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D

搭便车(hitchhiking)

亦称“携播行为”。动物利用其他动物作为运输工具的行为。常见于形体极小的动物。它们生活在地理位置分割很远的基地,靠自己是不能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如粪螨从一个粪堆到另一个粪堆的旅程,是靠附着...

搭卖( tie-in sale)

商品销售方式的一种。将滞销商品硬性搭配到紧俏商品上的销售方式。其做法是愿者上钩;二是片面追求利润.刺激顾客购买。该销售方式的实质是变相涨价,将经济损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坑害消费者。消费者对此销售...

达·芬奇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美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少年时当过学徒。一生刻苦钻研科学,在天...

达尔文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 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生于英国施罗普郡的施鲁伯里。1825年入爱丁堡大学医,1828年入剑桥大学攻读神学。1831年获学...

达尔文反射 (Darwin reflex)

即“抓握反射”。

达伦巴哈

达伦巴哈 (Karl M. DalIenbach,1887—1971)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尚佩恩一商人家庭。1913年在铁钦纳指导下于康奈尔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每逢暑...

达天性

《吕氏春秋》关于学习心理思想的一种观点。《尊师》篇:“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认为“善学”并非给学习者增加些什么,而只是要使其与生俱来的“天性”(先天的身心特点...

达维多夫

达维多夫 (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Давыдов,1930-1998) 俄罗斯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维果茨基学派的继承人之一,列昂节夫和艾利康宁的学生与同事。曾任苏...

答王周臣天命心性志气情才问

篇名,明清之际陆世仪撰。载《陆桴亭先生遗书》。反映其关于心理实质问题的基本观点。文章说:“盖心者,合神与形而为名,且其所统亦非特性情,若夫意与志气与才而皆统之。故既有是性,则感物而动。喜怒生焉者...

打点测验(Dotting Test)

机械性向测验的一种。主要测查手眼协调能力。有两种形式:(1)敲击测验,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用笔或机械尽量打出可记录的小点;(2)瞄准测验,要求被试在移动纸带的小圆圈中打点,动作必须快速而准确。

打折扣原则(principle of giving a discount)

根据个体行为进行归因判断的原则,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 H. 凯利提出。他认为,某一特定原因在产生特定结果中的作用,假如还有其他似乎有道理的原因存在,应该打折扣。其意思是,在多种原因起作用的情况下...

大电极(macroelectrode)

用来记录一群分别活动的神经元电活动总电位变化的电极。由金属制成。常用的有金属板和金属丝两种。实践证明,插入动物脑组织内的金属丝电极,用铂、金或不锈钢制成的,对生物体是安全的,钨和钼制的也较安全。...

大肌肉运动技能(gross motor skill)

由大肌肉群组成的随意动作构成的运动技能。如打网球、跑步、游泳、举重等运动技能。常伴有强有力的大肌肉收缩、全身运动神经活动与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发展该运动技能需健壮的身体和爆发力、持久的支撑力和忍...

大陆精神分析治疗学派(continental 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psychotherapy)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欧洲迁往英国的以A. 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用以区分英国精神分析学派和精神分析克莱因学派。A. 弗洛伊德在其工作中日益感觉到经典精神分析治疗过分强调本我的作用,因而作了有...

大麻(marihuana)

一种拟精神病药。其药用价值在公元前已传遍整个印度和亚洲。传说中国的神农提倡将它作为镇静药。但直到19世纪以前,还未输入欧洲。1845年,欧洲有人指出它有致幻作用。传入美国时,美国人并不知道它有麻...

大麻瘾癖(cannabism,cannabismus)

药物依赖的一种。因长期服用大麻而产生的依赖成瘾。大麻属精神活性物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四氢大麻醇(tetracannabinol)。服用后可产生欣快作用,感知特别敏锐,视物鲜明生动,色彩绚丽夺目;...

大男子主义(male chauvinism)

家庭生活中以男子为中心、由男子决定一切的思想观点。社会从母权制转向父权制后,人们男女有别的看法发展成一种性别歧视。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奉行的“三纲五常”,更加剧了男性的这种心理。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

端脑的两侧结构。两半球前后完全分开,中间由一束最大的连合纤维——胼胝体连接。表面是灰质,即大脑皮层,其隆起的部分为脑回,凹陷的部分称沟裂。背外侧面是由大脑外侧裂和中央沟等分成的额、顶、枕、颞等脑...

大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

头颅受到严重创伤引起的大脑损伤。比脑震荡严重。如大脑半球前半部受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更为严重。受伤者往往有短时间的意识障碍,常在受伤后立即产生,由于脑内可出现继发性出血或脑水肿,意识清醒后可再次...

大脑导水管(cerebral aqueduct)

亦称“中脑水管”。中脑内的中央管。向上通入第三脑室,向下与第四脑室相通。 

大脑功能的定位与整合(functional lo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human brain)

19世纪后关于大脑的功能和属性争论的焦点问题。持大脑功能定位说的有:(1)加尔的颅相学,认为颅骨不同部位的隆起预示着不同的心理特征;(2)布罗卡用临床法发现左半球额下回为言语运动中枢;(3)维尔...

大脑激荡法(brainstorming method)

即“头脑风暴法”。

大脑紧张型运动员(athlete of cerebrotonia type)

亦称“脑髓气质型运动员”。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提出的一种运动员气质分类。具此类气质的运动员体型瘦长,神经系统发达程度高于其他类型运动员。喜爱心智活动,对训练计划和战术方案能深思熟虑,不随意接受教练...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

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Лекций о рабоме болъших полушарий головного мозга) 书名。苏联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著。1927年出版。是1924年作...

大脑皮层慢电位反馈 (slow cortical potential feedback)

将被试大脑皮层产生的慢电位反馈给其本人的方法。具体做法:由头顶中央(Cz)部位取信号,将参考电极置于耳垂,用计算机产生刺激并进行材料收集和计算。计算机屏幕上设置一个横向移动的火箭,作为对皮层慢电...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端脑表面大约4.5厘米厚的灰质层。具有大量沟回,大大增加了皮质的表面积。人类约为2200平方厘米。被几个主要沟回分成额叶、顶  叶、枕叶、颞叶等。大部分是新皮质,占90%左右,又称同源皮质,旧皮...

大脑统一机能说(theory of united function of brain)

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关于大脑机能的学说。1928年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特性和机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主要内容:(1)脑叶是感觉、知觉和意志的唯一来源;(2)一切感觉、知觉和意志均在这些器官中同时...

大脑血管硬化(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脑动脉退行性变化。常见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由老年人生理性衰老引起。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结果。其特点:脑动脉内膜有胆固醇沉着,形成粥样斑块。可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并引起脑血栓,也可因脆性增加而使血管破...

大脑优势(cerebral dominance)

大脑皮层对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控制和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性分化特征。如左右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运动功能,接受和分析对侧传入的感觉信息;左半球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和计算等功能,而右半球主要涉及图形、音乐和空...

大群体(large group)

其成员比较多或相当多的社会群体。通常分布在辽阔的领土上。如国家、民族、种族、阶级、职业及年龄等共同体。调节社会行为与心理,除各种法律、法令外,属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的有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及情绪...

大数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s)

极限定理的一种。在概率论中,所有关于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的稳定性的定理。用于描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或观测中事件频率具有的稳定性,即在大量随机现象共同作用时,每个个别随机现象的行为并不能对...

大体

孟子用语。与“小体”相对。指心。《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南宋朱熹注:“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四书章句集注》)参见“小体”。

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ale,GAS)

临床评定量表。用于精神病患者病情及社会适应水平评定。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R. L. 斯皮策1976年编制。只评估一个维度的内容,即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社会适应水平。分为1个~100个等级,分数...

大五因素分类学(Big Five taxonomy)

见“人格五因素模型”。

大细胞系统(magnocellular system)

亦称“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内合成某激素的神经核团。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下丘脑垂体束和神经垂体组成。下丘脑垂体束由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大细胞的轴突组成。其中约有50000根~100000...

大小编码(size coding)

编码的一种。以物体面积大小特征作代码的信息编码。一般用于视觉或触摸觉信息编码系统中。采用该编码时,代码的数目以3个为优,最多不超过6个。由于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空间位置,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情境。

大小错觉(size illusion)

大小一样的物体,在一些比它大的物体中看上去显得小,而在些比它小的物体中则显得大的视觉现象。这种错觉是因物体与其所处参照系或与其他物体的关系不同而形成的。其种类包括艾宾浩斯错觉、德勃夫错觉、贾斯特...

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

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者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视象大小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心理特性。这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以及对观察距离等刺激条件的主观加工造成的。其影响因素有刺激的外部...

大小恒常性测量仪(size constancy tester)

视知觉实验仪器。用于测定知觉大小恒常性。由同样的两个可调面积的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置于高度可调节的立柱上,三角形的高度由背面的刻度读出。实验时,主试把一个三角形放在远处,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三角形的...

大小知觉(size perception)

个体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物体大小的不同,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也不一样。同等距离下,物体大,映象大;同样大小的物体,越远看起来越小。一般来说,大脑是在综合分析视网膜映象大小和有关...

大小重量错觉(size-weight illusion)

一译“形重错觉”。即“沙篷蒂尔错觉”。

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型图(vocational interest map for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y)

一种帮助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大学专业的坐标图。普瑞迪格采用霍兰德的环境类型划分法,以职业为环境开发出一套“工作世界图”,用于指导各类人员选择职业。受其构思启发,中国学者凌文辁、方俐洛、白...

大学生心理学(psycholog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发展心理学分支学科。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研究内容包括:(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2)大学生心理倾向性的动力机能;(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4...

大学生心理咨询(counseling for colIege student)

心理咨询之一。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角色的要求,向他们提供指导、帮助。强调发展功能与教育功能,遵循保密、启发、引导、支持、发展等原则。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导入期、起步...

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Need Survey of University Student,NSUS)

调查中国大学生需要层次的工具。中国学者黄希庭等1988年编制。调查内容为十八种需要:(1)维持生存;(2)物质享受;(3)性;(1)秩序;(5)躲避伤害;(6)友情;(7)求援;(8)归属;(9...

大学生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的发展及其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趋向稳定。其特点:(1)对自我认识充满兴趣和急迫感,自我评价的水平大为提高,表现为自我评价的概括性:概括的理论性...

大学资格测验(College Qualification Test,CQT)

团体能力测验。贝内特等编制。含三个分测验:(1)语文;(2)数学;(3)常识。已由中国台湾学者路君约修订为中文,经标准化,1968年由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出版。适用于高中三年级至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已...

大样本(large sample)

样本的一种。与“小样本”相对。通常指样本容量\(n\)大于30的样本。样本容量\(n\)越大,推断的误差总是会越小,即使在大样本情况下,有时也会根据要求达到的容许误差来确定到底\(n\)要大于多...

大样本估计(large sample estimation)

总体参数估计方法。与“小样本估计”相对。使用于样本容量较大(一般认为大于30)的情况下。它依据的理论是统计量的渐近分布理论,即极限理论。如对一个总体的比例进行区间估计时使用的统计量\(Z = \...

