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L

拉德-佛兰克林颜色学说(Ladd-Franklin color theory)

颜色视觉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拉德-佛兰克林1892年提出。该学说认为,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眼睛的机能得到分化和完善。视觉对光线敏感性首先分化是区分黑、白两色,随时间推移白再分化为蓝、黄两色...

拉德金娜-柯特斯

拉德金娜-柯特斯(Надежд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Ладврина-Корс,1889—1963) 女。苏联比较心理学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科学功勋活动家。1916年毕业于莫斯科高等女子训...

拉丁方设计(latin square design)

实验设计的一种。采用循环法来平衡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实验设计。最早由英国统计学家R. A. 费希尔提出。首先用于农业生产实验。其特点:由p个拉丁字母排成的一个p行和p列的方阵,每个字母在每一...

拉丁美洲心理学史(history of Latin American psychology)

1898年皮内诺在阿根廷创立拉丁美洲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拉丁美洲心理学研究的开始。初期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法国心理学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受美国心理学的影响。古巴心理学自1959年...

拉加什

拉加什(Daniel Lagache,1903—1972)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生于法国巴黎。1924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8年通过哲学教师衔考试。后又从事医学和...

拉康

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1901—1981)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代表。生于法国巴黎。1919年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同时在巴...

拉克尔

拉克尔(H. Peter Laqueur,1909—1979) 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多重家庭治疗的创始者。生于德国。在荷兰长大并接受教育,于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到美国纽约,...

拉列

拉列(Mihai Ralea,1896—1964) 罗马尼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在布加勒斯特大学结业后,赴巴黎进修,先后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和文学博士学位。返回罗马尼亚后,...

拉马克

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Monet Lamarck.1744—1829) 法国生物学家,早期生物进化论者。生于法国索默省的巴桑丁。曾任法国国立自然博物馆动物学教授。原本研究植...

拉马克演化论(Lamarckian theory of evolution)

关于动物身体器官演化的理论。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800年首次提出。认为动物器官有四条演化规律。参见“拉马克”。

拉塞尔吸烟原因问卷(Russell's Reasons for Smoking Questionnaire,RRSQ)

临床量表。英国伦敦大学M. A. H. 拉塞尔等1974年编制。主要用于吸烟原因测查,以便干预。原有34个条目,后修改为24个条目,分别隶属于社会心理和药理两个维度。分为八个分量表:心理意向、手...

拉什利

拉什利(Karl Spencer Lashley,1890一1958)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早期行为主义者。生于美国西部弗吉尼亚戴维斯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时,任华生的助手,1915年于...

拉什利和克雷丘夫斯基理论(Lashley-Krechev-sky theory)

见“辨别的非连续累加理论”。

拉什式孤独感量表(Rasch-Type Loneliness Scale,RTLS)

测量孤独体验的工具。荷兰心理学者吉维得等人1990年编制。量表将孤独感分为三个维度:(1)强度,即感受到人际匮乏的性质与程度;(2)时间,即孤独感维持时间的长短;(3)情感特性,即缺乏高兴、喜爱...

拉希模型(Rasch's model)

即“单参数逻辑斯蒂模型”。

拉伊

拉伊(Jean Maurice Lahy,1872—1943) 法国心理学家,法国应用心理学的开拓者。生于法国纪龙德的拉雷奥尔。毕业于巴黎高等研究实习学校。1907年任职于瓦尔德马思省的犹太城...

拉扎勒斯

① 莫里茨·拉扎勒斯(Moritz Lazarus,1824—1903)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于德国波森省费恩。历任瑞士伯尔尼大学、柏林皇家军事学院、柏林大学教授。深受赫尔巴特的影响,认为...

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一种蛋白质酶。能分解某些过氧化物的分子,使之成为不能溶解的盐。通过微电极或微电泳技术注入脑中,被轴突和终钮吸收,再通过轴浆的逆流到达单一神经元各组成成分,使其蛋白质氧化。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

来访问题(presenting problem)

心理治疗过程中,促使来访者到治疗门诊来求助的问题。可能成为治疗所针对的问题;也可能不作为治疗所针对的主要问题,而仅被治疗者看作探究真正问题的出发点。因为它们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着的才是真...

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即“咨客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其实践、含义与理论(Client-Centered Therapy: Its Current Practice, Implications and Theor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著。美国波士顿霍顿一米夫林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首次阐述来访者中心治疗。涉及以个人为对象的个别治疗、游戏治疗、团体治疗、组织管理与领导,以及以学...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Leipzig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由原有的5个实验室扩建而成。除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外,还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学习心理学,并创办《哲学研究》杂志,刊登...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hniz,1646—1716) 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客观唯心主义者、科学家,近代德国理性心理学的始祖。生于德国莱比锡。1661年在莱...

莱德

莱德(George Trumbull Ladd,1842—1920)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普赖恩维尔。1864年毕业于美国西部保留地学院。1869年毕业于安多佛神学院,曾在俄亥俄州...

莱维-布律尔

莱维-布律尔(Lucien Lévy-Bruhl,1857—1939) 法国人类学家。生于法国巴黎。1884年于巴黎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895—1939年任职于巴黎大学。致力于研究原始人的心...

莱文森性别角色理论(Levinson's gender-role theory)

性别化理论。心理学家莱文森提出。该理论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两个互相独立、互相联系的行为丛,即男性化行为丛和女性化行为丛。前者主要是关于胜任感方面的,如计划、组织及取得成就的能力。后者主要是关...

莱辛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 德国启蒙运动作家、评论家和美学家。17岁入莱比锡大学。后曾在柏林任报刊编辑。1767年任汉堡民族剧院剧评和顾问。在...

莱茵

莱茵(Joseph Banks Rhine,1895—1980) 美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灵学之父”。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滑铁卢。最初从事牧师工作,不久因觉得宗教研究缺乏客观性,转向科学活动。...

赖思考拉-瓦格纳条件作用理论(Rescorla-Wag-ner theory of conditioning)

赖思考拉和A. R. 瓦格纳1972年提出。认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表征是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连接而联合起来的。训练之前这种联合的力量为零。条件刺激的表征与无条件刺激的表征配合时,便增加兴奋价...

兰道环视标(Landolt ring)

亦称“C形视标”。用于测定人眼视敏度的环形视标。兰道设计。其开口和字体黑线条的宽度为字形圆直径的1/5。按标准测试距离5米,标准视标的视环圆直径严格规定为7.3毫米,视标的开口和字体线条均为1....

兰格

兰格(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анге,1858—1921) 俄国最早的心理学家之一,俄国实验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后赴德国师从冯特,回国后任敖得萨大学教授。主张...

兰克

兰克(Otto Rank,1884—1939)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中学毕业后追随弗洛伊德,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任秘书。1912年获维也纳大学德语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与H...

兰克分析法(Rankian analysis)

即“意志疗法”。

蓝斑(locus coeruleus)

脑桥色素核。位于脑桥上部第四脑室底灰质的外缘和三叉神经中脑核附近。在横切面上呈长椭圆形,由中、小型细胞组成。中型细胞为圆形、椭圆形,核偏位,多数含黑色素颗粒(4岁以前无此颗粒)。小型细胞呈椭圆形...

蓝弧(blue arc)

视觉心理现象。在完全暗适应条件下,使用特殊方法诱发出的两条蓝色曲线。使用幻灯将一个视角高约3°、宽约1°的红色长方光片投射到被试眼前的屏幕上,让被试遮住左眼,并以右眼注视矩形光片右方2°处的一个...

蓝色盲(tritanopin)

视觉障碍。蓝黄色盲的一种。多数由视网膜疾病造成。其光谱光效率曲线基本正常。患者能看到一个红绿光谱,波长末端是红色,越向短波方向越发灰。直到大约570纳米处有个中性点,中性点的短波一侧是绿色或蓝绿...

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basketball player)

篮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敏锐的球感和篮球场地感。球感是在篮球训练过程中随手臂、手指及手腕肌肉运动的差别感受性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专门化知觉。场地感是对篮球场这一客观对象的正确感知...

郎飞氏结(node of Ronvier)

神经纤维各节段之间的结构。神经细胞的轴突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便形成神经纤维。包绕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被膜,由许旺氏细胞组成,而增厚的被膜便形成髓鞘。每根神经纤维上的髓鞘并不是一层连续不断的膜,...

郎吉弩斯

郎吉弩斯(Longinus,约213—273) 古罗马时期希腊学者。曾在亚历山大城学习,后在雅典执教30年。继承贺拉斯的观点,尤其强调文艺的情感效果,将文艺动力的重一点由理智转向情感。在文艺的...

狼孩(wolf child)

出生后由狼抚养成长的人类后代。最著名的、资料最翔实的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山地的狼窝里发现的两个女孩。发现时,取名卡玛拉的约8岁,取名阿玛拉的1岁半。后移送到辛格牧师主持的米德纳波尔孤儿...

朗伯(lambert)

在余弦漫射体(朗伯体)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亮度单位。以坎德拉每π平方厘米(cd/π·cm2)表示。1朗伯表示1cm2面积的余弦漫射体发出总光通量为1lm时的亮度。在中国不属法定计量单位。参见“坎(德...

朗读(reading aloud)

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活动的过程,是言语视觉中枢、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运动中枢...

朗格

① (Carl George Lange,1834—1900) 丹麦医生、生理学家。生于丹麦沃丁堡。1859年于哥本哈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主要就职于该校。获多项医学任命。1885年出版《论...

浪漫主义(romantic)

近代西方文艺流派。表现为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生动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按照创作者的理想反映现实,塑造新形象。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强调理想世界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抒发,不在乎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而...

劳动感化心理学(psychology of influence through labor)

苏联对“监狱心理学”、“罪犯心理学”、“感化心理学”的别称。其对罪犯的改造强调劳动改造。

劳动环境美的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 effect of beauty in labor environment)

劳动审美心理效应。劳动环境美对个体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形成产生的影响。劳动环境美有静态也有动态的。前者指暂时没有劳动者从事劳动的环境,如田野。后者指劳动者的活动与静态的劳动环境共同构成的劳动场面,...

劳动集体(labor collective)

劳动群体的高级阶段。其价值目标、舆论、结构、人际关系等日臻完善。最大特点是:其价值目标与社会目标高度一致,正确协调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人际关系团结、协作、互助,劳动者能...

劳动教养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habilitation through labor)

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期间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促进劳动教养人员心理转化的学科。法制心理学分支学科。旨在通过对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改进管教...

劳动节奏愉悦感(sense of rhythm with pleasure in labor)

劳动美感的一种。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节奏特点而产生的积极快乐的情感体验。来自两个方面:(1)个体在劳动中骨骼肌肉的节律性运动,属于生理性节奏;(2)个体在群体劳动中与其他劳动者相互配合,...

劳动群体(labor group)

具有共同劳动任务的人的共同体。根据国家计划与劳动分工的需要而组织。社会的基层单位,如工厂、企业、矿山、机关、商店等。内部有规模更小的组织,如车间、工段、班组等。任何产品的生产,都包含劳动、分配、...

劳动审美的劝力性(power-strongthening quality of labor aesthetic)

劳动审美心理效应。由于劳动审美活动使个体能调动更多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劳动之中,从而感到力量倍增,减轻劳动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心理效应。其产生原因在于:第一,劳动之中的审美愉悦使个体忘记了劳动疲劳,...

劳动审美活动(aesthetic activity through labor)

审美活动的一种。个体在劳动中对劳动美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活动。作为人类高级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也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功能是满足个体的审美需要,使个体在劳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得...

劳动审美能力(aesthetic ability of labor)

劳动审美心理构成因素。直接影响劳动审美活动的效率,影响顺利实现劳动审美目标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劳动审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是对劳动美的感受和体验能力。缺乏...

劳动审美准备(aesthetic readiness of labor)

劳动审美心理现象。个体已有的劳动审美心理结构对新的劳动审美活动的适合性。包括劳动审美态度的准备、劳动审美能力、知识、技能的准备。没有这种准备,个体就很难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劳动,也很难感受和欣赏到...

劳动生理学(labor physiology)

应用生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生理变化特点和规律。它通过探讨不同生产劳动中人体调节适应的规律,提出改善劳动过程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延缓疲劳的出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护劳动...

劳动心理学(labor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分科。研究人的职业特征和劳动者在掌握与改进生产技术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技能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劳动者掌握新技能的方法;(2)各种职业劳动的特点及对...

劳恩假释预测实验(Laune's experiment of prediction on parole)

美国犯罪研究者劳恩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项假释成败预测。他设想,罪犯有可能比假释委员会更准确地预测自己被假释后的状况。他通过对一些罪犯的研究,区分出可用以预测假释成败的因素,并使之具体化,包括...

劳务分工(division of labor)

行为学研究术语。表明社会组织成员间的活动分配。典型代表是社会性昆虫。如蜜蜂,个体因身体形态、性别或年龄不同而从事不同的活动。群居的哺乳动物中,成年雄性往往是首领和管理者。许多脊椎动物照顾幼仔时按...

牢骚(discontent)

人的情绪发泄。借助语言,释放部分积蓄的情感,求得心理平衡,保护身心健康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特点:(1)指向性。总是针对某人、某事,有感而发,表达一个人、一个社会群体的情绪、情感、要求和愿望。(2...

老化(aging)

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心理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个体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平衡逐渐被破坏,结果表现为形态和功能的衰老。形态老化主要表现为出现皱纹和老年斑,牙齿磨损或脱落...

老年斑(senile plaque)

一种球形结构。不仅存在于老年人的脑部,其他哺乳类动物如狗、猴的脑中也有。由变性的神经轴索、细胞外淀粉样纤维和反应性细胞组成。其中央为嗜银性核心及无定形的细胞外物质,周围是不规则的透明环,环外有一...

老年被告人心理(mind of the aged defendant)

老年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自我防卫倾向强烈;(2)性格固执;(3)记忆力下降,发生陈述障碍;(4)情绪波动;(5)经验世故,善于保护自己。老年初犯和老年惯犯的心理表现有一定...

老年被害人心理(mind of the aged victim)

刑事案件中的老年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时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1)缺乏自卫能力。老年人因年老体衰,往往无力抗拒,只得束手被害,或哀求加害人,以免被害。(2)拼命自卫心理。不甘心束手被害,奋起自...

老年顾客就餐心理(go to food mind of old age customer)

老年顾客到饭店或餐厅就餐时的心理特点。如留恋过去的食品风味,往往对所食菜点“评头品足”;保健心理十分突出;期望就餐方便并得到较好的服务;期望食物顺心随意。

老年阶段(old age)

即“老年期”。

老年结构论(programmed theory of aging)

解释人到老年时生理、心理功能与形态退化现象的理论。与“老年损耗论”相对。认为人同其他生物一样,生长发育与成熟都是按既定遗传程序,以时间为函数步步展开的,衰老与死亡可能是遗传计划中早就规定好的最后...

老年期(aging period)

亦称“老年阶段”。个体生命历程中最后一个年龄阶段。一般指60岁到寿终。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60岁以上为老年期的起点。中国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也将6...

老年期的性(sexuality in old age)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性活动。主要为性功能和性欲两方面。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性枯萎”、“老年人无性欲”、“老年人性无能”、“老年人性有害”等。研究表明,老年期个体仍然具有性功能和性欲。西方学者马斯...

老年期反应时(reaction time in old age)

老年人从刺激呈现到作出反应经历的时间。个体反应时自12岁后有所增长,但十分缓慢,到60岁左右明显增长。其变化总趋势是随年龄而增长,反应速度减慢。有人对老年人和青年人进行选择反应时实验,即当实验者...

老年期反应时(reaction time in old age)

老年人从刺激呈现到作出反应经历的时间。个体反应时自12岁后有所增长,但十分缓慢,到60岁左右明显增长。其变化总趋势是随年龄而增长,反应速度减慢。有人对老年人和青年人进行选择反应时实验,即当实验者...

老年期感觉变化(sensory change in old age)

个体60岁以后感觉能力的改变。主要表现: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逐渐变得不敏锐,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其中,受老化影响最明显的是视觉和听觉。研究表明,人的视力55岁仍十分稳定,其后便出现急剧衰退。...

老年期情绪变化(emotional change in old age)

老年期心理变化的一个方面。个体60岁以后情绪的改变及其特征。表现在情绪的两极性、情感体验的强度和稳定性、激发情绪反应的因素等方面。主要特点:(1)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社会...

老年期人格(personality in old age)

个体老年期的人格变化和特征。老年人人格因遭受到各种丧失而易产生明显的变化。其明显特点是自尊心强、衰老感强及希望作出贡献传于后世。其类型有五种:(1)成熟型。这一类型个体感到自己的一生富有成就,退...

老年期生理变化(physiological change in old age)

个体60岁以后生理上发生的退行性变化。典型表现是生理结构老化,机能衰退。(1)外部出现衰老特征。面部肌肉松弛,眼睑下垂,头发和眉毛变得灰白而稀疏;皮脂腺与汗腺萎缩,致使皮肤干枯而粗糙;牙齿逐渐松...

老年期思维衰退(thinking decline in old age)

老年期认知变化的一个方面。个体在60岁以后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特征。成人晚期,个体思维仍具有创造性,但从总体上表现出的衰退趋势。突出表现在:(1)思维的自我中心化。认知事物仅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

老年期行为模式(behavior pattern in old age)

个体进入成年晚期后对身心老化的适应方式。因个体的人格类型及其老年期以前形成的生活态度与方式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有两种基本的行为模式:(1)自由模式。该模式主张,人到老年期不仅要从社会工作中解脱出...

老年期性格(character in old age)

个体60岁以后性格的变化及其特点。一些研究者认为,个体进入老年期后,行为和情绪等性格特点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有如下性格特征: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好猜疑,并往坏的方面猜;嫉妒心强;办事刻板...

老年期知觉变化(perceptual change in old age)

老年期认知变化的一个方面。个体60岁以后知觉能力的改变。老年期知觉随老年期感觉衰退而相应地衰退,但因知觉有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一般比感觉衰退晚、轻。巴索威茨等人1951年用格式塔填空测验法研究...

老年期智力变化(intelligence change in old age)

老年期认知变化的一个方面。个体在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变化及其特征。(1)从整体上看,老年期智力呈衰退趋势。A. E. 琼斯和A. S. 康拉德1933年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分数到16岁左右几乎是直...

