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萨克斯
萨克斯(Hans Sachs,1881—1947) 奥地利心理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毕业于维也纳大学,主修法律。做过私人精神分析师,在柏林和波士顿任精神分析教师,后任教于哈佛医学院。1909...
萨马林
萨马林(Ю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амарин,1901— ) 苏联心理学家。192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系。曾在列宁格勒的一些研究机关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1950—19...
萨皮尔
萨皮尔(Edward Sapir,1884—1939) 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学芝加哥机能学派代表人物。生于波兰美拉尼亚的劳恩堡,5岁移居美国。190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人类学哲学博士学...
萨珀
萨珀(Donald E. Super,1910—) 美国心理学家。1936年于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分别于哥伦比亚大学和里斯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
萨珀职业价值观量表(Super's Work Values Inventory,SWVI)
一译“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测评人的不同职业的价值取向的工具。美国心理学家萨珀1970年编制。量表将职业价值分为3个维度:(1)内在价值观,即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2)外在价值观,即与职...
萨瑟兰
萨瑟兰(Edwin H. Sutherland,1883—1950)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任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为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美国监狱协会主席。1939年出版《犯罪学原...
萨瑟兰和麦金托什注意模型(Sutherland and Mackintosh attention model)
关于动物辨别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理论中注意成分的说明。N. S. 萨瑟兰和麦金托什1971年提出。动物辨别刺激物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注意刺激物的有关成分和忽略其无关成分;第二阶段是学习将正确的反应与有...
萨特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 法国哲学家、怍家、评论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生于法国巴黎一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学时代开始接触叔本华、尼采、柏...
塞而维氏裂(Sylvian fissure)
亦称“外侧裂(沟)”。大脑半球最深、最明显的沟。起于球下面斯氏窝,转到上外侧面,行向后上方,将大脑半球额叶与颞叶分开。尾部将大脑半球顶叶和颞叶分开,末端伸入顶叶下部。发出分支:水平支和升支,向前...
塞尔吉
塞尔吉(Giuseppe Sergi, 1841—1936) 意大利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意大利心理学的启蒙者。生于意大利西西里的梅阿内。1878年在梅西内大学首次试开心理学课。1884—191...
塞甘
塞甘(Edouard Sēguin,1812—1880) 译“瑟坎”、“谢根”。法国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心智障碍研究的先驱。生于法国涅夫勒省的克拉梅西。未受过高等教育,1861年被...
塞里
塞里(Hans Selye,1907—1982) 一译“塞尔耶”。原籍奥地利的加拿大生理学家、心身医学家,应激学说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在布拉格、巴黎和罗马等地求学。1929年和193...
塞利格曼准备性假设(Seligman's hypothesis of preparedness)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物种的生物准备性对后天学习的影响的学说。用以解释不同物种的个体学习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时的难易。早期的学习心理学家在认为,有机体遇到的任何刺激都能和它产生的任何反应建立联系...
塞纳托斯(Thanatos)
希腊神话中的死神。弗洛伊德称之为“死的本能”。详见“死的本能”。
赛场气氛调节(atmosphere adjustment of competition field)
对赛场比赛态势和心理气氛的调整。主要内容:(1)定量调节。人的心理活动量在中等强度时效果最佳。在各类赛场中,应维持适宜强度的心理和物理刺激量,不使其超强或弱化。应使情绪过于高涨者放松,情绪低沉者...
赛场心理沟通(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in competition field)
比赛过程中,相关人员在临场进行的心理交往与互动过程。狭义指运动技术和战术意图的传递,战术调整,不同运动员角色之间的心理默契与交融、暗示,以及运动员与裁判员的临场心理交往等。内容包括认识上的沟通、...
赛场心理适应(psychoadaptation of competition field)
赛场运动心理强度和效能的变化。主要包括:(1)运动感觉适应。运动员的感觉能力应适应赛场要求。在强度上敏化或迟化,在定向上准确或泛化,使动作准确无误。(2)运动思维适应。赛场一系列的技术、战术变化...
赛场阵势(competition field circumstance)
赛场竞赛双方的基本阵势类型特征及变异趋向。基本类型有:(1)敌强我弱型。对方身体条件好,实力强,心理素质佳,技术、战术正确灵活,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我方则处弱势。(2)敌弱我强型。对方身体条件差...
赛后焦虑(postcompetitive anxiety)
运动员在运动竞赛后由特定情境引起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受以下因素影响:(1)竞赛特质焦虑。特质焦虑高的运动员比特质焦虑低的运动员有更高的赛后焦虑。(2)比赛结果(输或赢)。一般而言,运动员获胜时...
赛后情绪体验(emotion experience of postcompetition)
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赛后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分为胜利后和失败后两种。前者表现为运动员取得胜利后的满足感和优越感,有愉快的心境,精神较振奋,且头脑清醒,迫切希望通过训练...
赛后心理恢复(postcompetitive mental recovery)
运动竞赛后对运动员进行的适当的心理调整。旨在使运动员产生良好的情绪。具体方法:(1)尊重运动员的个人需要。有些运动员赛后习惯独自冷静思考,教练员应让运动员自己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与运动员作过...
赛跑时间知觉训练(time perception training in race)
对径赛跑速(即跑步速度)的本体感觉的训练。训练目的和方法:(1)提高对运动时间知觉的意识水平。人越有意识地知觉自身的运动速度,对运动时间的估计、调整和分配就越合理,也越能利用运动速度的变换战胜对...
赛前淡漠状态(precompetitive indifferent state)
运动员在比赛前产生的消极冷淡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感到疲乏,甚至不想参加比赛等。与运动员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程加强有关。从生理角度,...
赛前定势(attitude before competition)
观众对即将参赛的运动员的场上表现和比赛结果的心理准备状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1)观众根据运动员以往比赛中的表现所作的主观判断;(2)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新闻媒介的宣传报导和体育爱好者之间的信息交...
赛前焦虑(precompetitive anxiety)
运动员在运动竞赛前对特定情境表出现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其特点:(1)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比赛前有不同的焦虑水平。如在体操和网球项目的比赛前,有经验的运动员比无经验的运动员焦虑水平高;在摔跤和跳...
赛前竞技状态(fighting preparation state prior to competition)
运动员在比赛前产生的准备战斗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对即将面临的比赛有清醒的认识,不过多考虑比赛结果。而注重赛时如何发挥技术、战术水平,以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斗志迎接比赛。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处于与比赛相适...
赛前盲目自信(blind self-confidence state prior to competition)
运动员对即将在比赛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或本队的力量估计过高的状态。其产生原因:(1)取得一两次成功后就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2)教练员或父母的过高评价使之认为自已会比实际做得好:(3)...
赛前热症(state of overexcitment)
亦称“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运动员在比赛前产生的过分激动的情绪状态。一般在面临艰巨而意义重大的比赛时,因失去自控能力而出现。其心理特点:情绪过分激动,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预测失误,...
赛前心理准备(precompetitive mental preparation)
运动员在竞赛前为形成最佳竞技状况所作的心理准备。对竞赛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主要内容:清醒地充分估计自己的力量,树立为争取胜利而顽强拼搏的信心,掌握最佳的情绪兴奋程度,抵制不良的内外部干扰因素。提...
三本
墨子谓三种统治人民的方法或手段。《墨子·尚贤中》云:“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爵位”即势位因素,是使人们产生崇敬心理的基础;“蓄禄”即...
三材
三国魏刘劭关于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心理观点。刘劭把人才划分为兼德、兼材、偏材三种类型。兼德指一个仅有高度发展的品德;兼材指一个人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偏材指一个人仅有某一方面的才能。认为“兼有三材...
三参数逻辑斯蒂模型(three-parameter logistic model)
项目反应理论的一种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P_i(\theta)=C_i+\frac{1-C_i}{1+e^{-D_{ai}(\theta-6i)}}\),与双参数逻辑斯蒂模型相比,增加了一个猜...
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
传导头面部痛觉、温觉和触压觉的第二级感觉纤维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发出的纤维,越至对侧,组成腹侧三叉丘系,伴随对侧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由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细...
三度创作 (three-time creation)
观众在观看演出过程中,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间接参与艺术形象的创作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观众在演员的表演中完成自己欣赏戏剧的审美创造,二是演员在观众的欣赏和评价中完成自...
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
对行为进行归因的理论。H. H. 凯利1967年提出。他认为,人进行归因时,常要考察来自环境、行为及行者三个方面的信息,知觉者要使用三种信息来检验其推论的效度:(1)区别性信息,指行为者对特定刺...
三度空间(three-dimensional space)
一译“三维空间”。由长、宽、高三个面延伸组成的立体空间。雕塑等艺术形式即在这种空间中得以实现。
三段论(syllogism)
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通常由两个前提、一个结论构成。如前提1:所有的A是B,前提2:所有的B是C;结论:所有的A是C。评价一个三段论就是假设在两个前提为真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必然能推出结论。一个真实...
三分法
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个基本范畴。三分法源远流长,如毕达哥拉斯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智慧和情欲三部分;奥古斯丁则把灵魂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功能;以后布伦塔诺把心理活动分为观念、判断和爱憎三个...
三格
关于意境形成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讨论创造意境的三种情况或三种方式。唐王昌龄《诗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生思”是“心...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抗抑郁药。以丙咪嗪和阿密替林为代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使细胞膜减少对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性回收,使突触后受体部位的有效神经递质浓度增高而发挥治疗作用。有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还能阻断5-羟色胺的回收。...
三级投射区(tertiary projection area)
亦称“第三感觉区”、“第三投射区”。大脑皮质内直接接受周围感受器传入联系的第三个区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相当于补充运动区。人们对它了解甚少。刺激清醒病人的这个区域,头和腹部会产生感觉和触摸感,但...
三境
关于艺术形象构成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唐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境”是审美境界基础,他把“境”分为三类:(1)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2)情境,指喜怒哀...
三具
管子谓将领须具备的三方面能力。《管子·地图》:“人之众寡,士之粗精,器之功苦,尽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故主兵必参具也。”“参具”即三具。“知形”就是要认识敌我双方军事物...
三军一人
三军将士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必然会胜利。语出《司马法·严位》:“三军一人,胜。”
三军一心
三军将士团结一致,就会在战斗中所向无敌。《吕氏春秋·论威》:“生死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强调...
三类判断 (three category of judgment)
被试实验反应类型。在用心理物理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被试可以作出比较刺激是“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刺激这三种选择判断。在这样的判断实验中,因允许被试作相等判断而实验结果容易受到被试态度...
三累
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三种不良心理现象。东汉王充《论衡·累害》:“夫乡里有三累,……凡人操行,不能慎择友,友同心恩笃,异心疏薄,疏薄怨恨,毁伤其行,一累也。人才高下,不能钧同,同时并进,高者得...
三联密码子 (triplet code)
基因表达过程中每三对核苷酸的序列对应于新合成蛋白分子中一种氨基酸的关系。既存在于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也存在于信使核糖核酸中。基因所负载的遗传信息,由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大分子中排列有序的四种碱基对...
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的简称。高能化合物的一种。由5'-腺苷酸(AMP)在5'位上进一步磷酸化形成。三磷酸腺苷上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其水解时能释放大量的能量。三磷酸腺苷是人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它在三...
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系统(ATP-CP system)
亦称“磷酸原系统”。人体能量系统的一种。由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两种高能磷化物组成。ATP是人体唯一的直接能量来源。1克分子三磷酸腺苷在体外分解时能产生7.3千卡能量,而在体内分...
三秒钟时间训练 (3-second's time perception training)
对三秒钟时间间隔的知觉训练。对三秒钟时间间隔的知觉亦称“瞬时时间知觉”,其准确性是掌握各种快速、灵活、多变技术以及准确估计篮球三秒区判罚停留超时违例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主要训练方法:(1)跑台实...
三色假说 (trichromatic hypothesis)
解释人所以能识别各种颜色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T. 扬提出。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加以发展,进一步提出色视觉的三种视锥成分假说(又称扬-赫三色说)。他认为,人有识别绿、蓝和红三色的视锥细...
三色视觉 (trichromatism)
据三色说解释的正常的颜色视觉。也即所有感知到的颜色都由红、绿、蓝三种原色混合得到,且每种波长都可从白色光中分析出来。三色视觉异常称为色弱,包括红色弱、绿色弱和蓝色弱三种。
三色说 (trichromatic theory)
见“扬-赫尔姆霍茨理论”。
三思
① 人在行动之前,必须再三思考,反复推敲,以免行动莽撞,后悔莫及。《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② 人对未来应有三方面的考虑。《荀子·法行》:“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
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即“柠檬酸循环”。
三突触回路 (trisynaptic circuit)
联络内嗅区皮层与海马的结构。具有特殊功能。始于内嗅区皮质,轴突走向齿状回的颗粒细胞(称穿通回路),与其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
三线放松功
中国气功中的一种功法。从身体的三个侧面依次进行放松的功法。所谓“三线”,即人体的前、后和两边三个侧面,每个侧面为一条线。训练时,从每条线的上部,依次向下进行放松。第一条线:从头部两侧开始,经颈部...
三心
指决心、信心、恒心。对中国古代关于意志过程的一种概括。认为意志过程是由决心、信心、恒心组成的。古代的所谓“立志”,便含有下决心的意思。如说“有志者事竟成”,意即下决心去做好某一件事,就一定能取得...
三优工程 (Project on Optimism of Outcome,Rearing and Education)
“优生、优育、优教工程”的简称。一项在中国社会舆论倡导下,由政治领导人发起、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带有科学实验性质的示范性试点工作。旨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
三宥三赦
《周礼·秋官·司刺》规定的定罪量刑政策。中国古代运用犯罪心理原理指导司法审判的一项重要制度。“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俗作耄),三赦曰蠢愚。”郑玄对“三宥”之...
三远
北宋画家郭熙关于意境问题的文艺心理观点。《林泉高致·山水训》称“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远”既属于审美客体;亦属于审美主体,即追求一种超脱、平淡、豁达、澄澈、宁静的心理境...
三针实验 (three-needle experiment)
深度知觉研究实验。赫尔姆霍茨1856年设计。将三根针分别钉在同一平面的三个小木块上,小木块可自由移动,其中两根针的位置距被试一样远,另一根针放在它们的中间,它与被试之间的距离可前后调整。实验时,...
三至
将领受命打仗时三条不可改变的准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守备不完备),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三种记忆系统 (three-type of memory system)
一译“三重记忆系统”。记忆系统理论。认知心理学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输入、编码方式的特点以及存储时间的长短,将记忆过程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阶段或三种记忆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记忆...
三座山问题 (three-mountain problem)
亦称“三座山任务”。儿童心理学实验。测定儿童的方位守恒及其自我中心倾向。实验材料为:大而白、中而黄以及小而绿的三座山的可移动模型,及其相应的图片、四方形平面桌一张、大图画纸一张;身高10厘米~2...
散地无战
“散地”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孙子兵法·九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是故散地则无战。”曹操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杜预注:“战其境内之地,士卒意不专,有溃...
散居儿童 (children living at home)
未被送到婴儿室、托儿所或幼儿园,而放在家中养育的婴、幼儿(初生至7周岁)。儿童保健服务对象之一。散居儿童保健的服务包括:建立健全城市由地段医师负责、农村由村医生负责的城乡三级保健网;为初生到7周...
桑代克
桑代克 (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的威廉姆斯堡。1891年就学于威斯莱大...
桑代克迷箱 (Thorndike's puzzle box)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研究动物学习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的实验装置。将饥饿的动物放入箱内,观察动物如何打开箱子的门栓以逃出迷箱,获取箱外的食物。打开门栓的方式因迷箱装置不同而有多种,如按压杠杆或拉动绳线...
桑代克迷箱实验 (Thorndike's puzzle box experiment)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为研究动物的学习即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的实验。在一典型的实验中,将一只饿猫放入迷箱中,猫可从箱内看到箱外的食物。为逃出迷箱、获取箱外食物,猫必须学会触动箱内的某种特殊装置,如按压...
桑代克学习律 (Thorndike's learning law)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依据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而提出的支配刺激-反应(S-R)联结建立过程的规律,包括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三大主律。多式反应原则、定势原则、优势原则、同化原则和联想交替原则五条副律。...
桑德错觉 (Sander's illusion)
即“平行四边形错觉”。
桑恩
桑恩(F. C. Thorne,1909—1978) 美国机能性折衷心理治疗家。早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因当时的心理学强调实验和理论,其探讨口吃原因的愿望落空,后转到医学院,获医学...
桑福德
桑福德 (Edmund Clark Sanford,1869—1924)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1888年在霍尔指导下,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随霍尔任教于克拉克大学,...
桑田芳藏
桑田芳藏 (1882—1967)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鸟取县仓吉市。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后入研究院。1910—1912年留学德国,随冯特从事民族心理学研究。1913年...
丧亲咨询 (bereavement counseling)
心理咨询之一。为因亲人丧故而长期悲伤者提供心理援助,使其面对现实,减轻痛苦,开始新生活。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社会就开始应用“热线电话”、“寡妇互助小组”、“家庭互助小组”等社会支持系统来帮...
丧失 (loss)
个体在心理、社会和生理方面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心理、社会方面的丧失,如失业、失去家人、破产等;生理方面的丧失,如机体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失去。任何一种丧失,都可引起人们情绪反应。个体一旦感到失去了对自...
丧我
庄子用语。指忘掉自我(包括形体与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境界。为修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
搔头 (head scratching)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用指(趾)甲挠头皮的动作。早期习性学家描述过鸟类有两种搔头的姿势:(1)“从前面”搔,即脚趾从胸前抬起达到头部;(2)“越过肩”搔,即脚趾越过肩关节到达头的后部,同侧翅膀下垂。后...
扫除现象 (wipe-out phenomenon)
片面音乐审美教育造成的一种现象。英国学者班姆伯格尔1982年在研究儿童的音乐表征的发展时提出。班姆伯格尔发现,学校音乐教育鼓励规范的音乐理解,而这种理解是以牺牲音乐直觉为代价的。当儿童习得了阅读...
扫描策略 (scanning strategy)
亦称“部分性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在概念形成中,个体将第一个肯定的概念实例中的部分特征作为初始假设,然后在其他概念实例出现时,保持或改变假设以和这些实例相一致。若以后出现与假设一致的正例,则坚持...
色氨酸 (tryptophan)
亦称“α-氨基-β-吲哚丙酸”。氨基酸的一种。为人体所必需。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在血液中,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再通过细胞膜进入5-羟色胺神经元内。在血浆中,分游离的和结合的两种。游离的约占总量...
色氨酸羟化酶 (tryptophan hydroxylase)
色氨酸合成5-羟色胺所必需的酶。以四氢生物喋啶为辅助因子,Km为\(3 \times 10^{-4}\)M,是5-羟色胺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因子,抑制TrPH的作用,使脑内5-羟色胺显著减少。
色饱和 (color saturation)
即“饱和度”。
色彩的视觉感受 (visual sense of line)
美术形式感的一种。首先,色彩具有不同的倾向性。红、橙、黄等色给人以热烈、兴奋之感,被称为暖色;蓝、绿、青等色给人以寒冷、沉静之感,被称为冷色;灰、白、黑、银、金等色无明显的倾向性,给人视觉心理上...
色彩三要素 (three element of color)
色彩具有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重要特性。色相,即色彩名称所指代的对象,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明度,又称光度,主要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既可指某种色彩受光后的明暗变化,又可指各种不同色...
色彩适应 (color adaptation)
亦称“色调适应”。人在颜色刺激下的视觉变化。视网膜某部位对产生某种色调的光线的强度减弱并持续一段时间的适应。这时,该色调不再保持原有饱和度。如果接着有非彩色光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同一部位,会产生负后...
色彩调和 (harmony of color)
在绘画艺术中,把具有共同的、相互近似的色素进行配置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效果。分两类:(1)类似色的调和,指以性质接近的色彩相配置时,作纯度和明度的改变,使其达到有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形成的统一协调...
色带 (color zone)
即“颜色视野”。
色调 (color melody,color hue)
颜色基本特征。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波的视觉效应。70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红色,62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橙色,58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黄色,510纳米左右的光波看起来是绿色,47...
色调恒常性 (hue constancy)
即“颜色恒常性”。
色调环 (color circle)
一译“色环”。色觉原理表示方法。孟塞尔颜色立体模型圆周的环圈(见下图)。可很方便地用于表明颜色光混合的各种关系。若在色调环的任何一点取一种颜色,使它与对边的颜色混合,如将黄色与蓝色混合,则产生白...
色度 (chromaticity)
颜色视觉的指标。颜色混合中三原色的比例系数。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原色混合的比例来表示其色度。其公式:(C≡r(R)+g(G)+b(B)。式中(C)代表某一被匹配的特定颜色,(R)、(G)、(B...
色度计 (colorimeter)
视觉实验仪器。用于测量视觉色度。通常分为目测色度计(目视色度计)和光电色度计。前者利用人眼对颜色和亮度进行目测匹配,使用方便,但受测试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对饱和度较高的颜色不能匹配。后者根...
色度图 (chromaticity diagram)
根据三原色原理制作的由各颜色三维坐标中的两维坐标(如x,y坐标)构成的平面图。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31年制定了典型的CIE1931色度图(如图),图中横坐标为x色度坐标,相当于三原色中...
色度学 (colorimetry)
涉及视觉生理、视觉心理、心理物理和物理光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颜色视觉的规律、颜色的标定、颜色的测量理论和技术。具体包括颜色视觉、CIE标准色度系统、测色仪器及颜色测量、同色异谱现象...
色环 (color circle)
即“色调环”。
色混合函数 (color in mixture function)
即“颜色方程”。
色觉缺陷 (chromatic deficiency)
即“色盲”。
色轮 (color wheel)
亦称“混色轮”。视觉实验仪器。用于颜色混合实验。由色盘、动力装置(变速电动机)和计速装置构成。使用时,将要混合的一些不同的彩色纸放在色盘上,并按预定比例调整其面积(依据圆周角度数调整),然后打开...
色盲 (color blindness)
亦称“色觉缺陷”。不能正确辨别某些颜色或所有颜色的视觉现象。患者中男性较多,约占男性人数的8%;女性较少,约占女性人数的0.5%。按产生机理可分为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先天性色盲占绝大多数,产...
色盲测验 (color blindness test)
颜色视觉测量工具。用于鉴别色觉异常情况。包括颜色命名测验、匹配测验、混淆测验和实验室测验等。颜色命名测验比较简单,即要求被检查者对颜色命名。但不能分辨出色弱或二色视觉异常者,因为他们能用正常色觉...
色盲测验图 (pictures of color-blindness test)
一译“色盲检测图”。颜色视觉检测工具。由一套检查被测者是否患有色觉异常的系列图片构成。各图片由不同颜色和光度的圆点组成。其原理是利用色觉异常患者能辨别光度,而不能辨别颜色这一特性。设计图片时,将...
色盲检测图 (pictures of color-blindness test)
即“色盲测验图”。
色品 (chroma)
即“饱和度”。
色情 (lust)
书籍、图画、雕刻、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中引起性刺激的言语或行为表现。会败坏和腐化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使之在性关系上犯罪。沙利文认为,色情不是用他人来满足性欲,而是由生殖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种生物现象...
色情文艺 (pornographic literature)
利用文学、音乐、电影、电视、舞蹈、戏剧、录音、录像等形式,描绘、渲染低级庸俗、诲淫诲盗、色情怪诞、凶杀等内容的文艺作品。由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诱惑力,对于富有好奇心和性成熟等心理特点的青少年有强...
色情性反应 (response of pornography)
色情文艺引起的心理活动及其神经过程。以文学、音乐、影视等形式表现的色情情节作为刺激,导致个体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及其神经活动,其过程首先是各种形式的色情刺激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再经传入神经通路传入大...
色弱 (color weakness)
亦称“异常三色视觉”。颜色视觉缺陷。能辨认颜色但感受性较低的轻度色盲。色弱患者对颜色辨别能力较差,只在颜色比较饱和时才能看到颜色;只在波长有较大差别时才能区分色调的变化。较常见的是红色弱(甲型)...
色温(color temperature)
亦称“光源颜色温度”。光源色表定量指标。光源温度与黑体(或完全辐射体)颜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即在可见光谱内,光源的相对辐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与黑体辐射相对光谱能量分布曲线完全相同时黑体的温度。单位...
色诱导 (color induction)
亦称“诱导色觉”。视知觉现象。对某一物体颜色的知觉受到另一物体颜色的影响,使其邻近的灰色变为其补色的现象。由颜色对比中的同时对比造成。如,在一块红色背景上放一小块灰纸,几分钟后这块灰色就会变得略...
瑟斯顿
瑟斯顿 (Louis Leon Thurstone,1887—1955) 美国心理学家,心理测量学的创始人之一,因素分析法的首倡者。生于美国芝加哥市。先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为发明家爱迪生...
瑟斯顿气质量表 (Thurston Temperament Schedule)
团体人格测验。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编制。包括140道题,每种气质因素20道题。可测量活动性、健壮性、冲动性、支配性、稳定性、社会性、深思性七种气质因素。答案有“是”、“否”、“不确定”三个选项。中...
瑟斯顿态度量表 (Thurstone-type Attitude Scale)
亦称“等距态度量表”。态度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和柴尔1929年创编。编制程序:(1)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搜集若干有关的态度语,其中必须包括两极端和中间性质的。(2)请专家作评判员(10~...
森田疗法 (Morita therapy)
一译“莫利塔疗法”。一种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心理治疗方法。日本的森田正马1920年创立。适用于神经质症。其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是“顺应自然”,即充分认识到精神活动和症状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森田神经质 (Shinkeishitsu neurosis)
即“神经质症”。
森田团体疗法(Morita group therapy)
森田疗法的一种。做法是将神经质症患者集合在一起。医生结合具体病例向他们讲解森田疗法的理论,然后让他们交流个人体验。旨在让患者从他人的体验中得到启发,更好地认识自己,从所谓“个别观”以及自我中心的...
森田正马
森田正马 (1874—1938) 日本精神病学家、心理治疗家,森田疗法的创始人。生于日本四国高知县。190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医科部,1903年为该校助手,作为医务人员活跃于巢鸭医院(后改松...
杀弟情结 (Cain complex)
一译“凯因情结”,亦称“兄弟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孩子们因在父母面前争宠失和而造成感情冲突,并在潜意识中彼此敌视的心理倾向。援引自《圣经》中亚当的长子(Cain)因嫉妒而杀死其弟Abel的故事。
杀戮行为(killing behavior)
动物的适应性行为。不仅存在于捕猎与被捕猎物种之间,还存在于种内相互关系之中。有人认为,在同种成年动物之间不是自然的:在笼养条件下,是逃逸路线被封闭造成的;在自然条件下,是同种(鸟类和哺乳类)数量...
杀母情结 (Orestes complex)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儿子潜意识中压抑着的一种要杀害母亲的欲望。由恋母情结得不到疏解所致。参见“俄狄浦斯情结”。
杀人病理心理学 (Psychopathology of Homicide)
书名。美国精神病学家雷维奇与施莱辛格合著。1981年出版。共10章,主要阐述对杀人行为的临床评价及心理学测验,杀人分类,器质性、中毒性与偏执狂性杀人,社会与环境诱发的杀人,情境性杀人,实施杀人犯...
杀人犯心理 (mind of murderer)
杀人犯在准备及实施杀人犯罪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强烈的攻击性。这是促使行为人杀人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较之其他类型的犯罪人,杀人犯对社会及他人具有更强烈的敌视、排斥和仇恨心理。(2)犯...
杀同胞 (fratricide)
同胞之间的杀戮行为。将同窝伙伴杀死。捕食动物性猎物的鸟类中常发生,如猎鹰和猫头鹰等。鱼类和昆虫中也有,其功能尚不明了。可能与杀婴行为类似,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食物供应不足,牺牲某些幼雏,可以维持其...
杀婴 (infanticide)
幼小动物被同种成年个体杀死的行为。自然条件下,有两种情况:环境条件恶劣或被扰乱,父母可能杀害子代;一个新的雄性夺得一些雌性,杀死先前那个雄性留下的子代。第一种情况常出现在捕食的鸟类中,最常见的形...
杀之贵大,赏之贵小
战国尉缭关于治军问题的一种军事心理观点。《尉缭子·武议》:“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
沙赫特尔
沙赫特尔 (Ernest Schachtel 1903—1975)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主义者。沿袭卢梭、蒙台梭利和皮亚杰的传统看待儿童心理发展,对儿童早期遗忘现象有深入研究。不同意弗...
沙可
沙可 (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 法国精神病学家,巴黎学派的领导人。生于法国巴黎。1853年于巴黎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60年任该校病理解剖学教授。186...
沙克特
沙克特 (Stanley Schachter,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942年和1944年先后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50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5...
沙利文
沙利文 (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 美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祖籍爱尔兰,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17年于芝加哥医学院获...
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 (Sullivan's interpersonal theory)
新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沙利文1947年在他生前唯一出版的《现代精神病学概论》中提出。主要内容:(1)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人际安全”的需要,在以一定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模式;(...
沙利文主义 (Sullivanism)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心理的影响。以其代表人物、美国精神病学家沙利文而得名。沙利文提出了系统的人格发展、人际关...
沙篷蒂尔错觉 (Charpentier illusion)
亦称“大小重量错觉”。1891年沙篷蒂尔提出。由物体的体积不同引起的。在视觉参与下,用手比较两个形状相似、重量相等,但体积不同的物体时,产生的体积小的物体比体积大的物体重的错觉。当视觉、触觉、动...
沙浴 (sandbathing)
动物利用沙粒清理体表的行为。许多啮齿类动物如沙鼠、鼷鼠、𪖈鼠、栗鼠和地松鼠,都有此习惯。它们一般都生活在贫瘠地带,体表有丰富的皮脂腺分泌物,以减少水分散发,但如果不进行沙浴,皮毛便会被分泌物粘结...
筛选测验 (screening test)
概略选取对象的方法。根据某一事先确定的临界标准,甄选出符合要求的被试,把不具备条件的被试淘汰下去。常用于某项研究或某种特殊的学习训练之初,以选取适合研究要求或具备接受该种学习训练之前提条件的被试...
山高量表 (Hill Scale)
非语言性主观幸福感评估工具。美国学者坎垂尔1976年编制。作用同阶梯量表相同,使用于梯子比较少见的国家。形式是用线画出的一座小山,从山脚到山顶共有11个台阶,山脚(底部)代表最差,顶部代表最好(...
煽动 (instigation)
以伪善的方式控制群众的意识和情绪,以达到集团或个人私利目的的言论和行动。煽动手法有:(1)所用的是根据自己的意图加工与歪曲过的信息,或者是虚假的情报;(2)操纵舆论工具,对群众施加心理压力,如,...
煽动疗法 (provocative therapy)
即“挑拨疗法”。
闪光盲 (flash blindness)
即“失明眩光”。
闪光融合频率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
即“临界闪烁频率”。
闪光速度编码(flash rate coding)
亦称“闪光频率编码”。编码的一种。以闪光速度作代码的视觉信息编码。用于编码的闪光频率应远低于闪光融合频率(约每秒30赫兹)。闪光频率的代码数目不可超过4个,代码多了辨认时易发生混淆。
闪光信号 (flash signal)
用闪烁光作信息显示编码的信号。其效果主要取决于闪光的强度、频率、闪光持续时间及闪光与背景光的强度对比等因素。一般说,闪光强度越大或与背景光的强度差别越大,越容易引人注意。其频率以每秒3次~10次...
闪烁 (flicker)
视觉心理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多次闪光所造成的一种视知觉。早期闪烁实验是在对断续刺激的时间辨别上进行的,其中主要刺激变量是频率、强度、波长的成分和闪光的长度。关键的反应变量是对“闪烁”或“融合”的...
闪烁量光法 (flicker photometry)
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测定色光光强,以及闪光光度计的设计。其原理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依赖光的强度,彩色闪光先于明度闪光消失的现象。即当把两个不同波长的色光低速交替时,却会产生彩色闪光感觉;并且当逐渐...
闪烁临界频率 (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即“临界闪烁频率”。
闪烁行为 (flash behavior)
动物逃逸时吓唬行为的一种。动物遇到天敌时。会短暂而又快速地展示自身躯体彩色鲜亮的部分,紧接着会作出逃脱反应和隐形行为,将闪烁的色彩隐藏起来。如有些蛾和蝶显示翅膀上的眼形纹就比较典型。
扇形效应 (scalloping effect)
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安排为定时距程序时反应速率变化的现象。强化物经过一段固定时间间隔后出现,个体接受强化后,其反应速率最初几乎为零,以后逐渐提高,直至下一次强化即将产生之前,反应速率达到最高。这类...
善端
战国孟子关于人性的一种思想。指人性生来即具有四方面善的萌芽。详“四端”。
善良意志
见“生存意志”。
善喻
教育要善于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它是孔子的“愤启悱发”与“循循善诱”思想的发挥与深化。其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
善质
西汉董仲舒用语。指人性生来即具有善的可能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意即人的生性只含有善的因素,但还不就是已形成的善性。
伤残人体育补偿 (physical compensation of disabled man)
亦称“体育康复”、“第三医学”。伤残人参加体育运动,使其身心障碍得以机能代偿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开始把传统治疗与机体动力性治疗相结合,促进伤残人身心机能康复。伤残人参加体育锻炼可避免伤...
伤害性争斗 (injurious fighting)
双方都力图伤害甚至杀死对方的战斗行为。不同于仪式化争斗。通常只见于不同物种成员之间,如两种力量相等的动物争夺食源或一个强有力的被捕食者反抗捕食者时。自然环境里,同种动物之间很少发生,偶尔发生,也...
伤仲永
篇名。北宋王安石撰。载《王文公文集》。记金溪民方仲永五岁能诗,且“指物作诗立就”。但由于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至二十来岁则“泯然众人矣”。在文章结尾时,作者感慨系之,说:“仲永之通...
商标的心理功能 (psychological function of trademark)
商标对消费心理活动的影响。包括:(1)识别功能,即可使消费者认识和识别不同生产者、经营者和商品的质量;(2)便利功能,即能引起消费者稳定的注意;(3)美化功能,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4)增值功能...
商标提示 (trademark prompting)
亦称“商品提示”。用以表明商品实体内在质量、功效、原料成分、制作工艺等的商标形象特征。包括商标的图案、色彩、形状、构成材料、情调、象征意义等。其作用在于使顾客理解并接受商标刺激信息,进而诱发购买...
商标心理学 (trademark psychology)
商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商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引起的消费者特殊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商标的功能;(2)商标设计心理策略;(3)商标的使用与管理心理学问题;(4)商标...
商标信用 (trademark credit)
商标在市场上的声誉或知名度。其决定因素包括商标所代表的商品的质量、使用范围、市场占有率等。是商标使用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商品质量、降低成本、合理定价、热心服务等卓有成效劳动在消费者心理层...
商标意象 (image of trademark)
商标和加诸于商标之上的产品特性及对产品的信念、情感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其功能表现在:(1)唤起定势;(2)引发偏爱;(3)诱导选择。
商标运用策略 (psychological tactics of trademark application)
为发挥商标的识别、传播、服务和促销等功能而使用商标的不同选择方法。包括三个方面:(1)使用还是不使用商标。使用商标对大部分商品可以起到积极的推销作用。但使用商标要花一定的费用,因而那些本身并不具...
商标忠实性(loyalty of trademark)
消费者购买某种商标商品的一致性和对某种商标偏好的行为模式。根据对商标的忠实程度,可将消费者分为四类:(1)坚定忠实者,即始终不渝地购买一种商标的消费者;(2)不坚定的忠实者,即忠实于两三种商标的...
商店环境效应 (store environment effect)
商店(商场)环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商店环境包括商店卫生、招牌、铺面、通道、橱窗、内部装饰、营业设备、商品布置等。是给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客观事物,会引起消费者不同的情绪感受,并引起其购买心理的变化...
商店命名法 (psychological tactics of shop sign name)
运用心理学原理给商店取名的方法。包括:(1)引发兴趣,给人好感;(2)好懂易记,琅琅上口;(3)语义相关,名实相符,如招牌与经营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相联系,或反映经营服务的特点;(4)形象生动,诱人...
商店内部装饰效应 (effect for shop interior decoration)
商店内部装饰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影响。商店内部装饰包括货架、墙壁、天花板、地板的设计及货场照明、音响、气味、温度、湿度的调节与控制等。其心理效应有:(1)对顾客的感官有较强的刺激力,促使他们在观赏和...
商店气氛 (shop atmosphere)
洋溢于商店中的情调与气息。由商店的外观、店容、橱窗摆设、商品展示、内部陈设与装饰等作用于顾客的认识与情感,继而使顾客移情于整个商店的情境所形成。它对招徕顾客与促进商品销售有重要作用。可分为长久性...
商店外观效应 (effect of shop facade)
商店外观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商店外观即商店外貌,亦即门面,大致包括门口的开放度、招牌、对联、橱窗、霓虹灯等。商店外观常在消费者头脑里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商店门口的开放度是指店门的大小,它应便...
商店信誉 (shop reputation)
消费者对商店工作和状况的总体评价。涉及商店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仪表言行和商店买卖是否公平、出售的商品是否合格、商店环境是否良好等等。关系着商店的效益和生死存亡。
商品陈列法 (psychological method of commodity display)
运用心理学原理陈列商品的方法。参见“商品样式陈列”。
商品的心理功能 (psychological function of commodity)
商品具有的唤起消费者精神需求和满足消费者心理性购买动机的作用。与消费者本人对商品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社会习俗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1)象征,即商品的价格、风格、品味等可表现人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
商品广告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广告形式之一。以一定的媒介手段向消费者传播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形式或过程。其特点:(1)能唤起消费者的注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能启发消费者的联想,如运用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
商品命名策略 (goods naming strategy)
见“产品命名心理策略”。
商品命名心理 (mind of naming goods)
商品命名所依据的消费者心理规律。商品的命名既是消费者识别商品的主要标志,又是引起消费者心理活动的特殊刺激物。一个好的商品命名,不仅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点,记忆商品的形象,还会引发消费者的兴趣...
商品色彩心理 (color mind of commodity)
商品的色彩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1)商品色彩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包括六种情况。①影响消费者的冷暖感。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颜色色性要求是适度的。但也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
商品设计心理 (mind of designing goods)
商品设计所依据的消费者心理规律。包括三个方面:(1)突出商品的实质,即以能给消费者带来切身利益的商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机械性能、生物学性能、电器性能等为核心,创造出更高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
商品选择动机 (treat goods selective motive)
消费者选购某一商品的动机。是消费者的感情动机、理智动机、信任动机的统一。有研究者列举了七种常见的该类动机:(1)对商品功能的选择动机。它较多地反映在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选择上,如商品的通用性、可靠...
商品样式陈列 (assortment display)
以销售现场的货架为广告媒体,向购买者传播现场商品信息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潜在购买心理和已有的广告意向能产生非常强烈的诱导作用,可以使消费者在看到广告宣传后激起的购买欲迅速实现。主要有橱窗陈列和内部...
商业管理心理学 (business management psychology)
研究商业组织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内容:(1)构成商业组织行为的心理要素,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与领导心理等;(2)商业组织环境心理,包括组织内部和组...
商业活动中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 on commercial activity)
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的自我克制行为。在商业活动中遇到某种矛盾时,有的人根本就不想克制自己,而只是在担心对自己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时才有所克制;有的人则善于克制自己,显得冷静而不冲动;多数人是处在两者...
商业交际 (business communication)
经营者引导消费、开拓市场的行为。建立在三项原则基础上:(1)公共关系原则。每个企业都处在社会这张巨大的关系网络之中,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商业交际的各种手段,调整好各种关系,努力造就和顺、融洽的经...
商业接触 (speciality of contact in commerce)
商业流通过程中购销双方互相沟通的行为过程。其特点:(1)“无个性”性,即购销双方的关系通常带有偶然性、短暂性和纯商业性,相互间缺少依恋感,很少给对方留下具有个性的印象;(2)在购销双方都不太注意...
商业社会心理学 (Социальная Психология торговли)
书名。商业心理学著作。苏联心理学家林切夫斯基著,莫斯科经济出版社1981年出版。杭志高、王春明译,王德一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11.6万字,共9章。其内容包括:商业和心理学的关系...
商业谈判心理策略 (psychological tactics of commercial negotiation)
在商业谈判活动中所采取的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式与方法。谈判是公共关系网络运转的必不可缺的活动形式,是组织与环境、与公众相互协调的基本手段。商业谈判的双方不仅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都是为了...
商业谈判心理准备 (psychological preparedness of commercial negotiation)
为顺利进行商业谈判所作的前期心理筹划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谈判对手进行研究和分析,即了解对手的气质、性格、谈判风格、阅历、容貌、地位和权力范围、习惯、爱好及工作方式,了解对方公司生产或...
商业心理学 (commercial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商业经济活动过程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商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人们,包括消费者(个体的与群体的)、商业营销者(商业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营业员、推销员)以及商品...
商业心理学与售货员的职业道德 (Commercial Psychology and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Shop Assistants)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И. A. 杜别尔什丁、林切夫斯基著。原名为《商业心理学与商业职业伦理学》,苏联中等专业学校教材,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宗纯等人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4...
熵 (entropy)
描述一个事件不确定性程度的量度。美国数学家申农提出。设\(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是\(a_1,a_2,\cdots,a_k,\cdots\) (至多可列个),且 \(P_r(X=a_i)=...
熵定律 (entropy law)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能量只能从可利用向不可利用、从有序向无序、从有效向无效转化,亦即向耗散的方向转化,不可逆转。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的测定单位。“熵”一词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1868年...
熵原理 (principle of entropy)
分析心理学术语。人格动力(心理能)总是倾向于从高能量的心理结构向低能量的心理结构转移,直至能量趋于均衡。若个体的人格面具过分发展,而阴影呈低度发展,则心理能会从人格面具原型流入阴影原型。
赏赐不避怨仇
指赏罚要公平合理,可以不避亲仇。语出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公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弟之名。”为了使赏罚成为维护社会价值观念的手段,要求赏罚一视同仁...
赏罚必信
赏罚必须守信、坚决。《管子·法法》:“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此正民之经也。”认为制订有关法律政策,必须符合治理国家的具体情况;发号施令必须严明,确保政行令通;赏罚必须信守无妄、坚...
赏罚不信,则民无取
指奖赏惩罚如不守信用,不加以兑现,民众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失去进取的目标。语出《管子·权修》。《管子》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御民。认为“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管子·权修》)赏罚...
赏平罚均
赏罚要公平合理。语出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认为公正地实施赏罚,能使下属产生公平心理。这样,下属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上级作出的赏罚决定,赏罚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
赏善罚恶
指奖赏为善的人及其行为,惩罚为恶的人及其行为。中国古代传统的赏罚观。《诗·小雅·瞻彼洛矣序》:“《瞻彼洛矣》,刺幽王也。思古明王能爵明诸侯,赏善罚恶焉。”《荀子·富国》:“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
奖赏能鼓励人们建功立业,惩罚能禁止人们做出奸邪之事。语出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赏罚》。这是对赏罚心理效用的一种见解。诸葛亮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管理活动中,把赏罚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以众情所恶
指根据人的喜恶之情性来运用赏罚手段。语出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九:“夫赏不专在金帛之惠,罚不专在斧钺之威。……此盖有机,机何物也?情也,理也。理兴于心,情通于理。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以众情所恶。...
