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阿德勒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Alfred_Adler.jpg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895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做过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前后,其主要兴趣转向精神病学。1902年撰写捍卫弗洛伊德《释梦》的论文,受到弗洛伊德的赏识,并被邀请参加精神分析学会。1910年任该学会主席。后因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使弗洛伊德无法容忍,一年后即退出该学会,并与其追随者共同创建个体心理学。1926年赴美国讲学,受到欢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1937年任长岛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定居美国,次年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37年在讲学途中卒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市。

其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 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生命中的基本事实。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2. 以器官缺陷(后扩展到心理、社会方面)的自卑与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认为人总是有缺陷的,有缺陷就会自卑,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愤发上进,尽最大努力去补偿,以取得优越。
  3. 以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为个人定型化的行为模式。认为生活风格约在四五岁时已在家庭环境中形成,其中个体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和家庭氛围有较大作用。而创造性自我是人格塑造中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4. 以社会兴趣为个体形成关心社会、公共意识的精神的标志。认为人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自然倾向,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社会兴趣的水平决定个体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

其心理整体论、主观目的论和社会文化定向,不仅为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奠定思想基础,且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供前提条件。至20世纪20年代,其个体心理学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令各国同行瞩目。个体心理学理论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有较大影响。著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1974)、《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同性恋问题》(1917)、《理解人类本性》(1918)、《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1971)、《生活的科学》(1927,1969,中译本由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中译本名《自卑与超越》由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神经症问题》(1932,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