老年人犯罪心理(mind of aged offender)

60岁以上的人犯罪的心理原因。个体在老年因体能下降,暴力犯罪减少,欺诈等智能犯罪增多。老年犯罪人中,除累犯属恶习不改外,老年初犯的犯罪原因主要有:(1)老年期收入降低,生活拮据,社会活动减少,家...

老年人格发展(geriatric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见“老年期人格”。

老年人居室(housing for elderly people)

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特殊需求的居住空间。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感、舒适感、对环境的认同和控制感等,物理需求包括房租便宜、易于维修、使用方便、便于社交、靠近服务设施等,社会需求包括有和谐一...

老年人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of elderly people)

老年人特有的社会行为。因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角色转换而产生。受生理衰老、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和人际交往范围的变化、失去亲人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1)健康方面,注意养生保健,如练气功、慢跑;(2)...

老年人死亡观(death view of the aged)

老年人对待死亡的看法或意识。受个体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心理成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分为如下类型:(1)计划型。清楚地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时常询...

老年人同居(cohabitation of the aged)

高龄老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独身老人“共同居住”在专门为其开设的社会服务机构。不仅同性老年人同居,异性老年人同居的也为数不少。他们各有自己的卧室,共同使用客厅和厨房,共同负担各项生活费用,私生活...

老年人行走心理(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elderly pedestrian)

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并引起与安全行走有关的其他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视力不足。老年人视区缩小,动态视力衰退,可引起对驶来车辆的知觉延误和对车速及自己横穿道路速度判断...

老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of aging)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对老年个性和行为的影响。从老年心理学中分化而来。研究内容: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退离工作岗位、丧偶、...

老年损耗论(wear-and-tear theory of aging)

解释人到中年以后生理、心理功能与形态退化现象的理论。与“老年结构论”相对。认为身体老化由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起。由于生活劳苦,体能过度损耗,遗传物质发生随机损伤并且不断积累,从而导致身体功能退...

老年统觉测验(apperception test for aging)

主题统觉测验(TAT)应用于老年人测查的变式。TAT由C. D. 摩尔根和默里首先用于幻想研究,后经多次修改,应用于精神病学临床和儿童心理的发展。一般设计有反映老人无助、多病、孤独和自卑的通病,...

老年心理学(aging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和老年学分支学科。研究人的心理随年龄增长逐步年老而发生的变化以及老年期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进入老年期以前某些心理现象开始老化或衰退的年龄、特点与规律;(2)老...

老年型消费者(senile consumer)

亦称“年老型消费者”。按年龄划分的消费者类型。其消费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对长期使用的传统商标、老牌商品的忠实性高,习惯性强,大多不会轻易改变已形成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2)由于感知能力的减...

老年性耳聋(aged deafness)

老年心理学术语。因年龄关系而导致的听力损失现象。下表为欧洲国家统计的不同年龄人群平均听力随年龄增长而损失的情况(以25岁青年听阈为标准)。从表中可见,高频率的听力损失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

老年性精神病(senile psychosis)

精神病的一类。泛指老年期发生的各类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脑动脉硬化所致精神障碍和老年期情绪障碍等。狭义仅指脑退行性变化所致的老年性痴呆综合征。由于这一名称不能反映其病因、病理学特点,已被“阿尔采...

老年性视力下降(senile hypopsia)

因年老视觉器官老化或眼疾等原因而从一定距离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减退的现象。随着年老眼睛晶状体硬化和睫状肌衰弱,缺乏伸缩性,致使看近物时不能形成适当的凸度,降低了对入射光线的折射,造成聚焦困难,使视...

老年性听力衰退(senile hypoacusia)

听觉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老化所引起的对声音的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除年龄带来的老化外,长期饮酒、吸烟、动脉硬化、生活噪声、情绪紧张也会损伤听觉器官。表现在老年性耳聋的出现,种类包括感音性的老年性耳...

老年学(gerontology)

研究老年人的综合性学科。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到老年期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增进身心健康。研究对象是老年现象领域的整体,包括老年疾病、...

老年语言学(geront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分支。研究老年人运用的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和言语交往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老年语音、音位、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和老年人语言风格的灵活性、阅读技能障碍以及双语老人第二语...

老人用品包装(senior citizen goods packaging)

根据老年人心理特点而设计的包装。一般要求朴实、庄重、大方,便于使用,并注意满足老年人的求实心理以及传统习惯需要。

老市场效应(effect of long standing market)

老市场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老市场历史久远,老字号或老牌号的场、店、铺、馆等比比皆是.符合消费者崇名心理;(2)老市场商店集中,商品繁多门类多,规格齐,符合消费者方便购物心理。

老子

老子(约前571一约前471)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在心理学思想方面,提出“魂魄抱一”的形神观,认为形神合一而不离,乃能全生,乃...

酪氨酸(tyrosine)

氨基酸的一种。在体内由苯丙氨酸通过羟化作用转变而成,为非必需氨基酸,但苯丙氨酸不能由人体合成,故又是必需氨基酸。主要代谢产物是乙酰乙酸和延胡索酸,是生糖兼生酮的氨基酸。另一代谢途径是在苯环上再羟...

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去甲肾上腺素合成酶之一。。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摄取血中的酪氨酸为原料,位于胞浆中的酪氨酸羟化酶使酪氨酸羟化为3.4-二羟基苯丙氨酸,即“多巴”,再脱羧生成多巴胺,然后经β-羟化而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其...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论文艺作品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语出《论语》:“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认为,《关雎》是一首男女情爱题材诗,写哀伤则寝寐反侧,写欢乐则琴瑟钟鼓,极尽哀乐之种种情状,且符合儒...

乐观(optimism)

因个体对人、事、物持积极态度而在主观上形成的精神愉快、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或先占观念。与“悲观”相对。

乐观体验(optimal experience)

从事感兴趣的和具有自我奖赏的工作时产生的一种与聚精会神、自我意识降低相联系的满足和快乐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伊提出并称之为“涌动”。此时人从事某种活动只是因为可从中获得快乐,而几乎不涉及...

乐勉结合

明清之际王夫之关于学习原则的一种观点。学习必须把乐学与勤学结合起来。认为学习既需要有勉力顽强的意志支持,又要有积极愉快的情感参与,“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育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四书训...

乐学

重视愉快的情感在学习中作用的看法。孔子最早提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命题。《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把经常进行学习(复习)视为很快乐的事。孑L子以身...

勒邦

勒邦(Gustave Le Bon,1841—1931) 一译“黎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生于法国的诺让-勒-罗特鲁。1870年起在巴黎行医,协助当时一些社会工作者研究群众心理。获医...

勒杜列斯库-莫特鲁

勒杜列斯库-莫特鲁(Constantin Rădulescu-Motru,1868—1957) 罗马尼亚哲学家、心理学家。生于罗马尼亚奥尔特尼亚。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后赴巴黎深造,曾在冯特的...

勒克斯(lux,lx)

法定计量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中的照度单位。1流明的光通量在1平方米的物体平面上均匀分布所产生的照度为1勒克斯。

勒曼

勒曼(Alfred George Ludwig Lehmann,1858—1921) 丹麦心理学家,丹麦实验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884年于哥本哈根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翌年随...

勒温

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者。生于德国波森省的摩基尔诺。1908年起先后就读于弗赖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

雷布尼科夫

雷布尼科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ыбников,1880—1961) 苏联心理学家。191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文学系。后在一些师范学院和研究机关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雷达图(radar diagram)

图示聚类的一种方法。适合小样本的聚类。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用\(p\)个变量来描述。制作方法:以\(O\)为圆心,以适当的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将圆周分成相等的\(p\)个部分。过\...

雷诺氏病(Raynaud's disease)

肢端小动脉痉挛疾病。因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常由天气寒冷或精神因素诱发。以阵发性肢体末端对称性的间歇发白、紫绀、感觉异常为特征。严重者持续发作而无间隙期。手指和脚趾端可出现水泡和皮肤...

雷诺兹选择注意(Reynolds' selective attention)

动物辨别学习中的一种选择性注意。G. S. 雷诺兹首先训练鸽子进行连续辨别:当呈现红色背景中自色三角形时,鸽子如作出啄反应,便给予食物强化;当呈现绿色背景中的白色圆形时便不予强化,于是鸽子很容易...

雷斯特的道德行为模型(Rest's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模型。他从分析特定的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出发,认为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必须经历四个基本过程:(1)解释道德情境。理解面临的具体道德情境,估...

雷特国际操作量表(Leiter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Scale,LIPS)

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测量工具。雷特1927年编制,1948年、1952年两次修订。个别施测。适用2岁~18岁的被试(包括聋儿、脑损伤者和母语为非英语者),阿瑟1952年的修订版适用3岁~8岁的儿童。...

雷兹兰学习层次(Razran's learning hierarchy)

亦称“学习进化层次”。心理学家雷兹兰1971年提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水平,有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每种方式又包含几种不同的学习。(1)反应性学习。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包括习惯化与敏感化两种...

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softball player)

垒球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良好的球感。能敏锐、准确地知觉垒球的硬度、光滑度、弹性以及击球的力量、球在空间运动的速度及强度的变化。(2)良好的预测判断及战术猜测能力。包括对跑而打战...

累犯心理(mind of recidivist)

多次进行犯罪活动并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具有比初犯更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主要表现:(1)反社会意识深化,反社会化倾向更明显。(2)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占主导,缺乏社会适应能力。(3)具有一...

累积测量(accretion measure)

通过测量某些物质的积存来推论人的行为倾向的方法。如通过计算留在书面上的手印的数目来估计某种印刷品受欢迎的程度;通过分析公共厕所墙壁上乱涂乱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些人的行为倾向。

累积次数分布表(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一译“累积频数分布表”。次数统计表的一种。详见“次数统计表”。

累积次数分布曲线(cumu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urve)

统计数据表示方式的一种。根据累积次数分布表绘制出来的统计图。其横坐标轴为数据变量,纵坐标轴为各组累积次数(如图)。

累积法(method of cumulative scale)

态度量表制作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格特曼首先提出。制作的主要步骤:(1)选择代表态度总体的陈述句;(2)预备测验;(3)删除多余项目;(4)建构量表。经删除后保留的项目应是单维的、同质的;项目间的关...

累积频率(cumulative relative frequency)

一译“累积相对次数”。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将一组数据从小至大排序后,某数的累积频率表示该数以下所有数据(包括该数据)的频率。由于它是该数以下(包括该数)各数据的频率的累加结果,故又称向上累积频率。...

累积频率分布表(cumulative re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一译“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次数统计表的一种。详见“次数统计表”。

累积频率分布曲线(cumulative re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curve)

一译“累积相对次数分布曲线”。统计数据表示方式的一种。由累积频率分布表绘制出的统计图,其横坐标为数据变量,纵坐标轴为各组累积频率(如图)。

累积效应(summation effect)

刺激-反应现象。刺激作用于感官时,随着刺激时间或刺激面积的增加,反应时间缩短的现象。即刺激的面积与时间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具有替代刺激强度的效果。在视觉方面表现在两方面:(1)空间累积。可用里科定律...

累积型游戏(accumulativ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多见于以无意注意为主的2岁~3岁儿童。把不同内容的片断性游戏活动连续起来的游戏类型。如把看画册、随意画画、玩玩具、看电视等活动连续起来,每种活动约持续5分钟~10分钟不等。但上一...

累积正态曲线(cumulative normal curve)

正态分布函数(即累积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如图)。

类安慰剂因素(placebo-like factor)

患者治愈疾病的愿望与期待、医生给予患者的注意和关心等因素的总称。有时候仅靠这些因素,便可使患者感到“好一些”。由这些因素产生的症状减轻,称作“类安慰剂效应”。“类安慰剂”这一提法是针对“安慰剂”...

类包涵(class inclusio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按照事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进行等级分类,并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本质特征:(1)整体守恒,即某个集合无论如何分类其整体保持不变;(2)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逻...

类比(analogy)

利用种系演化中动物由于平行或趋同适应而形成的相似性进行比拟的研究方法。动物身体外形和行为上的相似不能完全归因于来自共同祖先,很可能是适应相同环境条件独自演化的结果。如鲨鱼和海豚的背鳍、脊椎动物和...

类比测验(analogic test)

智力测验的一种。主要测量推理能力。要求被试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找出与第三个事物有类似关系的事物。每道题目均先给出有某种关系的一对事物,同时给出第三个事物,然后要求被试根据前一对事...

类比律(law of anology)

即“相似律”。

类比推理(analogical inference)

亦称“类推”。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

类比推理发展(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inference)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青少年类比推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研究表明,其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7岁~10岁,儿童尚不能辨别类比中的第二层关系,如A—B与C—D之间的关系;(2)...

类别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

一译“分类变量”,亦称“称名变量”。变量的一种。用数字表示事物或样品之间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的变量。最低层次的变量。取值或符号只表示事物的类别,起区分作用,而无大小、无程度、无次序的含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心身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的一种周身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关节疼痛和肿胀,晚期可发生关节强直、畸形,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并伴有关节外病变。本病病因不明,可能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

类化预期(generalized expectancy)

罗特人格社会学习论术语。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动在数种情境中将得到强化所抱有的信念,或能运用于数种情境的预测。常产生于个体面临新的模糊的但其特征与先前某种情境类似的情境,且行动受到强化时。有两种形式...

类偏狂(paranoid)

亦称“偏执”。思维障碍的一种。病理性的坚定信念。可表现为妄想、超价观念或过分自信。内容可为被害、钟情、嫉妒或夸大等。可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中毒、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或情绪应激反应、人格障碍等...

类人猿语言研究(ape language study)

关于高等灵长目动物类人猿(黑猩猩、小种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等)是否具有人类语言能力的研究。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D. 海斯最早研究。他教黑猩猩说人类口语,由于黑猩猩的发音器官与人类不同,不能发...

类似联想(resemblance association)

即“相似联想”。

类似吸引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 attraction)

人际吸引原则。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喜欢在信念、价值观、态度、个性特征、年龄、社会地位、地域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越容易喜欢他。在交往初期,年龄、社会地位等相似,有重要作用;...

类似性与态度改变(similarity and attitude change)

受众知觉到说服性信息来自类似于他的沟通者,才会受说服性信息的影响。类似性范围广泛,包括思想观念、人格、宗教、种族、年龄,甚至外表和服饰等。受众由于与沟通者有着共同的需要和目标而产生“自己人效应”...

类型演员(styled actor)

亦称“天然型演员”。适合扮演同一类型角色的演员。这类演员大多在相貌、体态或内在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技能。这些独特之处恰好符合某一类型的角色,而常常被选用扮演这类角色。

类语言特征(paralinguistic feature)

人类语言和其他习得的交往系统(如黑猩猩经训练学会的语言)的共有特征。包括如下五项:(1)参照符号。各种客体、事件、概念和特点等的任意性符号,如词汇等。黑猩猩能学习词汇,经过四年左右的训练,能掌握...

冷暴露(cold exposure)

人体处于低温刺激的作用之下。若没有适宜的防寒措施,则随冷强度和作用时间的延续,人体将出现一系列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参见“冷生理效应”。

冷媒与热媒(cool mediator and warm mediator)

一种传播理论。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1964年提出。认为前者指受众只需用一种感官,不需要想象,就能从符号跳到对实体的认知的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杂志;后者指观众要付出最大程度的想象,才能从符号...

冷暖色(cold and warm color)

使人产生不同温度感觉的各种色彩。红、橙、赭、黄等色给人以热烈、兴奋之感,人们便把这一系列的色彩称为暖色。蓝、绿、青等色给人以寒冷、沉静之感,人们便把这一系列的色彩称为冷色。色彩的冷暖感觉又被称为...

冷生理效应(physiological effect of cold)

低温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影响。在低温环境中,人体可通过代偿性生理调节功能来抵御寒冷,表现为:(1)外周血管收缩,更多的血液流向内部,皮肤温度下降,促使人体的对流和辐射散热量减少。然而,在不很强的低温...

冷痛觉(cryalgesia)

肤觉的一种。当皮肤温度低于生理零度而达到一定值时,有机体体验到的冷痛感觉。生理零度是指有机体不感到冷热时,皮肤自身的温度。当有机体的皮肤温度低于生理零度时,会产生冷觉。当皮肤温度降至30℃以下时...

冷习服(cold acclimatization)

习服的一种。与“热习服”相对。人长时间生活或工作于低温环境后对低温环境的习惯与适应。主要机理:(1)人体外壳热传导率降低。人体外壳指人体表面和接近人体表面的那部分组织,区别于人体中心部分。冷习服...

冷压试验(cold pressure test)

亦称“CP试验”。用冷刺激引起心理压力的试验。心理生理学实验中常用其考察在紧张刺激下的心率反应。一般是将被试的手或脚置于冰水中约1分钟,然后观察其心率变化。对此试验反应的个体差异取决于被试的心身...

冷应激(cold stress)

人处于可引起不良反应的低温条件下。参见“冷生理效应”、“低温耐力”。

离差(deviation)

一译“偏差”、“变差”、“离均差”。统计量的一种。观测值\(X\)到平均数\(\bar{X}\)的差数,即(\(X-\bar{X}\))。能粗略地描述一组数据的离中趋势。一组数据的离差之和为零,...

离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简称“平方和”。统计量的一种。一组数据的离差的平方之和,即\(SS=\sum(X-\bar{X})^2\)。广泛用于方差、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其他方法中。参见“离差”。

离差平方和法(ward method)

一译“沃德法”。系统聚类法的一种。沃德首先提出。其思想来自方差分析。聚类的每一步,在所有可能分法中,寻找使类内样品间的离差平方和尽可能小,而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尽可能大的分法。此方法应与欧氏距...

离差智商(deviation IQ)

智商的一种形式。智力发展水平测量指标。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中首创。以某一年龄段内全体人的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以该年龄组的平均智商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求得的个体在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分数...

离巢雏鸟(nidifugous nestling)

早成鸟的雏鸟。孵出时个体发育已较完善,眼睛已经睁开,腿和足有力,立刻就能主动跟随父母啄取食物,亲代只需领它们到有食物的地方而毋需为它们做别的事。如涉水禽鸟。

离婚咨询(divorce counseling)

有关专业人员为已决定离婚的夫妇提供问题解答与积极建议的活动。这些问题包括离婚给男女各方及其子女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以及各种具体问题。必要时可转给有经验的治疗家进行相应的治疗。

离解(defusion)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术语。与“融合”相对。指个体潜意识中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不能融合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失调状态。

离散量数(measure of dispersion)

描述统计学术语。反映一组数据分布上离散的程度大小的指标或特征数。常用的有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离散趋势(dispersion tendency)

描述统计学术语。一组数据在分布上“分散”、“波动”、“变异”方面的特征。可用离散量数来反映离散程度的大小。参见“离散量数”。

离散型随机变量(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见“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s)

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所有可能取值点为\(x_1,x_2,x_3,\cdots\),且取值为\(x_i\)的概率为\(p_i\)(\(i=1,2,3,\cdots\)),则称\({p_i=...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ind of children in divorced family)

家庭夫妻关系瓦解对未成年子女产生的心理影响。夫妻离异破坏了当事人与子女的关系及子女正常的心理发展进程,对子女生理、心理和社会化水平成熟等均造成不良影响。因夫妻离异后父母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中断,未成...

