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娃娃眼反应(doll's eye response)
新生儿出现的头眼不协调现象。将新生儿的头慢慢转向一侧,其眼球的运动比头的转动慢,且看似与头的转动方向相反,好像洋娃娃一样,故称。随儿童注视运动的出现而逐渐消失,但智力低下的婴儿可持续较长时间。可...
瓦茨拉威克
瓦茨拉威克(Paul Watzlawick,1921—) 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生于奥地利菲拉赫。1945年入威尼斯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和文学双博士学位。1950—1954年...
瓦尔塞
瓦尔塞(Leon Walther,1889—1963) 原籍俄国的瑞士心理学家。生于俄国圣彼得堡。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后定居瑞士。1917年就读于卢梭学院,师从克拉帕雷德。先后任教于日内瓦...
瓦格纳 SOP记忆模型(Wagner's SOP model)
亦称“经典条件作用的标准操作程序”。一种记忆系统模型。瓦格纳提出。其基本概念是等级式的记忆结构。记忆包含许多通过直接联想互相连接的节结,一个节结内聚集许多信息成分。假定节结A的连接去向是节结B,...
瓦龙
瓦龙(Henri Wallon,1879—1962) 法国心理学家。生于法国巴黎。1903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研究儿童的精神衰弱,190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以对低能儿的研究获...
瓦龙学派(Wallonian school)
20世纪30、40年代法国以瓦龙为代表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主要成员有瓦龙及其弟子波利采尔、扎佐、塞夫和奥列隆,以及医学领域的精神分析学家维德劳契、神经精神医学家柏尔葛和心理生理学家派...
瓦特
瓦特(Henry Jackson Watt,1879—1925) 苏格兰心理学家。生于亚伯丁。1904年于德国符兹堡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为屈尔佩领导的符兹堡学派的重要成员,致力于“无意象思维...
外表象(outer image)
一种外部知觉表象。与“内表象”相对。个体在表象练习时,在极放松的状态下,以旁观者的角度,闭目想象整个动作过程。个体可看到自己的外观变化,却感觉不到身体内部的变化。其实质是一种视觉的表象。借助一定...
外部惩罚(extrinsic punishment)
外部强化的一种。来自外部的使有机体行为概率减少的刺激。外部负荷见“运动负荷”。
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
感觉的一种。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等。其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其中肤觉、味觉和嗅觉的感受器为接触性感受器,只有与外界适宜刺激直接接触,才能引起相应的...
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亦称“情境归因”。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划分的归因类型。与“内部归因”相对。将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外界环境、外部事物,如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奖惩等。参见“内部归因”。
外部活动(external activity)
亦称“操作活动”。活动理论术语。有机体利用自己的躯体作用于外部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按一定关系构成的随意活动。可分解为若干基本动作元素,这些元素的效率以及各元素之间关系的密切和协调程度...
外部奖赏(extrinsic reward)
活动之外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如食物、金钱、荣誉、权力、自由等。与“内部奖赏”相对。20世纪70年代,许多研究者探讨其与内在兴趣的关系,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外部奖赏会削弱、损害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兴趣。...
外部进程(external proceeding)
见“进程”。
外部经验(external experience)
经验主义心理学研究对象之一。与“内部经验”相对。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的感觉经验。如物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和色、香、味等。英国哲学家 J.洛克在其《人类理解论》(1690)中提出。19世纪德...
外部强化(extrinsic reinforcement)
由外部提供的强化。主要表现为外部奖赏和外部惩罚。详见“奖赏”。
外部驱力(external drive)
能够激发行为的外部刺激。与“内部驱力”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提出。如喧闹、炎热、寒冷等。
外部系统(exo-system)
见“生态系统理论”。
外部想象(external imagery)
想象的一种形式。与“内部想象”相对。基本上是视觉想象,即用“心”的“眼”去“看”自己的动作。可以想象整个动作,即从准备姿势一直想象到动作结束的姿势,亦可想象部分动作,即只想象所要做的动作的某一细...
外部言语(external speech)
言语的一种形式。与“内部言语”相对。用于与他人进行交际的、他人看得见或听得着的言语。结构较严谨,旨在正确传递信息,有效地实现与交际对方的思想交流。一般前后连贯、意思完整,严格遵守文法规则,用词力...
外部言语发展(development of external speech)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可以听见或看见的言语形式的数量和水平的发展。先于内部言语发展,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基础。人类外部言语及个体外部言语的发展,都是先出现口头言语,后出现书面言语。在口头言语发展中...
外侧毛细胞(outer hair cell)
见“毛细胞”。
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
听觉传导通路发出的神经纤维。位于耳蜗前核和后核内。其中的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组成斜方体,在被盖外侧折向上行,少数经中继后进入同侧的外侧丘系,有些在听觉通路上的某些中继性核团(如上橄榄核等)换元后...
外侧膝状体(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视觉系统的中继核。位于丘脑枕腹面、大脑脚外侧和内侧膝状体的外上方。由较大的背侧核及较小的腹侧核两部分组成。背侧核即“背外侧膝状核”。腹侧核(哺乳类动物的膝前核)可再分为几个细胞构筑不同的小群,位...
外侧膝状体纹皮质系统(geniculostriate system)
亦称“膝纹系”。两个视觉传导路(膝纹系和顶盖系)之一。与视觉的感知有关。由视网膜来的纤维,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再由此体发纤维投至纹皮质(17区)及纹旁、纹周区(18区、19区)。其最高加工水平包括...
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
下丘脑的外侧区域。对摄食、饮水、性行为和情绪的调控有明显作用。传统理论认为,下丘脑中存在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分别控制停止进食和发动进食的行为。若破坏其双侧,实验动物则拒绝进食,甚至会将放入口中的...
外出隐遁意结(egression claustral complex)
见“隐遁意结”。
外导纤维(efferent fiber)
亦称“传出纤维”。由中枢神经冲动传出的纤维。如黑质纹体纤维,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将多巴胺输送至新纹状体。将神经冲动自中枢传向周围效应器的神经纤维为运动神经纤维,分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和特殊内...
外罚型(extrapunitive)
遭受挫折时将愤怒和过错的责任归于他人的心理倾向。与“内罚型”相对。
外罚性反应(extrapunitive reaction)
亦称“责他反应”。个体遇到挫折时,直接对造成挫折的原因或对象予以攻击的一种反应倾向。与“内罚性反应”相对。
外反馈(external feedback)
反馈环路中包括外感受器(如视觉、听觉等)在内的反馈。与“内反馈”相对。如进行降低血压的训练时,需将血压升降的情况通过视觉或听觉通道反馈给被试。需要外感受器的参与。
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
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器官腔面或身体表面的腺体。如肝、胰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等大消化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入消化管,对食物进行消化;汗腺遍布全身的皮肤中,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
外化(externalization)
个体主观的内部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的对象活动(如言语反应、行为表现、计划与方案的实现、产品的制成)的过程。个体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和言语符号进行思维,把自己清晰的思想、观点和愿望以符合文法和逻辑的、别...
外激素锥形气流(pheromone plume)
实验中用于舞毒蛾定向飞行的一种导航装置。发自一点,呈圆锥形散开。带有人工合成的外激素,由舞毒蛾逆风呈“之”字形定向飞行,以对人工合成外激素作生物学检测,确定其是否与自然物质相同。
外控观(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即“外控源”。
外控型(external type)
根据人的归因特点划分的一种人格类型。与“内控型”相对。其特点:常把成败的原因归于外界因素,视他人和外物为行为活动的控制者,将成功归因于幸运,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影响,不愿承担责任。研究发现,该类型...
外控源(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见“控制源”。
外流假说(outflow hypothesis)
对想象训练效果的一种符号编码解释。该假说中的重要变量是与本体感觉的反馈相反的认知活动的符号编码。认为在想象中复演动作时,命题的电路(见图中上方方框)从长时记忆中得以恢复。接着,想象中复演的有关技...
外貌吸引原则(looks attraction principle)
人际吸引原则。一般而言,人们喜欢外貌漂亮者。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列举四个理由:(1)从各方面的习得知道,美貌起到爱的反应线索的作用;(2)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他人面前显得荣耀和光彩;(3)“光环效...
外囊(external capsule)
大脑内豆状核外侧与屏状核之间的薄层白质。其纤维来自岛叶的额、顶岛盖部,经豆状核外面后转向内侧,在豆状核和豆核袢下方。大脑皮质联络纤维行于此,某些前连合的纤维也从此横过。
外能(metaerg)
R. B. 卡特尔提出的人格动机之一。与“能”相对。是一种预先引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倾向。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为后天习得。可分为情操和态度两方面。参见“情操”、“态度”。
外胚层(extoderm)
人胚泡植入子宫内膜时,内细胞群的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圆盘状胚盘的外层。为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位于背侧中线的部分在脊索形成后的诱导下,形成神经管、神经嵴;位于体表的部分以后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及其...
外胚叶型(ectomorphy type)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提出的身体类型之一。其特点:神经系统、皮肤组织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体型瘦长;其行为时而抑制,时而神经过敏;思维敏捷,深思熟虑;内向认真,不善社交;有疲劳感。
外倾(extraversion)
一译“外向”。荣格提出的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基本态度。与“内倾”相对。指心理能量主要投向外部世界的客观对象,主体对客体存在绝对的依附性。外倾者的兴趣由主体向客体转移,其思考、感受和行为均由客...
外倾-内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亦称“外向-内向”。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典型外倾型者将生活指向外部世界,主要表现为活泼开朗、善社交、易冲动、自信、主动,以及支配性、兴奋性、感觉寻求等。典型内倾型者将生活...
外倾感觉型(extraverted sensation)
荣格划分的人格类型之一。指感觉功能占优势。其感觉主要由客体决定,对新奇和美好的客体尤感兴趣,其结果只停留在对客体的感性把握上,任何判断、理性功能都从属于随机感的具体事实,故是非理性的。此类人的直...
外倾情感型(extraverted feeling)
荣格划分的人格类型之一。指情感功能占优势。其情感由客观事件决定,表现为情感活动直接与客观价值保持一致,对社会文化事业全面肯定和广泛支持,为人热情,喜与人交往,易与人相处。此类人的思维受到压抑,若...
外倾思维型(extraverted thinking)
荣格划分的人格类型之一。指思维功能占优势。其思维主要倾向于客体和客观事件,判断标准和作出的结论都重在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并把客观定向的理智程式视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此类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综合性,...
外倾型(extravert type)
荣格提出的人格的两种态度类型之一。与“内倾型”相对。指心理能指向外部环境。此类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与他人的交往。其特点:性格开朗,爱交际,坦率,随和,乐于助人,好冒险。
外倾直觉型(extraverted intuition)
荣格划分的人格类型之一。指直觉功能占优势。其直觉完全定向于客体,与外倾感觉型不同,不是定向于客体本身的感觉,而是通过感觉去发现客体背后隐藏的东西,寻找客体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对可能性的认识才能获得...
外群体(out-group)
个体认为自己不属于的群体。萨姆纳1906年提出。他认为同一群体的成员间会产生“我们”感,进而形成“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对其他群体产生偏见、猜忌甚至敌意。与中国人常提及的...
外伤性焦虑(anxiety of outer injury)
因害怕在运动中受伤而产生的对运动的紧张、忧虑、担心、恐惧等情绪状态。可由客观原因引起,如创伤性运动体验或看到他人在运动中受伤;亦可由主观原因引起,如对运动的错误认知。通常伴有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
一译“局外变量”。不受数学模型中的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可理解为模型中的自变量。参见“路径分析”。
外铄说
关于人的知识、智力和道德只有在外部条件影响下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学说。与“内求说”相对。《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认为道德观念是人类的天赋本性,不是后天养成的。...
外塑价值观(external-shaping values)
西方心理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外部选择性强化作用形成的价值观。见“价值观”。
外网织层(outer plexiform layer)
视网膜的重要结构。由视细胞的内侧突和双极细胞的树突以及水平细胞的突起组成。其作用是参与光感的传导与光信息的筛选和处理。
外显定向姿态(overt orienting attitude)
动物借以记忆曾出现的信号刺激正确方位的一种特殊姿势。典型例子是W. S. 亨特早年研究大鼠延迟反应所做的实验。他把大鼠关在笼中,笼子前方不远有三个小门,其中一个亮灯的小门(是随机改变的)内有食物...
外显极(emergent pole)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双极建构中首要的一极。G. A. 凯利认为,每一建构都有两极,如好与坏、美与丑等,好和美即属外显极。通常最先形成,是个人建构的主要特征,用以解释同建构相关的事件。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
记忆的一种。与“内隐记忆”相对。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的反映。加工过程受意识机制控制。其表现形式有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雅可比等认为,其受加工水平影响,如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有促进作用。罗狄杰认为...
外显记忆测验(explicit memory test)
记忆测验的一种。与“内隐记忆测验”相对。在意识的参与和监控下,测量记忆的测验。通常包括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
外显需要(overt need)
亦称“显性需要”。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与“内隐需要”相对。社会允许自由表达的需要。如成就需要。
外向型运动员(athlete of extroverted type)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性格理论划分的运动员类型。与“内向型运动员”相对。此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乐观、开朗、活泼,情感外露,好交际,适应力和可塑性强,求上进,应变能力强。对运动员的人格研究表明,...
外延过宽(overextension)
儿童言语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与“外延过窄”相对。儿童早期掌握词义或概念过程中对词义过度扩充的现象。表现为儿童对一个词的意义的理解和使用超出该词本身的适用范围。其表现方式:(1)单一的过度扩充,...
外延过窄(underextension)
儿童言语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与“外延过宽”相对。儿童早期在词义或概念掌握过程中对词义过度缩小的现象。多发生于对不熟悉的事物命名或对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进行分类的情况下。表现为对一个词的理解和使用...