大样本检验(large sample test)

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与“小样本检验”相对。属于大样本统计的内容。当检验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是极限分布时,抽取的样本容量必须充分大(如大于30),才可利用抽样分布来近似地构造否定域的检验。如总体比例假...

大样本统计(large sample statistics)

数理统计学重要分支。研究样本容量\(n→∞\)时,统计量和统计方法的极限性质。在\(n→∞\)时得到的性质,叫大样本性质;根据极限性质而得到的方法,叫大样本方法。与大样本性质相对,在样本容量\(...

大药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清程杏轩提出,认为“所谓大病,须服大药”。他所谓的“大药”,并非指药物,而是“内观静养”的心理疗法。如“天为春夏,吾心寂然秋冬也”。能做到这点,有时胜于药物治疗。对内伤病症,效...

大音希声

指最完美的音乐是人们听不到的音乐自身。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即最大最完美的声音,“听之不闻,名曰希声”。“大音希声”指最大最完美...

大众(mass)

通过大众媒体形成的、末组织的人群。主要特点:规模范围较大,分布较广且分散,成员之间直接接触较少,遇事易产生情绪化反应。在生活中易绝对服从权威,或成为保全自己的旁观者。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媒介与受众交流情感、思想、知识等信息的过程。传播中,发送者始终是有组织群体(通常是一个还具备其他多种功能的机构)之成员;接收者始终是某些个人,但常常会被发送者看作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群体或集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

一译“大众媒介”。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媒介物。可分为两类:(1)印刷类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书籍、图画、广告牌等,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可发送到世界各地,流传给后人;(2)电子类大众传媒,随着科学...

大众居室(public housing)

一译“公寓”。西方国家为低收入和失业者提供的住房。一般由政府拨资筹建。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发展,越来越普遍,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它与老式建筑不同,一般都是高层垂直结构,建起来很经济,但维持则较昂贵,...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广义指人民大众的文化。狭义指工业社会广泛流行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消费文化,主要指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杂志、书籍、唱片、录像等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文化。与上层阶级的文化相对而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大众心理学(Popular Psychology)

刊名。心理学科普类双月刊。1982年创办。1993年起属国家教委主管,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心理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重点栏目有: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医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消费心...

大周天

亦称“周天升降呼吸法”。以意识导引气息沿连接人体中轴前后循环运转一周的气功调息功法。即运舟或运息阶段。神驭气行,使任督二脉运行不息,运息路线为:丹田→会阴→两腿前面→两足涌泉→两大腿后侧→尾间(...

呆小病(cretinism)

即“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代币经济(token economy)

亦称“代币奖励”、“代币制”。行为矫正程序。根据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利用个体的自发活动,配合外部强化控制,使个体循序渐进地以正当行为取代不当行为。具体做法:当患者表现出适当行为时,根据行为的性质,...

代币制(token economy)

即“代币经济”。

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抽样的基本要求。样本与母体的相似程度。两者在主要特征上越相似,样本对母体越具代表性,由样本推论母体的结果便越可靠。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on heuristic)

概率判断策略的一种。借助证据和结果具有类似特征的程度进行概率判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于判断事件的概率,但也可能使我们产生错觉,使我们判断概率事件时发生错误。如我们用计算器加一系列数,得出的总数...

代表性样本(representative sampIe)

样本的一种。来自较大群体,包括母体的各种主要成分,能全面反映母体情况的小群体。可通过随机或分层等科学抽样策略获得。

代表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

一译“表征学习”,亦称“符号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之类型之一。指学习单个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学习这些符号代表的事物。其主要形式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建立词汇与它代表的事物之间的等...

代表值(representative value)

描述统计学术语。能代表某一组数据一般状况的数值。通常为该组数的集中量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代表它们的一般状况。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集中量数。参见...

代偿性神经症(compensation neurosis)

即“补偿神经症”。

代沟(generation gap)

办称“代际心理距离”。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美国学者M. 米德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封闭的传统社会,由于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过程处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而基本不存在。第二次世界...

代换测验(code test)

亦称“符号替代测验”。能力测验的一种。要求对一些图形、字母、数字或文字进行相互转换或替代。

代际冲突(generation conflict)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巨变而产生。因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等不同而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人有了许多新观念、新技术、新思维,渴望新东西,希望超过老一代,...

代际关系(generation relation)

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关系。随下一代人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儿童无条件依恋家长和教师,遵守“听话”的原则。少年随着成人感的出现,希望独立自主,获得威望与尊重,开始挣脱童年时期与成人关系的模式,对父母,...

代际交换模式(intergeneration exchange pattern)

亲代与子代、孙代之间沿袭下来的实物与服务交换方式。广义是指社会上各年龄段的人,如老年人、成年人、未成年人之间的物质、服务交换;狭义是指家庭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之间的物质、服务交换。中西方不完全相同。...

代际心理距离(mentaI distance between generations)

即“代沟”。

代价效应(cost-sharing function)

个体被要求在同一时间注意一个以上物体时产生的注意集中程度降低,或以注意集中程度降低为代价的现象。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要注意的对象较多,如对方队员、同伴队员和球等,运动员可在视野范围内,以...

代理母亲(surrogate mother)

在日常生活中.泛指照料婴幼儿的人。 在哈洛的罗猴实验中,作为母亲角色出现的假母猴。 儿童对母亲形成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若母亲教育不当,缺乏对儿...

代码(code)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指信息表征、存贮和加工的媒介或方式。通讯中指表征某个信号或事件的符号单元,如电报通汛中脉冲的有无,与点、划及其间隔的时间长度等。

代替律(substitute color law)

色光混合定律。不同的色光混合后,只要能产生相同的视觉效果,彼此可以互相替代。如有五种颜色A、B、C、D和E,若A+B=C,D+E=B,则A+(D+E)=C。利用代替律能进行代数式的加减运算,可以...

代谢率(metabolic rate)

单位时间内人体消耗的能量。根据能量代谢的种类,可分为基础代谢率、静息代谢率和活动代谢率。基础代谢率是指基础状态下的代谢率,静息代谢率是指处于不活动或活动前状态下的代谢率,活动代谢率是指特定劳动活...

代用物体(substitute object)

在能引起一种动物行为模式的物体缺乏的情况下,可勉强引起这种行为模式的物体。有时也包括引起行为变化的物体,但这明显不同于第一种情况,使用“中性物体”名称可能更为合适。

带宽(bandwidth)

与人格概念或测量相关的现象的宽度。带宽广的测量与广阔的一系列现象相关,带宽窄的测量与有限的一系列现象相关。常与确限度联系起来使用,这对概念类似G. A. 凯利的“合宜范围”和“合宜中心”,均表明...

带通滤波器(band pass filter)

使两个频率之间的频率通过,将其他频率隔断的电子装置。其两端截止频率既不为零,也不为无穷大。常见的带通滤波器有倍频程和1/3倍频程滤波器等。倍频程滤波器是一组带通式滤波器,有无源LC型和有源RC型...

逮捕、拘留人犯心理对策(psych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of arresting and detaining offender)

有效促使人犯依法就范,放弃反捕、反拘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方法。(1)在逮捕、拘留前,应用强烈的刺激加重人犯的紧张、恐惧等心理反应,消除其企图逃跑的侥幸心理;以情感和理智刺激为主的心理对策,如运用子...

戴安娜情结(Diana complex)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女性因希望变为男性的幻想受到压抑而形成的情绪困扰。戴安娜为罗马神话中的处女守护神。

戴震

戴震(1723—1777) 清思想家、学者。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屯溪)人。自幼家贫,曾随父行商,后以教书为生。四十岁中举。与纪昀、钱大昕、王鸣盛、卢文弨、惠栋等人交游,以学问名噪一时...

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

心理测量工具。用于发现和筛选智力落后儿童。美国儿科医生弗兰肯伯格和心理学家道兹1967年编制。适用于0岁~6岁儿童。共105个题目,分别测查四种能力:(1)个人社会技能,指对周围人们的应答能力和...

丹佛预筛发展问卷(Denver Prescreening Developmental Questionnaire,DPDQ)

心理测量工具。用于发现和筛选智力落后儿童。美国儿科医生弗兰肯伯格基于丹佛发展筛选测验编制而成。该问卷针对3个月~6岁的儿童,包含由易到难、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96个问题,要求家长对自已的孩子所属的...

丹尼斯

丹尼斯(Wayne Dennis,1905—1976)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华盛顿县。1926年于玛丽埃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28年和1930年先后于克拉克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和哲...

丹田

气功功法练习的主要穴位。在小腹脐下一寸三分处,即关元穴位。有三丹田之说:上丹田在印堂,下丹田在关元,中丹田在腰阳穴。也有前丹田(脐中穴)、中丹田(腰阳穴)和后丹田(命门穴)之称(如图)。中国古代...

单胺类神经递质(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

中枢神经递质。包括儿茶酚胺和吲哚胺两大类。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吲哚胺主要是5-羟色胺。主要在神经元胞体内由芳香族氨基酸β位羟化而生成。如5-羟色胺由色氨酸羟化生成,儿茶酚...

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能够将单胺类化合物氧化分解的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膜上。能使儿茶酚胺转变为相应的醛。作用是将神经元末梢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单胺类物质破坏,使其失去活性。在神经...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

能阻断各种生物胺氧化脱氨基的一组药物。能使组织中胺含量显著升高。在临床上常用于抑郁症及高血压治疗。

单倍二倍性(haplodiploidy)

动物雌雄两性染色体组数的差异。膜翅目昆虫如蚂蚁、蜜蜂和黄蜂等个体的性别,决定于受精的或未受精的卵。受精的卵有两组染色体,为二倍性的,产生的是雌性个体;未受精的卵只有一组染色体,即单倍性的,产生的...

单参数逻辑斯蒂模型(one-parameter logistic model)

亦称“拉希模型”。项目反应理论的一种模型。丹麦数学家拉希提出。其函数表达式为\(P_i(\theta) = \frac{e^{(\theta-bi)}}{1+e^{(\theta-bi)}} \...

单侧检验(one-sided test)

亦称“单尾检验”。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与“双侧检验”相对。若统计假设的形式是\(H_0:\theta≥\theta_0\),\(H_1:\theta<\theta_0\),或\(H_0:\the...

单侧视野测定法(visual half-fleld test)

心理学实验技术。用于研究人类大脑两半球视知觉的不对称性。被神经心理学家广泛用。首先,要求被试注视屏幕中心,然后用速示器以短于150毫秒的速度分别将不同的视觉材料作用于人的单侧视野,来研究人的大脑...

单侧置信区间(one-sided confidence interval)

见“区间估计”。

单词产生模式(word production model)

亦称“Logogen模式”。英国心理学家J. 莫顿1969年提出的一种字词识别模式。该模式用logogen代表心理词典中的词条。logogen来源于拉丁文,意为“单词产生器”,是一个计数装置。该...

单词句(single-word sentence)

不完整句的一种。婴儿以一个单词表达本需一个句子才能表达清楚的语言形式。如用单个词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愿望等。出现在婴儿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开始阶段(1岁~1.5岁)。其中的单词因在不同情...

