数式。如在智力、年龄、经验等条件相等的情形下,学习成绩是练习次数的函数,即学习成绩的好坏随练习次数的变化而变化。设\(Y\)代表学习成绩,\(x...
心理测量年鉴(Mental Measurements Yearbook)
书名。介绍知名心理测验及其优缺点的工具书。美国的布若斯1938年组织专家编辑出版。旨在帮助教育、心理和其他行业中的测验使用者正确选择心理测量工具。之前有过 类似的书籍,但未用年鉴命名,称《...
心理测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
以心理测量方法(如心理测验)分析智力构成因素,建构智力理论的取向。如二因素论、多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智力层次结构理论、智力二维结构模型、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等,均是心理学家通过智力测验建立的。
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
一译“心理计量学”,亦称“测量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数量化分析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包括心理物理学、心理量表法和心理测验等理论和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经典测量理...
心理测验
① (psychological test)通过观察人的少数代表性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包括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人格测验。英国心理学家高尔...
心理产物原则(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resultant)
亦称“创造性综合原则”。冯特提出的一项心理学原则。指心理复合体具有新的特性,非原来各元素特性的简单相加。如一个声音的统一体就其观念特性和情感特性而言,总是多于个别声音的简单总和。在冯特之前,英国...
心理承受力(mental bearing ability)
个体在心理上能够接受某种事物的程度。包括理解能力、应激能力、耐压能力、平衡能力等。具有可塑性。通过教育和培训,特别是经过实践,可大大提高。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
即“冲突”。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
认知心理学术语。人以类似于词典的方式贮存于大脑中的所有词汇。包括所有文字信息。由许多词条组成,每个词条包含与这个词条相对应的词的语音、书写上的表征及词的意义表征,且每个词条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词...
心理地图(mental map)
对空间环境形成的类似物理地图的心理表征方式。其形成有三种途径:(1)观看物理地图,使之以模拟的方式贮存于人的长时记忆中;(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驾车在某个城市游转,逐渐在长时记忆中形成该城市地...
心理地形学(topography of mind)
弗洛伊德早期心理结构理论。把人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用以描述人类心理生活的性质,侧重于心理的深度层次,揭示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视为海中飘浮的冰山,意识处于最...
心理定价策略(strategy of psychological pricing)
以不同类型消费者心理状态为主要依据进行定价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1)小包装定价策略;(2)尾数定价策略;(3)整数定价策略;(4)声望定价策略;(5)习惯性定价策略。
心理动力短程心理疗法(psychodynamic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即“深层短程心理疗法”。
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 theory)
即“心理动力学”。
心理动力学(dynamics of mind)
亦称“心理动力论”。研究心理与行为现象的动力基础及发生原因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精神分析,以及自莱布尼茨、赫尔巴特、布伦塔诺以来的强调动的心理学,与联想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唯乐主义和当代研究动机的各种...
心理动力学模式(psychodynamic model)
心理异常理论的一种。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派解释人类心理异常发生原因和机制的理论体系。弗洛伊德认为:(1)潜意识领域内早年的心理创伤是个体心理异常(神经症)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精神分析将这...
心理动力学趋向(psychodynamic trend)
心身医学发展趋向的一种。以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观点(主要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冲突理论)研究和解释心身疾病的病因和病理。以F. G. 亚历山大为主要代表。强调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导致心...
心理动作测验(psychomotor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测查个体的心理动作能力。参见“心理运动能力”。
心理动作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
即“心理运动能力”。
心理对比原则(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st)
冯特提出的一项心理学原则。指心理内容中一些对立的成分有因对比而加强的趋势。如,对比错觉、对立情感即有相互加强的趋势。但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方向相反的心理过程才能互相加强。如感觉中的明度和颜色对比...
心理发生论(psychogene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心理过程的发展变化。埃里克森强调动机和情感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取...
心理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一般从心理种系发展和心理个体发展两方面来研究。从后者来说,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的生理成熟和外部环境。其中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
心理发展动力讨论
从哲学角度对心理发生、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动力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的深入,开展关于人的心理发展动力的讨论。发表的见解主要有:(1)新旧反映矛盾论。认为由社会和教育向人提...
心理发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刊名。1985年创刊。中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国内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应用儿童、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心理理论进行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等。
心理发展障碍(disorder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心理障碍的一种。起始于婴儿或儿童期,以心理功能(包括语言、运动、学习和社交技能)发展的延迟和损害为特征。其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生物性成熟度密切相关,多数病因不明,常有同类或相关疾病的家族史,推测遗...
心理反射学(psychoreflexology)
20 世纪初流行于苏联心理学界的机械唯物论理论。别赫捷列夫1912年提出。其研究对象为脑参与的由外部刺激引起的所有反射。反对将心理过程与脑的活动分割开来,试图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
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
即“防御机制”。
心理放松(psyching down)
降低过高的唤醒水平和动机水平,使运动员发挥最佳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运动员唤醒水平和动机水平过高,会产生不利于运动操作的状态焦虑,不必要地消耗机体能量,加速疲劳的出现,导致过度激活,破坏比赛中的抑制...
心理分泌(psychic secretion)
巴甫洛夫最初发现的一种行为现象。实验狗进入实验室后,有时在喂食之前即开始流唾液。受此启发,巴甫洛夫开始从事条件反射研究。
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即“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
即“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心理风险知觉(psychological risk perception)
消费风险知觉的一种。对选择、购买某商品可能会挫伤消费者自我的风险知觉。购买商品涉及的心理风险问题主要包括:(1)使用该商品的自我满意感;(2)该商品对自我地位的影响;(3)该商品与自我价值的符合...
心理负荷(mental load)
亦称“心理工作负荷”。在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活动的量。是在控制、决策等工作中,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工作输入负荷的比例。不同的负荷要求不同的心理努力。在相同负荷中,因动机、经验等不同,个体体验到的...
心理干扰(mental interference)
亦称“心理干涉”。军事社会心理学术语。运用某种手段刺激敌方,使其失去心理稳定而不能自制。可分为心理恐吓和心理攻击。广泛用于交战双方。主要方法:(1)在敌军内部散布谣言,制造不满情绪或恐慌心理;(...
心理个体发展(ontogenetic development of mind)
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方面。与“心理种系发展”相对。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既是个体自身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心理发展在内容、方...
心理工作负荷(mental workload)
即“心理负荷”。
心理功能(psychological function)
一译“心理机能”。分析心理学术语。在各种情形下仍保持同一性的某种确定的心理活动形式。荣格认为,它是力比多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两种。外部功能指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功能,主要有思维、情...
心理关系原则(principle of psychological relation)
冯特提出的一项心理学原则。指每一项心理内容都通过与其他心理内容的关系而获得意义。是对心理产物原则的补充。其含义:当某些心理元素复合成为某种心理统一体时,这些元素总是处于一定的质和量的关系之中,由...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心理现象的一种。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
心理化合说(theory of mental synthesis)
19世纪60、70年代英国J. S. 穆勒提出的一种联想说。认为心理观念的联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像化学中的化合。如氢和氧化合成水,水具有氢和氧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心理现象中的结合亦如此,当肌肉感...
心理化学(psychochemistry)
心理学理论。主张用化学概念和原理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家T. 布朗和J. S. 穆勒。T. 布朗用“提示”代替“联想”,认为“提示”就是由此及彼、相互激活,是心的主...
心理化学智力(psychochemistry intelligence)
受药物、食物营养及内分泌等生物化学因素影响的个体智力。如个体在发育过程中若缺乏碘的摄入,易形成痴呆。
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① 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行为主义者认为,其特征基本上是物理的、客观方面的。格式塔理论家认为,它包括意象、想象和记忆方面的因素。精神分析思想家认为,它包括潜意识元素、动机等。...
心理混合说(theory of mental compounding)
英国逻辑学家J. 穆勒提出的一种观念联想说。他在《人类心理现象的分析》(1829)中运用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联想,视感觉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感觉衍生出观念,感觉和观念通过联想的联合作用形成一切复杂...
心理活动(mental activity)
心理学研究对象。通过大脑神经生理过程进行的信息获取、编码、存储、提取和运用的活动。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产生关于外界事物的映象和意义的过程。通常分为认知、情感与意志三个方面。三者在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
心理活动基本范畴讨论
关于各种心理活动的相对特殊性科学划分的探讨。心理学史上对心理活动的范畴划分存在知、情、意的三分法与知、情或知、意二分法之争,20世纪80年代自潘菽提出认识与意向二分法之后,在中国心理学界也引起热...
心理机能(psychological function)
即“心理功能”。
心理机能定位(localization of mental function)
心理学理论假说。认为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主管不同的心理机能。19世纪欧洲的一批骨相学家首先倡导。他们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此后,生理学家和医生基于广泛研究提出各种机能分区设想。布洛...
心理机制(mental mechanism)
心理事件的内部结构和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把人脑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人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由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输出...
心理基因需要(psychogenic need)
亦称“次级需要”。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与“内脏基因需要”相对。由内脏基因需要衍生的、不与任何特殊的机体过程或物理满足直接联系的需要。有的会有极端强烈的表现,在特定情境中甚至超过内脏基因需要。共有2...
心理激活(psyching up)
通过提高动机水平或唤醒水平以获得最佳操作的方法或过程。可由运动员自身或教练员等他人实现。北美运动心理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致力于其具体方法的研究。建议可采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想象,...
心理极限效应(psychological limit effect)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竞技过程中出现心理衰竭和心理饱和时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心理衰竭是典型的应激反应,是环境因素、认知事件、运动员生理反应和应付行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应激状态下运动员所付出的心理能...
心理技术学(psychotechn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即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综合地研究社会生活实际部门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问题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就个体而言,有人员...
心理季刊
刊名。1936年创刊。上海大夏大学和心理学会主办,章颐年主编。宗旨:使大众认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改进日常生活及自己的事业。设有7个专栏:理论探讨、生活应用、实验报告、名人传记、书报评...
心理价格(psychological price)
消费者心理上接受或认可的价格。消费者价格意识的反映。
心理建设
刊名。1942年创刊于重庆。中国心理建设学会主办。该刊在抗日战争处于艰难困苦时期,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培养群众的心理素质,提出要从信念、生活、行动三方面进行心理建设;认为信念是心理建设之根,生活...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亦称“心理卫生”。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关于其正常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
心理健康控制源量表(Ment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MHLCS)
测量心理治疗效果归因信念的工具。美国D. J. 希尔和R. M. 贝尔1980年编制。为一维两端量表。一端是内控,即认为患者本人应对治疗效果负责;另一端为外控,即认为治疗者应对治疗效果负责。适用...
心理健康因源量表(Mental Health Locus of Origin Scale,MHLOS)
了解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产生根源如何归因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D. J. 希尔和R. M. 贝尔1980年编制。为一维两端量表。一端为内源性归因,即认为心理疾病由内在因素引起,如遗传,因而是不可控的(...
心理焦虑(psychological anxiety)
焦虑的组成部分。与“生理焦虑”相对。焦虑状态下的情绪体验与行为表现。处于该状态下的个体感到害怕、担心、紧张不安、烦恼,甚至感到惊恐或产生即将死亡感。行为举止上表现为坐立不安,面部紧绷,愁眉苦脸,...
心理教育实验专篇
刊名。1934年创刊。中国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办。以发表心理教育实验报告为主。不定期出版,共出版7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迁往重庆,该校研究院师范研究所编辑出版最后一期。
心理阶梯
关于心理种系发展问题的一种观点。提出并对此有研究的思想家是荀子、王逵和刘智。《荀子·王制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明王逵...
心理紧张系统(mental tension system)
勒温心理动力系统理论术语。指当个体对某一事物或活动有所需求时,便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状态。使个体产生未得到满足的不安,并形成一种力求实现满足的心理动力,直至此种需求得到满足,紧张才能解除...
心理剧疗法(psychodrama therapy)
集体心理治疗技术。以演剧方式进行。美国医学家和心理学家莫雷诺1923年在维也纳首创。旨在帮助患者自由地表达自己,宣泄情绪,澄清问题,从而看到自己的症结,发现自己的潜能。脚本按某个被选定为主角的来...
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
① 社会心理学术语。个体对另一个体或群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的主观感受程度。表现为在感情、态度和行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离远,密者心理距离近。 ② 文艺心理学术语。即审美距离。英国心理学家...
心理距离说(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关于审美本质的学说。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认为人对艺术和现实产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对象应保持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只有通过把对对象的感受与个人...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
一译“心灵决定论”。心理学理论观点。主张单纯用心理因素来解释个体行为,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都可归结为心理上的原因,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微不足道。其典型代表是精...
心理抗拒(psychological reactance)
遵从和依从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增加外部压力反而降低遵从和依从量,引起人做相反的事。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瑞姆认为,每个人都试图维护自己的行动自由,一旦自由受到威胁,就会尽力恢复;当...
心理科学
① (science of psychology)见“心理学”。 ② (Psychological Science)刊名。集研究报告、综述、应用心理和学术动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原...
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
个体在年老过程中心理发生退行性变化的过程。个体心理由出生到成熟直到生命的全盛期,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发展,进入生命的全盛期后便开始老化,尤其是进入成年晚期,尽管某些心理机能未衰退甚至还有所发展,但心...
心理类型学(The Psychological Types)
书名。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著。1921年出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英译本。是作者与弗洛伊德分裂后撰写的体现其主要思想的成名作。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9章,从历史学角度分析...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个体藉此可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判断、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之所以称为“理论”,主要旨在强调个体对心理世界认知的两个方面:(1)作为主...
心理力(mental force)
完形心理学派的美学概念。认为艺术的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力”的式样;艺术作品不仅追求平衡、和谐与统一,而且要获得一种由“方向性张力”构成的“力”的式样;任何一个有机结构的式样都由它包含的“力”组成...
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
亦称“历史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的理论。即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来理解历史事件的理论。心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于美国。弗洛伊德...
心理历史学分析(psychohistorical analysis)
在较广的历史活动和历史背景中分析某个历史人物的资料,以探讨人物的人格特征的研究方法。埃里克森首创。该方法将精神分析理论方法与历史学方法结合起来,研究人的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探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
心理量表(mental scale)
测量工具的一种。用于鉴别个体心理功能的高低。是一个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将被测量的事物置于连续体的适当位置,看它离开参照点多少单位,便得到一个测量值。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可分为...
心理聋(mental deafness)
亦称“癔病性耳聋”、“精神性耳聋”。常由精神创伤或某些心理因素、暗示等引起,表现为失听的一种癔症或歇斯底里症状。起病急而短暂,伴有一定的精神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但在躯体方面无相应的器质性...
心理美学(psychological aesthetics)
即“审美心理学”。
心理描写(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文艺创作中人物刻画的常见手法。对人物内心活动过程、内容和状态的描写。可深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行为根源。其具体手法和角度多样,常与人物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外在...
心理模拟训练(psychosimulation training)
应用心理模拟的方法对运动和职业等有关领域的技能进行培训。在运动训练中,其主要作用是在赛前使运动员对参加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减少心理紧张,提高适应能力。分两类:(1)语言形象模拟。利用言语、景象等描...
心理模型(mental model)
用于解释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而构造的一种比拟性的描述或表示。可描述和阐明一个心理过程或事件。可由实物构成或由数学方程、图表构成。在知觉、注意、记忆等领域中,有影响的心理模型有:用于解释人类识别客...
心理内容(mental content)
心理活动反映的东西,或任何给定时刻内心理活动涉及的对象。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和思维等的内容,是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及事物之间各种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活...
心理能(psychic energy)
亦称“心理能量”。分析心理学术语。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能量系统,除生理过程中存在的机械能、电能和热能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它服从一般的能量转换和守...
心理能量(psychic energy)
即“心理能”。
心理能前行(progression of psychic energy)
分析心理学术语。与“心理能退行”相对。指心理能赋予某个心理结构。其作用是使个体获得适应环境经验的心理能量,有助于个体保持身心和谐。
心理能退行(regression of psychic energy)
分析心理学术语。与“心理能前行”相对。指心理能从某个心理结构中退出。其作用是激活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功能,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复杂任务。有助于个体保持身心和谐。
心理能转换(transformation of psychic energy)
分析心理学术语。心理能量在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分布配置,以及从某一心理结构向另一心理结构转移的现象。荣格认为,整个精神系统中能量的分配由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决定。前者指一定的能量一旦在某一心理结构中消...
心理年龄(mental age,MA)
即“智力年龄”。
心理疲劳(mental fatigue)
一译“精神疲劳”。由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怠现象。表现为心绪不安,动机丧失,注意不易集中,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反应时延长,工作...
心理评量(psychological assessment,PA)
采用科学的方法与工具将个体心理和行为数量化的过程。主要方法:心理测验、访谈、自然情境或结构化情境下的行为观察及各种生理功能记录。可分为两大类:(1)通过正式测验进行的心理测量学评量;(2)通过访...
心理钱包(psychological purse)
日本心理学家小岛外弘等在研究经济钱包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概念。指衡量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心理痛苦程度的价值尺度。是消费者经济尺度与心理价值尺度之间的交接点。其状况取决于商品因素(包括商品内部...
心理强制说(theory of mental coercion)
关于犯罪预防的理论。德国刑事古典学派的代表费尔巴哈提出。强调运用人对刑罚的恐惧心理来压抑、控制个体的犯罪欲望。认为人不仅能区分善恶,分清是非,且具有权衡利弊,进行选择的本能。人在实施犯罪前,既能...
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situation)
① 罗特人格社会学习论术语。外部环境的刺激与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情境。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个体不断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形成相应的感知,这种感知与过去经...
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
认知心理学术语。通过“内部的眼睛”来扫描表象反映的客体特性的过程。科斯林等认为,表象与对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具有大小、位置、形状等特性,也是可以与知觉客体一样被扫描的。科斯林等设...
心理伤害测验(mental impairment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测定个体心理遭受伤害的程度(如脑部受伤、心理失常、心智衰退等),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如本德完形测验。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亦称“心理社会渐成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创建的终生心理发展阶段论。主要特点:(1)强调以社会心理的发展代替性心理发展。(2)以个体从出生到死的一生代替从出生到青春期作为划分对象。将个体的...
心理社会渐成阶段论(theory of epigenetic psychosocial stage)
即“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心理社会性应激源(psychosocial stressor)
亦称“心理社会性紧张刺激”。应激源的一种。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心理社会性刺激物或情境。可分为社会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两类。前者指造成个体生活方式变化,并要求适应和应付的社会生活情境与事件,如社会动...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研究心理行为和内分泌功能以及免疫过程之间的联系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活动对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打破了免疫系统仅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的传统概念,证明高级神经活动也能调节免...
心理生理测量方法(psychophysiological measuring method)
情绪心理学研究方法。在不损害有机体完整性的情况下,运用非侵入性测量方法(如表面电极),测量和观察与行为(动作技能、问题解决、睡眠、情绪等)有关的生理变化的过程。一般将电极固定在皮肤表面,接收生物...
心理生理反应(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
亦称“心身反应”。应激反应的一种。由心理(情绪)活动引起或伴发的生理反应。如愤怒时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恐惧时的皮肤温度下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等生理变化。该类反应大多为一过性的,只要消除情绪刺激...
心理生理学(psychophysiology)
心理学与生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及相关的心身问题。其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心身关系,研究内容主要有:应激的心理生理学问题,多谱测谎,工作负荷与心理负荷的关系问题等。研究方法以操...
心理生理学技术(psychophysiological technique)
人格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与人格有关的激素、皮肤电、脑电等生理因素来研究人格。如中国学者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依据,测量高、低神经质和内、外倾向的被试在不同紧张状态下尿中儿茶酚胺分泌量的差异。...
心理生理学趋向(psychophysiological trend)
心身医学发展趋向的一种。该趋向以心理生理学为基础,用客观的实验性研究探讨心身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其主要代表为H. G. 沃尔夫等人。H. G. 沃尔夫通过对胃瘘患者的观察,发现情绪因素对胃的运动、...
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yiological disorder)
即“心身障碍”。
心理生物学(psychobiology)
一译“精神生物学”。以生物学观点研究个体在适应环境中生理功能的变化及心理现象的功能的理论。1915年A. 迈尔在《心理生物学:一种人工科学》中提出。A. 迈尔常称自己的观点为客观的精神生物学,他...
心理生长(mental growth)
见“生长”。
心理生长曲线(mental growth curve)
见“生长曲线”。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
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的学科。听觉是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声波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强度、频率和振动形式,分别对应于听觉的响度、音高和音色。依据不同的分类标...
心理失常(mental disorder)
一译“精神异常”。心理状态发生病理性变化而无法有效适应生活的异常现象。属心理病理学范畴,与正常人偶发性的心理障碍有质的区别,往往由于心理情绪上的失常而引发躯体疾病。需进行专门性心理治疗。
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
① 个体主观感知的时间。个体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主观上认为的“现在”,即“知觉到的现在”就是个体能把一些相继发生的事件感知为相对同时发生的时间段。研究发现,“知觉到的现在”的上限的...
心理实质讨论
从哲学角度理解心理现象与物质的关系的探讨。20世纪50年代,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两种对心理实质的表述提出新的疑问和争论。关于“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个命题,主要是对...
心理双性化(psychological androgyny)
在性别角色发展中,个体兼具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或表现为既非男性化又非女性化的无性别化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S. 贝姆1978年提出。A. 霍尔和浩宾斯坦1980年通过测验8岁~11岁的儿童,证...
心理淘汰(psyching out)
亦称“心理崩溃”。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一种消极自我评价的心理状态。其产生受舆论宣传、观看对手练习和比赛、对手过去比赛成绩好,以及运动员对目前状况的自我感知等因素影响。这种消极状态使运动员对自己的...
心理调节(mental adjustment)
即“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mental adjustment)
一译“心理调节”。用心理技巧改变个体心理活动绝对强度,减低或加强心理力量,改变心理状态性质的过程。分自我调适与他人调适两种。其方法有认知结构调节、情绪调节、意志调节、个体调节以及注意记忆调节等。...
心理统计学(psychological statistics)
应用统计学分支学科。数理统计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心理学实验或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字资料,如何根据这些资料传递的信息做出科学推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其内容按目的与功能可分为描...
心理图析(psychogram)
即“心理图像”。
心理图像(psychogram)
一译“心理图析”。用于表示个体在各类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上的剖面图。人格特质论者G. W. 奥尔波特常用于描绘个体的人格特质。在智力测验中,将个体或团体在测验中各方面(语文、数学、空...
心理完形(psychological configuration)
见“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维度(psychological dimension)
亦称“反应序列”。在心理物理学测量中,由相应的物理刺激系列引起的一系列强度、大小不同的感觉量。与“物理维度”相对。如由一系列振幅不同的声波引起的一系列强度不同的响度感觉。心理物理学研究表明,心理...
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
① 即“心理健康”。 ② 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教育、家庭、医学等方面力量,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和促进个人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活动的总和。心理卫生运动源于1792年法国皮内尔释放精神病患者锁链的创举。...
心理物理测量(psychophysical measurement)
对物理刺激及由其引起的心理反应进行数量化的过程。详见“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场(psychophysical field)
格式塔心理等家用以说明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物理之间关系的术语。1929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指客观经验依赖有机体之外的物理事件和有机体内同时发生的生理事件。当客观经验依存于...
心理物理法(psychophysical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对物理刺激及由其引起的心理反应进行数量化研究的方法。1860年费希纳最先提出。用于测量感觉阈限的有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和恒定刺激法。还有测量阈上感觉的量表法。这些方法具有广泛的...
心理物理量表(psychophysicaI scale)
测量心璃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工具。可用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找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一般以刺激的物理强度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心理反应的强度为纵坐标,画出图像。心理物理量表可以是图表,也可以...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实验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主要是心理量的计量问题。1860年费希纳最早提出“心理物理学”的棚念及专门研究心理活动的实验方法——心理物理法,标志该学科的诞生。后经许多心...
心理物理学纲要(Elemete der Psychophysik)
书名。德国哲学家和物理学家费希纳著。美国纽约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出版公司1860年出版英译本。为通过实验论证心物关系的第一部实验心理学著作。作者将心理物理学定义为“讨论心物之函数的关系或相互...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
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类。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具体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认知活动以及情绪...