外因性犯罪人(exogenous offender)
主要由外部因素而导致犯罪者。与“内因性犯罪人”相对。并无明显的反社会人格,只是受外部不良因素的诱发而产生犯罪心理,并导致犯罪行为。通常表现为偶犯、突发犯,多为青少年犯罪人。案发后多数能认罪服法。...
外语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of foreign language)
学科心理学分支。研究学生在掌握外国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与应用的学科。其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随心理语言学的兴起而建立和发展起来。在西方,W. M. 里弗斯提出的听说习惯形成说,把外语的学习...
外语学习能力倾向(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
特殊能力的一种。个体在掌握第一种语言(即母语)并超过一定年龄(5岁~7岁)之后,以正规方式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能力倾向。明显区别于学习母语的能力,至少与四种特定能力有关:(1)语音编码能力,即对外语...
外源变量(exogenous variable)
亦称“外源性变量”、“外因性变量”。病理心理学概念。与“内源变量”相对。指与体外因素有关或与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躯体疾病有关的变量。可导致病因在体外,或病因虽在机体内,但在中枢神经系统外的精神疾...
外源性微笑(exogenous smile)
微笑形式的一种。与“内源性微笑”相对。外部刺激引起的婴儿微笑。出生1个月左右的婴儿,可对任何一个边点头边对他说话的人发出微笑。2个月的婴儿会对一明一暗的闪光和其他有节奏或重复的外部刺激表现出微笑...
外在报酬(extrinsic reward)
根据员工的绩效或工作努力程度而给予一定的工资、奖金、福利、住房、旅游及提升机会等工作之外的报偿。与工作本身并无直接关系,以工作外的满足来达到对工作者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部门可...
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一译“外在激励”、“目标指向动机”。影响或控制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或力量。与“内在动机”相对。如美国管理心理学赫兹伯格所称“职务外满足”或“间接满足”。不是在对活动或工作本身的满足中产生的,而由活...
外在激励(extrinsic motivation)
即“外在动机”。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效度的一种。研究结果可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的程度。反映实验研究结果的可推论性或代表性。受以下因素影响:(1)实验情境。主试若为研究方便,精心操纵实验情境,使之过分人工化,会对被试产生人为影响...
外周动机(peripheral motive)
G. W. 奥尔波特提出的动机分类之一。与“统我动机”相对。人类满足基本需要(如饮食、御寒)的动机。支配产生一些简单的自动行为。一旦即刻得到满足,即可降低紧张。
外周机制(peripheral mechanism)
情绪生理基础。用于解释情绪产生机制。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基于外周神经系统实现的身体器官的活动规律。情绪作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枢和外周共同活动的产物。情绪的外显表现体现在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对外周...
外周论(peripheralism)
亦称“思维边缘理论”。思维理论的一种。与“思维中枢论”相对。该理论认为,思维不只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且是整个躯体的机能。典型的如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关于思维的理论。他认为,思维只不过是喉头肌肉...
完成测验(completion test)
一译“填充测验”。由填充题组成的测验。这些填充题可以是一些不完整的句子,亦可以是一些不完整的图形。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两种。文字测验又称句子完成测验,测验题目中有一个或若干个成分缺失,要求被试...
完成后行为(postconsummatory behavior)
动物满足某种需要的行为完成之后的一些行为。完成行为是有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些活动,如交配、摄食、对捕食者的防御和体表清理等,都是刻板的本能行为。动物完成这些行为后,还会出现一些刻板的行为,如一...
完成前反应(preconsummatory response)
亦称“完成前行为”。促使动物从事完成行为的反应。出现在动物满足某种需要的完成行为之前,如交配前的求偶、摄食前的觅食和听到不熟悉声音时的惊呆不动等。据观察,存在于大部分动物的完成行为前。有人假设,...
完成行为(consummatory behavior)
动物达到目的的行为。1918年动物学家克雷格将此行为与寻找目的的行为分开后命名。如,雄鸽为雌鸽找到适宜产卵和孵卵育雏的巢穴时,会跳进去用脚趾踩,用喙理里面的草,然后卧伏下来咕咕叫,不再试探别的地...
完美性(perfectionism)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Q3。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严于律己、谨慎认真、知己知彼;低分者的特征为容忍失调、内心冲突,不顾大局,见异思迁。
完全随机化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实验设计的一种。要求满足下列条件:(1)含有\(p\)个处理(或水平)的单因素实验,满足方差分析的一般假设条件(如各处理间彼此独立、正态性、方差齐性、获得随机样本等);(2)\(p\)个处理随机...
完全相关(complete correlation)
相关的一种。相关系数绝对值为\(1(|r|=1)\)的相关。当\(r=\pm 1\)时,相关散点图上的所有点在一条直线上。\(r=1\)时,为完全正相关;\(r=-1\)时,为完全负相关。
完善疗法(integrit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O. H. 莫勒于20世纪50年代重新定义“神经症”概念时提出。他认为,心理疾病的原因最初是行为上的而非情绪上的,即在于个体对其所参照群体规范的侵犯。若打破与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交流...
完形补足测验(Gestalt completion test)
图形完成测验的一种。由一系列不完整的图形组成,图形的缺失部分各不相同。施测时,被试按自己心中的完整形象将各图形中缺少的部分填补完整。
完形记分(Gestalt score)
记分方法的一种。根据受测者的总体反应模式记分。如将两道是非题分别施测于5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正常被试,结果不是将每个人答“是”(true,T)或“否”(false,F)的得分相加而得出总分...
完形疗法(Gestalt therapy)
即“格式塔疗法”。
完形心理学
① (Gestalt psychology) 即“格式塔心理学”。 ② (Gestalt Psychology) 书名。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著。美国纽约利夫莱特出版公司1929年出版。作...
完形学习理论(Gestalt learning theory)
一译“格式塔学习理论”。以“顿悟”(insight)说明学习的性质和进程的理论。故亦称“顿悟说的学习理论”。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出发,以苛勒对黑猩猩进行的大量实验和观察为依据。与尝试错误说的学习理...
完形知觉(Gestalt perception)
动物对有关对象整体和相互关系的知觉。包括各成分特征的整体性(刺激的综合)和成分之间的特定关系结构(刺激的轮廓)等。如在听和视的知觉中,整体多于其部分的总和。用录音机播放鸣禽鸣声的实验表明,有长而...
完形组织原则(Gestalt 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
即“格式塔组织原则”。
完整家庭(perfect family)
亦称“双亲家庭”。家庭结构类型的一种。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种爱的需要的满足直接引发儿童的安全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
玩具(toy)
儿童游戏活动中使用的物品或物质材料。是儿童在游戏中把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转向行为的支柱,儿童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工具,儿童认识世界的“教科书”和儿童生活的伴侣。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其...
玩乐压力(play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产生的压力。
挽卵(egg retrieving)
许多地栖鸟类将自己落在巢外的卵挽回到巢中的动作。具体表现为鸟在巢中把脖子伸向卵的方向,用喙的下部钩住卵的外缘,然后弯曲脖子将卵拉向自己的胸部,有些物种挽卵时伴随脖子弯曲、身体往后退,并不断调节喙...
晚发性抑郁(late-onset depression)
抑郁症的一种。首次发病于老年期(50岁以后),临床特征以情感低落、焦虑、迟钝和繁多的躯体不适为主;常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如记忆减退,计算力、理解判断力下降等,即抑郁性假性痴呆(pseudodeme...
晚末期病的心理问题(psychological issues in terminal illness)
处于疾病晚末期的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四方面:(1)因治疗收效甚微而拒绝继续治疗,患者经多次手术,会觉得自己在被人一点一点地分解,对疗效失去信心,每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技术,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晚年生活中的丧失(loss in later life)
老年期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大变故或丧失。如动人容貌的丧失、性功能的衰退与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配偶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与家庭和社会联系的丧失、 智能与情感的严重衰退与丧失、...
晚期采用大众(majority of late purchaser)
新产品购买者类型的一种。在某种新产品已被大多数人使用后才购买的顾客。其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属抑制型,对新事物反应缓慢,行动迟疑,谨慎小心,情感不易冲动;社会交往较少,不易受周围环境感染;对新鲜事物抱...
晚熟(postmaturity)
儿童生理或心理上落后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的现象。与“早熟”相对。既可表现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也可表现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些方面,如身高、体重等机能形态,认知、语言等心理机能。应采取相应对策,加速...
晚熟儿童(postcocious children)
生理或心理在整体上或某些方面较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明显迟缓的儿童。与“早熟儿童”相对。通常在身高、体重等机体形态、性器官、第二性征等解剖机能的发育以及言语、认知等心理发展上,比同龄正常儿童迟缓一两年...
婉转性(recursiveness)
语言学中不受句子结构限制而重复一个模式的现象。动物交往模式连续结构的研究揭示其存在,如鸟语中有重复音节插入或有的成分重新组合,即一些相同的成分在不同的序列中有不同的排列和组合。
万法唯识
亦称“一切为识”。中国佛教法相宗关于心物关系的基本观点。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现象派生出来的。用“识”代替了天台宗作为绝对本体的“心”。法相宗源出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因主张“万法唯识...
万花筒式包装(kaleidoscopic packaging)
亦称“附赠品包装”。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而设计的包装。附有赠品(彩券、奖券、中奖号等),特别迎合儿童心理,对成人消费者也有一定吸引力。
万取一收
即取一于万和收一于万之意。语出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悠悠空尘(空中浮尘),忽忽海沤(海中水泡),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认为诗人创造意境须博观约取,即广泛观察与采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然后...
万全
万全(约1495—约1580) 明医学家。字密斋。罗田(今属湖北)人。世代以医为业,尤以儿科著名。对儿童的心身发展有系统论述。认为儿童经“变蒸”之后,身心逐渐发育成长,“皮肉筋骨,以渐而坚;声...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用语。《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都具备在我心中,只要真诚无欺地反躬自问,就是莫大的快乐。这种以心为本体、宇宙万物由心派生的心物观,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北宋...
腕骨年龄(carpal bone age)
即“解剖年龄”。
汪昂
汪昂(1615—约1695) 明清之际医学家。字讱庵。安徽休宁人。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病因密切相关,“诸痫因惊恐忧”,“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证属有余,此病多因惊忧”,“思虑过度,耗其心血...
汪敬熙
汪敬熙(1893—1968) 中国心理学家。山东济南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23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曾任河南中州大学心理学教授。192...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思想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曾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仁宗时上《言事书》,提出变法...
王弼
王弼(226—249) 三国魏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少年即负盛名,史称其“幼而察慧”,“通辩能言”。为何晏赏识,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风气。其心理...
王冰
王冰(约710—804) 唐代医学家。别号启玄子。相传曾任太仆令,后人亦称王太仆。平素钻研医学,积十二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并改编成二十四卷。其医学心理学思想反映在该书中。对心理病因、...
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祖父王泛因避仇迁居江南。6岁开始读书。8岁入书馆习字,又学《论语》、《尚书》,日诵千言。后...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时,举兵衡阳,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后因大势已去,隐伏深山...
王符
王符(约100—170) 东汉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时好学,有志操。性格耿介,不合于俗,故终身不得仕进。隐居著书三十余篇,自题为《潜夫论》。认为人的“骨法角肉”是人性发展...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初名国桢,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受旧教育,后转向西学,通多国文字,研习自然科学、哲学与文学,晚年专治甲骨文。颇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的影...
王景和
王景和(1922—) 中国医学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家。中国早期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探索者之一。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心理系,先后任职于南京中央医院、南京中央大学。1956-1986年任职于...
王筠
王筠(1784—1854) 清文字学家、教育家。字贯山,号菉友。山东安丘人。道光举人,曾任山西乡宁知县。对儿童教育心理特别是语文教学心理颇有研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要求,提出一系列一般...
王肯堂
王肯堂(1549—1613) 明医学家。字宇泰,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万历进士。授翰林检讨,历南京行人司副,终官福建参政。晚年辞官归乡。好读书,精医道,撰《证治准绳》,赅博精粹,名...
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 清医学家。又名全任,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曾去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去刑场仔细观察一些尸体的脏腑器官,提出“脑髓说”。认为...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 明思想家、教育家,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为贵州...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入晋,官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曾将当时已散乱的《伤寒杂病论》予以汇集、整理、补充、编次,名为《金匮玉函经》。又搜集有...
王甦
王甦(1931—2003)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六合人。195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57年于列宁格勒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为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
王焘
王焘(约670—755) 唐代医学家。陕西郿县人。官宦世家。历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后贬守房陵。因母病学医,与名医多有交往,遂精医学。任职弘文馆二十年,辑录唐以前医家对各科疾病的理论和方药,编...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明思想家、哲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历任湖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以经术称于世,对天文、音律、舆图、农业亦有成就。曾...
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
信息加工模型的一种。用于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由语义代码或命题表征组成的网络结构。主要有:(1)层次网络模型;(2)激活扩散模型;(3)人类联想记忆模型;(4)ELlNOR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侧面...
网象大小(retinal size)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象的大小。与单眼视觉的距离知觉有关。网象大小\({S}'=17tg\beta \cdot \beta\)为以节点为顶点的视角。在小视角时,\({S}'=17S/D\),\(S\)...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
复合性的神经传导纤维。包括脑桥网状脊髓束和延髓网状脊髓束。脑桥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被盖内侧的桥尾、桥首网状核细胞,几乎全是同侧,主要下行于脊髓前索的内侧部,至脊髓全长,终止于脊髓灰质雷克斯德Ⅷ及附...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灰质和白质的混合组织。位于后柱的颈部外侧,胸髓部分最发达,向上与延髓之网状结构相连。通过其上行纤维,将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各种感觉冲动传递至大脑,经大脑综合和分析后,再通过下行纤维调节脊髓前角细胞的...
妄想(delusion)
思维障碍的一种,神经病症状之一。表现为违反常规的思维,包括错误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虽不符合客观现实及患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但患者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其成因...
妄想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
亦称“强迫症”、“强迫性神经症”。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以强迫症状为特征,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虽认识到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或同自己的人格不...