单调重复工作(monotonous repetitive work)

即“单调工作”。

单调工作(monotonous work)

亦称“单调重复工作”。内容简单且固定不变或简单重复的工作。该类工作对系统的控制程度降至最低水平.人们往往提不起兴趣。持续从事该类工作易觉得工作似乎永无止境,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反应时延长,出现错误...

单调效应(monotony effect)

在景观单调的道路上驾车的乏味感。开车时,若只看到光秃秃的墙壁、整块的窗玻璃、密集的栅栏和地下通道、柏油马路等,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长时间行驶在灰色带状的水泥道路上,人的心理反应是平淡、乏味和单调...

单耳听觉(monauraI hearing)

只用一耳收听声音刺激时的听觉。与“双耳听觉”相对。研究表明,单耳听觉阈限比双耳听觉阈限高约6分贝,即在单耳上的声压可能相当于在两耳上的声压的一倍;但在响度知觉上,对某一声音用单耳听则不如用两耳听...

单个被试研究(single-subject research)

在一定时间内对单个有机体(动物或人)的行为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和测量。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特点,允许在有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常用以评价行为治疗的效果。其优点是研究对象的数量少,易发现变量之间的相...

单极神经元(unipolar neuron)

仅具有一个突起的神经元。这一个突起在距细胞体不远的地方分成两支:一端起树突作用,接受神经冲动;另一端起轴突作用,传导神经冲动。常见于脊神经节和某些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往往很长,有些可有1米多。有...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每一克隆B细胞产生的抗体。只与同一种抗原决定簇反应。由于B淋巴细胞分化程度高,在体内不能无限繁殖,可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取。具体步骤:将经过免疫产生特定抗体的脾脏B淋巴细胞与一种本身不产生抗体但可以...

单配偶型(monogamy)

动物配偶制的一种。一个成年动物只有一个配偶。性伴侣互相依恋,性行为只发生在性伴侣之间。分为两种:(1)季节性的。在繁殖季节保持性伴侣关系,此后就分开,如大部分迁徙性鸟类。(2)终生性的。性伴侣关...

单亲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家庭结构类型的一种。因父母离异、死亡等原因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组成的家庭。这类家庭只存在父子关系(父子家庭)或母子关系(母子家庭),对儿童的情绪、社会适应性和学业成绩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研...

单人游戏(solitary play)

即“独自游戏”。

单色光(monochromatic color)

混合色光的组成部分。可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为各种颜色,然后用一个可调节的长形狭缝只允许某一波段的光通过而阻挡其他波段的颜色光,这一通过的波段即单色光。

单突触伸展反射(monosynaptic stretch reflex)

亦称“牵张反射”。以脊髓为中枢的深反射。其反射弧中只有两级神经元,仅通过一个突触。一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终止于骨骼肌内的肌梭,传导肌牵张的信息;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其侧支直接与前角的α运...

单维编码(unidimensional coding)

编码的一种。与“多维编码”相对。用刺激的一种属性(或维度)对被传递信息进行的编码。如交通信号中仅用灯光的色度编码,以“红”、“绿”、“黄”三色度分别表示“停止、”准许通行”和“注意”。具体有颜色...

单维刺激(unidimensional stimulus)

刺激的一种。只有一个维度的刺激。如只有色度变化的灯光刺激,或只有音高变化的声音刺激。人对其绝对辨别能力不高,同时对不同维度的刺激的辨别有差异,一般色度不超过10,亮度不超过5。

单位定价法(single item pricing method)

亦称“最小单位定价策略”。定价策略的一种。以同种商品最小包装单位量制订基数价格的定价方法。其优点:(1)能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合下的需要;(2)利用了消费者心理上的错觉,即小包装的价格“便宜”,他...

单位活动(unit activity)

单个神经元电活动。用微电极插人单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内或细胞体的附近,就可以记录到。如特定脑区(如海马或隔区等部位)受物理或化学刺激后,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改变;中枢或外周...

单位加权(unit weighting)

变量组合的一种策略。分数组合时给各个变量分配权重时,不管各个变量的重要性如何,每个变量作为一个单位,一律给予1的权重。

单位相同的迷津(unit-alike maze)

一种比较复杂的动物学习实验装置。传统比较心理学中用来测验动物的复杂行为。实验对象一般为大鼠。由一些完全相同的单位一字排开,形同火车软卧车厢,每个单位都可以从一条走廊进入。不同试次可以用不同的单位...

单向帮助(one-way assistance)

友谊形式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1980年提出。出现于学前末期儿童。此阶段的儿童在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舒适,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已逐渐懂得感情和意向是把朋...

单向度量表(unidimensional scaling)

标准化测验l中测量单一行为层面的量表。只用来度量被试在一种方向反应上的差异程度,而不涉及被试在相反方向上的反应。量表中的题目,表面上虽不相同,但实质上是测量同一类心理特质。如测验项目都是对某一事...

单向沟通(one-way communication)

信息发送者只发送信息,接收者只接纳信息的沟通。如上级向下级发布命令、指示,做报告,发表演说,等等。与“双向沟通”相对。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曾将其与双向沟通进行比较,发现它速度较快,富有条理性、逻辑...

单向视幕(one-way screen)

即“单向透视窗”。

单向透视窗(one-way screen)

一译“单向视幕”。观察实验用的一种特殊装置。其特点:只能单向透视,观察者能看到被试,被试看不到观察者。通常让被试在一间封闭的带有单向透视窗的房间内进行活动,观察者经由单向透视窗观察记录被试的活动...

单项行为(individual behavior)

亦称“单项行为症状”。在正常儿童中出现率较高的某些异常行为。如黑暗恐惧、动物恐惧、吸吮手指、咬指甲等。这些行为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可随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各年龄的症状表现形式不同,常以单个行...

单相情感障碍(un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情感障碍的一种。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对。仅有抑郁或仅有躁狂发作的情感障碍。可分为躁狂和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相比较,本型起病年龄较迟,家庭成员患病率较低,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正常,发作次数较少,锂...

单眼盲(monocular blindness)

视觉障碍。一只眼睛因视网膜或视神经受损伤或破坏而引起的视觉丧失。

单眼视觉(monocular vision)

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的视觉。通常情况下,当我们凭一只眼睛来观察物体时,只知觉到平面,即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但有双眼视觉经验的人可依靠过去经验,运用一些有关线索,如光线的明暗、物体的重叠、触摸觉、运动...

单眼视野(monocular visual fieId)

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某一点,在头不动时能知觉到的空间范围。正常人的单眼视野为鼻侧60度,颞侧95度.向上65度,向下75度。通常用视野计来测定视野的大小。视分析器的任何部分发生病变时,视野会有异...

单眼线索(monocular cue)

亦称“单眼深度线索”。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获得立体知觉时运用的有关线索。单眼主要依靠眼球水晶体的调适作用以及单眼运动视差取得深度知觉,还包括环境中的另一深度线索,如光线的明暗、线条的透视、物体的清...

单眼运动视差(monocular movement parallax)

亦称“运动视差”。单眼深度线索的一种。视线在视野中横向移动时见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差异。主要发生于以下两种情况:(1)当环境中的物体固定而观察者的头或身体移动时,会觉得较近的物体向与人相反...

单样本中位数检验(one-sample median test)

假设检验的一种。设\(Y_1,Y_2,\cdots,Y_n\)是具有连续分布的变量\(Y\)的独立观测样本,且只有一个中位数\(M\)。欲检验的假设是\(H_0:M = M_0\);\(H_i:...

单一分离(single dissociation)

内隐记忆实验性分离方法。在实验中选择的一个自变量,使其产生影响测验任务A但不影响测验任务B的作用,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的变量效应。1970年沃林顿和魏斯科兰茨在实...

单一型犯罪(single crime)

见“集合型犯罪”。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亦称“单向分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一种。一般步骤:(1)确定资料是否正态分布、方差齐性。(2)若满足,则计算每组的样本均数和样本标准差以及计算总的样本均数\(\bar{X}\);(3)写出\(...

单因素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 with one factor)

亦称“单向分组固定效应模型”。方差分析模型的一种。设实验因素只有一个\(A\),划分为\(k\)个水平。在第\(i\)个水平上观测\(n_i\)次(即进行\(n_i\)次独立的实验)。记第\(i...

单因素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 with one factor)

方差分析模型的一种。设实验因素只有一个\(A\),划分为\(k\)个水平,且\(A\)的\(k\)个水平是从一个水平或处理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大小为\(k\)的样本。在第三个水平上观测\(n_i\...

单字联想测验(word association test)

即“字词联想测验”。

单组前后测设计(design of single-group with pretest and posttest)

准实验设计的一种。若字母\(O\)表示“测试”,\(X\)表示“处理”,则这种设计的基本模式为\(O_1—X—O_2\)。特点:(1)只有个实验组,无控制组(即对照组);(2)被试不是随机抽取。...

单组前后实验设计(one group before-after design)

单组实验设计类型。把在实骑处理(\(x\))前对被试进行观测的结果(\(y_1\))与在实验处理后对被试所作的同样观测的结果(\(y_2\))加以对比的设计。如要知道某种识字教学法对一年级学生词...

单组实验设计(one group design)

实验设计类型。只选择一组被试,让其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然后进行测量或观察。其设计逻辑: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后期对心理或行为的测量与观察的效果。基于此前被试接受的实验处理。优点是,研究者可以探讨每一...

胆碱能神经元(cholinergic neuron)

含有并释放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可分四大类:(1)外周神经系统内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和某些支配汗腺及特殊血管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2)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和脑...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多肽激素。由33个氨基酸组成。全部生物活性存在于C端的八肽片段。最初从动物的上段肠中提取,以后发现大脑皮层、海马、杏仁核、下丘脑等部位均存在。其外周作用已比较清楚,可刺激胃分泌胃酸,肝脏分泌胆汁...

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

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之一。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其生理基础为强的、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型)。据苏联心理学家观点,其特征为:感受性低,耐受性较强;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

胆汁质罪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choleric temperament)

胆汁质气质类型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以外向、不稳定为特点。主要表现:(1)极端的外倾性。因其神经活动的较强兴奋性和不平衡性,心理及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外向性,脾气暴躁,好斗、好强,胆大,在监...

淡化效果(diIution effect)

动物集合在一起抵御捕食者所产生的被捕食可能性下降的效果。如生活在北极区的一种海鸽,窝筑在海边高处的峭壁上,幼年海鸽在羽毛长好后即投身到海中,双亲在海水中等待和保护它们。这时,幼鸽还不会飞翔,处于...

淡季消费心理(slack consuming mind)

淡季对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气候在客观上抑制了人们的消费量。这是消费者主动的适应心理的表现。如在炎热的夏季,消费者普遍地表现出对个人的穿着、饮食不十分讲究,男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普遍地追...

淡季销售策略(sal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ln slack)

消费淡季的商品销售策略。具体有:(1)积极组织当季适销商品的货源,保证消费者对商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改进销售方式,为消费者购物提供便利条件,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较旺盛的水平,从...

淡漠(apathy)

对人、事、物等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的状态。一般认为是由个体饱受挫折、动机无法得到满足而表现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其心理表现为:内心体验贫乏,对周围的人、事、物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冷淡、不关心、...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催化蛋白质磷酸化过程的酶。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是神经信息在细胞内传递的最后环节,导致离子通道蛋白及通道门的状态变化。在神经细胞内有许多种类。在平静状态下,处于不活动状态。根据其活化条件的不同,可分...