离中拟合指数(non-centrality fit index)

利用离中参数定义的拟合指数。如比较拟合指数(CFI)、相对拟合指数(RFI)等。

离子通道(ion channel)

由镶嵌在细胞膜小孔上的特殊蛋白大分子形成的通道。对通过膜的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调控作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膜电位离子假说认为,双脂质层的细胞膜上存在着许多直径约3埃的小孔,对膜内外离子有选择...

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亦称“雅各布逊氏器”。某些动物(如蛇和许多哺乳动物)附属于嗅觉系统的嗅感受细胞。位于鼻腔的底部,而有些动物,位于靠近口腔的前部。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某些化学分子,对外激素也很敏感。存在于人的胚胎...

礼节(protocol)

社会交往中双方的态度及行为表现遵循的社会行为规则的总和。如问好、致意,公共场所中的行为、仪表等。产生于文明社会,是文明的组成部分、个人与社会道德面貌的反映。受社会历史阶段、民族、阶级等因素的制约...

礼貌(courtesy)

大家共同遵守的言行举止方式。在外界环境的熏陶下,通过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与人的知识修养、个性品质、风俗习惯等有密切关系。主要内容:关心、尊重他人,对人态度温和、热情、讲究礼节,遵守世俗待人接物的...

礼品包装(gift packaging)

为满足消费者赠送礼品的心理需要所采用的包装。一般带有精致而漂亮的装潢,以取悦于赠送和收受礼品的双方。适应消费者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这种包装在事实上已起到增加产品价值的作用,即使售价偏高一些,也为...

李-布特效应(Lee-Boot effect)

哺乳动物和昆虫生殖行为受外激素影响和控制的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被人们证实。1955年李和布特发现,将已显示正常发情周期的4只~5只小鼠放在同一笼中饲养时,自发分泌黄体酮的雌性小鼠数目...

李厄保

李厄保(Ambroise-Auguste Liébeault,1823—1904) 法国精神病理学家,南锡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法国缪士省。1850年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做乡...

李杲

李杲(1180—1251) 金医学家。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从名医张元素学,尽得其传。以医治伤寒、痈疽、眼病为专长。创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之说。认为内伤脾胃的原因主要有三:精...

李家治

李家治(1915—1998) 中国心理学家。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留学美国,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工业心理学。1951年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研...

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30) 明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为人刚毅,不畏权势,武宗时遭权奸陷害下狱。后迁江西提学副使,以事夺职归乡。其文学主张强调真情...

李普斯

李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 一译“里普斯”。德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莱茵河畔。1874年于波恩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18...

李筌

唐军事理论家。约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时人。曾隐于少室山,自号少室山达观子。研究兵书和道教经典。后曾任荆南节度副使和仙州刺史。一生虽未直接领兵作战,但“有将略”。著有《孙子注》、《阴符经疏》、《太白阴...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 明药物学家。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身医药世家。博览医籍,收集验方,上山采药,实地考察,医术渐精。历时27年辛勤努力,编著《本草纲目》巨著...

李斯特

李斯特(Franz von Liszt,1851—1919) 德国刑法学家,刑事社会学派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在吉森(1879)、马尔堡(1882)、哈勒(1889)和柏林(1889...

李卫公问对

书名。唐代军事理论著作。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军事家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北宋神宗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兵书。全书无篇名,共分三卷,一万三百余字。该书含有相当丰富的军...

李渔

李渔(1610—1680) 清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年青时,补博士弟子员。入清,居南京,命名所居为芥子园,开书铺,编图书。养戏班,走江湖,广交达官显贵、文坛名流。...

李贽

李贽(1527—1602) 明思想家。本姓林,名载贽,号卓吾,又称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嘉靖举人。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具有叛逆精神,多有与上官抵触...

李中梓

李中梓(1588—1655) 明清之际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少擅文学,喜读兵法,有文名。因多病,自究方书成医。对病人、医生、旁人的心理与行为分析极其全面、深刻:“...

里博

里博(Theodule Armand Ribot,1839—1916) 一译“李播”。法国现代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生于法国北滨海省的甘冈。1885—1889年任索邦大学教授。1889—1896年...

里德

里德(Thomas Reid,1710—1796) 一译“黎德”。苏格兰哲学家,心理学苏格兰学派的主要成员。生于英国金卡丁的斯特拉钦。1726年毕业于苏格兰阿伯丁大学。1752年任哲学教授,并...

里弗斯

里弗斯(William Halse Rivers,1864—1922) 一译“李佛斯”。英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生于英国肯特郡鲁顿。1886年于伦敦圣巴托曼缪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893—1...

里奇

里奇(Wilhelm Reich,1897—1957) 一译“赖克”。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生于奥地利加西利亚省的多布奇尼卡。1922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维也纳神经精神病医院。...

里奇疗法(Reichian therapy)

即“机体亢奋疗法”。

理解(comprehension)

思维形式的一种。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外界事物的具体表现形式,发现和认识事物的联系、特征,直至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思维活动。概念学习、语言分析和阅读等都涉及该过程。关于理解的实质,有不...

理解测验(whole-meaning test)

成就测验的一种。目的在于测量被试的阅读能力。要求被试在有限时间内阅读一篇未曾读过的文章,然后回答预先编订的问题,从而评定其是否能掌握文章传达的整体意义,如文章所陈述的主要概念或由文字所传达的中心思想。

理解策略(comprehension strategy)

在言语活动中利用语言线索理解句子的方法。分为两类:(1)句法策略。利用句法线索消除话语中的不确定性的方法。如充分利用功能词的作用,并以此预测实义词;在英语中利用词缀识别实义词;着重分析动词;搜索...

理解价值定价法(pricing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value)

定价策略的一种。根据消费者理解的商品价值即买主的价值观念来制定商品价格的方法。有学者解释,这种定价法不是根据成本来定价的,企业采用它的目的是运用销售策略特别是一些非价格因素来使消费者形成一种价值...

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书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代表作之一。美国格伦贝格出版公司1927年出版。根据20世纪20年代作者在维也纳人民学院的讲演稿整理加工而成。简明扼要地介绍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剖析人...

理解性阅读(comprehensive reading)

亦称“解释性阅读”、“推理性阅读”。美国N. B. 史密斯提出的阅读层次之一。指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含义,推断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意图,论证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理论检验(theory testing)

对期望与预测的检验。期望与预测可能来自理论假设与演绎,或来自实践经验与观察,或来自以前的实证研究。研究中的假设须经检验,但检验有时会成为理论的“阻碍”。这是因为观察与测验的信度不好,或是因为检验...

理论效度(theoretical validity)

构念效度的一种。通过某种心理学理论的检验而确立的测验效度。

理论心理学(theoretical psychology)

研究心理学中的理论问题的学科。与“应用心理学”相对。旨在探讨心理学中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主要理论问题,考察心理学主要理论的建构、阐释、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社会价值。研究内容主要有五方面:(1)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研究

中国心理学家对理论心理学研究方面的状况与成果。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展开三次心理论战,即“心灵论战”、“本能论战”和“测验论战”,推动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三四十年代中,郭一岑、潘菽、高觉敷...

理论型(theoretical type)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以个人的主导价值观为标准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此类人的主要兴趣在于发现真理;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潜心探索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求知欲强,能自制;其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将自己...

理毛(grooming)

动物清除身体表面污物、碎片、油脂及寄生虫等的行为。分自我理毛和异体理毛两类。动作大多是轻咬和舔,有时前爪参与梳理,后爪进行搔抓。啮齿类动物在特殊的高温环境下,可用来调节温度,把唾液涂在无毛部位,...

理趣(rational interest)

主体从诗文生动鲜明的形象中领悟到抽象哲理时产生的愉悦体验。它的产生有两个条件:(1)作品中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以形象动人。(2)主体应有相应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的哲理知识,不具备这样的心理条件,对...

理想(ideal)

个人追求的自认为有价值并需经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具有激发个体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作用,是个体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少年期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常...

理想父亲(ideal father)

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儿童心目中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理想父亲是儿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同化的结果。在儿童与父母的交往中,父母通过行为的强化,鼓励儿童的那些符合父母道德...

理想化(idealization)

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将他人完美化的过程。它包括忽略或否认与完满形象不符合的特性。在精神分析学中,指把爱的对象视为完美无缺的心理过程。如亲生父母去世或离婚,被继父母冷落的孩子往往会幻想失去的父母是...

理想化形象(idealized image)

个体追求的不切实际的形象。弗洛伊德认为,个体以此来对抗自我理想的管制。参见“自我理想”。霍妮人格理论术语。一种潜意识的神经质倾向。指神经症患者为逃避内心冲突而把自己塑造成尽善尽美的形象。其发展会...

理想角色(ideal role)

亦称“期望角色”。人们理想中的行为模式符合其特定地位、社会规范,尽善尽美的角色。与“实践角色”相对。人们角色扮演的指南。人们扮演一定角色时,虽然不会尽然相同,但也不至于毫无相似之处。社会对每一角...

理想精神国(Eupsychia)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能使精神健康的成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种乌托邦式社会。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或清教徒的团体,在其中,人们的基本需要和超越需要受到重视,人与人之间不互相干扰,人们不把...

理想自我(ideal self)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与“现实自我”相对。个体意念中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个体最希望成为的人。可用Q分类技术测查。其内容虽是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却是观念的、非真实存在的。旨在满足内心需要。若建立...

理性(reason)

① 人的高级认识形式。与“感性”相对。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与“逻辑思维”同义。 ② 理智地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系正常、健...

理性机能(rational function)

分析心理学术语。指思维和情感这两种心理功能。因为思维和情感这对心理功能用于进行判断和评价,故称。参见“心理功能”。

理性美感(aesthetic feeling of logos)

审美情感。人们在探索、思考、学习某种知识、理论、观点的过程中,这些知识、理论、观点的结构形式和主体已有的知识、理论、观点的结构形式相符合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智感有关,但又有不同:主体所探索、思...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即“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诉求(reasonable appealing)

广告诉求之一。采取理性说服手段表现广告主题的方法。常用演绎法或归纳法,有理有据地直接论证产品的优点与长处,以便消费者自己判断,形成有意识的购买行为。运用该方法的广告,多数是技术性强、构造复杂、需...

理性消费(intellectual consumption)

在对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等认真考虑与全面认识基础上的消费行为。有学者认为,它是多数消费者常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消费行为,通常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基本消费行为中,是消费者成熟的表现。其特点:(1)...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即“唯理论”。

理性主义调查研究(rationalistic inquiry)

通常所说的科学的调查研究。与“自然主义调查研究”相对。主要特征:(1)认为现实是单一的、可知的,包含着自变量的过程,可对这单一的现实作调查研究,直至做出解释,较适合于对经验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

理义悦心

人格精神美同刍豢之类的物质美一样,都能引起人们的快感和美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主体,既重视口、耳、目所获得的审美愉快,更强调人格精神美所...

理羽(preening)

鸟类整理保护羽毛的行为。用喙清洗和梳理。常常同其他舒适行为,像洗浴、沙浴和晒太阳等一起表现出来。羽毛被弄脏或弄湿后的反应,也可视为休闲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苍鹭、鸽子、鹦鹉等会相互理羽,特别是...

理欲合性

关于天理与人欲关系的一种心理观点。天理人欲之辨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宋代以来有不少思想家反对理欲对立,而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不可分的,“人欲”适度便是“天理”。如叶适以功利主义反对禁...

理在事中

关于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观点。“理”(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理”为事物所固有,它不能离开事物而存在。《苟子·解蔽》:“可以知,物之理也。”《韩非子·解老》:“万物各异理...

理智(intellect)

辨别是非、利害关系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与情感、意志形成统一的心理过程,三者互相联系构成心理生活的整体运动。有时亦与“智力”通用,代表个体的理性思维能力。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纯粹以理性的态度去应付充满威胁的情境。个体注意威胁情境中抽象的、技术的或逻辑的方面,轻视情感的方面,以避免涉及情感之后的焦虑和痛苦。

理智疗法(logotherapy)

即“意义疗法”。

理智型(intellectural type)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划分的一种人格类型。其特点:常依冷静的理论思考行事,以理智支配行为举止。

理智型购买动机(purchasing motive of intellectual type)

建立在对商品的客观认识基础上的购买动机。其特点:(1)客观性。对商品的认识是客观的,如对商品的质量、性能、设计等是否科学与实用,均作客观的理性认识。(2)周密性。对自己的购买动机经过周密思考,不...

理智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intellectual type)

即“慎重型购买行为”。

理智型消费者(consumer of intellectual type)

即“慎重型消费者”。

理智性(reasoning)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B。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富有想象力,善于抽象思维;低分者的特征为具体、呆板,想象贫乏,抽象能力差。

理智性自杀(rational suicide)

经过理智思考后采取的自杀行为。与“情绪性自杀”相对。自杀者经长时间的自我评价和体验,逐渐萌发自杀意向,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自杀。自杀者大多具有无价值感及自责自罪心理。为某种宗教教义献身...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

一译“重知主义”。一种心理学主张。强调人的智能在其心理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智或知是一切行为的根本,甚至用知来解释或取代情和意的活动。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以往心理学过分重视知的研究而忽视情和...

力-耐受时间曲线(force-endurance time curve)

表示静态用力时用力要求与耐受时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用力要求以个体的肌肉在一次随意用力中能等长地使出最大力(肌力强度)的百分率表示。典型的曲线如图所示。它表明个体能维持给定力的时间与他所用肌肉的强...

力比多(libido)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人类生而具有的一种原始性欲。即性冲动、性本能。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内动力。弗洛伊德早期视之为性欲,后扩大其涵义,视之为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即生的本能。其发展阶段分为口腔...

力比多类型(libidinal type)

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人格分类系统。根据力比多在整个心理器官(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工作方式,将成年人的人格分为三种主类型:(1)性爱型。特点是追求爱而不是被爱,最怕失去爱,对所爱的人有特殊的依恋,...

力比多能量(libido quantum)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性欲的总量,包括来自性部位和全身各器官的原始性冲动。

力度感(sense of dynamics)

审美意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因素强烈程度的感知。欣赏者对艺术真实感的需求往往甚于对客观现实中真实的需求,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希望在艺术中看到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强劲的力学结构。生活素材中有各种...

力台(force platform)

测量、分析人体使力状况的装置。测试原理:在力台周围和下面安装上多个应变片,当人体在其上从事某种活动时,应变片产生感应信号并传送至计算机(或记录仪),计算机对同步传送的水平、垂直和横向信号进行分析...

历时性(diachronique)

研究持续演进的活动序列的一种理论倾向。最早出现于语言学研究中,指探讨语言学系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在心理学中,由批评行为主义传统的S-R和S-O-R理论而展开。认为人在长期的理智发展中形成一种认知...

历史伟人论(great-man theory of history)

阐述历史和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论。主张历史和科学上的一切重大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挥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力量决定的。拿破仑和达尔文是历史和科学发展中伟大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天文...

历史心理学(psychology of history)

即“心理历史学”。

立法动机(legislative motive)

推动立法者进行立法活动的心理动力。源于立法者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需要。当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意识到某些社会关系需要用法律规范来调整,才有利于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社会统治秩序时,即形...

立法心理学(legislative psychology)

研究制定法律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法制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内容:立法者和不直接参与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的心理互动;颁布、解释法律和检验立法效果过程中立法者和广大民众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立体定位技术(stereotaxic technique)

精确确定脑结构特定位置的技术。常用于实验神经心理学和脑神经外科的手术。如把微电极或微导管准确插入或将γ射线对准特定的脑部位,对其进行刺激、损伤或注射药物。使用时,首先要制作某物种详纽的脑图谱,然...

立体定位仪(stereotaxic apparatus)

一种能将电极或注射针头准确插入脑中确定部位的仪器。由固定动物头部的耳扦、门齿钩及三维可调的电极架组成。参照某种动物脑图谱上标定的某一脑结构的三维坐标,调好仪器的三维定向标尺,即可将电极或针头准确...

立体感(stereoscopic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感知。以视觉和触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来实现的,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

立体化学说(stereochemical theory)

亦称“嗅觉立体化学理论”。嗅觉理论的一种。心理学家阿莫尔提出。该理论假设,有机化合物中存在七种典型的基本气味(如表所示)。确定气味的决定因素为分子的几何形状或分子所带电荷的多少。呈樟脑气味的分子...

立体色(bulky color)

亦称“膨胀色”。看上去好像占据了三维空间的任何颜色。如在充满彩色液体的玻璃球中或在雾中看到的颜色。

立体声听觉(stereophonic audition)

个体对声源在空间分布的感觉。属双耳听觉的空间知觉。由于声波的物理特性,来自声场中的某一声源,在到达两耳时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差和强度差,据此可确定声源的方向,即听觉中的优先效应。把由不同位置的传声器...

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

亦称“双目立体视觉”。个体根据物体本身特征或双眼线索对物体获得的立体知觉经验。借助它,能对物体的三维度及其远近距离作出适当的判断。它的形成必须依靠一系列给大脑提供关于物体远近或深度信号的主客观条...

立体视敏度(stereoscopic acuity)

视敏度的一种。人的视觉系统对物体前后距离差的觉察能力。通常用刚刚能觉察到物体前后距离差的视角表示,单位为(角)分(')。衡量人的三维立体视觉能力的重要指标。

立体思维(three-dimensional thinking)

一译“三维空间思维”。指艺术创作特别是造型艺术创作必须按三维空间来构思,以突破两维平面而产生立体感。是一种纵横统一、多元把握、全方位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强调系统整体性和系统动态性。它通过两种信号...

立象尽意

《周易》关于意象关系问题的文艺心理观点。认为“言”所不能尽的“意”,可以通过“象”以尽之。《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象”...

