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T

他律(others-discipline)

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术语。与“自律”相对。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人价值标准支配。儿童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儿童主要以父母、教师或年长者的评价作为判断价值标准是否平等、公道等的依据,以后逐渐向自律过渡。

他律道德阶段(heteronomous morality stage)

即“他律期”。

他律期(hereronomotls stage)

亦称“他律道德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约为7、8岁以前。主要特点: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体性.以道德实在论为基础。此期儿童认为,制定规则的人...

塔尔伯特-普拉托定律(Talbot-Plateau law)

视知觉定律。塔尔伯特1834年提出,1835年得到普拉托的证实。当闪光达到或高于闪烁临界融合频率(CEF)时,闪光被感觉为连续光。该定律证明人眼对这种闪光的感觉如同对整个周期均匀一致的稳定光产生...

塔尔德

塔尔德(Garbriel de Tarde,1843—1904) 法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中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法国多尔多纳撒拉特。曾学习法律,在故乡城镇任预审推事。多年任外省法官后...

塔雷金娜

塔雷金娜(Нина Федоровна Талызина,1923—) 女。俄罗斯心理学家。1947年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1950年起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从事教...

踏步反射(stepping reflex)

见“行走反射”。

胎动(fetus movement)

胎儿在母体内的缓慢蠕动或自发运动。一般每小时不少于3次~5次。12个小时内在30次以上;一般在妊娠18周~20周时,母亲就可感到胎动,以后次数逐渐增多,胎儿活动量也越来越大。胎动最活跃的时期约在...

胎儿(fetus)

寄居母体中自第8周至分娩前(一般为10个月)的孕体。胎儿依赖母体生存,3个月时,各系统器官基本分化成形,以后数月体格生长迅速发展,系统器官发育更趋成熟。人体的主要器官结构在胚胎期间均已完成分化,...

胎儿酒精综合征(fetal alcohol syndrome,FAS)

母亲妊娠期酗酒所致的胎儿严重脑损伤。具体表现为出生时易激惹,哭闹不休,肌张力低,共济失调;有先天畸形,可见小头畸形、塌鼻梁、朝天鼻、上唇窄小、人中不显、短颏、眼裂短、上眦赘皮,智力严重低下。重者早夭。

胎儿期(fetus period)

个体早期发育阶段之一。为怀孕后的第8周末至胎儿出生。此期胎儿的体积及已有结构和功能会增长或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具体发展过程:(1)第三个月,坐高约55毫米,大部分骨骼已具骨化中心,外生殖器已分化,...

胎儿损伤(injury of fetus)

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外在不利环境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缺陷或损伤。孕期,特别是妊娠4周~8周,孕妇若遭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创伤、感染、疾病或营养缺乏等,可影响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的甚...

胎儿致畸因素(risk factor leading to oaf)

在怀孕期间可能影响并导致胎儿发育畸形的各种危险因素。具体包括病毒感染、母亲的严重疾病、用药不当、放射损伤、接触有毒物质、维生素A过量、缺乏微量元素、不良的饮食等。

胎教(prenatal training)

妊娠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胎儿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始见于汉代文献《大戴札记》。西汉贾谊《新书》有《胎教》篇,记述周文王与周成王之母施行胎教的事例。广义同胎养,包括孕妇的生活起居、饮食宜忌等内容;...

胎内发展(prenatal development)

从精卵结合到胎儿出生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一般分三个时期:(1)卵子期,从卵子受精起的10天~14天;(2)胚胎期,从第二周末到第八周;(3)胎儿期,从第八周末到出生前。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内容包括:(...

胎内环境(interfetus environment)

胎儿出生前所处的母体子宫环境,即由羊水充盈的液体空间。对胎儿的生理、心理影响极大。决定其优劣的因素主要有:(1)营养,包括血液、氧气及其他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孕妇营养充足与否等,直接影响胎儿的...

胎内行为(prenatal behavior)

胎儿在母体内的行为活动。有两种:(1)反射活动,如3个月的胎儿有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5个月时,对胎儿的生命有重要作用的反射都已出现。(2)自发的身体活动,如孕妇可觉察到的胎动。其发展呈现有序...

太白阴经

书名。唐代军事理论著作。李筌撰。全书十卷一百篇。其军事心理学思想在治军方面,主张“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取《人无勇怯》),“赏无私功,罚无私罪”(《刑赏》),“...

太阳错觉

对太阳远近与大小产生的错觉。中国古代学者曾探讨此种心理现象。据《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有两个儿童争论日出日入时和日当午时的远近。一个说日出日入为近,日中为远,因日出日入时大,日中时小,正如物进...

太阳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是多阳少阴。心理与行为特征:自以为是,喜欢自吹自擂,好说大话,志大才疏,喜表现自己,言行举止很少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刚愎自用;走...

太阴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多阴无阳,面色黑,身材高大。心理与行为特征:贪婪,不讲仁义道德,表面谦虚,内藏阴险,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自私,习惯采用后...

态度(attitude)

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认知成分指个体如何知觉态度对象,认识其概念内涵,基本上由对态度对象的知...

态度测量(attitude measurement)

运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方法确定个体对某一事物的态度。须明确态度对象,注意态度的评价性及程度。评价性指对一定态度对象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程度指这种反应倾向的强度。根据组织程度,可分为无组织测量和有...

态度测验(attitude-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采用态度量表测量被试的态度。常用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市场调查、社会爱好、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参见“态度量表”。

态度的互相联结性(interconnectedness in attitude)

个体对两个或多个对象的态度之间的一种关系。个体对某个人的态度可以是一个普通框架中的一部分(如十分重视品行的评价框架),个体根据这个评价框架对其他态度对象做出反应。假如个体对某个特定的人形成“他不...

态度的训练效应(attitude training effect)

训练可以改变态度的现象。态度训练是驾驶舱资源管理训练的重要内容。人们发现,驾驶舱资源管理训练虽不能改变飞行员的个性,但可以改变影响飞行员判断的危险态度。主要训练方法:当飞行员出现并意识到某种危险...

态度调查(attitude survey)

研究态度的一种方法。通常以一定数量的样本为对象,每次调查一个主题。可采用问卷法或采用访谈法。问卷与传统测验的区别在于被调查项目本身没有正确与否的答案。可分为无结构的和有结构的问卷两大类。采用前者...

态度改变理论(theory of attitude change)

寻求态度改变中的科学规律的理论。主要有一致性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谐理论、归因理论、功能理论、刺激反应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修正态度和行为的目的是使信念系统内部及与外在行为之间...

态度量表(attitude scale)

态度测量工具。一般为纸笔测验。问卷中有多个众所关心的问题(如废除死刑),要求被试按自己的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然后将其转化为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公众(或团体)的态度。编制方法大致分为两...

态度学习(attitude learning)

通过经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和对环境的肯定或否定的持续反应的倾向,或决定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划分的五种学习结果之一。通常包括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是调节个体社会行...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毕业于菲力浦·埃克塞特学院,后获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师学位。为米德瓦利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对提高生产效率,消除不必要的工时等有深人...

泰勒-拉塞尔预期表(Taylor-Russell expectancy table)

预测评价表格的一种。H. C. 泰勒与J. T. 拉塞尔根据相关与概率原理提出。显示测验预测效度、录取率与人员甄选效率三者间的关系,表明在给定基础率的情况下,选择的成功率随录取率和测验效度的变化...

贪利动机(greedy motive)

个体为满足对钱财的非法欲望而产生的犯罪动机。即由对他人或社会的财物的非法占有欲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其直接目标是用非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可导致多种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诈骗、容留妇女卖淫、贪污、受...

贪食症(bulimia)

异常摄食行为。因长期、极度饥饿或颞叶皮质和两侧腹内侧丘脑受损、病变而引起。参见“过食症”。

贪污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corruption)

因贪污犯罪而被科以刑罚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对判刑不满。借口杜会风气不良,将其罪行归咎于外界影响,是责任扩散的心理反应。(2)悔恨心理。贪污犯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

谈话法(interview method)

一译“交谈法”。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与被试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可以是标准化的、有固定的程序,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序。在标准化谈话中,问题已事先确定,主试按同样顺序向每个被...

谈判(negotiation)

在既定环境下,多方达成的一致条件与平衡遭破坏,再行商量解决分歧和矛盾的过程。其一般模式由五部分组成(如图)。其中关键是转化部分,这也是谈判的过程。输入的信息被编码总结、分类从而作出决定。在这一部...

弹性工作时间(flexible work hour)

在一定范围内工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采用它,企业可在不延长总工作时间的条件下提高工作效率。工人可在规定时间内(如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三点)灵活机动地安排上下班时间,但每周工作必须满40...

弹性工作时间安排(flexible work schedule)

让员工自行决定其上班及完工的时间,只规定每周或每月完成的工作量的一种工作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1)压缩工作周(compressed workweek)。缩短每周工作天数,即每周工作4天,每天工...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884年在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府供职。1896年赴南京任候补知府。1897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变法...

探察反射(investigative reflex)

亦称“定向反射”。新异刺激出现时,动物将头朝向刺激来源的反应。巴甫洛夫提出。当条件刺激(如铃声)出现时,狗首先将头转向声源,便于听觉器官(双耳)接受声音刺激,以做出本能反射。

探察行为(investigative behavior)

动物主动寻找周围环境中与适应生存有关的新异刺激的行为。如将大白鼠置于一个大的有机玻璃箱中,可以看到它向各个方向授慢走动和颤动鼠须,似乎在用触觉和嗅觉寻找什么。高等灵长目动物还表现出把弄和窥探新奇...

探究行为(exploratory behavior)

一译“探索行为”。有机体面对新异刺激时,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将注意力转向刺激来源方向的反应。表现为侧耳倾听、抬头注视、走向刺激物的方向等外部动作。其产生的生理基础是定向反射(亦即探究反射)。...

探索年龄(age of exploration)

即“好问年龄”。

探索行为(exploratory behavior)

即“探究行为”。

探索性实验(exploratory experiment)

实验类型研究者在对研究问题的因果关系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研究者在实验前难以预测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一般在一项研究的初始阶段进行。获得的结果往往成为后续研究的研究假设来源。参见...

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因素分析的一种。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对。这种分析从一组变量中抽取公共因素时,没有或不用先前的经验,有多少个公共因素影响观测变量,公共因素之间、特殊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都需要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来...

探索性游戏(exploratory play)

即“创造性游戏”。

汤姆森

汤姆森(Sir Godfrey Hilton Thomson,1881—1955) 英国心理学家。生于英国爱丁堡。1906年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爱丁堡大学、达勒姆大学、阿姆斯特...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 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以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未再出仕。晚年欲隐庐山,未...

唐德斯

唐德斯(Frans C. Donders,1818—1889) 荷兰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于荷兰提尔堡。1842年于乌特勒克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乌特勒克军校和乌特勒克大学。最初研究眼动、...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

亦称“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伸舌样痴呆”。因染色体畸变所致的一种精神发育迟滞。塞甘1846年首先报告,1866年唐氏详细描述。1959年勒琼等人证实本病是由异常增多一条21号染色体所...

唐钺

唐钺(1891—1987)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原名唐柏丸,字擘黄。福建闽侯人。中国早期留学生之一,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心理学,毕业后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唐宗海

唐宗海(1862—1918) 中国近代医学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从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愿望出发,提倡中西医贯通,力图用西医来印证中医,以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如利用西医知识对心脑进行“汇...

棠阴比事

书名。中国古代一部案例选编。宋桂万荣编。全一卷。系编者从五代和凝、和蠓父子所著《疑狱集》和宋代郑克所编《折狱龟鉴》二书中选取部分典型案例,纂辑排比而成。本书从各方面总结和说明历代决疑断狱和司法检...

糖尿病(diabetes)

身心疾病的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以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严...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皮质类固醇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主要包括皮质酮、可的松和皮质醇。作用广泛。对体内大多数组织的各种物质代谢进行调节,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使糖的异生作用加强,血糖升高,还有抗过敏和抗炎症作用。其分泌...

糖原(glycogen)

由许多葡萄糖缩合成的支链多糖。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和肌肉细胞内。是营养的贮存形式,有“动物淀粉”之称。易降解为葡萄糖,为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躺倒行为(lying out behavior)

初生有蹄动物的一种行为。许多羚羊和鹿的幼仔出生喂乳后,即主动离开母亲,躺下隐蔽起来,并一直持续到母亲呼唤它喂下一次乳为止。是幼仔在会走和跑以前对躲避捕猎者的一种适应。要求栖息地有合适的遮盖物,有...

烫觉(burning sensation)

皮肤感觉的一种。皮肤在较高温度(大于45℃)作用下引起的感觉。50℃以上的温度作用于皮肤则可引起烧烫觉。烫觉和烧烫觉的阈限不仅有个体差异,且随环境温度的不同而改变。研究表明,在室温为20℃~25...

逃避(elusion)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与“武断的正确”相对。详见“次级适应方法”。

逃避条件作用(escape conditioning)

条件反射实验方法。与“趋近条件作用”相对。以离开或撤除有害刺激作为强化方式形成的条件反射。如动物学会从迷箱中逃脱。动物在迷箱中由于饥饿和紧张,竭力要从中逃脱,经多次尝试,一旦触动开关,就得以逃脱...

逃避亚文化(retreatist subculture)

亦称“退化亚文化”、“逃避现实的亚文化”。一种少年犯罪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类型。美国犯罪学家克洛沃德和奥林在所著《少年犯罪与机会:一种少年犯罪帮伙理论》(1960)中提出。其特点:逃避现实,沉溺于...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书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洛姆著。美国纽约霍尔特-莱因哈特出版社1941年出版,再版20余次。该书探讨现代人的“自由”,认为在西方文化氛围中,自由给人带来独立和理性,但同时使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此...

逃出自由说(theory of escaping from freedom)

弗洛姆人格理论中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学说。弗洛姆1941年在《逃避自由》中试图从文化的和社会的发展观点来考察人性。其中心思想:人脱离了动物界,便逐渐获得自我觉知、推理和想象的能力。随着生产力和...

逃入疾病(flight into illness)

精神分析术语。与“逃入健康”相对。为减轻内心冲突所致的紧张而形成或表现疾病症状的现象。可见于某些患者,也可见于置身异常紧张生活情境中的正常人。如,处于生活转折关头的人常会出现身体虚弱、头痛和失眠...

逃入健康(flight into health)

精神分析术语。与“逃入疾病”相对。患者在尚未消除其疾病症状或心理问题前便宣称自己已进入健康状态以躲避治疗的现象。主要心原因是患者害怕治疗(痛苦和不适)或会见治疗者,害怕治疗会引起疼痛或由治疗造成...

逃脱学习(escape learning)

当厌恶刺激出现后,个体学会作出某种反应以逃脱厌恶刺激或逃离困境。是一种由实际的厌恶刺激控制的学习,即在受到实际的厌恶刺激的惩罚之后,学会逃离该刺激。

逃脱训练(escape training)

即“回避训练”。

逃逸反应(flight reaction)

群居动物的一种先天性防御行为。动物听到同伴的警报声便会出现一种先天性的警觉反应并迅速逃跑。主要见于有蹄类动物。从演化过程看,捕食者最初出现时,被捕食者不会发出警报声,只是在遭受捕咬后才发出伤痛的...