当前心理体验(psychological present)

亦称“临场心理体验”。作家、演员或读者、观众面临具体表演或创作情境,由于感情激发而在想象或幻觉中产生的对该情境中的人物、事件、场面、氛围、情绪等的感受。作家创作时,根据记忆表象和特定艺术情境,将...

当仁不让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日:‘当仁,不让于师。”’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与原则。他主张以仁为己任而追求真理,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须据理力争,即使在老师面前,亦决不退让。从...

当事人中心疗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

一译“个人中心疗法”,亦称“罗杰斯疗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发展经历四个阶段:(1)1940—1950年,称“非指导咨询”。1942年他在所著《咨询与心理治疗》...

档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

使用因非学术目的而得到的资料来检验假设或探讨多个变量间关系的研究。档案资料通常是书面文件,如书籍、手稿等。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们可以是一直持续的社会记录.如统计数据、通讯录、报纸或过去的各种...

导出分数(derived score)

即“转换分数”。

导航(navigation)

动物长距离迁徙的定向行为。可分为三种:(1)利用熟悉的陆地标志;(2)由一定的罗盘方向引导;(3)利用其他线索。包括对位置、目的地方向,甚至是不熟悉地域的判断。研究表明,某些动物利用内部生物钟及...

导航疗法(vector therapy)

一译“矢量疗法”、“向量疗法”。心理治疗方法。对个体或家庭生活空间情绪反应模式的重新调整。赫威尔斯提出。旨在使患者减少挫折感,增强满意感,保持健康情绪。治疗重点是努力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治疗内容...

导声性(acoustical conductivity)

声波经由耳朵传入神经中枢而获得听觉的机制特性。声波从外耳传入,引起鼓膜振动,通过中耳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感觉细胞(毛细胞)兴奋,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引起听觉。听觉的传导通路是双侧性...

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

亦称“中脑中央灰质”。围绕在中脑水管周围的灰质。向下与脑桥中央灰质连续,向上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灰质相续。主要由小型椭圆形或梭形神经元组成。根据细胞构筑特点,一般可分为内、外和背侧三个亚核:(1)...

导向幻想(guided fantasy)

源于精神分析的想象疗法。通过外部建议引导一个人幻想,使之指向积极的结果,促进个人成长或治疗变化。在治疗中,治疗者为来访者描述一些想象的情境,然后鼓励其沿主题进行想象发挥,创造丰富的想象经验,同时...

导向空间(oriented space)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个体能主观地经验和参与的生活空间。R. R. 梅认为,任何个体都必然生存在特定的生活空间里,这个空间给个体以自由和限制;个体要赋予这个空间以意义,与其发生关系,并以某...

导向情绪想象(guided affective imagery)

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指导性想象技术。让来访者躺在长沙发上或坐靠在躺椅上放松,然后治疗者给其提示一系列结构性想象情境,引导其想象。如让来访者想象处于草地上,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及所产生的感受;或让来访...

导引

气功练习的核心概念。泛指气功练习。指以意识统帅形体、气息和意念,并使之主动流通运转。因一切功法均自有意导引始,并贯穿始终,故“气功”亦称“导引术”或“吐纳导引”。分五类:(1)导引气机。导引机体...

导游服务心理(service mind of tourist guide)

旅游心理学研究内容。指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心理策略。具体内容:(1)做好心理预测和接待准备,预测接待对象的心理特点,做好导游人员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准备;(2)迎客服务心理策略,导游人员必须十分留意自...

导之习礼

明王守仁关于德育过程的四个阶段之一。相当于培养道德行为。详见“开其知觉”。

倒U型理论(inverted-U theory)

说明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关系的理沦假设。叶克斯和多德森1908年创立。认为每项任务都有一个最佳的唤醒水平,未达到或超过这个最佳点,活动效率(成绩)即会下降,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唤...

倒飞错觉(inverted-flight illusion)

飞行员在飞行中因误认天空与地面的视觉参照物而感到飞机在倒飞的错觉。如夜航时可能把地面散布的灯光误认作天上星光,或在海上飞行时将海面与蓝天混淆而误认飞机在倒飞。发生这种错觉时,飞行员应保持冷静,坚...

倒摄干扰(retroactive interference)

即“倒摄抑制”。

倒摄遗忘(retroactive amnesia,retrograde amnesia)

亦称“逆行性遗忘”。遗忘的一种。患者对病发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尤其是病发前数分钟或数秒内的事件无法回忆。多见于脑卒中、脑外伤等脑器质性损害。轻者不能回忆发病之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事,严重者可...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一译“倒摄干扰”。学习干扰的一种形式。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干扰的程度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性质、难度、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影响。对倒摄抑制的解释主要...

倒行联想(backward association)

一译“逆向联想”。按照事物出现的时间顺序或观念的逻辑顺序,由后面的事物追溯到前面另一事物的联想。与“顺行联想”相对。如在学习呈序列关系的材料时,学习者可根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由序列后面的字联想...

倒行性条件作用(backward conditioning)

即“后向条件作用”。

倒行学习曲线(backward learning curve)

表示学习次数与倒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在倒行学习中,需要把原来学习过的材料的先后顺序颠倒过来,转变成逆向材料。这样,原来有意义的材料大多数变成了无意义的材料,从而使学习的难度加大,学习过程也...

倒行掩蔽(backward masking)

一译“后掩蔽”。听觉掩蔽现象。一个短暂的声音受一个紧跟其后的声音影响而听不到。G. A. 米勒在进行短时脉动声音掩蔽效应实验时发现。如给被试呈现一个频率为1000赫兹的纯音信号,延续时间5毫秒,...

盗窃犯心理(mind of thief)

进行盗窃犯罪活动的犯罪人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强烈而贪婪地非法占有金钱、物质的欲望。这是盗窃犯罪活动的内驱力。对钱物的刺激敏感,注意,感知范围集中,对作案目标、作案时机的选择准确性高。(2)...

道德榜样(moral model)

指道德方而可资模仿和学习的范例和原型。是道德理想的核心成分。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结晶。它既可以是真实的,即活生生的榜样在学习者面前作真实的行为操作,如生活在人们周围的先进人物;也可以是符...

道德标准发展(development of moral norm)

道德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道德行为的尺度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循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从外部约束到内心信念支配、从受权威影响到独立判断的规律进行。学前儿童尚未形成任何明确的道德标准,其道德...

道德冲突(moral conflict)

个体或群体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或道德行为的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可发生在个体内部各成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等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程度和水平,有潜伏的冲突、觉察到的冲...

道德的勇气(moral courage)

见“勇气”第二条。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

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即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而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驱力。其基础是人的道德需要。在某种道德情境中,当出现能满足个体道德需要的客观事物时,这种客观事物就会推动人做出相应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的...

道德动机发展(development of moral motivation)

道德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道德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由具体、受情境支配发展到抽象、受原则支配。学前初期儿童道德动机往往受当前情境制约;到学前晚期,方可见到独立、主动的道德动机萌芽,但...

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认识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和准则,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既受到个体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成熟和认知、情绪发展,特别是其从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动的...

道德概念(moral concept)

道德认知过程中理性阶段的产物,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有个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最初对是非、好坏、善恶的认识是同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由...

道德概念发展(development of moral concept)

道德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道德概念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受个体思维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大约从1.5岁开始,儿童获得在特定情境里有关对和错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常涉及到清洁、控制侵犯性和服从父母等...

道德关系(moral relationship)

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的牡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而道德关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关系中,人...

道德观念(moral idea)

道德的主观方面。反映历史上变化着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即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与一般的反映不同,它包含特殊的道德论证,反映的并不只是行为的本身,而是包含着行...

道德价值(moral value)

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的标准。即人们判定客观事物对个体的重要性的潜在道德信念。可分为社会道德价值和个人道德价值两类。前者是被大多数人公认的道德价值;后者指只被个人承认的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结构(structure of moral value)

道德价值体系的各要素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统一结构。可分为道德价值形式和道德价值内容两种亚结构。道德价值形式即道德价值内在要素的组织形式,以个体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但又不是认知能力在道德范畴的简...

道德价值内容(content of moral value)

见“道德价值结构”。

道德价值取向(moral value orientation)

对个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经常一贯的导向性的道德价值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并指向一定的道德目标。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科尔伯格从道德认知发展的角度,把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

道德价值体系(moral value system)

个体的各种道德价值观念的有层次、有系统的组织。包含关于道德价值问题的一整套原则、标准、信念、理想等。可分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和个人道德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不同;而个人道...

道德价值形式(form of moral value)

见“道德价值结构”。

道德狂乱症(moral insanity)

即“悖德狂”。

道德理想(moral ideal)

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自觉模仿的榜样。是一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结晶,是完美的、概括性的典型形象。由于这些特征常与具体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并体现于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因此道德理想电即理想人格。

道德理智(moral intellect)

亦称“道德理性”。指有关道德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道德思维活动道德认知中的高级成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一起构成个体的整个道德面貌,其核心是道德判断。

道德两难情境(moral dilemma)

使人感到左右为难、模棱两可的道德情境。面对这种情境,个体无法对它作出“是”或“非”的断然判断,只能对矛盾情境进行分析和思考,再作出谨慎的选择。提出两难情境,最早出现于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的教学中。...

道德判断量表(Scale of Moral Judgment)

亦称“道德推理量表”。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首创的用以测量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量表。他认为,用它评价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既应注意内容,也应注重形式。内容即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该量表把道德内...

道德品质(moral trait)

简称“品德”。指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采取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行和行动时,经常反复地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现象,有以下特点:(1)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2)以道德...

道德评价(moral evaluation)

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表明褒贬态度。主要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评价两种形式。前者指行为当事人之外的组...

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

与某一个、或某一类复杂社会事物相结合的复杂的道德情感倾向。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系统性、自觉性和慨括性,是正确的道德判断、深刻的道德情感体验与坚定的道德行为力式的结合,是道德情感的高级表现形式。其产...

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

亦称“道德体验”。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当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就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

道德认知(moral cognition)

一译“道德认识”。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产生...

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及行为准则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逐渐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与个体的社会关系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道德实在论阶段(moraI realism stage)

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阶段。皮亚杰在其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出。对应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往往表面化、形式化地看待道德现象。责任和价值取决于规则或成人命令本身,而与儿童的意...

道德体验(moraI experience)

即“道德情感”。

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

运用已有道德印象和道德概念从一个或几个道德判断推出另一个道德判断的思维形式。与道德概念、道德判断一起共同构成道德思维的三种主要形式。研究表明,个体有关道德推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思维发展水平的...

道德习惯(moral habit)

亦称“道德行为习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经长期自觉的练习与实践而形成,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它的养成不仅使人获得了易于实现...

道德相对论阶段(moral relativism stage)

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阶段。皮亚杰在其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出。该阶段儿童不再像道德实在论阶段的儿童那样认为道德是外在的、强制的、神圣不可改变的东西,在评判行为的是非时不再简单地顺从权威,开始认识到每个人...

道德信念(moral belief)

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它是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的对某种道德行为准则的坚信,使得人们对某种社会道德义务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有意识地去完成...