上兵伐谋
强调用谋略取胜是上策,使用外交手段次之,再次是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则是攻城。《孙子兵法·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强调心理战术的重要性。
上差别阈限 (upper difference threshold)
差别阈限的一种。刚刚能分辨出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其值等于上限与标准刺激之差。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有50%的次数感觉为大于、50%的次数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强度,叫上限。参见“...
上橄榄核群 (superior olivary complex)
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核。主要位于脑桥下部被盖的腹外侧,靠近外侧丘系。接受二级听觉纤维,发出三级听觉纤维,参加同侧和对侧的外侧丘系。由上橄榄主核和内侧楔形上橄榄副核及橄榄周核组成。这些核的功能未完全...
上睑下垂 (ptosis)
上眼睑肌肉运动障碍。上眼睑不能抬举。上眼睑提肌在上眼睑提肌腱膜深面的上眼睑平滑肌的协助下,能将上眼睑提起。上眼睑提肌受动眼神经支配,上眼睑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因动眼神经损伤,上眼睑提肌瘫痪而引...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指结交上级不谄媚阿谀,结交下级不随意轻慢。语出《易经》:“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准则。孔子强调君子要文质彬彬、不亢不卑,在人际交往中不论贵贱,保持着...
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
中脑背面顶盖的一对圆形隆起。视觉的皮质下中枢。具复杂的分层结构,由数层灰质和白质交替排列而成。直接接受从视网膜节细胞传来的纤维,还从大脑皮质视区通过皮质顶盖纤维间接接受视野信息。此外,还接受脊髓...
上丘脑 (epithalamus)
间脑的组成部分。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缰连合、松果体。丘脑髓纹主要来自隔核、下丘脑视前区和苍白球等部位的细束纤维,进入缰三角,止于其内的灰质核团缰核。缰核是嗅觉的躯体反射中枢。...
上诉心理 (mind in appeal)
不服法院一审裁判,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求得公正判决的动机。认为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执法不公。如刑事案件中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不当,民事案件中有意偏袒对方当事人等。希望...
上枉下曲
语出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意谓上级做事不合正道,下级就会曲为之解。诸葛亮认识到人心一致对于治国治军的意义,特别强调为上者的权威、榜样作用,并涉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模仿行为。
上位学习 (superordinate learning)
亦称“归总学习”、“总括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指新学习的知识在概括程度、包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知识的一种学习。新学习的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产生一种上位关系。上位学习可...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关于治军问题的军事心理观点。《孙子兵法·谋攻》:“故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国君、统帅与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张预注:“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
上下文 (context)
① 影响心理活动的各种刺激(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各种因素)构成的特殊情境。强调周围环境、个体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某一特定的心理活动的作用。 ② 心理语言学术语。表示一个语言...
上限 (upper limit)
见“上差别阈限”。
上限效应 (ceiling effect)
即“天花板效应”。
上行沟通 (upward communication)
沟通的一种方式。与“下行沟通”相对。在组织中由下向上的沟通或信息交流。即由组织或群体中地位较低的成员向上级请示或汇报工作情况,反映员工的建议和要求等。具有准备性、较为谨慎和认真,沟通信息明确、清...
上行下效
语出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意谓上级的行为举止下级会仿效,君主的所作所为臣子更会趋向。这揭示了人际互动中,上级对下级的示范影响,以及下级对上级的从众效应。
上仰错觉 (climb illusion)
飞行中的躯体重力错觉。当飞机作直线加速运动时,飞行员把加速度引起的向上惯性力作用感知为飞机向上爬升的错觉。
上智下愚
孔子根据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对于智力类型的划分。《论语·公冶长》:“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人的智力水平可以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愚”...
尚贤使能
尊重贤人,使用有才能者。荀子明确提出:“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荀子·王制》)主张统治者要尊重有知识、有才能的贤者,创造必要的环境,充分利用贤者的聪明才智,这样就能建功立业。
少阳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多阳少阴,经小络大。心理与行为特征:精明,虚荣心强,作一个小官也会四处张扬,善交际,难于做好实实在在的工作;行走喜欢仰面朝天...
少阴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是多阴少阳。心理与行为特征:爱贪小便宜,喜欢幸灾乐祸,经常伤害别人,嫉妒心强,心眼坏,缺乏同情心;表面上显得清高,而行动时却鬼...
少数民族 (minority nationality)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宗教、语言和传统,处于非支配和非主流地位的群体。瓦格里等人在《新世界中的少数民族》一书中谈到其五个特征:(1)是复杂社会的从属部分;(2)有特殊的生理和文化特...
少私寡欲
老子关于对待情欲态度问题的一种观点。《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人性本来是素朴的,但由于私、欲的干扰,出现虚伪欺诈,六亲不和,因此,他主张使人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以恢复本来最完...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 (oligodendrocyte)
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起源于外胚层。中枢神经系统内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大脑白质以及脑神经和脊神经根中。其形态:深色卵圆形核被薄而深的一层胞浆包围,核染色质成簇,具有少量放射状分枝突起,常呈串珠状。...
少年儿童行走心理 (child pedestria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反应快,腿脚灵活,但生活经验少,缺乏交通安全常识,特别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有四方面:(1)缺乏安全步行的技能与习惯。少年儿童,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对交通规则只有一些片...
少年儿童用品包装 (juvenile and childish goods packaging)
针对少年儿童一般心理特点而设计的包装。这种包装一般要求图案形象生动、富于幻想,线条五彩缤纷,色彩鲜艳,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从而引发少年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产品产生喜爱感。
少年犯自我障碍论 (theory of disturbance of delinquent's ego)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雷德尔1951年提出的未成年人有缺陷的自我会导致犯罪的学说。认为少年犯的自我障碍具有下列症状:(1)从小经不起挫折,长大后易产生反社会行为;(2)无法排除不安、焦虑和恐惧感,情绪...
少年犯罪帮伙 (gang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一种非道德的、反社会的并有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少年犯罪组织形式。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A. K. 科恩最初使用“少年犯罪亚文化群”一词。他归纳这种帮伙的行为动机特点:非功利性,即多数犯罪帮伙...
少年犯罪成熟理论 (maturational theory of delinquency)
用个体的成熟水平解释少年犯罪成因的理论。以科泽尔为代表。认为少年犯罪是少年时期不成熟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的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会理智地思考问题,情绪趋于稳定,自我控制力及社会责任感增强,能...
少年犯罪区理论 (delinquency area theory)
一译“少年犯罪区域理论”。关于少年犯罪发生原因和分布的一种犯罪学理论。与社会生态学理论密切相关。认为城市中的少年犯罪往往发生在某些特定区域,并由犯罪亚文化造成。美国犯罪研究者C. R. 肖和麦凯...
少年犯罪人(juvenile delinquent,juvenile of fender)
亦称“未成年犯”,简称“少年犯”。实施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其与成年犯罪人的区别:(1)大多数国家的司法机关将18岁作为区分少年犯罪与成年犯罪的界限,18岁以下的犯罪人为少年犯罪人。(2)通常认为...
少年犯罪原因探讨 (Causes of Delinquency)
书名。美国犯罪学家赫希著。1969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原名《少年犯罪的原因》,是20世纪中期后最有影响的犯罪学著作之一。书中集中论述赫希的犯罪原因理论——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任何人...
少年宫群体 (youth palace group)
校外教育群体。为适应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而设立。任务:配合学校,培养儿童优良的思想品德,扩大其知识面,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有如下特征:(1...
少年鉴别所 (juvenile classiffication and detention home)
日本对非行少年进行矫正、观护、鉴别的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少年的品质、性格进行鉴别,帮助家庭裁判所进行调查、审判以及执行保护处分,并收容由家庭裁判所解送的...
少年期 (juvenile period)
个体11、12岁~14、15岁阶段。大致相当于中国普通中学的初中阶段。最大的特点是过渡性,从幼稚(童年期)向成熟(青年初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处于...
少年起病型品行障碍 (adolescent-onset type conduct disorder)
品行障碍的一种。发生在10岁后。这类少年常结成团伙,较少攻击行为,较少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参见“品行障碍”。
少年消费心理 (mind of juvenile consumer)
少年在消费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主要特征:(1)喜欢在生活习惯和嗜好等方面与成人比,但由于缺乏经验,常常表现得很幼稚,因而在购买要求和购买行为上常常发生矛盾;(2)购买行为的倾向性趋向稳...
少年型消费者 (juvenile consumer)
亦称“少儿型消费者”。根据年龄划分的消费者类型。详见“少年消费心理”。
少女罪犯心理 (mind of girl convict)
在中国,指判刑时尚不满18周岁的女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道德认识和法制观念差。少女罪犯的身心发展不成熟,知识有限,阅历不足,认识能力较低。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分不清真伪、善恶...
少先队集体(young pioneer collective)
少年正式群体。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模式中,中队与班重合。班集体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教育集体,少先队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社会集体。建设原则和方法有以下主要特点:(1)鲜明的思想政治方...
邵瑞珍
邵瑞珍 (1916—1998)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昆山市人。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留校随黄翼、陈立教授工作。1946年—1947年留学美国,在普度大学教育与心理研究部进修,攻读教育心...
舌尖现象 (tip-of-the-tongue phenomenon)
一译“话到嘴边现象”。在回忆过程中,对某事物原本熟知的部分信息暂时遗忘的现象。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个人,感到面熟,但他姓什么?叫什么?好像就在嘴边,可一时又说不出来。或见一单词一时却想不起它的特...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
第九对脑神经。为混合神经。主要纤维成分:(1)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内,中枢突终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内,中枢突终于...
舍得罗维茨基
舍得罗维茨基 (Георгий Петрович Шедровицкий,1929—1994) 苏联心理学家。195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63年获哲学副博士学位。为系统思维方法学学术...
舍瓦列夫
舍瓦列夫 (Пе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Шеварев,1892—1972)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知觉心理学和联想问题。在知觉问题研究上,批判唯心主义的知觉恒常性理论...
舍心无物,舍物无心
明方以智讨论心物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命题。见于《物理小识·总论》。认为心物结合,心物不离,“离物无心,离心无物”(《东西均·三征》)。这实质上是把心与物看作两个实体、两个本原,谁也不产生谁,但谁也...
舍形则无性,舍性则无形
明清之际颜元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四存编·存人》:“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舍形则无性矣,舍性则无形矣。”这里的“形”指形体,“性”即心理、精神。意谓没有形体,就没有心理;同样,...
设备逼真度 (equipment fidelity)
模拟逼真度的一种指标。模拟研究中的模拟物如显示器、控制器等装置的外观特点和功能特点与真实设备的相似程度。与环境逼真度、心理逼真度一起共同构成模拟逼真度的指标参数体系。参见“模拟逼真度”。
设计教学法 (project method)
由美国的克伯屈20世纪初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综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学习方法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观点,强调学生的自愿活动(即所谓“设计”),认为自愿是有目的的学习心向,自愿消失,学习过程就不再存在。...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social-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即“维列鲁学派”。
社会-文化人类学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
人类学分支学科。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合称。社会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法国、苏联等欧洲国家称民族学。1920年以前,这三个名称的研究范围大致相同,即研究原始民...
社会背景 (social background)
个人行动和交往时的社会情境。任何个人和事件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情境之中,对个人行动和事件的理解,有赖于对行动、事件发生时的社会情境的分析。“谈话分析”等新的社会学分析技术认为,人们日常生活...
社会比较 (social comparison)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社会比较论术语。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外部奖赏对个体模仿学习活动的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变迁 (social change)
泛指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包括社会的宏观变化和微观变化、整体变化和部分变化、群体变化和个体变化等。可归纳为社会组织的变迁和文化模式的变迁两个方面。社会内在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决...
社会病理现象 (social pathological phenomenon)
对社会反常现象的比喻说法。源自1896年利林费尔德首创的“社会病理学”。理论基础是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从社会有机体功能紊乱和反功能的角度描述和分析社会不良现象,如犯罪、离婚、卖淫、自杀、贫困...
社会病理学犯罪类型论 (theory of criminal typification based on social pathology)
犯罪人分类理论。犯罪社会学者视犯罪为社会病理现象,并根据社会病理学的观点对犯罪人进行分类。主要有:(1)美国社会学家克罗沃德和奥林认为,违法少年因与犯罪亚文化接触,习得脱离常轨的本领,陷入犯罪。...
社会病理学假说 (social-pathology hypothesis)
研究社会病理现象时所持的某些理论假设与观点。社会病理学主要研究不良、反常、病态的社会现象,如犯罪、离婚、卖淫、酗酒、吸毒、自杀、贫困等。创始人为利林费尔德。其理论基础是生物学角度的社会学理论。该...
社会病态犯罪人 (sociapathic offender)
以无情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犯罪人。美国犯罪学家哈斯克尔与雅布隆斯基1983年提出。主要特点: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利己主义;冷酷无情,不守信用;易冲动,行为易受偶然动机驱使;违...
社会病态人格 (sociopathic personality)
即“反社会型人格”。
社会测量法 (sociometry)
亦称“社会计量性测验”。社会心理学测量方法。主要用于确定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的结构。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提出。测量中,主试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最愿意跟谁在一起?首先是谁?其...
社会成熟量表 (Social Maturity Scale)
测量个体社会成熟程度的工具。主要测量被试的自助能力、自我导向能力、业务能力、交际能力、运动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可获得个体的社会年龄。适用于1个月的新生儿到25岁的成人,也可以用于严重残缺的儿童。
社会冲突 (social conflic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因利益或意见、价值观方面的对立而进行的以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为目的的互相斗争的方式或过程。与其他社会互动形式相比,其特征表现在冲突双方有直接、公开、面对面的接触,并带...
社会冲突论 (social conflict theory)
现代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之一。因强调社会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而得名。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以帕森斯为核心的结构功能学派过于强调社会共识和整合,而对...
社会处境不利 (social disadvantage)
贫困的家庭环境、缺乏必要刺激或刺激贫乏的环境。如感觉剥夺或文化剥夺下的环境。源自动物行为研究,后被西方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用于解释出身较低社会阶层的孩子学业成绩落后这一现象。动物研究发现,早期生活中...
社会促进 (social facilitation)
一译“社会助长”。社会心理效应。与“社会抑制”相对。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特里普利特1898年发现,多人同时参赛自行车竞赛,比单个运动员分别计时参赛速度要快。后来的许多实验,如F....
社会促进空间 (social promoting space)
有助于人际沟通或交往的空间。具有两大特点:第一,空间敞开并相通,如采用大间办公室,仅用桌子、书架、花架等相隔,让所有办事人员集中在一起办公,促使同事间有更多的接触,增加对团体的归属感和对同事的认...
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
由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派生出来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
社会的勇气 (social courage)
见“勇气”。
社会地位 (social status)
以财富、声望、职业、受教育程度或权力的高低和多寡为标准确定的某人或某团体在社会或团体中的等级序列。在心理学中常被作为调查研究或个案研究的基本材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的家庭背景、父母及本人的职业、受...
社会定势 (social set)
个人或群体准备以一定的方式对各种社会影响作出反应的倾向。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先于行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L. 朗格等引进实验心理学,表示对知觉情境的反应速度受过去的经验制约。后...
社会定势效应 (effect of social attitude)
人际知觉规律的一种。人在知觉他人或群体时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过去知识经验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产生。人与陌生人交往时,它会对形成这个陌生人的印象产生影响,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等广义...
社会定向(social orientation)
社会群体思想对社会环境的指向性。主要由社会价值决定,体现群体对一定目标的追求与认识。由三个因素构成:(1)人或社会群体;(2)社会任务(所定目标);(3)具体策略。一般由群体根据本身所处的时间、...
社会定型(social stereotype)
亦称“社会刻板模式”。由各种观念构成的固定思想与行为模式。W. 李普曼提出。社会在正常发展运行中,需要逐步形成为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固定模式。但这类模式一旦刻板化,就成为新事物、新思想观念产生的障碍...
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
维持与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有四方面的特性:(1)强度。个体的动机有多种性质,不同性质的动机对个体有不同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同的推动力量。(2)清晰度。个体对可见到或可预见到的某...
社会发生论(sociogene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和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化方式以及青少年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决定其心理发展的关键,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是个人...
社会犯罪预防(social prevention of offense)
由国家和社会团体进行的预防犯罪的活动。综合治理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行政手段。国家采取政治、经济、文化、舆论宣传等措施,以协调社会关系,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减少犯罪诱因,...
社会防卫学派(social defense school)
西方犯罪学流派。被称为继古典犯罪学、实证犯罪学派之后的“第三学派”。20世纪40年代在欧洲兴起。主要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格拉马蒂卡和法国的安赛尔。1943年,格拉马蒂卡在意大利威尼斯创建社会防卫研...
社会分工的消费效应(consumptive effec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社会分工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职业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需要、消费方式、购买动机、购买行为。了解由社会分工而导致人们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差异...
社会风气(mood of society)
在一定社会时期和社会范围内,人们竞相仿效和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或行为。表现在事物的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与人之间,对人的思想、情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
社会风险知觉(social risk perception)
消费风险知觉的一种。消费者对某商品的购买、使用是否会与社会、团体规范相冲突的风险知觉。购买商品所涉及的社会风险问题主要包括:(1)消费者家庭对该商品购买、使用的意见;(2)对消费者至关重要的人对...
社会概念发展(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cept)
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思维活动中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有关的概念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形成比较晚。婴儿由于自我中心倾向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实际上没有社会概念;幼儿时期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社会概念,...
社会感受性(social sensitivity)
人对社会现实中某种事物及其属性的感觉能力。与人的社会感觉阈限成反比。因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及个人年龄、性别、经历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变化。一个人的社会感受性愈高,对社会现象及新事物就愈敏感,社会知...
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
① 一译“社会孤立”。个体因被忽视、被拒绝或主动退缩而失去积极的人际联系。哈洛对幼猴研究发现,那些在出生6个月被完全隔离的幼猴后来表现出极其异常的社会行为,如对任何社会性接触都感到恐惧,有反抗和...
社会个案工作(social casework)
临床心理服务工作的一种。个案工作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深入社会上有关家庭或团体,帮助其成员解决心理问题的专门工作。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具体有行为矫正、家庭疗法、危机干预和成年人社会化等。发端于美国1...
社会公益活动(social profitable activity)
少年期主导活动。苏联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者提出。对10岁~15岁少年心理发展起最主要作用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包括劳动活动、学习活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少年产生...
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
即“社会隔离”①。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与人仅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具有的物理学、生物学上的自然关系不同。起源于以相互分工协作为特征的劳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联系。包括物质关系...
社会规范(social norm)
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行为参考标准。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如伤害妇女违反社会规范,不被认可;做好本职工作符合社会规范,则被认可。人们遵守规范,可以出自服从,也可以是内化的结果,即把社会规范内化到自...
社会果敢性(social boldness)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H。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勇敢、冒险、少有顾虑;低分者的特征为羞涩胆怯,缺乏自信心。他认为,该因素约有40%来自遗传。
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动态过程。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生产和产品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从横向看,表现为社会互动。从社会学具体分析的角度,可视为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创造过程。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层、人际互动...
社会合作(social cooperation)
互动方式的一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行动上的相互配合。双方合作可能是基于实现各自利益的需要,也可能是出于共同的兴趣或价值观念。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认识,合作各方要在目的及为达到目的...
社会化(socialization)
① 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规则、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使文化代...
社会化犯罪人(socialized criminal)
因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缺陷,出现不完全社会化或错误社会化,形成不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困难而实施犯罪行为者。由不完全社会化和错误社会化造成。不完全社会化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社会...
社会化言语(socialized speech)
能够施展复杂的社会交往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言语形式。与“自我中心言语”相对。皮亚杰认为这是真正具有交际功能的言语,儿童能用这种言语和成人交换思想、观点、情感,传达信息。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广义上指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它可分为物质环境(如器具、建筑、公用设施等)和精神环境(如风俗、宗教、伦理、艺术、政治、法律等观念形态)。社会环境不论...
社会计量法(sociometric method)
采用计量方式研究团体心理结构的方法。美国精神医学家莫雷诺1934年提出。其特点是用数量表示团体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其基本假设:所有团体里都存在相当程度的相互作用,各成员在不同...
社会技能(social skill)
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且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能力。主要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反馈等学习获得,包括各种特定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它能强化社会交往中的社会性,使个体得到来自...
社会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
即“社交技能训练”。
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 system)
见“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
一种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与技术系统同时优化,才能达到经济系统的最优化的组织系统理论。20世纪50年代英国塔维斯特克人际关系研究所的特里斯特在研究煤矿机械化带来的影响时提出。他认为,技术系统对整个生产...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
① 一译“社会建构论”。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心理学,特别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取向。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主义取向的主要理论建构。其早期形态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知识社会学。认为社会...
社会键理论(social bond theory)
即“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交换(social exchange)
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利益“提供”与“接受”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人都是“提供”方,也都是“接受”方。可用来交换的资源有感情、时间、技术、努力、服务、物质、金钱、信息和地位。人们总是依...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亦称“交换理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主要思想来源: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霍曼斯是主要奠基者。代表人物还有P. 布劳和L....
社会交往图谱(sociogram)
即“社交图”。
社会教化(social domestic)
一个社会或民族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成员掌握该社会或民族的符号系统(语言、文字及其他象征符号),接受社会经验,从而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充当一定的角色,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以再现}社会经验的过程...
社会阶层(social hierarchy)
人们由于经济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层次。各阶层可来自不同的阶级。划分标准主要是人们在占有社会性资源方面的差别。由于社会性资源分配不平均,人们的社会位置有高低差别,从而形成不同的阶层。西方多数学者主张以...
社会阶层消费说(theory of class-dependent consumption)
关于社会阶层影响消费行为的学说。认为在同一社会中,人们由于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及生活情趣,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取向和消费行为。美国学者沃纳将美国社会的消费者划分为6个阶...
社会结构犯罪论(social structure theory of crime)
根据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关特征来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社会学理论。20世纪流行于西方。认为社会按政治和经济地位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的阶层,下层阶级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此为导致其...
社会解组犯罪论(theory of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offense)
研究社会解组与犯罪关系的理论。认为社会解组与犯罪密切相关。社会解组指社会上公认的行为规范与制度对个人与群体的约束力处于瓦解或削弱状态。由于传统的社会规范与制度趋于瓦解或削弱,新的社会规范与制度尚...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因亲近或疏远程度不同表现的不同空间距离。可从横向和纵向、宏观和微观、客观和人为等三方面理解。横向和纵向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层次不同,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之间的...
社会距离量表(social distance scale)
测量人际态度亲疏的工具。主试根据被试的回答确定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的社会距离。较早的测量种族之间社会距离的量表是博加德斯社会距离量表。人际态度按从最近距离到最远距离依次为:(1)可以结亲;(2)可...
社会决定论(social determinism)
认为社会集体生活和文化因素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现实决定性因素的一种理论。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唯实论者涂尔干是典型代表。他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外在性、普遍性,表现在法律制度、道德、宗教、风俗和习惯...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通过社会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美国社会学家E. A. 罗斯在《社会控制》(1901)一书中最先提出。E. A. 罗斯认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依赖...
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
亦称“社会键理论”。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理论。美国犯罪学家T. 赫希提出。基本观点: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罪,犯罪是缺乏社会控制的产物。T. 赫希在《少年犯罪的原因》(1969)中认...
社会昆虫(social insect)
有组织结构的群体生活的昆虫。如蚂蚁、白蚁和蜜蜂等。有严格的组织分工。如蜜蜂群中有专司产卵的蜂后、专供授精的雄蜂,有外出采蜜的工蜂,还有造巢、喂幼虫和维持巢内清洁的年龄不同的工蜂。功能不同,其身体...
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处境。道威斯1980年提出。其形成原因是人们倾向于从自己的短期利益出发决定做什么,没有充分考虑其他人的长期利益。于是。人们会后悔所做过的事情。社会和行为科学家对此进行研...
社会离心空间(sociofugal space)
社会空间的一种。与“社会向心空间”相对。使人分开,较少交往,以减少刺激,确保私密性的空间环境。受环境特征,如家具布置、光线变化或平面布局等的影响。对人际交往具有消极作用。如高度发达、繁华的大城市...
社会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健康的生活风格。此类人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社会量表(social scale)
具有社会阶层性的量表。按某种标准将社会分成数个阶层,然后把个人按标准归列入各阶层当中。
社会疗法(social therapy)
通过对病人提供社会帮助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分为医院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治疗两部分。核心任务是协调患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体制、社会条件、地理条件、亲属关系等密切相关,涉及社会精神病学、集...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转变的现象。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有三类趋向:(1)横向社会流动和纵向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组织犯罪研究(study of social mobility and organized crime)
关于社会成员谋求社会地位变动与有组织犯罪产生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犯罪学家以黑手党在美国的产生为例说明社会流动与有组织犯罪之间的关系,认为美国的黑手党最初由意大利输入,在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因缺少文化...
社会盲(social blindness)
视觉丧失程度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而造成社会适应缺陷的个体。
社会美(beauty of human society)
产生和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各种社会现象的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其本质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凡有助于人类的自由生存和健康发展、有助于社会历史...
社会模式(social model)
精神疾病模式的一种。该模式以社会学观点解释和治疗精神疾病,认为精神疾病主要是社会病理的反映,各种行为、心理障碍都与贫困、种族歧视和其他社会应激有关。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的许多...
社会能力缺损(social incompetence)
社会适应行为缺陷。有的表现为残疾缺陷阻碍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知识的认识,行为无规范。有的表现为因社会偏见对残疾儿童造成心理压力,便对抗社会或逃避社会,造成社会适应能力的伤害。还有隔离式教育方式造成残...
社会年龄(social age)
年龄当量的一种。某年龄个体达到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即以社会行为成熟程度代表的年龄。仿效智力年龄提出。若一个人的社会年龄为30岁,那么其社会化能力的发展水平同一般30岁成人的社会化能力相等。建立社会...
社会评价(social evaluation)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反应。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裁定,控制和引导个人行为。由社会既定行为模式和规范决定。这些模式和规范包含在各种社会集团和阶层各自制订或自然形成的法律、伦理、理想、风俗之中,由相应的机...
社会期望(social expectation)
群体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及身份,对其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包括两个方面:(1)个体有义务按照群体的要求行事;(2)群体有权利要求个体行为符合他们的角色和身份。根据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各个群体不同的性质...
社会气氛(social atmosphere)
即“社会气候”。
社会气候(social climate)
亦称“群体气候”、“社会气氛”、“群体气氛”。与一定的领导作风相关的群体的心理表现和情绪状态。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等人1939年在进行一项关于少年群体领导作风问题的实验后提出。他们用三组男孩作被试,...
社会潜意识(social unconscious)
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经验领域。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吸收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思想的基础上,将潜意识概念移置于人类社会结构中而提出。它包含一个社会特有的思想和感情,是个...
社会强化(social reinforcement)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学会社会技能,掌握行为规范,依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行为,都是社会强化的结果。有正负向之分。正强化包括他人的肯定、认可、赞赏、支持、奖励等,负强化...
社会强化法(community reinforcement approach)
用于戒酒治疗的行为治疗技术。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治疗中不排除使用戒酒硫之类的药物,但侧重于进行心理咨询、求职咨询、家庭行为治疗,解决患者家庭与工作中的问题、人际关系中...
社会情境(social situation)
微观环境的一种。带有主观理解性。与社会环境有区别:(1)范围不同,社会环境涵盖个体或群体所依存的全部生活条件,社会情境只是社会环境中直接影响个体或群体心理与行为的部分;(2)与意识的关系不同,社...
社会确认(social validation)
对“自己”与“他人”的认识。个体总是在社会比较中存在的,自我的意识必须得到他人的确认才成立。只有通过别人的确认,才可能知道自己观点的“对”、“错”。个体也不可能确定自己行为的“对”、“错”,须从...
社会人格(social personality)
即“社会性格”。
社会认可(social approval)
社会对个体社会行为的肯定性反应。表现为舆论的肯定和支持,团体的赞许和表彰,他人的夸奖和仿效及各种表示支持和赞许的表情、姿态、语气等。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给行为人以强大的精神...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
即“社会同一性”。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印象整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定义和看待人们的方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施伦科提出。认为第一次相互作用时,每个人都试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对他人创造或投射一个特定形象,决定对方是什么...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狭义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被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同。广义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此观点来自认知心理学。其研究历史可以从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发展(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社会认知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婴儿期萌芽,个体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获得关于物理世界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关于社会世界的大量知识,逐步出现自我与非我的分化、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
社会商数(social quotient)
个体社会行为成熟度衡量指标。计算方法:\(\frac{社会年龄}{实际年龄}\times 100\)。
社会生态学(social ecology)
研究动物和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学者R. E. 帕克等人最早提出。60年代后,其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由注重自然生态转变为侧重社会生态,逐渐形成独...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研究一切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一门学科,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假说。以现代的进化论和遗传学为指导,研究各种动物的社会群体结构、社会等级、通讯交流,以及一切社会适应背后的生物学内容,也研究早期人类行为...
社会失范论(theory of social anomie)
关于社会成员对规范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来自涂尔干和默顿。涂尔干对失范的认识源自对劳动分工的“病态”形式及其后果加以说明的努力。他认为,劳动分工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部门的协调不利...
社会失调(social maladjustment)
① 社会的各个基本要素及各子系统间关系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而造成的社会运行不良状态。主要表现:(1)社会与其外部自然环境关系不协调,影响社会生活;(2)社会物质生产不能顺利进行;(3)没有适...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
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由于物质与精神需要都只有在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因此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顺应不良(social maladjustment)
个体在顺应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扮演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现象。具体表现:(1)违法犯罪。个人需要与社会规范产生冲突的最极端的表现。(2)其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如不构...
社会态度量表(social attitude scale)
社会态度测量工具。包括若干项目,每个题目都是对某一事物的陈述。根据被试的反应给予分数,代表他对该事物所持态度的强弱程度。应用较广泛的有瑟斯顿态度量表、利克特量表、社会距离量表等。
社会淘汰(social elimination)
某些个体或群体因不能适应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社会环境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为社会所摒弃的现象。淘汰的观点最早出现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后来,达尔文将之引入他的生物进化论,将自然界中有利变种的保存...
社会同一性(social identity)
亦称“社会认同”。个体因认同于所属群体而获得的一种统合感和归属感。与“个人同一性”相对。与个体自我概念密切相关。(1)戈夫曼用以解释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和印象整饰。个体隶属于某一群体产生两个...
社会网络干预(social network intervention)
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一种形式。由社区心理治疗中心专家和部分家庭成员联合对有心理困难和行为问题人员进行的帮助。它对防治自杀、戒毒、戒酒及预防精神病复发和促进精神病人的康复能起积极作用。
社会文化传递(social cultural transmission)
社会化机制。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从这一代向下一代的传递。有利于个体了解其所在社会的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社会规则。传统观点认为,家庭在这种文化传...
社会文化的消费效应(consumptive effect of social culture)
社会文化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既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亦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如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态度体系...
社会文化学派(socioculture school)
亦称“新精神}分析学派”。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移居美国的一些精神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而形成。阿德勒开创先河,沙利文、霍妮、弗洛姆为主要代表。他...
社会文化哲学(social-culture philosophy)
主张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生活的哲学观点。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理论形式。作为一种变革哲学的新观念出现,把人理解为一定社会组织中的文化现实,从而成为一种人学的哲学。有理解和批判两种倾向。早期以法...
社会吸引(social attraction)
社会性生物中同一物种(有时也指不同物种,特别是混合物种)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的现象。形成社会性群体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可能缘自于一种特殊的动机,引起许多社会生物学家的关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孤...
社会希望性量表(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of Attitudes)
测查社会希望性倾向的工具。因自我报告测量中常常出现应答偏差(即被试总倾向于给出一个使其显示良好形象的回答),影响问卷的效度而设计。有多种。A. L. 爱德华1957年编制的《爱德华社会希望量表》...
社会陷阱(social trap)
资源开发与利用过度以致枯竭的现象。由个体出于狭隘的私人利益行事而造成的。解决途径:转变人们的思想,使其为集体利益行事。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准则对环境保护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当人们的个人利益与较...
社会相互作用理论(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
一种源于社会学关于人际互动的理论。195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 H. 凯利提出。他们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探讨了两人群体中双方交往得以维持和重复的一系列必要条件,并认为其基本原理亦...
社会向心空间(sociopetal space)
社会空间的一种。与“社会离心空间”相对。能使人聚集在一起相互交往的空间环境。如休息室、咖啡馆、广场等。由心理学家索姆尔提出。他在观察医院妇女病房休息室时发现,若椅子背靠背布置,则即使坐满50人,...
社会向性(social tropism)
人格特性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有两种表现:一是好交际,待人真诚,无顾虑,活动多等;二是不爱交际,喜欢独处,少言寡语,缺乏自信等。吉尔福特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特性要么属于前一种,要么属于...
社会消费心理(social consumptive mind)
社会上时兴与广泛流行的消费心理现象。社会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产生和流行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域、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分工、社会阶层、相关群体、有社会影响的人物、信息传播等各种社会因...
社会协调(social coordination)
儿童智力发展相互作用影响因素。发生社会心理学学者提出。儿童在解决合作性认知任务过程中通过动作及观点的配合和协调,促进动作的内化,加快认知发展进程。典型的实验情境为合作操纵滑轮游戏:用两个以上固定...
社会心境(social mood)
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渲染性的社会群体情绪状态。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群体成员的言行,带有某些色彩。其特点:(1)形式多样,多带有两极性,如愉快与忧愁、愤怒与安静等;(2)无特定指向性;(3...
杜会心理(social mentality)
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包括两方面:(1)群体心理现象,如从众、模仿、暗示、舆论等,受群体共同活动的特点、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群体成员的生活方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群体所处的宏...
社会心理感染(sociopsychological contagion)
交往中引起他人相同情绪或对某种心理状态无意识、不自主的屈从。其基本特征:(1)非强迫性,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发生,不是群体或他人强迫的结果;(2)非自觉性,是不自觉、无意识的;(3)相似性,产生与刺...
社会心理疗法(social psycho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哲学博士F. 纽曼20世纪90年代提出。强调入在社会生活中的表演和重新创建人的发展,被称为表演性治疗取向和重新创建人的发展的方法。在社会心理治疗学家看来,人类对自...
社会心理能力(social psychological competence)
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与周围人有效交往的能力。个体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个人社会化的产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观察力;判断力;心理换位能力;记忆力;情绪吸引力;自制力;正确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人...
社会心理学
① (soci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内容:(1)群体心理现象与行为;(2)个人在其所属群体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与行...
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movement of indigenous research on social psychology)
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本土化”运动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回声。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学者同时提出,将中国社会文化特征与民族性融入社会心理学,确立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框架、概念、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书名。历史上第一本用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著。1908年发表。连续十几年再版,总发行量达十万册之多,影响很大,在全世界风行一时,对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起了划时代的作...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History and Syst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书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史家萨哈金著。美国汉米斯费尔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全书共四编21章。论述社会心理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70年代末两千多年的发展史,重点描述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第一编“社会...
社会心理学电影心理理论(social psychology on film)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电影创作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形成的一个新学派。其特点是应用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电影“怎样才能适应阶级和党对待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要求”,研究如何通...
社会心理学犯罪论(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crime)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主要有:(1)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犯罪模仿理论。(2)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3)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条件反射犯罪观。(4)美国心理学家...
社会心理研究
① 中国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研究方面的状况和成果。中国较早开展社会心理研究的为张耀翔,1922年他就进行过“民意测验”,设计了“你有选举权,将推举谁做下任总统”等8个问题,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社会心理障碍(sociopsychological disorder)
群体成员因在共同活动中受挫而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士气低落、情绪消沉、意志涣散、意见分歧、动机减弱、人心思动等。对于群体共同活动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有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会降低群体成员...
社会新闻(social news)
亦称“软新闻”。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的报道。侧重报道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伦理道德、风气、风俗、风情等及自然界、社会上的奇特现象,以区别于那些题材重大、主题严肃的“硬新闻”。其特征:(1)具有广...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一种任务特性理论。指员工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对其他人提供的社交暗示所作出的态度和行为的反应。不同人对同一件工作的看法与评价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人们并不是对客观工作本身,而是对自己主观认识中的工...
社会行动说(theory of social action)
阐释社会行为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他在《社会行动结构》(1937)和《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等著作中对社会行动作了如下论述:(1)个体的社会行为反映某个社会的真实意义,也折射...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①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1)个体受他人或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受社会规律制约,是高级心理机能积极状态的表现,是人...
社会行为发展(development of social behavior)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学会按照社会规则和规范作出为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的过程。出生两三个月的儿童能用微笑应答别人的挑逗;七八个月时,会用声音对家人作出反应,表现出...
社会行为连续性(continuity of social behavior)
社会行为连续性模式术语。美国心理学者罗伯特等人提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发展没有明显的阶段性,而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观点。一些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社会行为与后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不高。其原因在于...
社会行为同步(synchrony of social behavior)
社会行为现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按照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模式行事。个体的社会行为受文化、人际关系、环境及个体内部因素等许多因素影响。社会行为要求个体尽快地适应他人的行为,考虑到别人的行为方式和范围。...
社会行为与人格:国际杂志(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刊名。新西兰人格研究学会主办。1973年创刊。主编为原斐济南太平洋大学教授R. A. C. 斯图尔特。以发表社会心理学、人类发展以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为主。所载论文被《心理学摘要》、《社会科学...
社会行为与人格杂志(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刊名。季刊。主编为人格研究学会的R. A. C. 斯图尔特(2003)。主要刊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讨论基础学科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心理学、社会...
社会型(social type)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以个人的主导价值观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此类人以爱护、关怀他人为崇高职责;喜欢投身社会,与人交往;性格随和、善良,不自私,宽宏大量,乐于助人。
社会型购买动机(purchasing motive of social type)
消费者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购买动机。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和支配,如社会的风俗、经济、文化、科学、社会团体等等因素,都会激起消费者购买满足社会性需要的商品的...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术语。促使个体认同他人、同情他人的固有潜能。有多种表现形式:(1)在困难情境中,准备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2)多奉献少索取的心理倾向;(3)富于理解和同情他人思想情感的能力。最...
社会性(sociality)
动物个体倾向与同类、甚至异类动物亲近和互相交往的特性。许多海洋哺乳动物与无害异类亲近表现得最显著。如海象被捕获后不久即主动与人接近,特别是幼海象,刚被人捕获就与人亲近而无一点畏惧感,喜欢爬在人的...
社会性别主义(social sexism)
见“性别主义”。
社会性刺激(social stimulus)
同物种成员间由一方发出或相互间的行为影响。求偶时异性展示的行为是引起配偶双方兴奋的主要刺激,有助于促成繁殖的准备状态。在群居动物中,是许多活动如集群迁徙飞行、逃逸和繁殖的基础。
社会性定理(sociality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1条定理之一。指人际交往中,只有了解他人的构念系统,并据此行动,才会产生最深刻的社会互动。
社会性犯罪动机(social motive of crime)
与犯罪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犯罪动机。与“生理性犯罪动机相对。如思想、政治信仰方面的犯罪动机(对国家和民族的敌视态度、种族偏见、宗教仇视、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性自由、错误信仰、封建迷信动机等),...
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
亦称“社会人格”。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弗洛姆性格类型说观点。指某一特定文化中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与个人性格一起构成一个人性格的两部分。强调同一文化群体中一切成员所共有的特征,源于该文化群...
社会性交通环境(social traffic environment)
由驾驶员、骑车者、行人、乘客等交通参与者构成的动态交通环境。交通参与者都具有一贯的出行(从某地向其他地方移动)目的,但由于家庭属性、个人属性和交通需要不同,采用的交通方式和出行习惯有差异,决不是...
社会性紧张(social tonus)
群体成员间的行为异常和不安宁现象。在群体密度超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资源可承受的极限时产生。
社会性密度(social density)
一定单位空间中群体的人数。与“空间密度”相对。其增加将导致空间中每人可获得的空间减少,从而导致更多的人际交往、更多的社会结构、更多的社会干预以及更多的来自社会的威胁。此时个体将更关心社会问题,更...
社会性潜能(social latent competence)
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的指向人类社会的自然倾向。表现为新生儿对于社会性刺激能作出积极反应。如以微笑、哭泣以及身体动作等作为信号,以保证自己得到照顾和爱护。新生儿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交流“信号”,表现出...
社会性微笑(social smile)
微笑形式的一种。在婴儿出生后的第6个月到第7个月出现。此时婴儿能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东西,开始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时的婴儿已经很...
社会性抑制(social inhibition)
一动物的行为影响并制止同种其他成员表演某一个特别动作的现象。如安抚行为对同物种个体间的攻击倾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群体生活的物种中,高等级个体能阻止从属者演示与之相同的行为。许多哺乳类群体中,领...
社会性游戏(social play)
儿童游戏活动的一种。西方心理学家帕腾在采用时间取样对2岁~4岁儿童游戏行为观察基础上提出。根据游戏的社会性参与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无所用心行为、旁观者游戏、独自游戏(亦称“单人游戏”)、平行游戏、联...
社会需要(social need)
区别于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由社会生活引起并受社会制约的高级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引起活动。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社会需要占优势。苏联心理学认为它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社会政治活动是最...
社会学(sociology)
综合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群体、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学科。法国实证论者孔德1830年首创。现还包含其他理论流派。同与其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相比,研究更着眼于特定社会条件下社会行为与社会情境及社会...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中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的研究取向。在社会心理学的孕育过程中,M. 拉扎勒斯、斯坦达尔、冯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涂尔干、布留尔的集体表象学说,勒邦、谢格勒的群众心理分析,L. F...
社会学犯罪论(sociological theory of crime)
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理论。强调个体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环境等对犯罪的影响。20世纪初,犯罪学研究重心由欧洲转向美国,形成以美国为主的在西方犯罪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犯罪社会学...
社会学化(sociologicalization)
还原论的一种。单纯以社会学的概念和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忽视或否定生物学规律对心理的制约性。如,心理学中单纯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来说明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否定遗传因素、生...
社会学科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of social science)
学科心理学分支。研究学生在掌握社会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体系一般包括:(1)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特点及社会科学能力的实质、结构及形成发展途径;(2)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
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步了解与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既包括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包括其他阶段和场所(社会环境)中的学习。伴随个体的一生,贯穿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著。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1977年出版。共6章,分别论述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行为的起因、先行的决定因素和后继的决定因素、认知的控制,以及交互决定论。书中提出关于人的...
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沃尔特斯合著。美国纽约霍尔特一莱因哈特-温斯顿公司1963年出版。共5章。第一章介绍社会行为学的观点。针对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脱离社会,依赖动物学习的实验和研究个别情境...
社会学消费模式(sociological consumptive model)
从社会学观点出发而提出的一种消费者行为动机模式。即由文化、次文化、社会阶层、相关群体等社会因素与消费者个性特点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购买动机。
社会压力(social press)
运用社会控制手段使个体行为或团体活动符合特定目标或共同规范的一种社会力量。表现在体育运动领域,主要有关于体育运动的舆论报道和社会呼声,关于体育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比赛规则等。
社会抑制(social inhibition)
亦称“社会致弱”、“社会促退”。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与“社会促进”相对。F. H. 奥尔波特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在群体中写批驳论文比单独写的质量低。扎琼克1965年提出“优势反应强...
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
大群体特有的人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生态、宇航及日常生活等观点。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反过来也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影响。其诸多形态经常反...
社会印记(social marking)
儿童智力发展影响因素。发生社会心理学者提出。成人社会中历史形成的认知方式、手段、规则和习惯。发生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成人社会中惯常采用的认知模式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成了一定的社会...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对他人态度或行为所发生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其效果与程度受影响的发生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制约。如传播者的可信赖程度、人格魅力和传播技巧,发生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接受者的主观状态如...