心理现象学(psychological phenomenology)
心理学采用现象学的研究范式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经验和对事件的解释。在寻求对事件或现象的理解时,不受先定概念或理论观点的影响。其特点:(1)认为通过研究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知觉,比通过...
心理相互制约疗法
即“活套疗法”。
心理相容(mental tolerance)
指群体成员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群体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群体团结的社会心理特征。以群体共同活动为中介。中介水平不同,其层次、水平也不同。低层次的不以共同活动为中介,只受个人情绪、好恶的制约;高层次...
心理想象疗法(psychoimagination therapy)
亦称“想象法”。心理治疗方法。肖尔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加以应用。他把想象看作发生在个体意识深处,并能够接近个体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应用大量不同的想象方法,如自发想象法、引导想象法、自我意象想象...
心理型购买动机(psychological purchasing motive)
由消费者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引起的购买动机。比生理性购买动机更多样。分为两类:(1)消费者的个体性心理购买动机,如感情购买动机(由消费者的情绪和情感引起的购买动机)、理智购买动机(由...
心理性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e)
一切不以生理变化所形成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与“生物性动机”相对。包括两个层次:(1)由好奇、探索与操弄三个较原始的驱力引起的动机;(2)包括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等。前者虽超越生理基础的限...
心理性断乳(psychological weaning)
① 个体在青春期至青年期中逐步脱离成人监护,建立与成人在心理上的非依附性关系。与“生理性断乳”相对。L. S. 霍林沃斯1928年首次使用,之后在心理研究、教育研究以及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中较多应用...
心理性需求(psychological need)
罗特认知社会学习论术语。分六类:(1)荣誉地位需求,即个体对自己在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中被视作有能力者的需求;(2)支持需求,即个体控制他人活动的需求;(3)独立需求,即个体对自己作出决定、依赖自...
心理性眩光(psychological glare)
在眼球内角膜与网膜之间的媒介中散射,使人感到晃眼的光。会引起视力下降,甚至视觉丧失。其强度公式:\(G=B_s^2Q/B_b\)。式中,\(G\)为心理性眩光的强度;\(B_s\)为光源的亮度;...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或人格发展的阶段学说。弗洛伊德提出。主要内容:(1)心理性欲发展动力。心理性欲发展指力比多能量投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过程。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内驱力,即存在于潜意...
心理性欲阶段(psychosexual stage)
见“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
最初源于遗传的、先天的生理需要,后逐渐独立于生理需要。主要有三类:(1)探索、好奇需要,亦称好奇驱力、探索驱力。如幼儿对新事物表现出的兴奋。是注视、抚摸、吸吮、摇打等行为的驱力。(2)成就需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
认知心理学术语。人在头脑中运用表象对物体进行二维或三维旋转的想象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类似物的再现:(1)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2)表象是真实物的抽象化再现。为证实这种观点,...
心理选材(psychological selection)
一译“心理选择”。科学选拔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不同运动专项的要求,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评价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拔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其内容一般包括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心理学(psychology)
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心理学一词的英文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psyche”与“logos”两词,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研究”;两者结合,成为古希腊时期哲学...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Psycholog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书名。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主编。英国阿狄森-韦斯利-朗曼有限公司。1998年出版。书中全面反映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整体状况,详细介绍欧洲心理学的发展与成就。各章作者均为欧洲该领域最杰出的专家,他们将美...
心理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① 书名。大型心理学工具书。美国考西尼主编。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参加编写的有16位美国学者,另有16位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其中包括心理学家班杜拉、吉尔福特和希尔加德等。共4卷...
心理学半年刊
刊名。1934年创刊。中国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会主办。主编艾伟。是继《心理》杂志停刊后,第二份发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杂志。共出版7期,发表文章89篇,涉及心理学的十多个分支,其中应用心理约占四...
心理学报
刊名。专业学术刊物。1956年创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旨是及时报导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心理学科研和教学的发展。每年出版6期,内容以研究报告为主,酌刊学术研究评述...
心理学本土化(indigenization of psychology)
当代心理学发展中的本国化趋势。即试图对欧洲或美国的心理学进行本土化改造或重建。亦是本土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欧洲或美国的心理学长期被作为世界性的心理学,被认为是唯一合理和普遍适用的。这在20世...
心理学大纲
书名。 ① (Outline of Psychology)阐述构造心理学体系的代表作。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著。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897年出版,1898年出版第三版。书中论及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机...
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理论问题(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в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著。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为作者研究方法论问题的理论专著。1985年在1975年发表的《心理学的系统观点》一文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运用系统观点分析心理学的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中以个体变量为分析重点的研究取向。在社会心理学的孕育过程中,斯宾塞对社会心理的个体主义阐释、塔尔德的模仿心理学、特里普利特的竞争实验等,直接促进了这种取向的形成。1908年麦独孤的《社...
心理学第二势力(second force of psychology)
见“精神分析”。
心理学第三势力(third force of psychology)
见“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第一势力(first force of psychology)
见“行为主义”。
心理学动态(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刊名。1983年创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报导国内外心理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动态,着重介绍国外心理学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有关信息服务。2002年改名《心理科学进展》(Adv...
心理学对象讨论
关于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研究领域的探讨。明确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保证心理学沿正确方向发展的首要条件。20世纪50年代,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多次讨论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有四方面:(1)关于研...
心理学犯罪原因论(psychological etiology of crime)
犯罪原因论的一种。认为犯罪心理源于人的心理本能。主要有:(1)侵犯性说。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人的侵犯性本能的突出发展。人的这种侵犯性本能源于动物野蛮的侵犯性,其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处于隐蔽状态,...
心理学方法论讨论
关于心理学一般方法的基本理论和体系的探讨。20世纪50年代,中国心理学界一直提倡唯物辩证法是心理学唯一正确的方法论。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学的方法论日益重视,并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
心理学纲要(Elements of Psycholog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美国纽约诺普夫公司1974年出版第三版。本书沿袭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对各家理论采取兼容并包的原则,用翔实丰富的材料反映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一般面貌与...
心理学家谬误(psychologist's fallacy)
心理学家将自己的观点与所研究的心理事实相混淆的倾向。是心理学研究中产生错误的主要根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研究心理学方法时指出。如内省心理学家用自己的心理学观点解释被试的内省报告,或临床心理学家...
心理学经验主义(empiricism in psychology)
① 以经验说明心理活动的学说。17—19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普遍持此观点,并以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形式表达。J. 洛克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强调所有的观念均源自经验或经验的联想。哈特莱在此基础...
心理学科学性质讨论
对心理学对象的特殊质的规定性在科学分类中所处地位的探讨。20世纪50年代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同时,引发对心理学的科学性质的关注。这是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科学性质由研究对象特殊的质规定,而科学性质的...
心理学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 of psychology)
研究心理学史编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研究对象:编写心理学史的目的与意义,心理学史的历史分期,编撰心理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论,心理学史资料的搜集和运用等。其思想产生已久,但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约2...
心理学评鉴(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刊名。美国心理学会主办。季刊。主编为夏威夷大学的海恩斯。刊登与临床心理学有关的测量和评价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和决策模型的应用,衍生于基础心理学认知研究的各种范型,社会人格心理学...
心理学史
① (A History of Psychology)书名。美国心理学史家黎黑研究西方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代表作。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80年出版。1987年和1992年先后出版第二版和第三版。...
心理学史和理论问题(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 теории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俄罗斯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著。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为作者研究心理学史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著作。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苏联普通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十月革命前俄国心理科学的一般状...
心理学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in psychology)
心理模型的一种。用逻辑符号和数学方程来表示某种心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规律或某种行为的机制。如美国新行为主义者赫尔认为,机体完成某一行为的力量,即“反应势能”(\(sEr\)),是由某种行为方式的牢...
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许多思想家有关心理见解的综合。古代思想家发表不少有关人的心理的言论,甚至还含有精辟的见解。但一般与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逻辑思想、教育思想、医学思想等混合...
心理学探新(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刊名。1980年创刊。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与河南大学联办。以报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史研究成果为主。1994年后,改由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与江西师...
心理学通讯
刊名。1953年创刊。中国心理学会筹备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承办。内容以学术性和动态介绍为主。一年后停刊。
心理学问题(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
刊名。苏联和俄罗斯大型心理科学专业期刊。1955年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创立。旨在促进基础理论研究,探讨心理学应用途径,团结苏俄心理学家。至1977年,始终是俄罗斯唯一一本科学心理学杂志。主要任...
心理学系统和反映理论(Система психологии и теория отражения)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著。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试图从客观上将苏联心理学的所有概念系统化,以实现别赫捷列夫的遗愿。作者将苏联心理学的概念归纳为6个范畴:心理反映(认识过程)、...
心理学讯问法(psychological interrogating method)
侦查、审讯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适当方法,对被讯问人施加心理影响,促使其如实陈述或判断其陈述真伪的方法。一般不对被讯问人施加强制性影响,不单纯从被讯问人的表情或态度上判断其陈述的真实性。主...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 in psychology)
亦称“心理学方法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和学说。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其对象主要涉及心理的实质、心理与客观现实及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构成、表现方式和作用等根本问题,对...
心理学译报
刊名。1956年创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以翻译、介绍外国(主要是苏联)心理学学术研究成果为主。1958年停刊。
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
书名。丹麦教育心理学家克瓦尔主编。英国伦敦萨杰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汇编后现代主义心理学10篇代表性文献。对处于后现代氛围中的心理科学进行深入考察和定位,探讨后现代话语对心理科学的影响与意义。...
心理学与文学(Psychology and Literature)
书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著。根据英文版《荣格文集》的部分文章翻译而来,共收入荣格的9篇论文。反对弗洛伊德把文艺创作还原为个人潜意识欲望的观点,就文艺的本质、创造、分类、职能等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认...
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书名。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詹姆斯著。美国纽约亨利-霍尔特出版社1890年出版。是当时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本总结,以及詹姆斯机能主义(或实用主义)心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用12年完成。全书分两...
心理学原则和发展道路(Принципы и пути развития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著。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出版。为心理学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在书中阐述心理现象在物质世界现象的普遍联系中的地位、感觉和思维的本性、个性和意识、心理学的方法论等问题,...
心理学杂志(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刊名。苏联大型心理学综合性刊物。1980年由苏联科学院创办,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负责。旨在反映苏联全国心理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刊载科学院系统的心理学家的论著和实验报告。
心理学折衷主义(eclecticism in psychology)
见“折衷心理学”。
心理学哲学(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心理学与哲学相交叉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对心理学的哲学探索。19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证学科。心理学与哲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构成该学科的...
心理学传记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苏斯恩编著。美国格林武德出版社1984年出版。原为半球出版公司1975年出版的《心理学历史上的名人》。该书以简短的传记形式介绍从古至今已逝世的心理学家以及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心理干预方法。采用专门仪器和手段,具体改变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以达到最适宜强度、最佳状态的过程。最早出现在病理治疗领域,后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1932年德国病理学家J. H. 舒尔茨开创自主训练,...
心理演练(mental rehearsal)
亦称“心理练习”。在头脑中思考活动的进行并对所需技能进行练习的过程。可加深学习者对技能的理解,促进大脑皮层建立与加强神经一肌肉联系。与身体练习相结合,能提高技能训练的效果。决定其有效性的关键是学...
心理遗传学(psychogenetics)
即“行为遗传学”。
心理音乐疗法(psychological music therapy)
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相配合的音乐疗法。将音乐作为非言语的交流工具,对心理治疗起辅助作用。如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专门用于分析投射的聆听及即兴创作技术等;在行为治疗中,有音乐系统脱敏技术等;在人本主义...
心理应激(mental stress,psychological stress)
一译“心理压力”,亦称“心理紧张”。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造成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可能来自社会或家庭;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一般而言,长期的或强烈的心理应激使人在生理上产生过度反...
心理与实践、活动关系讨论
关于实践或活动是心理发展的适宜基础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列昂节夫活动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多次开展心理与实践、活动关系的讨论。有不同见解,主要有:(1)要运用活动概念来探讨实践...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亦称“语言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验手段,研究人类个体语言的获得、理解和生成的过程及其规律。其研究范围:(1)语言的知觉和理解,人在知觉和理解语言时的内部心理过...
心理预防(psychoprophylaxis)
预防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活动与措施。如在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对学生进行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危...
心理元素(mental element)
心理现象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位。英国心理学家J. 穆勒最早提出。1829年他在《人类心理现象的分析》中,用力学机械原理解释联想,把感觉视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感觉衍生观念,感觉和观念因联想作用形成...
心理运动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
一译“心理动作能力”。控制有机体运动、保证运动任务完成所需的能力。包括11个方面:(1)精确控制。手、臂或腿快速、准确完成较大任务的能力。(2)四肢协调。调节手和手、手和腿、脚和脚同时动作的能力...
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
战争或对抗性竞争活动中双方心理上的较量。为取得胜利,双方通常都对对方施加心理刺激和影响。具体方法:渗透分化、伪装欺骗、心理威慑、感情伤害、暗示诱导等。需遵循的原则: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出其不意,...
心理战术(psychological strategy)
运动竞赛中克敌制胜的心理策略和方法。即抓住对方的弱点和不足,打乱对方部署,击溃对方信心,同时建立自我心理优势,促进自我的身体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取得比赛的成功。常用的手段有:(1)知己知彼,...
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差异及行为表现,判断其性质和程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个案法、会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获得临床资料,通过资料的分析与综合,对当事人的心理过程、心...
心理诊断法(Psychodiagnostics)
书名。瑞士精神病学专家罗夏著。德语版共6章,1921年出版。后出版英译本。在1942年英译本第二版中,罗夏于1922年完成的论文《形式解释测验的应用》被作为第七章。全书共两部分7章。前6章是技术...
心理诊断学(psychodiagnostics)
分析、研究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对个体行为中的变态现象进行心理学诊断,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性的角度寻找原因,并提出克服方法的学科。十月革命前后,苏联一些儿童学家运用智力测验研究儿童心理...
心理征兆学(psychosemiotics)
研究类人猿使用符号或手势表达心理活动的能力的学科。有学者认为,黑理猩学习人类语言,虽可达到人类语言的某些标准,但它们所掌握的语言与含有极为复杂结构的人类语言是不可比拟的,便将它们使用手势和符号的...
心理值(psychic value)
分析心理学术语。用以估计投入某一心理结构的心理能的强度。若投入某种观念或情感的心理值很高,则此种观念或情感即左右个体的行为。其强度只能相对估计而无法绝对测定。
心理止痛技术(psychological technique for pain control)
根据心理学原理发展的止痛技术。包括生物反馈、放松、催眠、娱乐、意象引导等。是对传统应用化学和生理止痛技术的补充。严格地说,任何一种止痛技术都不能绝对单独地发生作用,即医生使用的治疗方法综合了心理...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一译“精神治疗”。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言语及非言语沟通方式(如行为训练、音乐、戏剧表演、游戏、手工劳动等),对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给予影响,以消除、矫正或缓解...
心理治疗矢量取向(vector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一种关于心理治疗方法的纲要性观点。认为各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解决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六类基本矢量或形态,即:(1)理性矢量(rational vector),以内省、学习和提高意识水平为特征,包括...
心理种系发展(phylogenetic development of mind)
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方面。与“心理个体发展”相对。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机体在逐渐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漫长过程中,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发...
心理传记分析(psychobiographical analysis)
心理学研究方法。根据个体的传记资料分析个体的心理动力特征,以了解其人格。弗洛伊德创造,并多次运用于研究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以及古代希伯来人的先知摩西等历史...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
心理现象的一种。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心理活动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点。介于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之间,是两者的统一。一般表现为心境、激情、注意力集中等。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并与已有的...
心理状态检查(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前为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所做的检查。主要内容:(1)一般表现,包括意识状态、定向力、接触情况、日常生活状况;(2)感知觉,包括错觉、幻觉或感知综合障碍;(3)言语和思维,包括应答题...
心理准备水平(level of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运动员针对比赛的心理准备程度。根据赛前心理准备的五项主要内容,即思想、集体、技术、战术、理论等,可分为四个等级:(1)一级水平,为充分的心理准备状态。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五项内容成为一个统一体,...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来访者改变其认识、情感和态度,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发展...
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
亦称“精神自我”、“心理自我概念”。自我的一种形式。与“生理自我”相对。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行为等的意识。其认知与情感体...
心理自我概念(psychological self concept)
即“心理自我”。
心理综合法(psychosynthesis)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阿瑟朱利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阿瑟朱利早期接受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训练,但他感到精神分析在治疗中有局限性。他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的精神结构缺乏精神的维度,是失衡的。他提出“超...
心力
指人的精神力量。可追溯到《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左传·昭公十九年》亦有“尽心力以事君”语。东汉王充专门撰写《效力》篇,提出“人生莫不有力”,即含有体力(“筋骨之力”)与心力...
心力内投(introjection)
一译“内向投射”、“摄入作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与“投射作用”相对。弗洛伊德提出。指把本来指向外部的某种攻击性冲动或感情转移到自己身上。如对某人有敌视或攻击的愿望,因超我不允许,便转向自残或...
心灵感应(telepathy)
一译“传心术”。信息不通过任何正常的感觉、通讯渠道而直接由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现象。属超感官知觉。20世纪30年代,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莱茵教授首次进行大规模的纸牌测验,将超心理学现象的研究...
心灵击中(psi-hitting)
心灵研究术语。指超感知觉的实验研究中对结果的度量。该实验通常需要两个被试,分别充当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若接受者对靶刺激的命中率高于纯粹的偶然几率,则实验结果为心灵击中,反之,则为心灵未中。如...
心灵论战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心理论战之一。表面上是一场宣扬迷信与反对迷信的论战,实质上是涉及心理实质问题的一场争论。1918年,上海《灵学丛志》宣扬扶乩灵验与人死有鬼两种迷信,当时心理学家陈大齐撰写《辟...
心灵未中(psi-missing)
见“心灵击中”。
心灵学
① (parapsychology)亦称“超心理学”、“边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主流之外的一个不甚被承认的心理现象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那些无法用已知科学法则和原理解释的奇幻的超自然心理现象。包...
心灵研究会(society for Psychic Research)
研究超感官知觉和心灵致动等心灵现象的组织。19世纪50年代,英国即有若干,如剑桥大学心灵调查会,主要探讨自发的超自然体验。1882年,伦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灵研究会,首届主席为剑桥三一学院研究员西...
心灵主义(psychism)
视心灵为唯一实体,并认为心灵能支配自然界与人体的唯心主义哲学观。源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现象的无知,认为灵魂是一种可随意出入人体的气体,人清醒时,灵魂居于体内。人做梦或死亡时,灵魂离开肉体...
心流
《关尹子》关于心理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五鉴》篇:“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从“心生于性”说出发,以“水”喻性,以“流”喻心。认为人的心理像流水一样,总是不舍昼夜,变动不居。这一观点...
心率(heart rate)
单位时间内人体的心跳次数。常以次/分表示。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平均R~R间期的倒数。是人体活动水平或代谢水平的指标。分为安静心率、工作心率和恢复心率。安静心率是在安静休息时测得的心率值,反映被试静息...
心率反馈(heart rate feedback)
把被试心率变化的情况呈现给其本人的方法。具体做法有四种:(1)让被试猜测自己的心率快慢,猜对了就予以肯定。(2)要求被试每当心率加快或减慢时按压电键。(3)要求被试根据心率模拟量的大小控制自己的...
心率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人的心率从工作心率恢复到安静心率的过程。其长短取决于工作负荷水平和个体身体素质等因素。其测量结果常被用作评估工作负荷的指标。衡量参数有恢复心率和心率恢复率两个。后者更为常用,其计算公式为\(心率...
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
心房释放到血液中的激素。有利尿、排钠和降压作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有类似物质。脑内也发现另一种类似物质,称脑钠素(brain natrinuretic factor)。研究表明,含有类似物质的...
心溺之梦
明李觏提出的一种心理原因致梦的观点。认为人心沉湎于某种事物就会使该事物在梦中出现。他在《潜书》中指出,人之做梦“无他,独其心溺焉耳”。如一个人潜心于修炼、做官、荣华富贵,就会“或羽而仙,或冠而朝...
心情舒畅率(rate of ease mind)
个体在环境中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与理想或想象中的满足程度之比率。测量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矛盾与统一关系的指标。一般情况下,需要得到满足,个体或群体就会心情舒畅。与居住环境、人际交...
心身关系(mind-body relation)
心理与身体的美系。心理、意识与物质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心”指心理过程及各种心理现象;“身”指生理过程,即脑的神经过程及有关的肌肉活动和腺体活动。二者间的关系是理解心理实质的重要方面。心理学中...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亦称“心理生理疾病”。躯体疾病的一类。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均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特别是强烈的心理应激,会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心身交感论(mind-body interactionism)
心理学中关于心理与身体相互关系的二元论观点。认为心与身是两个互相分开且完全不同的实体,但二者在人的机体内可以彼此作用且互为因果,心可以影响身,身也可以影响心。在17世纪,以法国笛卡儿的观点为典型...
心身平行论(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
心理学中关于心理与身体相互关系的二元论观点。认为心的活动与脑的活动之间无因果关系,只是相应平行的过程或活动。德国早期哲学心理学家莱布尼茨反对笛卡儿的心身交感论,提出心身平行的预定和谐说,在单子论...
心身同一论(theory of mind-body identity)
心理学中关于心理与身体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等同于生理活动;或主张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是同一种活动的不同方面(斯宾诺莎);或主张心理与生理是同一过程的不同层次(武德沃斯);或主张心理...
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
心理学最根本的理论同题之一。哲学中的心物问题在心理学中的体现。讨论心理过程与躯体过程特别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间的关系。不同的哲学和心理学派别以不同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斯宾诺莎的...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
医学分支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同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广义指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心理以至社会因素闯相互关系的医学,实际是一种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法。狭义指...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
亦称“心理生理障碍”、“躯体化障碍”。由应激因素引起的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心理生理的紊乱,通常不包括细胞组织的损害,如在持续或强烈应激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头昏、失眠、胸闷、食...
心生于性
《关尹子》关于心性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五鉴》篇:“情生于心,心生于性。”陈显微注释云:“以性为母,心为子。”中国古代所说的“性”,一般指先天的自然本性,与“习”(后天的社会本性)相对。《四...
心师造化
关于艺术创造的一种文艺心理思想用语。语出《庄子·大宗师》。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学究性表,心师造化。”历代某些书法家根据自己书法艺术的实践经验,强调要以仿效、摹拟自然界事物的形态作为书法创作...
心识说
篇名。明李元阳撰。载《李中溪全集·心性图说》。专论“心”的性质问题。认为人性本来是静的,“感物而动”便成为“心识”。但它产生之后,即开始违背“中正圆明”(明而不蔽,通而不塞)的性,而具有“半明、...
心适
《吕氏春秋》关于艺术欣赏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它在继承阴阳五行学派“中和”论的基础上,提出“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大乐》)的命题。但认为“和”只能产生和谐的声音,“适”才能使和谐的声音引起审美的...
心书
亦称《新书》、《将苑》。书名。三国时关于将帅的一部军事心理思想著作。三国蜀诸葛亮著。共50篇,集中论述“为将之道”,是中国古代讨论将才的专著。在《将材》中按才能品质,把将领分为仁将、义将、礼将、...
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
单位时间内心脏输出的血液量。一般以一分钟内左、右心室泵出的血量表示。是衡量人体心血管系统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人体处于静态时较少,正常人静息状态下为4升/分~6升/分。在人体从事工作或活动时提高...
心算(mental computation)
即“口算”。
心所
亦称“心数”、“心所法”、“心所有法”。佛教名词。谓相应于“心王”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为“心”所有,故名。《俱舍论》分为六类,计四十六种(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
心统性情
关于心、性、情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张载提出,朱熹发挥:“横渠心统性情之说甚善,性是静,情是动.心则兼动静而言,或指体,或指用,随人所看。”(《朱子语类卷六十二)显然是按心的动静状态或体用关系,把...
心外无物
明王守仁关于人心之外无任何事物的观点。《王文成公全书·与王纯甫书》:“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一种主观决定客观、心理决定存在的主观唯心心理观。
心王
佛教名词。唯识宗把心识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心自体,另一则是伴随心自体而起的心理现象。心自体即为心王。指精神作用的主体。《百法明门论忠疏》卷上:“心起则起,心无则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主要指认识...