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

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个体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在标志,客观的道德情境因素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道德情境同个体的道德需要...

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在良心上感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违背道德标准而产生的焦虑。即因超我受到约束而产生的焦虑。如个体因害怕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标准,常预先在心理上感到威胁而产生焦虑。

道德需要(moral need)

个体道德结构的重要成分:在社会生活中从共同的利益出发执行和维护一定行为准则的需要。其心理结构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1)道德需要的主体。即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2)道德需要的客体。即人与人之间的道...

道德意识(moral consciousness)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反映彼此之间的道德关系、道德现象的心理过程。它是道德印象、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价值观、道德理想等的总和,是调节人与人之间道德冲突的内...

道德意志(moral will)

个体为达到更有意义但此时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直接的、从情绪上吸引他的动机、需要或愿望的心理过程。是个体通过理智的权衡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作出决策与支配行为的力量。主要表现为个体...

道德印象(moral impression)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关于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认识。具有较多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而确切性和稳定性较差,且同道德观念的联系比较松散。个体最初获得的道德印象虽是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甚至是零散而...

道德原则(morality principle)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中超我活动的原则。超我依靠物质生理性的或精神心理性的奖惩,强迫个体履行道德准则。这些奖惩均针对自我,若个体的行为(或想法)符合超我的伦理标准,自我即受奖励,否则即受...

道德自我(moral self)

自我意识的道德方面,或道德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道德评价、自我道德形象、自尊心、自信心、理想自我和自我道德调节等。其中,自我道德评价和自我道德调节是最重要成分。前者主要指对自己的具体道德行动、各种...

道而弗牵

道同“导”,引导、诱导;牵,牵逼、硬拖。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详见“善喻”。

道尔顿计划(Dalton plan)

一译“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20世纪初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其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自由,即学生在身心方面都能自己计划自己的事情,自己克制自己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是...

道家的心理学思想

老聃、庄周为代表的以“道”为宇宙本体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主要内容有:(1)心物观方面。庄周提出:“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

道路催眠状态(state of road hypnosis)

驾驶员长时间行车,由于道路环境刺激单调而产生的嗜睡状态。表现为注意范围缩小,暗示增高,判断力下降,瞌睡等。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改变办法是,道路设计要考虑道路诸方面(如几何线形、坡度、道路设施...

道路环境心理学(road environment psychology)

道路交通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道路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对交通参与者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1)社会心理环境,如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对人的交通行为及心理的影响;(2)道路环境与...

道路交通心理学(road traffic psychology)

交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道路交通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汽车驾驶员的特性与行为,如信息处理、知觉判断、反应能力等,心理负担与疲劳,如心理负担与道路环境的关系、驾驶疲劳分析等;(...

道路景观(highway landscape)

道路使用者(驾驶员和行人)视野中的道路情况及周围环境。如道路线形、绿化、路边建筑等。随道路使用者在道路上的运动而不断变化。由表及里,可分为不同层次,能引起人的内心感受,影响驾驶员的心理。过于单调...

道路绿化(road planting)

在道路两侧或中间种植树木、花草。目的是改善交通环境。主要功能:(1)诱导视线,即预示道路线形的变化,引导驾驶员安全操作车辆;(2)遮光或防眩,防止对向来车车头灯的照射;(3)缓冲,缓和与减轻驶出...

道路美学心理学(aesthetic psychology of road)

道路交通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如何使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符合美学规律,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和轻松感。具体研究信号的强弱、形状、颜色、图案,标记色与信号牌底色的对比度,文字的大小、长度及行间距离,道路的宽窄...

道路情境(road scene)

驾驶员行车途中面临的各种道路环境。可分为三种:(1)辨识情境,即行车途中的任一瞬间,驾驶员能感知并加以辨识的环境;(2)中性情境,即面对一定的辨识情境,驾驶员能适当而及时地作出反应或不反应,不具...

道路色彩环境(road color environment)

由道路路面色(包括标线颜色)、各种交通设施(标志、其他车辆、路边广告等)的颜色、路旁建筑和道路绿化等颜色构成的环境色。这种环境良好,能够给人以美感,改善驾驶员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减...

道路设计心理学(road design psychology)

道路交通心理学组成部分。以驾驶员处理信息的心理特征为基础,改善与优化道路设计。旨在达到安全、畅通、美观、舒适、经济和便捷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1)道路线形设计的心理学依据;(2)道路标志的心理...

道路线形效应 (effect of road alignment)

道路中心线的空间形状对道路利用者的心理影响。道路线形由起点、终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相连接,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及工程经济、艺术造型等方面的制约。可分为平面线形与纵断线形两种。平面线形由直线段和曲...

道路线形综合协调(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road alignment)

综合考虑驾驶员的行车特征和环境因素后设计的道路的纵线走向。要求通畅、平缓、协调一致。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道路全线各项技术标准统一。进行道路设计时,为了保证车辆安全、顺畅行驶,必须尽可能适当...

道路照明(roadway illumination,road lighting)

为道路及其附属设施设置的照明。用于提高夜间车辆行驶和行人行走的安全性,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合理设置,可以改善交通条件,减少驾驶疲劳,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其质量取决于:(1)路面照明...

道伊斯

道伊斯(W. Doise,1935—2023) 瑞士心理学家,新日内瓦学派的主要代表,现代发生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比利时的泼坡林哥。1964年、1967年先后于巴黎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和社...

得寸进尺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

令人接受一个需付出较小代价的要求而导致接受需付出较大代价的要求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J. L. 弗里德曼与合作者访问一些家庭,请求被访者答应在他们的窗子上贴一个小宣传牌或签名支持美化环境等活动,这...

得胜仪式(triumph ceremony)

雄性宣告配偶关系的仪式化行为。常见于灰鹅和其他鹅。雄鹅向另一只雄性对手进行一次佯攻,然后回到自己的雌鹅那里,发出得胜的呼叫,并在她身边对着某处作威胁展示。雌鹅可能与雄鹅齐声叫。有助于两者结合和维...

得学而适遇

明清之际王夫之讨论智能发展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读四书大全说·中庸》:“以性之德言之,人之有知有能也,皆心固有之知能,得学而适遇之者也。”这里的“心固有之知能”,系先天因素;“得学而适遇”,系后...

得意忘象

三国魏王弼关于思维与形象(表象)关系的观点。人们把握思维的具体内容后忘记借以反映的物象。《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得意忘言

关于思维与言语关系的观点。语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指言词重在表达它的内容、意义,理解其内容和意义后,便可丢开言词。后引入文艺学。“言”不仅指一般言词,也指一切艺术语言(...

得则喜,不得则怒

东汉王充关于情欲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论衡·祭意》:“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意即人的欲求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如喜);反之,人的欲求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消...

德贝斯

德贝斯(Maurice Debesse,1903—1998) 法国心理学家。生于法国卢瓦尔省菲尔米尼。1923—1925年在圣·克劳德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5—1937年任教于该校。1937...

德勃夫错觉(Delboeuf's illusion)

因对比而诱发的一种面积大小错觉。实际上相等的几个圆环在大小不同圆环背景衬托下,看起来显得不相等的现象。如下图:左图中间的圆环实际上与中间图圆环相等,但看起来左图中间的圆环大;右图中间的圆环实际上...

德操

荀子提出的一种德育心理概念。道德操守,即始终不渝地坚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荀子·劝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一个有德操的人,权势...

德弗罗

德弗罗(George Devereux,1908—1985) 原籍匈牙利的美国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生于匈牙利卢戈斯(今罗马尼亚的卢戈日)。卢戈斯中学毕业后,1926年赴法国学习,于巴黎大学获人...

德国心理学史(history of German psychology)

德国是心理科学的诞生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均起源于德国。第一部由德国人撰写的论及心理的著作是梅兰克森的《灵魂论》,德国第一位以拉丁语“心理学”作书名的作者是葛克尔,德国第一位以德语“心理学”作...

德克罗利

德克罗利(Ovide Decroly,1871—1932) 比利时心理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生于比利时勒赖克斯。于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致力于研究神经症。1901年创办针对发育迟...

德拉库里德斯

德拉库里德斯(Nicolas Dracoulides,1900—) 希腊精神分析学家、医生、艺术评论家。心理传记学和心理评论法的创始人。生于希腊雅典。在雅典和维也纳学习医学和法律后,入巴黎全国...

德穆尔标志(Domoor's sign)

沙篷蒂尔错觉上的一种个体差异现象。两个重量相等的物体,通常发生的错觉是觉得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显得轻。同重量的棉花和铁块,一般觉得棉花轻而铁块重,但有的人会觉得情况正好相反,即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显...

德萨洛

德萨洛(Francesco de Sarlo, 1864—1937) 意大利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佛罗伦萨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意大利科森扎的基里科·拉帕罗。1886年于那不勒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

德识才学

关于人才品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德指道德品质,识指远见卓识,才指聪明才智,学指知识技能。认为只有具备德识才学四种品质的人,方可成为人才。唐刘知几首先提出,研究历史的人,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

德沃夏克键盘(Dvorak keyboard)

以研制者德沃夏克命名的键盘(如图)。该键盘的布局特别考虑了操作速度和效率因素。它将5个元音键和最常用的辅音键安排在中间行,直接处于手指之下,这一排键可组成约3000个英文单词。而在QWERTY键...

德刑并用

即道德与刑罚结合运用。东汉荀悦《申鉴·时事》:“问德刑并用,常典也,或先或后时宜?刑教不行,势极也。”仁德可以感化民众,使其从心底对君主产生爱戴之情;刑罚则通过震慑作用,能够约束民众不正当行为的...

德性美感(aesthetic feeling of morality)

审美情感。道德行为蕴涵的结构形式与主体已有的心理结构形式相符合时,主体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产生时,没有明显的功过荣辱意识,只有直觉性;道德感的产生与之相反。该美感在意识的...

德性之知

关于人们以道德修养或理性为基础而获得超经验知识的认识。北宋张载《正蒙·大心》:“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神化》:“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德性之知不产生于见闻,非...

德育心理学(psychology of moral education)

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的教育心理学分支。主要任务是探索学生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及其过程与条件,揭示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学校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中...

等比变量(ratio variable)

一译“比率变量”、“定比变量”。变量的一种。既有标准的测量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变量。最高层次的变量。具有相等、不等、距离、序关系,还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其值可构成比率或比例。如身高、体重等...

等比量表(ratio scale)

即“比率量表”。

等比数据(ratio data)

一译“定比数据”、“比率数据”、“比例数据”。统计数据的一种。运用等比量表测量而得到的结果。由于等比量表具有标准单位、绝对零点,其测量结果可施用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由于可以相除,于是倍数是...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长度保持恒定而张力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在该收缩状态下,肌肉张力可增至最大。但由于不存在位移,从物理上讲肌肉并没有对外做功,然而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为肌肉的收缩成分积极收缩产生了很大的张力,该...

等第评定量表(rating scale)

即“评定量表”。

等动收缩(isokin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点是整个关节运动过程中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相同,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在整个关节范围内收缩。人体进行最大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均能产生最大的张力。是最佳的肌肉收缩形式。...