社会有机体说(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把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按分析有机体的模式分析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运行与发展的一种理论。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具有复杂结构的超有机体,像生物体一样,从无差别的单一状态(...
社会与人际关系杂志(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刊名。国际关系研究学会主办。双月刊。主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芬恩。以刊登人际关系领域的实证性和理论性论文为主。内容包括人际沟通、社会心理学、家庭研究、人格和个体差异、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区...
社会原子(social atom)
构成群体的最小单位,指个体和亚群体。社会计量学把成员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状况作为分析群体内部结构的基础,认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同原子的排列组合一样,可以刻画一个群体的性质与状态,如群体的凝聚力、...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
大范围的社会变革行动。因很多人感到不安、不满、威胁、被剥夺等而引起,并得到广泛响应。往往有其特定的使命感,有相应的宣言、信条和口号等,会造成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的五四运...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一译“社会再调整评定量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美国医生T. H. 霍尔姆斯和雷赫1967年编制。用于测定不同社会经历引起的压力反应,评定个体在压力条件下的情绪反应水平,其目的在于研究个体由于经历...
社会再调整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即“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社会支持以及个体对它的感知影响该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尤其可缓和应激反应,帮助人稳定情绪。减少无...
社会秩序(social order)
① 在人类社会中,使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和谐有序的因素。现实社会一直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系统不断失衡与重组.绝对的有序状态是不存在的。只是理想中的一种社会状态。社会...
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个体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他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三种,认为政治、销售人员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
社会钟概念(social clock concept)
文化决定论的观点。纽加滕和黑捷斯塔德1976年提出。认为不仅文化决定人应该如何行为,那些文化期望和认可的行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时间顺序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划分成若干阶段,...
社会自我(social self)
见“自我概念”。
社会自我概念(social self-concept)
即“自我概念”。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① 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体。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巨型组织。其主要特征:(1)明确的组织目标;(2)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3)有共同的为规范;(4)有信息...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S)
测量个体在社交中的回避倾向及在实际交往中的苦恼感受的工具。沃森和弗兰德1969年编制。编制时考虑到了回避与主动交往之间的变量是没有回避。量表还包含“主观的苦恼”及“行为的回避”两个方面,排除了焦...
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
一译“社会技能训练”。通过适当的技巧练习增进学习者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在心理治疗中常用于训练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自信训练、问题解决干预和应付技能干预等。社交技能是在社交场合显示适当反应的习得...
社交拘谨量表(Social Reticence Scale,SRS)
测量社交焦虑的工具。W. H. 琼斯和S. R. 布里格斯1986年编制。编制者认为,在这种社交焦虑中,个体的自我专注和拘谨妨碍了其在社交情境中的有效发挥。与“害羞量表”不同,该量表主要涉及广泛...
社交图(sociogram)
一译“社会交往图谱”。表示群体成员交往结构的示意图。由测量者提出一些有关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问题,让成员回答,再将结果加以整理,用图表示出来。通常用箭头连接,表示吸引或排斥。如群体成员较多,可用靶...
社交行为问卷(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SBI)
测查自我价值感或社交能力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赫尔姆赖克和斯塔旁1974年编制。除测查自尊外,还评鉴4个子因素:(1)信心;(2)支配性;(3)社交能力;(4)社交退缩或与权威人士的关系。适用于大...
社交性(sociability)
① 具有并建立人际关系的意向。 ② 一种人格特质。指合群性或与他人在一起的需要。霍恩等人研究发现,其某些方面。如谈话的姿势、重复倾向等受遗传影响,而如领导自我、控制冲动和社会表现等方面则受环境...
社交自尊量表(Social Self-Esteem Scale,SSES)
测量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评价水平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齐勒等人1969年编制。编制者认为,自尊能在外界压力下维护自我,高自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使个体与环境中的压力相隔离;自尊是由社交情境引发...
社区(community)
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共同的东西或亲密伙伴间的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使用Gemeinschaft(一般译为...
社区-少年犯罪研究(study of community delinquency)
关于社区特点与少年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研究发现,在小社区中,处于各阶级地位的青少年,其行为方式无甚差别,但都市贫民区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在校表现和生活方式与小城市和郊区的青少年有很大差别。美国...
社区处遇(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西方国家对罪犯实行的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矫正处置措施。目的在于为罪犯提供社会化条件,帮助其实现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其基本形式是不以监狱监禁罪犯,而将罪犯置于一定的社区内,运用社会力量对其施以各种...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
教育体制的一种。在一定区域内,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内各类成员对教育的需求,组织协调社区内各行各业、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工作。初级目标:优化青少年儿...
社区心理学(community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在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其最终目标是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以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研究与社区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如社区...
射不主皮
意为射箭的重点不在于是否穿破皮侯,而在于是否准确。《论语·八佾》:“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称箭靶子为“侯”,布制或皮制,中间画猛兽或其他东西,最中心谓“正...
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shooter)
从事封闭型静力性对抗射击项目运动者应具有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专门化运动时空知觉。包括靶位的空间知觉定向、扣扳机的时机感和动作的时间节奏知觉,以及枪感、靶感、场地感等。(2)敏锐的肌肉动觉反...
射箭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archer)
射箭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较强的平衡感、器械感,靶标定向及自控全身姿势的协调能力,尤其是上肢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2)具有以上肢特别是利手手指钩弦、撤放动作为中心的专门化的肌肉运...
射精(ejaculation)
男性阴茎排出精液的过程。男性性高潮的主要特征。性兴奋达到高潮时,脊髓腰段的副交感神经冲动导致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将其内容物挤压至尿道后部,使男性有必须立即射精的感觉,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导致包裹...
射门意识(sense of goal-kick)
足球、手球、冰球、水球等项目的一种专门化运动知觉。主要表现为在激战中能抓住时机或创造条件,快速而准确地积极射门。该意识较强的运动员有以下特点:(1)能正确估计球的速度、落点,有良好的时空知觉判断...
涉连变量(moderator variable)
即“干涉变量”。
摄食行为(feeding behavior)
攫取、啃咬和吞食等吃食行为。在动物界中千差万别。以攫取而论,从食肉动物、杂食动物,到完全食草或种子的动物,各有其特殊的方式。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的动物为例,有的积极出击捕获猎物,如豺狼虎豹追捕和咬...
摄食周期(feeding cycle)
小型寄生动物的摄食在生活史中的周期性变化。如寄生狗身上的扁虱,幼虫在地上孵化出来,然后吸附到所接触的小动物如鼠、田鼠等身上摄食并发育,然后回到地上,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转变,再吸附到一些大动物(如...
摄氏温度(Celsius' temperature)
用摄氏温标测定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由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西斯首先制定。它规定1个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分别为O℃和100℃,中间分为100等分,每等分为1℃。1986年国际实用温标对摄氏温度...
身份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即“性格分析”②。
身份盔甲(character armor)
即“性格伪装”。
身教
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滥觞于《论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还主张把“无言之教”(即身教)与“有言之教”结合起来。《后汉书·王伦传》:“以身教者从,以...
身体的勇气(physical courage)
见“勇气”②。
身体缓冲区(body buffer zone)
即“个人空间”。
身体紧张型运动员(athlete of somatonia type)
亦称“肌肉气质型运动员”。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提出的一种运动员气质分类。具此类气质的运动员体格健壮,骨骼与肌肉发达,爱活动和出力,对肌肉运动有强烈的欲求,勇敢,对体育活动有直接浓厚的兴趣;精力旺盛...
身体疗法(bod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M. 布朗在1973年提出。他认为,人的心身是统一的整体,在心理治疗中不仅要注重心理活动,而且也应注重身体活动,即注重身体活动在心理冲突的产生和消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目的是借...
身体热平衡(heat balance of body)
身体的产热量与从来自环境的吸热量之和等于身体向环境的散热量时的体热状态。参见“人体与环境热交换”。
身体训练(physical training)
运动训练中的基础训练。现代运动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战术运用效果,且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心理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
身体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
亦称“生理依赖性”、“成瘾性”。反复使用某些神经或精神药物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其特点是用药者一旦断药,将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身体游戏(body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以身体作为活动对象的游戏。婴儿游戏的开始。出生一个月的婴儿在睡醒后就做出各种动作,如踢被子,把手伸出来,曲张手指。稍大的婴儿常常摆弄自己的手和脚。甚至还吃自己的手和脚。
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
即“体态语言”。
身体运动范围(range of body movement)
人体及各组成结构的活动范围。与运动部位、运动类型、身体姿势、力量要求、所涉关节与肌肉及周围组织的结构等因素有关。常见的关节有颈、脊柱、肩、肘、腕、指、髋、膝、踝和足。常见的运动类型有弯曲、伸展、...
身心按摩调整法(adjustment method of body and mental massage)
在运动实践中,为使运动者恢复身心疲劳,对就医者进行的身体按摩与心理调整相结合的一种保健方法。要求医生:(1)根据就医者的疲劳程度和主要部位进行被动按摩。以特定的按摩程序和手法进行按摩,以疏通经络...
身心缺陷儿童(physically-and-mentally-handicapped children)
特殊儿童的一类。有生理、心理缺陷而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不同国家对该类儿童有不同的分类规定,基本上可分为智力落后、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缺陷、病弱、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和多重障碍等类。智力落后儿童...
身与物化
老庄关于审美移情的观点。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美学观出发,提出了身与物化、物我同一的主张。庄子进一步提出“天和”、“人和”之说,前者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后者即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看法也为老庄的...
深部感觉(deep sensation)
感觉的一种。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有机体皮肤深层或肌肉层中的感受器兴奋而引起的感觉。主要包括动觉和深部压觉。感受器有肌梭、腱梭、游离神经末梢、关节小体等。产生的生理机制:当机械刺激(如牵拉、重压等...
深部感觉缺失(bathyanesthesia)
机体觉障碍。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颤觉的消失。通常可通过深部感觉了解到肢体相互间的位置关系,感觉到肌肉所作的主动运动。让被试的肢体各个部位,如指、腕部、踝部、趾等部位进行被动活动,若被试能说出关节所...
深层短程心理疗法(intensive short-term psycho therapy)
亦称“心理动力短程心理治疗”、“达凡罗技术”。探究患者心理冲突的核心问题,通过高度激励性心理干预来解决患者心理治疗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 G. 亚历山大就提出如果对患者先作...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转换生成语法术语。与“表层结构”相对。分析一个句子时,它的深层结构是根据句法基础部分中的短语规则和词库而产生的,它是语义部分的输入。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语义成分。通过转换规测,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深层...
深层疗法(depth therapy)
以深层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为代表。重在探讨个体内在的意识历程及其与更深一层潜意识历程之间的关系,认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历程是形成个体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因此主张...
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一译“深蕴心理学”。心理学研究取向。弗洛伊德创立。重视探讨个体内在的意识过程以及与更深一层潜意识历程之间的关系,以此解释心理失常的病因及发病的心理机制。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分意...
深度访谈(depth interview)
一种用于诊断与治疗的面谈法。对访谈者有较高要求:(1)与被访谈者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2)能在访谈中创造友善而轻松的环境,使得被访谈者能把内心深层的愿望、焦虑倾诉出来;(3)具备较高的访谈技能和...
深度诵读困难(deep dyslexia)
阅读障碍。病人常常在阅读抽象性词时,有语言障碍,但阅读具体词时,没有困难。他们经常用语义相近的词或概念来代替另一个词。如,用"睡眠”代替“梦”,用“善于在冰上行走的人"(iceman)代替"爱斯...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亦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个体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立体的视知觉。视网膜作为一个两维平面,要形成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知觉·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条件,即深度知觉线索,它包括视觉生理线索和外界客观线索...
深呼吸训练(deep respiration training)
亦称“腹式呼吸训练”。控制与调节呼吸频率的心理训练方法。分正逆两式。其操作程式:第一步,深吸一口气,直至腹部和胸部都充满气,使腹部鼓起(正式)或凹进(逆式)。第二步,屏住气3秒钟~6秒钟(可默数...
深入的心理疗法(intensive psychotherapy)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治疗方法。目标是通过移情的形成和解决,使病人的基本人格结构发生改变。弗洛姆-赖克曼1950年首先提出。主要技术是解释,但对移情的发展并不要求像在精神分析中那样强烈和系统化。与精...
深涉购买(high involvement purchase)
描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概念。与“浅涉购买”相对。克鲁格曼提出消费者对商品与自己相关或重要程度较高的主观体验。即消费者认为某种商品对他很重要,需要仔细考虑是否购买或者买哪种商标的商品。影响其因素有:...
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
即“深层心理学”。
深造自得
孟子提出的学习原则和方法。指欲达到高深的造诣,必须积极地化为自己之所得。《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
神不灭论
① 东晋时期佛教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认为形体可以毁灭,但精神却可以永恒存在。其代表人物有慧远、宗炳、郑鲜之等。 ② 文章名。(1)南朝宋郑鲜之撰。文章提出“火理”观念。认为薪有灭,火理...
神话心理(mythologic psychology)
人类原始的心理状态。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通过超自然的形象与幻想表现出来。神话可以描述世界的起源和终结或一种乐土、福地,普遍存在于人...
神经冲动(nerve impluse)
能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波。伴随着动作电位变化。一般以峰电位作为指标。遵循全或无的规律单向传导,由神经纤维的兴奋段传向未兴奋段,一般由胞体传向轴突的远端。只在单一神经元范围内传导,但在突触处,以...
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
内分泌腺。脑垂体的组成部分。可分为神经部和漏斗。漏斗又分为漏斗柄和灰白结节的正中隆起。在发生上来自间脑,在结构上由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和少量的结缔组织构成。属神经组织而非腺体组织。这些神经组织...
神经丛(nervous plexus)
神经网。由若干根神经纤维或神经互相交错而成。当器官受到损伤时,对其机能的恢复具有重大作用。大多数周围神经的纤维束都构成神经丛。脊神经分前支和后支。前支与后支不同,前支大多互相吻合而构成丛,分别称...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即“递质”。
神经毒素(neurotoxin)
对神经组织有破坏性的有毒物质。如AF64A、6-羟多巴胺和海人酸等。AF64A能选择性地破坏胆碱能神经元。6-羟多巴胺能选择性地破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神经元,易被儿茶酚胺神经元摄取,...
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
神经细胞的一种。有机体体内分泌神经激素的特化细胞。在结构上属于神经系统而非内分泌系统,但具有内分泌细胞样的活性,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神经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局部扩散,调节其他器官的功能。仍保留...
神经沟(neural groove)
见“神经管”。
神经管(neural tube)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起源于胚体背侧的神经外胚层。人胚第三周初,在脊索的诱导下,胚体背侧外胚层加厚成一条纵长的神经板,随着脊索的延伸,神经板也在胚的纵轴上延伸。神经板由于周边部分生长较快,沿着中轴...
神经过程均衡性(equability of nervous process)
基本神经系统的特性之一。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之间强度的相对关系。若抑制过程与兴奋过程的强度相近,则有机体的神经过程处于均衡状态;若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或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兴奋过...
神经过程灵活性(mobility of nervous process)
基本神经系统的特性之一。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表现为当外在环境剧烈变化时,有机体能否适应变化,其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是迅速还是缓慢,是容易还是困难等方面。若有机...
神经过程强度(strength of nervous process)
基本神经系统的特性之一。有机体的神经过程遭受强大刺激时所产生的紧张度以及是否有足够力量和强度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表现在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两方面。兴奋过程强的有机体对强烈的刺激会产生或唤起强烈的条...
神经核(nucleus)
中枢神经系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脑干内有许多。如,脑神经运动核有舌下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等;脑神经感觉核有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耳蜗核等;与小脑有关的有...
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即“运动终板”。
神经肌肉再教育(neuromuscular reeducation)
亦称“神经肌肉再训练”。康复医学术语。利用某些康复医学手段和行为技术使丧失正常功能的骨骼肌恢复正常运动功能的过程。常用手段有理疗、体疗、作业疗法和功能训练与按摩等。常用行为技术有肌电反馈、力和位...
神经胶质(neuroglia)
中枢神经系特有的组织。一类多突细胞,分布在神经元胞体之间或神经纤维束内,紧密包围着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也包裹着血管,构成其外围的胶质膜。因神经胶质细胞的突起在中枢神经系内构成网状的支架,支持神经细...
神经节(ganglion)
周围神经系内神经元胞体聚集处。分两类:感觉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感觉神经节为脑、脊神经节。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上,脑神经节位于脑神经干上。内脏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有位于脊柱两...
神经类型说(neurotype theory)
以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和个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类型作为气质的生理基础的学说。其发展分两个时期。(1)前期。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①根据兴奋和抑制这两种高级神经活动基本...
神经量子理论(neural quantum theory)
阈限解释理论。1941年史蒂文斯等人提出。该理论假定反应刺激变化过程的神经结构,在机能上是被分成量子(基本单元)的;若某刺激引起一定数目的神经量子兴奋,此时给予的刺激量不能在原先兴奋的量子数上引...
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
亦称“成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前身。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期室管膜管腔部位的生发细胞,散在于放射状胶质细胞之间。在发育的过程中,由成胶质细胞引导,迁移到大脑的最后部位,先迁移的神经元到达皮质的深部,晚...
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脑内某些神经元分泌某些激素的现象。思柏德尔最早提出此概念。他研究了30多种鱼的脊髓,发现鳐脊髓的某些神经元胞浆中有类似分泌颗粒的物质。以后许多学者先后在两栖、爬行、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下丘脑内发现了...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高分子多肽类物质。可以促使神经细胞轴突生长,维持神经元存活。20世纪初,有人在鸡胚研究中发现外周靶组织对相应的神经系统具有营养作用。1954年有人从组织中提取了一种对神经具营养作用的可溶性因子,...
神经生理学犯罪论(neurophysiological theory of offense)
以神经生理学观点解释犯罪的理论。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理因素包括:(1)小脑功能失调。小脑功能失调的临床特征之一是狂怒,这是形成某些暴力犯罪,如殴打妻子、虐待子女、伤害和缺乏动机的杀人等的重要原因...
神经生物向性(neurosbiotaxis)
美国神经生理心理学家卡珀斯关于神经元生长机制的概念。在研究胚胎神经系统生长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认为胚胎期神经元组织生长的特殊性可用电吸引力来说明:神经元的活动产生电磁场,这种电磁场反过来又影响神经...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神经症的一种。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常伴有烦恼、紧张、易激惹和心理生理症状,美国医师比尔德1869年创用。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疾病。大多起病缓慢,病程持续。主要临床表...
神经特殊能说(doctrine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19世纪上半叶对科学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神经生理学理论之一。其要点由贝尔于1811年提出。倡导者J. P. 缪勒于1826年撰文阐述,1838年又在其《人类生理心理学纲要》第5卷中加以论述,使之成为...
神经调节物(neuromodulator)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总称。在许多神经元中可以共存,并共同参与神经调节活动。一般认为,其中,单胺类、乙酰胆碱类和氨基酸类均为神经递质,神经肽类多为神经调质。使神经调节的形式更为扩大、更为精确。随着...
神经习性学(neuroethology)
习性学分支学科。旨在分析行为模式的完成和控制过程中感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研究的主要问题:(1)中枢神经系统怎样调节运动;(2)哪一种神经生理过程影响动物的动机状态;(3)来自经验的信息...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有组织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的集合体。调节人和动物体内各种器官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全部神经装置的总称。人体神经系统包含约1011个~1012个神经元以及为数更多的神经胶...
神经系统发展(development of nervous system)
个体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神经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和增强的过程。胎儿期和新生儿期发育最快,主要包括脑结构、神经元和系统功能的发展。胎儿期,首先发展的是系统的低级部位,以后大脑两半球也发...
神经心理测验(neuropsychological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临床上主要用于评估脑损伤后的心理或行为变化,也用于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可分两个方面。(1)有关智力、记忆和人格的常用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记忆测验和人格测验。(2)为研究脑损伤后...
神经心理评量(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NA)
神经学与临床心理学中运用心理测量技术评定脑功能、脑损伤状态与行为关系的过程。其主要用于:(1)为大脑损伤病例提供定位诊断的症状学依据,针对各种心理活动所包含的不同脑功能状态及其总的特点而设计,可...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介于心理学、临床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因脑局部损伤而引起的心理功能变化,揭露某些心理功能的脑机制。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苏联科学家鲁利亚的专著《神经心理学原理》的问世为...
神经心理学原理(Основы нейро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著。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共三编15章,从脑的机能组织与心理活动、脑的局部系统及其机能分析、心理过程及其脑机构等三个层面阐述神经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编共3章,...
神经行为学(neuroethology)
研究动物的自然习性及其与神经系统关系的一门学科。注重研究自然生活条件或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动物行为,特别是动物遗传的一些行为,如捕食、防御、性行为等,以及同种个体在这些行为过程中的信息交换途径,考查...
神经性催眠(neuro-hypnology)
由长时间凝视视线以上的发光体,眼睑上举肌疲劳而引起的不自然睡眠状况。英国医生布雷德于1842年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催眠术提出的概念。这是他早期对催眠术的理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布雷德认识到心理因素在...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心身障碍的一种。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并狂食滥饮(较大多数人在相同时间、场合摄入的食物数量多许多)现象。患者往往至腹痛或自行导吐才停止饮食。每周至少发作两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发作后能意识...
神经性厌食症(nervous anorexia,anorexia nervosa)
进食障碍的一种。由情绪矛盾引起。常于青春期起病,多见于少女,常伴有停经。其病因可能与遗传、下丘脑功能障碍、社会心理因素(如盲目追求苗条)、家庭矛盾冲突等有关。主要表现:(1)拒绝进食或限制自己的...
神经血循环性虚弱症(neurocirculatory asthenia)
亦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DaCosta综合征”。心身疾病的一种。以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和易疲倦为主要表现,而心血管系统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检查时可发现的主要体征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脉...
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
语言学分支学科。研究语言和人的言语活动与脑结构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发展与言语活动的关系、言语活动与脑结构的关系等。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实验病理学方法。探讨话语形成和理解过程中...
神经元(neuron)
亦称“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其中典型的细胞体,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其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突起分为树...
神经元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 model)
亦称"联结主义网络模型”。模拟神经元中的电活动建立的知识表征和运用模型。麦克库洛什和皮茨1943年提出。以神解剖学为基础进行数学抽象和逻辑运算,是具有一定学习和自组织能力的智能机构。利用生物神经...
神经元学说(neuron doctrine)
有关脑结构的学说。19世纪后期由西班牙解剖学家R. Y. 卡加尔提出。他认为脑由不同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自成一体,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称为“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
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
老年性痴呆症病人大脑皮质细胞的一种病理变化。在其他神经变性病人中也可见到。传统上用组织学银染来证实。在光镜下,为神经元内染色的神经原纤维的聚集,呈不同形状,可有定向。在新皮质内表现为火焰状,挂在...
神经噪声(neural noise)
内部噪声的一种。有机体内部产生的噪声。人的大脑的连续活动给辨认外界刺激信号提供了一个噪声背景。“噪声”是指自发的神经电活动,如,要求被试在一间暗室中观察一个光点,尽管暗室里除了信号(光点)之外没...
神经褶(neural folds)
见“神经管”。
神经振动说(notion of neurovibratory action)
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哈特莱运用牛顿物理力学中的振动说原理解释联想及其他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学说。认为神经的传导是由其细微的分子振动并沿神经向前进行的,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上的振动而波...
神经症(neurosis)
一译“神经官能症”。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形式有癔症性精神障碍或躯体障碍、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泛化性焦虑、惊恐发作、疑病症或神经衰弱。各自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及治疗方法不...
神经症犯罪(neurotic offense)
因神经症发作而导致的犯罪行为。神经症大多不与犯罪发生联系,与犯罪关系较密切的神经症是癔症,以不守纪律、扰乱公共秩序等较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较多见,严重的刑事犯罪较少。癔症包括转换性躯体症状(如焦虑...
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
亦称“神经症倾向”。霍妮提出的个体降低基本焦虑的十种策略。(1)追求感情和赞赏的神经症需要:常取悦于他人,迎合他人,关心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要求他人的过度关怀而永不满足。(2)寻求能够照顾自己生...
神经症自负(neurotic pride)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神经症患者在追求理想化自我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虚幻的、缺乏自信与自尊的一种价值体系。参见“不可能自我”。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
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表明从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其含义类似“情绪性”、“自我强度”、“焦虑”和“内驱力”。高神经质者情绪极不稳定,对刺激过度反应,主要特征为焦虑、抑郁,有...
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与“现实性焦虑”相对。自我担心无法控制本我的冲突导致的焦虑。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焦虑性期待,因某种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焦虑;(2)变态恐怖或恐怖症,对某一事物或情境明...
神经质症(Shinkeishitsu neurosis)
一译“森田神经质”。现代森田疗法的代表人物日本的高良武久所倡用的术语。高良认为,原森田疗法中的“神经质”概念易与表现性格的同一用语相混淆,提倡以此语来替代之。但高良的弟子大原健士郎(曾任日本森田...
神经轴(neuraxis)
想象中的、从脑前端直贯脊髓的一条线。人们在描述神经系统中某一结构与另一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常常会使用“之前”或“之后”、“之上”或“之下”等术语。但人类的神经系统与地面垂直,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地...
神理凑合
王夫之关于创作灵感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思想用语。《文心雕龙·情采》即已提出:“性发而成辞章,神理之数也。”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青青河...
神秘主义(mysticism)
宗教经验的一种。宗教信仰者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体验。宗教经验中最神秘的部分。在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宗教中都有表现。如,早在原始宗教中,人们已表现出与其所崇拜的对象神秘同一的利迷表情,最典型的便是...
神灭论
篇名。南朝齐梁范镇著。中国古代讨论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篇重要心理学思想文献。后收入《弘明集》、《梁书》等。文章围绕“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命题,首先提出“形神相即”来加以论证,认为...
神明
关于精神活动的用语。其具体涵义颇多。(1)人或物的精灵怪异。《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2)道的变化莫测。《文子·自然》:“夫道,……变化无常,得一之原,...
神农本草经
书名。简称《本经》或《本草经》。原书已佚。现传本载药物365种。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一般认为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家不断加以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本...
神入(empathy)
即“共情”。
神识
义同心理。明王廷相《答何粹夫论五行书》云:“夫人者,气成形体而具神识者也,故呼其名而能应之。”认为由于元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了人的形体,有了形体之后便具有人的“神识”,即产生人的心理活动。
神思
意指融汇着丰富情趣的奇妙思维活动状态。艺术想象(形象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最早见于南朝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万趣融其神思”。后刘勰对在《神思》篇中此种心理现象作了系统的论述。《文心雕龙·...
神似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指艺术作品以抽象出原型的本质特征,来体现作品与原型之间的内在相似性。与“形似”相对。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神论提出。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强调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
神童
关于聪明异常、智力超群儿童的一个心理概念。即今之天才儿童、超常儿童。《梁书·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号曰神童。”古籍中这种记载颇多。有人认为神童是天生的,如谓“项托年七岁教孔子...
神悟
指一种神秘的先验认识。《龚自珍全集·语录》:“圣人神悟,不恃文献而知千载之事,此之谓圣不可知,此之谓先觉。”圣人的不可知的“先觉”叫做神悟。圣人的这种认识是“就心而言”、“无形”、对“天事”的了...
神心
指一种神秘的全知能力。北宋司马光《法言注·问心》:“天者不为而自成,人者为之而后成,而同其际,使之无间隙,皆圣人神心之所为也。”并认为这种认识能力,“可以钩深致远,仰穷天神,俯究地灵”(《太玄注...
神遇
指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及其作用而言。与“官知”相对。详见“官知”。
神韵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文学艺术作品或人的作风所显示出来的神情和气度。《宋史·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识寓标峻。”“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若从清倩人手,致于有神韵,亦自成就,特降于凝重者一格。”...
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
汉代司马谈(太史公)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史记·太史公自序》:“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认为“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
沈德立
沈德立(1934—) 中国心理学家。湖南长沙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心理学科组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
沈家本
沈家本(1840—1913) 清末法学家。字子惇,号寄簃。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深谙中国古代法律,熟...
审美标准(aesthetic standard)
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衡量、评估对象审美价值的尺度。与审美评价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考察个体的审美评价可以了解其审美标准。由于审美对象的差异,个体经验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和主观性。但在同一...
审美表现(aesthetic expression)
审美实践活动。通过一定物质化或可感化的形式和技法,将内心对美的感受及成果呈现出来的过程。分若干基本种类。用声音表现美就是音乐;用色彩造形表现美就是美术;用语言表现美就是文学;用服饰表现美就是服饰...
审美参与危机(crisis of aesthetic participating)
审美心理发展现象。13岁~20岁左右的青少年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继续审美创作并对他人的创作努力漠然置之的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绘画领域。其原因可能是:(1)根据先前所遵循的写实标准进行创作的自我评判,...
审美差异(aesthetic difference)
审美心理现象。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的现象。其原因是由于不同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民族和阶级的不同,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不同。反应了审美心理...
审美场(aesthetic field)
亦称“审美生活空间”。审美活动展开的客观物理环境和主体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影响人是否能与对象的实用功利性保持一定距离全身心投入,专注于体察审美对象的美。在装饰优雅别致的影院里看电影,就比在琐事纠缠...
审美程度公式(formula of aesthetic level)
衡量审美主体审美感受程度的一个公式,即\(M=O/C\)。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数学家博克霍夫通过对审美心理实验研究而提出,企图用以规定和衡量审美感受的各种因素及其组成部分的水平和关系。\(M\)指...
审美创造(aesthetic creation)
审美实践活动。在心理上或实践中重新组织新的美好形象的过程。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审美对象进行改造和加工,即是心理上的审美创造。它是审美欣赏活动丰富化、个性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又是实践...
审美创造能力(ability of aesthetic creation)
审美能力的一种。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1)创造现实美的能力,包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创造能力;(2)创造艺术美的能力。
审美动机(aesthetic motive)
在审美活动中,推动并引导主体调节自己心理和行为以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心理动力。以审美需要为基础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实践动力、心理的驱力和张力。主体的审美认识愈深广,审美情感活动愈热烈,其就愈明确。具有自...
审美法则(aesthetic law)
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着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此,历来颇有争论,且在不同的审美活动领域其表现可能不同。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关于审美对象的,如整齐、一律、主次、平衡、对...
审美反馈(aesthetic feedback)
用来修正审美主体的审美信息及其实现过程。作用在于了解、监督、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审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外部反馈。来自于审美主体以外的其他个体,如艺术家、教师等专家对主体审美活动的指导。...
审美符号(aesthetic symbol)
审美活动中将感性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美的形象,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符号系统。包括色彩、线条、旋律、节奏、语言等。有以下几个特征。情感性,体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情感性把握。象征性,与客...
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能力的一种。主体通过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的感知能力;(2)对审美对象的情感反应和形象意义的体验能力。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心理条件,是...
审美感知(aesthetic sensory and perception)
审美心理过程。审美认知活动的低级阶段。审美活动中,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审美客体的反映。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审美特性的反映。人通过视听感官接受外界...
审美感知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sthetic Perceptions)
书名。德国艺术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W. 舒里安著,1986年版。对审美感知活动作了科学、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对美作了阐述,也以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审美感知活动及其发生作了具体剖析和深入论...
审美观照(aesthetic contemplation)
亦称“静观”。主体全神贯注于审美客体,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忘却其存在的审美活动状态。表现为静坐、呆立、凝神、闭目深思。在这种状态下,审美主体才能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刻情感。是...
审美过剩精力发泄论(aesthetic theory of giving personal excess vigour)
关于审美本质和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席勒继承康德关于艺术创作是一种自由游戏的思想,认为人存在由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对立统一而产生的游戏冲动。审美和...
审美建构(aesthetic construction)
审美心理过程。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建构是发生认识论术语,审美心理学借用来解释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皮亚杰认为个体具有一种随其认知活动发展而逐步完善的认知结构。当外部输入信息能够被已有认...
审美鉴赏能力(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y)
审美能力的一种。主体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审美鉴赏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加上理性的充分参与而进行的,需要调动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特别是依据一些明确的专门化的...
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
审美知识结构构成要素。主体感受、体验、创造美的经验。通常有两个获得途径:(1)通过个体亲身的审美欣赏活动或审美创造活动,在多次反复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具有直接经验的性质;(2)通过审美学习的方式,...
审美经验论(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书名。德国接受美学家尧斯著。原名《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中译本只译了审美经验部分,故定为现名。采用接受美学来研究审美经验问题,认为审美经验不局限于艺术生产方面,而是包含着艺术的接受和交流方面,...
审美境界(state of aesthetic judgment)
审美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审美理想与审美感知、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交织而成的美感状态。它标志着个体所受审美教育水平和审美修养的成熟程度。渗透交融在其中的因素有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审...
审美距离(mental distance in aesthetic activity)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远近关系。包括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前者指两者在心理上的远近关系,包括知识经验、观念、情感和态度等的距离。后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距离,指两者之间现实的远近关系。两种距离相互渗透...
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
审美关系构成要素。与“审美主体”相对。能与主体构成一定审美关系,从而引起主体审美活动的客观存在。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一切被审美主体审视感知、体验的,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社会、艺术作品、科学现象等都...
审美理解(aesthetic understanding)
审美心理过程。审美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主体对感受到的事物的审美特性进行理性分析,从而掌握其深刻内涵、体验其美的内在心理过程。是感性的直觉领悟和理性的深刻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为:(1)对于事物的形...
审美理想(aesthetic ideal)
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和期待。不仅影响着审美标准和审美偏爱,而且指导和激励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追求人性的完善。具有民族差异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审美逻辑(aesthetic logic)
审美活动中形象思维所必须遵循的思维规律。受审美对象客观构成条件及关系和主体美感生成条件及关系的制约。审美对象是客观美的事物,这些事物本身就处在客观世界的相互联系中,互为条件互相制约,审美必须首先...
审美模仿(aesthetic imitation)
审美实践活动。对他人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活动进行的模拟或再现。分为内模仿和外模仿。内模仿是主体在内心中以意念方式或轻微的内在生理运动方式,对外部审美对象的形式、轮廓及运动状态进行象征性...
审美能力(aesthetic ability)
审美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审美活动的效率,保证顺利实现审美目标,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就整个人类而言,它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积淀的结果;就...
审美能力测验(aesthetic ability test)
衡量审美能力的工具。以有关量表为尺度来度量个体审美能力构成及水平。包括审美欣赏测验和审美创造测验。科学的审美能力测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包括视觉艺术能力测验和音乐能力测验。比较著名的视觉...
审美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 in aesthetic activity)
审美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美的事物持怀疑、否定态度的现象。是审美对象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常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颠倒反映。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背...
审美判断(aesthetic judgment)
审美心理过程。主体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概括后作出确认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审美的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前者指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事物的美或丑,后者指通过理论来论证事物的美与丑。在美学史上,笛卡儿较早论...
审美偏爱(aesthetic preference)
审美个性心理倾向。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表现为个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的艺术品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的心理倾向。成熟的审美偏爱有相对稳定的中心,但又不是狭隘和刻板的,而是...
审美评价(aesthetic evaluation)
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对审美对象的属性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表现不同。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表现为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美丑评价,它在艺术作品中,构成包括社会评价和道德评...
审美趣味(aesthetic taste)
审美个性心理倾向。主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它像一个参照框架,对所获取的种种审美信息进行测量与权衡,与此相符的就使主体感兴趣并获得满足,反之则兴味索然。其形成不仅仅受到审美活动的...
审美认知(aesthetic cognition)
审美心理过程。个体对审美信息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活动的总和。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它是个体对审美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转换、提取和输出等审美信息加工活动的总和。表现形式有:审美感知、审...
审美认知发展(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ognition)
个体审美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主要有两种理论。(1)审美认知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伍尔夫提出。第一阶段(4岁~7岁),理解绘画符号阶段。幼儿的感觉、期望都偏向实用目的。2岁~5岁...
审美认知结构(aesthetic cognitive structure)
审美心理结构之一。个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未来审美活动起着支配调节作用的审美认知因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在审美活动中,它主要负责审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是审美认知活动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审美时空(aesthetic time and space)
审美对象存在的时空形态。人类世界的存在包含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审美的存在。与此相应存在着三种时空形态:自然时空、现实时空和审美时空。审美时空是超越自然时空、现实时空的自由领域,完全消除了主客...
审美实验(aesthetic experiment)
审美心理学研究方法。在人为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审美心理特点和规律。19世纪后半期,德国心理物理学创始人费希纳首次将心理物理法引进了文艺审美欣赏研究领域,企图解决人们对德国德累斯顿和达姆施塔特...
审美态度(aesthetic attitude)
审美个性心理倾向,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事物美的持久而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对事物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对事物的审美情感、对事物美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的行为倾向。有别于科学态度,表现在:它不致...
审美同构(aesthetic isomorphism)
亦称“审美的异质同构”。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无论是在自然现象还是在社会现象中,无论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还是在人的心灵中,都存在着统一的力的结构,称之为“格式塔”。当审美对象...
审美统觉(aesthetic apperception)
审美心理过程审美主体以自身过去的知识经验来整理、综合当前的审美知觉内容,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审美信息的心理活动。既体现出一般心理统觉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能。它不是一般地把当下和过去的知觉经验...
审美无利害关系说(aesthetics without conflict of interests)
关于美和审美本质的一种学说。代表人物是康德。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知觉或经验,同审美对象的实用功利价值无关,和主体的任何欲望和功利观念无关。康德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只有...
审美习惯(aesthetic habit)
后天习得的对某些审美对象固定的欣赏方式和欣赏倾向。如有的偏爱循规蹈矩,有的却赏识标新立异,有的看重品德美,有的却器重才华美。这些长期养成的欣赏习惯,当相似的对象一出现,就会自发地表现出来。其养成...
审美享受(aesthetic pleasure)
审美主体在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和科学现象中美的事物进行欣赏、表现和创造与再创造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表现为审美主体的精神处在高度倾心、兴奋,或陶醉的状态中。因不同人...
审美想象(aesthetic imagination)
审美心理过程。审美主体在感知审美对象唤起有关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客体时,并不是消极的像镜子那样的反映,重现过去的记忆表象,而是将过去留在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分...
审美心理定势(aesthetic mental set)
审美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审美对象的知觉及审美心理体验的倾向性。个体的审美需要、价值观、情绪和习惯等都是其形成根源。以价值定向为准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能使审美对象产生...
审美心理过程(process of aesthetic activity)
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阶段。(1)审美期望阶段,审美主体产生获得审美享受的愿望的阶段。西方美学家D. W. 格特沙克称之为“留心”,闵斯特伯格称之为“留心加注意”。包含着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注意...
审美心理结构(structure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审美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构成主体与客体审美关系的中介,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一般认为由审美心理倾向、审美认知、审美情感构成。审美心理倾向包括审美需要、...
审美心理效应(mental effect of aesthetic activity)
个体审美活动对其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1)个体的审美活动对个体审美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审美活动的主效应。由于个体的审美活动,个体的审美情感将更加丰富,审美能力将...
审美心理学(aesthetic psychology)
亦称“心理美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类审美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经验,从中探索审美活动心理规律。其研究内容包括:(1)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
审美欣赏(aesthetic enjoyment)
主体通过对客观对象的审美感知、联想、想象和审美体验、判断、评价,达到对对象美的直觉、感悟、情感共鸣,甚至深刻的理解,从而获得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审美享受的过程。艺术欣赏是其特殊形式。包含着欣赏者一系...
审美欣赏五模式(five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审美欣赏理论。德国接受美学家尧斯在研究审美经验时提出。将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交流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1)联想模式。由于欣赏者的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的联想,由想象中的第三者而进入角色,获得审...
审美信息(aesthetic information)
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数据、指令、内在情感等。信息论将信息分为技术信息和语义信息。技术信息指信息的物质属性,语义信息指信息的实际内容。A. 莫尔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概念,认为审美信息是叠加在语义信息之...
审美型(aesthetic type)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E. 斯普兰格以个人的主导价值观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此类人重视形象的美与心灵的和谐,喜爱观赏美好的情景,乐于从事有多种情趣的活动;视美的价值高于一切,凡事以优美、对称...
审美需要(aesthetic need)
审美心理结构构成要素。人们对审美对象及审美活动的欲望和要求。是在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和精神的需要,是审美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具有以下特征:(1)非功利性,主体对对...
审美移情(aesthetic empathy)
审美心理现象。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在心理上进行的情感及其他品质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是西方19世纪移情说研究的重点。产生的基本原理是,人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客体上,在对象身上再度体验到自我存在,从而获...
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
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发展并支配人的审美活动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的总称。是大脑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的产物。以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为对象,以人的感官和脑...
审美意识结构(structure of aesthetical consciousness)
人脑中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系统。居于审美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支配调节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三个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是对审美意识不...
审美意识阈(consciousness threshold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刚刚能觉察到自己处于审美状态的心理界线。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一个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纯粹直觉的...
审美愉悦(aesthetic cheer)
由审美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心理上的快乐感受。包括三个层次:审美感性愉悦、审美领悟愉悦、审美精神愉悦。审美感性愉悦指由于感性刺激而达到的感官反应和谐适宜的美感状态。它偏重于感性能力对审美对象形式、样式...
审美知识结构(structure of aesthetic knowledge)
审美心理结构之一。个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一种持久的稳定经验体系。来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认识的结果,反映的是审美对象的属性、联系。具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式...
审美直觉(aesthetic intuition)
亦称“审美直觉理解”。审美心理过程。在审美感知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和想象达到的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悟。是个体感受和把握美的一种思维能力,是审美感受力、理解力、洞察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其基础是通过感知觉...
审美中介(aesthetic media)
审美关系构成要素。联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中间环节。目前对其的理解有五种观点。(1)情感中介。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是以情感为中心,表现为情感的体验。情感既是动力,又是中介。(2)多层审...
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
审美关系构成要素。与“审美客体”相对。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对象和创造美的社会的人。一般认为,主要由四种人组成,即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和评论者。由于年龄、心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差异,不同的...
审判精神病学(forensic psychiatry,judical psychiatry)
亦称“审判精神医学”。研究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中的精神病问题的临床精神病学科。精神病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与审判有关的精神病学。分为刑事审判精神病学和民事审判精神病学。前者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责任能力...
审判人员心理品质(mental trait of judge)
审判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有:(1)公正的态度。在与公诉人、被告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交往中,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合理地审理案件。(2)良好的交际能力与组...
审判心理学(forensic psychology)
法律心理学分支学科。广义包括刑事审判心理学和民事审判心理学。狭义指刑事审判心理学。通常用狭义。在英、美等国,亦有‘法庭心理学”的别称,但其研究对象仅限于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刑事审判心理学...
审问
学习必须善于提出问题。孔子很赞赏“不耻下问”的精神,如果不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取得量佳的学习效果。《中庸》则明确地把“审问之”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并强调“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审讯人员心理品质(mental trait of interrogator)
侦查活动中负责审讯的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1)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注意力。注意观察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及言语、动作的变化,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审讯活动。(2)丰富的想象力和联...
审讯心理学(psychology of interrogation)
法律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审讯过程中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的表现、心理互动以及心理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审讯者如何谋划并决策心理控制方略,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
审讯中的心理抗拒(mental resistance in interrogation)
审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不愿供述或不如实供述的心理状态。其目的是不希望讯问者获取真实供词,从而逃避罪责或减轻处罚。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1)侥幸心理,认为侦查机关无法获取足够的证据,其抗拒审讯的行为...