心为君主之官
关于心脏功能的一种观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明张景岳《类经》注释说:“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先秦思想家荀...
心为虑本
认为人的心脏是思维的生理基础。南朝齐梁范缜《神灭论》:“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心病则思乖,是以知心为虑本。”认为感知与思虑都以形体为本,如痛痒的感知以手脚为本,听的感知以耳为本,视的感知以眼为...
心为境迁
意谓人的心理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明清之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至当》:“然人之所以不能常其爱者,境遇不齐而心为之变;心为境迁,则虽欲敦爱,而利于;物者恐伤于己,仁不容不薄矣。”认为人的心理在“境...
心无时无方
《关尹子》关于心理实质问题的一种观点。指心理具有超时空性。《五鉴》篇:“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而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以梦为例,说明...
心物道
《关尹子》讨论心物关系问题的一组范畴。心为心理,物即物质,道乃规律。《一柱》篇:“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认为心、物、道是统一(“合为一”)的.因此...
心物关系(mind-matter relation)
心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包括心身关系和心理与外物(外在客体或客观现实)的关系。狭义指心理映象与其外在客体的关系。唯心论主张心理是独立的实体,否认心理映象来源于外在之物,甚至认为物乃心所...
心物观
关于心理与客观事物相互关系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1)主张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形体有关感官接物而产生的唯物主义心物观。《墨子·经说上》:“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遇)...
心物函数(psychophysical function)
心物关系表示方式。采用数学上的函数式表示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物理量)与因变量(心理量)之间的关系。如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史蒂文斯定律等。
心象组织原则(principle of mental set organization)
亦称“图形组织原则”。德国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认为决定人们对图形知觉的不是图形的位置和大小,而是图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原则:(1)接近原则。人常把位置相近的物体看成一组或归属为一堆...
心性
关于心理与人的本性关系的概念。主要有三种见解:(1)性统一心。即人的心理现象从属于性。《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情与欲都是性的表现。东汉荀悦说:“凡情、...
心性圈说
书名。明李元阳著。收入《李中溪全集》。由四篇文稿组成,即《性说》、《心识说》、《意识说》、《情识说》。《性说》是其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阐述性的实质及其与心、意、情的关系。认为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
心血管性神经症(dysnola)
心身疾病的一种。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并具有心脏和血管功能失调的症状患者可有心前区不适,心累、心跳、脉搏加速,胸部有紧压感,并伴有叹息或深呼吸。有的还表现为全身发热、出汗血往上冲,血管跳动,甚...
心药
针对心理疾病的疗法。源于佛学。《秘藏宝钥》:“九种心药,拂外尘而遮迷……”《本草经疏》作了明确解释:“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也。”“心药”一词的实际意义便是心理疗法。
心意
东汉王充用语。犹今之思维。《论衡·薄葬》:“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肯定思维是由“心”的活动产生。甚至还直接用“心”来代表思维,“墨议不以心而原物”(同上)、“心善(...
心因性闭经(psychogenic amenorrhoea)
闭经的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如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重大的生活事件或危机。在非妊娠而绝经期尚未到来时期的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停息,找不到可证实的生物学原因而有明确心理因素存在,可诊断为此症。多见于重...
心因性肥胖症(psychogenic obesity)
肥胖症的一种。由情绪因素导致过食所致的肥胖或超体重状态。过度饮食可能是对情绪紧张缺乏特殊的反应所致,也可能是对不能忍受的生活处境的一种替代反应,或是情感障碍的一种特殊症状,诸如癔症、抑郁症等的症...
心因性焦虑症(psychogenic anxiety)
焦虑症的一种。由心理因素所致。表现为发作性或持续性的情绪焦虑,并以紧张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运动性不安,严重者可有惊恐发作。一般表现为:(1)情绪障碍,如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恐...
心因性麻痹(psychogenic paralysis)
一译“心因性瘫痪”。心身障碍的一种。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出现的肢体不能活动的现象。包括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痪,其中截瘫最常见,但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器质性基础。这种瘫痪多见于癔症患者,约占癔症症状的...
心因性木僵(psychogenic stupor)
精神运动性抑制的一种。由突然而严重的精神刺激引起的木僵。患者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身体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可伴有蜡样屈曲;口腔装满唾液不吞;大小便潴留不解;对刺激缺乏反应,一般...
心因性瘙痒症(psychogenic pruritus)
心身疾病的一种。一种功能性发痒的皮炎。患者一般具有强迫性格,固执、保守,不易接受别人的建议。病程多为慢性。治疗时应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紧张,调节其神经功能,使他们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睡眠。必要时可...
心因性社会调节(psychogenic social regulation)
群体心理因素对行为控制的影响。如个体依恋、情绪投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等。施奈尔拉1949年首创。用于区分高等脊椎动物特有的社会调节与社会性昆虫的社会调节。 他认为后者属于生物原因的社会调节。
心因性妄想(psychogenic paranoid state)
妄想的一种。多出现于剧烈的精神剖伤之后。其内容与创伤有密切关系。多见于反应性精神病、癔症等。
心因性遗忘(psychogenic amnesia)
亦称“阶段性遗忘”、“界限性遗忘”。记忆障碍的一种。与“器质性遗忘” 相对。由精神刺激引起。如情绪的焦虑、内心矛盾、注意涣散或一系列超价观念。多与以往经历的某一特殊时期或强烈的恐惧、愤怒、羞辱情...
心因性障碍(psychogenic disorder)
心理障碍的一种。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引起。按其性质,可分为精神病性心因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心因性障碍两大类。前者即反应性精神病,仅占该障碍的少部分;后者为大多数,有事过境迁,障碍便随之消失的特...
心于五官最尊大
南宋陆九渊关于“心官”功能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继承孟子“心之官则思”的命题。提出“心于五官最尊大”(《与李宰》)的看法。认为“心官”是人类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实体{有无心官、能不能进行思维活动...
心与脑交相为用
即心脏与大脑是相互作用的。近代谭嗣同《论全体学》曰:“思固专在脑,而脑之所以能思者,全赖心能变血以养脑,是心与脑交相为用也。故思字从囟,从心。”这一观点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主脑说推进了一步。
心脏神经症(cardioneurosis)
焦虑性神经症的一种。有两种情况:(1)患者确实有心脏疾病,但症状与疾病本身不相称;(2)以目前的检查手段不能发现心脏器质性损害的客观证据,但患者坚信有心脏病,且能证实心理因素在症状的发生和发展过...
心斋
庄子用语。指心志纯一、排除杂念、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心”,精神作用;“斋”,斋戒。是达到“丧我”、“坐忘”境界的一种手段。《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
心战
攻心战术。语出《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心战的核心是“服其心”,力求避免用战争来取得胜利,最好是“不战而胜”。亦即...
心之成长(The Growth of the Mind)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考夫卡著。该书德文为Grundlagen der Psychichen Entwicklung,1921年出版,1925年修订再版。1924年和1928年...
心之官则思
孟子关于心脏与思维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认为思维是心脏活动的结果;强调思维的作用,并明确地以“思”与“不思”来区分“心之官”与“耳目之官”...
心之虚灵,何尝有物
南宋朱熹论述心物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朱子语类》卷五:“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虚也。耳目之视听,所以视听者,即其心也,岂有形象?然有耳目以视听之,则犹有形象也。若心之虚灵,何尝有物?”...
心志类型
按照“心”与“志”的多少来划分的个性类型。如《人物志·七缪》:“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愞之人也。”
心治
认为民心处于安定团结状态是治理好国家的首要前提。语出《管子·心术》:“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民心安定,国家就会安定;民心治理得好,国家也会治理得好。据此,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治理民...
心治五官
荀子关于心脏支配五官的看法.《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把心称为“天君”,把耳目鼻口形等称为“天官”。“心治五官”论认为,人的“天官”受“天君”支配,亦即,人的思维对感知起支配作用。
心智技能(mental skill)
即“智力技能”。
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y)
广义指个体表现在求学、做事等各方面的聪明才智。狭义指智力测验测到的能力。
心主神明
人的心理、精神活动由“心”主宰、支配。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分属于五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但由心主宰。《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李梃《医学入门》:...
辛格
辛格(sheeo Dan Singer,1932—1979) 印度心理学家。生于印度阿里格尔。1954年于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获硕士学位。1958年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1959—1961年...
辛哈
辛哈(Durganand Sinha,1922—) 印度心理学家。生于印度巴莱尼。1943年和1945年先后于印度巴特那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学士学位。1949年于英国剑桥的圣·约翰学院获心...
辛普森动作技能分类系统(Simpson's classification in psychomotor skill)
美国学者E. J. 辛普森。1972年提出的有关动作技能的分类模式。从目标-行动-型式入手,把心理动作技能分成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1)知觉,即通过感官观察客体、质量或关系的过程,包括感觉刺激、...
欣赏性阅读(appreciative reading)
阅读活动的一种形式。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鉴赏。以理解性阅读为前提,是对阅读性理解的深化。可使读者对文章的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情感上的沟通、融合。读者要想领悟文章的...
新产品定价策略(tactic of new product pricing)
定价策略的一种。新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常用的策略有高价镱略(如“取脂定价法”)、低价策略(如“渗透定价法”)中价或稳妥价格策略(如“满意定价法”)等。
新产品扩散理论(theory of spread of new product)
关于新商品或服务扩散过程的理论。认为新商品或服务的扩散是个动态过程,根据“原有平衡状态——出现不平衡状态——建立新平衡状态”的规律运行。当一种新商品推向市场时,即扩大了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商品种类,...
新分离理论(neodissociation theory)
希尔加德倡导的催眠理论。是对流行于20世纪初的分离理论的修正。希尔加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照级别排列。尽管它们主宰人们在社会允许范围内的行动,但也有一些心理过程处于其控制之外。...
新弗洛伊德心理疗法(neo-Freudian psychotherapy)
新弗洛伊德派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新弗洛伊德派认为,没有必要到儿童早期生活中去寻找神经症的根源。它更注重患者现实的冲突,对当前问题感兴趣,而不甚注重对患者过去经验的挖掘;不要求患者对其压抑的愿望或...
新弗洛伊德主义(neo-Freudism)
即“新精神分析”。
新古典犯罪学派(neoclass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
19世纪上半期在修正古典犯罪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犯罪学理论流派。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刑法学理论流派。主要在法国兴起和流行。代表人物有罗西、加拉德、约利。主要观点:(1)修正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
新赫尔主义(neo-Hullism)
亦称“非形式的行为主义”、“自由化的S-R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其特点是将赫尔创立的假设-演绎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略谈重大的公理性概念,而在S与R中间增加人类...
新婚夫妻心理调适(psychological adjusting of newly married couple)
新婚夫妻对新角色的心理适应过程。夫妻双方热恋时希望多接触,可蜜月一过,常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有以下几种原因:(1)往日情人间的互相体贴少了;(2)对新生活的憧憬变成了平凡的居家生活;(3)共同生...
新精神分析(neo-psychoanalysis)
亦称“新弗洛伊德主义”。广义指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未脱离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基本理论的框架,但对其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亦有主张两者是...
新客型购买动机(new-shopper motive of buying)
亦称“不定型购买动机”。购买态度与要求不定型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参见“不定型购买行为”。
新女性犯罪人(new female criminal)
因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实施犯罪行为的女性。20世纪70年后随着对女性社会角色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而产生。美国犯罪学者F. 阿德勒和R. 西蒙认为,传统上女性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占据主要地位,故犯罪率低。...
新皮亚杰理论(neo-Piagetian theory)
补充、修正皮亚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结果,并结合信息加工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库-利恩、K. 费希尔、哈洛德、凯泽、杜弥修等。其产生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
新皮质(neocortex)
动物进化到较高级阶段才出现的皮层。从高等爬行类动物端脑顶壁内开始出现。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正式确立并获得极大发展。占据哺乳动物大脑表面的绝大部分,占人的大脑半球表面的90%。其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
新奇包装(novelty packaging)
亦称“变化包装”。符合消费者求新求奇心理而追求时尚的包装。讲究新异奇特,以吸引消费者。
新森田疗法(neo-Morita therapy)
经改良后形成的森田疗法。代表流派有高良理论、大原理论、田代理论。其共同特点:(1)遵循森田的基本理论,并使其基础概念更加明确;(2)创造一些新的治疗技巧,使森田疗法在一般的精神科病房也可以施行;...
新生儿反射(neonatal reflex)
正常新生儿与生俱来的多种反射。一般为无条件反射。包括吸吮反射、摩罗反射、抓握反射、击剑反射、眨眼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躯体侧弯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翻正反射、基本方位反射、游泳...
新生儿期(neonate period)
个体发展阶段之一。个体出生后第一个月(严格讲为28天)。个体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过渡阶段。新生儿的脑结构已像成人的脑结构,但重量、容积,特别是脑机能的发展还很不够。出生后头几天,大部分时间呈睡...
新生儿心理学(neonate psychology)
儿童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新生儿(即从出生至28天或30天的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个体心理现象的起源。具体包括:(1)个体心理的发生,如新生儿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心理活动的产生...
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即“布雷泽尔顿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
新实在论(neo-realism)
主张具体事物和脱离具体事物的共相都具有实在性的一种折衷主义哲学流派。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特别是美国。在反对把认识对象看作依赖认识主体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被认识的对象不依赖人...
新纹状体(neostriatum)
亦称“纹体”。尾状核和壳核的合称。因基底核中尾状核和豆状核间有内囊纤维穿过,在水平切面上呈灰白相间的纹理而得名。在种系发生上是较新的结构。尾状核为长弓形的灰质块,全长与侧脑室相邻,可分头、体、尾...
新西兰心理学会(New Zealand Psychological Society,NZPS)
新西兰心理学家唯一的专业学会。1967年成立。总部设在惠灵顿。主要工作:(1)向公众、媒体和政府介绍心理学家及其研究成果;(2)为心理学家提供专业支持;(3)鼓励专业标准的维持和提高;(4)为会...
新心理学(new psychology)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新的心理学学科。19世纪70年代前已出现有关思想,如赫尔巴特主张建立独立的心理科学,运用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洛采撰写生理心理学著作;尤其是E. H. ...
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
20世纪30年代以后必起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阵营中的一些心理学家修正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使之进入新行为主义阶段。主要有三种形式:(1)正统行为主义。主要包括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
薪金鉴定(salary appraisal)
员工表现的鉴定方法之一。通过薪金的高低或薪金涨(落)幅度的大小、涨(落)的快慢来评定员工的工作表现。
信度(reliability)
测量可靠性度量指标。表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理论上定义为对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实方差与实得方差的比率,即\(r_{xx}=S_T^2/S_x^2\)。式中,\(r_{xx}\)代表测量的信度,...
信度系数(coefficient of reliability)
信度指标。表示测验信度高低的数值。通常用测得的两组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表示。数值愈大,该测验的信度愈高。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稳定系数。运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隔一段时间测试两次,计...
信度指数(index of reliability)
实得分数与真分数的相关值。信度系数的平方根。其公式为\(r_{xt}=\sqrt{\frac{S_t^2}{S_x^2}}=\sqrt{r_{xx}}\)。式中,\(r_{xt}\)为信度指数,...
信号(signal)
① 指发送者通过接受者的感觉通道,向其传递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通过视觉通道接受的是发送者所作的某种可见的动作或刺激;听觉通道接受的是发送者发出的某种声响;嗅觉通道接受外激素式的化学信号;还有触觉...
信号刺激(sign stimulus)
与动物的某种本能反应有固定关系的特殊刺激。用于动物习性学,其含义与条件刺激不同:前者是动物的本能性反应;后者是习得的。多发自动物本身,如动作、姿态、颜色、声音或气味等。如雄三棘鱼肚皮是红色的,背...
信号灯(signal light)
以灯光作为传递媒介的视觉信息显示装置。灯光信号传送的距离远,装置简单,室内外昼夜适用,被广泛使用。可以运用颜色、形状、闪光频率等特征进行编码。一般红灯表示危险、禁止,绿灯表示安全、通行,黄灯表示...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一译“信号侦察论”、“信号觉察论”。心理物理学方法。人类信息加工中,通常把刺激看作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或感知信息时的随机生理、心理变化看作噪声。人对刺激的分辨则被视为在噪声中检测信号的问...
信号系统(signal system)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术语。人的大脑皮层中对信号发生反应的机能系统。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两种。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光、味等称第一信号,也称现实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
信号学习(signal learning)
学习对具有信号作用的某种中性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学习的基本形式。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即是此类学习的典型例证。信号学习成功的关键是信号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顺序上的接近及二者的多次配对出现。信号学...
信号载体(sign vehicle)
动物用来传递信号的物质媒介。如电波、光波和声波等。能影响接受信号一方的行为。有时也包括某种特定信号周缘的陪衬状况。如北大西洋鸥的幼雏对其母亲喙下面的一个圆点颜色十分敏感,它与喙其他部位的色彩对比...
信号噪声分配(signal-plus-noise distribution)
信号检测论术语。在信号检测实验中,指由“信号+噪声”(常用符号SN表示)引起的各种感觉的次数分配。为一条常态曲线。实际上信号是一个服从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且往往在一定的噪声(常用符号N表示)背景...
信号作用(signification)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术语。条件刺激物的影响和作用。巴甫洛夫认为,信号作用是人和动物进行一切心理活动的根本前提。一切心理活动都表现为对信号的接收、编码和反应。
信念(belief)
即“信仰”。
信念价值系统(belief-value motivation system)
见“中介变量”。
信其刑则奸无端
指法律刑罚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心理作用。《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
信任感(trust)
个体对周围的人、事、物感到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情感体验。在个体感到某人、某事或某物具有一贯性、可预期性和可靠性时产生。埃里克森认为,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
信任量表(Trust Scale,TS)
测量关系密切者相互信任度的工具。加拿大心理学者雷佩尔和J. G. 霍尔姆斯1986年编制。主要用于测量人际关系。涉及信任度的三个内涵:(1)可预测性(行为的稳定性);(2)可依靠性(在紧急关头的...
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
核糖核酸的一种。由核糖核酸(RNA)聚合酶从脱氧核糖核酸(DNA)转录而来,存在于细胞质中。在蛋白质合成中,把核酸中的碱基顺序翻译成蛋白质的氮基酸顺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基因的细胞信使(遗传信息...
信息(information)
信息论术语。数据和消息中包含的意义。不随载荷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存储和传输必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为动力,但并非物质载体本身或传输信息消耗的能量。如铁路上的信号灯有三种:红灯表示禁止通行...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一译“信息传输”。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传送过程。由五个环节组成:(1)信源。信息的始发源,是信息传输的起点。(2)编码。信息变换成符号(文字、图像)或信号(语言、电磁波等)。这种携带信息的符号或信...
信息传递率(rat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见“通道容量”。
信息存储(information storage)
即“存储”。
信息多余性(information residue)
信息的一种特性。当一系列概率事件的发生同时受到非等概率事件和非等概率连续事件这两类事件序列约束时,表达某一概率事件所需的一部分信息已经包含在另一事件的序列中,这一事件所需信息就少于\(\log_...
信息反馈(information feedback)
心理治疗技术的一种。用于改善人际互动与人际关系。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系门诊,源于对儿童心理问题咨询的研究。它使人们主动、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人际关系与互动过程的影响,由此获...
信息反馈疗法(information feedback therapy)
主动而客观地审视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知觉与行为,并追踪其对社会互动影响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在人们现有的动机和反应范围内改进人际互动经验。凯斯万等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其基本假设是,许多对己...
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
译“信息处理”。认知心理学术语。对信息的接收、存储、操作运算和传送,或对存贮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各种符号结构的操作和处理。按信息加工过程中各个阶段或每个阶段上进行的多个处理间的时序关系,可分串行加...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运用信息加工过程解释认知的一种模型。假定人的认知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是一个由若干连续阶段构成的过程。其中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相当于发生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整个事件的一个...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亦称“认知加工速度发展”、“心理加工速度发展”。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对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储存和提取等一系列操作在速度上发展变化过程。信息加工速度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认知操作,不仅体...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经验理论(experience theory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理论的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派提出。认为信息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的根源是个体的知识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其加工速度就越来越快。成人之所以在某些认知操作中的...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元认知理论(metacogni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理论的一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派提出。认为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其对速度任务的操作都是一个选择有效策略、合理分配能量、监控任务操作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儿童和成人加工速度的差异主要是使...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整体机能理论(global mechanism theory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理论的一种。认知心理学家凯尔1991年提出。认为信息加工速度的变化呈现整体趋势,即随年龄的增加,被试对不同任务的加工速度是同比率呈指数函数变化的。儿童与成人的信息加工速度的差异来...
信息加工系统(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IPS)
亦称“符号操作系统”。认知心理学术语。能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送信息的系统。由接收器(感受器)、记忆装置、加工器和效应器组成,其一般结构如图示。记忆装置即长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见“认知心理学”。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
即“信息提取”。
信息块(chunk)
即“组块”。
信息量(amount of information)
即“信息容量”。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
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变换和处理等问题。最早产生于通讯领域,旨在解决编码问题。由申农和维纳发展,早期称“通讯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迅系统一般由...
信息论审美心理理论(aesthetic psychology of information theory)
审美心理学流派。信息论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思想。法国首倡。莫尔斯在《信息论与审美感知》一书中有集中阐述。另一个倡导者是德国的本泽,主要著作是《美学》。不同于传统美学研究的哲学思辨方法,而是继承不同于...
信息容量(information capacity)
亦称“信息量”。信息论术语。概率事件发生时所传达的信息的度量。对离散事件来说,若所有的事件等概率发生,则每个刺激事件包含的信息量(\(Hs\))可用\(Hs=\log_2 N\)表示。其中\(N...
信息冗余度(redundancy of information)
一译“信息剩余度”。一定数量的信号单元可能有的最大信息量与其包含的实际信息量之差。通常用\(R\)表示。\(R=1-{I}'/{I}'_{max}\)。式中,\({I}'\)为信号的实际信息量,...
信息输入(information input)
信息从加工系统外进入加工系统内的过程。在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中,指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大脑对刺激的意义做出解释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工程心理学中...
信息提取(information retrieval)
一译“信息检索”。把过去识记和保持在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提取出来,以便使用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S. 斯腾伯格系统研究了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问题,认为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实现再认,需经历一个搜索...
信仰(belief)
一译“信念”。个体对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其中个体的需要反映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是一种认识活动,与人的知识经验和以此为依据的对未来的推断密切相关。亦是自我的基础...
信仰动机犯罪(offense with belief motive)
由反社会信仰导致的犯罪行为。主要有:(1)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组织武装暴乱罪、间谍罪中出于反动政治信仰动机的。(2)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如神汉、巫婆借迷信造谣、诈骗,造成人身...
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
信号检测指标。信号检测中的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一般用分贝值的比值计算。在各种不同场合,可能会有不同的具体定义。是评价电子仪器或装置性能的一项指标。如在放大器和录音机上,以可加的不发生失真的最...
兴而不遏,入乎神化
明谢榛关于艺术灵感特点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认为诗作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在此情景交融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现象,谢榛称之为“天机”:“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四溟诗...
兴奋(excitation)
① 生理学概念。指某种刺激模式引起感受器发生变化或建立起变化模式的过程。 ② 学习研究术语。指神经系统某方面较高水平的活动。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中,是与抑制相对的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过程之...
兴奋型(excitable type)
亦称“不均衡型”、“不可遏止型”、“强型”、“强的兴奋型”、“强的不可遏止型”。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类型之一。详见“神经类型说”。
兴奋性(irritability)
① 所有生命组织或某一器官、肌肉等对刺激或特殊类刺激做出反应的性质。 ② 指个体的过度反应性、过分敏感、不冷静。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
兴观群怨
孔子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心理特征的概括。《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文艺具有感染作用,即朱熹所谓“感发志意”(《论语集注》)。是通过表象、联想、想象的艺术思...
兴象
关于意象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唐殷璠继承先秦至汉魏六朝的“意象”理论,提出“兴象”之说。如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又评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均见《河岳英灵集》)“兴”是...
星状神经胶质细胞(astroglia)
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白质中。胞体通常为多角形,发出若干放射状突起。可分为纤维性和原浆性两种。研究表明,在脑的不同部位,其超微结构有的差别甚大,有的无明显差别。这可能...
