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J

几乎处处收敛(almost surely convergence)

亦称“以概率1收敛”。强大数定律收敛方式。一个随机变量序列\(\left \{ X_n \right \} (n=1,2,\cdots)\)收敛于随机变量\(X\),若满足\(P(\lim_{n...

击剑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fencing athelete)

从事操纵击剑器械进行个体间直接对抗的击剑运动者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灵活、兴奋的神经类型及攻守兼备的意识。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快速攻防变换,全身心投入比赛,且要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以保证...

饥饿感(hunger pang)

即“饥觉”。

饥饿痛(hunger pain)

即“饥觉”。

饥觉(sensation of hunger)

“饥饿感觉”的简称,亦称“饥饿感”、“饥饿痛”。有机体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的不愉快机体感觉。其引发因素有胃排空后的收缩,血液中某种营养物质(如血糖浓度)的减少,以及下丘脑摄食中枢活动的加强。此外,...

机会犯罪人(occasional criminal)

一译“偶发犯罪人”。在有利于犯罪的偶然情境或条件的诱惑下实施犯罪行为者。与“状态犯罪人”相对。西方许多犯罪学家,如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阿沙芬堡等均在各自的犯罪人分类中划分出这一犯罪人类型。犯...

机会性被害人(favorable victim)

亦称“偶发性被害人”、“非特定性被害人”。并非因自身的性格、素质或某些行为特点和倾向导致被害,纯粹因突发事件或被犯罪人偶然选择为侵害对象而遭侵害的被害人。这种偶发事件是被害人无法预料或不可抗拒的...

机会性犯罪(occasional offense)

一译“偶发性犯罪”。在有利于犯罪的偶然情境的诱惑和作用下实施的犯罪。与“习惯性犯罪”相对。参见“习惯性犯罪”。   

机能完善者(fully-functioning person)

罗杰斯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按照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而非价值条件生活,是有自我实现趋向者。有五个特征:(1)向任何经验开放,即不运用防卫机制,使所有经验都能正确地被符号化为意识;(2)自我与经验相...

机能系统理论(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х систем теория)

苏联生理学家、生理心理学家阿诺兴提出的关于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生理机制的理论。在阿诺兴1935年提出的机能系统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认为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活动按四个阶段进行:(1)传入综合阶段。...

机能心理学(functional psychology)

亦称“机能主义”。主张研究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的心理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广义指欧美机能心理学。在欧洲,以布伦塔诺、斯顿夫、J. 沃德、斯托斯、里博、比内等为代表,坚持以心理活动...

机能性折衷心理疗法(functional eclectic psychotherapy)

亦称“临床机能主义疗法”。J. T. 哈特等人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源于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其特点为:在理论上将心理成长、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视为同等重要,在实践上把任何有效的技术与注重实效...

机能游戏(functional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出现在感知动作阶段。表现为简单地、重复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旨在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其根本特征是无象征性活动。它有助于儿童了解其活动的效果及物...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即“机能心理学”。

机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

G. W. 奥尔波特人格动力理论术语。与赖以产生的需要脱离依赖关系的独立的动机。支配统我的机能自主的原则有三:(1)组织能量水平原则。指当个体的需求不再与生存、生活的早期适应方式关联时,个体即可...

机体觉(organic sensation)

即“内脏觉”。

机体亢奋(orgone)

美国精神病学家里奇的机体亢奋疗法术语。“orgone”一词由“有机体”(organism)和“性亢奋”(orgasm)两个词组合而成,意指有机体具有达到性高潮的能力。里奇认为,这样的个体是健康的。

机体亢奋疗法(orgone therapy)

亦称“里奇疗法”、“植物疗法”。心理治疗方法。属体能疗法。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者里奇创立。继承并发展精神分析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将固着视为代表躯体肌肉伪装的性格盔甲,认为神经症和其他各种身心疾患均...

机体亢奋能(orgone energy)

美国精神病学家里奇的机体亢奋疗法术语。一种遍布自然界并可累积为人体所利用的生命能。是心理能量力比多的躯体基础。其在健康个体身上是自由的、充分流动的,是个体过满意的性生活所必需的。若受人格障碍的阻...

机体论(The organism)

书名。德裔美籍精神病学家K. 戈尔德斯坦的代表作。1934年用德文出版,1939年和1959年美国书屋出版英文本。该书内容体现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对作者的影响。作者在书中首次系统阐述机体整体论的心理...

机体论心理学(organismic psychology)

德裔美籍精神病学家K. 戈尔德斯坦1934年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产生于K. 戈尔德斯坦对战争中脑损伤士兵十几年的观察研究和治疗,并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他认为,脑损伤患者的特殊症状是整个有机体内...

机体内部暗号(intraorganic cues)

W. S. 亨特提出的术语。他认为,有的有机体,如儿童和浣熊,能利用机体内部暗号,或感觉思维。这些暗号被假定为内部刺激,如由运动产生的动觉反馈(即由人们四肢运动引起的感觉)引起的刺激。这种反馈可...

机体年龄(organismic age)

表示儿童各方面发展状况的年龄值。包括心理年龄、阅读年龄、齿龄及社会年龄等。测量儿童各种生长年龄时,以年龄当量表示其平均结果。可用于评定儿童的发展状况。参见“年龄当量”。

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依据个体的实现趋向评价个体经验的过程(或机制)。在个体头脑中自动进行。那些被知觉为维持和增强自我概念的经验被评价为积极的和应当追求的,被知觉为与维持和增强自我概念相对立的经验...

机械决定论(mechanical determinism)

亦称“形而上学决定论”。只承认一切事物具有必然性、因果制约性和客观规律性,否认偶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学说。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一切都遵照必然而产生”,承认偶然是对原因的无知。后出现...

机械论与生力论(mechanism versus vitalism)

早期比较心理学家关于动物和人类心理连续性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物种之间存在心理和生理特征上的连续性,但没有阐明这种连续性的本质是什么。笛卡儿主张心身交感论,认为人与动物是分离的。...

机械能力(mechanical ability)

亦称“机械智力”。特殊能力的一种。个体认知空间关系与操作机械设备的能力。包括机械操作和空间关系的正确性与速度、几何图形的处理、对物理的或机械的原理了解的程度等。可用机械能力测验测查,常用的有:一...

机械能力倾向(mechanical aptitude)

一译“机械性向”。特殊能力倾向的一种。发展机械能力的潜力,即个人在机械领域,若经专门学习或训练可能达到的熟练程度。参见“机械能力”。

机械能力倾向测验(mechanical aptitude test)

特殊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判定个体机械能力倾向的程度。测量的面很广,如知觉运动和认知能力、空间关系知觉能力、对机械关系和物理定律的理解能力等。既有纸笔测验,也有操作测验。

机械识记(rote memorizing)

识记方式的一种。与“意义识记”相对。对无意义或缺乏了解的材料,依据其表面特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记忆。如对无意义音节的记忆等。机械识记的材料因未进行意义编码而容易受到其他材料的干扰,特别容易遗忘,...

机械性向(mechanical aptitude)

即“机械能力倾向”。

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

不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仅靠死记硬背、一味重复而进行的学习。与“意义学习”相对。产生的原因是材料本身缺乏意义性,个体缺乏必要的已有经验或缺乏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等。学校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方法、策略,...

机械智力(mechanical intelligence)

即“机械能力”。

机遇型犯罪模式(chance pattern of crime)

行为人在接触某种有利于实施犯罪的机遇后起意犯罪的行为模式。犯罪机遇在推动并促使行为人产生犯罪动机中起关键作用。分两类:(1)机会型。犯罪机会对行为人具有强烈的诱惑性与刺激性。如金钱外露是抢劫或盗...

机组冲突(crew conflict)

飞行过程中机组成员的意见不一致。驾驶舱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两方面的作用:(1)提高机组的处境意识,有利于大家齐心协力,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有利于飞行安全;(2)渗入较多的个人感情或个人...

机组协调(crew coordination)

飞行过程中机组成员间的分工、配合、协同活动。在飞机起飞、进场着陆及处置特殊情况时尤为重要。建立在机组成员心理相容(即心理运动反应和思维过程相似,动作速度和步骤吻合,在别人动作不准确或错误时能互相...

机组协调训练(crew coordination training)

机组成员分工协同活动练习。主要内容有:(1)飞行前准备,分工明确,使每个机组成员都明确机长的意图;(2)起飞练习,机组成员必须精力集中,各司其职,协同配合;(3)进场着陆练习,认真落实着陆简令及...

肌电反馈(EMG feedback)

把被试微弱的肌电信号放大,以声或光的形式反馈给其本人的方法。被试根据这种反馈信号操纵肌肉活动,可使肌肉活动放松或增强。可分为三种:(1)将少数肌纤维的电位变化反馈给被试。这种反馈是利用插入肌肉的...

肌电描记法(electromyography)

记录肌肉纤维活动引起的电位变化的方法。其结果成为肌电图。一般来说分两种:(1)用表面电极记录;(2)用肌内电极记录。常用的主要是前一种。生理心理学家用肌动描记器来描记肌电强度的变化。描记器主要由...

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

用肌电仪记录下来的肌肉生物电图形。对评价人在人机系统中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专用的肌电图仪或多导生理仪进行测量。静态肌肉工作时测得的该图呈现出单纯相、混合相和干扰相三种典型的波形,它们与肌...

肌动蛋白(actin)

肌纤维蛋白质。与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一起构成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有球状肌动蛋白和纤维状肌动蛋白两种形式。由单体球状肌动蛋白聚合而成。每个单体球状肌动蛋白的分子量为46000,是由37...

肌动描记器(myograph)

生理记录仪的一种。用于描记肌电强度随时问变化(肌电强度变化波形)的过程。由引导电极、放大电路和记录装置等部分组成。引导电极按其对机体的影响方式可分为插入电极和表面电极。前者在准确性和定位性方面均...

肌觉(muscle sensation)

内脏觉的一种。反映有机体肌肉运动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为肌肉中的肌梭,其适宜刺激为全身各处的肌肉状况(紧张度和伸展情况)。肌梭常与一般肌纤维并行排列,两端附着在肌腱或梭外肌纤维上,可感受机械牵拉刺...

肌理的视觉感受(visual sense of texture)

美术形式感的一种。肌理是物体表面上的一种状态,包括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视觉肌理是眼睛所看到的肌理,不用触摸即能感觉到其特征。美术作品由于其制作方法、工具和纸质、颜料的干湿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肌理...

肌球蛋白(myosin)

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形如豆芽状,由两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两条重链的大部分相互螺旋形地缠绕为杆状,构成豆芽状的杆;重链的剩余部分与轻链一起,构成...

肌肉反馈(muscle sensation feedback)

在生物反射调节系统中,位于肌肉内部的感受器将肌肉运动的信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据此对肌肉运动进行校正调节的过程。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正反馈提供的信息加强肌肉的运动,负反馈提供的信息减...

肌肉疲劳(muscle fatigue)

身体肌肉承受工作活动产生的疲劳。主要表现为乏力,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注意涣散,操作速度减慢,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降低,差错及事故发生率增加,工作满意感降低等。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身体素质...

肌肉疲劳记录器(ergograph)

生理记录仪的一种。用于测定肌肉疲劳的情况。1890年莫叟设计。主要由一块搁手板及其附件记录针和转动的记纹鼓构成。实验时,要求被试把手放在搁手板上,除中指外其他各手指都不能活动,然后令被试重复弯曲...

肌肉萎缩(myathrophy)

原来发育正常的肌肉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的过程。由血液供应不足、营养缺乏等代谢障碍或支配该肌的神经元或神经干损伤,致使肌肉失去神经调节而引起。萎缩的肌纤维中肌原纤维数目减少或断裂,伴随肌收缩力下降,...

肌梭(muscle spindle)

分布于骨骼肌中感受牵张刺激的本体感受器。形如梭状,外面有结缔组织膜包围,有感觉神经末梢缠绕,内中一般含有2条~12条特化的细骨骼肌纤维,两端一般附着于肌腱或梭外肌纤维。感觉神经纤维有两种:一种较...

肌无力(myasthenia)

肌肉衰弱、肌无紧张力和肌弛缓症。由神经肌节传导障碍引起。症状是某些横纹肌异常疲劳,晚期可伴有瘫痪。其症状可以缓解又可复发。抗胆碱脂酶药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使Ach和受体结合时间延长,代偿结合点的...

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

肌肉变性疾患。主要是骨骼肌进行性无力和萎缩,也可涉及心肌。主要原因是遗传异常。最先受损的常为骨盆带及下肢近端肌群,故早期症状往往是上楼困难,不能起立,继后常易跌倒,最终不能行动而卧床不起。若面肌...

肌阵挛性痉挛症(myoclonic spasm)

全身或局部肌肉短暂、快速、闪电般和不规则的不自主收缩。如发生在上肢,可使手中物品失落;如发生在躯干或下肢,可导致躯体倾斜或跌倒。病变来自肌肉本身、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如腹肌受刺激,可引起...

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

听觉注意现象。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已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如在各种声音嘈杂...

奇偶分半信度(odd-even split reliability)

亦称“奇偶信度”。信度的一种。按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半计算出的分半信度。详见“分半信度”。

奇偶信度(odd-even reliability)

即“奇偶分半信度”。

奇数定价法(odd number pricing method)

即“错觉定价法”。

奇性学习(oddity learning)

传统比较心理学中的一项实验技术。测验动物的复杂行为。美国威斯康星灵长类动物实验室首先使用。一般用于灵长类动物。实验中有两对刺激,每对包括两个相同的刺激,如两对相同的门铃和方木块,但每一次试验只呈...

积差相关系数(product-moment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即“皮尔逊相关系数”。

积点量表(point scale)

即“点量表”。

积极暗示(positive suggestion)

暗示的一种。有利于被暗示者症状改善和信心提高的暗示。如治愈者的现身说法,它会不知不觉地带给患者以战胜疾病的信心;临床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来访者的处世...

积极犯罪动机(positive motive of crime)

1 一种具有亲社会性的犯罪动机。通常具有有益于社会的特点。表现为积极反抗或试图消除不法侵害人对合法利益的侵害。会在道德、法律和社会生活的方面受到肯定、赞赏的评价。其性质与犯罪行为之间是矛盾的,其...

积极分析(active analysis)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技术。斯特克提出。来减少阻抗、缩短心理分析持续时间的技术。斯特克认为,弗洛伊德夸大了潜意识的重要性,许多患者的冲突是在意识领域中发生的,而且患者对此并不采取应付策略,故而阻抗是对...

积极关怀的需要(need for positive regard)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在生活中希望被他人接受,获得尊敬、同情、爱的需要。罗杰斯认为,这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个体若得到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怀,就会发展成为健全的人若得到有条件积极关怀,则会造成自我失调...

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

即“无条件积极关怀”。

积极回避训练(active avoidance training)

亦称“事先回避训练”。学习心理研究技术。与“消极回避训练”相对。使动物在危害刺激出现前先见到一个信号刺激,并立即作出免除危害刺激行为的一种特定反应。用以研究动物情绪行为、建立条件性行为反应。其理...

积极技术(active technique)

费伦茨引入精神分析中的治疗技术。有两种相反的形式。早期治疗形式主张生活中的节制与禁欲,鼓励患者减少与除分析经验以外所有导致个体产生满足感的来源的接触,以使所有力比多能量用于治疗过程,促进对于阻抗...

积极侵犯行为(active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的一种。与“消极侵犯行为”相对。采取主动行为,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命体。如殴打、散布流言蜚语等。

积极实践法(positive practice)

以积极地执行期望的行为来矫治不良行为的行为疗法。该法要求行为执行者在其错误行为经常发生的环境中过度地练习相应的正确行为。如为纠正经常打翻桌椅的行为,要求行为者能坐在桌旁做一些活动而不打翻桌椅。

积极想象法(positive imagery)

认知治疗技术。由个体主动进行的想象方法。辛格认为其可提高人的情绪,增加人的乐趣,减少使人感到软弱的自我挫败的想法。主要方法为一日数次作愉快想象,而不管自己的处境如何。这些积极想象能帮助患者建立积...

积极压力(positive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与“消极压力”相对。指支持需要满足的压力,即愉快的、有益的压力。

积极自我关怀(positive self-regard)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即个体对自己的好感。源于他人对个体的关怀。

积矩相关系数(product-moment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即“皮尔逊相关系数”。

积累

关于学习过程或方法的一种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孔子主张多见、多闻、多问、多识,“博学于文”,强调学习的积累。旬子在《劝学》篇中,用正反例证说明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积跬步,无...

积木造形测验(block-design test)

操作测验的一种。要求受测者按给定图案将不同形状与颜色的积木组合起来。用于智力测量或某些精神疾病的诊断。

积善

善德乃至良好品质都是积累而成的。旬子提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旬子·劝学》)认为品德的养成是一个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过程。《淮南子·缪称训》:“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

积习稔熟

由于环境的长期作用积累而成的稳定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语出明王廷相《雅述·上》:“父母兄弟之亲,亦积习稔熟耳。”认为人性由习染而成,即使天赋相近的人也可能因后天因素的影响而相差甚远。如果把出生的婴...

基本冲突(basic conflict)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神经症患者的一种心理冲突。由相互矛盾的个体降低基本焦虑的三种适应策略,即接近众人、反对众人、远离众人之间的无法调和和互不相容所致。会导致人格不适应或人格障碍。

基本等级(basic rank)

灵长类动物个体之间不受其他成员影响的独自的等级关系。动物群中比较少见,因为每个个体都与自己的亲属和其他成员生活在一起,处于某种从属关系之中,有自己的从属等级。从属等级是指个体之间受其他成员甚至整...

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因缺乏真正的父母的温暖和爱,被伤害的子女对父母产生的敌意感。由父母对子女的漠视、遗弃、厌恶、偏爱、惩罚不公等行为造成。

基本方位反射(cardinal point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新生儿对嘴附近的皮肤性触觉刺激作出的特有的运动性反应。具体表现为:用手指触及其一侧嘴角,新生儿张嘴,下唇向下运动,舌头移向刺激部位,头也随之移动;用手指触及上唇中央部位,新生儿...

基本技能综合测验(basic skill comprehensive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用于测量个体阅读、言语、拼写、数学、查阅文献、科学与社会研究等诸多基本技能。阅读测验检查词汇掌握和阅读理解;言语测验评价个体的言语表达和语言结构;拼写测验测查个体元音、辅音的发声...

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指因安全感受到干扰或破坏,儿童感到处于充满敌意的孤独、恐惧与无助的痛苦状态。有两种:安全需要和满足需要。其满足完全依赖父母。若父母给予子女爱和温暖,或使子女体验到父母真正的爱和...

基本人格结构(basic personality structure)

卡丁纳人格理论术语。特定社会或团体的初级风俗在所属成员身上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或行为丛的总和。个体适应外部世界的有效工具,构成次级风俗的心理基础。不同于性格(character),后者指同一风俗背景...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 orientation)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术语。他指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因此,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必须考虑自己的人际关系需要以及他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当互动的团体成员的...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量表(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 Scale,FIRO)

社会心理学测量工具。用于测量个体同他人的人际关系倾向。量表有54个测验项目,包括包容、控制和情感等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每一维度都有两项得分,即表现分和愿望分,共有六项得分,表现分是指被试在测验过...

基本人体尺寸图(basic body dimension drawings)

描述特定群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人体尺寸的图形。反映所涉群体测量的平均结果,并同时给出不同百分位数的人体尺寸数据和最大、最小值。通常包含各身体结构的长度、宽度、厚度和围长等详细资料,是工作空间、装具及...

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个体出生以后,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生活知识,掌握劳动技能,习得行为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形成价值观念和获得社会角色,从而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成为社会一般成员。只...

基本体能(general physical ability)

表述身体素质的指标。美国弗雷希曼将所有身体活动所需要的基本体能分为五大类:(1)力量。包括弹力,不依靠任何工具使自已的身体由单一动作而移动最远或最高的能力;动力,移动重物或支持自己身体连续活动的...

基本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y)

构成人的能力的各种基本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在其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中提出。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获得。具体包括:(1)言语能力。理解并有效地利用言语意义的能力。(2)数字能力。进行加、减、乘、除基本...

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PMAT)

智力测验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根据基本心理能力编制而成。现版本由美国科学研究协会出版。包括五种水平,每种水平有四或五个测验。适用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被试,用于了解学生总的学习准备情况以及对各...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basic trust vs. mistrust)

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第一个阶段的危机。此阶段自出生至1岁。此阶段婴儿很软弱,完全依赖成人,父母若能以慈爱和安全满足其需求,就会使婴儿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的基本需要得...

基本需要(basic need)

1 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异性的需要。详见“第一需要”。 2 一译“基础性需要”。需要层次论术语。与“成长需要”相对。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基本语文及计算能力测验(Basic Occupational Literacy Test,BOLT)

团体智力测验的一种。美国劳工部就业服务处编制。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四个层次:高级、次高级、中级、基础级。共含四个分测验:(1)词汇;(2)算术计算;(3)阅读理解;(4)算术推理。1986年,台湾...

基本治疗(radical therapy)

一译“彻底治疗”。主要观点是,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只将个人的行为失常归因于个体对环境适应不良,事实上个人的行为失常只是一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环境的折射,如贫穷的社会中精神疾病患者较多,即为明...

基本罪恶(basic evil)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父母损害子女的满足和安全需要的行为。由父母对子女的遗弃、冷漠、敌意、奚落、羞辱、不守诺言、歧视、不守信用、偏袒、不尽责、过分保护等所致。儿童由此会产生基本敌意。参见“基本敌意”。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人体在清醒、仰卧、空腹、排除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并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的能量代谢。在该代谢状态下,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较稳定,测得的代谢率也较恒定。其测定一般要求在清晨未进餐之前进行,而且前一餐吃的...

基础率(base rate)

1 研究中作为比较基础的频率或比率。如为评价一种新阅读方法的效果,可把使用新方法前每人每分钟的阅读量作为比较的基值。 2 未经选择的总体中某现象的出现率。能影响测验效用。在极端基础率情况下,测...

基础命题(substrate proposition)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等用以描述解决问题的条件的术语。指在发现学习或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加以转化(重构、重组、综合、整合)的命题。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命题和背景命题两类。参“问题情境命题”、“背景命题”。

基础年龄(basic age)

一译“基准年龄”。在智力测验中,被试能全部通过或回答的一组题目代表的最高年龄。未必等于被试的实际年龄。再加上被试在回答更高水平的题目时得到的年龄值,则构成该被试的心理年龄。在早期的比内智力测验中...

基础性需要(basic need)

即“基本需要”第2条。

基础与应用心理学(Psychology General and Applied)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著。美国纽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1914年出版。是一部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相结合的心理学教材。主要特点:(1)改变以往心理学教材只讲理论研究不讲...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脑内主要血管。由左、右两个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后,沿延脑的前外侧面上升,在桥脑下缘中线处汇合而成。常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这个系统在颅腔内的分支为脊髓、脑干(延脑、桥脑、中脑)、小脑和间脑...

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

亦称“膜螺旋板”。位于内耳膜蜗管底(下)壁。有血管和神经,还有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的胶原样细丝,即听弦,人约有20000根。其宽度自蜗底0.08毫米宽向蜗顶0.52毫米宽逐渐增宽,听弦长度也从...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包括杏仁核、新纹状体、苍白球和黑质等在内的一群密切关联的结构。临床病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这些核团与帕金森氏症、亨廷顿舞蹈症和威尔森症等病人表现的许多运动障碍密切相关。新的观点认为,它在更为复杂的行...

基底外侧核群(basolateral nuclear group)

人的杏仁复合核内最大、分化最好的核群。包括杏仁外侧核、杏仁基底核和杏仁副基底核。间接接受嗅觉传人,也接受下丘脑头端和下丘脑外侧区的传入。基底和外侧核内有大量胆碱能纤维终末和来自中缝背核的5一羟色...

基尼(Genie)

一个因环境剥夺而心理发展滞后的典型个案。1970年为美国洛杉矶社会工作者所发现。时年13.5岁,女性,因处于完全与社会隔离的条件下尚未掌握语言。按文兰社会成熟量表和学前成绩测验测查结果,其分数仅...

基色(fundamental color)

亦称“原色”。颜色混合中最基本的颜色。按不同比例调配可产生各种颜色。四色论学者认为包括红、黄、绿、蓝四种;三色论者认为包括红、绿、蓝三种。在色光混合中,红、绿、蓝三种颜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由它...

基因(gene)

控制生物性状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物质基本单位。丹麦遗传学家W. L. 约翰逊1909年为孟德尔的遗传学事实而首先提出。他当时明确反对这个词有任何形态学含义,以后发现了遗传特征的‘传递与染色体的密切...

基因库(gene pool)

一个个体间混杂交配的种群中的全部基因。在一个繁殖的种群中,所有遗传因素对分离和选型都是可利用的。自然选择、遗传渐变或突变的压力可能导致其成分或比率从一代到另一代产生变化。一个种群的遗传因素如果通...

基因调节蛋白(gene regulatory protein,GRP)

能与某一段特殊DNA序列相结合并影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一个大类。已发现有几百种。可以单一发挥生物学功能,也可以不同方式组合,共同调节一类基因的表达。由于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质是记忆过程新突触...

基因型(genotype)

一译“遗传型”。有机体的遗传基因组成的特性。与“表现型”相对。包含在染色体中的遗传信息。规定个体对环境因素所发生的特定反应方式。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表现型。参见“表...

基音(primary tone)

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成分。实际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绝大多数不是单一频率成分的纯音,而是由许多频率成分组成的复合音。频率最低、振幅最大成分即为基音。其余的成分称为分音,频率为基音整数倍数...

绩效(performance)

个体实际做出的工作成绩和效果。有量的指标和质的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之分。如生产的产品数量是数量化的客观指标;产品的合格与否是质的客观指标;而员工的士气、工作态度则属于主观指标。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

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或业绩表现进行的评定。即依据制定的标准来比较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而对其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它是组织管理和激励、控制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目的是为员工的晋升、离职、调职,报酬...

嵇康

嵇康(223—262) 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原姓奚,后改姓嵇,字叔夜。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后迁至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南)。与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主张形神相亲,反对形神相...

畸异型(dysplasia type)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提出的身体类型之一。是综合各种体型或比例不对称的身体特征。依据克雷奇默的体型论,此种体型有类似于运动员的人格倾向。

稽查(censorship)

一译“稽查作用”。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对要进入意识的潜意识活动内容进行筛查的机制。在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被比作从潜意识活动到意识之间的守门者。当潜意识中的内容要进入意识时,必须通过这一关卡检查,以...

激动剂(agonist)

一译“兴奋剂”。能增强另一种分子活性、促进某种反应的药物、酶激动剂和激素一类的分子。一般分为选择性的与非选择性的两种。选择性的只对某一种反应起促进作用,非选择性的对某一类反应起促进作用。

激动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excite type)

亦称“傲慢型购买行为”。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情绪激动、暴躁、有力的购买行为。表现出有不可遏止的劲头,在言语和表情上显得傲气十足,甚至会用命令式的口气提出要求,对商品...

激动型消费者(consumer of excite type)

亦称“傲慢型消费者”。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详见“激动型购买行为”。

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语义记忆网络模型的一种。A. M. 柯林斯和洛夫特斯1975年为修正层次网络模型提出。该模型放弃语义记忆按逻辑层次进行组织的方式,而以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度或语义距离为基础建构模型。网络中的每个节点...

激进犯罪理论(radical theory of crime)

一组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主要流行于美国,后扩展到英国等西方国家。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有G. M. 赛克斯、昆尼、钱布利斯、T. 普拉特、S. 斯皮策以及施文丁格夫...

激进行为主义发展观(radical behaviorism theor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观点之一。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行为主义者提出。斯金纳从操作实证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射。心理学家应该像物理学家研究力一样对人的反射作操作分...

激励(motivation)

发动和维持动机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中一般作名词用,译为“动机”。在管理中作动词或动名词用时,往往称作“激励”,义同“activation”。参见“动机”。

激励-支持团体心理疗法(inspirational-suppor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强调激励参与者潜能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注重参与者的积极方面,强化他们实现自身愿望的行为。如帮助小组成员发掘其自身及环境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以积极的态度行事,同时鼓励他们相互间的支持和帮助。

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即“双因素理论”。

激励过程理论(process theory of motivation)

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选择何种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的一种激励理论。认知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试图通过个体对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绩效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之关系的认知,来达到工作激励的目的。弗鲁姆的期望理...

激励理论(motivation theory)

激发个体行为动机,调动行为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管理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从而发展出了许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理论。大致可归为三类:(1)内容型激励...

激励满意理论(satisfac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即“双因素理论”。

激励模式(motivation model)

一译“动机模式”。对激励过程及基本要求的抽象和概括。图为一个融合需要、驱力、目标及奖酬概念的基本激励模式。这实际上也是人的行为的一般模式。该模式将激励过程描述为六个步骤:(1)某种需要的出现,在...

激励内容理论(content theory of motivation)

着重研究个体行为动机由何种因素所激发的一种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动机内容,而非过程。最引人注意的内容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特福的ERG理论,D. C. 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

激励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of motivation)

一种动机认知理论。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次提出。用公式表示如下: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目标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个人有多大价值。价值越大,激励力量就越强。目标的效价会因...

激励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of motivation)

通过强化手段来达到对个体行为控制的激励理论。强化指的是使行为形成、保持和巩固下去的一种增强力量。它是通过某种刺激物即强化物来实现的。斯金纳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至少有四种强化类型可采用:(1...

激励维持理论(maintenance theory of motivation)

一种对激励理论的归类。20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激励问题,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学术界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类,最常见的归类是划分为激励内容理论、激励过程理论和激励行为改造理论。...

激怒疗法(wrath inducing therapy)

活套疗法的一种。依据“怒胜思”的理论,用激怒办法治疗思虑不解。也扩展到治疗消沉、惊恐、忧愁等心理障碍。引发愤怒并元定法,依所需之愤怒程度而使用不同手段。   激气  指激励将士的勇气。《孙膑兵法...

激情犯心理(mind of passionate convict)

受强烈情绪的推动而实施暴发性、冲动性犯罪行为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明显的后果恐怖感和后悔感。由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愤怒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引起对犯...

激情犯罪(crime by passion)

在强烈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冲动性犯罪行为。属情感性犯罪。包括杀人、伤害、毁物、纵火等。其特征:(1)犯罪人的理智削弱或丧失,具有自控力缺乏和易激惹的反应习惯。在激情状态下,表现为认识狭窄,...

激情犯罪人(passionate offender)

亦称“热情犯罪人”、“情感犯罪人”。在突如其来的强烈激情作用下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首先提出。其体格特征和某些心理状态与天生犯罪人完全相反,如为友情或政治动机等实施犯罪。意大利...

激情危象(catathymic crisis)

亦称“单次爆发障碍”。单次个别发作的冲动控制障碍。即只发生单次侵犯行为的孤立形式,与若干分散发作的断续性形式相对。发作时无法克制冲动,导致一次有指向性的暴力行为,常给他人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作案过...

激素(hormone)

内分泌腺体及一些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至一定的靶位组织,发挥特定的效应。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氮物质,包括结构简单的氨基酸衍生物(如肾上腺素、甲状腺素...

激素类型论(hormone type theory)

根据内分泌腺的活动划分气质类型的理论。认为人的气质特点由内分泌腺的活动决定。伯曼根据某种内分泌腺是否特别发达,划分出五种气质类型:(1)甲状腺型。腺素分泌过多,则感觉灵敏,意志坚强,有野心和专制...

及时讯问(timely interrogation)

亦称“第一次讯问心理”。犯罪嫌疑人在被拘捕后24小时内接受讯问(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24小时内必须对被拘捕者进行讯问)。在24小时内,被拘捕的犯罪嫌疑人还来不及对其犯罪事实加以编造假供,及时讯问...

吉-晋气质调查表(Guilford–Zimmerman Temperament Survey,GZTS)

团体人格测验。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和晋莫曼共同编制,1956年正式发表。包含十个因素:(1)G,一般活动性;(2)R,约束力、抑制力;(3)A,进取心、好胜心;(4)S,社会性、交际性;(5)E,情...

吉本伊信

吉本伊信(1916—1988) 日本心理治疗家,内省疗法的创始人。生于日本奈良县大和郡山市。少年时代学业超群,受家庭影响,信仰宗教。1937年在驹谷谛信的指导下,对宗教有深刻体验,为将这种体验...

吉布森

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1904—1979)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深受早期行为主义者E. B. 霍尔特的影响,1928年获...

吉尔福特

吉尔福特(J. Paul Guilford,1897—1987)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1922年和1924年先后于内布拉斯加州立(林肯)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27...

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模型(Guilford'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l of intelligence)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模型。他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的(听到的具体信息)、视觉的(看到的具体材料)、符号的(字...

级量电位(graded potential)

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变高,而反应频率不发生变化的电位。如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和后电位。其特点:(1)幅值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完全不同于幅值不变的动作电位;(2)与动作电位相比,幅...

极大极小估计(minimax estimation)

设\(\mathscr{D}\)是所有决策组成的类,若有决策\(d^*\in \mathscr{D}\),使得\(\max_{\theta } R(\theta ,d^*)\le \max_{\...

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劳利1940年提出。1967年尤洛斯格等人提出一个较为实用的计算方法后,极大似然法才被人采用。该方法要求\(p\)个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使用迭代法求负荷矩阵和特殊方差的极大似然估计。

极点状态(summit state)

运动员长时期进行大强度认知,产品为单元,根据个体重新组合的字词数量即可度量出一个人的符号认知能力。由于这一理论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

极端环境论(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发展和改变都是由环境决定的。他们生来都像白板一样无所差别,后来行为不同,是因为他们与环境接触的经验不同。只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与经验,就能控制他们的行为。最有...

极端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

一译“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斯金纳承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力求从个体之外寻找行为的原因,而完全抛弃传统的旨在说明人的内在过程的心理学。排斥传统心理学中的心理状态、超我、统觉...

极端周缘论(radical peripheralism)

行为主义论断。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主要或完全受环境事件的控制,动作的原因在直接环境之中,而不在个体。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毫无意义,心理学应该描述环境与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还...

极端组方法(extreme-group method)

项目分析的一种方法。先将受测者依照测验总分的高低次序排列;然后划出人数相等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一般取样本中处于两端27%的个案为两极端组;再分别求出两组在每一题目上的通过率;以两组通过率的平均值作...

极化(polarization)

见“去极化”。

极限定理(limit theorem)

概率论术语。关于随机变量序列极限特性的一簇定理的总称。有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两大最基本的类型。前者用于描述平均结果和频率的稳定性。后者用于描述分布的稳定性。概率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参见“大数定律...

极限分布(limit distribution)

即“渐近分布”。

极重度智力发展迟滞(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

智力发展迟滞最严重的一级。表现为IQ在25以下,社会功能完全丧失,不会逃避危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言语功能丧失,伴严重的脑损害及躯体畸形,常夭折。约占智力发展迟滞中的1%~2%。参见“智力发展迟滞”。

即时回忆(immediate recall)

回忆的一种形式。学习某些材料后立即进行的回忆。一般情况下,即时回忆效果要好于延缓回忆,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出现记忆恢复现象),则相反。

即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

即“瞬时记忆”第2条。

即时联想(immediate association)

即“直接联想”。

即时模仿(immediate imitation)

模仿的一种。与“延迟模仿”相对。幼儿在观察到被模仿者的某种行为以后立即仿效这种行为的过程。在婴儿期就出现。其特点是即时性。如一男孩看到另一男孩拖着一块大长方形空心积木满屋跑后,也立即拉过一块大积...