审讯中的心理相容(psychological compatibility in interrogation)
审讯过程中讯问者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在心理上取得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相互理解。是保证审讯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取案情真相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1)讯问者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话表现出连续性、主动性的特点。(...
肾上腺(adrenal gland)
内分泌腺。位于肾脏上部左右两侧。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构成。皮质位于外周围,约占其80%,来源于中胚层,分为三层:外层(血管球层)分泌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起调节体内电解质,使之平衡的作用;中间...
肾上腺皮质(adrenal cortex)
见“肾上腺”。
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adrenogenital syndrome)
女性男性化现象。因胚胎时期肾上腺分泌雄性激素过多而引起。雌性生殖器官会发育成为雄性,体毛增多或长出胡须等。
肾上腺素(adrenalin)
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在应激情况下,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强、加快,血压上升,肝糖原及脂肪分解,为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提供更多热量,能使胃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瞳孔放大,毛发竖...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adrenalinergic neuron)
含有并释放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延髓。可分为C1、C2和C3三个细胞群。C1位于下橄榄复合体的外侧,相当于腹外侧网状核;C2位于延髓背侧,第四脑室底的迷走神经背核、舌下神经核...
肾上腺髓质(adrenal medulla)
见“肾上腺”。
肾素(renin)
一种蛋白水解酶。主要由肾脏近球小体的近球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Ⅰ(A-Ⅰ、10肽)。A-Ⅰ能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较弱,在一些酶的...
渗透定价法(method of penetration pricing)
新产品定价策略的一种。新产品投入市场就以低于预期的价格销售的定价方法。其目的是争取市场接受,吸引顾客,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阻止同行竞争。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渗透作用所依赖的液体静压。渗透(osmosis)源自希腊文osmos,意指一种推动力。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量的多少,简言之,取决于溶液的浓度。溶液浓度高,渗透压也高。两侧不同时,水分会从...
渗透压感受器(osmoreceptor)
监视细胞脱水程度的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视前区外侧部和下丘脑的第三脑室周围区。对渗透压的变化很敏感。在细胞脱水时会兴奋,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强肾的重吸收,同时影响下丘脑的渴中枢,使机体...
渗透作用(osmosis)
某种溶剂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扩散的现象。如人或动物吃了很咸的食物以后,血浆和细胞间液体中的钠离子浓度便急剧升高,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就大大高于细胞内的浓度,为了使细胞内外的钠...
渗压渴(osmotic thirst)
机体由于渗透压的变化,细胞内液中的水分子向细胞外流动,使人或动物产生渴感的现象。许多实验证明,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可能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反应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变化。
慎到
慎到(约前395一约前315) 战国时法家。赵国人。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负盛名。其司法心理思想颇为丰富。认为立法和司法首先应考虑人性,因人之情:“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慎独
独处无人察觉时能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国古代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礼记·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厥身,修思永
从长远考虑,君主要谨慎地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语出《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认为只有统治者平时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对广大民众产生...
慎思
学习必须深入思考,提高到理性水平。孔子主张把学和思有机联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述而》)。他的学生子夏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的命题。《中庸》明确...
慎重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cautious type)
亦称“理智型购买行为”、“认知型购买行为”。按消费者购买态度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习惯在购买之前,收集商品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反复地衡量各种利弊因素,才作购买决定。在购买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不愿...
慎重型消费者(consumer of cautious type)
亦称“理智型消费者”。按消费者购买态度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详“慎重型购买行为”。
升华(sublimation)
一译“升华作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原为物理学概念,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引入心理学。个体将不为社会认可的本能冲动(如性欲冲动、攻击冲动等)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表现。如将性欲冲动升华为诗歌、...
升华作用(sublimation)
即“升华”。
生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
即“生产性格”。
生产性格(productive character)
亦称“生产取向”。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种社会性格之一。其特征:独立,自主,完整,自发,富有爱和创造性;关心自身潜能的实现,并体现在工作、思维和情感过程中,能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将自身与他人、宇宙...
生成-检验法(generate-test method)
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1927年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创始人H. A. 西蒙等人提出。一般分两步进行:(1)产生一个“候选”答案;(2)检验它是否真是答案。若被否定,则另产生一个“候选”答案,并再度检...
生成技术(generative skill)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如做摘抄、划重点、加标题、回答问题、写节段概括语和列课文结构提纲等。研究表明,学生可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和信息加工...
生成理论(generative theory)
语言分析理论的一种。语言分析是使用一系列明确的规则对特定语言单位进行结构描述的过程。这些规则对语言或言语的语段进行结构描述,并且证明这些语段属于该语言中结构上恰当的或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理想的...
生成学习模式(generative learning model)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等人提出的有关学生学习过程的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依据两个基本观点:(1)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对输入信息加以理解,即主动地选择或忽视某些信息,并从中进行...
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
语义学理论的一种。生成语法学研究分支。研究目标是描述和解释人们的语义知识,说明词语的意义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广义上讲,生成语法学的语义学研究就是生成语义学。1963年美国语言学家J. J. ...
生成再认提取模型(generation-recognition model of retrieval)
亦称“两过程理论”、“两阶段理论”。记忆提取模型的一种。用于说明再认普遍优于回忆的现象。其基本思想:(1)在回忆测验中,被试必须产生被记忆的信息,即回忆涉及对信息的搜索和提取过程。信息被提取之后...
生存反射(survival reflex)
即“原始反射”。
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
某种形态特征或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具有效益。其大小取决于该特征或行为对成功繁殖的贡献。如若一个群居动物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天敌,那么能减少敌害捕食的身体伪装就称得上具有较高的生存价值。
生存型购买动机(purchase motive of survival type)
需要层次购买动机模式的一种。由生存需要而激发的购买动机。消费者需要衣服鞋袜御寒,需要建筑材料建造房屋,需要药品治病等,在这各种需要的激发下,个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
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福创立的ERG理论中的一种需要。指所有各种形式的生理的及物质的欲望,如饥饿、口渴、性等。在组织背景中,对于工资、福利及工作条件的需要也包括在该类别之中。
生存意志(will to live)
一译“生命意志”。主张以意志的苦修来完善人的生存的哲学概念。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与康德的“善良意志”相对。前者视精神生活为意志冲动的结果,后者视精神生活为道德理性的表现。叔本华认为,意志是内心...
生存欲望(life desire)
日本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术语。其含义包括:(1)希望健康地生存;(2)希望更好地生活并受尊重;(3)求知欲强,肯努力;(4)希望成为伟大幸福的人;(5)希望向上发展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表现...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
亦称“爱洛斯”。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与“死的本能”相对。自我本能与性本能的结合。表现为一种生存的、发展的、爱欲的力量,代表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动机性内容,具有建设性和创造...
生而后熟,熟而后生
中国古代关于书法艺术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生”可解为生疏、不成熟,也可解为创新、有新意;“熟”指熟练。认为学习书法是一个从生疏进到熟练、再从熟练走向创新的过程。宋曹《书法约言》:“书必先生而后熟...
生而知之
关于人与生俱来、不必学习即有知识的观点。与“学而知之”相对。肇始于孔子。《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显然把学习者分为四等...
生活3量表(Life Three Scale,LTS)
评鉴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者阿德伦斯和威西1976年编制。整个量表只有一个问题:你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感受如何?测试时,隔15分钟~20分钟后重复询问一次。量表使用欣喜一败坏评尺,让被试用...
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
用来衡量不同生活事件所致紧张程度大小的计量单位。在T. H. 霍尔姆斯和雷赫编制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中,列出了43项常见生活事件,根据每项事件要求的重新适应或致紧张程度的大小不同,依次分出不同等...
生活单元学习(living unit learning)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开展以生活为主题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个人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较流行于美国和日本。其特点:(1)实用性强。围绕着各种实用目标进行学习...
生活方式疾病(life-style disease)
因日常生活方式不良所导致的疾病。如过量摄入动物脂防、吸烟、缺乏锻炼、长期过度紧张等会导致心脏病;性行为紊乱会导致艾滋病;过分压抑愤怒情绪会导致乳腺癌等。
生活方式量表修正版(Revised Ways to Live,RWL)
评鉴人对13种生活哲学的喜好程度的测量工具。登普希和杜克斯1966年在修改“莫里斯生活方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将13种生活方式转化成110个陈述句或测题。删除不一致题项后,得到修正版。适用于...
生活分析咨询法(life analytic counseling)
亦称“LAC法”。心理咨询方法。以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为对象,通过指导他们详细地分析自已的生活行为,使他们找出行动的目标,改变消极状态,从而有目的地、积极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开发者是日本教育...
生活风格(life style)
① 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各民族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其特征。 ②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指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手段。即个体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时表现的行为特征。有健康生活风格和错误...
生活和劳动疗法(vita-erg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斯拉夫森根据集体活动疗法和活动会谈疗法及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他认为,精神病大多由退缩、逃避现实所致,常以幻觉、妄想来代替现实世界。如果让患者经常不断地参与生活和劳动,就有可能促使其...
生活技能咨询(life skill counseling)
心理咨询之一。解决个体寻求职业和学业中遇到的问题。对象可以是一般失业人员,也可以是大学生、康复病人和中年妇女。内容包括提供就业、学习方面的信息;关于来访者角色冲突的内容及他们与期望角色之间的差距...
生活角色调查量表——价值分量表(Life Role Inventory—Values Scale,LRI-VS)
评鉴个体对20种价值观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测量工具。加拿大心理学者菲茨西蒙斯等人1985年编制。量表中列出20种价值观:(1)能力运用;(2)成熟;(3)发展;(4)审美;(5)利他行为;(6...
生活空间(life space)
① 个体活动空间。满足人体生活活动需要的空间范围。广义上包括住宅、商业建筑、餐馆酒吧和休息娱乐场所等;狭义上指受限空间,即仅满足居住需要的空间。 ② 勒温心理学术语。用于解释个人行为原因。包括...
生活满意度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
主观幸福感评估工具。纽加滕等人1961年编制。包括三个独立的分量表,一个他评量表,即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两个自评量表,即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包括五个子量表,即热...
生活曲线(life line)
心理治疗过程中,描述来访者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图示方式。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积极的或消极的事件及其影响程度,在纸上以波峰和波谷的形式自由地作标记;或由治疗者提供印制好的特定图纸,让来访者根据他遇...
生活圈(life space range)
城市人口生活活动的空间圈层系列。城市居民因就业形式、交往范围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及交通方便,即使住在同一区域内,也有各自不同的活动范围,所以圈层之间的界限由居民活动发生的频率决定,而且其变化是连续的...
生活史采集(history taking)
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对患者或来访者自身及环境的有关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其作用是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内容包括:来访者的个人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背景、...
生活世界(life world)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或个体在现实世界的直接存在。不同于科学、艺术、哲学等特殊世界,前者是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后者是经过思考、推论后形成的抽象的东西。是人最先接...
生活事件(life event)
个体生活中发生的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包括负性事件和正性事件。负性事件指引发个体消极情绪(如悲伤、痛苦)的事件,如配偶死亡、离魂等;正性事件指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如快乐)的事件,如结婚等。
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
见“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生活手稿(life script)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术语。个人生活的模式,或关于自己如何行为才能更好地生存的结论。形成于婴儿早期来自父母的三种自我状态的信息。婴儿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做出一些“决策”以满足父母的期望,这些早期...
生活图表(life graph)
心理图表测验方法。T. H. 霍尔姆斯等1974年编制。依生活事件的重要性排列而作出图表。表内有几十项生活事件,按其对心理影响的程度排列。影响程度最大的为100,每项都给予一定的分值。若一个人在...
生活应激(life stress)
应激的一种。由日常生活事件变化引起的应激。现实的生活事件根据个体的环境、生活变化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可划分出几个主要类别:(1)恋爱婚姻和家庭变故,如婚恋失败、家庭成员患病、配偶死亡等;(2)人际...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人类生存的自然、社会条件的优劣状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健康、教育、营养、环境、社会服务与社会秩序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是人们精神文化等高级需求的满足程度和环境状况。个体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物...
生计发展量表中学版(Career Development Inventory-School Form)
职业发展量表。R. 汤普森等人编制,美国咨询心理学家出版公司出版。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共五个量表。第一部分有生计计划、生计探索、决策和工作世界的认识四个量表,由量表组合,构成生计发展态度、生计发展...
生境印记(habitat imprinting)
亦称“环境印记”、“地点印记”。动物印记行为的一种。动物偏爱具有某种特点的生境,是早期经验的结果。许多物种选择繁殖时期的环境时,是根据与它早期生长时生境的相似性而定的。用不同物种的鸟类做交换实验...
生来犯罪人(born criminal)
即“天生犯罪人”。
生来性犯罪动机(innate motive of crime)
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犯罪动机。西方一些犯罪心理学家往往以遗传和本能的观点解释犯罪动机,将攻击欲、性欲和利欲作为三种与生俱来的犯罪的原动力,认为它们分别引起和支配行为人进行杀人、强奸和诈骗等犯罪。现代...
生理计量法(biometric method)
根据个体生理特征测量结果估计其智力高低或人格类型的方法。如,通过测量头颅大小与感觉的敏锐度来估计智力。英国的高尔顿始创。
生理焦虑(physiological anxiety)
焦虑的组成部分。与“心理焦虑”相对。伴随着焦虑体验的生理变化及其相关的症状与体征。一般而言,轻度焦虑并无明显的生理改变。强烈的焦虑(病理性焦虑),尤其是惊恐发作,常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生理零点(physiological zero)
一译“生理零度”。皮肤对物体不产生温度感觉时的温度。在该点上,既感觉不到热,也感觉不到冷。原因在于皮肤对自身温度的适应。因身体部位不同而异,也可能随外界冷热刺激的变化而改变。
生理耐受限度(physiological tolerance limit)
人体及各组织器官在生理机能上所能承受工作或活动强度的限度。人体及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随身体活动强度的改变发生变化。如静息状态下的吸氧量大约为每分钟250毫升,而在最大吸氧量状态时可达每分钟6升以...
生理年龄(physiological age)
生长的自然年龄。以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系统(如腺体、肌肉、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的生长与成熟为指标计算的年龄。按生理成熟程度而并非按出生日期计算。
生理心理学(physio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属基础心理学。以身心关系为基本命题。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分析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通常用动物为研究对象。将动物行为分为两大类:(1)维持种族延续和...
生理心理研究
中国心理学家在生理心理研究方面的状况和成果。汪敬熙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1934年他利用麦修斯示波器记录到光影通过猫的视野运动时外膝体内产生的诱发电位,提出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无关;...
生理型购买动机(physiological purchasing motive)
消费者由于生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购买商品的动机。包括维持生命的动机、保护生命的动机、发展生命的动机。
生理性断乳(physiological weaning)
幼儿由吃母乳改吃其他食物而彻底切断与母亲身体上的联系。与“心理性断乳”相对。但在心理上仍同父母保持着依赖关系。一般发生在周岁左右,是儿童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幼儿多不适应,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烦...
生理性犯罪动机(physical motive of crime)
基于犯罪人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与“社会性犯罪动机”相对。如因吃、喝、性、休息等方面的需要而引发的犯罪动机。在犯罪动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的犯罪行为均在挥霍性的吃喝和无节制的性动机的驱...
生理性疲劳(fatigue of biorhythm)
人体因生理状态而产生的困倦和机能失调现象。生理的周期性变化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受遗传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证明,人体内大约存在100多种生理循环,如脉搏、呼吸、体温、血压、排尿、睡...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需要层次论术语。与有机体生存、维持生命直接相关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氧气、排泄、栖息、性的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须首先给予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具有社会性,与动物的生理需要有本质区别。
生理学和心理学中的机能系统理论(Теория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х систем в физиологии и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等编。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收录普拉托诺夫的《机能系统理论、反映论和理学》、什维尔科夫的《生理心理学中的机能系统理论》等。集中反映20世纪70年代在苏联心理...
生理应激(physiological stress)
过高的生理负荷或恶劣的物理环境导致的生理心理状态。其效应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短期效应涉及认知、思维、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心血管、呼吸和骨骼肌等系统活动水平的变化。长期效应包括神经和消化等系统中出现...
生理诊断犯罪类型论(theory of criminal typification based on physiologycal diagnosis)
犯罪人分类理论。根据犯罪人的身体、生理条件及其结构特征对犯罪人进行分类。主要有:(1)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在所著《体型和性格》中探讨人的体质生物学特点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将人的体型划分为瘦长型-...
生理智力(biological intelligence)
形成智力因素的一种理论性解释。认为智力表现在认知活动(如知觉、语言、思考等)中,认知活动决定于大脑各中枢神经的生理功能。
生理自我(physiological self)
亦称“生理自我概念”、“物质自我”。自我的一种形式。与“心理自我”相对。个体对自己的各种生理属性的觉知、情感和评价。如对自己的身高、体型、容貌、衣着、家庭、财产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包括占有感、...
生理自我概念(physical self-concept)
即“生理自我”。
生命过程能(life-process energy)
分析心理学术语。即力比多。与弗洛伊德不同,荣格视力比多为一般生物的生命能量,即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成长的创造性的生命力。从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能源,是人格的动力。
生命年龄(life age)
即“实足年龄”。
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life 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即“毕生发展心理学”。
生命全程观(life-span perspective)
从生命全程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观点。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其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从胚胎至死亡)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不被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如儿童期,即出生至青年...
生命全盛期(prime of life)
进入生命发展的成熟期。包括青年和中年期。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的高峰期。从胚胎到童年期以前的各个时期,虽是生命发展的旺盛时期,但非成熟期;进入老年期后,仍有某些发展,但总趋势是退行性变化。
生髓(myelinization)
神经元轴突包上髓鞘的过程。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个体出生后不久。增加了轴突传导信息的速度,也标志着轴突机能的成熟。对行为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人认为,人类脑中的神经元始终处在生髓过程中,一般从脊髓中的神经...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一般指生物体外环境,主要指生物个体、群体、群落、社会等环境条件。人类生命活动涉及的环境条件也是生态环境的一种。生态环境一方面是生命空间,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心理发展环境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9)提出。该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由近及远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层次序列的系统。(1)微观系统,...
生态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
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地位,活动特性及与食物、敌害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综合境况。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并不包含空间,而是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在生物群落中所起的作用。有机体的活动和它与其他生物...
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与人类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最早的研究者是R. G. 巴克和H. 赖特。他们1955年出版的《中西部及其儿童》、《一个美国城镇的心理生态学》,是最早用生态学...
生态行为分析(ecobehavioral analysis)
从生态的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的分析。用于反映行为分析学家的行为改变目标。斯托科尔斯和阿尔特曼归纳了生态行为分析研究的十个要点:(1)研究应是交叉学科的,有关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科学的合作起重要作用;...
生态型(ecotype)
动植物种群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生态分类最小单位。与同物种中的其他个体群相区别。最普通的是依据不同生理特征划分,如对由年周期制约的环境因素的反应性。也有形态各异的,特别是植物;动物中有行为不同的,如...
生态学(ecology)
边缘性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9年提出。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究重点由生物逐渐趋向于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社会...
生态学运动(ecological movement)
发展心理学研究倾向。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心理特点。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人类是在实际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
生物电位(bioelectric potential)
生物体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广泛存在于有机体内。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皮肤表面各点之间存在的电位差,称为皮肤电位;肌肉各组织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将它引导出体外记录下来,称为肌电图。...
生物动力心理学(biodynamic-psychology)
心理治疗学观点的一种。马瑟曼提出。该观点强调生物动力因素与心理和需要与行为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四条生物动力原则。(1)动机发展原则。认为行为和动机起源于生理需要。(2)个体化原则。个体适应行为的发...
生物发生论(biogene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格塞尔和德国心理学家克雷奇默。该理论强调以机体内部发生的过程为出发点来阐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生理成熟的结果。霍...
生物反馈(biofeedback)
行为治疗技术。个体借助正常的感觉通路或专门电子设备了解自身生理功能的信息,学会改变自内脏反应的方法和技术。其原理是操作条件作用原理。N. E. 米勒1974年首先提出。具体做法是用专门的电子设备...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 of biofeedback)
见“运动中的身体干预”。
生物反馈结合自生训练(biofeedback and autogenic training combined)
亦称“综合训练”。生物反馈与自生训练的结合。既发扬了生物反馈和自生训练的优点,又克服了两者之不足。通常两者交替进行。
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
生物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活动周期性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24小时。极限节律是一个循环短于24小时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周期性变化。低限节律是指一个循环超过24小时。
生物能量分析(bioenergetic analysis)
性格分析方法和心理治疗技术。A. 勒温1971年提出。他认为,人的身心在能量和功能上是统一协调的;一个人的性格、体内的能量与紧张程度相互联系,一个人总的紧张形式控制着体能的数量与使用。主张,在身...
生物圈(biosphere)
① 生物生存的世界。包括生物本身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范围涉及有生物体的土壤表层和岩石,栖息水生物、植物的江河湖海,低密度的大气层。 ②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安吉尔提出的概念。包括个体和整个环境...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其中不同的生物形成种种食物,或称能量交换系统。如甲种动物是乙种动物的食物,乙种动物又是丙种动物的食物等。猎食动物与被猎食动物往往通过彼此...
生物社会行为论(theory of biosocial behavior)
旨在解释个体行为与人格发展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人格的形成、发展或改变,是个体与其社会环境持续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代表有勒温的场论。勒温把人格描述为一个直观的空间体系,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
生物声学(bioacoustics)
动物学分支学科。研究动物的发声和对声音的接受。始于1950年。当时已有精确的记录仪器和方法。以后,声谱仪和声谱图的发明有力推动了研究的深入。把动物的声音转变为图形,供客观分析,使鸟类学家摆脱了过...
生物物理被害人(biophysical victim)
因生理特征而易招致侵害的被害人。根据其生理特征,可分为:(1)少年被害人。儿童因年幼无知,缺乏防备能力,易被害;青少年思想单纯,易受成年人所骗而成为被害人。(2)女性被害人。女性体弱,在生理上居...
生物性动机(biological motive)
亦称“生理性动机”。与“心理性动机”相对。有机体为满足食物、水分、空气、性、回避危害等生物需要而产生的活动推动力。是与有机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激起状态。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生物性动...
生物学化(biologicalization)
亦称“生物主义”。心理学研究中单纯以生物学原理阐述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将心理学的规律归结为生物学规律,忽视或否定人的心理现象的质的特殊性的理论观点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在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
生物学生长模型(biological growth model)
个体生长发育模型。戴维等人提出。该模型认为,个体生长发育的最终状态(即成熟)是持续发展的目标。个体的发展变化是有序的、不可逆转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尽管儿童和青少年期的许多行为及心理特点...
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医学模式的一种。用生物学因素来解释疾病产生原因,并针对此原因来采用相应的治疗、预防和制定保健制度的医学模式。其出现是19至20世纪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结果。在此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类控制了多种传染...
生物原社会调节(biogenic social regulation)
利用生物因素控制社会群体行为的调节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尔拉1949年提出,说明昆虫的社会调节方式与高等脊椎动物不同。生物因素包括动物对营养的需要,温度、湿度的条件,以及在群体成员中传递这些信息...
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
亦称“生理钟”、“内在钟”。生物机体内控制生理活动作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机制或结构。受到破坏或干扰,会使机体产生种种不适症状,如疲劳感、易瞌睡、工作效率受影响;一旦适应后,又正常运转。
生涯成熟度问卷(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CMI)
团体人格测验。克莱特斯编制。旨在测量被试事业选择态度。已由中国台湾的夏林清、李黛蒂修订为中文,1983年由辅仁大学心理卫生中心出版。适用于小学六年级以上学生。
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墨家关于对待生死态度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其对待生和死的看法,有时用理智的尺度:“有义则生,无义则死。”(《墨子·天志下》)但有时也用情感的尺度:“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墨子·修身》)正是从后...
生长(growth)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生长和心理生长。前者指机体在成长过程中体内细胞数量的增多、体积的增大、细胞间质的扩展,及其引发的机体各部分在体积、重量和长度上的增长、功能...
生长比率(growth ratio)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某一阶段身体及各器官的形态指标(如长、宽、围度、重量等)与完全成熟时的形态指标之比。如新生儿的体重平均为3公斤左右,成人体重平均为60公斤,则新生儿体重的生长比率为1/20。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蛋白质激素。由脑下垂体前叶分泌,受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与生长激素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其化学结构和免疫特性因动物种属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人类由188个氨基酸组成,参与蛋白质合成...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描绘个体或群体一生或某个发展阶段上生理或心理发展变化及一般趋势的线型图。分为生理生长曲线和心理生长曲线。一般以时间(如年龄)为横坐标,以某种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为纵坐标绘...
生之谓性
先秦告子关于人性本质问题的心理观点。《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与生俱来的食、色一类的生性即自然本性,是“无善无不善”的。
生殖期(genital stage)
一译“性征期”。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儿童在性的发展上逐渐趋于成熟,达到正常的性生活形态。这一时期的到来是此前诸时期发展储备的结果。其根本特点是一切局部的性活动均从属于生殖器的无上...
生殖器展示(genital display)
动物呈现生殖器发出性信号的行为。灵长类动物最显著。有两种形式:(1)呈臀,雌性和等级低的雄性把臀部对着另一只动物,意为邀请或安抚,常伴有形态方面的变化,即生殖器和肛门无毛皮肤的周围出现红肿;(2...
生殖人格(genital personality)
即“生殖型性格”。
生殖型性格(genital character)
亦称“生殖人格”。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论中的一种性格类型。指个体成年后仍保留生殖期的特征。弗洛伊德视之为理想的性格类型。此类个体表现出性成熟,有能力选择配偶或抚养子女,力比多能...
声爆(sonic boom)
亦称“轰声”。飞行器在超声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击波传到地面形成的爆炸声。飞行器在飞行时,挤压并排开前方的空气。当飞行速度超过声速时,飞行器头部在空气中形成冲击波,同时在尾部由于被排开的空气重新汇合也...
声沉(beats)
亦称“升沉”。声学现象。人在听到两个频率相差不大的纯音时产生的感觉。与两个频率的声音同时刺激同一个物理系统而产生的在波形幅度上的起伏有关。若频率相差小,则听到响度的起伏。如,同时发出300赫兹和...
声带(vocal cord)
发声器官。位于喉部的振动体。前起自甲状软骨角,后延伸至杓状软骨的声带突。正常人的声带分左右两条,呈灰白色条状,由表层、过渡层和体层三部分组成。实验表明,在发声时,各层的负荷力不同,表层最强,体层...
声东击西
谓佯攻东面,实击西面。《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系《三十六计》之一。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心理上的错觉,使敌举措不当,而我出奇制胜。
声东击西讯问法(interrogating method of selling the dummy)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针对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活动,为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在无意中透露犯罪事实而实施的一种讯问策略。如,犯罪嫌疑人出于畏罪,对讯问感到恐惧,或出于戒备,对讯问不轻易回答,言辞谨慎,或...
声级计(sound level meter)
听觉实验仪器。用以测量声音的强度,还可与相应的仪器配套用于频谱分析。一般由传声器、放大器、衰减器、频率计数网络以及有效值指示表头等部件组成。测试时,声音信号可由传声器转换成一个相应的电信号,经过...
声纳系统(sonar system)
声学技术。利用声波对水下物体进行探测和定位识别的方法及所用设备的总称。声纳是英文Sonar词的音译。Sonar一词由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字头组成。现有的声纳...
声谱分析(analysis of sound spectrum)
声学技术。对声波或振动进行计算或测量,以取得它们的组成和能量的频率分布图形的技术工作。研究表明,振动系统的结构特点、振动方式与声谱的形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如,周期性振动的声谱为线谱,可分...
声谱水平(spectrum level)
声音指标。声波或振动信号的强度。用信号频率的谱密度与基准谱密度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10表示,单位为分贝。公式为\(L_{ps}=10 \lg{\left [ \left ( \frac{P...
声谱仪(sound spectrograph)
声学仪器。根据滤波器原理制作的、用以测定一定声音频谱的分析仪器。分静态声谱仪与动态声谱仪两种。前者可得出频率对振幅的二维频谱;后者亦称语图仪、声图仪,可得出时间、频率与振幅的三维频谱。其基本原理...
声强(sound intensity)
① 心理学中“响度”的同义词。 ② 物理学声场中某一点与指定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平均声能。单位为w/m2。在自由平面波或球面波情况下,传播方向的声强为\(I_0=P^2/\...
声实迭用
“声”,是指“声教”、“声威”,指政令的宣告;实”,是指“事实”、“实效”,指解决实际问题。声实结合,交互迭用。唐刘禹锡《讯田民》:“民黠政颇,须理而后劝,斯实先声后也。民离政乱,须感而后化,斯...
声望(prestige)
社会承认个体功绩的特殊尺度,对个体活动结果的社会评价。与社会的价值观紧密相连。价值观不同,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也不同。通常有官方与非官方两种水平。属官方水平的是通过正式群体取得的,常常伴有某种仪式及...
声望定价法(method of prestige pricing)
定价策略的一种。利用消费者求名、求新的心理和企业的优势,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价格水平之上的定价方法。可显示某种商品或企业的高级档次,满足消费者炫耀心理的需要。使用宜慎重,否则会弄巧...
声无哀乐论
篇名。三国魏嵇康撰。提出关于审美客体(声音、音乐)与审美主体(哀乐、情感)关系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认为哀乐是主体的情感体...
声压(sound pressure)
声学指标。声波的压力。声波刺激的重要特性,取决于声波的振幅,以分贝为单位。振幅大则声压强,分贝值大;振幅小则声压小,分贝值小。声压测量时可将标定过的微音器(话筒)置于声野中。当声音发生时,根据其...
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
表示声音强度的物理量。在有声波时,媒质中的压力与静压的差值为声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为声压级的大小,单位为分贝。基准声压为20微帕(μPa),即0.0002达因/厘米...
声音定位(sound localization)
动物利用环境中的声音刺激确定声源方向和距离的行为。用于觅食,寻找幼仔、父母,躲避捕食者等。取决于到达两耳的声音的物理特性变化,包括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别。猫头鹰有很大的、位置不对称的耳壳和...
声音警报器(audio alarm)
用声音信号向人显示存在着危险状态的报警装置。常见的有蜂鸣器、铃、号角、哨子、汽笛等。其设计与使用要点:(1)声音频率宜选在200赫兹~5000赫兹范围,因为人耳对这一频率范围的声音最敏感;(2)...
声音模仿(vocal mimicry)
一物种将从其他物种模仿来的声音添加到自己声音中去的现象。例如宠物鹦鹉或八哥,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言语和其他非生物噪音。其生物学意义看法不一。可能是向被模仿的物种发出的领地已被占有的信号。如果是向...
声音优势效应(sound-superiority effect)
听觉现象。在空间相继出现的两个声音,前一个声音在知觉效果上占优势的现象。如图,假设A、B为两个咔嗒声源所处的位置,S为被试。A、B强度相等,A发声后间隔一个短的时间B发声。此时将发生下列现象:(...
声誉评定法(evaluation method of reputation)
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和塔巴1949年设计。由儿童的家长、教师、亲属、邻居和同伴对儿童的诚实、负责、正义、忠诚和友谊等五项道德声誉指标进行评定,由此概括出儿童的性格和道德品质...
省俭拟合指数(parsimony fit index)
拟合指数的一种。将增值拟合指数乘以省俭比(\(df_t/df_n\)) 而得到的拟合指数,其中\(df_t\),\(df^_n\)分别是理论模型和虚模型的自由度。省俭指数旨在惩罚复杂模型。参见“...
圣人之性
董仲舒“性三品”中的上品。认为圣人是天生的已善者。按性即善质的标准看,“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春秋繁露·实性》)圣人既是天生的善者,所以不必接受教育,而是承受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深察名...
胜局心态(psycho-state in being win)
在双方抗衡竞争中。取得某阶段性暂时优胜时个体心理活动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此时,个体的心理状态一般趋于良性化,即强度适宜,伴以满足、愉快、喜悦等增力情绪,求胜欲旺盛,情绪高涨,智力深化和行动敏化等,...
剩余(residual)
即“残差”。
剩余相关矩阵(residual correlation matrix)
即“残差相关矩阵”。
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
个体因过去未达到预期结果的经验而产生的对今后可能再次出现同样结果的设想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赛前出现这种状态通常有以下原因:(1)把某种结果看作是由某种稳定因素决定的;(2)消...
失败群体(failure group)
活动受挫、濒于解体,成员普遍具有失败感的群体。消极的心理气氛破坏有规律的生活动工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群体涣散甚至瓦解。挽救方法是对社会作出贡献,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使成员重新产生希望和信心。...
失败体验(failure of experience)
活动目的不能实现、行为受挫时的内心感受。对后继行为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1)提高积极性,总结失败原因,继续拼搏;(2)悲观失望,缺乏信心,一筹莫展。对后继行为是增力,还是减力,取决于主体的认...
失衡(disequilibrium)
一译“不平衡”。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术语。在成功的认知活动中,同化和顺应、肯定和否定均处于平衡状态,若只有肯定而没有否定,则必然导致失衡。皮亚杰认为,肯定是最自然的、自发的行为,否定则随着逐步的构造...
失控症(dyscontrol syndrome)
神经病理学术语。因肿瘤、外伤、高热等情况造成大脑组织广泛受损或破坏时,患者表现出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减弱症状。如,情感爆友、勃然大怒等,常对他人攻击或威胁。受损的脑组织主要为边缘系统结构,尤其是杏...
失恋的心理补偿(mental compensation for lovelessness)
一个人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或欢乐将自己从爱情失落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恩格斯失恋后登上阿尔卑斯山脉的尤特里堡山,在雄伟壮观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情感和精神得到超脱;罗曼·罗兰失恋后,把对恋人索菲...
失落感(sense of being lost)
需要得不到满足、行为受挫、不如意的事情增多又感到无能为力后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比较微弱,但维持时间较长,使人的思想和行为萎靡不振、消极悲观。如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因社会角色、经济生活、人际关系...
失明眩光(blinding glare)
一定时间内使人完全看不到视觉对象的强烈光线。在照明环境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夜间行车时,对面来车前照灯的强光可使驾驶员的视力暂时下降。下降程度与光源的强度、视线与眩光间的夹角、眼睛的适应性等多种因素...
失能眩光(disability glare)
亦称“生理眩光”、“碍视眩光”。导致视场中物体能见度下降的眩光。不仅影响视觉操作绩效,而且常伴有视觉上的不舒适感。通常,眩光源的个数越多,眩光源亮度越大,眩光源与观察者视线的夹角越小,眩光源的表...
失认症(agnosia)
大脑等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对物体失去辨别能力的认知障碍。如听觉失认症,患者对听到的声音不能辨别其差别,理解其意义;视觉失认症,对看到的形状或人物,发生认知不能;感觉颠倒,对外界刺激发生歪曲性认识;...
失神发作(absence)
亦称“癫痫小发作”。突然发生和休止的意识障碍。多见于幼儿和儿童。单纯失神发作表现为意识障碍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一般持续5秒钟~10秒钟左右,患儿静止不语,两眼瞪视或上视,眼睑可有微细的颤动,事后...
失调儿童(disturbed child)
在社会行为表现和心理方面常显示出与其年龄、性别和特定情境下应表现的正常行为不相符合的儿童。具有如下特征:不顺从、好吵闹;蔑视权力和很少内疚;行为反应喜欢随心所欲而不管别人怎么看,不信任任何人,故...
失物(losing object)
精神分析术语。患者遗失自己的物品而无法找到。弗洛伊德认为,它的后面隐藏着个人某种潜意识的目的或欲望,它不过是这种欲望的潜意识表现。
失业冲击(impact of unemployment)
指由失业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身心的影响。表现为:(1)极低的成就感,以及丧失对环境的兴趣与幸福感;(2)体验到强烈的压力,并非常希望找到工作;(3)情绪极低,孤独、压抑;(4)紧张;(5)焦...
失业辅助计划(unemployed assistance scheme)
政府对失业人员予以帮助的计划。包括个人咨询、分析失业原因、技术训练、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支助计划、心理训练等。
失用律(law of disuse)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的副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不使用而减弱。他提出,若个体在情境(S)与反应(R)之间已形成一种可以改变的联结,且已有若干时间不用,此时,若其他条件不变,个体的原...
失语症(aphasia)
言语障碍。大脑言语中枢受损造成的言语或语言丧失。根据其症状,可分两大类:(1)感觉性失语。这类患者听觉完好无损,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以及自己的话。有些患者虽有说话和书写能力,但语言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失重(weightlessness)
物体完全失去重量,处于\(G=0\)的状态。一个物体的重量等于作用于它的重力与惯性力的矢量和。当重力和惯性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时,或当重力和惯性力均消失时,物体即发生失重。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特殊...
失重生理效应(physiological effect of weightlessness)
宇航环境中的失重对人体生理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失重引起骨骼、肌肉负荷减轻,导致钙、磷、钾等排出量增加,造成骨骼疏松软弱,使返回地球时人体的负荷能力和抗超重能力(在返回地球过程...
失助(helplessness)
即“无助感”。
师生冲突(teacher-student conflict)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因实际事务上的要求不一致和个人实际利益分歧而引起。教师的要求如果合理,一般不会引起冲突。对一些涉及学生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毕业分配等,如果学生期望过高或教师处理不公,就...
师徒同体
《吕氏春秋》讨论师生关系问题用语。《诬徒》篇:“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像对待自己那样;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考...
诗歌疗法(poetr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以诗歌作为传达感情的工具,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发展。治疗者选择与患者心境相同或相似的诗歌,鼓励患者聆听或诵读,与之发生共鸣,以释放受压抑的情绪,领悟自己的问题。亦可鼓励患者自己写诗,自...
诗书悦心
通过读书活动可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寿世保元》:“诗书悦心。”吴师机认为:“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读书时要内心宁静,胸中坦然,《遵生八笺》要求:“读书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
诗无达诂
中国古代诗歌审美观点。语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指诗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最完满的、一成不变的境界。这一方面强调了诗歌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反映了欣赏者的欣赏趣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同一...
诗有别趣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术语。语出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论辩》:“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认为诗歌须有美感形式,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激发人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评价等心理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北宋苏轼评价王维的画时的用语。语出苏轼观王维所画《蓝母烟雨图》后的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进行再造想象以至创造性想象...
施米特图式理论(Schmidt's theory of schema)
美国心理学家R. A. 施米特提出的关于动作技能掌握的理论。动作图式是头脑中关于如何成功地完成动作的一种认知结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之后,必须对四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才能形成动作图式。...
施普茨海姆
施普茨海姆(Johann Gaspar Spurzheim,1776—1832) 奥地利生理学家,颅相学的倡导者和宣传者。生于德国莱茵兰的特利尔。1800年师从加尔,参与撰写加尔的第一部颅相学...
湿度(humidity)
空气的潮湿程度。影响温度环境舒适感的重要因素。可分为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空气的潮湿程度也可以用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含湿量和露点温度等来度量。
湿球-黑球温度(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
综合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风速等因素的温度环境评价指标。其值是干球温度(\(t_{db}\)) 、自然对流条件下的湿球温度(\(t_{meb}\))和黑球温度(\(t_g\))的加权...
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
用湿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用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将其中的一支温度计的感温元件(如水银温度计或酒精温度计的玻璃球)套上供水套,以保持感温元件表面湿润,这支温度计称为湿球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不加供水...
十德
清刘智讨论人性内涵问题的心理观点。认为人性指人的十种心理功能,并以“十德”来予以概括:“性有十德,五为外照,五为内照。曰视、曰听、曰言、曰臭、曰触,是谓五觉,分于心而发之于表。曰忆、曰虑、曰记、...
十二材
三国魏刘劭关于人才划分为12种类型的心理观点。12种人才及其才性特点:(1)清节(德):德行高尚,举止风度可作模范;具有善于自我修养的能力。(2)法家(法):能够建立法制,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
十二陵
篇名。战国尉缭撰。载《尉缭子》。十二陵指将领须从正反两面磨砺的各12项心理品质。其文曰:“咸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出敌不意),守在于外饰(对外作好防御准备),...
十二气盛之梦
人体中阴阳之气过盛会产生12种梦。《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如果淫于脏腑之气有余于内,不...
十二指肠(duodenum)
小肠的第一段。上接胃的幽门,下续小肠的空肠,全长25厘米左右,成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上部左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段,肠壁较薄,粘膜面光滑,无环状襞,称十二指肠球,是...
十分位数(decile)
一译“十分位点”。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分位数的一种。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按数据个数划分为十等分,共有9个分界点,称它们为数据组的十分位数或十分位点,记为\(P_n(n=1,2,\cdots,...
十梦
东汉王符把梦划分为十种类型。有直梦、象梦、精梦、想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病梦、性梦。详“梦列”。
十情
清刘智关于情感分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其言云:“心七层而情有十,喜也,怒也,爱也,恶也,哀也,乐也,忧也,欲也,望也,惧也。心之七层相合于性之十德,而发者其品之上焉者也,此人之所以为人也。”(《...
十五气不足之梦
人体中脏腑之气不足会产生15种梦。《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如果淫于脏腑之气不足于内,有...
什维尔科夫
什维尔科夫(Вячеслав Борисович Швырков,1939—1994) 苏联心理学家。16岁随阿诺兴做实验员,后入谢切诺夫医学院学习,就学期间发表第一批科学著作,毕业后升入研究...
石杉碱甲(huperzine A)
高效胆碱酯酶抑制剂。从石杉科石杉属植物千层塔中分离出来的新生物碱。中国浙江民间常用千层塔除湿解毒,散瘀消肿。实验证明,它能选择性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作用强于毒扁豆碱,毒性低于毒扁豆碱。为此,一问...
石涛
石涛(约1642—约1718) 清初山水画家、绘画理论家。原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字石涛,号大涤子、钝根等,自称苦瓜和尚。明宗室。入清后为僧。晚游江、淮,后定居扬州。善画山水及花果...
时代精神说(theory of Zeitgeist)
西方心理学中解释心理学思想发展的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D. 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均持此观点。其所谓时代精神是指当时当地文化思想的影响、风俗习惯的势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时代型购买动机(purchasing motive of times type)
由于消费者所处现实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购买动机。如处于社会革命高潮中的人们喜欢热烈,与大众一致趋向从众消费;处于先进生产水平国家的人们倾向于高消费;处于生产落后国家的人们倾向于保...
时间标记理论(time-tagging theory)
时间记忆理论的一种。加拿大心理学家弗莱克色等人197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时间信息是在对事件编码时就附着上的。在编码时,时间信息是自动安置于事件上作为其时间标记的。此后,通过对这种时间标记的检索...
时间错觉(time illusion)
对时间的不正确认知。包括对时间延续性、时间的新近性、时间的系列位置、时距的判断错误等。如有人把仅仅13秒的时间估计为1分钟。个体的时间认知受事件的内容、不同的感受器、个体的情绪状态和态度以及注意...
时间调查(time investigation)
事故现场调查内容的一种。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与事故有关的时间关系的调查。如发车时间、途中停车时间等。
时间定向(temporal orientation)
个体对当前的时间状况的认知。如判断当前的时间、日期、季节,以及识别昼夜、晨昏等。个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参照系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如利用气温的信息可知道冬夏,利用光亮的信息可知道昼夜。正常...
时间分配(time sharing)
① 即“注意分配”。 ② 在比较心理学中,指动物的相关活动在时间上的主次互换现象。在一有限的时间内某一活动是主导的,当它受到抑制时,另一种活动才可表现出来。当主导活动演示时,它抑制另一个非主导...