星座图(consteIlation map)
图示聚类的一种方法。首先将每个变量变换成[0,180°]范围内的角度值:\(y_i=\frac{x_i-\min \left \{ x_i \right \}}{\max \left \{ x_...
刑罚必信
语出《荀子·君子》。认为刑罚要收到良好的社会心理效力,关键是必须让刑罚“诺信乎天下”(《荀子·王霸》)。据此提出两项原则:一是刑必。只有有法必依,有罪必罚,刑罚才能向社会昭示自己的威力,达到对...
刑罚威慑力(deterrence of penalty)
刑罚惩罚所具有的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和损失,使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产生对刑罚的畏惧感,从而不敢再以身试法的功能。是刑罚心理效应的主要方面,目的在于儆戒他人,预防犯罪。须以以下条件为基础:(1)刑罚...
刑罚心理(mind of penalty)
刑罚的宣告及执行对受刑人及社会公众产生的心理影响。主要有:(1)畏惧效应。通过刑罚惩罚,使犯罪人感受到精神上、生理上和物质生活方面的痛苦,因畏惧刑罚而收敛其不法行为。(2)辨别效应。刑罚可帮助犯...
刑罚心理学(penal psychology)
亦称“惩罚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分支学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刑罚的运用及其社会效果的学科。研究目的:揭示刑罚的心理规律,为成功地运用刑罚手段获取最佳刑罚效果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1)刑...
刑教一体
既重视法律又重视教化。与“德刑并用”思想基本一致。三国魏阮籍集《乐论》:“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刑罚对人的心理起震慑作用,使人们不敢轻易触犯;教育则能有计划、有...
刑理情关系说
西晋司法官员和学者张斐提出的解释法律、道德与犯罪动机之间关系的理论。他提出:“夫刑者,司理之官;理者,求情之机;情者,心神之使。心感则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畅于四支(肢),发于事业。是故奸人心愧而...
刑满释放人员追踪研究(follow-up study of releasee)
监狱机关对刑满释放或假释人员重返社会后的现实表现进行的追踪调查研究。主要目的:(1)考察罪犯改造工作的质量,为改进监狱工作提供依据;(2)发现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当地有关...
刑事被告人心理(mind of criminal defendant)
刑事被告人在羁押与审判过程中,因受其法律地位和审判情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心理特征。(1)审判前主要有:因前途的不确定而焦虑不安;预测刑期的倾向;寻找有利于己的情节与理由,制订防御计划,开展积极防御;...
刑事审判心理学(psychology of criminal trial,criminal forensic psychology)
见“审判心理学”。
刑事责任年龄(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法律规定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的条件之一。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成熟度及社会化水平确定。依照刑事法律规定,凡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者实施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各国法律规定的刑事...
刑讯逼供心理(mind of using torture to coerce statement)
审讯人员在审讯过程中,以肉刑或变相肉刑的手段逼迫被审讯人提供口供的心理原因。主要有:(1)急于破案。认为根据掌握的口供来搜集犯罪证据是破案的捷径。(2)情绪失控。被审讯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顽固抗拒...
行车视距(driving sight distance)
驾驶员能清楚看到的行驶前方的一段必要路程。受车辆的行驶速度、制动性能,驾驶员反应的灵敏度及采取的措施等因素的制约。驾驶员为自己规定行车视距,有利于辨识前方障碍物、迎面驶来的车辆及各种交通标志,并...
行德爱人
施行仁德,爱护人民。语出《吕氏春秋·爱士》:“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主张贤主对待人民要友善和爱护,要施行仁德以感化民众,使人民从心底对其君主产生爱戴和尊敬的情感,从而乐...
行动被害人学(victimology of action)
西方被害人学理论流派。反对将被害人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基本范畴、理论体系上,反对用繁琐的、学究式的态度和方法研究被害人学,主张注重被害人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强调以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维护现实生活中被...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一译“活动研究”。现场研究方法的一种。在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将诊断测评与改进解决问题两个环节有机结合,对某种实践活动采取干预,并根据干预结果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调整和改变后续干预或重新认识事物。社会...
行为(behavior)
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分支学科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生理心理学主要从激素和神经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生理机制;认知心理学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sycholog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著。美国纽约霍尔特出版公司1914年出版。是作者继1913年在美国《心理学评论》上首次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之后的重要著作。主要根据作者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
行为-后果预期(behavior-outcome expectancy)
预期的一种。米歇尔人格社会学习论提出。个体对一定情境中的某种行动将会产生某种可能的结果所作的预判。并非总与实际相符。罗特认为,这种预期由行为在过去类似情境中所接受的强化特点以及个体对过去情境的感...
行为比较轴(axes of behavior comparison)
阐明行为系统的研究思路。尼森1958年提出。有三个:(1)功能性的,比较某类行为(如求食、性等行为)功能在种内或种间是否完全相同;(2)描述性的,比较某些基本生物功能的完成方式(如移动、生殖的方...
行为参考评价量表(Behavior Anchored Rating Scale,BARS)
即“行为定位评价量表”。
行为场所(behavior setting)
一译“行为情境”。个体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由人和环境中的各种客体组成。在时间和空间界限内,不同的组合单元按既定方式,有序地实现各项基本功能。人的各种行为和实物的特征及安排方式形成配合关系,称行...
行为沉沦(behavioral sink)
动物群体由于个体互相仿效而过度拥挤在一个水源或食源区域,不知散开,最终导致皆不能饮、食的现象。严重时可引起群体消亡。动物行为学家卡尔霍恩1966年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实验中,给一笼大鼠提供...
行为程序(behavior program)
习性学中的技术性术语。借助计算机科学可帮助处理行为遗传或先天性问题。动物的行为控制好比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管理,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或暂时贮存于此的信息,而信息控制行为适应环境的方式和灵活性。由此可...
行为代码系统(behavioral coding system,BCS)
行为评鉴术语。将行为分为有意义的、可观察的类别,并为便于记录和分析处理而制定的一套符号系统。运用该系统进行观察是直接观察法通常采用的三种观察策略之一。
行为的等级组织(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习性学术语。分为两种:用于社会组织的和用于控制行为的神经机制。第一种指动物社群中的成员处于支配和被支配的等级关系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动物在竞争食物和配偶时有优先机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动物只好退让...
行为的水利模型(hydraulic model of behavior)
关于动作专用能量学说的一个理论模型。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因借用水力学原理而得名。认为动作专用能量的积蓄好像水库中的水,过多会溢出。为解释完成动作难易程度的变化,他假定完成动作依赖于并影响一定数量...
行为的整体与分子分析(molar versus molecular analysis of behavior)
动物习得行为在什么水平上演示的分析方法。分两种:(1)在分子的水平,即在神经、肌肉的水平上分析习得行为的性质;(2)从整体水平上分析习得行为的性质,即强调从动物行为本身的功能意义上描述行为变化的...
行为等级评定法(behavior rating method)
以等级评定技术对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评定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将个体的行为表现转化为量表,以便分析比较。如为了解幼儿的社会行为,可用此方法分别记录每个儿童在一小时游戏活动中与其他小朋友接近或说话的次数。
行为等级系统(hierarchy of behavior)
动物社会组织中个体之间在行为上支配与被支配的等级关系。通常是直线型的,如家鸡中,甲支配所有的鸡,乙支配除甲之外的所有的鸡,如此等等。意味着没有两个成员的等级是一样的。也有非直线型的,如A支配B,...
行为定位评价量表(Behavioral Anchored Rating Scale,BARS)
一译“行为参考评价量表”。评价行为与特定任务要求适宜程度的量表。P. C. 史密斯和L. M. 肯德尔于1963年提出。他们以弗拉纳根对作为良好工作表现与不良工作表现指标的行为发生率的调查为基础...
行为对比(behavioral contrast)
在两项选择辨别学习中,对某一刺激的反应的减少引起对另一刺激的反应速率的提高的现象。以鸽子啄键反应为例:分别强化鸽子对S1(红光)和S2(绿光)的啄键反应,并使之达到一稳定的反应水平,然后逐渐减少...
行为二型性(behavioral dimorphism)
动物行为上表现出雌雄两性的差异。如雌蚊吸血,雄蚊不吸血;雌蜂营巢觅食,雄蜂受供养;雄鸡啼鸣,雌鸡不鸣;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雌性只在发情期有性接受行为,而雄性的性兴奋行为随时可被发情的雌性唤起。
行为方程(behavior equation)
关于所有行为都是变量\(S\)、\(O\)、\(R\)、\(C\)、\(K\)的函数的假没。即\(B=f(S,O,R,C,K)\)。其中,\(B\)代表行为,\(S\)代表外部的和内部的刺激(s...
行为方式特性(behavior style attribute)
个体或群体待人处事风格区别于他人的行为要素组合。个体或群体差异的外在体现,并与特定情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依关系,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冲动审慎、草率—细致、主动—被动、成熟—幼稚、专制—...
行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
为确定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行为基线,对患者的问题行为及其后果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系统研究与记录。是行为治疗的第一步和必不可少的步骤。不仅包括对欲加以改变的靶行为本身的详细观察记录和准确评定,而且对这些...
行为风格类型理论(behavioral style theory)
即“领导风格类型理论”。
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
即“行为矫正”。
行为干预(behavioral intervention)
介入并人为中断某行为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力图消除或改变该行为的干预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儿童心理研究及教育实验。一般程序是选定干预目标、评价目标行为现状、拟定干预方案并实施、评价目标行为的改变。...
行为个体性(behavioral individuality)
在种系行为共同性的基础上,个体行为因特定基因组合与环境的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独特性。与“行为共同性”相对。揭示行为、个体、特定情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既是个体气质、性格、认知能力、社会性等自身因素的综合...
行为公式(behavior formula)
人类行为公式\(B=f(P,E)\)。勒温提出。其中,\(B\)指行为(behavior),\(f\)指函数(function),\(P\)指人(person),\(E\)指环境(environ...
行为功能(behavior function)
动物行为对其成功地生存或繁衍的作用。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在演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被塑造和保留下来的,任何一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可以分为近期功能和最终功能。如鸟类鸣唱是对领地的保护,这是近期功能;鸣...
行为共同性(behavioral communality)
基于种系特征、文化环境的要求等,人们在行为倾向与行为风格上表现出的一致性。与“行为个体性”相对。既可能源于遗传,也可能受到文化传统的塑造。具体表现通常有两个层次:(1)跨文化的行为共同性。这主要...
行为观察量表(behavior observation scale)
人事评价工具。最早源于“关键事件评价法”.后由P. C. 史密斯与L. M. 肯德尔发展并开发。先由大量评价者对某些关键行为进行描述,然后专家通过讨论,抽出有用的项目,并建立评价等级,形成量表。...
行为规避测验(Behavioral Avoidance Test,BAT)
心理测量工具。用于间接测定个体的焦虑程度。兰和拉佐维克1963年首先提出并加以应用。通过设置一个使人焦虑的恐惧情景,根据被试在这种情景中的表现评定被试的焦虑程度。通常由被试与蟒蛇接触的一系列操作...
行为规范(behavior norm)
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可从多方面进行分类。按内容分,包括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按组织机构分,有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行为规范内化(internalization of behavior norm)
简称“规范内化”。个体对行为规范的接受。即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最初由法国涂尔干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后来美国心...
行为规范认同(identification of behavior norm)
个体对行为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形式或自觉遵从水平。是个体自觉规范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即自居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与阿伦森将认同看作人们接受社会影响的一种特...
行为规范信奉(belief of behavior norm)
个体对行为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动机以行为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由行为规范的价值信念驱动。信奉具有下列特征:(1)高度的自觉性,行为由...
行为规范学习(learning of behavior norm)
个体接受行为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具有下列特征:(1)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构建行为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的过程...
行为规范依从(compliance of behavior norm)
个体对行为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或遵从水平。是个体对行为规范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追于外部的情境压力和安全的需要而被迫执行的一种被动态度。是行为规范学习的开端。依从有两种...
行为规范遵从(conformity of behavior norm)
个体对社会要求的接纳及趋同。从美国心理学家F. H. 奥尔波特的人类遵从行为的分布曲线的研究开始,以R. S. 所罗门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遵从行为的实质、影响遵从行为的因素等进行探讨。中国学者冯...
行为环境(behavior environment)
格式塔心理学术语。个体意识到的环境。德裔美籍心理学家考夫卡提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两极性。自我可用人格概念说明,环境可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
行为婚姻疗法(behavioral marital therapy)
婚姻治疗方法。利伯曼、司徒阿特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与技术引入家庭及婚姻问题的治疗而形成。旨在诱导配偶双方改变彼此的行为,重建配偶关系。实施中,在与来访夫妻建立治疗关系后,治疗者即着手分析双方的...
行为机制犯罪类型论(theory of criminal typification based on behavior mechanism)
犯罪人分类理论。根据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形成对犯罪人进行分类。主要有:(1)奥地利犯罪学家泽利根据生活方式将犯罪人分为九类:厌恶劳动的职业犯罪人,如以犯罪为生的盗窃犯、诈骗犯、卖淫者等;对财物诱...
行为基因协会(Behavior Genetics Association)
由从事行为基因教学和研究人员参加的推进行为基因研究的学术团体。总部设在美国的伊利诺斯。主要活动:组织学术会议,出版科研成果,资助研究者在行为基因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1995年后每年召开一次学术...
行为技术策略(behavior technology strategy)
运用行为技术,增强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办法。如回收、清理垃圾,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分为环境教育、提醒物和强化技术三类。前两类通常称行为技术先行策略,因为它们实施在相关行为发生之前,目的是促...
行为家庭疗法(behavioral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1)正常和异常行为依据同样的学习原理习得;(2)适应不良行为本身即是障碍·而非障碍的表现;(3)原先的学习条件是无法重现的,治疗重点在于当前维...
行为缄默(behavioral silence)
学习获得的知识在一定条件下不表现为行为动作的现象。托尔曼提出。习得的知识在缺乏应用动机时可能不表现在作业上。如,大鼠多次探索迷津之后进入盲巷的错误不见减少,即作业上未见进步,但若在迷津的终点给予...
行为检核表(behavior check list)
在特殊情况下观察并记录受测者行为的表格。列有各种行为活动,观察者在实际情境中逐项检核受测者的行为,然后整理统计,以了解受测者什么时候常出现何种行为。
行为矫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
亦称“行为疗法”、“行为改变”。心理治疗方法。根据条件作用理论和杜会学习理论改变个体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起源于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和斯金纳提出的行为主义原理。其中大多基于操作条件作用的原则,...
行为矫正原理(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著。美国纽约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出版公司1969年出版。作者在书中对其1963年与沃尔特斯合著的《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中提出的社会学习观点作进一步阐述,并试图将社会学...
行为节目(behavioral repertoire)
①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术语。个体独一无二的获得性行为模式的集合。由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体现个体人格的全部内容。 ② 一个物种的全部行为模式特征。习性学家因对行为的不同分类,对特定节目的确定...
行为决策理论(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探讨决策过程的理论。最早出现于巴纳德、马奇、H. A. 西蒙和塞厄特等人关于个人、团体及组织的理论中。其理论的主要前提是,决策是组织中行为及绩效的基本过程。古典决策理论把人看作...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
运用科学的观察、实验、调查、测验等方法研究人或动物行为的科学群。狭义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三个学科。广义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律学、经营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习性学等与人类行为...
行为可变性(behavioral flexibility)
动物行为在原生活条件改变之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实验证明,野鼠和实验室大鼠对实验室人工变化的昼夜节律的适应状况是不同的。对实验室大鼠的野生化实验表明,它们能正常地在户外围栏内生活若干年,在洞穴中繁殖...
行为空间(behavior space)
见“中介变量”。
行为疗法(behavioral therapy)
即“行为矫正”。
行为疗法训练者(behavioral therapy trainee)
采用行为疗法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或医生。其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谐、坦诚、绝对的尊重和准确的移情。这也是促使患者转变的最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应对焦虑、内疚、气愤、压抑及其他...
行为冒出(behavior emergence)
指新行为的出现。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是条件作用的结果。完形学派认为,新行为由对整个刺激情境之间关系的洞察(行为冒出前的知觉加工过程)产生。如在苛勒的实验中,黑猩猩看到笼外的食物用眼前两根竹竿中的任何...
行为模式(behavioral model,behavioral pattern)
规则化的行为系列或可观察的规则行为。具有重复性的特征,即当一系列行为达到目标后,并不立即消失,而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重复出现,使人感觉到它是固定的、有规则的、始终如一的。包含动机、态度及价值取向等...
行为内分泌学(behavioral endocrinology)
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内分泌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对内分泌的影响。例如性激素对动物性活动的兴奋作用,雄鸽咕咕叫的求偶行为引起雌鸽的雌性激素水平提高和卵巢发育。
行为胚胎学(behavioral embryology)
习性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动物出生前的行为发展。适用于不同物种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在胚胎的发育中,协调的动作模式出现在有关的感觉受纳器起作用之前,即在外在和周缘的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影响之前。其贡献...
行为评估(behavioral assessment)
即“行为评鉴”。
行为评鉴(behavioral assessment)
一译“行为评估”。人格评鉴的一种方法。评估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行为,以推断个体人格特征的技术。源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后多被用于人格的评鉴和临床诊断。常借助的具体方法:行为取样观察法,即收集...
行为谱(ethogram)
一物种全部行为模式细目表。能为物种典型行为的实验研究及其结果解释提供依据。编撰某一物种的行为谱时要尽可能全面和准确:对动物的各种行为模式进行分类,若必要,把它们归入基本的类别;大多数动物的行为不...
行为潜能(behavior potential)
罗特人格社会学习论术语。在一定情境中产生某种特殊行为的可能性。由行为产生后的强化或强化定势决定。罗特认为,行为不仅指客观的、可观测的,亦包括不能直接观察的内部认知过程。
行为情境(behavior setting)
即“行为场所”。
行为取样(behavior sampling)
一译“行为抽样”。见“行为评鉴”。
行为设计(behavioral assignment)
一译“行为作业”。矫正有害健康行为的方法。属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具体做法:为被治疗者布置一套家庭作业,训练其进行自我调节。如对肥胖者,可以鼓励他在家里系统记录自己的情况,包括每日进食环境、数量、...
行为生理学(behavioral physiology)
生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理活动规律,即生理学中涉及行为的那部分。包括神经习性学和行为内分泌学。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
生态学分支学科。以达尔文的演化论为基础,突出适应的观点,研究动物各种行为特征的演化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基本观点:动物为了达到自身的最终目的,即最大限度地繁衍和遗传自己的基因,必须以最有效的行为方...
行为实验分析(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对行为的特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分析。斯金纳在《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1938)中首先提出。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指明决定特定行为的特定因素,以此分析行为,确定先行影响与随后行为间关系的...
行为顺序(behavior sequence)
性质上紧密联系的一些先天行为单元受有重要生物意义事件的触发而在本能行为中依次表现的次序。如猫抓老鼠,或一条狗对环境中的一个刺激或事件做出反应,首先出现的是对客体或事件在空间上进行定向,接着就会出...
新页面行为塑造(behavioral shaping)
行为治疗技术依据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通过强化那些逐渐接近最终所要求的行为的反应来培育新行为。广泛应用于治疗类似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的严重心理障碍。实施前先要确定最终塑成的靶行为,然后将此靶行...
行为特异能的水力动力学模型(hydraulic dynamics model of action-specific energy)
解释动物本能行为的一种理论模型。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他认为,动物的一切自然行为都是本能的,每种行为都有固定的表现模式,且各物种的不同行为都有其独特的本能能量来源。各种行为特有的本能能量在动物...
行为特异性枯竭(action-specific exhaustibility)
亦称“不应性”。重复刺激后不再出现某些行为模式的现象。即行为的疲劳。只有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原来时,才可能再出现反应。一般针对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言。一种行为模式的疲劳不会干扰其他行为模式。通常各种行为...
行为同步(behavioral synchrony)
交往双方基于对对方需要、特点的判定,做出与交往情境的要求及对方行为相协调的反应。在一般性人际交往中作为成功交往的基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儿童期,敏感、反应恰当而及时的看护者可与儿童...
行为维度(behavioral dimension)
人格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取向。即个体的特征性行为都可被标定在一个连续尺度上的特定位置。在这个连续体中,两边的端点代表某一特征行为的两个极端的性质。不同程度的行为倾向在该连续尺度上具有相对应的点,个体...
行为问题矩阵(behavior problem matrix)
动物临床心理学术语。对动物的问题行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第二个步骤。即按照完成行为的分类图式对动物的问题行为进行分类,再根据人类行为治疗方法对所有问题行为的症状给予概念化说明,最后列出问题行为矩阵。...
行为线索(behavior cue)
多拉德和N. E. 米勒的人格理论术语。指示行动采取适当方向的一种刺激。较之内驱力,未达到足够使活动发展的强度。内驱力驱使行为,行为线索指导行为,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某一刺激区别于其他刺...
行为协议(behavioral contract)
一译“行为合约”。行为治疗中治疗者同患者订立的有关治疗期间双方行为的规定。其目的是规范和协调医患双方的治疗活动,增强患者的治疗动机和改变其不良行为的信心与参与意识,从而保证治疗活动的顺利展开。应...
行为演化(behavioral evolution)
动物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的演化和形态的演化均遵循物种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法则进行。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物种遗传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相应表现型的变异;而...
行为演练(behavioral rehearsal)
一译“行为预演”。心理治疗中的条件反射疗法之一。在人工设置的情境中练习新的适应行为,直至新行为融入患者的整个反应体系之中,从而被患者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恰当应用。常用于自信训练以及治疗社会技能欠缺或...
行为样本(behavior sample)
编制心理测验时,从测量目标涉及的行为总体中选取出的代表性行为。详“行为样本法”。
行为样本法(behavior sample approach)
行为评估方法。以个体在某一时间或情境F表现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或样本。以评估个体行为为目的,但抽取的样本不是个体,而是个体的行为。被研究个体处在由研究者设计的模拟真实生活的实验环境中,并受到观察。...
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
综合行为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并应用于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的应用性交叉学科。萌芽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条件反射原理作为一种治疗技术,成功地帮助矫正不良行为和消极情感。1977年,...
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
亦称“心理遗传学”、“行为发生学”。行为科学与生物遗传学的交叉学科。运用心理学和遗传学理论研究生物基因型对有机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在行为形成过程中遗传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旨在分析和探讨有机体...
行为与发育儿科学(behavioral and developmental pediatrics)
亦称“心理社会儿科学”、“儿童病理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儿科学交叉学科。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保健及行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主要研究内容儿童社会心理卫生调查;发育评价;社会适应性调查,评价儿童...
行为预演(behavior rehearsal)
即“行为演练”。
行为原理(Principles of Behavior)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阐述其假设-演绎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作。美国阿普尔顿世纪出版社1943年出版。全书共21章。其理论体系:(1)明确研究对象。从逻辑实证主义出发,无视心理、意识与目的的真实...
行为真空(behavioral vacuum)
有些动物一生中几乎得不到同种其他个体行为刺激的现象。如鼹鼠等因适应在地下生活和觅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完全没有来自同种个体的行为刺激。
行为种系发生(behavioral phylogeny)
动物界行为模式的起源及其谱系。由于缺乏化石的证明,其研究较困难。来自灭绝动物的报告,在形态学方面对勾画生物进化过程有实质性贡献,但对行为研究的作用非常有限。关于行为模式种系演化的历史,必须全部从...
行为主义
① (behaviorism)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流派。以华生1913年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为诞生标志,号称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在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近半个...
行为主义犯罪观(crime theory of behaviorism)
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主要观点:(1)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与S(刺激)-R(反应)理论中同赏罚相联系的效果律和强化原理所发挥的作用有关。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因缺少有效的奖励和赞赏机会...
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著。美国费城利平科特出版社1919年出版第一版,1924年出版第二版。是作者系统论述行为主义取向的代表作。书中主张,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可将研究动物的方法和原则应用于对...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 of behaviorism)
亦称“人格学习理论”。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格的取向。其理论先驱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效果律和赫尔的工具条件作用。在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多拉德和N. E...
行为主义审美心理理论(aethetic psychology of behaviorism)
审美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思想。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可见行为的研究,采用刺激-反应公式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忽视对意讽的研究,其在研究审美经验时,仅研究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of behaviorism)
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一系列控制较严密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详“行为主义”。
行为咨询(behavioral counseling)
涉及心理学与教育学内容的心理健康咨询。多为教师或家长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而进行。咨询的问题有两大类:(1)群体问题。如教室秩序混乱、学习困难等。此类问题涉及多个成员,但相对较轻,发生时间较...
