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班杜拉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曼达尔镇。1947年入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毕业后入温哥华大学师从斯彭斯,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1964年升任教授。1969—1970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此后一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1976—1977年兼任心理学系主任。早期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后,与其博士研究生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后专门研究社会学习理论。1974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早年随西尔斯进行儿童研究,深受N. E. 米勒和多拉德模仿理论的影响。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开创“宝宝玩偶”实验,潜心探索行为矫正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任《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儿童学刊》等20种期刊的编委。1973年任个体心理学会主席。1974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理论观点与成就:(1)建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环境和行为三元互动作用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体不必靠直接经验,不应过于强调外在强化作用的控制,只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认知功能、自我效能、社会互动作用,通过有意识的自主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即可建立新行为或改变旧行为。(2)建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或人本行为主义。使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将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相结合,既强调行为的操作因素,亦重视行为获得过程中人的因素、内部活动和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转变,出现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目标渐趋一致的倾向。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杰出科学家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杰出科学成就奖。1977年获卡特尔学术研究奖。1980年获国际攻击行为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同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著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著,1958)、《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著,1963)、《行为矫正原理》(1969)、《心理模型——一种冲突理论》(1971)、《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1,中译本由陈欣银、李伯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年出版)、《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自我效能》(1994)、《群众沟通的社会认知理论》(199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