时间概化(temporal generalization)
测验动物计算时间能力的实验方法。测试动物估计刺激物持续时间及两次刺激间隔时间误差的能力。如随机呈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同一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持续时间(如30秒)时,大鼠去按一个从箱壁突然出现的杠...
时间概念(time concept)
人脑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主要涉及时间的长短、先后、快慢等。在时间知觉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和计算来间接获得的。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形式运算过程获得时...
时间概念发展(development of time concept)
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对时间关系的认识从直接感觉印象向间接概括反应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时间概念的发展是从直觉时间向运算时间发展的,它的获得以三种运算为基础:(1)序列运算,即构成时间的...
时间估计(time estimation)
亦称“时间判断”。个体完全凭借主观经验对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认知。包括时间的口头估计、时间产生、时间再现、时间比较和时间的等级评定。受估计时间的方法、被估计时间的长度、要求被试对时间估计进...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
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资源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也即要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被动地、自然地使用时间转到系统地、集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
时间记忆(time memory)
时间认知的一种形式。在时间心理学研究中,刺激序列超出5秒钟以外的时间认知。(刺激序列在5秒钟之内的时间认知被界定为时间知觉)。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记忆,是通过在经验某个事件的时间线索来实现的。既...
时间迷津(temporal maze)
心理学实验装置。随时间序次而有规律改变正确通道的迷津。常用于研究动物的学习问题。最简单的是T形迷津。如大自鼠第一次从中间的通道向左转即可获得食物;而下一次则需向右转才能获得食物。这样,大白鼠要能...
时间判断比较法(comparative method of temporal judgment)
时间判断方法的一种。具体为,主试呈现两个时距,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时距较长(或短)。
时间判断产生法(production method of temporal judgment)
时间判断方法的一种。要求被试产生出一个主试预先限定好的一定长度的时距,以便对此作出判断。
时间判断等级评定法(ranking method of temporal judgment)
时间判断方法的一种。要求被试以等级量表的形式来评定目标时距。
时间判断估计法(estimation method of temporal judgment)
时间判断方法的一种。要求被试用某种物理时间单位的言语报告形式来评定目标时距的长短。
时间判断再现法(reproduction method of temporal judgment)
时间判断方法的一种。要求被试用某种操作来再现目标时距。
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
消费者对现在或将来消费的特别喜爱。包括当前消费偏好和未来消费偏好。前者愿为当前的消费付出代价,后者则愿意将消费推迟到未来去享用。
时间取样(time sampling)
抽样方式的一种。详“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of time-sampling)
取样观察法的一种。与“事件取样观察法”相对。在预定的时间对情境中被试的各种现象反应进行全面的观察。常用于研究被试言语或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20世纪20年代提出。该方法要求观察者对自然环境中...
时间认知(time cognition)
时间心理学术语。个体对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认识。包括个体对事件时间的长短、先后、快慢等变化的认识。人类没有特定的感知时间的感受器,而是在多种感受器的参与下,通过对事件始末的时点及有关的时间...
时间认知发展(development of time cognition)
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对时间认知的成长变化过程。幼儿很早就以一种直觉的体验在无意中感知时间,但只有产生了操作思维的儿童才能产生对抽象时间的认知。其规律:(1)儿童早期的时间认知表现出...
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
研究动物按规律性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适应行为的科学。其中,有些行为以较短的时间间隔重复出现,如鸟的扇翅和狗的喘气;有些行为以昼夜节律重复出现,如睡眠、觉醒和取食;还有些行为以年周期为依据重复出现,...
时间条件反射(time conditioned reflex)
亦称“时间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大脑皮层对刺激的时间间隔和时间顺序形成的条件反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在铃声响过后一段时间才给动物食物,多次强化之后,动物则会在听到...
时间条件作用(temporal conditioning)
即“时间条件反射”。
时间透视(time perspective)
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所持的看法、态度和观念。个体现在的行为,不但受到现在的影响,还受到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对将来的看法和态度的影响,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成了个人生活空间的一个...
时间推理(time reasoning)
个体对时间顺序进行推论的心理过程。通过它可间接地认知过去或未来的时间。早在19世纪末国外就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N.弗里德曼在20世纪80年代对月份顺序时间推论提出的...
时间误差(time error)
系统误差的一种。相继呈现两个或多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因呈现时间先后使被试产生的判断性系统误差。相继呈现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当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的实际强度相等时,标准刺激又先呈现的情况下,判断比较刺...
时间系列设计(time series design)
一译“时间序列设计”。实验设计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同一现象连续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获得一组随时间而变化的序列性数据。设计范式:在一定的时间段上,先作若干次观测,然后在某一时间点上引入实验处理...
时间限定的短程心理疗法(time-limited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疗程和治疗目标在治疗开始已作了限制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特点是治疗会晤的次数是有限的,而且每次治疗的时间也是限制的。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注重对病人现时的焦点问题进行干预,使其消除“过去——那里”的...
时间线分析(time-line analysis)
利用作业时间数据进行工作评价的技术。常用于心理负荷的评估。其基本假设是,特定作业的工作负荷水平与从事该作业花费的时间(一般以线段长度表示)在总时间中所占的百分比有关。若某一作业由三个工作单元组成...
时间序列设计(time series design)
即“时间系列设计”。
时间研究(time study)
在管理心理学中,指由F. W. 泰勒创立的有关工作效率的研究。指研究一个经过合格训练,掌握了良好操作技能的操作者,对某一特定的工作,在标准状态下,以正常速度进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标准的工作状态包...
时间样本(time sample)
按一定间隔观察预定行为时抽取的时间段。其采集需首先确定观察时段,按确定时段观察。如在每天上午九点至十点之间观察10分钟,连续观察一星期。关键在于预先对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详细的操作定义,制定系统的...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认知。很短暂,通常在5秒钟之内,在其阈限范围以内可把若干很有限的事件排列有序并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单位,即知觉到的现在。对于不同的刺激物,时间知...
时间知觉发展(development of time perception)
个体知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对时间长短的知觉和判断的发展。时间是一种抽象现象,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分析器,因而无法直接感知,总要借助标志时间的媒介物进行感知。由于儿童刚刚接触那些标志时间的现象,又...
时间知觉阈限(threshold of time perception)
个体将两个相继的刺激知觉为持续刺激的最短时间。两个分开相继呈现的刺激,若其间隔在这一时间范围之内,则被知觉为同时呈现的刺激。各个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接近这个阈限值时,人们知觉到的是一个强度有所变化...
时距估计(estimation of duration)
即“时距判断”。
时距判断(judgment of duration)
亦称“时距估计”。时间判断的一种形式。个体对介于两个相继事件之间的可察觉的持续间隔时间的认知。个体对两个事件间的时距的判断和估计不一定与物理时距相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受如下多种因素影响:(...
时距取样(duration sampling)
一译“时限抽样”。见“行为评鉴”。
时空接近原则(time-space proximity principle)
亦称“邻近性原则”。人际吸引原则。空间上的接近导致人们之间产生喜欢。已被W. F. 怀特、M. W. 西格尔分别在1956、1974年所做的调查证明。主要原因:(1)邻近的人在生活中可以有更多的...
时狂(extreme fad)
时尚的激化形式。追求时尚达到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一种群众性的狂热行为。可能出于个人对社会潮流的盲目追随,也可能是对社会潮流的强大心理压力的屈从。可以改变社会的生活秩序,潜伏着社会动乱的危险。
时髦(fashion)
时尚的表现形式。一部分人短期内所采取的某种新的、引人注意的生活样式。首先表现在少数人身上,范围较小,流行时间很短。以极度的新奇示异于人。现实中常指时尚的初始阶段。与其所属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及社...
时髦型消费者(fashionable consumer)
按消费者个性特点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以商品的形象特征能否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奇需要而决定是否购买的消费者。其消费倾向特征:(1)对老产品或过时商品不感兴趣,对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不太关注,而对时髦商...
时尚(fad)
在一定时期内大众标准化的社会规范在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并被多数人仿效的行为模式。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态度、装饰、风度礼仪、生活行为、语言、生活习惯等。一般有三种传播渠道:(...
时尚带头人(fashion leader)
兴起某种消费潮流的消费者。特点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信息传播,说服、带动、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行为。大多是社会上层人物或明星人物。一般具备下列特征中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不甘现状,喜欢冒险,追求变...
时尚消费周期(cycle of fashion consume)
社会上迅速流行的消费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一般可劈为四个阶段:(1)介绍阶段,即通过时尚带头人的购买、使用,开始为消费者知晓;(2)迅速蔓延阶段,即由于其他消费者仿效,使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产品...
时尚运动(fashion movement)
一定时期内较为普遍流行的运动项目。其产生常与该运动项目具有的新奇性和神秘性有关。因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而有一定的年龄层次表现。在青少年中有风行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在老年人...
时习
学习必须及时、经常复习,以不断巩固知识与技能。孔子倡导“学而时习之”(《论语·为政》),并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南宋朱熹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
时相感受器(phasic receptor)
对刺激很快就适应的一种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器的神经冲动放电频率下降得很快。
时序估计(estimation of succession)
即“时序判断”。
时序判断(judgment of succession)
亦称“时序估计”。时间判断的一种形式。个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在时间上相继的认知。也即将这些事件确定为不同的并且按照先后的顺序组织起来,以判断其新近性和系列位置。确定各个事件的先后顺序的依据是它...
时钟机制(clock mechanism)
动物节律行为的一种生理机制。许多动物有昼夜节律、月节律及年周期行为,因长期适应环境而产生,受体内生物钟控制。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控制周期变化行为的部位,脊椎动物是下丘脑部视交叉上核,无脊椎动物是...
识别功能失调性假设(identifying dysfunctional assumptions)
A. T. 贝克认知治疗技术。功能失调性假设,亦称“功能失调性图式”。由来访者童年经验所形成,并成为支配来访者日常行为的规则。基本特点:(1)通常是潜意识的认知成分,不能明确表达,不为意识所察觉...
识别广度测验(apprehension-span test)
即“注意广度测验”。
识存念
明清之际王夫之讨论思虑与记忆关系问题时引入的一组概念。认为人的思虑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正如时间长河也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所以能如此,是由于思虑有“识”、“存”、“念”作基础。这组概念寓有今之记...
识字(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亦称“汉字学习”。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它要求见形而知音义,听音而知义形,表义能写字形辨字音。是个体言语能力水平的外显指标之一,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识字测验指标(test index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检验汉字音、形、义三者基本联系的巩固性的指标。包括由易到难的4种水平:(1)听点,主试逐个报出汉字的音、义,让被试在字单上指出相应的字。它所形成的是音义一形的联系,较容易建立,且不易遗忘,代表着...
识字能力(ability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一译“汉字学习能力”。其核心是读音、明义和辨形的能力。广义上也包括运用字典和写字的能力。其结构要素包括:(1)应用拼音能力,即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2)分析字形能力,即能...
识字心理(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一译“汉字学习心理”。关于个体学习和掌握汉字的心理过程和规律的研究领域。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一部分。其科学研究始于刘廷芳1916—1919年对字义学习与笔画多少的关系、错别字与字形组织的关系等所作的...
实存(dasein)
亦称“现实中存在”。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指个体是其所处世界的独特存在体,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不存在脱离现实世界的人和脱离人的世界,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是其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实得分数(obtained score)
即“测验分数”。
实地调查(field investigation)
调查法的一种形式。从实验室、图书馆、临床以外的场所收集资料的过程。其特点是在实际生活的自然情境下进行观察与调查,能随时修正调查中的问题,获得丰富和生动的直接资料。调查前,须详细计划与安排调查对象...
实际的现实知觉(realistic perception of reality)
G. W. 奥尔波特提出的健康成熟人格的特征之一。个体根据实际情况而非自己的希望看待事物。
实际年龄(actual age)
即“实足年龄”。
实际生活期(training period for practical living)
住院森田疗法的第四期。旨在对患者进行适应外界生活变化的训练,为其回到实际生活中做准备。此期患者允许外出,允许读各种书,但晚上必须回医院居住。对患有读书恐怖强迫观念的病人,可介绍森田读书法,即在读...
实践角色(practical role)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理想角色”相对。在领悟角色的基础上产生,实际行为有时又与领悟角色有差距。主观上受个体实际能力的影响;客观上受社会环境和实践过程中外界条件的制约。属于...
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
即“程序性知识”。
实然判断发展(development of object judgment)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反映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的思维过程的发展。儿童实然判断的发展早于盖然判断。发展趋势:学前晚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其经验范围内开始能进行实然判...
实体镜(stereoscope)
视觉实验仪器。用于证实双眼视差在产生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原理。1838年,物理学家惠特斯通创制。它可将被试的左眼和右眼的视线分开,使其左眼只看见左图,右眼只看见右图,并使两跟发生辐合作用,从而产生立...
实体视觉(stereopsis)
亦称“深度视觉”。观察物体时,两眼所看到的景象的细微差别。由两个希腊字组成,即“深度”和“视觉”。是深度知觉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许多研究找到了双眼视差的生理相关物,并用它来解释实体视觉。
实体状态(substantive state)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术语。与过渡状态一起构成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流的活动状态。詹姆斯认为,整个意识活动即由这两种状态不断交替组成。该状态即一般的心理活动状态,在意识中有较清晰的印象。相当于“鸟之栖止...
实物概念发展(development of object concept)
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实物概念的掌握包括三个方面:(1)实物恒常性,即物体在不同情况下保持不变;(2)实物永久性,即物体从眼前消逝后仍相信它的存在;(...
实物直观(object intuition)
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一种直观过程。其特点是较形象、生动,形成的知识较真实,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但实际事物的本质要素常表现为一种弱刺激,因此实物直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才能让学...
实现疗法(actualizing therapy)
亦称“自我实现疗法”。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克服个体的核心矛盾, 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治疗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肖斯特罗姆提出。理论依据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
实现趋向(actualizing tendency)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维持和增强自我概念的动机系统。意为自我实现的趋向。是个体朝向自我实现目标的动力。
实验(experiment)
心理学研究程序。在有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问题假设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实验者有目的地对产生现象的情境或影响现象的条件进行操纵、改变和控制,从而探索现象与...
实验单位(experimental unit)
实验设计术语。独立地接受实验条件的一个基本单位。实验单位有时会包含若干个观测单位。如在课堂教学实验中,实验单位是一个班级,每个学生则是观测单位,实验单位常常称为被试。参见“实验条件”、“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experimental subject)
实验设计术语。实验研究的目标总体或实验单位的取样总体。如为研究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开展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全体五年级学生的总体,但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参加实验,必须从中抽取部分学生(如班级)来...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该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实验要求在控制...
实验观察(laboratory observation)
见“观察法”。
实验假设(experimental hypothesis)
在实验研究中,依据一定的理论或实践经验而提出的关于研究问题的预想(猜想)的命题。应具备以下条件或特点:(1)可验证性或具有可实验性,即由假设可以确定自变量、因变量,且它们应是界定清晰、具有可测性...
实验控制(experimental control)
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者为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排除额外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及精确测量反应变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项精确可靠的实验,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特别是关键性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1)实验变量(...
实验临床心理学(experimental clin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其研究历史可回溯到数千年以前,近代的研究则以达尔文、巴甫洛夫、弗朗兹和克雷佩林为代表。克雷佩林堪称本学科的首创者,他是第一个受过实验心理...
实验美学(experimental aesthetics)
19世纪中下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美学理论。代表人物为费希纳、屈尔佩等。该理论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摒弃了传统美学研究中对美学基本范畴进行抽象思辨的形而上的研究方向,运用实验心理学来研...
实验模拟法(experimental analogy)
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某一心理现象,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模型予以研究的实验方法。如,认知心理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人脑,根据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假设,编制一套计算机程序,看计算机演算的结果是否与人的解题结...
实验内省法(method of experimental introspection)
心理学研究方法。将实验与内省紧密结合,借助实验进行内省的研究方法。最早由冯特提出,后由其学生铁钦纳加以强调。冯特认为,心理现象作为一个过程,较之物质现象更具有不稳定性,为把握心理现象并加以精确观...
实验群体(experimental group)
即“实验组”。
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
① 统计学分支学科。研究如何科学地安排试验,以便能有效地搜集到与实验目的密切关联的数据资料,并给出分析数据的统计方法。所谓“科学地安排试验”是指以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得到最佳的试验结果的实验条件的...
实验室化(laboratorization)
实验动物(如大鼠)的实验室驯化。一般自笼养开始,因为笼养本身意味使动物行为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社会性方面,拥挤使动物减少争斗,大多变得温顺起来;在繁殖方面,表现为近亲交配、遗传渐变和人工选择。有证...
实验条件(experimental condition)
实验设计术语。一个或多个实验因素的某种水平(处理)组合。它是施加于实验单位的可重复的试验环境。如在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训练中,考虑的实验因素(自变量)有A训练方法和B文体类型。因素A有三个水平:A...
实验条件平衡设计(counter-balanc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 design)
实验设计类型。采用拉丁方的排列方式,使各种实验处理条件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平衡所有的位次效应的设计。采用该设计时自变量应满足:自变量的水平数相等;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无交互...
实验误差(experimental error)
心理学研究误差的一种。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因变量)之间的不一致。在统计学者看来,其产生原因有:(1)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如未能对自变量妥善控制导致的;(2)观察产生的误差;(3...
实验效度(experimental validity)
实验或实验设计的重要指标。实验结论的有效性程度。判断一个实验好坏的最关键标准。坎贝尔和斯坦尼把它区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指在实验情境下自变量真实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异的程度;后者指实验结论推广...
实验心理学
①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为探讨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提供实证性资料。内容包括心理实验设计、心理实验方法(心理物理法、信号检...
实验心理学史(A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书名。实验心理学发展史名著。美国心理学家波林著。美国纽约艾泼雷顿-世纪-克罗夫茨出版公司1929年出版,1950年修订再版。因30年代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势力大振,修订版中增加“动力心理学”专...
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 dissociation)
心理学研究技术。在心理学实验中,控制和比较自变量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的效应,若自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测验任务,或者自变量对测验任务的影响方向不同,则可以说两种测验任务...
实验性精神病学(experimental psychiatry)
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以志愿者或正常的动物为被试,采用实验或人工的方法模拟产生人类的精神障碍症状,以探讨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20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标志...
实验语音学(experimental phonetics)
语言科学分支学科。通过生理实验、物理实验以及心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动态的语音过程,包括语音的产生、语流的传输、语音的接收及理解等。根据口语的信息处理过程。可分为发音、声波、听觉三个阶段。与此相应,...
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
社会心理效应。实验者在搜集实验资料、证明研究假设的过程中。因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暗示而造成的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实验者假设的效应。20世纪初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一匹名叫...
实验指标(index of experiment)
实验设计术语。实验研究中关心的实验结果,即实验中的因变量。受实验因子、非实验因素、随机误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受实验因素与随机误差的影响。方差分析模型就是关于实验结果(因变量)与实验因素(...
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
一译“实验群体”。实验研究中被试分类形式。专门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被试。与未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进行比较,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在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应是同质的,实验开始后两组同时涉及的无关变量的...
实用主义发展观(pragmatism theor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之一。美国现代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人一面同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一面发挥自己对环境的反作用。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活动...
实证犯罪学派(positive school of criminology)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犯罪学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及其学生加罗法洛、菲利等。该学派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反对以贝卡利亚为代表的古典犯罪学派。菲利在所著《实证派犯罪学》(...
实证效度(empirical validity)
即“效标效度”。
实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即“验证性因素分析”。
实证主义(positivista)
一种力图超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科学哲学,反对抽象推理,主张以确证的事实作为科学立论的严格经验论。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神话时期、玄学时期后,进入现代科学实证时期。现代...
实知
《论衡》篇名。东汉王充著。关于知虑与智能心理思想的文献。反对圣人先知、“不学自知”的先验论,认为“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提出要认识事物...
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
亦称“实际年龄”、“生命年龄”。计算方法:出生后每过12个月即为1岁;每过30天即为1月。前者为年龄,后者为月龄。首先被比内-西蒙智力量表采用,用于计算儿童的比率智商。
食嫩(browse)
动物专食植物的芽、苗、嫩叶和嫩枝的行为。
食泥土(dirt eating)
取食泥土的行为。动物甚至人类有时取土为食。研究者认为,这样做能解除食物中的毒素,增加营养。如有些南美土著,食用苦味土豆时蘸以泥浆再烘烤,据说可以除去食物中的鞣酸和烟碱等成分。红绿金钢鹦鹉食用含高...
食胎盘(placentaphagia)
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产后吃掉自己胎盘、胎膜和脐带的行为。据认为与动物产后舐婴一样,首先是动物滋养行为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有胎盘动物的特征,而常见于幼仔出生后与母代生活一段时间的物种。对该行为的适应性...
食物储存(food storage)
把食物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鸟类(啄木鸟、黑额冠小雀等)、哺乳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和某些社会性昆虫。需要两个条件:(1)可利用的食物在一年的某个季节很丰富;(2)该食物可以长期储存在地下(如松鼠...
食物分布(food distribution)
动物可摄取食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不仅影响动物的摄食策略、行走方式、迁移距离、群体大小及是否占有领地或领地范围,而且是物种间、物种内个体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食物供给(food provisioning)
一个动物为另一个动物喂食的现象。分为几种:(1)哺育过程中亲代喂饲幼代;(2)求偶过程中或配偶亲和时雄性喂饲雌性;(3)社会性昆虫群体成员分享食物。有些社会性昆虫内部有劳务分工,如保卫群体或伏窝...
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
动物避免吃没吃过食物的一种习性。如大鼠不吃或只尝一点陌生的食物,以避免中毒。灵长类动物和大象及某些肉食动物幼体要靠双亲和其他成员的指导才养成相应的摄食习惯,但幼年灵长类动物比它们的长者更易于尝新...
食物链(food chain)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具体表现为有些动物捕食另一动物。同时又被其他动物捕食。从生态学观点看,一个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的关系是相对平衡的,即各种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的数量...
食物偏好(food preference)
有两种或多种食物可选择时,动物更多选择某一种食物的倾向。如狮、虎和狼等食肉动物,捕获猎物后,大都先食猎物的内脏。有的是物种遗传特性决定的,如家蚕专吃桑树叶,考拉专吃桉树叶等。大多数不仅由遗传因素...
食物小生境(food niche)
动物经常觅食的地方。如许多食肉动物常去的是食草类有蹄动物群生存的大草原。有些食物较专一的动物,常局限于特殊食物最丰盛的地方。如专食小鱼的翠鸟和鸬鹚常局限在沼泽和芦苇塘觅食。杂食动物的最一般化,范...
食物印记(food imprinting)
对特殊食物形成偏爱的现象。主要见于高度特化的物种,如寄生于植物的昆虫幼虫。某些脊椎动物如欧洲臭猫、家养小鸡、蛇和海龟等也有这种现象。实验证明,这种偏爱形成得非常快和早,有时甚至在第一次摄食时就已...
食物专门化(food specialization)
动物进化中由于食物单一而引起摄食器官发生适应性变化的现象。达尔文1835年考察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发现有若干大山雀种生活在一起,认为它们从同一祖先进化而来。随着动物居群的增多。对食物的竞争加剧,自...
食欲(appetite)
一种支配摄食和选择食物的生理心理因素。常与饥饿感混淆,但二者有明确的区分。饥饿是由于长时间缺少食物而产生的生理上的主观感觉,一般是不舒服,甚至是痛苦,从而迫不及待地要获得食物。食欲与饥饿感相伴随...
食子性(cronism)
食同类的一种特殊形式。双亲吃自己孩子的习性。英文来自希腊吞食其子女的神名克隆那斯。白鹳常有这种行为,显然是第一次配偶繁殖中发展了不适宜的双亲行为所致。在实验室条件下,由于社会压力,也会发生食子现...
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Stanley Smith Stevens,1906—1973) 美国心理物理学家。生于美国犹他州的奥格登。1933年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38年任心理学副教授。1946年开设心...
史蒂文斯定律(Stevens's law)
亦称“幂函数定律”。心理物理学定律。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斯1953年提出。该定律认为,感觉量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也即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用公式表示为\(S=KI^n\),其中\(S\)...
矢量疗法(vector therapy)
即“导航疗法”。
矢田部达郎
矢田部达郎(1893—1958)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东京市。191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后考入研究院,仍专攻心理学。1920—1924年赴德、法两国留学。回国后,先在静岗高等...
使用律(law of use)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的副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使用而加强。他提出,若个体在情境(S)与反应(R)之间形成一种可以改变的联结,此时,若其他条件相同,个体的原本反应就加强了联结的强度。
使用频次原则(frequency-of-use principle)
系统组件(显示器、控制器等)按其在系统中的使用频次多少决定其位置安排优先权的原则。系统组件的使用频次越多,被安排的位置应越好。每个系统组件的使用频次可以通过实测,也可请对该系统有经验的人加以评定...
使用顺序原则(sequence-of-use principle)
系统组件(如显示器、控制器等)按其操作中固定的使用顺序安排其位置的原则。按照使用顺序排列系统组件有助于位置记忆,减少搜寻时间和防止误操作。
使用者限制(user restriction)
获得行驶安全效果的道路使用者管理控制措施。常见措施:(1)控制领取驾驶执照的年龄,分步骤发放驾驶执照;(2)控制饮酒年龄,可以制定有关法规,对驾驶员的饮酒行为加以控制,如美国的酒精安全行为方案。
始犯年龄(age of first offense)
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少年开始进行犯罪活动的平均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始犯年龄的调查研究,可了解和掌握该国或该地区青少年身心发育的成熟程度、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治安状况,以及青少年犯...
士气(morale)
所属成员对其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并乐意成为其中一员,努力实现群体目标的积极态度。原指军队的战斗意识与战斗热情,表示作战时的集体精神。分个体水平、群体水平与特定群体中个体水平。据霍桑实验的调查,与下...
士气调查(morale survey)
指对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工作意欲、动机、态度和组织气氛的测定。霍桑研究表明,士气的高低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因此,决定士气高低的因素和测定方法迅速成为研究对象,并推动了工作动机和以工作满意度为中心的研...
示波器(oscilloscope)
亦称“阴极射线示波器”。般由阴极射线示波管显示波形。无信号输入时,荧光屏可扫描出横向直线,扫描速度可以调节;输入被测信号时,信号波形显示在荧光屏上;输入周期性信号时,可以调节扫描速度,使之与信号...
示短以致长
意即故意显示弱点欺骗敌人,以便发挥我方的长处。明揭暄《兵经百字·测》:“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测于敌之测我者,示短以致长。”要求将领必须事先有周到而必要的侦察,正确判断出敌方对我军的了解情况。
示范法(modeling)
一译“模仿法”。利用示范原理学习新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行为技术。是各种替代性学习的共同基础。班杜拉认为,各种替代性学习程序(如模仿、观察的学习和认同等)都包含着同样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观看他人的行...
示强于敌
《百战奇法》提出的心理战术。《弱战》篇:“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以全军远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The world Summit for Children)
历史上首次有关儿童问题的国际首脑会议。1990年9月29—3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联合国159个成员国均派代表团参加会议,其中包括71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冷战缓...
世界观(world outlook)
关于客观世界以及个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系统观点。制约人的基本生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活动原则。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 of Education)
关于教育问题的一项世界性宣言。1990年3月9日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宣言指出:教育是世界上所有人和所有民族的基本权利;教育有助手确保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繁荣、环境保护得更好的世...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联合国及其专业机构的心理卫生学术组织。前身为美国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1919年比尔斯创立。后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下,于1948年8月在英国伦敦正式成...
世界心理治疗学会(world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WCP)
1995年6月25日成立于瑞士苏黎世。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不同学派的心理治疗工作者和组织。来自奥地利的普瑞兹博士任学会主席,来自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五位心理治疗家任副主席。中国钱铭怡博士被选...
世系和比较法(ancestry and comparative method)
研究动物适应行为的方法。若动物的祖先具有某种行为,而且现存的一代仍然出现这种行为,那么该行为一定是适应环境的,否则它一定会在世代交替中失传。动物的世系依据系统发育确定。如狗与猫的亲缘关系比与大鼠...
市场供不应求效应(effect of demand exceeding supply of market)
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即形成卖方市场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有三种表现:(1)消费者产生敏感心理。消费者正常的购买规律被打乱,对稀缺商品的关心大大增强,甚至达到十分敏感的程度,其日常的购买动机、注意力...
市场供过于求效应(effect of supply exceeding demand of market)
市场商品供过于求即形成买方市场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有三种表现:(1)消费者产生选择心理。消费者思想轻松,从容观察市场,除生活必需品之外,对可买可不买的商品“货比三家”,选择心理明显。选择心理...
市场取向(marketing 0rientation)
即“市场性格”。
市场心理(marketing mind)
市场上买方与卖方的心理。取决于商品的供求关系。分两种情形。(1)市场商品供过于求时,消费者的购买节奏放慢,影响商品销售的速度,卖方资金周转缓慢,感到生意难做;而买方则产生选择心理、缓买心理,同时...
市场心理区(psychological region of marketing)
依据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心理差异划分而成的市场范围。在设计、安排、包装、陈列商品时需要考虑。国内外学者对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以人口为主要标准,有的主张以文化为主要标准,更多的入主张从人口、...
市场心理学
① (marketing psychology) 研究市场 求关系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行为特点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商品的供求情况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商业网点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商店店...
市场性格(marketing character)
亦称“市场取向”。社会性格的一种。弗洛姆提出。其特征:投机、应变、空想、虚无、冷漠和浪费,视自己为商品,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而是他自己的销路,具此性格者的人生信条是“买卖主义至高无上”,...
事功学派的心理学思想
南宋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主张实事实功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其主要内容有:(1)心物观。从“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出发,要求人不要“自为物而远于物”,要以“物用而不以己用”,如“一息而物不...
事故(accident)
对人或财物造成一定损失的意外事件。根据事故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产性事故、上下班路程事故和非工作时间事故;从事故发生的媒介上划分,可分为机器、运输和其他设备、材料、放射性物质和工作环境等造成的事故类...
事故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对某一具体交通事故的分析。主要目的:查明事故经过,分析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为事故责任鉴定和事故处理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教育性,并可为预防类似事故提供宝贵经验。
事故调查(accident investigation)
获取、收集有关事故原因和事故经过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旨在揭示存在的潜在危害,设计适当的控制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调查收集的材料应包括与事故有关的鉴别、记录和归档材料,以...
事故多发点(point of frequent accident)
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地点。与道路环境有很大关系。常分布在弯道、坡道、长段平直线处以及道路美学较差的路段。可设立提醒交通参与者注意的标志牌,改善路况,消除物障等,以减少事故发生。
事故多米诺理论(accident domino theory)
一译“事故骨牌理论”。解释和分析事故成因的一种理论。海因里希1929年首次提出。他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相关联的事件相继发生的最终结果。这一连串事件在时间发生的顺序上依次排列,一个事件的发生是...
事故分析(accident analysis)
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事故的事实、过程和原因的分析和确认的过程。事故发生的前因网络可由因果树示意图表示。基本步骤:(1)收集、整理事故的有关资料;(2)确定事故人员的受伤部位、受伤性质、起因物、...
事故概率理论(accident probability theory)
估计事故发生可能性的理论。认为在由操作者、机器、环境等因素组成的系统中,安全的可靠性P(A)由组成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可靠性(\(P_1、P_2、\cdots、P_n\))决定。其公式:\...
事故率(accident rate)
亦称“事故频率”。事故发生概率的统计指标。根据1962年第10届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的建议,工业事故的事故率在数值上等于在统计期限内,事故总数乘上1000000除以同期内全体在册员工的实际工时数...
事故倾向(accident proneness)
较易发生事故的人具有的倾向性心理素质。如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或知觉和运动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或工作态度比较消极等。这类个体在企业职工中所占比例较小,但事故发生概率很高。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采取...
事故倾向理论(accident proneness theory)
解释交通事故原因的理论。认为事故倾向者易出交通事故,与其能力、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有关。可采用心理测验方法.及时发现潜在的事故倾向者,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事故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
即“故障树分析”。
事故统计(accident statistics)
对事故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可为事故分析、事故损失分析、事故的善后处理及其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等提供数量依据。必须标准化,并要求数据正确、方法可靠。常用的指标有事故频率、事故发生数...
事故现场会(accident on-the-spot meeting)
以典型事故为中心议题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式。具体、生动、说服力强,往往能起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对严重违章驾驶员除给予适当处分与教育外,还可以他的情况现身说法,达到教育其他人的目的。一般程序为:...
事故预测(predication of traffic accident)
对未来某一时期交通事故发生率的科学预测。依据是某一地区已有交通事故资料和交通事故发生规律,并参照该地区人、车、路等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属于随机事件,但与车、路、天气等因素相关。经过大量调查,可以...
事故预防(accident prevention)
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的出现采取的各种措施。通常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建立安全组织;(2)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3)对事故的原因、过程、种类和环境进行分析;(4)选择一定的预防措施,如改进...
事故再现分析(analysis of accident reappearance)
寻找交通事故原因的方法。以交通事故现场的车辆损坏情况、停止状态、人员伤害及各种形式的痕迹为依据,参考当事者和目击者的陈述,推断事故发生的全部经过。为事故责任的划分和事故处理提供依据,为安全设计提...
事后回溯设计(ex post facto design)
准实验设计类型。在事件发生之后,研究者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进而发现现象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获得一定研究结论的方法。如,在对吸烟与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就只能把肺癌患者...
事后逃避学习(post escape learning)
逃避条件作用的一种。动物的学习行为。与“事先逃避学习”相对。指研究对象必须作出一个特定反应才能逃避亦已存在的有害刺激的学习。实验设计是,在一个狭长的箱子的中央竖立一块高度适中的栅栏,把箱子分成黑...
事件独立性(independence of event)
若\(n\0个事件\(A_1,A_2,\cdots,A_n\)同属一个样本空间,且同时成立下列等式:\(P(A_iA_j)=P(A_i)\cdot P(A_j)(i \ne j)\),\(P(A...
事件记录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of recorded-event)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范畴记录观察法”相对。对被试在言语或行为活动中的各类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观察。观察是全方位的,事先不预定所要观察的事件,观察中被试出现什么反应,便记录什么反应。参见“观察法”。
事件取样(event sampling)
一译“事项抽样”。见“行为评鉴”。
事件取样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of event-sampling)
取样观察法的一种。与“时间取样观察法”相对。对预先规定的“靶子事件”即特定的言语或行为在自然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1914年由霍恩首次用于研究儿童的课堂参与行为。其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集中,效率较...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给予或撤去对感觉系统的特定刺激时,脑部产生的电位变化。所谓事件,就是刺激物。由计算机的叠加平均技术在诱发脑电位上的应用而产生。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是心理生理学的重要研究方...
事实判断(fact judgment)
判断的一种。与“价值判断”相对。对客观事实本身作出分析、评价和鉴别。一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包括推理,是一种低水平的判断。如在道德判断中的“他说了谎话”,即是一个对道德事...
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
即“陈述性知识”。
事物之来,随感而应
南宋朱熹论述心物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朱子语类》卷十六:“人心如一个镜,先未有一个形象。有事物来,方始照见妍丑。若先有一个形象在里,如何照得?人心本是湛然虚明,事物之来,随感而应,自然见得高...
事先逃避学习(prior escape learning)
逃避条件作用的一种。与“事后逃避学习”相对。
事业规划(career planning)
指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事业发展目标,进而为达到目标所做的各种努力。有两种:(1)个人在进入组织前的事业规划。通过规划,个人确定适合自己的事业领域及目标,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入相应的事业领...
事业评价(career appraisal)
考核个人工作绩效的一种方法。主要评价个人在事业上成功与否。个人的业绩、达到的职业等级以及工资等级,均可作为衡量事业成功程度的指标。但是,由于等级的高低往往受工龄和资历的影响较大,所以不能直接用个...
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
精子和卵子在体外的试管内结合,至发育成桑椹胚时,再移植到母亲或代理母亲的子宫内发育成熟的婴儿。其产生需从妇女卵巢中取出成熟卵子,在体外创造合适的受精条件,使成熟的卵子与精子结合,然后将成熟的受精...
试卷(examination paper)
指考生在测验中所作的书面答卷或测验中使用的试题卷。可分为两种:答卷和试题卷分开的分离式;答卷与试题卷在一起的传统综合式。其编排有以下方式:按试题内容编排,同一内容的题目在一起;按试题类型编排,通...
试题(examination question)
考生参加考试时需作答的题目。根据应答方式,可分为自由应答型和固定应答型两大类。前者是让考生自主使用自己的言行作答,包括填空、简答题、应用题、论文题、操作题等;后者又称客观性题目,让考生从编制题目...
试题难度(item difficulty)
即“项目难度”。
试误学习(trial-and-error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大量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模式。典型过程:当动物遇到一个新情境时被某个动机所驱使,而盲目进行各种尝试,偶然获得成功,导致动机满足。经多次尝试,错误反应逐渐减少,...
视-动行为演练(visual-motor behavior rehearsal,VMBR)
利用想象来控制紧张、焦虑情绪的策略。美国运动心理学者休因等1972年首创。具体方法:(1)运用简式的渐进性放松技术使运动员学会放松;(2)想象运动员从事的有关项目;(3)用想象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
视差(parallax)
视觉心理现象。对物体在立体形象或距离上的变化产生的错觉现象。视觉对静止物体或活动物体,都可能产生视差。如,注视同一方向而远近不同的两个静止物体时,若将身体左右摇动,则感到这两个物体呈相对方向移动...
视程(visual distance)
一译“视距”。视觉指标。视觉所及的距离。
视错觉(visual illusion)
个体利用视觉感受器接受信息时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歪曲性视知觉。在错觉现象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也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包括线条长短错觉(如垂直水平线错觉、缪勒-莱尔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如...
视蛋白(opsin)
亦称“视色素蛋白”。一种结合蛋白视觉系统中感光色素的组成成分。其种类不同,视细胞视色素的结构有差别。
视顶盖(optic tectum)
中脑顶部的两叶状神经结构。在非哺乳类动物(如两栖类和鱼类)中,是最大和最醒目的视觉中枢,其作用与哺乳类脊椎动物的上丘类似。其每一叶接受大多数来自对侧眼视网膜纤维的信息。视网膜输入激活顶盖运动地域...
视动完形测验(Visual-Motor Gestalt Test)
即“本德视觉动作完形测验”。
视放射(optic radiation)
将视觉信息从外侧膝状核传到大脑枕叶视觉皮质的神经纤维束。视觉信息从眼球至大脑皮层传导径路的最后一部分。最先行于内囊后脚,在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然后在大脑白质内绕到脑室的下脚和后脚,形成弯曲,再转向...
视杆细胞(rod cell)
视觉暗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和视锥细胞一起组成眼底的感光结构。对光的敏感度高,特别是介于绿蓝色光之间的光,对单个光子有反应,适宜夜间活动。猫头鹰、鼠等夜行动物的视网膜中含量较多。视杆细胞对色光...
视见函数(visibility function)
即“光亮度函数”。
视交叉(optic chiasm)
左右两条视神经在下视丘下面的会合。来自每一视网膜内侧的神经节细胞轴突经视神经至脑底部的视交叉到对侧;由视网膜外侧来的神经纤维乃保留在同一边。离开视交叉后,这些轴突又在两侧各形成一条视神经径,终止...
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前侧下丘脑核。位于视交叉上方。是哺乳动物脑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可调节身体内各种昼夜节律活动,使内环境以一合适的时间顺序对外部环境作出最大的适应。为成对结构,视交叉的每侧都有一个核。主要有两个区:...
视角(visual angle)
视觉属性。被凝视的外界景物上距离最大的两点与眼节点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单位为角分(')。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视角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对同一物体,视角与视距成反比。若某物体的视角越大,该物体在人...
视距(visual distance)
人眼与视觉对象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影响视敏度的重要因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其增加会使视敏度随之下降。
视觉(vision,visual sensation)
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其适宜刺激是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种光辐射能。其感受器官是眼睛,它由巩膜、角膜、脉络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等结构组成...
视觉背侧系统(dorsal system of visual function)
亦称“枕-顶通路”。两个功能特化的视觉系统之一。从初级视皮层V1区,经次级视皮层V2区、V3区,到达颞上沟的尾侧后沿和底附近的颞中回。颞中回的神经元按与视野对应的空间拓扑关系排列,除了从V3区接...
视觉剥夺(ocular deprivation)
在不损害眼睛组织结构的情况下阻止视觉信息传入。可分为单眼剥夺和双眼剥夺两种。通常情况下,动物和人的视觉皮质中有许多神经元对呈现在视野中的刺激非常敏感。但是,如果在动物出生后不久,用胶布粘贴的办法...
视觉不识症(visual agnosia)
视觉障碍。患者虽有清晰的视觉能力,但不能辨别所见的人或物的差异,或认不出所见到的人或物。常由脑出血、脑外伤或脑肿瘤所致。表现为对看到的物体不能命名,说不清其用处,甚至不能画出其轮廓。由于不能将所...
视觉刺激(visual stimulus)
刺激类型。作用于视网膜,引起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及视杆细胞发生兴奋性变化的因素。适宜的视觉刺激为波长400纳米~700纳米的可见光波。日常看到的静止或活动的景物,因能将可见光反射或传送到眼里而可广...
视觉登记(visual register)
亦称“视觉信息存贮”、“图像记忆”。感觉登记的一种贮存形式。视觉刺激信息的感觉形式在视觉通道(包括视觉感受器及相应的神经通路和中枢)上短暂停留(仅为1秒)的过程。如视觉后象。视觉贮存的信息因感受...
视觉动作统整发展测验(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智力测验。美国学者毕瑞编制。适用于2岁~15岁儿童。内容是24个几何图形,分别印在8张16开的绿色纸上,每三个图形印在同一页纸的上端,下端的空白供被试照范图抄绘。记分方式以照抄画的正确与否为标准...
视觉发展(visual development)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以眼睛为感受器,辨别外界事物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发展过程。国内外研究认为,个体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为胎儿中晚期,4个月~5个月的胎儿已有视觉反应能力和相应的生理基础...
视觉腹侧系统(ventral system of visual function)
亦称“枕-颞通路”。两个功能特化的视觉系统之一。从初级视皮层V1区,经次级皮层V2区、V3区,到达V4区,实现物体方位、长度、宽度、空间频率和色调等信息的加工,尽管V4区神经元的感受野比V1区神...
视觉感受能力(ability of visual sensation)
审美能力的一种。对视觉信息进行接受、加工理解的能力。是美术欣赏者和美术创造者必备的一种能力,主要得自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不排除有先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各种美术形式因素的刺激产生...
视觉感受器(visual receptor)
亦称“光感受器”。刺激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按其形状,可分为视锥胞与视杆细胞。夜行动物(如猫头鹰、鼠)的视网膜上以视杆细胞为主,而日间生活的动物(如鸡、松鼠等)的视网膜上则以视锥细胞居...
视觉工效学(visual ergonomics)
人类工效学分支学科。研究与人类视觉有关的各种工效学问题。如视觉信号的编码、呈现方式,视觉显示器设计、优化,照明中不同因素对视觉工效的影响,眼动和阅读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室和现场研究。
视觉功能 (visual performance)
人类视觉系统完成一定视觉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1)察觉物体存在的能力。明视觉条件下察觉物体存在的能力主要是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的功能,但在暗视觉条件下则是视网膜上视杆细胞的功能,通常用最小可察...
