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 德国哲学家。曾就读于马堡大学、弗赖堡大学等。1922年于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先后任马堡、莱比锡、法兰克福...
改变角色(alternating role)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方法是要求患者扮演其行为与自己固有行为相矛盾的角色。如要求一个性格内向的患者扮演一个极外向的人,或者要求一个有攻击、冲动行为的患者扮演一个具有宽容、忍让精神的人。该技术有助于促...
改过迁善
儒家关于德育方法的观点。对待自己的错误能认真检查,及时改正,向好的方向努力。孔子经常教育学生“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认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但“过而改之,不是过也”(《韩...
改机型训练(pilot transition training)
为适应新机型而实施的一种训练。随着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机型不断更新,几乎所有的民航飞行员都会面临此问题。训练中,飞行员在原有飞行经验和飞行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受正迁移的影响,能较快获得新技能,另...
盖伦
盖伦(Claudius Galen,约130—200) 一译“格林”。罗马帝国时期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欧洲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生于小亚细亚坡格姆。在亚历山大城学医,专长猿和大哺乳动物的解剖,...
盖伦气质说(Galen's theory of temperament)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的关于人类气质类型的理论。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认为人类有四种气质:多血质者血液最多,行动表现为热心、活泼;粘液质者痰液多,心理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
盖洛普
盖洛普(George Gallup,1901—1984) 美国舆论统计家,20世纪30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的主要创始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的杰佛逊。毕业于衣阿华大学新闻系。1928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
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
由盖洛普设计的用以调查民众的看法、意见和心态的一种测试方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六个标准,在美国各州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或电话访谈,然后对所...
盖膜(tectorial membrane)
内耳膜迷路蜗管内的胶质膜。覆盖在螺旋器——听觉感受器的上方。由因耳蜗骨螺旋板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而形成的螺旋缘表面的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由胶样基质和细纤维组成。其中胶样基质含硫酸粘多糖和蛋白质等。...
概化(generalization)
将某一情境中获得的研究结论或测验结果推广到另外的情境。亦即在心理和教育测量中推广测量信度和效度适用范围的过程。某些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值既适用于它们涉及的范围,也可用于其他情境,具有较高的概化性。抽...
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
现代测量理论的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理论,探讨实得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关系,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常被看作是对经典测量理论的解放和概念框架上的突破。其诞生以1972年克龙巴赫等人出版《行为测量的可靠性》(...
概化系数(generalizability coefficient)
一译“G系数”。概化理论术语。类似经典测量理论中信度的系数。克龙巴赫等人1972年定义。表示为\(E_p^2\)。在常模参照测验中,指用特定测量情境下获得的数据推论被试在推广域上的特质时的稳定性...
概括(generalization)
思维过程的一种。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如儿童经常看到鸟,并把它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逐渐分清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卵生等)...
概括性强化物(generalized reinforcer)
在多种情境中能强化多种行为的强化物。如金钱。不依赖有机体某一特殊动机状态。产生的原因是它与多种一级强化物相伴出现,具有广泛性、概括性,并成为一级强化物的替代物去强化行为。即使一级强化物不再伴随出...
概率(probability)
概率论术语。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1)概率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如将一枚均匀硬币上抛足够多次,会发...
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亦称“随机变量分布”,简称“分布”。概率论术语。描述随机变量所有可能取值及相应概率的变化规律的函数。分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简称离散分布)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简称连续分布)。前者用以描述...
概率决策法则(probabilistic decision rule)
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因不可控制因素呈概率变化条件下的决策规则。通过计算可得知备选方案发生或不发生的概率的大小,经过比较备选方案发生的期望值的大小,优选出某一满意的方案。其决策规则有二:(1)准确估计...
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亦称“分布密度函数”,简称“密度函数”。概率论术语。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次数的函数。若连续型随机变量\(X\)存在非负可积函数\(f(x)(-\infty < x < +\infty)\),且对一...
概率推理(probability reasoning)
推理的一种形式。人们根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决定时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信息,即具有概率性质的信息,若据以推理,便是概率推理。如天阴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下雨,肚子痛并不一定是...
概率学习法(probability learning method)
学习研究方法。在符合概率原则的情况下,研究个体如何学到预测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方法。如在一个概率学习的范式中,被试面前有两盏可闪亮的灯,灯下各有一反应键,在两盏灯中间有一盏信号灯,要求被试在信号灯...
概率值(probability value)
一译“概值”、“P值”。假设检验术语。分单侧概率值与双侧概率值两类。(1)单侧概率值,又分右侧概率值和左侧概率值。对于任何要检验的零假设\(H_0\),\(H_0\)的右侧概率值是指“若\(H_...
概念(concept)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一般特性(即共同关键特征),即概念的含义;外延是指概念包括对象的总和,即概念适用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大,它的外...
概念的反例(negative example of concept)
一译“概念的否定例证”。指一切不包含有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与“概念的正例”相对。如概念“氧化物”代表所有的“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由氢、氧、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氢氧...
概念的正例(positive example of concept)
一译“概念的肯定例证”。指一切包含有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与“概念的反例”相对。如铜、铁、铝等同属金属类,故铜、铁、铝是金属这一概念的正例。它传递了有利于概括概念的关键信息。
概念发展(conception development)
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心理结构的概念是发展中的个体用以扩大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是在较高的理解水平基础上习得的,它的使用有四种方式:(1)确认新接触的事物;(2)理解与概念有关的原理...
概念获得(concept acquisition)
即“概念学习”。
概念兼容性(conceptual compatibility)
刺激-反应兼容性的一种。信息编码的规则与人们已有概念或经验常识的一致性。在工程心理学中,是指控制器、显示器的功能或用途的编码方式与人们已有概念的一致性。人们对许多物理刺激的特定信号意义已形成习惯...
概念结构(concept structure)
概念的内部组织,即概念由哪些因素构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概念结构理论有特征表说和原型说两种。特征表说以美国心理学家L.E.伯恩为代表,认为概念是由一定规则联结起来的事物的有关特征或属...
概念扩充(concept extension)
概念同化的一种形式。新概念被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较高概括性的概念发生相互作用,使原有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得到扩展,新的概念获得意义的过程。如在飞机出现之前,“交通工具”这一概念只包括马车、汽车等;...
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driven processing)
即“自上而下加工”。
概念识别(concept identification)
根据事物的特性确定它是否属于某个概念的过程。概念识别的观点因概念结构理论而不同。根据特征表说,概念是由一定规则联结起来的事物的有关特征或属性来定义的,因此一个概念的所有实例都是这个概念的良好实例...
概念属性(nature of concept)
亦称“概念的关键特征”、“标准属性”。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如在“人是具有语言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陈述中,“具有语言”与“制造和使用工具”便构成了“人”这一概念的属性。
概念体系(system of concept)
根据概念的不同抽象程度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排列而成的概念系统。由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构成(如图)。垂直维度排列了因对事物的抽象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概念,分别称为总括层次、基本层次、类属层次等。如...
概念同化(concept assimilation)
概念学习的一种方式。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同化多发生于课堂...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概念学习的一种方式。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几种思维活动。抽象使个体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概括使个体把具...
概念形成策略(strategy of concept formation)
个体在形成概念的心理操作过程中,发现事物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时所采取的方式或途径。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1)聚焦策略或整体性策略。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部分属性作为初始假设,然后经过验...
概念型内隐记忆测验(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test)
内隐记忆测验的一种。罗狄杰等人1987年提出。在这类测验中,启动目标(如学习单词“船”)与测验线索(如回答一个常识性问题“哥伦布用什么工具到达了新大陆?”)之间不存在知觉相似性,不影响启动效应的...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亦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作出同一反应。如测验大鼠形成大小概念,给大鼠呈现随便什么样的两个刺激...
概念掌握(concept attainment)
即“概念学习”。
概念贮存(concept storage)
在长时记忆中,信息以概念的方式存贮。解释其规律的代表理论有:A. M. 柯林斯等的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D. E. 迈尔的集理论模型,E. E. 史密斯等的特征比较模型,J. R. 安德森...
干床训练(dry-bed training)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用于儿童的大小便训练。阿泽仁等人20世纪70年代提出。特点是把正强化、负强化、排尿训练、夜间唤醒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可治疗儿童的遗尿症。
干球温度(dry-bulb temperature)
用干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即实际的空气温度。普通室内条件下常用的冷热指标,特别适用于相对湿度为40%~60%寒冷条件下的舒适度评价,但不适用于热湿环境中的舒适度评价。参见“湿球温度”。
干扰变量(nuisance variable)
即“控制变量”。
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
遗忘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遗忘不是记忆痕迹的衰退,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彼此相互干扰的结果。由于干扰抑制了记忆中信息的提取而导致遗忘。此时,记忆中的信息并未消失,一旦消除了干扰或得到适当的线索,记忆就...
干扰素(interferon)
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结构中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肽片断,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肽的活性。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生长的作用。可使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升高,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使其增加对碘的...
干涉变量(moderator variable)
一译“涉连变项”。自身变化会影响其他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变量。如影响智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相关的动机因素。
甘氨酸(glycine)
氨基酸的一种。其分子式为NH2CH2COOH。在pH=6的水溶液中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在酸性溶液中大部分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在直流电场中向负极方向移动;在碱性溶液中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向正极移...
甘油(glycerol,glycerin)
亦称“丙三醇”。糖醇的一种。在有机体内与脂肪酸结合成甘油三酯,即脂肪键。是机体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还可与脂肪酸和磷酸通过脂键结合成甘油磷脂,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的基本骨架。由小肠吸收的脂类及动物体内...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现名“三酰甘油”。含量最丰富的中性脂。由甘油的三个羟基和三个脂肪酸分子脱水缩合后形成。一般在室温下为固态,称为脂,液态称为油。由于甘油分子中有三个羟基,在化学组成上会有相当大的变化。被脂酶作用时...
肝门脉系统(hepatic portal system)
亦称“门静脉系”。由门静脉及其属支组成。门静脉为一短而粗的静脉干,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经肝门入肝,在肝内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收集腹腔内不成对脏器(肝除外)的静脉血,并注入肝内,...
感而自然
关于性情产生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荀子·性恶》:“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者也。”人性是先天生成,并非后天获得。《淮南子·齐俗训》云:“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谓人的各种情感,都是有所感动后...
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一译“感觉刺激”。作用于机体感官的刺激。如对眼的光刺激、对耳的声音刺激、对皮肤的温度刺激等。不同的环境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沙发是否舒适,风景是否优美,就是个体接...
感官检查(sensory test)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某些物品的质量、性能及适用性等作出评价。经常应用于对某些物品的心理特性的评价,如色感、款式和新颖性等。在客观测试方法无能为力或难以精确评价的情境下尤其适用。如烟、酒、茶和其他饮...
感化心理学(reformatory psychology)
监狱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服刑者心理转化规律的学科。18世纪初,西欧实施监狱改良,强调对犯罪青少年不以刑罚制裁为主,而注重“劳作教育”、“职业训练”和“教养矫正”,使其人格受到熏陶,身心状况得到改...
感激愤悱
柳宗元关于文艺创作过程心理功能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认为君子应当“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以形于文章、伸于歌咏”(《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酒唱和诗序》)。主张积极人世,不单纯发泄哀怨之情,而是要...
感觉(sensation)
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任何感觉的产生,首先是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其后在神经系统和脑内引起神经生理活动(即信息加工活动),最后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觉-运动反应(sense-motor response)
有机体对刺激的有意识的应答行动。其在时间上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在心理结构上可分为反应的准备、中心和结束三个时期。反应的准备期包括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反应的中心期亦称反应的潜伏期,包括从执行信号到...
感觉比例法(sense ratio method)
等比量表制作方法。基本的做法:把一个心理量变换成一定的比例来制作等比量表,主要有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两种。如主观音高量表(噗)和响度量表(味)的制作。参见“分段法”、“数量估计法”。
感觉辨别(sense discrimination)
机体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过程。体现出机体分辨不同刺激问差异程度能力。
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
在动物个体发育初期采取适当手段,使之不能获得某种或某几种刺激。对个体行为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如一只小狗出生后,即将它豢养在一个空荡的屋子里,除了四壁和食器,不见任何物体。这只狗长大以后,对许多物...
感觉超载(sensory overload)
个体面临的感觉信息量超出他能有效处理的程度。常使人感到紧张、烦躁。按照米尔格拉姆的观点,都市特有的“不友好性”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必要的策略,以屏蔽环境中过多的刺激,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
感觉持续(persistence of sensation)
即“后觉”。
感觉倒错(paraesthesin)
某一刺激引起与其应引起感觉相反的感知障碍。如冰引起热感,抚摸绒毛如抚摸针毡。其病理机制可用抑制的超反常相来解释。此现象多见于癔病患者。
感觉登记(sensory register)
即“瞬时记忆”。
感觉等距法(equal sense distance method)
等距量表制作方法。它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的等分。具体做法:要求被试将某种心理维度上的一段距离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分,再算出多人多次划分结果的平均值,据此用制图或列表的方法完成一个等距量表。
感觉点学说(theory of sensitivity points)
皮肤感觉理论。德国学者M. V. 弗雷1894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基本观点:皮肤上存在性质不同、密度不均的小点,分别感受温、冷、触、痛刺激,并引起相应的肤觉。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皮肤不同...
感觉发展(sensory development)
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在感觉器官及整个分析器(感受器、传导通路和大脑中枢)逐渐成熟的基础上,个体感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胎儿已具有触觉、听觉和动觉。出生1个月的新生儿已具备人类的大多数基本感...
感觉反馈(sensory feedback)
一定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经神经中枢分析和综合,产生的感觉经验又经传出神经影响机体的活动。表现为机体的动作和体内植物性神经活动过程的产生,同时这种应答性活动又作为刺激信息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冲动流,从...
感觉复合(complex of sensation)
不同感官的感觉之间由于相互作用形成的感觉经验。同时具有几种感觉的性质。如对红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对紫色则产生寒冷的感觉。
感觉隔离(sensory isolation)
自然条件的变化或人为的安排,使个体的感觉器官与刺激全部或部分隔离而获得的一种感觉经验。长时期的感觉隔离对个体心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严重时,常常会形成感觉功能缺陷。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一般强度的刺激引起强烈反应的感知障碍。如对普遍说话声感如雷震耳,接触内衣被褥也感到疼痛难受。此现象可用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常相来解释。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更年期综合征、脑外伤后恢复期及感染后的虚弱状态。
感觉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
感觉系统感受器的生理特性。机体有众多的感受器感受身体内、外环境中不同的刺激和变化。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或锋电位,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全或无...
感觉集中训练(sensate focus training)
用以治疗性功能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马斯特斯和V. 约翰逊提出。其宗旨:(1)禁止性交,这是因为性功能障碍患者很容易因性交失败而产生焦虑,或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心理;(2)采取夫妇双方均感到欢愉的肉体...
感觉间整合(intersensory integration)
在神经-体液系统的协同作用下,不同种类的感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其生理机制为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它的结果是产生感受性的变化。如读书学习时,伴随和谐的音乐声音,可提高视觉感受...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对外界刺激感受性减低的感知障碍。如强烈的疼痛刺激,只引起轻微感觉甚至无感觉。这不能用一般的感觉阈值高来解释,也不是由外周围神经损害所引起,而是神经活动发展了抑制过程的结果。多见于癔症及神经系统器...
感觉理论(Теория ощущений)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安纳耶夫著。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全面、系统地叙述关于全部感觉的科学研究材料,批判主观唯心的感觉学说,认为对感觉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心理学和生理学,必须与关于自然的...
感觉屏障(sensory buffer)
动物有机体的每种感官只能接受特定物质媒介传递的信息,对其他形式或范围之外的信息不敏感。如眼只能接受光波传递的信息,耳只能接受声波传递的信息,而且只能接受一定波段的光声刺激,对其他光声波段的信息不敏感。
感觉器官(sense organ)
实现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包括感受器、神经通道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部分。其中,感受器的职能是将刺激的物理化学特性转变为神经冲动;神经通道负责传导神经冲动,并在传输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有选择的加工;感...
感觉器官相互作用(interaction of sense organs)
1. 不同的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发生相互影响的现象。主要是发生在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能使人对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精细的加工。如视觉与听觉、味觉与嗅觉之问的相互作用。在一间暗室里播放...
感觉前置条件作用(sensory pre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在前置条件作用期,两个中性刺激如灯光和纯音(S1,S2)同时出现多次;在条件作用期,用非条件刺激(如食物)强化动物对纯音的反应,即只使纯音与强化物相联系。后来测试证明,灯光(...
感觉驱动过程(sensory-driven process)
亦称“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未经提炼的感觉输入对后信息加工的决定作用。
感觉圈(sensory circle)
亦称“触觉圈”。皮肤上的某些区域。在此区域内,两个压点被感知为一个。其大小随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异。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34年首次提出,后发展成为心理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和实验方法,即两点阈限的实验。
感觉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deafness)
亦称“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感音性耳聋”。听觉障碍。因耳蜗感受器细胞和听神经纤维损伤而引起。从病因学看,有生物因素,如先天性耳蜗发育不良、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老年性耳聋,由于感染或病毒性疾患及耳...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亦称“传入神经元”。直接把信息从感受器传递到中枢的神经元。在形态上常常表现为单极神经元。其中,一部分通过突触传递,能从皮肤感受器将所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脊髓和大脑,激活某些脑区而引起感觉;另一部分...
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从暗处走到明处,受到阳光刺激,起初几秒钟什么也看不清,但很快就改变了。嗅觉、肤觉、视觉、听觉、味觉都会在适应后感受性降低,痛觉适应较难。这可用...
感觉属性(attribute of sensation)
感觉经验基本的、稳定的、相对不变的特性。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和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通过对心理过程的内省作了分析。前者提出性质和强度两个属性;后者发展为五个:性质、强度、清晰度、广延性和持续性。性质是最...
感觉束说(bundle sensation theory)
假定观念(感知觉)是由一束同性质的感觉印象结合而成的学说。20世纪初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对构造心理学的心理元素主义的贬称。他们反对将观念看作一束感觉的集合或复合,认为感觉是人为的抽象,日常生活中根...
感觉思维(sensory thought)
关于动物保持对刺激的短时记忆和适当反应的假设性解释。美国心理学家W. S. 亨特提出。他认为动物被刺激后仍保持刺激所引起的躯体运动姿态和肌肉紧张的本体感觉,并用来作为刺激过后不久再作出反应的提示...
感觉通道(sensory modality)
一译“感觉道”,亦称“感觉形态”。个体接受刺激和传人信息形成感觉经验的通道。最初由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负责接收或输入信息。根据感官及其经验的不同可分为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
感觉统合疗法(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
为学习障碍儿童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爱瑞斯1972年首次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完成其方法本系。通过儿童感兴趣的各种游戏式运动(即感觉统合能力训练)来控制和协调其感觉,引发适当...
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
形成感觉的神经系统。包括由感受器、神经通道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者合成的一个完整的神经机能系统。
感觉型动作反应(motor response of sensation type)
见“感觉-运动反应”。
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
亦称“维尔尼克失语症”。语言表达障碍。维尔尼克1874年首先对此症进行描述。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即维尔尼克区。其特点:口语流利,语量较多,但错语和赘语多。患者说话,人们往往难以理解;患...
感觉寻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SSS)
人格特征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朱克曼1969年编制。早期量表由40个条目组成,如“我喜欢跳降落伞”,“我喜欢无限制的集会”等。后几经修改,已发展到第6版(SSS-Ⅵ),由124个条目组成,根据对...
感觉寻求特质(sensation seeking trait)
一种寻求和探索新奇环境刺激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朱克曼1979年最先提出。具此特质者普遍有追求变化、新异和复杂刺激的需求,以维持一种最佳的刺激唤醒水平。尼亚里的研究表明,具此特质者具有热情、游戏、...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
亦称“阈限”。感受性衡量指标。感觉器官感知范围的临界点的刺激强度。包括感官能感知的刺激强度和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异,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由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的差异引起。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感觉运动(sensorimotor)
刺激作用于感觉神经而传至大脑,再由运动神经作出动作的活动。发生在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即中央前、后回。其中,中央前回负责发动感觉运动;中央后回负责接受运动反馈信息,受损伤会出现共济失调症状。
感觉运动弧(sensorimotor arc)
执行感觉活动的神经结构。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开始直到中枢,而后由传出神经作出动作的全部神经结构。实现感觉过程的生理基础。当刺激作用于个体感受器时,便产生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在此进行...
感觉噪声级(perceived noise level)
某一引起烦恼的噪声在主观感觉上与被比较的声音相同的中心频率为1000赫兹的频带声压级。是评价飞机噪声引起人们烦恼程度的声级。用符号LPN表示,单位为PNdB。其计算程序:(1)先测得被测噪声各倍...
感觉主义(sensationism)
一译“感觉论”。用感觉或感觉经验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认为感觉是心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肯定感觉的绝对可靠性,甚至把各种心理现象均视为感觉的堆积、压缩和变形。其思想来源有二: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的...
感觉注意(sensory attention)
对感觉过程中体现的主体心理过程的指向和集中。
感觉转译(sensory translation)
由感官输入的信息转变为代表外界事物密码的过程。如视知觉中,首先是落在视网膜上的光和暗的模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就是光和暗模式的密码,然后再以各种方式转译为反映这些光线实物的密码,即可能是...
感情(affection)
情绪、情感的总称。综合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以及愿望、需要等的感受倾向。在日常用语中,既表示广义的情绪、情感状态,也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关切、喜好的心情。在科学概念上,它的内涵没有严格的规定,它代...
感情购买动机(buying motive of feeling)
心理型购买动机模式的一种。由消费者的喜、怒、哀、乐、爱、恶、欲、惧等情绪和情感引起的购买动机。一般具有冲动性、即景性、不稳定性的特点。由其引起的购买行为,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的特点,往往可以...
感情三度说(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
冯特提出的关于感情的理论。认为感情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元素之一,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感觉和感情是与直接经验同时产生的不同方面。感情是感觉的主观补充,但二者并不直接来自感官。...
感情投注(cathexis)
即“投注”。
感情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feeling type)
亦称“想象型购买行为”。受感情支配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此类消费者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兴奋性也较强,在消费活动中情感能迅速进入兴奋状态,且情感体验深刻,想象与联想特别丰富,审美感觉较灵敏,容易受销售...