等方差极大旋转(equamax rotation)

正交旋转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综合方差极大旋转与四次幂极大旋转,使在因素上有高负荷的变量个数和对变量有大影响的因素个数极小化。

等感受性曲线(isosensitivity curve)

即“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等级的行为控制系统(herarchical behavior control system)

协调有机体动作所必需的神经结构。在有机体等级系统中,上级中枢通过选择性的兴奋和抑制来控制制下级中枢。高度兴奋的中枢有使有机体活动的潜力;而抑制性中枢则有使有机体活动降低的潜力。某一中枢是否活动,...

等级法(method of order of merit)

亦称“相对位置法”、“优劣等级法”、“等级评定法”。评定者测定被评定者的人格、成就、行为的等级次序、特征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J. M. 卡特尔1902年首创。他向被试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卡片,...

等级仿效(rank mimicry)

低等级个体模拟高等级个体行为特征的现象。灵长类动物的这种模拟对于从属等级可能会带来一定好处。某些鸟类的声音等级拟态,就是年幼雄性有选择地模仿高等级雄性的鸣叫。迄今为止,只在一夫多妻和雌雄杂交的物...

等级理论(doctrine of hierarchy)

脑生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强调大脑的生理结构按等级排列,在心理上亦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等级的功能。18世纪法国生理学家P. J. 卡巴尼斯的“等级序列”概念为该理论的雏形。他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

等级量表(ordinal scale)

即“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ranking method)

顺序量表制作方法。让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若干同时呈现的刺激样品排列出一个顺序,并且可反复调整顺序到满意为止;然后,用被试样本的评定结果求出每一个刺激样品的平均等级;最后,对各刺激样品按平均等级排...

等级任务作业(graded task assignment)

心理治疗中一种行为作业法。此法是根据正强化原理和类似系统脱敏中的等级脱敏技术,对患者的行为活动进行定量和分级,逐步加量和升级,使患者逐步完成一定的行为任务,最终建立适应性行为方式的一种作业法。主...

等级数据(ordinal data)

一译“顺序数据”、“定序数据”。统计数据的一种。运用等级量表测量得到的结果。如学生品德操作评定结果: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由于顺序变量既无测量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有“等于”、“不等”、“序关...

等级相关(rank correlation)

相关的一种。顺序变量之间的相关。顺序变量的取值转换成等级值。适用于原始资料为顺序变量的数据,或原始资料为等距或等比变量,但总体分布非正态,不宜用积差相关分析的数据。常用的等级相关系数有斯皮尔曼等...

等级序列表征(hierarchical sequence representation)

动物认知研究术语。在由三个刺激项目组成序列的相继性辨别实验中,动物能将刺激的有序结合作为基本的单元并组成表征结构。如训练鸽子辨别投射到所啄键上的三种色彩。其中,ABC序列为阳性(对每只鸽子的A、...

等级秩序(rank order)

动物群中的社会等级地位、统制等级地位。即许多动物在居住群体内特权和服从的有序分布。强者或更有经验的个体处于等级的上层,享有某些特权,如首先获得食物等。在脊椎动物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鱼类、爬行类、...

等距变量(interval variable)

一译“定距变量”。变量的一种。既有测量单位、相对零点的变量。其取值之间有“相等”、“不等”、“序”及“距离”的关系,数值间可施行加、减法两种运算。但没有绝对零点,故相除或倍数是没有实际含义的。可...

等距量表(equal interval scale,interval scale)

心理量表的一种。具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具备称名量表和等级量表的性质。只能作加减运算,不能作乘除运算,无法求得数值之间的比例。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t\)检验及...

等距数据(interval data)

一译“间距数据”、“定距数据”。统计数据的一种。对等距变量进行观测获得的结果。如考试分、温度等。由于等距变量具有测量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其取值之间的距离可用标准化的单位去度量,产生了“距离”概...

等量加权(equal weight)

变量组合的一种策略。将各变量看作同等重要,让它们平等地进入合成体。通常是将各变量的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后再相加到一起,此时各变量便具有相等的权重。

等势假设(equipotentiality assumption)

亦称“等势原则”。有关动物学习生理基础的假说。认为大脑皮质的各个部分在学习复杂内容(如大鼠学习跑迷宫)上具有同等重要的贡献。拉什利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实验发现,切除大鼠的部分大脑皮质后,它们...

等势学说(equipotentiality hypothesis)

亦称“脑等位论”。关于大脑皮质感觉区功能的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采用脑局部切除或切割法,系统探讨皮质各区对大鼠学习、保持明暗辨别条件反射和通过复杂迷津取食的影响后,认为...

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

响度与频率关系曲线。以比较音和标准音在响度上等效时的声级变化为频率的函数所做的曲线。如图所示。习惯上以1000赫兹的纯音为标准音,其声级的分贝数即为其响度级的㕫级。1000赫兹的纯音在40分贝声...

等效本(equivalent form)

心理测验的等值型。详“复本”。

等效本信度(equivalent form reliability)

即“复本信度”。

等效对比度(equivalent contrast)

评价视觉任务难度的度量指标。数值上等于在一定的参照照明条件下观察某一实际对象的视觉难度与观察能见度等效作业的难度相等时,能见度等效作业的对比度值。按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能见度等效作业是特定的实验...

等效声级(equivalent sound level)

亦称“等能量声级”、“平均声级”。按时间平均的方法将声场中某一定点位置上某一段时间内随时间而变化的噪声能量。以一个\(A\)声级表示。可用公式表示为\(L_{Aeq} = 10\log\frac...

等噪度曲线(equal-noisiness contour)

表示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一系列噪度相等的频带声压级与频率关系的曲线簇。它的制作原理、程序与等响曲线相似,但它所用的标准刺激不是频率为1000赫兹、声压级为40分贝的纯音,而是中心频率为1000赫兹...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striction)

张力保持恒定而长度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人体实现各种加速运动和位移运动的基础。当外加负荷较小时,肌肉克服负荷的时间较短,收缩速度较快,极端情况下负荷水平为零(即肌肉张力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等值性系数(coefficiemt of equivalence)

见“复本信度”。

等值原理(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分析心理学术语。人格动力(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能量分配原则。即每个人能应用的心理能是固定的,若投入人格系统的较多,则其他结构中的能量就减少;若大量心理能从自我转移到人格面具,则该个体就不再是“...

邓克尔问题解决模式(Duncker's model of problemsolving)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问题解决理论。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一般范围、功能性解决和特定性解决三个阶段。在一般范围阶段,问题解决者重述问题,思考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或大致方向。在功能性解决...

邓肯多重极差检验(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多重比较方法的一种。邓肯1955年给出。若进行单因素固定效应模型方差分析后,拒绝了原假设\(H_0:\mu_1 =\mu_2 = \cdots = \mu_k\)(\(k\)为水平数),即意味着...

镫骨肌反射(stapedius reflex)

即“听觉反射”。

低常儿童(subnormal children)

偏常儿童的一种。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在中国划分为四级:(1)极重度低常儿童。智商在20或25以下的儿童。他们几乎不具备人类适应性行为,面容明显呆滞,终生生活...

低级心理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

见“心理过程”。

低空飞行(low-altitude flight)

离地面100米~1000米的空中飞行。参见“低空高速飞行”。

低空高速飞行(high-speed low-altitude flight)

离地面100米~1000米的跨音速或超音速飞行。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如低空突防、低空袭击、低空侦察等。飞行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断地轮番观察仪表、地面和空中情形,并及时进行准确的操作,以防止与各...

低空高速飞行心理特点(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high-speed low-altitude flight)

飞行员在100米~1000米高度以超音速飞行时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有:(1)精神高度紧张且易疲劳。飞行员既要完成驾驶、领航、识别地标、发现目标等任务,还要注意避开各种障碍及飞鸟等。(2)视觉问题...

低廉定价法(lowing pricing method)

即“渗透定价法”。

低能环境二元论(dualistic theory of feeble-min-dedness and environment)

以低能与环境两个因素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学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戈达德。他在所著《低能的遗传》、《卡里卡克家族——关于低能遗传的研究》(1912)和《智力低下及其原因与后果》(1914)中提出,...

低俗化(desacralization)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任何一种歪曲人性使人比实际上更低级和更庸俗的过程。如某些科学家运用的还原分析法,通常把人类还原为一些习惯和冲突的集合。他认为,这种方法成为曲解人类,狭隘地认识人类,视人类为无...

低温耐力(tolerance to low temperature)

人体对环境低温的耐受性。一般分为皮肤低温耐力和全身性低温耐力。局部皮肤的低温暴露或短时间的全身低温暴露对人体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皮肤冻痛和冻伤。皮肤冻痛是因低温引起外周血管强烈收缩,造成局部缺血性缺...

低血糖(hypoglycemia)

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值。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常随机体活动状态的变动而变动,但健康人的血糖水平相当恒定。在安静和空腹状态时,血糖浓度经常保持在80mg%~120mg%,进餐后,很快升高到14...

低压舱(low pressure chamber)

亦称“气压舱”。在地面条件下模拟高空低气压环境的大型实验设备。用于研究低气压与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护,以及对飞行人员、航天员进行高空生理训练、缺氧耐力检查和医学鉴定等工作。早在19世纪70年代...

狄德罗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生于法国上马恩省的郎格勒。早年受业于耶稣会修士,后至巴黎学习,1732年于巴黎大学获文...

狄尔泰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 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理解心理学的创立者。生于德国莱茵兰的比布里赫。1864年于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865—1866...

迪戈曼

迪戈曼(John Digman,1923—1998) 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早期从事实验心理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解决儿童人格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影响人格大五理论的形...

敌视(hostility)

即“敌意”。

敌意(hostility)

一译“敌视”。个体对他人或团体怀有的一种持久性的仇恨、对抗、不相容的负面态度。持有者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抵触和对抗情绪较浓,心理上有一种伤害他人的倾向,试图给他人造成有害结果,使之遭受痛苦和挫折...

敌意型(hostile type)

即“攻击型”。

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

亦称“仇视性攻击”。一般由痛苦(如侮辱、挫折或嫉妒)或不安引起的情绪性行为。其目的是伤害别人,如打架斗殴。这种性质的攻击可能转变为致死的行为,以伤害对方的身体为最终目的。

敌意性偏见(hostile bias)

在对来自他人的社会性线索的解释上,不能按照真实情况来理解他人行为意图,而总是倾向于相信他人是恶意的(即使他人实际上没有这种意向)的倾向。有的儿童具有稳定的敌意性偏见。道奇等1987年的研究发现,...

涤除玄览

老子提出的一种认识心理观点。《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谓排除杂念,深观远照,整体地把握事物的规律就不会有什么障碍。老子把认识过程划分为“观”、“明”与“玄览”三个阶段。《老子·十...

笛卡尔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 法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数学家,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法国都兰地区安德尔-卢瓦尔的拉·海牙一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酷...

抵抗压力(counteractive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遭到言语或生理攻击时产生的压力。

抵消(undoing)

即“抵消作用”。

抵消作用(undoing)

一译“抵消”、“解脱”。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A. 弗洛伊德整理而成。用象征性的反向活动或事物来消除个人不能接受的或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旨在解除个人的焦虑,或消除内...