即兴演奏疗法(improvisation technique)

患者按自发的内心感受即兴演奏器乐的音乐疗法。不需要任何专业的音乐技巧,演奏的效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对内心的投射。治疗者可以提出一个音乐主题或乐曲结构;也可以给一个非音乐的,如一个故事的一组主...

急性拘禁反应(acute imprisonment reaction)

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遭受监禁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拘禁性反应性精神病或拘禁性心因性反应症。其特征:精神症状患者在受到拘禁的精神刺激之后即刻产生,而拘禁精神刺激对具体患者具有足够的强度;精神症状与拘禁...

急性心因性反应(acute psychogenic reaction)

即“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型营业行为(business behavior of impetuous type)

营业员营业行为类型的一种。表现为性情急躁,为人直率,情感易随各种心理背景的变化而转变;接待顾客动作迅速,但缺乏耐心,急于完成售货过程;与顾客发生矛盾时容易激动暴躁,服务质量往往受情绪状态影响。

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

亦称“急性心因性反应”。应激反应的一种。与“迟发性应激反应”相对。出现于急性应激条件下。由异乎寻常和来势迅猛的精神打击所致,症状在遭遇精神刺激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出现。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一是伴...

疾病(illness)

由一定原因造成的生命的存在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会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其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可能导...

疾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

个体显示自身病感的行为。由于疾病的明显影响和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个体感到痛苦与不适,认为自己患有疾病,因此感到焦虑、恐惧和忧虑,这促使他向人诉述、请教乃至求医看病,停工休息,打针吃药等。所有这些...

疾病压力(illness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处于任何短期或长期的疾患中时产生的压力。

疾风怒涛时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

即“狂飙期”。

集合型犯罪(multiple crime)

亦称“复合型犯罪”、“综合型犯罪”。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和信仰型犯罪等的复合。与只有一种犯罪欲求动机的“单一型犯罪”相对。往往以其中一种因素、类型为主,其他因素、类型为辅。在中国的...

集理论模型(set-theory model)

语义记忆特征计算模型的一种。心理学家D. E. 迈尔1970年提出。该模型认为,概念在语义记忆中由一些要素集来表示。基本的语义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特征要素来描述,这些要素组成概念的样例集...

集区变量(block variable)

一译“类目变量”、“区组变量”。其值可划分为不同类目的变量。如性别、职业类别等变量。在不同水平(类目)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实验中对不同类目施以相同的处理,可从不同类目的反应差异中分析出实验处理的...

集权化(centralization)

组织中决策权的集中程度。在集权化的组织中,高层的管理者保持着相对高的决策权力,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由高层管理者制定,中下层管理者很少参与。研究表明,组织的集权化与去集权化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当低层...

集群繁殖(breeding colony)

群集鸟类繁殖时许多鸟巢集结在一起的现象。由外部因素引发,如缺少合适的筑巢地点(许多海洋鸟类);由群体内部社会性力量引发,如织巢鸟、蜡嘴和椋鸟等,虽然栖息地并不缺乏合适的筑巢场所,但也常常几个或许...

集群犯罪(collective offense)

亦称“群集犯罪”、“聚众犯罪”。在特定场合与气氛中,由人们之间激烈互动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如足球场暴力事件、街头暴力事件、某些动乱...

集群偏好(clustered preference)

一群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共同偏好。如男青年爱好骑摩托车,女青年喜欢背随身小包,山西和陕西的消费者喜欢食醋,四川和湖南的消费者爱吃辣椒等。是市场细分的基础。

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

1 亦称“群集行为”。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仿和感染而导致的短暂性狂热行为。美国心理学家R. W. 布朗把它分为四类:(1)侵犯性集群行为,如暴乱;(2...

集体(collective)

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源自拉丁文collectivus,比“群体”一词的出现晚得多。20世纪中叶,由于苏联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尤其是70年代彼得罗夫斯基的研究,成为苏联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研...

集体反射学(Collective Reflexology)

书名。社会心理学专著。苏联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别赫捷列夫著。1921年发表。用反射学原理解释群体行为兴奋性的高低、情绪感染及群体的观察、判断与决策能力等各种社会行为。站在唯能论、机械论及生物还原论...

集体理想(collective ideal)

集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包括生活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专业理想等。是集体的精神支柱与团结的基础。只有在绝大多数成员都认同并为之努力奋斗时才能实现。集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

集体目标(collective goal)

集体根据自身的任务与社会期望制定的行动指南。以集体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是集体前进的动力、集体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制定要求:(1)具有导向性与针对性,既要体现社会要求,又要针对集体存在的主要矛盾,提...

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一译“集体无意识”。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在个体一生中从未被意识到。经由遗传获得来。由全部本能及其相关的原型...

集体我(collective self)

自我的一个层面。个体知觉到的特定范围的群体(如家人、同事、部族等)对自我的评鉴所构成的“我”。即个体对特定群体关于自我看法的认知。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即“集体潜意识”。

集体心理(collective mind)

集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与群体心理有本质区别。其特点:(1)价值取向崇高、一致;(2)人际关系民主、平等,有其结构上的层次性;(3)社会舆论与社会行为一致;(4)集体对其成员及社会的参照性高;(...

集体心理学(психология коллектива)

苏联社会心理学的独特领域。研究集体与个体及其相互影响的社会心理规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一切群体的社会心理特征,由各种水平的层次结构组成,是个体全面发展的摇篮。在集体...

集体性独自(collective monologue)

自我中心言语的一种。皮亚杰首先提出。多出现于幼儿的言语交流中。特点是在这种言语活动中,幼儿从表面上看是在交谈,但实际上彼此并没有对对方的言语作出反应,而只是各自在自言自语。

集体学习曲线(collective learning curve)

描述集体学习进程的曲线。根据许多被试在相同的条件下学习同一材料时的平均成绩而绘制的曲线。它描绘了相应的被试群体学习进程的一般倾向。学习曲线能形象地反映学习的进程。一般用学习的阶段或学习的遍数作为...

集体依随(group contingency)

通过集体成员间的依随强化而让集体成员达成行为改变的行为治疗技术。一般有两种形式:(1)将一位成员或选定的几位成员的行为表现或成绩,作为整个集体的行为目标;(2)将集体成员行为表现的平均成绩作为集...

集体艺术疗法(group art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将艺术疗法与团体疗法结合起来进行心理治疗。具体做法是,选择同类性质的患者,先鼓励他们在参加集体活动之前或之中分别进行艺术创作,允许随意交谈;治疗者在患者创作之后,指导小组内的正式讨...

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集体成员对集体的目标、信念、价值与规范等的认识与认同。表现为成员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要求自己,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并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集体意识强的团体一般有以下特点:(1)领导方法得...

集体应激(collective stress)

赛季期间,运动队所有成员因承受共同的压力而产生周期性的心理障碍和情绪状态的现象。通常分为赛前准备阶段的应激、赛间的应激、赛后或赛季后的应激。常因双方体力、技术和战术实力对比、全队状况的变化、队员...

集体制度(collective system)

群体或工作部门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奖励制度的制定,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制度。参见“参与酬劳”。

集体治疗凝聚力(group cohesion)

在团体心理治疗过程中各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吸引力。表现为彼此信任、坦诚相见、相互支持和团结,具有归属感、安全感,以及可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否定性情绪等。团体凝聚力来自治疗者和团体成员的合力,及...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有两方面的含义:(1)通过集体主义方式体现个人利益,在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贡献给集体事业的同时,为自己赢得威信,以使个性全面而协调地发展;(2)人们在活动中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体利益...

集体主义情感(collective feeling)

个人的一切言行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情感体验。它的形成,是对如何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进行长期教育和培养的结果。集体主义思想感情较强的人往往个体道德发展的水平也较高。

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

强调个人归属于较大群体,如家庭、宗族、国家的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相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强调合作胜过强调竞争,其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

集团消费者(group consumer)

为满足组织成员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的团体。包括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有如下特征:(1)购买目的明确,往往从团体的工作、整体利益和需要出发决定购买的对象;(2)购买动机理性化,决策过程程序化;(...

集中表达心理疗法(focused expressive psychotherapy)

基于格式塔心理治疗原理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对自己的情绪过分限制的人从压抑和未能了结的情绪反应中解脱出来。主要分为五个步骤:(1)帮助患者找出对重要社会关系中某个人所未能了结的情...

集中量数(central tendency measure)

统计量的一种。与“差异量数”相对。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心理与教育统计中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可说明一组数据全体的典型情况,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水...

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

描述统计学术语。一组数据分布上趋向于某个位置数(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特征。可用集中量数来反映。参见“集中量数”。

集中识字(concentrated method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教学形式之一。基本做法是,首先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把常用的汉字进行集中归类教学(以基本字带字为主),然后阅读数篇课文,在阅读中巩固生字。其特点:充分体现了“以识字为重点”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汉字...

集中实践法(massed practice)

一种矛盾意向治疗技术。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本法假设,对于局部肌肉痉挛,若有意识地增强其痉挛程度,由于过度疲劳,这种痉挛反而会停止。这种再活动的抑制,可能来自引起痉挛的驱动力的耗竭。临床应...

集中性沉思(concentrative meditation)

人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遵循一定的做法以产生一种期望的意识状态所做的努力。这种做法通常被赋予宗教的意义,如佛教禅宗、瑜伽等。一些宗教人士使自己隔绝在山顶上,通过执行某种特殊的程序(如禁食、斋戒等)...

集中学习(massed learning)

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反复练习。与“分散学习”相对。影响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二者有效性的因素有:(1)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能力强者宜用集中学习。(2)学习材料的质与量的特点。感觉运动及无意义材料的学习以...

嫉妒(jealousy)

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羞愧、愤怒、怨恨的复杂情绪。爱和恨的特殊结合。既羡慕别人有某些东西,又恨别人有而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研究者发现,地位相近、年龄相仿、程度相...

嫉妒心理犯罪(jealous offense)

在嫉妒心理支配下导致的犯罪行为。属情感性犯罪。主要有:(1)由对他人财产的嫉妒而导致的犯罪。因嫉妒他人拥有财产,自己又不愿以诚实的劳动致富,而导致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谋财害命等手段夺取或故意...

几何错觉(geometric illusion)

即“几何视错觉”。

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

平均数的一种。分为简单几何平均数与加权几何平均数两类。(1)简单几何平均数,是一组大于零的比率数据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n\)是数据个数:\(\sqrt[n]{X_1\cdot  X_...

几何视错觉(geometrical optical illusion)

亦称“几何光学错觉”、“几何错觉”。在由线条组合成的几何图形中,因构成图形的几何元素之间彼此影响而使观察者对几何图形的长度、方向、大小和形状等的经验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如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他人。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换位原则。《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

给予和索取关系(give-and-take-relationship)

A. 弗洛伊德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一种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的治疗方法。主张在儿童精神分析的早期阶段,需要有一段较长的准备时间。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通过分析者与儿童谈话、游戏等活动,使儿童逐...

脊神经(spinal nerve)

躯体神经系统组成部分。连接外周神经与脊髓。呈节段性结构,每节脊髓两侧各发出一对,共31对。其中,1对~8对是颈神经,9对~20对是胸神经,21对~25对是腰神经,26对~30对是骶神经,31对是...

脊神经根(root of spinal nerve)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接的部分。分为前根和后根。前根属运动性,由位于脊髓灰质前角和侧角及骶副交感核的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到骨骼肌,侧角及骶副交感核细胞的轴突至内脏神经节,交换...

脊髓(spinal cord)

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位于椎管内,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至第一和第二腰椎之间。人的脊髓全长约40厘米~50厘米。呈圆柱形,前后扁平,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圆锥和终丝几部分。每部分的...

脊髓动物(spinal animal)

神经生理学实验用动物标本。人为制作而成。在延脑末端与脊髓的交界处的枕骨大孔作横断脑的手术。用于对比观察所出现的异常现象,考察脑的节段控制机制。

脊髓损伤的心理调适(psychological adjusting to spinal cord injury)

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问题的调整和解决。脊髓损伤患者常常在刹那间面临生活的巨变。起初常会作出极端反应,否定症状的不可逆转性,而后在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基础上产生消极、依赖情绪,妨碍治疗。调适手段:(1)...

脊髓休克(spinal shock)

脊髓神经元兴奋性极为低下的状态。由于脊髓突然离断,失去了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和前庭的易化作用而形成。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的下行纤维末梢分支与脊髓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有大量的突触联系。来自高级中...

脊柱前凸(lordosis)

脊髓反射行为。受脊髓和脑低级中枢的控制。脊椎的胸部向下弯曲,腰部向上,使臀部翘起。许多四腿行走的雌性哺乳动物在发情期中,当雄性接近或爬背时,都有这种行为。其功能是使雄性的生殖器官易于接触和进入阴...

计点平均成绩(grade-point average,GPA)

学业成绩的一种计算方法。通常用A、B、C、D、F五个字母表示。其中A=4, B=3, C=2, D=1,  F为不及格(须重修)。如某生四门课(一个A、两个B与一个C)的平均成绩3。

计分板(scoring stencil)

心理测验计分工具。一般为一套空格模板,空格为圆形或方形,表示计分标准范围。使用时只要将模板逐一套在答案上,从空格中查出规定的标准答案个数,就可计算原始分数。当测验项目多,每个项目又为多项选择题时...

计分方式(scoring formula)

实验或测验后计算受测者原始分数的方式。一般是非题和选择题采用正确反应给1分,不正确反应给0分的计分方法。也可用公式计算:\(实得分数=答对题数-(答错题数/k-1)\),式中\(k\)代表选项数...

计分键(scoring key)

附有标准答案或正确反应的表格。用于选择题,包括每一道题正确反应的号码或字母;用于问答题,包括一系列正确的答案和允许的变化;用于论文题,包括各种可接受答案的要点;人格测验不可能有明确而统一的答案,...

计划才能研究(study of project talent)

一项规模庞大的研究计划。美国心理学者弗拉纳根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旨在调查美国中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能力、专业目标,以及职业指导服务的情况。以美国1300多所中学的40多万学生为调查对象,对...

计划短程心理疗法(planned short-term psychotherapy,PSTP)

在简短的时间框架内完成一整套有计划的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约翰-肯尼迪倡导兴起。那时正值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蓬勃发展时期。他强调该治疗将对社区中的大多数人有益。因为它有良好的治疗设计,...

计划简化法(method of simplified planning)

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把问题抽象成比较简单的形式,并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简单问题的解答来指导解决较复杂的整个问题。其实质就是制定计划,进而简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计划有两个作用...

计件工资制(piece rate system)

按照劳动者完成的产品或工作数量来支付工资的一种报酬制度。如工人的每日工资为10元,每天完成10件,则生产每件产品所得报酬应为1元。其特点:(1)工人得到的工资直接与完成的产品数量挂钩;(2)对工...

计量法(metric method)

一译“测量法”。心理测量方法的一种。通过心理测量记录成绩或分数,以数字形式表示个体的心理特质。如对受测者实施智力测验,然后将测量结果以智商(IQ)数字表示出来。

计时工资制(time rate system)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一种报酬制度。分小时工资、日工资、周工资和月工资等。计时工资的一般规律:若劳动量(一日的、一周的、一月的)已定,计时工资额取决于劳动力价格;反之,若劳动力价格已定,...

计时研究的顶点方法(peak procedure in timing study)

研究大鼠辨别时间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有些研究交替使用两种类型的试验:(1)以固定间隔(FI)给大鼠以强化,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在标准程序中,动物第一次按固定间隔反应获得强化后,试验即终止);...

计数(counting)

通过点数有限集合或有序集合的元素,从而求得集合总数或元素在集合中所处序次的一种数学活动。它随人类计量的需要及数的产生而产生。计数通过点数活动来实现。其实质是在计数对象集合和数的标准集合(自然数列...

计数数据(counting data)

统计数据的一种。直接计算样品个数(即个体数目)而获得的数据资料。即对总体或样本中单位数的统计结果,是由频数(或次数)组成的数据资料。如学生人数、学校个数等。计数资料经过汇总可用变量数列的形式展示出来。

计算机程序员能力倾向成套测验(Computer Programmer Aptitude Battery)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帕洛摩编制。用于评估和选拔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申请者。包括五个分测验,分别测试言语意义、推理、字母系列、数字能力和制图能力。常模以百分位表示。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

诊断颅脑损伤或病变的方法。以X射线对机体某些部位的断层进行扫描,然后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不同断面的X射线图像进行重建,最后成像于感光胶片上。该仪器的探测器呈环形,围绕被测断面。通过以一定距离(通常...

计算机犯罪(computer crime)

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工作程序和特殊功能进行的智能性犯罪。属现代技术犯罪方式。主要特点:(1)犯罪活动的技术性强,犯罪人具有相当高的智能,精通电子计算机技术;(2)作案具有周密的计划性与隐秘性;(3)...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

亦称“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学习”。广义指用计算机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所有形式,包括计算机教学管理和计算机模拟等;狭义仅指用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形式,如操练与练习、个别辅导、问题...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 assessment)

心理学研究方法。全面或部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定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评价中得到一定应用,已在访谈、行为核查或评价量表...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CMI)

利用计算机收集、存储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帮助教师实施快速、有效的教学管理。其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于个别化教学和教育测量的发展造成教师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加,二是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C...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CAT)

心理测验的一种。测验项目自动显示在屏幕上,被试根据自己的判断按键作答。被试作答过程中,计算机按设计好的程序及时根据作答资料估出被试的可能反应水平,并针对这一水平迅速决策,从大型题库中调取难度恰当...

计算机类比(computer analogy)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基本思想。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将人脑看作是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只是机能性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不是生物细胞和电子元件之间的类比。认知心理...

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计算机类比思想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上通过具体的程序实现或再现有关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或心理学实验结果,使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类似人的某种行为表现。常用于:(1)验证心理...

计算机模型(computer model)

信息加工模型。在认知心理学中,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的适合计算机信息表示的形式化结构。具有不同的抽象水平,可以是信息流程,也可以是十分详细的算法。根据它,可用特定的计算机语言编写计算机模拟程序。在认...

计算机治疗(computer therapy)

心理治疗的一种。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精神疾病患者。1965年,美国就有人利用计算机屏幕呈现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心理支持来设计人机对话,取得一定治疗效果。现计算机多应用于收集病史、了解症状、进行诊断和开...

计算机轴断层摄像术(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CAT)

X线摄影和计算机分析处理相结合的现代检查技术。用于观察机体组织器官,特别是脑的解剖结构变化。豪斯费德设计,并于197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它利用X线对机体进行分层扫描,获取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系数的...

计算困难(acalculia)

即“计算失能”。

计算癖(arithmomania)

意志障碍的一种。计算的异常冲动。见于各种精神疾病,尤其是强迫性神经症。患者一看见某些有数字意义的对象时,便要去计数,如数台阶、窗户和电杆个数等。患者明知这样计数没有意义,但主观上无法摆脱而十分痛...

计算失能(dyscalculia)

亦称“失算症”、“计算困难”、“计算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的一种。数学符号认识和运用障碍。患者不能理解某种运算的基本概念、数学术语或符号,不能辨认数字符号,难于将数字正确排列,难于对数字进行空间...

计算障碍(mathematics disorder)

即“计算失能”。

记得

明王守仁关于学习心理的用语。提倡学习须巩固记忆,提高记忆水平。详见“明得”。

记分法(marking system)

用数字或等级分评定受试者测验成绩的方法。主要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在中国,等级记分法应用甚早,汉代太学就以及格和不及格两级制评定太学生的成绩。20世纪60年代后一般采用百分制和五级制(优、良、中...

记功账(ledger of merits)

存在于集体内部(通常在家庭内部)的公开或隐蔽发展的记账系统。波斯佐梅尼-纳吉提出。其功能是维持家庭中各代人之间关系的平衡。认为,人都要求得到公平的待遇,家庭中某一代成员为下一代成员或整个家庭的利...

记忆

1 (memory)  过去经验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发生在感知之后,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过去经验可通过形象或语词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前者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经...

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书名。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著。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公司1932年出版。作者以提交给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一篇学位论文为基础写成。否定艾宾浩斯的传统观点,反对脱离实际的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研究,主张采用比较...

记忆编码(memory coding)

信息在记忆过程中被存储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根据多重记忆系统假说,不同的记忆系统要求不同的编码方式。长时记忆是以较高水平的语义加工为主的。其中的信息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语...

记忆表象(memory image)

表象的一种。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具有两个特征:(1)直观性。记忆表象保持了客观事物被感知时的形象特点,比较直观、生动,但是又不像感知觉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2)概括性。记忆表...

记忆操作特征曲线(memory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即“遗忘曲线”。

记忆策略发展(development of memory strategy)

个体记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的记忆策略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过程。包括个体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个体使用的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如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精心制作策略、提取策略等)的发展。其发...

记忆错误(paramnesia)

一译“错构症”。假记忆现象的一种。记忆的内容是事实本身的一个歪曲了的或混淆了的反映。把真正的事实与幻想混淆在一起,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老年性精神病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

记忆定位(memory location)

记忆在脑中对应特定部位的现象。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与特定的大脑部位有一定的联系。如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与颢叶有关。左颞病变后,记忆缺陷的重要特征表现为材料特异性,即对言语材料的记忆影响较...

记忆发展(development of memory)

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关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通常以习惯化、条件反射和重学节省等为判别指标。研究表明,人类个体在胎儿末期(妊娠8个月左右)已有听觉记忆...

记忆改造(memory reconstruction)

亦称“回忆中的重建”。长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发生某些质的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识记信息的删减、整饰和歪曲等。记忆主动性的一种表现。巴特利特在1932年的“幽灵的战争”实验,首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记忆巩固(memory consolidation)

记忆研究中,记忆痕迹的巩固过程。学习的内容若要牢固地保留在长时记忆中,需要经历一个内在的神经生理变化过程。如突触结构的改变、突触传递效率的增加、生物电回路的建立等。学习活动停止后,在神经系统中引...

记忆鼓(memory drum)

即“记忆器”。

记忆广度(memory span)

亦称“短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容量测量指标。对彼此无关的事物,一次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成人一般为7±2个组块,每个组块为一信息单位。J.雅各布斯1887年首先测量。常见的一种测量方法是,先向...

记忆痕迹(memory trace)

由训练、练习或学习引起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可以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或通过强化巩固下来,在特定条件的作用下再现,形成记忆;也可以因没有强化而消退,表现为遗忘。对其是否定位,目前有两种...

记忆痕迹理论(memory trace theory)

记忆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记忆的生理机制是以痕迹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痕迹得到巩固,事件就被记住。巩固了的痕迹在相关刺激下会重新活动,产生回忆或再认。痕迹不够巩固或随时间的延长、或受到干扰而被减弱...

记忆后象(memory after-image)

知觉经验的一种存在形式。现实刺激消失后,在短暂的时间内,因刺激而引起的知觉经验仍停留在记忆之中。此术语现为瞬时记忆或知觉信息存储所代替。

记忆恢复(reminiscence)

亦称“复记”。记忆心理现象。识记某种材料后延缓回忆比即时回忆效果更好的现象。巴拉德1913年最早发现。他让12岁儿童识记一首诗,未提供被试任何复习机会,结果是识记后一两天的回忆成绩好于立即回忆的...

记忆监控(memory monitoring)

元记忆的组成成分。主体在进行记忆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这种能力逐渐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儿童能否普遍而灵...

记忆减退(hypomnesia)

记忆障碍的一种。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早期往往以回忆减弱为主。如对日期、年代、专有名词、术语、概念等回忆发生困难。见于脑动脉硬化和其他脑器质性损害患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和神经衰弱患者。

记忆类型(memory type)

依据记忆某方面的特点或不同研究出发点对记忆进行的分类。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按记忆过程利用的感知觉通道,可分为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和混合记忆。按记忆的...

记忆能力(memory ability)

智力因素之一。识记、保持、再现知识或经验的能力。识记速度快、保持信息量大、保持时间长是良好记忆能力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在记忆中保持的方式和结构直接影响它们再现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说明,记忆能力可...

记忆器(memory apparatus)

亦称“记忆鼓”。记忆实验仪器。1894年德国的G. E. 缪勒和舒曼最早使用。仪器主要由一个金属滚筒或圆盘和按一定速度带动它旋转的齿轮构成。实验时,把写好记忆材料的纸卷放在滚筒上或圆盘上,通过仪...

记忆容量有限理论(theory of limit of memory storage)

遗忘理论假说。用来解释短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过程。短时记忆能保持的信息项目是有限的。若短时记忆中的项目数量达到饱和后,仍不能转入长时记忆,新项目的进入则会将原有的部分项目排挤出去,而产生遗忘。

记忆色(memory color)

色彩再现的评价指标。记忆中保持的与某种物体有固定联系的颜色。凭借它,人可保持颜色知觉的恒常性,但也会产生主观色彩体验与实物颜色之间的差距。颜色的再现,并不是再现出与原来景物完全一样的色度,而是再...

记忆神经心理学(Нейрописсхология памят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著。神经心理和病理心理研究专著。共两卷,先后于1974年和1976年在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卷的副标题为“局部脑损伤下的记忆障碍”,主要阐述大脑两半球外侧部位疾患...

记忆术(mnemonics)

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识记,人为地改善识记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主要用于识记较大数的无意义联系的项目。识记者在一定的知识的指导之下有效地发现识记项目中的一些隐藏的联系,或者采用一的规则人为地赋予识记项目...

记忆树(memory tree)

语义记忆层次网络模型中表征概念间关系的方式。用树状结构表示层次网络模型中概念间严格的逻辑层次关系,以及概念之间形成的上下级关系。参见“层次网络模型”。

记忆双重学说(duplex theory of memory)

即“两类记忆存储”。

记忆搜索(memory search)

认知心理学假设的一种记忆信息提取方法。主要用于网络型的语义记忆模型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在语义记忆中,记忆系统根据输入线索,进入语义网络的某些节点,然后根据需求,沿节点之间的连线,向其他节点延...

记忆系统(memory system)

认知心理学中用于描述记忆结构的术语。根据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脑内神经生理、生化方面的特点,将记忆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这些阶段就构成记忆系统。不同记忆理论划分的记忆系统有所不同。双重...

记忆再训练(memory retraining)

帮助因脑损伤而丧失部分记忆的人恢复记忆功能的行为治疗技术。分四个步骤进行:(1)用实验室的评定法,弄清患者记忆障碍的性质,可采用一些标准测验,如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临床记忆量表等;(2)设计减轻患...

记忆增强(hypermnesia)

记忆障碍的一种。病理的记忆功能亢进。对以前一些经历过的不重要的事情可清晰回忆,甚至对非常细致的情节都能记忆无遗。多见于躁狂发作患者。也可见于某些偏执性精神病患者。

记忆组织(organization of memory)

记忆中信息存储的结构。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建立了许多关于记忆中信息存储结构的模型,特别是对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存储。如描述语义记忆结构的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集理论模型、特征比较模型等...

技能(skill)

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下列特点:(1)表现为一种动作系列,属于动作经验,区别于知识或认知经验;(2)一种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动作顺序以及动作的执行方式,均需符合活动法则或规...

技能发展(skill development)

通过专门的培训以增强个人在工作中需要的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如当组织诊断出某些技术人员在阐述其观点时,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就可通过专门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克服这种缺陷。同样,管理者(上、中、下各层次)可...

技能干扰(interference of skill)

见“迁移”。

技能结构论(skill structure theory)

新皮亚杰学派理论的一种。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的费思克1980年提出。其主要内容:(1)技能发展从出生始历时30年左右,经过由低级向高级的四个层次,即反射层次、感觉运动层次、表征层次和抽象层...

技能类竞技项群(group of skillful sport events)

以技术、技巧的难度、完美性和准确度为主要内容的技能类竞技项目。包括三个分项群:(1)健美项群。主要有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水、武术、花样滑冰等。要求技术动作高难、新颖、完美、准确、编排合理、风格...

技能迁移(transfer of skill)

见“迁移”。

技能学习(skill learning)

以掌握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智力技能的学习两种类型。动作技能学习主要是以骨骼、肌肉的动作为特征,有时也称“知觉动作学习”,如学习书写、打字、绘画、舞蹈等。智力技能学习主要是以...

季赫

季赫(Н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Тих,1905—) 女。苏联心理学家。毕业于赫尔岑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后在莫斯科大学心理研究所研究班学习。获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36年起任职于苏呼...

季节性情感紊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即“季节性情感障碍”。

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一译“季节性情感紊乱”。情感障碍的一个类型。发病与季节变化关系密切,秋末冬初发病,春夏缓解,有时夏天也可能出现。多见于气候严寒、昼短夜长的北欧地区,女性多见。抑郁症状轻至中度,伴有疲乏、头痛、嗜...

济事范围(range of convenience)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一个特定的构念与其他构念相联系的程度和适用范围。某个构念系统及其有关的下属构念系统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不同构念的适用范围有差别,如“好—坏”构念适用于很多事物,包括...

既胜若否

即胜不骄的意思。《司马法·严位》:“凡众寡,既胜若否。”《百战奇法·胜战》:“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这一思想是告诫将领要特别...

继发过程(secondary process)

一译“次级过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假设的一种心理过程。与“原发过程”相对。发生在自我中。自我允于本我与外界现实之间,受现实原则支配,通过感官知觉和意识活动了解现实,一方面压抑由本我直接产生...

继发型渐变模式(secondary-gradual-change pattern)

犯罪心理形成模式之一。与“原发型渐变模式”相对。个体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后,因受不良环境影响,加之意志薄弱,不能抵御诱惑,逐渐形成犯罪心理的一种模式。此类犯罪人大都有心理品质缺陷,在外在诱因刺激...

继发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

妄想的一种。与“原发性妄想”相对。在其他心理障碍基础上出现。这些心理过程障碍大致分为五类:(1)情感障碍,即在增高的情绪背景下产生夸大妄想,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下产生自责自罪妄想、疑病、虚无或被害妄...

继发性抑郁(secondary depression)

抑郁症的一种。与“原发性抑郁”相对。发作有可以查出的原因,包括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酒精中毒、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严重躯体疾病、服用某些药物(抗高血压药、口服避孕药、皮质...

继发越轨理论(secondary deviation theory)

一译“二次越轨理论”。美国学者利默特提出的有关越轨行为发展过程的理论。1951年,他在所著《社会病理学》中提出,最初的越轨行为因失范而产生,但当越轨行为被作为防卫、攻击或顺应手段使用时,就变成继...

继发自恋(secondary narcissism)

见“自恋”。

继善成性

关于发展先天的善以形成完美人性的主张。始见于《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变化的法则是无不善的,承受它就形成为性。后期不少思想家阐发了这一思想。张载在《横渠易说...

继时对比(successive contrast)

见“对比”。

继时性扫描(successive scanning)

扫描策略的一种。与“同时性扫描”相对。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每次只提出一种假设,然后进行验证。若经过检验,证明这一假设是有效的,则保留它;若是无效的,则改变这一假设,找到一个与以前所有实例不相矛盾...

继续成长意愿(willingness to continue growing)

罗杰斯心理治疗术语。正在痊愈者的基本特征之一。患者在治疗中认识到成长是一个连续过程,向新经验及回顾开放,质疑自己的知觉和观念状态。即患者已认识到自我概念处于形成过程中,而非作为一种产物。该特征的...

继续起飞与中断起飞(continuing takeoff and suspending takeoff)

需要飞行员及时准确决断的关键飞行活动。对飞行员和飞行机组的判断分析能力、果断性品质、反应速度、手眼协调和机组配合能力、注意分配能力以及情绪自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是检验飞行员心理品质和飞行技术好坏...

继子女(stepchild)

妻子与前夫或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关系。因生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再行结婚,或生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再行结婚而形成。在新家庭的最初几年中,需面临许多变化,调整原来的依恋等。受性别、抚养...

寄生(parasitism)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机体中摄取营养以维持生命的行为。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宿主。寄生物并不把宿主杀死,有的宿主会发展出防御性机制,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进化上的“竞争”。会给宿主带来危害,少数也可能...

寄养(foster rearing)

非自然条件下抚养幼体的现象。发生于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目的是使失去亲生父母的幼体得到生存的机会,或出于某种实验研究的需要。与自然条件下的寄生或收养不同。幼体被寄养于不同的物种,称为物种间寄养或交叉...

寄主印记(host imprinting)

寄养繁殖的动物牢记其寄主的现象。如欧洲杜鹃,雌鸟把卵产在能抚育它雏鸟的另一种鸟的巢中。非洲的寡妇鸟是一种纺织鸟,也进行寄养繁殖,它们的每个物种或亚种,都以固定的一种文鸟或其亚种作为寄主。寄养繁殖...

寂寞期(period of ennui)

一译“无聊期”。住院森田疗法卧床期据患者的精神状态划分的一个治疗期。在经历了烦闷期之后,患者已经脱离烦闷的痛苦,开始感到无聊、寂寞,出现想做点什么的愿望(活动欲),从而形成一种期望的痛苦。在患者...

加尔

加尔(Franz Joseph Gall,1758—1828) 德国医生、解剖学家,颅相学的创始人。生于德国巴登的铁丰布隆。178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785—1807年在维...

加法定律(addition rule)

亦称“加法定理”、“加法公式”。概率计算公式的一种。用于讨论若干个事件之和的概率。在互斥事件组和非互斥事件组两种情形下有所不同。(1)若\(A_,A_2,\cdots,A_n\)是互斥事件组时,...

加法法则(plus rule)

反应时实验法则。若两个因素的效应相互制约,一个因素的效应可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则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若两个因素的效应相互独立,两因素的效应可相加,则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

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PDP)

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用于证实内隐记忆存在以及分离意识与无意识加工。雅可比1991年首先提出。雅可比认为,无论外显测验还是内隐测验,都可能存在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共同作用,且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是相对独立...

加工时间模型(processing-time model)

时间认知理论假设。比利时心理学家阿凡特等人1974年提出。该模型认为,人类大脑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两个分工不同的加工器,即认知计时器和刺激加工器,前者专门负责加工和编码时间信息,后者专门负责对刺...

加工水平(level of processing)

加工水平说术语。在信息加工中,输入信息被分析、编码的深度或层次。其范围从对输入刺激的感觉特征的分析,到语义、概念甚至命题判断的分析。不同的加工分析深度,对应不同的心理活动层次。感觉分析比较表浅,...

加工水平说(level of processing theory)

记忆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对刺激的加工水平决定记忆的效果。刺激的性质、可用于加工的时间和加工任务的性质,影响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深度,使不同的刺激接受不同水平的分析。记忆痕迹只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加里培林

加里培林(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огии публич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1902—1988) 苏联心理学家。毕业于哈尔科夫医学院神经心理专业,先后就职于当地的神经心理研究所的医院...

加利福尼亚F量表(California F Scale,CFS)

评鉴权威主义倾向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阿多诺等人1950年编制。有78式、60式和40-45式三种。测量内容来自四方面:以前的法西斯主义态度量表、心理分析理论、与高分被试的深入访谈、关于权威主义性...

加利福尼亚大厦建筑(California State Capital Building)

索姆尔和斯特纳1988年研究办公室布置和陈设的政治意义时描述的建筑。它有足够的空间,在这个大厦中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利益冲突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停车点、办公室的位置及具体...