逃逸距离(flight distance)

即“反应距离”。

逃逸耐性(flight tolerance)

动物在一定距离内能容忍同种和异种个体、群体接近的习性。一旦小于这个距离,动物即逃离或抵御。许多物种的雄性个体之间也保持一定距离,否则将产生排斥和战斗,但大多不避开雌性,特别能容忍发情雌性的接近,...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日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

陶写性灵

王世贞关于艺术情感的文艺心理用语。主张文艺作品要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题刘松年大历十才子图》:“诗以陶写性灵、抒纪志事而已”。“发性灵,开志意,而不求工于色象雕绘”(《邓太史传》)。“性灵”主要...

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

审美心理现象。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过程中的公式化倾向。即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过程中,每当描写或欣赏某种对象时,就会立即联想到一系列现成套路,使自己的创造或欣赏落入俗套,并且心安理得甚至自鸣得意。是...

特定领域知识(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为完成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任务而必须具备的知识。亦即特定领域的任务仅靠一般的常识无法完成,必须依赖特定领域的知识。如完成七巧板、河内塔、魔方等知识贫乏(或称“语义贫乏”)的智力游戏所需知道的知识,通...

特定性解决(specific solution)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描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详见“邓克尔问题解决模式”。

特纳综合征(Turner's syndrome)

亦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女性缺少一条X染色体所致的一种疾病。特征:身材矮小,原发性闭经,第二性征不全,颈蹼,肘外翻,智力大都正常或轻度低下。

特殊班级(special class)

特殊教育安置教学的机构。在普通学校或医疗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设置的教育治疗班级。由受过特殊教育专门训练的教师任教,有适应特殊儿童的教材和训练内容,班内有特殊的教具和设备。特殊班级学生固定,学生的教...

特殊才能(special talent)

即“特殊能力”。

特殊才能儿童(specially gifted children)

在某一特殊领域(如绘画、音乐、诗歌、数学、机械等方面)表现出出众才能的儿童。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但其一般智力不一定超常,有的只有中等或低等水平。儿童的特殊才能一般可通过特殊能力测验来鉴别,而...

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special children)

在正常教育环境中,需给予特殊的教育帮助才能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包括缺陷儿童、残疾儿童、行为障碍儿童以及天才儿童。常由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原因造成。可具体表现为智力落后、情感紊乱、聋、盲、重听、低...

特殊儿童辅导中心(special children guidance clinic)

亦称“诊疗处方教学中心”。特殊教育安置教学的机构。为特殊儿童教育服务机构。由心理测验专家、医学专家、社会工作者、辅导人员等构成。职责在于对教师或家长引介来的在学习中发生困难的儿童进行鉴定、诊断,...

特殊规律研究(idiographic research)

见“人格研究”。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教育学分支学科。采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其教学原则、目标、内容、方法、设备、管理等依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性质而各不相同。在早期,其教育对象是以医学分类为导向,指因生...

特殊能力(special ability)

一译“特殊才能”。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机械能力、数学能力等。具有独特的结构。如运动能力由爆发力、肌力、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要素组成。其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先...

特殊能力倾向测验(special aptitude test)

测量个体特殊能力倾向或性向的测验。参见“能力倾向测验”。

特殊迁移(specific transfer)

亦称“特殊成分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具体的经验成分、要素影响另一种学习。与“普遍迁移”相对。

特殊食性和杂食性的连续(specialist-generalist continuum)

动物的食性从特殊到杂食的连续性特点。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有些鸟只吃一种或很少几种食物。特殊食性的动物觅食效率高,但在食物缺乏的季节(如冬天),只好迁徙到热带区域。绝大多数鸟类都是杂食动物,...

特殊团体常模(special group norm)

常模的一种。由从某一特定群体抽样形成的常模团体测验分数分布构成的常模。与其他常模相比,界定更严格,结果解释更贴切,更易达到测验目的。常在测验对象为残疾人、智力低下者、专业人员时建立。

特殊行人(special pedestrian)

有身心缺陷或障碍的行人。主要包括:(1)盲人。其特征较显著,一般凭拐棍探路移动,听到鸣号,容易无所适从,发生危险。(2)聋哑人。其特征不显著,聋人由于听觉障碍,往往表现出对外界的声响置若罔闻,若...

特殊性饿(specific hunger)

异常摄食行为。指个体对含某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的特殊偏好。因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不能保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状态所致。机体产生饥饿感时,不仅对食物的量有渴求,对食物的种类和质地也有所选择。如妇女在妊...

特殊学校(special school)

特殊教育安置教学的机构。专门招收特殊儿童的学校。一般一所特殊学校只招收同一种类型的残障儿童。如盲童学校只招收视力残疾者,聋童学校只招收听力残疾者,弱智学校只招收智力残疾者。也有盲聋学校,招收盲生...

特殊言语构音障碍(specific speech articulation disorder)

言语和语言特殊发展障碍的一种。儿童发音发展的延迟与异常。并非由发音器官和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患儿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正常。只是发音的发展速度低于相应年龄水平。轻度发音障碍者只表现为说话吐字不...

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

亦称“唯一性因素”。因素分析术语。与“公共因素”相对。因素分析中只对一个变量有影响的潜在变量。

特殊预期(specific expectancy)

见“预期”。

特异说(theory of idiosyncrasy)

皮肤感觉理论。德国学者M. V. 弗雷1895年在感觉点学说的基础上,综合组织解剖学的成就提出。该学说认为,感觉与解剖结构相匹配。在每个感觉点的皮肤下存在四种形态不同的终端感受器:位于真皮的迈斯...

特异搜寻心象(specific searching image)

习性学用语。动物对经常捕食的猎物认识敏锐的一种假设。廷伯根系统研究大山雀的捕食行为后提出。他发现大山雀在育时,带回巢中的昆虫幼虫数量常以各种幼虫的多寡而改变,分布量多的捕获也多。但当该幼虫减少而...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通过特定的传导道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的投射系统。丘脑的组成部分。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和味觉等。主要有两条传导道:(1)浅感觉(指痛觉、温觉、触觉和压觉等)传导道,其...

特征比较模型(feature comparison model)

语义记忆理论模型。美国心理学家E.E.史密斯等人1974年提出。该模型假定,一个概念由一集语义特征来规定,这些特征描述了一个客体的属性。语义特征按其对概念的重要性,分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

特征方程(characteristic equation,eigenequation)

多元统计术语。若\(A=(a_{ij})\)是\(p \times p\)阶矩阵,则关于\(\lambda\)的方程\(|A-\lambda I|=0\)称为\(A\)的特征方程。式中,\(I\...

特征分析模型(feature analysis model)

模式识别理论。该模型认为,模式可分解成一些数量有限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组成模式的各个元素或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任何刺激都可由这些有限的基本特征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如,构成英文字母的基本特征有水...

特征根(characteristic root)

多元统计术语。特征方程的根或解。若\(p\)阶矩阵\(A\)是实对称矩阵,则它的全部特征根都是实数。在因素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的求解过程中,均需要计算一组特征根。

特征公式(specification equation)

R. B. 卡特尔建立的一个将特质状态结合起来用以预期任何行为的公式。即:\(P_j=S_{jA}A+\cdots+S_{jT}T+\cdots+S_{jE}E+\cdots+S_{jM}M+\...

特征函数(characteristic function)

概率论术语。具有以下优良特性:(1)特征函数和分布函数一一对应,即分布函数唯一确定特征函数,特征函数也唯一确定分布函数;(2)与分布函数相比,可在分析中降低运算级别;(3)作为有界一致连续(复值...

特征行列式(characteristic determinant)

特征矩阵的行列式。若\(A=(a_{ij})\)是\(p\)阶矩阵,则它的特征行列式是指行列式\(|A-\lambda I|\),式中,\(\lambda\)是实数,\(I\)是单位矩阵。

特征化事件(characterizing event)

米歇尔人格认知社会学习论术语。一种认知方式。指人们评估情境时,对与情境有关的事件进行描述并归类,使事件具有特征性,且纳入一定的范畴。现实生活中的客观情境极其复杂,只有当事件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并归...

特征觉察(feature detection)

有机体感觉神经元只对外界有一定特征的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有机体感觉器官的感觉神经元通常只对某种形式的刺激敏感,从而做出反应。如昆虫察觉到蝙蝠,是因为有高度专门化、对超声波敏感的...

特征向量(characteristic vector,eigenvector)

向量的一种。与特征值相关的向量。若\(A\)是\(p\)阶矩阵,则齐次方程组\((A-\lambda I)X=0\)的非零解\(X\)称为矩阵\(A\)对应于\(\lambda\)的特征向量。

特征侦察器(feature detector)

视觉系统中对某种特殊形式的刺激有最大反应的神经元。莱特文1959年研究蛙的神经节细胞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时提出。可能形成于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已发现有如下一些:对比边界侦察器...

特征值(eigenvalue)

因素分析术语。每一个因素所能解释的方差。因素分析据此确定所要保留的因素数,一般以特征值≥1为原则。

特征转移(character displacement)

环境资源与物种典型行为以及生殖机制间的关系。表现为有相似生态环境的相近物种所分布的区域越是重叠,它们之间的区别越是比分布区不重叠的物种明显。在重叠区域,选择的倾向是通过分歧的特异化把食物资源分割...

特质(trait)

区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身心特征。包括:(1)个体生而具有的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体型等;(2)人格特质,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持久性心理特征,亦即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

特质论范型(trait paradigm)

以特质概念为基础的人格研究取向。包括G. W. 奥尔波特、R. B. 卡特尔、默里、艾森克等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不同的特质构成。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可预测其行为反应。特质论者认为,人格特质...

特质性攻击(trait aggression)

攻击的一种形式。与“状态性攻击”相对。个体因具有易于引发攻击的人格特质而产生的攻击行为。个体所具有的攻击性人格倾向只表明个体可能会做出攻击行为,而不表明一定会做出攻击行为。可通过投射技术和纸笔测...

特质性焦虑(trait anxiety)

见“焦虑”。

特质性运动自信心(trait 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见“运动自信心”。

疼痛(pain)

阈值上的有害刺激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的神经冲动,经传导通路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感知觉反应。可引起机体的主动性或被动性防御反应,有利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但也使个体产生痛苦的感受,对心理活动...

提顿斯

提顿斯(Johann Nikolas Tetens,1736—1807) 德国哲学心理学家。生于德国台特堡尔。1759年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获硕士学位。1763—1776年任教于波特罗专科学校。...

提前开始计划(Head Start Program)

美国学前教育方案。旨在改变美国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环境,促进其智力发展。美国1965年开始执行。对来自贫困家庭,特别是黑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校适应能...

提取(retrieval)

一译“检索”。即“信息提取”。

提取线索(retrieval cue)

信息提取时提供给被试的、与被提取信息有关的信息。如在配对联想学习中,先让被试学习词对(如手套-桌子),然后呈现“桌子”,要求被试回忆“手套”。“桌子”即提取线索。其范围广泛,有内在的(如上例),...

提示法(anticipation method)

一译“预期法”。研究回忆的方法。要求被试根据前一个项目说出后一个项目。如下表是一个由无意义音节(按辅音-元音-辅音序列)组成的供提示法使用的字表,先把12个无意义音节按一定的速度呈现一遍,并要求...

提要钩玄

唐韩愈关于学习方法的观点。《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认为那种囫囵吞枣、主次不分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不足为训。

题库(item bank)

测量同一目标的大量题目的集合。其中的每道题目均附有难度、鉴别力等说明。编制测验或量表时,可按使用目的,从中选择难度适当的题目。一般建立程序:(1)题目拟订;(2)题目审查;(3)题目预试;(4)...

题目参数(item parameter)

即“项目参数”。

体斑(speculum)

动物身体表面白色或彩色的斑块或环纹。被有的习性学家用来表示许多社会性哺乳动物尾部基底的白色环纹,如灵长类、有蹄类、兔等;有时也表示鸟翼上闪亮的虹彩。鸭的体斑常常是聚群的信号,雄鸭求偶时用特别的动...

体表清理(care of body surface)

动物护理体表的一种行为。主要功能是洁净体表、清理毛发或羽毛等。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可分为三种类型:(1)把某些物质敷于体表,如一些鸟类用喙将自己尾脂腺分泌的油涂抹在羽毛上;(2)清除体表物质,如土...

体操裁判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is of gymnastics's refree)

体操裁判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良好的视知觉和动体视力,以观察运动员在垫上或器械上的动作变化,获取细微、周全的体操动作信息。(2)快速、准确的短时动作记忆,以捕捉体操动作,并完整地传送...

体操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gymnastic athlete)

体操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机敏的本体感受性,包括肌肉运动感觉和平衡感。(2)清晰的运动器械感。(3)流畅有效的操作思维和准确、完整的运动表象能力。(4)积极稳定的情绪和情感表现能...

体格(physique)

个体的生理组织(内在的)和外貌特征(外在的)构成的整个身体。

体积守恒(volume conservation)

守恒形式的一种。儿童对相同体积的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而物体体积保持不变的认识能力。皮亚杰研究认为十一二岁以后的儿童才获得,但经他人重复研究发现要提前一两年。实验程序:向儿童呈现形状大小相同的烧杯,杯...

体觉刺激(somesthetic stimulus)

感觉刺激的一种。作用于外部皮肤感受器和身体内部感受器,引起躯体感觉的刺激。处理这类刺激的大脑皮层代表区是位于中央后回的第Ⅰ感觉区和位于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的第Ⅱ感觉区。第Ⅱ感觉区是较原始的感觉区,...

体力工作负荷极限(physical workload limit)

亦称“最大可接受体力工作负荷”、“劳动强度卫生限度”。个体在正常情境中能工作8小时且不发生过度疲劳的最大体力工作负荷值。确定最大可接受体力工作负荷值,对于保证工作者健康和进行有效工作有重要作用。...

体内平衡(homeostasis)

亦称“内稳态”、“内环境稳定”。外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有机体保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倾向和机制。对有机体的生存具有关键意义,大量基本的生存动机,如饥、渴等即以此为基础来调节有机体的状态,以适应环...

体能类竞技项群(group of strengthful sport events)

以体能表现方式作为竞技的主要内容的运动项目。包括两个分项群:(1)速度力量项群。主要有短跑、跳跃、投掷和举重等项目,或要求高速度,或要求强爆发力,或要求最大用力。所需心理素质有:清晰的力量表象和...

体能疗法(body energ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普里斯托拉根据美国精神病学家里奇和珀尔斯等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强调身心机能的整体性,认为个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包括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两...

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

一译“身体语言”。语言的一种形式。在社会交往中,以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身体动作表达类似言语信息的各种非言语线索或手段。主要在个体不能说或不想说但需要交流信息时使用。发生于意识知觉之外。具有三方...

体位(body position)

操作者工作时身体所处的位置,即工位。工作场所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布置需遵循四条原则:(1)自然原则。操作者能在身体处于一种较自然的状态下工作,不受或少受限制。(2)变动原则。操作者工作时能不断变换...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调节体温并使之恒定的能力。人和动物的恒定体温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体温过高,体内的蛋白质会变性和凝固,生命就会终止;体温过低,体内的代谢速度会变慢,也不适合机体的生存。体温相对...

体细胞(soma)

生物体中除生殖细胞以外的细胞。动物体细胞不论是体外培养还是体内培养,经过一定次数分裂,终要死亡。

体型(samototype)

人体的形态。可分为瘦长型、中间型和肥胖型。与遗传、生活习惯、食物结构、性别、年龄及人格特征等因素有关。胚胎两个月时,头高为身高的1/2,出生时头高为身高的1/4,而成年时这一比值降低至1/8。体...