行为自我控制(self-control of behavior)
改变有害健康行为的方法。属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与传统的行为治疗强调目标行为本身,忽略行为者的不同,顾及人的认识因素,把人放在主动的地位上。对患者进行行为矫正时,让患者讲述自己的认识,如何一步一步去...
行为综合征(behavioral syndrome)
一组经常出现的单项行为。若其评分超过常模的正常范围,多构成行为问题,且持续时间较长。参见“单项行为”。
行政职位描述问卷(Executive Position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EPDQ)
在工作中用于获取工作资料的测量工具。亨普希尔研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商业调查研究出版局1960年出版。问卷中有许多关于行政工作的具体项目,这些项目归属于行政工作的几个维度。分析时要求...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Administrative Aptitude Test,AAT)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中国人事部公务员录用与测评办公室主持编制。主要考查受测者与做好国家机关行政工作有关、影响较广、比较稳定的潜在的能力。包括知觉速度与准确性(60题,10分钟)、言语理解与表达(3...
行走(locomotion)
动物通过肢体运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如爬行、奔跑、攀登、游泳、飞行等。不包括固定在某地的动物姿势的改变,如海葵触手的摆动、生活在试管中的蠕虫的移动以及由风或水流带动的被动移动。方式因...
行走反射(walking reflex)
亦称“无意识步行”。新生儿反射的一种。分两种基本形式:(1)踏步反射。在新生儿清醒时,双手分别扶住其两腋使之直立,然后把新生儿轻缓地放置到某一平面上,让其上半身微微前倾,双膝微屈,双脚触及平面,...
形
① (form)一种知觉模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厄棱费尔提出。1886年,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提出感觉分析说,认为存在一种可独立存在的空间感觉的形式,如字母N,无论其字形大小或颜色,它作为一种形式是独立...
形板测验(Form-Board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主要测查个体的空间知觉能力。测验材料由一块刻有不同形状木槽的大木板和若干不同形状的小木块组成,常为6~10个形状,要求被试将不同形状的小术块放人大木板上相应的木槽中。最初用于测查...
形成性测验(formative test)
亦称“形成性评量”。学绩测验的一种。与“总结性测验”相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用于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测验。一般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时进行。测验内容、题型及数量通常由教...
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evaluation)
即“形成性测验”。
形成中的存在(becoming being)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指心理意义上的时空中人的存在方式。R. R. 梅认为,人最显著的本质是人存在于不断发展、蜕变、进步和形成的过程中。时间对人而言不是以分秒计算的客观的具体的时间(数量时...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南朝范缜关于形神关系的基本观点。《神灭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为精神随形体的存在而存在,随形体的消亡而消亡。战国荀况首次提出“形具而神生”命题,认为精神由形体...
形基(figure-ground)
一译“图形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形”即图形,“基”即背景。丹麦心理学家E. J. 鲁宾1915年提出,图形是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两者在知觉性质上不同,图形轮廓...
形基辨别(figure-ground discrimination)
心理操作的一种。个体在知觉范围内对图形与背景的辨别。这种操作町反映知觉的选择性。丹麦心理学家E. J. 鲁宾1915年认为,图形与背景的区别主要有:(1)图形有形状,背景相对而言则没有形状;(2...
形具神生
战国时荀子关于形体产生精神(心理)的命题。《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
形开形闭
人清醒时感官开启而产生接物活动,人睡眠时感官闭合而产生梦幻活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虽未直接提出“形闭”,但“其觉也形开”已隐含其寐也“形闭”...
形气神
关于形神关系讨论的一组范畴。形即形体,气为元气,神指精神。《淮南子·原道训》提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当作“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认为形、气、神三者通过生...
形人而我无形
古代一种战术。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不知虚实、捉摸不定。旨在分散敌人兵力,变强敌为弱敌。《孙子兵法·虚实》:“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
形容词检核表(Adjective check List,ACL)
一译“形容词核对表”。评定量表的一种。量表的项目全部是形容词,用“是”、“否”或等级评定方式回答,既可描述被试的情绪,也可描述被试的人格。用于评定自己,亦可用于评定他人。(1)情绪测量工具。用于...
形神观
关于生理与心理关系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1)唯物主义的形神观。战国萄子提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的命题。庄子也有“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形全者...
形神兼养
中国古代养生的一条基本原则。意即既要养形,又要养神,使二者相辅相成,可保身心健康。以“形与神俱”的形神观为理论基础。(1)养形。形是神之宅,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充盈其间的精...
形神物
王夫之讨论心理实质问题时提出的产生心理活动的三个条件。《张子正蒙注·太和》:“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形即一定的形体器官,神即人固有的精神力量,物即一定的外物作用。只有形、神、物“...
形神相即
南朝范缜关于形神关系的一个命题。意为精神不能脱离形体,形体也不能脱离精神。《神灭论》:“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即”含有“不离”(...
形生神发
南宋朱熹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朱子语类》卷三:“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既有形后,方有精神知觉。”肯定人的心理(精神)是在形体之后出现的。
形式分析(form analysis)
专门研究动物各种行为模式进化的方法。研究行为模式的历史渊源和进化线索,不可能像研究动物的身体结构那样,可以用化石作为依据,只能对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行严密的比较和分析,可用于同一物种不同的行为模式以...
形式逻辑思维发展(development of formal logic thinking)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指从初步的逻辑思维发展到经验型逻辑思维,再到理论型逻辑思维。幼儿晚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不仅能掌握具体的实物概念,根据感知到的事物的具体属性或功...
形式情绪(formal feeling)
一译“形式感”。由客观事物的形状、结构、线条、色彩、声音、节奏、旋律和质地等形式因素引起的审美体验。该提法始见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艺术心理学》。中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
形式思维(formal thinking)
亦称“形式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一种。广泛运用于数学、自然科学和一些社会科学。主要特点:(1)以客观对象的实证性知识为依据,这些知识既可以是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观察获得的,也可以是在实验中通过精确测...
形式训练说(doctrine of formal discipline)
源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有关迁移的早期理论。官能心理学将人的心智看成由各种官能(如记忆、想象、知觉、判断、推理等)组成,人的各种活动由相应的不同官能主宰。心体固有的各种官能如同肌肉,只有通过练习才能...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 stage)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即最后阶段(11、12岁~14、15岁)。其特点: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具有抽象的性质,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根据各种...
形式主义(formalism)
艺术创作倾向。其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形成于20世纪初,以俄国的形式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其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三国魏嵇康讨论形神关系的一种观点。《嵇康集·养生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形似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指艺术作品对事物形貌惟门妙惟肖的刻画描写,突出各种细节上的逼真形象性。与“神似”相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提出:“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文心雕龙·物色》)艺术以形象反映现...
形态支持(morphological support)
动物展示行为的进化依赖形态色彩变化的现象。如知更鸟的红胸、白鹦的冠毛、孔雀的尾巴、许多蛾类后翅上的眼点等。一般来说,特殊的姿势或动作突出了此类特征的存在和作为释放体的联合功能。
形体保神
庄子用语。意为人有了形体之后才保有精神(心理)。《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意即:物经演化形成有生命的机体,并组成一定的生理结构,此即生物的形体。形体中保有精神...
形体动作法(action of body)
亦称“心理-形体动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演员创造角色的一种方法。指演员从角色行动的逻辑出发,把握人物基调及性格特征,完成角色创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人行为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统一完整...
形体感(self-sensation of body)
演员在角色创作中,既不脱离自我,又融入角色中的自我感受。演员在角色创造时,既要根据剧本的规定情境,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体验,并用相应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同时.演员作为创造者,又不能完全变为角色,而要...
形体类型
以人的头面、躯体、四肢等形体特点来划分人的个性类型。《黄帝内经》与《人物志》等文献开创此种类型的划分。详“五行类型”。
形象表征阶段(stage of iconic representation)
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3岁~5岁左右)。约1.5岁~2岁起,婴儿开始通过知觉选择性组织,并通过知觉范围及其转化成的表象两者的空间、时间的结构,对事物进行概括。标志儿童由...
形象表征模式(iconic representation model)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用头脑中的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如头脑中关于天安门的形象。在人的一生中起作用,在6岁~7岁的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布鲁纳把它列为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
形象导向(наведение образа)
现代推销模式的一种。通过销售活动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以在消费者心理上树立企业或产品的良好形象为目的。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还追求心理上的满足,形象导向成为...
形象记忆(imaginal memory)
一译“表象记忆”。记忆的一种形式。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面貌、自然景色、音乐、绘画等各种形象的记忆,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软硬和...
形象记忆发展(development of imaginal memory)
个体记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的发展。约在出生后6个月~12个月间出现,早于词的抽象记忆。早期表现为婴儿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或表象的再认和再现。在幼儿期和小学阶段,...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
即“具体思维”。
形象思维发展(development of imaginal thinking)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以直观形象或表象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为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在整个幼儿期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变化。幼儿初期,儿童的思维还具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思维的...
形心因素分析(centroid factor analysis)
亦称“形心法”、“重心法”。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群因素分析的推广。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创立。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最常用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发展后被淘汰。
形与神俱
指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必须和谐协调,才会百病不生、身心健康。《黄帝内经》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天真论》)。因身心必须结合,形神不...
形与知处
先秦墨家关于人的形体与感知、精神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生命力的形神观点。《墨子·经上》:“生。刑(形)与知处也。”《经说上》:“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楹”同“盈”,指生命力充沛,“生商”指生...
形者有生之本
北宋王安石提出的形神观。形体是生命、心理的根本。《礼乐论》:“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意即包括神、性、诚的心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生于气”、“生于形”...
形质(form-quality)
见“形质学派”。
形质神用
南朝范缜关于形神关系的命题。意为形体是精神赖以产生的物质实体,精神是形体表现出的一种功用。《神灭论》:“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
形质学派(school of form-quality)
19世纪末兴起于奥地利的心理学派别。主要代表有厄棱费尔和麦农。他们根据布伦塔诺倡导的意动心理学观点,在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的论争中提出形质学说,对感觉经验与知觉的关系作出不同于内容心理学的解释,把...
形状编码(shape coding)
编码的一种。以几何形状作代码的视觉或触摸觉信息编码。在同一编码系统中最好不超过5种。若将形状代码设计得与其代表的对象形状相似,可加快译码速度。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
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对于熟悉的物体,当知觉者的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其在视网膜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如当观察者从正前方观看放在桌子上的一个圆形钟表时,它在视网膜上的...
形状适应(form adaptation)
知觉适应的一种。人对某一物体形状的知觉随知觉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如注视弯曲的线段几分钟后,这条线段就显得不那么弯曲了。
形状知觉(shape perception)
空间知觉之一。个体对物体轮廓和细节的整体反映。其形成主要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视觉使人获得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其知觉线索包括,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眼球运动的...
型式恒常(form constancy)
动物行为特征的相对恒定性。以前认为这是先天性行为的标志,后认为获得性行为也像非学习的反射那样有刻板的型式。最著名的例子来自笼养的动物,自然界中也有。如已在新西兰生活100多年的欧洲鸣禽鸣声仍然像...
醒制卧逸
人的心智醒时被意识控制,睡时自由驰骋而生梦。明清之际学者方以智说:“梦者,人智所现。醒时所制,如既络之马,卧则逸去。然既经络过,即脱亦驯。其神不昧,反来告形。”(《药地炮庄·大宗师》)意即做梦也...
兴趣
① (interest)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个体对某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其基础是个体的需要,是一种带情绪色彩的表现,在实践中形成。是...
兴趣测验(interest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通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和对陈述项目的不同选择来评估个体的兴趣倾向,以协助教学辅导和职业辅导。通常运用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兴趣量表或调查表。其分数能较好地预测职业选择、职业稳定...
兴趣调查表(Interest inventory)
即“兴趣问卷”。
兴趣量表(interest scale)
即“兴趣问卷”。
兴趣情境(interest situation)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术语。吸引个体不断追寻某一目标的情境。
兴趣问卷(interest questionnaire)
亦称“兴趣量表”、“兴趣调查表”。兴趣测验工具。通常由选择题构成。由被试自由选答,根据结果可评定被试兴趣的大致方向。内容多为职业兴趣或学科兴趣。常用的有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调查表、库德职业兴趣问卷。
杏仁核(amygdala)
亦称“杏仁核复合体”。一个大的神经核团。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上方。名称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杏仁”,是一个复合核团。虽与纹状体相连接,并被认为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但在结构连接及功能上,与尾核、壳...
杏仁核腹侧传出通路(ventral amygdalofugal pathway)
神经纤维。由杏仁基底外侧核群和梨状皮质发出。浮现在杏仁体背内部,向内侧前方、豆状核下方,经无名质,进入视前外侧、下丘脑外侧区、隔区和斜角带核,经视前区和下丘脑,进入丘脑下脚,投至丘脑的中线核和背...
幸存者综合征(survivor syndrome)
一译“生还者综合征”。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严重灾难性事件之后的幸存者表现出的病理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梦魇、夜惊、情感脆弱等。常见于地震、战争、交通事...
幸福感指数(Index of Well-Being,IWB)
测量被试目前体验到的幸福感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A. 坎贝尔等人1976年编制。分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部分。前者由与被试生活质量有关的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情感的内涵;后者仅有一项。量...
幸福量表(Measure of Happiness,MH)
亦称“Psychap调查表”。评鉴一般人的快乐感的工具。目的是评价一项快乐技巧的训练效果。美国心理学者福代斯1986年编制。除测得总分外,还能测量4个因子分:(1)已获得的快乐感;(2)快乐性格...
性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词。“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而与生俱来的。如告子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孟子亦将生来即有口、目、耳、鼻、四肢等感知叫作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
性爱型(erotic type)
见“力比多类型”。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
① 由遗传决定,不经学习即具有的性能力。如性交能力、生育能力等。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巩固的非条件反射。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存、繁衍和创造物种的作用。但在人类,基本不存在纯粹的性本能。人类的...
性本情用
北宋王安石关于性与情关系的一种心理观点。主张性是本体,情是功用。“性情一也。……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故吾日:性情一也。”(《性情》)
性别(sex)
雌雄两性的区别。高等动物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均有明显差异。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一系列连续的演变,主要分为染色体性别、生殖腺性别、表型性别三个等级。(1)染色体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性...
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
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及在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就两性的平均水平而言,非指个体间的差异。在智力方面,麦科比和杰克林1974年研究认为,男女两性在下述三方面的差异是准确的:(1)女性的言语...
性别差异心理学
①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亦称“男女差异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男女两性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差异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内容:(1)了解两性心理...
性别常模(sexual norm)
常模的一种。测验分数有较大性别差异时为男女受测者分别建立的常模。
性别定型理论(theory of gender-typing)
西方性别差异心理学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性别定型是儿童社会学习的结果。有三种形成方式:(1)直接强化。父母或成人对男女儿童的行为进行直接、有选择的奖惩,使之做出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如,男...
性别化(gender typing)
一译“性别类型化”,亦称“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和心理行为特征的过程。通常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领域:(1)性别同一性发展,即关于一个人...
性别化生物社会理论(biosocial theory of gender-typing)
性别化理论。莫尼和艾哈德1972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偏好,即个体的性别化受制于性别的生物差异及个体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孩子继承来自父亲的...
性别化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al theory of gender-typing)
性别化理论。源于机能心理学派理论。该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一定的性别行为活动模式(即性别情境)的刺激下,不断获得、确定、组织和估价各种性别活动经验,然后利用这些性别经验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
性别化行为差异(difference of gender typed behavior)
行为差异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上。前者指性别化行为在同一年龄阶段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如,男性具有良好的空间能力。有的表现在空间距离知觉上,有的表现在空间方位知觉上,但并不表明...
性别化行为发展(development of gender-typed behavior)
亦称“性别化行为获得”。性别化的一个方面。男女两性获得社会期望的、与其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其实质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即男女出生后接受社会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规范,在成年人的严格督促、...
性别化行为获得(acquisition of gender-typed behavior)
即“性别化行为发展”。
性别角色(gender role)
社会为男性或女性群体限定的行为规范。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典型特征有概括性的看法,如男性表现为讲实际、精明、自信、支配、富于竞争性、挑剔、自制;女性表现为慈爱、热情、冲动、富于同情心、慷慨、对人际关系...
性别角色发展(gender-role development)
性别化的一个方面。个体不断理解和获得性别角色标准的过程。在社会和成年人的要求与期望下逐渐发展起来。具体包括三个阶段:(1)性别角色的萌芽及其基本形成阶段。2岁~3岁开始逐渐发展;3岁~4岁能进行...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
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的固定印象。与“男女兼具型”相对。人们据此普遍认为在一些行为和人格特征上,男性应该怎样,女性应该怎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始于婴儿期并持...
性别角色认同(identification of gender-role)
性别角色发展的方式。个体明确自身性别,并掌握该性别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不同理论对这一过程有不同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认同或自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性别角色的认同是爱欲造成的儿童与同...
性别角色认同说(identification theory of gender-role)
一译“性别角色自居说”。性别化理论。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该学说认为,男女两性性别化是他们认同或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成人(特别是父母)的行为的结果,即男女两性利用自居或认...
性别角色社会化(socialization of gender-role)
即“性别化”。
性别角色自居说(identification theory of gender-role)
即“性别角色认同说”。
性别刻板印象说(theory of gender stereotype)
性别化理论。在行为主义理论影响下发展形成。该学说认为,个体的性别化是个体在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督促、鼓励下,严格按照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性别化行为模式行动的结果。男女两性性别特点的形成是男女角色在社会、...
性别空间行为(gender spatial behavior)
男性和女性对空间大小的感受和反应。男女两性所取的交往距离有差别。当交往双方为同性别时,女性可接受的交往距离小于男性。女性与亲密朋友间的距离近于与熟人或一般朋友间的距离。男性未表现出明显不同。异性...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
对自身性别的意识。与性别生物学和社会化有密切关系。通常由其性别生物因素——性染色体、内部生殖系统和外生殖器决定。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一般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相一致的情况。前者是后天由父母或医生...
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儿童3岁以后至青春期前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和行为与自己真实的解剖特征相反的症状。表现为着异装,行为像异性,或持续否认自己身体具有男性或女性的解剖特征。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自幼有异...
性别守恒(gender conservation)
个体对性别稳圃不变的认识能力。其获得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性别守恒过程的基础是性别同一性的发展过程。性别守恒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理解能力的增强有关。在性别守恒的发展中,儿童首先理解自己,其次是同性别者...
性别同一性发展(development of gender identity)
性别化的一个方面。个体获得对自身性别的正确意识、体验和确认的过程。当儿童一出生,父母便开始以与其性别相适应的特定方式对待他们,儿童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开始接触到自身的性别问题。婴儿不能分辨性别;...
性别图式(gender schema)
个体按照社会上有关区别男女性别特征的规范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个体据此组织和引导与性别有关的信息加工。这一认知结构若高度分化,则个体的人格和行为表现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反之,若未分化,则个体的人格和...
性别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of gender)
性别化理论。C. 马丁和哈文森1981年提出。源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性别化是他们形成一套性别图式(即一套系统化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和期望)的结果。这套性别图式分为两种“组...
性别主义(sexism)
根据性别差异认为不同性别的个体有优劣之分的偏见。最常见的表现是“大男子主义”和对女性的歧视。这种偏见表现为两个层次:(1)个体性别主义(personal sexism),指对特定性别的个体持歧视...
性策略(sexual strategy)
社会生物学关于动物生殖行为适应性的观点。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动物的一切性行为和繁殖行为都是增殖自己基因的利己行为。雌雄动物在生殖后代中的投资不同,受益也不同,而且各自都以不同的策略来保证自己得到最...
性成熟(sexual maturation)
个体发育的一个方面。个体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发育、功能发育的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的成熟。其标志,女性是第一次月经来潮,男性是第一次夜间遗精。从生物学意义上标志个体已从儿童发育为成人。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官...
性成于习
明王廷相讨论性习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答薛君采论性书》:“凡人之性成于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天下古今之风以善为归、以恶为禁,久矣。”强调“习”在人性形成中的作用。其所谓“习”,包括教育(“...
性冲突(sexual conflict)
社会生物学关于动物生殖行为适应性的观点。社会生物学认为,动物两性都试图获得最大数量的后代,实行这种策略时,性伙伴双方既合作,又常发生冲突,甚至有暴力行为。最常见的是雌性拒绝与自己不般配的雄性,或...
性动机犯罪(offense with sexual motive)
在性动机作用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广义指一切为法律、道德风尚、习惯等社会规范所禁止、谴责和惩罚的性行为。狭义指刑法禁止并给予惩罚的性侵害行为。其产生原因:(1)不良的诱发因素。如,不良的性文化传播,...
性度(degree of sex-difference)
个体心理性别特征的表现程度。即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程度。男女性别特征既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称第三性征)。生理性别是女性的个体,其心理性别可能是男性;反之亦然。这种极端情况称“性倒...
性恶
《荀子》篇名。战国荀况撰。讨论性习心理思想的文献。其中心思想是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约六条性恶论的依据,主要是三条,即生物的、生理的与心理的,但都缺乏科学性。既看到性...
性恶论
战国时荀子提出的人性天生是恶的一种主张。《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
性二重论
西汉董仲舒关于人性实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认为人性有仁有贪,善恶并存。《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这一观点受...
性二形核(sexually dimorphic nucleus)
脑和脊髓中的特殊神经核。20世纪70年代,有人观察到大鼠两性的神经细胞核大小不同。80年代,有人观察到啮齿动物两性的神经联系类型不同。首先发现脑大体结构性二形是在两种歌鸟两性的脑内。以后,有人认...
性二型性(sexual dimorphism)
由雌雄两性的基因型决定两性表现型的现象。动物界中较为普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如非洲狒狒,雄性不仅比雌性大一倍,颈背还覆盖长毛,口中有巨大的剑状犬齿,雌性则没有这些特征。狒狒两性的形态差异比有些猴...
性二元论
关于人性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观点。北宋张载始创。《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程朱理学吸取和发挥这一思想,如朱熹说:“论天地之性,则...
性发动期(rut)
原指雄鹿一年一度的繁殖活动,包括活动发生的时期、性焕发的生理动机状态和行为等。后延伸为哺乳动物的一般性行为,特别用于哺乳动物性行为周期已明显表露时。
性发展(sexual development)
个体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在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婴儿期表现为性印象的形成和社会文化对其性角色的塑造。幼年期表现为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和性角色的培养。少年期表现为性生理的成熟、性...
性犯罪人:类型分析(Sex Offender: An Analysis of Types)
书名。性学、犯罪心理学著作。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金西性研究所的格布哈特与其同事加格诺、波默罗伊、克里斯琴森合著。美国纽约哈珀和罗出版公司1965年出版。是格布哈特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性犯...
性感区(erogenous zone)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在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作为力比多投注中心的相应的身体部位。包括口腔、肛门、性器官。三者是导致紧张的最重要的根源,同时亦可产生最重要的快乐体验,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性高潮(orgasm)
性反应周期中紧随高原期的一个阶段。其突出表现为突发性的生殖器周围肌肉群的节律性收缩,通常持续几秒钟,随后张力迅速释放。此时,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会使人看起来像是失去了意识,声音和脸部也会表现出不自...
性格(character)
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如诚实、坚贞、奸诈、乖戾等可作善恶、好坏、是非等价值评价的心理品质。英语“character”一词源于希腊语χρακτήρ,意为“印记”、“雕刻...
性格防御(character defense)
即“性格伪装”。
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① 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个体的性格特点加以测定和归类,并探讨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方法。常用的有行为观察法、自然实验法、晤谈、洞察和性格测量等。 ② 亦称“品格分析”、“身份分析”。美国...
性格盔甲(character armor)
即“性格伪装”。
性格描写(depiction of character)
文艺创作中人物刻画的常见手法。主要指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的肖像、言行及环境等诸方面特征进行的文字刻画。可以揭示人物的个性,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也有表现,音乐的性格描写由旋律、节奏...