感情移入(empathy)
即“共情”。
感染性暴力(contagious violence)
在犯罪与集群活动中因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暴力行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1903年最先提出。他发现,一则描述详细的犯罪新闻会在某一社区中引起一些人对犯罪新闻的模仿。他还引用一件英国乡间发生的案件加以说明...
感色区(chromatic zone)
即“颜色视野”。
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
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近代西方文艺流派。18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流传至法、德、俄。代表作家斯特恩,他的两部著名小说《特利斯·项狄》和《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都以极其奇怪的结...
感受器(receptor)
动物和人的身体对某些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的部分。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刺激有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完全没有反应。如人的眼睛对光波很敏感,但对声波完全无反应;耳朵则相反,只对声波起反应,对光波完全无...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即“启动电位”。
感受器特化(receptor specificity)
发育生物学的一种现象或过程。感受刺激的细胞对于刺激性质或环境状态表现出的专一性。如视觉感受细胞对光具有专一的敏感性,视网膜的视锥细胞与明视有关,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则与暗视有关。
感受性语言障碍(receptive language disorder)
亦称“词聋”、“先天性语言听觉失认”、“先天性听觉缺乏”。言语和语言特殊发展障碍的一种。语言理解能力障碍,继发性影响语言的表达,往往伴有表达性语言障碍。其损害严重而广泛,语言能力明显低于一般儿童...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能引起某一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反应的感觉细胞群所分布的空间区域。感觉种类不同,位于神经系统的部位不同,其性质和大小不一样。越是接近大脑皮质中枢部位,越倾向于反映复杂、特异的感觉特征。以猫、猴的视觉系...
感我之机,应物之实
明王廷相关于情感产生及其实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雅述》上:“喜怒哀乐,其理在物;所以喜怒哀乐,其情在我。合内外而一之道也。在物者感我之机,在我者应物之实。不可执以为物,亦不可执以为我,故内外合...
感悟
宋程颐关于思维问题的用语。犹今之灵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及公孙大娘舞剑,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日:‘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
感性(sensibility)
人的初级认识形式。与“理性”相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其特点:(1)直接性,只有直接接触到事物时才能产生感性认识。(2)表面性,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联系和一般属性的认识。虽有片面性,却是理性认...
感性认识心理学(Психология чувственного познания)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安纳耶夫著。苏联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出版。全书从三方面全面论述人的感性认识:(1)人的感性认识的结构和感性认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人的感性认识的可能性;(2...
感性诉求(perceptual appealing)
广告诉求之一。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嗜好、性格、习惯等心理特点,运用特定的情感诉求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广告信息,使消费者对广告的商品或企业产生特有的情感,从而诱发其购买行为的广告形式。分为愉悦诉求和恐怖...
感应式内省疗法(vicarious introspection therapy)
一译“替代性内省疗法”。基于替代学习和内省法的心理治疗方法。即治疗者鼓励患者通过替代性学习即通过模仿、观察别人的行为反应而使自己产生相应经验,并对这些从别人的行为中感悟出的经验进行体验和分析。主...
感应现象(induction)
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被患者、其家庭成员或某个团体影响的现象。其产生通常是无意识的,如治疗者不自觉地顺从了患者家庭系统的交往结构和沟通方式,或顺应了患者家庭的模式。此现象一般发生在治疗的初始阶段...
感应之几
明王守仁论述感知产生过程的一种心理观点。感知是在物有所感、心有所应的一刹那间(“几”)通过耳目口鼻等感官来实现的。《传习录》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
感召力(charisma)
亦称“领袖气质”。个人具有的一种人格特质,尤指那种神圣的、鼓舞人心的、能预见未来、创造奇迹的天才气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对别人具有吸引力并受到拥护。具有此人格特质的领导者,称为魅力型领导。早期的社...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0岁~约2岁)。特点是,儿童的语言还没有出现,主要依靠感知觉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初期,儿童的各种活动彼此孤立,活动的手段与目的之间也不协调,主体...
感知障碍性犯罪(offense due to perceptual disturbance)
由感知觉障碍所致的犯罪行为。可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发生于正常人。主要有以下几种:(1)由错觉引起的犯罪。错觉是主体对外界事物不符合实际的歪曲反映。病理性错觉常出现于意识障碍情况下,且较顽固...
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
感知障碍的一种。表现是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正确,但对其某些属性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1)视物变形症(metamorp...
橄榄球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rugby player)
橄榄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耐痛力强。橄榄球运动的冲撞性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痛觉阈限值,为此需接受专门的身心忍痛训练。(2)良好的对对手及球的运动时空知觉和思维预测能力。(3)敏锐...
干部轮换制(system of rotating cadre)
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有1次~2次机会当干部,锻炼工作、交往、组织与应变能力,在群众监督下,提高抱负水平,改善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培养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小树立“...
冈布里奇
冈布里奇(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 一译“贡布里希”。英国艺术心理学家、艺术史家。曾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1936年移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
冈部弥太郎
冈部弥太郎(1894—1967)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长野县上田市。191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心理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育学科助教。1930年任立教大学教授,讲授心理学及教育学。...
刚愎的青少年(Verwahrloste Jugend)
书名。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艾希霍恩著。1925年出版。1951年被译成英文出版。被公认为最早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应用于分析违法犯罪行为的系统的著作。书中论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描述包括作者在内的少数热...
刚柔相济讯问法(interrogating method of temper force with mercy)
审讯活动中的常用策略。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动摇其对抗审讯的意志而采用的冲击力强烈、紧张、严肃与冲击力较弱、平和、缓解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讯问方法。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处在动摇徘...
刚塞综合征(Ganser's syndrome)
因心理性刺激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癔症性意识朦胧状态。因由刚塞1898年首次报道而得名。其主要表现:(1)患者能理解提问,但只能给予近似的、不确切的回答。有些患者则无法回答最简单、普通的问题,甚至不分...
刚毅木讷
孔子提出的四种个性品质。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引王肃解:“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迟钝。近于仁。”意谓不屈于贪欲、见义勇为、质朴无华、慎于言...
肛门保留意结(anal retention complex)
见“肛门意结”。
肛门固着(anal fixation)
亦称“肛门滞留”。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因肛门期不能顺利发展而产生的停滞现象。在肛门期,父母对幼儿排便的训练过宽或过严,均会使幼儿情绪受到威胁,阻碍其心理性欲的发展,使人格发展滞留在此阶段,并导...
肛门固着型性格(anal fixation character)
见“肛门型性格”。
肛门排出型性格(anal-expulsive character)
见“肛门型性格”。
肛门期(anal stage)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约一岁半或一岁半至三岁。儿童的性感区(即力比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由口、唇转移到肛门。性活动和快乐来自儿童由肛门排便时得到的快感或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肛门区与口...
肛门驱除意结(anal rejection complex)
见“肛门意结”。
肛门人格(anal personality)
即“肛门型性格”。
肛门型性格(anal character)
亦称“肛门人格”。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肛门期因反抗父母、阻碍肛门性欲的满足,特别不满如厕训练而形成的性格。包括肛门固着型性格和肛门排出型性格。前者指个体成年后力比多发展仍固着于肛门期训练大小便时...
肛门意结(anal complex)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五种意结之一。形成于个体发展的排泄愉快阶段。与伴随排泄而产生快感的方式相对应。源于与排泄活动和入厕训练相关的事件。具体有两类:(1)肛门驱除意结。指与关注排出粪便相关的意结。具...
肛门滞留(anal retention)
即“肛门固着”。
肛门滞留型性格(anal retentive character)
即“肛门固着型性格”。见“肛门型性格”。
高层需要强度(higher-order need strength)
高层需要对低层需要的调节程度和克服力量。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且这五种需要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层次。在动机...
高度表误读(altimeter misreading)
由于设计时未考虑人的识读习惯和信息加工特点而造成的误读倾向。三指针高度表便是因设计不良引起飞行员高度误读的一个特例。1945年,美国开展了三指针高度表误读倾向研究,发现飞行员对这种高度表的误读值...
高度显著(high significance)
亦称“极其显著”。统计假设检验术语。在显著性假设检验中,显著性水平\(\alpha=0.01\),当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拒绝域,说明应当“否定\(H_0\),接受\(H_1\)”。表明这时是在...
高尔顿
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 英国心理学家、遗传学家和探险家。被誉为“差异心理学之父”,心理测量学的先驱。生于英国伯明翰一金融世家。1838年在伯明翰综合医院学医...
高尔顿横木(Galton bar)
视觉实验仪器。用于测定视觉距离最小可觉差。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设计。后发展为长度和面积估计器。参见“长度和面积估计器”。
高尔顿音笛(Galton whistle)
听觉实验仪器。用以测量音高绝对上阈。1880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发明。该仪器由一个橡皮气球、一个管道和一个用螺旋调节的直升式活塞组成。使用时,主试按压气球,即发出声音,活塞可控制音高频率,螺旋上...
高尔基二型神经元(Golgi type Ⅱ cell)
见“高尔基一型神经元”。
高尔基腱器(Golgi tendon organ)
亦称“神经腱梭”。机体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感受器。传递肌肉和肌腱活动引起的刺激。以梭形分布于肌肉和肌腱的接合处。长约500微米,直径100微米。由一束腱纤维外被明显的结缔组织被囊构成。腱纤维的排列...
高尔基氏器(Colgi's apparatus)
细胞质内一种特定的细胞器。由一摞扁平、围以膜的小囊组成。在分泌活跃的细胞中特别显著:由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在小囊中积累,充满后,囊泡便迁移到细胞表面,将内含物排出。积累其他蛋白质的囊泡可能保留...
高尔基一型神经元(Golgi type I cell)
轴突细长、联接范围较广的神经元。按轴突的长短,神经元可分为长轴突工型和短轴突Ⅱ型,即高尔基一型神经元和高尔基二型神经元。有些高尔基一型神经元轴突很长,如大脑皮质某些锥体细胞可发轴突到脊髓的尾端,...
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学说中的概念。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包括神秘体验、宇宙意识、海洋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爱情体验、父母情感体验、性...
高级技能(advanced skill)
亦称“熟练”。技能的一种。按一定的方式经过长期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动作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2)调节动作的反馈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由肌肉或关节...
高级商品购买心理(purchasing mind of high-quality goods)
消费者在购买高级商品时的心理特征。日本学者小屿外弘认为,大体可将其分为促进购买和妨碍购买两类心理因素。前者有:(1)买了好东西的满足感。(2)买了高级品后感到自己身价提高了的满足感。(3)当新买...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条件反射理论术语。用条件刺激物(CS)代替非条件刺激物(US)产生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巴甫洛夫对狗所做的一个实验中,条件刺激物(CS1)是声音,先天的非条件刺激物(US)是食物,经多次强化,即条件...
高级心理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
1. 心理过程的一种。与“低级心理过程”相对。(1)从认知加工水平上看,指思维、想象、推理、判断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部联系。(2)从意识调节作用的大小看,指受人的意识调节和...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Развитие высших психических функций)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著。苏联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出版。全书分三部分:高级心理机能发展史;心理学讲义;动物和人的行为。书中阐述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包括三...
高教机训练(advanced airline trainer training)
部分任务训练第四阶段。一般安排在初教机训练和模拟机训练之后、航线营运之前。目的在于熟悉航线和飞行的全过程,熟悉飞行程序及机组的协调配合。属综合飞行技能训练。在此过程中,学员必须掌握良好的机组协调...
高阶因素分析(higher-order factor analysis)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将因素分析得到的(斜交)公共因素作为变量进行的因素分析。分析观测变量的相关矩阵所得的公共因素称为基本因素或一阶因素,分析一阶因素的相关矩阵所得的公共因素称为次级因素或二阶因素...
高觉敷
高觉敷(1896—1992) 中国心理学家。曾名高卓。浙江温州人。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在上海暨南学校师范科讲授心理学。1926年任商务印书馆哲学教育部编辑。1932年后,相继任四川大...
高空飞行(high altitude flight)
在离地面7000米~15000米高度的空中飞行。高空气压低,空气稀薄,可给飞机发动机性能和飞机空气动力性能带来不良影响,使飞机的引力和阻力减少,加速和减速性能降低,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变差。故要...
高空飞行心理特点(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high altitude flight)
高空环境引起的飞行员心理反应。包括以下方面:(1)暗适应困难。在阳光直射下飞行,周围云层和飞机表面反射出的强光与非阳光直射下的飞机座舱内的亮度形成强烈反差,视线由日照区转向相对黑暗的仪表区,认读...
高空减压病(altitude decompression sickness)
飞行或低压舱训练中因过速暴露于低气压环境引发的减压病。属低压-减压病。地球周围的大气压力随高度增高而下降。飞机或飞行器上升至高空时,若发生增压座舱失去气密性、或增压座舱性能不够要求而余压较小、或...
高空缺氧(altitude hypoxia)
在高空因空气压力过低使氧分压过低产生的缺氧。属缺氧性缺氧。如在高空飞行中飞机增压座舱和供氧系统发生故障,飞行员直接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时将发生此症。人体从环境空气中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一气...
高良武久
高良武久(1899—1996) 日本心理学家,现代森田疗法的代表人物之一。1924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1929年任职于东京慈惠医科大学,受教于森田正马。1937年继森田之后任该大学精神...
高密度动物(high density of animal)
在单位空间里生活、数量过多的动物。其健康和行为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攻击行为增多,表现呆板或躁动,肾上腺相应比较大,比独处动物更情绪化、更活跃。因为在空间、食物等方面面临更强烈的竞争,其目标导向...
高密度空间(high density space)
单位面积内个体数量过多的空间。参见“高密度动物”、“高密度人群”。
高密度人群(high density of human)
集中在一个相对窄小空间内的许多人。时间持续长了,会产生负面效果,如人群中相应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较多。卢瓦林认为,高密度生活与虐待儿童有高相关。西方人认为监狱或大学生宿舍是最理想的研究场所。研究发现...
高密度宿舍(high density in dormitory)
单位面积内居住人数过多的集体宿舍。如大学生宿舍。通过对宿舍的空间布置、对室友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高密度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有研究发现,高密度导致消极的交互作用和社会退缩行为,在同一宿舍...
高木贞二
高木贞二(1896—1975) 日本心理学家。191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师从铁钦纳。1933—1954年先后任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专长实验心理学...
高气温与侵犯(high temperature and aggression)
高气温与侵犯行为的关系。巴伦等人做了一系列研究。1972年的研究以气温、情绪(激怒与否)和电击(侵犯行为)为变量,结果同预测相反,在“热”房间的被试进行了相对较少的电击。随后的研究以侵犯性榜样人...
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亦称“缺氧习服不良症”。不能适应高原或高山缺氧条件发生的病症。可分如下类型:(1)高原反应症。一般人短时间从平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都有缺氧症状表现,如头痛、眩晕、气促、恶心,甚至手脚麻木...
高山环境(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
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高山环境。这些地区具有缺氧、寒冷、气候干燥、紫外线和红外线较强、日温差大和天气多变等特点。根据缺氧状况,一般把海拔3000米~4000米地区称为代偿区,在这一高度地区,...
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
即“正态分布”。
高耸式组织(tall organization)
组织结构形式之一。与“扁平式组织”相对。组织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犹如金字塔。其优点: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控制严密,沟通渠道较多,上下级容易协调。其缺点:因管理层次多、信息沟通时间长,而使信息...
高速飞行心理特点(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high-speed flight)
高速飞行引起的飞行员心理反应。随飞行任务复杂性和飞行情境变化的速度,飞行员所需观察和操纵对象的数量及飞行危险的程度而变化。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飞机的速度愈来愈快,有的已超过3倍音速。这对飞行员的...
高速驾驶(high-speed driving)
超过规定行车速度的驾驶行为。极具刺激性,一些人通常以此排遣心头烦恼与压力,但很危险。对驾驶人员的心理有如下不良影响:(1)不易正确感知车内外交通环境的变化,感觉到一个目标大约要0.4秒,看清楚目...
高速行车心理(mind of driving vehicle at high-speed)
导致机动车驾驶员行车时违反有关限速规定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表现:(1)片面认为机动车本身就是一种高速运输工具,加速行车可节省油料,缩短运输时间,增加运能;(2)虚荣心强,好出风头,自认为驾驶技术...
高危人群(high-risk population, high-risk group)
比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毒性反应或感染疾病的敏感人群。如家族有遗传病史的人。其原因与身体发育、衰老、营养状况、遗传、疾病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与习惯等因素有关。
高温耐力(tolerance to high temperature)
人体对环境高温的耐受性。一般分为皮肤高温耐力和全身性高温耐力。当热辐射或热传导等因素使皮肤温度上升到一定限度时,皮肤会产生痛觉。若温度继续上升,痛觉加强,直至人不可忍受,甚至皮肤被灼伤。表1表明...
高兴-害怕量表(Glad-Afraid Scale)
即“生活量表3”。
高压-减压病(high pressure-decompression sickness)
人在高气压环境中(如潜水作业或沉箱作业)工作一定时间后过速地转入正常气压环境时易发的一种职业病。其发病机理:人的呼吸气体主要是氮、氧和二氧化碳。这些气体经肺泡进入血液的数量随环境气压的增加倍数而...
高压型家庭环境(coercionary family environment)
由父母专制的教养方式、过分严格的家规等形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家庭里,父母奉行棍棒政策,对孩子进行高压管理,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少数家长甚至视孩子为仇敌,打骂虐待是家常便饭。这种家庭...
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学说中的概念。对奇迹般的、使人敬畏的、神圣的、大一统的情境的存在价值产生的宁静而平和的反应。不带有强烈的情绪,并非自动的反应。与高峰体验的相同之处在于人能体验到...
高原现象(plateau phenomenon)
技能练习达到一定水平后,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1)技术动作的结构不合理,需要加以改组以适应技术动作的进一步发展;(2)身体素质发展不能适应技术要求;(3)练习方法不当;(...
高肇事驾驶员(high-accident driver)
经常出交通事故的驾驶员。根据事故趋势理论,事故总是由少数人造成的,这些人的意外肇事率总是高于其同事,有引发交通事故的倾向性。有人对大量的常肇事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共同的个性特征,如具有攻击行为...
高振幅吸吮技术(high-amplitude sucking method,HAS)
广泛应用于研究婴儿语音知觉的一种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西奎兰德和德鲁西首先使用。该技术利用新异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或婴儿的注意而作出反应的特性,以声音作为刺激变量,以婴儿的吸吮频率作为反应变量。听觉刺激...
高中生心理学(psycholog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见“中学生心理学”。
睾丸酮(testosterone)
雄激素的一种。95%以上由睾丸间质细胞合成,仅少量来自肾上腺皮质。成年男子平均每24小时产7毫克。女性来源于卵巢雄烯二酮,每24小时产0.34毫克。与雌酮结构相似,都由胆甾醇衍生而成,可相互转变...
睾丸甾酮-犯罪研究(study of testosterone and offense)
关于人体中睾丸甾酮的分泌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犯罪生物学研究。详见“激素-犯罪研究”。
膏羽行为(oiling behavior)
鸟类清理体表的一种行为。鸟类尾基部背面有一对尾脂腺,能分泌一种油状液体。动物会定期用喙一点点啄尾脂腺,再将分泌物抹在羽毛上。许多鸟类动物都有土浴的习性,可除去羽毛上的分泌物。如果长时间不进行土浴...
告、语、导、开之法
中国古代较完整的心理疗法。《黄帝灵枢经》卷之六《师传第二十九》:“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从四方面进行:(1)告...
告诫信号(caution signal)
见“告警信号”。
告警信号(warning signal)
利用光、声、机械、电、气味等刺激物向人发出存在故障、事故或其他危险信息的信号。按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分为视觉告警信号、听觉告警信号、触觉告警信号、嗅觉告警信号等。按告警的紧迫程度,分警告、告诫...
告往知来
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已知的这一点推知出未知的另一点。《论语·学而》:“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
告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一说名不害。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曾与孟子辩论人性问题。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三个相互联系的人性论基本命题。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戈达德
戈达德(Henry Herbert Goddard, 1866—1957) 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犯罪学家。生于美国缅因州瓦萨尔保罗。1899年在G. S. 霍尔指导下于克拉克大学获心理...
戈德弗里德
戈德弗里德(M. R. Goldfried,1936— ) 美国心理治疗家。1961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大学,1966年任教授,并于同年开始个人开业,从事临...
戈尔博夫
戈尔博夫(Феодор Дмитриевич Горбов,1916—1977) 苏联心理学家。1939年在第二莫斯科大学结业后,转入军校军事系。1945—1959年在中央医学科学院工作。19...
戈尔德斯坦
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1878—1965) 德裔美籍神经精神病学家,自我实现理论的倡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生于卡托维茨(今属波兰)。193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12...
戈鲁别娃
戈鲁别娃(Эр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Голубева,1927— ) 女。俄罗斯心理学家。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后考入研究生院,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1975年获博士学位...
戈森定律(Gossen's law)
一种消费心理理论。边际效用学派前驱、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创立。主要内容:个人的欲望强度随需求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因而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快乐感也因需要的满足而递减;人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就想得到更大的享受...
哥伦比亚心理成熟量表(Columbia Mental Maturity scale,CMMS)
智力测验工具。美国学者波哲米斯特等编制。内容分为八个相互重叠的层次,各层次所含题数不等,每题有3个~5个图形,印在卡片上。适用于3岁半至9岁11个月的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智能不足儿童可伸展使用至...
哥伦比亚学派(Columbia school)
代表美国机能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派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要代表有J. M. 卡特尔、桑代克、武德沃斯。其教学和研究方向较自由,从未标榜自己是一个学派,但有共同特点:(1)...
割裂脑(split-brain)
神经心理学实验用动物标本。人为制作而成。切断大脑两半球间的联合纤维,包括胼胝体、海马连合、前连合、视交叉,使之彼此分离、各自独立。在临床上为治疗顽固性癫痫发作而使用。心理学家以这样的患者为被试,...
歌声节目单(song repertoire)
生物声学文献中有关鸟类鸣声类型或片断的目录。主要指雄性鸣禽的鸣声。大多数雄性鸣禽只有一种鸣唱类型,功能各异。有的物种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鸣唱类型,每种类型服务一种功能。有时同一物种生活在不同地...
歌声印记(song imprinting)
鸟类幼雏只有在特定敏感期内才能学会某种歌声的现象。与其他行为类型的印记有同样的基本特征,即有敏感期,且不可逆。歌声常在敏感期之后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来。与性印记相当,但与跟随印记不一样。参见“性印...