妄想性犯罪(delusional offense)
在妄想病态的作用下实施的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关系较密切的妄想有:(1)被害妄想。无端怀疑或坚信某人或某团体对自己阴谋陷害、迫害,导致报复杀人或伤人。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与偏执狂。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
旺季消费心理(consuming mind in busy season)
消费者在商品销售旺季的心理特点。商品销售旺季由商品消费旺季引起,而消费旺季由气候特征、人的生理变化、收入状况等引起。受旺季的消费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在消费旺季即将来临之际,开始寻...
望诊心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以判断其病情的一种诊法。有神者体魄健壮、肌肉丰满、步履坚实、面色红润、眼神灵活、表情愉快、态度自然。有神即心理健康。失神者形态赢弱、少气懒言、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喜、...
危机(crisis)
人因受到某些强烈刺激的作用而处于身体或精神崩溃边缘的状态。分生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前者指因生理性刺激而处于躯体疾病边缘;后者指因心理刺激而处于高度心理紧张状态。亦称“发展危机”。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
危机犯罪人(crisis offender)
为排除强烈的情感冲突而进行暴力性犯罪者。西方犯罪学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类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心理上已累积大量的消极能量,大都有过较长时间的、反复的心理冲突,产生情绪郁结、恐惧感,以及失眠...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
心理治疗措施的一种。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家庭及群体采取的明确有效的措施。如针对家庭暴力进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给予经受意外事故(如火灾、车祸等)者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慰问,对婚姻失败、事业与感情...
危机干预团体疗法(crisis intervention group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以遭遇创伤事件的幸存者为帮助对象,旨在帮助他们尽快解除创伤后的情绪危机,培养新的适应行为。也用于急性发作期的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治疗,旨在帮助患者家属正视现实,掌握调节自己和帮助患...
危机论(cri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期在人的发展中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该理论主要依据西方社会中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反抗成人、对抗社会、蔑视法律、抵触道德、易走极端等现象,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必然要...
危机年龄(crisis age)
亦称“危机期”。心理发展易出现各种否定或抗拒行为及某些不良倾向的前后阶段过渡或转折时期。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认为,儿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大都变得难以教育,同周围人发生冲突,产生病态的...
危机期(crisis period)
即“危机年龄”。
危机咨询(crisis counseling)
咨询的一种。指咨询者帮助来访者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应付策略。并非在问题出现后,咨询者根据问题帮助来访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以发展的观点,着重培养来访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
危险犯罪人诊断因素(factor of diagnosing dangerous offender)
美国精神病学研究者科泽尔提出的诊断危险犯罪人的因素。根据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实际研究,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提出。主要有:(1)严重伤害了他人或具有这种企图;(2)怀有愤怒、敌意和怨恨;(3...
危险品(dangerous substance)
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危害的物品。可分成三类:(1)物理性危害物品,主要包括爆炸和易燃物品;(2)生物性危害物品,主要包括有毒、有害、腐蚀、刺激、致癌、致变和致畸性物品;(3)环境性危...
危险品标志(labeling and marking of dangerous substance)
在含有危险品的容器或包装上加贴警告符号或文字说明的标签、标志。主要作用在于识别和警告。必须简单、明了、易识别、易理解,并符合统一的设计标准。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条例和法规。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也有...
危险压力(dangerous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处于由于自然原因而可能遭受身体伤害的情境时所产生的压力。
威尔逊
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 美国昆虫学家,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1949年和1950年先后于阿拉巴马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
威廉斯环(circle of Willis)
脑底部血管连成的环。通过连接颅内两个大动脉系统——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成。左、右两个大脑前动脉由短的前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前面连接,整个颈内动脉系统通过一对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系统连接,后...
威慑攻心法(method of influencing mind by deterrence)
刑事诉讼的审讯和审判中,审讯人员和审判员运用刑罚的威慑作用对被告人进行策略攻心,促使其供认罪行的方法。因符合被告人趋利避害的基本心理特征而能奏效。审讯人员和审判员应在与被告人建立良好的心理接触的...
威斯康星通用测验仪(Wisconsin general test apparatus,WGTA)
测试动物辨别物体的仪器。最初由威斯康星大学哈洛教授设计,用以研究猴子的辨别学习和学习定势。主要部分是一个长方形的托盘,上面有两个可盛食物的小坑,坑上盖有猴子可推动的各种物体。通常两坑中仅一个盛食...
威塔塞克
威塔塞克(Stephan Witasek,1870—1915) 奥地利心理学家、美学家。生于奥地利格拉茨。1898年在麦农指导下,以关于几何错觉问题的论文于格拉茨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0年...
威特金
威特金(Herman A. Witkin,1916—1979)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纽约。1935年于纽约大学获生物学文学士学位。1936年在石内尔勒指导下研究动物行为,获心理学文学硕士学位...
威特罗克
威特罗克(Merlin Carl Wittrock,193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特温福尔斯。1953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56年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196...
威胁(threat)
① 用口头、书面、武力或其他方法逼迫、恫吓,使被害人心理上处于抵抗状态,迫使其做出或不做出某种回应行为。 ②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由被个体认为与自我结构不一致的因素引起的情绪。被个体体验为模糊...
威胁面孔(threat face)
威胁行为的一种。由面部肌肉变化发展而来。一个熟悉的例子是龇牙。哺乳类中至少有三类(灵长目、食肉目和鹿科)动物独立演变出这种行为。灵长目和食肉目动物是将嘴角拉向后面,露出上下犬齿。有许多物种将上下...
微波生理效应(physiological effect of microwave)
微波对人体生理上的影响。波长为1毫米~1米的电磁波称为微波,可再细分为毫米波(波长为1毫米~1厘米)、厘米波(波长为1厘米~1分米)和分米波(波长为1分米~1米)。微波波长较短,接触微波者可能处...
微波着陆系统(microwave landing system)
利用微波波束引导飞机进场着陆的设备。该系统工作用C波段(5000兆赫~5250兆赫)和Ku波段(15400兆赫~15700兆赫)。通过测量方位角、仰角及斜距确定飞机坐标并引导飞机着陆。1978年...
微差计时器(vernier chronoscope)
计时器的一种。常用于反应时的测定。凯瑟最先用于天文学研究,经桑福德改良后用于心理学实验研究。根据长短不一的两个单摆摆动时的时间微差的原理设计。先选定长短两摆的周期及两者的时差。实验时,主试控制长...
微电极(microelectrode)
记录神经细胞内外电活动的电极。尖端极细,一般直径为10微米~20微米。如有特殊需要,可小于0.5微米。有金属微电极和玻璃微电极两种。金属微电极可用不锈钢丝制备:将不锈钢丝固定在可调节上下升降的支...
微动作(micromotion)
一译“细微动作”。以正常速度拍摄的动作影片在慢速放映时所能看清的基本动作单元。吉尔布雷思最早使用。他通过将放置在摄影现场的微计时器一并摄入影片的方法来确定其时间。对时间研究技术,尤其是预定动作时...
微观发生学研究(microgenetic research design)
定性研究的一种。研究者向儿童提出一个日常作业或新课业,对儿童从开始学习到稳定地掌握该作业过程中的所有变化进行连续的追踪观察,以考察一种新技能的发生过程与规律。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追踪研究。一...
微观交往(miniature intercourse)
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与“宏观交往”相对。是形成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础,导致舆论、对比、感染、模仿、气氛等社会心理现象。可通过语言及体态直接进行,也可通过书面语言、符号等中间媒介间接进行。
微观系统(micro-system)
见“生态系统理论”。
微觉(petite perception)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用语。他认为,世界万物均由精神的单子构成,构成人体的单子有一种觉性,因其水平不同,可分为微觉、大觉和统觉。微觉的觉性最低,犹如构成海浪的小水滴,其流动的声音是意识不到的...
微笑发展(smile development)
情绪发展的一个方面。婴儿微笑的对象、频率和性质的发展变化过程。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经历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0周~5周)。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嘴做怪相,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
微笑反应(smiling response)
情绪反应的一种。婴儿最初对他人面孔的自然微笑。是先天的、普遍的。婴儿在出生2小时~12小时中,面部有像微笑的运动,发生在不规律的睡眠和困倦时。这种反应被确定为自发的与内部状态相联系的反射性释放。...
微笑服务(smiling service)
指服务人员以微笑的表情对待服务对象。其心理效应表现在使服务对象产生愉快感、轻松感和欣慰感,并留下美好的印象,产生留恋之情;或感到服务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甚至有“自己人”的感受;或觉得受到礼遇、...
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
一译“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分钟~20分钟)进行的小型模拟教学活动。训练实习生以及在职教师的有效途径。受训教师通过实际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听取他人的分析,获得更为...
韦伯
① 厄恩斯特·海因里希·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 德国生理学、解剖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德国萨克森的维登堡。1815年于维登堡大学获医学...
韦伯比例(Weber's ratio)
亦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详见“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Weber's law)
心理物理学定律。德国生理学家E. H. 韦伯19世纪30年代在系统研究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该定律认为,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新增量(即差别阈限)和原有刺激(即标准刺激)...
韦伯分数(Weber fraction)
即“韦伯常数”。详见“韦伯定律”。
韦尔曼心理理论发展观(Wellman's view on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心理理论发展学说。该学说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年龄增长而日益复杂化和精确化。2岁~4岁期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欲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2岁)。该阶段儿童的心...
韦弗-布雷效应(Wever-Bray effect)
耳蜗反应现象。1930年,韦弗和布雷在研究耳蜗电活动的实验中发现。声波通过耳蜗时,耳蜗内产生一种交流电位,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就像电压通过微音器,被依次放大和复制。
韦格儿原则的奇性问题(Weigl principle oddity problem)
亦称“条件性奇性学习”。一种复杂的奇性学习问题。传统比较心理学中用来测验动物的智能水平。3个刺激物体呈现在浅色背景上,被试选择颜色与其他两个不同的刺激物能得到食物奖赏;呈现在深色背景上,选择形状...
韦克斯勒
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1896—1981) 美国心理学家,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罗马尼亚的莱斯佩第。1917年和1925年先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武德沃斯授予的硕士学位...
韦克斯勒-贝鲁威智力量表(Wechsler-Bellevue Intelligence Scale)
智力评估工具。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1939年在美国贝鲁威精神病院编制而成。先后有WB-Ⅰ和WB-Ⅱ两个版本。由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构成。言语分量表由6个分测验组成,操作分量表由5个分测验组成。测...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
智力评估工具。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1955年编成。由言语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组成。言语分量表包括6个分测验,操作分量表包括5个分测验。各分测验的名称和主要功能:(1)常识测验,由历史、地理、文学和...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
智力量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1949年设计,1974年修订。适用于6岁~16岁儿童。包括2个分量表及12个分测验。(1)言语分量表(Verbal Scale)。包括:常识测验,要求儿童回答涉及...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Chinese Revision)
中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张厚粲1981年修订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对原量表的测验文字、图像和指导语进行修改,在算术测验和数字广度测验中各增加一个项目,以提高难度,增强鉴别力。根据得分率调整五个...
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 Scale)
智力评估系列量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20世纪40年代后编制。包括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及其修订本(WAIS-R)、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及其修订本(WISC-R)、韦克斯勒...
韦克斯勒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智力量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1967年发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向低龄幼儿的延伸。为4岁~6.5岁儿童设计。用于了解儿童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前和初期时的智力,以便作出教育决策。包括11个分测验...
韦斯特
韦斯特(Donald James West,1924—) 英国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先后于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医学博士和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家医疗机构从事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1960年...
韦特海默
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生于捷克布拉格。最初就读于布拉格查理斯大学预科,后在该校学习法律和哲学,并对心理学感兴趣。190...
为仁由己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即达到仁的境界、合乎仁的行为都靠自己的努力。《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靠通过个人的...
违拗症(negativism)
行为障碍的一种。患者对于别人向自己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主要有两种表现:(1)主动违拗,一译“阳性违拗”。即患者做出与对方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如医生要求患者张口检查时,...
违法行为的原因(Причины правонарушений)
书名。苏联犯罪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著。1976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共8章,论述社会环境中的因果性、违法行为的特性、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作用、社会意识与违法者...
违愿梦(counter-wish dream)
内容表现与个体愿望相反或个体不希望出现的梦。常令人感到不愉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处于阻抗状态时可能会有规律地出现这类梦。是被歪曲的,梦者愿望的满足被伪装成其反面。其产生原因在于梦者对梦的主题或梦制...
围攻(mobbing)
被捕食者在捕食者靠近时表现出的集体恐吓行为。如白昼出现的鹰常受小鸟的围攻。小鸟对栖于树林的鹰轮番佯攻,发出特征性的呜叫(称围攻喧哗),唤来附近的鸟参加,有时可持续2小时~3小时。哺乳类中多见于灵...
围师必阙
围歼敌人时,应给其一条逃生之路。语出《孙子兵法·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李筌注:“夫围敌必空其一面,示之不固也。若...
唯咯(veg)
重量的主观单位。100克的物理重量引起的主观感觉量。1948年,哈帕和史蒂文斯用减半的方法建立一个被知觉到的重量的量表,即重量的主观量表,就以唯咯为单位。下图中,横坐标代表物理量,以克为单位,纵...
唯理论(rationalism)
一译“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的认识论。与“经验论”相对。在心理学史上有不同表现。主要代表有17世纪法国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和“明白、清晰的天赋观念就是真理”等...
唯灵论(spiritualism)
一种宗教和极端的唯心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灵魂、精神的化身,灵魂、精神是唯一的实体。所谓“世界灵魂”,即上帝,创造并统治一切。公元前7—6世纪,希腊的俄尔浦斯教即信仰灵魂不朽的轮回说。之后,毕达哥拉...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倡导艺术应被视为闲情逸致的个人享受.与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无甚关系,故对艺术作品只欣赏形式,不问内容。创作时力图使艺术独立于生活之外,将艺术与现实生活对立,随心所欲,作品显示无思...