立志

学习必须激发动机,树立志向。孔子很重视“志于学”,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朱熹解释,志是“心之所之”,即心理的指向性,并强调“学者须是立志”(《语类》卷八)。陈淳...

励气

激励士气。《孙膑兵法·延气》:“临境近敌,务在厉(励)气。”在将要与敌作战时,要激励将士的信心,鼓舞军队的士气。参见“激气”。

利害说

墨家关于情感与利害关系的观点。《墨子·经上》曰:“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意为所得而喜,方谓之利;所得而恶,方谓之害。喜或恶的情感是判断利或害的标准,利或害的得失是激发喜或恶的原因...

利己主义(egoism)

一译“自我主义”。个体价值定向系统的一种。与“利他主义”相对。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定向系统。也即在观念和行为上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的倾向或人格特质。在社会群体影...

利克特管理系统(Likert's management system)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利克特在1961、1967年先后出版的《管理新模式》和《人群组织》著作中归纳的各种组织的管理方式。他根据对各种组织的实际调查,将管理系统归纳为四大类型:(1)专制型;...

利克特量表(Likert-type scale)

亦称“利克特态度量表”。量表的一种形式。利克特1932年首创。由一套具有同等态度价值的题目组成,要求被试按照“同意”与“不同意”的程度作出选择:非常同意(SA)、同意(A)、不确定(U)、不同意...

利克特量表法(Likert-scaling)

态度量表的一种编制方法。利克特1932年首创。分三个步骤:(1)施测。对许多被试施测某种研究主题的大量题目,要求被试对每一题目作出五级判断。(2)评分。根据题目方向,分五级评分,被试在所有题目上...

利克特态度量表(Likert-type attitude scale)

即“利克特量表”。

利润导向(наведение привыли)

传统推销模式的一种。通过销售活动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又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利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亦称“亲社会行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亲和、助人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自我牺牲等。与“反社会行为”相对。心理学家韦斯伯1972年首先使用此概念。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将它分为两种:一是利他主义行...

利手(handness)

一译“优势手”。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劳动活动中惯用或善用的手。可分为右利手、左利手和两利手。可通过写字、拿刀叉和筷子、掷物、划火柴、刷牙、持剪刀等精巧动作的测查予以判定。一般以哪只手写字作为...

利他主义(altruism)

① 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与“利己主义”相对。满足他人利益,无私奉献自己的价值定向系统。源于拉丁语alter。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视利人重于利己;牺牲自己,利于他人。其思想...

利辛娜

利辛娜(Мая Ивановна Лисина,1929—1983) 女。苏联心理学家。生于哈尔科夫。195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同年考取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师...

利血平(reserpine)

抗高血压药。从萝芙木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有降压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并曾用于治疗精神病。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影响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神经组织内的贮存,且能促使已贮存在组织内的神经...

利益驱动-犯罪心理关系(relation between offense and interests)

认为反社会利益是产生犯罪心理基础的一种理论。利益是动机的基础,决定行为的目的,反社会利益把需要引向反社会目的,产生犯罪心理,导致犯罪行为。无节制的个人利益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和利己的,具有盲目、片...

利用矛盾讯问法(interrogative method of using contradiction)

审讯活动中的常用策略。利用同案犯之间的矛盾和同一案犯供述的矛盾进行审讯,以查明案件事实。对集体犯罪案而言,利用同案犯相互间的矛盾,各个击破;就同一案犯而言,利用其供述本身的矛盾,施加压力,迫其就...

例-规法(example-rule method)

规则教学的一种形式。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让学习者从例证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教学方法。在此方法引导下,学习者进行发现学习,其机制符合上位学习模式。规则的发现取决于内外因素,即学习者应掌握有关的概念...

例行的反应行为(routinized response behavior)

消费者已形成习惯的反应迅速的购买行为。这种购买行为犹如例行公事,对需要购买商品的牌号、性能、特征等有清楚的了解;有牌号倾向,但在缺货时亦可接受同类替代产品;其购买目标在行为和语言表达上能明显地反...

隶属动机(subordinate motivation)

欲建立、维持或恢复与他人积极情感关系的动机。人的基本需要,一种人际关系需求。该动机强的人热情、助人、接受他人,在团结协作的群体中容易取得成就,但由于过分关心人际关系,成就动机受到影响。其特点是,...

连贯言语发展(development of coherent speech)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摆脱非言语线索和对话言语情境的帮助,能将一段话或几句话连续地叙述,其意思前后连贯,使听者能只根据言语线索理解其内容的完整的表达式言语的发展。在对话言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

连号法

清王筠提出的阅读教学中加强复习、巩固记忆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所诵诵之。三日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如是渐增引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

连合(commissure)

脑内连接左右两侧相似结构的纤维束。如:(1)胼胝体,为脑内最大的连合纤维束,连接左右大脑半球新皮质的广大区域;(2)前连合,连接两侧嗅球及颞叶;(3)海马连合或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古皮质;(4...

连合切断术(commissurotomy)

治疗癫痫病的脑手术。经过研究确定,少数患频发性严重癫痫病的病人,癫痫发作是从一边的半球扩散到另一半球的。因此,切断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胼胝体,使两侧大脑半球失去联系,可治疗癫痫病。手术结果证明,大...

连接语法(connective grammar)

儿童语法的一种。儿童从语言素材中自己归纳出的一些过渡性词法、句法规则。儿童在双词句阶段向多词完整句阶段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现象。在儿童的电报句里不需要连接词,语法也很简单,唯一要求是按“...

连锁反应(chained response)

有机体的行为系列。其中每一个动作或活动会引起下一个动作或活动。如行走或咀嚼,其中的一个动作,通过肌肉的伸展或对肢体某部分的压力而刺激下一个动作。涉及动物整体的通常依靠将被试带入新的情景中的一个活...

连锁反应技术(chained response technique)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由参加成员以自由联想的方式轮流表达对某一个会谈主题或其他成员的感觉和想法。该技术可促进小组中的人际互动,使小组成员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内在的情感,降低防御反应,增强}同察自己心理冲...

连锁作用(chaining)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概念。(1)多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经学习而成为一个行为联结的过程。斯金纳认为,最完整的动作实际是一运动序列,其中每一局部的反应都提供一个反馈刺激,成为下一局部反应的辨别刺激,整...

连续辨别(successive discrimination)

动物测试实验方法。用于测试动物分辨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能力。将各种刺激物随机呈现,一次呈现一种,动物对其中一种刺激物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要求时,给予强化。如用红三角和红圆形作为刺激物随机呈现,鸽子...

连续渐进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ethod)

见“塑造”。

连续量表(continuous scale)

测量连续变量的量表。如测量长度、重量、智力、人格特质等的量表。与“间断量表”相对。表上的值都是连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值之间都可以插入其他数值。如甲生体重50公斤,乙生体重51公斤,丙生的体重也许...

连续量数(continuous measure)

量数的一种。与“间断量数”相对。连续变量测得的数值。其特征:任何两个连续量数之间都有无数个数值,如测量长度、重量得到的数值、心理测量中测量智力、态度等得到的数值。

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强化程式的一种。与“间断强化”相对。有机体的每次正确反应均得到强化的训练方式。经这种强化的行为更易形成条件作用,亦更易消退。

连续筛选模式(successive selection model)

选拔飞行学员的理论。认为现有心理学选拔方法有局限性,一次性筛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应采取多级选拔的方法,才能达到择优淘劣的目的。日本、法国等国曾采用这一模式,通过入学前测试、入学后的带飞观察和飞...

连续型随机变量(continuous random variable)

见“随机变量”。

连续型游戏(successiv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多见于2岁~4岁的儿童。同一形式能连续进行的游戏类型。特点为在一个游戏之后又接着进行一个与前一个内容无关的游戏,或插入其他的游戏。这实际上是在一种游戏形式下进行几种游戏活动。如玩...

连续性城市规划(continuous city planing)

依据城市发展规律而做的连续性的规划工作。基本特征是:放弃城市的“终端状态”,将城市规划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改变只凭心理愿望和想象制定规划的行为方式;收集城市发展的新信息,及时作出反馈和决策,修...

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老化理论的一种。纽加滕和罗伯特1964年提出。该理论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老化问题,认为习惯与爱好很重要。进入老年期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和爱好;即使习惯与爱好发生变化,也应看作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

连续噪声(continual noise)

长时间或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内,由间隔时间很短的一个接一个的声音组成的噪声。若连续噪声的声能和频谱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则称为连续稳态噪声,简称稳态噪声。如纺织厂织布机发生的噪声。连续稳...

连续栅栏(successive hurdle)

变量组合的一种方法。依据多项变量进行,常用于人事决策。只有在前一项考核上达到指定标准或分数,才可进入下一项考核。只要有一项通不过,便被淘汰。

怜悯(pity)

个人对他人的不幸表示理解、关心的态度。如人们爱怜、资助被疾病和困苦折磨的不幸者,关怀、同情遇到天灾人祸、无家可归或失去双亲的孩子,为蒙冤受屈者伸张正义、鸣不平等。在个体1岁时开始产生。如儿童看到...

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

心理治疗效果泛化现象。着重解决一类症状或问题的治疗性努力被泛化到解决其他症状或问题的过程。该效应不同于症状替代。后者是指一种症状代替了被治疗的症状,前者指两类症状都被解决。该效应的出现能对患者产...

联合分布函数(joint distribution function)

简称“分布函数”。概率论术语。若有\(n\)维随机向量\(X=(X_1,X_2,\cdots,X_n)\),则称\(n\)元函数\(F(x_1,x_2,\cdots,x_n)=P(X_1 \le...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UNICEF)

隶属联合国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向全世界儿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和处于不利状况中的儿童提供援助,保护其生存和发展。总部设在纽约,领导机构是执行局,执行主席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大会认可。资金来自各...

联合婚姻疗法(conjoint marital therapy)

婚姻治疗方法。以治疗者与来访夫妻共同晤谈的方式进行。D. D. 杰克逊1959年提出。主要运用精神分析和行为方法。晤谈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过去和潜意识的作用;(2)目前问题的性质和意义;(3...

联合家庭(joint family)

由有血缘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性别相同的人及其配偶和子女,或两个以上同辈兄弟姐妹结婚后组成的家庭类型。或有父母长辈,或没有。其组成与扩大家庭基本相同,但两者也有差别:(1)扩大家庭是血缘关系的纵向延伸...

联合家庭疗法(conjoint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方法。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重建健康的家庭关系为主要目标。以萨蒂尔为其代表人物。.她特别强调交往中的感情因素,主张家庭关系以爱和信任为基础。在治疗过程中首先揭示家庭系统中各成员之...

联合密度函数(joint density function)

概率论术语。对于\(n\)维随机向量\(X=(X_1,X_2,\cdots,X_n)\),若它的联合分布函数\(F(x_1,x_2,\cdots,x_n)\)可表示为\(F(x_1,x_2,\c...

联结链理论(associative chaining theory)

时间记忆理论的一种。澳大利亚心理学勒万多斯基和加拿大心理学家默多克等人198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事件与时间上直接相继的事件联结在一起,从而提供了时间记忆的参考信息。事件顺序的编码不是依靠时间序...

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

① 亦称“联结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学派。主要代表理论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联结”主要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的联系。学习就是联结及其系统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学习是通过“...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connectionist network model)

即“神经元网络模型”。

联结主义心理学(connectionistic psychology)

即“联结主义”①。

联觉(synesthesia)

联想的特殊形式。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颜色与温度联觉、色听联觉以及视听联觉。颜色中的赤、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绿、蓝等颜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色听联觉指个体听到某种声...

联络皮质(associative cortex)

在各功能区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皮质区域。接受各个感觉皮质的信息,并发出信息给运动皮质。在种系发生上比较新,在人类大脑中最为广阔;在个体发生上成熟较晚,在人类大约7岁左右,才能完全参与各项功能。联系非...

联网干预(network intervention)

家庭治疗技术。针对病人群体或家庭群体所进行。一般作为个体治疗或家庭治疗失败后的最后手段。治疗小组由3个~4个成员组成,而干预网则涉及40人~100人,包括求治的家庭成员及所有卷入该家庭问题或对解...

联网家庭疗法(network family therapy)

亦称“联网治疗”、“社会网络治疗”。家庭治疗方法。斯培克和C. 阿特尼夫发展起来。参加者除为就诊家庭的成员外,还包括任何对这个家庭有影响的人员,如亲属、朋友、邻居、同事等。由治疗家组织大家聚在一...

联系游戏(associative play)

帕腾提出的社会性游戏的一种。其特点是一些儿童一起做游戏,彼此商借玩具但不协作,游戏者相互作用的兴趣在于联合的行为而不在于游戏内容。小组里的所有儿童从事同样或类似的活动,但没有分工,也不按任何具体...

联想(association)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不在当前的有关事物,或由回忆中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等。神经系统暂时联系的复活,其形成基础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必要条件是两个事物经验在...

联想测验(association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可测量被试的反应速度及反应广度,亦可根据被试的反应进行心理分析,了解被试的兴趣、爱好、需要、内心冲突、隐讳等。提供给被试一种刺激,让其据此联想,尽快做出反应,以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

联想反应讯问法(association response method of interrogation)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利用联想规律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供述的方法。审讯人员预先设定与案件无关的“中性刺激语句”和与案件有关的“关键性刺激语句”作为被讯问人的联想刺激,将两种刺激语句混合使用,要求被讯...

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记忆的一种形式。通过与其他的知识单元的联系进行的记忆。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的形式或概念构成知识在记忆中的具体形态。有两个特点:一般是一对多的联合关系的记忆;根据关键字按内容进行存储。在心理学研究中,...

联想交替原则(principle of associative shifting)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五条副律之一。他认为,若学习者注意到某两个刺激经常结合在一起出现,则本来只能由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应,由另一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现象也能说明,有机体已习得的对某一组刺激的反应,可以逐...

联想链说(associative chain theory)

联想理论的一种。强调经验在理解中的作用,认为理解就是联想的联想,即利用旧联想形成新的联想。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在相关的事物之间形成暂时联系,而暂时联系也就是联想。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要利用已...

联想律(law of association)

解释联想形成的法则。古希腊柏拉图初步描述了接近律和相似律。亚里士多德认为,利用相似、相反和接近关系的观念有助回忆,此为联想三定律的最早发现。近代J. 洛克首先提出“联想”一词,认为习惯是使观念联...

联想迁移(associative transfer)

在某一刺激情境下形成的联想有助于个体在另一类似刺激情境下产生联想的现象。

联想强度(associative strength)

在人脑中两个事物的观念之间联系的强度。其高低表示习得反应的强弱。在学习实验研究中,通常采用反应频率法和反应时间法来测量。前者按刺激呈现次数与该刺激引起反应次数的百分比计算联想强度。后者以从刺激出...

联想散漫(loosening of association)

观念之间的联想不按一定规律出现的现象。如饥饿时不是想到食物,而是想到生产食物的人或工具。轻度的联想散漫一般在疲劳或无聊时出现,若在意识清晰或严肃的情况下出现的联想散漫,则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

联想思维(associative thinking)

思考活动不针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而是以联想的方式,由一个观念引出另一个观念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方式没有一定的方向,自由联想为其典型形式。

联想心理学(association psychology)

即“联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性回忆(associative recall)

回忆的一种形式。人们因看到某个事物而联想起一些别的事物的过程。具有以下几种情况:(1)根据接近律。若两个事物经常在一起出现,则见到其中的一个事物就容易回忆起另一个事物,如见到桌子就会回忆起板凳。...

联想性视觉失认症(associative visual agnosia)

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醒,注意力适度,视觉系统与简单视觉都正常无恙,能分别感知复杂物体,也能综合认知这些信息,很好地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还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不知物...

联想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学习的一种形式。环境事件与有机体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系的过程。其基本假设是,两个事件A和B在一起的经验使人在它们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想,这种联想会由于各种原因在强度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当A进入意识...

联想学习理论(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想的一种早期学习理论。兴起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联想”一词最先由J. 洛克提出,意指观念的联合,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回忆”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相似、对比和接近三条传统的联想...

联想值(association value)

在心理学实验中(特别是记忆实验),用来衡量无意义音节引发联想能力大小的指标。艾宾浩斯在研究记忆的规律时,首创无意义音节。相对于有意义的言语材料来说,这些无意义音节没有意义,但被试往往会对它产生联...

联想主义心理学(associationistic psychology)

亦称“联想心理学”。近代哲学心理学流派。用观念或心理要素的联想来说明人的心理的学说。流行于17—19世纪的英国。联想观点的提出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代表人物有霍布斯、J. 洛克、休...

联音(combination tone)

听觉现象。当两种不同频率的纯音同时发出时,人耳对刺激的反应不很精确而造成的一种听觉失真现象。包括差音和合音。塔蒂尼1754年报道当两个声音同时响时可听到第三个声音。普罗姆波1865年对联音进行了...

廉价商品效应(price psychology with cheap goods effect)

消费者对廉价商品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有两种:(1)经不住廉价优惠的诱惑而产生强烈的购买动机;(2)因价格低廉而对商品质量产生怀疑,从而抑制购买欲望。这种情况在廉价商品的内在质量无法从外观上判明时表...

练兵实纪

书名。明戚继光著。作者任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总理时,编写的各种练兵教材和条规的汇编。全书有正集9卷,杂集6卷,约10万余字,附图近60幅。该书的军事心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军方面,主张“战要练”、...

练达猜测模式(sophisticated guessing model)

解释词优效应和词频效应的一种理论。由布罗德本特在1967年提出。参见“词优效应”、“词频效应”。

练气

培养和训练将士的良好精神状态。《兵经百字·练》:“意起而力委谢者,气衰也;力余而心畏沮者,胆丧也。气衰胆丧,智勇竭而不可用。故贵立势以练气,经胜以练胆,布心以练情,一教以练阵艺。”也就是要通过各...

练丝

东汉王充关于人性可以转变、培养的一种比喻。认为人性“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指中人之性一旦养成善或恶后,即可通过习染,使“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练习(practice)

以掌握一定技能为目的,进行重复性操作的行为过程。学生的练习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基本途径。有效的练习必须:(1)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计划;(...

练习测验(exercise test)

非正式测验的一种。旨在使被试的某方面知识或技能得到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题目范围涵盖全部材料的各个部分,被试可根据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部分测验,以达到练习目的,也可根据自己的...