加利福尼亚人格测验(Cali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

即“加州人格测验”。

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

一译“加州心理测量表”。自陈式人格评鉴工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H. G. 高夫1948年编制,1951年正式出版。适用于13岁以上受教育水平初中以上的正常被试。该量表共有480个项目,...

加拿大心理学史(history of Canadian psychology)

加拿大心理学研究深受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以及美国心理学的影响。19世纪初,心理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出现于加拿大大学的讲坛。1883年,达豪希大学首次开设心理学课程。1889年,美国心理学家、冯...

加涅

加涅(Robert Mills Gagné,1916—)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多弗。1933年人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接受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年获学士学位...

加涅累积学习理论(Gagné's accumulative learning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用以说明学习迁移现象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习作业依据其从属关系,组成一定的学习层次,其中较简单、具体的作业...

加涅学习层次(Gagné's learning hierarchy)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1968年依据学习活动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划分的学习类型。由低级到高级有八个层次:(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学习对某种特定...

加涅学习阶段(Gagné's stage of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过程的阶段划分。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个体的一整套内部加工过程而实现。加涅依据对学习进程的分析,认为每种学习行为都可分解成八个阶段,同时为促进学习...

加涅学习结果类型(Gagné's learning outcome variety)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对学习进行的分类。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把学习结果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他强调这五种结果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次序关系,每种学习结果...

加涅学习条件(Gagné's condition of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关于制约学习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观点。外部条件指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学习的环境,主要是输入刺激的结构与形式,它涉及到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传递教学信息,如何反馈等。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

加权法(method of weighting)

线性压缩统计方法。将\(p\)个具有可加性的指标(或变量)\(X_1,X_2,\cdots,X_p\),综合为一个指标(或变量)的方法。它按照各指标(或变量)的重要程度,各自乘以一个权数,然后相...

加权回归(weighted regression)

回归分析的一种。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一种推广,也是广义最小二乘回归的一种特例。对于线性回归模型\(Y_i=\beta_0+\beta_1X_{i1}+\cdots +\beta_pX_{ip}+\...

加权平均皮肤温度(weighted mean skin temperature)

亦称“平均皮肤温度”。反映人体体表温度及人体温度感觉的指标。测量方法:首先根据测试需要在身体若干部位选定测点,然后用测温计分别测量各测点的皮肤温度,最后以各测点所在部位面积占人体体表面积的比值为...

加色混合(additive color mixture)

见“颜色混合”。

加速度防护(protection from acceleration)

对加速度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危害进行的防护。其措施大体上分为两类:(1)通过工程技术途径使飞机和飞船等运载工具的加速度数值降低;(2)采用某些特殊的设备、方法提高人体对加速度的耐力,如采用...

加速度耐力(acceleration tolerance)

即“G耐力”。

加速度耐受力训练(acceleration tolerance training)

亦称“抗G生理训练”。提高歼击机飞行员+G2耐力的重要措施。包括三个方面。(1)抗G动作训练。目的是训练飞行员正确掌握抗G动作的要领和技巧,提高+G2耐力,并清楚了解+G2负荷的生理效应和抗G动...

加速度现象(acceleration phenomenon)

苏联犯罪学、生理学、心理学用语。儿童和少年的身体、性和智力发育加快的现象。被认为与少年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有一定联系。按加速度成长的少年儿童,其受暗示性增强,有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增强等现象,许多人...

加速度效应(acceleration effect)

加速度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加速度可分为线加速度、径向(法向)加速度和角加速度三类。持续性线加速度或径向加速度的效应主要是引起人体内血液转移。由于人体的主要大血管都是沿着与身体长轴平行的...

加算法心理能量测定

即“内田-克雷佩林性格测定”。

加西亚

加西亚(John Garcia,1917—1986) 美国实验心理生物学家。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罗莎。当过农场工人、机械师和士兵。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在G. I. 比...

加西亚效应(Garcia effect)

即“味觉厌恶学习”。

加州人格测验(California Test of Personality)

一译“加利福尼亚人格测验”。人格评鉴工具。美国索普、W. W. 克拉克等人1942年编制出版。用于诊断人的生活适应状况,可个别施测,亦可团体施测。其编制构想是,生活适应是个人适应与社会适应之间的...

加州心理测量表(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

即“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

家风(family style)

家庭成员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有别于其他家庭的各方面的特点。其形成与家庭成员,特别是掌握实权、最有影响的主角的智力水平、道德面貌、个人品质、生活经历、民主作风、兴趣爱好与职业等有很大关系。对个体社...

家计心理(family livelihood mind)

人们安排和处理家庭经济生活的心理。如家庭财产管理心理、家庭财产继承心理、家庭购买决策等。是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家谱法(pedigree method)

一译“家系研究法”。探讨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方法。高尔顿1889年在所著《遗传的天才》中研究智力遗传的作用时提出。该方法要求选出一个具有所要研究的特征的标志个案,调查这一个案的家...

家谱图(genogram)

亦称“代际图”。按遗传支系画出的家庭关系系统图。类似于生物学的遗传谱系图,通常涉及两代以上。图示中一般用方框代表男性,圆圈代表女性,用水平线联在一起表示婚姻关系(注上结婚时间)。从水平线上接下垂...

家庭(family)

以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社会群体。包括父母、子女及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主要功能:(1)生物(繁衍)功能。即生儿育女,照顾老人,进行人口再生产。(2)经济功能。家庭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是生产...

家庭暴力结构理论(structure theory of family violence)

认为家庭暴力主要由家庭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引起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利斯在所著《暴力家庭:夫妻间的体力攻击研究》中认为,家庭暴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动态现象。有几种家庭一般易发生家庭暴力:处于社...

家庭背景(family background)

对家庭发生、发展与变化起重要作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家庭的稳定、心理气氛、人际关系及凝聚力,特别是...

家庭财产管理心理(family property management mind)

家计心理的一种。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心理因素。有学者认为,其表现有三种情况:(1)重视家庭财产的管理。认为家庭财产来之不易,非常爱护,悉心管理,注意家用物品的使用和保护,时刻注意防火和防盗;若有损...

家庭成员互动(family members interaction)

一译“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包括父母、夫妻、父子(女)、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和其他成员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家庭角色关系的结果与动态体现。父...

家庭成员相互作用(family interaction)

即“家庭成员互动”。

家庭冲突(family conflict)

家庭成员之间因关系不协调而产生的矛盾和对立现象。主要包括夫妻冲突、直系家庭中的婆媳冲突、代际冲突等,其中最基本的是夫妻冲突。若经常发生而又没有及时合理地解决,尤其是夫妻冲突,会导致家庭的不稳定和...

家庭宠物(household pet)

与家庭主人有特殊亲昵关系的动物。主要指狗、猫和一些家养的鸟类。与主人之间的感情比其本身的经济使用价值更为重要。特别是成为主人的生活伴侣和慰藉依靠时,这种作用更加突出。与主人的交往是相互的,但就对...

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

家庭治疗技术用来揭示和干预家庭内人际关系的非言语性技术。实施中,治疗者让一位家庭成员担任“导演”,由其将其余家庭成员置于各自位置,在重现的某一家庭生活场景中组成一“群雕”。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测量学...

家庭犯罪预防(prevention of offense in family)

家庭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家庭成员可能产生的犯罪行为的活动。具体包括:(1)充分实现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满足精神生活功能及满足性生活功能,能有...

家庭功能评定(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

亦称“麦克马斯特家庭功能模式”。临床量表。艾普斯腾等1983年编制。旨在发现和了解家庭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家庭治疗和研究的依据。其理论基础来自麦克马斯特的家庭功能模式。有七个分量表,分别评...

家庭购买决策(purchasing decision of family)

家庭消费生活中关于购买消费品的决定。其核心问题是谁充当决策者。一般而言,家庭成员中具有权威的人(当家人或户主)充当着购买决策者,而且以男性为多。实际情况各种各样,可以分为三种:(1)优势控制型决...

家庭购买者角色(role of family purchaser)

个体消费者在家庭购买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责任以及发挥的作用。具体分为:(1)发起者,即第一个提议或想到购买某种商品的家庭成员;(2)影响者,即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家庭购买决定的家庭成员;(3)决...

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包括姻亲、血亲与收养关系。其多样性与家庭规模有关。核心家庭只有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直系家庭要加上婆(翁)媳(婿)关系、祖孙关系;联合家庭还要加上...

家庭关系指征(Family Relation Indicator)

投射性测量工具。用于评价儿童对家庭的感情和态度。赫威尔斯和里考瑞希设计。其内容包括33张情况各异的家庭图片。主试将每一张图片都给儿童看三遍,借以核实儿童对图片反应的效度。每次均让儿童说出他们看见...

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

评价个体对自己家庭环境知觉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R. H. 穆斯等人1986年编制。施侧对象为父母或11岁以上的个体。共90个项目,计10个分量表,分三方面:(1)关系。包括凝聚力(即家庭成员...

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特点:(1)主要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2)家长与子女间有血缘关系、彼此亲密,教育容易取得成效,但也可能“感情用事”,不注意方式,简单生硬或溺爱纵容;(...

家庭教育气氛(family education atmosphere)

父母教育子女的心理背景。分过度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父母应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要求,从小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让他们在团结、友爱、轻松、愉陕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心理学(psychology of family education)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作为社会基本群体的家庭,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微社会环境,儿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从出生到独立生活,他们要在家中生活20多年,家庭具有重要的...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人员的构成类型。从代际关系的角度划分,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从家庭夫妻关系的角度划分,包括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家庭中成人与儿童比例越高,则...

家庭解组(family disorganization)

家庭破裂。在夫妻间的矛盾激化到无法用对话、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常规方法解决时出现。原因很多,有经济、政治、思想、心理、生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1)婚姻的基础差,草率结合;(2)夫妻关系失...

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

亦称“家庭心理疗法”。团体心理疗法。通过矫正家庭系统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该疗法将症状行为与问题视作病态家庭关系的结果而非某一成员的特性,即心理疾患产生于家庭人际关系而非个体内部。治疗者...

家庭排行(family constellation)

兄弟姐妹排列次序。排行不同,其人格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父母的感情、受注意或忽视的程度以及父母的要求等均不同。一般说来,长子长女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这与父母要求他们照顾弟妹,帮助料理家...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S)

临床量表。美国学者奥尔松等编制。包括30个自评项目,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即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的改变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

家庭神话(family myth)

在家庭成员中出现的一种歪曲事实又为家庭成员共同接受的观念。家庭利用这种观念可逃避焦虑。弗里亚首先将其用于家庭关系,拜恩一霍尔进一步发展。家庭神话在家庭成员中代表一种妥协,可通过神话的发展应用潜意...

家庭生活量表(Family-Life Scale)

团体人格测验。斯陶特编制。内容包括信任、情感、友谊三方面。适用于中学生。中国台湾学者黄春枝已将其修订为中文,称亲子关系适应量表,于1979年出版。以百分位报告结果。

家庭生活周期(family life cycle)

一个家庭建立、发展、分解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1)筑巢期。结婚建立家庭、生儿育女。(2)满巢期。孩子还未长大,主要任务是教育子女,是一个消费单位(包括生活消费和文化消费);(3)离巢期。子女...

家庭私密性(privacy in home)

私密性的一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适当分离,以控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接触的数量和时间。不同的个人和家庭对私密性的需要程度不一样。有的家庭比较开放和随便,很少考虑利用家庭布置和陈设来控制私密性;另一些...

家庭危机(family crisis)

由家庭冲突导致的家庭内部的一种不稳定、甚至家庭解体的状态。它可能使儿童因得不到父母的爱而造成心理障碍;或因父母的离异而自卑;或因不堪忍受的压抑而离家出走,甚至违法犯罪。

家庭危机干预(family crisis intervention)

对危机状态下的家庭进行的积极介入。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可以来自外部,如失业、住房问题、意外事件等,也可以来自家庭内部,如家庭成员死亡、患病、角色转换、触犯法律等。危机使家庭及其成员陷于应激状态...

家庭稳定(family stability)

以爱情为基础、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状态。在家庭中,人以血缘和婚姻关系连接。家庭是人的生产单位、经济单位,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只要心理共同体不破裂,家庭即使不得已离散,家庭关系仍然存在。...

家庭系统疗法(family system therapy)

鲍温首先采用的家庭治疗方法。他提出了代际之间的系统理论,将健康的婚姻和家庭看成与个体的自主以及个体和他的原始家庭的区别有关。他的理论由八个概念构成。(1)三角,也叫情感三角,指一个具有三个部分的...

家庭消费生活管理心理(management mind of family consuming living)

家计心理的一种。家庭消费生活计划安排中的心理活动。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心理因素。据一些学者研究,主要包括:(1)希望合理安排家庭消费生活的心理。这种心理在经济状况一般或不太宽裕的家庭中表现比较突出...

家庭消费影响(consuming influence of family)

家庭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家庭生活方式对其成员消费模式的影响;(2)家庭生活周期对家庭消费形态的影响;(3)家庭教育对子女消费观念的影响;(4)家庭购买者角色和决策类型对家...

家庭心理疗法(family psychotherapy)

即“家庭疗法”。

家庭心理学(family psychology)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组建和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分不开,家庭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员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总是与复杂多样的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

家庭心理咨询(famil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心理咨询工作者对有关家庭问题的心理学解答。一般采用直接交谈或电话、通信等方式。就来访人员提出的有关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适应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和指导人们妥善处理家...

家庭游戏疗法(family pla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游戏与家庭系统方法相结合,在治疗中,父母与子女共同进行游戏活动。其目的包括:(1)发展亲子关系,增进亲子依恋,使父母获得教育儿童的知识、技能,更好地担当父母的角色。(2)帮助家庭成...

家庭余款保存心理(mind of saving remaining money of family)

家计心理的一种。有以下几种类型:(1)存银行心理。有这种心理者认为,将余款存入银行是最好的保存方法,既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又可积零为整、积少成多,以备将来家庭使用;既安全保险,又能生息。(2)...

家庭治疗协议(therapeutic contract in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最初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治疗家与接受治疗的家庭就求助的问题及治疗目标所达成的协议。也可包括双方的责任与工作方式等内容。在以后治疗阶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家庭咨询(family counseling)

有关专业人员对家庭问题提供科学解答和积极建议的活动。旨在促使家庭问题的解决,避免家庭危机的出现,发挥家庭的正常功能,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增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包括家庭心理咨询、家庭法律咨询、家庭医...

家庭自我(family self)

亦称“家庭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重要性等的认识、情感和评价。个体据此对家庭成员产生某种倾向并作出选择性反应。对维持家庭稳定和个人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家庭自我概念(family self-concept)

即“家庭自我”。

家庭作业(homework assignment)

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在两个治疗时段之间给来访者布置的任务。目的是巩固来访者前阶段认知、情绪的改善和对技巧的掌握。能有效地降低治疗结束后的复发率,全面提高疗效。在许多治疗中被广泛地采用,如行为治...

家畜行为(farm animal behavior)

人工饲养的动物的行为。与野生动物一样,家畜离不开摄食,也会对危险信号作出反应,交配繁殖,并保持良好的机体状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上行为表现的频率可能与野生的有所差别,但很少会从其行为节目单上消...

家长委员会(parents' committee)

学生家长的群众组织。一般分两级:一是全校性的,一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家长参加,形成统一的意见,与学校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并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困难。因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能...

家长学校(parent's school)

教育组织。向学生家长传授教育、培养孩子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一般由各个学校建立,也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术团体举办的。招生对象:O岁到十七八岁儿童与青少年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

家族识别(kin recognition)

动物在同种成员间区别有无亲属关系的能力。主要出现在高等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无脊椎动物中也有少数例子,如蜜蜂。有的利用群体或窝的气味识别遗传上有关系的群体成员;有的利用与自己外表相类...

家族选择(kin selection)

增加种群内能促进亲属生存及成功繁殖基因的一种选择。个体的绝大多数基因与其他亲属是共同的,亲属的成功繁殖会把这些基因传下去,其繁衍程度随与亲属关系的远近而略有差异。英国行为遗传学家W. D. 汉密...

家族选择学说(kin selection theory)

社会生物学中用于解释利他行为演化的理论。利他行为的产生似乎与自然选择理论有矛盾,因为后者关注个体生存竞争。也就导致自私的特征形成。其实不然,这个矛盾是这样解决的:一个个体如果牺牲自己并帮助与它有...

甲基转移假说(transmethylation hypothesis)

精神分裂症致病原因假说。研究发现生物胺的某些甲基化衍生物是强致幻剂。有人提出体内由于正常存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过度甲基化或解毒不足,蓄积了过多的有毒甲基化衍生物。他们认为,这种内源性致幻物质可导致...

甲状腺(thyroid gland)

内分泌腺。位于颈的前部、气管上端的前面和两侧。其甲状腺滤泡的囊状小泡既是基本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滤泡上皮细胞产生甲状腺激素。其激素能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如功能减退,新陈代谢率就降低...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

心身疾病的一种。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全身性内分泌病。根据起病年龄可分为呆小病、幼年型和成年型三型。病因有多种,绝大多数为甲状腺本身病变;其次是垂体病变和下丘脑病变所致继发性甲状...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

简称“甲亢”。心身疾病的一种。甲状腺机能增高,分泌激素增多或因甲状腺素在血循环水平增高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在遗传基础上因精神刺激等应激因素而诱发自体免疫反应所致...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

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为L-甲状腺素(T4)和L-3,5,3'-三碘甲状原氨酸(T3)。一般T4含量较高,但T3活性比T4约大5倍,在机体内起主要作用。正常人每天生成70微克~9...

贾德

贾德(Charles Hubrard Judd,1873—1946)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印度巴雷利一传教士家庭。1894年毕业于美国韦斯利安大学。是美国第一代留学德国的冯特的学生,1896年于...

贾斯特罗

贾斯特罗(Joseph Jastrow,1863—1944)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波兰华沙。早年移居美国。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886年在G. S. 霍尔指导下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哲学...

贾斯特罗错觉(Jastrow illusion)

一译“扎斯特劳错觉”。大小错觉的一种。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上下排列(如图),因对比而看起来上面的小而下面的大些的错觉现象。

贾谊

贾谊(前200一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时称贾生。汉文帝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旋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其司法心理思想丰富。提出“民为政本”的基...

钾平衡电位(potassium equilibrium potential)

钾离子停止流动时的细胞膜外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离子中,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和位于细胞内由大分子蛋白质组成的负离子对静息膜电位影响最大。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极不相同:在静息状态下,对大分子蛋白...

假痴不癫

《三十六计》提出的心理战术。其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宁可装作糊涂而不行动,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地里筹划而不动声色。这是一种麻痹敌人...

假定游戏(make-believe play)

即“象征性游戏”。

假发情(pseudoestrus)

怀孕或未到发情期的雌性接受交配并表现出发情的阴部特征的现象。在灵长类动物中已有例证。有杀婴行为的长尾叶猴群中,怀孕的雌性倾向于与群中新入主的雄性交配,这被认为是一种防止自己未来的婴猴被杀害的策略...

假反馈(pseudofeedback)

实验中主试将他人的反应或者被试以前做出的反应信息提供给被试的过程。如在α反馈训练中,为了检验“期望”这一主观因素是否会影响α波产生的多少,研究者们就采用假反馈的方法:“期望”获得成功的一组被试所...

假交配(pseudocopulation)

没有受精功能的交配。见于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如哺乳动物,只有爬背,没有插入。可以发生在雌雄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两只雄性或两只雌性之间。在异性场合,也许对维系配偶亲合有作用,代表从直接生殖关系中解...

假母(pseudomother)

亦称“代替妈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哈洛1965年研究婴猴恋母的性质和母性影响时设计的猴模型。用金属编织圆筒,外面裹毛巾布,上面装一个猴头。他将一只失母的婴猴单独养在一个笼里,笼内除有上...

假怒(sham rage)

动物情绪反应。剥除大脑皮质的动物对轻微刺激表现出的一种不可控制的愤怒。特点:当刺激一旦发出,立即触发愤怒;当刺激撤退,愤怒立即消失。生理学家巴德1929年发现。实验中,剥去大脑皮质的猫对很轻微的...

假设-演绎行为主义(hypothetico-deductive behaviorism)

亦称“逻辑行为主义”。一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赫尔提出。从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出发,认为一切适应性行为基本上都是物理的而非心理的。特别赞赏欧几里得和牛顿等人关于数学和物理的演绎系...

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method)

一种侧重假设的演绎的科学方法。其程序是先建立一套表述清晰的公设,再以最严格的逻辑演绎出有关具体现象的一系列互相连结的定理和推论。假设演绎系统基本上是“自我校正性的”,即通过实验检验结果来证实、修...

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

亦称“统计检验”。统计推断的一种。根据抽样结果,在一定可靠性程度上对一个或多个总体分布的原假设作出拒绝或接受结论的统计程序。用于检验样本统计量的数值与假设的总体参数是否显著差异时称差异显著性检验...

假设检验说(hypothesis-testing theory)

概念形成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概念形成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试首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提出一些概念可...

假设平均数(assumed mean)

在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或方差中,若数据的绝对值很大,而利用平均数或方差的运算性质,对原数据组作平移变换而虚设的常数。在计算\(X_1,X_2,\cdots,X_n\)的平均数时,对\(X_i\)作变...

假设群体(hypothetic group)

亦称“名义群体”、“统计群体”。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把具有共同社会特征与心理特点的人归到一起并冠以名称的群体。没有共同活动和交往,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综合,便能制定工作的战略和策略。

假声(false tone)

亦称“小嗓”、“二本嗓”。表演技巧的一种。指用假嗓发出的声音。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发声时,与真嗓相比,把喉孔缩小、气流变细,即发出此种声音;再配以辱、舌等的适当活动,就会使之悦耳动听。男歌手...

假释成败预测(predic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for parole)

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与心理因素,对即将被假释的罪犯重新犯罪可能性的预先推测。犯罪预测的一项重要措施与方法。科学化的假释预测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8年,美国社会学家E...

假条件作用(pseudoconditioning)

两种刺激中的一种能引起某种特别反应,致使原来不易引起该种反应的刺激效果加强,甚至单独刺激也能引起该种反应。与条件作用的主要区别:产生后者的无条件刺激必须在条件刺激之后出现,而前者中的两个刺激是随...

假相倚沟通(false interdependent communication)

人们只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和方式而不顾及对方反应的信息交流。如课堂上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丝毫引不起人们兴趣的政治宣传与说教等。缺乏灵活性,枯燥乏味,沟通效果很差。

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

个体在头脑中想象出的、无形存在的、观察和评价自己行为表现的他人。常见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青少年期,是青少年自我中心的一种表现,即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这种自我欣赏心理的表现。它使青少年更多地把自己视...

假想人格

即“似是型人格”。

假想玩伴(imaginary playmate)

儿童想象中的玩伴、精神上的朋友。儿童正常的情感表现形式。大约15%~30%的3岁~10岁儿童会出现这种状态,并自然消失。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和第一个孩子以及聪明伶俐、富有创造性的儿童更可能具有假想...

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

智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类似痴呆而实际并非痴呆。临床表现为智能缺损似乎特别严重,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虽能理解问题的性质,但回答荒谬,给人故意装傻的印象;或者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往往接近于正确答案,却...

假性模仿(pseudoimitation)

模仿的一种。重复其他人行为的现象。出现于4个月的婴儿。皮亚杰认为,由于婴儿的活动受到此时期各种机能发育不成熟的限制,这种重复性行为只发生很短的时间。

假雄行为(pseudomale behavior)

亦称“假雄性行为”。发生于全由雌性组成、属单性生殖或孤雌生殖物种中的一只雌性让另一只雌性爬背,形同有性生殖物种的交配行为。原因尚不清楚。由于求偶行为产生的激素影响,单性生殖物种的雌性能产出更多的...

假孕(pseudopregnancy)

雌性哺乳动物交配而未受孕但表现类似怀孕的生理状态。因为交配会刺激机体分泌大量性激素,引起与怀孕相关的生理变化,如卵巢内膜活动周期停止。

假诈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常用以治疗过分的喜悦、悲伤、焦虑、愤怒、惊恐等精神障碍与伴发的行为异常,也用于治疗诈病。方法为虚构一种针对病者的或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告知患者,使之感到有...

假肢(prosthesis)

假臂或假腿。用以替代因事故或疾病而丧失的肢体。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往研制的假肢,不能随意活动。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和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取得,人们充分利用运动的神经控制知...

假装性对话(pseudodialogue)

出现于母亲和婴儿间的对话。在此过程中,母亲对其婴儿的想象性语言反应不予回答,而是指导孩子转向真实、自然的谈话内容。

假字(pseudoword)

为研究需要而设计出来的符合字词结构规则的无意义的字。在拼音文字中,它有音读的可能,但没有意义,不是真字,如英语中的“remond”、“firden”等。在汉字中,它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则,与汉字部件...

价格变动阈限(changeable threshold of price)

使人们刚能觉察并产生反应的物价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物价变动一旦超出该阈限,就会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行为、习惯等发生变化,如减少或拒绝购买,寻求其他替代品等。因此,也可将该阈限理解为消费者对价格变动...

价格的心理功能(psychological function of goods price)

商品价格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价格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比值比质功能。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随着价值的波动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主要考察商品的价值状况。然而随...

价格敏感型顾客(price-sensitive type buyer)

对商品售价非常敏感的顾客。特点是对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化都能感觉到,并引起购买积极性的变化。参见“经济型消费者”。

价格数字效应(effect of price numeral)

价格数字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是用数字表示的,十、百、千、万属于不同的单位和范畴,具有特别的意义。另外,各国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赋予数字以不同的意义。日本历史上一直忌讳“4”和“9”,因...

价格效应(price effect)

商品价格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刺激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引起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如商品价格降低则商品需求量会增加,反之亦然。

价格心理学(psychology of price)

商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消费者的价格心理、价格的心理功能以及价格制定者心理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有:价格的心理功能、价格的心理要求、定价的心理策略、消费者的价格意识、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的定价心理、...

价格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price type)

亦称“经济型购买行为”。按消费者购买态度与要求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其特征是选购商品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对商品的价格非常敏感。如有的消费者以价格的昂贵来确认商品的优质,喜欢选购高价商品;有的消费者...

价格型消费者(consumer of price type)

亦称“经济型消费者”。按消费者购买态度与要求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在求价廉物美意识的支配下,凭自己对价格的敏感度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他们选购商品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如有的从价格的昂贵确认商品的优质,从...

价格意识(price consciousness)

消费者对价格高低的意识。直接表现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国外学者在市场调查中发现,有86%的消费者能正确指出6瓶装的可口可乐的价格,有91%的消费者说出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不超过5%;至少有1...

价格与消费心理

书名。消费心理学著作。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系教授小屿外弘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共十二个章。分别介绍了消费心理与动向、心理钱包与构图、价格的心理机制、商品的评价与价格、消费者的价格判...

价格阈限(price threshold)

消费者心理上所能接受的价格界限。分为绝对价格阈限和差别价格阈限。参见“绝对价格阈限”、“差别价格阈限”。

价格战(price-war)

商业竞争的一种手段。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而围绕商品价格展开的激烈竞争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心理战,主要是通过广告宣传等大众传播活动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争夺人心。

价值(value)

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在哲学中,与“善”、“可取”、“值得”、“好”、“应当”等概念具有共同的含义。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一种满足。非客体固有的属性,而是在客体属性与主体需求的选择...

价值的条件(condition of worth)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个体体验到关怀的条件。罗杰斯认为,关怀的需要是人类共同的需求。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等)对儿童的某些行为给予关怀,对另一些行为不给予关怀,儿童即据此内化社...

价值观(values)

亦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表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尺度,为人生提供理想...

价值观辨析(values clarification)

一译“价值观澄清”。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不通过教育灌输而借助提问、讨论与练习,鼓励个体自己去发现、考虑、检验、选择或更新个体已有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提高个体的亲社会价值观。旨在帮...

价值观辨析学派(school of values clarification)

西方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研究的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拉斯、S. 西蒙和哈明等人。该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的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由于不能一开始就被...

价值观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

即“价值观辨析”。

价值观调查表(Values Survey,VS)

评判被试对生活目标(终极性价值)和行为方式(工具性价值)重要程度的认识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罗基奇1967年编制。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18种生活目标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如自由、幸福等);(2)...

价值活动测验(Test of Value Activities)

价值观测量工具。肖尔1953年设计。包含四个价值观维度:理论的、社会的、审美的和经济政治的。每一维度涉及20个问题,共包括80个条目。

价值量表(value scale)

态度量表的一种。通常由一组相互关联反映不同价值标准的态度语句或问题构成。根据被试对它们的反应可推测他的价值标准。

价值目标(value goal)

主体对周围现实在经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审美与其他方面的志向和追求。人以某种态度评价客观世界的依据。个人的价值目标是在掌握社会经验过程中形成的,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

价值内化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of value)

弗洛伊德根据超我的概念提出的价值观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潜意识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旨在使人适应和服从现实的生存条件;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价值判断(value judgment)

判断的一种。与“事实判断”相对。从价值观的角度,运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对客观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一般回答“怎么样”、“应该怎样”的问题。在道德判断中的“不应该说谎话”,即是一种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在进...

价值素描问卷(Value Profile Questionnaire)

测量价值观的问卷。贝利斯和考奇1969年共同设计。由252个条目构成。这些条目不是实验者主观确定的,而是通过小组面谈和问卷获得的,并形成了该价值素描问卷以及产生了四个不相关的因素:对权威的接受、...

价值外塑论(external-shaping theory of value)

斯金纳根据强化学说提出的价值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外部环境强化作用下进行选择的结果。个体良好的行为受到强化,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便逐渐确定下来。通过社会的生存竞争,符合社会...

价值研究量表(Study Scale of Value)

测量价值观的测验。G. W. 奥尔波特等人1960年设计。由45个项目构成,要求被试反映自己选择的偏好程度(测出的是实际的偏好,而非应该的偏好)。G. W. 奥尔波特等确定了六种基本性动机作为价...

驾驶舱领导行为维度(cockpit leader behavioral dimension)

驾驶舱领导在任务和人际关系上的不同观念和行为倾向。通常可分为关系定向和任务定向两个维度。美国联合航空公司1985年最早将此概念引入驾驶舱资源管理领域。高关系定向的驾驶舱领导倾向于首先考虑他人感情...

驾驶舱职权梯度(trans-cockpit authority gradient)

机组匹配的权力梯度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1995年爱德华最初提出。他认为,既不能将技术、资历、职位很高的机长与年轻、胆小的副驾驶匹配在一起(梯度过于陡峭),也不能将两个技术、职位、资历相当的...

驾驶错觉(driving illusion)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错误知觉。如没有感知到有关的道路环境信息,或发现信息却感知错误。主要原因有:(1)道路环境信息强度较弱,如在路旁无建筑物等明显标志的情况下下坡行驶时,驾驶员可能会认...

驾驶错误(driving failure)

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员知觉、决策和反应等错误,即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知觉延迟,决策错误,反应不恰当。特里特等人对2258起交通事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知觉错误占55%,决策错误占40%,反应错误仅占...

驾驶观察(driving observation)

驾驶员对交通环境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感知。如果观察获得的感知材料反映了实际情况,那么驾驶员就比较容易作出准确判断和恰当的操作反应,使车辆安全行驶。反之,如果观察所得的感知材料不可靠,驾驶...

驾驶环境(driving environment)

影响驾驶员操作行为的物理环境。包括四个方面:(1)驾驶环境,如驾驶室容积、空调设备、发动机布置、驾驶室座位的安全舒适性,车内噪声等;(2)道路,如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道路;(3)各种交通标志、信...

驾驶技能(driving skill)

自动化的驾驶动作。经练习而形成。驾驶员的操作主要凭借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属动作技能。主要特征:(1)系统性。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要不断接收外界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一连...

驾驶决策(driving decision)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面对各种交通事件决定策略和办法的过程。与知觉有密切联系,决策依赖于知觉信息,但与知觉又有区别。通常,驾驶员先有知觉,然后进行决策。驾驶员期望超过前面慢速行驶的汽车时,首先要判断...

驾驶可靠性(driving reliability)

保障安全行车的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品质。包括适宜性、训练素养和健康状况等。适宜性的主要指标有:(1)情绪稳定,即驾驶员在复杂危险的情况下,能克服惊慌和恐惧感,准确迅速地采取行动;(2)反应准确、迅速...

驾驶模拟实验(driving imitation experiment)

研究驾驶行为的方法。借助模拟器,设置一种类似于真实驾驶的情境,通过控制或改变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可分为两类。(1)全部任务模拟实验。在全部任务模拟器中,通过各种方法使之产生驾驶车辆的逼真效果,包括...

驾驶能力(driving capacity)

顺利从事驾驶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由以下能力组合而成:(1)灵敏而准确的感知能力;(2)良好的注意力;(3)较好的记忆能力;(4)敏捷有效的思维和预见能力;(5)迅速、准确的动作反应能力;(6...

驾驶判断(driving judgment)

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对周围道路交通信息的分析和估计。对行车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要求迅速、准确。依赖于驾驶员对驾驶知识的掌握、经验、注意和交通环境信息的特点等。主要包括对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分析和决断。驾...

驾驶疲劳的测定与解除(measurement and method of relieving of driving fatigue)

了解和消除疲劳程度的方法。最常用的为颜色名称测验和触觉两点阈测验。前者根据疲劳时视觉机能降低、反应变慢的原理,设计颜色纸100张,让被试说出颜色名称。测完后,统计用去多少时间,有多少错误。疲劳时...

驾驶期待(driving expectation)

驾驶员对将出现的环境刺激的反应倾向。如在山区公路上行驶,临近自己期望的转弯口时,驾驶员会减速、鸣号并偏中行驶。车行驶到交叉路口碰到红灯时,会停车等候放行信号,但看见对向车辆开动时,驾驶员也可能跟...

驾驶任务(driving task)

驾驶员承担的驾驶工作。分狭义与广义。狭义是指驾驶员对车辆的监控。现在已有一些数学模型,可用于对车辆的全自动操纵,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增强驾驶的舒适性,使驾驶员处于主动地位。驾驶员控制车辆的方式...

驾驶实验车(driving experimental vehicle)

可观测驾驶员驾驶心理活动及行为等各项指标的实验装备。驾驶员的操作受其生理状态、视力、警觉等的影响,但这些变量很难观测到。安装在这种车辆上的传感器、计数器和记录器等(通常从外面看不到)可以测量驾驶...

驾驶视觉探测(driving visual search)

驾驶员眼睛运动观察。观察结果常被当作心理活动指标或注意的方向指标。因为只有当物体的映象落在视网膜中央凹时,驾驶员才能清楚地注意到这些物体。受外部和内部两种机制的控制。外部机制是指边缘视区的模糊表...

驾驶适应性(driving adaptability)

驾驶员对驾驶仪器、标记、行人、来往车辆、道路环境及操作逐渐习惯的情况。适应良好,可为行车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适应水平的高低,受驾驶员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

驾驶适应性测试(driving adaptability test)

驾驶适应性检查方法。因行车事故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动作反应特征、注意力特征、智力水平、性格、安全意识水平、工作满足感等)和个性特征关系密切而显得十分必要。以选拔、淘汰、测查和教育为目的。可较早发...

驾驶室设计(cab design)

驾驶室建造方案的制定。驾驶室是驾驶员的工作空间,其基本功能是为驾驶员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之感到愉快、舒畅,保障车辆安全正点到达目的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室内各种配置要适应人的需要。...