性格神经症(character neurosis)
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类型之一。由内在的性格变态引起,患者具有神经症的性格结构。源于童年期产生的基本焦虑,以及因对抗基本焦虑而出现的神经症倾向。通常较难治疗。
性格伪装(character armor)
一译“性格盔甲”、“身份盔甲”、“品格伪装”,亦称“性格防御”。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里奇提出的机体亢奋疗法中的术语。指抗拒性格分析的刻板性人格特质结构。阻滞机体亢奋能的自由流动,束缚个体的情绪和人格...
性格心理学问题(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 характера)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著。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56年出版。全书从八个方面论述性格问题:性格的概念,性格与个性的其他特征,性格的结构,性格的表现及其研究方法,性格的个别特征与典型特征;性格...
性格训练(character training)
试图改变患者性格的心理治疗。着重帮助患者认识其性格在症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让患者意识到有责任改变自己的性格,从而改变其生活态度和生活风格,进而减轻症状或使症状消失。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森田疗法、内观...
性格演员(characterized actor)
以演员的适应性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演员类型。指能创造出不同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演员。常需扮演与本人性格大相径庭的不同类型的角色,需改变自己的容貌、声音、体态、表情、神态、动作、 个性、气质等。既不失...
性格异常(character disorder)
亦称“性格障碍”。性格中的某一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及对现实的态度)出现异常的状态。认知特征异常表现在感知、记 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中,如想象活动中被称为幻想家的性格,即指脱离现...
性唤起(sexual arousal)
雌性动物卵成熟时的性激动状态及其对雄性动物性行为的激活作用。这时的雌性对雄性的吸引力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主动接近雄性,雄性的性兴奋也被唤起。许多动物雌雄两性的性激素平时处于较低水平,都处于性安眠状...
性即理
宋程朱理学关于“性”的实质的基本观点。谓性即宇宙根本之“理”在人或物上的体现。《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下:“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朱熹亦持此种观点,认为“只是这理.在天则曰命,在人则曰性”,“...
性接受性(sexual receptivity)
雌性在卵子成熟、性激素水平升高时顺从和要求雄性交配的行为。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即将近排卵时开始,至受精后结束。哺乳动物如卵未受精而到达子宫,雌性性接受期便告终止。高等类人猿小种黑猩猩几乎与人类一样...
性解放(sex liberty)
西方一种要求性行为有绝对自由的社会思潮。从19世纪中叶一些文艺作品宣扬的“心灵解放”发展而来,20世纪中期形成。提倡冲破封建禁欲主义及其婚姻道德基础的禁锢,在性观念、性爱、性欲及性行为上坦诚自由...
性近习远
孔子关于个性化问题的一种观点。《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生性即先天自然本性差不多,而习性即由后天习染而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本性则差别很大。孔子认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其心理与行为...
性静情动
从人性来探讨情感的一种观点。《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容)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南朝粱贺场则明确提出: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
性亢奋反射(orgasm reflex)
美国精神病学家里奇的机体亢奋疗法术语。患者在治疗中表现出的双肩和骨盆自然前倾的现象。表明患者已获得达到性高潮的能力,即以性的方式释放生活中郁积的过剩能量。是伪装被完全破除的结果,亦是心理治疗获得...
性可善可恶
意为人性可以变为善也可以变为恶。东汉王充对战国世硕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从人的“禀气有厚薄”出发,把人性分为三种:一是先天禀气厚而多者生来就性善,指“中人以上者”;二是先...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认为人性可以变为善良也哥以变为不善良。战国时人性争论中的一种观点。始见于《孟子·告子上》:“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性形成的作用。...
性理
关于人性与天理关系的概念。《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也。”人性即天理的获得性,知与情不加节制,会...
性命
关于人性与天命关系的概念。语出《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对于人的先天获得性,古代思想家主要有三种观点:(1)唯心的性命论。《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
性内情外
北宋王安石关于性与情关系的一种心理观点。《性情》:“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情也。”
性配偶关系(sexual consort relationship)
动物繁殖期间一雄一雌固定交配并共同养育子代的现象。常见于鸟类,如家燕和大山雀,雌雄交配后一起筑巢、孵卵和育雏,待雏鸟羽毛丰满能自立生活时,才解除关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目动物也是这样。有研究者观察...
性气情才
中国古代思想家针对性二元论提出的性一元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明陈确和明清之际颜元。陈确说:“一性也。推本言之,曰天命;推广言之,曰气、情、才,岂有二哉?由性之流露而言,谓之情;由性之运用而言,谓...
性气相资
认为“性”与“气”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明王廷相关于性习心理思想的一种观点。《答薛君采论性书》:“余以为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者,离气言性,则性无处所,与虚同归;离性言气,则气非生动,与死同途。是性...
性器期(phallic stage)
亦称“崇拜男性生殖器时期”。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约3岁~6岁。此阶段的性感区或动欲区主要是生殖器。儿童从换衣和沐浴中了解两性器官差异,抚摸生殖器可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
性器人格(phallic personality)
即“性格期性格”。
性器型性格(phallic character)
亦称“性器期人格”。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论中的一种性格类型。个体成年后力比多发展仍固着于性器期表现的性格特征。由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未得到疏解所致。男性表现为严重的阉割焦虑,行为...
性前行为(prosex behavior)
雌雄动物交配前相互吸引的各种行为。灵长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动物两性交配前的表现,无论热烈程度还是行为模式,因物种而异。如猕猴属的恒河猴,两性的性前行为不明显;而同是猕猴属中的红面短尾猴,雄性交配前...
性情
① 从情与性的关系揭示情感的实质。《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人的自然本性是先天造就的,而情感则是后天靠人的本性表现出来的。《礼记·乐记》提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
性情合一
北宋王安石关于性与情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性情》:“性情一也。世有论者曰:‘性善情恶’,是徒识性情之名而不知性情之实也。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行...
性情相应
关于人性与情感的善恶是相对应、相一致的观点。用以反对性善情恶的不一致论。东汉王充提出情性同生于阴阳,性情皆有善恶。同时期的荀悦也提出:“或曰,仁义性也,好恶情也,仁义常善,而好恶或有恶,故有情恶...
性情欲
人性、情感、欲望三者以性为基础而结合在一起。战国时荀况提出的一种心理学思想观点。《荀子·正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意谓人性是天生就的,情感是人性本质的表现,欲望...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
携带专一基因,能部分决定个体性别的遗传物质。在人和大多数动物身上,通常有X和Y两种。一种性别有两个相同的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产生相同的配子;另一种性别具有两个不同的性染色体,可产生不同的两个配...
性日生日成
明清之际王夫之关于人性不断生长和成熟的看法。王夫之认为,在人的生生不息过程中,“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方生而受之,一日生而一日受之。受之者有所自授,岂非天哉?故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
性三品论
认为天生人性中具有上、中、下三个品级的一种理论。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提出“天质之朴”的人性存在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的差异。圣人之性天生是善的,且是“成民之性...
性三品人五类
北宋李觏关于性习心理问题的一种观点。《礼论》篇综合以往各派的有关思想,认为人性可以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品”,而人则可以划分为圣人、贤人(属上智)、迷惑(中人)、固陋、下愚“五类”。并对这“...
性善恶混论
汉扬雄提出的人性天生含有善恶混合因素的观点。《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这种先天的善恶因素,“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强调后天的不同修习决定人性善恶的分化与发展。是盂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
战国时孟子提出的人性天生是善良的一种主张。《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中含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恻隐之心。...
性善情恶
关于人性为善、人情为恶的一种主张。汉董仲舒以阴阳立论,探讨性情的善恶关系,认为性为阳,情为阴,阳者仁,阴者贪,故性为善,情为恶。《刘子新论·防欲》:“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
性生于内而学成于外
北宋李觏关于性习心理问题的观点。认为性受命于天,即来源于所谓天命;又肯定性受命于人,“非教化则性不成”(《删定易图序论》);“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易论第四》)。而在性与学关系的思想上。其观...
性施虐狂(sadism)
性心理障碍的一种。对异性对象施以精神或肉体折磨,以取得性满足或激起性幻想的强迫愿望或行为。其发症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施虐的方式可以是对性对象的羞辱、捆绑,使之疼痛等,甚至可导致性对象的伤残或死亡。
性适应(adaptation of sex)
男女性生活互相适应的过程。男性性欲一般较强烈、旺盛,性发动较快,几分钟即可进入高潮,消退也快,性反应可直接由视觉刺激引发,性欲易集中于性器官,性交欲望颇高;女性一般性欲表现相对较弱,性冲动发生缓...
性水
《关尹子》关于“性”的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五鉴》篇:“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以水喻性,而水为静态,故“性水”亦可称“性静”。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传统观点。
性说
篇名。 ① 明李元阳撰。载《李中溪全集·心性图说》。主要论述性的实质及其与心、意、情的关系。认为性是人们先天具有的精神,它既“无体象可拟”,亦“非思议可及”。也可称为“神识”,亦即“良知”、“...
性条件作用(sexual conditioning)
在条件作用下出现的性行为。如,在用雄鸽做实验时,将原先无关的视觉刺激同配偶的出现多次结合,以后该视觉刺激单独出现时,雄鸽也会表现出典型的求偶动作模式。
性外激素(sex pheromone)
动物分泌的借以在同种两性之间互通性信息的化学物质。起性引诱剂的作用。普遍存在于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如鳞翅目昆虫释放的长链不饱和醇、醋酸酯等,散发在环境中,持续时间很长。这些昆虫的嗅觉都极其灵敏...
性伪之分
战国时荀子提出的先天本始之性与后天人为之性不相同的观点。《荀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先天人性是不...
性伪之合
战国时荀子提出的先天本始之性与后天人为之性相结合的过程。《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本始材朴”是前提,没有这块材料,人们就无从给...
性未善
人性并非生来已是善良。西汉董仲舒关于人性根源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春秋繁露·实性》:“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其所谓“善质”,与孟子所说的“善端”无本质差异,都只是发展为善性的可能性,但还不是现...
性无善无不善论
战国时告子提出的天生人性没有善恶的一种主张。《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他以湍急流水为喻,“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之性无分于善不善也,...
性五品
北宋周敦颐讨论性习心理问题的一种观点。其《通书·师》根据人性的刚柔善恶的不同搭配,把人性分为“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中,并概述各类人性的基本特征。
性习论
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学思想。探讨人性形成、发展和变化中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最早的典籍《尚书·太甲》阐述“习与性成”的观点。不同时期的思想家进一步扩充和深化这一思想。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曰:“性相...
性习心理思想
见“性习论”。
性向(aptitude)
即“能力倾向”。
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
即“能力倾向测验”。
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就人类而言,指所有与性有关的行为(接吻、抚摸、性交等)。就动物而言.指雌雄生殖器官接触的交配行为和雄性跟随雌性的体外受精行为。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指选择异性。人类的性选择受生理、心理、社会、法律、道德等因素制约。动物的性选择受自然选择规律支配。
性学粗述
书名。明代从西方传入的心理学著作。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心理学著作之一,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编著。明天启年间(1623)刊刻。全书分八卷:卷一总论生觉灵三魂,提出灵性非由天地父母所赋,是由造物主化生...
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ory of Sexuality)
书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著。1905年出版。书中系统论述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反映精神分析的泛性论思想。由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变化三篇论文组成。第一篇阐述性对象的变异、性目...
性一元论
关于人性完整统一、不能也无须把它分为两种人性的主张。在北宋张载提出性二元论之前,不论是主张性无善与不善的告子,性有善或恶的孟子、荀子,还是性善恶混的扬雄,性三品论的董仲舒、韩愈等,都是在性一元论...
性印记(sexual imprinting)
动物印记行为的一种。幼年动物对异性的印记,即认识异性的现象。决定动物成年后选择配偶时的偏好。能导致对个体特征的辨别,有助于对家族内异性的辨认,避免近亲交配。是一种典型的印记,因大量的物种对这种印...
性欲(sexual desire)
由性感激发、受性驱力策动,企求与异性完成身心结合的一种欲望。亦即企图与异性肉体结合的欲望。分为接触欲和疏泄欲,后者亦称性交欲或胀满缓解欲。弗洛伊德从泛性论出发,认为婴儿自出生起便有性欲。而多数性...
性欲论(theory of sexuality)
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支柱。古典精神分析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主要标志。详见“泛性论”、“心理性欲阶段”。
性欲型罪犯心理(mind of sexual convict)
实施性欲型犯罪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性体验深刻,性需要强烈。因多数有过体验深刻的性行为,这种性体验在入监后很长时间里仍持续,特别是在性隔离的情况下,性欲更戏剧化,在罪犯的主...
性征(sex character)
亦称“性别特征”。用以区别两性差异的明显特征。包括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指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第一性征体现为主性器官(内外生殖器),出现在胚胎期性别分化以后,胎儿出生即可识别。男性包括睾丸...
性质显示器(qualitative displays)
显示器的一种。用于显示某种变量变化趋势、变化方向,或表示某种事物变化性状的视觉信息显示装置。如路标牌上用箭头指示方向,用红、绿灯光表示禁止或安全通行。有多种不同形式,除表盘指针式仪表之外,其他如...
兄弟情结(brother complex)
即“杀弟情结”。
雄激素(androgen)
类固醇激素。主要由睾丸和肾上腺皮质分泌。包括睾丸酮、雄烯二酮、去氧异雄酮等。具有雄性化作用:促进精子的形成和发育,促进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引起性行为,促进和维持雄性第二性征,促进蛋白质合成、...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基因为男性的假两性性征。雄性动物或人在胚胎发育期,因某种基因变化,不能形成有效的雄激素受体,原始性腺虽分化为睾丸,并能分泌雄激素,但性器官细胞不能反应雄激素,致使外生殖器官发育成为雌性。有此症的...
雄激素化(androgenization)
雄激素促成的组织化效应。人在胚胎时期有两个原始的生殖管:一是米勒氏管,以后可发育成为雌性生殖器,即输卵管、子宫和上阴道;二是沃尔夫氏管,以后可发育成为雄性生殖器官,即睾丸、附睾、输精管和贮精束。...
雄性集体展示(lek display)
雄性动物求偶的形式。一些物种的雄性动物聚集在一起,共同向雌性进行求偶炫耀,如展示身体特殊的色彩、光亮和争斗能力等。展示场所称求偶场或竞技场。各种松鸡和墨西哥大白鹭都有这种表演。东南亚地区许多萤火...
雄性联盟(males coalition)
有血缘关系的雄性联合起来对抗其他雄性,以得到繁殖机会的现象。见于一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如狮群中三四只雄狮联合起来,驱逐其他雄狮,可得到雌性配偶,但一只雌性配偶在整个发情期只与一只雄性形成固定的配...
雄性照料(male care)
雄性动物亲代照料子代的行为。大多数雄性鸟类和鱼类承担一半甚至全部的抚育幼雏或幼鱼任务,哺乳类动物通常是雌性承担怀孕及哺育任务,雄性护理子代十分罕见。一个极端的例外是狨(绢毛猴);雄狨除不喂奶外,...
雄婴关系(male infant relationship)
灵长目动物群体内雄性成员对待婴幼成员的行为和态度。有三种类型:(1)帮助雌性照料它们;(2)宽容;(3)杀婴。第一种常见于一夫一妻的群体中。如生活在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的一种大型黑长臂猿,常带婴猿...
雄甾烯二酮(androstenedione)
雄激素的一种。其生物学活性较睾丸酮弱。由睾丸、卵巢及肾上腺皮质分泌。
熊伯龙
熊伯龙(1617—1669) 明清之际思想家、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晚年别号钟陵。湖北汉阳(今属武汉市)人。顺治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习西方天文算学,工诗文,尤精制义。编著《无...
休谟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 英国哲学家,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家,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生于英国爱丁堡一没落贵族家庭。1723年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后从事哲学著述。曾...
休息时间(rest time)
工间休息时间。参见“工间休息”。
休闲咨询(leisure counseling)
咨询形式的一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标是:通过让来访者参加他们能取得成功的活动,提高其对自身能力的看法;通过让来访者参加能自由选择并提高能力的活动,获得更多的自由感;通过增加来访者休闲活动...
修诚应情
庄子关于审美情感的观点。主张“诚”是天地自然与人的性情的基础,亦即塑造审美情感的基础。《庄子·徐无鬼》:“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不撄。”又《缮性》说:“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意谓只要“修诚...
修己安人
加强自身修养,使人得到安乐。语出《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君子先要提高自身修养,然...
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语出《礼记·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修身
指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心理品质。《墨子·非儒》:“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国,小以任官,远施周遍,近以修身。”孔子云:“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修通(working through)
一译“扩通”。心理治疗得以深入的关键步骤。患者从对阻抗和移情的解释中战胜阻抗,并达到领悟的过程。此概念最初为精神分析治疗所使用,用于表述治疗中最后也是最长的一步。这一过程使患者能够真正意识到他们...
修养九法
关于道德修养的九种方法。南宋陆九渊对《易经》德育观点的阐发。《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云:“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
修正t'检验(corrected t' test)
总体平均数假设检验的一种。运用修正t'统计量,对两个不具备方差齐性的独立总体做出其平均数是否相等的检验。修正统计量\({t}'=\frac{\bar{X}_1-\bar{X}_2}{\sqrt{...
修正的拟合优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
绝对拟合指数的一种。对拟合优度指数的修正:定义为\(AGFI=1-\left [ (p+q)(p+q+1)/2df \right ](1-GFI)\),有关符号的含义同拟合优度指数。\(GFI\...
羞愧感(feeling of shame)
个体意识到自身或所属团体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时所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在个体道德发展的早期就有明显表现,如当自己的行为遭到周围人的谴责或意识到周围人将怎样对待这种行为时会产生。随年龄的...
羞辱厌恶法(shame aversion)
厌恶疗法的一种。以使人羞辱或尴尬的事件或场面作为刺激物。用于治疗酗酒、吸烟、吸毒、不能自控的赌博、饮食障碍、遗尿症、自我损伤行为、性行为异常和精神病患者的古怪行为等。
嗅标记(scent marking)
动物将自己体内产生的化学物质转移到其活动范围内的特定部位或其他物体上的行为。有时也将分泌物或排泄物散布到其他动物身上,或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其表现形式主要与气味存放在环境中的对象有...
嗅单位(olfactie)
一译“嗅觉单位”。嗅觉刺激强度指标。用标准的茨瓦丹美克嗅觉计(由粗细两根玻璃管相套而成),将内壁带有气味的粗管推出一定长度,使被试可以刚刚嗅到气味,这个长度就是一个嗅单位。如印度橡胶的1个嗅单位...
嗅觉(olfaction)
机体鼻腔上部的粘膜受到化学物质刺激后产生的气味感觉。空气通过鼻腔时,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刺激粘膜内的嗅细胞引起神经冲动,经过嗅神经传入边缘系统中的海马、杏仁和扣带回等大脑区域产生。其感受性受刺激物的...
嗅觉发展(development of olfactory sensation)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嗅觉发生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嗅觉发生很早。新生儿已能对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作出各种反应,如出现面部表情的变化、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把头转开,以及四肢和全身不...
嗅觉分子吸附理论(molecular absorption theory of olfaction)
即“分子吸附论”。
嗅觉分子振动理论(molecular vibration theory of olfaction)
嗅觉理论的一种。戴森提出。他认为,具有挥发性和可溶性的嗅觉刺激物分子发生振动,使嗅感受器产生兴奋,从而引起嗅觉。物质的分子振动可由拉曼移动来测量。拉曼移动指当单色光被一种物质的液体散射后,散射光...
嗅觉过敏(hyperosmia)
嗅觉现象。嗅觉敏感度增高的现象。人的嗅觉敏感度与其体内激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发现,妇女在月经前和月经期会出现嗅觉敏感,如对埃萨内酯化合物的嗅感受性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摘除卵巢后,嗅觉阈限增高,而在注...
嗅觉混合(odor mixture)
即“气味混合”。
嗅觉计(olfactometer)
嗅觉实验仪器。用于测定嗅觉感受性。依据其呈现嗅觉刺激的方法和测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冲淡嗅觉计、套管式嗅觉计、喷射式嗅觉计、压力嗅觉计、流速嗅觉计五种类型。
嗅觉棱柱体理论(prism theory of olfaction)
嗅觉理论的一种。1915—1916年,亨宁根据实验提出。该理论使用一个棱柱体来表示各种气味的相互关系(如图)。在棱柱体的六个顶点上是六种气味:水果气、花香气、香料气、树脂气、腐烂气和焦臭气,分别...
嗅觉立体化学理论(stereo- chemical theory of olfaction)
即“立体化学说”。
嗅觉敏度(olfactory acuity)
感觉敏度的一种。刚刚能引起嗅觉的物质最小刺激量。以嗅觉的绝对阚限表示。人对不同物质的嗅觉敏度存在很大差别,如在一升空气中只要含有0.00004毫克人造麝香,人便可以嗅到;而对于乙醚气味,则需5....
嗅觉缺失(anosmia)
亦称“无嗅觉”。嗅觉障碍。缺乏嗅感觉的现象。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嗅觉缺失常与遗传有关。后天性嗅觉缺失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前者常见于伤风感冒后,因鼻粘膜发炎和肿胀而引起,是一过性的,...
嗅觉适应(olfactory adaptation)
感觉适应的一种。嗅觉刺激持续作用于嗅觉器官产生的嗅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适应有选择性,其进程受气味种类、气昧作用时间及气味强度的影响。对不同气味适应的快慢不同,...
嗅觉显示器(olfactory displays)
显示器的一种。通过散布于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向人显示物体气味信息的装置。由于人的嗅觉很容易因气味的持续作用而发生适应,该类显示器用得很少。
嗅觉相互作用(odor interaction)
即“嗅觉混合”。
嗅觉异常(parosmia)
一译“错嗅”。嗅觉现象。某种原因(如嗅球上有小的恶性肿瘤)而引起的嗅觉偏差。如把咖啡闻成鱼酱味儿。亦见于失嗅的恢复过程中。
嗅觉阈限(olfactory threshold)
感觉阈限的一种。包括嗅觉绝对阈限和嗅觉差别阈限。前者指刚能引起嗅觉的最小刺激量。评定人类嗅觉敏度的指标,以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表示。如用流速嗅觉计进行测量,乙醚的嗅觉绝对阈限为5....
嗅脑(rhinencephalon)
大脑旧皮质或原始嗅叶。包括嗅球、嗅束、嗅结节和嗅纹、前嗅核、部分杏仁复合体和梨状皮质。从种系发生研究,包括古皮质、旧皮质及部分端脑基底区,如隔区、嗅结节、嗅束、嗅球。灵长类属钝嗅型,嗅脑不发达。...
嗅球(olfactory bulb)
嗅神经末端的膨大部分。位于脑底部的筛骨筛板上。是嗅觉感受器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信息传递的“中继站”,是交互突触大量存在的脑区。其主要的神经元为僧帽细胞,内部的中间神经元为颗粒细胞。没有轴突,却有发...
嗅腺(scent gland)
动物或人体内分泌嗅液的腺体。其发达程度及嗅标记行为同性别和生殖状况关系密切。在大部分哺乳动物中,雄性的要大些,嗅标记行为比雌性频繁,而且随生殖行为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如雄性鼷鼠的脊背皮脂腺每年二...
虚报(false alarm)
信号检测论术语。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回答有无信号出现的一种错误判定。即当只有噪声(N)出现时,被试却报告“有”信号(y)。以符号y/N表示。
虚恩拊循
语出东汉王充《论衡·定贤》:“为虚恩拊循其民,民之欲得,即喜乐矣。”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愉快、满意的积极情绪,从而影响其行为取向。根据这一心理规律,统治者若想收服人...
虚构(fabrication)
艺术创作手法。艺术创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借助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对描写的事件、人物和有关情节的基本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和加工,塑造典型形象,以突出反...
虚构目标(fictional goal)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个体想象的、用以指引行为的目标。其创设是无意识的,只对个体本人有意义,目的在于克服自卑感,获取优越感。个体以此指导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和组织性。阿德勒认为,健康的个体依据环境...
虚构症(confabulation)
记忆障碍的一种。患者在回忆中将实际上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以虚构的事实来填补自己遗忘的某段经历。常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外伤性、中毒性精神病和麻痹性痴呆。
虚静
艺术创作心理状态。本为佛教之语,佛教追求的境界。后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类似心理现象,即完全排除各种干扰和欲念的空明、静寂、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被视为创作构思的重要心理前提,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心境,才...