练习的生理极限(physiological limit of practice)

亦称“练习极限”。在熟练练习中个体生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练习过程中,当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由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限制,可发挥的潜力减少,即使继续努力,成绩也不再有新的突破。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练习极限(practice limit)

即“练习的生理极限”。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三大主律之一。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包含使用律和失用律。使用律(即用律)指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则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失用律(即废...

练习器(trainer)

训练活动技能的设备。可分为部分任务练习器和整体任务练习器两种。前者用来训练部分活动技能;后者用来训练整个活动技能或大部分活动技能。一般说,一种复杂的技能活动往往可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动作群,这...

练习曲线(practice curve)

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示练习次数与技能发展之间关系的曲线。一般用横坐标表示练习的次数,以纵坐标表示练习成绩的测定值。根据测定练习成绩所用的指标不同,可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操作所...

练习效应(practice effect)

重复练习对个体行为显著改变的影响或以前类似的活动对新的学习成绩的影响。练习对新的学习会产生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成就测验有较高的练习效应,能力测验很少或没有这种效应。

练习效应冲突(contextual interference)

不同的练习组合对技能的获得、保持和迁移有不同效果的现象。其经典实验是两组被试完成三种不同的手臂运动任务。实验要求所有被试尽可能快而准确地完成每种模式的18次练习,共54次。两组被试实施不同的练习...

练习中的起伏(ups and downs in practice)

运动技能学习中学习成绩随心理或环境影响发生上下波动的现象。运动技能学习和练习进程中的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成绩时好时差,不断反复。多由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主要有:(1)受练习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如注...

练心则气壮

明戚继光关于心理训练问题的观点。加强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士兵的勇气。《练兵实纪·杂集·储练通论》:“人有此身,先有此心。气发于外,根源于心。……练心则气壮。……故出诸心者为真气,则出于气者为真勇矣...

炼金术(alchemy)

将普通金属炼成金、银等贵重金属的方法。到中世纪,则成为一特定概念,即炼金术士对自然与物质进行直观的和准宗教的思考方法。他们认为,凡物质(金属、石头)里面与后面都存在神灵,并试图通过前科学的方法在...

恋爱(love)

男女双方爱情从萌芽、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其直接目的和最终归宿是爱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恋爱成功,男女双方发展成夫妻关系;恋爱失败,则恋爱关...

恋爱从众心理(conformity mind of love)

恋爱者对有关事件的评价及相应行为易受众人言行左右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在恋爱行为中的表现。恋爱行为既具有个体性,亦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恋爱双方不但从恋爱本身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常常从周围人们对其...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即“伊莱克特拉情结”。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即“俄狄浦斯情结”。

恋女情结(GriseIda complex)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父亲因有恋母情结而将幼时对母亲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女儿身上,不愿女儿离开自己的一种潜意识心理。

恋生取向(biophilous orientation)

即“恋生性格”。

恋生性格(biophilous character)

亦称“恋生取向”。弗洛姆从病理学角度提出的一种性格类型。具此性格者喜欢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喜欢新生事物,富于创造性,憧憬未来。

恋尸取向(necrophilous orientation)

即“恋尸性格”。

恋尸性格(necrophilous character)

亦称“恋尸取向”。弗洛姆从病理学角度提出的一种性格类型。具此性格者喜欢所有无生命的事物,迷恋腐朽的东西,热衷于暴力和破坏,喜爱机械、僵化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怕未来。

恋物癖(fetishism)

性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为反复出现收集某种异性使用过的无生命物体的企图。它受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联想驱使。几乎仅见于男性。所恋物体均为与女性肉体接触的东西,如乳罩、内裤等。通过抚摸或闻嗅这类物件...

恋子情结(Jocasta complex)

一译“伊俄卡斯达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母亲过分爱儿子的异常心理。援引自希腊神话中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之妻伊俄卡斯达因误嫁其子俄狄浦斯而自杀的故事。

链结分析(link analysis)

一译“连锁分析”。对作业系统中人机各成分联系情况或对不同工作部门之间联系程度的分析。主要用于工作空间(场地)的设计和布置。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确定各部门关系密切程度的等级,一般将这种关系分...

链型沟通(chain communication)

小群体信息交流模型。其形态如图。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在五人群体双向交流实验中发现。传递信息的速度比轴型沟通、Y型沟通、圆型沟通都慢。

良好图形(good figure)

一译“良形”。视知觉刺激的一种。结构严密完整、轮廓分明、能说得出其意义的图形。其主要特征:(1)图形的线条是闭合的;(2)按照一定连续的趋向构成图形;(3)整个图形是对称的。美国心理学家霍克贝格...

良好心理接触讯问法(method of establishing good mental contact for interrogation)

审讯活动中,通过讯问者的工作,使犯罪嫌疑人对审讯活动及讯问者建立必要的信任和理解,消除心理隔阂,如实供述的方法。其关键是以情动人,在讯问者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建立共同的心理基础。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反社...

良心(conscience)

① 个人辨明是非善恶的内心标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也是道德调节功能的心理基础。 ②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与自我理想一起成为超我的两个部分。由自我发展而来,是一种道德化了...

良形(good figure)

即“良好图形”。

良知良能

孟子提出的无需学习就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观点。《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所以从小就能“亲亲”、“敬长”。明王阳明进一步提...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早年受封建传统教育,年轻时中过举人,后就学于康有为万木草堂,深受变法思想的影响,通过主编《时务报》、《西...

两点阈(two-point threshold,two-point limen)

一译“两点阈限”,亦称“空间阈限”。感觉阈限的一种。两个刺激点同时作用皮肤时,皮肤能感觉到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可用两点阈测量器或触觉计测出。皮肤触觉敏感性指标,其大小随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两点阈测量器(tester of two-point threshold)

一译“两点阈规”。触觉实验仪器。用于测定身体表面两点阈值。该仪器大多为圆规形,使用时应注意对两个触点的用力均匀,接触时间为1秒左右。当两个触点非常邻近时,被试会感觉为一点;逐渐拉开两个触点的距离...

两独立样本中位数相等检验(test for equality of medians based on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假设检验的一种。用于检验来自两个独立变量\(Y_1\)与\(Y_2\)(它们可以是类别、顺序或等距变量)的两样本中位数是否相等。它是“两独立样本总体比例相等检验”的直接应用。以\(Y_1\)和\...

两独立样本总体比例相等检验(test for equality of population proportions based on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亦称“Irwin-Fisher检验”。假设检验的一种。用于检验两个独立的两值变量的比例是否相等。设总体1中具有特征A的比例为\(p_1\),总体2中具有特征A的比例为\(p_2\)。欲检验的假设...

两耳声音时差(differential running time)

声源定位线索。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如图所示,\(SR\)是声源\(S\)到右耳的距离,\(SL\)是声源\(S\)到左耳的距离,\(D\)则是从声源\(S\)到左右耳距离的差数,\...

两个独立总体均值之差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difference between means of two independent populations)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分两种情况:(1)设有两个总体\(X_1 \sim N(\mu,\sigma_1^2)\),\(X_2 \sim N(\mu,\sigma_2^2)\),且 \(X_1\...

两个配对总体均值之差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difference between means of two paired populations)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当两个总体\(X_1\)与\(X_2\)服从正态分布,且形成配对关系时,则抽取的样本也是配对的。设总体\(D=X_1-X_2\),于是得到\(D\)的样本是\(D_i=X...

两个随机向量离差矩阵(dispersion matrix of two vectors)

矩阵的一种。设有两个随机向量\(X^{'}=[X_1,X_2,\cdots,X_p]\),\(Y^{'}=[Y_1,Y_2,\cdots,Y_q]\),则\(X\)与\(Y\)之间的离差矩阵是指...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ratio of variances of two normal distributions)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设\(X_1\)与\(X_2\)是两个独立的正态总体,\(X_1 \sim N(\mu_1,\sigma_1^2)\),\(X_2 \sim N(\mu_2,\sigma...

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difference between proportions of two populations)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设\(X_1\)与\(X_2\)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有限总体,它们的总体比例分别是\(p_1\)与\(p_2\)。为给出(\(p_1-p_2\))的置信区间,从各总体中抽取一...

两个总体均值相等假设检验(tests of hypotheses on the equality of the means of two populations)

假设检验的一种。两个总体均值相等的假设检验。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两个总体相互独立、方差已知时。若总体\(X_1\)与\(X_2\)相互独立,\(X_1 \sim N(\mu_1,\sigm...

两极式评定量表(bipolar rating scale)

评定量表的一种。具体做法:每题陈述一个内容(一种心理特质、一件事或一个观点),让评定者根据受评者情况,在两极之间选定一个合适位置。两极可为“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最好——最坏”或“极同意—...

两极性情感紊乱(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即“双相情感障碍”。

两可图形(ambiguous figure)

即“双关图形”。

两类记忆存储(two types of memory storage)

亦称“双重记忆系统”、“记忆双重学说”。记忆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记忆不是单一的系统,存在长时存贮器和短时存贮器两种不同的存贮器,将非感觉记忆分成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其中两种记忆具有不同的特征...

两难故事法(method of dilemma-story)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以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一种方法。研究者设计编撰一些道德故事,每个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矛盾冲突的道德问题,要求儿童去选择是服从准则或权威...

两难问题(dilemma)

使个体左右为难,无法抉择的问题。抉择时选定任何一方面,均不能使个体获得真正的满足,令人左右为难。常用于道德判断测验。

两颞侧偏盲(bitemporal hemianopsia)

视觉障碍。双颞侧视野缺损。由视交叉损伤或病变引起。真正的偏盲多系双眼同时发生。由于病变的位置不同和受损程度不同,其视野缺损的程度不同,偏盲的程度也不同。

两向度表(two-way table)

即“双向细目表”。

两向度次数表(double-frequency table)

即“双向细目表”。

两性体(hermaphroditism)

亦称“雌雄同体”。有雌雄两种生殖器官的动物个体。多见于无脊椎动物,如绦虫、蚯蚓。脊椎动物中比较少见,似乎只限于鱼类,如黑鲈鱼。一般是通过体内受精而互相交换精子。有些动物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产生雄性...

两因素析因实验(two-factor factorial experiment)

最简单的析因实验。它仅包含两个实验因素\(A\)与\(B\),其中\(A\)有\(a\)个水平,\(B\)有\(b\)个水平。于是产生的所有可能的处理组合数是\(ab\)。若在每一个可能的处理组...

两院联席会议(Соединенный стезд АН и АМН CCCP)

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医学科学院于1950年6月末至7月初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巴甫洛夫的生理学问题。贝科夫院士和伊万诺夫一斯摩林斯基教授分别作题为“巴甫洛夫思想的发展”和“巴甫洛夫思想在高级神经活动病...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учении о системах двух сигналов)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晚年提出的用以区别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学说。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条件反射系统称信号系统。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信号分两类:(1)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称第一信号;...

两种性质学说(theory of two qualities)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近代联想主义倡导者J.洛克关于感觉观念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学说。1690年在其《人类理解论》中提出。承认人的一切感觉观念均由外界物质引起,但并不认为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外物的真正印象。...

亮度(luminance)

一译“光亮度”。给定方向上离开、到达或穿过某一物体表面、单位立体角或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光通量。法定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其他非法定单位有毫朗伯、英尺朗伯、朗伯、阿普熙提、熙提和尼...

亮度比(luminance ratio)

衡量照明环境中照明分布均匀性的数量指标。照明环境中任意两个区域的亮度之比。通常可表征为特定区域(如工作面)与邻近区域的亮度关系,以\(L_2:L_1\)表示,其中\(L_2\)为特定区域的亮度,...

亮度编码(luminance coding)

亦称“明度编码”。编码的一种。以物体的亮度或明度特性作代码的视觉信息编码。同一编码系统中其等级不可超过4个,2个等级最适宜。其效果受环境照明水平和对比度的影响。一般说,降低环境照明水平或提高信号...

亮适应(bright adaptation)

即“明适应”。

量表(scale)

心理测量工具。由一系列标准化了的测验项目构成。其中每个项目都在广泛预试的基础上,根据统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分值。量表在将心理属性或品质数量化或分等和分成范畴时,比测验更精确、系统、全面。解释时更...

量表分数(scale score)

测验直接测得的原始分数,按一定法则转换到特定量表上得到的分数。如T分数、百分位数等。具有参照点和单位,可用于解释和比较。其克服了在心理测验中测得的原始分数因没有参照点而无法相互比较的缺点。

量表结构(scale construction)

构成量表的项目内容包含的因素维度。它决定量表的效度。一个在结构上完备、科学的量表一般选择与测量内容有密切相关的材料,因为这直接影响测量的有效性。可使用相关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建构...

量表数据(scale data)

统计数据的一种。用一定的量表或测量工具获得的数据。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要编制出各类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如考试、态度量表、智力测验等。量表数据在实验或测验中经常会遇到。

量表图分析法(scalogram analysis)

亦称“累积量表法”。美国学者格特曼创立的测量态度的方法。用此方法编制的量表由单向并且具有同一性质的项目构成。这种方法企图决定一个量表的单向性或单层面特点。若一个量表是由单向项目所构成,则项目之间...

量表研究法(scale study)

运用根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原理编制的量表,对假设的某种心理学问题进行测评和检验的一种方法。被广泛运用在态度的测量与评定中。态度量表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测量工具,它给被试提供由一组相关联的叙述句或项目组...

量表值(scale value)

依据某种程序和法则分派在量尺中各分点上的数字。可量化被试的测量结果。

量感(sense of quantity)

审美意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绘画、雕塑、音像等艺术作品形式的大小、轻重、强弱、深浅、高低等特性的感知。建立在同一感觉的适应和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受知觉的选择性、整...

量数转换(transformation of measure)

统计学上根据某种规则或某个公式将测验的原始分数换算成用另一种数量表示的过程。换算后的数值与原始分数仍保持一种对应关系。旨在使原始分数符合特殊量表要求的数学性质,如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通常测...

量刑不当心理(mind of unjust sentencing)

影响审判员审理刑事案件时量刑畸轻畸重的心理因素。量刑受审判员人格特点的影响这一事实已为许多实验结果所证实。弗兰克认为,审判活动体现审判员的气质、人格、教育、环境、性格倾向等特点。人格的偏倾会对量...

量刑心理学(sentencing psychology)

刑事审判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法官在量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1)量刑的心理过程;(2)影响量刑的各种因素;(3)量刑失当的原因;(4)改正量刑失当的方法;(5)量刑与判决习...

量刑心理学:对一致性和不一致性的探讨(The Psychology of Sentencing: Approaches to Consistency and Disparity)

书名。量刑心理学文集。英国研究人员彭宁顿和劳埃德-博斯托克合编。1987年出版。根据牛津大学社会法律研究中心和犯罪学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一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编辑而成。书中共收录19篇论文,涉及量刑...

廖世承

廖世承(1892—1970) 中国心理学家。字茂如。上海嘉定人。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学习。1915年赴美国留学,入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与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并通过博士及格考试,1921...

列昂节夫

列昂节夫(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1903—1979) 苏联心理学家。生于莫斯科。192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社会科学系。同年任职于莫斯科大学心理研究所,与鲁利亚...

列表式访谈(scheduled interview)

见“访谈”。

列联表(contigency table)

统计表的一种。样本数据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变量分别分类时,整理而成的交叉次数分布表。根据类别变量的数目可分为二维列联表、三维列联表和高维列联表。将调查结果整理成列联表是进一步统计分析的必备步骤...

列联表分析(contingency table analysis)

统计分析的一种。主要包括:(1)检验两个变量的独立性。原假设是\(H_0:X\)与\(Y\)相互独立,用χ2作为检验统计量:\(\chi^2=\sum_{i=1}^{p}\sum_{j=1}^{...

列联系数C(contingency coefficient C)

列联相关系数的一种。计算公式为\(C=\sqrt{\frac{\phi^2}{1+\phi^2}}=\sqrt{\frac{\phi^2}{n+\phi^2}}\),C系数取值的下限为0,上限小...

列联相关系数(contingency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相关系数的一种。基于列联表分析中计算的χ2的相关系数。表示两个类别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对两个类别变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后,若拒绝原假设H0,则意味着两个变量总体有关联。计算列联相关系数可表示这种关联...

列维·托夫

列维·托夫(Николай Дмитриевич Левнтов,1890—1972) 苏联心理学家。1914年起任教于梁赞城中学和教师进修学院。1918年起在莫斯科高等学校和研究机关从事教学...

列伊捷斯

列伊捷斯(Натан Семёнович Лейтес,1918—) 俄罗斯心理学家。生于德聂伯罗彼特罗夫斯克。194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同年入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197...

劣质服务模型(model of 1ow quality service)

购销双方对不希望出现的商业交往情境的预测模式。与“优质服务模型”相对。苏联商业心理学家林切夫斯基提出。林切夫斯基认为,顾客的预测模式结构一般是:担心所需商品缺货;价贵质劣;服务马虎、缓慢、不完善...

猎物辨认(prey identification)

捕食动物对被捕食动物的辨认。蓝鸟能捕食大王蝶j如果这种大王蝶无毒,它还会吃其他几种大王蝶,如果吃到有毒的,就会恶心、呕吐。有了这种经验,蓝 有时也会拒绝吃无毒的副王蝶。因为它记住了有毒蝴蝶的视觉...

猎物收益(prey profitability)

关于动物觅食行为最佳化的一个假设观点。认为动物在单位觅食时间内应有最大的能量收益。蛎鹬是一种海岸鸟类,以蛤贝为食。它们会算计不同大小的蛤贝可能给它们带来的收益,努力做到在敲开蛤贝双壳的单位时间内...

猎物侦察(prey detection)

捕食动物察觉和探寻猎物的行为。动物在特定环境中适应性觅食行为的组成部分。由于捕食动物等敌害的存在,被捕食动物往往形成一些捕食动物难以察觉的形态特征,如昆虫的拟态、保护色等。那么依靠视觉的捕食者如...

裂(fissure)

意同“沟”。如大脑半球外侧沟又称外侧裂,顶枕沟又称顶枕裂,距状沟又称距状裂。一般指较深的沟,如脊髓前正中裂、海马裂、大脑纵裂等。

裂脑研究(split brain research)

切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连结以研究人与动物行为的一种技术。高等动物和人类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海马联合、前联合和后联合等联合纤维连结。主要连结部为胼胝体,约有2.4亿条神经纤维连结两半球的相应皮质...

邻近性(proximity)

物理空间近的人容易交往并成为朋友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W. F. 怀特1956年提出。他在研究中发现,在住房条件、排列方式、居住年限等变量相同的条件下,居民之间的友谊和联系主要依赖空间距离,即住得...