驾驶习惯(driving habit)

驾驶员因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操作行动方式。习惯是否良好,对安全行驶、节油和车辆保养有影响。从学习驾驶起,就要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并遵守操作规程,才能形成。

驾驶效能(driving efficacy)

驾驶员按一定标准完成任务的效率。驾驶员处于人机系统的核心,驾驶效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效能也就有了保障。导致驾驶效能降低、影响安全行车的不利因素有:驾驶能力低、驾驶疲劳、饮酒、服用药物和麻醉品、错误...

驾驶心理学(psychology of driving)

交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驾驶员对交通环境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决策及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人-机界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因机械电子设备广泛应用而成为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人-机...

驾驶兴奋(driving excitement)

驾驶员进入驾驶情境时的身心临战状态。如注意高度集中、感知敏捷、动作灵活准确等。受驾驶员对任务、条件的认识和技能熟练水平的影响。

驾驶音乐(driving music)

亦称“背景音乐”、“功能音乐”。驾驶过程中驾驶员随时调控播放的音乐。在正常情况下,驾驶员的注意负荷并不充分,总还有一些不以驾驶过程为转移的外围区域。这个区域空闲会导致单调感,引起驾驶疲劳。主要作...

驾驶应激(driving reaction in emergency)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对出乎意料的紧张性刺激的反应。紧张性刺激多种多样,如行车途中,突然有人横穿道路,或正在转弯时突然闯出没有鸣号的汽车等。受突然刺激影响,驾驶员会产生身心变化,主要表现为知觉和注意范...

驾驶员动视野(motional field of vision)

驾驶员头部固定不动而眼球自由转动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与静视野相比,在水平的左右方向约各增宽15度;在垂直的上方约增加10度,下方与静视野大致相同。在行驶过程中随运行速度的提高而变窄。因为汽车行驶...

驾驶员动态视力(driver's motional vision)

亦称“驾驶员动态视敏度”。驾驶员在行驶中观察周围物体时的视力。与车速有关。在实际驾驶中,一般要比静视力低20%左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低30%~40%。还受照明度、眼睛角度、大气清晰度、驾驶员年龄...

驾驶员反应(driver's reaction)

驾驶员对环境刺激的应对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1)反应时间。亦称“驾驶员反应潜伏期”,即从接受、辨识环境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如刹车时驾驶员从发现红灯到把右脚移到制动踏板上所需的时间。受...

驾驶员急性疲劳(acute fatigue of driver)

由于长时间连续驾驶车辆而引起的暂时性疲劳。原因明显,主观感受得到,容易引起注意。如注意不易集中,想打瞌睡,腰酸背痛等。只要停车作短时间的休息,就可消除。

驾驶员教育(driver education)

职业教育的一种。对象是驾驶学员和驾驶员。由各类驾驶员学校或培训班承担,但在业务上受当地交通管理机构的督促与指导。主要内容有:(1)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驾驶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用户服务的思想...

驾驶员静视野(static field of vision)

驾驶员头部和眼球不动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包括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视觉机能正常的人,两眼的总静视野在垂直方向约为110度~130度,在水平方向约为180度。

驾驶员静态视力(static vision of driver)

亦称“驾驶员静态视敏度”。驾驶员在静止状态时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常以能识别最小两点所形成的视角为标准进行测定。一般用兰道视力测定环测定。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加以测定。‘各国都有...

驾驶员立体视觉(cubic vision of driver)

驾驶员以视觉感受器辨别交通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高低、凹凸、深浅、前后、左右等特性的知觉。缺乏立体视觉,驾驶员往往把河沟视为大道,容易导致交通事故。驾驶员视觉功能健全及选拔标准之一。

驾驶员慢性疲劳(chronic fatigue of driver)

由于连日劳顿、失眠或通宵玩耍等造成的疲劳累积。自觉症状少,往往主观感觉头脑清醒,误认为自己不疲劳,实际上身心均已处于疲倦状态。危害性大。在刺激单调的郊区公路行驶时,很容易进入半睡眠状态,引发交通事故。

驾驶员模拟训练(simulated training of driver)

在类似于实际的驾驶情境中进行的适应性训练。以提高驾驶员应付各种交通变化情况的能力。通常有语言形象模拟和实景模拟两种。前者是利用语言和形象的表象,还可通过图表、照片等,让驾驶员具体描绘实际行车的情...

驾驶员年龄差异(age difference of driver)

不同年龄的驾驶员在驾驶心理行为方面的不同。日本的宇留野藤雄1975年对326名驾驶员进行了一般情况下的驾驶和紧急情况下的驾驶两项考试,结果显示:(1)在一般情况下驾驶,不超过45岁的驾驶员,随年...

驾驶员疲劳(driver's fatigue)

因驾驶车辆时精神高度集中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机能降低现象。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主要表现是:注意不稳定,范围变小,转移和分配困难;感觉迟钝,调节肌肉收缩的机能降低;记忆减退,创造性思维能力明显降低;从...

驾驶员情感(emotion of driver)

驾驶员对行车过程中各种刺激物的主观感受或体验。以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为标准,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对驾驶工作有一定影响。积极的情感,如欢喜、满意、愉快等,对驾驶员的观察和判断有促进作用,使之感受性提...

驾驶员色觉视野(color sense field of vision of driver)

驾驶员的视网膜受光波刺激引起感觉的范围。一般以白色为最大,其次为黄、蓝、红、绿等。视野中心部位的颜色感觉最为完善。因各种交通信号灯、标志,车内仪表灯等均用色彩表示其意义而显得非常重要。具有色觉缺...

驾驶员身体素质(physical quality of driver)

驾驶工作需要的生理条件和健康状况。对驾驶能力、驾驶适应性、安全行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1)听力,没有听觉障碍或缺陷,如耳聋等;(2)视力,没有视力障碍或缺陷,如失明、色盲等;(3)身高,一...

驾驶员生理心理调查(investigation of driver's physiology and mentality)

事故现场调查内容的一种。对肇事者在事故前后及过程中身心状态的调查。包括身体和精神状况,如身体条件、情绪、是否疲劳、饮酒等,以及交通环境对当事人交通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

驾驶员视距(sight distance of driver)

汽车以可能达到的速度行驶时,驾驶员能看到的车前面的距离。是道路几何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行车安全、行驶速度及通行能力等有很大影响。可分为停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路旁障碍物...

驾驶员视力疲劳(vision fatigue of driver)

驾驶过程中因双眼长时间紧张而出现头昏、眼花、眼胀、视力减退的现象。在以下情况极易产生:(1)汽车挡风玻璃质量差,光线传播不均衡;(2)道路线形单调,灰色较长,直线多;(3)夜间道路照明昏暗,会车...

驾驶员视线(sight line of driver)

驾驶员眼球中心点与目标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地面的高度称为视线高度。车辆驾驶员的视线高度一般为1.1米~1.2米,是道路及汽车设计的依据之一。

驾驶员视线诱导设置(sight-line-indication planting)

曲线道路外侧的绿化种植。作用是预示或预告道路线形的变化(如平面上的曲线转弯方向,纵断面上的线形变化等),诱导驾驶员的视线,目的是确保快速行车安全。在能见度不佳的天气环境下,效果非常显著。绿化种植...

驾驶员视野(visual field of driver)

驾驶员行车时头部不转动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根据眼球是否转动,可分为“驾驶员静视野”与“驾驶员动视野”。受驾驶室结构的影响,可分为直接驾驶视野和间接驾驶视野。前者指驾驶员通过车窗直接观察到的外界范围...

驾驶员心境(mood of driver)

驾驶员与安全驾驶有关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快活、轻松,或不舒畅、郁郁寡欢、烦躁等。对驾驶活动有很大影响。驾驶员心境不佳,常常不能集中精力,反应迟钝,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驾驶员心理负荷(driver's psychological burden)

驾驶员在单位工作时间内的心理承受量。其强度取决于驾驶员的剩余心理容量。因为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限度,对偶然出现的刺激能分配多少注意直接由负荷状态下还剩多少信息处理能力而决定。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

驾驶员心理选拔(mental selection of driver)

以心理测试为基础,看候选者是否符合驾驶条件。目的在于选拔合格的驾驶人员,预防交通事故发生。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心理学专家参与指导。主要采用两类测验:(1)一般心理特性测验。包括简单动...

驾驶员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of driver)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在现代驾驶训练中起重要作用。可分为感知觉能力训练、想象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意志训练、调节呼吸训练等。可长期进行,也可短期进行...

驾驶员信息系统(driver information system)

亦称“路车信息系统”。高速公路上为驾驶员提供前方信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汽车本身具有的移动性能与信息通讯性能有机融合,每辆车都成为其一个构成要素。主要功能:(1)路线向导。根据汽车的所处位置和...

驾驶员行为模式(driver's behavior model)

驾驶行为的基本形式。在交通活动中,驾驶员常被视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信息处理者,主要是处理输入信息,并根据信息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作出恰当反应(如下图所示)。驾驶员驾驶汽车,先要观察道路、行人情况,感...

驾驶员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 of driver)

男女两性驾驶心理、行为的不同。日本交通心理学家宇留野藤雄1975年的比较研究发现男女驾驶员有以下差异:(1)行车前喝酒,强行超车,驾驶时旁视,多为男性,女性少见;(2)男性对超速行车往往满不在乎...

驾驶员性格(character of driver)

驾驶员对待事物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如勇敢、怯懦,节约、浪费,认真、马虎,诚实、虚伪等。与驾驶安全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驾驶员一般具有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

驾驶员夜间视力(night vision of driver)

驾驶员夜间行驶中的视力。夜间,人的视力下降,特别是颜色辨别力大大降低,为驾驶员观察带来很大困难。受以下因素影响:(1)照明条件。照明度加大,视力增强,照明度下降,视力衰退,黄昏时亮度下降很快,人...

驾驶员知觉(perception of driver)

驾驶员反映道路环境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与安全行车有密切关系。可用镶嵌图形测验来鉴别。测试中,要求被试在组合图形中找出镶嵌在其中的指定的简单图形。一些人很难把简单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驾驶注意(driving attention)

驾驶员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呈现在驾驶员视野中的事物很多,如车辆、道路、行人、周围的建筑物与标志等,但驾驶员只能注意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之感知得很清晰,对其他部分就只能感知得模模糊糊。...

驾驶姿势(driving posture)

驾驶员驾车时的坐姿。基本要求:坐稳在驾驶座椅上,脊背靠在座椅背上,腿能将踏板踏到位,手臂能伸曲自如地操纵方向盘。姿势正确,可具有良好的视野,便于观察道路情况和仪表,进行准确及时的操纵,减轻疲劳程...

尖端缺损现象(point lacking phenomenon)

童年阶段智商很高的妇女成年后的成就与智商不成比例的统计学现象。1974年,特曼和奥登的斯坦福超常儿童研究追踪了600多名智商在135以上(占人口的1%)的孩子,发现女孩成年后职业平常,很少有人出...

间脑(diencephalon)

脑组织。位于脑干和大脑半球之间。由前脑分化而来,进一步分化为丘脑和下丘脑。两侧间脑中间是第三脑室。只有一对脑神经即视神经自此人脑。可分为四个部分:丘脑本部、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丘脑本部位于第...

监禁痛苦(pain of imprisonment)

因受监禁、失去人身自由给罪犯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带来的痛苦。西方法律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心理学家R. 约翰逊和托奇曾主编《监禁的痛苦》。美国犯罪学家G. M. 赛克斯在所著《监禁社会:...

监禁心理学(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

即“监狱心理学”。

监狱规范失调(prison anomie)

在押犯无法适应监狱规范所引起的心理与行为失调等症状。罪犯人监后,其社会规范发生较大变化,但罪犯个体仍处于原先规范的氛围中,无法适应监狱内的社会规范,导致人格失调、心理冲突,难以进入劳动改造的进程...

监狱精神病(prison psychosis)

一译“拘禁性精神病”,亦称“拘禁反应”。发生在被拘禁人中的一种精神疾患。反应性精神障碍的特殊类型。在拘禁这种特定情境中,被拘禁人人身自由被剥夺,脱离社会和家庭,面临严峻的受审或刑罚惩罚的压力,若...

监狱人格(personality of prisoner)

因长期服刑和在监禁环境中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格类型。其典型特征为:(1)抗争。由一时一事的不满累积而成的怀疑、仇视他人与社会,反抗现存制度与秩序的阴暗心理。(2)顺从。因长期在监管控制条件下...

监狱设计(design of prison)

对监狱空间及其狱房的安排。目的是减少空间狭小和人口拥挤等对犯人的不良影响。比较合理的是建造大量个人单间,使罪犯有更多的个体空间;去掉监视罪犯的炮塔,代之以不可逾越的自然高地等。但在此问题上存在争...

监狱社会心理气氛(social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in prison)

监狱中影响罪犯群体活动和罪犯个体行为倾向的多种心理因素和心理条件的总和。由以下要素构成:(1)罪犯群体的心理气氛。即弥漫在罪犯群体中的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念和对外部刺激的共同感受。(2)监狱内主流文...

监狱社区(The Prison Community)

书名。美国社会学家克莱默著。1940年在波士顿出版。作者在书中首次提出监狱内罪犯非正式文化的规范、价值和作用,以及决定这种非正式文化产生的渊源、类型的各种因素及关于监狱化的过程等。认为监狱内的非...

监狱适应(adaptation to prison)

亦称“狱内适应”。罪犯对监狱生活由感到不适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初次入监的罪犯常不适应监狱环境,甚至发生拘禁性精神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监狱生活经验的积累,罪犯对监狱环境的不适感和监狱环境对机体的不...

监狱同性恋(prison homosexuality)

监狱中常见的一种性变态心理和行为。分假性同性恋(亦称暂时性同性恋)与真性同性恋两种。假性同性恋较普遍,其形成原因是监狱中的性别隔离,由于同性别的罪犯监禁在一起,罪犯很少见到异性,无法缓解性冲动,...

监狱文化(prison culture)

监狱在押罪犯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监狱的生活方式、习惯、共同的价值观、某些约定俗成的规范等。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现象,包含监狱主流文化与监狱亚文化双重结构,对罪犯的服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监狱心理学(psychology of prison)

亦称“监禁心理学”。法制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和矫治对策的学科。包括罪犯改造心理学、矫正心理学、教育改造心理学、感化心理学、被判刑人重新社会化心...

监狱亚文化(prison subculture)

监狱在押罪犯中自发产生的区别于监狱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部分罪犯认可的与社会主流文化不一致甚至相抵触的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风俗习惯与存在方式,制约犯人的言语和行为。具有维系罪犯非正式群体...

兼材

三国魏刘劭划分的一种人才类型。是人才的三种基本类型(“三材”)之一。《人物志·九征》:“兼材之人,以德为目。”指一个人德、法、术兼而有之。还将“兼材”分为国体(三材皆备)和器能(三材皆微)两种类型。

检核表(checklist)

亦称“检核表式评定量表”。人格特质评量工具。包括许多描述行为特征的词句,其中多为形容词,如热心的、和善的、勤奋的……填表者按符合自己或被评者情形的选答。参见“形容词检核表”。

检核表式评定量表(checklist rating scale)

即“检核表”。

检索(retrieval)

一译“提取”。即“信息提取”。

检验功效(power of test)

一译“检验的势”。假设检验优劣程度的度量指标。当零假设不真时拒绝它的概率。用式子表示为:\(检验功效=P\left \{ 拒绝H_0| H_0不真 \right \} =1-\beta\)。它表...

检验功效函数(function of power of test)

一译“检验的势函数”。假设检验术语。在假设检验中确定统计判断犯错误概率的函数表达式。具体公式为\(\beta(\theta)=P_{\theta}(V)\),\(\theta \in \Thet...

检验模式(testing model)

诺里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字词识别模式。认为字词识别包括以下五个主要过程:(1)知觉分析识别出刺激的知觉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字母的特点或是对词的一些总的分析。(2)知觉的信息被用来确定词条...

减法法则(minus rule)

反应时实验法则。指若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所没有的一个因素,则可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这个因素相应的心理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逻辑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研究一些具有复...

减价效应(price reduction effect)

商品减价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积极的是可引起消费者的满足感,如“今天赶上了,买着好东西了”;消极的是可能使消费者形成不安和不信任的感觉,如“这么便宜是不是因为商品有什么缺陷,或...

减色混合(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

见“颜色混合”。

减少参与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老化理论的一种。库明和亨利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要使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减少职业性与社交性的活动,尤其在情感性人际关系上更应避免涉入,留下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安享自由恬静...

减缩效应(decrement function)

个体被要求长时间注意刺激物时出现的注意集中程度降低的现象。表现为一种注意的“粗糙”和摈弃某些有关的信息。如射击项目的瞄准是长时间的任务活动,运动员会出现注意集中程度下降的倾向。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

主要由于环境气体压力下降得过快、幅度过大,使人体内溶解的氮气变成气泡而引发的一种职业病。分为高压-减压病和低压-减压病。高压-减压病是因人从高气压工作环境过快地转入正常气压环境引起的。早在19世...

简便包装(simple and convenient packaging)

针对经济条件较差的消费者的需要而设计的简单方便的包装形式。既能保护商品,又方便携带。这种包装能给消费者以经济实惠的感受。

简答题(short-answer item)

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测验中要求简短回答的题目。通常用于有明确答案或可简单作答的问题。如“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哪几大洋?”在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中都可见到。

简单表(simple table)

统计表的一种。见“统计表”。

简单二择一辨别(simple two-choice discrimination)

传统比较心理学常用的一种动物学习实验程序。实验对象一般为灵长类动物、大鼠、鸽子和其他脊椎动物。训练动物时,同时呈现两个刺激(一般均为视觉刺激),一个为阳性,另一个为阴性,要求动物只对阳性刺激作出...

简单反应(simple reaction)

心理学实验技术。用于只有一种刺激和一个反应相结合的最简单的操作任务,可测量最基本的心理加工过程。

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

亦称“唐德斯A反应时”。反应时的一种。在反应时实验中,呈现预备信号2秒后,被试对呈现的单一刺激立即作出单一反应耗费的时间。包括刺激输入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群所必需的时...

简单观念(simple idea)

17世纪英国哲学家J. 洛克用以反对笛卡儿天赋观念的基本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由外部物体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觉形成。通过观念的联合或联想形成复杂的知识观念,故根本不存在天赋观念。后人将洛克的这一概...

简单计时器(simple timer)

测定反应时的心理实验仪器。1928年皮耶隆首创,使用简便、无噪声且相当准确。用于视觉实验时,主试用拇指将一根米尺垂直按在墙上,尺的零点朝下,尺的上端与被试的平视视线相齐,并在墙上作一记号。主试说...

简单结构准则(simple structure criteria)

将初始因素负荷矩阵变换成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的规范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瑟斯顿提出。具体有五条:(1)每一行至少有一个负荷为0;(2)每一列至少有\(m\)个负荷为0(\(m\)为因素个数);...

简单皮质细胞(simple cortical cell)

一种视觉皮质细胞。对视野中有一定位置和方向的某种宽度的线条或边缘的刺激具有最强反应。

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亦称“完全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一种。其特征是,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可能被选进样本中去,而且任一个可能样本都有同等可能被取到。分可重复抽样和无重复抽样两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可...

简单隐遁意结(simple claustral complex)

见“隐遁意结”。

简单主题(simple thema)

默里人格测验术语。与“复合主题”相对。被试所编故事中主要人物的需要与环境压力的交互作用及其相关的单个故事的结局。

简短策略性心理疗法(brief strategic psychotherapy)

由治疗者担任主导角色,建立并校正治疗策略的筒短心理治疗方法。特征是在治疗过程中,由治疗者向病人布置任务,或让病人扮演某种角色,以发展患者的社会教能,并激励患者将所学得的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强调以...

简短接触心理疗法(brief contact psychotherapy)

以接触次数较少和会晤时间较短的方式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接触是一种治疗关系,其治疗者通常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亦即患者的主管医生。这些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学治疗...

简短精神分析心理疗法(brief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基于早期精神分析原则发展起来的一组时程较短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早期的许多治疗相对都是短期的,只是随着精神分析的全面建立,疗程才逐渐增加。但费伦茨等人以及后来的F. G. 亚历山大一直倾向于简...

简短疗法(brief therapy)

即“简短心理疗法”。

简短心理疗法(brief psychotherapy)

亦称“简短疗法”、“短期疗法”、“短期心理治疗”。治疗者就患者当前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直接、快速及有效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自1961年,美国加州帕罗奥托精神研究院成立第一个简短心理治疗中心至今,以...

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rofile of Mood State Short Form)

简称“简式POMS”。评价运动员潜能的有效心理指标。澳大利亚心理学者R. 格罗夫等人1992年编制。由40个形容词构成选择项目,让被试按五级量表法(“完全没有”、“有一点”、“适中”、“相当多”...

简相关系数(sim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系数的一种。与“复相关系数”相对。在不考虑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参见“相关系数”。

简易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

临床量表。常用于精神病症状评定。奥沃若和高汉姆1962年编制。最初由16项精神病理症状组成,1967年修订版增加为18项,包括幻觉、焦虑和思维障碍等,组成5个因子:抑郁焦虑、思维障碍、退缩迟缓、...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临床量表。用于认知功能评定或痴呆、智力缺陷筛查。美国福斯腾1975年编制。共19项,如时间定向、空间定向、注意力、计算、记忆和言语功能等。将各项目评分相加得总分,再根据总分高低判断受测者有无认知...

见闻之知

北宋张载首次提出的关于个体靠感官接触外物而获得知识的一个认识心理概念。认为见闻之知是由耳目等感官在外物的影响下所产生的:(1)耳目等感官是产生见闻之知的生理器官:“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

见贤思齐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一种观点。《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其他人的不良道德行为时进行自我反省,是受教育者调动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见证人心理(mind of eye-witness)

司法实践中被侦查人员邀请到现场对某诉讼行为进行观察、监督、作证的人的心理特点。通常有:(1)回避心理。胆小怕事,害怕受牵连,害怕被告人及其家属的刁难等,不愿充当见证人。(2)自私心理。个人主义、...

见诸行动(acting out)

即“潜意识显露”。

间断量表(discrete scale)

测量间断变量的工具。与“连续量表”相对。其数量不是连续的,只能按某一规律规定其中的数量,不可随意插入其他数值。如测量家庭人口、职业类别的量表。

间断量数(discrete measure)

亦称“点量数”、“间断变数”、“不连续量数”。表示间断变量的量数。与“连续量数”相对。其中,每个数值只表示一个点,而不表示一段距离。用代数中的整数表示。如班里的学生可能为30人,也可能为31人,...

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 theory)

用于阐述有关进化速率的理论。埃尔德里奇和S. J. 古尔德1972年首创。反对传统的达尔文进化观点,认为发生在种群中的微观进化和致使物种起源的宏观进化等均处在一个连续系统之中,通过无处不在的选择...

间断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亦称“部分强化”。强化程式的一种。与“连续强化”相对。有机体作出的正确反应中只有部分得到强化的训练方式。有定比率强化和定时距强化、变比率强化和变时距强化。与连续强化不同,不必对每个反应都给予非条...

间隔划分(compartmentalization)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详见“次级适应方法”。

间接暗示(indirect suggestion)

向他人发出不显露动机、不指明事物意义的信息。与“直接暗示”相对。可使对方在刺激内容之外体验到信息的实质内容,并发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由于方式较含蓄,一般不会引起被暗示者的心理对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ment)

即“间接测验”。

间接测验(indirect test)

亦称“间接测量”。心理测验的一种。与“直接测验”相对应。(1)测量结果必须转换成另一种分数,才能表示个体某一特质的意义。如智力测验中,原始分数必须转换成标准分才能说明智力的高低。(2)在记忆研究...

间接刺激泛化(mediated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即“次级泛化”。

间接攻击(indirect aggression)

攻击的一种形式。个体受挫后不是直接攻击挫折来源(人或事物)而是针对挫折来源之外的对象而采取的攻击。可分为:(1)幻想性攻击,即只在内心通过想象进行而不付诸行动的攻击;(2)替代攻击,即由第三者代...

间接故事法(method of indirect story-telling)

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要探索的问题和被试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编拟含有道德内容的情境故事,讲给儿童听,同时提出问题,儿童作出自由回答之后,研究者可再追问,从儿童对故事主人公行为的评价判断...

间接观察法(in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直接观察法”相对。研究者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特点是可根据仪器记录的言语或行为反应进行反复分析,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参见“观察法”。

间接回忆(indirect recall)

回忆的一种形式。在不能直接回忆过去有关经验的情况下,个体借助中介联想而进行的回忆。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和决策过程,具有问题解决的形式。

间接交往(indirect intercourse)

交往的一种形式。与“直接交往”相对。交往伙伴借助中间环节如书信、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进行的交往。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在大规模的社会群体中对成员施以广泛的...

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

一译“中介经验”。 1 人通过间接的途径或推理而获得的认识。与“直接经验相对。人类认识的成果、精神财富和知识的主要构成,包括古今中外一切书本知识。可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知识。 2 德...

间接精包传播(indirect spermatophore transmission)

陆地动物不需要雌雄直接交配而能使雌性受精的"一种特殊方式。属于物种特性。这类动物的雄性缺乏交配器官,将精包存放在地面上,引诱雌性拾取它而得以受精。这种动物大多生活在潮湿地带,其精包不易干裂。这可...

间接理解(indirect comprehension)

理解的一种。个体以自己先前经验为中介,通过思维过程而实现的理解。这种理解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经历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才能由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向明确的、清楚的理解过渡。...

间接联想(mediate association)

亦称“远隔联想”。借助中介性事物在两个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与“直接联想”相对。这种联想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对解决困难和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间接量表(indirect scale)

心理量表的一种。与“直接量表”相对。其特点:获得的测量结果,并不是直接得之于被试对刺激本身的判断,而是根据被试对刺激排列的顺序间接地获得。如有A与B两种高低不等的声音,让若干个被试判断,若有50...

间接量表法(indirect scaling)

量表编制的一种方法。与“直接量表法”相对。其特点:用在量表上的单位,不是通过被试对刺激或问题本身的判断直接获得,而是通过被试对不同刺激或问题之间的比较、顺序排列间接获得。如有甲、乙两种强度不同的...

间接判断(indirect judgment)

判断的一种形式。以思维为中介进行的抽象形式的判断。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

启动范式的一种。因学习项目与测验项目存在某种间接相关而产生的启动现象。如学习项目(element)在形状、发音上与测验项目(elephant)相近,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启动现象。参见“启动效应”。

间接侵犯行为(indirect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的一种。不直接伤害侵犯对象的身体而是对其心理或精神进行打击,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与“直接侵犯行为”相对。一般不易辨认。如施以白眼,态度冷淡地甩开别人等。

间接群体(indirect group)

组织比较大,人数较多,人与人之间接触比较少,甚至没有直接接触的群体。与“直接群体”相对。

间接适宜(indirect fitness)

生物体通过帮助非直系亲属个体获得遗传基因传递收益的现象。与“直接适宜”相对。一个个体为帮助非直系亲属个体而贡献出自己的基因,相应地便产生了如果没有该个体帮助便无法生存的亲属个体。通过提高非直系亲...

间接推理(indirect inference)

演绎推理的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思维形式。包括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二难推理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三段论为典型。三段论是由三个判断构成的,其中前面两个判断为前...

间接效应(indirect effect)

路径分析术语。一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三个变量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效应。变量\(X\)对变量\(Y\)的间接效应等于由\(X\)到\(Y\)的整个路径的各路径系数的乘积。在下面的路径图(如图)...

间接选择(indirect selection)

个体通过帮助亲属而不是子代,潜在地增进它们的某些基因使之得以延续的一种方式。与“直接选择”相对。出现于遗传上不同个体对亲属繁殖成功率的影响不同时。即亲属选择。假若通过被帮助的亲属传递的基因收益大...

间接照明(indirect lighting)

照明器光线中有90%~100%向上投射,有0%~10%直接投向工作面的照明器光线分布方式。

间距机制(spacing mechanism)

指动物群体或个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不与邻居群体或个体接触,避免拥挤,以便有效利用空间。如灵长类动物表现为划分和保卫领土;澳大利亚袋鼠成年者独自掘一道网状地道洞穴,不与邻居者相通,也与地上物理的和...

间歇性爆发障碍(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一译“间发性爆发障碍”。精神障碍的一种。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提出。其特点:短暂性的攻击性冲动,间歇性发作,通常只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尔后迅速消失;一...

间歇噪声(intervallic noise)

噪声声级高于背景声级时间大于1秒且在观测时间内其声级多次降低到与背景声级相等的噪声。一种非稳态噪声,对人的危害程度取决于间歇噪声暴露的平均能量水平。如人在85分贝的连续稳态噪声环境下暴露24小时...

建构定理(construction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ll条定理之一。指人是通过分析事件的重复性来预测事件的。如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日以继夜,冬去春来。

建筑决定论(architectural determinism)

一种传统的建筑规划、设计观念。认为人类行为由建筑环境决定,无论起因还是过程,均受建筑环境的制约、支配。只要适当改变城市或建筑的物质形式,就能改变个体的行为,促进人际交往,使个体安居乐业。以建筑师...

建筑空间(architectural space)

由建筑内空间与外空间(建筑群空间)构成的整体空间。其使用功能受工程技术、经济、艺术造型和心理感受等因素的制约。运用对立统一法则构筑建筑群空间,注意对比、韵律、比例和尺度,综合各相关因素,如绿化、...

建筑空间效应(effect of architectural space)

个人处于特定建筑空间时的行为反应。建筑空间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现实存在,又是人们观赏的对象,其效应受其实际尺寸、光线、通风、色彩、质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个人的心理、行为甚至个性。

建筑心理学(architectural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建筑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人的需求与建筑的关系;(2)人的认知与建筑的关系;(3)人的活动习性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形式心理(mind of architectural form)

建筑设计中的创造心理过程。建筑心理学中,形指原形,是自然的东西,式指法则、规律,是人为的,形式是人为地将自然形态改造成为新的、美好的、符合人们喜爱的形象。是设计的深化,使精神和物质紧密结合。有别...

剑桥-萨默维尔青少年研究(Cambridge-Sommerville youth study)

1937—1945年在美国波士顿市郊的剑桥和萨默维尔两地进行的最早的少年犯社区处遇方案研究之一。由哈佛大学卡伯特教授发起。目的是使生活顾问人员与少年交朋友,对少年进行指导和帮助,防止他们进行违法...

剑桥少年犯罪人发展研究(Cambridge study in delinquent development)

英国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一项预测性纵向犯罪行为的研究。1961—1962年,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的D. J. 韦斯特、法林顿等开始对研究所周围1英里范围内若干小学的411名小学生进行研...

健康(health)

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它与疾病之间没有绝对的划界,而是处于同一连续体之中,中间有各种移行状态。在评价个体或团体的健康状态时,必须考虑到生理、心理...

健康控制观(health locus of control)

个体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信念。可分为:(1)健康内控观。个体相信健康操之在己,相信自己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对健康的作用。(2)健康外控观。个体相信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健康或疾病,相信医生和运气。持健康...

健康人格(healthy personality)

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内在感到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并在意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较好发展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健康人格者的共同特征主要是能自我抑制、有个人责任心、有民主的自我兴趣和崇高的理想。它一旦...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以及教育训练、科学研究和职业指导原则,探求健康、疾病和机能失调的原因,分析并促进社会保健系统的发展和健康政策的制订,以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其任务是...

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

个体对自己采取的健康措施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看法。包括对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的看法,为消除健康问题而采取的行为的作用,以及对自我效能的认识等。其发展较早,大部分十一二岁儿童即与成人一样,具有较稳定的健康...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解释青少年保护健康行为的理论模式。该模式认为,青少年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行为受关于“健康”的信念驱动。若认为自己容易感染某种疾病,这种疾病将会对自己的生命有负面影响;有减少易感性的防护性措施,采...

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

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如不吸烟、适度而有规律的锻炼、安全的性行为、平衡饮食、定期体检等。

健康咨询(health counseling)

心理咨询之一。以保持身心两方面的健全,实现健康地生活为目的。包括疾病防治与保健指导。前者由医疗机构提供,侧重于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后者由卫生保健部门提供,侧重于营养平衡、身体锻炼、生活方式指导...

健谈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voluble type)

亦称“活泼型购买行为”。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表现出健谈与活泼的购买行为。其表现特点为:在购买商品时,能很快地与人接近,愿意与营业员或其他顾客交换意...

健谈型消费者(consumer of voluble type)

亦称“活泼型消费者”。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详“健谈型购买行为”。

健忘症(amnesia)

即“遗忘症”。

渐成说(epigenesis)

一译“后成说”。研究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理论。认为胚胎发育经历一个从未分化的受精卵开始,逐渐分化出各种组织、器官的发展过程。与主张胚胎的各器官组织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预先安排在受精卵中的预成论相对立。...

渐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认为人的所有的发展阶段是依次展开的。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自我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各个发展阶段相互联系,个...

渐进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

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组织的两条原则之一。指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观念的概括性、包摄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即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逐渐加以分化。这样的学习多次进行后,学生的认...

渐进模型测验(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

非文字智力测验。测试项目为若干个模型组或图案组,各组模型或图案含有某种规律,由易到难系列变化。每一组中封有一小块模型或图案缺失,要被试从另外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类似模型或图案中选出恰当的一块补入,使...

渐进式放松训练(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

使肌肉先紧张后放松的训练方法。E. 雅各布森1908年提出。目的是通过对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细心体验所产生的放松感。具体做法是,找一个安静场所,先使肌肉紧张5秒~7秒,并注意此时的感觉;然后很快地...

渐进型犯罪动机(gradual motive of crime)

通过较长时间动机冲突而形成的犯罪动机。与“瞬间型犯罪动机”相对。行为人在犯罪动机形成过程中,反社会动机与反对动机的冲突需较长时间。在开始阶段,任何一方在动机冲突中都未占优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反...

渐进性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

见“运动中的身体干预”。

渐近分布(asymptotic distribution)

亦称“极限分布”。概率论术语。随机变量序列在\(n \to \infty\)时按某种收敛(弱收敛)方式所趋于的极限变量的分布。如二项分布在\(n \to \infty\)时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

践履

身体力行,躬亲实践。中国古代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南宋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强调对知识的实践行动。陆九渊则把它作为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为学有讲明,有...

践形

践,践履;形,形色。原指人性体现于形色。后衍为力行、实践的深化。它既是一个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接物应对、改天换地、做自然和社会主人的过程。《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

鉴别指数(discrimination index)

项目分析指标。测验编制中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其估计方法很多,编制测验中,根据用不同方法估计出的鉴别指数对项目作出取舍,结果基本相同。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

键盘(keyboard)

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按键排列构成的数据输入装置。可分为固定功能键盘和多功能键盘。在固定功能键盘上,一个键对应一个功能,用它输入数字字母时,一个个字符必须按规定序列依次输入。在多功能键盘上,一个键对应...

江瓘

江瓘(1503—1565) 明医学家。字民莹。歙县(今属安徽)人。诸生,因病弃举子业,专攻医学。收集历代医案、秘方,参考文献百余种,历时20年,编成《名医类案》。重视心理病因,《名医类案》汇集...

将来计划(future planning)

个体对自己今后生活的时间分配的关心,并尝试设想可能的将来,对之进行安排。将来的概念是从过去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现在的时刻,然后观察到它退到过去,并开始意识到前面还存在着尚未出现...