革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术语。一种模仿学习活动。即权威性的榜样一旦尝试某种新事物并将其利益或长处展示给众人,人们便迅速进行新的尝试并相互模仿,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革新后的事物或行为。其持久性取决于人们接受...
格调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原指诗文的格律音调,后转喻艺术作品的品质。在音乐作品如歌剧、交响乐、颂歌等演奏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旋律变化或完整的主题,则称为基调或基本格调。清代学者沈德潜把格调解释为思想内...
格拉茨犯罪学派(Graz school of criminology)c
即“维也纳犯罪学派”。
格拉斯曼定律(Grassmann's law)
色光相加混合规律。格拉斯曼1854年基于牛顿的颜色混合研究而提出。具体包括:(1)补色律,指任何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混合产生白和灰的颜色;(2)间色律,指混合任何两种非补色便产生一种新的混合色...
格兰克洛斯
格兰克洛斯(Denis John Glencross,1939—1994) 澳大利亚运动心理学家,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心理学创始人。生于体育世家,曾是澳大利亚曲棍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早年就读于西澳大...
格里弗斯
格里弗斯(Coleman Griffith,1893—1966) 美国心理学家。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心理学博士、教授。自1918年起开始对篮球、橄榄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1919—1931...
格列尔斯坦
格列尔斯坦(Соломо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еллерштейн,1896—1967) 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劳动心理学和航空心理生理学,还研究谢切诺夫和达尔文的一些著作。采用劳动法对...
格林
格林(Charles Buckman Goring, 1870—1919) 一译“戈林”、“歌林”。英国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1895年获医学学士学位。1897年成为大学学院的研究员。190...
格卢克假释成败测验(Gluecks' predic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for parole)
美国犯罪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格卢克夫妇创设的预测被假释犯人再犯罪可能性的方法。格卢克夫妇对1919—192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监狱假释的500余名罪犯进行跟踪研究,并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
格鲁吉亚心理学会(Glutia Psychological Society)
苏联时期最早的地方心理学会之一。1927年成立。创始人乌兹纳捷。旨在促进心理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造福社会和民众。因以乌兹纳捷的定势理论为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亦称“乌兹纳捷学派”。学会成...
格鲁吉亚心理学研究所(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сихологии им. Д. Н. Узнадзе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а Грузинской ССР)
“苏联格鲁吉亚科学院乌兹纳捷心理研究所”的简称。格鲁吉亚全国最高层次的心理学科研机构。前身为苏联格鲁吉亚科学院心理学分部,1941年成立。1943年改组,用现名。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197...
格鲁吉亚学派(Грузинск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苏联心理学派别。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创立。主要成员有纳塔捷、普兰吉斯维里、诺拉基杰、拉米什维里、布若拉娃、霍扎娃等。研究中心设于格鲁吉亚心理学研究所。其核心理论是定势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
格塞尔
格塞尔(Arnold Lucius Gese]l,1880—1961) 一译“盖塞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
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
亦称“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耶鲁量表”。婴幼儿智力发展测量工具。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格塞尔及其同事1940年编制。适用年龄范围是4星期至6岁(后来修订为从4星期到3岁)。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学及...
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
即“格塞尔发展量表”。
格式塔电影心理理论(Gestalt psychology about film)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艺术的理论。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特征是在意识中显现的整体性,即“整体先于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的《电影剧:心理学研究》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奠基...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
一译“完形疗法”。 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其哲学基础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美国精神病学家皮尔斯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心理治疗,认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心理、生理、情绪和认识过...
格式塔审美心理理论(Gestalt aesthetic psychology)
审美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心理学对审美活动的研究思想。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心理现象方面,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性质和意义。他们还把现代数理科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场”)引进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一译“完形心理学”。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格式塔”为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如知觉中实际呈现的形...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考夫卡著。美国纽约哈克特一布雷斯与世界出版公司1935年出版。全面、系统地介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和原理,并融会作者的研究和论述。书中详细阐明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组织原则(Gestalt law of organization)
一译“完形组织原则”。指个体知觉对直接经验的刺激情境均有组织为完形的心理倾向。从刺激情境中分离出单元的组织原则主要有:(1)相等原则(law of equality),含相似和类似原则。意为凡相...
格斯里
格斯里(Edwin Ray Guthrie,1886—1959)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07年于内布拉斯加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10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1...
格斯特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
认知和书写功能障碍。大脑顶叶后下部与颞顶叶交界处病变所致。格斯特曼1924年首先描述此症。包括四种成分:手指失认症、失算症、左右失定向和单纯书写不能。手指失认症是指患者不能辨认自己及他人的手指,...
格特曼
格特曼(Louis H. Guttman,1916— ) 以色列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纽约。1942年于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康奈尔大学、伊撒卡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执安大学...
格特曼量表(Guttman scale)
态度量表的一种。格特曼1950年首创并使用。其前提假设:所有题目都处于一个性质相同的单向连续体上,反应者赞同某个题目,就意味着他也赞同比该题态度分数值低的题目。赞同的题目分数值越高,这种态度就越...
特曼量表图分析法(Guttman scalgram analysis)
单向度编制量表或问卷的方法。编制程序:(1)句子筛选,对被试施测某种主题的大量句子,要求被试表明赞同与否,剔除80%以上被试都同意或不同意的句子。(2)排列,将被试按总分高低,由上至下依次排列,...
格物致知
认识论的命题。也含有知虑心理思想与学习心理思想的内容。初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肯定“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唯一途径。宋以后思想家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颇多分歧。但大...
格语法(case grammar)
语法关系理论。费尔莫尔针对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提出。认为乔姆斯基提出的深层结构的语法关系,实际属于表层结构的主谓概念,而格才真正构成深层结构中的语法关系。格是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的“格功能”或“格...
隔离(segregation)
1. 医学上指将处于传染期或携带病原的病人与正常人分隔开来,防止接触传染疾病。 2. 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和形式,即隔离式教育。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隔开,集中起来实施教育和养护,如寄宿到特...
隔离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
防止物种杂交的手段。有的在配偶形成前起作用,有的在杂交后起作用,如精子渗入而卵子不受精,杂种不易存活或杂种不育等。参见“繁殖隔离”。
隔离实验(isolation experiment)
剥夺动物个体获得某种经验的实验。饲养动物时,故意不让它接受到某种刺激,或者说让它与某种刺激隔离。通常可用来验证动物某种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经验决定的,还是物种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有时不能得出肯定结论...
隔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
即“显因律”。
隔离综合征(separation syndrom)
亦称“隔离创伤”、“孤儿院综合征”。由于早期与社会隔离而行为发展异常。表现为冷漠、好动,不由自主地运动,缺乏社会依恋及其他社会反应性。习性学家和比较心理学家对此特别关注,主要在群居哺乳类动物特别...
隔离作用(isolation)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弗洛伊德提出,A.弗洛伊德整理而成。个体强迫性地把自己经历的事物和与该经历有关的痛苦情感隔离开来,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减轻或消除精神痛苦或不愉快感受的心理过程。不仅常表现在强迫...
隔区(septal area)
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位于脑的边缘叶内。按其与前连合的关系,可分为连合上部(透明隔的前部)和连合前部(胼胝体下回)。其核,有的位于胼胝体下回,有的散布于穹窿连合前部的纤维之间。在灵长类中得到充...
葛洪
葛洪(283—363) 东晋思想家、道教学者。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先世为官宦之家,后家道衰落。年幼以耕作为生,但好学不倦,并兼长武事,善于骑射。惠帝太安中任将兵都尉,后南...
个案研究(case study)
对特定个体进行个别、系统研究的心理学研究技术。获取的资料既可以对个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也可以对个体某一心理侧面的发展进行研究,还可以对不同个体的同一心理侧面进行比较研究。可采用追踪观察、回溯...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
亦称“个案历史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系统、全面搜集单个被试过去和现在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原为医生用以了解患者病情及其生活史,后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搜集的资料虽根据不同的研究问...
个别测验(individual test)
每次以一位受测者为对象,与一位主试面对面进行的测验。与“团体测验”相对。其优点是主试对被试的行为反应有较多观察与控制机会;缺点是时间上不经济,程序复杂,主试需经较多训练,一般人不易掌握。特别适用...
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即“个体差异”。
个别化教学(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局限而提出的以个体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源于20世纪初期。一方面,当时兴起的智力测量揭示了班级学生间存在较大的智力差异,人们对班级授课制忽略个体差异感到不满;另一方面,...
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1975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中规定的一项内容。该法令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对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之前必须组织一...
个别威慑(individual deterrence)
刑罚对被惩罚的犯罪人的个别效应。惩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一定的犯罪总是伴随相应的刑罚。除对罪行严重的罪犯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外,主要通过适用刑罚在不同程度上剥夺或限制犯罪人的自由、财产和权利等,使抽...
个别智力测验(individual intelligence test)
每次以一个受测者为施测对象的智力测验。如斯坦福-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参见“个别测验”。
个人-情境争论(person-situation debate)
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历史性论争。其焦点是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改变,行为是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还是保持稳定一致。始于20世纪初,辩论双方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前...
个人崇拜(cult of individual)
无限夸大领袖人物的个人作用,将其神圣化、偶像化的社会现象。在人们对领袖人物极度尊崇和敬拜,达到迷信和盲从程度,甚至表现出宗教行为,而领袖人物欣赏、乐意接受并鼓励这种行为时,会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
个人传播(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广告传播类型的一种。广告信息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传播。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个人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和注意、人对广告信息的记忆以及人们对广告信息的印象。
个人定向理论(person-oriented theory)
主要根据个人变量的作用来预测和解释个体行为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的特征控制个体的行为。属该理论的人格范型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强调性和攻击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个人和集...
个人攻击(individual aggression)
个体产生心理冲突,缓解内心紧张状态的行为方式。一般仅以某一特定个体为攻击目标,不危及旁人。
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个体为预期事物采取的主要方法。一般用语言表达。个体据此观察周围世界并预期未来。若预期与经验相符,该构念即有用;反之,则...
个人构念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一译“个人建构理论”,亦称“个人构念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G. A. 凯利1965年提出具有现象学特征的认知人格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人都是科学家”,即所有人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创立能使自己准确...
个人构念心理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即“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心理学:一种人格理论(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A Personality Theor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G. A. 凯利的代表作。美国诺顿出版社1955年出版。集中反映作者的人格理论。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力图建立各种理论去预测未来,这种用以建构、解释、预见经验或赋予经验以...
个人及其社会:原始社会组织的心理机制(The Individual and His Society: The Psychodynamics of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书名。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卡丁纳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公司1939年出版。是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作。书中运用精神分析技术,详尽研究五种土著社会的文化形态及其基本人格结构,系统...
个人价值量表(Personal Value Scale,PVS)
调查人如何依据个人的道德理想来评价实际生活的价值观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者斯科特福1965年编制。有长本和简本两种形式。量表中的价值测题是以开放式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相关价值观而编制,并在...
个人建构疗法(personal construct therapy)
译“个人构念疗法”。美国心理学家G.A.凯利根据个人建构理论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G.A.凯利认为,“建构”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念或思想。人们为了应付世事都要创造自己的建构,以预...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亦称“身体缓冲区”、“有机体空间”。环绕个人躯体、不容许他人侵入的空间。心理学家索姆尔最早提出。无法具体触接,但有无形的界限,可通过观察法、报告法、情境法、演示法等来测量。不同部位因要求不同而表...
个人空间测量(measurement of personal space)
对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空间特征的测量。主要测量方法:(1)情境模拟法,1962年由库伊思首先使用,要求被试根据特定情境,把代表自己与他人的绒布图像摆在绒布板上面,考察个人空间及其特征;(2)...
个人空间侵犯(invasions of personal space)
一方不适当地进入另一方的个人空间。导致对方产生一定的压力,感到不舒服,并根据所受压力的大小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方式,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
测查自信水平的自我评价工具。美国心理学家施雷格1990年编制。编制根据是,自信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的主观评价。量表设六个维度:(1)学业表现;(2)体育运动;(3)外表;(4)爱情关系...
个人倾向(personal disposition)
即“个人特质”。
个人取向量表(Personal Orientation Inventory)
即“个人取向问卷”。
个人取向问卷(Personal Orientation Inventory,POI)
一译“个人取向量表”。自陈式团体人格测验工具。美国心理学者肖斯特罗姆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及其他有关最佳效用个人的资料编制而成。旨在测量自我实现程度。适用于心理年龄在14岁以上的被试。测试时要求...
个人史访谈(personal history interview)
即“临床访谈”。见“访谈”。
个人特点与态度改变(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titude change)
被劝说者自身的特点与态度改变有极高的相关性。个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原有态度;(2)人格特点;(3)个体信息加工方式。实验证明,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自主选择和自愿接受、自身协调一致、自...
个人特质(individual trait)
亦称“个人倾向”。G. W.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术语。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特质。根据其对人格所起作用的大小,分为三种:(1)首要特质,亦称“显著特质”、“首要倾向”。指个人生活中具有渗透性的占...
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
个体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包括职业目标、交往偏好、语词选择等确定个体独特性的事实。与“社会同一性”相对。体现自我是由个人独特的特征来定义。
个人文献(personal document)
个人文献法所用的研究资料,如日记、书信、笔记等。参见“个人文献法”。
个人文献法(personal-document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利用个人文献研究人格的方法。个人文献包括日记、个人写的论文、自传性札记、书信、录音等。其价值体现在它们是出白内在的动机而非对问卷或谈话的反应,能使研究者深入理解被个体认为最突出的...
个人行为及团体成就理论(theory of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group achievement)
即“团体绩效理论”。
个人性格(personal character)
弗洛姆人格理论术语。与“社会性格”相对。个体的性格特征。即个体间在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稳定差异。在个体气质、体质基础上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
个人需要(individual need)
亦称“第二需要”、“派生需要”。与维持生命没有直接关系,在第一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需要。如名誉、自我实现等。它们主要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对个体来说常常比第一需要更重要。
个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一译“对人知觉”。社会知觉的一种。个体对别人的看法,或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看法。如对人的印象、态度、偏见、嫉妒。个体在与他人接触交往时,常常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来形成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行为意向...
个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
即“当事人中心疗法”。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指个人在态度或行为上表现出独立特征的人格倾向品质。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我行我素,不重视别人意见,不遵从群体规范。该概念既不同于强调个体差异的个体性理论,又不同于强调个体价值的自主性概念。西方传统解...
个人主义心理犯罪论(individualistic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offense)
认为个人主义心理是导致犯罪的基本因素的理论。苏联犯罪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在《违法行为的原因》(1976)中提出,个人主义心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一种残留现象,主要表现在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结构中,普遍存...
个人资料问卷(Personal Data Sheet,PDS)
一译“个人资料表”。自陈量表的一种。由与被试心理行为有关的问题组成,反映和揭示被试一些心理状态的问卷。最初由武德沃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用于测量美国士兵的情绪稳定性以及是否有精神崩溃的倾向...
个体(individual)
亦称“单位”、“样品”。统计学术语。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样品或成员。是统计调查、试验或观测的最基本对象,是构成样本、总体的最小单元。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在某...
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一译“个别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能力或智力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
个体发生(ontogenesis)
一译“个体发育”。相对于种系发生(phylogeny)和种系起源(phylogenesis)。有机体从卵子受精到性成熟成年的发育过程。一些学者将此概念扩展延续到衰老和死亡。也指行为的发展。习性学...
个体发育顺序(ontogenetic sequence)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术语。个体每个器官或器官系统,都经历一个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一个特定时间上有其特征,其发展有着固定的顺序。如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性欲发展,依次经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
个体发展(ontogenetic development)
人类个体从胚胎时期开始经成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生理和心理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它通常用于人类发展心理学之中。
个体发展心理学(psycholog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见“发展心理学”。
个体间不相识群(anonymous group)
个体之间互不认识的动物群。与个体间相互认识的动物群相区别。有两种形式:(1)开放式,成员可替换,群的组成在不断流动;(2)封闭式,成员以某些特异特征如群的臭迹、窝的气味区别于非成员。开放群包括由...
个体间距(individual distance)
同一物种内个体之间避免惹起攻击而互相避开的距离。有的物种为零,如带条纹的绯鲤鱼可挨在一起游。但许多物种,虽有很强的合群性,但彼此仍保持富有种族特点的间距,如黑头鸥约为30厘米,大火烈鸟维持在60...
个体建构主义(individual constructionism)
发生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倾向。与“社会建构主义”相对。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该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一种以个体方式进行的认知结构逐渐建立的过程。儿童一步一步地建立认知结构,学习认识外界事物的方...
个体控制(individual control)
个体能自由选择目标行为、充分理解自己所处的情景、掌握一定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能控制事情发生的感觉。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有一种理论认为,在人口密度高的拥挤情景下,人们的个体控制感下降,并影...
个体潜意识(individual unconscious, personal unconscious)
荣格人格理论术语。与意识、集体潜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人格(或精神)的三个层次。为潜意识的表层,包括来自个人的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阈下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根植于潜意识深层的集体潜意识,...
个体认识(individual recognition)
个体之间依据外貌相识的现象。最常见于脊椎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也有零星的关于无脊椎动物有这种能力的报道,如甲壳动物土鳖、对虾等。通常发生在同种之间,也有少数发生在种间。一般配偶间、双亲和子...
个体商标设计(individual trade-mark design)
商标设计的一种心理策略。企业给每种产品的商标设计独特商标意象策略。这种商标设计能发挥其特有的心理功能,即触发消费者特殊的购买动机,并向他们提供满意的体验。这种设计策略,可使某一个体商标与公司分离...
个体特征研究法(idiographic approach)
一译“特殊规律研究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一般规律研究法”相对。以个别案例为分析对象,找出该案例的特殊规律,并由此提出关于同类案例的推论解释。人格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提出。他认为,心理...
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
阿德勒心理学的专称。侧重从社会因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神经症的成因与防治的心理学体系。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阿德勒1911年创立。主要论点:(1)强调个体的统一性,认为个人及人格是...
个体心理学发展观(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观点之一。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提出。认为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为达到至善或自尊而奋斗,从而抵抗人固有的自卑感。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影响其全部心理过程。人的所有重要生活问题都是社...
个体心理学犯罪论(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offense)
西方犯罪原因论之一。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等人提出。认为“自卑感的复合”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人具有保全自己的本能和权力欲,当这种欲望因身体或器官的缺陷、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和错误的教育而无法得到适当...
个体性别主义(personal sexism)
见“性别主义”。
个体选择(individual selection)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概念。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各个物种中的任何个体之间都有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个体对生活环境中各种生存压力的适应程度。是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演化原则的基础。换句话说,促使生物演化的自然...
个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 culture)
强调个人需要,注重个人成就的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相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独特的人。
个体咨询(individual counseling)
咨询者与来访者一对一地进行的心理咨询方式。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自助,即通过咨询,使来访者被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疏泄,并增加对自我或情境的了解,增强自信心与主动性,学会自己作出判断和决定,从而使人格得到...
个性(individuality)
一译“个别性”。将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那些特征之总称。即人格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也有把个性视为人格的同义词。若深入分析,个性与人格是有区别的:(1)个性指人的个体差异;人格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本质...
个性测验(personality test)
即“人格测验”。
个性差异问题(проблемы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ых различий)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著。苏联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61年出版。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能力与天才》、《音乐能力心理学》和《统帅的智慧》3篇论文,以《音乐能力心理学》为核心,作者认为...
个性的结构和发展(Структура и развитие личност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著。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为作者研究个性心理学的专著。内容包括:(1)对个性实质的探索;(2)列宁的反映论与个性学说;(3)个性是作为意识载体的人;(4...
个性定理(individuality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1条定理之一。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存在于人们各自对事件的构念中。G. A. 凯利认为,个体对所有的人或事的态度均以自己的看法为转移;现实是各人所知觉的现实。
个性化(individuation)
1. 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的活动中形成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模式的历程。它使人在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和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来与其他人的差异,使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人格)。 2. 一译“个体性”。...
个性化群(individualized group)
成员间彼此相识的动物群。只存在于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主要是鸟类和哺乳动物中。
个性化演出(individualized performance)
亦称“风格化演出”。20世纪在西方戏剧中出现的一种旨在摆脱在表演、舞美和编剧中占主导倾向的自然主义技巧的演出风格。它打破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代之以一种可以伸入到观众席的演出平台,试图由此消除演员与...
个性倾向性(personality trend)
人积极活动的指向性。个性的重要属性和最高水平。个性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结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心理成分构成。其中的倾向亚结构(又称个性的动力结构)层次最高,决定一个人态度的选择性与积...
个性心理特征(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其中,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
个性原则(принцип личности)
苏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认为活动着的人是完整的整体,研究完整的人是心理学的出发点。心理过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个人的,其特征依赖个性结构。人的个性虽就其自然基础而言取决于生物学特性,但其实...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
一译“潜源特质”。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与表面特质的区别在于:(1)表面特质由一个或多个根源特质引起,一个根源特质可影响几个表面特质。(...
跟车行为(car-following)
特定车群中的每一成员车辆都保持相同速度前后尾随行驶。目的是稳定行驶。其中,对两车间隙和相对速度的正确判断非常重要。通常,驾驶员依据前面车辆的行驶速度来估计自己的车速。减速时容易低估自己的车速,加...
跟随技术(following technique)
亦称“人导法”。向导带领盲人行走时,两人有效配合的行进技术。向导在前,一手臂弯曲,上臂自然下垂。盲人位于向导左后方半步距离,以右手握住向导弯曲之左手手肘上部,跟随其后。也可变换左右方位。要求向导...
跟随行为(following behavior)
有亲代照料的物种幼体偏爱靠近亲代的行为。如许多幼鱼孵出后总是跟在双亲后面,跟随时间的长短因物种而异。在许多早成鸟类中非常明显,称为跟随反应。文献中应用很广泛,包括幼雏对亲代的存在或消失作出的所有...
跟自我作对(turning-against-sel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自我防御机制。指把对外部某个对象的敌对转向内部的自我。其结果常导致心理不适、罪疚感、抑郁和受虐癖。
跟踪心理(mind in following criminal tracks)
亦称“盯梢心理”。侦查人员在跟踪侦查对象外出活动、证实犯罪嫌疑、获取犯罪证据的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主要体现在:(1)记忆的准确性。指侦查人员熟悉跟踪案件的案情,明确跟踪的目的和任务,熟记...