体性

艺术个性及其对创作风格的影响的文艺心理观点。中国古代以此概括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曹丕较自觉地论及这个问题,但尚未提出此概念。刘勰的《体性》篇则专论此问题,把作家的个性具体化为四个因素,即才...

体液类型论(humoral type theory)

据据体液阐述气质类型的理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古代“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认为人体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液体,血液出于心脏(相当于火根):黄胆汁出于肝脏(相当于空气根);黑胆汁生于胃部(相当于土...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绝大多数由TD抗原引起。应答过程可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巨噬细胞将抗原捕获、吞噬、消化,然后转送到表面,以将有效的抗原决定簇传递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H细...

体育暴力(violence in sports)

运动场内外发生的侵犯性或破坏性事件。不仅发生在运动员中,也发生在观众中。与体育宗旨相违背,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其产生涉及以下因素:(1)认识错误。未认识到现代体育运动的核心精神是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体育超民族社会化(sport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体育活动使人们掌握共同的行为准则的过程。如,体育运动中公平竞争的道德准则为所有参加和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所接受;不同国家在实现各自的民族社会化的同时,都接受体育运动中体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体育道德(morals in sports)

体育运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衡量体育运动中善恶、是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的标准。由体育道德认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行为与习惯等构成。

体育道德社会化(sport moral socialization)

体育活动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约束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了解各种相关的道德规范,如公平竞争等,提高自身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化程度。遵守规则是进行体育竞赛的必要条件,只有遵守竞...

体育赌博意识(gambling consciousness in sports)

观众以购买彩票的方式对体育比赛的结果进行预测,并试图盈利的心理。利用这一意识的商业行为有两种:(1)为筹集大型体育比赛所需资金,或为某种慈善事业而发行体育彩票。因不具备经常性特点,其主要盈利归社...

体育教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运用心理学的理知识和方法研究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心理现象、机制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属教育心理学中的学科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内容涉及体育教育学、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是一门有较强综合...

体育康复

即“伤残人体育补偿”。

体育民族社会化(sport national socialization)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人们形成民族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民族固有的习惯、风俗与传统,形成民族自豪感。重大的体育事件能激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体育明星崇拜(sport star worship)

体育爱好者对竞技体育明星的崇敬。对体育爱好者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如,青少年运动员若崇拜某体育明星,则可能以该明星的业绩作为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还会改变体育爱好者行为。如体育爱好者喜欢体育明...

体育心理场外调查法(off-court 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

在体育活动现场外对运动员心理特点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1)访问谈话法。即在场外就某一问题直接对运动员进行访谈,研究其心理活动过程。(2)档案分析法。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训练记录、运动竞赛记录、...

体育心理实验(experiment in sport psychology)

运用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的关系。其任务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材料,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运动员进行实验测试,以具体数据说明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阐明人的心理在掌握体育运动技术中...

体育心理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 method in sport psychology)

体育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试对自己的行为、态度、欲望、意见、情绪、认识等作出回答,以了解被试心理。其优点:可在短时间内对多人进行调查,收集到大量材料,并可取得直...

体育心理现场研究法(method of field study in sport psychology)

体育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不加任何控制,在正常的体育活动现场,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所得材料客观、真...

体育心理学(psychology of physical exercise)

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学科。有广狭两义。广义同运动心理学,属应用心理科学的分支。狭义亦称“体育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侧重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

体育心理咨询(sport psychology consultation)

体育心理咨询人员(如随队医生或心理工作者等)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对象(如运动员或其他体育爱好者等)在学习、训练、竞赛、健康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负荷问题(如犹豫、焦虑、自卑、失常等)...

体育性别角色社会化(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in sports)

体育活动使人们按照社会普遍认可的对男女两性角色的不同要求来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因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社会习俗常要求男子按男性角色要求行事,女子按女性角色要求行事。自儿童期始,男孩被鼓励从事更多的...

体育游戏(sports play)

以锻炼人的身体运动技能,发展动作协调性、平衡性、韵律性、敏捷性等运动技能的规则游戏活动。多用于儿童。较之具有严格规则、胜负结果和时空限定的竞技体育,其主要特点是活动自由,娱乐性强,活动内容没有严...

体育运动动机(motivation in sports)

影响个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因。根据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前者指来自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心理,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乐趣、刺激或人格发展等的动机;后者指来自对外界条件...

体质(constitution)

个体表现出的基因型天赋。既可指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亦可仅指身体。体质理论强调身体素质是习得认知、社交和情感特质的决定因素之一。

体质决定因素(constitutional determinant)

① 影响个体心理的各种生理特征。 ②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在任一时间的全部生理结构。包括年龄、性别、体型、肤色等。随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其对个体的确切效应是其与环境的交互作...

体质理论(constitutional theory)

强调个体的先天因素,尤其是机体的、遗传的、相当稳定的因素,以及与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有关的重量学和形态学的属性的理论总称。有三种代表理论:(1)盖伦的气质理论,将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胆汁...

体质论(constitutional theory)

以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特点为基础的人格类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等人1940年提出。详“体质理论”。

体质特质(constitutional trait)

亦称“体质性潜源特质”。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与“环境养成特质”相对。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由遗传因素决定,如人的相貌、体质等。

体质性潜源特质(constitutional source trait)

即“体质特质”。

体重年龄(weight age)

以身体重量为标准表示的年龄。每一年龄组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分别代表该年龄组的体重年龄。如一个10岁男孩的体重仅与8岁男孩的平均体重相等,则其体重年龄即8岁。

体重增加的动态期(dynamic phase of weight gain)

体重随摄食量过多而在短期内猛增。实验表明,动物的两侧腹内侧下丘脑(VMH)受损伤,摄食量急剧增加,体重亦随之迅速增加。成年雌性大鼠的体重一般为300克,但用实验方法损毁其VMH,体重可高达100...

惕威夺气

用威力震骇敌人,以挫伤其士气。《投笔肤谈》提出的一种心理战术。其《兵机》篇云:“惕之以威,以夺其气。”是中国古代兵家“攻心”战术的具体运用。要求向敌人充分显示我强大的实力,同时大造声势,使敌人在...

替代(substitute)

亦称“替代反应”、“替代作用”。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在确立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矛盾或目标达成过程中受阻时,改变目标或行为方式以取代原来目标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升华和补偿两种形式。如当恋爱受挫时,...

替代活动(displacement activity)

对所处情境没有明显针对性的活动。如一条雄性刺鱼向雌鱼求婚时突然游回巢中,并表现出照料幼仔的扇风动作。常出现在冲突情境中,如,刺鱼的扇风行为最常见于求婚时另一条雄鱼闯入其领地时。似乎常用来解决冲突...

替代满足(substitute satisfaction)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概念 指本能欲望因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得到直接满足时,可通过其他类似的方式获得代替的满足。自我防御机制即含此意。后勒温及其弟子利斯纳等对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一种未...

替代条件作用疗法(vicarious conditioning therapy)

行为治疗方法。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需直接进行某种行为的操作,仅通过观察他人(模型)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即可学会某种行为。当模型的行为受到积极的强化时,观察者出现同类行为...

替代性尝试错误(vicarious trial and error,VTE)

以心理性试误代替行为性试误的一种学习方式。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未表现出外显的试误行为,却在内隐的思维过程中经历提出假设、进行思考论证、排除不合理假设的尝试错误过程。是以内隐思考代替外显试误的解决...

替代性反应(vicarious responding)

观察者(或学习者)通过观察被模仿者而采取与被模仿者相似的行为反应。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等提出。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未必通过直接行为训练获得,在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中,因受...

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术语。一种强化方式。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强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属间接强化。表现为奖赏或惩罚。对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同功能的影响:(1)信息功能,向人们...

替代性宣泄(vicarious catharsis)

一译“替代性疏泄”。宣泄的一种。通过观看他人的攻击行为,以释放或发泄自己的攻击驱力和被压抑的情绪的过程。如无辜受挫、情绪压抑的人观看武打影片或激烈的体育比赛,可减弱其攻击倾向和愤怒情绪。该过程同...

替代性预期学习(vicarious expectancy learning)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术语。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而采用他人对未来事件的预期。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不仅习得行为,且学到榜样对今后即将发生的事件的预期。当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一定程度...

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

即“观察学习”。

替罪羊(scapegoat)

代人受过者。人遭受挫折又无法知道挫折来源时,往往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某一个人,并通过攻击该人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与不满。群体受到某种挫折时,往往将其中的某一位越轨者推出来,作为“替罪羊”。这种人大都非...

天才儿童(gifted children)

亦称“超常儿童”。资赋优异、智慧或技艺超常并有高度发展潜能的儿童。在认知方面,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观察力,注意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富有独创性;在人格品质方面,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

天才青年(gifted youth)

具有获得突出成就的潜力或已取得不同凡响成就的青年。智商在140以上,具有创造性地从事有重大意义或重要价值的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质,即深邃的洞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机敏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能...

天赋观念(innate idea)

17世纪法国笛卡儿提出的概念。指人生来固有、不证自明、不学自会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他认为,理性是人生来固有的能力,是人人“天然地均等”的。人类理性直觉到的明白、清晰的观念即真理。如关于上帝的观念...

天赋论(nativism)

一译“先天论”。认为个体的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理论或学说。与“经验论”、“环境论”相对。在心理学中表现为遗传决定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的发展只起促进或延...

天赋特质(native trait)

人格理论术语。个体由遗传决定的身心特征。如R. B. 卡特尔提出的根源特质、气质特质以及能力特质中的液态智力等。

天官

荀子关于耳、目、鼻、口、身等感觉器官的统称。《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意指这五种感觉器官各有所司,其职能不可相互替代或借用。如视觉器官辨别事物的形...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一译“上限效应”、“高限效应”。心理测验效应的一种。与“地板效应”相对。一项任务或实验太简单时,许多被试轻易就能完成任务,获得的分数都很高,从而使测验的评价性和预测性降低的现象。测时,被试接近或...

天爵论

篇名。唐柳宗元撰。载《柳河东集》。认为构成人性的“仁义忠信”是先天的禀赋,是天赋予人的道德品质。柳宗元不同意孟子所谓“仁义忠心,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的说法,认为“仁义忠信”是...

天君

荀子关于人的思维器官即心脏的概念。《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意为心脏处在胸膛中部,是自然具有的五种感官的主宰。关于“天君”的功能,《解蔽》篇进而指出:“心者,形之君也...

天理

《礼记·乐记》:“穷天理而灭人欲。”历代思想家对天理的看法与态度主要有二:(1)是客观的自然法则(规律)。如庄子:“依乎天理”(《庄子·养生主》),“顺之以天理。”(《庄子·天下》)《韩非子·大...

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

一种脂肪族的、酸性的极性α-氨基酸。核苷酸合成中所需嘧啶(也是脲循环的中间体)的前体。有生理活性,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脊椎动物身上可导致神经元去极化作用。

天情

战国荀子关于情感的用语。“天”即大自然。认为情感是自然生成的。《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唐杨惊注:“天情,所受于天之情也。”

天人感应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以思孟学派为代表的天人合一论的继承与发展。认为有意志的天会对社会人事发号施令,甚至直接给予惩罚;社会人事乃至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天意,绝对不能违背。...

天人论

关于自然界与人类关系问题的理论。有五种不同见解:(1)天命论。孔子学生子夏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老子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墨子主张“天志”等,都蕴含天有意志、能主宰人间吉凶祸福的...

天人相分

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区别和相对立。苟子首先明确提出。《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

天生犯罪人(born criminal)

一译“生来犯罪人”、“生来性犯罪人”。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在所著《犯罪人论》中提出的一种犯罪人类型。因遗传的生理解剖特征而导致犯罪者。龙勃罗梭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从人类学、法律学、精神病学的角...

天体导航(celestial navigation)

亦称“太阳导航”。鸟类迁飞定向导航理论专业术语。鸟类在迁飞中有很强的定向导航能力。如北极燕鸥营巢北极而飞至南极越冬,往返飞行4万余千米,且能准确找到越冬地和营巢地。除地磁感应和路标路线记忆导航的...

天性与教养 (nature-nurture)

决定个体行为发展的两种因素。天性指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天生的因素。教养指与后天经验相联系的因素。二者对个体行为发展的影响因所指的不同行为而异。属以生理为基础的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属以心理为...

天性之知

明王廷相论述认识过程划分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与“人道之知”相对。指与生俱来的一些生理机能和本能。如饮食、视听等。《雅述·上》:“婴儿在胞中自能饮食,出胞时便能视听,此天性之知,神化之不容己者。”...

添号秩次检验(signed-rank test)

亦称“威尔柯克松添号等级检验”。非参数检验的一种。适合配对样本的假设检验。取自配对总体的样本\((Y_{11},Y_{21}),(Y_{21},Y_{22}),\cdots,(Y_{1n},Y_...

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团体人格测验。美国学者W. H. 菲茨编制。包括10个变量: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适用对象为12岁以上者。由中...

田中宽一

田中宽一(1882—1962) 日本心理学家,日本教育测量的开拓者。生于日本岗山县。在京都帝国大学师从松本亦太郎学习心理学,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1919年以论文《关于心理性动作的实验研究...

恬淡为主

魏晋玄学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恬淡为主”的美学特征。《老子·三十章》:“恬淡为主,胜而不美。”王弼也主张“以恬淡为味”(《王弼集校释》上),并与视觉(“悦目”)、听觉(“娱耳”)...

恬淡虚无

心静、节欲、少思。《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一贯主张此项养生原则。刘河间总结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素问玄机原病式》)心神清静,可...

甜柠檬文饰作用(sweet lemon rationlization)

见“文饰作用”。

填充测验(completion test)

即“完成测验”。

填充题(completion item)

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由不完整的句子或图形组成的题目。要求受测者在句子或图中填上空缺的成分或指出缺少的部分。属客观型试题。

填词和删词讯问法(interrogating method of word-filling-in and crossing-out)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填词讯问法是用一篇与案件相似的文字,其中空着若干关键词,令被讯问人迅速填好,并告知要评定分数。若被讯问人有罪,则可能不经意地将犯罪事实填上;若被讯问人无罪,因不熟悉犯罪经过,...

舔生殖器行为(genital licking behavior)

大鼠怀孕期间自舔生殖器的行为。原因是缺乏盐。有实验证明,怀孕的大鼠舔生殖器的频率明显比雄鼠和不怀孕的雌鼠高。若供应充足的盐水,怀孕大鼠舔生殖器的次数即减少,而喝盐水的次数明显比雄鼠和不怀孕的雌鼠多。

挑错测验(absurdity test)

智力测验的一种。要求受测者指出所给语句、图画或故事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据此评分并评定其智力高低。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与“非条件反射”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两种形式。前者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于19世纪...

条件反射犯罪观(conditional reflex theory of offense)

西方犯罪原因学说之一。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认为人的良心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形成是因儿童出现某种错误行为后,父母、教师或其他儿童立即给予惩罚;人的社会化...

条件反射疗法(conditioned reflex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条件反射训练,使患者去除过分的抑制从而恢复正常。萨尔特1949年提出。以巴甫洛夫、华生等人的理论为基础,认为精神病行为是习得的,治疗应关注患者现在的行为,确定现在就可改变过去的...

条件反射性免疫( conditioned-reflex immunity)

条件刺激引起的由非条件刺激诱发的免疫反应。在心理神经免疫研究中最令人注目。用经典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方法对免疫功能进行调整,即用免疫刺激剂(非条件刺激)与一种原先与免疫反应无关的新异刺激(条件刺激...

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

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对随机事件\(A\)求得的概率为条件概率。记为\(P(A|B)\)。若\(P(B) \ne 0\),则\(P(A|B)=\frac{P(AB)}{P(B)}\)。事...

