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认知疗法
贝克认知疗法(Beck's cognitive therapy)
认知治疗方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 T. 贝克提出。其基本原理包括:(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主要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而不是外部事件的直接后果;(2)情绪障碍通常伴有消极的认知,它们与情绪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情绪障碍经久不愈;(3)情绪障碍患者的认知常蕴含着重大的曲解,若这些曲解得到识别和修正,其情绪和行为也将随之改善。A. T. 贝克通过对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抑郁患者存在着较典型的认知曲解。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吸收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情绪障碍两层次认知模式。他认为,人们的童年经历和过去长期的生活经验通过适应同化、滤过等方式形成独特的认知结构。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信念、态度。这种认知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存在于潜意识范畴内,往往不再为人们的意识所审查。情绪障碍患者这种深层的认知常常更易出现问题,被称为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日后由于某种生活事件的激活,患者从其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中派生出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这些想法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于患者脑中,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这类负性自动想法呈现于意识界,随情境而改变,成为情绪障碍症状的一部分。A. T. 贝克在研究中发现,这类负性自动想法蕴含的逻辑错误可概括为若干类型:(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或自己的行为坚持一种绝对的、僵硬的标准,达不到这种标准时则以为是失败。(2)主观臆断。在没有证据甚至在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武断地作出消极的结论。(3)以偏概全或选择性概括。选择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4)过度引申。将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引申用于其他情况。(5)夸大。对不良事件的意义作出过度估计。(6)缩小。对积极事件的意义竭力贬低。在抑郁症患者中这类负性自动想法可以归结为“抑郁三联征”。第一联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低劣、有缺陷等等;第二联为对以往经验的消极解释;第三联为对未来的消极预期,认为未来没有希望,情况再也不能好转,痛苦将一直延续。A. T. 贝克为改变患者的认知,提出一套治疗程序和技术,其中也整合了若干行为技术。其主要策略,不是对患者进行说服、教育,而是“协同检验”。即医患双方协作,把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想象、信念视为一种尚待检验的预测或假设,然后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使患者认识到其认知内容不合现实。从而改变其想法或信念。这种方法也包括医患共同讨论,运用经验证据盘诘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或信念。其实施有两个主要环节:(1)识别和对付负性自动想法,即找出患者对于外部事件与情绪行为后果之间关系的想法、信念。常可采用负性自动想法问卷、三栏作业、盘问、行为实验等方法。(2)识别和改变患者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以减少其复发的可能性。可以采用主题分析、逻辑错误类型的识别、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和盘问等方法。该认知治疗理论对中度和重度非精神病性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且因有系统的定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技术,疗程短,服从实验评估,引起心理治疗领域的广泛注意。现已扩大应用于治疗焦虑障碍、进食障碍、自杀等行为问题。
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