唯心主义心理学(idealistic psychology)
与唯物主义心理学相对立的心理学学说。认为心理、意识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第二性的,是心理意识的派生物。主张心理现象可超越对物质的依赖而独立存在。强调心理是天赋的。与人的客观现实及社会实...
唯一性因素(unique factor)
即“特殊因素”。
唯意志论(voluntarism)
亦称“唯意志主义”。一种反理性主义的主观唯心论哲学。否认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片面夸大意志的力量,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或本体,把意志、欲望、本能冲动等置于首位。中世纪教父奥古斯丁即强调意...
维度内和维度间转移(intradimensional versus extradimensional shift)
动物辨别训练中的现象。完成第一组刺激的训练之后,若接着接受另一组相同维度的刺激训练,则学习会容易些,此即维度内转移的结果;若第二组新刺激属不同的维度,学习便困难些,因维度间不发生转移,动物必须重...
维尔尼克区(Wernicke area)
大脑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如病变,会引起维尔尼克失语症。详见“感觉性失语症”。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Лев Семе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1896—1934) 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奥尔沙一职员家庭。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后就读于沙尼雅夫斯基...
维柯
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 意大利法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于那不勒斯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699年任该校修辞学教授。1735年任王室史官。反对笛卡...
维列鲁学派(Учение Выготского-Леонтьева-Лурии)
亦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由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创立,并以其名字命名的苏联心理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主要成员有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查波罗塞茨、陈千科、艾利康宁、赞科夫等。其...
维纳归因理论(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的一种。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成就动机与归因理论》一书中提出。认为归因的基本原则是寻求事件的原因,对事件原因的不同解释影响随后的相关行为。在寻求事件原因时,个体从内外源、稳定性、...
维生素-犯罪研究(study of vitamin and offense)
关于维生素缺乏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社会生物学家认为,个体在幼年期需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维生素与矿物质的缺乏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症”或“维生素依赖症”,以致产生变...
维系子系统(maintenance subsystem)
为实现组织目标,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并将他们结合成一个有秩序、有效用的有机整体的措施和方法。如甄选程序是用于淘汰不适合本系统的应征者;社会化程序用于帮助人员结合;报酬制度用于激励、保留和发...
维也纳犯罪学派(Vienna school of criminology)
亦称“奥地利学派”、“格拉茨学派”。以奥地利的格拉茨和维也纳两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一个犯罪生物学流派。其先驱是犯罪学家H. 格罗斯。主要代表有格拉斯伯格、泽利、魏因德勒等。1921年,H. 格罗斯...
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
即“奥国学派”。
伪亲密型个体(pseudointimate individual)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人际关系肤浅,但有持久的异性伴侣的个体。
伪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
亦称“假相关”。指相关法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表面上的高度相关并不表示二者间的共变关系,而是由这两个变量之外的第三个变量所致。某种情况下,两个变量间的相关亦可能是由其中一个变量导致一个第三变量的变...
伪效应(pseudo-effect)
路径分析术语。由共同的起因对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产生的效应。出现于内生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中。在下面的路径图中,\(x_1\)与\(x_2\)是相关的外生变量,\(y_1\)和\(y_2\)是内...
伪心理学(pseudopsychology)
伪科学的一种。对人类心理缺乏科学依据或违背科学原理的解释。以占星术为最早,表现为根据行星、太阳和月亮的影响预测人的行为。此后有颅相学、相面术、掌相术、数术、牌术、字相术、巫术等。其存在使科学心理...
伪证动机(perjury motive)
促使证人故意作虚假证明的内心起因。伪证行为是证人主观上具有陷害他人或包庇犯罪人的故意,是一种犯罪行为,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具体动机主要有:为保存自己而庇护共犯,营救亲友,报恩,贪利,碍于情面,献...
伪治疗行为(pseudotherapeutic behavior)
面对某心理问题时,借助某种虚假的解决办法来解除痛苦的一种防御策略。如在某种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互相掩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避免家庭冲突表面化将带来的痛苦。这种虚假的行为虽可暂时避免个体的精神...
伪装(camouflage)
动物外表的颜色、形状或姿势与栖息地背景很难分辨的现象。有几种形式:(1)反隐蔽。身体背部的颜色较腹部深,与上下光线的强度差异相吻合。光从上面照来时,由于反射作用.从侧面看,容易被看成一个扁平的物...
伪装游戏(pretense play)
一译“假装游戏”。即“象征性游戏”。
尾随追踪(pursuit tracking)
采用尾随显示器进行的追踪操作。在尾随显示器上,有一个固定元素和两个运动元素。一般以固定元素作参照系,它可以是明显的,如仪表上的参照标志;也可以是不明显的,如具有结构的显示背景。在两个运动元素中,...
尾握(tail prehensile)
树栖长尾动物用尾巴缠绕树枝或将身体倒挂以采摘食物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南美的披毛吼猴,它用尾巴和后脚握住高位树枝,伸出前肢摘下面的嫩树叶。
尾信号(tail signal)
动物用尾部传递的信息。尾巴可用于互相报警。如,南美的环尾狐猴遇到危险时,会竖起尾巴逃跑,这样同伴可相互报警,同时告诉捕食者你已被发现,不要再偷袭了。尾巴也可用于迷惑捕食者。如,兔子和白尾鹿发现捕...
尾脂腺(uropygial gland)
亦称“尾腺”、“羽脂腺”。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体。是鸟类皮肤上唯一的腺体。能分泌一种很稀的油状液体,用于润羽、防湿和引诱异性。鸟常用喙一点一点地啄尾基部,再将分泌物抹在羽毛上。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
见“新纹状体”。
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
亦称“被囊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其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外面有一层基膜。包裹脑、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及其盘曲的突起,在“...
卫星雄性(satellite male)
亦称“周边雄性”。性发育已成熟,但因没有自己的领地而只得占用其他雄性的领地或领地边缘地区的雄性。见于所有脊椎动物和某些无脊椎动物(蚱蜢),但各物种的表现不尽一致。如,领主的忍耐程度随卫星雄性侵犯...
为我
战国杨朱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均认为其本意是“轻物重生”、“不以物累形”;这样便能“全生葆真”,即保...
为自己的人:对伦理学的心理学审视(Man for 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著。美国纽约霍尔特-莱因哈特-温斯顿公司1947年出版。作者围绕“人道主义伦理学”与“权威主义伦理学”的区别展开分析。把“性格学”(characteology)概念划分为...
未成年被告人心理(mind of juvenile defendant)
不满18周岁的刑事被告人在接受审判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后悔。多数人属偶发性、情绪性犯罪,事后后悔,法庭审理时表情茫然,不知所措,希望得到宽恕。(2)悲观。重罪未成年被告人自知所犯罪行...
未成年犯三联症(delinquent triad)
某些未成年罪犯具有的一种精神障碍。属癫痫性阵发性精神障碍。以妄想观念、幻觉和精神运动性发作三种症状相结合为特征。其发作过程较短暂,瞬间即消失,不易被觉察。患者所叙述的自觉症状因内容离奇、不符合客...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mind of juvenile delinquent)
未成年犯罪人因身心发育不成熟而体现的心理活动特点。(1)认知方面,认知能力低,多数人具有吃喝玩乐的幸福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封建帮派的友谊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愚昧无知的法制观等观念。(2)情...
未分化型游戏(indistinct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最原始的游戏类型。多见于1岁左右的儿童。特点为儿童在游戏中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出现一种不同动作,这些动作是无规则的,如玩弄玩具、乱扔玩具、乱跑乱跳等,无固定目的。
未分解效应(undecomposed effect)
路径分析术语。由相关的外生变量产生的效应。在下面的路径图中,\(x_1\)与\(x_2\)是相关的外生变量,\(y_1\)和\(y_2\)是内生变量(均已标准化),\(y_1\)与\(x_2\)...
未团伙化品行障碍(unsocialized conduct disorder)
一译“未社会化品行障碍”。品行障碍的一种。儿童与同龄人关系不良的障碍。表现为孤立拒绝、不合群,单独行动。参见“品行障碍”。
位置恒常性(location constancy)
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对某一位置固定不变的物体,观察者尽管自身观察位置发生变化,而仍能判断出该物体正确位置的心理特性。学习和经验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位置学习(place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等人在实验中考察的两类学习之一。指动物在实验中学习有关迷津的空间布局,即食物所在处、通道的畅通性、指向食物的通道所在处等。托尔曼等人认为,是指动物能在与环境的相对关系中了解环境...
位置学习实验(place learning experiment)
见“位置学习”。
味度(gust)
一译“噶呞”。味觉主观强度单位。在100毫升水中1克蔗糖溶液的主观强度,亦即个体对浓度为1%的蔗糖溶液在心理上感觉到的强度。用以衡量味觉的强度。1948年D. R. 刘易斯采用如下方法建立咸、甜...
味觉(taste sensation)
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所产生的味道感觉。作为味觉感受器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面、腭、咽部及会厌等部位。味觉的皮质中枢在大脑的颞叶。酸、甜、苦、成是四种基本形式,其典型刺激物分别对应于醋、糖、奎宁和食盐...
味觉刺激(taste stimulus)
感觉刺激的一种。作用于舌面和口腔粘膜上的味觉细胞而引起味觉的可溶于水或唾液的物质。其性质尚不清楚。有些性质不同的化学物质可引起同样的味觉。如甜味不仅可由糖引起,也可由甘油、醋酸铅引起。这些物质的...
味觉发展(development of taste sensation)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味觉系统及其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胚胎3个月时,味觉感受器开始发育并受到多种味觉刺激。6个月时形成,出生时已发育得相当好。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在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重...
味觉混合(taste mixture)
亦称“味觉相互作用”。不同味觉刺激共同作用于味觉感受器引起的效应。具体有:(1)一种味觉物质适应后会显著影响随后吃进食物的味觉,如适应一种酸味后,会提高另一种酸味的阈限;低浓度的糖溶液会提高人对...
味觉敏度(taste acuity)
味觉的绝对感受性,即味觉感受器觉察出最小味觉刺激量的能力。受个体差异、味觉刺激物(如各种食物)的温度以及机体的需要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相同的味觉刺激物的味觉敏度不同,感受性有高低。味觉刺...
味觉频谱说(taste frequency theory)
一译“味觉频率说”。味觉理论。该理论认为.味觉刺激可能类似光谱,是一系列刺激物。味蕾的不同部位对不同的味觉刺激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味蕾上不存在分别感受甜、酸、苦、成这四种味觉的特殊感受器,而这四种...
味觉融合临界点(critical fusion point in taste)
刚刚使味觉感受器由间歇性味觉产生连续稳定味觉的最小刺激频率。用方波脉冲的最小脉冲频率表示。心理学家温柏特和F. 艾伦20世纪20年代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实验中,间隙的电刺激使人产生间歇性味觉,随电...
味觉适应(taste adaptation)
感觉适应的一种。味觉刺激物作用于味蕾一段时间后,味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也可能表现为味觉的完全消失。味觉适应表现明显。适应时间和恢复速度因刺激物的浓度、味道不同而异...
味觉四面体(taste tetrahedron)
味觉模型。用于表示四种基本味觉(咸、甜、苦、酸)之闯的相互联系。1924年亨宁提出。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分别代表咸、甜、酸、苦这四种基本味觉,由这四种基本味觉以不同方式或比例混合调制而成的复合味觉...
味觉相互作用(taste interaction)
即“味觉混合”。
味觉厌恶学习(taste aversion learning)
亦称“加西亚效应”。动物对特殊味觉刺激形成躲避性条件反应的过程。加西亚1966年首先发现。实验大鼠饮过添加微量氯化锂的糖水之后发生呕吐反应,第二次再尝到带甜味的水时会拒绝饮用,表现出对甜昧的厌恶...
味蕾(taste bud)
味觉器官。内有味觉细胞。支配味蕾的感觉神经末梢包围在味觉细胞周围。将其兴奋传入中枢。在陆生脊椎动物身上,几乎均分布在口腔和咽部;在某些水生动物身上,分布于体表;在哺乳动物身上,大都分布在舌和软颚...
味盲(taste blindness)
味觉现象。在特别注意的情况下仍不能品味出某些具体物质的味道的现象。如苯基硫脲这种常人感觉极苦的物质,有些人就尝不出它的味道,该现象并非指完全感觉不到,而是个体对某些物质的味觉阈限特别高。
味知觉(taste perception)
对物质味道的知觉。即以味觉通道为主,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如嗅觉、视觉等通道)协同作用,对能引起味觉的化学刺激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反映。在平常条件下,人通过各种通道的共同参与形成对物体味道的知觉,而...
畏法(fear of law)
个体因害怕刑罚惩罚而产生的不敢触犯刑律的心理。产生的原因:(1)刑罚的严厉。当刑法规定的刑罚条款较严厉,犯罪行为被查实后受到的制裁超过犯罪活动得到的物质上的利益和精神上的快乐时,行为人经权衡利弊...
谓语交叉模型(predicate intersection model)
集理论模型的一种。用于解释对全称语句和特称语句的加工过程。C. A. 梅耶1970年提出。包括两个加工阶段:(1)判定句子的主语(S)和谓语(P)两个概念的属性集是否交叉或重叠,即是否有相同成员...
尉缭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据考证,为粱惠王时人。大粱(今河南开封)人。曾面见粱惠王,陈述兵法31篇。后来流传的“尉缭兵法”,实为尉缭与粱惠王几次对话的记录。后引退,销声匿迹。今存《尉缭子》24篇,反映其...
尉缭子
书名。战国时军事理论著作。《隋书·经籍志》注称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其生平无记载。该书共有22篇,包含军事心理思想。其基本观点,主张“以武为植,以文为种”(《兵令上》)。重视治军问题,提出...
魏晋玄学的心理学思想
魏晋时期以“有无本末”探究字宙万物本始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魏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乱不息,儒家学派一统局面被打破,道家等学派复苏,一批名士通过才性、名教与自然、言意、人生态度的争论...