僵硬(rigidity)

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个体仍固守成见、对抗变化、缺乏变通性的适应障碍状态。轻则表现为思想僵化,重则出现适应缺陷,影响生活,成为适应缺乏症。须进行心理咨询,做特殊教育训练,加以矫治。也指病态的身体木僵...

奖酬权力(reward power)

对实行和完成组织目标作出成绩者进行奖赏的权力。可以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作为奖励。在组织情境中,一般可考虑为金钱、晋升、嘉奖、荣誉、工作或职务的调动等。由于人们在组织中追求这些东西,因此有资格...

奖金制度(bonus system)

一种报酬分配制度。其主要特点是根据特定的任务或服务,提前规定好分配的数量。其影响因素:(1)定时制度,根据一定时间内的任务完成比例来确定分配比例;(2)数量因素;(3)奖金与表现的联系方式;(4...

奖励管理(incentive management)

一译“诱因管理”。指运用奖赏激励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参见“奖赏激励”。

奖励机制(reward mechanism)

有机体在学习情境中作出某种反应受到的奖赏物强化对该反应出现机率提高的作用机理。奖励在动物和人类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奖赏物的强化,有机体的学习往往难以成功,但对不同动物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实...

奖赏(reward)

任何能使个体感到满意并能激励其作出积极反应的刺激,或者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的旨在维持或增强该行为的刺激。班杜拉认为,这是影响模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个体更可能模仿结果受肯定的行为。它使观察者形成...

奖赏激励(motivation by reward)

对人的某种积极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其保持这种行为。奖赏得当,能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之产生更强的工作动机。有两种形式:(1)外在奖赏激励。根据员工的绩效给予一定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提升机...

降钙素(calcitonin)

亦称“促钙激素”。一种可降低血钙浓度的激素。最初认为它由甲状旁腺分泌。其实,它主要由甲状腺滤泡细胞分泌。确切地说,应称为甲状腺促钙激素。此外,胸腺也分泌。主要通过对骨组织的作用,使血钙降低,也可...

降怒疗法(rage reduction therapy)

即“Z过程依恋疗法”。

交哺(trophallaxis)

同种社会性昆虫个体间互相照料、喂饲食物的行为。在黄蜂、蜜蜂、白蚁和蚂蚁身上高度发展。一只蚂蚁碰到另一只同窝蚂蚁时,首先用触角互相辨认,然后一只刚吃过东西的蚂蚁会吐出一滴蜜汁给另一只蚂蚁。一种黄蜂...

交叉(decussation)

中枢神经系内左、右侧同类神经纤维从一侧越正中线到对侧,在正中线左右交织。如,锥体交叉为左右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从一侧越前正中裂至对侧,在前正中裂左右交织。又如,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

交叉对峙(cross confrontation)

即“交叉面对”。

交叉感觉匹配(cross-modality matching)

一译“跨通道匹配”。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调节其对应的刺激强度,使其在各通道中产生主观上相同刺激强度的过程。如调节某个音调的响度使其响度听起来感到和某一重量的轻重一样。实验表明,不同感觉通道的感觉...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监狱心理学术语。罪犯群体中存在的相互重复感染、诱发犯罪心理,传授犯罪思想、经验、情节、手段、语言等的现象。罪犯间的不良交往所引起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使罪犯沾染多种恶习,掌握多种犯罪手法。

交叉间隔时间典型调查设计(cross-lagged panel design)

考察因果关系倾向的一种调查研究设计。美国心理学者贝克曼等人1975年提出。要求至少须对所要考察的两个因素各测两次,并分成两个时间点来测定。以凝聚力和运动成绩的测定为例。第一次测定凝聚力的时间须与...

交叉监视(cross-monitoring)

飞行过程中机组成员对人、机进行的相互检查、监督活动。目的是防止或发现影响飞行安全的危险因素,避免飞行事故。据统计,机组因交叉监视不力而发生的事故约占机组原因的1/3。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分工...

交叉路口(intersection)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处。按所处的空间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是交通的枢纽,也是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主要特点:(1)冲突点和交织点增多。有...

交叉面对(cross confrontation)

一译“交叉对峙”。心理治疗技术的一种。保罗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录音、录像、记录和信件等材料,重新呈现给患者,让患者不是先面对人,而是先面对呈现的材料,这些材料中的内容较易为...

交叉耦合旋动错觉(cross-couple gyral illusion)

前庭本体性错觉的一种。飞行中人体同时绕两个轴向旋转时,由于获得科里奥利加速度而引起的似在绕第三轴向旋转的错觉。如当飞机绕某一轴向(如Z轴)旋转飞行时,若飞行员头部同时绕另一轴向(如X轴)转动,就...

交叉启动(cross priming)

启动范式的一种。在这种启动范式中,学习项目和测验项目分属不同的符号系统。如先通过图画或另一种语言让被试学习“elephant”这一概念,然后再让被试对“e_e__a_t”进行补全。参见“启动效应”。

交叉迁移(cross transfer)

动作学习迁移的一种。在身体一侧某个部位形成的机能,对身体另一侧相对应部分的机能获取发生正迁移的现象。通过两点阈的测量和镜像画的实验等方法都能发现这种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身体一侧的动作练习,...

交叉伸展反射(cross extension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握住新生儿一条腿的膝部,使腿伸直,当敲打或按压这条腿的脚底时,另一条腿会立即弯曲,然后又很快伸直,似乎要推开这个刺激。正常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在出生时就具有,直至4周~5周后...

交叉收养实验(cross-fostering experiment)

研究生活环境对动物个体发育和行为特点影响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给具有不同特性的两个品种的幼小动物互换母亲。如让一种最不易受训练的硬毛猎狐犬的母犬哺育最易受训练的牧羊犬的子犬,同时让后者的母犬哺育前者...

交叉双重分离(crossed double dissociation)

内隐记忆实验性分离方法。实验中一个变量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如\(a\)、\(b\)是某变量的两个水平,\(T_A\)、\(T_B\)是两个任务,则\(T_A(a)>T_A(b)\),而\(T...

交叉效度(cross validation)

一译“对照效度”。效度的一种。从同一总体中抽取出第二个被试样本作为第二次施测得到的测验效度。其建立主要采用对照组方式再行测验,比较两次测验结果以确定其效度高低。在只有一个预测源的情况下,其确定过...

交叉效度分析(cross validity analysis)

测验效度概化能力的考察方法。将一个已由一个样本证实具有预测效度的测验再施测于另一样本,以确定它是否仍然有效。只涉及被试样本的概化。对两个独立取自同一总体的样本分别建立预测源——效标关系,考察从一...

交叉效度收敛(shrinkage in cross validation)

心理测量学术语。分析交叉效度时,从第二个样本得到的预测效标成绩与真正效标成绩的相关比从第一个样本得到的效度系数要低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使原相关达到最高点的随机因素在确定交叉效度的样本中不一定有。其...

交叉掩蔽(cross masking)

听觉掩蔽现象。一耳听到的声音强度足够传输到另一侧的内耳,导致对另一侧耳产生的掩蔽作用。

交错绳难题(patterned strings problem)

传统比较心理学中的一种实验。测验动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物面前摆放数条互相交错的绳子,其中只有一条远端系有食物,观察动物是否能选择有食物的绳子以取得食物。大都用猴、黑猩猩和低地大猩猩做被试。早年...

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植物性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其高级中枢在大脑边缘系统,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胸](或颈8)~腰3(或腰2)节段的灰质侧角中间外侧核。节前纤维起自中间外侧核细胞,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进入交感于后,终于椎...

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

20世纪7(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关于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的理论。他反对传统的行为公式\(B=f(P,E)\)把人(\(P\))与环境(\(E\))视为独立的影响行为(\(B\))的因素,也...

交互效应(interaction effect)

在多因素实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共同作用而对因变量的影响。交互效应不是各因素效应的和,而是各因素联合作用产生的效应。对于两个因素A与B的情况,若因素A的不同水平对应的因变量的差会随着B因素的水...

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在刺激引起的两种反应中,一种反应抑制另一种反应的现象。两个神经中枢彼此抑制的现象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在神经肌肉标本中最早发现。如电刺激伸肌的神经,除引起该神经兴奋,导致伸肌张力迅速增加外,还...

交互作用(interaction)

两个或两群动物相遇时彼此给予刺激与作出反应,由此交换信号的现象。常见于求偶、争斗和双亲照料子女的场合。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

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精神病学家E. 伯恩首创。其哲学基础是一种反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内部存在一种促使情感成熟以及自主性发展的动力。该方法认为,人任何时候的行为都来自于父母、儿童、成人这三种自我状态...

交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

① 身心二元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身与心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 个体的一切行为是由其自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的一种理论。是阐述个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包括两种含义:广义地说...

交际距离(association distance)

即“人际距离”。

交流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

交通心理学术语。飞行中飞行人员与空中交通管制员或其他机组成员传递与交流指令、信息时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与飞行是否安全、准点、有序及高效有关。包括四个方面:(1)运用通话标准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具...

交流障碍乘客(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passenger)

有语言、听觉或视觉障碍的乘客。包括生理上的聋、哑及听不懂、看不懂语言的乘客。与空勤人员和其他乘客交流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忧郁、误解、恼怒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尤其是当飞机处于紧急状态、执行紧急疏散程...

交配后行为(postcopulatory behavior)

动物交配之后立刻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性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认为,交配并不是动物性行为系列的终结,因为鸟类和哺乳动物存在明显的交配后行为模式,是性行为系列中和谐和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许多雌鸟,如野鸭、...

交配行为(mating behavior)

雌雄动物使精子和卵子遇合的行为。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虽无两性之分,但两个个体也会结合,使两个个体的染色体重新配合。雌雄同体的蚯蚓,体内既有产精子的器官,又有产卵子的器官,生殖时,两条蚯蚓的生殖孔...

交朋友小组(encounter group)

亦称“发展性咨询小组”。罗杰斯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类咨询团体的总称。这些团体包括:训练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个人成长小组、马拉松小组、人类潜能小组。它们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注重来访者...

交替问题(alternation problem)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学习任务类型。在这种任务中,要求动物在没有外部线索的情况下作出一系列的交替反应。分单次交替问题与双次交替问题。以大鼠学习时间迷津为例:在一个T形迷津中,一次向左转可以得到食物...

交替行为(alternative behavior)

动物在探索环境中自发的行为变换。丁格尔、E. O. 威尔逊和福勒分别于1965和1976年研究过。典型的实验是让动物走T形迷津,动物第一次走时可能选择左转弯,第二次可能是右转弯;或者相反。是动物...

交通安全干预(traffic safety intervention)

多途径综合增强交通安全的措施。包括改善道路条件,制定交通安全政策及采用一些有效的安全方法。如改造机动车道,增加车辆流动,减少碰撞;实施系安全带的法规,保护驾驶员的安全;制订车辆安全行为标准,增加...

交通安全心理学(psychology of traffic safety)

交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人的心理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1)人-车-路关系;(2)驾驶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活动规律;(3)适合驾驶员身心特点的道路、车辆、仪器装置、操纵装置、...

交通标志(traffic sign)

便于驾驶员在极短时间内正确识别道路交通信息的标牌。要求易感知、易辨认。目的是促进道路畅通,保证车辆运行安全。可分为主要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主要标志分指示、警告、禁令、指路四种;辅助标志分车辆种...

交通公害(traffic public hazard)

由道路交通产生的大气污染、噪声和振动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危害。其结果可能导致中毒、生理机能降低,引起神经官能症、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生理疾病,还会出现心烦、焦虑等心理症状。主要受害者是交通参...

交通管理心理学(traffic management psychology)

交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旨在提高交通管理组织的效能。主要研究内容:(1)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管理;(2)道路交通控制的心理学问题;(3)道路交通法规的立法和司法...

交通流调查(traffic flow investigation)

对交通流变化趋势、特点及其规律的把握。包括交通量调查、交通速度调查和OD调查(起讫点调查,即一定区域和时间内人、车、货出行的起点和终点调查)。具体作用:(1)确定道路设施(如道路等级、道路横断面...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运用数学和力学定律研究道路交通流(车流或人流)运行规律的科学。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中用来对道路和各种交通设施的使用效果进行科学分析,以找出交通拥挤的原因,减少交通时间的延误,提高交通设施的使用效...

交通人类工程学(traffic human engineering)

人类工程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驾驶员的行为特征及驾驶员与汽车和道路环境的关系。旨在寻找帮助驾驶员更容易、有效、舒适和安全地驾驶汽车的技术与方法。早期研究项目是汽车座椅设计,以确保任何身高和体型的...

交通事故成因(cause of traffic accident)

特定交通环境下人、车、道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分为三个方面:(1)人的因素。交通参与者特别是驾驶员,是交通安全的主体,对交通安全负有重要责任。驾驶员责任事故的主要成因:生理、心理状况不符合交通安...

交通事故处理(traffic accident handling)

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现场的调查取证、责任认定、损害赔偿、调解和处罚的总称。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处理过程:(1)现场维护,维持现场的交通秩序,抢救受伤人员,看护肇事人;(2)立案,进...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对交通事故的水平、构成和发展趋势进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大量的交通事故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据。对于揭示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研究内容:(1)与事故有关的基础数据的...

交通事故心理学(traffic accident psychology)

交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交通事故产生的心理原因、环境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提出预防措施。主要研究内容:(1)驾驶员的感知觉、判断和反应错误与交通事故的关系;(2)预防交通事故的心理学措施;(3)驾驶...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confirmation of traffic accident responsibility)

对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定性定量描述。事故处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程序。交通事故的责任可分为全部、大部分、主要、同等、次要、小部分和无责任七种。由交通管理机构按现场...

交通事故中人的间接因素(human indirect cause of accident)

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的条件或状态。主要有酒精中毒、药物损伤、疲劳和缺乏经验等。表现为生理的、心理的、经验的三个方面。其分类见下图。

交通事故中人的直接因素(human direct cause of traffic accident)

事故发生前一瞬间的驾驶员行为故障。主要表现:注意不当、超速行驶、疏忽大意和措施不当,可归因于知觉和反应错误。其分类见下图。

交通视觉干扰(traffic vision disturbance)

妨碍驾驶员有效知觉交通环境视觉信息的因素。显著的有城市街道上的商标、广告及夜晚的霓虹灯、眩光等。将降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视觉能力,延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容易造成驾驶操作失误。

交通心理学(traffic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用心理学的方法与原则研究交通环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涉及交通中与人的心理历程和行为有关的领域。主要研究内容:(1)人与交通工具的关系,分析驾驶员的适应性与操作能力,寻求其...

交通行为(traffic behavior)

人与交通工具在一定地点间的移动。与人的需求与欲望有关,受特定目的的支配。其有效性受驾驶技术与环境条件的制约。

交通行为分析(traffic behavior analysis)

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交通模型的新分析方法。前提是客观观测实际发生的交通流数据。如果能在空间和时间上详细观测每辆车的移动和交通流状态,就可以加深对交通行为的理解。因交通状态总是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必须...

交通需求(traffic demand)

个人或团体对交通的需求。由人的各种社会经济性活动派生。对制定综合交通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了解人的活动。分析其与交通的关系而得出。如了解交通主体本身的情况、出行的目的、行程的距离、使用...

交通宣传心理学(traffic propaganda psychology)

交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交通宣传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从宣传对象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有关心理规律,通过各种传播途径,组织和调节交通宣传活动,以取得影响交通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的预期效果。

交通噪声(traffic noise)

车辆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喇叭和轮胎等产生的声音。使人烦躁,令人讨厌,对身体有害。其污染程度与机动车种类、车速、运行状态、车流量、道路宽度、坡度、路面平整度、是否鸣笛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可采取综合治...

交通肇事心理(mind of traffic accident)

机动车驾驶员发生交通肇事的心理特点。驾驶员肇事前心理状态主要有:(1)强烈的自我显示心理。导致交通肇事的主要内因,表现为争强好胜,超速行车,违章抢道。(2)报复心理。对其他车辆超车感到不满,失去...

交通肇事行为(traffic delinquent action)

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扰乱交通秩序,妨碍交通安全与畅通,侵犯公民交通权益、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的行为。其基本要素:(1)有违章行为;(2)对交通环境造成危害,即造成人员伤亡,车物损失;(3)行为者...

交往(intercourse)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通过交往产生的情感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其形式复杂多样。(1)从交往双方是否借助中间媒介,可以分为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前者是指面对面的交往。由于可...

交往剥夺(affiliation deprivation)

被人为隔离而丧失与他人交往的条件。在儿童中表现为婴儿与成人,尤其是与父母的人为分离,失去了正常的母婴交往,如母亲的照料和爱抚等。早年与其他成员的交往,对于一个人的正常发展是必要的,否则,会使儿童...

交往技能训练(communication skill training)

即“沟通技能训练”。

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

测量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工具。美国学者利里1983年编制。包括15个自陈条目。条目依据两个原则选出:(1)涉及主观焦虑感(如紧张不安)或其反面(放松、平静),不涉及具体的外在行为;...

交往理论(theory of intercouse)

关于交往的系统观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认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一切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一样的交往。因为二者之间不仅传递信息的手段不同,而且传递的信息水平也完全不一样。维果茨基称动物之间...

交往原则(принцип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苏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彼得罗夫斯基对此有较深研究,认为交往作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共同活动中实现,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心理的基本机能。交往分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集体内部的交往受制于统一...

交往障碍(intercourse disability)

儿童在与老师、同学、父母关系上发生的问题,或在集体中的适应不良等问题。交往障碍儿童在入学后表现为:不善于与同学正常交往,或蛮横不讲道理,或孤僻冷漠;在集体中往往受到同伴的拒绝或排斥,不能适应集体...

交心深谈法(heart-to-heart long talk method)

亦称“深层晤谈法”。精神分析理论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调查消费者购买动机的主要方法。调查者一般由市场经营管理者或从事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专门人员担任。被调查者一般为企业的老主顾、股东、调查者...

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1986年由B. M. 巴斯提出的一种新领导风格类型。指建立在上下级之间某种交易基础上的领导。这些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来指导部下,以某种奖励和利益作为下级努力工作的交换条件。

胶质瘤(glioma)

亦称“神经胶质瘤”。来自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的统称。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其中星状胶质细胞瘤占绝大多数。由于呈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不易完全摘除。按肿瘤分化程度,分为1级~4级。恶性程度最...

胶质母细胞(spongioblast)

亦称“成胶质细胞”。早期神经管放射状排列的细胞。被看作是神经胶质的前身,意思是可形成海绵的细胞。其作用是引导迁移的成神经细胞到达大脑皮层的最终部位。此外,在许多种属的动物中,它是神经系统的正常组...

胶质细胞(neuroglia cell)

构成神经系统组成部分的细胞。大多较小,但数目众多。与神经元不构成突触联系,也不发生突触电位。包括源于神经外胚层的大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和源于神经中胚层的小胶质细胞。其中大胶质细胞又分为星状胶质细...

教童子法

书名,清王筠撰。有光绪乙未(1895)元和《灵鹣阁丛书》江氏刻本。该书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对语文教学的识字心理、阅读心理、写作心理和写字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可贵的见解。参见“王筠”。

焦点动物样本(focal animal sampling)

在一群动物中被选取的一个或几个作为观察研究对象的个体。研究者可在特定时间内观察和记录该动物在群中的行为以及与群内其他成员的交互作用。观察终止后,可由另一成员替代。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对一个动物进行观...

焦点广告(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ement,POP)

亦称“购物现场广告”、“购货点广告”、“商店广告”。广告形式的一种。对在购买场所或零售商店的周围、入口、内部以及有商品的地方所设置的招牌、橱窗、商品陈列、商品介绍、装饰等广告形式的总称。由于商品...

焦点心理疗法(focal psychotherapy)

即“聚焦法”。

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ness)

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时所得到的明确的意识经验。

焦点注意假说(focus attention hypothesis)

美国学者莎穆尔1967年提出的用以促进字词识别自动化的一种思想。他认为,为促进字词识别自动化,应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印刷文字本身,而不应过分强调图片、句子或文章等语境的作用;着眼于语境的字词识别训...

焦虑(anxiety)

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特点是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可能伴随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症状。可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前者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焦虑测验(anxiety test)

测量受测者焦虑程度的测验。有些是单独的,如I. G. 萨拉森1 960年编制的儿童焦虑量表;有些包括在其他量表中,用来测量受测者的一般焦虑水平,如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就含有此内容。

焦虑等级(anxiety hierarchy)

一译“焦虑层次”。在系统脱敏等行为治疗中采用的按来访者恐惧程度递增排列的一系列诱发刺激或刺激情境。

焦虑管理训练(anxiety management training)

休因等提出的应付技巧干预之一。其理论基础是对抗性条件作用原则,即让来访者学会一种新行为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或症状。具体方法是先让来访者学会在短时间内进入身心深度松弛状态,然后采用内隐示范法,让其想...

焦虑理论(theory of anxiety)

关于焦虑的本质、类型、生成、机制、发展和应对的理论。主要包括:(1)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来自力比多受压抑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以及因恋母而害怕失去爱、对阉割的恐惧、对超我和良心的负疚感等。弗洛...

焦虑应对(coping with anxiety)

应激应对的一种。用来减轻或消除焦虑的过程。焦虑作为人在应激条件下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其应对过程类似处理应激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两类:(1)针对产生焦虑的刺激或情境的;(2)着重处理焦虑感本身的。前者...

焦虑阈限(threshold of anxiety)

陌生人接近住宅时,引起居住者焦虑的位置或界限。美国人类学家拉帕波特研究不同文化背景要求不同的住宅外部空间私密性后提出。它可以是一幢住宅楼的大门或内门,也可以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界线。因文化背景与地区...

焦虑症状(anxiety state)

以紧迫的灾难性恐惧体验为中心的情绪障碍。患者持续性紧张和不安,常有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惧怕大祸临头,易激怒,常诉说头痛、心悸、消化不良和失眠等。服用抗焦虑药物,可缓解症状。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RAS)

亦称“庄氏焦虑量表”。评鉴焦虑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程度的工具。扎格1976年编制。主要通过被试对自身与焦虑有关的身体状态的评估,了解自己的焦虑水平。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施测时间一般10分钟。...

角回(angular gyrus)

顶叶皮质的一部分。围绕着颞上沟的后端。大致相当于布洛德曼39区。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仅见于灵长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分化较晚。由于是维尔尼克区的组成部分,其病变损伤可影响与语言有关的大脑高级神...

角膜(cornea)

眼球结构成分。眼球壁正前方1/6薄而透明的外凸纤维膜。中央较周边部分薄,厚度约为1毫米。角膜在眼球前方凸出,外表面曲率半径平均为7.8毫米,内表面曲率半径平均为6.8毫米。从前面看,呈椭圆形,其...

侥幸心理(fluke mind)

一种趋利避害的冒险投机心理。有这种心理者即使认为不一定成功,也决意尝试以获得心理满足。在犯罪嫌疑人身上表现显著,特别是初犯,在犯罪心理形成阶段和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既惧怕犯罪活动失败被抓获,又有...

矫正(modification)

通过改变环境或实验致使有机体发生变化的方法。同突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由遗传决定的。可以影响有机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大小、体形和颜色以及植物的生活型)、生理特征(如对温度和光的敏感性)和行为特征...

矫正心理学(correctional psychology)

监狱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矫正或改造罪犯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1)矫正心理学含义及其功能;(2)矫正对象的类型;(3)提高与增进矫正效果的心理学途径与形式;(4)矫正的心...

矫正心理学:犯罪人矫正中的主题与问题(Correctional psychology: Themes and Problems in Correcting the Offender)

书名。罪犯改造心理学专著。美国学者威克斯著。1974年在旧金山出版。全书共10章,主要论述监狱中犯罪人的分类,现实疗法和交互行动分析,治疗社区与指导性群体互动,行为矫正,矫正中的非专业人员,监狱...

脚最佳工作范围(foot operating best range)

指能获得最佳效率的脚工作范围。与许多因素有关。一般认为,若脚控操作对施力要求不大,则脚控制器可布置在小腿前后摆动时脚能达到的范围内,即脚正常工作范围。若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达到脚控的目的,则脚控...

叫声刺激(vocal stimulation)

测试动物对声音反应的方法。一般是用录音机将自然的或人工的叫声录制下来,再发送出去,调查、研究动物的听觉反应。然后通过改变叫声的顺序、节奏,包括滤去某些频率,检测动物的反应,从中获知自然叫声中哪些...

叫声节目(vocal repertoire)

一个体或一物种发出的全部声音信号。除鸟类外,许多灵长类(特别是黑猩猩和新大陆猴)、鲸都有自己特有的发声节目,内容博大、丰富。

校对错觉(proof-reading illusion)

在校对文字过程中发生的错觉。可指人在进行“低水平”校对,如寻找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印刷错误等时,注意不到意思的不通顺;也可指人专心于“高水平”的加工,注意不到其间的文字和标点等“低水平”的错误。...

教材(teaching material)

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狭义仅指通常所说的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系统反映某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广义上泛指教师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手段和工具,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教材保持(reten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识记的教材在头脑中的储存。实质上是对认知结构的储存。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和巩固是避免遗忘达到保持的先决条件。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遗忘尚未发生之前进行复习是必要的。保持是一个动...

教材概括(general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主体对具体材料的抽象认知或对理性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个体在直观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需要经过教材概括这一环节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教材概括是在分解一类事物的组成要素的基...

教材具体化(concretizing of teaching material)

教材中具体材料对抽象认知结构的类化或抽象结构对具体材料的同化。即是将抽象的上位知识推广到同类的下位的具体事物上去,或将下位的具体事物纳入原有上位的抽象认知结构中去,使抽象知识与它反映的具体事物之...

教材识记(memor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加深初建的认知结构的痕迹的过程。即铭记或牢记教材内容。经常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如果识记的事物与人们的需要、情感等密切相关时,也常常会只经历一次就能牢固地识记。受诸多因素制约,如教材的数...

教材识记方式(pattern of memorizing of teaching material)

识记教材内容的各种方式。主要有三类:(1)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前者指在同一时间内,将识记材料反复学习多次,直至熟记为止。后者指在几个分散的时间内,将识记材料反复学习一定的次数,以达到熟记。学习者...

教材直观(intu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在教学媒体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主体对信号的表层意义进行加工,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与联系,对教材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其主要类型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它们都是学习者通...

教化

指教育感化,即通过教育而使人性发生变化。《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中国古籍中常将“教”与“化”分而联之,寓“教而化之”的意思。如董仲舒云:“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

教练员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of coach)

教练员对初次接触的运动员所留下的初步印象。可通过观察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表现及其外表、谈吐、性格特征等获得。由于是在事先无任何认识背景的情况下形成的,故较深刻,对日后与运动员的交往有重要影响。

教练员威信(coach's prestige)

教练员在运动员中享有的名望、声誉及对队员的感染力和支配力。由职务威信和个人威信组成。前者由上级赋予的权力和责任决定;后者由教练员的个人特征决定。若二者不相符合,会降低教练员的活动效果。教练员个人...

教练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coach)

成功的教练员应具备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献身精神;(2)具有包括生物力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运动医学、心理学、心理调整训练等广泛的知识;(3)有...

教练员心理学(coach psychology)

即“运动训练心理学”。

教练员行为描述问卷(Coach's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研究教练员外部行为的测量工具。加拿大学者丹尼森等人1975年根据对加拿大冰上曲棍球教练员的研究编制。由20道问题组成,共分8个维度,即训练比赛型行为、改革型行为、人际关系型行为、社交型行为、描述...

教练员行为评定系统(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CBAS)

美国华盛顿大学R. E. 史密斯等人1977年提出的一种客观评定教练员行为的系统。在观察和分析若干运动项目的教练员行为的基础上概括出。将教练员的行为分为反应性行为和自发性行为两类。反应性行为指教...

教师参与研究(teacher's involvement into research)

教师作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与专家研究往往有所区别,其特点:(1)研究问题可以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中的任何问题,而不一定是大的课题。(2)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

教师反思(teacher's reflection)

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发展教学能力。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要合作进行,而且需要认真思索。...

教师个性类型(type of teacher's personality)

教师个性中对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特征类型。包括:(1)烦躁型、胆怯型与整合型。烦躁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表现出烦躁、冲动和自发性的特征,缺乏精心的组织和调控;高度整合型教师以自控、有条理和目的性为特...

教师角色(teacher's role)

教师在教育情景中所特有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它确定了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与要求。主要有四种:(1)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有两层涵义,一是指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识、技...

教师角色冲突(teacher's role conflict)

教师在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不协调时的内心体验。随着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家长和学生等社会群体对教师的期望更加多样化,教师不可避免会感到角色与期望之间的冲突如父母希望教师严格、讲求纪律,但又与自...

教师能力倾向测验(teacher aptitude test)

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评估受测者是否具备从事教师工作的潜力。测验内容:口语是否清晰、文笔是否流畅、是否喜欢接近儿童、做事是否有耐心等。

教师评定(assessment of teacher)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品质及其教学活动给予合理的评价。既是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从三个方面进行:(1)教学效果。以学生在认知、操作能力、品德以及个性品质等方面...

教师评定量表(teacher rating scale)

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成果的量表。通常包括有关教师本人表现及所教学生行为表现的题目。对评定值,可以做教师之问的比较,也可以把它与预定标准进行比较,了解教师的工作业绩。

教师期待(teacher's expectation)

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行为、表现、变化及趋势的一种愿望。能帮助教师理解和有选择地注意课堂情况。依赖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实际表现、性别、社会背景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等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如安排座...

教师威信(teacher's prestige)

教师个人或组织改变、控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分两个方面:(1)教师的职权威信。即伴随其地位、职权而来的威信。社会心理学家沃勒指出,教师受组织委派,具有法定职权的影响力。如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

教师心理(psychology of teacher)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主要包括:(1)教师职业心理特征,包括教师职业特殊性、教师职业心理基本特征及教师心理角色;(2)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一般智力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

教师主导作用(teacher's dominant role)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教师要遵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通过自己的思想言行,运用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教育能力,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起着领导、教育、组织、引导、启发、指导、...

教师自编测验(teacher-made test)

由教师依照标准化测验的命题形式,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风格编制的测验。与标准化测验相比,其内容范围较窄,常模团体亦较小,适用范围较窄。但可弥补标准化测验的编制成本较高、数量少、不足以满足实际需要的...

教室行为管理(classroom behavior management)

在教室中对多动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的矫正。不是一种特定的治疗技术,而是多种行为矫正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中包括:代币制、行为契约、惩罚以及与家长建立联系等。管理中宜注意:(1)多动症儿童比其同班同学...

教室座位设置(classroom seating arrangement)

教室中的座位安排。包括整体布局、对成员的位置安排及座位设计等。在传统式教室中,学生的桌子面对老师和黑板;在开放式教室中,形式灵活,多种多样。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与容易进行目光接触的人谈话,如靠近...

教条主义(dogmatism)

一种人格特质或认知风格。英国心理学家罗基奇1954年提出。其特点:个体具有封闭的信仰系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差。与专制主义人格特征相关,表现为不友好、拒绝、敌意等。可用罗基奇的“教条主义量表”(...

教条主义量表(Dogmatism Scale,DS)

测量个体在“开放一封闭”这一信念体系维度上的差异的工具。英国心理学家罗基奇1956年编制。有D式(78题)和E式(40题)两种版本。最早的D量表共有78个测题,用以测量信念体系中的不同成分。所有...

教学操作能力(operational ability of teaching)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这些教学策略包括:恰当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编制教学计划的策略...

教学测量(instructional measurement)

借助学绩测验及学科能力测验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其特点:(1)以考核教学成效(即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为测量目的,因而,测量的目标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2)以内在心理结构的形成状况为...

教学大纲(instructional program)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指导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一般由两部分组成:(1)说明部分,主要介绍本学科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要求,选材、编排的主要依据,以及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教学改革(instructional reform)

为提高教学效能而对不合理的教学体制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变革。它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科学性。教学改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设计、严格执行与客观评估。(2)发展性。教学改革必须针对...

教学过程(process of instruction)

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接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从而发展能力和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与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创造新经验的过程,而...

教学活动(teaching activity)

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传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总称。学习活动必须以传授活动为指导,传授活动必须遵循学习活动的规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在教学系统中。其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个别教...

教学计划(instructional plan)

①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和颁布的课程总体规划,亦即国家造就各级各类人才的总体规划。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课程设置;(2)课程安排顺序;(3)课程的学时分配;(4)学年编制(包括学期划分和...

教学监控能力(monitoring ability of teaching)

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教师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有人认为它包含以下因素...

教学结构(instructional structure)

教学系统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指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和作为传递对象的社会经验三个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观点着重从宏观上...

教学决策训练(instructional training of decision-making)

通过让教师或实习生观察、模拟各种不同教学情景中的决策,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有人提出其程序为:事先向接受训练的教师或实习生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包括学业水平、学习风格、班级气氛等,这些信息可...

教学考核与评估的设计(design of instructional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确定教学考核与评估的形式、工具、时间及程序等的过程。教学考核与评估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因而该类设计细致而复杂。中国的冯忠良认为,为使教学考核与评估能获得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教学空间(instruction space)

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制定教学程序计划的依据。

教学控制论(cybernetic theory of instruction)

运用控制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学,以达到对教学过程最佳控制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对动物学习实验的研究和对当时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建立了其直线式程序...

教学媒体(teaching media)

一译“教学媒介”。教学过程中用以负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载体。有两个特点:(1)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2)载有教学信息。在本质上,它是经验或信息的物质载体,而不是经验或信息本身,因而对经验载体的...

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

教学论中指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学活动结果的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及过程具有指向作用,对师生具有激励作用,对教学评估具有参照作用。它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点。在认识上,长...

教学能力(teaching ability)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组合。中国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

教学评估(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依据教学目标,用学绩测验测量教学效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旨在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学,鉴定课程计划,帮助教师进行指导、咨询和个别教学。其工具为学绩测验,包括标准化学绩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教学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of teaching)

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概念,能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2)类同,能概...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的系统规划。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形成的一项现代教学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在于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必须依据...

教学体制(instructional system)

一译“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几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由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四个子系统构成。以教学的完成,即学生心理结构的构建为中心。其中,教学目...

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只有通过...

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各科教学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重点阐明学习心理学原理在教师教学工作方面的应用而产生的原理、原则。该学科源于心理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尝试。20世纪初,心理学家J. M. ...

教学游戏(didactical game)

儿童游戏的一种。在幼儿园或小学初期的教学阶段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中进行的游戏。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手段。主要运用于语言、数学、常识及道德品质的教育。进行时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

教学与发展(Обуч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编。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5年出版。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实验研究的成果总结。共三编20章。第一编为“实验教学论的体系”,全面阐述作者通过实验构建的实验教学论体...

教学诊断(instructional diagnosis)

根据教学目标,实施学绩测验,并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旨在判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能力结构的形成状况,从而识别学生的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并确定学生在某个学科中的薄弱方面...

教学中的概括类型(Виды обучения в обучении)

书名。副标题为“建立各门学科的逻辑-心理学问题”。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著。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2年出版。为作者教学实验研究专著,书中对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心理学、教学论和理论认识的综合性分析...

教育安置(educational placement)

特殊教育方式。为实施个别化特殊教育,按照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程度和个别需要等具体情况,安置适当的教学方式,如养护学校、特殊学校、特殊班级、资源教室等。其意见一般应由特殊教育诊断小组负责提出。

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

测量的一种。广义指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描述各种教育现象;狭义指用数字描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测量学科成绩。测量工具可以是各种标准化测验,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测验及自我或他人评定等。

教育测验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

美国民间测验机构。1947年成立。宗旨:为教育机构提供测验服务项目,通过研究发展教育测量学的理论和技术。主要提供:学业能力测验(SAT)、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及托福考试(TOEFL)等。拥有...