更年期(climacteric)
生殖能力终止的时期。源于希腊文“Klimkterikos'’,意为“顶点”。狭义指中年女性月经停止,丧失生育能力而引起身心失衡反应的时期。广义指由中年向老年过渡时因生理变化(如内分泌改变)而引起...
更年期心理卫生(climacteric mental hygiene)
心理卫生术语。更年期应注意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应采取的心理保健措施。更年期作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女性约在45岁~55岁之间,男性约在50岁~60岁之间。此阶段的主要生理变化是内分泌系统功能...
更年期忧郁(involutional melancholia)
抑郁症的一种。主要发生于中年后,女性较多见,其特点为激越和疑病症状,常因应激而诱发,可能与性腺退化等因素有关。由于家系调查发现本症亲属中情感障碍的频率较高,已不把它视为一独立的分类单元,故此术语...
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 syndrome)
心身障碍的一种。发生于更年期、以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和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生理和心理症状群。更年期是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通常女性在45岁~55岁期间,男性在55岁~65岁期间。此期个体内分泌功...
更生保护心理学(psychology of aftercare)
司法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走出矫正机构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的学科。研究目的是预防出狱者重新犯罪。研究内容:(1)出狱人出狱前的一般心理特征;(2)出狱人出狱前的社会心理训练;(3)...
更替卷(alternative form)
即“复本”。
工程人体测量学(engineering anthropometry)
人体测量学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用科学方法测量人体各类参量,并将测量结果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以确保其适用于人的使用。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1)从工程设计的观点探讨人体测量方法;(2)研究将人体测量结...
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其目的是使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的设计适合人体的各种要求,从而实现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合理配合,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
工程心理学原理(Основы инженерной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工程心理学的第一部著作。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主编。苏联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77年出版。为高等学校教材。系统论述工程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操作员对信息的接收、存储、加工和他们的机能...
工间休息(break)
工作间歇中的短暂休息。可缓解或减轻工作中的疲劳,保持或提高工作效率,有时甚至会使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其长短受工作强度、工作类型、工作久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缪勒尔根据有关研究提出,若接受...
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
物品或观念自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作用。与“表达价值”相对。是表达价值存在的先决条件,即某种商品只有对于消费者具有工具性的作用,才会具有表达价值,否则其表达价值也难于体现。该价值也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工具理论(instrumental theory)
运用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美国学者伯科威茨受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在所著《攻击:社会心理学的分析》(Aggression: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
工具使用(tool using)
动物把外界物体用作身体功能的延伸,以达到就近功利性目标的一种行为。与把弄物体的行为不同,后者不是动物自己身体的功能延伸。工具使用伴随进化而来。在有些动物身上,是高度专门化了的,与本能一样,是长期...
工具型领导(instrumental leadership)
以工作为主的领导风格类型。往往给员工详细的应遵循的工作规则和程序,以及细致的工作指令,让员工知道该做什么及不该做什么。研究表明,当工作任务是无结构的、复杂的,而且员工又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只有较...
工具性(instrumentality)
指工作绩效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其值在-1.0~+1.0之间。该概念源自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组织中的高绩效,总是获得报偿,故工具性的价值趋向+1.0。若高绩效没有产生报偿,则工具性的价值为0。
工具性犯罪(instrumental offense)
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与“表达性犯罪”相对。在理智正常的人实施的犯罪中占很大比例。犯罪人欲通过犯罪手段达到特定目的,如获取物质利益,获取赞扬,获得社会地位,摆脱不利处境等。多数以牟利为...
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
即“工具性侵犯”。
工具性强化(instrumental reinforcement)
在工具性条件作用中,实验者在有机体作出正确反应而给予有机体强化物的过程。在这种情景下有机体的行为实际上是工具性条件作用的产物。动物产生这种反应是因为受到正强化,亦即动物学会作出条件反应是由于紧接...
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一译“工具性攻击”。作为克服挫折之工具的侵犯。具有工具性价值。多拉德等人提出的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结果,挫折导致侵犯。一些研究发现,在侵犯能成功克服干扰(如挫折)的情景中,阻碍越强烈...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的一部分。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工具性条件作用(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即“操作条件作用”。
工具性行为(instrumental behavior)
指有动机、有目的的行为。该行为纯属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或工具。在组织中,领导对部属活动的设计、组织、控制及协调等均属这类行为。
工具性学习(instrumental learning)
通过工具性条件作用的实验程序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包括很大一部分动物的学习实验。所用实验动物主要是脊椎动物,其中又以哺乳动物为多,如大鼠、猫、狗和灵长类动物等。实验课题多种多样,有单一问题学习,也有...
工具性作用(instrumental role)
在家庭的社会网络中,父亲对儿童社会化的特殊作用。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父亲把社会规范引入家庭,并通过训练、要求和爱,使孩子摆脱对母亲的依赖。
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自己的实用主义思想体系的称谓。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
工商业心理学(psychology on industry and commerce)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由工业心理学发展而来。工业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便开始研究广告、商品推销等问题,并深入到商业人员的选择、训练、职业指导等方面,于是促成了本学科的诞生。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
工效学(ergonomics)
一译“人类工效学”,亦称“人类因素工程学”、“人类因素学”。人体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以人-机-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人体测量...
工业粉尘控制(dust control in industry)
采取各种防尘措施,减少生产环境中的粉尘,使其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防尘措施:(1)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使生产中尽可能少地产生粉尘,尽可能少地使用含游离二氧化硅的原料;(2)采用湿式作业,如...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
亦称“工业管理工程”。管理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由人、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组成的统一系统的设计、设置和改善。它运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对一个企业组织中的人力、机器...
工业化冲突(industrial conflict)
工业化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或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对这种冲突的研究有两种模式,即过程模式与结构模式。过程模式强调冲突的周期性、动态性的特征,如挫折、冲突产生、冲突行为、冲突反应、冲突结果、重...
工业化民主(industrial democracy)
组织决策中采纳员工的建议,主张让员工参与决策的行为。参见“参与管理”。
工业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s in industry)
工业企业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开始于从1924年霍桑试验。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哈佛大学教授梅奥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标志着它的正式创立。...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Human-Problem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书名。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著。1933年出版。该书阐述了工业组织管理中的人性管理方式,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际关系与员工的需要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行为科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还指出,管理者应...
工业心理研究
中国心理学家在工业心理研究方面的状况和成果。中国最早从事工业心理研究的是陈立,1935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曾筹建“疲劳研究实验室”,并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工厂开展调查研究,撰写...
工业训练(industrial training)
一种培训方式。旨在促使组织成员成长与提高组织效率。主要内容:(1)操作技能训练,使人机系统达到优化配合;(2)认知技能训练;(3)人际关系技能训练。
工业噪声(industrial noise)
工厂机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钢铁工业为70分贝~140分贝,机械工业为70分贝~130分贝,石油化学工业为60分贝~130分贝,建工建材工业为75分贝~120分贝,电子工业为60分贝~110分贝,...
工作安置(job placement)
亦称“职务安置”。人和工作的合理匹配。目标是既为个体安排最适合其特点的工作,又使个体能为组织作出最大的贡献。这两项目标有时不能同时达到,有时甚至可能是冲突的。这时决策者必须确定个体和组织目标哪个...
工作安全(job security)
在工作设计和工作过程中采用各种防护措施以消除或减少潜在危险源,防止事故。经常采取的措施有:强化安全意识的培训,加强设备维修和管理,建立合理的工作环境,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使用一定的个体防护用品等。
工作场所设计(workplace design)
对工作地和工作空间进行的设计。涉及工作地组织、工作空间布置和工位区域设计等内容。工作地组织指按工作目的、工作性质及已有的工作条件合理安排人员和机器,使两者达到最佳的配合。它分为产品定位式布置、工...
工作承诺(work commitment)
对工作的认同、尽职和投入的态度。斯蒂尔与I. W. 波特在研究工作动机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对组织的依赖”这一新的因素。他们发现,若员工了解到他们从工作的结果中能获得满足,工作表现就会好。随后他们使...
工作点评定(job pointing rating)
一种用来对某项工作职务的相对价值进行评定的技术和方法。先确定工作中需要付酬的项目及每一项目的等级,并给每一项目的每一等级分配不同的点值,然后确定各个项目具体表现在某一工作中的实际等级,最后再把该...
工作动机(work motivation)
一种社会性动机。指激起个体积极参与某项工作的动力。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两个条件产生。一是个体的需要,又称内驱力。即当个体被剥夺某一方面的需要时(如食物),这种剥夺就会激起个体去满足自己的那些“需要”...
工作多样化(job enlargement)
一译“工作扩大化”。工作设计的一种。让工人承担几项工作或缩短工作周期的工作内容再设计。旨在使工人减少工作单调感,增强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感,提高工作效率。如将分工细致的作业合并成独立的作业单位,或...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一译“职务分析”。了解和分析各种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性质等特点,并确定该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的研究过程。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1)正确描述职务的内容和实质,如分析职务的性质、范围、难易程度、...
工作丰富化(job enrichment)
工作设计方法。让工人参与生产计划、设计和管理。主要通过丰富工作的内容、加强工作的挑战性,以增强工人的工作成就感和工作动机,提高其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效率。如让工人自己决定生产指标、生产方法、生产计划...
工作负荷(workload)
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工作量。旨在测定和评价人机系统的负荷状况,努力使其落入最佳工作负荷区域。根据工作性质的差异分为体力工作负荷和心理工作负荷两类。与人的工作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当工作负荷较...
工作改进(work improvement)
任务(技术)与结构的组织发展技术之一。基于赫兹伯格等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其具体步骤:(1)选择一些任务;(2)对工作做些改变;(3)运用大脑激荡法,强化激励因素;(4)让员工参与,要求重视任务而非...
工作环境(work environment)
广义上指与工作有关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上指人的工作地周围的物理环境,如办公室、工厂、车间、工场等。对工作环境可从个体的、人际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体水平的分析集中在对工作直接发生作...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亦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人进行某项工作时的一种连续流动的记忆。实质上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组合而成的一个连续系统。英国学者巴德利和希奇1974年提出。一他们认为工作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工作记忆漂移模型(drift model of working memory)
将渐进的记忆过程概念化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过程是按照空间隐喻中的比较刺激对样本信息进行编码的。该模型由两个分离的结构组成:用来确认样本刺激的分析器和一个记忆空间。记忆空间里会有若干个(如3个)比...
工作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
团体人格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萨珀编制。含有测量多种工作价值观的分量表。如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意的追求、独立性、成就感、管理能力、工作环境、安全感、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等等。适用于大专学生,采...
工作间交往(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place)
工作中各部门、组织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发生在不同的场合。对工作绩效有重要影响。D. M. 艾伦等人1987年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协商交往,各部门交流信息,互相合作。这种交往往往是正式的、事先预...
工作间休息室(lounge in the workplace)
工作环境中供职工放松的休息室。若设计合理,能促进职工的凝聚,使其有满意感。应具备以下特征:(1)有一些吸引职工的项目,如信箱、咖啡、零食等小物品;(2)能吸引职工在休息室逗留,如排队等待新冲的咖...
工作精神(work ethos)
对工作价值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反应。对于不同的工作,个体的工作精神不同。P. R. 劳伦斯假设:工人更偏爱复杂的、责任大的、要求高的工作(高满足、低缺勤率),而对简单的工作缺乏热情。布鲁德通实验进一...
工作俱乐部法(job club method)
求职指导的方法。利用俱乐部的形式帮助失业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包括指导面谈技巧、人际沟通技巧、求职策略、寻找求职线索、利用亲友关系寻找工作等。该方法还具体指导求职信的书写、求职材...
工作扩大化(job enlargement)
即“工作多样化”。
工作联盟(working alliance)
即“治疗联盟”。
工作疗法(work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工作活动,排除心理困扰。其作用:(1)转移注意力,减轻症状;(2)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人保持社会功能;(3)使人体验到生活的意义,重建自尊与自信;(4)培养劳动习惯,训练劳...
工作轮换(job rotation)
不同个体之间工作内容交换的工作制度。旨在提高个体工作的多样性,降低工作单调带来的消极效应。作为一种短期的工作改进策略,没有从内在的工作特点方面着手去提高工作的激励程度。许多研究发现,只有丰富工作...
工作满足(job satisfaction)
工作者的一种工作态度。工作者对工作的期望与实际回报的比较决定工作满足的程度。对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1)工作满足的意义、内容,产生工作满意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研究工作满足...
工作面设计(work plane design)
对工作面的尺寸、高度和倾斜度等内容进行的设计。工作面设计合理与否,对操作者的效率和舒适性均有直接的影响。工作面尺寸的设计受工作姿势、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工作姿势可采用坐姿、立姿等形式,对应的工...
工作评定(job evaluation)
即“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job evaluation)
即“职务评价”。
工作曲线(working curve)
描述工作绩效随工作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纵坐标一般为生产量或生产效率,有时也采用单位产品的工作时间或准确率、正确率等指标。能反映出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从而为合理安排工间休息提供依据。典型的分为四个阶段...
工作热量(work calorie)
工作过程中人体产生的热量。可反映工作过程中人体能量消耗的情况,可作为工作强度的指标,为人机系统设计和劳动定额的制定与考核提供依据。实际应用中,鉴于产生热量一般需要消耗氧气,有时也以氧耗量来表示。...
工作任务类型(type of work tasks)
研究者对工作任务的人为划分。旨在研究物理环境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根据其性质,心理学家把工作任务分为五类:(1)文职类,辨别或抄写符号,如打字等;(2)运动类,如工人根据信号操作;(3)心理类,包括...
工作设计(job design)
一种以任务结构为中心的组织开发技术。对工作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人员素质和工作负荷等加以分析和组织,以达到人员、工作、环境最佳配合的过程。工作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是指对各操作动作的有效性、经济性、...
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
综合反映工作、生活条件的指标。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条件的好差及心理负荷的大小。起源于关于工作动机和工作激励等的研究。赫兹伯格认为其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前者指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后者指工作内...
工作时间(working time)
亦称“规范工作时间”。指每天连续工作的时间段,以及每星期工作小时总数。有以下几种形式:(1)弹性工作制。即个人自己决定何时开始工作,何时结束工作,但总工作时间不变。(2)压缩工作日制。即减少每周...
工作时制(work schedule)
工作时间的安排制度。包括一天的工作时数、一周的工作天数、工作休息周期和轮班工作制度等。前两项制度存在国别差异,但同一国家内部往往用法律或国家规定的方式予以统一。如中国以前是。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
工作说明书(job description)
亦称“职务说明书”。根据工作分析,对某项工作有关的任务、内容、性质、程序、责任、环境、雇工条件,以及必备的个人资格条件的规定和描述。内容包括:(1)工作名称。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或标题,以区别于...
工作特性模型(job characteristic model)
在工作设计中逐渐取代赫兹伯格双因素论的一种新的激励理论。1975年由哈克曼和欧德哈姆提出。其基础是A. N. 特纳和P. R. 劳伦斯的必备任务特性理论。该模型确定了工作的五个特性:(1)技能的...
工作限制测验(work limit test)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以特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量为标准,要求受测者必须做完规定工作,并依据受测者所耗时间来评定其工作能力。
工作向性和营养向性的活动(ergotropic and trophotropic activity)
生理心理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盖尔霍恩提出。用以描述有机体各系统之间和各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具有的指向动作和指向营养的趋势。工作向性使机体的功能倾向于活动,营养向性倾向于生息。其中一个被发动,另一个...
工作协商(work consultation)
参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雇主或管理者与其雇员之间的一种系统的、严格组织的磋商活动。其内容涉及工作内容、工作条件、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决策和协调等。协商双方可以个体水平、集体水平或双方委派代表的方...
工作心率(work heart rate)
工作过程中测得的心率值。以次/分表示。能反映心血管系统活动的一般水平,与人体能量消耗、摄氧量存在较大的相关,且测量十分方便。常用作人体工作负荷的重要指标。如工业中一般将工作心率为110次/分~1...
工作休息周期(work-rest cycle)
一译“作息周期”。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安排。参见“工问休息”。
工作研究(task study)
亦称“作业研究”。指以设计最佳工作方法为目的,对人的操作动作、时间和过程进行的测定和研究。是在F. W. 泰勒的时间研究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来又扩展到过程分析。包括内...
工作样本测验(work sample test)
按工作样本编制成的测验。工作样本是指某种工作技能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它作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实施时的标准。
工作依恋(work attachment)
员工对组织及其从事工作的依赖程度。斯蒂尔与I. W. 波特的研究发现,动机、能力技术与角色明晰度这三个因素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是“对组织的依赖程度”。其关键是:“组织对员...
工作意义(work meaning)
工作对个人生活的价值。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报酬。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2)活动水平。工作使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得以发挥,技术得到锻炼与提高。通过工作建立起实在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后得到心理...
工作应激(work stress)
工作系统偏离最佳状态而人又不能轻易加以校正时产生的紧张状态。产生原因为工作负荷不合理、工作环境恶劣或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障碍。会在体内引起一系列变化,如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体温、...
工作专业化(job specialization)
传统的工作设计的核心内容。指根据目的和任务,通过动作时间研究,把工作高度分化为一些细小的、单一的标准化的操作单元。其特点:(1)每个工人只完成每件工作任务中的很小的工序;(2)每个工人所要求掌握...
工作姿势(work posture)
工作过程中采用的特定身体肢体形态。常见的有立姿、坐姿、卧姿和仰姿。不同姿势下人体的施力大小、工作达及范围及各肌肉承受的负荷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对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如采用肩挎式方法携带重物时人体消...
工作族(job family)
一群类似工作的归类。主要用于人员安置。从事同一工作族的人员可视为同一个群体,他们具有相似的特性。工作族往往是根据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倾向来进行分类。同一族内的工作,在能力倾向方面所要求的条件均较为类...
弓状核(arcuate nucleus)
亦称“漏斗核”。第三脑室腹面漏斗隐窝入口附近的核团。位于下丘脑结节区。可延伸到正中隆起处。因在脑冠状切面上呈弓形而得名。其小细胞与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紧密接触,发出纤维达正中隆起外带,对控制腺垂体...
弓状束(arcuate fasciculus)
亦称“上纵束”。本侧大脑半球内部各叶间的联络纤维。在豆状核与岛叶上方围绕岛叶区走行,联络额、顶、枕、颞四个叶。
公安管理心理学(psychology of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法律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公安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安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1)公安组织管理系统中的个体心理,如警员的人格特点、需要和动机、激励个体发挥积极性的...
公安人员心理品质(psychological character of police officer)
从事公安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在中国,包括:(1)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和自觉抵制社会消极影响,慎独自律的高尚道德情感。(2)依法办事的责任感、使命感。(3)在工作中克服...
公共回归系数(commo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回归系数的一种。两个直线回归具有的相同回归系数。此时,两条回归直线平行,但未必是同一条直线。应用中可通过回归齐性检验看两个回归系数是否相等。
公共领地(public territory)
一译“公共区域”。在不违反使用规则的前提下,任何人可暂时使用的空间区域。如公用电话亭、网球场、图书馆的座位、公园里的长椅、走廊、门厅、扶梯和公用卫生问等。易出现使用高峰。其设计涉及使用密度、安全...
公共区(public zone)
建筑群或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用途的地带。属物理概念。与公共领地不同。参见“公共领地”。
公共区域(public territory)
即“公共领地”。
公共因素(common factor)
因素分析术语。与“特殊因素”相对。在因素分析中至少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有较大影响的潜在变量。对于正交因素(两两独立或不相关的两个以上因素)模型\(X=\mu+AF+\Psi\),其中\(F=(...
公共因素方差(common factor variance)
亦称“共同度”。一个观测变量在全部公共因素上的负荷的平方和。若变量\(Z_i\)在\(m\)个公共因素\(f_1,f_2,\cdots,f_m\)上的负荷为\(a_{i1},a_{i2},\cd...
公开交往(public communication)
交往的目的、内容与手段均可以让局外人了解的交往。可以是直接交往,如参观、访问、座谈、讨论乃至联欢等,也可以是间接交往,如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电视、广播中发布告等。
公开展示(public posting)
行为治疗技术。用图表、告示牌、标记等在公共场所展示一个人的成绩或分数,以提高其学习或工作效果。常用于学校。也用于企事业单位中职工的出勤、工作实绩考核等管理中。但对于某些需要保密的材料,不能采用此...
公路美学(highway aesthetics)
研究公路各组成部分及空间设计与环境的协调的科学。目的是使道路既具有保障车辆行驶的动态要求,又具有使人赏心悦目的外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成为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给旅客、驾驶员以舒适的旅途感。道路是...
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J. S. 亚当斯1967年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工资报酬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对人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人们不仅关心个人努力所得的绝对报酬量,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量与别人的报酬量之间的...
公平游戏疗法(fair play therapy)
游戏治疗方法。皮尔波斯提出。旨在为治疗者创造一个新的角色,帮助其在人际交互作用中承担责任。他认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过度限制治疗者,这可能导致儿童权利感的过分膨胀发展。他强调对儿童作出公平诚实的反应...
公然犯心理(mind of overt offender)
以公开方式实施犯罪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明知故犯。明知公开实施犯罪方式的不利性,易遭被害人和其他人的抵制,难掩犯罪痕迹,仍坚持公开实施,体现其认识上的胆大妄为,无所顾忌。(2)情绪...
公诉动机(motive of public prosecution)
检察人员作为公诉人进行诉讼,追究犯罪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有:(1)国家自卫动机。多数犯罪虽是犯罪人针对具体被害人的行为,但它同时危害了社会秩序,且有些犯罪行为直接针对国家制度,国家设立公诉人追究...
公诉人心理(mind of public prosecutor)
检察人员作为公诉人参与诉讼时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1)起诉心理。指公诉人认定案件事实和证据的思维活动,即公诉人通过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再认识,将其纳入一定刑法模式的思维过程。受公诉人的分析判断能...
公我(public self)
个体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关注外在标准的程度。与“私我”相对。卡弗和沙耶尔提出。高公我意识的个体更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的自我和外在标准。对他人的暗示敏感。
公益组织(commonweal organizations)
即“共同体组织”。
公寓(public housing)
即“大众居室”。
公寓电梯行为(elevators behavior in public housing)
人们在公寓电梯中的非言语行为。在拥挤的电梯中,人们常采用非言语行为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亲密-冲突理论认为,人与人交往时都有接近或避免的趋向,双方力量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交往双方合适的亲密程度。双方...