条件期望估计(conditionaI expected estimation)

用后验分布的期望值来估计参数的方法。参见“后验分布”。

条件性辨别(conditional discrimination)

用于灵长类动物学习的实验情境。由附加的刺激条件标明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如刺激盘上有两个刺激物A和B,当所呈现的刺激盘为红色时,A为阳性(推动它可获得食物),B为阴性(推动它也无食物);当所呈现的...

条件性躲避(conditional avoidance)

有机体形成的一种条件性联系。属工具性学习。在实验情境下,首先呈现给有机体的是条件刺激,间隔一段时间后出现惩罚性的无条件刺激。有机体若在间隔期间做出反应,便能躲避惩罚。如,给予金鱼的条件刺激是灯光...

条件性焦虑反应(conditioned anxiety reaction)

动物行为反应的一种。在实验中采用操作条件反射方法引发动物产生的焦虑反应。如动物在取食活动中因受到电击引起反应率(行动)下降,从而使其前进取食的行为被抑制或减慢,然后将条件刺激(声音)与非条件刺激...

条件性情绪反应(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CER)

亦称“条件性阻抑”。情绪研究技术。以条件刺激作用于正在进行某种操作活动的实验动物,引起其某种情绪反应。如,动物经训练已获得一种操作行为(如通过某种通道取得食物),实验时,在动物的这种活动中加入一...

条件性摄食(conditioned feeding)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摄食反应形成的条件性联系。如鸟类在自然环境中能很快将某些视觉条件刺激同食物形成条件性联系,只要一看到这种视觉刺激,就会做好摄食反应的准备。这是进化过程中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听觉...

条件性味厌恶(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

即“饵怯”。

条件性抑制(conditioned inhibition)

条件反射理论术语。在一个阳性条件反射建立后,实验者对条件刺激继续给予强化,但对另一附加刺激与条件刺激构成的复合刺激不予强化,经多次重复,复合刺激不引发动物反应的过程。如,先呈现纯音(条件刺激),...

条件性饮水(conditioned drinking)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饮水反应形成的条件性联系。如,给长时间不让饮水的鸽子亮红灯作为条件刺激,几秒钟后便有水从下边的槽中流出。经过若干次结合,鸽子便会对红灯亮做出明显的饮水反应,嘴会有节奏地一张一合...

条件性阻抑(conditional suppression)

即“条件性情绪反应”。

条件作用(conditioning)

一个无关事件与一个有生物意义的刺激多次同时或先后出现,使动物对无关事件产生积极反应的现象。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中,最初动物饥饿时对食物有分泌唾液的反应,食物伴随闪光同时出现若干次,动物就会把...

条理压力(order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面对凌乱的环境产生的压力。

条理则名智

关于智的实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言智是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孟子·万章上》:“始条理者,智之事也。”清戴震直接继承孟子的这一智力观,认为“心知之通乎条理而不紊,是乃智之为德”(《孟子字义疏证...

调和平均数(harmonic mean)

平均数的一种。一组数据\(X_1,X_2, \cdots ,X_n\)的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常记\(\bar{X}_H\)。即\(\bar{X}_H=\frac{1}{\frac{1}{n}...

调节(adjustment)

动物在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一种暂时性适应。如杂食动物体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或营养物质时,会改变食性,多吃以前不爱吃但富有身体所缺物质的食物。

调解法(conciliation)

婚姻治疗方法。治疗者对已 决定离婚或正考虑离婚的夫妇进行调停的一种过程。这项工作要求调解者不仅具有婚姻治疗的知识及技能,还要求具备离婚法及有关法律程序的知识。调解的目的是帮助夫妇双方澄清需要解决...

调理其性情

明王守仁关于德育过程的四个阶段之一。相当于发展道德情感。详见“开其知觉”。

调身

中国气功。练功时对体位及身体形态的调整。也包括动功锻炼中的一系列动作。通常采用的姿势有坐、卧、站、走四类,以前三位的应用为普遍。坐式,又分为平坐、靠坐、盘坐、跪坐;卧式,又分为仰卧、侧卧、三接、...

调神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随季节之不同而调整精神状态。《素问》中《四气调神大论》篇认为春天为万物生发之时,人的精神,应开朗向上。夏天为万物茂盛华实之时,心情应平静慎怒。秋天为收成的时候,充满肃杀之气,草...

调息

古称“吐纳”、“炼气”、“调气”、“食气”。中国气功。呼吸训练。传统的气功将呼吸分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又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和提肛呼吸。其中最常用的是顺腹式呼吸。有的功法要求在吸气之末,有意使...

调心

中国气功。对“心”的调整和控制。传统气功中所谓的“心”,含有心神、心意、意念、意识、思想等意思。但又不局限于上述任何一个概念。古代功法中的练神、养神、存神、存思等,都属于调心的范畴;而炼意、正念...

调整定理(modulation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1条定理之一。指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受适用范围内构念渗透性的限制。渗透性(permeability)指构念系统建构新元素的可能性。一个具有许多渗透性构念者比一个有...

调整法(method of adjustment)

即“平均差误法”。

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

用于描述视敏度和视觉神经元编码特征的函数。可用于测量光学仪器在保持形象对比和测试图的真实对比之间的差别。每一种光学仪器都可以有对应的调制传递函数。分为空间调制传递函数和时间调制传递函数。前者可用...

挑拨疗法(provocative therapy)

一译“挑衅疗法”、“煽动疗法”。心理治疗方法。法雷利和布兰德思马提出。治疗者通过扮演“恶魔”(即患者的负面情绪)的辩护者,为患者提供一种刺激的经历,诱发患者较健康的行为和情感表现,以改变其原有负...

挑衅疗法(provocative therapy)

即“挑拨疗法”。

跳读(scanning)

亦称“审视”、“浏览”、“扫描”。根据阅读任务,迅速知觉材料大意的阅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用于下列情况:(1)任务急需、时间紧迫,迫使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抓住读物要领;(2)材料浩繁...

跳水裁判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refree of diving)

跳水裁判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视动瞬时扫描能力。为准确把握运动员凌空下跳动作,裁判员需具备快速瞬时(以秒为单位)的视动感知能力。(2)垂直注视追踪能力。须排除各种瞬时注意干扰,迅速将...

跳水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diving athlete)

跳水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下落运动的速度知觉和重力知觉。跳水首先遇到身体下落的速度变化和重力问题,运动员唯有精确地知觉瞬时下落、体变的速度和重力,方能予以准确辨别,准确完成动作。...

跳台仪器(jumping apparatus)

动物实验仪器。用于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由一块大型长方形木板和一个跳台等部件组成,木板上有两个门,一个敞开,一个关闭,敞开的门可用白色门代替。在准备训练中,跳台紧靠敞开的门,门后有食物,动物(如白...

跳跃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

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式。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不同部位的神经纤维兴奋的阈值不同。郎飞氏结处的阈值最低,而两个郎飞氏结之间的神经纤维的阈值最高。在神经冲动传导中,局部电流首先使郎飞氏结处兴...

跳跃运动员空间知觉训练(space perception training in jumping sport)

对跳高、跳远等田赛运动员的空间距离、方向、用力感的训练。训练内容和方法主要有:(1)运动时空知觉训练。准确的本体运动时间和空间知觉能保证运动员在最合适的时间用出最大的力,跳到最远(高)的距离。对...

跳跃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jumping-event athlete)

从事田径运动中的跳高、跳远、撑杆跳、三级跳远等跳跃项目者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对助跑有良好的时空知觉。助跑的步速、步幅、起跳的时空定点直接影响腾空的程度。(2)良好的横杆感、撑杆感和踏...

铁钦纳

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1867—1927) 美国心理 学家,构造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英国萨塞克斯的奇切斯特。1885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受经验主义和联想...

听错觉(auditory illusion)

听觉经验与听觉刺激明显不符的现象。即对外界声音刺激产生的一种不正确的听觉。在语音知觉方面,包括音素恢复和言语转换错觉。前者指一个句子中某个词中的一个音素被删掉,代之以相同持续时间的咳嗽声、蜂鸣音...

听话能力(ability of listening)

言语能力的一种。个体对他人口头言语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关于其结构,心理学家有不同理解。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有人认为包括词的感知、观念的理解、运用观念以深入领会等要素;有人认为包含语音的辨识、语意的理...

听觉(hearing)

个体通过听觉系统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其适宜刺激为频率16赫兹~2000赫兹的声波。听觉系统由外周部分(耳)、传导通路和中枢部分组成。其中作为外周部分的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负责接收外界复杂的...

听觉辨别(auditory discrimination)

简称“听辨”。个体辨别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或语音音位的能力。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听觉辨别测验表明,女孩的成绩一般比男孩好;发音有缺陷者一般不如发音无缺陷者。

听觉表象(auditory image)

记忆表象的一种形式。在头脑中呈现出的由听觉器官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回忆大海时,好像听到大海的呼啸。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人进行思维活动的中介。

听觉不识症(auditory agnosia)

亦称“听觉失认症”。听觉障碍。由颞叶皮层损伤所致。患者的听觉器官、听神经、听觉通路、内侧膝状体和初级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一般无异常,但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即词聋,或不能分辨音调,或不能分辨嗓音...

听觉刺激(auditory stimulus)

刺激类型。能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即声波。其原理是某些物体的振动导致周围媒体(空气)的振动,空气分子的振动引起听者内耳鼓膜的振动,最终在大脑中产生听觉。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听觉的性质,声波的频率决定...

听觉登记(auditory register)

亦称“听觉信息存贮”、“回声存贮”。感觉登记的一种贮存形式。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中的听觉形式。因其保持的时间只有约2秒钟,仍保持未经加工的声音信息的原始形式,故又称“范畴前声音存贮”。研究表明,视...

听觉电话说(telephone theory of hearing)

即“听觉频率说”。

听觉定位(auditory localization)

亦称“听觉空间定位”。听觉功能的一种。个体利用听觉分析器知觉声源的方向和距离的能力。其重要器官是双耳。其主要依据是两耳因离声源距离不同而造成的两耳刺激强度差、时间差和位相差。人两耳间的声学距离约...

听觉发展(development of audition sensation)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听觉系统在功能上随年龄发生发展的过程。受孕20周21周的胎儿已出现对声音的反应,6个月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基本发育成熟,可听到透过母体的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6个月以上...

听觉反馈(auditory feedback)

个体在发声的同时通过听觉系统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而控制发声的过程。反馈途径有气导和骨导两种。前者指声音经空气传播,由外耳、中耳到达内耳;后者指声音经过颅骨的振动传递到内耳。听自己的语音录音时,常...

听觉反射(acoustic reflex)

亦称“蹬骨肌反射”。反射活动的一种。听觉系统对声音刺激的一种反射性反应。主要靠中耳肌特别是蹬骨肌的收缩实现。具有双侧性,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中耳声阻抗以减少声音特别是低频声通过中耳的传输,保护脆...

听觉范围(audibility range)

即“可听度范围”。

听觉感觉级(auditory sensation level)

亦称“阈上级”。在听阈以上的声级分贝数。常用于听觉实验,如,以20分贝声级呈现某一声音信号,即指在被试对该声音信号的听阈以上20分贝的强度时呈现。

听觉感受器(auditory receptor)

感觉细胞的一种。耳蜗的螺旋器或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在听觉产生过程中把振动装置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的电能。人接受声波刺激时,声音先经过听觉器官的传音装置(外耳、中耳),传到感音装置(内耳螺旋器)...

听觉共鸣-排放说(resonance-volley theory of hearing)

即“听觉排放说”。

听觉共鸣说(resonance theory of hearing)

一译“听觉共振说”。听觉位置说的一种。鲍希姆1605年首先提出。认为耳是一个内含空气的比较深的腔体,当声音冲击耳时,腔体就发生共鸣。这种共鸣因腔体不同深处的开口及其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而具有一定的选...

听觉记忆(auditory memory)

记忆的一种形式。以听觉的形式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一般分三个阶段:(1)听觉登记,保持的时间一般为2秒~2.5秒;(2)短时听觉记忆,保持的时间一般为3秒左右;(3)长时听...

听觉空间(auditory space)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广阔度。表现为前后、左右、远近等。与人判断声源的距离及方向(声的定位)有关。若声源位置不在正面而向左右某一方偏移,声波就先到距离近的那只耳朵,再迅速到达另一只耳朵,形成双耳差。双...

听觉理论(theory of hearing)

研究和阐述听觉系统如何在声音刺激下产生听觉的学说。包括作为听觉系统外周部分的耳(特别是耳蜗)如何分析和辨别声音刺激,并转换编码成传入神经传递的神经信息,以及听觉系统中枢部分如何加工来自外周听觉信...

听觉敏度(auditory acuity)

听觉器官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刺激做出反应的灵敏程度。人耳耳廓、外耳道和中耳具有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共鸣和传递特性,人耳对1000赫兹~4000赫兹左右的中等频率最为敏感,而对非常低和非常高频率的声...

听觉排放说(volley theory of hearing)

亦称“听觉共鸣-排放说”。听觉频率说的一种。韦弗根据自己的实验观察,在听觉频率说的基础上结合听觉位置说于1949年提出。该学说认为,对低于400赫兹的低频声的音高知觉,可能是频率说在起作用;对高...

听觉皮质(auditory cortex)

大脑颞叶颞横回附近的皮质。由接受传递听觉信息的投射纤维组成。布洛德曼分区的41、42和22区分别为听觉的主要接受区和联络区。听觉信息从听觉感受器到听觉皮质,经过蜗神经核、上橄榄核、斜方体核、下丘...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

亦称“声刺激后听觉疲劳”。因声音过度刺激听觉器官,或因声音刺激强度超过听觉感受器的正常生理反应限度而使听觉感受性暂时降低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可表现为听力的暂时减退或听阈的暂时升高,对同一声音刺激...

听觉频率说(frequency theory of hearing)

亦称“听觉电话说”。听觉理论的一种。卢瑟福1886年提出。认为耳蜗基底膜作为一个整体与外界的声波频率产生相应的振动。音高辨别并不依赖声音频率在基底膜上的空间分布,听神经发放的神经脉冲可复制外界的...

听觉区(auditory area)

亦称“听觉皮层”、“听觉中枢”。大脑皮层机能中枢之一。声音信号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区,位于大脑两半球颞叶的颞横回等部位。从事对复杂的声音信号的分析和处理。有若干小的分区,有的对高音调敏感,有的对低...

听觉冗余性(acoustic redundancy)

一译“听觉多余度”。在言语听觉过程中,对言语声波的部分过滤,或借助其他线索进行加工而不影响言语加工或其可懂度、清晰度的现象。人说话时发出的一连串复杂的声波即语流,分布在很宽的可听声频率范围内。在...

听觉时间误差(auditory time error)

实验误差类型。因相继呈现两个刺激而产生的听觉判断上的误差。在听觉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标准刺激呈现的先后时序影响比较刺激。实验表明,该误差受响度因刘影响最大,当标准刺激音强与比较刺...

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

在声音刺激较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的过程中,个体对该声音刺激感受到的在响度上的一种变化现象。响度随声音刺激时间的延长开始有所降低,尔后保持在一稳定的水平上。这时感受器消耗的能量与代谢的能量达到平衡...

听觉位置说(place theory of hearing)

一译“听觉地点说”,亦称“地点理论”。听觉理论的一种。认为人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是内耳基底膜上不同部位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起反应的结果。主要包括听觉共鸣说和听觉行波说。该学说假定:(1)声音刺激在...