视觉后象(visual afterimage)
即“后象”。
视觉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vision)
视觉信息处理理论。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马尔1977年提出。该理论论认为,视觉是一个多级的、自下而上的分析过程,在_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关于客体的不同表征,这些表征对有关的视觉环境提供越来越详细的信息...
视觉交往(visual communication)
通过目光接触而实现的人际交往。属非言语符号交往。受交往时空间距离、视觉角度和私密性等因素的限制。如夫妻之间因私密性的需要,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住宅门窗的开设、房屋的间距设计等,也都与此有关系,...
视觉接近度(degree of visual access)
从不同观测点看到背景中不同部分的程度。与环境认知有关。人们在探路、行进时,要利用贮存的环境信息(即各种环境标志)进行空间定向。其程度的高低,对整体认知地图的形成和空间定向有影响。
视觉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of vision)
感觉阈限的一种。在无背景照明情况下,能引起光感觉的最低光刺激强度。只有在完全黑暗条件下才能测得。视觉绝对阚限的光亮度并非作用于视网膜上单一的光感受器,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异性;大多数被试的视觉绝对阈...
视觉空间特性(spatial aspect of vision)
视觉属性。能将视觉景像传输到眼睛及视觉系统其他部分的空间性质。视觉形成外部世界空间表象的基础机制。具体包括:(1)空间累积作用,指当一个弱小光点单独呈现时不易被人眼看见,而当连在一起的几个弱小光...
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
一译“视觉皮质”。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皮层。主要分布于颞叶、枕叶、顶叶等处。人类视觉皮层分为腹侧和背侧两条通路,分别处理有关“哪里”的空间方位特征和“什么”等静态特征。其中,来自视网膜左半边的刺激...
视觉皮质(visual cortex)
即“视觉皮层”。
视觉疲劳(visual fatigue)
由用眼过度、紧张和不适等原因造成的视觉能力减低、视觉作业效率下降的现象。根据视觉作业成绩、瞳孔直径、眨眼率和临界闪烁频率等指标可客观测定。对人体健康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很大。
视觉偏爱(visual preference)
儿童注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与特征。1岁以内的儿童通常对清晰、复杂、新颖的图形表示出明显的偏爱。研究表明,在出生后10小时的婴儿前放一些正常脸型图片和一些杂乱的脸的器官的拼凑图,新生儿会更多注视...
视觉时间特性(temporal aspect of vision)
视觉属性。视感觉在光刺激的时程及频率变化时表现出的规律。具体表现:(1)光刺激的时程对视感觉强度的明显影响。在阈刺激量附近,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光刺激时程与视感觉强度成反比,即存在着时间上的线性总和...
视觉时间误差(visual time error)
实验误差的一种。在测定明度差别阈限时,被试对两个相继呈现的光强刺激进行比较时,因呈现时间的先后不同而产生判断误差,当标准光强刺激与比较光强刺激的实际强度相等时,由于标准刺激先呈现,而把比较刺激判...
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企业识别设计的一种主要由造型和色彩两方面因素构成。分为基本设计和延展设计两部分。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和象征图案、吉祥物是其基本设计。企业的办公用品(文具、名片、信笺、信封等)、车辆外观、办公...
视觉舒适概率法(vision comfort probability method)
对不舒适眩光评价的方法。美国学者古思提出。其基本步骤是:(1)首先考虑单光源下不舒适眩光的感觉指标(由光源亮度、视野平均亮度、光源表面积及位置指数决定);(2)考虑多光源下不舒适眩光的评价值;(...
视觉双重学说(duplicity theory of vision)
亦称“双重作用说”、“双视觉理论”。视觉理论的一种。德国解剖学家M. 舒尔茨研究发现,夜间活动的动物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占有绝对多的数量,日间活动的动物具有更多的视锥细胞。德国生理学家J. V. 克...
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著,1961年版。与作者的另一著作《艺术与视知觉》明显不同。《艺术与视知觉》侧重艺术形式与视觉的关系,通过视觉的简化机制揭示作为完整的格式塔的性质;该书侧重视知觉的理性...
视觉调节(visual accommodation)
人眼观察外界物体时,在睫状肌作用下改变水晶体曲度,以保证视网膜上得到一个清晰视象的过程。人在看较远的物体时,眼球的水晶体较为扁平,看近的物体时,水晶体较为凸起。由眼睛调节活动转递给大脑的信号是估...
视觉通道容量(channel capacity of vision)
通道容量的一种。人的视觉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传递的最大信息量,单位为比特/秒。
视觉通路(visual pathway)
视觉生理基础。传递视觉信息的神经途径。视觉信息在经过视网膜初步处理之后,聚汇在第三级视觉神经元——视神经节细胞,后者发出的轴突在视网膜的视乳头聚合,形成视神经,通向中枢。凡是来自视网膜鼻侧一半的...
视觉显示器(visual displays)
显示器类型。人机系统中通过人的视觉通道向人传递信息的装置。在人机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其显示信息的方式,可分为动态显示器与静态显示器,定性显示器与数量显示器;根据其功能特点,可分为读数显...
视觉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
人机界面的基本形式。现代人机系统中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装置。典型的主要包括两部分,即键盘等信息输入装置和监视器等输出装置。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该终端的形式发生着变化,如信息输入装置,除...
视觉信息存贮(visual information storage)
即“视觉登记”。
视觉掩蔽(visual masking)
视觉心理现象。眼睛在受到两次闪光后,第二次闪光掩蔽第一次闪光的视觉效应。当两个闪光同时或先后投射在视野的一个邻近区域时,第一个闪光的明度会因受到第二个闪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变化的程度也会随第二...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电生理现象。在视野范围内,以一定强度的闪光或图形刺激视网膜,可在视觉皮层或头颅骨外的枕区记录到电位变化。研究人类的感觉机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与心理活动等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诱发电位幅度只及自...
视觉阈限(visual threshold)
感觉阈限的一种。引起视感觉的可见光刺激的最低强度。一般以50%次产生光感觉的刺激量为视觉绝对阈限,以50%次能辨别的两个光刺激的强度差别量,为视觉差别阈限。其单位一般使用毫朗伯(ml),1毫朗伯...
视觉原理(The Principle of Visual Perception)
书名。美国艺术教育家C. 布鲁默著,1987年版。运用心理学的视角原理研究视觉艺术,主要目的是阐述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或理解视觉语言和原理。企图回答怎样通过视觉组织起含意,在看画、看雕塑时人的心理...
视觉再认距离(vision recognition distance)
驾驶员能清楚识别交通标志上的图案和符号文字的必要距离。包括两个方面:(1)瞬读距离,即驾驶中能瞬间识别交通标志的距离;(2)可读距离,即驾驶中能仔细识别交通标志的距离。与车辆行驶速度有关。速度越...
视觉暂留(persistance of vision)
即“后象”。
视觉噪声(visual noise)
视觉实验中常见的额外变量。除理想视觉刺激信号之外的一切干扰信号。如,在检察雷达屏幕上黑色光点这一视觉信号时,伴随它的寄生光、屏幕本身分辨率、仪器和被试的视觉生理条件等因素。
视觉障碍(visual impairment)
即“视力残疾”。
视觉遮蔽(visual screening)
厌恶疗法技术。用以抑制一些行为障碍,如智力落后及缄默症儿童的刻板动作及强迫性仪式化的动作。患者在出现这种行为时,即由治疗者用手遮盖其眼睛,以此作为一种厌恶刺激,令其逐渐消除上述行为障碍。
视觉指导法(method of vision instruction)
学习训练方法。依靠视觉信息指导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如利用示范、图解、照片、电影、录像等。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其主要功能:(1)用于指导即将进行的运动动作时,具有范式呈现功能。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视力(sight)
亦称“视敏度”。视觉指标。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辨别精细程度的能力。能分辨的两点或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常用作衡量视敏度的标准。视力与能分辨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视角有关。视角太小,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两点...
视力残疾(visual handicap)
亦称“视觉障碍”。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不IN程度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患者难以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国各地区不同时期眼病致残原因各异,主要有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沙眼、先天遗传病、外...
视力养护班级(sight saving class)
特殊教育安置教学的机构。为矫正后视力在0.3~0.5的低视力者开办的教学班。使用大字课本和特制教具进行教学,并备有各种治疗保护和辅助视力的设备和器械,旨在合理使用和保护学生的残余视力,防止其仅有...
视敏度(visual acuity)
即“视力”。
视盘(optic disk)
即“盲点”。
视前内侧区(medical preoptic area)
见“视前区”。
视前区(preoptic area)
视前室周核外侧。脑内紧靠视交叉前方,向背侧沿终板至前连合间的区域。传统上认为它起源于前脑,来自前端下丘脑原基,在功能和联系上与下丘脑实为一体。通常包括在下丘脑内。内有视前内侧核(为小细胞)、性别...
视前外侧区(lateral preoptic area)
视前内侧区外侧。内有视前外侧核(是内侧前脑束的中介核),由弥散中等大小的细胞组成。向下与下丘脑外侧区相连,向上与基底嗅区相连。一级嗅皮质梨状皮质、海马结构(经穹窿)及杏仁核发纤维至此。通过内侧前...
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
视束上方的一个丘脑核。所含神经细胞对外循环液中的钠离子浓度特别敏感,可产生抗利尿激素,并将抗利尿激素由轴突送至垂体后叶。在体内缺水时活动增加。
视神经(optic nerve)
第二对脑神经。整个神经传导径路的前1/3段。将视网膜所接受的信息传至大脑视觉皮层中枢。其低级中枢在外侧膝状体和顶盖前区内。由视网膜中所有节神经元的轴突向后集中到眼球的后极部而形成。虽然只包括从视...
视神经节细胞(optic ganglion cell)
亦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中间神经元。其轴突组成视神经,是视网膜的三级神经元,与双极细胞以及无长突细胞构成突触联系,接受经这些神经元整合后的视觉信息,并将它传人中枢神经系统。根据解剖特性及...
视束(optic tract)
联络视交叉与两侧视丘外侧膝状体的两条神经通路。其中的神经纤维实际上是视网膜节神经元轴突的一部分。均由来自两个眼睛的神经纤维构成。如右侧视束内包括来自右颞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传导右侧视野的信息)和...
视听率(audio-visual ratio)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用以揭示广播、电视等广告媒体的覆盖面用。广告节目视听户数(或人数)与所有被调查的户数(或人数)的百分比值来表示。通常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全国性的一般用“标准地理区域”、...
视网膜(retina)
眼球结构成分。眼球壁的内膜。由上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分层结构,约占据整个眼球3/4的内表面,是组织有序的神经网络膜。由感光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和网间细胞组成.并排列成三层:由里向外...
视网膜-皮质学说(retinex hypothesis)
关于颜色视觉形成机制的假说之一。认为视网膜及大脑皮层均参与色觉信息的加工。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的。研究者发现,将一张用红色滤光片拍摄的黑白胶片制成的幻灯片经红色滤光片放映,同时用白光放映一...
视网膜镜(retinascope)
亦称“检眼镜”。眼科用具。用以检查眼底的仪器。可分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两种。前者可将眼底结构放大约6倍,所见的眼底结构为正像,可见范围较小;后者可将眼底结构放大4倍,所见为倒像,可见范围较大。...
视网膜像(retinal image)
视觉现象。外界景物发射或反射的光,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落在视网膜上而形成该景物倒置的二维图像。其产生过程是,光线进入角膜时被曲折,进入密集度较大的角膜介质,然后经过折光指数不同的前房液,再进入类似凸...
视网膜照度(retinal illuminance)
视觉光亮度的一一种。落在视网膜上的光亮度。可用于表示视觉刺激强度。单位是楚兰德,计算公式\(Er=AL\)。式中\(Er\)是视网膜照度, \(L\)是被试看见的视觉刺激以烛光/米2为单位的亮度...
视网膜贮存处说(hypothesis of retinal pools)
关于视觉信息的种学说。对暗适应过程中,视觉阈限由高向低变化机理的解释。若西顿1963年提出。该假说认为,由多种神经细胞组成的视网膜是神经信息的贮存处和调节神经信息的部位(中心),在暗适应期间视网...
视线指引(optical guidance)
对汽车驾驶员视线的指引。可利用路缘线、路面标线、行道树等行驶目标线及视线诱导标等。目的在于使驾驶员循此前进,避免交通事故。为保障夜间行驶安全,在有必要进行视线诱导的路段,设置反光式视线诱导标。也...
视线转移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of vision transferring)
高速飞行中视线由舱外转到舱内仪表盘上再返回到舱外所需要的时间。大约为2.35秒(见下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意味着飞行员在飞行中为察看仪表而要盲目飞行相当一段距离。对飞行员搜索空域、地标,寻找跑...
视象性(characteristic of visual image)
影视艺术视听结合,以视为主的基本特性。影视艺术主要以画面形象诉诸观众的视觉,使之产生审美感受,通过不同画面的组合连接,在空间中展示时间,在时间中再现空间,创造出动态的视觉形象。在人们观看电影电视...
视崖(visual cliff)
亦称“视觉悬崖”。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美国心理学家E. J. 吉布森和沃克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该装置以无色透明的钢化玻璃为面,底下两端在不同位置放置红白格相间的棋盘布,一边的布料贴玻...
视崖实验法(method of visual-cliff experiment)
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方法。视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E. J. 吉布森和沃克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该装置长约2.6米,宽约1.3米,高约1.4米。一般由钢化玻璃作支...
视野(visual field)
头部不动状态下人眼固定注视空间某一点时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单位为度(°)。中心的视敏度最高,越到边缘,视敏度越低。人的头部和双眼的移动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其范围。可用视野计测定。分为单眼视野和双眼...
视野单象区(horopter)
在双眼视觉中,某些视觉对象(如P,Q)会在两眼视网膜上的对应点(如P1,P2)(Q1,Q2)与两眼节点(O1,O2)连线的交点上,所有这些视觉对象与两眼节点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圆周(如图)。处于该...
视野计(perimeter)
视觉实验仪器。用于测量双眼的视野范围。其主要部件:一个可以转动的半圆弧形弓,弧形弓上有一个可以滑动的、并可呈现不同彩色或白色的装置和一个注视点,弧形弓的背面以中点为0,左右分别有10,20…90...
视知觉(visual perception)
个体的视觉器官为主要感官通道来直接反映事物整体属性的知觉。包括形状、运动、位置、大小和颜色的知觉;根据知觉内容分为图形知觉、文字知觉和信号知觉。不同于单凭光辐射特性获得信息的视感觉,视知觉是视觉...
视中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提出的“六征”之一。“视”,含比较对照义;“中”,即衷字。比较分析人的内心状态。它的依据是由于人的心理虽隐处于内,却表现于外。如"故目者心之浮,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
视轴(visual axis)
视觉生理学术语。经过眼球晶状体的光学中心(节点)到视网膜中央凹中心的光轴。在注视物体时,视轴正好对准注视物体的中心部位。此时,注视部位的像最为清晰,从而获得最高的视敏度。
视锥细胞(cone cell)
视觉亮光感受器。视网膜上形似锥体的感光神经元。与视杆细胞不同,其光敏度较弱,单个光子诱发的反应约10微伏,只及视杆细胞的百分之一,但具有色觉功能,并参与精细空间及形态的辨别。人的视网膜上约有60...
视紫红质(rhodopsin)
眼球感光物质。脊椎动物视杆细胞内的一种视色素。均匀地分布在视杆细胞外段的膜盘中。这种色蛋白,分子量为30000~50000,由视蛋白和发色团视黄醛-Ⅰ组成。在静息情况下,发色团处于一种11顺型的...
视紫蓝质(iodopsin)
眼球感光物质。脊椎动物视锥细胞中含有的一种对光具有高敏感度的视色素。与视紫红质相似,由发色团视黄醛及视蛋白两部分结合而成,所不同的是它们的视蛋白部分。由于有视黄醛发色团,故视紫蓝质具有颜色,并对...
是非法(yes-no method)
心理测量量表测题形式。用许多陈述句或疑问句排列构成量表,要求被试就每句陈述句的正确性作出“对”、“错”选择,或对每句疑问句作出“是”、“否”回答的测验方法。这种方法在标准化测验中较少使用,大量用...
是非题(true-false item)
一译“正误题”。客观题的一种形式。要求被试对一陈述句加以判断,确定其正确与否。编写容易,回答方便,评分客观,涉及的内容范围广,适合需要快速而粗略地做出判断的情况,但不宜用于对复杂内容的考查。易受...
是非之虑,心器所主
南朝范缜关于思虑的生理基础的心理观点。《神灭论》:“问日:是非之虑,不关于足·当关何处?”答日:“是非之虑,心器所主。”意即判断是非的思虑活动以心器为本,心脏乃是它的生理基础。
适当迁移加工说(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 theory)
内隐记忆模型。罗狄杰提出。该理论包含四个主要假设:(1)若记忆测验要求的认知加工与学习要求的认知加工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就好,否则就差;(2)若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则这...
适合度(goodness of fit)
即“拟合优度”。
适合性试验(fitness test)
为确定用户个体装备尺寸与人体尺寸适应关系而进行的校正性试验。在研制各种个体装备时使用。常用的个体装备包括军民用的服装、鞋帽、手套、防毒面具、钢盔、防护服、安全帽、防护眼镜等。由于不同装备的用途、...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某种感受器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不同的感受器,各有其最适宜的刺激形式。如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对视网膜光感受细胞最适宜;一定频率的机械振动,对耳蜗毛细胞最适宜。一种感受器只有一种适宜刺激。这...
适宜代价(fitness cost)
见“适宜效益”。
适宜效益(fitness benefit)
可能会提高个体全面适宜性的行为特性的效益状况,而那种可能会降低个体全面适宜性的行为特性的代价状况,称为适宜代价。演化生物学家认为,动物所有行为特性对个体的成功繁殖都有有利和不利的作用。如当一群成...
适宜性(fitness)
遗传物质在演化过程中保存自己不被淘汰的能力。此概念可应用于单个基因、个别动物的基因型或动物群体。在动物行为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种群中一个基因型相对于其他基因型的适宜性。对动物个体来说,是对该个...
适应(adaptation)
① 生物学上,指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和行为上的改变。动物依照环境的压力自身作出各种形式的合宜性调整。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基因型适应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发生的基因的调整,是物种在遗传上...
适应不良儿童(maladjusted children)
不能使自我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儿童。具体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无法通过适度调整适应各种社会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父母、教师等在日常生活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因而不能与他人...
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同一个类群的后代分化为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最初可能有个或几个先驱移居到一个新的栖息地,那里有大量空闲的生态小生境,并且没有竞争者。如澳大利亚的有袋动物、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鸣禽以...
适应级别(adaptive grade)
动物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适应生态环境,以减少竞争的压力。从栖息地看,以一棵树为范围,有的物种生活在树顶上,有的物种生活在树的下端或地上;范围扩大些,有的物种生长在南方,有的物种生长在北方。两个物...
适应焦点(focus of convenience)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指在个体某一构念的适用值域(即构念所适合运用的全部事件)内,对此构念最为重要的事件。与构念情境不同,包含日常经验中通常运用该构念的各种事件,比构念情境更精确,但更受限制。
适应量表(adjustment inventory)
人格量表的一种。用于测量个体情绪或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adaptation capacity)
动物有机体利用来适应现实生存环境的身体结构的功能系统。主要是运动、感觉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对环境适应的完善程度。如马蹄子适宜奔跑,但不能捉物;蝙蝠的发声器官能产生超声波,适于在黑暗中飞行...
适应水平(adaptation level)
引起有机体某种反应或使机体产生中性反应的刺激值。该水平以下的刺激不能激发反应或只能激发负反应。由当前刺激、背景刺激、机体内部状态等因素决定。本只用于解释感觉适应,后也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适应水平说(adaptation level theory)
解释感觉的适应的一种心理物理学理论。赫尔森提出。认为感觉的适应是个体根据适应水平对外界刺激所作的一种相对判断。适应水平是一个中性点,也是所有刺激加权的几何平均数;是根据个人所要立即反应的刺激本身...
适应相关(adaptive correlation)
动物形态与机能之间的联系。物种特性与其栖息地及生存方式所面临的自然选择压力之间相适应的准确性。习性学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比较生活在悬崖峭壁上的三趾鸥和群居在地面上的乌头鸥的繁殖行为。前者没有天敌的压...
适应心理学(adaptive psychology)
以生物进化论思想为基础的探讨心理功用的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心理对有机体具有适应的功用,指导有机体的行为与环境变化相调适,以保证有机体的生存。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智慧的...
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
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满足各种自然要求和社会要求的行为。由多种行为构成,其中动作、语言、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等是最基本的要素。其发展水平依年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婴幼儿时期主要从其感觉运动技能、言...
适应行为测量(adaptive behavior measurement)
对个体有效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行为或能力的测量。如对生活自理能力、感知和运动、动机和社会交往等的测量。与智力测量不同,后者侧重反映学习能力和实验情境下的高级智力活动,前者更多反映个体在自然环境下的日...
适应行为量表(Adaptive Behavior Scale,ABS)
适应行为测量工具。美国智能缺陷协会编制。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至成人。由两个分量表66个条目组成。第一部分为发展量表,包括10个方面的行为评定,如生活自理能力、感知觉和运动发展、语言发展、数和时间概...
适应性理论(adaptive theory)
奥斯古德提出的一种关于广告改变态度的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某产品的广告宣传时,他们对宣传者本人的态度会影响其对所宣传的产品的态度,反之亦然。如在名人广告中,消费者会由于对某名人有好印象,便爱屋及乌地...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即“适应障碍”。
适应训练(adaptive training)
根据技能训练的目的和受训人的个体状况(包括生理、心理特征和当前知识技能掌握状况)而安排的情境性训练。强调训练的个人化,即训练要根据学员的能力、经验和学习速度等个体特征来安排内容、情境和教学方式,...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一译“适应性障碍”。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根据情境的要求作出应变,并陷入困境的状态。可能是暂时性的,亦可能是持久性的。若长期存在,易导致心理疾病。持久性的适应障碍被视为一种反应性精神障碍。有可以辨...
适应照明(suitable lighting)
适应视觉的必要能见度。常用于明暗空间转换的场所,如隧道、山洞的出入口等处。明暗迅速变化超过人眼睛的适应时间,会引起过渡性的适应降低,使人产生不舒适感觉,危及交通安全。
适应主义研究法(adaptationism approach)
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用适应的观点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适应主义者认为,各种现有动物行为都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适应生存环境而演化成的一种特性,能增加个体繁殖成功的机遇。因为周围环境总存在着许多不...
适欲
使欲望适度。《吕氏春秋·重己》篇:“凡人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顾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意即要想长寿的人,就一定要适应生命的特点,顺从生命的规律;但人们由于欲的干扰,却往往违背了这一点。善养...
室管膜(ependyma)
贴衬脑室腔面和中央管的细胞层。由单层的室管膜细胞组成。室管膜细胞为立方形或柱形,其表面有许多微绒毛,有些细胞表面有纤毛,某些地方(如在第三脑室底)的室管膜细胞,其基底面有细长的突起伸向深部,称伸...
室内视觉环境(indoor visual environment)
由室内环境各因素总体形成的气氛、意境和风格等给人的视觉感受。包含空间、色彩、光线、形状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分配、权衡等,要根据人们不同活动的不同要求整体考虑。如果局部环境对视觉的影响过大,整体...
室内噪声(indoor noise)
房室内部的总噪声。室内躁声水平不仅受周围环境噪声影响,而且受房室建筑材料的声学性能、门窗条件和家用电器噪声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国在制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时都相应地制定了室内躁声标准。可分为住宅室...
室外噪声(outdoor noise)
室外噪声源辐射的噪声。如房室附近的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工厂、作业场和商业活动产生的噪声及家庭发出的噪声,其噪声源主要在室内,这些噪声传到室外也成为室外噪声。对工厂、作业场的噪声控制也能在一...
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
第三脑室周围及第四脑室底部类似于器官的结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典型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包括松果体、连合下器官、终板血管器官、穹窿下器官、神经垂体、正中隆起和极后区等。除极后区为成对位于第四脑室尾部边...
释放(release)
宣泄被压抑的精神能量和积郁的紧张情绪。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有机体看作一个能量系统,其中包括以肉体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及作为心理过程的推动者的心理能。心理能与物理能之间互相转化,并引...
释放反应序列(releasing response sequence)
动物本能行为中的反应连锁现象。根据习性学家廷伯根和洛伦茨的理论,动物的本能行为是一些固定的动作模式,是一些刻板反应,有内在驱动力,适当刺激(称为符号刺激或释放体)出现,便能触发和释放这种驱动力。...
释放机制(releasing mechanism)
刺激过滤机制。过滤所有输入刺激,确定只引发同有关刺激相连之行为的一切感觉和神经活动。这些刺激在这种生物学场合下对相应行为有功能上的恰当作用,如被猎食者发出的刺激会有选择性地释放捕猎者相应的捕猎动...
释放前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 of prisoner before release)
在服刑者刑满释放或假释前,对其心理状况和矫治质量的评估。旨在评估和检查监狱改造工作的质量,对刑满释放人员或假释者进行再犯罪的预测。衡量矫治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原有的犯罪心理结构是否破除,守法心理结...
释放外激素(releasing pheromone)
亦称“释放体外激素”。具有释放体作用的外激素。外激素按其功能而言,是同种动物之间借以相互交换信息的化学物质,由专门腺体分泌,在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分为两大类型:(1)释放体型,具有释...
释放因素(releasing factor)
亦称“释放激素”。由下丘脑细胞产生的物质的统称。经下丘脑垂体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网,由下丘脑分泌,运往大脑垂体前叶。影响垂体激素的分泌,垂体激素又调节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生殖腺等的活...
释放者(releaser)
动物交际中一个个体能引起另一个体特定反应的身体特征或行为。包括颜色、形状特征、发声、气味(如性引诱物)、运动和姿势的各种模式(如求偶和求威胁活动)等。在动物交往中能起到信号刺激的功能。与“信号刺...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
即“梦的解析”①。
释梦疗法(dream interpretation therapy)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梦境而诊断、治疗其机体与心理的疾病。《内经》中论述梦的专章有《淫邪发梦篇》,《脉要精微论》与《方盛衰论》等,对梦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分析,如“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释图测验(Picture Interpretation Test)
人格测验。1952年由美国投射技术学会和罗夏研究所出版。以心理动力学对人格的阐述为理论基础,用主题投射方法编制,适用于6岁至60岁以上的正常和临床被试。由22张印有一定情境或背景的卡片组成,其中...
嗜酒者互戒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
旨在改变嗜酒习惯的自助小组。创立于1935年,发起人为美国的两位前嗜酒者。如今已扩展为一种国际性的运动,有成员百万之众。活动的重点在于增强嗜酒者的自我节制能力,主要是维持对酒精的节制。活动的基本...
嗜睡症(hypersomnolence)
睡眠障碍的一种。过度的夜间睡眠或白天贪睡。并非由睡眠不足或存在发作性睡病等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常与心理因素有关。脑电图检查为正常睡眠脑波,醒后可出现短暂意识模糊状态,心率及呼吸加快,可伴有抑郁...
收入(income)
指公民从外部所获得的全部经济收益。广义的分为三种:(1)最基本收入,如工资。此外,还有利息、房租、红利以及额外报酬,如电话补贴、旅行补贴等。(2)政府基本收入的再分配部分,如社会及医疗保险。(3...
收养(adoption)
接受非自己生育的幼体并对其进行照顾的现象。不包括对幼体的临时照顾或协助照顾。动物界近亲收养(包括同辈兄姐)要比远亲或无亲属关系收养频繁得多。符合家族选择学说的假设。灵长类动物中较普遍,野狗和长鼻...
收养-犯罪研究(study of adoption and crime)
关于犯罪是否具有遗传性的研究。犯罪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及其生父母、养父母的犯罪情况,确定遗传基因在生活环境改变后是否还对子女的行为起作用。若子女的行为更像生父母而不像养父母,说明遗传...
收养儿童(adopted children)
失去父母、及被遗弃或其他原因被他人或机构领养的儿童。研究发现,儿童被收养时的年龄对其心理会有影响。年龄极小的被收养儿童可以把收养的家庭作为自己的家,但得知自己身世或家庭环境不利时常有某些心理变化...
收养家庭(adoptive family)
家庭结构类型的一种。由过继或收养关系而形成的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家庭。由于养父母和养子女无直接血缘关系,在心理上与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父母和子女不同。大多数教养父母与他们的养子女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研...
收养研究(adoptive study)
亦称“寄养儿童研究”。血缘关系研究方法的一种。通过对收养儿童的研究,探讨遗传和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及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具体做法:(1)将儿童与其收养家庭成员的相似程度(即相关系数)和儿童与生身父母的...
手臂力量(arm strength)
由手臂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人体力量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手臂力量的重要特征是力量值随人体姿势、施力角度和施力类型而变化。最常见的施力姿势为坐姿和卧姿,坐姿的最大臂力显著大于卧姿。测定上臂与前臂成6...
手臂最佳工作范围(arm operating best range)
操作者能获得最佳手控效率的工作范围。它的确定主要以手臂正常工作范围为依据,但还需按以下因素作适当修正:(1)手控操作的类型。不同的操作类型对手臂正常工作范围的修正存在差异,如抓握操作的最佳工作范...
手部技能发展(development of hand skill)
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方面。出生后3个月起,儿童开始出现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5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动作总是引起同一结果,逐渐形成反映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一运动表象,从而使其手部动...
手部控制(hand control)
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控制和支配手部动作的能力。新生儿只有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着不放,甚至可以把身体悬挂起来。生后两个月,该反射消失。从出生3个月起,开始出现不随意的抚摸动作...
手的灵巧度(manual dexterity)
用手进行操作活动时的灵活程度。有些职业特别需要手腕和手臂的灵巧,如手工艺制作、精密机床操作、某些球类运动等。因此,它是某些职业的基本性向之一。在职业性向测验中常包含手的灵巧度测验项目。如美国劳工...
手段-结果期望(means-end expectation)
托尔曼行为学习理论术语。他认为,个体经过学习,能对达到特定结果所需采取的手段或欲利用的客体形成整体认知。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可成为一种潜在的期望,在以后的适宜情境中转化为实际期望,进而表现为一定...
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
一种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策略。纽厄尔和H. A. 西蒙1959年提出。其基本观点: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把每个子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问题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
手工工具设计工效学原则(ergonomic principle for manual tool design)
手工工具为符合人体身心特点与使用要求的设计原则。包括:(1)使工具容易用一只手贴近身体搬运;(2)使工具容易接触地面或容易挂起来;(3)把工具的承重功能与人操纵工具的力、引导方向和控制功能分开;...
手工控制(manual control)
即“追踪”。
手工数据输入终端(manual data entry terminal)
人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装置。主要有键盘、触屏装置、图形输入板、鼠标、追踪球、操纵杆和光笔等。计算机键盘一般由数字字母键组、功能键组、辅助数字键组和光标控制键组等组成,一般采用QWERTY键盘布局。...
手脚协调心理测定(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on coordination of hand and feet)
借助仪器对被试手脚协调活动水平及视动协调心理素质的测定。测试工具有:中国自制的手脚协调测定仪,内田-克雷佩林性格检查表,简易皮肤电阻仪等。手脚协调测定仪测试被试达到手脚协调反应所需的时间和操作过...
手控制器(hand controls)
用手操作的控制器。常用的有按钮、旋钮、扳钮、摇臂开关、旋转选择开关、拇指轮、手轮、曲柄、手柄、操纵杆和键盘等。一般特点:(1)可产生非常精确的输入;(2)需要的操纵力小;(3)位置较接近人眼,操...
手势语(sign language)
亦称“手语”。基于手势操作的交际系统。如聋哑人的手势交际系统、交通警察指挥交通运行的交际系统以及人与受训黑猩猩之间的交际系统等。聋哑人的手势语由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构成。手势语的词汇主要是由手的构...
手眼协调(eye-hand coordination)
视觉与手的动作协调。技能学习的必要前提。个体出生后,手的动作与视觉最初互不协调,大约四五个月后开始协调,8个月后协调起来。一些复杂的操作技能测验,如驾驶员技能测验等的测查内容。
手眼协调发展(development of eye-hand coordination)
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方面。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与眼球运动一致,按照视线指引去抓住看见的东西。形成过程分五个阶段。(1)动作混乱阶段。眼的协调先于手的动作协调发生。(2)无意抚摸阶段。2...
手淫(masturbation)
狭义指用手或“假具”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获得性满足的行为。广义指不限于生殖器官(如肛门、乳头等)的自我性刺激。据美国的金西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62%的女性和92%的男性有此习惯。历史上曾视之...
手掌传导反射(palmar conductance reflex)
亦称“巴布金反射”。新生儿反射的一种。按压新生儿一只或两只手掌,出现转头动作并张开口;手掌上压力放松时,新生儿可能会打哈欠。与此类似的反应是,当婴儿仰卧入睡时,触摸其左耳,其左手会打自己的颈部;...
手掌反射(palmar reflex)
即“抓握反射”。
手指灵活性测验器(finger dexterity testing apparatus)
心理学仪器。可测定手指、手腕、手臂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功能。要求被试用一把镊子把几十根大小不同的金属针分插在一块实验板的相应洞里,或在一块固定着几十个螺栓的实验板上尽快地把垫片放上去,再旋上螺母,...
手指灵巧测验(Finger Dexterity Test)
测查手指灵活性的心理运动能力测验。属操作性测验。如要求受测者用手指或小镊子将很小的螺丝钉放入孔内,并用小螺丝刀拧紧。
手指灵巧度(finger dexterity)
手指从事精密操作而能活动自如的能力。某些职业的工作需要手指特别灵巧,如打字、绣花、雕刻、绘画、外科手术、精细零件的组装等。因此,在职业性向测验中常有手指灵巧度的检查项目,称为心理运动能力测验。美...
守法心理学(law-abiding psychology)
法制心理学分支学科。运用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支配和调节公民守法行为、约束公民违法行为的守法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和转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1)公民守法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
守恒(conservatio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个体对物体在形态、形状、排列方式、量度等性质上发生改变而实质不变情况下仍知觉为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主要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物质守恒、重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体积...
守气
在敌方进行攻心战术时,保持我方的高昂士气。《李卫公问对·卷下》:“夫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投笔肤谈·持衡》:“攻者...
守约施博
主张学习过程中把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孔子最早提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的命题。孟子更明确主张:“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尽...
首级症状(first rank symptom)
一译“一级症状”。精神障碍的一类症状。施奈德提出。对精神分裂症诊断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症状。包括11项:(1)思维化声(思维鸣响);(2)争论性幻听;(3)评论性幻听;(4)躯体影响妄想;(5)思...
首尾方向(cephalocaudal direction)
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通常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几个阶段,呈自上而下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儿童最初发展的是头部动作,表现在能随意地控制头部肌肉,形成扭头动作、抬头动作、...
首要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个人长期停留的地方。美国环境心理学家斯托科尔斯1978年提出。便于做私密性强、具有个人意义的事情,如家和办公室。
首要领地(primary territory)
领地的一种。个体或团体单独拥有并使用的永久性区域。如住宅、办公大楼等具有专属性质,不是合法占有者进入,会构成对领地拥有者的严重侵犯。与个人或群体(通常为小群体)的舒适感、控制感、私密性等个性化特...
首要倾向(cardinal disposition)
即“首要特质”。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
见“个人特质”。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最初的信息对人形成的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往往以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为依据。因为最初获得的信息印象比较深刻、牢固、不易改变。人们甚至会根据这一印象解释后来获得的新信息。...
受测者(testee)
接受心理测验或调查的对象。
受测者样本(testee sample)
从某测验所有受测者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代表性受测者。其代表性影响测验推广应用的可靠性,即影响对其他人测验结果的解释。如某个测验将来要应用于全国,就要根据一定原则从全国按比例抽取样本。
受创伤的治疗者(wounded healer)
心理治疗术语。指自身曾受过精神创伤的治疗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951年在《心理治疗的基本问题》一书提出。荣格认为,治疗者自已的精神创伤对患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其脆弱性可被用于对患者的治疗。受过精...
受辅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即“咨客中心疗法”。
受欢迎儿童(popular children)
通过同伴提名法进行同伴关系测量而划分的儿童类型。在同伴提名测量中,在班级中被多数同伴喜欢并获得同伴积极提名和评定较多的儿童。也即SP正向提名与反向提名之差,即社会喜好分数)>1,ML(正向提名)...
受虐待者(abused person)
家庭成员中,在肉体或精神上被有意或无意地施以粗暴或凌辱行为,导致严重身心创伤甚至死亡的受害者。包括儿童、配偶、老人、兄弟姐妹等。出现原因主要来自施虐者的人格障碍、婚姻冲突、社会经济状况、受教育水...
受虐儿童综合征(battered child syndrome)
儿童受到家庭或学校中的成人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后产生的身心多方面受伤害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健康和心理两方面。(1)健康方面。主要是医学上的疾病,如骨折、脑膜出血、软细胞组织肿大、皮肤青肿、挫伤、感染...
受虐狂(masochism)
致使自己受危害、痛苦或凌辱的倾向。从别人对自己的虐待中获得快感。由奥地利小说家克拉夫特-埃宾在其小说中对扎赫尔-马佐赫详尽叙述自己遭受打骂而得到满足的情况,并称这种行为为受虐狂。有诸多特殊用法,...
受评者(ratee)
接受评定法评定的人。
受审能力(capacity to stand trial)
刑事案件被告人能出庭接受审讯、审判的能力。主要依据被告人受审时的精神状态而定。其法律心理条件主要有:(1)对诉讼过程认识正确,未受到精神病或低能的影响而发生显著改变,知晓和理解自己在法庭上处于被...
受体座(receptor site)
接受和反应化学递质的特殊膜。位于突触后膜上。含有特殊的蛋白质,能亲和一定的递质。递质与受体的反应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使突触兴奋,而有的是抑制突触的。
授权(delegation of authority)
上级主管人员或上级领导部门将某种权力和责任委派给下属,使下属在权限范围内具有处理事务的决定权。授权者对被授权者具有指挥和监督权,但不应包办代替或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下级被授权者。应鼓励被授权者独立...
售后服务心理效应(mental effect of after-sale service)
售后服务对消费者心理上的影响。售后服务是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后,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围绕商品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送货上门或负责安装;或包退、包换、包修。又如对耐用消费品提供固定或流动维修...
瘦长型(asthenic type)
亦称“虚弱型”。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墨提出的身体类型之一。具分裂气质。其特点: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考。
书法心理(penmanship psychology)
研究儿童或成人书写文字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领域。与线性书写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结构复杂。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书法早有研究,但真正进行科学的书法心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
书籍疗法(bibliotherapy)
一译“阅读疗法”、“读书疗法”。运用各种文字材料进行心理矫治的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希腊语“biblion”(意为“书”)和“therapyia”(意为“拯治”)。1904年美国的图书管理专家和精神...
书面沟通(written communication)
言语沟通的一种。与“口头沟通”相对。借助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如布告、通知、书信等。不受时空限制,信息可以长期保存并反复研究,但沟通效果受交往伙伴文化修养的影响,对情况变化的适应性较差,一经形成文字...
书面言语发展(development of written language)
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读和写这两种言语活动能力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高级言语形式,其真正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发展基础上入学后开始的,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整个学龄初期,书面言语的发展最初落后...
书面语(written language)
见“言语”。
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r,1788—1860)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之一。生于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1793年移居德国。1800年就读于格廷根大学。1811年...
殊好
① 嗜好,即人们的特殊爱好。如一般人都喜爱美好的事物,但个别人却热衷于丑陋的东西;一般人都喜欢嗅馨香的气味,但个别人却热衷于嗅极臭的物体。古往今来,这种个别差异确实存在,正如《抱朴子·外篇·广譬...
舒曼
舒曼(Friedrich Schumann,1863—1940) 德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黑尔德夏姆。1885年于哥廷根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
舒适健康指数(comfort-health index,CHI)
用新有效温度(ET*)标示微小气候诸因素综合作用下人的冷热感觉和舒适度感觉及人体生理反应和健康反应的指标(如图)。由美国供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发展起来,适用于评价坐着工作且长时露的工作环境。
舒适区(comfort zone)
在温度图上划分出的使人感到舒适的有关温度和其他影响参数的范围。下图是美国供暖、制冷和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冬季与夏季舒适区标准。ASHRAE舒适区是根据使人体舒适的操作温度与环境湿...
舒适人际距离量表(Comfortable Interpersonal Distance Scale)
测量个人空间的工具。美国心理学家M. P. 杜克和诺威基1972年设计。测量时,要求被试标出自己相对于其他人的位置。首先,将自己摆在图的中央,有八条线从自己这里辐射出去;想象有人从任何一个方向趋...
舒适温度(comfort temperature)
亦称“至适温度”。使人感觉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温度舒适感不仅与环境温度有关,还与环境湿度、风速、服装热阻、人体活动强度和冷、热习服程度等因素有关。表1是中国不同劳动强度的舒适温度建议范围。表2是中...
舒适行为(comfort behavior)
比较心理学术语。动物消除身体上有害刺激的行为。包括理毛、搔痒、摇动、伸懒腰、打呵欠等。都与护理身体有关,如哺乳动物,搔痒能去除寄生虫,打呵欠有助于排除肺中积存的废气,不时摆尾可驱散蚊、蝇。此外还...
疏导疗法
中国心理医师鲁龙光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将中医心理治疗与西方的认知和行为治疗结合起来,提出理想的人格应该是有忍耐力、乐观、放松、勇敢、意志坚定、灵活和适应性强。治疗中,对来访者的心理障碍的起...
疏忽行为(negligent behavior)
违反交通法规、威胁安全的不良驾驶行为。进行司法惩处的主要依据。可量化。如果一个驾驶员累积太多的疏忽驶车计分,车辆管理机构可吊销或撤销其驾驶执照。在美国,在公路上不安全驾车,对他人造成威胁而被定罪...
疏离(alienation)
亦称“疏离感”。一种异常心理。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具体表现:(1)无意义感。对社会生活缺少热情,对原本熟悉的人和事感到陌生,因而觉得协调社会生活的习俗和规范也失去意义和价值。(2)无能为力感、觉...
疏泄疗法(catharsis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通过发泄和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使患者产生解脱与轻松感。精神分析学派倡导。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曾用以治疗神经症。通过自由联想和催眠术,鼓励患者充分讲述自己的病情,包括发病的原因、过...
熟读精思
学习必须遵循记忆与思维相结合的规律。南宋朱熹提出的一条学习原则和方法。《朱子语类》卷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认为记忆(熟...
熟练(proficiency)
即“高级技能”。
熟练型运动员(athlete of deliberate type)
亦称“智力型运动员”。知觉对象、区分事物不怕费时,耐心分辨事物特点,力求正确无误、深思熟虑的运动员。其特点:完或训练计划或在比赛中不急于求成或求胜,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处事谨慎细微;在集体运动项...
熟悉测验(familiarization test)
技能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为熟悉执行任务的程序和方法而进行的练习。对训练设备和环境的逼真度要求不高。可利用部分任务训练器等设备来进行。
熟习
明王廷相关于认识过程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熟习”即“习之纯熟”。作为继感知、思虑之后的第三个阶段。《慎言·潜心》:“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反对“信传闻”、...
熟习性原则(acquaintance principle)
人际吸引原则。人们之间熟悉或交往频率高,能增加喜欢程度。已被扎琼克的实验证明。他让被试看一些人的面部照片,有的看25次,有的只看一两次。结果表明,对看的次数越多的照片,人们越容易产生喜欢。后来的...