底特律学习潜能测验(Detroit Test of Learning Aptitude,DTLA)

心理测验的一种。美国学者汉密尔1935年编制,1985年再版。主要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强项、弱项及其与学习问题间的关系。由反义词、句子模仿、口头指示、字词序列、故事建构、产品仿制、物体序列、符号关...

地板效应(floor effect)

一译“下限效应”、“低限效应”。心理测量效应的一种。与“天花板效应”相对。一项任务或测验难度太大以致大多数被试不能执行任务或测验分数都很低的现象。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某一任务或测验中最容易的...

地标空间定向(horizon spatial orientation)

利用天地线和地标等自然定向物来确定飞机在空间的位置和状态。主要有两类:(1)飞机状态定向。利用天地线坐标系统投射到飞机风挡和机头上的相对位置,可以对飞机状态做出正确判断,天地线是从风挡看出去天与...

地点理论(place theory)

即“听觉位置说”。

地点信守性(fidelity to place)

动物回到出生地、第一次繁殖地或过去占有的任何其他地方的行为倾向。如迁徙的鸟类返回到越冬地。有些蝙蝠、许多迁徙的鸟类、鱼类(鲑鱼和鳗),以及有的哺乳动物(灰鲸)非常明显。是维持繁殖隔离的重要因素。...

地点依恋(attachment to place)

个人与居住环境之间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有水平差异:(1)最低水平,仅仅知道某一地点,并不伴随任何强烈的感情或个人回忆;(2)稍高水平,对这种地点的回忆与个人经验紧密联系,如上学的学校、儿时玩过的...

地理的市场细分(geographic segmentation)

根据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如国家、地区、城市、农村、南方、北方等来细分市场。这是一种传统的细分市场的方法。现代市场学仍把地理因素作为细分市场的重要标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消费者,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

地面控制进场(ground control approach)

利用地面雷达和无线电通讯引导飞机进场着陆的过程。此阶段,飞行员须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操作,特别是在终端区域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操作更为困难,最易发生事故。

地面模拟飞行(ground-based flight)

利用建在地面的飞行模拟器训练飞行员的飞行方式。为保证训练效果,使用的飞行模拟器宜满足人体的相应要求,最重要的是其模拟的真实性,即给飞行员造成似乎是在飞机中飞行一样的逼真印象,从而诱导出飞行员在实...

地面模拟飞行错觉训练(simulating flight illusion training on the ground)

在地面模拟飞行条件下进行模拟错觉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让学员知道引起各类飞行错觉的条件,掌握克服方法。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布棚法。在飞行模拟器外面罩一个方形或圆形布棚,棚的内壁画一个“天地...

地平线动显示器(moving horizon displays)

亦称“飞机固定地平线动显示器”。通过飞机和地平线的相对运动关系指示飞机即时位置或即时状态的飞行显示器。特点是飞机符号不动,只是地平线的符号随飞机姿态变化而运动,其显示同人从飞机内向外观察时体验到...

地平仪(artificial horizon displays)

亦称“陀螺地平仪”:飞机中指示机身俯仰和倾侧状态的仪表。对保证飞机飞行安全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一般安置在飞机仪表板中间最容易引起飞行员注意的地方。可分直读式地平仪和远读式地平仪两类。直读式地平仪直...

地球日(Earth Day)

旨在保护环境的群众运动纪念日。1970年4月22日,美国发生一场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由斯坦福大学的D. 海斯倡导,有两千多万人参加集会、游行。他们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宣传画、图表,高呼“保...

地区常模(local norm)

常模的一种。以某地区人口为抽样总体建立。由所得的样本团体在某测验上的分数分布构成。测验结果在该地区进行比较、解释的标准。与全国常模相比,其样本的总体变异较小,更有利于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应根据地区...

地图显示器(map displays)

航空电子显示器。用直观图像反映飞机飞行时的即时地理位置和航迹等信息的飞行显示器。

地位(status)

个人或团体在某一社会或群体人际关系中的等级位置和状况。可指相对于社会或群体层次里其他人而言的权利、特权、威望、权力等,也可指衡量一个人是否满足社会期望及其人格特质是否得到社会群体承认的一个特殊尺...

地位标志(status symbol)

所有可以表明群体或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直观指标和行为。如语言、服饰、礼节、姿态、交通工具、住宅、工作、宠物等。通过这些标志,个体或群体可更好地认识交往对象的特点、本质特征,更便捷地了解彼此的地位,...

地域常模(region norm)

常模的一种。以某种地理特征为标准进行取样建立。团体大小介于全国常模与地区常模之间。参见“全国常模”、“地区常模”。

地域伦理学(land ethics)

生态伦理学的一个派别。英国哲学家A. 莱奥波尔德1933年首创。他主张把伦理学的学科范围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观点,认为人类在自然界中不是征服者,而是公民,要把良心和义...

地域心理购买动机(purchasing motive of regional mind)

由消费者所处的气候、地理条件引起的购买动机。如热带地方的人爱吃清淡的食物,寒带地方的人爱吃味道浓重的食物。中国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不同饮食习惯的相对说法。

递归模型(recursive model)

内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为单方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递归模型中,一个变量不能既是另一个变量的起因又同时是其效应。参见“结构方程模型”。

递归语法(recursive grammar)

儿童语法的一种。儿童在语言实践中对自己归纳出的语法规则不断修正后的过渡性语法。继连接语法阶段后,从4、5岁开始儿童在言语活动中表现出的更高级的语法现象。在这一阶段,儿童不但使用语法,而且觉察到语...

递质(transmitter)

亦称“神经递质”、“神经传递物质”。神经细胞间信息或冲动传递时释放的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分为两种类型:(1)外周递质,即由神经肌接头、外周神经节和支配内脏组织的植物性神经末梢释放的...

第二类错误(type Ⅱ error)

亦称“β错误”、“纳伪错误”、“第Ⅱ型错误”。假设检验术语。与“第一类错误”相对。在零假设\(H_0\)本来不真的情况下,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接受域而接受\(H_0\)而犯的错误。用字母\(\...

第二水平机能(second-level functioning)

默里人格测验术语。与“第一水平机能”相对。关于个体行为的观念、计划、幻想和梦境。是默里为说明主题统觉测验中编制的故事决非被试日常生活中行为的文字翻译而区分出的两种水平的机能作用之一。为主题统觉测...

第二信号(secondary signal)

条件反射学说术语。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人类使用的抽象性的语言符号,即言语和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具体事物或刺激物这种信号的信号,故称。而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机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

巴甫洛夫提出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用语。即以言语、文字等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即第一信号的信号,它以说出的、听到的、看见的词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第一信号相联,但更抽象、概括。...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细胞内的某些活性物质。能把激素或神经递质(第一信使)的信息传到细胞内,并引起相应生理效应。大多数含氮激素及某些神经递质在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时,首先触发细胞内某种化学物质的生成,进而通过该物质对细胞...

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除本族语言之外掌握的其他语言。通常通过正规的语言教学获得。

第二作业技术(secondary task technique)

在被试进行主要作业的同时,加入另外一种作业,造成被试注意分配的改变或心理负荷的增加的实验技术。如在记忆词表并进行自由回忆的实验中,让被试在记忆词表的同时对组成词表的词的结构进行分析。此时,记忆词...

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

间脑中央管。在中线上呈矢状位的裂隙,内有脑脊液。由下丘脑沟向前,经室间孔,分别与同侧的侧脑室相通,后经下丘脑沟,连通中脑水管。外侧壁由两侧的丘脑和下丘脑围成,前界由终板和前连合构成,顶部成自脉络...

第三医学

即“伤残人体育补偿”。

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室腔。顶朝向小脑,顶前部由小脑上脚及前髓帆形成,顶后部由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形成,前、后髓帆都伸入小脑,以锐角相会合,附于后髓帆和菱形窝下角之间的为脉络组织,脉络组...

第一类错误(type Ⅰ error)

亦称“ α错误”、“第Ⅰ型错误”、“弃真错误”。假设检验术语。与“第二类错误”相对。在原假设\(H_0\)本来为真的情况下,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落入否定域而拒绝\(H_0\),接受\(H_1\)而...

第一水平机能(first-level functioning)

默里人格测验术语。与“第二水平机能”相对。显示个体真实外部需要的身体或言语行为。是默里为说明主题统觉测验中编制的故事决非被试日常生活中行为的文字翻译而区分出的两种水平的机能作用之一。

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

巴甫洛夫提出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用语。即以实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一信号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如声音、光等。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参见“第二信...

第一需要(primary need)

亦称“自然需要”、“基本需要”。个体维持生存而自然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生理需要。普遍存在于动物和人中,有些直接与保持体内平衡有关系,如饿、渴、体温调节、回避伤害、睡眠等需要;有些与保持体内平衡没...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知觉主体与陌生人第一次接触或交往后的所得印象。对人们形成对人或事物的总印象具有较大影响,即先入为主。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常常成为人们决定自己第二次乃至以后交往行为的依据。之所以起巨大作...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即“本族语言”。

巅峰竞技状态

即“最佳竞技状态”。

癫痫大发作(grand mal)

亦称“全身强直-阵挛性惊厥”。全身性癫痫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分为三期:(1)强直期,所有的骨骼肌持续性收缩;(2)阵挛期,全身间歇性痉挛;(3)惊厥后期,有短暂的强直痉挛,牙关紧闭...

癫痫小发作(petit mal)

即“失神发作”。

癫痫性犯罪(epileptic offense)

由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导致的犯罪行为。1969年,英国学者岗恩对英国罪犯的调查表明,每1000件案件中,有0.87件由癫痫病引起;1973年,英国犯罪学家莫兹利提出,突然发生的犯罪与盲目的愤怒状态...

典型强度(typical intensity)

在仪式化行为及其展示过程中随引发它的刺激强度而变化的反应往往变得对刺激一般强度多少有些固定。1957年由D. 莫里斯命名。

典型相关变量(canonical correlation variable)

由两组变量各自的线性组合而成的变量对,它们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最大相关性。详见“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一译“典范相关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研究一组变量与另一组变量之间线性相关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1936年霍特林基于主成分思想发展起来的。基本思想是,在第一组变量中找出一个变量的线性组合(综合...

典型相关系数(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度量两个随机向量间的线性关联程度大小的若干数量指标。详见“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test of significance for canonical correlation)

假设检验的一种。设第一组变量有\(p\)个,第二组变量有\(q\)个,它们的典型相关系数为\(\lambda_1 \ge \lambda_2 \ge \cdots \ge \lambda_{p_...

典型性格(typical character)

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最有代表性的性格特征。艺术家在描写现实事物时,总是要有选择性地将现实生活中共同的、普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性概括起来,集中体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上,从而构成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格...

典型因素分析(canonical factor analysis)

因素分析的一种。因素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的结合。印度统计学家C. R. 劳在1955年作了详细讨论。他认为因素分析中的公共因素是一组因素变量,它们与用于分析的变量组之间应当有最高的相关。其基本思想...

点的视觉感受(visual sense of dot)

美术形式感的一种。点给人的视觉心理效果是力的积聚,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感,有肯定和加强其位置,形成视觉中心的效果。在二维空间的美术作品如绘画、平面设计中,由于点的位置不同会产生出多种视觉效果。当...