教育法(educational technique)

见“分析心理治疗”。

教育改造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forming through education)

研究系统的教育改造活动对罪犯产生的心理影响及其规律的学科。罪犯改造心理学或矫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1)教育改造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对罪犯的矫...

教育机智(instructional smartness)

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对学生活动保持敏感,能根据学生的表现(特别是意外的表现)迅速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表现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和掌握分寸。这是教师综合应用各种策略解决各种问题和冲突的...

教育技术学(educational technology)

一译“教育工艺学”。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通过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门学科。此名称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英国与日本,70年...

教育经验传递说(theory of experience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

简称“经验传递说”。中国学者冯忠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教育本质的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系统,是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个体社会化需要出发,通过经验传递来造就人才的...

教育盲(educational blindness)

残余视力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的学习者。他们只能以听觉、触觉等学习文化知识。其读、写要利用点字。

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设想或规定。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具有导向、控制和评价功能。它受制于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教育年龄(educational age)

儿童在标准化教育成就测验上得到的以年龄为单位的分数。如某生的教育年龄为10岁,表示他达到了普通10岁儿童的平均教育水平。

教育商数(educational quotient)

学生教育成就衡量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Q+(EA/CA)\times 100\)。式中\(EQ\)为教育商数,\(EA\)为教育年龄,即儿童在标准化教育测验上所得的以年龄为单位的分数,\(CA...

教育社会心理学(educational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教育系统、教学过程中个体与群体在交往和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并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由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

教育实验(educational experiment)

按照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适当控制某些变量,以揭示教育现象内在的因果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研究对象是教育这种社会现象,其因果联系较自然现象复杂;(2)实验被试是人,较...

教育统计学(educational statistics)

应用统计学分支学科。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总体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从量的规定性上认识教育现象。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统计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9世纪后期开始逐...

教育万能论(omnipot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一种关于教育至上作用的理论。强调教育具有决定社会及其发展的作用,遗传素质不影响人的发展,只有教育才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英国教育家J.洛克强调教育对社会及人的作用,爱尔维修将其发展至极端。在...

教育心理学

①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结合的分支学科。其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无论在东方或西方,早在古代就有许多教育心理学的思想。1531年,西方学者琼...

教育心理研究

① 中国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状况与成果。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传人中国以来,不少心理学工作者结合本土的教育实际,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艾伟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制了中小学各年级各...

教育与心理实验(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实证研究方法的一种。在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中,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教育心理对象,探求教育和心理活动中的因果关系,以认识教育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效益。从操作层面看,它是依据研究目的,确定与操纵自变量、控制...

教育障碍(educational handicap)

学习障碍的一种。身体上并无伤残,智力正常,而常因情绪困扰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轻微大脑功能失常,多动等)发生的学习困难。强调学习障碍的教育性质。若不给予特殊教育指导,便不能正常地学习。

教育咨询(educational counseling)

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咨询。广义指对从教育行政到学校管理的所有教育问题的咨询;狭义指对学生教育方面问题的咨询。咨询员多是教师出身。咨询的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课程或专业选择、学校报考、师生关系...

阶层(stratum)

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阶级地位或谋生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具有共同的阶级属性,但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占有程度和数量存在差异,其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不同阶层的政治态度和...

阶层消费影响(consumer influence of stratum)

消费者所属的社会阶层对其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1)同一阶层的大多数消费者喜欢到符合自己社会地位的商店购买商品;(2)同一阶层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品牌、商标及其使用方式大致相同;(3)同一阶层...

阶级心理(class mind)

阶级社会中属于阶级群体的共同的心理现象及心理特征。包括阶级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等,也包括情感及行为习惯。受阶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是阶级生活方式的反映。

阶级心理学(psychology of class)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阶级心理的结构、特征、功能、形成及变化规律。阶级心理是阶级大群体社会存在的反映。任务:揭示各个阶级的社会心理规律,为在朝和在野的各个政党及政府制定阶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

阶级社会中一定阶级所具有的反映本阶级特殊社会地位和利益的集体意识。包括阶级的情感、爱好、习惯等心理和意识形态。其中,意识形态是主体部分,集中体现一个阶级的社会意愿和政治要求,影响、制约阶级的心理...

阶梯法(staircase method)

心理物理学方法。极限法的一种变式。在感觉阈限测定中,将刺激强度的递增系列和递减系列这两种程序结合起来进行实验。如开始呈现的刺激,被试报告“无”感觉,主试就按一定梯级增加刺激强度,当被试报告“有”...

阶梯量表(Ladder Scale)

非语言性主观幸福感量表。美国坎垂尔1967年编制。量表是一个梯形示意图,只有一个维度,有10个阶梯。阶梯的空档里有11个数字(0~10),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来确定自己在梯子上...

阶跃追踪(step tracking)

追踪系统的输入为阶跃函数形式的追踪操作。作为一种瞬变的非周期性输入,它表示目标瞬时突然跃至一个新的位置。如操作员追踪雷达屏上的目标时,扫描线每回转一次目标就跳至一个新的位置。常采用单步或振幅变化...

接触(contact)

人与人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最初行为。群体形成的基础。一般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前者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相互接触,如家庭成员、单位同事间的接触。后者指借助于一定媒介的接触,如借助于文字、电视、印刷品...

接触安慰(contact comfort)

双方通过身体接触平息恐惧、焦躁或敌对情绪的行为。许多灵长类动物彼此争斗后,常出现和解行为,主要表现为双方互相接触身体。小猴受到惊吓时,也往往紧抱母猴或同伴。实验证明,身体与柔软物体接触,能产生舒...

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

人际知觉理论。主张不同群体的人之间要增加接触,以改变原有的定型看法,减少群体间的冲突。通过接触,人们可以全面、深层地进行人际认知,剔除原有的片面或不公正看法,全面发展人际知觉。但是,接触应满足以...

接触叫声(contact call)

动物欲与群内其他个体相接触的叫声。通常被认为是后天习得的。如澳大利亚的凤头鹦鹉和大冠鹦鹉,有时住在同一树洞里,孵出幼雏后,凤头鹦鹉被赶跑,其幼雏由大冠鹦鹉喂养。这些寄养的幼雏长大后,发出的警报叫...

接触频率(contact frequency)

现代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群体团结的术语。群体成员在单位时间内彼此接触的次数。霍曼斯认为,群体成员接触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彼此间越团结;否则,反之。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接触频率的增高虽对...

接触脱敏(contact desensitization)

系统脱敏疗法的一种。让患者通过实际触摸恐惧刺激物以消除恐惧反应的治疗技术。在确定子情境的焦虑等级和进行放松训练后,通常要求病人先远远地观看治疗者处理或玩弄令其感到害怕的实际刺激物,并逐渐缩短观看...

接近联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

联想的一种。由对一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相接近的事物的观念。时间上的接近有同时性的,如秋天与黄叶;也有继时性的,如秋天与冬天。空间上的接近,如苏州和杭州。在记忆过程中利用接近联想可...

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

① 亦称“邻近律”、“接近原则”。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某些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彼此在时间或空间上邻接得越密切,就越易被知觉为一个模型或一群。如“…  …  …”或“|| || ||”...

接近性假设(contiguity assumption)

一种学习理论。格斯里1935年提出。他认为,所有学习或行为的改变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接近,只符合接近律,即接近性条件作用才是学习的一般规律。他还认为,一个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在它初次发生之时就...

接近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

即“接近律”。

接近众人(moving toward people)

霍妮提出的一种用以降低或消除基本焦虑的适应模式。包括追求感情和赞赏、寻求能照顾自己生活的伙伴、把自己局限于生活小圈子等神经症需要。由此发展成的病态人格倾向是,采取自我埋没的方式,刻意顺从和依赖他...

接纳(affiliation)

心理治疗中,家庭成员间、小组成员间,或他们与治疗者之间建立一种特殊治疗联盟、相互认可的过程。可以促进临时治疗联盟中成员之间的彼此理解,并对这一联盟体中的所有成员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其作用,由其内...

接受(acceptance)

咨客中心疗法术语。治疗者不加选择地接纳来访者的所有情感、行为、观念和习惯等的态度。处于这种被接纳状态下的来访者,将逐渐学会自我接纳,即接受一个真实的自我。

接受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 of reception)

审美欣赏心理术语。对接受者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活动特征的归纳分类。接受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既有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依其特点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十二种类型:(1)按接受者...

接受性(receptivity)

雌性动物对雄性动物交媾行为的积极反应。主要动作是表现出一种便于雄性动物交媾的姿势,并保持到交媾结束。受激素调节。有些动物,如猫,雌激素是激发此行为的唯一激素。其他一些动物,如狗,雌激素水平升高之...

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

美国教学法专家希尔里奇的词汇分类概念。他认为个体所掌握的词汇量总限于全部字典词汇内。在此范围内,个体所能听懂和读懂的词汇,就是接受性词汇,其中个体能说、能写的词汇称表达性词汇;而当个体看到或听到...

接受性语言(receptive language)

在言语交往中,对接受者来说,他人发出的口语、书面语、手语。个体对这些语言的接受,是语言交流过程三个阶段:言语感受阶段、脑内言语阶段、言语表达阶段的第一阶段。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子阶段:言语知觉,即...

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

经验传递系统中,学习者对经验的占有或掌握。即把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与“发现学习”相对。由于接受学习过程中,主体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占有他人的经验而获得的,此类经验也叫间接经验...

接受域(acceptance region)

假设检验判断准则表示形式的一种。与“拒绝域”相对。统计检验中接受原假设H0的统计量的取值区域。由检验准则知道,当由随机样本获得的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此区域时,则没有足够理由去拒绝原假设H0,从...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简称“ROC曲线”,亦称“等感受性曲线”。以信号检测实验中虚报概率为横坐标、击中概率为纵坐标,并根据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因采用不同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实验结果而绘制出来的曲线。在同一曲线上不同点代...

接知

战国时庄子关于感知问题的一个认识心理术语。与“谟知”相对。《庄子·庚桑楚》:“知者,接也;知者,谟也。”把认识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接知与谟知。以“接”释“知”,表明感知是与外物直接接触所产生的...

揭开疗法(uncovering therapy)

精神分析治疗术语。指专注于发现患者的基本潜意识过程与行为的关系,揭示患者焦虑和精神失常的潜意识根源,进一步帮助患者发现其早期生活和童年失去的经验,以重建患者的完整人格。

街道美学(street aesthetics)

公路美学的组成部分。城市街道不仅承担交通功能,而且是公用管线布置的基础,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感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街道受建筑形状的左右,由直路和线式道路(弧线式或折线式)组成。传统街道供行人步...

街童(street-child)

没有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刚进入小学的儿童。特点是:(1)不了解学校、课堂常规,自由散漫;(2)合群意识较差,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不足;(3)对学校的新鲜感较强,容易接受教师教育。一年级班主任应抓住...

街头少年角色(corner-boy role)

社会下层阶级少年受挫后,以逃学、流浪街头、赌博等行为作出反应的一种普遍的社会适应方式。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A. K. 科恩提出。其形成原因在于下层阶级少年低下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之在谋求成功的道路...

孑遗(relict)

系统发育中的残遗(物)。进化过程中已经丧失功能的某器官或行为模式。虽然已经支离破碎或大大退化,但仍然存在。最著名的也许是许多蛇和鲸身上的骨盆,它常常只是短暂地出现在胚胎和早期幼仔发育期间。还包括...

节导说

关于情欲必须节制和引导的观点。战国荀子的主张较为典型。《苟子·正名》:“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只要善于节欲就不会为多欲所困,而不善于节欲就会困...

节光器(episcotister)

视觉实验仪器。用于研究闪光融合频率、光亮度和颜色的混合。一个可旋转的圆形盘片,在盘片上有一个缺口或者一个小圆孔。当圆盘旋转时,光在部分时间里通过缺口或小孔。若缺口为90。的圆周角,则光有1/4的...

节后神经元(postganglionic neuron)

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经过的第二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要一个神经元)。属多极运动神经元。其胞体位于植物神经节内,一般较感觉神经节的细胞小。交感神经节的节细胞有两种。一种...

节律(rhythm)

动物的周期性行为。因长期生活在周l期性变化的环境中而形成。经过常规观察便能发现。有三种产生方式:(1)由生物化学的时钟驱动,机制与外部事件无关,为内源的;(2)由外部刺激促成,如昼夜变化、四季演...

节拍器(metronome)

心理学实验常用仪器。可按一定频率发出有规律的声响。主要用于计时、控制其他仪器、产生实验室声音背景等。节拍器的频率范围一般在30次/分~300次/分之间。电子节拍器可灵活地调节声音的频率和强度。

节拍条件作用言语再训练(metronome-conditioned speech retraining)

让口吃者按照节拍器的节拍讲话,并减少其伴有症状(如嘴唇颤动、过分眨眼、摇头等)的训练。办法是通过加快节拍器打拍速度,或增加在一拍内说话字数,逐渐加快口吃患者的讲话速度。如采用戴在耳朵后边的微型电...

节前神经元(preganglionic neuron)

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经过的第一个神经元(肾上腺髓质例外,只需要一个神经元)。其胞体位于低级中枢内。由它发出的轴突称节前纤维。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胸1节段~腰3节段...

节日消费心理(holiday consuming mind)

节日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日使人们心情特别舒畅,消费欲望强烈,购买行为增加;(2)节日期间人们交往频繁,购买行为明显强于平时;(3)节日期间儿童获得了最大...

节省法(saving method)

即“重学法”。

节省律(law of parsimony)

即“摩尔根法则”。

节省注意(parsimony attention)

完成基本飞行任务所需要的注意以外的注意。常作为座舱工作负荷与飞行员错误之间的中间变量。受人员、环境装备、程序设计及任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从人自身来说,具有丰富飞行经验和良好技术的飞行员,节省注意比...

节细胞(ganglion cell)

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胞体较大,直径10微米~30微米,多排列成单行。树突伸入内网层,与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形成突触。轴突构成视神经纤维层,并向眼球后极汇集,形成视...

节欲

关于情欲不能过多过滥,必须自觉加以节制的观点。汉董仲舒认为,人的情欲必须节制,不可任其放纵:“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贤良策》三)《刘子新论》提出:“身之有欲,如树之有蝎,……蝎盛则木折...

节欲保精

广义指节制情欲,淡于名利,以保持精力、精神。《黄帝内经》认为节制嗜欲,才能“精神内守”;而“精神内守”,人不生疾病,自然就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金元时代的朱丹溪明确...

节制吸烟法(controlled smoking)

行为治疗方法。用以治疗吸烟陋习。具体做法:(1)讲解吸烟的危害,启发节制吸烟的动机;(2)发展其他应付应激的技巧以取代吸烟行为;(3)改变吸烟品种与方式,如选吸尼古丁含量少的烟,减少每日吸用香烟...

节制饮酒法(controlled drinking)

行为治疗方法。即帮助酗酒者减少饮酒量,直到所饮酒量不再危害其健康和引起其生活行为问题为止。包括各种厌恶条件反射法、血液酒精浓度反馈法、录像反馈和自我控制训练等技术。此外,由于饮酒是一种生活习惯,...

节奏感(rhythmic feeling)

个体对节奏性刺激的反映。人对节奏最敏感的是听觉,其次是视觉。美感的重要来源。音乐中乐曲的高低、强弱、长短规律性地交替出现,舞蹈动作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增减、幅度的大小,绘画中笔法及构...

杰哈达

杰哈达(Marie Jahoda,1907—) 一译“雅霍达”。女。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3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33—1936年在维也纳指导一社会研究所。1...

杰克逊人格问卷(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JPI)

人格研究工具。美国心理学家D. N. 杰克逊编制。有15个内容分量表与一个特殊量表,共有320道是非题。与其他所编的人格研究量表相比,有更多的社会或人际取向,可预测不同情况下行为的意义。主要用于...

杰克逊职业兴趣调查表(Jackson Vocational Interest Survey,JVIS)

兴趣测验。美国心理学家D. N. 杰克逊1977年首次发表。其特点:(1)既可人工记分,也可机器记分;(2)采用强迫选择法,即要求被试在具有相同社会赞许性的两个成对描述语句A与B中选其一,可消除...

杰梅利

杰梅利(Edoardo Père Agastino Gernelli,1878—1959) 意大利内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生于意大利米兰。1902年于帕维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戈尔吉的实验室任...

结构-定向教学心理学原理(theory of structured-and-oriented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中国学者冯忠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心理学体系。有两个基本观点:(1)结构化教学观点。教学首先应确立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主要是能力结构和品德结构)为中心的观点,也就是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

结构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

结构方程模型构成部分。结构方程模型中假设的外生潜变量\(\xi\)和内生潜变量\(\eta\)之间的因果关系方程。即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因果关系部分。其矩阵形式为\(\eta=B\xi+\Gamma...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

亦称“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协方差结构分析的一种。分析因果关系模型的多元统计方法。尤洛斯格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逐步使之完善。路径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是其特殊情形。结构方程模型包含结构方程和测...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解释个体、组织、环境之间紧张关系的理论之一。根据帕森斯的观点,任何一个组织所处的环境都有一种价值系统,组织总是通过这一价值系统来增强凝聚力。组织要想实现其功能,就会要求个体与群体共同承认这一价值...

结构构图论(theory of structure mapping)

新皮亚杰学派理论的一种。澳大利亚发展心理学家何佛德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主要内容:(1)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过程。所谓结构,就是具有一关系或功能的因素构成的组合。结构构图...

结构观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

见“观察法”。

结构化时间(structured time)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术语。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习得的分配时间的方式。分六种:退缩、礼仪、消遣、活动、计略(游戏)、亲情。退缩指与他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疏离,积极的退缩是有益的,是个体获得身心休息的方式,消...

结构级差(texture gradient)

一译“纹理梯度”。深度知觉单眼视觉线索。J. J. 吉布森1950年提出。视野延伸或拉近时客体物理分布密度(纹理)的递缩或递增变化。这种变化可产生远处密集和近处稀疏的视觉映象,为距离知觉提供线索...

结构家庭疗法(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米努勤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心思想是将家庭视为一个结构组织,其建立有赖于等级关系的排列以及家庭亚系统或成员间的界限。认为不健康的家庭,存在着不平衡或混乱的等级排列,亚系统之间的界...

结构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一译“定式访谈”。访谈的一种方式。按调查要求或研究内容,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和次序编制谈话提纲或问题表,并让被调查者按程式回答提问。这种访谈方式能够系统地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其优点是重点突出,要求明确...

结构式伪装测验(structured disguised test)

采用结构式测验形式所编制出的被测者不知测验真实目的的测验。“结构式”测验是根据一定的假设有目的地编制出的测验。这种测验的问题很明确,而且被测验者一般只能从给出的几种答案中选择一个。所谓“伪装”就...

结构途径(structural approach)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变革途径。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内部结构的不断分化和统合。变革的内容包括:(1)组织形式和控制幅度;(2)分权与授权;(3)矩阵组织结构;(4)空间位置的安排;(5)职...

结构性Q分类(structured Q-sort)

Q分类技术的一种。与“非结构性Q分类”相对。根据某一理论或假设涉及的变量设计一套项目,把理论构想结构化。依其变量的多少,常分为单向和双向结构性Q分类两种。参见“Q分类技术”。

结构性班级(structured class)

教学班级形式。在这种班级中,儿童把大部分时间集中于课程学习上,通常重视基本训练和读、写、算的技能。学生们坐在一排排的座位上,接受教师的讲授和指导。教师的授课内容是按照专为这种班级设计的固定的教学...

结构性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术语。对个体自我状态的认同和分析。与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不同,自我状态的概念在E. 伯恩及其他交互作用分析家看来是一种基于当时可观察的现象学系统。个体从行为语言、...

结构性改变(structural change)

精神分析术语。各种心理机制如自我、本我、超我的主要作用所发生的改变。它可以减小这些作用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于自我,即被冲突削弱了的自我的机能,如感知觉、记忆、活动的规则等,在心理治疗之后可以获得...

结构性系统参与(structural system engagement)

家庭治疗方法。旨在消除家庭对治疗目标的阻抗,改善家庭的功能。其理论依据为,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结构系统,在这个结构系统中,家庭成员长期地、反复地相互作用,形成了家庭的习惯。当某个不良的习惯干扰...

结构性行为改变疗法(structured behavior change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将需要进行行为治疗的个人置于其所在家庭的结构中,然后设计一整套的教与学的计划,分主次地、循序渐进地对这个结构和结构中的个人进行行为矫治。

结构性学习疗法(structured learning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A. P. 戈尔德斯坦将一系列心理训练方法组成的系统训练程序。用于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模仿学习、角色扮演、社会强化和扩展训练等程序。通过讲解有关原理要求病人进行模仿学习并进...

结构性运用不能(constructional apraxia)

运动障碍。患者不能将个别和分散的成分综合成一种形体。如不能将散在的积木块搭成相应的图案,画不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或不能用小棍摆成星形或多边形。病人的大脑顶区背部常常有损伤,可能引起视觉和感觉性整合病变。

结构学(eidology)

研究事物内在客观结构的学问。德国心理学家斯顿夫提出。斯顿夫认为,内在客观结构与各种现象、心理机能、经验之间的各种关系共同构成直经验的四种类型包括:(1)现象,如色、声、味和影像等直接经验的材料;...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种方法论思潮。主要是在一些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运用大致相同的结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结构。一般认为源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思想。倡导者为法国人类文化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

结果(outcome)

一种特定行为的目的物。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中的特定术语。可分为第一和第二层次的结果。一般说来,第一层次结果指绩效的某一方面,如工作目标达成。这是个人在任务执行中努力的直接成果。第二层次结果则被视为第...

结果参照分数(result-reference score)

导出分数的一种。参照外在效标转换原始分数得到的导出分数。需两个转换前提条件:(1)要有效度证据;(2)要有同时表达测验分数与效标分数的方法。常用的转换方法有期望表、图示法和预测回归方程法。

结果知识(knowledge of result)

导出分数的一种。参照外在效标转换原始分数得到的导出分数。需两个转换前提条件:(1)要有效度证据;(2)要有同时表达测验分数与效标分数的方法。常用的转换方法有期望表、图示法和预测回归方程法。

结果知识(knowledge of result)

对学习者或操作者提供学习或操作结果的反馈信息。其获得有三种形式:(1)活动方式本身给予的,如练习跳高时把横杆碰掉了,学习者就知道这次跳得不够高;(2)学习者自己发现的,如做练习题时自己发现作业中...

结合疗法(combined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对象为一个病人或一对配偶,方式为个体治疗、同步治疗、合作治疗及联合婚姻治疗中任几种形式的组合。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其它治疗方法无法取得进展时的最后选择。治疗前宜与患者达成明确的治疗...

结束动作(end act)

完成行为的最后动作。一系列欲求动作中最后部分的固定动作模式。按照经典习性学的动机理论,它消耗推动系列动作的能量,导致内驱力的释放或消散,引起其刺激终止欲求行为。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刺激的作用。然而与...

结束阶段(termination in therapy)

心理治疗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原定的治疗目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治疗者和来访者一致认为治疗可以结束。一般需要一次或几次会谈时间。在该阶段,治疗者一般向来访者指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及还应该注...

捷普洛夫

捷普洛夫(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Тельлов,1898—1965) 苏联心理学家。俄罗斯共和国科学功勋活动家。生于杜拉。致力于知觉心理学、个别差异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的研究。(1)早...

睫状肌(ciliary muscle)

眼球内围绕晶状体并同巩膜相连的平滑肌肉。起于巩膜,止于晶体最外层的弹性包囊。包括由前向后纵行的子午线状纤维、前内部的环状纤维和两者之间斜形的放射状纤维。所含的环状纤维和放射状纤维分别由副交感和交...

竭天论

明清之际王夫之关于智能发展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天”指智能的先天因素,“竭”指后天条件。其实质是天人结合的智能观:一方面肯定“目力”、“耳力”、“心思”是自然禀赋,具有一定的先天因素;另一方面又...

解蔽

《旬子》篇名。战国旬况撰。在知虑心理思想方面,对错觉的产生原因与种类做了较系统的考察,特别是关于“厌目而视,视一为两”的错觉的发现,可称为旬氏错觉。还论及幻觉问题。提出“虚壹而静”说,认为“虚”...

解毒机制(detoxification mechanism)

以植物为食的哺乳动物对所摄取的有毒植物的解毒作用。许多植物体内存在大量有毒的次生性代谢化合物,主要功能是抵御动物的采食。哺乳动物在进化中则发展了一种对抗性的解毒机制,主要发生在肠、肝和肾内。大量...

解化

明王守仁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了解消化知识。《传习录下》:“学习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把学习的“消化自得”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即“点化”与...

解惑释疑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因误解而致之疑虑、忧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可是正面的解说,也可以再现造成患者疑虑的他人的言语、行为或某种现场情境来澄清其疑虑。也有用“诡诈怪谲,以谎释疑”的办法“取信”于...

解决前反转(presolution reversal)

研究动物学习过程的方法。用于研究动物辨别多维刺激时是全面注意刺激的各种成分(注意的连续理论)还是只注意其中一种(注意的非连续理论),即在动物还未完全学会辨别伴有食物的正刺激和不伴有食物的负刺激之...

解决社会冲突(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Selected Papers on Group Dynamics)

书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的社会心理学论文集。由勒温的夫人G. W. 勒温选编。美国纽约哈珀-罗出版公司1948年出版。收入勒温13篇1935—1946年发表的论文。分三部分:(1)讨论文化变...

解剖年龄(anatomical age)

亦称“腕骨年龄”。根据个体骨骼组织的骨化程度判断的年龄。解剖学家常以个体腕骨的骨化程度作为判断年龄的根据。

解释(interpretation)

广义指根据心理治疗不同学派对症状进行的分析与说明。狭义特指治疗者以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患者揭示出来的潜意识内容,也称“解义”。目的是让病人意识到其潜意识内容的意义、来源、历史、形式等,使他们用不...

解释法(interpretative technique)

见“分析心理治疗”。

解脱(undoing)

即“抵销作用”。

戒备心理(guarding mind)

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为防范罪行为被揭露而形成的一种自卫反应心理。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后的审讯初期,因对审讯人员掌握的证据、采用的审讯方法及人格特点等不甚了解,对审讯保持高度戒备和警觉,对审讯人员或...

戒毒治疗(detoxication therapy)

戒断成瘾药物的辅助心理治疗。目的在于增强患者控制自己和环境的能力。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纠正歪曲的认知、培养自控力、提高自主性、引导积极的自我谈话。此外,还借助行为疗法和支持疗法中的一些技术。除在...

今田惠

今田惠(1894—1970) 吕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山口县防府市。毕业于关西学院神学科。获牧师资格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师从松本亦太郎专攻心理学。1922年任教于关西学院大学,并创建该校心理学...

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喜评点书。曾评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

金西

金西(Alfred Charles Kinsey,1894—1956) 一译“金赛”。美国生物学家、性心理学家。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霍博肯。于鲍顿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20年于哈佛大学获理学博...

金形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说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面色白,头小面方,肩背手脚小。心理与行为特征:性情急躁,清正廉洁,行走轻快,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津千科

津千科(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Зинченко,1931—) 俄罗斯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心理学问题》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知觉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如在信息的阈...

紧急暴露限值(emergency exposure limit,EEL)

人突然暴露在有害环境中的最大忍受极限。不仅与环境刺激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个体身体状况、能力和训练程度等因素有关。人对有害刺激的暴露强度限值与暴露时间限值有时是可互补的。

紧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

应激生理反应的一种形式。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他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面对严重的挑衅或威胁,愤怒或恐惧的情绪会使实验动物的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增加,脾脏缩小,贮存于肝脏中的糖原转为葡萄糖、从...

紧急情境(emergency situation)

非常紧张、危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的状况。美国心理学家舒特兰德和哈斯顿做过一项研究,企图更清楚地了解人们有多大可能将某种需要帮助的状态定义为“紧急情境”。他们列出一系列事件,紧急程度依次递减,共分...

紧急疏散(emergency evacuation)

在飞机失火、出现故障或迫降等情况下,按紧急疏散程序组织乘客迅速撤离飞机的过程。与人类在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表现关系密切。这一过程完成得好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紧急出口的设计是否合理。包括数...

紧握反射(clasp reflex)

接触手掌或脚掌,手指或脚趾弯曲以及手臂或腿内收夹紧的非条件反射。常见于两栖动物和树栖哺乳动物,但其功能在这两类动物中是不同的。可以使性活动积极的雄蛙抓住雌蛙的背部,并很快让雌蛙泄殖腔排出的卵子受...

紧张理论(strain theory)

以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关特征解释犯罪成因的犯罪理论。主要代表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等的失范理论。认为下层阶级遭受的剥夺以及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利地位是引起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认...

紧张性(tension)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Q4。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紧张焦虑、激动挣扎;低分者的特征为松弛、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紧张性头痛(tension headache)

心身障碍的一种。与情绪应激或精神持续紧张有关的一类头痛。特点:前额、颞侧、枕部或全头部胀痛或钝痛,有紧压感;呈持续性,时轻时重;疲劳或用脑紧张时加重,休息后减轻。

紧张症(catatonia)

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在心理运动和意志障碍方面的一组症状。包括刻板动作、作态、自动服从、僵住、模仿动作和模仿行为、缄默症、违拗症、自动症和冲动行为等。这些症状可在运动过多、运动减少或运动不能背景下出...

尽材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观。教学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的资质得到充分发展。宋张载根据《学记》提出“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的问题阐发道:“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

尽善尽美

孔子关于审美的文艺心理思想术语。《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论语集注》)“尽善尽美”乃是孔子所追求的...

尽物

儒家关于认识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认为穷理必须尽物。但尽物并非要求“尽天下之物”,或者是一物一物地去“格”,而只是要“据其大总”或“知其大总”(《张子语录》下),即把握事物的规律(“大总”)。参见...

尽心

① 儒家关于认识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按照北宋张载的说法,尽心即“大其心”的意思,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心”的认识作用,以达到穷理与尽物的目...

尽性

儒家关于认识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认为必须先发挥自己的本性,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而发挥他人和万物的本...

进程(proceeding)

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术语。指个体行为模式得以从头至尾贯彻的时间片断。据此理解个体的行为。有两类:(1)内部进程,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情感、想象及观念等私人世界的时间片断;(2)外部进程,指个体以可观察...

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

关于生物发生和发展的理论。“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意为“从某种已存在东西的展开、扩展”。1744年瑞士生理学家哈勒用此指称预成论观点。1762年,瑞士学者C. L. 伯...

进化论发展心理学(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生物学进化理论研究行为与心理发展的规律。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是该学科的先驱,其《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发表了对行为进化的比较研究和脑与行为相互关系的实质的理解。科学儿童心...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广义指一切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包括斯宾塞的进化联想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等。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有机体的各种器官和机能,包括心理和行为,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作为自然...

进近程序(approach procedure)

航空器根据飞行仪表对障碍物保持规定的超障余度所进行的一系列预定的机动飞行程序。包括进场程序、进近程度及进近失败的复飞程序。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习惯。要求安全、经济、简便,解决飞机高度的下...

进近着陆中的视性错觉(visual illusion in approach / landing)

因跑道宽窄、坡度、能见度等引起的高度误差错觉。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1)由机场跑道坡度或地形引起的视性错觉。向上带坡度的地形或跑道易引起飞行员进近高度偏高的错觉,导致进场偏低的后果。向下带坡度的...

进退学说(approach-withdrawal)

亦称“双相过程学说”。一种行为发展观点。施奈尔拉1965年提出。按照这个学说,动物在生命开始阶段的活动是被迫的:强的刺激引起后退,中等刺激引起趋近。由于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动物逐渐在这个基础上建...

进学解

篇名。唐韩愈撰。载《昌黎先生集》。其中论述学习心理问题。(1)勤与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求口勤:“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勤:“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持之以恒:“焚膏油以...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Psychology)

书名。G. 默菲著。1929年出版。1949年和1972年两次修订,1972年版由墨菲和柯瓦奇共同修订,美国纽约哈考特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论述近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着重阐述有...

近迁移(near transfer)

迁移的一种类别。与“远迁移”相对。指迁移发生于相似性较高的两种学习之间。如语文中字的学习影响着词的学习。由于两种学习的内容、情境、方式、过程等的相似性的大小是相对的,远迁移与近迁移的划分亦是相对...

近体学(proxemics)

一译“亲近学”。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使用空间的方式、领域行为、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三类基本现象,有时也包括私密性和拥挤感研究。美国人类学家E. T. 霍尔最早提出。他通过对美国...

近因(proximate cause)

控制生理过程或行为模式最直接的诱因。包括外部刺激和动机状态等。如许多鸟类坐在鸟蛋上的触觉刺激能导致产蛋停止,开始孵卵的时间选择决定一窝孵多少卵。但是,一窝的卵数为什么正好如此,取决于能被成功抚养...

近因律(law of recency)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学习规律之一。将动作的出现离成功时机的近时因素作为解释动作被保留或淘汰的原则。他认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有效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总是最后出现,所以这个动作在下次练习中,就...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在系列呈现记忆项目之后即时回忆,位于系列尾部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位于系列中部项目记忆效果的现象。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效应会减弱甚至消失。与短...

近远发展(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

即“近远方向”。

近远方向(proximo-distal direction)

亦称“近远发展”。儿童身体及相应动作发展规律。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儿童的身体及相应动作的发展,先从身体中部(躯干部)开始,由近及远,由中央到外周,依次进行。越接近躯干的地方,动作发展越早,而...

晋升(promotion)

人员选拔的一种主要方法。指组织内部选拔管理者到新的职位上。其优点:(1)晋升比雇佣花费较小;(2)晋升的主管往往是业绩较好的主管;(3)晋升对员工有一种积极的激励效果。

禁必欲止

禁阻必定要求能够制止。语出《管子·法法》:“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节,则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日求,二日禁,三日令。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主张管理者在管理下属时,要坚决把自己的管理措施执...

禁闭效应(effect of confinement on prisoner)

监狱中关禁闭的惩罚措施对罪犯产生的心理影响。关禁闭是监狱中对有严重违纪或违法行为的罪犯实施强制性行政处罚中最严厉的方式。其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有:(1)缓和冲动情绪。罪犯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在双方情...

禁忌(taboo)

禁止普通人接触的事、物、人以及因此产生的忌讳观念。一般指社会文化生活上的限制和禁止。始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对某些特定事物,或视为神圣,或看作不祥,认为只有具备特赋灵力的巫师或祭司才能接触和处理...

禁戒综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

因突然停用一种身体已对之形成依赖的药物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障碍。其表现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

禁令标志(prohibitory sign)

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绝大多数是圆形。其中,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为顶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除解除禁止超车标志和解除限制速度标志的圈、杠、图案为黑色白底外,其他都是白底红圈、红杠...

禁欲主义(asceticism)

① 一译“苦行主义”。为实现精神上的理想或目的而克制肉体或心理上的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和生活方式。 ②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A. 弗洛伊德提出。青春期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点。在青...