魏斯
魏斯(Albert Paul Weiss,1879—1931) 原籍德国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早期代表。生于西里西亚的斯坦格隆,童年时迁居美国。1909年起在密苏里大学任M. 迈尔的助手,19...
魏源
魏源(1794—1857) 清思想家、诗人,近代最早向西方探索救国真理的先驱者之一。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曾在两江总督府任幕僚,帮助改革盐政、漕运。鸦片战争时,奔赴浙东前线审讯英俘。1...
魏之琇
魏之琇(1722—1772) 清医学家。字玉横,别号柳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代从事医学,对医学造诣较深。因见江瓘《名医类案》不够完备,补充该书问世后的其他医家医案,并重加校订,编纂成《续...
温标(temperature scale)
以某种物理量度量物体冷热程度的标尺以及为度量物体冷热程度而对温度零度和分度方法的规定。通用的有华氏温标(单位:℉)、摄氏温标(单位:℃)和绝对温标(单位:K)。
温点(warm spot)
感觉点学说及感觉特异说术语。热刺激作用于皮肤时能够产生温觉的点。对温度觉感受器至今尚无公认的看法。亨塞尔等人的研究认为,温度觉感受器位于皮肤表面下150微米~200微米,引起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是皮...
温度刺激器(temperature stimulator)
肤觉实验仪器。用于提供皮肤温度刺激。早期的仪器温度由水温控制。仪器中装有一个空心金属护温套,水由其中流过,再经过内室和外室流出,保持与皮肤的刺激点恒定的温度。现代已采用电子技术设计,其性能更加恒定。
温度感觉预测方程(equation of predicting thermal sensation)
根据环境温度的舒适性研究得出的预测温度感觉的数学公式。美国堪萨斯州大学环境研究所提出。研究中,被试在15.6℃~36.7℃按1.1℃递增的20种。干球温度,从15%至85%按10%递增的8种相对...
温度觉(temperature sensation,thermal sensation)
皮肤感觉的一种。皮肤辨别冷、温的感觉。包括温觉和冷觉。皮肤上分布着冷点和温点,当受到冷热刺激,即产生冷觉和温觉。其分界线为人体的生理零度(人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的皮肤自身温度)。一般情况下,生理...
温度敏感性(temperature sensitivity)
有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感受性。使有机体有可能将体温保持在最适合的范围内。冷血动物(变温动物)的体温取决于外界并向外界扩散。会依环境温度的改变。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温血动物(恒温动物)机体...
温度适应(temperature adaptation)
感觉适应的一种。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温度觉感受性逐渐减弱乃至消失的现象。温度觉感受性逐渐减弱称“不完全温度适应”,温度觉感受性消失称“完全温度适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冷过热的刺激均难以产生温度...
温故知新
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通过复习来巩固知识,并由此获得一定的新知识。《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正义》解释:“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
温觉(warm sensation)
温度觉的一种。详见“温度觉”。
温觉发展(development of warm sensation)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温觉发生发展的过程。新生儿的冷觉感受性已较高。刚出生的新生儿会因外部环境的温度低于胎内环境而大声哭叫,若被置于接近体温的环境,则会停止哭叫。出生数天后,新生儿的口腔粘...
温暖(warmth)
咨客中心疗法术语。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关切、热情、欣赏、尊重等主观态度的综合体现。形成并体现在治疗者的语气、表情、姿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中,令患者感到舒适、融洽。是治疗者某种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而非...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大气转暖而引起环境改变的现象。原因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等。对人类有灾难性的潜在影响: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逐渐变暖;极地冰帽融化,世界各海域沿岸地区被洪水淹没。研究表明...
温顺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meek type)
温顺型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行为表现。详“温顺型消费者”。
温顺型消费者(consumer of meek type)
亦称“谦顺型消费者”。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划分的消费者类型。其特点是遵从营业员的介绍和意见。作出购买决定较快.并对营业员的服务比较放心,很少亲自重复检查商品的质量;对商品本身并不过于考虑...
文伐十二节
《六韬》提出的12种心理战术。《六韬·武韬》:“凡文伐有十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
文法缺失症(agrammatism)
布罗卡失语症的症状,患者说话时不但吐字困难,且常有文法错误。详见“布罗卡失语症”。
文化(culture)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在西方,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后,逐渐引申指对人的品...
文化变迁(cultural change)
文化现象的变化。亦特指文化结构的重大变化。包括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种文化是静止不变的.或完全封闭、不与其他文化交往的。信息科学的发展、国际间频繁的商业活动、旅游、移民等。使世...
文化剥夺(culture deprivation)
人类个体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不能或很少接触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现象。由战乱、被遗弃等人为因素。以及经济贫穷、教育落后等因素造成。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导致智力发展迟滞、人格发展不成熟、潜在才...
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
不同社会或社会群体在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生活哲学、行为和思想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别。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类:(1)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如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文化不同;(2)地域和历史...
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
个体因不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在认知、情绪等方面产生冲突后的心理体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个体从自己的主体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会受到新文化的冲击...
文化冲突(culture inflict)
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不仅会改变原来文化的性质,且会产生新质的文化。冲突原因:(1)区域性,即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外来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排斥性;(2)时代性,不同时代的...
文化处境不利儿童(culturally-disadvantaged children)
有正常的智力潜能,但因成长过程中缺乏物质刺激或文化刺激,或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社会和教育上表现为能力不足的儿童。常具有学业不良儿童的特点,如自我评价低、学习困难等。大致有三类:一是文化不发达...
文化风俗(cultural institution)
即“风俗”。
文化工程(cultural engineering)
斯金纳理论术语。为产生某种预想效果而像做实验那样设计的社会文化环境。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作用的强化原理亦适用于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本身就是强化情境,它鼓励一些行为而排斥另一些行为。在斯金纳所著《沃...
文化公平测验(culture fair test)
即“文化自由测验”。
文化公平智力测验(Culture Fair Intelligence Test)
非言语智力测验。美国心理学家R. B. 卡特尔等人1949年编制。试图摆脱文化影响,测试被试的流体能力。即在抽象和新颖情境下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图形为材料,包含序列、类别、矩阵和情境四个分测验。...
文化环境(cultur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的重要方面。与社会物质环境相对的精神环境。由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乃至人们意识中的各种形态的文化因素构成,包括语言、思想、观点、制度、文学艺术、风俗、大众传播等。其中复杂而众多的社会因素...
文化接触(culture contact)
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引起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接触方式:(1)直接接触,如国际间的商业活动,由传教士、游客、移民等引起的文化交往;(2)媒介接触。通过书籍、报刊、电视...
文化精神病学(cultural psychiatry)
社会精神病学的一部分。研究精神病与文化的关系。已发展成研究不同文化对精神病的影响,称跨文化精神病学或比较文化精神病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精神病的发病率、病因、病机、病种差异、临床特征以及治疗...
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
认为个体一生的行为和命运完全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观点。在人格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主要持这种观点,如,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对个体的正常行为和神经症行为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弗洛姆强调社...
文化历史发展论(cultural-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ory)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之一。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角度理解和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尤其是语言、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其要点:(1)人类历史文化...
文化模式(culture pattern)
① 不同社会或群体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信仰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一定的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不同的社会阶段、民族传统而改变。 ② 书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 F. 本尼迪克特著。1934...
文化派疗法(cultural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以霍妮、沙利文、阿德勒为代表。他们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强调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和在个体行为塑造中的作用,认为文化条件对精神病的产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因这种影响极大,以致生物或生理因素...
文化偏差(culture bias)
即“文化性偏颇”。
文化贫乏(culture deficit)
① 生活环境中缺乏文化刺激,周围人受教育程度低,文化资料匮乏的状态。 ② 个体成长环境中缺乏文化性与社会性刺激,以致在人格上未能建立起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规范的现象。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入...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家庭结构、习惯、行为以及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的起源、演进和传播的学科。源于美国。在美国,与体质人类学共同构成人类学。通常分...
文化人类学方法(method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通过观察和搜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文化资料来论证某种人格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为精神分析论者所常用。弗洛伊德将某些原始民族与神经病患者相类比,以此推论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种...
文化融合(culture fusion)
亦称“文化整合”。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有排他性,也有融合性。不同文化长期交往,必然相互吸收,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融合为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化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和...
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
广义是反映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的基本概念。既指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也指文化之间及文化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适应。前者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三方面。后者即文化变通。一定的社会会从外...
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
不同群体深入接触后.不同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在多文化社会中,支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强大。占主导地位,弱小文化与之接触时,常被迫从中吸取文化要素。在这种支配一从属关系中,弱小文化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质,...
文化相关性综合征(cultural bound syndrome)
与文化背景有关的综合征。为某些民族所独有。包括以下几种:(1)缩阳综合征。患者害怕自己的阴茎、阴唇或乳头缩小,甚至缩至腹内或乳房内。多见于东南亚地区,西方国家甚少。(2)残暴疯狂综合征。是一种突...
文化性偏颇(culture bias)
一译“文化偏差”。心理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中因语言文化或人文环境不同而在测验结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或偏差。其原因:(1)测验中含有大量适合某一文化背景的问题,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被试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
文化性应激源(cultural stressor)
应激源的一种。能引起应激反应的文化性刺激物。个体从自己熟悉的民族聚居区迁移到一个新的民族聚居区时,会面临生疏的文化环境或文化传统的挑战,产生文化重新适应与应付的需要及应激反应,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各...
文化与人格论(theory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旨在探讨文化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理论。试图寻找具体社会中由其文化决定、占主导地位、具有典型人格的人,并进一步说明这种人格是怎样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文化结构的。人类学家林顿创设“基本人格类型”概念,认...
文化越轨理论(culture deviance theory)
即“犯罪文化冲突论”。
文化制式(cultural institution)
即“风俗”。
文化自由测验(culture-free test)
亦称“文化公平测验”、“跨文化测验”。以图形为主,试图排除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测验。用于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个体智力。智力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要排除文化教育因素来测量智力是不可能...
文兰社会成熟量表(Vineland Social Maturity Scale,VSMS)
行为适应量表。美国杜尔博士1935年在新泽西州的一所弱智儿童训练学校编制。后经三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在1964年)。以个体独立性与责任感为尺度,衡量社会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及儿童前期,社会成熟体现...
文兰适应行为量表(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VABS)
测试儿童和中小学生适应行为的方法。文兰社会成熟量表(VSMS)的修订版。斯帕罗等人编制并标准化,1984年发表。适用年龄范围是0岁~19岁。由三套题目构成:第一套为调查表,有297个项目,用于评...
文纳特卡制(Winnetka system)
一种个别化教学制度。美国的华虚朋1919年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创立。该教学制度把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学生将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拼字、习字、写作、计算等。...
文身(tattoo)
用利器在人身的肌肤上剌绘图案的行为。在古代,具有宗教图腾崇拜、装饰美化身体的作用,某些民族还以此作为青少年进入成年的标志。其部位因时代、民族、地区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在脸、胸、背、臂等部位刺...
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
一译”合理化作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用于为自己的失败或错误找辩护托词,而不承认自己的理性不能容忍的行为的真正动机、需要和欲望...
文书测验(clerical test)
即“文书能力倾向测验”。
文书能力倾向测验(clerical aptitude test)
亦称“文书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用于评选合格的文书人员。内容包括文字校对、算术能力和简单会计常识等。如明尼苏达文书测验(Minnesota Clerical Test)。
文献分析(analysis of document)
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不直接参与具体活动,亦称“非接触性方法”。为人格研究所常用。文献指与被研究现象有关的任何书面材料,包括日记、信函,自传以及小说或非小说形式的文学作品等。...
文学欣赏(appreciation of works of literature)
艺术欣赏活动的一种。对文学作品中审美信息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接受与观照的双向流程。一方面是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作品的情感与内涵被读者心理同化;另一方面是读者的某种主观观照,即读者内在心理体验与感受...
文艺表现力(expressive abil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文艺表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文艺形式自身的表现能力和文艺作者的表现能力。每种文艺形式都有自己特有的表现能力。不同种类的文艺因凭借的表现手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明能力。文...
文艺创作(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艺术家根据对外在世界和内部心理活动的感知,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文艺作品的活动。亦即艺术家运用浯言文字、线条色彩、音符、体态等手段,把自然、人和社会作为创作对象,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外化的过程...
文艺心理学(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心理恬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艺术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并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文艺心理学纲要(Outline of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s)
书名。中国心理学家刘兆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书中认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在文艺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文艺心理学研究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指导,遵循“...
文质彬彬
孔子用语。关于仪表与情操、行为方式与道德心理统一的人格修养准则。《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礼节仪式;“质”指未经文饰的自然状态;“彬彬”指...
文字测验(verbal test)
一译“词语测验”、“语文测验”。以语言或文字为材料的测验。要求被试用语言或文字作答。可全部由文字材料或非文字材料组成,也可同时运用文字和非文字两种材料。如“比内-西蒙量表”。实施方便,但易受被试...
文字型学绩测验(character-type achievement test)
需运用纸和笔,以文字、符号(如数学符号等)作答的学绩测验。与“非文字型学绩测验”相对。学绩测验的主要形式。根据试题性质,叉可分为再认式和回忆式两种:前者是把一些已学习过的材料呈现给被试,令其辨认...
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
即“结构级差”。
纹前皮质(prestriate cortex)
亦称“纹外皮质”。视觉联络皮质。17区以外枕叶视区的皮质。包括布洛德曼18区和19区及延伸到颞、顶叶的V2(在18区)、V3(在19区)、V4和V4A(延伸至19区和颞上回枕端之间的区域)及附加...
纹状皮质(striate cortex)
纹状区皮质。皮质内相当于第四层处有来自外侧膝状体的浓密横行纤维。肉眼可见,皮质较薄。内含大量不同机能的细胞,可分为“简单的”、“复杂的”、“过度复杂的”三种。“简单的”细胞对视野内某一特定方向的...