听觉系统(auditory system)

人的感觉系统之一。包括耳、听神经和听觉区。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外耳收集声音刺激,中耳将声音的振动传到内耳,内耳的受纳器将机械性的声能转换为神经能,神经冲动经听神经到达大脑皮层...

听觉显示器(auditory displays)

显示器的一种。人机系统中利用听觉通道,以声波向人显示系统信息的装置。按显示信息的特点可分为言语听觉显示器和声音听觉显示器两类。其优点是能绕道传递信息,显示距离远,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使用不受...

听觉信息存贮(acoustic information storage)

即“听觉登记”。

听觉行波说(traveling-wave theory of hearing)

听觉位置说的一种。美国生理学家贝克西基于自己1928— 1951年的一系列实验提出。认为耳蜗基底膜的横纤维不可能单独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发生反应,基底膜由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组成,其横向和纵向的...

听觉型(auditory type)

即“听象型”。

听觉训练(auditory training)

对听力残疾者使用其残余听力的能力训练。有计划地创造各种声音情境,特别是语言情境,训练听力障碍者对声音的知觉、分辨和理解,以有效发挥残余听力的潜能。要先进行听觉检查,让训练者和受训者明了听觉损伤情...

听觉言语区(auditory speech area)

大脑皮层中枢接受言语听觉的区域。最可能的解剖部位是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中)叶。其主要功能按照言语产生的混合模型,听觉言语区或听觉言语加工器首先确定接收的听觉信号的音位结构,并与已有的音位存储进行比...

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

一个声音的听觉阈限因另一声音(掩蔽声)的存在而提高的现象。分完全掩蔽和部分掩蔽两种。前者指该声音信号因受到另一声音的掩蔽而完全听不到,后者指该声音信号因受到另一声音的掩蔽而在响度上有所降低。研究...

听觉异常(auditory disorder)

听觉障碍。因生理原因导致听觉能力受限的现象。有三类异常:(1)传音性障碍。属于中耳的损害,传音装置受损害,患者即使内耳正常,听觉能力亦下降,造成听觉异常。(2)感音性障碍。因柯蒂器官的毛细胞受损...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电生理现象。在听觉中枢记录到的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电位变化。一般采用短声或50毫秒的短纯音为刺激声源。听觉诱发电位反应中的各种成分振幅很小,需进行叠加处理,即相位相同的听觉诱发电位可以叠加,相位不同...

听觉阈限(auditory threshold)

感觉阈限的一种。刚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刺激的强度。随声音频率而变化。以声音频率为横坐标,以人的不同频率的听觉阈限为纵坐标,可制成听阈曲线或听力曲线,2000赫兹~5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范围...

听力保护(hearing protection)

保护听力不受噪声损害的方法与技术。主要有:(1)制订保护听力的噪声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71年制定的噪声容许标准。(2)对接触强噪声者进行个体防护。如用护耳器保护听力。常用的护耳器...

听力残疾(hearing handicap)

亦称“听力损伤”。各种因素造成的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表现为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音。始见于中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印发的《听力语言残疾标准》。原因有先天性的,如家族遗传、父母近亲结婚...

听力测验(hearing test)

亦称“听力检查”。确定听觉功能状态和诊断听觉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根据被试对声音信号引起的反应方式不同,分为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两类。(1)主观测听法,一般以人为发出的不同强度、不同频率的纯音或...

听力计(audiometer)

听觉实验仪器。用于测定听觉阈限。西肖尔最早设计使用。早期的听力计可让被试从耳机中听到40种强度不同的咔哒声,但它只能测定噪声的响度绝对阈限。现代的听力计可发出各种频率和各种强度的声音,若用耳机呈...

听力损伤(hearing impairment)

即“听力残疾”。

听力损失(hearing loss)

即“聋”。

听力损失标准(hearing loss criterion)

衡量听力损失的准则。临床上一般以低于基准听力15分贝±5分贝为标准。基准听力指18岁~25岁正常健康人的听力(称听力零级)。因听力的个体差异很大,听力检查存在一定的误差和波动。

听力图(audiogram)

按规定的条件和方法测得的表示受试耳听力级与频率关系的图表。通常以横坐标代表频率(Hz),以纵坐标代表听力级(dB)。在频率轴上,一个倍频程的宽度相当于听力级轴上20分贝的距离。一般用⚪符号标记右...

听力学(audiology)

研究和评价听力的科学。其基础为心理声学。分实验听力学和医学听力学。前者研究正常和异常听觉现象的机理;后者主要涉及听力损失部位的诊断和处置,又可分为诊断听力学和重建听力学。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

听命行事测验(directions test)

智力测验的一种。其理论构想:能听命行事且能按规定程序完成任务,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题目是命令被试遵照一定程序去完成一件事情或工作。

听神经(auditory nerve)

第八对脑神经。在内耳道底部分为两支,即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在听觉信息的传递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听觉通路始于内耳的毛细胞,与螺旋神经节内双极细胞的神经纤维相联系。经过编码的听觉信息到达双极细胞后,...

听象型(audile)

亦称“听觉型”。一种认知方式。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者偏爱以听觉意象表现的事物,并对听觉呈现材料敏感。

廷伯根

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1907—) 荷兰动物学家,习性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海牙。1932年于莱顿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赴格陵兰岛探险,对那里的动物的社会行为进行考察。1...

停车视距(stopping sight distance)

亦称“普通视距”。防止车辆与障碍物碰撞所需的最短停车距离。由三分组成: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开始刹车至停车的制动距离、安全距离。可用公式表示:\(D=D_1+D_2+D_3=(V/3....

通报-意义分析(message-meaning analysis)

研究动物交往的方法。即分析某一个信号表达了信号发出者的什么意思(即通报)和在特定情境下向接受者传递了什么(即意义)。通报可从当时的情境和信号发出者的有关行为推测,意义可由接受者的反应得知。

通常听力(normal hearing)

一译“正常听力”。正常人听觉器官具有的听力水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敏感度(听阈)为16赫兹~20000赫兹。但听域和对该频率声音所能忍受的最大强度(最大可听阈)并不一致。由正常人听力范围图可见,...

通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

一译“信道容量”。信息论术语。某一传信通道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信息传递率。通常用字母\(C\)表示,\(C=R_{max}\)。\(R\)为信息传递率,\(R=(每个消息的)平均信息量/(每个消息...

通路-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

权变领导理论的一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豪斯在M. G. 埃文斯研究的基础上,于1971年提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努力-成绩和成绩-目标)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抓组织和关心...

通透性(permeability)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如肾小球滤过膜,其通透性可用它允许通过物质的分子量的大小来衡量。滤过膜上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很容易通过,故滤液中的浓度与血浆中的浓度完全相等;分子量...

通无形于有形

清刘智关于大脑功能问题的一种观点。与“纳有形于无形”相对。认为大脑具有总觉作用,“通无形于有形”即是其一种表现形式。指大脑的筋络与视觉、听觉、嗅觉和动觉等感知、运动器官相通,从而使这些器官活动起...

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

人工智能程序之一。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纽厄尔和H. A. 西蒙等人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成功。1972年根据“手段-目的分析法”编制的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见图)。信息加工理论把问题解决者看...

通用性向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GATB)

即“普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

同伴辅导(peer tutoring)

一种学生之间相互指导的教学活动。学生年龄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属于同一同伴群体。古罗马学者昆体良曾提出在教育中可让年长学生辅导年幼学生;英国教育家兰卡斯特在1796年为伦敦贫苦儿童开设的学校中,主...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的一种。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分同伴接纳和同伴友谊两个层面。前者指群体成员对个体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等态度,反映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后...

同伴关系疗法(companionship therap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将友谊要素与治疗要素相结合。治疗中没有固定的技术要求,由治疗者选择一个非专业人员与一个来访者结成伙伴,让他们经常接触,开展诸如体育、讨论问题等形式的活动,发展关系,治疗...

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

同伴关系的一种。即个体被同伴群体接受。其程度是同伴群体对个体喜欢或不喜欢、欢迎或拒绝的态度反映,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反映。测量方法主要有同伴评定法和提名法两种。参见“同伴关系”、“同伴评...

同伴拒绝(peer rejection)

同伴关系的一种。即个体被同伴群体排斥。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反映。较之高接纳(受欢迎)的儿童青少年,此类儿童青少年普遍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学习成绩较低,缺勤率和中途辍学率较高;有较多的外化行...

同伴评定法(peer rating method)

社会测量法的一种。用于测量同伴接纳程度。由同伴提名技术发展而来。在同伴团体中,按照某种标准,由团体成员对某人的社会性、情感、行为、同伴接纳程度或人格等进行评定,或团体成员之间相互评定,以了解团体...

同伴群体发展(development of peer group)

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的同伴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 R. 哈里斯(1995)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1岁之前,婴...

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 method)

社会测量法的一种。由同伴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人格或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进行评价。包括积极提名法和消极提名法。一般是让被试按照某种依据(如玩耍或学习等)提出3个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学,没有...

同伴文化(peer culture)

与社会主体文化相对应的青少年文化。是青少年群体价值观、态度、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集合。有以下特征:(1)内倾性,青少年在道德观、价值观、择业、交友、听音乐、读书、服饰、发式等方面,更倾向于向同伴...

同伴小组疗法(peer group therapy)

团体心理疗法。将患有同样心理问题的个体按其意愿组成小组,由非专业的同伴进行心理治疗。源于美国1935年“嗜酒者互诫协会”的实践。要求团体成员进行自我暴露,公开个人对行为的责任,承认对他人的错误,...

同胞关系(sibling relationship)

核心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在心理学中受到重视始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他们认为,后生子女与头生子女之间存在竞争、嫉妒。受以下因素影响:(1)父母的态度。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否公正...

同辈群体(peer group)

一译“同伴群体”。由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等极为接近的人组成的群体。如中学生群体、离退休老人群体等。主要特点:人际关系平等,彼此因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相似,需要与兴趣一致,交往一般都是非角色性、无...

同辈效应(cohort effect)

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发展产生的影响。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可...

同步(synchrony)

神经细胞有节律地同时发放和同时停止发放脑电波的现象。可用多导生理仪或脑电图机,从皮质表面或头皮表面记录。

同步疗法(concurrent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由一位治疗家同时对一个家庭中的两位或两位以上成员进行个人治疗。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期是精神分析的一种特殊技术,运用于一些婚姻指导诊所。

同步睡眠(synchronized sleep)

即“慢波睡眠”。

同步性原则(principle of synchronicity)

分析心理学术语。指互不为因果的事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结合,并同时发生的现象。如当某种想法应验了某客观事件时,既不能说明主观观念是客观事件的原因,也不能说明客观事件是主观观念的原因。可运用于解释集...

同侧偏盲(homonymous hemianopsia)

视觉障碍。左右眼视野缺损同时发生在左侧或右侧。如左眼之颞侧视野缺损与右眼之鼻侧视野缺损同时发生,缺损区域都偏左,称为左侧同侧偏盲。由视交叉以后任何一段视觉径路的病变造成。

同地区物种(sympatric species)

共存于同一个小生境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种。生物学上有一个通则,同一个小生境中不可能共存两种食物相近的动物,因为弱者最终会为竞争所排除。生态学家已证明,食源利用上的差别对种间稳定十分必要。其存在...

同功(analogous function)

一种生物学现象。进化上来源不同的结构或器官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功能。如蝙蝠、蛾和鸟的翅膀,其起源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飞行功能。比较不同物种或不同类别动物正常状态下的行为,是了解它们行为相似性的唯一途径...

同构关系(same structure relation)

某建筑与某事物构造相同的意义联系。能使建筑或城市获得某种象征意义。如单纯的十字型几何平面本身并无意义.但一旦与基督受难的十字架联系起来,平面十字型教堂就具有一种神感的象征。一般而言,各种建筑的形...

同化(assimilation)

接纳、吸收、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不同生理、心理理论和学派有不同解释。在生理学中,指机体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成原生质。在社会心理学中,指个体(或团体)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在行为上予以认同,并最终...

同化错觉(assimilation illusion)

错觉现象。因知觉的同化作用而产生。当个体面对复杂情境时,其知觉将受到其经验、态度、欲望等心理情境的影响。情境中刺激的作用,常被个体的心理情境同化,使其知觉失实而形成错觉。如猎人可能把草丛中的石头...

同化律(law of assimilatio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吸收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皮亚杰从生物学观点出发,用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同化作用来说明儿童的适应过程。通过同化,客体被赋予一定意义...

同化论(assimilation theory)

即“学习认知同化说”。

同化投射(assimilative projection)

见“投射作用”。

同化效应(assimilation effect)

知觉心理现象。在进行知觉判断时,被试因受参照点的影响而导致判断失实。如在重量判断实验中,若任凭被试自行判断按比例递升(或递减)的多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则其判断结果相当分散。若主试暗示一个数字,则被...

同化性迁移(assimilative transfer)

迁移的一种类别。指将已有经验应用到特征相同或相似的新事物中去,并将新事物视为与已有经验系统具有相似特征的同类事物,或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作为该经验系统的一个例证。如“金属导电”这一命题的...

同化原则(principle of assimilation)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的五条副律之一。有机体遇到与过去相似的情境时,会按照过去对类似情境发生过的反应作出反应。实际是一种学习迁移。行为主义者称之为刺激泛化。这里的同化指新情境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似。桑...

同类相食性(cannibalism)

动物吃同物种活的或死的成员的习性。早年西班牙和法国探险家在安第列斯群岛发现加勒比(Carib)印第安人吃敌人和俘虏的肉,整个部落因此闻名,被称为“cannibals”,即“Carib”的谐音,此...

同理心(empathic understanding)

一译“移情性理解”、“设身处地理解”、“同感”、“共情”、“感情移入”。心理咨询者深入了解和设身处地体会受辅者内心世界的方法。与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怀共同构成罗杰斯受辅者中心疗法成功的三大要件。...

同龄人交往(peer intercourse)

选择同一年龄段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建立友谊的现象。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往方式。幼儿主要与成人交往,模仿成人的言行,但已有与同龄人一起游戏的欲望。因喜欢想象,他们对别出心裁的游戏(如骑竹马、过家...

同龄人影响(peer influence)

年龄相近,有共同的价值观、态度与兴趣爱好的伙伴之间因交往、相互作用而在心理与行为上相互模仿的现象。在青少年期表现最突出。随着成人感的出现、自我意识的分化以及社会角色的变化,青少年在交往中产生许多...

同卵双生子(identical twin)

亦称“单卵双生子”。双生子的一种。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两个胚胎各自发育成的两个个体。约占双生子分娩的30%。两者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基础,性别相同,眼睛、发色、面部特征、头形、指纹甚至脑波或心理...

同美

人对同样的事物(如味、声、色)会产生相同的美感。《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们由于有共同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就能产生共同美和共同美...

同情(sympathy)

道德感的一种。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并给予道义上积极支持的一种情感。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得较早,1岁时就有初步的同情反应。

同时刺激(concurrent stimulus)

动物学习实验中除专门施予的刺激外,情景中同时存在的另外一些刺激。如实验室的照明灯光、实验者的谈话声、空调器或仪器的运转声、实验者走动或抓摸动物以及实验装置对动物的限制等。或间断发生,或一直存在,...

同时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

见“对比”。

同时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一译“并存效度”。效标效度的一种。效标资料与测验分数几乎同时搜集到时得到的效度。当测验施测于已存在有效的效标资料的团体时,就不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效度分析。如,大学生的测验成绩可与其在校的功课...