邻里类型(type of neighborhood)

邻里关系的不同种类。根据互动类型和数量、居民的认同感及与外界的联系程度等,可分为五种:(1)整合式邻里。居民之间积极主动,有凝聚力,且在较大范围内与社区保持联系。(2)教区式邻里。区域内的居民内...

邻里满意感(neighborhood satisfaction)

对住地环境的满意程度。主要受物理因素(如住处附近的绿化面积、噪音、空气污染和服务设施等)、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性格、爱好等)和社会因素(如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社区管理和居民的相似性,包括受教育...

邻里依恋(attachment to neighborhood)

个体与其居住环境和邻人之间的正面情感联结。能产生舒适和安全感,使个体不愿搬迁或搬迁后仍有很强的留恋感,当再次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时,会激起高度情绪化的追忆。与个体在某一社区里居住的年限、与邻人的关...

邻里作用距离(distance of neighborhood role)

邻里间影响其相互关系和社会互动行为的空间距离。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在西威斯特哥特住宅区关于居民友谊模式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居民最常见到的三个人中,41%是隔壁邻居,22%是隔一个...

林崇德

林崇德(1941—) 中国心理学家。浙江象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太平洋地区健康心理学会第一副主席。创建儿童青少年智能结构模式及其发展的系统框架,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

林传鼎

林传鼎(1913—1996) 中国心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3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后在燕京大学为陆志韦的研究生。1944年获硕士学位后,留学比利时,获卢万大学博士学位。...

林德西

林德西(Gardner Lindzey,1920—) 一译“林齐”。美国心理学家,现代人格理论和心理学史研究的主要代表。生于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1943年和1945年先后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林顿

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 美国人类学家、人种学家。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最初对考古学感兴趣,1912—1921年先后在新墨西哥、新泽西、伊利诺斯、科罗拉多和马奎...

林仲贤

林仲贤(1931—) 中国心理学家。广东恩平人。1951年入清华大学攻读心理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学报》...

临病问便

中医心理治疗原则。语出《内经·灵枢·师传篇》:“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此处所指的“便”,是指患者的习惯、情感喜恶、生活起居、饮食、嗜好与对于病人方便之事宜。表明治病要关注...

临场集中注意训练(attention cocentrating training for competition)

对临场完成操作任务所需的注意强度和稳定时间的一种心理训练。目的是使注意指向与集中在应该注意的活动范围内,防止注意焦点的错位和转移。训练重点在于排除内部干扰,强化自控机制。主要训练内容:(1)调节...

临场转移注意训练(attention transference training for competition)

临场意识中心转向的一种心理训练。主要方法有:(1)模拟转移注意训练。训练旨在提前形成主动转移注意的心理机制,以便临场随机运用。此种训练的准备时间充裕,个体心理负担轻,风险小,效果直接,缺点是不够...

临床法(clinical method)

① 一译“诊断法”。临床心理学方法。临床心理学家对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者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常采用这种无控制的观察,对患者或来访者进行个人直觉的理解和主观的分析,以...

临床犯罪学(clinical criminology)

研究犯罪人的鉴别诊断和矫正治疗的学科。犯罪学分支学科。主要结合临床精神病学与犯罪学的研究,强调可操作性,较少研究抽象的理论问题,着重研究如何鉴别诊断和矫正治疗犯罪人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运用精神病...

临床访谈(clinical interview)

见“访谈”。

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

成套记忆测量工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许淑莲等主持编制。天津大学等全国31单位协作取样,1984年完成。包括五项分测验: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联系学习。前两项...

临床健康心理学(clinical health psychology)

用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来促进和保持个人心理和身体健康,预防、评估和治疗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解除个人因身体障碍丧失功能所致的苦恼的理论。米隆1982年提出。临床健康心理学家的工作与健康心理学家的...

临床判断(clinical judgment)

诊断人员根据被评价者的各方面情况,对其现有状况及可能原因作出决断的过程。其研究经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着重数学统计方法,米尔认为,这种方法更可靠、更有效,较忽视诊断人员的作用,认为诊断人...

临床评价(clinical assessment)

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者情况的了解作出可靠结论的过程。可以是被评价者某一特定功能(如认知、社会技能、情感等),也可以是其全面情况,确定其所属类型而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其正确性有赖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临床神经心理学(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侧重研究脑损伤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应用临床诊疗和心理测验技术,如智力测验、记忆测验以及各种单项或成套神经心理测验方法对脑损伤患者进行评估,辅助诊断有无脑损伤,或脑损伤后有哪...

临床显著性(clinical significance)

见“统计显著性”。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默1896年提出。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心理学原则和方法来调整和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改变和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其主要任务包括心理治疗...

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

掌握临床心理学有关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从事心理治疗、心理评估、社区干预和行为医学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用这些知识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美国在1949年博尔德会议确定了临床心理学家的“科学...

临界比(critical ratio)

反映高分与低分两组被试在同一特质上差异情况的比值。决定利克特量表中题目辨别力的统计方法。用在量表中题目的\((\bar{X}_{H25\%}-\bar{X}_{L25\%})\div n\)相等...

临界频带(critical band)

听觉指标。噪声在掩蔽纯音时,以纯音频率为中心的频带。费伦克1940年提出。他发现频率为1000赫兹的信号在噪声频率带宽不超过60赫兹时,被试对信号不易觉察;当频率带超出60赫兹时,被试对信号则很...

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即“最佳期”。

临界闪烁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一译“闪烁临界频率”,亦称“临界融合频率”、“闪光融合频率”。人们将其知觉成稳定光的最小闪烁光的频率。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可由专门仪器测量。通常为每秒30次~55次。影响因素...

临界值(critical value)

亦称“临界点”。假设检验术语。在检验统计量中,临界区域的边界点。对于常用的几种检验统计量(如标准正态分布、χ2分布、t分布、F分布等等),已编制成对应于不同显著性水平α的l临界值表供实际工作者使用。

临界智力(borderline intelligence)

即“临界智能不足”。

临界智能不足(borderline mentally retardation)

智商在70~85之间者。学术界认为智力正常与智能不足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只能是一个分布范围。经智力测试,智力商数在此分布区间者,便属于智能由正常到不足的临界状态。该智能状态没有明显的适应障碍...

临近阈限技术(near-threshold technique)

飞行员处境意识训练技术。西克瑞斯特1993年开始使用。训练理论基础是:处境意识既然是飞行员对处境信息(飞机、环境、他人及自身)的认知,那么便与人的知觉阈限有关。飞行员对异常情况的知觉速度和准确度...

临时领地(temporary territory)

个体或群体暂时占有或使用的领域。详见“次要领地”、“公共领地”。

临时制变

人们在面临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迅速作出相应决策以应付事变的能力。语出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或问》篇:“战间翼击以分其力,游伏以疑其事,出奇以乘其众,更番妙处,俱在临时制变,将所自出...

临终治疗(death therapy)

对临终患者提供的心理治疗。大多数人在死亡到来之前都要经历一个临终阶段,可持续几天、几个星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治疗者在患者显示出已有心理准备时,与之谈论有关死亡的事情,帮助患者从不相信会死亡转变...

淋巴细胞(lymphocyte)

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根据淋巴细胞的发育部位、表面抗原、受体及功能等的不同,可分为T细胞(又名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B细胞(又名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及...

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亦称“核酸酶”。生物体内催化生化反应的酶。按功能,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连接酶等。还包括催化核酸水解的一系列酶。其中水解酶可分解酯键、糖苷和肽键。能催化磷酸二酯键水解,...

磷酸化作用(phosphorylation)

生化反应中增加磷酸基并吸收能量重建高能键的过程。生物体依靠外界能量来维持生命,动物细胞通过内部呼吸利用储存于食物分子化学键中的位能。能量从分解代谢的放能反应到吸能反应,由高能化合物如三磷酸腺苷(...

吝啬(parsimony)

消极的人格特征。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物品、知识等过分看重,该花的钱不花,该用的东西也不用,从不愿把金钱、情感、知识、物质奉献给他人、集体和社会,缺乏自我牺牲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遇事患...

灵感(inspiration)

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认识飞跃的心理状态。由疑难转化为顿悟而来。特点:(1)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将全部精力投入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2)情绪异常充沛和亢奋,对创造性活动的客体充...

灵感说(theory of inspiration)

关于艺术创作来源的学说。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主要代表。认为灵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特有的“迷狂”心理状态。对此,柏拉图有两种解释:(1)认为灵感来自神的凭附。如诗神凭附在诗人身上,把灵...

灵魂不死说(theory of soul immortality)

关于灵魂永生不死的学说。出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世界万物的起因来自抽象的数量关系,数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如弹奏弦琴时音调的和谐便由弦长的数量比例关系决定。他运用数及其关系解释灵魂与...

灵活短程心理疗法(flexible short-term psychotherapy)

以快速方式促使患者消除症状,恢复正常功能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沃尔波格指出,该治疗须注意病例的选择、患者的态度、治疗目的及治疗者的技术等基本因素。此外,增加来访者的自我认知亦至关重要。认知的内容包...

灵机

清袁枚关于艺术灵感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术语。《钱坞沙先生诗序》云:“今人浮慕诗名而强为之,既离性情,又乏灵机。 “性情”犹情感,“灵机”即灵感。批评某些人在缺乏情感与灵感的情况下而勉强写诗,自然有...

灵机记性在脑

清王清任提出的命题。“脑髓说”的基本思想。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即否定心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而肯定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并从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这个命题的正确性:一是说心脏为出入气的通道,...

灵言蠡勺

书名。意大利毕方济述,徐光启译,明天启年间(1625)刊刻。该书音译为亚尼玛(Anima)之学,亚尼玛即生命、灵魂之意;《灵言蠡勺》系徐光启翻译时改的名称。全书分四篇:一论亚尼玛之体。二论亚尼玛...

灵长类学(primatology)

亦称“猿猴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内容广泛的学科。包括除人类以外的灵长目的形态、解剖、生理、分类、生态、习性、行为和认知等诸多门类的知识。由于在系统发育上的近亲关系,非人灵长类...

铃木治太郎

铃木治太郎(1875—1966) 日本儿童教育咨询家。生于日本滋贺县。长期从事中小学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工作,1906年提议设立特殊班级和教育治疗室,1917年开展比内智力测验的实验。任大阪市儿...

聆听疗法(listening music therapy)

亦称“接受法”。音乐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聆听音乐进行。其关键是诱导聆听者自由联想,抒发情感。治疗技术有帮助恢复或提高记忆的“音乐记忆法”、将对人生有重要影响的歌曲排列起来进行回忆和心理分析的“有序...

菱脑(rhombencephalon)

三脑泡的后面部分。这一时期,可见两个向腹侧方向的弯曲:颈曲和头曲。颈曲在菱脑与脊髓之间,头曲位于中脑和菱脑交界处,几成直角。在人胚第6周时,被桥曲分成后脑和末脑。五脑泡(端脑、间脑、中脑、后脑、...

零点项目(project zero)

关于艺术教育的研究项目。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由著名的哲学家奈尔森·古德曼创建。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灵感的产物,艺术也不仅仅是情感和直觉的领域,它与认知有关。艺术过程是思维活动过程...

零假设(null hypothesis)

亦称“原假设”、“虚无假设”、“基本假设”。统计假设的一种。与“备择假设”相对。一般地,对于\(\xi \sim F(x;\theta)\),\(\theta \in \Theta\),F分布已...

零拒绝(zero reject)

特殊教育新主张。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认为残疾障碍的儿童,不论其残疾程度如何,都应得到妥善安置,接受免费的公共教育,并呼吁政府立法,所有公立的特殊教育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任何一个这样的...

零迁移(zero transfer)

亦称“中性迁移”。迁移的一种类别。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不起作用或两种经验间无相互影响,迁移效果或迁移量为零。

零售起点(starting point for retail)

零售商品品种规定一次成交的最低数量。不同规模的零售商店有不同的零售起点。较低的零售起点能较好地适应消费者的求便心理。为此,可在不影响商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拆包、开盒、分两、分寸、分件出售。合理规...

零下习惯化(below-zero habituation)

对动物进行过度习惯化训练的结果。参见“过度习惯化”。

零相关(zero correlation)

亦称“不相关”。相关的一种。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r=0\)时的相关。零相关表示两个变量非线性相关,这时两个变量可能相互独立,也可能曲线相关。对于正态变量,两个变量零相关与两个变量相互独立等价。...

零星期待目标反应(fractional anticipatory goal response)

亦称“部分预期目标反应”。赫尔系统行为理论术语。指达到整个目标之前,因期待奖励而产生的部分目标的反应。以rc表示。他认为,目标反应由机体受到奖励(如吃食)后在目标处(如食物)的一系列反应(如嗅、...

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

回归分析的一种。当自变量存在复共线性时,用于改进最小二乘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霍雷尔1962年首次提出岭迹法,并由他和肯纳德1970年提出岭回归。设已将自变量转换为标准分,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领导(leadership)

亦称“领导行为”。领导者通过组织赋予的权力或个人的影响力,对组织、团体和个人施以影响,以达成组织或团体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在执行组织(或团体)机能中的具体表现。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这三个...

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弗鲁姆和耶顿1973年提出的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该模式指出: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决策时有五种方式可供选择:(1)...

领导地位(leader status)

领导人在组织中所占的角色位置。从纵向看,存在级别差异;从横向看,存在分工差异。通常与权力、责任同步,即有什么样的领导地位,就有多大的权力与责任。

领导风格类型理论(style theory of leadership)

亦称“行为风格类型理论”。领导理论的一种。其经典研究始于1939年勒温及其弟子关于专制、民主、放任三种领导风格对工作效率及群体内人际关系、成员满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领导风格的优劣。...

领导观念(leader idea)

领导者对领导角色要求的知觉,即对领导的职能、手段、效绩评判等的独特看法。因不同的领导而不同,并导致不同的领导行为及领导效绩。面向人的领导者注重让部属满意,关心部属的精神、心理、物质需要,同他们保...

领导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

领导理论的一种。领导特质理论的变种。该理论将领导结果归因于领导者的某些特质。研究者发现,人们倾向于把领导者描述为个性随和,言语表达能力强,锐意进取,理解力强,智慧、勤奋。组织绩效的好坏,往往归因...

领导技能(leadership skill)

担负领导工作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总和。预测领导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由三方面组成:(1)智能。智力以及与智力密切相关的各种思想和观念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语言...

领导角色理论(role theory of leadership)

领导理论的一种。美国学者贝尔斯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领导就是角色的执行,但要取得成效必须有两种领导角色:(1)由专家充当领导角色,这种领导是某种职业活动的行家,他精通业务,专门负责解决各...

领导培训和发展(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leadership)

提高一个组织或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思维方法、工作方式、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领导才干上不断提高,以适应职务要求。研究表明,在训练开始时,需确定组织中谁需要学习有...

领导情境理论(situational theory of leadership)

即“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

亦称“领导情境理论”。领导理论的一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形成。该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绝对的最佳的领导方式。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

领导权变理论的一种。卡曼等人提出。该理论将领导类型四分图与被领导者的人格成熟度结合起来,认为有效领导方式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之问是一种钟形曲线关系。当被领导者由不成熟趋于成熟,有效的领导行为应按下...

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y of leadership)

领导理论的一种。该理论强调领导者特质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领导者显现。认为领导者具有一些不同于非领导者的特质,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都可能成为领导者。(2...

领导效果(effectiveness of leadership)

一译“领导有效性”。心理学研究中一般用部下的工作业绩、组织成员的行为表现(人际关系、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领导有效性。各种领导理论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领导有效性。特质论试图找出有效领导者特有的人...

领导效绩(performance of leadership)

领导行为的成功程度。效绩观念因人而异,最大的差别是衡量指标不同。最常用的指标是群体成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程度。有时可以客观衡量,如利润、销售增长量、市场占有率、投资报酬率、产品的单位成本等。有...

领导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adership)

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领导心理活动一般规律。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的性质、范围、作用和研究方法;(2)社会、组织、物理环境等因素对领导心理的影响;(3)领导心理过领导效率有积极意义。

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continuum theory of leadership behavior)

亦称“决策程序连续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R. 坦南鲍姆和W. H. 施米特1958年提出的权变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根据领导者权力和下属参与决策的范围,在典型的专制型与民主型领导之间存在着许多过...

领导行为模式理论(behavioral-pattern theory of leadership)

领导理论的一种。该理论探讨领导的外显行为模式对工作效率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在研究领导者的实际行为表现中发现,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模式与他们的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领导者(leader)

占有一定职位并能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人。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一般包括职务活动、影响力、权威和集体活动四个要素。在组织中,其使命就是促使集体和个人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组织...

领导者地位(leader's position)

领导者在某一组织结构中占据的角色位置。一般说来,它与权力、责任相同步,即有什么样的领导地位,也就具有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借此,领导者就可有积极的职务行动,以动员与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者风格(leader's style)

即“领导作风”。

领导者行为描述问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LBDQ)

领导者行为测量工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亨普希尔和孔斯及其同仁1950年编制。根据九项领导行为的基本向量,即主动、成员身份、代表、整合、组织、管辖、信息沟通、认可、生产等而编制的。它有两...

领导者意见问卷(Leader Opinion Questionnaire,LOQ)

领导者行为测量工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弗雷希曼1957年编制。由领导者(主管者)自己完成,通过对40个项目的回答,考察自己是任务定向型领导还是人际关系型领导。

领导作风(style of leadership)

亦称“领导者风格”。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是领导者性格、气质、能力、学识、价值观、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影响领导工作的效率。勒温和利皮特等人通过研究,将其分为专制型、民主...

领地防御(territorial defense)

保护个人或团体所占领域不被他人侵犯的行为或意识。可分为事前防御和事后防御。前者多与领域标界相联系,常用物理标记法,如借助围墙等建筑物或私人物品的放置,来表明自己对此领域的占有权。后者指领域受到他...

领地歌(territorial song)

标记行为的一种形式。告知同性对手此领地归其所有的特定鸣声。大多数鸣鸟的歌声主要用作领地标记,也有别的功能,如吸引无配偶的伴侣前来,往往与后来的繁殖活动同步。

领地侵犯(territory aggression)

未经领域占有者同意,他人有意或无意进入和破坏该领域的行为。主要有三种:(1)侵略。以身体或物体侵入,企图从目前的占有者手中夺取控制权,规模有大有小,如国家之间的战争、宿舍成员问因领域分配产生的争...