纹状区(striate area)
亦称“视区”。位于枕叶内侧面上,围绕后距状沟。相当于布洛德曼17区。在较低等的哺乳类动物身上,或多或少地只位于皮质的凸面上。在猴身上,其一部分主要是黄斑代表区,仍位于外侧面。因其皮质即使在新鲜标...
闻见
关于视听感知的用语。《管子》:“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心术上》)认为闻见是耳目的功能。东汉王充认为:“如无闻见,则无所状。”(《论衡·实知》)北宋张载把“知”划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认...
闻一知十
在学习过程中能从一件事情或道理推知更多件事情或道理。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属演绎推...
闻诊心法
通过听觉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诊法。患者发出的种种声音、气息(如言语、呼吸、咳嗽、呃逆、呕吐、呻吟等)在强弱、缓急、粗细、清浊等各方面,都可以成为某种病情的表征。如《内经》写道:“弦绝者,其声嘶败;...
闻知
通过传闻与亲闻而获得的一种认识。后期墨家用语。《墨子·经上》:“知:闻、说、亲。”又:“闻:传、亲。”即“知”分为闻知、说知和亲知三类;而闻知又包括传闻与亲闻两种。《经说上》:“或告之,传也;身...
稳定期(stable period)
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除危机期之外的其他年龄阶段。在这些年龄期,心理发展平缓而渐进,变化不明显,不像危机期那样出现很多剧烈的变化。按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人的观点,在儿童发展过程中,3岁左右、7岁左...
稳定性系数(coefficient of stability)
信度系数的一种。详见“再测信度”。
稳定与等值系数(coefficient of stability and equivalence)
信度系数的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群体施测两个等值的测验(复本)所得分数的相关系数。既考虑测验跨时间的稳定性,也考虑不同题目样本的等值性,是更为严格的信度检验方法。
稳健统计(robust statistics)
数理统计学内容。专门研究统计方法或统计量的稳健性及其条件。探讨当一个统计方法或统计量在有关理论模型中的假定条件发生偏差时.该方法或统计量是否还具有原来的特性,即其稳健性。一个统计方法抗干扰力越强...
稳健性(robustness)
稳健统计术语。1953的博克斯引入统计学。其含义有二:(1)广义指一个统计方法、统计量或统计模型在理论假定条件发生偏差时,其运用的优良性和有效性仍保持稳固的性能。(2)狭义指统计方法在统计量的计...
问答讯问法(question-answer interrogating method)
为实施审讯、弄清事实而采取的一种讯问者与犯罪嫌疑人之间一问一答的讯问方式。讯问者将要讯问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或情节,就每一部分或情节涉及的诸因素或方面提出问题,要求犯罪嫌疑人回答。这种方法可使犯罪...
问卷(questionnaire)
研究者搜集资料的工具。多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行为、观点等的兴趣、态度、意见等。可个别实施,也可团体实施,或通过邮寄方式实施。对问卷结果既可作定性分析,也可作简单的定量分析。依提问和反应的...
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
调查法的一种形式。利用问卷研究某种心理或社会现象的方法。可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晴况,了解被试对所测心理或社会现象的意见、兴趣、态度。综合不同被试的情况,就可大致了解研究群体的基本情况。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
用问卷作为工具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问卷可以是前人用过的,也可以是新编的。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但因被调查者可能不如实回答问题,问卷的信度、效度可能受到影响。
问卷资料(questionnaire-data)
一译“Q-资料”。根据被试对问卷的回答,经统计整理出的一些定性或定量资料。问卷法调查研究的结果。参见“问卷法”。
问题(problem)
一译“难题”。在给定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任务情境。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状态,即问题初始状态,表现为一组给定的信息;(2)目标状态,即问题的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
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
在头脑中对一问题信息进行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工作记忆中对问题涉及的对象、条件、目标和认知操作等进行编码,建立起适当的问题表征。包括问题的初始状态、问题的目标状态、...
问题家庭(problem family)
具有促使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作用的家庭。与违法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关。日本研究者桧山四郎(1977)将其划分为六类:(1)惩罚型。对孩子进行体罚、虐待、威吓和严厉要求,采取粗暴的打骂、攻击等...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
思维的一种形式。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有创造胜问题解决和常规性问题解决两种。前者指要求发展新方法的问题解决;后者指利用现成方法的问题...
问题解决策略(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主要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类。算法指解题的一套规则。精确指明解题步骤,该策略虽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得以解决。启发式即凭借个体...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模式(trial-and-error model of problem solving)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他根据一系列以动物(主要是猫)为对象进行的实验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如对置于迷箱中的饿猫来说,如何打开箱门获取箱...
问题解决的顿悟模式(insightful model of problem solving)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他根据以黑猩猩为实验对象进行的长达7年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
问题解决的四阶段模式(four-stage model of problem solving)
亦称“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四个阶段依次为:(1)准备期。在明确创造目的、问题特征的基础上,积累有关的知识经验...
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informational processing model of problem solving)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性质和过程的看法。强调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搜索问题空间,寻找一条从起始状态通向目标状态的通路,或应用算子使起始状态逐步过渡到目...
问题解决定势(set in problem solving)
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影响。既可能发挥积极影响,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也可能使人思维呆板,限制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束缚创造力的发展,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问题解决疗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
认知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认为,解决问题需要一套认知技能,如,个体应能看到手段与结果的关系。从而形成另一种解决办法,并能预测所采用的办法将导致的结果。德苏里拉和戈德弗里德认为,行为异常与情绪障碍是...
问题解决型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
一种以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提出解决问题建议的团队。只有建议权,而没有根据这些建议单片面采取行动的权力。QC小组、顾问小组即属此类团队。
问题解决学习(learning of problem solving)
亦称“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习”。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个体对解决问题的高级规则的掌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层次的最高等级。加涅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个体运用某些规则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
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
认知心理学术语。当主体面临一个问题情境并试图加以解决时所形成的关于问题情境的内在表征形式。主要包括:(1)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情况。表现为三种问题状态:初始状态,是关于问题已知条件的表征,并...
问题情境命题(problem-setting proposition)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等用以描述解决问题的条件的术语。指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条件和目标的一套指令,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通常以“假设……求证……”或“已知……求……”等形式来表达。其本身最初只...
问题式教学(problem instruction)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概念是问题情境,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系列方法;(1)让学生直接面临要进行理论解释的现...
问题为中心的系统疗法(problem-centered system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以家庭为问题中心、以周围环境为辅助系统的系统治疗模式。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认为:(1)家庭作为一个开放主系统,包括家庭中的成员及其婚姻状况、相互关...
问题箱(problem box)
心理学实验装置。用于研究个体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动物实验中,动物必须学会操纵某种机关(如按压杠杆、转动旋钮、踏动滚轮等)来获得食物或躲避、阻止厌恶刺激。其开启须经相当长的尝试错误历程,按开箱...
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
个体身上出现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根植于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起因与病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及环境压力因素有关。表现形式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易冲动、自闭、疑心、自杀企图、攻击行为、退缩行为、...
问题行为图(problem behavior graph)
解决某个问题时进行的操作系列的图示。用以描述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及其进程。一般由方框和箭头组成。方框表示人在任一时刻掌握的关于问题的信息,即对问题的认识状态;箭头表示人从一种认识状态转入另一...
问题言语(problem speech)
幼儿独白言语的一种。在完成任务时出现的一种自言自语的言语形式。参见“独白言语”。
问题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
应激应对的一种。在应激条件下,个体将注意力置于考察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并采取应对策略。可对问题加以限定,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依据利弊得失从中选出一种并付诸实施。应对策略的方式有内向策略,...
问诊心法
通过询问病人及与之关系密切者以判断病人病情的一种诊法。询问的内容可包括病人的发病经过、自觉症状乃至饮食起居、生活习惯、职业状况等。许多内心体验、个人经历,只有本人最清楚,别人的观察并不一定真能看...
喔啊声(cooing)
前言语行为的一种。婴儿在出生两三个月时出现的类似元音、能表达情绪但尚不表示意义的语声。其出现早于咿呀语。如婴儿见到父母或听到父母的声音时,以及感到舒服时,会微笑或发出表示舒服的喔啊声。是一种松弛...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书名。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著。1937年美国纽约诺顿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全面而透彻地分析神经症人格的表现。全书共15章。旨在描述生活中神经症患者的真实图像,包括他们的内心冲突、焦虑和痛苦,他们与...
我是怎样感知、想象和理解周围世界的(Как я воспринимаю, представляю и понимаю окружающий мир)
书名。苏联盲聋哑人、心理学家斯科罗霍多娃著。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2年出版。作者根据亲身体验撰写此书,以说明盲聋哑人是怎样感知、想象和理解周围世界的。不仅为盲聋哑人的教育工作奠定科学基础,且...
我向思维(autistic thinking)
一译“自向思维”、“内向性思维”。不顾外部客观现实,受个人主观愿望和需要控制的思维。与“现实性思维”相对。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被精神分析学家视为沉思于幻想境界的白日梦。
沃德
沃德(James Ward,1843—1925) 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于英国约克夏的金斯顿。留学德国期间,受韦伯-费希纳定律和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影响,将德国强调心的主动性和整体性的传统思...
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著。1948年纽约迈克米兰公司出版。书中以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为指导,描绘了一个在设计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有近千居民的小型乌托邦社会。该社会的主要特征:公民都住在集体公寓;孩子不...
沃尔夫
沃尔夫(Baron Christian von Wolff,1679—1754)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唯理论的继承者和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累斯劳。1703年于莱比锡大学获...
沃尔夫冈
沃尔夫冈(Marvin Eugene Wolfgang,1924—) 美国犯罪学家。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社会学。1948年于挪威奥斯陆大学获学士学位。1950年和1955年先后于美国宾夕法尼...
沃尔夫假说(Whorfian hypothesis)
心理语言学假说。美国学者B. L. 沃尔夫1956年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包括两个基本要点:(1)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人的知觉和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人的认识。(2)语言相对性,即各种语言...
沃尔夫氏管(Wolfficanduct)
亦称“中肾管”。胚胎发育中的一种原始管道。以后可发育为生殖器的一部分。由中肾小管外侧端与向尾侧延伸的前肾管相吻合而形成。其尾侧通入泄殖腔。至胚胎第二个月末,大部分已退化,只剩一小部分及尾端的小部...
沃尔科夫
沃尔科夫(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олков,1897—1975) 苏联心理学家。192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哲学专业。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24年起任苏联艺术科学院高级...
沃尔曼
沃尔曼(Benjamin B. Wolman, 1908—)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相互作用心理治疗取向的创始人。于波兰华沙大学获博士学位。为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临床教授,培养了一代精神病学家和心...
沃尔普
沃尔普(Joseph Wolpe,1915—1997) 一译“沃帕”。美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1939年毕业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后私人开业行医至1942年,并在南非医疗队志愿服务至19...
沃纳
沃纳(Heinz Werner,1890—1964)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4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16年起先后任职于慕尼黑大学、汉堡心理学研究所、汉堡大学。...
卧床期(bed rest period)
住院森田疗法的第一期。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大体又可分为烦闷期和寂寞期。一般为4天~7天。将患者隔离,除饮食及排便外,几乎绝对卧床,绝对安静,禁止会面、谈话、读书、吸烟以及其他所有消遣活动...
卧而以为然
梦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有如清醒那样的觉知活动。墨家的一种主张。《经上》:“卧,知,无知也。”“梦,卧而以为然也。”指人在睡眠时,其感官处于无觉知的状态,即什么都不知道。而在做梦时,虽无觉知,却自以为...
握手放松疗法(loose hand-shaking relax therapy)
个体身心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时,以双手互握用力,引起身心松弛反应的方法。其机制是个体处于全神贯注的紧张状态时,握手放松可起到转移注视中心的作用,一旦注视中心脱离现场紧张状态,即能引导机体降低能量消耗...
斡旋疗法(go-between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扎克提出。他把治疗者和家庭成员分成三种角色,即中间人(斡旋者)、支持人和主持人。中间人负责制定相互交流的规则,并对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调解。中间人必须...
乌克兰教育部心理学研究所(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сихологи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УССР)
乌克兰心理学研究中心。1945年成立。首任所长为心理学家科斯丘克。1983年后,普拉科连柯任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论、儿童和教育心理学、政治宣传心理学、道德教育心理学、劳动和职业定...
乌克兰心理学会(Ukrainiam Psychological Society)
苏联心理学会第二大地方分会。1945年成立。发起人和理事长为心理学家科斯丘克。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教师活动的心理结构、宣传心理学、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师生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条件、劳...
乌申斯基
乌申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Дмитриевич Ушинский,1824—1870) 俄国教育家,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生于俄国图拉市。184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
乌兹纳捷
乌兹纳捷(Дмит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Узнадзе,1886—1950) 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格鲁吉亚科学院院士,格鲁吉亚心理研究所的刨始人和首任所长。主要研究言语、概念...
巫术(witchery)
准宗教现象。幻想凭借“超自然”的力量影响或控制外界和自然力。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可能略迟于法术。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心理及虚幻的经验基础上自发形成。与法术不同,已具有模糊的“超自然力”观念。亦不...
屋-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st, HTPT)
一译“屋-树-人技术”。人格测验投射技术。心理学家J. N. 巴克设计。属非文字作业测验,适用于成人及儿童。测验时,要求被试随意画一幅图画,画中包括一栋房屋、一棵树和一个人,被试还可以描述和解释...
无被害人犯罪(victimless offense)
无法律规定的具体被害人的犯罪行为。仅涉及犯罪人本人,而无具体的被害人,犯罪人和被害人具有同一性。美国犯罪学家舒尔1965年提出;在美国,主要有贩卖和吸食毒品、实行非法堕胎手术、经营卖淫业、放高利...
无边界组织(boundaryless organization)
一种寻求减少命令链,对控制跨度不加限制,以授权的团队代替各种职能部门的组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威尔奇提出的理想公司形象。通过取消组织垂直界线而使组织趋向扁平化,将等级的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为此引...