公寓儿童(children in public housing)
居住在公寓中,尤其是高层公寓中的儿童。主要特点是户外活动机会少。由于建筑上的原因,公寓内缺少专门的游乐场所,即使有一些游戏项目,时间一长,儿童也会因习惯而熟视无睹。如果在公寓外活动,父母常常不能...
公寓犯罪(crime in public housing)
由公寓建筑特点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犯罪。一般情况下,公寓内缺乏防御空间,居住者情况复杂,邻里关系不密切,这些都容易引起犯罪。有的公寓位于停车场、街道、娱乐场所附近,由于道路四通八达,罪犯易于逃窜,犯...
公寓犯罪恐惧(fear of crime in public housing)
公寓居民对犯罪行为的恐惧。由多种因素造成。如有的公寓建在城市中犯罪率较高的地方,公寓区内的空间常被流氓团伙占用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O. 纽曼解释,公寓建筑越向高层发展,防御空间越少,邻里之间的社...
公寓防御空间(defensible space in public housing)
公寓中容易实施监督和领域控制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间。如楼梯、人行道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O. 纽曼1972年提出。他认为,在建筑设计上,由于节省空间等原因,公寓中的这种空间比独立的房子要少,而正是这些...
公寓生活(life in public housing)
公寓居民的居住情况。公寓的环境、建筑设计,公共场地的卫生、绿化等,都有专人负责,居民的生活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公寓向高层、大规模的发展,公寓犯罪率的提高,以及建筑设计上缺少...
公寓拥挤(crowding in public housing)
公寓内人口稠密的状况。如许多家庭共享走廊、门廊等公共场所,私人空间较少,房间隔音设备差,听觉私密性低。与周围环境相比,公寓内房间间隔狭窄,从视觉上和心理上给人带来拥挤感,给人以消极的情绪体验。是...
公正观念(idea of justice)
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成分之一。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地理解和看待道德现象的认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发现,儿童公正概念的发展须经历三个主要阶段:(1)服从的公正。7岁左右的儿童对公正...
公职人员罪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from public functionary)
入狱前是国家公职人员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这类罪犯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原来社会角色的影响,其在改造期间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虚荣心理。原来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经历使其...
公众惨案(tragedy of the commons)
有限的自然资源被个人用于谋求自身利益、人们不能有效管理自然资源的状况。美国学者哈丁1968年在发表于《科学》杂志、题为“公众惨案”的文章中提出。会造成环境资源危机。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
社会距离的一种。演讲、报告、上课、演出及各种仪式活动中的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近程公众距离和远程公众距离。近程公众距离约在360厘米~750厘米之间,远程公众距离在750厘米以上。在远程公众距离中...
公众两难(commons dilemma)
亦称“社会陷阱”、“社会两难”。日常利益冲突难题。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即时个体利益的获得而不顾以后将付出严重代价。如“果仁游戏”:三人(或三人以上)围着一个浅的敞口碗,内...
功利性角色(utilitarian role)
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相对。角色扮演者,如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家、商人等,其行为要计算成本,讲究报酬。对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起重要作用,对社会...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为道德标准的学说。其先驱为17世纪的霍布斯,主要代表有18世纪的边沁、休谟、J. 穆勒、爱尔维修等。继承并发展历史上的幸福论与快乐主义伦理学思想,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认为人是...
功量计(ergometer)
为研究或训练提供标准体力负荷的设备。在劳动生理、劳动心理研究中,用于获得工作负荷水平与人体各种生理、心理反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立式功量计和卧式功量计两种类型。立式功量计类似家用自行车,但功量...
功能定位(localization of function)
大脑皮质特定区域调节各种体验、行为活动和心理的过程。中央前回控制躯体的随意运动,称运动皮质;中央后回直接接受从丘脑投射来的传递躯体表面信息的神经纤维,为躯体感觉皮质,触觉、压觉、温度觉和味觉都在...
功能风险知觉(functional risk perception)
消费风险知觉的一种。对商品功能不能达到期望水平的风险知觉。购买商品所涉及到的功能风险问题主要包括:(1)商品功能的作用和意义;(2)商品功能的合适性;(3)特定商品的功能与其他同类的竞争商品功能...
功能改变(change of function)
身体结构或行为模式的功能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经典的例子是从脊椎动物头盖骨的比较解剖中得到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中形成颌骨关节的骨头,到了哺乳动物,就演化成中耳的锤骨和砧骨,成为听觉器官的重...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
一个物体经常用于某种特殊的功能而使人们把该功能固定于这种物体的现象。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用来写字的等。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常常难以摆脱物体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不能灵活地解决问题。德国心理学...
功能接近效应(functional-near-effect)
美国精神病学家K. 戈尔德斯坦从神经心理学角度对大脑的心理功能所作的说明。他认为,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感受性决定其对某些刺激的效应。某种独特的刺激作用不仅会引起某些身体部位的兴奋和活动,且会使神经...
功能距离(functional distance)
建筑设计上可能影响个体之间交往密切性的空间。一般指门前过道、电梯、楼梯等。对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有深刻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观察已婚学生公寓中的友...
功能失调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 Scale,DAS)
用于个体不良生活态度或信念的测量工具。韦斯曼1979年编制。最初由100个条目组成,后发展为40个条目的版本。主要涉及人们追求完美、注重成就、过分重视别人的赞同等较片面的态度,如“没有好的容貌、...
功能失调性假设(dysfunctional assumption)
见“识别功能失调性假设”。
功能失调性想法日记(daily record of dysfunctional thoughts)
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即让患者每天在某一特定时间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水平(用百分制评分),记录此时发生的有关事件或活动、脑中出现的想法(即所谓的自动想法),并且在事后用更为积极的言语或想法替代先前出现...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以测定脑内含氧血红蛋白分布密度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学基础。虽然其原理,即回波平面成像(EPI)原理,1977年就提出来了,但直到1992年才问世。...
功能性技巧(functional skill)
由个体特殊能力倾向发展起来的特殊技巧。后天习得。如机械设计、绘画、写作等。
功能性家庭疗法(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利伯曼1972年首先使用。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尤其是受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影响,同时又将系统论引入治疗过程。其程序:(1)对家庭成员中的各种行为问题进行实验性分析;(2)制定具体的治疗...
功能性解决(functional solution)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描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详见“邓克尔问题解决模型”。
功能性精神病(functional psychosis)
精神病的一种。与“器质性精神病”相对。采用现代病理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尚不能发现有特殊的脑结构形态的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这仅仅是从病理解剖学观点出发、且限于目前所用研...
功能性知识(functional knowledge)
即“程序性知识”。
功能原则(functional principle)
系统组件(如显示器、控制器等)按其功能上的联系进行位置安排的原则。如将功能相近或系统操作中功能相关的显示器或控制器组装在一起;把同类设备上功能相似的显示器或控制器安排在相对一致的位置上。按功能原...
功效分析(power analysis)
心理统计学术语。在假设检验中,根据影响功效的因素,改变和控制某些变量,以提高功效值,使研究更有效、更科学的过程。与如下四个因素有关:(1)显著性水平(α)。在假设检验中,α越小,第二类错误就越容...
功用性阅读(functional reading)
亦称“工作型阅读”、“探测性阅读”。美国A. J. 哈里斯提出的阅读分类之一。指以获取信息为基本目的的阅读。主要包括根据需要而检索材料的能力(应用索引、词典、百科全书、文献目录、图书卡片档案等...
攻击(aggression)
1. 一译“攻击性”、“侵犯”。个体试图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的心理或行为。可能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攻击本能(aggression instinct)
一译“侵犯本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内在本能。主要有两种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源于弗洛伊德1920年《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的“死的本能”概念,认为当死的本能指向内部对象时,即表现为自毁行为,而指...
攻击行为发展(develop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个体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方面。人类个体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特点。(1)在发生频率和目的上,随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由工具性攻击行为向敌意性攻击行为转变。幼儿阶段不仅表现更多的攻击行为,而且...
攻击型(aggressive type)
亦称“敌意型”。霍妮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具有此类人格者采取反对众人的适应模式。企图控制和剥削他人,为寻求权力,不惜牺牲友谊;具有受人尊敬、羡慕和认同的需要;看待任何事物都基于一个出发点——获取...
攻击性防御(aggressive defense)
动物在自身或受其保护的子代受到其他动物攻击或威胁时发生的攻击行为。不是主动进攻,是被迫以攻为守。如打野狗时,它可能反咬;带雏的母鸡敢于攻击接近鸡雏的狗;占据领地的动物常常攻击侵入其领地的同种个体。
攻击性焦虑(aggressive anxiety)
亦称“攻击性罪恶感”。个体即将实施攻击行为时所体验的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由攻击冲动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所致,会使个体退缩并压抑攻击冲动。许多暴力性犯罪人都经历这种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非常强烈时,可...
攻击性青少年心理训练(psychological training of aggressive adolescent)
美国针对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矫正措施。主要根据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原理进行专题训练,重塑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美国神经病学家A. P. 戈尔德斯坦1978年提出。认为人格是统一的、复杂的...
攻击性运动项目(aggressive sport events)
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运动员的身体接触状况对运动项目进行的类别划分。国外分为五类:(1)直接攻击项目。运动员被鼓励最大程度地进行直接的身体性攻击。如拳击、摔跤、相扑等。(2)有限攻击项目。运动员可...
攻击性罪恶感(aggressive guilt)
即“攻击性焦虑”。
攻击压力(aggressive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面临袭击、批评或贬损自己的他人时所产生的压力。
攻心为上
主要是利用人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各种非武力的手段,或与武力相结合,对敌方将士的心理活动进行干扰,以便引起其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完全丧失战斗的决心和勇气。孙膑强调“凡伐国之道,...
龚廷贤
明医学家。字子才,号云林,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医学世家,任太医院吏目。对医学有深湛造诣。善于运用益智方剂治疗劳心疾病,如用坎离丹治疗“读书辛苦,学习易忘”,“勤政劳心、精神昏倦”,“思虑房欲...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先驱之一。字璱人,号定盦,一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仕途坎坷,屡遭排挤,后辞官从事讲...
巩固假说(consolidation hypothesis)
一种记忆形成学说。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赫布1949年对因颅脑损伤引起严重脑震荡而昏迷的病人不记得事故发生时的情景,只记得往事的现象,用神经生理学术语对G.E.缪勒和皮尔札克的“保持一巩固假说”重新...
巩膜(sclera)
眼球结构成分。约占眼球后5/6的外层眼球壁,色乳白,质地坚韧,不透明,与角膜共同组成眼球壁的外层。参见“眼球”。
共济失调(ataxia)
即“协调不能症”。
共栖(commensalism)
一译“共住现象”。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其中一方得到利益,另一方既得不到利益,也不失去什么。如许多动物居住在社会性昆虫巢中,可得到遮蔽,甚至从寄住方那里得到食物,并...
共情(empathy)
一译“神入”、“感情移入”、“投情”、“共感”。治疗者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分两个层次:(1)初级的共情,即局限于对某种情境作出具体情感反应,体现在一般...
共生(symbiosis)
两个物种的有机体或其中一种因不能独立生存而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有两种方式:互利,双方都得益;单利,仅一方获益,另一方既不获益也不牺牲什么。有一些学者仅指互利式。可发生在植物与植物(如真菌与藻类...
共生依赖(symbiotic dependency)
两个人(如母子、夫妻)之间相互依赖的现象。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玛勒1968年在所著《论人类的共生和个体性的变迁》中提出。在母亲同婴儿或幼童的关系中,有时会出现病态的、过分的依赖,儿童一旦离开母亲,心...
共时性(synchronicity)
一译“同步性”。两个或多个毫无因果关系的事件同时发生,其间似隐含某种联系的现象。关于其科学机理尚无定论。荣格的研究认为,是个体某些经验的结果,有时亦出现在分析心理治疗中。荣格依据三个标准判断共时...
共塑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
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同代人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要大于前辈人教化的作用。如青年人亚文化、大学生亚文化、女性亚文化等。其与前塑文化的失衡通常形成代沟,使青年人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出现反传统现...
共同被告人心理(mind of joint defendants)
同一刑事(或民事)诉讼案件中互相牵连的两个以上被告人在法庭上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共同被告的角色。共同被告人有共同的利益,会实行内部合作,构成共同防御,以维护共同利益。与在刑事(或民事)案件...
共同度(communality)
即“公共因素方差”。
共同犯罪心理(mind of joint crime)
两人或两人以上出于共同动机和目的而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其基本特征:(1)共同故意性。共同犯罪心理的前提和基础。(2)目的统一性。维系共同犯罪的内在动力。(3)心理趋同性。即共同故意产生过...
共同故意(joint intention)
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成员对共同实施的犯罪将导致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希望或放任的心理状态。根据产生的时间特征,可分为:(1)事先无通谋,临时纠合在一起,相互沟通后产生的共同的犯罪故意,导致突发型、...
共同规律研究(nomothetic research)
见“人格研究”。
共同活动(common activity)
两个以上的人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现实而引起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者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条件,彼此有直接接触的可能;(2)参与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彼此对活动的...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
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与“独有特质”相对。许多个体共有的特质。
共同体验(common experience)
某些人或群体由于某一事件而引起的相类似的情绪状态。分三类:(1)无意识的情绪感染。这是群众心理的特征。人群中因某一真实或想象的特殊情景(如突然降临的危险)而引起的惊吓、叫喊、逃窜等行为会在顷刻之...
共同体组织(commonwealth organizations)
亦称“公益组织”。根据组织的目的划分的组织类型之一。像非营利组织一样,只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但是,共同体组织提供的服务是针对全体人员的标准化服务,而非选择性服务。如警察局的职能是保护所有的公民,而...
共同性定理(commonality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1条定理之一。指人们之间的相似性是出于建构经验的方式(即认知方式)相同,而非出于共同经验的彼此相似。若两个人对事物有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论其先前的实际经验如何,...
共同要素说(theory of common elements)
即“相同要素说”。
共同因素(common factor)
即“公共因素”。
共同中介说(theory of common mediation)
解释概念形成的一种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为代表。研究表明,经常与某特定客体一起出现的某些刺激,可与该体引起的全部外部反应相联系;当这些刺激单独出现时,就能成为客体的符号,引起行为系列中的片...
共享空间(sharing space)
公众共同使用的空间。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根据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创造出来的建筑空间。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并促进人们彼此之间更多的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在梁柱结构的空间设透光顶棚;有适宜的...
共振峰(formant)
频谱图显示的被加强的频带。即由语音中元音的强谐波构成的峰。其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图中横坐标是频率,纵坐标是振幅,\(f\)是一组包络峰中最强谐波的频率值,它是基频\(F_0\)的整数倍,\(f-F...
供词心理(mind of statement)
影响刑事被告人在审讯中所作供述和辩解的各种心理因素。包括:(1)被告人供词中的感知因素。被告人实施犯罪时对主客体的各种活动及其他有关事物的感知与侵害客体的性质、行为的性质、行为人情绪等因素有关。...
供述心理学(psychology of confession)
司法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作有罪供述和无罪辩解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侦查、起诉、审判等不同诉...
供养压力(nurturance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在接受礼物或他人的同情、宽厚时产生的压力。
沟(sulcus)
大脑半球表面深浅不同的沟。大脑半球皮质的2/3掩蔽在沟的底和壁上。可能因大脑皮质各部的发生速缓不均而产生。大脑半球表面在胚胎第六个月时,开始出现沟回,出生后逐渐完成。
沟通(communication)
一译“交流”。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心理学侧重于个人之间的沟通研究。通过它,交流观点、思想、意见、情感和态度等,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合作。它是一个影响和改变对方态度的...
沟通技能训练(communication skill training)
一译“交往技能训练”。行为治疗技术的一种。旨在改善两人或更多人之间的沟通水平。着重于使患者掌握正常人际沟通必需的技能,包括:(1)适度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涉及视觉、听觉及身体行为反应等;(2)交...
沟通模型(communication model)
一译“沟通模式”。用于解释沟通过程和分析沟通形式(即解释信息传递过程)的理论假说。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沟通模型强调传递信息者到受者的单向流程。最具代表性的是申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型(如图1),把信...
沟通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一译“信道”。由信息发出者到信息接受者之间完成信息传递的途径和媒介。可分三种:(1)口头沟通。指借助口头言语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如交谈、讨论、演讲等。(2)书面沟通。指借助书面材料进行信息交流...
沟通忧虑自陈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
测量个体与他人沟通时(包括真实的和想象的情境)产生焦虑感水平的工具。美国学者麦克斯基1982年编制。测题涉及四种情境:(1)小组讨论;(2)会议表现;(3)公开演讲;(4)两人交谈。适用于初中以...
沟通中的噪声(noise in communication)
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干扰或曲解信息的任何因素。如声音受损或太小、太快、太抽象,发送者发出令人困惑的指示,接受者心不在焉,没有注意,在环境中还有其他声音以及激动的情绪等。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对信息的...
钩束(uncinate fasciculus)
大脑半球的联络纤维。位于岛阈下方。呈钩状,绕过外侧裂,联络额眶回与颞叶前部。位于深部的部分纤维联络额叶和枕叶,称枕额下束。
构念(construct)
指心理学研究用来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模式而构想出来的概念。属于更抽象、更富于假设性的概念或特质,如智力、创造力、言语流畅、焦虑等。这些构念往往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它们都有其心理上的理论基础。依赖各...
构念共同性(commonality of construct)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指具有相似经验者可共有同一构念。但其在每个人的构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如聪明一愚笨是学生共有的一个构念。
构念系统(construct system)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人们用以预期未来的理论。G. A. 凯利以科学家为模型描述所有的人,认为所有的人都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创立能使自己准确预期未来的理论来减少不确定性,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一译“构想效度”,亦称“逻辑效度”。效度的一种。测验能测到某一理论构念或特质的程度。克龙巴赫和米尔1955年提出。构念是指心理学理论涉及的抽象、假设概念或特质,如智力、焦虑、动机、压力等。选择测...
构图的视觉感受(visual sense of composition of a picture)
美术形式感的一种。美术构图在视觉上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构图给人的心理感受有着巨大的差异。底在上部的倒三角形构图给人以不稳定地感受,而底在下部的三角形构图则给人以稳定感;对象处于正中的构图常常给...
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即“构念效度”。
构音缺陷(articulation disorders)
言语表达中不能发出正确语音的言语障碍。表现形式有:(1)替代症,将一个音说成另一个音,如以de代ge,将哥哥说成dē dē;(2)省略症,往往丢掉某些音素,将“代”dai说成“大”da;(3)歪...
构造心理学(structural psychology)
亦称“构造主义”。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后产生的第一个学术派别。19世纪末由冯特在德国始创,后由冯特的弟子铁钦纳带入美国,于1898年定此名,与机能主义心理学相抗衡。基本主张:心理学应以直接经...
构造游戏(constructiv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幼儿通过想象,利用积木、砂土、积塑以及竹制和金属结构材料等把现实生活的建筑物体形象再现出来。特点:(1)一种创造性活动;(2)一种操作活动;(3)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幼儿对生...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即“构造心理学”。
购后行为(postpurchase behavior)
消费者购买商品后进入感受阶段开始出现的行为。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表现:(1)购后不协调行为,即对自己所作的购买决定感到怀疑或忧虑。(2)使用产品的行为,即对已作的购买决定无可置疑,并乐于使用该产品,...
购买程序(purchasing procedure)
亦称“购买心理程序”、“消费者决策”。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与变化各阶段的排列组合顺序。不同的学者对消费者购买心理程序有不同的划分。参见“购买过程”。
购买动机(motive in purchasing)
亦称“消费动机”。推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内在驱力或内部原动力。可分为一般购买动机和具体购买动机。前者可有各种模式,其中有“需要层次模式”,包括生存购买动机、享受购买动机、发展购买动机等;“心理型模...
购买动机调查(motive research in purchasing)
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调查。比一般的市场调查更加深入。具体方法分为两类:(1)直接的动机调查法,包括详细面谈法、深度面谈法、小组面谈法等;(2)间接的动机调查法,包括投射法(如角色扮演法、语言联想法...
购买动机诱导(покупательная мотивационная индукция)
售货员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强化顾客的购买动机,使其对商品产生喜欢倾向,并采取购买行为的过程。当顾客的购买与否的动机处于相对平衡时,即倾向购买的力与阻碍购买的力相互作用达到相对均衡点时,若加以诱导,...
购买动机总和(покупательная мотивационная совокупность)
推动消费者某一购买行为的若干动机的总和。有研究者指出,现实生活中由单一动机引起的购买行为为数不多.它们一般是在多个动机共同驱使下发生的,是多种有意识和无意识动机总和的结果。该总和基本上有两种方式...
购买过程(purchasing process)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行为过程。学者们对这一过程的划分尚不统一。(1)三阶段说。有两种分法。一种分法:①感知阶段,即消费者接触商品的起始阶段,感知商品的存在并伴随着注意;②喜爱阶段,即消费者对商品表现...
购买基准(standard in purchasing)
消费者经过学习而建立起来的比较持久的购买行为标准。其建立受社会文化环境、以往实践经验和外界信息的影响。是消费者确立购买动机与选择购买方案的基准。舍此就会在购买中表现出犹豫不决或不随意性的特点。
购买决策(purchasing decision making)
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对象(商品或服务)中选择一个的活动过程。分为基本购买决策、商标购买决策、购买途径决策三种类型。有四个阶段:(1)需要的认知,即消费者意识到有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要,知...
购买能力(purchasing ability)
亦称“消费者购买能力”。消费者顺利完成购买商品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可划分为多种能力,如对商品的辨别与挑选能力、对商品的评价与鉴赏能力、购买决策能力、讲价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对广告宣传的感知能力...
购买情绪(mood of purchase)
消费者对购买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体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购买现场的环境气氛、售货员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社会情绪、个人情绪等。其变化既能促进购买行为,也能抑制、破坏购买行为。
购买人信息过程(information process of purchaser)
购买人(顾客)接收商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脑中贮存、处理和加工,以形成购买意识,进而产生购买行为的过程。可以分为密切联系的感知和认知两种水平。感知水平是指商品信息传递给人的感官后引起反应的规律,...
购买心理(purchasing mind)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主要包括购买需要、购买动机、购买能力、购买决策以及购买行为。它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社会风气、社会科学技术等等。
购买心理程序(psychological program of purchase)
即“购买程序”。
购买心理阶段(psychological stage of purchasing)
见“购买过程”。
购买信号(purchasing signal)
美国销售心理学家德格鲁特在其著作《销售心理学》中使用的术语。指顾客因某种情绪或情感被唤起而产生的生理变化。被认为是情绪或情感的生理成分。如顾客在花大笔钱购买商品前,有可能出现心跳加快、手心冒汗、...