同时性扫描(simultaneous scanning)

扫描策略的一种。与“继时性扫描”相对。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被试根据第一个正确的概念实例的部分特征,同时形成多个部分假设,并将这些假设保持在记忆中;然后根据所选取的实例和主试的反馈,从全部假设中逐...

同时性条件作用(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方式。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同时呈现或条件刺激先呈现若干秒,然后再呈现无条件刺激,直至条件反应出现。

同态调节器(same state adjustor)

研究群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心理相容状况的仪器。苏联心理学家戈尔博夫和诺维科夫设计。特点是使用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只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查明哪个群体具有良好的相容程度,但不能评价和预...

同窝相识(nestmate recognition)

同窝蚂蚁个体借助彼此的化学刺激而相识的现象。

同乡群体(townsmen group)

由来自同一自然地区的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因业缘(工作关系)、学缘(同学关系)、地缘(在同一地区)等聚在一起。在传统乡土观念较浓厚的中国,普遍存在于城市、工矿企业、学校、部队。具有以下特点:(1)...

同心

孟子关于心理共同性问题的一种观点。《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认为人的本性中既包含追求味、色、声、臭、安逸等的生理本能和欲望,还包含追求富贵等高一层次的欲望。宋代理学家宣扬的“人同...

同型(monomorphism)

一个物种的外表和(或)行为的划一性。常见于一个物种外表上没有性别差异、等级和职别的差别,行为上也表现不出差异时。

同型论(isomorphism)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具有对应的整体性(格式塔性)。如人知觉灰色背景上的...

同性恋(homosexuality)

性心理障碍的一种。在正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和性爱行为。同性恋者亦可有正常的性行为,其与异性恋之间是一个连续的、移行的谱带。其产生原因与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

同性恋家庭(homosexual family)

以双方同性恋关系为基础组成的家庭。

同性恋期(homosexual stage)

即“潜伏期”。

同一性(identity)

① 人格心理学术语。指一个完整、成熟个体的主观概念,即人格发展的一致感、连续感、统合感。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体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个体对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体愿望的统合等。如性别角色同...

同一性:青年与危机(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书名。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著。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68年出版。为作者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文集。共8章。分别阐述观察的基本原则、同一性发展的渐成说、生命史中和个案中的同一性混乱、理论上的插曲...

同一性定型(identity achievement)

一译“同一性达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20世纪60年代提出。指青少年在探求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同一性扩散的危机而确定一种稳定的同一性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当出现同一性扩...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第五阶段的危机。此阶段自12岁至18岁。是童年向青年发展,积极寻求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个体须整合前四个阶段的早期经验,全面思索“我是谁”与“我将能做什么...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

亦称“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扩散”、“角色混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与“自我同一性”相对。指青年期个体在重新认识自我及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多发生于人格发展...

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20世纪60年代提出。指青少年在探求和实现同一性过程中遭受失败的状态。由青少年尚未做出认真的自我选择,便过早地停止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匆忙而坚决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所致。...

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

一译“同一性散乱”。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与“自我同一性”相对。青年期主要矛盾的否定方面。后被修正为“同一性混乱”。详见“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

即“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术语。指个体进入青少年期(12岁~18岁)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埃里克森认为,个人进入青年期后,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人格上需要新的整合。此时,自...

同异判断(same-different judgment)

实验方法的一种。测试动物是否能认识物体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测试学习过符号语言的黑猩猩是否具有能力有两种方法:(1)在两个相同或不同物体之间放置一个代表“问号”意义的符号板(一种特定形状的木板或...

同源性(homology)

一种生物学现象。不同个体的形态、构造、生理、生长发育、行为等特征起源于共同的遗传因素。不同物种的同源构造源于共同的祖先,并可假定起源于共同的基因。这种机体同源构造的数量和复杂性可表明种系发生中类...

同质编班(homogeneous grouping)

见“同质编组”。

同质编组(homogeneous grouping)

编组的一种方式。与“异质编组”相对。根据不同个体的能力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减少同组内个体间能力差异的方法。与异质分组一样,都是通过控制组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绩效。研究表明,同质分...

同质群体(homogeneous group)

群体的一种。与“异质群体”相对。在年龄、性格、知识、能力、经历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人组成的群体。共同活动时有较多优势,个体差异小有利于工作的安排。按能力编班,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大体相同,...

同质小组(homogeneous group)

团体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小组类型。与“异质小组”相对。由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问题相似以及具有相同地位、种族、文化背景的人组成。有时也特指由有相似心理问题的人组成的小组。

同质性信度(homogeneous reliability)

测验信度的重要指标。测验内所有题目得分的一致性程度。计算方法有库理公式、克龙巴赫α系数、因素分析法等。

同质主题(unity theme)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基本的、独特的主题模式。即个体的一种基础性反应系统。是源于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潜意识的一种力。构成个体的心理核心,保证人格历时而连续一致。

同种防御(conspecific defense)

动物防止同种其他个体或群体侵犯的行为。主要用于保护自己占有的空间、食源和配偶不被同类夺去。分个体和群体两种。个体防御最典型的方式是保卫领地。如有些鸟类在繁殖季节占领一片领地,用鸣声和示威的姿态恫...

桐原葆见

桐原葆见(1892—1968) 日本工业心理学家。生于日本广岛县。191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获文学博士学位。1920年任职于仓敷劳动科学研究所。1941年在日本心理学广播讲座中开展心理学...

童话逻辑(logic of fairy tale)

童话艺术创作中幻想与现实结合的规律。建筑在假定的基础之上,作者或造就一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境界和气氛,或设置一个假定性的前提、条件,使出现在其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取得幻想的同一性。但所有这些幻...

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childhood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儿童精神障碍的一种。属儿童社会功能障碍。婴幼儿(5岁以前)因父母严重的忽视、虐待或照料不当(如对儿童要求安抚、刺激和亲热的基本情感需要长期置之不理)而致的与抚养者关系不正常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明显...

童年精神病(childhood psychosis)

即“儿童精神病”。

童年期(childhood)

个体发展阶段之一。广义指个体心理发展从出生到成熟的时期;狭义指介于幼儿期和少年期之间的时期(6、7岁~11、12岁)。是儿童进入小学的时期,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

童年期思维(thinking in childhood)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个体思维在童年期(即小学阶段)的发展及其一般、稳定和典型的特征。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具体表现:(1)整个童年期内,逐步...

童年起病型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of childhood-onset type)

品行障碍的一种。童年早期常有的对立违抗性障碍。至少有一种品行问题起于10岁以前。常对他人进行躯体攻击,伙伴关系差,易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参见“品行障碍”。

童年神经症(child hood neurosis)

儿童期出现的一些神经官能症。主要有:(1)焦虑症。表现为弥散的和游离的、不依附特定处境的焦虑状态。有三种不同的焦虑反应:昼夜焦虑、慢性焦虑、疑病焦虑。(2)恐怖症。在发育进程中出现,随年龄增长会...

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child hood 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儿童精神障碍的一种。发生在5岁前的异常社会功能。表现为泛化的依恋及寻求注意,不加选择地对人表示友好,但难以与同龄人形成亲密关系。部分原因是过度频繁地更换抚养者,或从婴儿期开始即喂养于保育机构,因...

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

书名。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著。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50年出版。为作者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作之一,后经修改补充,于1963年发行新版。书中收录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文章,体现作者关于家庭...

童心说

《焚书》篇名。明李贽撰。通篇讨论人性问题。(1)认为人的本性是纯真的,没有丝毫虚假,“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甚至把穿衣吃饭,谋自己的生活...

酮(ketone)

亦称“酮体”。脂肪酸在肝脏内进行β-氧化的产物。主要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主要在肝脏内生成,并由肝脏转运到其他组织进行氧化,从而产生能量。一般情况下,正常机体内的产量不多,能被组织充分...

瞳孔(pupil)

眼球结构成分。位于虹膜中心的圆孔。沿瞳孔周围具有环状排列的括约肌,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沿瞳孔作放射方向排列的放大肌,收缩时使瞳孔放大。正常情况下,瞳孔的大小依靠神经系统的反射性自动调节。处于暗处,...

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光刺激引起新生儿的瞳孔扩大或收缩的反应。光线增强,或注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光线减弱,或望远处时,瞳孔扩大。也会因颈部皮肤受刺激、剧烈疼痛或突然的巨响引起。瞳孔对光的反应最早可见...

统合的需求(need for identity)

即“认同的需要”。

统计表(statistical table)

统计数据表示方式的一种。在统计分组的前提下,将调查或实验中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各组中,计算出各组的指标数值,并按一定的目的与格式制成的表。其编制是统计整理阶段的重要工作。有三个基本作用:(1)表述...

统计地图犯罪学派(cartographic school of criminology)

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犯罪现象的犯罪学流派。代表人物为法国统计学家格雷和比利时数学家、犯罪学家凯特勒。他们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着色生态地图方法探讨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并列出以下因素:(1)年龄是影响...

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统计的重要过程。对经过整理的资料,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归类、建模、估计、判别等工作,从统计资料中有效地提取关于事物“量”的规定性的信息,掌握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

统计规律性(statistical regularity)

概率统计研究对象。大量随机现象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出现时(不论是观察还是试验)表现出的规律性。

统计假设(statistical hypothesis)

简称“假设”。假设检验术语。关于随机变量或统计总体的分布特性(分布、参数、相互关系……)的猜测性命题。需得到进一步论证。在假设检验中,指对总体参数、分布形态等作出的两个不相容假设:原假设和备择假...

统计距离(statistics distance)

简称“距离”。度量两个样品之间接近程度的数量指标。在\(p\)个变量的情况下,一个样品有\(p\)个观测值,可以视为\(p\)维空间的一个点,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就是\(p\)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

统计量(statistic)

统计学术语。不含未知参数的样本的函数。设有一总体\(X,X=(X_1,X_2,\cdots,X_n)\)是取自x的一个随机样本,\(T(X_1,X_2,\cdots,X_n)\)是不包含任何未知...

统计图(statistical chart,statistical graph,statistical diagram)

统计数据表示方式的一种。运用各种几何图形(如点、线、面、体、实物图等)来展示统计资料,简洁突出地反映变量或数据组的状态、变化、关系、结构等特性的图形。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易懂等特点,在描述统计...

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

推断统计学术语。一个统计总体,若受到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其状态与过程不确定,但可依据大量的观测及概率论,对其统计规律性作出具有一定可信程度的判断或估计的过程。若一总体\(X\)的概率分布为\(F...

统计显著性(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运用统计学中概率的观点来判断统计检验结果的一项指标。应用于偶然因素概率等于或低于可接受的水平。大部分心理学家接受5%这一显著性水平,该数字是基于研究方便而被广泛接受的,并非源于数学上的证明。另一...

统计效度(statistical validity)

即“效标效度”。

统计学(statistics)

方法论科学。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展示、描述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其中的客观规律。统计资料的方法: (1)对可控制总体采用实验法;(2)对难以控制的总体采用调查法...

统计指标(statistical index)

统计学术语。表述一个总体某方面数量特征的科学范畴。常用的有集中趋势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变异度指标(如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指数等。如考察...

统觉(apperception)

一般指当前事物引起的知觉与过去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以提高意识清晰度并充分理解事物意义的心理活动。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统觉是单一感觉与心灵之间的中间阶段。莱布尼茨认为,它...

统觉视觉不识症(apperceptive visual agnosia)

视觉障碍。因大脑枕叶皮质二级区损伤,视觉过程的高级组织解体,破坏了视觉整合机能所致。其特点:患者具有正常的视敏度和视野。但不能把视觉对象的个别视觉特征联系成为完整的形象,就像学者辨认他所不认识的...

统觉团(apperception mass)

把分散的、和谐的感觉经验吸收到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观念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观念之间有吸力和斥力,和谐的观念彼此吸收形成统觉团,不和谐的观念互相排斥,并为统觉团排斥到意识阚...

统觉心理学(apperception psychology)

近代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形式。研究人的先验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其先驱者莱布尼茨认为,统觉是个体对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即自我意识。有了统觉,人就有了理性灵魂,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概...

统我(proprium)

一译“自我统一体”。G. W. 奥尔波特人格理论术语。个体人格的动力和组织者。个体意识到自身各种特征的整合和统一。相当于心理学中的“我”(self)和“自我”(ego)。但G. W. 奥尔波特认...

统我的机能自主(propriate function autonomy)

G. W. 奥尔波特人格动力理论术语。直接源于个体自我的兴趣、价值观、态度和生活方式等的动机系统。独立于早期的生理性动机。成熟的健康人依据自我意象和生活方式组织自己的动机模式。参见“机能自主”。

统我动机(propriate motive)

G. W. 奥尔波特提出的动机分类之一。与“外周动机”相对。要求个体对重要目标保持高度紧张的关注,并努力提高、维持,不致降低。支配自我卷入行为。

统我模式原则(principle of propriate patterning)

见“机能自主”。

统我追求显露阶段(propriate striving stage)

见“统我”。

统一型游戏(integrative play)

一译“整合型游戏”。儿童游戏的一种。与“分节型游戏”相对。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一个完整游戏,其方式基本保持不变。这类游戏目的明确,要求儿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和兴趣,故一般在年龄稍大的儿童中,即幼儿...

痛觉(pain sensation)

感觉的一种。由各种伤害有机体的刺激引起的感觉。电刺激、化学刺激、机械刺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达到对有机体起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包括皮肤痛觉、深部痛觉和内脏痛觉。其中皮肤痛觉的性质清楚、定位准确;...

痛觉发展(development of pain sensation)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痛觉感受性发生和形成的过程。新生儿已能对痛刺激立即作出全身的或局部的反应,但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如,用针刺激皮肤感受性最强的鼻、上唇和手等部位,足月产的新生儿在出...

痛觉阀门论(gate theory of pain)

关于痛觉产生和控制的理论。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梅尔扎克和沃尔1965年提出。可用下图表示。图中,L指较大的神经纤维,S指直径较小的神经纤维,SG是脊柱内的神经胶质细胞,T是传递兴奋的细胞,SG中的黑...

痛觉模式说(pattern theory of pain)

痛觉学说的一种。与“痛觉特殊功能说”相对。源于戈德施奈德1894年的研究。1953年前后由英国牛津学派的韦德尔和辛克莱等人提出。该学说认为,皮肤不存在各种特异的痛觉神经末梢,也不存在专门传递某种...

痛觉特殊功能说(specific function theory of pain)

痛觉学说的一种。与“痛觉模式说”相对。M. V. 弗雷1894年提出,1959年毕肖普综合自己多年实验结果,从种系发生学角度加以改造和发展。该学说认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游离神经末梢是特殊的痛觉感...

痛觉特异论(specificity theory of pain)

关于痛觉神经生理原理的理论。美国生理心理学家M. V. 弗雷1985年提出。认为身体中有专司疼痛的神经结构: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存在痛觉感受器,就像已被证实存在的热觉、冷觉和触觉感受器一样,与相应的...

偷欢行为(kleptogamy)

行为学术语。没有领地、等级低下或不属于本群的雄性与群内雌性的交配。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和某些昆虫中。如,对完全生存在自然条件下的恒河猴进行的父亲鉴定发现,大约5%以上的子代,父亲不是本群雄性;较小...

偷窃寄生(kleptoparasitism)

某生物把其他物种成员积累的生活物品(食物或做巢的材料)据为已有的现象。如热带军舰鸟的食物主要是围攻其他海鸟特别是海鸥和鲣鸟所得。许多偷窃寄生者常居住在社会性昆虫的巢穴中。如偷窃蚁长期居住在其他蚁...