禁止训练(prohibition training)

对有不合人意行为的实验动物或家畜、宠物等进行惩罚,使其不再出现这种行为的措施。如用踢打方法禁止狗、猫进厨房偷吃食物。在实验室称为行为的抑制学习。

经典暗示效应(classic suggestion effect)

被催眠者接受了催眠师的催眠暗示后出现不随意的、无任何意志努力的反应或自动产生的催眠行为。如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有一股力量把他的左手轻轻托起,被催眠者果然会感到有一股力在托起他的左手,他不用任何意志...

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亦称“真分数理论”。测量理论的一种。与“现代测量理论”相对。20世纪初发端,20世纪50年代前后臻于成熟。以真分数和平行复本为基本概念。基本假设是,观测分数\(X\)由真分数\(T\)和随机测量...

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

即“精神分析”。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亦称“S型条件作用”、“刺激型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开创的研究领域,也是他设计的实验研究程序和方法。与“操作条件作用”相对。中性刺激多次结合有效刺激而使有机体形成的条件反应。即由应答行...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ory)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学说。巴甫洛夫认为,无条件刺激物和无关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可以形成两个兴奋灶。由于多次重复,两个兴奋灶就会沟通起来,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基础。新的条...

经典条件作用疗法(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rapy)

行为治疗方法。以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为基础。主要有暴露疗法(系统脱敏、冲击疗法和内攻疗法)、消退技术和厌恶疗法等。巴甫洛夫和华生等分别所作的关于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工作提示,人类的某些疾...

经济犯罪心理(mind of economic crime)

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侵犯合法财产关系和经济上渎职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经济犯罪在主观上都是故意的:有以营利为目的,通过违反经济管理秩序的非法行为,从中渔利;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取得他人合法所有的财产...

经济盲(economic blindness)

亦称“职业盲”。视力损伤程度达到不能从事当前工作的人。视力受损原因多为工作外伤所致。如强光的猛烈刺激或长期刺激、化学烟雾、器械碰撞等对眼的伤害。

经济钱包(economic purse)

日本心理学家小屿外弘提出的概念。货币单位由其“单一价值尺度”决定的价值。如在非通货膨胀的情况下,1万元的钞票能看做有l万元的价值,即它可以购买相当1万元价值的物品。它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人(economic man)

西方管理哲学中关于人性的一种假设。原文意为“理性一经济人”,又称“实利人”。在F. W. 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工人被称为“经济人”。布朗1954年解释说,经济人是一种合理性地使用人类最基本的条件,...

经济心理学(economic psychology)

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经济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把经济过程看作经济行为的表现,而一定的经济行为又是一定的心理因素的表现。因此,它将心理因素纳入经济过程进行考察,修正了传统...

经济型(economical type)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以个人的主导价值观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此类人注重经济实惠,重视财力、物力、人力和效能;关注实效,凡事都从实际效用、需要出发,若认为无实际效用的,便予抛弃。

经济型购买动机(motive in purchasing of economical type)

亦称“价格型购买动机”。出于价廉、实惠等原因而形成的购买动机。这种购买动机会导致经济型购买行为。

经济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economical type)

即“价格型购买行为”。

经济型男性模式(man model of economical type)

典型的、有理性的男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其特点是购买每一种商品都要进行反复的比较,以期用较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经济价值。

经济型消费者(economical consumer)

即“价格型消费者”。

经皮质失语症(transcortical aphasia)

一译“皮质间失语症”、“分水岭区失语综合征”。语言表达障碍。其特征:复述相对比其他语言功能好;病变部位在分水岭区,即大脑前、中动脉或中、后动脉分布的交界区。可分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

经验(experience)

亦称“主观经验”。 ①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积累的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是到现在为止以前所积累的一切东西。不包括对未来的预期和想象。 ②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个体通过自我...

经验贝叶斯估计(empirical Bayes estimation)

亦称“EB估计”。利用数据资料来估计先验分布的某些性质。经典方法与贝叶斯方法的结合。H. 罗宾斯提出。其步骤:样本\(x_1,x_2,\cdots,x_n\)对参数\(\theta\)的密度是\...

经验标准法(empirical method of scale construction)

人格测验编制方法。对题目的选择不是从某种理论出发,而是完全依据经验。具体做法:先抽取被公认属不同类型的几组被试,作为效标样本,对其施测编好的大批题目;选出那些能把不同类型被试区分开的题目组成人格...

经验的并列模式(parataxic mode of experience)

见“经验模式”。

经验的分离模式(prototaxic mode of experience)

见“经验模式”。

经验的综合模式(syntaxic mode of experience)

见“经验模式”。

经验定理(experience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l条定理之一。指随着个人连续不断地建构各种事件,其构念系统亦发生变化。在预测事件中,能可靠预测的构念是有效的,因而被保存下来;而被证明是无效的构念,则被修正或抛弃。

经验分布函数(empir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分布函数的一种。设是一随机变量,其分布函数为\(F(x)\),现对\(\xi\)进行\(n\)次独立观测,对任给定的\(x\),事件\(\left \{ \xi \le x \right \}\...

经验家庭疗法(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强调个人和家庭的独特性,以治疗性交流,尤其是非言语性交流来扩展体验,促进成长。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各种现象学个人治疗技术,如格式塔疗法、咨客中心疗法、碰面小组运动等。这些方...

经验结构论(experiential structuralism)

新皮亚杰学派理论的一种。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的杜弥修和艾弗克利德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其主要内容:(1)认为发展中的智力由六种相对独立而稳定的能量组成,分别为:数量关系性能量、质量分析性能量...

经验开放(openness to experience)

罗杰斯心理治疗术语。与“自我防御”相对。正在痊愈者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患者不再为迎合先前的自我结构去歪曲现实,而更多地知觉外在现实。此时个体具有关于自己当前的觉知,有能力以新的方式体验自己,个人观...

经验类化说(theory of experience generalization)

亦称“迁移的类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C. H. 贾德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一种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个体已有经验的概括化或类化,并非受相同要素的制约。其实验依据: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练...

经验疗法(experiential therapy)

见“当事人中心疗法”。

经验论(empiricism)

一译“经验主义”。认识论学说。与“唯理论”相对。强调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贬低或否定理性认识。分唯物论经验论和唯心论经验论,前者认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来自物质世界,后者认为经验是自我的观念与表...

经验模式(mode of experience)

沙利文人格结构理论术语。人感知和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方式。沙利文把人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经验的分离模式。是个体开始接触外界的认知方式,一种最原始的经验模式。始于婴儿期的前几个月。此时婴儿的意...

经验效度(empirical validity)

即“效标效度”。

经验性时间概念(experiential time concept)

时间概念类型。主体对于某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持续性的亲身感受。婴儿已能感受他人进行活动的时间现象。五六岁的儿童对时距的估计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方格等人的研究发现:五六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短...

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从亲身体验或实际操作中进行学习。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课题,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源于反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经验学习包含四个循环不断的过程:(1)获得体验;(2)对体验的思考;(3)进一步抽象、...

经验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一译“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采用与感知经验有关的技术和步骤,以“硬数据”为基础。与自然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不同,该方法离不开恰当有效的抽样过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选择样本,避免...

经营管理心理学(Psychology of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书名。原名为《现代产业心理学》。日本九名心理学教授集体撰写,村中兼松主编。1983年12月由日本八千代出版株式会社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中文版,刘克等译。全书16章,27.8万字...

经营周期(business cycle)

一译“商业周期”。涨落有致的市场经济的运动周期。具有可预料性,在时间上有周期性变化。往往由经济膨胀与萧条两阶段交替进行。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其本身的经济特点。如在经济膨胀阶段,雇佣率、产品、价格、利...

荆其诚

荆其诚(1926—2008) 中国心理学家。辽宁沈阳人。1947年于北平辅仁大学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硕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副主席...

惊呆行为(astonishing behavior)

防御性反应的一种。动物突然遇到危险情景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大都在仓促、不能逃逸的情况下发生。行为模式因物种而异。多数动物表现为身体肌肉紧张,呆立或伏卧,眼睛盯着危险物。有的动物会做出特殊的姿态...

惊呼性通讯(interjectional communication)

动物发出一种声音信号将自身遭遇的状况传递给同种或异种的个体或群体。如幼犬被人踩着尾巴时发出的尖叫声,是给母狗或主人传递自己疼痛的信息,以便接受者给予救助。又如猪被捆绑时的嚎叫、鸡被追捕时的哀鸣,...

惊恐(terror)

有机体遭遇极度危险的情境时体验到的一种高度惊慌、恐惧的情绪。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多含有对引起恐惧对象的逃避反应。

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焦虑性神经症的一种。以惊恐发作为原发和主要临床表现。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性神经症、抑郁症等。惊恐发作来得突然,通常无明显诱因,在没有任何客观危险的环境中发作。发作时表现...

惊吓疗法(fright therapy)

活套疗法的一种。依据“恐胜喜”的理论,用激发惊恐情绪的办法治疗过喜或故意装病的患者。

惊险运动员性格(character of thrilling sports athlete)

从事惊险运动(如跳伞、登山、滑冰、散打、斗兽等)的运动员应具备的性格特征。主要有:(1)富有冒险和接受挑战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具有运动好奇心,好冒险,勇于接受挑战,相信自身力量,竞赛特质焦虑低,无...

晶态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见“能力特质”。

精读(intensive reading)

以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深刻理解读物的思想和艺术为突出特征的阅读。一般步骤:(1)初读,逐字逐句逐段逐章通读,求其读懂;(2)复读,明了全篇或全书的主旨及表达技巧,求其读透;(3)细读,该记...

精合感应

心理、精神是人感受外物作用而作出的反应。战国时旬子提出的关于心物关系的命题。《旬子·正名》:“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精合”指精神和外物相接触、相遇合;“感应”指外物作用于人...

精力(dynamism)

沙利文人格结构理论术语。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使个体人际关系特征化的能量转换结构。亦指人的行为模式或整体的人格倾向。决定人际关系的特征,引导人格发展的方向,亦是描述和研究人格的最小单位。分为:(1...

精念存想

东汉王充用语。意谓梦是由于经常思虑和想念而产生的。《论衡·订鬼》:“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

精气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语。指气之精细者,即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出自《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管子》的《内业》、《心术》上下诸篇“气”、“精”、“精气”通用,《内业...

精气神

中国医学称为人体“三宝”。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从来源上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功能上分脏腑之精和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

精神(psyche)

心灵。义同拉丁文“soul”(灵魂)。与物质或形体相对。在中国典籍中,“精”“神”二字或分或合,含义多样。《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

精神病(psychosis)

亦称“重性精神病”。心理障碍的一种。与“轻性精神病”相对。精神功能明显异常,以致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且社会功能受损而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联系。根据病理解剖学基础,可分为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

精神病犯罪人(psychotic offender)

因精神病发作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者。具体分三类:(1)在意识障碍下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精神病患者。意识障碍见于多种精神病,如癫痫性意识朦胧状态,某些药物引起的意识朦胧状态,病理性醉酒状态,反应性意识...

精神病理学犯罪观(psychopathological view of offense)

运用精神病理学或心理病理学的观点分析违法犯罪现象的理论。德国精神医学家施奈德、美国精神医学家W. 希利、美国犯罪学家E. H. 萨瑟兰等创立。主要关注病态人格对犯罪行为的影响。该理论视犯罪为一种...

精神病性抑郁(psychotic depression)

抑郁症的一种。与“神经症性抑郁”相对。广义指情感性精神病,狭义则指伴有幻觉、妄想(妄想性抑郁)或木僵(抑郁性木僵)等明显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现常视为内源性抑郁的同义词。与神经症性抑郁不同,本型病程...

精神病性症状(psychotic symptom)

因丧失现实检验能力而明显地不能判断、区分和处理某些现实事物或问题的表现。通常指幻觉、妄想等症状。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书名。完整阐述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思想的著作。由沙利文的同事及学生佩里等人整理沙利文1946—1947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讲授的系列课程而成。美国纽约诺顿公司1953年出版。书中阐明两个问题...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Psychiatric Rating Scale,PRS)

精神科研究工具。根据一定原则将用标准化方法得到的临床资料以数字表示,从而使观察者在检查和评分中的主观成分受规则的限制而减到最小。主要用于客观地测量患者的行为和症状,其中的行为评定与病理心理有关。...

精神创伤(psychic trauma)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个体遭受严重精神打击,或经历痛苦经验,人格受到伤害,经久不能复原,甚至由此形成病态。一般与动机满足的缺失有关。因其唤醒了焦虑一抗争状态而使个体痛苦,只有当动机的满足不受威胁,...

精神放松(mental relaxation)

一种放松训练方法。采用心理调适手段使心理紧张度趋缓,心理定性由劣转优。旨在帮助心理过度紧张者减轻心理压力,产生轻松、舒适感。训练时要求将意识指向自身内部。具体方法:(1)形体放松法。通过对动作和...

精神分裂毒素(schizotoxin)

亦称“精神病病原”。致幻剂。脑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甲基化衍生物。类似于人工合成或天然的致幻剂,能引起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

病态人格的一种。症状接近精神分裂症,但较之缓和得多,仍属人格障碍范畴。在精神病学上常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边缘型、单纯型或潜隐型。主要特征:(1)明显的脱离社会性。表现为情感淡漠和严重的人际关系焦虑...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精神病的一种。患者有感知觉、语言、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病性障碍。有这些表现的时间至少要有六个月以上者方可下这一诊断。其中思维障碍最突出,表现有概念发生改变,导致对现实的误解;知觉错误;有...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一译“心理分析”。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创,并经其后继者修正形成的用于研究和治疗精神疾患的方法、理论和技术,号称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包括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书名。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著。美国纽约诺顿公司1939年出版。作者批判和发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一种新的神经症理论,并领导新精神分析运动。该书旨在系统阐述作者的见解,试图改造和推进精神...

精神分析电影心理理论(psychoanalystic thought on film)

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现代西方电影理论。其核心是研究潜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如认为电影鉴赏是一种视觉恋物主义,是观淫癖、窥视癖、恋物狂的反映,电影是实现快乐原则的最理想方式...

精神分析范型(psychoanalytic paradigm)

见“人格范型”。

精神分析家庭疗法(psychoanalytic family therapy)

亦称“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疗法”。家庭治疗方法。以精神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1921年由弗律格尔首先将精神分析用于家庭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治疗学派大为发展,把家庭当作一个病人单位,将整个家庭...

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Kleinian 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即“克莱因学派”。

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

即“精神分析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人际学派(interpersonal 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亦称“新弗洛伊德派”。从弗洛伊德注重生物因素转向注重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有斯塔克、沙利文、霍妮、弗洛姆等。沙利文强调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不可分性,认为心理异常与正常并...

精神分析审美心理理论(psychoanalytic aesthetic psychology)

审美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心理学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思想。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动力来自人类个体受到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其中主要是幼儿时期形成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它的本源是力比多这一...

精神分析心理疗法(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亦称“精神分析疗法”。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首创,并为其后继者发展。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神经官能症的症状是内在的,是患者在儿童时期未解决的创伤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的外在显露。治疗的目的在于建立...

精神分析学犯罪观(psychoanalytic view on offense)

运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的理论。以本能、被压抑的冲动、罪恶感、恋母情结、自卑感与过度补偿等解释犯罪行为的产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否得到正确处理,是决定个体成为正...

精神分析讯问法(psychoanalytic method of interrogation)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犯罪人的潜意识中大多有被处罚的愿望,为满足其罪责感与受刑欲而不顾一切地实施犯罪;犯罪人实施犯罪前会产生心理冲突,要想了解其犯罪情况,只有促使其心理冲...

精神分析引论(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书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为作者1916年、1917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为学生开设精神分析课程的讲稿汇编。1917年出版。共三部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或过失心理学、梦、神经...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书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1933年出版。为作者1932年所作的讲演的汇编。内容包括作者在《精神分析引论》发表后15年中研究和反思的成果,以及对《精神分析引论》的补充、修正和发...

精神分析游戏疗法(psychoanalytic play therapy)

亦称“分析性游戏疗法”。游戏治疗方法。克莱因和A. 弗洛伊德首先采用。他们认为,可观察到的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是潜意识冲突,游戏是挖掘这种冲突的自然方法。实施中,治疗者就儿童正在做什么、感受什么等...

精神疾病犯罪论(approach to mental disease and offense)

研究精神疾病与犯罪关系的理论。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造成危害。从司法实践看,在重性精神病中,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颅脑损伤和流行性脑炎伴发的精神...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MD)

书名。美国精神医学会编制。将心理疾病按症状分类说明,已成为全世界精神科医师诊断精神疾病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目前使用的是1994年第四次修订版,用英文缩写DSM-Ⅳ代表。前三版分别是1952年的D...

精神交互作用(mental interaction)

森田疗法术语。因对某种感觉的偶尔注意而对该感觉的敏感性提高,致使这种感觉与注意的交互作用增强而突出、放大和巩固这种感觉的过程。森田疗法视之为神经质症的形成原因。如平时并不注意自己心脏的活动,若意...

精神交往(mental intercourse)

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水平上的交往。其领域包括知觉、理解、情感、人格等心理生活的全部范围;其方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恋、尊重、关心、鼓舞以及相互仇视、敌对、分歧、辩论等;其内...

精神内守

中国古代养心的基本要求之一。使精神固守于内而不散失耗损。《黄帝内经》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精神是人的生命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所以必须清静养神,才能身心健...

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

亦称“让内病”。精神神经症的一种。法国精神病理学家让内提出。精神张力的全面降低。患者缺乏自控能力,被病态的怀疑和恐惧支配;思维反刍,难以控制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有一种非真实感或...

精神所寤

梦是睡眠状态下的精神寤见活动。“寤”原指清醒的状态,这里是指在睡眠状态下精神犹如觉醒那样活动。东汉郑玄《周礼·春官·占梦》注:“梦者,人精神所寤,可占者。”唐贾公彦疏:“谓人之床,形魄不动,而精...

精神外科手术(psychosurgery)

治疗精神障碍的脑手术。20世纪30年代,葡萄牙脑外科医生莫尼兹在切除黑猩猩的额叶后发现,原来很凶暴的黑猩猩变得较温顺了。他对躁狂症精神病人试行同样的手术,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此后,对一些慢性顽固性...

精神先见

战争的胜负首先在将士的精神状态上表现出来。《六韬·龙韬·兵征》:“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

精神现状检查(Present State Examination,PSE)

半定式标准化检查工具。英国的J. K. 温等编制。用于功能性精神病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检查。在国际性精神障碍研究中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作为示范工具推荐给各国,影响广泛。第九版(1974年)共...

精神颉颃作用(mental opponent function)

日本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术语。森田正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与调节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故称。具体表现:某种心理出现时,常伴随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心理...

精神依赖性(psychic dependence)

一译“心理依赖性”。反复使用某些神经或精神药物后,因有一种欣快感而产生对该药物的渴求。这种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患者连续不断地滥用药。一旦断药,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大部分依赖性药物都会导致身...

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ation)

亦称“兴奋状态”。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与“精神运动性抑制”相对。整个精神活动增强。具体表现为言语动作增多,多辩饶舌,放歌好舞,终日忙碌不停,事事干预,并可出现戏谑、色情行为。有的以情绪障碍为主,...

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

心理障碍的一种症状。与“精神运动性兴奋”相对。整个精神活动全面受阻。表现为言语动作明显减少,个人生活需他人料理,呈木僵或亚木僵状态,出现言语、表情和动作全部抑制。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可分为四类:(...

精神障碍被害人(mental disorder victim)

因心智不健全及精神异常而遭受侵害的被害人。依据心理学、精神病学标准对心理缺陷的被害人进行的分类。可分为五类:(1)智力落后被害人。其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包括边缘状...

精神诊断犯罪类型论(theory of criminal typification based on psychognosis)

犯罪人分类理论。根据精神病学理论对犯罪人进行分类。主要有:(1)德国精神病学家霍夫的分类:精神正常的犯罪人、神经症犯罪人、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犯罪人、智力落后犯罪人、有脑病理变化的犯罪人。被作为违法...

精神质-超我机能(psychoticism-superego functioning)

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表明从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高精神质者倔强固执,表现为对他人冷漠薄情、凶残强横、自我中心等特点;低精神质者则较温柔。

精神治疗(psychotherapy)

即“心理治疗”。

精神自我(spirited self)

即“心理自我”。

精熟测验(mastery test)

一译“掌握测验”。测量受测者对所学知识或技能掌握程度的测验。多用于教育领域。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学校里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同于甄选人才的选拔测验,不需要在受测者之间加以区...

精爽

关于认识心理的一个特殊概念。有人把它理解为“精爽之气”,是所谓“神明”的来源;有的解释为“知觉”;有的认为是认识能力。出自《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孔颖达疏...

精通与能力原则(principle of mastery and competence)

见“机能自主”。

精细型营业行为(business behavior of fine type)

营业员营业行为类型的一种。特点是性格沉着冷静,注意力稳定;接待顾客有条不紊,耐心周到,细致入微,善于透过顾客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去推测其心理活动;对顾客的态度特别敏感,与顾客发生矛盾时能冷静处理。

精细运动技能学习(fine motor skill learning)

个体获得由小肌肉群表现的随意动作构成的运动技能的过程。这种技能的特点是以运动分析器对小肌肉群的细小动觉信息分析为基础,产生对运动效应器的细小动作的调节和控制。这种学习不仅需要运动感知、记忆及运动...

精心加工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y)

亦称“精加工策略”、“精心制作策略”。寻求文字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可分为两大类:(1)人为联想策略,亦称记忆术。可在学习内容本身意义性不强时...

精子竞争(sperm competition)

有的物种雌性受精须与不同雄性多次交配,这样每个雄性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就得同其他雄性的精子竞争,成功通常取决于交配顺序。如最后交配的雄粪蝇的精子能与80%的卵子结合,余下20%的卵子均匀地分配给前...

井上圆了

井上圆了(1858—1919) 原名“井上袭常”。日本心理学先驱。生于日本新泻县。早年作为僧侣入京都东本愿寺教师学校,后被该寺推选人东京大学预备门。1885年成为东京大学哲学科首届毕业生。在校...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颈总动脉的分支。行程很复杂,并与许多神经为邻。后外侧有交感神经干及其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及迷走神经节,前方有舌咽神经,外侧有舌下神经。通过颞骨岩部内的颈动脉管进入颅腔,穿过硬脑膜后分为许多分支。...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

颈总动脉的分支。起始部被胸锁乳突肌遮盖,然后进入颈动脉三角,最后进入下颌后窝,在平下颌颈处进入腮腺内,分为颞浅动脉和颌内动脉两支。途中稍有弯曲,与喉上神经和舌下神经交叉,到终点时又与面神经交叉。...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供给大脑两半球和脑干血液的血管。分左右两条。右侧的一条发自无名动脉;左侧的一条直接发自主动脉弓。沿气管上行,上部与咽喉为邻。经胸锁关节后,出胸廓上口而离开胸腔。在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口径相近的颈外...

景媒情胚

明谢榛关于艺术情感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认为景象是作者抒情的媒介,情感是创作诗歌的胚胎,只有情景交融,“内外如一”,才能写出抒发性情、陶冶心灵的好诗。《四溟诗话》卷三云:“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

景象定位

明王廷相讨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一种心理观点。《雅述》上:“大率心与性情,其景象定位亦自别,说心便沾形体景象,说性便沾人生虚灵景象,说情便沾应物于外景象。位虽不同,其实一贯之道也。”即“心”是人...

警报外激素(alarm pheromone)

有些动物遇到危险或伤害时分泌的有气味物质。作用是警告同伴逃离或躲避危险地域。蚂蚁、老鼠等都有这种分泌物。

警察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of the police)

对与警察职业活动相关的心理品质的心理学测量与诊断。警察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源于对警察选拔问题的研究。20世纪初,以警察智力问题为主要对象,运用于警察职业选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警察非智力因素...

警察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police)

研究警察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源于对警察选拔问题的研究。1873年加拿大建立皇家警察时,即提出选拔警察的两项心理标准,即性格活泼开朗和有较强的读写能力。20世纪初开始对警察心理进行科学研究,以...

警告标志(warning sign)

警告交通参与者注意道路或沿途潜在危险的标志。通常为等边三角形,顶角朝上,黄底、黑边、黑图案。包括平面交叉路口标志、急弯路标志、反向弯路标志、连续弯路标志、双向交通标志、注意行人标志、注意儿童标志...

警告行为(warning behavior)

捕食者出现时被捕食者向同种成员报警的行为。可使其他个体警觉起来。有防御功能。分以下几种:(1)听觉警告,称“警鸣”。如许多鸟类的警告鸣声,许多哺乳类的打呼哨、尖叫,用脚或尾扑打地面的噪声。应用最...

警官心理学(psychology of police officer)

法律心理学分支学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警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警官在刑事侦察、治安防范...

警戒(vigilance)

① 在一定环境中觉察特定、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警戒作业的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持续时间延长而下降。信号出现的频率较高时较易为个体觉察,信号出现频率较低时容易漏检,但过高的信号出现频率...

警戒色(aposematic coloration)

某些带恶臭、毒刺的动物体表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自然选择的结果。能吓唬捕食者,起到反捕食的作用。

警戒作业(vigilance)

要求操作者对某个信号的出现保持警戒状态的作业。主要特征是信号出现的时间不确定。有两种操作模式:(1)自由反应模式。在目标信号可于任何时间出现的情形下采用,要求一旦目标信号出现,操作者须立即作出反...

警觉(alertness)

个体所处的一种高度戒备的心理状态。可能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形,或者活动速度增加的情形,或者相关部位脑电波频率增高的情形。个体处于这种状态下,会随之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动作表现,如竖耳静听等。

警惕性(vigilance)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L。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多疑、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低分者称“放松”,其特征为随和、善解人意,易与人相处。

径赛裁判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referee in tract event)

径赛裁判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排除内外干扰,集中注意。能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于关键动作,努力排除场外的和内心的干扰。尤其是裁定短距离赛跑、跨栏及接力跑等项目时,更应全神贯注。(2)...

径赛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track athlete)

从事以时间来计算运动成绩的赛跑项目者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包括:(1)清晰的运动速度知觉和敏锐的肌肉用力感、节奏感。径赛运动要求运动员能正确估计自身跑动的速度、步幅和节奏,能自主感知神经肌肉的紧...

净化说(theory of catharsis)

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学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赫西沃德关于小鸟的呜叫能够消除哀愁的思想,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艺术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对净化作了新的解释,并使...

竞技理论(game theory)

最佳性理论的一个方面。指物种内个体之间的社会竞争对塑造个体行为特性有重要影响。换言之,动物的行为特征除了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受个体间社会竞争的影响。如雄性在种群中竞争配偶就很有代表性。参见“最佳...

竞赛(contest)

参加活动的个人、集体或团体的各方都力求超过对方而获得最佳成绩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行为。是激发人的斗志,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设法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取得好成绩的一种手段。在竞赛过程中,...

竞赛心理(competitive psychology)

运动员在运动情境中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竞赛心理对运动员有重要意义,如适度的兴奋水平可促进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发挥,适度的焦虑水平可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等...

竞赛心理优势(psychological advantage in competition)

即“运动竞赛心理优势”。

竞赛心理障碍(mental maladjustment in competition)

运动员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的、不利于训练或比赛的异常心理反应。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矛盾,教练员或父母的苛刻要求,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比赛失败,训练或比赛中受伤等。主要...

竞赛性游戏(competitive play)

即“竞争性游戏”。

竞争(competition)

① 比较心理学术语。两个或更多的个体或物种彼此间夺取同一自然资源而展开的争斗。分物种内竞争和物种间竞争。在同一物种中,为满足生存和繁殖的需要(食物、巢穴、筑巢材料、休息地等),以及争夺社会资源(...

竞争-犯罪说(theory of competition and crime)

认为竞争与犯罪相关的理论。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竞争不支配人类在数量上的增长和道德上的发展。“这种规律性证明犯罪也受竞争支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的虽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支配犯...

竞争广告(competitive advertisement)

亦称“比较广告”。广告形式的一种。在广告中直接指出竞争对手名字的广告。有三种作用:(1)可提高广告接受者的注意和心理感受;(2)可有效地传播商品品牌的知识;(3)有可能增加消费者的反驳议论。此类...

竞争排他原则(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亦称“高斯原理”。两个物种有相同的生态需要但不能生存在同一地区。梅尔1963年提出。

竞争性游戏(competitive play)

一译“竞赛性游戏”。儿童自发的或教师或其他组织者组织的有一定竞赛规则、指标及时间限制的游戏形式。一般出现在幼儿中晚期。它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体能、技能、技巧和思维水平。大体可分两类:(1)智力性竞...

竞争与协同(competition and coordination)

体育运动赖以发展的一种原动力。竞争即彼此争逐,相互争胜,以期夺标;协同即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完成赛事。两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体育运动中的竞争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前者...

静功疗法(static qigong therapy)

无明显运动或运动量很小的气功疗法。分站式与走式。两式都有动作,站式中的站桩、吐纳,都要维持一定的姿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站桩功如马步桩、伏虎桩等,锻炼的强度很大。至于走式,动作更为明显。因此...

静默(meditation)

一译“冥想”、“沉思”。心理治疗辅助技术。源于东方宗教的修炼方法。在安静条件下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注意的过程。即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对注意进行再训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以至改变意识状态。本...

静气功

亦称“静功”。锻炼外静而内动的气功功法。要求保持形体静止,体内生理活动处于相对安静状态。除形体松弛练习外,还包括调身、调息、调心三部分。(1)调身。从调节身躯外形开始,要求安然正体,外定内松。即...

静态肌肉工作(static muscle work)

以静态性力量为主的肌肉工作。其典型为一些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的动作。这时人体肌肉收缩偏重于等长性,涉及的肌肉往往趋于等长施力状态,身体不发生位移,保持静息状态。

静态交通环境(static traffic environment)

以道路为参照系,由相对静止不动的各种结构物及内容物构成的交通景观。包括路面铺装及道路本体、绿化、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标志信号、路旁建筑物、自然风等。对交通参与者的视觉起一种景观作用。对提高道...

静态勘察(investigation in static state)

对未经变动的事故现场的勘察。属初步勘察。不改变物体和痕迹的状态与位置,通过现场照相、录像、测量、记录和制图等手段如实记载。主要目的:(1)确定现场方位;(2)确定现场中人、车、物及与事故有关的痕...

静态显示器(static displays)

显示器的一种。与“动态显示器”相对。显示的信息状态保持不变的视觉显示器。适用于需要长期保存和持续显示的信息。一般有字符和图形两种。从显示效果看,字符显示意义明确,但反应时间较长;图形显示形象直观...

静态性力量(static strength)

肌肉静态用力(即进行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为人体维持特定姿势及身体平衡所必需。其大小与肌肉类型、施力时身体的姿势、施力角度及个体身体素质等有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静态性力量比动态性力量大,但...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ial)

即“膜电位”。

静止不能(akathisia)

患者日夜无法安宁,不能安静地坐下或躺下,常常处于恐怖和不安之中的现象。他们一坐下来,甚至一想到坐下来,便焦虑不安。病因很多,如全身或身体某一部位疼痛和有异常感觉;有精神创伤,神经衰弱;有癔病,一...

静止性震颤(tremor-at-rest)

见“震颤”。

境界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用语。审美的意境。原为佛教用语。《成唯识论》:“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唐王昌龄《诗格》提出“物境”、“情境”与“意境”等所谓“诗有三境”,开始以“境”来评论诗歌创作。后世学者...

境象

关于艺术形象构成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唐诗僧皎然论诗,多次提到“境”和“境象”等概念。认为“境”是由“象外”产生的,是“象外之象”;“境”与“情”密切联系:“诗情缘境发”(《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

镜画(mirror drawing)

研究动作技能学习的实验技术。被试不能直接看到手、笔和图案,只能通过观察镜中的反射图像和自己手的运动情况,操纵金属笔顺着图案槽从头至尾行走。金属笔若碰到图案槽,就会发出声音,并计错一次,最后记录走...

镜画测验(mirror drawing test)

感觉运动测验。通过观察镜中的反射图像和自己手的运动情况,操纵金属笔顺着图案槽从头至尾行走的操作测验。所用装置为镜画仪。测验中,被试的金属笔若碰到图案槽,则会发出声音,并计一次错误,最后记录走完全...

镜画仪(mirror tracer)

一译“镜描器”。心理学实验常用仪器。主要用于研究练习和技能迁移的效果,测试被试的手眼协调能力。仪器由一面6'×8'左右大小的平面镜、一块画有多角星图案的底板、一块遮挡板和一支金属笔组成。实验时,...

镜面眩光(specular reflection glare)

即“反射眩光”。

镜头感(sense of shot)

演员对摄影机镜头的具体感受与适应。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摄影师或远或近,或俯或仰,或动或静,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以不同运动方式来拍摄演员的表演。因此,要求演员要根据镜头的需要,自觉地意识...

镜像刺激(mirror stimulation)

传统比较心理学中的一种实验。训练动物学习复杂线索问题。实验证明,让黑猩猩自己照镜子,经过训练,它能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代表非常复杂的刺激输入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可以认作是意像的一个整合束。黑猩...

镜像技术(mirror technique)

心理剧中使用的技术。方法是让某一来访者扮演某当事人角色,而当事人则作为观众。其中扮演角色者常用夸张或故意歪曲的方式表现当事人的行为方式。

镜像知觉(mirror perception)

一译“反像知觉”。视觉反常现象。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实际特征不相符合。如在读到一个英文单词时,不但字母顺序颠倒,而且每一字母也左右反转。患有镜像知觉的人将有严重的阅读障碍。

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

亦称“投射自我”。见“自我”。

镜子说(mirror theory)

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艺术家、画家达·芬奇。从人本主义的哲学观出发来探讨美和艺术的本质,根据美在自然、美在现实的基本观点,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自然”...

镜子现象(mirror phenomenon)

心理治疗术语。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分析。集体治疗的情境就好像是一个安装了许多镜子的殿堂,小组成员坐在里面可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形象;通过审视自己的心理、社会和身体镜像,便可发现自己真实的...

纠正情绪体验法(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方法。要求患者对其不适当行为不仅达到理智上的领悟,还有情绪体验上的领悟,并且强调后者是治疗进展的主要动因。该方法认为,患者越多体验到纠正后的正确情绪,其负性情绪体验就会越少甚至消...

九德

一种性格类型的观点。《尚书·皋陶谟》提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把人格划分为九种类型:一是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二是和善温柔而又能坚持主见...

九梦

关于梦的一种分类。出自明陈士元撰《梦占逸旨》。陈氏在综合历代诸家梦说的基础上,根据发梦的不同原因及其征兆的不同,把梦归纳为九大类:(1)“气盛”之梦,即由于脏气过盛等所引起的梦象;(2)“气虚”...

九思

指人在行动前要从九个方面慎重考虑。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一种主张。《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在看的时候,要考虑看明白了...

九用

使用人才的九种标准。《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把人才划分为九种类型,根据各类型人才的特点,予以安排使用,务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平仁而有虑者,使是治国家而长百姓;慈惠而有...

九征

① 心理的九种外部表现。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具体指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个方面。认为通过“神明”,可以观察到平正的或陂邪的素质;通过“精气”,可...

久保良英

久保良英(1883—1942)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佐贺县。在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师从元良勇次郎学习心理学,1909年毕业后留校任福来友吉的助手。后做过中学英语教师、督学。1913年赴美国克拉...

酒后驾驶(drink-driving)

驾驶员酒后生理、心理异常状态下的驾驶行为。受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影响,直接反映在驾驶技术上。尽管每个人对酒精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酒精的反映也有差异,但大多数人在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0...