无彩色视觉(achromatic vision)
即“全色盲”。
无差别带(indifferent zone)
见“无差别点”。
无差别点(indifference point)
连续的态度量表(如瑟斯顿量表或利克特量表)上处于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或从最同意到最不同意的五个或七个分点当中的那个点。通常采用“无所谓”、“无意见”等词语标定。如对陈述句“我喜欢古典音乐”,被试可...
无长突细胞(amacrine cell)
视网膜内的中间神经元。胞体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呈烧瓶形,较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大。其突起兼有树突和轴突的特点.在内网层内与双极神经元的轴突、节细胞及网间细胞的突起形成突触。
无重复抽样(sampling without replacement)
亦称“无放回抽样”、“无置换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一种。每次抽出的样品不再放回总体中去,抽得的样本中不会有相同的样品重复出现。
无刺激约束(stimulus free)
见“刺激约束”。
无干扰测量(unobtrusive measure)
即“隐测量”。
无辜被告人心理(mind of innocent defendant)
并未实施犯罪行为,因涉嫌刑事案件而受到追究的被告人在接受审判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抵触不满。因无端受审,影响个人声誉和事业,遂产生对政法机关工作能力及其秉公办案的怀疑。(2)急于辩诬。...
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
即“控制变量”。
无关联的实验室研究(non-contextual laboratory experimentation)
用实验室内易于饲养或便于获得的某种动物作被试所进行的行为问题研究。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比较心理学家用挪威鼠(白化后称为大白鼠)进行的各种学习问题实验。很少关注不同动物的适应特性,即它们...
无关行为(irrelevant behavior)
正在从事一种活动的动物突然表现出的与该活动毫无关系的行为。如一只求偶的鸽子突然开始理毛,一只野鸡求偶时表现出零星的摄食行为。似乎与当时的情景毫无关系,常被当作替代活动。一种理论认为,动物的行为在...
无回声室(anechoic room)
声学技术。声学实验中常用的没有从墙壁、地板和天花板反射回声的房间。常将大型纤维玻璃安装在所有房间结构的表面,使这些纤维玻璃完全吸收撞在它们上面的一切声音。在这种吸音室里,不会因附加的反射声音而使...
无技巧境界(creative state without skill)
艺术创作心理状态。艺术创作中对技巧的运用达到的一种纯熟自如、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境界。艺术家必须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方法,运用各种技巧,将成于心的意象转化为形于外的艺术形象,使思维形式的构思物化为...
无价值感(unworthness)
见“自我价值感”。
无结构观察(unstructured observation)
见“观察法”。
无结构治疗小组(unstructured therapy group)
团体心理疗法。治疗者将患者组织成一个小组,治疗者和组员可自由表达情绪,但不采用团体锻炼的方式,旨在帮助患者解决个人问题,学会建立亲密和关爱的人际关系。组员可一周一聚,历时10周或10周以上,也可...
无解的辨别难题(insoluble discrimination problem)
拉什利实验用语。用来证明有关辨别学习的非连续累加理论。先训练老鼠跑Y迷津。阳性刺激是迷津一臂入口处有一个小障碍物,暗示该臂有食物。食物有时在亮的一侧,有时在暗的一侧;有时在左臂,有时在右臂。观察...
无觉察驾驶员(unaware driver)
不了解道路情况的驾驶员。在不熟悉的道路特别是危险路段行驶,有潜在危险。希纳等人1975年进行“前后对比设计”实验。他们改变弯道路面标线,将通过车辆的平均速度从45英里/小时降为43英里/小时,使...
无控制观察(uncontrolled observation)
亦称“自然观察”。观察方式的一种。与“控制观察”相对。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体的行为进行观察,以探索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是对要观察的对象及其所处情境事先不作任何设计,对可能影响有机体的因素也不事先设...
无聊期(period of boredom)
即“寂寞期”。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LGD)
情境测验的一种。在这种测验中,安排数名互不相识的被试讨论某一问题,主试观察每个被试在讨论中的表现,但不参与讨论。可测量三方面的内容:(1)个人特点,包括自信心、挑战性、主动性,主动寻求他人同意和...
无偏估计量(unbiased estimation)
估计量的一种。与“有偏估计量”相对。若参数\(theta\)的点估计量\(\hat{\theta}\)满足\(E(\hat{\theta})=\theta\),则称\(\hat{\theta}\...
无偏检验(unbiased test)
设检验\(V\)的功效函数为\(\beta(\theta)\),检验水平为\(\alpha\),若\(V\)满足条件\(\beta(\theta) \le \alpha\),当\(\theta ...
无情
关于人最好没有任何情感的观点。庄子最早提出。《庄子·德充符》:“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并补充解释道:“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意即好恶之情伤人,不可有;人能无情...
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
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无情有性
佛教天台宗关于性情问题的用语。认为一切无思想情感的东西都有佛性。佛教一般认为,“有情”才能具有“佛性”。而陈隋之际的天台宗创始人智觊认为,就生命的本原说而言,佛与众生并无区别,切众生皆有佛性。湛...
无声言语(subvocal speech)
即“内部言语”。
无失败学校(school without failure)
学校咨询治疗的一种特殊运用。始于1957年。其理论假设是人生来就有一些基本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愤怒或感到受伤害,从而表现出攻击或退缩行为。W. 格拉瑟发现,学生成功的主要障碍是失败使他们...
无私则无心
明李贽关于人性实质问题的观点。其言云:“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认为“私心”是人必有之,是“自然之理”,每个人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忙碌着,甚至“谓圣人不欲富...
无思
关于知虑心理的神秘直觉说。意为不通过思虑而可以把握世界本原。语出《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唐李翱《复性书》:“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
无髓纤维(unmyelinated fiber)
神经纤维的一种。直径小于2微米。在周围神经系,由较细的轴突和包在外面的许旺氏细胞组成。许旺氏细胞沿着轴突,一个接一个地连接成连续的鞘,但不形成髓鞘,无郎飞氏结,且一个细胞可包裹几条轴突,外面亦有...
无所用心行为(unoccupied behavior)
帕腾提出的社会性游戏的一种。儿童游戏的最初形式。儿童不是在做游戏,而只是注视着碰巧暂时引起其兴趣的偶然事情。若没有使其感兴趣的事情,儿童就玩弄自已的身体,或在椅子上爬上爬下,无自的地四处走动,或...
无条件刺激改善假设(US-modification hypothesis)
无条件反应与条件刺激有功能性关系的假定说明。无条件反应具有改善无条件刺激效果的功用,如使食物更有味,使痛觉减轻;又如由无条件刺激电击引起的无条件屈腿反应可减少肌肉的痉挛感,吹眼睛引起的闭眼反应可...
无条件积极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一译“无条件积极关注”,亦称“积极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心理治疗术语。治疗者在治疗中给予来访者深厚、真诚的关怀和接纳,不对来访者的情感、思想及行为进行好或坏的评判,使来访者自由地产生情感和体...
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self-regard)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即无论儿童做什么,都给予其全部的、真正的爱。自我实现的条件之一。
无望感量表(Hopelessness Scale,HS)
临床量表的一种。A. T. 贝克等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用于评估自我消极态度或抑郁倾向。包括个体对自已前途态度的20个问题,其中9个反映积极态度,11个反映消极态度,如,“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无为而治
指顺应自然,以达到治理的目的。语出《老子·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又《老子·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主张君主无为,就能顺民之性、因民之情而治。如此可放宽对人民的束缚,...
无误学习(errorless learning)
苏联关于学习的控制理论提出的一种学习。指在教学的全面控制或最佳控制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心理过程按照教学规划所精确拟定的方向进行,不产生学习上的错误。参见“学习的控制理论”。
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总体的一种。所包含的个体或样品数目为无限的总体。分可数的无限总体与不可数的无限总体。有时把个体数目很大的总体视为无限总体。如中国人口总体。对无限总体的统计特性的研究只能采用抽样理论与推断统计方法。
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
明王守仁论述身心(形神)关系问题的心理观点。《传习录》下:“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这一观点未明确心是身的派生物,而...
无信息先验(nod informative priors)
在对参数\(\theta\)无任何过去的知识参考的情况下确定的先验预设。不包含参数\(\theta\)的信息,只是对\(\theta\)的任何可能值都不表示“偏爱”。如,在检验两个简单假设时,对...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分裂生殖。亲体纵裂或横裂成两个子代,如涡虫。(2)孢子生殖。亲体产生一种称为孢子的细胞,不经结合,直接形成新的子代,...
无言之美(beauty of silence)
戏剧中一种不用语言呈现的美。如舞台演出的“静物”之美;戏剧动作、音响流程中的“暂歇”、“停顿”与“无声”之美。能启迪观众理解艺术情境和演出者的外部动作。是戏剧情感逻辑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整体艺术...
无一物相肖
指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事物,个体差异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北宋张载提出的一种有关个性问题的观点。《正蒙·大和》:“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张载集·语录中》义云:“人与动植物之类已是大分不齐,于其类中...
无意识(nonconscious)
即“潜意识”①。
无意识动机犯罪(offense with unconscious motive)
在无意识动机作用下产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有:(1)犯罪人未意识到其犯罪动机的犯罪。包括:由某种消极定势导致的犯罪;由犯罪意向导致的犯罪;某些习惯性犯罪行为;被主要犯罪动机掩盖的无意识动机犯罪;...
无意识记(unintentional memorizing)
即“不随意识记”。
无意识教育(unconscious education)
受教育者自身未意识到的教育方式。教育者按预定的教育方案,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受教育者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得到心灵感化、情操陶冶和哲理启迪,潜移默...
无意识推理(unconcious inference)
① 根据有限数量的证据或资料,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作出的判断。 ② 19世纪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用以说明空间知觉形成的一条原理。指知觉中无法直接经验到的刺激可根据以往经验附加在知觉上。这种心理活动...
无意识心理学(unconscious psychology)
研究未被意识到的内隐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觉醒状态下的思想和行为,如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口语思维、直觉、定势、口误、笔误、无意体验、无意定向等;某些意识...
无意想象(involuntary imagination)
一译“不随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与“有意想象”相对。如看到远处的山峰,不由自主地想象它像一只骆驼;看到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然地想到它像某种奇峰异兽等。...
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inking)
一译“无表象思维”。思维的一种形式。明显缺乏意象或意象不起作用的思维。1894年德国心理学家屈尔佩在符兹堡大学指导其助手对思维进行内省实验研究时发现。研究者发现,思维中存在无意象的成分,如判断过...
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
机械记忆实验时使用的一种材料。以拼音文字为基础,以若干个字母组合而成的不具有任何语义的音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79年在记忆实验研究中创建。旨在尽量减少各种联想给记忆实验带来的干扰。编制的原...
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
一译“不随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其产生原因包括客观刺激物和个体本身的特点两方面。前者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刺...
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最高统治者应当以臣民为镜子来检点自己。语出《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众心理的力量。认为若统治者不善待民众,就会导致民众产生不满心理,必然会自食...
无欲
中国古代关于对待情欲的态度的一种观点。《老子·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庄子认为“欲”伤性害德,也主张“无欲”:“同乎无欲,是...
无张力性发作(akinetie seizure)
全身性癫痫发作。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在极短时间内,肌张力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程度不一,轻者表现为持续一秒钟的低头,重者全身肌张力松弛,导致摔倒。有时引起严重外伤,如脑震荡、骨折或摔掉牙...
无知守真
《老子·六十五章》:“无知守真,则邪心不生。”“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遇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王弼注:“明,谓多(智)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其自然。……...
无助感(helplessness)
亦称“习得性无助”。有机体处于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或不愉快情境中所产生的获得性绝望状态。对人而言,是社会孤立感的一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社会活动得不到支持,即使处于不利或危机状况,亦...
吴澄
吴澄(1249—1333) 元思想家、教育家。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曾任国子监司业、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因隐居时筑草庐数间,讲学著述,学者称“草庐先生”。与许衡齐名,人称“南吴北许”...
吴江霖
吴江霖(1914—1995) 中国心理学家。福建晋江(今泉州)人。193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师从萧孝嵘,1939年于中山大学研究院(广州)获教育硕士学位,同年留任该校教育...
吴景鸿
吴景鸿(1876—1938) 中国教育家。字邵先,亦作绍先,笔名无闷。湖南桃源人。12岁县考第一,举为秀才,旋赴常德府第,又居第一。清末获官费东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大学学习。1905年随宋教...
吴起
吴起(约前440—前381) 战国初期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出身富豪,少喜读书,爱游历,家产为之殆尽。后弃文学武,攻读兵法。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被鲁元公任为将军;后因齐国离...
吴谦
清医学家。字六吉。安徽徽州(今歙县)人。清乾隆年间任太医院判,乾隆时敕编医书,与刘裕铎同为总修官,编成综合性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该书自1749年起被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的教科书。重视心理病...
吴瑭
吴瑭(约1758—1836) 清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乾、嘉间在江苏、浙江、京师行医。学本于叶桂,但认为叶氏立论甚简,而医案又多散见于杂证之中。故以叶氏温病论治为基础,著《温病条辨》,创...
吴廷翰
吴廷翰(约1490—1559) 明思想家、哲学家。字崧伯,号苏原。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人。正德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广东佥事、浙江参议等职。平生综览博洽,晚年勤于著述。在形...
吴子兵法
书名。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著。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后人合称为“孙吴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载,原有48篇;今存两卷,6篇。该书含有丰富的军事心理思想。在基本观点方面,提出“内修...
五材十过
《六韬》关于将领心理品质问题的用语。《六韬·龙韬》:“将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
五尘
佛教用语。指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对象。佛教认为此五者能染污真如佛性,蒙蔽正确理智,有如尘土秽物,故名之为“尘”。《止观》卷四上:“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时,如履汤火。五尘六欲,不暇贪染。”
五德
将领应具备的五种心理品质。《孙子》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谓将领须具备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等五项品质,后人称之为“五德”。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梅...