偷窃癖(kleptomania)

见“怪癖型人格障碍”。

头部控制(head control)

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对头部动作,如转头、抬头、低头等的随意支配和控制。新生儿仰卧时能转动头部,俯卧时能稍微抬头片刻,若没有人扶持,随即下垂,但因脊柱侧弯尚未形成而不能随意控制头部的转动。...

头大畸形(macrocephaly)

头颅过大的畸形。可由脑积水或脑部体积增大引起。患儿身体和智力发育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还可伴听力和视力下降。

头脑风暴法(technique of brainstorming)

亦称“脑力激荡法”、“思潮冲击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之一。即在群体讨论过程中,通过对个体提出的设想和方案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以鼓励个体对同一问题做出多种解答。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1957年提倡...

头生子女(first-born child)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同母所生的第一个子女。自出生起就获得父母的全部关注,通常受娇宠,待弟妹出生后,即与弟妹分享父母的关注,有的会感到失去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爱,阿德勒称之为“让位”(dethrone...

头胎危机(first-child crisis)

第一个孩子出生给家庭的养育、教育以及家庭生活造成的困难和矛盾。原因是初为父母者缺乏教养经验,对自身角色、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产生分歧、困惑。解决方法有青年父母参加一些关于养育幼儿的...

头小畸形(microcephaly)

头围小于同龄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或2岁时头围小于42厘米的头颅异常。可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如母孕期感染、外伤,分娩时缺氧,接触过量的辐射和有害的化学制剂。主要表现为头围小于正常值、智力低下和神经...

头型(headform)

头的形态。可通过形态观测方法或尺寸测量方法进行评价。形态观测评价指根据头部顶面观对头型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圆型、椭圆型、卵圆型、菱型、五角型等。这种方法一般只能表示头部的大致情况,不能反映头部的细...

投笔肤谈

书名。明代军事理论著作。署名西湖逸士,似为浙江解元何守法所撰。全书上下两卷13篇。其军事心理思想较丰富。主张正义的战争,认为进行此种战争,三军一出行便声势浩大,士气也会奋发,“而敌威摧矣”。强调...

投标定价法(bid pricing method)

亦称“密封投标递价法”。定价策略的一种。利用购买者互相竞争求胜的心理所采取的定价方法。通常用于建筑包工、大型设备制造、政府大宗采购等。一般由买方公开招标,卖方竞争投标,密封递价,买方按物美价廉的...

投毒犯罪心理(mind of poisoning crime)

以投毒方式杀人或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犯罪动机强烈。投毒犯罪动机的产生,多是因犯罪人同与其交往关系密切的特定被害人之间有特殊的利害关系或情感纠葛、权益纠纷等,导致人际关...

投票计数法(vote-counting method)

元分析的一种方法。元分析中对\(K\)个独立实验的结果进行“总括分析”(即综合\(K\)个实验结果,得出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结论的分析)的一种方便的统计方法。若已有\(K\)个独立实验是为估计公共参...

投票行为(voting behavior)

选民或代表在选举或通过议案时表达个人意愿的活动方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政党归属、家庭朋友关系、年龄、宗教、职业、民族、居住地、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以及竞选...

投其所欲

明代军事理论著作《投笔肤谈》提出的心理战术。其《兵机》云:“故善制敌者,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谬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

投射(projection)

① 一译“投射作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弗洛伊德提出,A. 弗洛伊德整理而成。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和思想在潜意识中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使之脱离自我,以减轻内心的焦虑,避免痛苦而求得心...

投射测验(projetive test)

人格测量方法。用于探索个体心理深处的活动。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认为个体无法凭借自己的意识来说明自己,而必须借助某种无确定意义的刺激为线索,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冲突等心理活动不自觉地投...

投射技术(projective technique)

研究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的方法。利用一系列意义较为模糊暖昧的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做出自由反应,再由专家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被试的内在动机、欲望、情绪等。可了解一般人格测验不能了解的更内在、深层的东西。

投射神经元(projection neuron)

大脑皮质内的大、中型锥体细胞和大梭形细胞。大、中型锥体细胞位于皮质第V层内,其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离开皮质,进入髓质,组成投射纤维,下行至脑干和脊髓等处。大梭形细胞位于皮质第Ⅵ层内,其轴突自下端...

投射推论(projective inference)

罗曼尼斯19世纪晚期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比较心理学的目的是对心理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揭示“系统发生的亲缘关系”,追踪心理进化的历程。鉴于心理进化是辨别能力和适应性反应能力的渐进过程,而意识是在系统...

投射游戏(projective play)

一译“投射性游戏”。 ① 儿童游戏的一种。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出现后,象征性游戏的第一种类型是象征性的投射,包括两种游戏的形式: (1)向新客体投射的象征性图式。指儿童把已经学习的图式用到新的物...

投射作用(projection)

即“投射”①。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指根据人的求生本能,在作战时使士兵有拼死作战的决心,从而克敌制胜。语出《孙子兵法·九地》。人处于危险境地时,往往会百倍警惕、毫不懈怠;当人处于绝境时,往往会奋力拼搏,千方百计地求得生存。《吴子兵...

投掷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throw athlete)

从事以空间距离定位远度来计算运动成绩的投掷项目者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包括:(1)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与稳定的注意中心。投掷项目作为以本体运动知觉为主导的封闭型动作技能,需要运动员具备抗干扰能力,以...

投注(cathexis)

亦称“精力投入”、“情感投注”、“感情投注”、“贯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与“反感情投注”相对。指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将感情或精神能量(力比多)集中在人、事、物上的心理历程,即力比多能量...

透镜模型(lens model)

环境知觉理论的一种。布伦斯威克1956年提出。详见“环境知觉理论”。

透视(perspective)

人能在视网膜上把握三维空间的现象。由视觉刺激物各部分的距离远近、明暗、方位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视网膜上线条的角度、明暗、阴影发生变化引起。有两种方式: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前者是从一个视点出发,利...

透视错觉(perspective illusion)

视错觉的一种。(1)因大气透视条件变化引起视觉目标能见度的改变,导致驾驶员对距离或高度判断错误的错觉。常见的透视错觉现象是,大气透视条件差、视觉目标能见度低时,人对距离或高度的知觉往往偏大;反之...

突变(mutation)

细胞遗传物质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有两种类型:(1)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组和个别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以及染色体结构改变,如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转易位等;(2)基因突变,即DNA的分子结构改变,包...

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

阐述生理唤醒水平、认知焦虑与任务之间关系的理论。英国心理学者L. 哈迪和法泽1987年提出。其中一部分与倒U型理论一致,认为唤醒水平的提高会使成绩达到最佳水平(如图),但认为唤醒水平超过某一点会...

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

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1968年托姆发表第一篇关于突变的论文,1972年出版《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系统阐述该理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

突变事件(cataclysmic event)

突然发生或变化的事情。通常指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和与技术有关的灾难事件,如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暴风雨、核事故及由有毒废料堆放造成的种种危害。有学者认为还包括战争和监禁。环境压力的来源之一,...

突触(synapse)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即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另一神经元或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其间的突触间隙组成。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tter)

信息传递方式。神经冲动通常以传递的方式而不是传导的方式通过突触接点。信息传递是一种化学过程。必须有两种重要的结构,即突触囊泡和线粒体。突触囊泡内含兴奋性神经递质,受到刺激后,就将兴奋性神经递质释...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通过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可在突触后膜上记录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者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外阳离子流入膜内,产生去极化的结果。此时膜电...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后成分的膜。由神经元胞体或树突表面的膜延伸而成。厚约50埃~60埃,较突触前膜厚。其胞浆面上有突触后致密物质(连续的深色凝集物)。有些有皱褶,可增加接触面。富含受体及化学门控通道。下方的胞浆...

突触后受体(postsynaptic receptor)

突触后膜上的脂蛋白。能选择性地与一定的神经递质或药物相结合,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神经递质种类很多,受体种类相应也很多。一种受体只与相应的一种神经递质结合,但一种神经递质可有不止一种受体。突触...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介于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一般宽约200埃~300埃,具体视突触类型与部位而定。分两种类型:Gray Ⅰ型,宽约300埃;Gray Ⅱ型,宽约150埃~200埃。在脊髓内,多数宽约100埃...

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

突触前成分的膜。通常为轴突膜的延续。厚约50埃~60埃,较突触后膜薄。其胞浆面一般有致密物质堆积,向胞浆伸出并形成锥形致密突起,用磷钨酸染色后呈六角形。致密突起中点之间的距离为900埃~1000...

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

亦称“突触囊泡”。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结构。存在于化学性突触的前成分内。形状不一,多为圆形,直径40微米~60微米,亦有呈扁平形或椭圆形的。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形态大小不同,所含的神经递...

突发型犯罪模式(unexpected pattern of crime)

亦称“突变型犯罪模式”。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模式之一。即犯罪人犯罪前并无劣迹和预谋,因突然发生对其至关重要的情况或突然受到环境、气氛刺激而导致犯罪的模式。其特点:由产生犯罪意向到发生犯罪行...

突发性犯罪心理(mind of unexpected crime)

事先无预谋,因受到意外刺激而突然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外界的刺激因素。如突然发生对行为人心理具有强烈刺激的事件、气氛、情境、语言、行为等,引起行为人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并促使其迅...

图-底关系(relation between drawing and bottom)

即“基形”。

图画故事测验(Make-A-Picture-Story Test)

一译“组图说故事测验”、“图片解释测验”、“图画讲述测验”。投射性人格测验的一种。常用于观察、研究幼儿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特点,如理解力、观察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等。包括67个人物、神像、动物等的剪纸图...

图画排列测验(picture arrangement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要求被试按图片的性质依序排列,或排成一完整图形,或排成一系列故事,以了解其心理历程或智力水平。可用作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

图觉(map sense)

有机体在空间环境中对自己的目的地的认识或意象。一个人来到陌生地迷路时,也许指南针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个体不知道何方是目的地。个体知道何处同这个地方的特征性目标有关,即脑中图觉在起作用,而辨认前进...

图片-绘画技术(picture-drawing technique)

投射测验技术。以多种方式,利用图片材料和绘画方式的投射技术。属投射技术的构造法。在主题统觉测验中,利用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图片和空白片,随意讲故事,且愈生动愈好。此类测验中,被试...

图示法(graphic method)

心理学实验结果呈现方法。采用图形展示研究结果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曲线图。

图示评定量表(graphic rating scale)

评定量表的一种。具体方法:将一横线分为等距的多段,每个分点下标有文字或数字,表示一种程度或等级,按由弱到强或由小到大排列。可由本人评定,亦可由他人评定。

图式(schema)

知识的一种表征方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常用于说明复杂的知识组织。在表征不同类型知识时体现为不同的形式。如,美国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等人...

图腾崇拜(totemism)

宗教的最初形式。以某种图腾命名的氏族,对该图腾的起源和与图腾有关的自然对象的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礼仪、禁忌、制度和习俗等。是维护氏族体制的重要因素。图腾系北美阿耳贡金人的奥季布瓦部族方言“tot...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书名。弗洛伊德著。论述宗教与迷信问题。1912年出版。研究存在于原始部落民族中的各种禁忌、图腾崇拜及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并分析和探讨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原始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共四章,分别论述“...

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

即“视觉登记”。

图像与眼睛(The Image and the Eye)

书名。副题为“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艺术心理学家冈布里奇著。1982年版。是一本论文集,反映1965—1978年作者对视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对其另一专著《艺术与幻觉》中...

图形-背景(figure-ground)

即“形基”。

图形后效(figure after-effect)

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对随后感知其他图形的影响。维尔霍夫1925年首先发现,后J. J. 吉布森、苛勒和瓦尔拉赫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形式有曲线后效、图形位移后效、倾斜后效等形式。如注视一条垂直略弯的...

图形完成测验(picture completion test)

亦称“缺图测验”。完成测验的一种。测验题目是图形,整体图形中的某个部分是缺少的。被试的任务是确切地指出图形中缺少的部分。著名的有完形补足测验。参见“完成测验”。

图形显示器(pictorial displays)

以图形形式显示事物变化状态的视觉信息显示器。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图画、照片、电视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图形综合显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

涂尔干

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 一译“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生于法国孚日省厄比纳尔。1879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获教师资格证书。后赴德国学习民族心理学和文...

涂画疗法(painting therapy)

分析心理治疗技术。鼓励患者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梦中的内容,完全以其个人的方式来探寻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在意义。当患者最终发现可通过绘画为自己创造出一种象征,并由此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治疗目的即达到。

涂鸦期(scribbling stage)

儿童绘画发展的最初阶段。通常在1.5岁~4岁。其特点是乱涂乱画和为涂画而涂画。表现为儿童毫无目的地在纸上乱涂乱抹。此期儿童已有一定的控制精细肌肉运动的能力,能画出一些线条,但尚不能很好地随意控制...

土耳其心理学会(Turkish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PA)

土耳其心理学学术组织。1976年成立。加入欧洲职业心理学家联盟、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总部设在安卡拉。下设3个分会,分设于伊斯坦布尔、伊密兹和布尔萨。主要部门有法律工作组、教育委员会、伦理工作小组...

土居健郎

土居健郎(1920—) 日本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家、精神医学教育家。生于日本东京市。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复员后任职于圣路加国际医院内科。1949年转入东京大学精神科,加入古泽平作领...

土形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说”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皮肤黄色,头大,面圆,肩背股胫漂亮,手脚小,腹大,肌肉丰满,身材匀称。心理与行为特征: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乐于助人,不喜权势,善于与人和...

土浴(dust bat hing)

鸟类利用干土粒清理体表的行为。某些鸟类常爬伏在松软的干土地表面,用脚抓拨和身体摇晃的办法在地面形成一个浅坑,再用脚和翅膀的扇动,使细土粒进入羽毛,然后剧烈抖动,抖落细土。方式因物种而异,如白翅乌...

团队(team)

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工作群体。不等同于工作群体。在工作群体中,成员通过相互作用共享信息,做出决策,更好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工作群体的绩效只是个体绩效的总和;而团队的工作任务必须通...

团队发展(team development)

亦称“团队建设”。组织开发中过程性干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会议等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群体内部关系,改进群体和组织的活动过程,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分五个步骤:(1)建立会议目标。(2)收集资...

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

即“团队发展”。

团队结构(team structure)

指组织的管理者以团队作为协调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的组织结构。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组织结构设计。其主要特点是打破部门界限,由工作团队进行决策和工作管理。要求其成员既是专才又是全才。适用于小...

团队精神(teamwork)

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该词汇来自“团队”(team),意指团队的工作精神。团队不同于群体,不是由个体各自完成本职工作来实现群体的目标绩效,而是通过由其成员的共同努力所产...

团伙(gang)

即“帮伙”。

团伙化品行障碍(socialized conduct disorder)

一译“社会化品行障碍”。品行障碍的一种。与同龄人结成团伙而表现出的品行障碍。参见“品行障碍”。

团体测验(group test)

一名主试(必要时可配助手)在同一时间内向多名被试施测的测验。与“个别测验”相对。其优点是只需花很少时间就可测量大量的被试,主试不必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即可胜任;缺点是施测过程中不能切实控制被试的行...

团体成员身份决定因素(group membership determinant)

① 影响个体心理的各种团体方面的特征。 ②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指个体所属或渴望所属的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家庭、宗族、宗教、种族、地域等。决定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价值体系的个体的具体需要及其表现,...