酒精成瘾(alcohol addiction)

即“酒精依赖”。

酒精高度效应(alcohol altitude effect)

人体对酒精的代谢速度随飞行高度的增加而减慢的现象。在海平面高度上,一般人代谢一盎司酒精只需约3个小时,而在12000呎高度上,则要花费4倍以上的时间。飞行人员或乘客在飞行前、飞行中饮用过多的酒精...

酒精效应(effect of alcohol)

酒精对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认知能力降低。驾驶员认知车内外情况,80%的信息来自视觉,但醉酒后,视力下降,视野变窄,边缘视觉减少,分辨颜色的能力降低。...

酒精依赖(alcohol dependence)

亦称“酒精成瘾”。由长期习惯性饮酒所导致的对酒的强烈需求感。主要特征:(1)心理依赖。对酒产生心理上的嗜好,酒瘾发作时无法忍受,必须饮酒。(2)生理依赖。长期饮酒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某种生理和生...

酒精中毒性犯罪(alcoholic offense)

与程度不同的酒精中毒相关的犯罪行为。包括急性酒精中毒性犯罪和慢性酒精中毒性犯罪两类。急性酒精中毒性犯罪有:(1)单纯酩酊性犯罪。因抑制能力减弱、刺激性亢进、情感欣快、判断力下降,可引起暴行、伤害...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alcoholic psychosis)

一译“酒精中毒精神障碍”。精神病的一种。因饮酒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分急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和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两大类。狭义的概念通常指后者。急性酒精中毒精神病指一次大量饮酒(即急性酒精中...

旧皮质(palecortex)

种系发生过程中较古老的皮层。一般包括嗅球、球后区、嗅结节、隔及梨状区。与古皮质一起,称为异源皮质。其细胞构筑分三层或少于六层。除与嗅觉皮质有关外,还属边缘系统,其联系与边缘系统的功能有关。

旧纹状体(paleostriatum)

亦称“苍白球”。豆状核的内侧部。含有许多有髓纤维。因在新鲜脑内颜色较淡而得名。位于壳核内侧,内囊的外侧。被内髓板分为内侧和外侧两段,内侧段又被不清楚的副髓板再分为外部和内部。人的苍白球内侧段占7...

拘禁反应(reaction to detention)

即“监狱精神病”。

拘禁性精神病

即“监狱精神病”。

拘禁性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in imprisonment)

犯罪嫌疑人在被拘禁后或罪犯在服刑期间发生的精神异常。被拘禁或监禁者失去人身自由,处于与社会、家庭的隔离状态,因恐惧、紧张、忧虑、不适应等因素而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与心理压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

拘禁性木僵(prison stupor)

见“急性拘禁反应”。

拘禁性情绪反应(emotional reaction in imprisonment)

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因遭拘禁而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一种情绪障碍。亦发生在接到逮捕证或判决书之后。属轻度的拘禁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如情绪抑郁、焦虑、烦躁、紧张、恐惧、失眠等,严重的还会出现轻...

拘禁性癔症(imprisonment hysteria)

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拘禁条件下诱发的癔症(歇斯底里)。属广义的拘禁性精神障碍。具有自我中心、受暗示性强及情感不成熟等性格特征者及癔症患者和癔症性人格缺陷者被拘禁后,易受拘禁性刺激与拘禁环境的影响而...

拘束身体法(physical restriction)

一种运动训练方法。即运用外界手段限制运动员的动作方向和范围。训练通过物理控制拘束运动员身体的某一部位,使之只能在物理控制的范围内进行动作反应,以纠正错误动作,避免出现错误动作反应。如在排球的传球...

居敬持志

学习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南宋朱熹倡导的一种学习原则和方法。《朱子语类辑略》:“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

居民个性(inhabitant personality)

亦称“城市居民的社会心态”。居民的定势体系。所有居民或部分居民共有的倾向,如居民的地域差异、国家差异以及时代差异等。属流动着的大众心理状态。包括三个层次:城市所有居民共有的个性倾向;部分居民的个...

居民生态心理(ecological mind of inhabitant)

居民与物质环境相适应的认知方式、情绪与意向态度等;城市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影响居民心理的生态压力因素,城市居民在生态压力情境下(如噪声、拥挤)会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感情的直觉与体会,也是一...

居民文化心理(cultural mind of inhabitant)

人们意识深处的世界模式(即定势体系)及价值取向等。受社会文化的指引,如中国居民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尤其是年长居民,对传统习俗很重视。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包含个人创造成分,属大众心理,但层次较高,心态...

局部独立(local independence)

潜在特质理论术语。被试对某一测验项目正确回答的概率不受对其他项目反应的影响,其反应只受潜在特质的影响。若前一项目的内容为后一项目的正确反应提供暗示或其他有效信息,即被破坏。在统计意义上,每个被试...

局部控制(local control)

实验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运用分组、划分区组和平衡化等方法,使干扰因素的影响在局部的实验单位上得到控制,提高实验设计的效率。参见“实验设计”。

局部趋势假设(local trend hypothesis)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理论假说。s.海尔提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加工的不同成分是以不同比率发展的。类似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知识经验理论。参见“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经验理论”。

局部增强(local enhancement)

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动物个体观察到其他动物同某物体或某地点发生关系的结果后把注意力转向该物体或该地点的行为。如一个动物见到其他动物在某地方寻找食物,就会较快找到获得食物的途径。与社会促进相类似,...

局部照明(local lighting)

使特定区域(如工作面)的照明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的照明方式。采用该方式时,照明器常安装在特定区域附近,以保证视觉操作的正常进行。但会使整个照明区域中的照明均匀度变差,并容易导致眩光,引起视觉作业者...

局内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

即“内生变量”。

局外变量(exogenous variable)

即“外生变量”。

局限性代码(restricted code)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命名的两种言语模式之一。与“复杂性代码”相对。(1)在语用学含义指一个人与具有相似身份、相似观点、共同背景和知识、地位相同的人交谈时采用的讲话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话题属...

沮丧(dejection)

个体因失败、挫折与逆境而产生的情绪低落状态。是消极的情绪体验,意志软弱的表现。其心理成分有灰心、失望、狼狈、难堪等,行为上常伴有泄气、软弱无力、无精打采等表现。除客观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受个体主观...

矩(moment)

亦称“总体矩”。概率论术语。随机变量特征数。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分散程度的特征量。分为原点矩和中心矩。对于正整数\(k\),称\(m_k=E(X^k)\)为随机变量\(X\)的\(k\)阶原点矩。...

矩法估计(moment estimation)

参数估计的一种。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在1894年提出。用样本(原点)矩来直接估计总体相应的理论矩的方法。确切地讲,若\(X\)是一个随机变量,(\(X_1,X_2,\cdots,X_n\))是来自...

矩阵(matrix)

多元统计术语。由\(m \times n\)个数\(y_{ij}\)组成的矩形表\(Y=\begin{bmatrix} y_{11} & y_{12} & \cdots & y_{1n} \\ ...

矩阵式管理(matrix management)

亦称“系统式管理”、“多维式管理”。采用矩阵或“格子”形式来设计组织结构所进行的管理。主要是相对于那些传统的按照生产、财务、销售、工程等职能部门设置的一维式管理制而言的。其本质是,在同一个组织结...

矩阵式组织设计(matrix organization design)

一种综合了职能职权和专项职权的混合式组织结构设计,使组织既有水平式又有垂直式的结构。垂直式结构是由于结构中有主管至部属的自上而下的直线职权。水平式结构打破了组织层级的原则,也打破了指挥统一的原则...

举一反三

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认为这是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的表现,是实施启发式教育的基础。

句法(syntax)

语法的一部分。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借助句子中词的排列规则,可确定句子中词充当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表语、状语等)、类型(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法策略(syntactic strategy)

句子理解策略的一种。人们在对句子作句法分析时采用的方法或技巧。所谓句法分析,就是对句子的各种构成成分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句子深层结构中的命题。贾斯特和P. A. 卡彭特曾提出五种...

句型发展(development of sentence-pattern comprehension and usage)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口语表达中语句类型出现次序及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儿童使用的句子,按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个层次。(1)不完整句。句...

句子(sentence)

语言单位。在传统的语法中,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成,并且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它至少存在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为实现特殊的语用功能,有时有省略现象)。系统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都把句子...

句子-图画匹配(sentence-picture matching)

减法反应时实验。认知心理学用于研究语义加工。H. H. 克拉克和W. G. 蔡斯根据子任务相对独立原理设计。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句子“星形在十字之下”和图画“\(\...

句子补全(sentence completion)

心理测验技术。由主试提供一些未完成的句子,要求被试补全,以此评价被试的语言知识及人格特质等。有两种方式:(1)限制选择式。在一个未完成的句子后面列有数个短句,让被试从中选择补全句子。(2)自由完...

句子成分(sentence constituent)

句子的构成单位。从操作性上来看,一个句子成分就是一组词,它能被另一个单一的词或词组替代,而不会使替代者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发生变化,并且也不会与句子的其他部分发生抵触。但句子的意思可能会发生变化。...

句子的记忆储存(memory storage of sentence)

认知心理学术语。对输入大脑的句子进行编码和保持的过程。主要理论解释有:(1)形象说,即句子是以与外部物体一致的内部形象储存的。(2)深层结构说,即句子的储存主要是储存其深层结构,包括基本命题和某...

句子理解(sentence comprehension)

语言理解的一个层次。分析句子的构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建立相应的意义结构的认知活动。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它以语言识别为基础,确切把握词义;然后根据句法规则,分解出句子的各种构成成...

句子理解策略(strategy of sentence comprehension)

指人们在理解句子时采用的方法或技巧。主要有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两种。前者是在对句子作语义分析时使用;后者是在对句子作句法分析时使用。在句子理解的过程中,两种策略必须同时使用。参见“语义策略”、“句...

句子完成测验(Sentence-Completion Test,SCT)

一译“语句完成测验”。投射性人格评估工具。测验由若干不完整或未完成的句子组成,涉及态度、情感体验和内心冲突等多方面内容,如“我最害怕的是……”。测验假设被试会将自己的人格特征在未完成的句子中反映...

句子验证(sentence verification)

认知心理学研究技术。A.M.柯林斯和奎连提出。实验范式: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判断一个句子的真伪,然后比较判断各个特定句子所花的时间,即反应时。开始用于概念学习研...

拒绝错误(rejection error)

即“第一类错误”。

拒绝购买(refuse-to-buy attitude)

消费者不愿买某种商品的态度。按其强弱、深浅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一般的拒绝。即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最后决定,而是带有随意性的初步决定。持这种态度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购买欲望,对商品也有...

拒绝压力(rejective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遭怠慢时产生的压力。

拒绝域(rejection region)

亦称“否定域”、“临界区域”。假设检验判断准则表示形式的一种。与“接受域”相对。统计检验中拒绝原假设\(H_0\)的统计量的取值区域。若零假设为\(H_0\),检验统计量\(W\)为样本函数,即...

拒绝作证动机(motive of witness refusing to testify)

证人已感知案件情况,却拒不到场作证或到场不陈述案情的内心起因。主要有:安全需要,庇护犯罪嫌疑人,缺乏作证义务感,怕惹麻烦,同情犯罪嫌疑人或其家属,羞耻感,虚荣心,感恩,报复,畏惧,贪利,担心追究...

拒食症(aphagia)

亦称“不食症”。异常摄食行为。由脑损伤或病变所致。损毁实验动物的外侧下丘脑,它们没有饥饿感,拒绝进食和进水,严重者常常面对食物而不吃,以致饿死。在损伤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如能加强护理,用胃管灌...

具体化

① (concretizing)  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与“抽象”相对。如运用“鸟是有羽毛的动物”这一结论去辨认看到的动物是不是鸟。 ② (concre...

具体思维(concrete thinking)

亦称“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具体概念为支柱。这种具体概念与事物的表象有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形态:(1)学龄前儿童...

具体态度(concrete attitude)

美国精神病学家K. 戈尔德斯坦机体论术语。个体在具体情境中对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活动倾向性。K. 戈尔德斯坦认为,每个正常人都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态度,其外部表现为抽象行为和具体行为...

具体行为(concrete behavior)

见“具体态度”。

具体形象思维(concrete-image thinking)

即“具体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7岁~11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逆向性和互反性,在此基础上儿童逐渐获得类的概念,认识逻辑关系,并形成两种运算系统:一是分类,即按具体事物的不...

具体知识(concrete knowledge)

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一类知识。与“抽象知识”相对。可用具体的事物或通过指向某一对象加以表示,如有关的事件、人物、物体、空间关系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所指的具体概念即属此类知识。

具象艺术(concrete art)

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生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与“抽象艺术”相对。这种艺术形式自古有之,到达·芬奇时代,由于科学透视原理的发现,而达到顶峰。追求形象的逼真是其典型特点,因此,从艺术手法来看...

俱分进化

近代章炳麟提出的一种进化观。认为事物的矛盾各方在进化过程中是“双方并进”而同时发展的。《俱分进化论》:“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

距离错觉(error of distance estimation)

驾驶员对与前方车辆之间距离的错误判断。在静止的车内凭主观感觉判断与车前方其他车辆间的距离,50%以上的驾驶员会超过实际距离的4%~120%。行车时,对方车速越快,判断失误越大。很多超车时发生的正...

距离动物(distance animal)

同物种个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动物。除了交配或哺喂幼儿,个体之间尽可能避免身体接触。如鲑、鳟鱼、梭鱼、火烈鸟、海鸥、燕子及大多数猛禽和有蹄动物。参见“相挨动物”、“耐密度动物”。

距离恒常性(distance constancy)

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对于熟悉的物体,当知觉者获得实际的距离线索已发生改变,距离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距离矩阵(distance matrix)

矩阵的一种。将样品间的距离按一定顺序排成的矩阵\(D=(d_{ij})_{n \times n}\),其中\(n\)为样品数,\(d_{ij}\)为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距离。

距离判别(distance discriminance)

判别分析的一种方法。距离判别的想法很直观,就是一个样品离哪个总体近,就判别它属于那个总体。一个样品\(x\)看作\(p\)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该点到一个总体的距离定义为该点到总体中心(即总体均值)...

距离知觉(distance perception)

即“深度知觉”。

距状裂(calcarine fissure)

亦称“距状沟”。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一条弓形裂隙。从胼胝体压部下方起,至枕极。根据其与顶枕裂的会合点,分为前后两段:前部一般较浅,称前距状裂,进化较早,位置和形态均很恒定,在侧脑室后角的内侧壁上形成...

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FNES)

测量个体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担心程度的工具。沃森和弗兰德1969年编制。从认知角度测查个体是否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是否惧怕别人对自己产生否定性评价。包括30道测题,要求被试按利克特五级...

惧怕尖叫(fear scream)

动物惧怕时发出的特别刺耳的声音。兔子平时很安静,一旦被狐狸抓住,会发出尖叫。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能使捕食者受到惊吓,避免被捕食;能使被捕食动物的其他成员容易定位,即等于向它们发出危险的警戒信号,...

惧怕期(fear period)

初生动物行为发展中对新异物产生躲避反应的时期。开始于印记的关键期行将结束时,如小鸡是在出生后32小时。研究者认为,惧怕期开始后,动物即失去对新异刺激的印记能力。不仅见于鸟类,哺乳动物行为发展过程...

惧怕性咬(fear bite)

咬行为的一种。犬类动物作出顺从显示时类似要咬的龇牙行为。狗在主人不断痛打它时也许会出现。一般情况下,随着同主人越来越多的身体接触,会逐渐缓解,随之消失。具体表现:顺从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如头部...

聚合(aggregation)

许多动物个体由于受到同一种环境特征(如食物源)的吸引而聚集在一起的现象。常由动物对栖息地的偏好造成,没有社会组织。如地鳖喜潮湿阴暗的环境,白昼潜伏在树根落叶层、墙脚底内或石块下,群聚成一团。

聚合交叉设计(assemble-overlapping design)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纵向研究设计与横向研究设计交迭在一起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纵向研究设计与横断研究设计各有其优缺点,独立运用都存在不少局限,因而在发展研究中常采用聚合交叉设计。优点在于...

聚合群体(corporate group)

一种非封闭的但以规章限制外人加入的群体。

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一译“辐合思维”、“求同思维”。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根据熟悉的知识和经验、按逻辑规则来获得问题的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其特点是闭合性,得到的结果总是确定的,而且不能摆脱旧经验的束...

聚合效应论(theory of convergence effect)

中国犯罪心理学者提出的一种犯罪心理形成理论。认为可能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诸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因素的作用,次要因素的作用,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增效作用等)聚合在一起,将产生导致犯罪...

聚合型(convergent style)

一种认知方式。与“发散型”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先提出。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者擅长解决具有常规答案的问题(如智力测验中的问题,其答案可从给定的条件中推导出),不擅长辨别未作明确区分的信息;其认...

聚合作用论(polyeffect model)

中国心理学者对越轨行为原因的一种理论说明。其基本观点:如同人的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越轨行为是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能还有自然环境)与他所具备的心理、生理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越轨行为一旦表现出来,会...

聚焦策略(focusing strategy)

亦称“整体性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在概念形成中,将第一个肯定的概念实例中的全部特征作为初始假设,然后经过检验逐渐排除无关的特征,直至把握概念的全部特征。分保守性聚焦和博弈性聚焦两种。前者指被试选...

聚焦法(focusing)

亦称“焦点心理治疗”。交朋友小组中常用的技术。用于消除参与者的防御行为,并帮助他们表达各种消极的或积极的情绪。实施中要求小组成员表达对某个人的某种情绪,并同时扮演对方,表达对这种情绪的反应。如此...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将样品(或变量>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直接比较各事物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而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分在不同类,即分类后同类事物间的性质相差较小,不同类之间的...

决策(decision)

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估比较,最后作出选择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一般将决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1)辨识问题;(2)收集信息;(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4)评估备择方案;(5)选择方案;...

决策程序连续带理论(continuum theory of decision program)

即“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

决策非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 of decision)

管理中决策权力的分散化。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引进,信息传递手段的加强,传递速度的加快,信息与数据资料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从而管理人员对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的控制能力加强,对错误与误差的控制能力也加强...

决策工具(decision-making tool)

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的技术与手段。一般有七种不同的决策工具,即报酬表、决策树、直方图法、单维程序法、排队理论、计算机模拟及计算机博弈。

决策函数(decision function)

统计决策论术语。若关注的总体\(X\)具有概率分布族\(\left \{ F(x,\theta),\theta \in \Theta  \right \} ,X=(x_1,x_2,\cdots,...

决策可证实性(decision verifiability)

可用客观指标对决策效果或正确性进行评价的程度。这些客观性指标包括产量、绩效等。

决策理论(decision-making theory)

用于阐释人们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决策结果的因素的理论。传统的决策理论是“主观效用期望理论”,它建立在下假设基础之上:(1)决策者已经知道一组可能的选择,他必须从中进行挑选;(2)决策者必须有一个完整...

决策树(decision tree)

描述决策过程的树状操作程序图。用于处理多阶段和多种可能的问题决策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的决策方案按阶段及其相互联系,用树形图表示出来。任何可能的有关情况和概率都出现在相应的分支上,然后运用概...

决策研究(decision study)

即“D研究”。

决定论(determinism)

哲学学说。与“非决定论”相对。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必然性。一切事物或现象的产生或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是由这些原因决定的,只要具备作为原因的事物,作为结果的事物或现...

决定论原则(принцип детерминизма)

苏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指心理现象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20世纪20年代科尔尼洛夫首先提出,鲁宾斯坦于50年代、雅罗舍夫斯基和洛莫夫于70年代进一步加以发挥。主要内容:(1)是由...

决定倾向(determining tendency)

一译“决定趋势”。符兹堡学派的阿赫提出的概念。指在H. J. 瓦特联想实验预备期中被试表现的期待态度。促进联想的一种心向或准备状态和一种新的非意象元素,指导人的思维和动作。这一概念支持屈尔佩关于...

决定行为的变量(variable determining behavior)

决定动物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现代行为科学家业已达成共识:任何可观察到的反应都是这些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它们在决定行为的发生方面同等重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有机体系统的历史,即物种的历史。...

决定性现象(determinant phenomenon)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或必定不发生某种结果的现象。包含有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某种结果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不会发生某种结果的事件。如在标准大气压下...

决断性实验(determinational experiment)

实验类型。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要求肯定其中一个同时否定其他假设而进行的实验。这类实验能同时对所有的假设进行检验。获得的结果可提供一些确定性的结论。参见“实验”。

决断训练(assertion training)

即“自信训练”。

角色(role)

① 戏剧中由演员扮演的人物。从主次上可分为主角、配角、群众角色;从性别上可分为男角、女角;从人物评价上又可分为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在戏曲中分为生角、旦角、丑角等。 ② 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① 演员通过其表演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具有特定的心理面貌,这一心理面貌的特点,是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诸方面特征的综合,这些特征通过演员的化妆和随剧情发展而做出独具特色的道...

角色扮演测验(role-playing test)

亦称“角色测验”。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社会心理学家为避开实验中的某些伦理道德问题,尊重被试的隐私,避免实验对人的身心造成持久和较大的伤害,常采用这种方法,以取代真的实验。测验时,实验者先向被试陈...

角色不明(role ambiguity)

角色冲突的一种。组织中的个体对于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完成某一任务等缺乏足够的信息,从而产生心理冲突。常由工作特征缺少结构化,缺乏清楚的工作说明书,工作分配的开放性太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工作评价...

角色差距(role distance)

即“角色偏差”。

角色差异(role difference)

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扮演同一角色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差异。角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年龄差异、个别差异等。形成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前者如自我认识差异、角色学习差异...

角色承担(role taking)

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个体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想象和推论出他人的观点、意图、感情、动机或需要的行为。角色理论创始人G. H. 米德曾用来解释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来看,角色承担能力的获...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

角色颠倒(role reversaI)

一译“角色替换”。心理治疗技术的一种。常见于心理剧等治疗情境中。通常是在患者扮演他自己的角色和在别人扮演了对立角色之后进行。旨在帮助患者从对立的观点看待问题,想象对方的立场,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

角色定位(role location)

参加互动的个体根据交往对象的行为、符号等,为其他互动者和自己确定位置的现象。多发生在对交往对象不熟悉或陌生的场合。在相互交往的复杂环境中,如果想扮演一个适当的角色,即确切地为自己定位,就要先考虑...

角色分离疗法(role-divided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特点是治疗者按照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个扮演激励者,另一个扮演观察和解释者。在青春期集体心理治疗中,为了有意识地引出来访者对治疗者的类似对父母的移情关系,往往选择一男一女两位...

角色分析(role analysis)

对群体中每个成员所处的位置及应负的责任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测试与评估。它是个体适应群体发展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个体认识自我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方法:组织成员参加事先设计好的一系列会谈,每个成员...

角色构成测验(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

即“角色构念库测验”。

角色构念库测验(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

一译“角色构成测验”。G. A. 凯利设计的评定个人构念系统的表格式测验工具。测验表格包括角色项目栏、角色库主体部分和建构一对比栏三部分(如图)。测验时,被试在表格顶端的角色项目栏中,按顺序编号...

角色规范(role norm)

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准则或要求。其形式有二:(1)以书面形式或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下来的行为准则;(2)以不成文形式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在个体...

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

即“同一性混乱”。

角色集(role-set)

亦称“角色丛”。社会中一组相互联系、依存、补充的角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要承担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又都不是孤立的,总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在通常情况下,各种角色都与社会体系中的正式地位相联系,如父...

角色技巧(role technique)

个体具备的有效扮演角色的特质。如角色扮演者的能力倾向、适当的经验以及特殊的训练等。可分为认识技巧和运动技巧两类。认识技巧是指在与别人交往中根据得到的线索正确推断他人和自我社会地位的能力以及推断有...

角色交换法(role exchange method)

角色冲突解决方法。人们在角色扮演中有时会对本身所持有的角色不满意,也不接受本身角色的观念,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反感和内心的矛盾冲突。这时,就需要更改其地位角色,尽可能使角色人格与他自身原有的人格特性...

角色紧张(role strain)

角色理论术语。个体的不同角色同时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或个体承担的某一角色内部规定的各种行为规范之间不相容,使他感到时间精力分配上或情感上产生矛盾。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古德在角色紧张理论中提出。若解决不...

角色决定因素(role determinant)

影响个体心理的个体的各种角色特征。0默里人格理论术语。指个体在所属团体中被要求的和自己选择的各种角色。

角色理论(role theory)

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理论。按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身份,并根据人们对角色的理解、期望、要求,以及对社会相互作用参与者起作用的有关群体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由社会文化规...

角色疗法(role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常用于情绪障碍治疗、不良行为矫正或社会技能训练。心理医生通过示范或说明某种角色,让来访者在一种社会情景中,而不是在同心理医生一对一的治疗关系中扮演角色,使某些没有意识到和在治疗中不...

角色偏差(role deviance)

亦称“角色差距”。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个体的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或社会期望(价值、道德、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的心理和行为差距。由于个人的能力、智力、文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造成。有五种:(1)行为...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

社会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特定行为的期望。一个人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他所处的地位和身份,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遵从了角色期望。社会对角色所持的期望形成了角色规范,为角色行为规定了一般的准则和方式。个...

角色区(role zone)

每一个角色与其对应角色之间相互期望构成的角色范围。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里与其他角色相联系而存在,其角色行为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受同一社会关系里相对应的角色之间交互影响的。如...

角色认知(role cognition)

亦称“角色领悟”。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人们扮演任何一种社会角色,不仅要受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制约,而且取决于其内在的力量,即对角色的领悟。人们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

角色适称(role appropriateness)

个体对角色的扮演符合社会对其角色规范的要求,即一个人的角色行为与他所处的地位、身份相匹配。能否做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准确、清晰的角色知觉,包括对承担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的明确认...

角色替换(role reversal)

即“角色颠倒”。

角色退场(role quitting)

老年人卸去他们以往承担的角色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泽耐·布劳1973年提出。包括家庭角色退场和社会角色退场两个方面。一般认为会影响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如孀居妇女退出妻子角色会有许多适应性困难,往往...

角色协调(role coordination)

个体对自己的角色的认识与社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的状态。个体由于在所处地位、认识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理解和领悟往往与社会和他人对他的角色期望不太一致。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角...

角色行为(role behavior)

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的行为。如“秘书”角色,要为经理整理资料,打印材料,处理事务,安排日程,接待客户等。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对角色有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行为;一个角色扮...

角色学习(role learning)

个体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以及必要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习而逐渐获得的。这种学习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

角色训练(role training)

按照角色期望训练一个人的角色行为的过程。通常通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情境,让被训练者扮演一定角色,分析、处理各种问题,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掌握角色的一般行为规范。同时,还要求他站在其互补角色的地位...

角色游戏(rol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手段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想象和创造是其基础,想象越丰富,反映生活中的事物就越多,扮演的角色也越多、越逼真。种类很多,有反映生活的,...

角色障碍(role disorder)

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角色扮演受干扰或妨碍的现象。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不会都一帆风顺,有时会产生不协调现象。如多种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矛盾、对立和抵触时,角色扮演会受到妨碍,产生冲突;由于社会与文化...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

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主要包括三方面:对角色规范的反映;对他人扮演的角色的反映;对自己或他人角色扮演是否适当的判断。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感知角色规范,...

觉察器细胞(detector cell)

神经细胞的一种。分布于下丘脑内,对血液中激素的浓度比较敏感。下丘脑前区的觉察器细胞对卵巢分泌的激素敏感,下丘脑内侧区的觉察器细胞则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敏感,其他一些觉察器细胞则对各种垂体促进激素敏感...

觉知(awareness)

① 意识过程中的一种意境。直接意识到周围世界,觉察到事物的具体存在,但未集中注意或细加分析。 ② R. R. 梅提出的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的特点之一。指个体对自我核心的主观方面的认识。在生物学意义...

觉知需要(aware need)

一译“觉察需要”。心理动力因素。个体维持自我意识、自我了解的需求。表现有二:(1)个体需要了解自己的处境,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将自己的行为置于自己的意识...

绝对辨别(absolute discrimination)

即“绝对判断”。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hase)

见“不应期。

绝对测量(absolute measurement)

一译“绝对量度”。由绝对量表测得的结果。如人的身高。本身具有明确的意义,不需要与其他标准相比照就能解释。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心理测验中很少用。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感受性的一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也即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在测定时,用绝对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绝对感觉阈限越低,表明绝对感受性越高;绝对感觉阈限越高,则表明绝对感受性越低。两者成反...

绝对价格阈限(absolute price threshold)

消费者心理上所能接受的最小的价格差异界限。与“差别价格阈限”相对。分为上绝对阈限和下绝对阈限。前者指可以被消费者接受的最高价格,超过上限就会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欲,并使消费者感到商家在漫天要价;后者...

绝对量表(absolute scale)

即“比率量表”。

绝对量表法(absolute scaling)

量表的一种编制方法。用绝对量表测得的结果与其他量表直接比照使用。

绝对量度(absolute measurement)

即“绝对测量”。

绝对零点(absolute zero)

测量参照点的一种。在量表上表示没有数量存在的一个点。其意义为“无”。如测量轻重、长短等都以绝对零点为参照标准。它与相对零点有差别,相对零点是人为规定的,如海拔。一般的心理量表都采用心理上的相对零点。

绝对明度阈限(absolute brilliance limen)

刺激物的明度改变时,与未变化之前(或与别处)的明度进行比较,恰能引起主体辨别为更为明亮(或暗淡)的光波幅度。

绝对拟合指数(absolute fit index)

拟合指数的一种。将假设的理论模型\(M_t\)与饱和模型\(M_s\)比较而定义的拟合指数。如χ2、拟合优度指数(GFI)、修正的拟合优度指数(AGFl)等。

绝对判断(absolute judgment)

亦称“绝对辨别”。人对单个呈现刺激物的判断。如从颜色不同的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来判断其颜色,或判断一个随机发出的声音刺激的频率等。人的绝对判断能力因刺激物特点的不同而不同,对多维刺激物的绝对判断能...

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

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单位为kg/m3)。由于绝对湿度测量困难,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与绝对湿度成正比,因而也常以水蒸气分压力(也称为水蒸气压力)作为一个常用的湿度指标。

绝对听觉阈限(absolute auditory threshold)

绝对阈限的一种。个体听觉器官对各个频率的声音刚能被听到时需要的最小可听强度。因测定方法不同而分为最小可听压和最小可听场两种。前者通过耳封闭式方法测得,即用耳机或探管在耳道入口处或耳道内某点测定一...

绝对温度(absolute temperature)

用绝对温标(又称热力学温标)测定的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绝对温标是以卡诺定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计量的零度称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最低值。它的分度方法与摄氏温标相同。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以水...

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音高的一种。每秒震动440次的标准音高。常用作听觉指标。

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感觉阈限的一种。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能引起其反应或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其操作定义是,有50%的次数被试能够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被试感觉不到的刺激强度,其大小会因机体内外条件的影...

绝对值距离(block distance)

统计距离的一种。第\(i\)个样品(\(x_{i1},x_{i2},\cdots,x_{ip}\))和第\(j\)个样品(\(x_{j1},x_{j2},\cdots,x_{jp}\))的绝对值...

绝经-犯罪研究(study of menopause and offense)

对女性绝经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探讨。若干研究表明,绝经可能引起一些犯罪的产生。45岁~50岁的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或遭破坏,月经终止,并出现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紧张、忧郁、好哭、失...

绝经期(menopause)

中年女性月经停止、不再有生育能力的时期。自月经节律改变到最后月经停止。并非突然发生,一般在45岁~55岁之间。此期内,月经节律不稳,周期延长或变短,甚至两三个月不来月经,常持续一两年;血量改变,...

绝境疗法(impasse therapy)

使人从不良的绝境状态转为良好状态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所有人的行为均朝向一定的目标,但有些目标是无用的,会使人陷入绝境,改变这样的目标,便可使人的行为转向对社会有益的方面,而改变的方法就...

军队甲种团体测验(Army Group Examination Alpha)

文字性智力测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美国军队。适用于会英语的大中学生及一般成人。需用时40分钟~50分钟,由遵循指导、算术、判断推理、词义异同、语句重组、数序完成、类比、常识八个分测验组成。共...

军队普通分类测验(Army General Classification Test,AGCT)

团体智力测验。美国国防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旨在根据士兵学习军事任务的不同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测验:言语理解、数量推理和空间知觉,分别由词汇、算术和数积木三个分测验测试...

军队乙种团体测验(Army Group Examination Beta)

非文字智力测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美国军队。适用于文盲和不懂英语的人。测试时间50分钟,包括七部分:迷津、数立方体、图序完成、译码、数字核对、图案补缺、几何图形分析。

军事社会心理学(military social psychology)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军事环境中军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主要研究内容:(1)军人的角色社会化过程,揭示个体在从非军人角色向军人角色转化的过程中获得角色规范的规律;(2)军人的社会...

军蚁的死亡行军(death march of army ants)

以劫掠为生的蚂蚁一个跟着一个在一小块地方无休止地转圈,直至全群转死的现象。研究者认为,这是异常条件下的行为。如骤雨之后,蚂蚁失去了正常行军时的嗅觉痕迹,为首的蚂蚁迷失方向,偶然在一处转圈时留下了...

军蚁营房(bivouac of army ants)

由居无定所、以游猎为生的蚂蚁群体构成的营房。由众多蚂蚁勾连起来构成,呈圆柱形,蚁团不停地骚动,其中留有迷宫式的通道和小室,蚁后和待孵的蚁卵藏在里面。常常是暂时性的,有时只在一个地方驻扎一夜,有时...

均方误(mean square error)

参数估计术语。参数\(\theta\)的估计量\(\hat{\theta}\)的离差平方的期望值,即\(MSE(\hat{\theta})=E(\hat{\theta}-\theta)^2\)。...

均衡(balance)

广告表现的原则。要求广告的创意、文字、形象和衬托等要素应该以主题为中心,在布局上要正确配置,使人感到广告表现完美、协调、诱人,并有力量上的均衡。均衡不等于绝对平均,面积各有大小,时间各有长短,即...

均衡型(equiIibrated type)

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强的均衡敏捷型和强的均衡缓慢型。详见“神经类型说”。

均势说(equipotentiality theory)

脑科学理论的一种。该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在学习和贮存记忆方面可能具有同等的一种潜力。拉什利1929年在《大脑机制与智能》一书中提出。他以白鼠为被试,记录脑组织毁坏对智慧(如学习迷津时的速...

均势原则(equipotentiality principle)

美国动物心理学家拉什利提出的理解大脑皮层功能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大脑皮层活动主要取决于有效皮层组织的数量而非皮层组织的不同部位,即大脑皮层功能是以一个统一整体起作用的。在心理学史上,对大脑皮层功...

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概率论术语。若连续型随机变量\(X\)具有如下密度函数\(f(x)=\left\{\begin{array}{l}\frac{1}{b-a},(a \le x \le b) \\0,其他\end...

君臣说

清戴震以君臣关系来比喻心与耳目鼻口之间的功能关系的一种说法。《孟子字义疏证上·理》:“耳目鼻口之官,臣道也;心之官,君道也。臣效其能而君正其可否。”耳目鼻口的职能是受支配地位的“臣道”,心职能则...

君子三戒

中国古代养生原则之一。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实施养生,有利于保持与促进身心健康。肇始于孔子。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