领地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即“领域行为”。

领地意识(territory consciousness)

个人或群体争取新领域或防卫已有领域被他人侵犯的意识。源自安全需要。其强弱与需求的程度、领域的类型与占有者的个性特点等有关。空间越拥挤,需求越强烈,领地意识就越强。占有者因次要领地和公共领地的不确...

领悟(insight)

即“顿悟”。

领悟疗法(insight therapy)

一译“顿悟疗法”。心理治疗方法。治疗者通过与患者讨论其心理问题,使其认识、领悟到心理问题的根源。狭义仅指经典精神分析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假定患者的心理障碍由压抑或潜意识冲突造成,只要帮助患者更多地...

领袖魅力领导理论(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将工作结果归因于领袖气质的领导特质理论。它通过确定具有领袖气质的领导者与无领袖气质的领导者之间的行为差异,来寻找具有领袖魅力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如:(1)自信;(2)远见;(3)明确表述目标的能力...

领域人格化(territorial personalization)

领域占有者对领域空间进行个性化布置的方式。其目的是肯定个体的身份,体现个体的兴趣、爱好和地位。人们控制领域的最有效办法,既能保证领域的认同感,又能保证领域内的安全。它突出表现在物质环境的设计与安...

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一译“领地行为”。有机体为防止入侵领域而采取的保卫行为。如雄性红翅燕、八哥等鸟类,会在早晨控制着某些区域,在这些领域里鸣叫,并把所有的入侵者赶走。人的领域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若这...

领域性(territoriality)

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占有或控制的特定空间及其所有物。如独门独户的住宅、有围墙和大门的居住小区等。源于生物学。原指动物活动、控制的生存空间。环境心理学借用该术语后,在原有生物特征的基础上加入...

令必欲行

语出《管子·法法》。主张管理者要使自己发布的命令在下属中坚决地得到贯彻执行,从而能够树立起命令的权威性。亦即使下属在命令的震慑作用下,强迫自己的言行与管理者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又能使下属对命令...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 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好文学,喜辞章,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主持编写《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在形神观方面...

刘范

刘范(1918—1988) 中国心理学家。湖南隆回人。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心理系,1951年获硕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和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行为...

刘劭

刘劭(约168—约249) 三国魏思想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汉建安年间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

刘劭的才能类型

三国魏刘劭关于才能(能力)类型问题的主张。从“人材不同,能各有异”(《人物志·材能》)的观点出发,把人的才能划分为八种类型。自任之能:善于自我修养,道德高尚;立法之能:能够创立法制,让人遵守;计...

刘劭的才智类型

三国魏刘劭关于才智(智力)类型问题的主张。从“明足见理”(《人物志·材理》)的观点出发,认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具体规律即“理”可以一分为四: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因为“理有四部”,所以“明有...

刘劭的人才类型

三国魏刘劭关于人才类型问题的主张。详见“十二材”。

刘劭的性格类型

三国魏刘劭关于性格类型问题的主张。有三种观点:(1)五类型说。在《人物志·九征》篇中,从五行观出发,认为五行的特征各自显现在人体上,成为“五体”;有了这五种形体,又产生出五种性格特征,称为“五质...

刘颂

刘颂(?—约301) 西晋司法官。字子雅。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初期历任尚书三公郎、议郎、廷尉、三公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在职四十余年,大部分时间掌管朝廷司法。执法严明、公正、刚直,时人比作...

刘完素

刘完素(约1120—1200) 金医学家。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今属河北)人,后人常称刘河间。创立火热论,称为河间学派。扩大《内经》病机19条的论述,增加心理因素在“火热”病机中所占的比例...

刘熙载

刘熙载(1813—1881) 清文学理论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司业、广东学政、左春坊左中允,引疾归,主上海龙门书院讲席,历十四年以终...

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说苑·琴说》中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

刘勰

刘勰(约465—约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梁书·刘勰传》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祜,与之居处积十...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思想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无极(今河北定县)。贞元举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参与王叔文集团,推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朗州...

刘泽如

刘泽如(1897—1986) 中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专长理论心理学。河北束鹿人。1919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1922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职。1938年到延安,历...

刘兆吉

刘兆吉(1913—2001) 中国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曾任南开中学教务主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育系和重庆大学教育系副教授。1952...

刘智

刘智(约1660—约1730) 清学者。字介廉,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出身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幼习《古兰经》。十五岁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等经书,会通诸家。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后...

刘子新论

书名。别称《刘子》、《新论》、《流子》、《德言》。该书的著录,今可见者始于《隋书·经籍志》。关于作者说法颇多,主要有刘勰和刘昼两种。十卷五十五篇。内容庞杂,涉及哲学、政治、经济等,含有较丰富的社...

留巢雏鸟(nidicolous nestling)

亦称“晚成雏”。孵化后需要留在巢中一段时间的雏鸟。留巢期间由亲鸟喂养。孵出时大多还未长毛,眼睛仍然闭着,还不能站立行走。鸣鸟一般都是这样。雏海鸥孵出时身上已长出绒毛,眼睛已经张开,且能站立行走,...

流畅感(sense of flow)

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的注意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全身心投入活动,忘却自我,对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运动过程的控制感。其出现取决于个体的技能水平与任务难度的相互...

流窜犯心理(mind of vagabond offender)

居无定所、行无定向,在不同地点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侥幸心理。认为异地作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逃离现场较容易,来去无规律,很难被侦破或抓获;(2)流浪成癖。无法忍受固定的...

流动率(turnover rate)

由于人员退休、离职、开除、死亡等原因发生的人员流失比率。是测量企业安定程度的尺度,与人事劳动政策、环境变化、业务兴衰等均有密切关系。企业的流动率过大,显示人心不定,影响企业的生产,增加招用和训练...

流明(lumen,lm)

法定计量单位制或国际单位制中光通量单位。1流明等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均匀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1球面度)内发出的光通量。

流言(rumor)

人们私下传播的不确切的信息。其特点:缺乏明确可靠的事实依据,流传广。一般在成员共同关注当前问题的特殊团体中传播。传播速度开始时缓慢,然后不断加快,到高潮时,人人皆知,又缓慢回落。整个传播过程呈“...

柳布林斯卡娅

柳布林斯卡娅(Ан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Люблинская,1903—1983) 女。苏联心理学家。生于格罗德诺一法学家的家庭。192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学前教育师范学院,后就职于...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 唐思想家、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历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参与王叔文等发动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

六德

指知、仁、圣、义、忠、和六条道德规范。出自《周礼·地官·大司徒》。东汉郑玄注:“知,朋于事;仁,爱人以及物;圣,通而先识;义,能断时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刚不柔。”系古代教化百姓与考察贤能的六...

六观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审美,体会作者的情意用心,并以此唤醒、激励、维持人的审美情感,实现对作品的审美评价。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体位,二观置...

六机

三国魏刘劭关于情感问题的用语。意谓在某种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六种情感:喜、怨、恶、悦、、妒。《人物志·八观》:“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逾越)之,则恶;以谦下之...

六极

① 中医用语。虚劳证中严重的病症。严用和《济生方》指出:“尽力谋虑,成肝劳者,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者,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者,应乎肉极;预事而谋,成肺劳者,应乎气极;矜持志节,成肾劳...

六境

亦称“六尘”。佛教指人所感知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俱舍论》卷二:“六根六识十二名内,外谓所余色等六境。”“六境”分别为“六识”所感觉认识,如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

六梦

《周礼》有关梦的分类。《春官·占梦》:“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心境平和、恬淡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平平常常的梦谓之“正梦”;梦境中遇到惊人的事情,产生惊愕的梦谓...

六辟

墨家用语。指喜、怒、乐、悲、爱、恶六种情感。《墨子·贵义》:“必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认为“六辟”都累德伤性,必须一一去掉。

六品

清刘智关于人性品级及其发展过程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天方性理·图传·坚定显著图说》:“灵活之为物也,一本而该含六品,自继性、人性而及于气性、活性、长性、坚定者,由精而及其粗也。其显也,坚定先显而...

六气

指能引发疾病的六种自然因素,即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庄子·逍遥游》有“御六气”之说。

六情

关于人有六种基本情感的说法。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后来有一些大同小异的提法,苟子的《天论》篇和《正名》篇则分别提及二者。《庄子·庚桑楚》提出恶...

六十五岁过渡(sixty-five-year-old transition)

个体由中年期进入老年期后发生的身心转折过程。主要表现:(1)人到65岁后生理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显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开始下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退,对致病因素的感受能力升高,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心...

六识

佛教关于认识过程的用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相对“六境”而起见、闻、嗅、味、触、思虑等作用。《俱舍论》卷二:“由眼等‘根’有转变故,诸识转异,随根增损,识明昧故。非色等变,令识...

六术

荀子关于将领心理品质的用语。将领必须掌握的六项有关治军和作战的原则。就治军而言,要做到:“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有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就作战而言,要做到:“徙举进退,欲...

六韬

书名。战国时军事理论著作。旧题姜太公著,实为后人伪托。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晚期,作者已不可详考。该书分为六篇,分别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其中含有相当丰富的军事...

六淫

中医用语。引发疾病的六种异常的气候变化因素。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称为六气。若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均为异常。这六种异常的气候变化若形成致病因素,便称为六淫。六淫乃不正...

六欲

关于人的欲望分为六种的主张。《吕氏春秋·贵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汉高诱注:“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即指生之欲,死之恶,以及声、色、芳香、滋味之欲。现代学者高亨注《老子...

六征

指了解、鉴别人的六种方法。《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提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征: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从“诚”、“志”、“中”(同“衷”,内心状态)...

六志

指喜、怒、哀、乐、好、恶六种情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美,以制六志。”

龙勃罗梭

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法医学家,犯罪(刑事)人类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一犹太人家庭。早年学医,曾任军医,后长期任都...

聋(deafness)

亦称“听阈上移”。人的听阈提高乃至听不清外界声响的听觉障碍现象。平均听力损失71分贝以上。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一级聋(>91分贝)和二级聋(71分贝~90分贝)两级。按世界卫生组织听力残疾分级标准...

隆积

注重积学。语出《荀子·儒效》:“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意谓如果不通过教育使个体积累有关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知识经验,那先天恶的本性便会发展;只有通过教育使个体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并...

漏报(miss)

信号检测论术语。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对有无信号出现的一种误判。如当信号伴随噪音(\(SN\))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信号,即为漏报,以\(n/SN\)表示。

漏斗(infundibulum)

向下移行的下丘脑灰结节。属下丘脑结构。位于第三脑室底。由下丘脑向腹侧突出与第三脑室隐窝组成。下端与垂体相接。包括漏斗干和正中隆起。漏斗于是连接漏斗突最远(下)端部分与正中隆起的结构。正中隆起是漏...

漏斗原则(principle of funnel)

艺术功能术语。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1965)中借用生理学概念对艺术功能的形象说明。生理学家谢灵顿把人的神经系统比作大口朝向外部世界、小口朝向效应动作的漏斗。据此,维果茨基认为,...

卢梭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渗透着一些儿童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他主张...

颅缝早闭(craniosynostosis)

亦称“狭颅症”、“颅缝骨化症”。由先天发育障碍引起的颅骨变形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数为散发性发病,也有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者。一般发生于出生以前或婴儿早期。由于颅缝过早闭合,颅骨只能循着该骨缝...

颅脑外伤性犯罪(offense due to craniocerebral trauma)

颅脑遭受外伤时伴发精神障碍所导致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脑外伤急性期犯罪和脑外伤远期犯罪两类。前者指在颅脑外伤的急性期,患者常因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能力障碍及伴发的错觉、幻觉、片断妄想等而出现自...

颅腔(endocast)

头部由不同骨头借缝或软骨连结成的腔洞。容纳、支持和保护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呼吸器官的起始部分。颅的后上部容纳脑,称脑颅。顶是穹窿形的颅盖,由额、顶、枕骨构成;底部由蝶枕骨构成;两侧由颞、额、筛...

颅相学(phrenology)

脑功能定位学说。19世纪初法国解剖学家加尔和施普茨海姆共同创立,在《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学》(1810—1819)一书中提出。该学说依据头盖骨的外部结构来推断心理功能和特性,有三个基本命题:(1)...

颅相学犯罪论(phrenological theory of crime)

研究人的头颅轮廓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早期犯罪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维也纳的临床医生加尔及其弟子施普茨海姆。二人于1819年合著颅相学的第一部著作《神经系统及脑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及以人和动物的...

鲁宾

鲁宾(Edgar John Rubin,1886—1951) 丹麦现象学心理学家。生于丹麦哥本哈根。在哥本哈根大学师从霍夫丁和G. E. 缪勒,并与之后成为现象学家的扬施和D. 卡茨成为同窗好...

鲁宾酒杯-人面图(Rubin goblet profile figure)

亦称“花瓶-人面变形图”。双关图形。丹麦心理学家E. J. 鲁宾首先发现。该图形表明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互相转换(见图)。若将黑色部分视为对象,白色部分视为背景,则这幅图是两个面对面的侧面人像;...

鲁宾斯坦

鲁宾斯坦(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1889—1960) 苏联心理学家、哲学家。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一犹太律师家庭。1908年毕业于敖德萨黎希笛专科学校。1909年...

鲁吉克

鲁吉克(Петр Антонович Рудик,1893—?) 苏联体育运动心理学家。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文学系哲学专业。后在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17年任中央体育学院心理学...

鲁利亚

鲁利亚(Александр Романович Пурия,1902—1977) 苏联心理学家,苏联神经心理学奠基人。生于喀山一医生家庭。1921年毕业于喀山大学社会科学系。研究实验心理学,最...

陆机

陆机(261—303) 两晋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字土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爱好文学,其诗赋才思斐然,辞藻宏丽,注...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2) 南宋思想家、心学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结庐讲学于江西贵溪象山,学者称象山先生。三十四岁中进士。历任靖安、崇安主簿,国子正,出知荆门军。青...

陆王心学的心理学思想

宋明时期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以“心”为宇宙本体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主要内容有:(1)基本观点。陆九渊提出“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主张“天下无心外之物”的唯心主义的心物观,王氏又提出“...

陆以湉

清医学家。字定圃。浙江桐乡人。医术精湛,认为医生应对病人负责,“从容详慎,为医尤甚。不特审病当然,即立方,亦不可欲速贻误。”病人求医,应选择“术业精能”的医生,向医生详细介绍病因病情,检查药物有...

陆志韦

陆志韦(1894—1970) 中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浙江吴兴人。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1915年赴美国留学,先入范德比尔特大学学习,后转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理心理学,1920年获博士学位。...

录像反馈(videotape feedback)

对患者、家庭或集体的行为进行录像,然后选放其部分或全部,以使他们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改变自己的问题行为的信息反馈疗法技术。用作个人、家庭和集体治疗中的辅助手段。其间必须有治疗者的指示、言语反馈...

录像技术(videotape recording technique)

心理学研究方法。运用录像设备于心理学研究中记录实验被试行为的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主要用于人员培训,因其轻便、耐用、容易携带而后逐渐用于心理学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不管实验室...

录音法(audio type)

心理治疗方法。用来记录心理治疗的访谈内容。录音可重复使用,优于口头和书面记录。使用方法一般为先从书面整理的访谈记录中发现治疗者无意识的谈话间断,然后从录音中相应处检查被忽略和曲解的东西。其材料可...

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

一译“因径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回归分析方法在相关分析中的应用。1921年遗传学家S. 赖特首先提出并用于生物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基本步骤...

路径回归系数(path regression coefficient)

路径分析术语。路径分析中,未经变量标准化而由结果变量对原因变量的回归系数。路径回归系数与路径系数的关系就是回归系数与标准回归系数的关系。参见“标准回归系数”。

路径图(path diagram)

路径分析术语。表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线路图。由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可画出对应的路径图,由路径图也可写出对应的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其绘制规则:(1)显变量画在方格内;(2)潜变量画在圆内或椭圆内;(3)误...

路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

路径分析术语。路径分析模型中,若观测变量都是标准化变量,则模型中因变量的系数称为路径系数。参见“路径分析”。

路面亮度(roadway luminance)

道路能见度的重要指标。在自然光或人工照明光线的照射下,道路表面单位面积上反射出的光量。以尼特为单位。夜间,路面光亮区域内的标线和文字标记充当了视觉行驶方向的定向标志。为了增强路面的反光性能,可使...

露点温度(dew point temperature)

当空气的含湿量不变时将空气冷却,使之刚达到饱和状态对应的温度。它是空气结露的临界温度,直接与空气含湿量有关,可用作湿度指标。

吕氏春秋

书名。亦称《吕览》。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典籍。系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写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六卷,列为杂家。今本卷数与《汉志》同,共160篇。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或六年。...

吕刑

《尚书》篇名。研究西周司法心理思想的重要文献。关于审判心理,要求司法官用“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方法仔细观察罪犯在审讯过程中的表情神态,以此帮助准确地量刑定罪。要求严格按照犯罪...

旅游服务心理学(tourism service psychology)

旅游心理学分支学科。以旅游服务工作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心理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1)旅游动机和宣传心理;(2)旅游者的心理特征;(3)旅馆服务心理;(4)导游服务心理...

旅游心理学(psychology of tourism)

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及行为的规律,以及如何遵循这些规律去指导旅游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科学。研究任务:(1)认识本学科对于开展旅游业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本学科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基础;(2)分析研...

律师败诉心理(mind of lawyer losing a lawsuit)

律师因辩护效果不佳或辩护意见未被法庭采纳时的心理特征。通常有:(1)认为审判人员偏袒控诉方,判决不公。(2)受雇佣心理支配,认为自己的辩护效果不佳,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感到内疚。(3)认为无碍私...

律师辩护动机(defense motive of lawyer)

促使律师参与诉讼、进行辩护的心理起因。应与国家设立律师制度的目的一致,即在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在实践中,亦受到律师的个体需要、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主观因...

律师辩护心理障碍(mental disturbance of lawyer defense)

由主客观因素导致律师在辩护活动中产生的畏惧、紧张、急躁、懈怠、亢奋等异常心理状态。其产生因素较多,如缺乏诉讼经验,法律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案件情况掌握不充分,舆论压力,被告人的特殊身份等。...

律师代理上诉心理(mind of lawyer acting appeal for defendant)

律师接受被告人委托,代其上诉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基于对被告人上诉请求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判断而异:(1)认为被告人上诉请求合理、合法,律师会恪尽职责,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公正。(2)认为被告...