属性变量(property variable)
研究对象的固有特征。如被试的性别、年龄等。若不是作为研究的对象,则要在研究中加以控制,使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得以研究。控制常用方法是使实验组、控制组在属性变量上相同,从而分析造成差异的其他变量。
属性数据(attribute data)
亦称“类别数据”、“称名数据”。统计数据的一种。对类别变量观测得到的或按属性分组分组后得到的结果。由于属性特征本身并不包含“数量”的意义,只是为进行统计分析的需要而做的一种“编码”。例如“性别”...
属性相关(correlation of attribution)
一译“品质相关”。相关的一种。度量类别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如四分相关、Φ相联、列联相关等。通常进行列联表分析。
数数能力(counting ability)
许多鸟类和哺乳动物辨别数的能力。实验测试证实,动物能学会从特定序数的食物盒中取食,或朝给食器啄一定次数后停止。实验还证明,动物辨认数的上限因物种而异,如喜鹊、渡鸦和松鼠为6,虎皮鹦鹉和穴鸟为6~...
树树突触(dendrodendritic synapse)
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的接触。传递方向由突触小泡的位置决定。在视网膜、丘脑腹组核群、外侧膝状体、上丘、脊髓后角、内侧膝状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基底核和大脑皮质等处都可见到。经典的说法...
树突(dendrite)
神经元两种突起的一种。一个神经元中有一个至多个。从胞体向外伸出。内部结构与胞体基本相似,罕见髓鞘。基部较宽,向外逐渐变细。从胞体的不同方向生出一定数目的树突,反复分支,形成树突树。其形式除在一些...
树突棘(dendritic spine)
亦称“树突小芽”。树突分支上的细棘状突起。大小和形状不一,数量及分布也因不同的神经元而异,并可随其功能而改变。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和小脑皮质的浦肯野氏细胞树突上最多,且较为明显。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突...
树形图(tree diagram)
表示句子中各语言单位及其关系的一种图示方式。利用树形图分析句子时,可将句子划分为不同的短语,再将短语划分为单词,从而清楚地显示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句子“The boy kicked th...
竖毛(piloerection)
哺乳动物毛发竖起。生理功能类似于鸟类的羽毛竖起,用以调节体温和发出视觉信号。然而比起鸟类来,其视觉信号功能并不普遍,也不明显。与竖羽一样,可作为生理唤起的一种标志。
竖羽(feather ruffling)
羽毛挖挲。有调节温度和展示功能。调节温度有三种形式:(1)羽毛竖起,并使上端互相分开,使空气到达皮肤,达到降温效果;(2)羽毛尖端分开较短,增加保暖层厚度,达到保温效果;(3)羽毛紧贴皮肤表面,...
数概念发展(development of number concept)
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随年龄增长其数概念的形成、掌握的变化过程。有关数概念的发生,一种观点认为始于儿童对少量数的整体知觉(如皮亚杰认为,数量的发生是从两个类或两个组中的一个项目对另一个项目...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用来管理数据的一组计算机软件。包括三个方面。(1)数据定义语言。其中又包含模式数据描述语言,子模式数据描述语言和物理数据描述语言。(2)数据操纵语言。为程序员提供存贮、检索、修改、删除数据库中的...
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
即“自下而上加工”。
数据输入终端(data-entry terminal)
非交互式的由人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的终端。在操作进程中,操作员通过键盘将大量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显示器会有相应的信息反馈给操作员,但通常情况下,操作员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原文件上,对键盘的操作主要靠手指...
数理统计学(mathematical statistics)
统计学分支学科。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对受随机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现象进行大量的观测或试验,以有效的方法获取样本、提取信息,进而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如参数、分布、相关性等)作出推断。具有随机性、数...
数量估计法(method of magnitude estimation)
感觉比率量表制作方法。具体做法:首先向被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对其赋一主观数值,然后让被试以此为标准,把其他同类但强度不同的主观值与之比较,并用一个数值表现出来。与其他方法获得的感觉比率量表有高度...
数量时间(quantitative time)
见“质量时间”。
数量守恒(number conservation)
守恒形式的一种。儿童对物体排列方式改变而其数量保持不变的认识能力。实验表明,7岁左右的儿童才获得。实验程序:把一排(通常数目在6、7个~12、13个之间)某种颜色的物品(如筹码、粒糖或纽扣等)排...
数量显示器(quantitative displays)
视觉显示器的一种。用数值表示某种变量变化状态的视觉信息显示器。既可显示动态信息变量(如速度、湿度、温度的变化),也可显示静态信息变量(如用标尺指示物体的高度)。可分计数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两类。其...
数目编码(number coding)
编码的一种。以物体数目作代码的视觉信息编码。人的视觉在同一瞬间可分辨的物体数目为7个左右,同一编码系统中代码数目不宜多于7个,一般以4个为宜。该编码使用起来不甚方便,不常采用。
数学技能(mathematical skill)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数学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它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所要求的动作会不会与熟练不熟练的问题。一般可分为操作性技能(如使用运算工具的技能、测量技能、作图技能等)和心智性技能(如...
数学焦虑(mathematical anxiety)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状态。主要源于对数学的不正确认知以及过去的消极经验。如认为数学中所讲内容多为定论、不可更改,个人难以进行主动创造和发挥;数学学科缺少社会情境、社会互助,感到孤...
数学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学科心理学分支。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始于杜威和麦克莱伦,1895年他们合著《心理及其在算术教学中的应用》。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在1922年美国教育心理学...
数学能力(mathematical ability)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它是能较为迅速、容易并透彻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习惯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主要是心理活动特征)。他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认为数学能力包括:(1)使数学材料形式化的能力;...
数学期望(expectation)
亦称“理论平均数”。概率论术语。随机变量重要特征数。用于说明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若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是\(F(x)\),则\(E(X)=\int_{-\infty}^{+...
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 test)
智力测验的一种。目的是通过复述数字,评量被试的记忆力。施测时,由主试口述或呈现书面数字,令被试立即复述或写出。每次口述数字,皆系随机组合,而且位数逐渐增加,直到被试不能立即正确复述为止。所测到的...
数字嗜好(avocation of digit)
消费者对某些价格数字的特殊爱好或取向。在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消费者群体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如日本人喜欢“8”,认为“8”代表吉祥如意,美国人讨厌“13”,认为“13”表示倒霉、不吉利。它会随社...
衰竭(exhaustion)
个体因严重疾病或长期面临巨大压力而又无法排除,导致生理、心理机能发生极度、迅速衰退乃至完全陷于崩溃状态的现象。
衰老性记忆下降(aging memory decline)
60岁以上个体短时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的现象。正常老年人的长时记忆并无明显衰退,一直到75岁基本不变,对远事往往记忆犹新。但短时记忆需要对在0.25秒~2秒内传入脑中的信息迅速作出选择性...
衰老性减量(aging decrement)
个体作业能力随年龄增长在某一年龄达到顶点或最高水平后,逐渐减退的现象。分衰老性补偿性减量和衰老性不可逆性减量两种。前者指个体的作业能力在达到某一年龄基点后出现的逐渐减量,在受到学习、训练等后天环...
衰老性退缩行为(aging regression behavior)
老年人异常行为的一种。因衰老、活动能力下降而产生。多见于脑器质性病变的早期病人和高龄老人或人格异常的老人。老年人因神经肌肉力量逐渐退化,括约肌的控制能力消失,活动范围和空间缩小,终日坚守、徘徊于...
衰老性自我疏离(aging self alienation)
老年人异常行为的一种。多见于两类老年人:一是习惯与家人或友人亲密相处的老年人,因突然丧偶或密友亡故极度痛苦而陷入孤独、与世隔绝的境地,唯当重新建立群居生活以后,此种孤独与疏远方可逐渐消失;另一是...
衰退期(period of decline)
个体老化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和心理功能方面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主要表现:(1)人体结构成分与形态的变化。老年人身体组织中的水分,占人体的比例逐渐减少,脂肪比例显著增加;骨骼变脆,...
摔跤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tumbling athlete)
摔跤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较强的肌力、心力动员和心理耐力控制及一触骤发的能力。摔跤是一项个体间直接较量、斗技、用计的力量型项目,需有表现为僵持对抗的静力,以及表现为提抱、滚桥等得...
率性
① 指按照人的天性行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东汉郑玄注:“率,循也。循性行之是谓道。”南宋朱熹注:“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各行之路,是...
栓子(embolus)
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阻塞机体血管,并使相应区域的组织或器官因缺血而坏死。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的三种。心源性的最为多见。凡是未阐明来源的,习惯上都是指心源性的。它是产生...
双避冲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
心理冲突的一种。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如,不忍心看着战友牺牲,又不敢自己冒生命危险的人,会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冲突会出现两种可能。...
双参数逻辑斯蒂模型(two-parameter logistic model)
项目反应理论的一种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P_i(\theta)=\frac{e^{Dai(\theta-bi)}}{1+e^{Dai(\theta-bi)}}(i=1, 2, \cdots ,...
双侧检验(two sided test)
亦称“双尾检验”。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与“单侧检验”相对。若统计假设形式是\(H_0: \theta=\theta_0\),\(H_1: \theta \ne \theta_0\),\(\the...
双侧置信区间(two-sided confidence interval)
见“区间估计”。
双重理论(duplex theory)
把地点理论和排放理论结合起来的第三种听觉学说。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人支持地点理论,也有些人支持排放理论。一般认为,排放理论似乎适用于从20赫兹~150赫兹范围的声音,地点理论对1000...
双重模型(dual model)
亦称“双重加工模型”。 ① 信息加工理论的一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用于解释社会态度、定型、对人知觉、记忆和决策。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著作《心理学原理》。该理论认为,在形...
双重趋避冲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趋避冲突的变式。个体对同时碰到的两个目标中的每一个都产生趋避性动机冲突的矛盾心理状态。如一患者希望住院治疗,但又怕耽误工作;在门诊治疗可不影响工作,但又怕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这种动机冲突在日常生活...
双重型因素分析(twifold type factor analysis)
亦称“对应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该方法把R型因素分析和Q型因素分析结合起来,对变量和样品同时进行分组的。1970年波泽科里提出。双重型因素分析的关键在于对原始数据的巧妙变换,然后用主成分法...
双重作用说(duplicity theory)
即“视觉双重学说”。
双词句(two-word sentence)
电报句的一种。由两个词组成的、能表达较完整意思但结构成分不甚完整的句子。其一般出现在单词句阶段(1岁~1.5岁)的后期。参见“电报句”。
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心理学实验技术。与“双耳同听”相对。以完全不同的声音信号或某一声音信号的任一参数置于两耳时的收听情况。在日常情况下,某一声音信号经空气传播到达两耳时,其强度、时间或相位总不相同,即总处于双耳分听...
双耳强度差(binaural intensity difference)
两耳在接受某一方向(除0°和180°方位角外)传来的声音刺激时,因波的反射和衍射而造成的两耳在强度上的差别。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有障碍物发生反射和衍射时,在障碍物的背侧即产生一强度降低的声影区,落...
双耳融合(binaural fusion)
在一定条件下,听觉系统能有效地把作用于双耳的两个不同声源的声音信号融合成单一听觉表象的现象。在声场中收听立体声时可体验到;一般相类似的声音比较容易融合,但重要的是取决于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单一...
双耳时间差(binaural time difference)
因两耳间的距离而使声波到达两耳时产生的时间差。若以声速344米/秒计,则波阵面将以1厘米/0.029毫秒的速度前进,当两耳在90°方位角最大的距离差时产生的最大时间差约为0.8毫秒。研究表明,两...
双耳听觉(binaural hearing)
个体用两耳收听声音刺激时的听觉。与“单耳听觉”相对。其主要功能在于依靠对信号到达两耳的强度差、时间差和位相差实现对声源的空间定位。对耳的绝对感受性的研究表明,若两耳的感受性相同,则用两耳听的阈限...
双耳同听(diotic listening)
心理学实验技术。与“双耳分听”相对。当声音刺激或各种参数在两耳完全相等时的收听情况。
双耳相位差(binaural phase difference)
因一个周期性的声波到达两耳的时差而造成的声波在两耳相位上的差异。主要由两耳问的距离差或方位角、声波和频率决定。若两耳的时间差保持在0.25毫秒,与其相对等的相位差则分别是1000赫兹、2000赫...
双耳响度总和(binaural loudness summation)
一个声音用两耳听时感受到的响度。研究表明,对于纯音和窄带噪声,两耳感受的响度大约是单耳感受的响度的1.7倍。对于宽带噪声如白噪声,其比例大约也是1.7。双耳与单耳的响度比随声级而增加,在高声级时...
双耳掩蔽级差(binaural masking 1evel difference)
双耳听觉现象。声音信号在两耳具有相同相位时的掩蔽阈限与该信号在两耳具有不同相位时的掩蔽阈限之差。双耳在听500赫兹低频纯音时,这一级差有时可高达15分贝。在听复合声、短声和言语声时也都可观察到类...
双分离测验法(double dissociation)
神经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交叉和非交叉两种。交叉的双分离是指变量a可同时影响A和B两个任务,但有相反作用(一个增强,另一个减弱);非交叉的双分离是指变量a1只影响A任务,变量a2只影响B任务。如一组...
双高阈限模型法(method of double high limen model)
记忆再认测量方法。以刺激-反应矩阵作为运算的基础。其理论基础为双高阈限模型。该模型假定存在两个记忆阈限:一个是旧项目的,另一个是新项目的。这样就确定了三种记忆状态:旧项目的再认,新项目的再认和不...
双关图形(ambiguous figure)
一译“两可图形”。在不同的时间能被看成不同对象的图形。在知觉这类图形时,有时看成是一个对象,有时又看成是另一个对象,两种对象相互交替出现,但不能同时看出两种对象。著名的有鲁宾酒杯-人面图形。有关...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具有两个独立突起的神经元。胞体两端各伸出一个突起:一个为树突,分布至周围;一个为轴突,伸向中枢。仅见于听神经的前庭神经节、耳蜗神经节、嗅觉感受器和视网膜内。在视网膜内,连接视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起...
双极细胞(bipolar cell)
视刚膜内中间神经元的一种。它的树突与感光的视杆细胞或视锥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而轴突则与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接触。由感光细胞到双极细胞再到神经节细胞构成视觉信息的主通道。因形态和轴突联系的不同,双极细...
双极形容词(bipolar adjective)
描述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意义相反的成对形容词,如好坏。多用在奥斯古德1957年发明的语意差别量表中。受测者在一连串双极形容词量尺(长度通常为5点或7点)上对抽象慨念或特定事物进行评分,做标...
双加工模式(two-process model)
波斯纳和C. R. R. 斯奈德1975年首先提出的一种字词识别模式。它用一种注意的机制来补充单词产生模式,进一步说明在心理词典中单词产生器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式认为,语境对单词识...
双交替问题(double altemation probkm)
动物对复杂线索的学习反应。动物学习时间迷津时,在没有外部线索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系列交替反应。如示意图所示,它反应模式是RRLL,不同反应的唯一线索是内部由前几次反应产生的本体动觉刺激模式。较复杂,...
双盲实验(double blind experiment)
实验设计类型。在心理学实验中.为防止因主试及被试了解实验内容或目的后产生的反应偏差对实验结果产生额外影响,让主试和被试双方都不知道实验内容或目的的实验处理方法。其优点: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哪一组是...
双亲护理顺序(parental care sequence)
双亲护理行为在繁殖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即在适当的时间出现适当的护理行为。受激素的调节。
双亲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
社会生物学术语。特里弗斯1972年提出,“双亲为了繁殖成功而增加一个子代存活机会的投资,是以牺牲对其他子代的投资能力为代价的”。不仅指生理方面,还有繁殖预备、抚育幼代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及风险。在...
双亲行为(parental behavior)
一译“父母行为”。双亲对子女表现出的特有的行为。特别是对后代的关心、保护、喂养、教养等行为。即父母任何一方表现的行为,或指父母双方各种行为的统称。参见“父性行为”、“母性行为”。
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
心理冲突的一种。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并不难解决,只要稍许调整一下动机,冲突便会消除。但若碰到利益得失重大的冲突,则会出现特别难...
双生子(twin)
一译“孪生子”。一胎所生的两个个体。约占总分娩数的1.2%,其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分异卵双生子和同卵双生子。前者指两个个体由两个受精卵发展而来;后者指两个个体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发展来。鉴定同卵或异...
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
一译“孪生子研究”,亦称“孪生子法”、“孪生对照法”。心理学研究方法。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或作用。双生子分两种:(1)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在遗传上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同卵双...
双手调节器(two-hand coordination apparatus)
动作实验仪器。主要用于研究注意分配和双手动作技能。由一块金属板(板上有一个异形沟槽)、可沿金属板上的沟槽移动的金属针、双手调节转轮等部件构成。其中两个转轮一个可使金属针上下移动,一个可使金属针左...
双听技术(dichotic-listening technique)
亦称“双耳分听法”。心理学研究方法。基本做法:让被试双耳各戴一只耳机,信号不同,令被试对两耳的不同信息做不同的认知或反应。如,研究选择性注意,可在被试每一耳内呈现两种短纯音,频率分别是1000赫...
双相情感障碍(bipo1ar affective disorder)
一译“两极性情感紊乱”。情感障碍的一种。与“单相情感障碍”相对。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没有特定的原因,而患者有周期性的情绪变化,抑郁和兴奋常常交替出现。他们有时心情很不愉快,对什么事也...
双向沟通(two-way communication)
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都既发送又接收信息的沟通。如交谈、协商、谈判等。与“单向沟通”相对。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可以更准确,沟通效果较好。
双向关联(reversed association)
内隐记忆实验性分离方法。在同一实验中,不同的两个变量对两个任务的影响结果既呈正相关,又呈负相关。1989年由尼利在实验中提出。在再认与词汇判断两种记忆测验中,字词频率与加工水平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双向细目表(two way specification table)
亦称“两向度表”、“两向度次数表”。按两种分类标准编制成的表。可从纵横两向度表示在两个变量的次数分配趋势中判断两变量间的关系,也可成为设计和编制测验的一种结构或框架。以编制学科成就测验为例,双向...
双象(double image)
在双眼观察视野内的单一物体在感觉上产生复象的现象。如把一只手指和一支铅笔放在鼻子前面,三者成一直线,各距约15厘米~20厘米。当注视近物(手指)时,远物出现不交叉的双象,即左眼的象在左边,右眼的...
双性化气质(bisexual temperament)
一个人兼备男性和女性气质。既刚强自信,充满男人气,又温柔细腻,很有女人气。S. 贝姆1977年的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人,能够比较自由地摆脱严格的性别定型,往往具有较丰富的行为反应,心理更具...
双眼复视(binocular diplopia)
双眼的视线会聚于一点,在此复合点前或后的点均被看成双象(视野单象区除外),闭上一眼时双象消失的现象。在双眼注视点近处的双象,关闭左眼则右眼看到的是左侧的象,关闭右眼则左眼看见右侧的象。反之,在双...
双眼竞争(binocular rivalry)
用实体镜使两眼分别同时看近似或不同的图片时,两个视象通常不能融合而交替转换的知觉现象。表现为一会儿看到右侧图片内容,一会儿看到左侧图片内容。如左眼看蓝色图案,右眼看红色图案,出现的是一会儿是蓝色...
双眼立体视觉(stereopsis)
见“立体视觉”。
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深度知觉重要线索。两眼注视外物时,两个视网膜象之间的差异。基于此,人才能知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其形成原因是:两眼间有65毫米左右的目间距,看同一个立体物体时,左眼看到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
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
用两眼同时观察物体的视觉。尽管两眼分别形成视网膜象,但正常的双眼视觉能把两视象融合为单一知觉对象。若两眼观察的是平面物体,两个视网膜象均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即一个视网膜的鼻侧和颞侧分别与另一...
双眼视象融合(binocular fusion)
视觉现象。两眼同时观察同一物体时,在各自视网膜上形成该物体的两个象,然后分别经两侧视神经传到皮层视中枢同一区域,而融合成完整、单一物象的知觉经验。一般而言,当两个视野上具有相近或相关的图形、明度...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亦称“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
双语(bilingualism)
个体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具体指一个人既能使用本族语,又能使用另一种民族语言,或既能使用本国语,又能使用一门外国语言。双语的学习和使用,对个人才智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研究较多的是...
双语儿童(bilingual children)
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日常交际工具的儿童。如同一国家中多种语言通用地区的儿童,同一个家庭中其父母或其他人操两种语言影响下的儿童。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儿童,大都自然而轻松地学习并使用两种语言。但是双...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掌握两种语言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双语判断法(two lexical decision method)
认知心理学研究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方法。雷斌诺维茨等人制定并用于区分经验和年龄对加工速度的影响,源于H. 加德纳等人关于语言的研究。使用有两种语言经验的被试和实验材料让被试判断两种不同语言材料组成...
双语研究(research of bilingual)
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对掌握两种语言的个体(即双语使用者)进行阅读、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具体包括:(1)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发展阶段的异同比较;(2)双语之间的干扰现象;(3)使用双语时,接受语...
双职工(dual career couple)
指家庭中男女双方都有全日制的工作职业。有四种双职工的家庭类型:(1)传统型家庭。妻子既工作又承担全部的家务,丈夫只管工作。(2)新传统型家庭。丈夫支持妻子工作,并体贴妻子,承担部分家务劳动。(3...
水感(sense of water)
游泳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由触觉(对水的压力感觉、与水贴近的感觉)、肌肉运动觉(对动作速度、强度、准确性、平衡性、柔和性和协调性的感觉),以及温度觉等几种感觉组成的复合知觉。形成于长期在水中进行游...
水晶体(lens)
一译“晶状体”。眼球结构成分。眼球内重要的聚焦结构,与角膜共同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其形如一凸透镜,外包弹性被囊,借周围悬韧带与眼球的睫状突相连。其曲率可由睫状肌的收缩或宽息加以调节。当外界光线穿...
水迷津(water maze)
测定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实验装置。中国有关研究机构常用的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设计并制造。用深色有机玻璃板组成,大小为72.5×37.6×20.0厘米3;水深10.0厘米,水温一般控制在2...
水平关系(horizontal relationship)
亦称“平行关系”。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中由社会角色系统决定的横向人际关系。协调这种关系的关键是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性。这首先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素质,其次取决于他们在能力上的适当匹配...
水平迁移(horizontal transfer)
亦称“横向迁移”。迁移的一种类别。指处于同一抽象水平和概括水平的两种学习或经验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钝角”、“锐角”等概念,其抽象性、概括性处于同一水平,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属于此类迁移。
水平情况显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s)
航空下视显示器的一种。对飞机导航参数进行综合显示的电子显示器。主要用于飞机导航,能显示飞机飞行水平面及周围环境的即时情况。如可以显示地图、航向、待飞距离、目的地方位、航迹地面投影、飞机位置、飞行...
水平式量表(horizontal inventory)
个体发展状态评定工具。与“垂直式量表”相对。其特点是量表中代表个体行为特质的题目只限于发展历程中的横向单一层面。如根据六岁儿童身心发展状态编制的水平式量表,可以鉴别儿童是否达到六岁儿童就学准备的...
水平细胞(horizontal cell)
多极神经元的一种。因其纤维走向水平而得名。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和视网膜中。在视网膜中,存在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之间的水平细胞粗短树突同邻近的视锥细胞与视锥细胞,或者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水平效应(leveling effect)
集体项目的参赛双方具有的不同的比赛能力使运动水平更加接近的现象。即原先技能水平低的运动员会产生努力奋战的动机,从而提高运动成绩;而原先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会满足于只求获胜,从而降低运动成绩。如此,...
水球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for water polo player)
水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水球专门化运动知觉。具有不同于单纯游泳比赛的独特运动知觉,包括水场地感、水球感、水感,以及水面发球抢断、投射、传球、运球的时间、空间特殊感知等主体运动知...
水味(water taste)
动物对蒸馏水的味觉。实验表明,在蒸馏水的作用下,一些动物如鸡、狗、猴能显示特定的神经发电,表明它们是有“水味”的。但猫没有水味,这说明并非所有动物都有水味。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因有害物质进入水源而造成水质下降的公害。存在多种不同的污染源:(1)农业化肥的使用,常常使水资源受到氮、磷等化学物质的污染,导致湖泊中水藻大量生长,鱼类死亡以至灭绝;(2)DDT杀虫剂,穿过食物...
水下定向(underwater orientation)
潜水员水下操作时确定自身方位的行为。一般来说,水手离开潜水艇不太远的距离后,就很难确定身在何方。因为水下存在种种问题,如由于视觉歪曲,会产生距离错觉,周围能见距离较短,又缺少如地图或地面上那样明...
水下视觉(underwater vision)
视网膜受水下物体的影像刺激产生的感觉。主要有以下问题:(1)暗光视觉问题,因水下光线不足而造成;(2)高度近视(视力降至0.1以下),因为水的屈光率为空气的4/3,角膜与水接触时,眼的屈光力损失...
水下听觉(underwater sense of hearing)
鼓膜因水下声波振动而产生的感觉。主要有以下问题:(1)定向困难。因为声波在水下的传播速率为1425米/秒,比在空气中(330米/秒)快得多,也远得多。(2)语音听力受影响。人的听力在3米以上的深...
水下心理学(underwater psychology)
航海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水下环境中水手或潜水员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水下环境包括潜水和潜艇两种。主要探索潜水环境中高压、减压、低温等特殊条件对潜水员智力活动、操纵能力等的影响和潜艇环境闭居、单调和...
水形之人
《黄帝内经》按照五行说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面色黑,脸上多皱纹,头大,肩小,腹大,脊背长。心理与行为特征:对人不卑不亢,惯于欺骗,手脚喜动,行走时身体摇摆。
水样液(aqueous humour)
亦称“房水”。眼球结构成分。眼球内充满前房及后房的液体。由睫状体的突起分泌而来。其成分与去蛋白的血浆相近,具有维持眼内压,供给角膜及水晶体营养,以及携运角膜及水晶体代谢产物等作用。
水肿(edema)
组织或器官内液体含量增多的现象。表现为组织器官体积变大,重量增加,弹性减退;皮肤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被液体分散,指压时挤走液体可出现暂时性凹陷;因毛细血管被液体所压而出现明显贫血。形成原因:(1)...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长途驾驶,缺乏足够睡眠。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据赫尔伯特1963年的研究,35%~50%的车祸是由睡眠缺乏造成的。一些研究指出,驾驶员24小时未睡眠,很难做出满意的操作。利用驾驶模拟器的研究揭...
睡眠巢穴(sleeping nest)
动物用于睡眠、遮蔽而不是育雏的居所。常见于鸣鸟和类人猿。鸣鸟常利用本物种或其他物种的空巢穴睡觉,但很少在那里产卵。许多物种的动物是单独睡在巢穴内,有的物种动物是成对或集成大的群体睡在巢穴内,其生...
睡眠疗法(narcotherapy)
即“麻醉疗法”。
睡眠时相(phase of sleep)
睡眠状态中的特定生理过程。生理学家根据人在睡眠中的脑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和眼动电图以及血压和呼吸等的变化,把睡眠过程分为两大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这两大时相周期性交替,一夜中大约交替6次。每...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
睡眠觉醒功能障碍。由多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所致。包括睡眠时间过短(睡眠不足)、睡眠时间过长(睡眠过度)、入睡时间延迟、觉醒时间提前、睡眠浅而易醒、白天嗜睡、睡眠醒觉周期紊乱及发生在睡眠时的功能障...
睡眠姿势(sleep position)
动物睡眠时的身体姿态。大多数动物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性姿势睡觉,通常是背部或腹部朝下,侧卧。蝙蝠和蝙蝠鹦鹉用爪钩住树枝或石头倒挂着睡。多数鸟类睡时独脚站立,将喙埋于前翅之中。鸵鸟连同颈、头一起...
睡行症(sleep walking)
原称“梦游症”。睡眠障碍的一种。从睡眠中起床,做一些简单活动(如穿衣、开门、来回走动),甚至有复杂的活动(如挑水、做饭),持续数分钟到半小时或更长,然后回到床上继续睡觉,次日醒来对夜间所为不能回...
吮吸手指(sucking finger)
行为障碍的一种。儿童与其年龄不相称地吮吸手指的行为。可能与情绪焦虑有关。
顺从(submission)
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别人指挥的现象。反映个体对自身的一种态度。其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自己的能力、才干和力量缺乏必要的认识,往往屈从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听命于他人的摆布,承认自...
顺从型营业行为(business behavior of obedient type)
营业员营业行为类型的一种。特点是独立性差,性格比较软弱,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照别人的意见办事;接待顾客时态度温和诚恳,介绍商品实事求是,能尊重顾客的意见,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甚至迁就某...
顺从型运动员(athlete of obedient type)
根据运动员的性格特征划分的运动员类型。与“独立型运动员”相对。此类运动员在人格特点上表现为临场独立性差,易受他人暗示而产生场上失误;在集体项目中,易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见,或受外界干扰,影响独立...
顺逆说
关于对待情欲态度的一种心理观点。指人欲须合乎天理,而不能违反天理。清刘智提出:“依乎天理而不随乎人欲之私曰顺,纯乎人欲而不合乎天理之正曰逆。”(《天方性理·图传》卷四这一观点是宋儒“存天理,灭人...
顺其志
改变或创造条件以满足患者正当的需求。《灵枢·师传》:“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后世医家据此而主张用此法来治疗疾病。明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
顺天行欲
顺应人们的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语出《吕氏春秋·为欲》:圣王执政,“审顺其天而以行欲”。认为人的情欲是天生的,君主不能过分对之压抑,而应按照一定的原则,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君主能统一民心。
顺天应人
遵循发展规律,顺应民众心理。语出《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意谓商汤、周武王推翻夏桀、商纣而建立新的政权,乃是顺应天命、顺从民心的一种举措。《管子·...
顺向工作(forward working)
亦称“顺向推理”。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逐步扩展已有的信息直到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表明,顺向工作是专家问题解决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专家在看到问题时,首先是发现问题提供了什...
顺向联想(forward association)
即“顺行联想”。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
迁移的一种类别。与“逆向迁移”相对。指先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以后学习的影响。如加法的学习对以后乘法的学习的影响。
顺向推理(forward inference)
即“顺向工作”。
顺行溃变(anterograde degeneration)
亦称“华氏溃变”。与胞体断离的神经纤维沿轴突传导冲动方向的溃变。神经元是一个营养单位,如轴突,包括其终末分支被切断,终扣及其髓鞘就溃变。常在受损后的10天~20天达到高峰。
顺行联想(forward association)
一译“顺向联想”。在先学过的项目与后学过的项目之间形成的联想。与“倒行联想”相对。如在一个名单序列中,由第三个名字想到第五个名字,就是顺行联想。研究表明,顺行联想比倒行联想容易。参见“倒行联想”。
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遗忘症的一种形式。对脑损伤、疾病或使用某些药物以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能力丧失。主要表现为对新近事件的记忆困难,而病前的远事记忆相对完好。这种记忆困难的持续时间从几秒到15年或以上。也可由某些心理因...
顺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
亦称“等级变量”。心理变量的一种。其值仅表明事物属性在数量大小、多少上的次序的变量。可通过顺序量表观测。其各个数值之间的距离不一定相等,也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顺序变量之间可运用中位数、...
顺序辨别(sequence discrimination)
测试动物认知事物之间抽象关系的方法。用于测试动物分辨几个刺激每次出现次序不同的能力。给动物三种刺激:红色、绿色和短暂的一暗。每两种刺激为一组,按先后次序可组成8个刺激组,以先红后绿的排列为正刺激...
顺序分析(sequence analysis)
记录行为事件发生的顺序并分析判断该顺序规律性的方法。可用于研究单个动物的行为,如分析理毛过程,也可用于研究动物之间的交往,如分析求偶或争斗时的动作顺序。其中比较常用的随机分析需计算各种行为组合顺...
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
亦称“等级量表”。心理量表的一种。无相等的单位也无绝对零点,而是按某种属性的多少排出的等级次序的量表。原则上其测试结果不易作数学运算。但若将等级设计为近似等距,此时假定等级量表近似等距量表,可按...
顺序码理论(order code theory)
时间记忆理论的一种。中国台湾心理学者曾志朗和美国心理学家苛顿等人198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时间信息是附加在储存的项目的顺序之上的,尤其是当一个新的项目的呈现引起了某个旧的项目的恢复时,它们两个...
顺序生成(sequence production)
动物的一种学习问题。要求被试自己去生成一种反应顺序。与顺序学习中每个阶段都有变化的外部刺激不同,此时的外部刺激始终不变,也没有明显的反馈信息,每次反应之后既没有食物奖赏,也没有明显的刺激变化。如...
顺序统计量(order statistic)
统计量的一种。设\(X_1,X_2,\cdots,X_n\)是取自总体\(X\)的随机样本.每个\(X_i\)与\(X\)的分布一致,记为\(F(X)\);对于(\(X_1,X_2,\cdots...
顺序效应(order effect)
实验误差效应。自变量的呈现顺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即当相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时,第一次实验处理对第二次实验处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也可能是轻微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长...
顺序学习(sequence learning)
动物的一种学习问题。使用排列次序固定的多个成分,这些成分由一组事件或刺激组成,并独立地排列成顺序,各自在特定场合呈现出来,就像不同的英文字母按不同顺序组成各种英文单词一样。刺激事件有不同的食物奖...
顺佯敌意
孙武提出的心理战术。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把敌人的行动引向错误,然后伺机进攻,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九地》:“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佯)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顺应(accommodation)
① 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境的过程。与“同化”相对。与通话一起构成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常出现于主体遇到不能以原先的图式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它有利于增强主体的通话能力,促进个体...
顺应性迁移(accommodative transfer)
迁移的一种类别。指将原有经验迁移于新情境时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事物纳入其中时,需调整原有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取其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
顺应自然(accepting reality as it is)
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理。顺应精神上的自然状态。具体包括:(1)患者要老实地接受症状的存在及与之相伴随的苦恼、焦虑,认识到对它抵制、反抗或以任何手段回避、压制都是徒劳的。(2)患者要靠原来就存在的...
顺欲
明李贽关于对待情欲态度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主张顺从情欲,因势利导。《焚书·答耿中丞》:“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从“...
瞬间犯罪人(instantaneous criminal)
因情境作用而突然进行犯罪活动者。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提出。这种犯罪人的犯罪性是偶然产生的,并不持久、牢固,其犯罪行为主要由外在因素引起,且迅速发生,是生活中的一种个别行为。
瞬间型犯罪动机(instantaneous motive of crime)
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的犯罪动机。与“渐进型犯罪动机”相对。动机冲突的过程短,甚至无明显的动机冲突。具有瞬间性和爆发性特点。常与激情联系在一起,在一刹那间产生。参见“渐进型犯罪动机”。
瞬膜反应(nictitating membrane response)
即“眨眼反射”。
瞬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
① 亦称“感觉登记”。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其特点:感觉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是1秒钟并按刺激的物理特性以感觉形式进行编码,且信息容量大。这种记忆保留了原有刺激形式,就...
瞬时记忆广度(span of immediate memory)
瞬时记忆指标。瞬时记忆的容量。斯珀林1960年用部分报告法研究发现,刺激物的信息作用到人的感觉器官,便得到暂时的存贮,其容量较大,要超过人主观所能报告的量,只是它们处于相对未加工的原始状态,若不...
说话能力(speech ability)
言语能力的一种。指个体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关于其结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有人认为它包括正确运用语音传递信息、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恰当组织内容等的能力;有人认为它包含组织内...
说谎狂(pseudologia)
亦称“谎言癖”、“幻想性谎言症”、“病理性谎言综合征”、“病态性说谎”。言语障碍的一种。病态地不可抑制地说谎话。说谎者无记忆缺陷,只是富于幻想,信口说谎,以引起他人的注目与同情。说谎内容多为临时...
说教策略(didactic strategy)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技术。旨在帮助病人消除无效的行为。主要做法: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治疗者直接指出患者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并向患者解释这种行为的心理含义,让患者有明确的意识。然后让患者读有关书籍或讨论...
说知
通过推理而获得的一种认识。后期墨家用语。相当于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思维。《墨子·经上》:“知:闻、说、亲。”又“知,传受之,闻也。方(界域)不㢓(障碍),说也。”(《经说上》)知识不为界域空间所限...
司法精神病学(forensic psychiatry)
以临床精神病学为基础,研究司法实践中精神病患者的司法鉴定及其法律地位的学科。精神病学分支学科,法学与精神病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在刑事犯罪、民事法律关系和诉讼中的地位、能力...
司法心理学(judical psychology)
狭义指法制心理学体系中研究司法活动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分支学科群的总称。广义同法律心理学、法制心理学。中国古代对司法活动中的审判心理、刑罚心理有诸多论述,但未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西...
司机选拔(selection of driver)
为保证安全驾驶而采用各种测量工具和手段对驾驶员进行的筛选。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司机选拔问题,而且通过一般的数据统计发现了“事故倾向性”。40年代初,交通心理学通过一系列的测试,...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 晚唐诗人、诗歌评论家和文艺美学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礼部郎中。黄巢攻占长安,退居河中。僖宗自蜀回,拜中书舍人。后归隐...
司马法
亦称《司马穰苴兵法》。书名。战国中期军事理论著作。齐国大夫追论古兵书《司马兵法》而成的一部先秦军事名著。该书共三卷,分“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五篇。在基本观点方面,主...
司马穰苴
春秋末期军事理论家。主要活动于齐景公时期。其先人陈公子完奔齐,改姓田氏,因任大司马之职,故名。齐景公时为齐将军,率兵攻打晋燕,大胜,遂名声大震。后遭谗解职,居家撰写兵书,但散佚。战国初期,齐威王...
司气
根据将士的精神状态,采取措施,保持士气常盛不衰。《草庐经略·治气》:“士能负气,而不能自司其气。气有消有长,在司气者治之如何耳。人之壮气,值大战后败则必挫,即全捷而气必泄。后渐渐蓄之,渐渐鼓之,...
私了(compounding privately)
指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在被害后瞒案不报或拒绝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其心理起因主要有:(1)保全名誉。如在性犯罪中,被害人认为若加害人受到刑事追究,自己被害的事实也会暴露,有损名誉。(2)贪图钱财。被...
私密性
① (privacy) 个人或群体控制自我信息外泄。美国心理学家韦斯顿认为它的表现形式有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几种。其中,独处指个人独处;亲密指与几个人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匿名指个体隐姓埋名...
私我(private self)
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标准的程度。与“公我”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卡弗和沙耶尔提出。高私我意识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专注自己的感受、愿望和标准。较之低私我者更倾向于紧张的情绪,更清楚自己的情感,其自...
私则万殊
宋陈亮《语孟发题》:“昔先儒有言,‘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此私心焉。”认为人的心理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对于任何人来讲,却都要具备公正无私的思想,而排除各自的私心杂念。如...
思近虑远
思考当前的事,谋虑未来的事。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明清之际王夫之对此观点作了深入论述:“过去,吾识也。未来,吾虑也...
思考疗法(deliberation therapy)
活套的一种疗法。依据“思胜恐”的理论,引导患者对其恐惧心境发生之原因及应如何正确对待等问题进行思考,以求得自我解脱。也可用以治喜、怒、忧、思等。
思流障碍(disorder of thought stream)
思维障碍的一种形式。联想或思维进程的异常。主要特征为患者联想或思维不正常地加速或迟钝,思维连续性发生障碍。临床表现有:(1)思维速度障碍。包括观念飘忽、思维迟钝和病理性赘述。观念飘忽表现为联想速...
思虑
南宋朱熹论述思维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朱子语类》卷十四:“虑是研几。”“虑是思之重复详审者。”“虑,谓思无不审,莫是思之熟否?曰:虑是思之周密处。”明确地把思维划分为“思”与“虑”两个阶段。...
思能窒欲
北宋程颢、程颐关于对待情欲态度问题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理性、思维可以消除人的不正当的情欲。有人问:“何以窒其欲?”二程答曰:“思而已矣。学莫贵于思,唯思为能窒欲。曾子之三省,窒欲之道也。”(《二...
思念之感
由思念延续引起的梦境活动。明王廷相关于梦因的一种主张。他说:“何谓思念之感?道非至人,思扰莫能绝也。故首尾一事,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则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雅述篇》下)把思和梦...
思索型(reflective style)
一种认知方式。与“冲动型”相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根首先提出。源于早期对知觉速度的研究。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者遇到问题时倾向于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深思熟虑、谨慎判断,再作出反应,表面看反应迟缓...
思维(thinking)
认知活动的一种。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前者表现为它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
思维被抽取(thought withdrawal)
即“思维被夺”。
思维被夺(thought withdrawal)
一译“思维被抽取”,亦称“思维被窃”。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不自主地感到思维突然停顿,此时并无别的联想来干扰,就好像思维被“吸走了”、“夺走了”、“抽走了”一样。患者感到有某种人或外在力量将自己原...
思维被广播(thought broadcast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无根据地明确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已通过电台或电视台等媒体被广播扩散出去,甚至已为世人皆知。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参见“思维扩散”。
思维奔逸(flight of thinking)
亦称“意念飘忽”。思维障碍的一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速度加快。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患者自觉头脑特别灵活,反应特别快,不假思索即可出口成章。患者的思维过程的逻辑联系往往...
思维边缘理论(peripheralist theory of thinking)
即“外周论”。
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ink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言语杂乱,几乎没有完整的句子,完全是一些无关词的堆积。往往出现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下。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的意识障碍和癫痫性精神障碍。
思维操作(operation of thinking)
亦称“智力操作”。思维心理学术语。思维过程包含的认知或智力操作。基本的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思维之所以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能够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它能运用智力操作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
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
一译“思维植入”、“思维塞入”。思维障碍的一种。一种精神自动症的症状。患者认为头脑中某些思想并不是自己的,而是由别人通过某种方法强加于他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思想借用他的脑袋在活动,头脑中充塞着异己...
思维迟缓(retardation of thinking)
亦称“思维缓慢”、“联想迟缓”。思维障碍的一种。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此时患者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抑郁状态的一种典型表现。
思维创造性发展(development of thinking creativeness)
思维品质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灵活选择方法,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的发展上。探究反射、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分别是其产生的基础和重要...
思维的独创性(originality of thinking)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独特、新异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表现在:(1)新的创造发明、新的理论、新的艺术作品等;(2)对个体而言,其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
思维的灵活性(flexibility of thinking)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迅速地变化和转移思维的方向,很快地从问题的一个侧面转向另一个侧面,从一个假设迅速转向另一个假设,不受定势的束缚,也不受解决问题功能固着的影响,易受启发...
思维的流畅性(fluency of thinking)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考虑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假设,表现出流畅通达、不受阻滞的思维特点和效率。参见“创造性思维”。
思维发展(development of thinking)
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3岁前的儿童处在思维发生的最初时期。条件反射的最初建立是个体思维发生的最原始形态。客体永久性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思维过程(process of thinking)
思维活动中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在思维过程中,人通过这些操作对反映事物外部特征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
思维和交往(Мышление и общение)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布鲁什林斯基等著。苏联明斯克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既是一部理论著作,也是实验研究的总结。书中运用活动理论研究思维和交往及其间的相互联系。从驳斥涂尔干出发,认为主体、活动和心...
思维和预测(Мышление и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е)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布鲁什林斯基著。苏联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79年出版。作者从其主体活动理论出发,将思维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的相互作用,考察作为科学思维对象的心理过程,以及作为预测的思维,揭示思...