五根
佛教用语。 ① 五种产生认识的功能。即:(1)眼根,生眼识,能见外界事物;(2)耳根,生耳识,能听声音;(3)鼻根,生鼻识,能嗅气味;(4)舌根,生舌识,能尝滋味;(5)身根,生身识,能感触事...
五官
古代指耳、目、鼻、口、形(形体)等五种感知器官。《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官”(感官)是自然(“天”)生成的,...
五过之疵
司法人员在审判中所犯五种过失的弊端。《尚书·吕刑》提出:“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郑玄注:“官者,曾同居官位也”,即曾经是同僚旧官,亦可解作“畏官威”;“反...
五级记分法(five-grade marking system)
用五个文字或数字序列代表五个等级进行评分的一种记分法。应用较广泛。数字序列一般用5、4、3、2、1表示成绩的等级,文字序列有“优”、“良”、“及格”、“不及格”、“差”五级或“优”、“上”、“中...
五教
对士兵加强心理训练的五项内容、要求。管仲关于心理训练问题的观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耳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
五劳
中医用语。致病的五种过度疲劳。一般认为,“尽力谋虑”,成肝劳;“曲运神机”,成心劳;“意外过思”,成脾劳;“预事而谋”,成肺劳;“矜持志节”,成肾劳。“五劳”会极大地损害人的身体。
五路
后期墨家对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的统称。《墨子·经说下》:“惟以五路智。”认为人必须依靠五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尔后才会聪明智慧。梁启超《墨子学案》提出:“五路,指眼耳鼻舌身,因是谓感觉...
五虑
《管子》关于认识过程的用语。指由耳、目、鼻、口、身产生的五种心理现象。《水地》篇:“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
五梦
中国古代佛家对梦分类的一种见解。即把梦划分为五种。如《大智度论·解了诸法释论》:“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梦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梦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
五綦
指色、声、味、臭、佚(逸)。荀子用语。《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五强八恶
三国蜀诸葛亮关于将领心理品质的用语。将领应具备的五种优秀心理品质和应克服的八种不良心理品质。《将苑·将强》:“将有五强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
五禽戏
中国古代一种健身术。汉末医学家华佗创编。因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故名。《后汉书·方术列传》:“佗语普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
五权
荀子军事心理用语。将领应考虑的五个问题。《荀子·议兵》:“无欲将而恶废”,即将领要从国家利益着想,不要在个人进退问题上患得患失;“无急胜而忘败”,作战时不可急于求胜而忽视草率从事的严重后果;“无...
五色
认为各种颜色都是由五种“正色”,即白、鹅黄、大红、青、黑混合而成。清郑复光《镜镜论痴》云:“凡色万有不齐,皆可以五色该之,皆可以浓淡概之。”并编制了颜色混合关系图。参见“郑复光色觉论”。
五慎
指将领须具备的五种心理品质。《吴子兵法》提出:“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戒者,虽克如始战;约者,法令省而不烦...
五识
佛教关于认识过程的用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视、听、嗅、味、肤五种感觉。《成唯识论》认为,其特点是:发生具有片断性、不连续性;认识能力是浅薄的。
五视
三国魏刘劭提出的鉴定性格的五种观察方法。《人物志·效难》:“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即观察一个人在某种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以判断其性格特点:当一个人...
五态论治
中医心理治疗原则。语出《内经·灵枢·通天篇》:“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之五态乃治之。”“针艾”即针灸,为古时治病的主要措施。“五态”是《内经》基于阴阳论并从人的性格、举止、体态、神情等表现与体质结...
五态性格测验(Five-Type Character Test)
人格量表。中国学者薛崇成、杨秋菊等编制,1988年出版。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编制者在整理《内经》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性格特征阴阳比例组成论”,并提出“五态人”及...
五听
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听断狱讼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方法。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最早见于《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昕...
五危
指将领应注意避免因过分而导致的五项危害性。《孙子兵法·九变》:“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
五味
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郑玄注:“酸、苦、辛、咸、甘也。”可泛指各种滋味,是味觉的对象。
五无圹
五项不可疏忽的军务大事。《荀子·议兵》篇:“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圹”,同“旷”。疏忽。意谓将领对待谋、事、吏、众、敌五个方面必须谨慎处理,不可疏忽。
五行类型
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标志来划分的个性类型。 ①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的五行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音,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即先按“五行”...
五行相胜疗法
即“活套疗法”。
五欲
亦称“五妙欲”、“五欲德”。佛教用语。 ① 五种感官欲望。眼、耳、鼻、舌、身的欲望对象是色、声、香、味、触五种。《释氏要览》下:“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大度智论》卷十七:“著五欲者,...
五蕴
亦称“五众”、“五阴”。佛教名词。“蕴”,意谓积聚、类别。指构成现实人的五种物质和精神现象:(1)“色蕴”,指构成身体的物质;(2)“受蕴”:指随感官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等情感;(3)“想蕴...
五藏
中医用语。今称五脏,指心、肝、脾、肺、肾。精神魂魄的生理基础。《灵枢·卫气篇》:“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素问·宣明五气论》具体讲明五藏内容:“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
五志
中医用语。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忧、恐为代表,谓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种顾客(five kind of customers)
从销售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角度对顾客所作的五种分类。美国学者德格鲁特在其《销售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五种顾客类型:(1)现在的顾客。指销售者不断向其销售同一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最佳顾客,其中一些是向其推销...
武德沃斯
武德沃斯(Robert Sessions Woodworth,1869—1962) 一译“吴伟士”。美国心理学家,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贝尔切顿。毕业于美国阿默斯...
武断的正确(arbitrary rightness)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与“逃避”相对。详见“次级适应方法”。
武术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Wushu athlete)
武术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1)武术套路单练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单练项目指拳术中的长拳、南拳、少林拳等,器械中的刀、枪、剑、棍等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运动方位知觉、运动速度知觉、时间...
舞蹈动作(dance movement)
舞蹈作品中经提炼、编排和美化的人体艺术动作。包括单一动作、组合动作以及舞姿、舞步、舞技等。是组成舞蹈作品的元素,按一定顺序组合,使之具有节奏性、韵律性,即成为舞蹈作品。与人在生活中的自然动作既有...
舞蹈疗法(dance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旨在用伴随音乐的舞蹈动作来提高患者的躯体整合性,帮助患者活跃情绪,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常用的方法由M. 柴斯1940年提出。她让严重精神病患者通过...
舞蹈样运动(choreic movement)
运动障碍。无目的、无规律、突发和不协调的急促动作。运动幅度大小不等。可见于面部、舌、唇和肢体等各个部位。患者常做挤眉、伸舌、弹手和踢腿等动作。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舞蹈病、脑炎和中毒性脑病等患者。
舞蹈语言(dance language)
① 舞蹈艺术要素。舞蹈演员为表现事物的性状、人物的思想感情或社会的时代特征而使用的有一定节奏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其基本构成因素是舞蹈动作。分为两类:(1)对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动作(如骑马动作、投掷动...
舞蹈症(chorea)
运动障碍。无目的、不随意、无节律、强烈和快速的痉挛动作。可涉及身体的一个部分或多个部分。患者常将上述动作与随意动作结合,貌似协调良好,实非随意动作。由感染、脑血管病、变性病、药物等引起,或由遗传...
舞台幻觉(stage hallucination)
舞台假定情景使人产生的真实可信的感觉。现实主义戏剧将客观真实地再现生活作为基本准则,要求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致力于在舞台上造成逼真的生活幻觉。其产生要求戏剧反映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本质,用尽...
舞台气氛(stage atmosphere)
舞台演出时特定情景下的艺术氛围和意境。多指能烘托主题和舞台人物形象的生活气息与环境氛围,如欢愉、喜庆、悲壮、肃穆、紧张等具有虚构性和假定性。导演根据演出剧本,经过加工处理,由演员的表演与舞台调度...
物候学(phenology)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主要从习性学角度关注生物繁殖季节的定时性,特别是同气候条件循环变化有关的繁殖季节的定时性。
物活论(animatism)
亦称“万物有生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生命、有感觉,甚至有某些意识的哲学学说。17世纪开始使用此词。此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家的学说大都有此倾向。泰勒斯认为,磁石之所以能吸铁,是由于它有灵魂。此...
物类记忆(taxon memory)
记忆分类中相当于长时记忆或参照记忆的一种。奥基夫和纳德尔提出。他们认为,学习辐射型迷宫的大鼠,其脑的海马部分可能存有迷宫各个部分的认知地图。与之相区别的为现场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如上...
物理风险知觉(physical risk perception)
消费风险知觉的一种。对所购商品可能会产生的物理危害的风险知觉。商品的物理风险所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1)商品使用的安全性;(2)商品对人身的威胁性;(3)商品对环境的危害性。
物理维度(physical dimension)
亦称“刺激序列”。心理物理学测量中,沿某一方向变化(递增或逐减)的某种刺激的一系列强弱不同的物理量。与“心理维度”相对。如,一系列振幅不同的声波即一个物理维度上的量。其变化是连续的。物理维度上的...
物理主义心理学(physical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学理论倾向。认为任何心理学的科学结论都可以还原成物理学的语言陈述,强调心理学要置于物理学的基础之上。受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影响,赫尔、斯金纳、史蒂文斯等心理学家曾在不同程度上倾向于这一理论倾...
物情不齐
明李贽提出的事物和人的个性是参差不齐、多种多样的观点。《焚书·明灯道古录上》:“夫天下至大也,万民至众也,物之不齐,又物之情也。”以此出发,以事物特征分类比拟,把人的个性品质相应地分为八种类型。...
物生有形,形有神精
三国魏刘劭提出的形神观。认为人的神色变化会表现在外貌上,是精神的外在表现,“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人物志·九征》),故“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同上)。凡有生命的物体都有...
物体辨别问题(object-discrimination problem)
动物学习课题的一种。通常是视觉辨别(还有听觉的、触觉的等),即向动物呈现时间上最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物体刺激,并强化其中一个刺激,使动物逐渐形成区别性(选择性)反应:首先察觉刺激物间的差别...
物体操作(object manipulation)
动物用前爪把持和摆弄身旁物件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的行为发育有重要意义。如雌性大白鼠自幼单独生活在没有任何活动物体可摆弄的笼中,成年后虽然可以交配产子,但做窝的时间比摆弄过做窝材料的大鼠长。灵长类动...
物体聚合测验(object assembly test)
非文字智力测验的一种。要求被试把零乱的物体聚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主试按标准定分,以评价被试的智力。属操作测验。
物我交心生
即“彼我论”。
物至迎受
清戴震论述心物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学观点。认为事物及其规律(“理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即所谓“在物不在我”;而人的口、耳、目、心又都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即所谓“血气心知,有自具之能”(见《孟...
物质交往(material communication)
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人与人之间在物质水平上的交往。其形式有生产活动、物质交换、贸易、供养、馈赠、施舍等。其中各种生产活动是人类物质交往最重要的方式。在这种交往中,人们出于共同的目的和需要,通...
物质守恒(substance conservation)
守恒形式的一种。儿童对物体形状改变而其物质含量不变的认识能力。实验表明,8岁左右的儿童才获得。实验程序: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等的泥球给儿童看,若他认为一个球少些,则另外增加一些橡皮泥,若他认...
物质自我(material ego,material self)
即“生理自我”。
物种(species)
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生物类群。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之间一般界限明显,因各种原因,存在生殖隔离,彼此性状极少会相互转移。用以鉴别的形态特征都是自身独有的。异种间若有...
物种典型行为(species-typical behavior)
由遗传决定的本能行为。具有物种特征。洛伦茨认为它不同于其他行为,建议称之为本能行为。而廷伯根视之为固定的。这种行为是刻板的,一个物种的所有成员都有此行为,如鸟类的求偶、筑巢、交配及产卵、孵窝等。...
物种识别(species recognition)
同种动物异性个体之间通过交换信息,确保对方是本物种成员的行为。能确保同一物种异性个体的结合,避免不同物种间的交配,起到生殖隔离作用。与人类的意识活动不同,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有时与早期的学习有关,...
物种特别感受期(species-specific receptive period)
某些昆虫感受作为“广播刺激”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特别敏感的时段。这些性引诱剂一般由雌性散发,用来引诱雄性,如某些蟑螂和夜蛾。某些雌性夜蛾在黎明或黄昏时分从腹腺喷散外激素,因此时雄性对外激素最...
物种特异行为(species specific behavior)
相似或相同环境条件下,一物种内绝大多数成员表现出的一致行为模式。复杂而又刻板,没有或极少有后天学习的成分。有时无先例可供学习。常在动物发育过程中逐渐发生,是先天、带有本能性质的,与其他动物的本能...
物种特异性(species specificity)
一物种区别于另一物种的特性。主要通过先天的动作模式和学习倾向性表现出来。被有的习性学家特指为某种动物独有的特征,以与物种典型行为区分开。鉴别一个物种时,与其他形态和生理特征一样,被证明是很有用的...
误差分布(distribution of error)
概率分布的一种。作为随机变量的误差的概率分布。在统计测量中,误差是指观测值\(X\)与真实值\(T\)之间的差数。记为\(e\),即\(e=X-T\)。产生误差的原因较复杂,有系统因素、随机因素...
误差分数(error score)
实际分数与真分数之差。由测验的不可靠性造成。实际分数从被试参加的测验中获得,真分数是测验没有随机误差时得到的分数。
误差均方(mean square of error)
亦称“组内均方”、“处理内均方”、“组内方差”。方差分析术语。方差分析中的误差平方和除以其自由度得到的商。表示单位自由度的随机因素产生的效应对数据的影响。可记为\(MS_E\)。
悟践疗法(comprehension and practice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中国心理医师李心天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重领悟、重实践,强调患者的积极性,要求患者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状态的各种活动。其主导思想是,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存在缺陷,对外界的生活事件缺乏正确...
悟入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术语。对诗文书画创作诀窍的顿悟。南宋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作为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度越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