虚空间(false space)
由现有主体空间(或称第一空间)创造、派生出的虚有辅助空间(或称第二空间)。是第一空间的幻象,并不占据实际空间位置,但给人空间扩大的感觉。原因是物体经反射物的作用后,能产生虚象,如镜子、玻璃、磨光...
虚模型(null model)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所有的潜变量均不相关(即相关系数为零)的模型。常用\(M_n\)表示,是最高限制的模型。模型的协方差矩阵的估计\(E\)是对角矩阵。
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
一种将公司基本职能都移交给外部公司的规模很小的管理决策核心组织。把生产、配送、营销、服务等业务委托或出租给比自己干得更好的公司或代理商。而组织的核心是一小群管理人员,其工作是直接督察公司内部的经...
虚弱人格(asthenic personality)
即“依赖型人格”。
虚实相生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术语。艺术创作中有与无、情与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唯有正确处理这些对立统一关系,做到虚实统一、相反相成、相互生发,才能创造出美妙的艺术。虚实相生也是艺术鉴赏...
虚心涵泳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种学习原则和方法。意谓学习应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研磨、深入体会,从而濯去旧见,以求新意。“读书须是虚心方得”(《朱子语类》卷10四),“读书须当涵泳,只要仔细寻绎,令胸中有所...
虚心以待
意指尊重、信任人才。语出宋陈亮《论开诚之道》:“天下雄伟英豪之士,未尝不延颈待用,而每视人主之心为如何。使人主虚心以待之,推诚以用之,虽不必高爵重禄而可使之死,况于其中之计谋乎!”即言有才智大志...
虚壹而静
战国荀子关于获得知识须具备虚心、专一、冷静三种心理状态的认识心理观点。《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亦即加强记忆,不使心中已记住...
需求导向定价法(demand oriented pricing method)
定价策略的一种。依据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感受和需求强度来定价。主要有两种做法:(1)按理解价值定价。亦称“感受价值定价法”。即以消费者埘产品的理解价值为依据定价。计算时,先确定市场上可接受的零售价...
需求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 of need system)
人际吸引原则。美国心理学家温奇首先提出。他详尽研究若干对已婚和已订婚伴侣的个性特征后发现,在某些条件下,人们往往选择能补充自己人格的人。如支配型的男性和服从型的女性能很好相处,爱唠叨的女性嫁给少...
需求价值(need value)
罗特认知社会学习论术语。需求的三个基本成分之一。即与诸目标本身相关的意义或个体偏好某一目标的程度。
需求论犯罪观(need theory of crime)
西方犯罪原因理论之一。认为犯罪与人的需求有关。无论是性欲还是地位、名誉、财产等需求,都与犯罪有关。美国精神医学家和心理学家希利等人认为,正常的需求并不导致违法犯罪行为,但在正常需求受到妨碍时,谋...
需求潜能(need potential)
罗特认知社会学习论术语。需求的三个基本成分之一。即指向同一目标的行为集合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的可能性。
需求系统(need system)
见“中介变量”。
需要(need)
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人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作为生物有机体,为了生存和延续种族,必须依靠空气等自然条件;...
需要-驱力说(need-drive theory)
以需要和驱力解释人的行为动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具有某些原始的和后天习得的需要,当有机体处于需要状态时,会产生驱力,即要求满足需要的一种内在力。驱力促使有机体释放一定的能量或冲动,激活并产生行为。...
需要-压力论(need-press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1938年提出的一种人格理论。以勒温关于行为的定义\(B=f(P,E)\)为基础,同时受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假设:(1)人格的心理意义可由行为推知;(2)环境的心理...
需要层次购买动机模式(buying motive model of need strata)
消费者一般购买动机模式分类的一种。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有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需要观,该模式可划分为生存型购买动机、享受型购买动机、发展型购买动机三种。详“生存型购买动机”、“享受型购...
需要层次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亦称“动机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系统的需要理论。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类五层动机理论的雏形,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中进一步明确和展开,后提出七个层次,1...
需要发展(development of need)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对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具有生理需要、活动需要、交往需要、认识需要、尊重需要、美的欣赏需要,5岁儿童的社会需要迅速发展。...
需要满足(need gratification)
个体在获得所缺乏的东西后或在动机活动中达到目的时的满足状态。表现为内在紧张减少的过程。
许叔微
许叔微(1079—1154) 宋初医学家。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进士。历徽州、杭州教官,入为翰林医官,故后人亦称许学士。重视心理病因、心理病理,对心理因素致病有切肤之痛。其父患...
许旺氏细胞(Schwann cell)
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排列成串,一个接一个地包裹周围神经的轴突。在有髓神经纤维形成髓鞘,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胞核呈长卵圆形,其长轴与轴突平行,核周有少量胞质。由于包在轴突外面,又称“...
许又新
许又新(1928—) 中国精神病学家。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52—1953年在卫生部高级师资班进修。1953年起在北京医科大学从事精神病的临床研究与教学工作。1990年任中国心理卫生...
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
按时间顺序记录、分析生产系统中人机各成分的活动类型、功能及对应关系。主要用于了解生产系统各成分的活动状况及人机的配合程度,为平衡生产负荷、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提供依据。为典型人机程序分析。
序列回忆(sequential recall)
一译“系列回忆”。记忆保持量研究方法。与自由回忆相比,不仅要求被试回忆出识记的项目,且要求被试回忆出识记项目在其呈现序列中的正确位置。不仅测量被试保持的项目数量,还包括符合其原来呈现顺序的项目数...
序列型(serialistic style)
一种认知方式。与“整体型”相对。主要表现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倾向上。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者倾向于采用聚焦策略对待学习任务,其行为特征是按部就班,即注意细节信息,把问题分解成较小的部分,常根据简单的序...
序列预期法(serial-anticipation method)
系列学习实验方式的一种。常用于言语学习的研究。主试将有多个项目的学习资料编成系列,让被试阅读记忆。正式实验时,先将全部项目按顺序呈现一遍,然后在呈现第一个项目时,让被试预期第二个项目;接着呈现第...
叙述性描述法(narrational description)
自然主义调查研究的一种。观察者以书面形式(大部分为自然用语)描述观察到的与观察目的有关的每个事件,进而记录其资料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如儿童的个别研究、学生和学校的具体研究。一般可...
蓄意自伤(deliberate self-harm)
故意实施自我伤害的偏离行为。英国学者H. G. 摩尔根1979年提出。包括克雷特曼1979年提出的“类自杀”(个体故意致自体外伤或服用非致死性的超剂量药物),以及凯瑟1965年提出的“故意自我中...
蓄盈待竭
中国古代军事家提出的心理战术。《卫公兵法·将务兵谋》:“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动,……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盟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
宣传(propaganda)
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实现某种目的的活动。运用语言、图像等符号系统,向群众灌输某种观点,造成某种舆论。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造成社会定势或社会定势与个人意向结合来实现。包括三个要素:宣...
宣传策略(propaganda strategy)
根据宣传目的和受传者心态确定的宣传原则、方法和艺术。主要包括:(1)暗示,即不用命令和理性思考,便能对受传者的信仰、观点和决定产生影响;(2)累积,不追求一次性成功,而是坚持循序渐进,逐渐积累,...
宣传环境(propaganda environment)
为提高宣传鼓动效果而选择或设置的情境和条件。宣传活动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不同环境中不同心理氛围的影响。人的主动性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及与人的行为动作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使人愉快的...
宣传技巧(propaganda skill)
巧妙的宣传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重视调动受传者的情绪体验,有时甚至可以暂时绕过受传者的理智防线。情感是人行为的重要动机和动力,不能影响受传者情绪的宣传是不成功的。(2)了解和掌握受传者的...
宣传效果(propaganda effect)
一译“宣传效应”。宣传活动的影响和目的实现程度。体现在受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沿宣传者期盼的方向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间接的多,直接的少;累积或潜移默化式的多,立竿见影、即时性的少;有时难以用精确...
宣传心理学(psychology of propaganda)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宣传过程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主客观因素对宣传效果的影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如运用广播、电视、报章、杂志及其他各种现代化宣传工具,改变或加强被宣传者对具有一...
宣泄(catharsis)
① 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师引导患者将积郁在内心的苦闷和情绪纠葛完全倾诉出来,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② 个体尽量放松身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以乐意从事的活动来冲淡压抑、紧张的情绪,化解烦恼的过程。
宣泄法(cathartic technique)
见“分析心理治疗”。
宣泄假说(catharsis hypothesis)
亦称“自我满足假说”。对人的攻击行为的一种解释。源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认为攻击是人的内在本能,不可避免,由释放攻击冲动引起。攻击者若发泄攻击冲动,其攻击内驱力就会降低或消亡。管理心理学家据此假...
旋律地图(melodic map)
美国音乐学家西坡德的术语。在其提出的音调空间模型中,音乐有五个显著的维度,其中有两个维度尤其与旋律的标量结构密切相关。这两个维度合称为旋律地图,因为在这个旋律地图中,由旋律形成的“路径”能从视觉...
旋律吟诵疗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旋律即音乐曲调,是排除了乐音组织中的和声、力度、节奏等因素的音高变化。特定的旋律被认为具有特定的涵义、思想或观念,可引发人的特定情绪体验和旋律感知意识。吟诵即诗歌吟咏或朗诵。诗歌饱...
旋转知觉(rotation perception)
当个体身体的旋转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时,因耳蜗半规管中液体的惯性作用而刺激感受器所产生的知觉。
选拔与安置测验(test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心理测验的一种。用于人事选拔和人员安置,旨在选出具有最大成功可能性的个体,使人与工作较好地匹配。可以是学绩测验或能力测验,亦可以是人格测验;可以采用纸笔形式,亦可采用操作或面谈形式。如根据学绩翻...
选答式测验(multiple-choice test)
由多重选择题组成的测验。一般将试卷和答卷分开,答卷上注明每题可供选择的答案标号,要求被试在认为正确的答案标号上划圈。参见“多重选择题”。
选时焦虑论(theory of anxiety timing)
解释表演焦虑与表演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萨尔蒙等于1989年提出。认为对表演焦虑最高水平出现时机的把握,决定表演焦虑对表演水平是产生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有经验的表演者恰好在表演之前将焦虑水平调到...
选择伴侣(mate-choosing)
亦称“选择配偶”。成年初期发展的任务。个体发育成熟后选择符合自己意愿的异性以组建家庭的行为。除受年龄、地位、经济、民族习惯等因素影响,还常受下列主要因素影响:(1)相同的价值观。一般倾向于选择那...
选择测验(choice test)
动物研究方法。用于研究动物的社交偏爱,学习、辨别能力以及刺激释放和指导行为效果。把实验动物放在笼中或水箱里,在它面前放若干物体或活物。记录动物选择某一物体所需的反应时,若被选择的物体同时呈现,则...
选择繁殖(selective breeding)
亦称“人工选择”。人类按自己的目的控制动物繁殖的过程。挑选具有能遗传的特殊性状的个体交配,从而建立起具有受欢迎性状的繁殖品系。家犬、羊和马均以这种方式培育成。性状除身体特点如皮毛颜色、角的形状等...
选择反应(choice reaction)
心理实验技术。多个刺激分别对应于多个反应的操作任务。被试既要选择刺激,又要选择反应。可测量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需要的时间。
选择反应测验(alternative-response test)
一译“二择一测验”。测验的一种形式。每题均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要求被试根据个人判断选取其一。一般由是非题编成。
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
亦称“复杂反应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一种刺激做出相应的不同反应所需的时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称之为B反应时,由基线时间、辨别时间和选择时间组成。被试在反应前并不知道哪个刺激...
选择配偶(spouse selection)
即“选择伴侣”。
选择性定理(choice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1条定理之一。指个人构念是通过对自己的构念系统的限定和扩展的选择而发展的。个体可能选择进一步限定或证实自己的构念系统,使自己在同样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生活,从而发...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
言语障碍的一种。已获得语言功能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社交场合或学校)保持沉默不语。患儿在另一些场合(如在家中)说话正常,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也正常。常起病于3岁~5岁,多见于敏...
选择性搜索(selection search)
认知心理学术语。被试在项目再认测验中,不总是把呈现的探测词与识记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加以比较,而是按照一定的特征将项目分类组织起来,把搜索限于与探测词有关的某一类项目中。
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
每一次知觉活动都强调某个条件下的某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该条件下的某些特征、某些方面往往处于意识的中心,而其他方面和特征则处于意识的边缘或根本未被意识到。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某些刺激对象而忽略其他刺激的注意形式。其神经机制可能是感受细胞没被有关信息所刺激,或者感受细胞虽接受这些刺激,但被过滤掉;或者感觉通道接受了这些刺激信息,并输入中枢神经系统,但在中枢神经系统...
选择压力(selection pressure)
生存环境中对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某些特点的保留或消失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种决定存亡的因素因物种而异。如生活在天敌众多环境中的非洲狒狒长期保留下来的适应特点是雄性形体比雌性大一倍,体力大并有巨...
眩光(glare)
由光源(或反射面)的亮度过大或光源(或反射面)与背景的亮度反差太大造成的视觉现象。可引起视觉的不舒适感,降低视觉工效。其产生光源(或反射面)通常称眩光源。根据眩光源的不同。可分为直射眩光(或称直...
眩光视力(glare vision)
驾驶员的眼睛对耀眼强光的敏感度。夜间,驾驶员在刺眼强光照射下,会出现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其视觉敏感度下降或瞬间为零。其强弱主要取决于眩光的强度、视线与眩光之间的夹角。
眩光指数(glare index,GI)
评价不舒适眩光程度的数量指标。英国照明协会提出。计算公式为\(GI=10\log \left [(0.48 \times L_s^{1.6} \times W_s^{0.8}) {\div} (...
眩目恢复时间(return time of vision)
眩光照射中断后视力从眩光影响中重新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约需6秒钟;明适应(从暗处到亮处)约需3秒钟。其长短与刺激光的亮度、持续时间、受刺激人的年龄等有关。
渲染(romance)
艺术创作手法。本意指中国画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技法。借指对作品中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景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形容、描绘、装扮、点缀,以烘托突出人物、事件、景物的特征或本质,创造良...
学成于聚
明清之际王夫之用语。出自《周易外传·系辞上》:“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要想取得学习成就,必须广泛积聚人类的知识经验,并与当前新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这样“新故相资”,就能在“故”的基础上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关于教师基本心理品质的观点。《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在学习...
学而知之
关于通过学习方能获得知识的观点。与“生而知之”相对。孔子虽在形式上抽象地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又具体地肯定“学而知之”的意义。认为他自己就是“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中庸》也明确提...
学贵其化
关于学习原则和方法问题的一种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明王守仁与清戴震。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把学习比作饮食,“食了要消化”,学习也务必消化,这样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否则,“博学多识,滞留胸中...
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
指个体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反复练习而习得怎样进行学习的一些技能、态度等综合性经验,使以后的学习变得较为容易。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对猴子的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猴子解决辨别问题的能力随练习次数的...
学记
《礼记》篇名。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总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一篇重要教育文献。主张学知,强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德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一系列颇具心理学思想意义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如启发...
学绩测验标准评分(standardized rating of achievement)
依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规范化评分程序进行评分的方法。标准化学绩测验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评分客观化,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有一致性,以尽可能减少测验误差。由于试题类型不同,评分也各有不同...
学绩测验绝对评分(absolute rating of achievement)
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评分标准和等级标准,从而衡量学生对该测验所测内容的掌握程度的一种评分方法。与“学绩测验相对评分”相对。按这种方法得出的分数往往只能显示个人的绝对成绩,不能表示其在团...
学绩测验客观评分(objective rating of achievement)
事先给每个试题规定好答案和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卷时不受评卷人主观判断干扰的评分方法。与“学绩测验主观评分”相对。不同评分者所评结果基本相同,其可靠性系数约为1.00。适宜进行客观评分的测验一般要求...
学绩测验相对评分(relative rating of achievement)
根据学生所在团体的全体成员的成绩分布,考察个体成绩与团体平均成绩的差异,反映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评分方法。与“学绩测验绝对评分”相对。该评分法可反映学生间的水平差异,但不能体现是否达到教...
学绩测验主观评分(subjective rating of achievement)
试题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或不能统一答案的一种评分方法。与“学绩测验客观评分”相对。一般适宜于评定较高层次的自由应答型试题,如作文、论述、自由反应性题。这些题型往往测量被试综合认知、思维和创造性方面...
学具(learning kit)
学生在学习中可直接操作,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各种用具的总称。
学科能力分组(academic ability grouping)
根据困材施教原则按能力编班或分组的方式。具体做法:(1)按学业性向(常采用一般性向测验或普通智力测验)分班,将高低智力者分在不同的班级,分别施教;(2)按重要学科(如语文、数学)成绩分为不同组别...
学科心理学(psychology of school subject)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心理规律,并探讨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有关个别学科的教学心理学研究,首见于1895年杜威和麦克莱伦合著的...
学龄初期心理新质(new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ge)
6岁~10岁儿童在其心理发展中形成的新的心理成分。苏联儿童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达维多夫用以描述儿童心理发展。形成于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开始系统地掌握高级形式的社会意识内容(科学、艺术...
学龄期(school age)
按儿童发育情况和客观条件规定的应接受中小学校教育的年龄阶段。一般分三个阶段:6、7岁~11、12岁,为学龄初期;11、12岁~14、15岁,为学龄中期;14、15岁~17、18岁,为学龄晚期。根...
学龄早期人格问卷(Early Schoo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人格测验。美国心理学家R. B. 卡特尔1959年编制。主要用于了解8岁~12岁儿童的人格特征。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团体施测时,要求年龄最小组,即8岁儿童阅读能力正常。若儿童不识字,需将...
学能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
即“学习能力倾向测验”。
学前儿童活动调查表(Preschool Activities Inventory,PSAI)
儿童发展量表。用于评定5岁或5岁以下学前儿童对性别身份的识别。英国心理学家格鲁姆布卡等人20世纪90年代初编制。由儿童的母亲或其他照顾者评定。由三部分组成:玩具7条,日常活动11条,人格特征6条...
学前儿童焦虑观察量表(Preschool Observation Scale of Anxiety,PSOSA)
行为评定量表。美国格伦伦等人1978年制定。共有30个项目。用于观察儿童特殊的焦虑行为,如咬指甲、视回避、不回答问题、姿势僵强等。可在自然环境中,也可在模拟环境中观察。通过观察,可得知儿童焦虑行...
学前儿童数数能力发展观(theory on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counting)
关于学前儿童数数能力发展的看法和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格尔曼提出。认为即使幼小儿童最平常的数数活动——小数目的数数,也是以重要的数学规则为基础的。这个观点既不同于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数数是与概念无关...
学前期心理卫生(preschool mental hygiene)
心理卫生术语。学前儿童应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和采取的心理保健措施。包括六个方面:(1)充分而科学地利用游戏功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2)加强第一反抗期的引导。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第一反抗期,表现...
学前期心理新质(new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in preschool period)
3岁~6岁儿童在其心理发展中形成的新的心理成分。苏联儿童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达维多未等用以描述儿童心理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形成。包括:(1)幼儿一成不变地模仿和复现成人动作的内容和顺序,如在“看医生...
学前心理学(preschool psychology)
即“幼儿心理学”。
学生角色适应(student role adaptation)
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心理品质与社会结构及社会互动过程协调。能很快适应的学生,敏于感受和内化社会需要和教育期望,自主、积极、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善于处理好学校、班级和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体现个人价值...
学生社团(student organization)
学生群众组织。主要指学校中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和各种学科(文艺、体育、科技等)课余组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工作能力和组织纪律性。
学生智力发展诊断问题(Проблемы диагностики умств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учащихся)
书名。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卡尔梅科娃编。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5年出版。共收录7篇论文,论述以下问题:(1)接受能力及其诊断法的构成原则;(2)学生接受能...
学生主体作用(subjective function of student)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2)学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主体,是个性社会化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
学术智力(academic intelligence)
一译“学业智力”。钻研学术的能力。包括在阅读、写作、科学、数学、历史等各方面的能力。其含义与抽象智力相近,即了解和应用文字或数学符号的能力。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相关。学术智力高者善于读书求知...
学思结合
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意谓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光学习不思考,即如果单纯通过博学和审问获得感性知识,而不是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
学徒情结(apprentice complex)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认同父亲的行为模式,潜意识中欲模仿父亲的心理倾向。此种模仿行为犹如学徒模仿其师父,故名。
学问思辨行
儒家关于学习过程五阶段的简称。《中庸》集自孔子以来有关学习、修养问题的见解,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要求学习者在为学的每一阶段中,都必须坚持不懈,以求其成。嗣后历代...
学习(learning)
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有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应从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来理解学习的实质。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不能分离,必须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生理适应与...
学习-测验法(study-test method)
配对联想学习常用方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成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把各对材料按既定速度(如每秒呈现一对)逐对向被试呈现,让其学习和记忆;在测验阶段,只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并说出反应项目...
学习-职业活动阶段(stage of learning-professional activity)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达维多夫等人划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约15岁~18岁)。职业活动是高中阶段的主导活动。青年学生通过这种活动产生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和参加劳动的需要,...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持,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如利用记忆术提高记忆效率,利用记笔记、做摘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利用编结构提纲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并加深理解等活动。既可以是一般性策略...
学习迟滞儿童(slow learning children)
学业表现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正常水平的儿童。在不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具体可指称三类儿童中的一类或几类:(1)临界智能不足儿童,即智商居70~85之间,智力水平落后导致学习表现不佳的儿童;(...
学习的操作条件作用说(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 of learning)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以反射与强化的观点为基础,认为一切行为都由反射构成,任何刺激-反应单元都是反射。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一种操作行为,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操作而...
学习的场论(field theory of learning)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用物理学中的场概念和几何学中的拓扑学图形描述人的行为。该理论对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公式持否定立场,认为人就是一个场(field)。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
学习的电生理机制(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learning)
学习时发生的脑电变化。研究工具主要为脑电图。主要研究:(1)条件性α波阻断。出现手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当机体安静时,会出现频率为每秒8 次~13次、振幅为10微伏~80微伏的α波,当引起注意的刺...
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learning)
主要指学习的神经联系机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由于条件反射及其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而发生的。动物学习的生理机制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暂时神经联系,人类学习的生理机制则增加了第二信号系统,是两种信号系统的...
学习的生化机制(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learning)
学习时神经系统(主要指脑)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即神经元间的传递物质和神经细胞内部的蛋白质与核糖核酸(RNA)的变化。研究表明,学习对于胆碱能系统的神经递质有重要影响。学习导致皮质部分产生较多的...
学习的生理机制(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learning)
参与学习的神经系统(即脑结构)及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从三方面考虑:(1)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2)学习的电生理机制;(3)学习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途径主要有:(1)比较不同物种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 of learning)
有机体在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时的内部状态。武德沃斯于1929年首次将传统行为主义的S-R(刺激-反应)公式修改为S-O-R(O即有机体内部状态)。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和赫尔接受这一观点,认为同一客观刺...
学习定势(learning set)
一译“学习心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先于一定的学习活动并指向该活动,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的一种倾向性。使个体倾向于在认知或外显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个体已有的经验、态度...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
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与压力三种形式。推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拉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期待,而压力需转化为推力与拉力才能起作用。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
学习动机激发(activa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指在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为当前的学习任务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可促进已有学习需要的不断巩固与发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
学习反馈(feedback of learning)
将学习活动的结果(正确性、适当性)的有关信息提供给学习者的活动。有两种形式:(1)内反馈,即有机体的效应器官活动所产生的动觉感受,常见于运动技能的学习。(2)外反馈,即来自效应器官活动引起的种种...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
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反映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与个体的性格及学习习惯有关。有多种不同类型,主要有:(1)沉思型与冲动型。前者在思考之后做出反应;后者...
学习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learning)
不同个体在学习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成就等方面。其产生有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身体状况、学习态度、意志、气质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教材...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
个体积累经验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保持与应用三方面。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看法。如联结派认为,学习是一个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是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过程是顿悟性的;人本主...
学习环境调查表(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心理量表。澳大利驱学者沃伯格1969年编制。用于调查学生对所在班级心理环境的知觉,如团结、称心、不和、冷漠、派系、民主、竞争性、多样性、偏爱、目标指导、物质环境、拘谨、难度、速度、瓦解等。由15...