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20世纪30年代后期倡导的一种研究社会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及维系团体功能的理论和方法。1939年,勒温在《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研究团体动力等问题。勒温依据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和场...

团体对团体疗法(group-on-group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训练小组(T小组)中使用的一种技术。旨在提高参与者对个体行为和小组过程的认识程度。方法是在一个小组进行活动时,领导者安排另一个小组从旁观察,并要求他们把观察到的信息反馈给活动小...

团体攻击(group attack)

个体将造成自己心理挫折的因素认定扩大为由某一团体引起,因而将攻击目标指向该团体,以缓解心理紧张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有三:(1)智力落后者对事物评价不当,或无法正确对待引起其挫折的因素,而对团体实施...

团体关系论(group-relation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人格理论的观点之一。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特质,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体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具有指挥个体行为的能力。每个人的特质又可分为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前者是一定社会文...

团体规范(group norm)

即“群体规范”。

团体互动理论(group interaction theory)

以团体行为的分析为重点的一种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贝尔斯在场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来。该理论认为,一个小团体必须努力解决四个主要问题:(1)对外界影响因素的适应;(2)对与完成任务有关因素的工具性控制,...

团体婚姻疗法(group marital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改变不良婚姻状态。有两种形式:(1)用于一对有问题的夫妇,可以邀请某成员的配偶参加小组会谈,以增进双方的了解;(2)用于3对~4对有问题的夫妇,即将他们安置在一个小组里,让...

团体激励(group incentive)

奖励方式的一种。根据团体而不是个人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依照原定的工作奖励计划给予奖励。包括工资、奖金、红利等。

团体绩效理论(group performance theory)

亦称“个人行为及团体成就理论”。关于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美国团体动力学家斯托格迪尔提出。有四个基本假设:(1)一个社会团体可依据其成员的绩效、互动及期望予以描述;(2)人与人之间的行动、感觉、...

团体决策(group decision making)

由领导集体或团体的全体成员,经民主讨论协商对有关的管理问题做出的决策。研究表明,其准确性往往高于个人决策。但所需时间较长,可能会产生小团体意识及极端性迁移等有害倾向。

团体疗法(group therapy)

即“团体心理疗法”。

团体内常模(within-group norm)

常模的一种。根据团体测验分数计算出的常模。将个人测验分数与常模对照,可了解个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如百分等级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团体思维(group thinking)

群体心理学术语。1972年由贾尼斯首先使用。指群体决策中,因群体压力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形成表面上意见一致的现象。产生于高度团结的团体,团体成员为追求一致性而压制个人独立判断的思考能力,不能做...

团体特质(syntality trait)

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群体或民族具有的共同特质。可用因素分析揭示不同群体各自具有的特质对群体中个体行为的影响。

团体心理疗法(group psychotherapy)

一译“小组心理疗法”、“集体心理疗法”,亦称“团体疗法”。将患者组织在一起,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以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于20世纪初首创的心理剧疗法为最早。1905年J. H. 普拉特首...

团体行动技术(group-action technique)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强调操作、实践和互动。如使用“心理剧”或“角色扮演”等方法,旨在提高来访者人际交往的技能和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的能力。

团体行为矫正(group behavior modification)

改变组织中多数人都有的不正确行为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通过正强化,塑造人们期望的行为。心理学家卓哈与富斯菲尔德提出“组织行为矫正的系统方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明确应矫正...

团体行为疗法(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应用行为疗法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来访者的不适应行为而使其行为症状得以缓解。强调社会学习,而团体形式恰好提供了一个类似社会再学习的场所。

团体因素(group factor)

领导情境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1)团体发展阶段;(2)团体结构;(3)团体任务。

团体阅读疗法(group biblio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治疗者运用经过选择的文字材料,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来访者在小组内或小组外进行阅读。这些材料有的由治疗者自己撰写,有的由来访者撰写。为“森田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所采用。

团体治疗气氛(group climate)

小组心理治疗中的情绪和情感氛围。通常包括共同的情感、理解、关怀、支持以及相互激励等。良好的团体治疗气氛有助于小组中个体的自我暴露、自我探索和自我理解,以及小组内各成员的相互接纳,并使小组成员产生...

团体治疗阻抗(group resistance)

精神分析式团体治疗术语。来访者潜意识里出现的阻止引起其自我感觉痛苦或焦虑的欲望、情绪和记忆等进入意识层的力量。分两类:(1)团体中某个或某几个成员出现的阻抗;(2)整个团体出现的阻抗。表现形式主...

团体智力测验(group intelligence test)

以团体形式实施的智力测验。能同时对许多人进行测验,较之个别施测的智力测验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团体中角色(role in group)

一译“群体中角色”。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结构性模式。亦即社会赋予某人在团体中所应占有的位置。研究表明,帮助个体建立角色期待,有助于其消除角色冲突,建立稳定的人格特征。团体大都依赖社会压力来控制个体...

团体中心疗法(group-centered psycho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罗杰斯及其追随者根据“患者中心治疗”发展而来。通常用于正常人群。治疗者以一种非判断的态度,努力澄清每次会谈上的情感表达,以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怀的方式,与大家就团体共同关注的话...

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

亦称“集体咨询”、“小组咨询”。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咨询方式。通常由1名~2名咨询者担任指导者,根据来访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等方式,解决小组成员共同...

推断活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人的健康行为理论。美国健康心理学家费希宾和阿杰增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健康行为是行为倾向(个体是否倾向于做出某种健康行为)的直接结果。行为倾向由两部分构成:对活动的态度和关于活动恰当性的主观...

推断统计学(inferential statistics)

数理统计学的一部分。运用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方法,由随机抽取的样本推断总体特性的理论和方法。基本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前者以一次性抽样实验为依据,对总体的某个数字特征作出估计:后者是...

推广域(universe of generalization)

概化理论术语。研究者作决策分析时涉及的条件范围。在实际中,研究者感兴趣的并不是整个可观察域,而可能只对其中一部分问题感兴趣。如测量学生作文能力时,假设测量面包括试题和评分者,而研究者只想考察评分...

推已及人

用自已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语出南宋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被已,推已及人则宜。”此思想渊源于《论语》,见其《论语集注》。如注《论语·卫灵公...

推理(inference)

思维形式的一种。人在头脑中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根据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结论的思维形式。由前提与结论两部分构成。前提是人在推理过程中运用的已有的真实判断,结论是经过推理得到的新判断。分为演绎推...

推孟

推孟(Lewis Madison Terman,1877—1956)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药翰逊县。1898年于印第安纳州丹维尔城中央师范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03年于印第安纳大学...

推销策略(promotion strategy)

即“推销心理策略”。

推销方格模式(model of promoting check)

美国学者R. R. 布莱克和J. S. 莫顿提出的推销理论和方法。他们认为,推销行为有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完成销售任务,二是倾向于关心顾客的利益。这两种倾向构成推销方格模式(见图)。有五种类型:...

推销面谈(promotion interview)

推销员说服顾客购买的过程。整个推销过程的关键。有五个要素:(1)自我介绍;(2)为顾客提建议;(3)使顾客确信推销员提供的商品有价值;(4)解答顾客可能提出的问题或异议;(5)完成销售。其原则:...

推销时机(promotion opportunity)

消费者接受推销员所推销商品的最佳心理时刻。此时刻一般出现在消费者心理活动的“注意”与“联想”之间。参见“巧定”。

推销心理策略(promotion psychological strategy)

亦称“推销策略”。利用心理学原理推销商品的方法。主要有:(1)“刺激-反应”策略。即推销员事先准备好几套要说的话,先讲(刺激),看顾客的反应;再讲,再看顾客的反应;然后运用一系列刺激方法,引起顾...

推销心理学(promotion psychology)

研究推销人员和消费者相互间的心理作用、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西方国家通常视之为工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初包含在广告心理学中。1895年,美国心理学家盖尔研究消费者从观看广告到商品购买的整个过程,探...

推销行为要求(behavior require during selling)

国外心理学家提出的推销员在工作中须遵循的行为要求。包括以下十方面:(1)重视宣讲开始和终结的重要性,善于揣度和捕捉顾客最愿购买的“心理时刻”;(2)善于控制面洽的局势,防止使自己陷入辩论的境地,...

推销形式(promotion form)

推销商品的方式。一般有两种:(1)人员推销(直接推销),即推销主体(推销人员)用谈话的方式直接向推销对象(消费者)进行推销。这是最古老也是现代企业仍普遍采用的方法。其特点:直接销售,应变性强,促...

推销有效性搭配(collocation of promoting effectiveness)

推销方格模式与顾客方格模式的有效结合。表中“+”表示可以有效达成推销任务,“-”表示不能达成推销任务,“0”表示介于两者之间。愈是趋向9.9型心态的推销,愈能达成有效的销售;但应考虑顾客是何种类...

颓废主义(decadentism)

近代西方文艺流派。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倾向,早已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自觉的、典型的颓废主义则形成和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不满而无力反抗所...

腿部技能发展(development of leg skill)

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方面。在正常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中,儿童腿部动作发展稍迟于手部动作。6个月的幼儿开始练习爬行,腿部动作开始发展,主要是膝关节动作;到8、9个月才慢慢开始学站;到12个月左右学会直...

腿力(leg strength)

大腿和小腿的前群肌和后群肌产生的肌力。反映腿部肌肉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用背力计或腿力计测定。测定方法:让被测者挺直头部和胸部,弯曲膝部,调整测力计链条至适当长度,双手水平握住测力计横柄两端,...

退化(regression)

一译“退行”、“倒退”、“退化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自我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以较其年龄为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如4岁~5岁的儿童大小便、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习惯已经...

退化亚文化(retreatist subculture)

即“逃避亚文化”。

退化作用(regression)

即“退化”。

退却(retreat)

动物防御行为的一种。有三种方式:(1)蜷缩在自己的保护结构之内。如一些软体动物和龟等;(2)退到早已准备好的隐藏地点,如兔子钻入洞中;(3)寻找可利用的临时避难所。蜷缩和钻入洞穴可以起到保护自己...

退行(regression)

即“退化”。

退休生活方式(retired life style)

个体到一定年龄终止职业活动或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市场后,继续获得收入的生活方式。退休后因社会角色、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生活目标由事业转向生活,个体由面对社会转向面对家庭,生活方式由在...

退休适应(adaptation to retirement)

老年人在退休后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节律等改变的情况下,心理和行为的合宜变化。一般经历四个时期:(1)期待期。临近退休,具有不同工作目的及职业的老人,其态度和心态各不相同。工作主要为谋生,且原...

退休综合征(retired syndrome)

亦称“退休病”。工业社会中老年人因退休而产生的一些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老年人退休后,由原来的忙碌、充实变为清闲、空虚,因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而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茫然无措,产生烦躁不安、厌倦、抑...

吞没型个体(merger individual)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丧失自主性,一直依赖某种社会关系的个体。表现为陷入关系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对他人非常依赖。

吞咽反射(swallowing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食物进入口中,引起的一系列有关肌肉的反射性、顺序性收缩反应。目的是使食物由口腔进入胃内。大致包括三步:(1)舌翻卷把食物推入咽部;(2)食物刺激咽部的大量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

囤积取向(hoarding orientation)

即“囤积性格”。

囤积性格(hoarding character)

亦称“囤积取向”。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种社会性格之一。其特征:视消费为威胁,把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的基础上;吝啬、多疑、迂腐、顽固、懒惰,有占有欲。具此性格者的人生信条是“世上没有新东西”。

托尔曼

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目的行为主义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先驱。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西牛顿。1906年入麻省理工学...

托兰斯

托兰斯(Ellis Paul Torrance,1915—) 一译“托伦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1940年于默瑟大学获学士学位。1944年于明尼苏达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于密执安大学获哲学...

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

能力测验。美国学者托兰斯编制。分为语文测验甲、乙两式以及图画测验甲、乙两式四种。团体、个别施测均可。均有中文修订本。刘英茂修订的为语文甲式,吴静吉修订的为语文乙式、图形甲式,陈龙安修订的为图形乙...

托诗以怨

钟嵘主张诗歌以抒发怨情为主。《诗品》:“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怨”是个体生理刺激与心理情感的发泄或宣泄过程。钟嵘所描述的“怨”情,是由怨恨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引发的,“凡此种种,感叹心...

托效应(Tau effect)

个体时间知觉对其空间知觉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森和金1931年最早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在被试的前臂上安排三个等距离的受刺激点,组成一个触觉的等边三角形,当刺激A点和B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刺激A...

脱钩法(unhooking)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技术。旨在帮助患者摆脱原来不适应的交流模式。具体做法是,要求患者针对自己目前的情绪状况,向自己询问一些现实问题,并用治疗中学到的新概念做出回答。这些新概念包括:(1)不要通过使别...

脱离现象(break-off phenomenon)

亦称“分离性感觉”。飞行人员的一种错误知觉。常发生在高空或其他单调环境飞行中。主要表现:飞行员感到自身离开了直接工作的环境或所操纵的飞机,有孤独感和远隔感,有时对飞机状态过敏,觉得仿佛在刀刃上保...

脱落(drop-out)

亦称“无计划的单次会谈治疗”。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在某次会谈之后不复践约而提前终止治疗的现象。研究表明,发生该现象的来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自己确有收获,或已发现自己所要寻求的事物,因而不再继...

脱逃表型(apostatic phenotype)

有利于动物隐蔽和伪装而免遭敌害的先天性身体特征。动物身体若有与背景一样的颜色和形状时,捕食者就难以从背景中把它区分出来。若捕食动物利用嗅觉搜索,则视觉表型就无效。被捕食者过于密集,会引发捕食动物...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

所有生物基本的遗传物质。由含有脱氧核糖的单核苷酸组成。DNA上带有遗传密码的单位即基因。DNA由两条链状化合物对合而成,成双螺旋结构。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并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少数存...

脱氧核糖核酸复制(duplication of DNA)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通过DNA分子的特殊结构由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它们以一定距离相互盘旋,形成两条扭曲在一起的双螺旋空间结构。这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碱基通过氢键连在一起,...

妥协作用(compromise formation)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自我防御机制之一。指本能冲动与个体有意压抑冲动时形成的适应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要求即刻满足本能冲动,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旨在推迟能量的释放,暂缓实行...

椭圆窗(oval window)

亦称“卵圆窗”、“前庭窗”。中耳鼓室内侧壁后上方的卵圆形孔。与内耳前庭相连,借韧带与听小骨镫骨底相连并被其封闭。当声波振动鼓膜时,3块听小骨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此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

椭圆囊(utricle)

内耳的膜迷路部分。位于内耳骨迷路前庭内,靠后上方。其前下方有球囊,与球囊之间以椭圆球囊管相连,并由此管发出内淋巴管,穿经前庭内侧壁至颞骨岩部的后面,扩大为内淋巴囊。其后壁有5个开口,与膜半规管相...

拓广研究(generalizability study)

即“G研究”。

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

亦称“位相心理学”、“场心理学”。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场论、拓扑学和向量学的影响下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基本观点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运用动力场说和拓扑学图形陈述人的心理...

拓扑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代表作。美国麦克格罗-黑尔公司1936年出版。全书共两大部分。第一编为心理学的问题与拓扑心理学及向量心理学的基础,共9章,涉及定律的构成与情境的陈述、生活空间的内容与外延...

拓扑学(topology)

一译“位相学”。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不涉及形状、距离或大小,而以严格的非数量的方式来表述空间内在关系的几何。随着数学的发展,形成总集拓扑、代数拓扑、微分拓扑三个分支。(1)总集拓扑在集合论和分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