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消费者执行购买决策的行为。亦即消费者在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下,为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购买活动。是人们的需求和购买动机的具体表现。杜本然在《商业心理学》一书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作了以下归类:(1)按...
购买意向(purchasing intention)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倾向性。消费者实际购物行为的指示信号。通常根据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商品购买可能性转移的速度、方向和规模来测量。
购物环境效应(context effect of purchase thing)
购物环境对顾客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包括两类:(1)物理环境,主要是商店的房屋建筑、外貌、内部空间、陈设、装饰与色彩、照明、温度、通风状况、音响、商品的丰富性与陈列、卫生状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2...
购销四状态(four-state of buying and selling)
顾客与营业员在买卖活动中,情绪与积极性结合的四种状态。苏联心理学家林切夫斯基提出。(1)情绪好且积极性高。当人处在这种状态下,高兴、活力强、爱和人交往、心怀好意。顾客倾向于购买,营业员服务热情,...
估计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estimate)
通过计算得到的测量误差分布的标准差。计算公式为\(SE=s_x\sqrt{1-r_{xx}}\)。式中\(SE\)为估计标准误, \(s_x\)为实得分数的标准差,\(r_{xx}\)为测验的信...
估计离中参数(estimated non-centrality parameter,NCP)
拟合模型所得的\(\chi ^2\)减去其自由度所得的差。
估计量(estimator)
用于计算总体参数估计的样本统计量。若\(X\)是统计总体(即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f(X)\),且\(f(X)\)的分布形式已知,但依赖的参数\(\theta \)未知,为估计\(\the...
孤独感(feeling of isolation)
孤单寂寞的消极情感体验。有此情感体验者对人际关系有一种不现实的看法:要么高估他人而贬低自己,要么贬低他人而过分抬高自己。埃里克森认为,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六个阶段,即亲密对孤独阶段(18岁...
孤独和反常儿童的行为评定工具(Behavior Rating Instrument for Autistic and Other Atypical Children,BRIAOAC)
儿童行为评定工具。用于孤独和反常儿童的行为评定。鲁顿伯格从1962年开始编制。1966年发展成为孤独儿童行为评定工具(Behavior Rating Instrument for Autisti...
孤独症(autism)
一译“自闭症”。完全朝向和融于自我的状态。脱离现实,脱离人际关系,完全沉迷于个人的欲求和想象之中。属幻想型的我向思考方式。幼儿孤独症是一种儿童期全面发育性障碍,以交往障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和行...
孤立脑(encephale isole)
神经生理学实验用动物标本。人为制作而成。在延脑和脊髓连接处的枕骨大孔横切,中断脑与脊髓的联系。主要用于研究脑干网状结构在睡眠与觉醒中的作用。从脑干以上横断,动物将陷入永久性睡眠状态;从脑干中间横...
孤立说(theory of isolation)
一译“绝缘说”。审美心理学理论。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创立。主张艺术区别于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孤立。即认为只有将事物从其他事物中孤立出来,不考虑它的原因和结果,才能产生美的事物和个人的审美享受。他认...
孤立型(detached type)
霍妮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此类人格者采取远离众人的适应模式。运用放弃策略解决内心冲突。对外部施加的限制和约束具有抵触情绪,有强烈的获得自由的愿望,为寻求自由,不惜牺牲友谊和成就,常使自己与别人之...
孤立罪疚(separation guilt)
见“存在的罪疚”。
孤僻儿童(autistic children)
自我封闭儿童。社会行为与心理不能适应环境,不能或不愿与人交往,表现沉默、冷漠、退缩。有以下特点:(1)语言发展较差,特别表现在与人沟通方面;(2)社交困难,不能或拒绝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3)防...
孤束核(solitary nucleus)
脑干内内脏感觉核团。左右各一。可分为三部分:(1)内侧部,位于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的背外侧;(2)背内侧、背外侧、腹外侧亚核,围绕孤束周围;(3)小细胞亚核,位于极后区下方。内侧部细胞除向上延至比迷...
孤星(isolated star)
亦称“嫌弃儿”。人际选择中被群体大多数成员疏远的人。每个群体中都有。调查表明,这些人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如自私自利、自高自大、孤僻不合群等。但在群体处于松散阶段时,由于群体目标和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Ancient Chinese)
书名。日本的中国学学者笠原仲二著,1979年版。通过对中国古文学、典籍、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考察,探讨了中国人美意识的起源、演变、实体及本质。认为中国人原初的美意识起源于味觉,然后依次扩展到嗅觉...
古迪纳夫
古迪纳夫(Florence Laura Goodenough,1886—1959) 女。美国心理学家,画人测验的创始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霍恩斯代尔。1924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古迪纳夫画人测验(Goodenough Draw-A-ManTest,GDAMT)
即“绘人测验”。
古典犯罪学派(class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
亦称“刑事古典学派”。反映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犯罪学思想流派。犯罪学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学派。产生于18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和英国法学家边沁。18世纪...
古典管理学派(classical school of management)
一译“经典管理学派”。20世纪初的前20年间形成的系统阐述管理理论的学派。他们的理论是传统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故又称“传统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和组织原理两大方面。F. W. 泰勒是科学管理的...
古典行为主义(classical behaviorism)
亦称“S-R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主张心理学应放弃对意识的研究,以可观察证实的客观行为为研究对象。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结合...
古尔德
古尔德(Daniel Gould,1952— ) 美国运动心理学家,运动心理学咨询专家。1973年在纽约学院大学获理科(体育)学士学位。1974年在华盛顿大学获理科(体育和体育社会心理学)硕士...
古里扬诺夫
古里扬诺夫(Евген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урьянов,1889—1960) 苏联心理学家。大学毕业后任中学和中小学教师进修班教师。1932年起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
古列维奇
古列维奇(Константин Маркович Гуревич,1906—2007) 苏联心理学家。193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心理技术专业。1940年毕业于莫斯科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古皮质(archicortex)
种系发生过程中最古老的皮质。在人类,只见于颞叶内侧的海马、齿状回、下托等异源皮质部分。其细胞构筑一般只具三个基本层,即多型细胞层、锥体层及分子层。由于新皮质极度发展而被推向半球的内侧面。接受内嗅...
古斯塔夫松简短心理疗法(Gustafson's brief psychotherapy)
古斯塔夫松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增强患者战胜自我的能力。包括三个阶段:(1)预备性会晤阶段,大约30分钟,主要确定患者需要何种帮助,并查看患者的兴趣与治疗计划能否配合。他强调该阶段要获取两方面...
古泽平作
古泽平作(1897—1969) 日本临床精神分析学家。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2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医学部。1931年任该校精神科教研室副教授。1932—1933年留学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学习教...
谷氨酸(glutamic acid)
氨基酸的一种。在中间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脑组织中含量很高。对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和甲壳动物的神经元具有强去极化作用。作为兴奋性递质,可能与感觉传人和睡眠一觉醒活动有关。现已证明,小脑颗粒细胞是谷...
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能使谷氨酸脱羧转化成氨基丁酸的一种酶。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网膜中。以磷酸吡哆醛为辅助因子,75%~80%存在于突触体部分。它催化产生的γ-氨基丁酸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一种抑制性递质,对生物体...
谷鲁斯
谷鲁斯(Karl Groos,1861一1946)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美学家。曾任吉森大学、巴塞尔大学、杜平根大学教授。受席勒的艺术源于游戏冲动观点的启发,提出“内摹仿”说。认为游戏和摹仿...
骨导测听法(bone conduction audiometry)
听阈测定方法。即用位于被试耳后乳突部或前额部的骨振动器振动颅骨将声音传至内耳来测定听阈。与气导测听法(即以气导耳机发出的声信号经被试的外耳和中耳直接传至内耳,以测定听阈的方法)相比,在被试听力...
骨骼年龄(skeletal age)
生理年龄的一种。以个体骨骼的骨化为发育指标评定的个体生长发育年龄。具有性别差异。评定时一般将个体的腕骨、掌骨和指骨等骨骼的X光照片同各年龄个体骨骼成熟的X光照片作比较后确定。
骨力
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提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她所倡导的是一种“多骨微肉”即清瘦遒劲的书法艺术风格。以“骨力”论书,...
鼓动(agitation)
宣传活动。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激起人们的情绪,以达到特定的宣传目的。具有情绪性、激励性和弥散性等特点。其效果受鼓动者的身份、心理特征、宣传能力,被鼓动者的性格、实际心理状态(当时的需求、精神状态、...
鼓励(encouragement)
社会激励手段。用物质或精神刺激来肯定个体,激发其良好的心理动机,使其将外在刺激内化为适当行为。具体有表扬、授予荣誉称号、批准加入先进组织、发给奖金等。可满足个体的某种生理和心理需要,激发其内在的...
鼓膜(tympanic membrane)
外耳道与中耳之间的一层膜。外耳、中耳和内耳为声音的感受系统。中耳内有三块听小骨:连接鼓膜的叫锤骨,后面为砧骨,最后为镫骨。镫骨的内端附着在内耳耳蜗的卵圆窗上。受声波的刺激而振动。通过与听小骨、卵...
鼓索(chorda tympani)
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在面神经管内出茎乳孔前约6毫米处发出,从后方进入鼓室,沿鼓膜内面前行,横过锤骨柄的上端,达鼓室前壁,再穿岩鼓裂,出鼓室,至颞下窝,在窝内行向前下,以锐角从后方并入舌神经。含有两...
固定(fixation)
研究机体或组织结构必须采用的一种组织学方法。基础医学和生理心理学的一些实验研究常常要对脑的结构进行组织学检查。为防止离体的脑组织自溶和腐败,必须破坏脑组织本身具有的分解酶,消除有害细菌对脑组织的...
固定标尺显示器(fixed scale displays)
亦称“标尺固定指针运动显示器”。动态数量显示器的一种。由运动的指针指向固定标尺上的刻度值以显示信息状态的显示器。有窗式标尺型、圆形标尺型、半圆形或弧形标尺型、水平标尺型、垂直标尺型五种。在显示的...
固定程序式问题(fixed-solution problem)
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按一定程序或方法即可得到答案的问题。如教科书中的练习题。
固定答案式题目(fixed-answered question)
即“封闭式题目”。
固定动作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
即“固有动作模式”。
固定角色疗法(fixed-role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个人构念心理学家G. A. 凯利倡导。以人格塑造理论为基础。具体做法:来访者与治疗者首先进行讨论,并由治疗者协助来访者写出一份自我鉴定;然后治疗者帮助来访者写出反映他将要扮演...
固定指针显示器(fixed pointer displays)
亦称“指针固定标尺运动显示器”。动态数量显示器的一种。由运动标尺落在指针位置处的刻度值显示信息状态的显示器。有窗式标尺型、圆形标尺型、半圆形或弧形标尺型、水平标尺型、垂直标尺型五种。在读数范围大...
固有动作模式(innate action pattern)
一译“先天动作模式”,亦称“固定动作模式”。先天性本能行为的基本单位。习性学家洛伦茨和廷伯根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们认为,固定动作模式是物种典型的刻板行为,一个物种的所有成员,至少是同一性别的...
固执(willfulness)
消极抵制他人的建议或意图的反应倾向。一般带贬义,被视为不成熟和不独立的表现。
固着(fixation)
一译“固着作用”。精神分析理论术语。(1)在人格发展中,促使个体心理性欲发展的力比多这种心理能量滞留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继续向前发展的现象。表现为个体的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不随年...
固着作用(fixation)
即“固着”。
故事续成法(method of story completion)
以人格投射理论为依据,研究儿童性格和品德发展的一种方法。向被试提供一个或几个简短的道德故事,当讲到故事的主人公必须作出道德抉择的关键时刻停下来,然后要求被试继续讲完故事或询问被试故事中的主人公将...
故事语法(story grammar)
篇章结构分析方法假设。用于说明有关故事结构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形式和分析机制。鲁梅尔哈特根据对寓言故事结构的分析1975年提出。其基本核心是一系列用来分析和构造故事结构的重写规则。如故事布景+情节...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一译“事故树分析”、“缺陷树分析”。分析事故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6442—86),故障树方法可定义为: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
顾拜旦
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 法国教育家,近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大学毕业后即从事体育工作。青年时期即主张举行世界性体育比赛。1887年作题为“法国和...
顾恺之
顾恺之(约345—约406) 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在画论上,提出“传神写照”、“迁想妙得”...
顾客方格模式(customer check model)
顾客既关心购买又关心与推销员关系的模式。美国学者R.R.布莱克和J.s.莫顿的推销理论认为,顾客面对推销员的推销活动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完成购买任务,二是与推销员建立良好关系,由此构成顾客方格...
顾客心理学(customer psychology)
商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顾客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顾客是消费者,但消费者不一定是顾客,只有那些到商店购买商品或光顾的消费者才称为顾客。消费者心理是顾客心理的基础,顾客心理...
顾问人员(consultant)
为心理卫生或心理治疗专业人员或治疗者团体提供特殊帮助和忠告的资深人员。其含义常与指导者或督导者相交叉。但也包含那些具有治疗者资格而相互帮助的人员。有时特指T组训练的领导者。
雇佣(hiring)
人员选拔的一种主要方法。组织从外部通过选拔的方法来选拔员工。其优点:(1)能有效防止组织内部的近亲繁殖;(2)培训费用减少;(3)新的人往往带给组织新的思想与前景。
寡欲
主张尽量减少欲望的观点。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要求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十章》)不要有过分的欲...
挂钥匙儿童(self-care children)
一译“自我照料儿童”。指自已带钥匙进出家庭,而缺少父母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很多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庭,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生活,孩子放学后总是自己呆在家里。也有些是因为双亲都在外...
怪诞(weirdness)
艺术作品以离奇古怪、荒诞无稽的手法塑造形象而产生的审美特征。常用于表现喜剧性对象或讽刺性对象。往往伴随着夸张和变形,形成虚幻性、畸态性、非理性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并不排斥内涵的现实性、倾向性和目的...
怪癖型人格障碍(eccentric 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障碍的一种。其特点:患者具有有别于正常人的顽固的癖好。较严重、常见的类型有:(1)纵火癖,亦称“纵火狂”。一种在难以抑制的纵火冲动支配下采取纵火行为,以纵火为最大乐趣的意志控制障碍行为。并非...
关键分数(critical score)
亦称“切点分数”。测验取舍标准。根据某一取舍或决定成败的标准,处于按高低排列的分数系列中关键点的分数。该分数以上为成功者或录取者,以下为失败者或未被录取者。如现行大、中、小学升级考试中的60分,...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即“最佳期”。
关键事件方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
弗拉纳根1954年设计的人事评价方法。在工作分析中,只允许列出好的与坏的两类关键事件,通过计算出两类关键事件发生的频度,以达到对个体的工作评价。
关节觉(joint sensation)
对肢体伸、屈、外展、内收及旋转等关节运动的感觉。借助附着在骨骼的肌肉收缩来进行。
关联原理(principle of context)
格式塔心理学家用来解释消费者知觉的原理。为便于消费者知觉和理解,呈现给消费者的各种刺激物,必须遵循相互联系、联属、相关的法则。认为广告的创意及措辞必须通俗,图画与文字必须互相配合、支持。
关系(relationship)
已建立起空间或社会定位的动物一段时期内行为一贯和重复关联的现象。社会定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就是配偶亲合活动。其存在常常很难在方法学上加以确定,要求借助发生频率、种类、质量、模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向性...
关系家庭疗法(contextual family therapy)
一译“情境家庭疗法”。家庭治疗方法。代表人物是波斯措梅尼-纳吉、史第尔林。强调家庭问题必须在多个维度构成的背景中才能被理解和解决。这些维度不仅包括个体心理学、人际互动现实,还包括生活中各种不可避...
关系疗法(relationship therapy)
注重治疗者和患者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同类型心理治疗方法。布伯和沙利文创建。布伯看重人们的直接交往经验,认为心理治疗涉及人际间的真正交往。其观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流行。沙利文将人看做是与其他人相...
关系论(theory of relation)
关于认知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认为关系是各种认知活动的关键,在认知过程中,对象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决定对象整体的性质。如知觉是被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反映;刺激之间的关系可作为条件刺激;学习...
关系特征(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
组织内各种关系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导致冲突产生的潜在原因之一。强调关系特征的学者认为,不公平能刺激冲突,但视人们能接受的不公平的程度而异。在那些个体能忍受相当高程度的不公平的组织里,即使有不公平,...
关系增进疗法(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therapy)
原为训练父母技能的方法。旨在训练父母与儿童积极交往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正确表达情绪体验,加强亲子联系,从而减少儿童适应不良的行为。现用于改进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旨在使来访者学习表达积极情感的技巧,...
关心(care)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八种美德之一。年长一代训练年轻一代,促使他们健康发展并关心其幸福的品质。形成于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七个阶段,即繁殖对停滞阶段(25岁~65岁),是繁殖意识超过停滞感的结果...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自然情境中搜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方法。观察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非系统观察和系统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控制观察和无控制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直...
观察技术(observation technique)
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的技术。包括记录表、等级量表、叙述性的描述和相互作用编码系统等。所有这些方面有以下的共同要素:(1)明确的观察目的。(2)操作定义。它可使观察工作遵循预定的规则进行,并使不同的...
观察力(observational ability)
一般能力的一种。敏锐地注意到事物的各种不显著但又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观察力不是单纯的知觉问题,而是一种包含理解和思考成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常被称作“思维的知觉”。不同人的知觉具有...
观察力发展(development of observational ability)
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能力的发展。乳儿只有一般的知觉能力,尚无观察力。婴儿期,开始表现出观察力的某些萌芽状态,随着有意注意的萌芽,婴儿能够有意识、...
观察丘(observation mound)
亦称“警卫岗”。草原鼠洞穴周围的高土岗。用石块和泥土堆成。草原鼠常站在上面膝望,遇有同种入侵者就做出攻击的姿态将其吓跑,遇有被猎食的危险则发出警报信号,其他个体便迅速钻入洞中。
观察取样技术(observation sampling technique)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动物个体的行为或个体间的社会交往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稍纵即逝,观察中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必须选择与研究目的有关的行为取样记录。其基本要求:观察者必须能辨认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取...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亦称“替代学习”。个体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并仿照其行为去表现,从而习得此种行为的过程。不是对观察行为的简单重复,而是包括个体在行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内部认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并非被动地...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系统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分为豢养条件下的研究和野外研究两种。前者是将所研究的动物置于便于监视、一般是人工设计的半自然环境中,预先确定观察哪种行为及其出现的相关因素和次数,通过观察获得客观准确、数...
观察者信度(observer reliability)
信度的一种。表示观察结果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指标。不同观察者对同一组对象或同一观察者对同一组被试在同一情境中多次观察结果的一致性。信度系数越大,观察结果越一致。重要影响因素是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具...
观诚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提出的“六征”之一。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人的行为的真实性。它包括16种带测验性质的观察法:“考之以观其信,挈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
观念广告(ideological advertisement)
广告形式之一。政党、教会、集团、企业、个人向社会传播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传统风格、企业精神等各种观念的广告。其目的是建立或改变某种观念。这种广告对培养和形成社会或企业的价值观念,对一个企业或组织...
观念联想(association of idea)
在关于事物的观念之间形成的联想。英国哲学家J.洛克最早提出。他认为观念是人意识到的一切心理现象,可分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两种。由感觉和反省得来的观念最初都是简单观念,人通过对这些简单观念进行联合...
观念运动(idea motor)
伴随头脑中的观念而发生的运动。如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拴线坠的线头,闭上眼睛,想象着该线坠像圆锥那样摆动。过了一会儿,线坠真如同想象的那样摆起来。在手臂没有弯曲的情况下,在头脑中想象弯曲手臂的...
观赛心理(audience psychology)
观众观看比赛的动机和比赛期间观众的心理变化特点。观众观看比赛的动机大致有三类:(1)娱乐型。为满足业余生活的需要,体验赛场激烈竞争的气氛,宣泄情绪,获得强烈的精神刺激。(2)求知型。对体育比赛有...
观色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提出的“六征”之一。指观察神色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神色可以有喜色、怒色、欲色、惧色、忧悲之色、难尽之色、难慑之色、难污之色、可亲之色、可信之色、可尊之色等等。通过对...
观赏挫折(watching setback)
观众在观赏体育比赛时出现的情绪受挫现象。其产生原因在于比赛的趋势和结果与观众的预期相反。因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而异。
观物
北宋邵雍关于知虑心理问题的一种观点。《观物内篇》:“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认为“观物”不需要耳目口鼻等感知器官,只要向内“反观”即可。...
观相学犯罪论(physiognomical theory of crime)
论述犯罪人的脑部及相貌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早期犯罪生物学观点。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认为,罪恶者及犯罪人必定有异常的身体结构。可根据人的头形、面色推断个体将“为善”或“为恶”。亚里士多德继承这一...
观隐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提出的“六征”之一。指观测人们心理的深层次东西。认为人的心理常存在伪饰现象,有以知识学理伪装门面的“隐于知理者”,有故作质朴、伪装一片爱心的“隐于仁质者”,有夸夸其谈、言辞...
观众敌视(audience hostility)
观众因比赛中的特殊情形和比赛结果而产生仇视、愤恨的心理状态。主要针对两种对象:(1)教练员或运动员。如因教练员指挥不当或运动员临场失常,导致比赛结果出乎观众的期望,一些观众便对教练员或运动员产生...
观众感情迁移(audience emotional transfer)
观众将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情绪感受在比赛情绪诱发因素作用下迁移到观看比赛过程中的现象。体育比赛所具有的特殊情绪背景会使许多观众产生触景生情的感情迁移。可使观众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在观看比赛时宣...
观众逆反心理(audience's psychological inversion)
观众因比赛中的特殊情景或比赛结果而产生的反常的心理状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行为。如当甲方运动员经常故意犯规时,观众便从感情上转向支持乙方运动员,即使甲方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
观众期望(audience expectancy)
观众对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和比赛结果的预期。一般带有地方性倾向和强烈的主观愿望。前者指观众总是期望本国或本地区运动员在比赛中获胜,在感情上倾向于支持本国或本地区的运动员。后者指观众以个人的主观...