律师法律意识(lawyer's legal consciousness)

从事律师职业者应具有的法律知识及在诉讼活动中应掌握的原则和态度。包括:(1)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精通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以及各种部门法和实施细则等,并能熟练运用。(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律师回访被告人心理(mind of lawyer paying defendant a return visit)

律师会见委托其辩护并已被判决的被告人时的心理起因。通常有:(1)因辩护效果不佳,正确的辩护意见未被采纳,欲回访被告人,征询被告人意见,代其上诉,以尽职责或获得,b理安慰。(2)认为判决不公,欲征...

律师会见被告人心理(mind of lawyer meeting defendant)

律师为了解案情、为辩护作准备而会见被告人时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期待被告人配合,获取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期待自已对案情的推论和辩护构想得到验证。(2)为被告的不配合,或自己关于案情的辩护构想...

律师拒辩心理(mind of lawyer refusing defense)

律师拒绝为被告人承担辩护责任的心理起因。律师拒绝为被告人辩护可发生在被告人委托律师阶段或律师参与诉讼阶段。律师在接受委托阶段拒辩,其心理较复杂,可因案情重大而明哲保身,可为贪图私利而不顾职业道德...

律师论辩心理(mind of lawyer argument)

律师在法庭辩论过程中的心理特点。(1)情绪。或兴奋激昂,或平稳坚定,或同情,或气愤。(2)态度。或平和坚定,或认真诚恳,或充满自信,也有敷衍了事的。(3)心理状态。有几种不同表现:应激良好,思维...

律师能力(lawyer's ability)

律师完成辩护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1)敏锐的观察力。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对审判人员、公诉人员及诉讼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的表情、语气、姿势等表现的感知觉的迅捷性与准确性。(2)敏捷的思维能力。律...

律师偏袒被告人心理(mind of lawyer being partial to defendant)

律师无视案件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蓄意作违背公正原则,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的心理起因。大多受错误的辩护动机支配:(1)成名动机,借辩护之机显示自己的才能和与众不同之处,或怕败诉会影响自己的声誉。(2)...

律师情绪(lawyer's emotion)

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优秀的律师应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稳定的情绪,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庭审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诉讼过程中,律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案件的审理。律师高涨的情...

律师取证心理(mind of lawyer getting evidence)

影响律师收集、判断证据的心理因素。受法律知识、诉讼经验、观察和思维能力、诉讼时间、案情复杂程度、取证方式及被告人对律师的态度等因素影响,常见的为:(1)尽职心理。基于职业道德和对被告人的信任,意...

律师胜诉心理(mind of lawyer winning a lawsuit)

法庭全部或部分接受律师辩护意见并作出有利于其当事人的裁决时律师的心理状态。主要有:(1)满足。当法庭判决与律师的推测大致相符时,律师内心会产生满足感,并常溢于言表。(2)惊奇。当律师预测胜诉可能...

律师心境(lawyer's mood)

律师在诉讼活动中保持的稳定、持久、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对律师工作效率有一定影响。保持良好、稳定心境的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精力旺盛,善于发现证据中存在的矛盾,在同审判人员、被代理人、当事人、公诉人等的交...

律师询问证人技巧(skill of lawyer asking witness)

律师在调查访问和庭审过程中询问证人的方式方法。调查访问时,律师首先应向证人讲明其作证义务,即必须提供真实的证言,作伪证应负法律责任等;其次应向证人讲明不要以感情代替理智,不能因个人恩怨而偏离事实...

律师意志品质(will trait of lawyer)

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意志特征。主要包括:(1)自觉性。律师能主动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和障碍,按照诉讼目的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完成辩护计划。(2)坚毅性。律师在诉讼活动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

虑求

后期墨家关于人们探求事物的愿望或动机的认识心理观点。《墨子·经上》:“虑,求也。”《经说上》:“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意为人们用知材(感知器官)去探求事物,可能得到结果,也可...

绿色包装(green packaging)

不对被包装物和环境构成污染且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可分四类:(1)以特殊木材为原料制成的“无菌纸盒(袋)包装”,用它包装固体食品,在室温环境下保鲜期为1.5年~2年;用它包装牛奶、果汁饮料等液体食品...

绿色盲(green blindness)

亦称“乙型色盲”。视觉障碍。红绿色盲的一种。由于锥体细胞中缺乏分辨绿的绿色素所致。患者虽然相对光谱敏感度曲线大致正常,但对绿光的感受性差,尤其是分辨不清紫红和绿色,并把二者看成是黄白色。多半为X...

绿色运动(green movement)

绿色和平运动的一种。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反对核试验为中心。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兴起。对唤起公民的环境意识,推动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维护和平具有重大作用。推动了各类...

氯丙嗪(chlorpromazine)

亦称“冬眠灵”。抗精神病药。20世纪50年代初合成。1951年用于冬眠。1952年用于治疗精神病,获得良好的疗效。早期的临床试验提示,它对情绪和行为有特异作用。这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以后便作为极...

孪生对照法(co-twin control method)

即‘双生子研究”。

孪生子法(twin method)

即“双生子研究”。

孪生子犯罪研究(study of twins' crime)

一译“双生子犯罪研究”。根据孪生子的遗传学特性进行的遗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遗传学认为,孪生子分两种:(1)同卵孪生子,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孪生子,双方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2)异卵孪生子,...

卵泡(ovarian follicle)

女性或高等雌性动物的性腺组织。在卵巢内,大小不等。胎儿时期,卵巢内大约有200万个原始卵泡,成年后,每28天左右,有一个成熟其余半途退化,成为“闭锁卵泡”。一个成熟的卵泡,直径约20毫米,被两层...

乱班(disordered class)

中小学中纪律很差的班级群体。属松散群体的范畴。其特点:(1)班级的目标没有被班级成员认同,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各行其是;(2)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健康的舆论,不能对成员起规范作用;(3)缺乏凝聚力...

乱句测验(disarranged-sentence test)

测量被试语句组织能力的测验。通常包括多个句子,每个句子中单字的顺序被有意打乱,被试需重新安排各单字的顺序,将其构造成为一个语义及语法都通顺的句子。比较有名的是艾伟、丁祖荫合编的乱句测验。该测验分...

伦理认知(ethics cognition)

社会认知的一个内容。个体对道德准则、价值观和目标、伦理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在西方有关成年中期认知发展的观点认为,伦理认知是成人中期智力发展的重要特点,影响中年人的认知活动。中年人的认知任务是以如何...

轮班工作(shift work)

将每天24小时分成几个时段,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段内进行工作并定时进行轮换的工时制度。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尽可能多地生产出产品;有些工作的性质要求每天24小时必须有人值班;为减轻工人的心理负荷...

轮换卧巢(nest relief)

一对成鸟中的一只替代另一只孵卵或庇护幼雏的行为。有些鸟类雌雄性都从事照料活动,会在巢中互相替换。在一定限度内具有物种特征。如许多小型鸟类,替换间隔只有几分钟;鸽子和小野鸽一天只在早晨和晚上各替换...

轮廓(contour)

使物体或图形形成整体性知觉经验的外形线。它赋予图形形状,但又不等于形状。视觉形状就是一个可见的轮廓把它与视野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部分。当视野由轮廓分成图形与背景时,轮廓给图形构成形状,而背景似乎没...

轮廓图(profile diagram)

亦称“剖析图”。统计图的一种。用于形象地表示各种测验结果。一个测验往往用几个分测验来测量不同的维度。将多个分测验的结果,绘制在一个轮廓图上,通过长短的直线或起伏的折线,可反映出个体间的差异及一个...

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关系(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alytical Psychology and Poetry)

书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著。原为作者1922年在苏黎世为德国语言与文学协会所作的学术报告,后收入《荣格文集》。首先提出了对艺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及限度问题,并对弗洛伊德的艺术研究提出了尖锐批评...

论灵魂(De Anima)

书名。西方最早的心理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美国蓝登书屋1941年出版。书中讨论心理的实质、范畴及功能问题。作者认为,灵魂、肉体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犹如“刃”之于“刀”,没有质料(刀)...

论人的成长(On Becoming a Person)

书名。一译《论人的形成》、《论人之成为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代表作。美国波士顿霍顿一米夫林出版公司1961年出版。是作者1955—1961年间的学术论文集。原名《一个医师的心理治疗观》,因全...

论人性(On Human Nature)

书名。美国社会生物学家E. O. 威尔逊著。美国哈佛大学出版公司1978年出版。与《昆虫社会》、《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构成E. O. 威尔逊建构的社会生物学理论体系的“三部曲”。出版后至199...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The Standard of Taste)

书名。一译《论趣味的标准》。英国哲学家休谟著,1757年版。主旨是讨论审美趣味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认为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理,不同的心将体验到不同的美,因而...

论文式测验(essa5r type test)

教育测验的一种。综合考察被试掌握某一学科知识的程度和应用能力。要求被试以写文章的形式回答所提问题或围绕某一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题目可以是一句话或是给定的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个情境的描述。文科类的...

论文式题目(essay type item)

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一般要求受测者对题目进行详细的论述。能测量组织材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客观测验题难以测量的能力。在测验中的数量不会很多,取样不广且不均,评分费时费力...

论物

把所感知的事物加以比类伦理,使其条理化、系统化。“论”即伦理的意思。墨家提出的一种认识心理观点。《墨子·经上》:“恕,明也。”《经说上》:“恕,恕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恕”,古智...

论心定罪

根据犯罪动机判定罪刑的观点。《盐铁论》在论述“春秋决狱”时说:“《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春秋决狱”的断狱方法,重视主观动机而轻视行为效果,显然是错误的。...

罗-桑多层次智力测验(Multi-Level Edition of the Lorge-Thorndike Intelligence Tests)

团体智力测验。美国学者罗奇与桑代克等编制。分为两类:非语文测验与语文测验。非语文测验有两种复本,每种均有三个分测验;(1)图形分类;(2)数字;(3)图形类推。每个分测验各有八个层次。已由中国台...

罗-沃短式婚姻调适与预期测验(Locke-Wallace Short Marital-Adjustment and Prediction Test)

临床量表。美国H. J. 洛克与K. M. 沃莱斯1959年编制。用于一定时间内夫妻相互适应情况测查。早在1929年就有人采用量表形式测定婚姻质量。以后又发展了许多量表。H. J. 洛克和K. ...

罗伯洞穴实验(Robber's cave experiment)

研究群体冲突和侵犯行为的现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及其同事1954年在罗伯洞穴所做。目的是考察两个群体在竞争条件下产生冲突和侵犯行为以及消除隔阂,形成一个新的较大群体的情况。被试是22名11岁...

罗伯特逊瞳孔(Robertson pupil)

对光反应有障碍的瞳孔。病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而辐辏调节反射存在。此现象由英国医生罗伯特逊1869年首次描述。有下列特点:(1)视力正常;(2)直接和间接光反射消失;(3)注视近物时,双瞳孔仍...

罗基奇价值观调查表(Rokeach Value Survey)

美国行为科学家罗基奇等人1967年研制的个人价值观调查表。他们认为,决策模型的建立不能忽视个人的价值观系统。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工具性价值观。它是一种适合所有情境的、持久的信...

罗杰斯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的创始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区的奥克派克。1919年入威斯康星大学学农...

罗杰斯疗法(Rogerian therapy)

即“当事人中心疗法”。

罗曼尼斯

罗曼尼斯(George John Romanes,1848—1894) 英国生物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1873年于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皇...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and-Juliet effect)

恋爱双方的感情随父母于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利佩茨和K.E.戴维斯对91对已婚夫妻和49对相恋8个月以上的情人进行多项调查,发现父母的干涉不但未损害反而加...

罗盘式定向反应(compass-type orientation reaction)

动物通过移动或调节使自己与刺激源形成一定角度的行为。最常见的是蚂蚁和蜜蜂等昆虫对光照射的反应。这些动物依据太阳光的入射角度导航。如蜜蜂会按照食源到蜂箱的连线与太阳光线形成的角度来定向。其感受器显...

罗钦顺

罗钦顺(1465—1547) 明思想家。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弘治进士。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太常卿、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早年信禅,后舍弃,专攻程朱理学。辞官归乡后,潜心著书。主张“...

罗森茨维格

① 索尔·罗森茨维格(Saul Rosenzweig,1907—)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928年、1930年、1932年先后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

罗森塔尔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33—) 德裔美籍教育心理学家。生于德国吉森。1946年入美国籍。1953年和1956年先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学士、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州大...

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

即“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氏逆境图画测验(Rosenzweig Picture-frustration Study)

亦称“逆境图画测验”。投射性人格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S.罗森茨维格1941年编制。用于测查人格特征或攻击行为特征。分成人版(18岁以上),青少年版(12岁~18岁)和儿童版(4岁~13岁)。每...

罗斯

罗斯(Edward Alsworth Ross,1866—1951)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沃登。1891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189...

罗斯高级认知能力测验(Ross Test of Higher Cognitive Processes)

团体智力测验。J. D. 罗斯与C. M. 罗斯合编。以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知性教育目标分类中的分析、综合、评鉴等认知能力为基础。含八个分测验:(1)类推;(2)抽象关系;(3)推理;(4)填补...

罗特

罗特(Julian B. Rotter,1916—)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者,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生于美国。1937年于布鲁克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38年于衣阿华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

罗特不完全句子填充表(Rotter Incomplete Sentence Blank,RISB)

投射测验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罗特1950年编制。用于测量被试的不良适应程度。共有40个未完成的句子,由被试自由联想加以完成。其间,将把他的感情、态度、观念等投射出来,可借此诊断个体的适应程度。题目...

罗特内外控制量表(Rotter's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

即“内外控量表”。

罗特人际信任量表(Rotter's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RITS)

评鉴个体对他人是否信任和信任程度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罗特1967年编制。共有25道题目,被试可在“相当同意”至“相当不同意”的五点量尺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区分出人际信任高分者和低分者。

罗夏

罗夏(Hermann Rorschach,1884—1922) 瑞士精神科医生,罗夏墨渍测验的创始人。生于瑞士苏黎世。1912年于苏黎世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12—1922年先后任职于瑞士4...

罗夏测验(Rorshach Test)

即“罗夏墨渍测验”。

罗夏墨渍测验(Rorshach Inkblot Test)

亦称“罗夏测验”、“罗夏心理诊断技术”。投射性人格测量工具。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1921年在《心理诊断学》一书中提出,1942年正式发表。其编制的理论基础是荣格精神分析的思想,即知觉和人格之间存在...

罗夏心理诊断技术(Rorschach Psychodiagnistic Technique)

即“罗夏墨渍测验”。

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al thinking)

思维不合逻辑,言语零乱,前后颠倒,令人不能理解。某些形式的联想障碍即属于此。常是精神分症的症状。

逻辑分析评断法(judgment method of logic analysis)

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和方法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词进行分析和评定,以判断其真伪,确定其证明力的方式。具体方法:(1)分析预审员的提问和犯罪嫌疑人的回答是否违背同一律,即双方是否就同一问题在进行讯问和回答...

逻辑归因模式(logical attribution model)

见“运动归因”。

逻辑记忆(logic memory)

亦称“意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记忆的一种形式。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如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科体系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LT)

问题解决计算机模拟程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纽厄尔、J. C. 肖和H. A. 西蒙1956年编制。该程序模拟人证明符号逻辑定理的思维活动,并成功地证明了一些数学定理。它采用产生式系统的结构,以逆向...

逻辑判断(logical judgment)

判断的一种类型。按逻辑法则,通过推理对某一方案、假设、思想、理论等进行是非、正误、真伪的判断。如对“鲸不是鱼,是哺乳动物”的命题,逻辑判断过程:(1)鱼为卵生,用鳃呼吸;(2)哺乳动物为胎生,用...

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

一译“逻辑经验主义”。一种主张以实证手段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进而统一科学语言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为施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艾耶尔,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在奥地利维也纳活动。第二次世...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即“抽象思维”。

逻辑斯蒂模型(logistic model)

曲线回归模型的一种。多用于描述随时间变化的增长行为,如人的认知能力随时间增长的现象,有机体随时间生长的现象等。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开始阶段发展比较平缓,随着时间的增加发展逐渐加快,到一定阶...

逻辑完善机制(mechanism of logical perfection)

人在知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瑞典心理学家特兰克尔1972年在说明证人证词失实原因时提出。证人观察某犯罪案件时,会因为知觉的选择性特点以及生理、心理能力的限制而不可能了解、接触到案件的全部信...

逻辑效度(logical validity)

即“构念效度”。

逻辑行为主义(logical behaviorism)

即“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逻辑性时间概念(logical time concept)

时间概念类型。主体对于事件顺序的主观推理。表现为儿童对时间的起点、终点以及时间全程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的理解。幼儿已能对时间、速度、距离等逻辑概念进行判断,但外界因素很容易影响其判断准确性。逻辑性...

螺旋后效(spiral after effect)

运动后效的一种。在色轮上安放一个开口向左的螺旋圆盘,色轮按顺时针方向慢速转动,带动螺旋圆盘向相同方向转动,此时被试若注视螺旋圆盘约1分钟,会感觉到它在向内收缩,若圆盘随色轮突然停止转动时则感到静...

螺旋式测验(spiral test)

亦称“螺旋式多类题测验”。多类题测验的一种。详见“多类题测验”。

螺旋式多类题测验(spiral omnibus test)

即“螺旋式测验”。

螺旋式教材排列(spiral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即“圆周式教材排列”。

裸体小组疗法(nude group therapy)

团体心理疗法。所有个体均以裸体状态参与学习团体。宾德雷姆1967年首先使用。旨在通过裸体形式减弱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个体在自然的、不带性色彩的人际交往情境中学会适应,降低对身体的过度敏感,培养...

洛布

洛布(Jacques Loeb,1859—1924) 德裔美籍生理学家、动物学家。生于德国莱茵兰的美因茨。1884年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92—1924年就职于美国布莱恩莫尔学院...

洛采

洛采(Rudolph Hermann Lotze,1817—1881) 一译“陆宰”。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于德国萨克森鲍岑一军医家庭。1834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医学,并听过魏茨的哲学、福克...

洛克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经验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附近的林顿一律师家庭。165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当过助教...

洛伦茨

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989) 奥地利动物生态学家,习性学的奠基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求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专业,后回国学习,1928年和1...

洛莫夫

洛莫夫(Борис Средоровны Ломов,1927—1989) 苏联心理学家。195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1963年获列宁格勒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心理学教授。1966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