学习活动(learning activity)
6岁~10岁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苏联心理学家提出。即儿童在学校中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师的讲授与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的活动。在这种活动基础上,学生产生理论意识...
学习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of learning)
苏联心理学中把学习过程看作完整的活动系统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为列昂节夫、加里培林和塔雷金娜。该理论认为,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
学习积极性(learning initiative)
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通常由对待学习的注意、情绪与意志状态构成。受学习动机制约,是学习需要的外在表现,其性质、水平与学习动机相统一。学习动机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接近理论(contiguity theory of learning)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依赖两个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理论。认为支配学习过程的根本规律是接近律,即任何事物只要在时间或空间接近,就必定能形成联结。接近程度越大,联结的...
学习接近性条件作用说(contiguity conditioning theory of learning)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格斯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刺激和动作的同时结合。只要有机体对一组刺激要素做出一个动作,联结便形成,学习也就完成了。刺激与反应的接近是形成联结能唯一条件。学习通...
学习接受-构建说(reception-construction theory of learning)
中国学者冯忠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既不同于动物学习,也不同于科学家的发现或一般人的学习,其特殊性在于:(1)学习的接受本性。学生及其学习活动是教育系统的构...
学习结构(structure of learning)
学习过程中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关系。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认为,学习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1)定向环节。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主体分析器的一系列反应动作。其作用在于揭示刺激本身的特性及作用...
学习进化层次(evolutionary hierarchy of learning)
即“雷兹兰学习层次”。
学习控制理论(cybernetic theory of learning)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学习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兰达倡导,代表人物为加里培林、塔雷金娜。他们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学习过程,视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建立“全面控制”的教学系统...
学习困难(learning difficulty)
亦称“学习无能”。无显著智力缺陷的学龄期儿童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致使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不能进行有效学习的综合征。此概念源于教育学,最初注意到的是智力问题。基本症状:(1...
学习困难儿童(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见“学习迟滞儿童”。
学习理论(theory of learning)
见“学习”。
学习理念回忆说(rational recall theory of learning)
主张学习即回忆先天理念的一种学说。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存于人的心中,但没有专门的帮助就不能回忆。教师的作用是巧妙地运用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引出存在于心中固有的知识,环境的影响不重要。这种先验学...
学习联结-认知说(connection-cognition theory of learning)
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托尔曼和加涅。托尔曼拒绝把主观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强调行为的整体性。他最早将“中介变量”的概念引入心理学,认为要对整体行为进行心理学分析...
学习联结说(connection theory of learning)
① 亦称“学习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指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他以S(情境)→R(反应)公式表示联结...
学习联想-反射理论(association-flex theory of learning)
苏联心理学中一种学习理论。巴甫洛夫倡导,代表人物有波格亚夫连斯基、缅钦斯卡娅与萨马林等。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联想的形成,而联想的实质即条件反射及大脑中的暂时神经联系。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是以感觉...
学习律(law of learning)
有机体学习规律。有如下几条:(1)接近律。在时间或空间上一起出现的事物容易建立联想和学习,刺激和反应的接近是学习的必要条件。(2)效果律。桑代克通过问题箱和迷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发现,如对动物的正...
学习论(Theories of Learning)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鲍尔与希尔加德著。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48年出版,1981年出版第五版。该书在学习理论方面颇有影响。作者以历史的观点简介学习理论的哲学背景,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比...
学习论范型(learning paradigm)
以“学习”这一概念为基础的人格研究取向。主要有两种理论:(1)人格研究的行为论,亦称“人格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为代表。以得自动物实验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解释动物和人类的所有学习以及人格的...
学习敏感倾向(learning disposition)
比较心理学术语。制约动物学习内容的范围和学习的难易。其研究把注意引向动物特有学习能力的遗传基础。据观察,许多动物学习某些事情非常迅速,这些事情对它们的生命有极为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如摄食或防御捕猎...
学习目的-认知说(goal-cognition theory of learning)
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详见“符号学习”。
学习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of learning)
由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一种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其作用时间长且稳定有效,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主要表现:(1)好奇心:促使学习者产生探究反射、求知欲。(2)胜任动机:对自己充满自信并力求...
学习内驱力(learning drive)
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的一种表现。是驱动主体学习的内部力量。参见“学习需要”。
学习内驱力降低说(drive-descending theory of learning)
主张一切学习都是内驱力所促进的习惯的形成与巩固的学习理论。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提出。他用数理演绎法说明刺激-反应联结。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要使刺激与反应的联系能够形成并巩固,就必须...
学习能力(learning capacity)
能够学习的潜力。包括能够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及如何学习。具体包括可以记录和贮存的经验种类,可以习得的行为模式种类,可以形成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保持经验的效应、忘记联系及代之以新联系的能力,可以...
学习能力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
即“学习能力倾向测验”。
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
一译“学习能力测验”、“学能测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目的在于预测被试进大学后的学习能力。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1926年编制,1948年后由美国教育测验中心主持。测验不分科目,只分语言和数学两...
学习期待(expectancy of learning)
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观念。是学习目标在头脑中的反映,其作用表现为学习诱因。可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性,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与学习需要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学习潜能测定法(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LPAD)
一译“学习潜能评定法”。学习潜能评定工具。用于在学习过程中评定个体潜在的发展水平。以色列心理学家福尔斯坦1977年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晟近发展区理论创立。先通过训练使儿童掌握某一原理,然后...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描绘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髓练习次数变化而变化的图示。通常以横坐标代表学习的自变量(如学习的时间、次数、强化性质等),以纵坐标代表学习的因变量——学习成绩的测定值,由此描绘学习过程中成绩的变化。该曲...
学习认知-指导说(cognitive-guidance theory of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使能力或倾向发生改变的过程。该学习过程受内外条件的影响。内部条件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即原有的认知水平。新的学习要...
学习认知场理论(cognitive-field theory of learning)
以美国学者比格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源于格式塔完形说和勒温的场论。该理论用场表示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整个心理世界,包括心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包括具体的或想象的心理现实,是人及...
学习认知发现说(cognitive-discovery theory of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建立或重新组织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通过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完成的,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学习应是主动地发现,而非...
学习认知发展说(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learning)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学习观点。他认为,人类知识的形成既非外物的简单复现(经验论),又非主体内部先天结构的自然成熟(预成论),而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建立...
学习认知说(cognitive theory of learning)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与联结派相对的学习理论。早期以古典的格式塔学派为代表,后经托尔曼等人的研究得到发展。现代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形成一种认知结构。学习过程有...
学习认知同化说(cognitive-assimilation theory of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活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学习能否发生,取决于认知结...
学习试误说(trial-and-error theory of learning)
即“学习联结说”。
学习输出(output of learning)
亦称“行动环节。、“执行环节”。学习过程的最终环节。将习得的信息付诸实施,并对一定的动作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继学习输入环节之后发生,同时受到输入环节的影响。输出的信息因学习任务与主体发展水平的不...
学习输入(input of learning)
亦称“定向环节”。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通过情境刺激的作用而引发主体一系列内在的反应动作。外在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由感受器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由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译码并加以储存等...
学习态度(learning attitude)
学习活动中对学习持有的评价和反应倾向。如顽强、喜好、认真或畏难、厌恶、散漫等。会影响学习效果。通常可从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情绪、意志、注意等心理活动的特点中反映出来。产生于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发...
学习统觉团说(apperceptive mass theory of learning)
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发展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统觉过程形成统觉团。是以观念为中心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当一个观念在意识中出现,并且被同化到原有的观念系统中去时,便产生统觉。统觉...
学习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of learning)
由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之外的刺激引起的指向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动机。如为获得物质奖励,赢得权威人士的认可、赞同,或为避免某种惩罚等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完全指向学习任务之外的东西,其作用的时间较短暂,不...
学习完形说(Gestalt theory of learning)
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与学习的联结说相对立的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他们依据对黑猩猩学习实验的研究,认为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并非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完形指对事物关系的...
学习无能(learning disability)
即“学习困难”。
学习无能测验(learning disabilities test)
诊断学生学习障碍的测验。最常用的是智力测验和成就测验,有时也采用视知觉功能、注意和记忆力、阅读技能、言语技能及社会和情绪功能评估测验。信息可来自学生本人,也可来自教师或家长。
学习习惯说(habit theory of learning)
亦称“学习的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即在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结。通过条件化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条件反应...
学习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arning)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经验和行为的获得、保持及其改变方面的心理学研究。主要研究学习的实质、类型、过程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条件等有关学习时一般性问题。始于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他在...
学习心理训练说(mental training theory of learning)
主张学习就是训练个体的心理官能的一种学说。认为心理是独立存在的非物质实体,具有感知、记忆、意志、推理等多种官能,可通过训练得到加强,并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动发挥作用,即自动迁移。教育就是训练心理官能...
学习信息加工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learning)
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描述学习过程的模式。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模式为代表。在该模式中,执行控制主要指调节、控制学习者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加工过程的认知策略。期望主要指学习者的动机。来自环境的刺激输...
学习形式训练说(formal training theory of learning)
注重训练的形式而非内容的一种心理训练说。产生于欧洲18世纪中叶的官能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哲学家B. C. 沃尔夫。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包括注意、记忆、知觉、...
学习兴趣(learning interest)
由稳固的学习需要产生的力求探究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产生于学习活动,同时又促进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由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
学习需耍(need for learning)
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指主体追求学业成就的一种倾向。其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其作用表现为推动主体学习的驱力。是主体从事学习活动最根本的动力,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因素。与...
学习压力(learning stress)
由学习引起的心理负担和紧张。来自两个方面:(1)外部,如面临决定前途(升级、毕业、升学乃至就业)的考试等;(2)内部,如学生个体感到与社会期望差距甚远,又不愿意或无能力实现社会期望。消除方法:(...
学习诱因(learning incentive)
学习期待对学习的作用。由激起或满足学习需要的对象或条件构成。使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并产生特定的学习目标。参见“学习期待”。
学习准备(learning readiness)
一译“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学习前具备的促进或阻碍其学习的个人特征的总和。包括生理准备与心理准备两种,即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生理成熟、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及其心理发展水平、学习...
学习自然展开说(natural developing theory of learning)
主张学习是一个自发发展的过程的学说。在逻辑上源于这样的观点:人性是善的,对于环境是能动的。每一个体在未受外部影响前,都是自由的、自主的、积极向前的,他们力求创造世界。该学说首先由卢梭倡导,后成为...
学校处境不利儿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 in school)
智力发展正常,但在学校中被剥夺了基本学习权利和学习可能而处于低下地位的儿童。原因主要是能力发展迟滞、学习成绩差、适应能力差、品德不良等,或者儿童从较低水平学校转到较高水平学校时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
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
恐惧症的一种。儿童因害怕去学校而长期拒绝上学或逃学。多见于女孩。好发年龄为5岁~7岁、11岁、14岁,正是儿童入学、升学的关键年龄。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在幼儿身上,多与分离焦虑有关,在大龄儿童,...
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
东汉王充关于防止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主张。意谓首先加强礼义道德的教化,防患于未然,然后辅以法令刑罚的制裁,惩治于已然。认为人的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据,也是礼乐产生的缘由。礼因卑谦辞让之性而制,乐因好...
学校群体(school group)
按国家计划建立的具有教学关系的人的聚合体。有一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包括大、中、小学校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等。除具有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同的特性外,还具有...
学校适应(school adjustment)
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气氛、条件和学习节奏等的适应。具体表现为学生能掌握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各种技能,能遵守学校的各种规范要求。其评定指标:(1)学生学业完成情况;(2)学生对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注...
学校态度(school attitude)
学生对学校及与学校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感觉、评价和行为倾向,如喜欢、满意、欣赏、依恋、向往或厌恶、不满、愤恨、恐惧、回避等。其研究探于职业满足论,即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生产者的态度和士气。主要由四种成...
学校团伙(school gang)
在校学生中自发形成的、以亲密友谊为基础的团体。在青少年中十分普遍。其特点:自发地形成,有明显的防卫性和排外性,凝聚力强,团体有不成文的规则,有一两名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他们提出权威性意见,负责维...
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及特殊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育系统中有身心缺陷或学习困难的...
学校心理学服务(school psychological service)
心理学服务的一种。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提供的筛选、评价、咨询、辅导或治疗等方面的服务。服务的范围、性质和组织形式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尚无固定模式。受国家工业化水平、学龄儿童的入学比例、...
学校中掌握知识心理学(Психология усвоения знаний в школе)
书名。苏联波格亚夫连斯基和缅钦斯卡娅合著。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出版。为教学心理学专著。基本内容:(1)掌握知识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方法;(2)不同学习阶段分析和综合的一般规律;(3)...
学校咨询(school counseling)
心理咨询之一。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指导,并对有心理行为障碍的学生进行诊断、矫治。广义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咨询活动,狭义主要指中小学开展的咨询活动。是学校教育的...
学行
强调学习与力行的紧密结合。汉扬雄《法言》:“学,行之,上也。”把“行”置于学习过程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扬雄的“学行”观是对学行结合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旨在检查学生在某种教学方法下的学习成就水平。通常用于教育评估及学生的录取和淘汰。如学校的期中、期末及毕业或升学考试。可分为两类:(1)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由专家按科学程序编制,施...
学业成就责任问卷(Intellectual Achievement Responsibility Scale,IARS)
了解儿童认为自己在学业成功与失败上是否有责任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克兰德尔等人1965年编制。由34项自选题组成。分两部分:一部分了解儿童对成功事件的责任评判,另一部分了解儿童对失败事件的责任评判...
学业低成就者(academic underachiever)
学业水平未达到期望或预期水平者。与“学业高成就者”相对。传统上,采用智力测验和标准成就测验作为成就水平的预期指标,用与规定标准分数的数量差值作为其操作定义。
学业高成就者(academic overachiever)
学业成就高于其智力所应达到的标准的学生。与“学业低成就者”相对。
学业技能特殊发展障碍(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f scholastic skill,SDDSS)
亦称“学习技能发展障碍”。特殊发展障碍的一种。出现于童年早期。包括阅读障碍、计算障碍、学习困难及混合性学业技能障碍。这些儿童的智力在正常范围,视、听功能正常,未发现神经系统明显体征和情绪障碍。原...
学业能力倾向测验(academic aptitude test)
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用于鉴别被试学业方面的潜能。可分为一般学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特殊学业能力倾向测验。前者涉及智力测量,评估一系列认知能力,一般性地预测在多数情境下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后者预测在较有限...
学业前程测验(Academic Promise Test,APT)
学习能力测验的一种。其作用在于根据被试当时的能力,预测其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参见“学业能力倾向测验”。
学业智力(academic intelligence)
即“学术智力”。
学业咨询(study counseling)
学校咨询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及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内容涉及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引导...
学业自我(academic self)
亦称“学业自我概念”。个体在学校情境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觉知和评价。能调节、维持个体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关系密切。
学业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
即“学业自我”。
雪感(sense of snow)
滑雪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是滑雪运动员在长期训练中通过视觉分析器、触觉分析器、运动分析器、温度分析器等的协调活动,在大脑皮层建立的一种对雪的温度、阻力、雪对视觉的刺激等各种特性的精确分辨,从而调整...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见“抗利尿激素”。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来自肝脏的一种α2-球蛋白。由血管紧张素原水解而成。有两种:(1)无活性的10肽化合物,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催化分解为血管紧张素;(2)具有生物活性的8肽化合物,由来自肝脏的α2-球蛋白-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
血管紧张素的前体。是肝脏制造的一种α2-球蛋白。释放后即存于血液中,经肾素的作用,可转变为血管紧张素。
血管造影术(angiogram)
亦称“血管照相术”。诊断颅脑血管疾病的方法。通过股动脉或颈动脉,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用自动换片摄像装置,拍摄一系列脑血管照片。可清晰地显示脑内动脉和静脉的位置及其分布情况,从而可诊断动脉瘤和脑...
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
单位时间内流经的血液量。对组织器官从血液中获取氧气、能量和其他必需物质的数量有很大影响。与血压差成正比,与血管阻力成反比。其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有明显差异,且会随人体活动状况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脑内毛细血管壁阻止、限制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的功能。脑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某些脂溶性物质如氧、二氧化碳、乙醇等和某些水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易于通过;蔗糖、甘露醇和许多离子很难...
血气心知
清戴震关于形神关系的用语。源出《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戴震认为“血气心知”之性禀受阴阳五行而成,“血气”指形体,“心知”为精神。血气...
血容量减少渴(hypovolemic thirst)
因失血或失水,体内血溶量减少而引起的口渴。健康人的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总量较恒定,但并非固定不变。血容量存在男女差异和个体差异,同一个人或同一器官在不同状况下,血容量也经常变化。但正常情况下的...
血糖(blood glucose)
血液中的葡萄糖。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为糖的运输形式,主要出现在血液中。在人体内的含量相当恒定,就餐后稍有增加,但1小时~3小时后又恢复到原有的浓度。氧化供能时,血糖含量降低,这时肌糖元可分解成葡...
血型(blood type)
人类血液特征之一。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表面抗原差异的分型。红细胞抗原决定簇可引起同种异型免疫应答,亦可引起异种免疫应答。分为A型、B型、O型、AB型。O
血压(blood pressure)
血液作用于血管壁的侧压。分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种。其一定高度是维持全身血液循环、保证各组织器官获得充足血液供应的先决条件。其值大小除受年龄、性别、体型、体质和训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人体的活动水...
血压反馈(blood pressure feedback)
把被试的血压变化呈现给其本人的方法。目的是使被试学习对自己的血压变化进行控制,从而使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具体做法有动脉插管法(只适用于动物)、特尔斯基法和脉搏波速度法。特尔斯基法是把一个微音器...
血液类型论(blood type theory)
根据血型阐明人格类型的理论。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人格与血型有关。日本学者古田竹二根据血型将人格分为四种。(1)A型。特点为:内倾保守,温和,老实稳重,多疑,怕羞,顺从,依赖他人,感情易冲动...
血缘关系(blood relationship)
一译“血亲关系”。根据血缘远近程度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在以家庭为基本细胞的人类社会中具有最持久、最稳定、最强烈的凝聚力。常划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大类。前者指代际间一脉相承的纵向嫡亲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研究(consanguinity study)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个体血缘关系亲疏与某种身心特征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探讨个体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作用的范围、强度等问题。常用的具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儿童...
血缘群体(blood relationship group)
以血缘和姻缘关系结成的群体。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氏族、部落都由血缘关系连结而成。在现代社会表现为家庭、家族及宗族等。其规模和结构受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
寻根的需要(need for rootedness)
弗洛姆提出的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指人具有寻求归宿的需求,即与他人建立手足情谊,谋求团结,以摆脱孤独和不安全感的需求。弗洛姆认为,人的成长意昧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须找到新的...
寻求本真:心理治疗的存在-分析取向(Searching for Authenticity: An Existential Analytical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书名。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布根塔尔著。美国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公司1965年出版。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系统、深入地考察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方法、过程及目标等,并阐明人格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Soul)
书名。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著。英国伦敦罗特列茶与基根·保罗公司1933年以英文出版。为作者1930年前后发表的论文集(除《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对比》一文外)。该书继承性地批判并发展弗洛伊德学说,赋予精...
巡边裁判员心理素质(psychology diathesis of refree of watching field)
协助主裁判员执行球场边线区域裁判任务者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敏锐的动体视力。能以视觉追踪快速移动的物体,准确判定球的落点及临边队员的动作界限。(2)公正、客观、果断。能公正地对待赛事中...
巡航视错觉(visual illusion in cruise flight)
飞行员巡航中利用视觉信息进行空间定向时的错误知觉。包括视性距离(高度)错觉、飞机高低判断错误、飞机距离判断错误、自动运动性错觉、相对运动错觉(在海上和云中巡航飞行时尤为明显)、辨认错觉(如认错地...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为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
荀子错觉
战国荀子关于错觉的见解。《苟子·解蔽》分析错觉的种类及产生的原因。约有六种情况:(1)光线影响,即“冥冥蔽其明”或“观物有疑,中心不定”而产生的错觉。如“见寝石以为伏虎”,“见植林以为立人”。(...
荨麻疹(urticaria)
亦称“风疹块”。心身疾病的一种。皮肤上突然出现的暂时性水肿性风团。有剧痒。致病因素如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心理(情绪)因素、吸入物、接触动植物及患某系统性疾病等,通过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机...
循环人格(cyclothymic personality)
亦称“环形情感人格”、“情感性人格”、“环型人格”。病态人格的一种。其基本特点是个体的情绪在高涨与低落两极间循环。其症状与躁狂抑郁人格相似,但程度较轻,高涨期与低落期的时间都较短。参见“躁狂抑郁...
循环式多类题测验(cycle omnibus test)
多类题测验的一种。各类题分散于全测验中,一类题不以聚集的方式出现。如测验中包括四类题目,先各取每一类题中的一个编为A1,B1,C1,D1;再各取每一类题中的一个编,为A2,B2,C2,D2,以此类推。
循环提问(circular questioning)
系统家庭治疗的干预技术。由意大利治疗家塞尔维尼帕拉措里领导的“米兰小组”发展成熟。具体做法是,治疗者向一位家庭成员询问关于其他家庭成员行为及相互间关系的问题,然后依次向其他成员提出相同的问题。目...
循序渐进
中国古代的学习原则和方法之一。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孟子把学习视为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以流水为喻加以说明:“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干道也,不...
循序渐进讯问法(interrogation method to proceed in step by step)
对伪造情节、作虚假供述的犯罪嫌疑人使用的审讯策略。按案件发展规律,逐步揭穿犯罪嫌疑人的谎供,使其交代犯罪事实。其依据是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亦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犯罪嫌疑人的谎供必然违背事物...
循循善诱
教师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孔子所倡导和实践的一个教育原则。颜渊曾赞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训练程序评估(evalu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合理化培训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前几个阶段分别是培训政策、培训需求与培训程序。评估的目的有两种:(1)评价培训过程。应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可采用调查法等。(2)检查培训效果。可采用实验设...
训练动机气氛(motivational climate of coaching)
教练员、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或体育课上营造的影响运动员、学生的成就追求、自我评价和归因等的心理气氛和环境。20世纪80年代,体育运动领域的动机研究引进C. 埃姆斯等人的社会认知模式-目标定向理论,...
训练分析(training analysis)
精神分析术语。精神分析受训者深入的自我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受训者必须先对自己的潜意识过程进行分析,获得顿悟,否则,在对别人进行精神分析时就不能平息反向移情的影响。是学习精神分析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训练迁移(transfer of training)
即“迁移”。
训练台(training station)
学习与训练操作技能的设施。具有刺激呈现、操作反应、信息反馈和控制等基本教学功能。一般分教员台和学员台两部分。指导者在教员台控制情境,向受训人提出问题和要求。学员在学员台上进行相应的操作。学员的操...
训练心理学(exercising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从事使用骨骼肌进行的身体运动或体育活动者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具体内容:参加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动机、态度,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活动对自我概念和健全人格的影响,体育...
训练样本(training sample)
判别分析术语。判别分析中,已经知道来自哪个总体、用于估计各总体的均值和协方差矩阵来建立判别函数和判别准则的样本。
训练装置(training devices)
学习操作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设备。分训练辅助设施和训练设备两类。训练辅助设施包括教学电视、图片、模型和书面教材等,主要用于掌握操作原理和熟悉训练程序。训练设备包括练习器、模拟器和其他可供练习用的...
驯服(tameness)
动物在主人的控制下逐渐变得温和和顺从的过程。每种动物都有所属物种特有的行为习性,人类捕猎者可据此驯养。一般宜避免给予会引起动物攻击行为的刺激,时间一长,就能减少其攻击行为和逃脱行为。经常抚摸和把...
驯化(acclimatization)
将动物培育在特定环境中,使其发生可逆转适应的过程。被驯化的生物由于适应,能改变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如将成年欧洲林蛙存放在10℃或30℃的实验室里,然后置于0℃的环境里测试:曾呆在30℃条件下的蛙...
驯养特征(domestication trait)
动物由于被驯养而产生的体形及生理行为等方面的性状。与野外亲属有明显不同。前者表现在身体大小、形态及颜色(如白化、花斑等)改变,脑量减少和羽毛改变;后者主要表现在增加或减少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