观众情绪发泄(catharsis of audience)
观众对体育比赛中的特殊情景和比赛结果的情感流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会引起观众的欢呼,此时观众的情绪对运动员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当裁判员裁判不公,运动员表现欠佳,或比赛...
观众情绪感染(audience emotional contagion)
观看体育比赛时,观众之间产生的情绪相互激发、唤醒的现象。其特点有三:(1)直接激发刺激性。观众相互间可直接、及时地看到彼此的言行和情绪表现,直接受到来自身边观众的情绪刺激,情绪产生速度较快。(2...
观众同情感(audiences' feeling of sympathy)
观众观看比赛时对运动员的一些比赛行为和表现产生的情感体验。在以下三种情形下产生:(1)当有实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不该有的失误时;(2)当运动员带伤比赛,或裁判错判后比赛继续时;(3)运动员实力...
观众效应(audience effect)
观众对运动员的技术发挥产生影响的现象。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之分。前者使运动员技术发挥水平提高,后者则相反。影响该效应的因素有:(1)运动项目的性质。动作简单、机械的项目(如赛跑),信息加工量小的...
观众心理气氛(audience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体育运动中,弥漫在观众中的持久、微弱、隐蔽的情绪状态。其特点:(1)可产生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前者一定程度上可感染运动员或表演者,令其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充分发挥水平;后者可能使运动员或表演者的...
观众心理调整(psychology adjustment of audience)
观众心态的自调和他调机制。包括单向朝上或定向集中调节、纠偏正过调节、改变心理强度和性质、心理补偿等。对任何比赛,观众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性或定势,并以此为内在参照系来衡量、判断赛事或演出中的情况...
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
一种哲学心理学思想和主张。认为人的灵魂天生就有各司相应心理活动的官能(faculty)或能力(power),它们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对灵魂官能的划分。柏拉图把灵魂分为理智、意志...
官知
即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庄子把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庄子·养生主》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表达了这个意思;由于庖丁在多次“官知”的基础上,熟悉了牛体...
管教干警心理品质(mental quality of prison staff)
中国监狱中担负管理教育罪犯工作的人民警察所应具备的职业心理品质。包括以下方面:(1)认知。为完成严肃的执法任务,需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从事管教工作的意义有正确而清晰的认知,能排除世俗偏见,...
管理策略(management strategy)
组织对工作或任务进行管理时采取的策略。在研究任务时,组织不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考虑政治因素,即要保持管理层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是泰勒主义。强调工作的计划、定义、控制等要与实施...
管理动机(managerial motivation)
激励管理者不断向上努力,克服困难,维护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内部动因。是管理有效性的充要条件。美国学者米纳1971年研究得出,成功的管理者有七个管理动机维度:(1)对权威的友善态度;(2)愿意与部下一...
管理发展的存在主义观点(management development existential view)
一种解释管理发展的学习方法与技术的思想。它重视个体,认为教育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完善技术、能力。学习者通过归纳法、尝试错误、练习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提高判断问题的能力。因此...
管理发展的工具主义观点(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rumental view)
一种解释管理发展的学习方法与技术的思想。它强调教与学,教师不断地教,学生不停地学,从而以个体成绩进步的大小去评价其学习及发展管理能力的水平。学习就是学习理论,根据理论去演绎。学习或发展应遵循一定...
管理发展的评估(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对管理训练结果的评价。评价关键在于:(1)学习者有没有变化?(2)他们对自己所发生的变化有何看法?对于后者由于见仁见智,无从评判。评判前者就涉及到如何学习的问题。布卢姆1966年提出有四种水平的...
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
一种领导行为模式理论。1964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R. R. 布莱克和J. S. 莫顿提出。他们把俄亥俄学派的领导四分图的关心人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各分成9等份,构成一个方格图。在理论上可派生出8...
管理功能(managerial function)
一译“管理职能”。指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两大内容:(1)确定目标和为达此目标采用的政策、措施,为此要进行计划和组织;(2)如何保证政策、措施能促进组织目标...
管理过程(management process)
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施管理职能,以完成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与管理职能分不开,管理职能的实施就构成了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就是把管理看成是一个过程,并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从...
管理角色(managerial role)
组织赋予管理者的身份及其权力和义务。每一种管理角色都属于一种特定的管理职位或地位,享有一定的权力并承担某种义务。美国管理学家明兹伯格1971年将管理者的10种角色(如领导、联络、传递、代言人、谈...
管理金字塔(managerial pyramid)
指管理计划的水平层次。塔尖指上层管理。由企业董事长、主席、总经理、副总经理作出战略计划,陈述组织的目标及勾画组织的蓝图。塔中间指中层管理,如部门经理制定和执行中期计划。塔基指下层管理,如小组负责...
管理科学学派(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亦称“管理科学中的数理学派”。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派。主要以数学家、数理统计学家、系统工程学家为主。他们认为,管理就是运用运筹学、对策论、线形规划、价值工程、排队论等原理和方法求得数学模型,并用数...
管理系统(management system)
利克特提出的管理新模式中的概念。他根据专制程度和民主程度的不同组合,将管理模式分成四类:系统一为剥削式专制领导,最高一级领导集中所有权力,下级只能服从和执行命令;系统二为仁慈式专制领导,主要权力...
管理协调作用(management synergy)
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中的一切活动与人力资源加以协调,以达到步调一致的管理机能。管理协调可分为垂直协调和水平协调,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垂直协调是指各级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纵向协调;水平协调是指组织...
管理心理学(management psychology)
即“组织心理学”。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
向管理部门提供信息的各种网络系统。通过提供作为制定决策的依据的统一信息,为组织的计划、控制和作业的职能服务。其职能就是研究信息需求,对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和检核,编制索引将数据变换为信息,再编制索...
管理者的决策角色(decisional role of manager)
指管理者在组织活动中有制定决策的权力,且决策的有效性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该概念源自美国管理学家明兹伯格1971年提出的管理角色理论。他认为,管理者的决策角色由四个因素组成:(1)创业者决策角色,指...
管理者的能力(ability of manager)
指管理者具有的能顺利而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各种能力。包括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整体观念能力与诊断能力。(1)管理能力,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督导、评价业绩等与实现工作目标有...
管理者的人际角色(interpersonal role of manager)
在组织活动中,管理者在与部属、上司及同事的不同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该概念源自美国管理学家明兹伯格1971年提出的管理角色理论。由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威与地位,他们必须进行大量的人际接触,从而产生三种...
管理者的信息角色(informational role of manager)
管理者要有效地进行管理活动,就必须获得足够有效的信息,合理地分配资源。该概念源自美国管理学家明兹伯格1971年提出的管理角色理论。信息角色包括监督、传播与代言人等角色。由于这些角色活动,管理者成...
管理者特征(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s)
在既定的环境中,对领导行为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管理者个人特征。如人格特征、需要及动机、过去经验等。管理者的智力、创造力、管理能力有利于组织目标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管理者的自我督导、亲和力、成熟性有...
管理职位(managerial position)
组织赋予管理者的有明确任务、责任和义务的工作位置。管理者的人数应与管理职位数一致。可通过工作分析或职务分析确定某一管理职位的任务、责任以及胜任者的条件。根据职位要求的条件来选拔合适的人担任该管理职位。
管理职位描述性问卷(Managerial Position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描述管理者工作内容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佩吉和托诺1987年编制。通过请管理者评价自己工作的每项活动与行为的重要性程度以及花费的时间等项目,来确定管理工作内容。此项研究历时11年,调查了近万名...
管仲
管仲 (?一前645) 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今属安徽)人。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认为只...
管子
书名。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撰。汉刘向重新整理校定为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现在一般认为,它是一部从战国到汉初以法家著作为主的诸家学说的文献汇编。由于是诸家学说集成,所以它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贯通
学习心理术语。学习知识必须融会贯通。孔子主张“一以贯之”,苟子重视“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奠定古代重视学习贯通的优良传统。后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有所继承和阐发,特别是宋代二程与朱熹,还较自...
惯犯心理(mind of habitual offender)
犯罪成为习性者的犯罪心理和人格特征。主要表现:(1)犯罪习性深;(2)犯罪性格倾向形成,冷酷、执拗、阴沉、孤独,内向型性格明显;(3)反社会意识严重,具有反社会的犯罪观,常以犯罪手段对社会进行报...
惯用包装(habitual packaging)
某种产品长期沿用的特有包装。能适应传统观念深、怀旧思想浓的消费者的需要,非常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光波(lightwave)
光的一种属性。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用单个光量子的波动表示,光的强度可根据发射源产生的光量子数量表示。在爱因斯坦方程\(E=hv\)中,\(E\)是一个光量子的能量,\(h\)是基本常数,\(v...
光出度(luminous emittance)
一译“光出射度”。光源表面均匀地向外投射的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是描述面光源发光特性的光度量,单位为流明每平方米(1m/m2)。其定义式为\(M=\phi /S\)。式中\(M\)为光出度;\(\...
光度计(photometer)
心理学实验仪器。用于测量光通量和光辐射量。主要有四类:(1)照度计,测量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2)亮度计,测量光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面积、单位立体角中发出的光通量;(3)辐射计,测量光辐...
光度学(photometry)
研究可见光的计算和测量的学科。即研究各种光度量及其相互关系,设计各种光度量及光度特性的测量仪器,规定相应的测量方法。最常用的光度量有光通量、光强度、光照度和光亮度。最重要的光度学原理有点光源的距...
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
即“视觉感受器”。
光环效应(halo effect)
即“晕轮效应”。
光幻觉(phosphene)
眼前突然出现的闪光感觉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头部,特别是眼睛周围突然受到打击,会有闪光的感觉。研究者发现,如果用电刺激眼球或其周围组织,也会有闪光的感觉。脑外科医生施行脑病灶切除术时,用电流刺激视...
光觉(light sensation)
个体对光刺激的感觉。对盲患者而言,虽能觉知到强光的存在,但并不能对离眼三尺远的手的移动产生感觉经验。
光亮度函数(luminosity function)
亦称“光谱视亮度函数”、“视见函数”。用以表示视网膜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度的变化。其值为产生同等光感觉的不同波长之比。意义在于特定观测条件下可见光谱等辐射量的不同波长对眼睛产生感觉经验的效率。使用...
光量子(light quantum)
即“光子”。
光谱(spectrum)
复色光经散色装置(如棱镜)分光后,分解成的单色光依光波长短顺序排列而成的光带。太阳光经棱镜分光后出现的彩色光谱,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的两端,尚有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可借助专门的仪器测得。
光谱对立细胞(spectrally opponent cell)
一种视觉皮质细胞。其放电受光谱两个波段的相反影响。猴子的大多数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对某些波长的光有放电反应,而对另一些波长的光不产生放电反应。如果其感受野中心被光点照射,它的反应随波长的变化而...
光谱分布(spectral distribution)
以光源光谱波长(或频率)为函数的光度量(或辐射度量)的分布。用于描述各种光源辐射光谱成分和强度。平时通用的相对光谱分布是其相对值。
光谱辐射计(spectroradiometer)
光学实验仪器。在光学实验中,用于测量辐射度。用光谱辐射计测出的辐射度与波长的关系,称为光源落在物体表面上的H(λ)分布。
光谱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
用于测量波长函数、光谱分布、光谱透射率和光谱反射率的光度测量仪器。
光谱光效率(efficiency of spectral luminosity)
亦称“光谱光效率函数”。人眼对可见光谱上等能量的不同波长光刺激的光感觉效率。其函数用产生光感觉效率最大的波长处的光刺激辐射量与产生同样光感觉而不同波长处的光刺激辐射量的比值表示。在明视觉与暗视觉...
光谱密度(spectral density)
以特定波长为中心,微小波长幅度内光度量(或辐射度量)对单位波长幅度的比值。以波长为函数,整个可见光谱上的该分布称为光谱分布。
光谱敏感性(spectral sensitivity)
动物对光刺激的反应阈限与光波频率之间的关系。可用动物视神经的兴奋作为反应指标,当不同频率的光照射到视网膜时,测定其诱发视神经纤维兴奋的最小强度。实验结果通常可绘成一条U形曲线,曲线最低点表示视神...
光谱色(spectral color)
优势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任何光谱颜色或光谱刺激的色调。
光谱视亮度函数(spectral luminosity function)
即“光亮度函数”。
光期(photoperiod)
白昼的长短。在高纬度地区,白昼的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至最长,冬至最短,春分和秋分时与黑夜同长。这种循环与生物如候鸟形成年周期现象密切相关。
光色距(photo-chromatic interval)
视觉现象。明视觉曲线与暗视觉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任何波长的可见光而言,暗视觉的阈值总是低于明视觉的阈值,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给定波长的光,视杆细胞的敏感度总是比视锥细胞高的缘故。亦即引起视杆细胞兴...
光适应(light adaptation)
即“明适应”。
光通量(luminous flux)
视觉强度度量指标。辐射通量与相对视亮度函数的乘积。单位为流明(lumen)。计算公式为\(\varphi = K_m\int V_{(\lambda)}\varphi\theta_{(\lamb...
光线唤醒(light arousal)
物理环境中影响人的士气和活动效率的光线。两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反映为光线越亮,唤醒水平越高。如有些人在秋天和冬天会患“季节性情感障碍”抑郁症,就是日照时间减少所致。可以用定期晒太阳的方法加以治疗。人...
光源显色性(color-rendering property of light light source)
光源在与标准参照光源相比时对物体色产生的颜色效果。人们总是习惯以日光照明下的物体色作为物体的本色。其他人工光源照明下的物体色与物体的本色之间的差异即为这种人工光源的显色性能。显色性越好的光源照明...
光照说
清戴震关于人对外在事物的认识犹如火光照见外物的观点。《孟子字义疏证上·理》:“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其心之精爽,钜细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谬也,所不照(所)[斯]疑谬承之...
光轴(optic axis)
透镜的主轴。即经过透镜光学中心(即节点)和焦点的主轴。
光子(photon)
亦称“光量子”。电磁场的量子。自旋为\(\bar{h}\)、静止质量为零的中性粒子。通常记作γ。光和电磁波的能量携带者,光子能量\(E=hv\),\(h\)是普朝克常数,\(v\)是光的频率。光...
广播刺激(broadcast stimulus)
比较心理学术语。动物在广播展示中展现的刺激。在大多数物种身上,只由雄性动物展现,少数物种的雌性有时也会展现。可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几种,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身上都一样。雌性乌贼在繁殖季节...
广播展示(broadcast display)
在繁殖季节之外不保持固定配偶关系的动物用来招引同种异性个体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某些鱼类有专门的领地,会改变身体颜色(婚色),发出专门的叫声。鸟类是依靠各种具有特征性的...
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一译“广场恐怖症”。恐惧症的一种。韦斯特法尔1871年提出。害怕在公共场所聚合或集会的恐惧症。在恐惧症中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一半以上。主要表现为害怕独处,害怕离家外出,害怕离家以后处于无能为力...
广泛成就测验(Wide Range Achievement Test,WRAT)
心理测验的一种。美国学者贾斯塔克1978年发行。用于评估5岁至成人的阅读、拼写和算术等学业能力。由三个分测验组成:(1)拼写,测查拼写能力,如拼写自己的姓名,听写单词等;(2)算术,测查运算能力...
广泛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一译“广泛发育障碍”。心理发展障碍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主,在各种场合多种功能活动全面受损。主要特征是在社会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方式上有质的异常,兴趣与活动局限、刻板、重复,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
广泛关注短程心理疗法(broad-focus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治疗对象和治疗决策无限制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根据是,治疗初期难以确定任何患者是适于短程心理治疗还是长程心理治疗,因而每个患者都应先进行经济而有效的简短心理治疗,一旦必要时,则可将治疗时间延...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译“泛化性焦虑症”。焦虑性神经症一种。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目标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这种担心和烦恼与实际情况很不相称,并常常伴有过分警惕、植物性神经功能亢...
广告策略(advertising strategy)
广告方法和广告计划的总称。是广告的方针、对策、手段、谋略等的组合。包括:(1)广告招徕的重点,如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还是为了树立产品形象?广告是侧重于传递信息、提供生活情报,还是侧重于调动情感、...
广告传播效率(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用以衡量广告传播阶段广告费用投入所产生的广告传播效果。计算公式:\(广告传播效率=\frac{接收广告信息受众的人数\times 受众对广告的理解程度(\%)}{广告费用...
广告创意(idea of advertisement)
表现广告主题的创造性构思。通常分为调查、酝酿、开发和决定四个阶段。调查阶段,搜集、分析各种资料信息,为最佳的创意作准备。酝酿阶段,是创意提出的心理准备阶段,创制人员努力捕捉创意的灵感。开发阶段,...
广告促销变化速率(changing rate of sale promotion)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指企业做广告后在一定时间内的销售改变速率。计算公式:\(单位时间内销间销售额=销售反应常数\times 单位时间内广告费 \times \frac{销售饱和额-单位时间销...
广告达到率(advertisement reach)
即“视听率”。
广告调查(advertising investigation)
为有效地开展广告运动,测定广告效果,利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与广告活动有关的市场、消费者消费心理特征、产品、竞争对手、广告媒体等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主要形式:(1)广告...
广告定位策略(advertising positioning strategy)
从有关某一特定商品的为数众多的概念中,发现有竞争力、差别化的代表产品特质的概念,并运用恰当的广告形式进行宣传,从而使商品在目标消费者的心目中确立理想位置的策略。主要有:(1)功效定位;(2)品质...
广告对象(advertising object)
亦称“广告受众”、“广告招徕对象”、“广告目标对象”。广告信息的接受者。是根据企业或商品的目标市场来确定的。正确把握其心理特点,是减少广告支出,提高广告效益的基本条件之一。
广告分类(advertisement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对广告所划分的不同类型。主要有:(1)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分为商品广告、企业广告、服务广告和观念广告等;(2)根据选用的媒体不同,可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印刷广告、广播广告、电...
广告负效应(negative effect of advertising)
由不恰当的广告形式或广告内容造成的广告对象的怀疑心理和抗拒心理。导致其形成的广告形式有虚假广告、矫揉造作的广告、强刺激性的广告、违反视觉愉快原则的广告和违背当地民俗习惯和禁忌的广告等。
广告附加效果指数(plus for advertisement,PFA)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用以衡量广告附加效果,即表明广告宣传对商品销售的影响。计算公式:\(PFA=\frac{ad-bc}{b+d}\)。式中,\(a\)为看过广告而购买的人数,\(b\)为未...
广告感染力(advertising infection)
广告通过宣传产品或企业的特色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并激起其购买动机,影响其感情的力量。有正感染力和负感染力两类。参见“正感染力”、“负感染力”。
广告构思(advertising conception)
一译“广告臆想”。某一特定的广告主题和创意在创作人员头脑中形象化的具体表现。是广告设计的起点,其基本要求是新奇、有理、切合。其基本原则是摆脱旧的经验和意识的约束,从多方面去思考,革新思维,抓住灵...
广告观念定位(concept position of advertisement)
选择、确定产品观的广告宣传策略。产品观可以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等。突出或建立正确的产品新观念,有助于消费者改变旧的消费观,产生对产品新的认识和新的态度,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广告即时效果(instant effect of advertisement)
广告传播当时产生的效果。有些广告受众在接受某一广告时,会立即作出心理反应,产生购买欲望,最终导致购买行为。
广告计划(advertising plan)
一译“广告规划”。广告经营者和广告主对广告活动所作的规划与部署。它是根据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广告战略,为实现广告目标所制定的行动方案,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包括调查与分析研究、拟定广告计划纲要、实施广...
广告记忆度(advertisement memory)
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的记忆程度。广告记忆的内容包括广告的主题、产品(或劳务、企业)的名称、商标、产品的特点,以及各种广告的表现手法等。独特的广告构思,新颖、简明的广告表现手法以及广告发布的频次都有...
广告目标(advertising objective)
市场营销目标的一种。广告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四种:(1)促进销售目标,即通过宣传、介绍产品,推动销售。(2)建立商誉目标,即不是直接通过宣传、介绍产品,而是通过宣传企业的宗旨和信誉以及经营管理状...
广告逆反心理(advertising reversed mind)
公众对过量、过度的广告宣传所产生的抵御与对抗的心理状态。产生原因有:(1)同一信息的超量传播,造成信息满溢,从而使接受者产生“抗体”;(2)在过分宣传面前,大众有一种自身选择被剥夺的感觉,从而采...
广告评估(advertising evaluation)
一译“广告评价”。对广告计划的实施进行检查和评价的过程。广义指对整个广告活动的评估,包括对广告的效益、广告发布、广告策划、广告原稿的制作等各方面的评价。狭义仅指以广告效益大小来判定广告的成功与否...
广告潜在效果(potential effect of advertisement)
广告传播在将来一个长时期内可能产生的长远效果。广告宣传对广告受众所产生的影响有一部分在广告受众的记忆中贮存积累起来,甚至转化为受众的观念和意识。这对其将来的购买动机和消费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
广告视觉形象(advertising visual image)
广告艺术形象的一个类别。它通过作用于人的视觉的造型要素,来激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构成要素有画面、色彩、外形、大小、位置、光线明暗(灯光)和活动。要求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及与环境协调一致...
广告诉求(advertisement appealing)
用语言、形象等方式传递产品或企业的信息,以使消费者了解或购买产品,或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所宣传产品或企业形象的广告手段。
广告诉求定位(appealing position of advertisement)
亦称“广告诉求点”。把最能满足广告受众需求欲望的那些产品或劳务及其主要属性确定为诉求重点的广告策略。正确的诉求定位可以给广告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广告听觉形象(advertising hearing image)
广告艺术形象的一个类别。它通过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声音要素,来激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广播广告,其构成要素为语言、音乐和音响。广告语言的核心和主体是广告词,要求用词准确,比喻生动,语法通顺,而且...
广告文体(advertisement literary form)
广告文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教育式广告文,亦称“理论式广告文”。主要运用逻辑推理方式,详细说明有关商品的情况,告诉消费者广告商品为什么值得购买,使他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实现购买。多适用于新产品广...
广告吸引力指数(advertising attraction index,AAI)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用以衡量广告吸引力之大小。计算公式:\(AAI=\frac{a}{a+c}-\frac{b}{b+d}\)。式中,\(a\)为接收广告信息后购买广告所宣传产品的人数,\(...
