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奥苏伯尔

奥苏伯尔(David Paul Ausubel,1918—2008)

美国心理学家。1939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于布兰迪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1974年任伊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1975年任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1978年退休,为名誉教授。后自办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致力于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主要理论观点与成就:(1)20世纪60年代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亦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强调学校系统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经过理解的有意义学习,首次明确提出有意义学习区别于机械学习的标准、条件和心理机制,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将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发现式和指导发现式三种。并用同化论阐明不同方式的学习条件和心理机制。(2)突出智力发展序列的新维度。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维度出发,将智力发展序列分为思维的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抽象逻辑阶段,并与学前期、小学期、青年期(和成人期)相对应。(3)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批评将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等同的观点,提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4)倡导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认为在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是贯彻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的重要技术,可为学习任务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同化学习模式(派生类属作用、相关类属作用、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著有《自我发展与人格失调》(合著,1958)、《儿童发展的理论与问题》(合著,1958)、《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1963)、《教育心理学:认知观》(1968,中译本由佘星南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