思维扩散(thought spread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无端感到自己的思想以某种可被别人直接感知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散,且已为众所周知。它与被洞悉感相同。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模拟(thinking simulation)
根据人类思维活动的特点,按照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编制出相应的程序,使计算机能表现出像人一样的智能行为。其目标在于:(1)让计算机模拟人脑进行思考、推理、学习、规划、设计等思维活动,以解决原来需要人类...
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
思维障碍的一种。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基本症状。表现形式类似思维迟缓,但两者本质不同,其特点是思维空虚,概念和词汇十分贫乏,对一般淘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仅回答:“不知道”、“没什么”,不主动讲话...
思维品质发展(development of thinking trait)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思维的智力品质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的发展变化上。研究表明,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是稳步发展的,很少有“突变”或“转...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说话时,句子与句子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旁人无法理解,是精神分裂症特有的思维障碍。
思维声化(audible thought)
亦称“有声思维”、“思维鸣响”。有学者将思维回想也归入此症。患者在思考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发出了声音,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实为幻听之一)。有人按其出现在思维前后以不同时间将其分为思维鸣响、...
思维心理学(Психология мышления)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季霍米洛夫著。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为思维心理学专著,旨在将思维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系统论述思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揭示思维心理学的发展原则。作者还从广阔的人...
思维形式(form of thinking)
思维内容借以实现的形式。基本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慨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而对事物的特性或联系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具体事物...
思维与语言(Thought and Language)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著。1934年出版。书中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进行发生学分析。维果茨基主张,思维与言语既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二者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
亦称“强制性思维”。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思潮不受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且出于患者意料之外,有时甚至是他所厌恶的。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粘滞(viscosity of think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思维转换过程带有粘滞性,即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抓不住主要环节。多见于大脑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如癫痫。器质性智能障碍的表现。
思维障碍(thought disorder)
心理障碍的一种。正常人有规律的思维活动产生异常活动的现象。多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考察精神活动是否正常的内容之一。它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常分为思维过程障碍、思维控制障碍、思维形式障群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障碍性犯罪(offense due to thought disorder)
因思维推理与思维信念发生混乱而导致的犯罪行为。主要指由妄想引起的犯罪。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有两类:(1)思维形式方面的障碍,以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为主,表现为联想速度过快或减慢,表象与概念之间的非规...
思维中断(thought block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在无意识障碍和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思路在短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中断不受患者的意愿支配,常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中枢论(centralist theory of thinking)
思维理论的一种。与“思维外周论”相对。该理论主张,思维活动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能。根据该理论,人的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受大脑中枢的控制和调节的。
思维阻断技术(thought stopping technique)
用以治疗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的自我控制技术。其理论假设是,若外在行为可以阻止,则内隐的思维活动也可以通过抑制来阻断。具体方法:(1)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放松、闭目。(2)让患者想象那些能引起心烦的情...
思想要素(Элементы мысли)
书名。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著。1878年刊载于《欧洲公报》,后经修改补充,于1903年由《科学讲话》出版单行本。与《脑的反射》一书共同发展了同一个观点,认为以生理学的观点看,思想就其发生方式而言...
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著。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公司1986年出版。本书构成作者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系统总结作者此前关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建构的成果,体现与传统行为主义之间的继承...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work)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研究对象主要有三部分。(1)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为武器,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特殊领域进行分析和综...
思与境偕
唐司空图关于意境心理结构问题的文艺心理用语。“思”为作家主观的心意情思;“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之境。认为艺术意境的结构,是诗人的心意情思与客观境象的结合,亦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与“物”的...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1632—1677) 荷兰科学家、哲学家,理性主义心理学家。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犹太人家庭。因坚持思想自由,宣传泛神论,1656年被犹太教会逐出教门...
斯宾塞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英国哲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生于英国德尔比。靠自学成才,做过土木工程师、记者和作家。最初接受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观,在达尔文发表《物...
斯波克
斯波克(Benjamin Spock,1903—1998) 美国儿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儿童医疗照料及儿童发展研究。其代表作《育儿宝典》(Baby and Child Care),自1946年首次...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
被害人和加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产生彼此欣赏、喜爱的感情,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的状况。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一起银行抢劫案,两名劫匪将部分银行雇员扣押在银行金库,在很短的时间内,人质中一...
斯顿夫
斯顿夫(Carl Stumpf,1848—1936)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音乐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威森第特一充满音乐和科学氛围的家庭,自幼即显示音乐才能。1868年入符兹堡大学...
斯金纳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斯奎汉纳。192...
斯金纳反射理论(Skinner's reflex theory)
斯金纳提出的一种行为形成理论。认为一切行为都由反射构成,反射是刺激与反应的一种可观察到的相互关系。他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两类,前者指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往往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
斯金纳习得律(Skinner's acquisition law)
斯金纳提出的学习律。产生于他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指一种操作(不管有否引起操作的刺激)发生后,若被某个强化物所跟随,则在类似情境中发生这种操作的概率就增加。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操作行为,习...
斯金纳箱(Skinner box)
心理学实验装置。行为主义者斯金纳1938年发明,并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其基本结构: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
斯卡德
斯卡德(Ase Grude Skard,1905—) 女。挪威心理学家。于奥斯陆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和哈佛大学赖德克利夫学院。任奥斯陆大学教授、挪威心理学会...
斯坎隆计划(Scanlon plan)
由美国钢铁工人斯坎隆提出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该计划是一种激励理论在组织发展上的应用。其特点是强调协作和团结,采用职工参与管理和集体激励的方法。包括两项内容:(1)参与制度。设立一种能使所有组...
斯坎职业兴趣测验(Strong-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即“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
斯科里普彻
斯科里普彻(Edward Wheeler Scripture,1864—1945)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新汉布什尔州梅逊。1884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医学院。后赴德国师从艾宾浩斯学习一个学期,赴...
斯科罗霍多娃
斯科罗霍多娃(Ольга Ивановна Скороходова,1914—1982) 女。苏联盲聋哑人心理学家。生于乌克兰一贫农家庭。4岁因患脑膜炎双目失明,后又失聪。1922—1924年...
斯米德法则(Smeed role)
由R. J. 斯米德提出的交通死亡人数方程式。1949年R. J. 斯米德研究了20个国家的交通事故情况,发现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D=0.003(N\cdot P^2)^{\frac{1}{...
斯米尔诺夫
斯米尔诺夫(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мирнов,1894—1980) 苏联心理学家。生于苏联莫斯科。1912年华沙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大学历史语言系,在莫斯科大学心理...
斯佩里
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1913—1994)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早年就读于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主修英国文学,1935年毕业后留校转攻心理学,193...
斯彭斯
斯彭斯(Kenneth Wartenbe Spence,1907—1967) 美国心理学家,新赫尔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美国芝加哥。1929年于麦吉尔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30年和1933年先后...
斯皮茨
斯皮茨(Rene Spitz,1887—1974)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生于匈牙利。1910年于匈牙利皇家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分别于布拉格大学和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巴黎精神分析研究所、美国...
斯皮尔曼
斯皮尔曼(C. E. Spearman,1863—1945) 英国心理学家。1897年就学于冯特,1906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后又到维尔茨堡大学和哥丁根大学,拜屈尔佩和G. E. 缪勒...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test)
假设检验的一种。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用于检验两个等级(定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随机抽取\(n\)个样品,测量它们的两个定序指标\(Y_1\)与\(Y_2\)。得到的样本资料为\((Y_{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等级相关系数的一种。当\(X\)与\(Y\)是两个顺序变量,各有相同的等级个数,观察\(n\)个样品,可获得两个变量的等级值(或秩)如下: 计算出每对等级值之差\(D_i=X_i-Y_i\...
斯皮尔曼分数模型(Spearman score model)
经典测量理论的一种模型。任何心理测验的分数(\(X\)),都由真分数(\(T\))和误差分数(\(e\))构成。前者是测量对象稳定心理特征的反映,后者是随机因素造成的误差。可用分数模型表示:\(...
斯普兰格
斯普兰格(Eduard Spranger,1882—1963)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与德国心理学家狄尔泰一起被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1909年于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1—1920...
斯坦福-比内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
智力量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1916年根据比内-西蒙量表修订而成。共有90个项目,其中39个是新的,一些老项目已被修改、删除或重新安置在不同的年龄水平。主要特点:(1)最早对施测和记分...
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
个体催眠感受性测量工具。韦芩霍夫和希尔加德1959年设计。分为A式、B式和C式三种,各包括12个项目。A式的项目为:(1)身体后倾;(2)闭目;(3)上肢低沉;(4)上肢僵住;(5)手指锁住;(...
斯坦福诊断阅读测验(Stanford Diagnostic Reading Test)
智力测验的一种。卡尔森1966年编制,1985年发表第三个版本。用于测量美国1年级~12年级(约为6岁~17岁)在校学生的阅读能力,诊断他们在具体阅读技能上的强项和弱项。从低到高分成四级水平,以...
斯特恩
斯特恩(William Louis Stern,1871—1938) 一译“斯腾”、“施太伦”。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德国柏林。1893年在艾宾浩斯指导下于柏林大...
斯特弗内斯库-古亚默
斯特弗内斯库-古亚默(Florian Ștefănescu-Goangă,1881—1958) 罗马尼亚心理学家。生于罗马尼亚库尔泰亚·德·阿尔杰什。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后以论文《颜色感觉实...
斯特拉顿实验(Stratton’s experiment)
视觉空间定向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拉顿189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首创。他以自己为被试,在右眼戴上倒视逆转眼镜,将左眼用东西蒙住以排除视觉线索。由于这种特制眼镜的作用,使物体原来倒立的、左右反转的...
斯特拉霍夫
斯特拉霍夫(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трахов,1905—) 苏联心理学家。长期在苏联萨拉托夫斯基州领导心理学分会,主持心理学教研室工作。主要研究俄国古典作家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学...
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Strong Campbell Interest Inventory)
一译“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问卷”、“斯坎职业兴趣测验”。职业兴趣测量工具。通过调查被试对各种活动、事物或人物的喜爱程度来判定其职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D. T. 坎贝尔1974年最终修订而成。其...
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Strong Vocational Interest Blank,SVIB)
职业兴趣量表。美国心理学家斯特朗1927年编制。其方法:先编制涉及各种职业、学校科目、娱乐活动及个体类型的问卷,然后结合评定能力和特征的量表,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群施测,比较他们与一般人的反应,挑...
斯特鲁普色词测验(Stroop Color Word Test)
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根据斯特鲁普效应原理,检查以不同颜色书写代表颜色名称的名词时,被试克服字体颜色的影响,对这些名词进行命名的能力。测验一般分成三部分:(1)对颜色点图的快速命名;(2)快速诵读...
斯特泽尔
斯特泽尔(Jean Stoetzel,1910—)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生于法国孚日省。早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37年获哲学教师资格证书。194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波尔多大学、巴...
斯腾伯格
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49—)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的构建者。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枫林镇。1972年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75年于斯坦福大学获...
斯腾伯格智力信息加工理论(Sternberg'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of intelligence)
美国心理学家R. J. 斯腾伯格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现代智力因素理论只是一种对智力特质的描述,而缺乏对智力活动过程的说明。想弄清智力的本质,必须对智力活动过程进行组成要素分析。1981...
斯托特
斯托特(George Frederick Stout,1860—1944) 英国心理学家。生于英国德汉姆的南希尔兹。1881—1883年入剑桥大学学习,师从J. 沃德,1885年获文科硕士学位...
斯扎茨
斯扎茨(Thomas S. Szasz,1920—) 美国精神病学家。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38年移居美国。1944年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后在芝加哥大学和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病...
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
亦称“塞纳托斯”。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与“生的本能”相对。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即走向死亡)的本能。
死地则战
“死地”指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否则,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在“死地”上,要充分利用士卒陷于绝境时的求生心理,来瓦解敌军士气,激励我军士气。《孙子兵法·九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死缓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of death with reprieve)
在中国,指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的心理特征。主要围绕生与死展开,求生的强烈欲望与对死亡的恐惧是制约其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1)庆幸。原有的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心理有所缓...
死刑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death penalty)
被判处死刑,等待执行的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恐惧绝望。严重的甚至出现面色苍白、茫然失措、战栗虚脱、两腿发软、不能行走等状态,或目光呆滞、思维迟钝,或不思饮食,无法入睡,陷入极度恐惧、焦虑...
死刑威慑效应(deterrent effect of death penalty)
执行死刑对阻止其他具有犯罪动机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起的震慑与儆戒作用。西方学者有关的实验研究的结论不一。有的认为,死刑对阻止他人犯罪具有暂时的威慑效应,有的则认为无威慑效应。中国学者认为,从宏观...
四R(four R's)
一译“四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倡导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包括:(1)责任感(responsibility),教育儿童认识自己的责任;(2)尊敬待人(respectfulness),培...
四边形疗法(quadrangular therapy)
婚姻治疗方法。由4个人参与,包括夫妇双方及其各自的治疗者。其中两位治疗者为这对夫妇的促进者和示范者,在治疗过程中为他们做一些具体的示范。该治疗不仅可使当事人从自己一方的治疗者那里得到帮助,而且可...
四变换群(INRC group)
运算可逆性的整体结构形式。原为现代代数学的术语,皮亚杰引入形式运算思维的研究,作为形式运算阶段的一种认知结构。可逆性包括逆反性(N)和相互性(R)。在群集运算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可逆性的两种...
四参数逻辑斯蒂模型(four-parameter logistic model)
项目反应理论的一种模型。其表达式为\(P_i(\theta)=c_i+(r_i-c_i)\frac{e^{Dai(\theta-bi)}}{1+e^{Dai(\theta-bi)}}\),比三参...
四次幂极大旋转(quartimax rotation)
正交旋转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将因素负荷矩阵全体元素的平方的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素负荷矩阵的简单结构准则。即经过正交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B=(b_{ij}\)应当使\(S^2=\frac{1}{p...
四端
孟子关于人生来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的学说。《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四二一综合征(four, two and one syndrome)
独生子女(1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4人)与父母(2人)的溺爱下形成的一种生活奢侈、品性不良的病态现象。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加和家庭对独生子女抚养、教育方式的不当而出现。并非独生子女先天固有,而...
四方联席会议(Соединенный съезд АН СССР АМН СССР АПН РСФСР и МО СССР и РСФСР)
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全苏和俄罗斯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于1962年5月联合举行的会议。与会者有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会议强调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提...
四分位差(quartile deviation)
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数。一组数据的第一个四分位数\(Q_1\)与第三个四分位数\(Q_3\)之间距离的一半,记为\(QD\)。即\(QD=\frac{Q_3-Q_1}{2}\)...
四分位数(quartile)
一译“四分位点”、“四分点”。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分位数的一种。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然后把它们划分为频数相等的四部分,而出现的三个分位点。其中最小的一个分位点记为Q1,它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数...
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
分位数间距的一种。第一个四分位数\(Q_1\)与第三个四分位数\(Q_3\)之间的距离,记为\(QR\)。即\(QR=Q_3-Q_1\)。请注意四分位数间距与四分位差的区别。参见“四分位数间距”...
四格
① 中国古代绘画心理思想用语。为评论绘画艺术的四条审美标准。唐张怀瑾首先把画分为“神”、“妙”、“能”三品;其后朱景玄又加“逸”品(《唐朝名画录·序》);北宋黄休复则将“逸”品放在首,构成“逸”...
四机
指军事活动中的四种“关键”。《吴子兵法》提出:“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意即将领须有掌握士气、利用地形、运用谋略、增强战斗力等四方面的能力。
四诫
将领应注意合理运用的四项心理品质。《黄石公三略·上略》:“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诫也。”深谋远虑,沉着勇敢,是将帅应该重视的;合于利而动,当发怒则怒,是将帅应...
四绝
孔子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正确学习态度。《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学习过程中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专横,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真假,获得真知灼见。
四梦
佛家关于梦的一种分类。即把梦划分为四种类型。《法苑珠林·眠梦篇·三性部》引《善见律》:“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梦;二、先见梦;三、天人梦;四、想梦。”由于体内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引起“四大...
四气调神
心理调适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内经·素问》专辟《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
四失
四种偏颇的学习类型。《学记》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其言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所谓“失则多”,...
四十岁过渡(forty-year transition)
个体由成年初期向成年中期转变的适应过程。40岁是分界年龄,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临着许多需要重新适应的任务或课题:(1)生活变化的适应。人到中年,尤其接近更年期,是人生由生长、发育、成熟过渡到逐...
四体液说(four-fluid theory)
古希腊名医、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的体质学说。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性质不同的来自不同器官的液体。脑有粘液。有冷的性质,失去粘液者会患癫痫病。肝脏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朋汁,有渐温的性质...
四欲四恶
四种欲求与四种憎恶之事。《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即按欲恶维度,把人的欲求划分为四组,即“忧劳—佚乐”、“贫贱—富贵”、...
四诊心法
利用望、闻、问、切的手段来探求病人病情的方法。《黄帝内经》早已为这种诊法奠定基础。《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医宗金鉴》关于“四诊...
似本能(instinctoid)
亦称“类似本能”。人特有的心理潜能和高级需要。既是人体的遗传构成,又是人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随着物种的进化,高等动物必然会产生一些更高级的需要.它们在某种可察觉的...
似本能需要(instinctoid need)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马斯洛用以区分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很少受生物本能和本能的动机影响,但易受文化、教育等环境的影响。按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
似动现象(apparent movement phenomenon)
亦称“似动知觉”。运动错觉的一种。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的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位置向后面一个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在其实验中观察到,为其开始建立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和创建格式塔心理...
似动知觉(apparent motion perception)
即“似动现象”。
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
一译“或然比”。信号检测论实验中被试反应指标。信号(\(SN\))引起的特定心理感觉的条件概率\(P(SN)\)与噪声(\(N\))引起的条件概率\(P(N)\)之比。用\(\beta\)表示(...
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
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由似然比构造的统计假设检验。耐曼和皮尔逊1928年首次提出利用似然比获得统计量的一般方法。若总体\(\xi\)的分布密度函数是\(f(x;\theta)\),\(theta\...
似是型人格(as if personality)
亦称“假想人格”。病态人格的一种。其特点是:表面上似有前后一贯的独立人格,社会适应良好,能进行人际感情交流,但实质并非如此。属此人格类型者并不具备稳定、独立的人格,其情绪和行为受外界环境左右;对...
饲前行为(pre-feeding behavior)
豢养动物在规定给食时间接近时的不安定状态。如动物园中的狮、虎等,当饲养员推着载肉的车走近时,立即起身在靠近铁栅处来回走动。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饱餐后不再出现。
松本亦太郎
松本亦太郎(1865—1943) 日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日本群马县高崎市。189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89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师从斯科里普彻,1899年以论文《听觉空间的研究》获哲学...
松迪
松迪(Lipot Szondi,1893—1977) 原籍匈牙利的瑞士精神病学家。生于匈牙利尼特拉。1919年于布达佩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任保罗·兰施堡医院神经精神病学助理医师和布达佩斯...
松果体(corpus pineale)
亦称“松果腺”。丘脑上部的一个结构。过去被认为是退化器官。现已发现,它能产生两类激素:一为吲哚类,为黑色素紧张素,对鱼类、两栖类动物,能促使其皮肤色素细胞色素颗粒集中,使皮肤颜色变浅,对哺乳类动...
松奈错觉(Zöllner illusion)
方向错觉的一种。松奈186()年首次发现。一组平行线受到许多方向不同的平行线的影响,使它们看起来不平行了的现象(如图)。
松散群体(diffusion group)
处于低级水平的群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式群体的低级阶段,特点是没有被成员认同的统一的价值目标与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是直接情绪性的,没有以共同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为中介,成员的群体意识差、聚合力...
宋钘
宋钘(约前382—前300) 亦称“宋牼”、“宋荣”、“宋荣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宋尹学派代表人物,与尹文齐名。宋国人。齐宣王时与尹文、彭蒙、慎到同在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汉书·艺文志》称“其言...
诵读困难(dyslexia)
阅读障碍。儿童智商正常甚至较高,但很难学会读书的现象。因先天或遗传因素所致。患者有脑功能障碍,但视觉、听觉和智力等都正常。可分为两种:一是听觉性诵读困难,特点是语言机能发育较晚,造成表达性说话缺...
诵读困难儿童(dyslexic children)
通常指阅读中存在困难,阅读水平与个体智能发展不相称的异常儿童。世界神经学联合组织的研究小组于1968年确定这一概念,但研究者众说纷纭,至今未被普遍接受。常见症状有:复述多音节词困难;对字母和数字...
𠳼(sone)
响度单位。1𠳼被定义为1000赫兹标准纯音的声压级在阈上40分贝时的响度,若一个声音的响度被判断为1𠳼的N倍,则该声音的响度就是N𠳼。
搜查心理(mind in search)
执行搜查任务的侦查人员与被搜查对象在搜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相互影响。(1)被搜查对象的心理。搜查对象在被搜查时,处于恐惧被动、消极防卫、高度戒备状态,并采取种种抵制搜查的行为。如紧张恐惧,伪装镇...
搜查心理对策(psychological countermeasure of search)
执行搜查任务的侦查人员为查获犯罪嫌疑人或搜集犯罪证据,针对案情和被搜查对象反搜查的心理特点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有:(1)搜查前的心理准备。搜查人员根据案情和被搜查人的基本情况,对被搜查人或犯罪...
搜索模式(searching model)
K. I. 福斯特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字词识别模式。该模式认为,词的认知是通过搜索过程实现的。当一个词被呈现时,个体首先根据词的知觉特性在心理词典的词条的整个集合中去选择一个子集。然后对该...
搜索模型(search model)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理论假设。美国心理学家S. 斯腾伯格1969年提出。该模型认为,短时记忆是通过搜索和比较过程实现信息提取的。其搜索过程在加工方式上,分平行搜索和系列搜索两种。前者指个体同时从短时...
苏格兰学派(Scottish school)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形成于苏格兰的哲学心理学学派。以T. 里德为首,并由D. 斯图尔特和T. 布朗继承和发展。反对英国联想主义,尤其反对休谟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认为休谟怀疑灵魂的存在是违反常...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 苏联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生于乌克兰一农民家庭。1936—1939...
苏黎世学派(Zurich school)
见“分析心理学”。
苏联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психологии AH CCCP)
苏联心理学综合性研究中心。前身为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心理学分部。1971年改现名。隶属科学院哲学法学部。首任所长洛莫夫。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心理学理论、心理的生理基础、工...
苏联心理科学(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в СССР)
书名。苏联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出版。分两卷,共收录论文39篇,全面反映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科学的成就。所收论文分几类:(1)某学派代表人的代表作,如列昂节夫的《人类心理研究中的历史观》...
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与现状(Развитие и состояние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й науки в СССР)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主编。苏联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75年出版。为苏联《心理学基础》丛书第二卷。共三编21章。第一编考察十月革命前俄国进步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阐述苏联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苏联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мышления в совемской псхож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肖洛霍娃编。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6年出版。该书旨在揭示思维心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试图总结苏联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收录12篇论文,论述以下问题:(1)...
苏联心理学会(Общество психологии СССР)
联合苏联心理学家的科学组织。1957年在莫斯科成立。1989年解散。创始人和首任会长斯米尔诺夫。主要任务:组织和协调全苏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组织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和著作,培训青年心理学家等。最...
苏联心理学史(history of Soviet psychology)
1923年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确立至1989年苏维埃政权解体,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分四个时期。(1)十月革命胜利至1931年,为探索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改造旧心理学的时期。以切尔巴诺夫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心理...
苏联心理学中的反射论(Теория рефлексо в советской псхологии)
苏联心理学理论。苏联各心理学流派共同的基础概念。经谢切诺夫、别赫捷列夫、巴甫洛夫和阿诺兴几代人的努力,形成现代较完整的理论。谢切诺夫在与唯心主义心理学的斗争中确定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将笛卡儿创立...
苏联心理学中的反映论(теория отражения в советской псхологии)
苏联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心理依赖于环境和客观现实,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有认识的、情绪动机的和个性特点等形式,有感觉的、知觉的、记忆的、思...
苏联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Философ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в советской психологии)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布季洛娃著。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本书的出发点是,心理学探讨心理的本性,应与哲学相联系。全书按历史线索总结十月革命至1971年苏联心理学关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论战...
苏轼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县判官。熙宁时,反对...
诉求(appeal)
指使用语言或文字与人沟通时的一种姿态,也是具有激起他人情绪或欲望作用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希望以某一消息或行为中蕴含的潜在价值或诱因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博得人们的同情,并获得人们的支持或帮助。它常作为...
诉讼参与人互动(interaction among litigant participants)
刑事诉讼的参与人在诉讼中的相互影响。集中表现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在中国,主要有下列特征:(1)在审判中,各方人员的交互影响由每个人具有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和法律地位决定。(2)审判中,诉讼参与人必须...
素朴
先秦老庄道家关于人性的用语。《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明自然之道;“抱朴”,守自然之德。意谓人性要保持少私寡欲或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状态。《庄子·马蹄》云:“夫至德之世,...
素丝说
春秋时墨子主张天生人性如素丝而无所谓善恶的观点。《墨子·所染》篇:“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强调本无善恶的人性...
素质(diathesis)
亦称“禀赋”、“天资”、“天赋”。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特征等。研究认为,可能包括脑和感觉器官的微观结构、大脑皮层细胞...
素质犯罪人(dispositional offender)
与“环境犯罪人”相对。广义指因受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影响而实施犯罪行为者。其中心理素质包括气质类型、人格倾向、人格障碍、精神病理因素等。其理论代表为奥地利学者伦兹的犯罪生物学。此类犯罪人的犯罪...
速读(speed reading)
“快速阅读”的简称。指从课文中迅速而有效地提取有用信息的阅读。它不是只求时问上的快速浏览,而是重视质量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读者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概念进行综合加工,对有关的事实和结...
速度-准确性操作特性(speed accuracy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AOC)
操作速度与操作准确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操作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互相影响。以反应时为横轴,以准确性为纵轴可描绘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其典型形态如图1所示。曲线表明:(1)在同样的条件下,速度和准确性之...
速度-准确性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
反应时实验技术。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即追求速度会降低准确性,而要提高准确性,又会牺牲速度。反应时研究中新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奥斯1975年做了一个实验:呈现视觉刺激,每呈现某一个特...
速度-准确性实验法(speed-accuracy experimental method)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雷彼特设计并用于成人信息加工速度的研究,后为布鲁尔和E. E. 史密斯运用于信息加工速度的发展研究。通过简单任务操作如选择反应,让被试自动检测自己反应的正确或错误,以检验速度...
速度测验(speed test)
一译“速度考试”,亦称“限时测验”。以操作速度为成绩指标的测验。与“难度测验”相对。主要测量被试在限定时间内正确答题的数目,以此作为他反应快慢的指标,也可限定必须完成的工作量,记录他所使用的时间...
速度错觉(error of speed estimation)
驾驶员对所驾车辆速度的错误知觉。驾驶员对车辆速度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倾向性,特别是在高速、长距离行驶的状态下。N. 施米特和蒂芬在“车速减半”实验中,要求驾驶员先将汽车加速到某一规定速度(...
速度分数(rate score)
速度测验中所获分数。按单位时间内做对题目的数量计算。
速度感(sense of speed)
个体完成有时间(或单位时间)要求的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门化知觉。在长期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是脑和身体各器官(包括平衡器官、运动器官)活动的整体产物,周期性运动项目(如跑步、滑雪、划船等)和非周期性...
速度恒常性(velocity constancy)
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当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个体对速度的知觉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
速度考试(speed test)
即“速度测验”。
速度应激(speed stress)
由工作速度不合理引起的紧张而带有压力的情绪状态。具体地说,当工作速度高出一定限度时,工作会变得非常紧张,疲劳显著增加,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工作速度过低,工作者除产生强烈的单调感外,会由于连续不断的...
速示器(tachistoscope)
视觉实验仪器。在知觉、记忆和学习等实验研究中,常用于高速度呈现各种视觉刺激。冯特曾指出良好速示器应达到的标准:(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刺激呈现之前,被试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照...
速水滉
速水滉(1876—1943) 日本心理学家。生于日本岗山县。1900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系,并获博士学位。先留校任心理学实验室助手,后在山口高等学校、山口第一高中任教授多年。192...
宿舍密度(density in dormitory)
宿舍空间中每单位面积居住者人数的量度。有研究表明,它是导致人们对宿舍环境产生拥挤体验的重要因素。宿舍居住密度高,居住者会感受到拥挤压力。密度水平相似,由于宿舍空间安排不同,某一时刻使用宿舍内公共...
宿舍设计(dormitory design)
对集体宿舍内居住空间的安排。包括对卧室、浴室、起居设施、通道和门厅等各个部分的设计。鲍姆和威林斯研究了三种典型的宿舍:(1)传统的长廊式宿舍,一条可供两人并排行走的长廊两侧,设有17到22间双人...
嗉囊乳(crop milk)
某些鸟类哺育后代期间嗉囊产生的分泌物。如雄性和雌性的斑尾林鸽的嗉囊都能分泌这种乳汁。嗉囊是食道的膨大部分,在幼雏孵出之前就开始膨大,以后上皮细胞脱落,分泌嗉囊乳。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受体内催产激素和...
塑造(shaping)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术语。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原理,以一系列连续渐进的方式建立个体新行为的过程。连续渐进的具体做法:将要训练的行为进行细分,排好步骤,通过不断强化趋近目标的反应,对个体出现的适宜行为及时...
酸葡萄文饰作用(sour grape rationlization)
见“文饰作用”。
算法(algorithm)
问题解决策略的一种。问题解决方法的精确描述或解题规则。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算法若一个问题有算法,则只要按照其规则描述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保证以有限的步骤获得问题的解,而不管问题解决者是否理解了该...
算法-启发式理论(algorithmic-heuristic theory)
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理论。俄罗斯心理学家兰达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该理论认为,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合理思维方法或模式,算法式模式和启发式模式为两种基本形式。算法并...
算法语言(algorithmic language)
人工语言的一种。为表达解题算法而设计的、主要是面向解题过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如AIGOL68语言就是1968年规定的用来表达解题算法、实现解题过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AIGOL为alg...
算术平均数(arithemetic mean)
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基本公式是\(算术平均数=\frac{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数}\)。在对总体进行观测而得到的样本资料时,其计算公式有两个基本形式:(1)简单算术平均...
算术问题类型(type of arithmetic problem)
根据第一标准对算术题所分的类别。其标准有对数学的操作方式、图式类型以及问题的语意因素。T. P. 卡彭特等人依据问题的语意描述方式将算术问题分为三类:变化型问题(增加或减少)、合并型问题和比较型...
随发事件(contingency)
空间或时间上的联合事件。同时或继时发生的两种行为模式之间、一种刺激与一种行为模式之间、同时或继时发生的行为模式与强化物之间,都会形成持久的联系。随发的强化物在工具条件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有时可以说...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在样本空间\(\Omega\)的全部事件集上的一个实值函数。通常随机变量用大写字母\(X,Y,Z\)等表示,或者希腊字母\(\xi,\eta,\zeta,\cdots\)等表示。分离散型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random variable)
概率论术语。随机变量重要特征数。随机变量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sqrt{D(X)}\)或\(\sqrt{Var(X)}\)。用于说明随机变量的波动性或离散程度。参见“随机变量方差”。
随机变量独立性(independence of random variable)
概率论术语。设\(X_1,X_2,\cdots,X_n\)是\(n\)个随机变量,若对任意实数\(x_1,x_2,\cdots,x_n,P(X_1<x_1,X_2<x_2,\cdots,X_n<...
随机变量方差(variance of random variable)
概率论术语。随机变量重要特征数。用于说明随机变量取值的波动性或离散程度。若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E(X)\)存在,且\(E(X)-E(X)^2\)存在,则称\(E(X)-E(X)^2\...
随机变量条件分布(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random variable)
概率论术语。条件分布用于非独立随机变量的研究中。以二维情形为例,设\((X,Y)\)是一个二维随机向量,它的联合分布函数为\(F(x,y)\)。则在已知\(Y=y_0\)的条件下,\(X\)的条...
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
亦称“概率抽样”。抽样的一种。按照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方法。所谓随机化原则就是指每个对象在抽样前,都有同等可能性被抽到,不带主观性地抽取样本。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叫随机样本。根据随机化原则...
随机点实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
立体视觉研究技术。为研究立体视觉用随机点模式组成的立体视觉图。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朱尔斯1960年首先设计:先用计算机制作两张相同的随机点图,再将两张图片的一定区域沿水平方向作少许相反方向的移动,在...
随机分层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实验设计类型。根据被试某些特征分层,然后在某一层级对被试配对并随机分配作不同实验处理的设计。该设计属于相关样本设计,要求层级间的被试尽量不同,而层级内的变异要小。将层级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以估...
随机化(randomization)
实验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实验单位的组成、实验单位安排到不同的组、实验处理的分配及实验中各个试验的顺序等都要随机确定。随机化有利于干扰变量的控制,因为它将有无关差异(即干扰变量产生的变异)的对象(...
随机化不完全区组设计(randomized incomplete block design)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一种。详见“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实验设计的一种。该设计满足以下条件。(1)先将实验单位按某“干扰源”(指可能影响到实验单位不具备同质性的潜在变异源)划分为6个区组,使得在同一区组内的实验单位具有同质性,不同区组之间相对干扰源的...
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一种。可记为\(RCB_p\)设计,\(p\)为水平个数。详见“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矩阵(random matrix)
矩阵的一种。若关心的随机向量是\(Y=[Y_1,Y_2,\cdots,Y_p]\),对随机抽取的\(N\)个样品进行观测,便可得到\(N \times p\)阶矩阵则称\(Y_{N \times...
随机事件(random event)
简称“事件”。(1)描述性定义。对随机现象进行观察或实验(或试验)得到的任一个可能结果。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如,从生产线上随机抽检一个产品,观察其是否合格。可能结果有\(...
随机试验(random experiment)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随机现象进行的大量重复观测。开展统计分析的基础。概率统计需要对某随机现象进行大量的重复观测,或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观察其结果,才能获得统计规律性的认识。任何随机试验都包含试验条...
随机数字表(table of random digit)
随机抽取样的最简便工具。由计算机程序生成出来的一种数字表。表中每个数字的产生完全随机化,也即任一个数字都是从0~9中绝对同等可能地抽取的。利用随机数字表可得到一个简单随机样本。如,一个有限总体共...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亦称“偶然误差”。实验误差的一种。在实验与观测中因实验或观测精密度有限等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观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偏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固定,可增大观测值,也可减少观测值,又不可能对实...
随机现象(random phenomenon)
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观察或者试验会得到不同结果的现象。这类现象预先无法肯定某个结果是否发生。分大量性随机现象和个别随机现象。前者指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可重复出现的随机现象,它可重复多次乃至无穷次的观...
随机向量(random vector)
概率论术语。若有\(n\)个随机变量\(X_1,X_2,\cdots,X_n\)定义在同一个样本空间\(\Omega\)上,产生一个\(n\)维随机变量\(X=X(X_1,X_2,\cdots,...
随机向量方差(variance of random vector)
设有随机向量\({Y}'=[Y_1,Y_2,\cdots,Y_p]\),记分量\(Y_i\)与分量\(Y_j\)之间的协方差为\(\sigma_{ij}=Cov(Y_i,Y_j),(i,j=1,...
随机向量均值(mean of random vector)
设有随机向量\({Y}'=[Y_1,Y_2,\cdots,Y_p]\),且各分量的数学期望\(E(Y_i)=\mu_i(i=1,2,\cdots,p)\),则随机向量\(Y\)的均值为\(E(Y...
随机向量相关矩阵(correlation matrix of vector)
矩阵的一种。若\(p\)维随机向量\({X}'=[X_1,X_2,\cdots,X_p]\),\(X\)的相关矩阵定义为\(R=[\rho_{ij}]_{p \times p}=\begin{b...
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
样本的一种。根据随机抽样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若总体为\(X\),在相同条件下对\(X\)进行\(n\)次独立观测而得到的样本,记为\((X_1,X_2,\cdots,X_n)\),即为随机样本。...
随机追踪(random tracking)
追踪系统的输入为随机函数形式的追踪操作。通常用低通滤波白噪声信号作高随机输入,也常使用由多个正弦波叠加而成的相对不规则的信号作随机输入。随机输入很难预测,因为人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三个正弦波叠加成...
随机组设计(random group design)
实验设计类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样本,接受不同实验处理的设计。依据样本理论,该设计的各样本在实验处理之前,其作业观察值的平均数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即各随机组在未接受不同实验...
随厥形化,而运其机
清刘智关于人的形体与心理发生、发展和形成问题的心理观点。其言云:“灵活为物,包备万性。与种俱存、与胎俱生。随厥形化,而运其机。俟其体全,而著形迹。”(《天方性理·本经·总述小世界身性显著之由》)...
随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
亦称“有意识记”。识记的一种形式。与“不随意识记”相对。任务和目的明确,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有时还需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进行有意识记时,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把注意力专注在识记对象上,是一种艰...
随意想象(voluntary imagination)
即“有意想象”。
随意行为(voluntary behavior)
由意志控制的行为。由于无法确证动物是否具有意志,只能从进化论的观点来推断。多数习性学家认为,进化是连续的,人类的随意行为在动物身上可以找到痕迹。但有关本质的争论仍未解决,即有的科学家采取二元论观...
随意型购买行为(buying behavior of random type)
即“不定型购买行为”。
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
受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的运动。动物和人行为活动的基础。区别于先天的不受意识支配的心跳和眨眼等不随意运动。人的随意运动受不同部位的脑区,如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等的调节,...
随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
即“有意注意”。
髓板(medullary lamina)
纤维板。在中枢神经系内,作为神经核群间的分界,分隔神经核的各部。如存在于丘脑内的内髓板,呈Y形,把丘脑的灰质天然地划分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又如豆状核,被核内的内侧、外侧两个白质的髓板分...
髓鞘(myelin sheath)
裹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的结构。分成许多节段。各节段间的缩窄部称郎飞氏结。每一结间体的髓鞘由一个许旺氏细胞的胞膜融合,呈同心圆状包卷轴突而形成,在电镜下呈明暗相间的同心状板层。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和蛋...
髓质(medullary substance,medulla)
大脑和小脑中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结构。大脑髓质内神经纤维的长短和方向不一,可分为三类:(1)连合系,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如胼胝体等;(2)联络系,本侧半球内部各回和叶间的联络纤维,短的联系相邻脑回...
碎石检验(scree test)
根据碎石图来决定因素数的方法。R. B. 卡特尔提出。在主轴因素法中,公共因素的方差贡献等于该因素对应的特征根的值,计算累积方差贡献率可用计算累积特征根百分比来代替,甚至可通过直接观察特征根的变...
碎石图(scree plot)
变量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从大到小排列后,以序数为横坐标,特征根为纵坐标绘制成的点图。用于决定因素个数。参见“碎石检验”。
隧道视觉(tunnel vision)
驾驶员的视区收缩到前面的目标上。视野或边缘视觉范围大大减少,对驾驶安全有潜在危险。车辆高速行驶时,驾驶员越注视远方,视野越窄,注意随之集中于景象的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容易出危险。受驾驶员个性、经...
隧道现象(tunnel phenomenon)
见“β-运动”。
孙膑
孙膑(约前390—前305) 战国中期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人。孙武后世子孙,其名久佚,因受过膑刑(砍掉膝盖骨),史称孙膑。与庞涓同任于魏,受忌遭谗,而被膑刑。后在齐国为田忌赏识,荐为军...
孙膑兵法
书名。战国时军事理论著作,孙膑著。《汉书·艺文志》有著录,称《齐孙子》,后失传。今本《孙膑兵法》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的整理本,多处缺损。该书含有丰富的军事心理思想。在将领的心...
孙国华
孙国华(1902—1958) 中国心理学家。字晓孟,山东潍县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芝加哥大学学习,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任...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年好学,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长年隐居太白山、终南山等,终身不仕,著述传学,专心采药治病,对贫富贵贱...
孙武
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后因内乱,到吴国,由伍子胥推荐,献兵法十三篇给吴王。为吴王之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战功。后世尊为“兵...
孙子兵法
书名。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军事学家孙武著。该书写成于周敬王八年(前512)以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其传世十三篇。今本三卷,十三篇,共7200余字。该书是中国现...
损害商数(damage quotient,DQ)
亦称“损伤指数”。霍尔斯特德在分析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结果中提出。指将被试划为异常者(或属于病损者)的分测验数与被试作答的分测验总数之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为:\(DQ=\frac{划入异常的测验...
损伤指数(impairment index)
即“损害商数”。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若分布的参数\(\theta\)的可能变化范围是\(\Omega\),定义一个由\(\Omega \times \Omega \to R_1\)的二元非负实值函数\(L(\theta,a)\),...
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muscle fiber)
细小的骨骼肌纤维。位于肌梭内。比梭外肌纤维细小得多。中间段肌浆较多,肌原纤维较少,含有许多细胞核。这些细胞核有的堆聚在一起,使中段膨大成核袋,有些则不膨大,在中间排列成链状,分别称为核袋肌纤维和...
梭外肌纤维(extrafusal muscle fiber)
亦称“骨骼肌纤维”。梭内肌以外的肌纤维。受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内细胞所发纤维支配。平行排列,组成骨骼肌。骨骼肌一般附在骨骼上,可随人的意志而收缩,少数附着于皮肤,如面部的表情肌...
梭形细胞(spindle cell)
大脑皮质上的神经元。数量较少,为多极神经元。大小不一。大的主要分布在皮质深层,胞体梭形,细胞长轴与皮质表面垂直,树突自细胞的上、下端发出,上端树突多达皮质表面,轴突自下端树突的主干发出,进入髓质...
梭子技术(shuttle technique)
完形疗法治疗技术。使患者的注意从一种活动或体验转向另一种活动或体验的方法。如要求患者先体验过去的某种经历再回到此时此地,或对其自身人格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特点进行体验(采用让患者自己轮流扮演自己不同...
缩阳综合征(koro syndrome)
亦称“缩阳症”、“缩阴症”。特定物体恐惧症的一种。以恐惧生殖器、乳房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缩入体内致死的恐惧性焦虑发作为特征,与文化相关。可散在发生,更常见的是呈流行性。一旦首例发症,其余接踵而至。文...
所罗门四组设计(Solomon four group design)
实验设计类型。包括随机化前后测两组设计与随机化后测两组设计的组合设计。特点是将“有无前测验”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将此变量造成的变异数部分从总变异数中排除出去,以更精确地检验实验处理产生的影响是...
所染不当
意指不良环境的影响对人性发展十分有害。《墨子·所染》:“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其“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从君主治国的角度出发,认为要实现治国安邦,关键在于周围的臣...
所说者善之
意思是不在于劝说的人说得多么好,而在于所劝说的对象认为好。语出王充《论衡·逢遇》:“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若被劝导者认为劝说的人说得好,则易接受其意见,因而劝导的效果就...
索科洛夫
①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索科洛夫(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ич Соколов,1894—1962) 苏联心理学家。192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之后在中央国民教育干部学院、莫...
索利斯比率(Thouless ratio)
见“恒常性指数”。
索洛维耶夫
索洛维耶夫(Ив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оловьев,1902—1986) 苏联心理学家、缺陷学家。192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29年结业于维果茨基指导的研究班。1930年起在苏联...
索取型(getting type)
阿德勒提出的一种不良的人格类型。此类人喜依赖他人的劳动,向他人索取自己所需的一切。
索绪尔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瑞士语言学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生于瑞士日内瓦。先后就读于日内瓦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曾任教于巴黎高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