广告销售效果指数(net advertisement produced purchases,Netapps)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用以衡量纯粹的广告销售效果。它以销售量作为效果测定的指标。计算公式:\(Netapps=\frac{a-(a+c)\frac{b}{b+d}}{a+b}\)。式中,\(a...
广告效果(advertising effect)
广告作品通过广告媒体传播之后,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在广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三个方面。经济效益指广告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和...
广告效果比率(advertising effect ratio)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为一定时期内商品销售额(或利润)增长幅度与同期该商品广告费用增长幅度之比值。计算公式:\(广告效果比率=\frac{销售额(或利润额)增长率}{广告费用增长率}\time...
广告效果层次模式(hierarchy of advertisement effect model)
广告效果分层次测定的模式。该模式认为,广告效果可以从传播效果、促销效果和心理效果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测定。(1)传播效果,又称广告的认识级效果,指受众接收广告的程度,常用的具体测定指标有广告覆盖面...
广告效果复审(reexamination of advertising effect)
对广告宣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的审核。通常可通过反馈资料的搜集统计来进行。主要方法:(1)记录法,即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发给一些固定的调查对象,对他们接触的媒体类型、节目类型和接收时间进行调查,...
广告效果指数(advertising effect index,AEI)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用以衡量广告综合效果水平。取决于四个因素,假设它们为\(a\)、\(b\)、\(c\)、\(d\),则其中\(a\)为接收广告信息后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的人数,\(b\)...
广告心理效果(psychological effect of advertisement)
广告传播所引起的广告受众的心理反应。如对商品信息的注意、兴趣、情绪、记忆、理解和购买商品的动机、行动等。是销售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测定的主要指标有:注意度、知名度、理解度、记忆度、购买动机、视听率...
广告心理学(advertising psychology)
1.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广告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广告宣传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任务是为广告事业提供心理学依据,促使广告达到预期的效果。其雏形出现于19世纪末的美国,比...
广告信任度(advertisement credit)
广告受众对广告产品、劳务或企业的信任程度。主要受广告宣传内容真实性的影响。
广告行为(advertising behavior)
比较心理学术语。动物展示行为的一种。通常由占据领地的雄性个体展现,用于吸引雌性和驱赶同种雄性。长期选择的结果,经常是面向对方且带有鲜明的色彩。如鸣禽的广告歌声有较强的定位性,而且具有物种和性别特...
广告宣传(advertising propaganda)
广告客户(包括工商企业、机关团体、个人等)借助广告经营者的策略、手段,通过一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公众宣传、传播广告信息的活动。其重点决定于广告的具体内容。观念广告重点在于宣传所倡导的观念和思想,引导...
广告影响过程(process of advertising influence)
广告对广告受众(或消费者)发挥作用和显示效果的过程。通常可分为接触、接受信息、改变态度和改变行动四个递进阶段。接触阶段中表现为传达效果,即广告受众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广告。接受信息阶段表现为认知效果...
广告战(advertising combat)
广告主、广告经营单位、广告媒体单位之间开展的广告竞争。有三种形式:(1)广告主为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展开的广告竞争。通常为同类产品之间的销售竞争,而且是针锋相对的,由于广告具有特殊的认识功能和心理功...
广告知名度(advertisement famousness)
广告产品、劳务和企业为广告受众知晓的程度。用广告认知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可以间接地反映广告产品、劳务或企业的知名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广告制作本身的影响。制作精美、构思新颖,可使广告家喻户晓;粗制...
广告主题(advertisement theme)
广告为表现其目的而要说明的基本观念。是广告的灵魂,对广告作品的创意、文字、形象等其他要素起统帅作用。其确定必须从多角度出发,注意商品分析、消费者分析、商品特点与消费特点的综合分析、企业形象分析和...
广告主题口号(advertisement theme slogan)
亦称“广告标语”。广告中具有鼓动性的宣传用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不变地反复使用,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强烈印象,使公众理解和牢记一个确定的观念。按其内容和心理效应,可划分为号召式、赞扬式、...
广告注意度(advertisement attention)
亦称“注目率”。广告受众对广告的注意程度。可用接受某一媒体中特定广告的人数与接触该媒体总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其大小通常取决于广告的主题构思和表现手段。如对报纸杂志而言,一般版面较大的彩色广告的注意...
广告装饰(advertising dress)
比较心理学术语。动物中一个性别常常在体型和颜色上比另一个更为显著和鲜明的现象。一般表现于雄性。也有例外,如瓣蹼鹬和种子鹬等,雄性不具有特别的装饰。非常显著和鲜明,有的是永久的,有的与季节变化相联...
广告综合形象(advertising synthetical image)
广告艺术形象的一个类别。它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的组合,使受众形成对广告内容的综合形象。如电视、电影、录像等综合性广告。其设计制作注重摄影、编导、表演、灯光、道具、解说、音乐、声响、剪辑等技术...
广义方差(generalized variance)
设\(Y\sim N_p(\mu,\Sigma)\),则称 \(|\Sigma|\)(或写成“\(det\Sigma\)”)为分布的广义方差。若随机抽取的样本为\(Y_i^{'}=[Y_{i1}...
广义相关系数(generaliz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系数的一种。度量两个随机向量关联程度大小的数量指标。若随机向量\(x\)与\(y\)的典型相关系数为\(\lambda_1,\lambda_2,\cdots,\lambda_r\),满足以下...
归纳推理(induction inference)
从特殊事例到一般结论的推理。其前提是关于个别的事实、复杂的具体事件、自然界的部分规律性的判断,而结论则是对反映在前提中的一般的、通常是本质的特征的概括。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前者是在前...
归纳推理发展(development of inductive inference)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和青少年归纳推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初入学的儿童及学前儿童能在理解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内,确定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某种联系或性质,若要求儿童从许多类似的个别事物或...
归纳研究(inductive research)
亦称“归纳法”。一种由一系列的特殊性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的研究方法。其作用是对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的一个个具体事例或个别判断加以总结、概括,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获取知识,发现真理。科学研究...
归师勿遏
当敌人退归时,不可完全堵截其归路。《孙子兵法·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李筌注:“士卒思归,志不可遏也。”张预注:“兵之在外,人人思归...
归因(attribution)
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就是观察者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人们之所以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是因为弄清行为的前因后果,就可以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通常可分成内...
归因方式问卷(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ASQ)
调查被试是否倾向于作出特殊类型的因果推论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C. 彼得森等人1982年编制。分两大部分:对有正面结果的事件进行推论和对有负面结果的事件进行推论。前者主要了解被试归因的稳定性。后者...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探讨个体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其因果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用于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周围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伴随的行为。其基本问题涉及:(1)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社会推断问题,...
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
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的一种训练方法。有助于纠正归因偏误。训练方法主要有:(1)强化矫正。当被试做出正确归因后,就给予强化,使其稳定。(2)观察学习法。通过榜样的归因方式...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
需要层次论术语。个体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爱人、子女,渴望与人建立一种充满感情的关系,渴望在其团体和家庭中拥有地位的需要。出现这种需要时,个体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被抛弃、拒绝的痛苦。居基本需要的第...
规一例法(rule-example method)
规则教学的一种形式。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实例说明规则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学习者进行接受学习,因而亦称“规则的接受”。其机制符合下位学习模式。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学习者须预先掌握...
规程(schedule)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个体运用创造性策略避免或减小可能与长远目标相冲突的需要与压力的心理运作。成熟人格以有序方式指导行为的能力之一。
规定性角色(fixed role)
一译“固定角色”。行为方式和规范有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角色承担者,如政府官员、法官、警察、公务员、党员和团员等,不能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自行其是,在一定场合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规范,社会对他们的权利...
规范(norm)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心理学中,指某一团体的人们用以评价行为或价值观念的标准。
规范化过程(normalization process)
群体采取决定的折中过程。小群体作决定时,往往舍弃成员作出的最保守和最冒险的决定,而采取居于两者中间的决定。但是,群体决定并不总比个人决定稳重或保守。在有关“冒险转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集...
规范失调(maladjustment of norm)
人们不能适应社会规范,无法用现存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状态。此时,个体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无法介入、适应社会,参加社会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因经济状况没有完全稳定下来,新的规范刚刚建立,个体还处于原来旧...
规范行为(normal behavior)
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是个体行为规范接受及内化的外在标志。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情境下发生的,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的一种社会性适应;是主体在对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自主选择基础上所产...
规划(planing)
在行动之前决定行动的过程或步骤。一般来说,一个规划是由一系列的子规划构成的,每一子规划又由更细致的子规划构成。这样,这个规划就可以描述为一个子规划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的最底层是可以操作的具体...
规则(rule)
活动的准则。公式、定律、法则、原理等的总称。由表述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命题来呈现。如“多数动物有冬眠的习惯”即为一条生物学规则,它由动物、冬眠和习惯等概念所构成。又如,表述一种数学函数规则。
规则自觉性(rule-consciousness)
R. B. 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G。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做事持之以恒,认真负责,规则意识强,自控力强;低分者的特征为做事敷衍草率、徘徊、退缩。“超我力量”的含义近似于弗...
规则游戏(game-with-rule)
儿童游戏的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规则可以是故事情节要求的,也可以是儿童按其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其中既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形式有单人规则游戏(即幼儿单独一人进行)、联系性规则游戏(即幼儿之间...
皈依
从不信仰宗教到信仰宗教,或从一种宗教信仰转到另一种宗教信仰的过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宗教心理学家詹姆斯称这种信仰改变为“一个渐进或突然的过程”。通过它,“一个直到目前还是分裂的、意识上错乱的、...
诡辩症(sophistry)
亦称“诡辩性思维”。思维障碍的一种。表现为好辩,但不能深入,可能在概念、联想、思维逻辑等方面出现障碍。其特点是认识内容空泛,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根据;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却无限制地...
诡道
通过诡诈的手段,使敌方造成有利于我方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削弱、瓦解敌军,战胜敌人的目的。《孙子兵法·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诡感觉(paradoxical sensation)
一译“矛盾感觉”。某些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与其在正常情况下相反感觉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皮肤感觉中,包括诡冷觉和诡温觉。前者为M. V. 弗雷1895年发现并命名,即过高的温度刺激(...
诡冷觉(paradoxical cold)
见“诡感觉”。
鬼域模型(pandemonium model)
模式识别特征分析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1959年提出。最初针对机器的模式识别提出,后来用于解释人对模式的识别。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上都有一些“鬼”来执行某...
柜台服务技术(service arts in store)
营业员根据顾客心理活动所采取的相应接待方法。包括柜台服务操作动作、行为及语言等方面。其实施一般有七个步骤:(1)观察判断。即细致观察近柜顾客对商品的注意程度,判断他们是有目的的购买还是前来了解商...
贵生
《吕氏春秋》篇名。宣扬道家子华子学派以生命最为贵重的思想。认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主张耳目鼻口等“四官”之欲,“利于生者则为”,“害于生则止”;亦即“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这也...
滚粪球行为(dung ball rolling behavior)
金龟子甲虫(常见的如蜣螂,俗名屎壳郎)将粪球一个个滚入准备好了的地洞内,再在每个粪球内产一枚卵。幼虫孵化后,粪球就是食物,直到发育为成虫。
郭任远
郭任远(1898—1970) 中国心理学家。广东汕头人。191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1918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心理学。就学期间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我们的本能...
郭一岑
郭一岑(1894—1977) 中国心理学家。江西万载人。1916年毕业于北京文汇大学。1922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杜平根大学攻读心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归国,先后任中央大学...
国别心理学(national psychology)
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心理学学科状况的学科。主要探讨各个国家或地区心理学学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各种流派、研究取向、主要特点、研究方法、学术组织、教学机构、人才培养、资金来源、未来走向,等等。各...
国际比较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Psychology,ISCP)
致力于推动人类与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联系会员。1980年成立。1983年举行首次国际比较心理学大会,后每两年举办一次。主办刊物《国际比较心理学杂志》等。
国际测验委员会(International Test Commission,ITC)
致力于研究和应用心理测验、心理诊断的国际性非盈利组织。1978年成立。旨在帮助各会员交流心理测验和心理诊断工具方面的信息,包括测验工具的编制、发行和应用等。主要工作:组织国际性心理学大会;定期举...
国际犯罪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riminology)
国际性的犯罪学研究组织,联合国咨询机构。前身为犯罪学、犯罪生物学、犯罪预防策略和人类学联合会,1934年12月由法国和意大利学者发起,欧洲和南美洲国家的犯罪研究者响应,在巴黎成立。在1938年于...
国际个体差异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研究个体的气质、智力、态度和能力等差异的学术组织。1983年在伦敦成立。首任主席艾森克。宗旨是探讨用实验的、生理的、药理学的、临床的、医学的、基因的、统计的和社会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揭示个体...
国际合资经营心态(mentality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国际合资经营中合资各方的心理状态。国际合资经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不同国籍的厂商合资兴办企业,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一种国际贸易策略。合资各方因条件、目的不同而导致心态不...
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IACCP)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下属学会组织。1972年3月成立。创始人为香港大学的道森。官方语言为英语。宗旨:(1)加强全世界对跨文化心理学感兴趣的学者的沟通与合作;(2)促进心理学原理在所有心理学分支及...
国际人(international man)
以所有国家人体尺寸平均值为基础建立的人体模型。它反映国际上所有人身体尺寸的平均状况,实际上是平均人概念的应用和扩展。参见“平均人”。
国际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 Technic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下设的一个技术委员会。代号为ISO/TC-159。它的活动范围是促进人类工效学研究领域的名词、术语及人的因素数据的标准化。主要任务是,制定与人的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
国际神经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INS)
涉及多学科的国际性非盈利心理学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联系会员。1967年成立。强调教育和科学知识的应用,致力于加强不同科学领域和国家间的沟通,以增进对大脑与行为问关系的理解。至2003年,有...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IUPsyS)
一译“国际心理科学联盟”,简称“国际心联”。世界各国和地区心理学会的联合组织。195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13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正式成立,1982年9月被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和国际社...
国际心理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一译“国际心理会议”。促进心理学学术交流的大型国际会议。1881年,波兰心理学家奥哈诺维奇提议,并与法国科学界共同拟定召开国际心理学代表大会的组织方案。后在法国学者T. 里博等人的积极努力下,于...
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s)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下属组织。原名国际妇女心理学家组织,1942年在美国成立,首届主席古迪纳夫。旨在推动并支持女性心理学家为心理学作贡献。1959年改现名,归属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总部在美国。宗旨...
国际心理学手册(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sychology)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鲍利克、美国心理学家M. R. 罗森茨维格主编。英国伦敦、美国千橡树和印度新德里塞奇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两位主编曾任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该书编辑和作者系22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ISSBD)
研究人一生行为发展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联系会员。1957年第15届国际心理学大会首次提出成立构想,后由欧洲一批对身体、社会和认知发展进行跨国合作研究的人员推动,1969年在波恩...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IAAP)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下属学会组织。原名国际心理技术学会,1920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首届主席克拉帕雷德。1955年改现名。宗旨:加强国际间应用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与学术交流,促进心理学各应用领域的...
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Psychology, ISSP)
促进各国开展运动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国际性组织。1965年在意大利罗马成立。创始人安东尼利。宗旨:支持、促进运动心理学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运用与推广。主要活动:定期召开国际代表大会,组织有关运动心理学...
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刊名。国际运动心理学学会的英语机关刊物。1970年创办。季刊。旨在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对运动领域人类行为的理解,并及时反映运动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主要发表研究报告和理论综述文章。
国际政治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sychology Association)
国际性学术组织。1978年1月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精神病协会成立的研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心理学问题小组和1968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成立的政治心理学分会。创始人和第...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国家建立的保持自然景观原始状态的公园。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用于科学的研究、普及,为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欣赏自然景观提供场所。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872)。已有100多个国...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Authority,NEEA)
中国国家教育教直属事业单位。承担教育考试专项任务并赋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1987年4月成立。主要职能是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参与制定考试的具体规定和办法,承担全国统一考试的命题和统计分析工...
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
即“民族性格”。
国民性研究(nationality study)
对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研究。民族精神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长期沉积下来,存在于全民个性结构之中并对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包括国民性格、国民意识、国民价值观念以...
国外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Развитие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зарубежной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雅罗舍夫斯基、安齐费罗娃著。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4年出版。是一部外国心理学史专著。全面介绍现代心理科学的主要问题、学派和成就,阐述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发展状况。共两编16...
果断性(decisiveness)
意志的一种品质。常用于对领导特质的描述,指能及时地、毫不拖延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个决定。与它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草率决定和优柔寡断。
果腹状态(satiation)
动物的一种动机状态。通常与摄食的境况有关。当食源充足、摄食不受干扰时,动物最终会停止摄食,即处于果腹状态。这时,动物未必不能再吃东西,也不是处于饥饿的零点状态。其决定因素很复杂,可能包括动物的驯...
过饱和训练(satiation training)
亦称“适应训练”。认知行为技术。治疗对象主要是强迫症。治疗时,向患者讲解对那些强迫性思维不必急于去摆脱它,在要求患者反复叙述那些使他痛苦的情景的同时,要求患者集中意象呈现那些情景,而不采取任何回...
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
由信息接收、错误觉察、错误诊断、决策和行为输出等环节组成的复杂而非一次性操作可完成的系统操纵行为。对象可以是简单的操作系统,如一个烤蛋糕的加工操作;也可以是一个极复杂的操作系统,如核电站的操作系...
过程中心小组(process-centered group)
团体心理治疗的一种小组类型。注重小组的运作过程、交互作用和动力特点。关心的是“这里正在进行什么?”而不是“这里正在体验或感觉什么?”当来访者作言语表达时,治疗者所关注的不光是其表达的内容,还特别...
过程自我(self-as-process)
见“自我”。
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
一译“超补偿”。个体心理学术语。表现为过度的努力和奋斗,以补偿个人在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欠缺,将原来的不足或弱点改变为自己的强项或优势。阿德勒认为,个体由于功能缺陷或弱点会感到强烈的自卑,于是便需要...
过度的自我控制(excessive self-control)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详见“次级适应方法”。
过度犯罪(surplus crime)
即“过剩犯罪”。
过度换气(hyperventilation)
过深过快的呼吸使肺通气量过分增大,引起肺泡气、血液和组织中排除过多二氧化碳的现象。往往发生于缺氧、不熟练的加压供氧及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等情况中。可增加血液和组织的氧分压,改善供氧状况,但它引起...
过度换气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
心身障碍的一种。因换气过度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于高热、昏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功能异常、抢救呼吸衰竭或全麻辅助呼吸时。由于呼吸过快过深,大量二氧化碳排出,使血碳酸浓度降低,pH值升高而呈呼...
过度矫正(overcorrection)
惩罚治疗的一种。由恢复与正性练习两部分组成。恢复,即指使环境和(或)自身行为恢复未受损害前的面貌。正性练习,即指行为者积极练习正确行为,使环境和自身状况比损害前更好。主要应用于克服智力落后者的不...
过度习惯化(overhabituation)
动物对某种刺激的反应已经十分稳定或消失时继续进行习惯化训练而出现的以前反应方式的自发性恢复。一种过度训练的现象。本身不是习惯化过程,也不是学习过程。通常实验中不易见到。
过度学习(over learning)
学习某一材料在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时再进行适当时间的重复学习或附加学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用实验方法对此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过度学习有助于记忆的保持,但若超过一定限度,也将出现消极影响。
过度训练的反转(overtraining reversal)
动物反转学习的一种实验程序。在反转学习中,动物尚未真正解决问题,有关刺激维度的价值便发生反转,而在过度训练反转实验中,这种反转不仅发生在动物解决问题之后,而且要继续进行过度训练。有意思的是,过度...
过度注意(over-attention)
注意障碍。表现为一定的强迫性注意。患者不由自主对无关事物或微弱刺激的注意,有意义的事物反而注意不到。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脑伤患者伴有过度注意症。强迫症患者、强迫症史患者、心理变态者也常伴有...
过渡空间(transition space)
建筑中具有多种功能、起联系作用的区域。具有边缘性、意义丰富性及不稳定性。不是单纯的交通往来空间,而是使各种不同信息得以交融,使整个建筑功能更丰富更有效的有机地区。如宾馆中连结厅与厅的小院,既是往...
过渡状态(transitive state)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术语。与实体状态一起构成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流的活动状态。詹姆斯认为,整个意识活动即由这两种状态不断交替组成。该状态指人觉察不到的、由一种意识状态向另一种意识状态过渡的心理...
过分欢乐(euphoria)
一译“欣快症”。大脑器质性病变患者的一种自觉良好、幸福喜悦的内心体验。常表现为面带笑容,轻松,有浅薄的诙谐戏谑行为,言行夸大,具有幼稚性质,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患者对疾病无自知力,也说不清高...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
亦称“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注意的一种信息加工模型。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1958年基于双耳分听实验提出。该模型认为,注意类似一个过滤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按照“全...
过剩犯罪(surplus crime)
一译“犯罪过剩”、“过度犯罪”。无意识动机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意志薄弱和缺乏而造成犯罪冲动过剩,行为人在轻微刺激下爆发异常强烈的情绪,产生与原因不相称的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有以下几种情况:(1...
过失犯罪心理(mind of negligent crime)
犯罪人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发生过失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与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同属犯罪行为,都具有主观上的罪过和客观上的社会危害性。两者的不同点:(1)心理根据不同。过失犯罪人无犯罪的故意,危...
过失犯罪心理学(psychology of negligent crime)
法律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过失犯罪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早期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1)过失的定义与种类;(2)过失心理产生的原因;(3)过失心理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4)过失...
过失犯罪心理预防(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of negligent crime)
为消除产生过失犯罪心理因素并改善外部条件,以预防过失犯罪而采取的措施。包括两方面:(1)对未发生过失犯罪者的预防;(2)对已发生过失犯罪者可能再次发生过失犯罪的预防。主要措施:(1)选择合格的专...
过食症(hyperphagia)
异常摄食行为。因脑损伤或病变而引起。患者不加选择,拼命吃喝,可以在短时间内摄食大量食物,一般达正常量的2倍~3倍。由于摄食量过度,体重迅速增加。由于两侧腹内侧下丘脑病变或损伤而引起。两侧的杏仁核...
过熟儿(postmature infant)
胎龄超过42周的新生儿。与“早产儿”相对。出生状况视其在子宫中的发育状况及母亲的胎盘功能而定。若母亲胎盘功能及胎儿在子宫内发育都正常,只是因分娩发动过晚而晚产,则可能形成高体重儿;若母亲的胎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