点二列相关系数(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相关系数的一种。二分变量与等距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适用于一列变量观测值为正态分布,另一列变量为分类的二值变量的情况。设\(X\)是含两个状态的类别变量(即\(X\)只取两个值),\(Y\)是等距...

点化

明王守仁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由教师指点而使学生了解消化知识。详见“解化”。

点量表(point scale)

一译“积点量表”。以分点为计分单位的测验量表。美国学者叶克斯1915年发表以分点计分的智力点量表,并第一个使用。其优点在于计分精确,简单易行。

点门裁定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spot kick)

足球比赛中点门裁定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1)良好的动体视力。即能以视觉跟踪快速移动的物体,迅速对运动物体的信息进行加工。避免出现误判罚球区本方队员故意犯规,误判本方守门员移动越规重罚,误...

点燃效应(kindling effect)

一种实验方法。对大鼠脑内的某些部位每天进行短暂的弱电流刺激,几十次后,一次短暂的弱电流刺激,即可引起一次阵发性痉挛反应。这种效应一旦形成,可保持很长时间,甚至达一年之久。研究表明,脑内的杏仁核、...

点数制(score system)

亦称“责任分数制”、“狱分制”。监狱对罪犯实行累进处遇管理的一种制度。1842年英属殖民地诺福克岛的典狱长马克诺奇创立,作为累进制的进级方法。主要根据受刑人的劳动和其他服刑表现,给以相应的点数(...

点状感觉说(theory of punctiform sensation)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一批生物学家所持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神经系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由许多个别的环路组成的生物电装置,感官亦由大量感受体单位组成,它们以相当简单而直接的方式与脑中特定的投射区相连接。...

电报句(telegraphic sentence)

不完整句的一种。在1岁~2岁儿童身上出现的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如“妈妈鞋”、“还要糖糖”等。特点:能表达一个较单词句更明确的意思,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单的、结构不完整的,类似成人拍...

电磁感觉(electromagnetic sense)

某些动物对外界电磁场的感觉能力。鱼类中大约有十几种能利用电场感觉信号。这些鱼具有电器官,能够产生和感受电脉冲,小脑膨大,具有良好的电定位能力。现已查明,这些鱼能在水下自己身体周围产生双极电场,并...

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心理学实验技术。以电流对被试机体进行刺激,观察其行为效应。主要参数有电流强度、波形、频率、通电时间等。常用于生理心理、学习心理、临床医学心理乃至社会心理的研究。

电话咨询(telephone counseling)

咨询形式的一种。求助者通过电话向咨询人员请求帮助,咨询人员借助电话给予疏导或建议。源于两方面的影响:(1)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预防自杀,建立了相当数量的自杀预防中心;(2)为意外或故意服用有害...

电击法(electrical shock method)

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技术。在人或动物的大脑部位施加适度的电流刺激,引起动物或人发生意识丧失、痉挛、休克的方法。动物实验中常用两电极分别夹住大鼠双耳,通以50赫兹50毫安的交流电半秒钟,大鼠立即猛然跳...

电击厌恶法(electrical aversion)

厌恶疗法的一种。以电击作为刺激物。电击为物理刺激,一般来自袖珍式厌恶刺激仪。当患者有不良行为产生时,立即用此仪器施以9伏直流电电击。电击的瞬间引起患者强烈的触击和厌烦感,抵消原本不良行为所引起的...

电极(electrode)

心理学实验器件。电子仪器中引导电流的一端。一般设计为棒状。常用于给予细胞电刺激或记录细胞电位变化的器件。广泛用于神经生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根据其用途,可分为将电流引入机体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电极...

电痉挛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亦称“电休克疗法”。心理治疗方法。对行为、情绪失常者的脑部施以微弱的电流刺激,使其进入休克状态,借以消除其意识中的焦虑。实施前,治疗者要对患者进行肌肉放松准备.将压力、痛苦和伤害降到最低水平。通...

电痉挛休克(electroconvulsive shock)

亦称“电休克”。适当电刺激引起的意识障碍和全身痉挛。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临床上用此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即在人或动物的头颅两侧通以电流,使接受电流刺激的人或动物产生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和痉挛。因操作简便...

电脑游戏(computer game)

游戏形式的一种。随着个人电脑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由个人电脑程序控制的、以益智或娱乐为目的的游戏。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游戏的内容日渐丰富,种类日趋繁...

电视孤独症(TV autism)

儿童因过多看电视而产生的身心发展障碍或问题。多发于3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主要症状:只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对包括父母在内的家人也往往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语言发展迟缓,经常显得刻板...

电视疗法(video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利用电视技术进行。方法是对患者歪曲的认知信息进行分析,经重新整理后反馈给患者,以此来矫正和完善其人格。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治疗者和患者分别在两个房间同时录像,并且可通过电视得...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电传递的非小泡型突触。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之一。有突触前、后膜及其间的突触间隙。突触膜上有直径约25微米的微小通道,由蛋白亚单位组成。小分子物质,如荧光黄、过氧化物酶等,可以通过此通道从一个神经...

电休克疗法(electroshock therapy)

即“电痉挛疗法”。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因膜电位变化而开闭的离子通道。以最容易通过的离子命名,如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等。有一个电位控制的闸门,由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上的大蛋白分子——通道蛋白构成。细胞膜的通道蛋白中有...

电影剧:心理学研究(The Photoplay:Psychological study)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著,1916年版。全书包括序言、电影的心理学和电影的美学三部分。在后两部分中,论证了电影中的心理和审美因素,认为只有当这两大因素达到相互契合时,才能真正体现电影艺术的...

电影心理学(film psychology)

文艺心理学分支学科。依据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视像特性、电影创作和电影欣赏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电影学的交叉学科。奠基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闵斯特伯格,他在《电影剧:心理学研究》中...

电影作为艺术(Film as Art)

书名。德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侨居美国之前的电影理论著作。论述的重点是电影媒体的材料,认为电影材料不是现实的替代品而恰恰是使电影无法成为全然真实的那一切幻觉因素。电影只有脱离对现实的机构再现才能...

电子显示器(electronic displays)

利用电子技术将不可感知的信号变成可感知信号的信息显示装置。具有占用空间小,显示格式灵活可变,能同时综合显示多种信息等优点。正在逐步取代机电仪表及其他显示形式而成为最重要的显示方式。常见的有阴极射...

电子显示器分辨率(resolution of electronic displays)

电子显示器质量指标。显示图像中最小可辨别或可度量的细节尺寸。通常以电视限定法测得的屏幕线数或用压缩光栅法测得的屏幕每厘米的线数表示。影响显示清晰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用于显示图形的电子显示器的...

调查表(inventory)

心理测量工具。测量某些特定行为、兴趣、态度或人格特质的量表、测验、问卷等。由许多调查项目按序列成表或分类而成。

调查测验(survey test)

通过测量一定范围的样本,收集关于某一问题资料的方法。根据题目侧重的内容,一般分为心理调查测验和教育调查测验两大类。前者常用于了解人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后者用于提供学生对学科内容掌...

调查反馈方法(survey feedback method)

一种个体与群体的组织发展技术,也是管理人员培训方法之一。最早由密西根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提出。它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小组成员的各方面情况:满意度、动机、态度。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丁瓒

丁瓒(1910—1968)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南通人。193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在北平协和医学院脑系科从事研究和教学,并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和仁立地毯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

顶盖(tectum)

中脑的组成部分。分上丘和下丘。上丘和下丘各有一对,合称“四叠体”。下丘是听觉系统的重要部分,传递听觉信息的神经纤维皆经此到内侧膝状体,再到听觉皮质。上丘是视觉系统的重要部分,在低等脊椎动物中,是...

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神经细胞纤维束。起自中脑上丘深层,环绕中央灰质外缘,行向腹侧,于内侧纵束的腹侧中线上交叉,然后下行,经脑桥和延髓内侧纵束的腹侧下降,至脊髓,行于颈髓前索中。其纤维止于眼外肌核、颈髓灰质雷克斯德Ⅵ...

顶盖枕核系统(tectopulvinar system)

亦称“顶盖系统”、“膝纹外系”。第二视觉系统。由视网膜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纤维,经视交叉、视束及上丘臂至上丘顶盖,再由上丘顶盖浅层发纤维至枕核,枕核发纤维至视觉皮质和颞下皮质。其功能:(1)借助...

顶叶(parietal lobe)

大脑半球中部部分。其外侧面的前界是中央沟,后界是顶枕沟和由此沟末端到枕前切迹间的连线,下界为外侧裂向后至顶枕线的延线。与之下缘平行的顶间沟,将其除后中央回以外的部分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

定比率强化(fixed-ratio reinforcement)

操作条件反射强化方式之一。间断强化的一种。与“变比率强化”相对。有机体得到两次强化之间的正确反应次数固定的训练方式。要求按时间比率对有机体予以强化,比率的大小固定。即有机体必须在前一次强化后的第...

定价(pricing)

给商品制定销售价格。既要从市场学的角度考虑,又要从商业心理学或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如一件价值很小的商品只要迎合了消费者的某种心理需要,也可能以高价卖出;反之,即使一件商品有很大的价值,但因为不...

定价策略(pricing tactics)

企业在市场条件下可以采用的定价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1)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心理出发来制定策略。从根本上来说,各种定价策略与方法,都是从生产经营者的角度考虑的,都是为了便于商品的销售以获取...

定量习性学(quantitative ethology)

习性学分支学科。主要采用数量记录统计的方法研究分析动物行为。为习性学资料的收集提供重要依据。若对社会群体之内的亲合辨认特征作定量处理分析,便形成社会测量学。

定时距强化(fixed-interval reinforcement)

操作条件反射强化方式之一。与“变时距强化”相对。间断强化的一种。有机体得到两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固定的训练方式。在动物实验中,时间间隔一般为30秒至10分钟左右。运用此方式,有机体的反应率同强化...

定式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即“结构式访谈”。

定势(set)

一译“心向”,亦称“反应定势”。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常是意识不到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德国心理学家G. E. 缪勒和舒曼1889年提出。原指对某一特...

定势论(set theory)

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20世纪30年代在对多种感觉实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理论。源于德国心理学家G. E. 缪勒和舒曼1889年提出的定势概念。认为定势是心理的特殊现象,反映了没有形成意识...

定势心理学的实验研究(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сихологии Установки)

书名。苏联心理学乌兹纳捷学派的经典著作。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主编。苏联梯比利斯出版社1958年出版。为乌兹纳捷学派多年大量实验研究的系统总结,揭示作为无意识的定势现象不但存在于人的感性认识,且存...

定势原则(principle of set)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五条副律之一。指人和动物的内部状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桑代克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对外部情境的反应取决于它的年龄、饥饿状态、精力状况等。他的人类学习实验也表明,学习者的定势、态度、情...

定位运动(positioning movement)

朝向预期目标的肢体运动。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消除误差的过程。人在手或脚向目标位置运动时,不断对它们运动的位置误差取样,并作出与误差成正比的矫正运动,直至达到目标。具有按指数形式接近目标和运动速度与瞬...

定向(orientation)

有机体凭借环境中某些因素确定自己身体位置和行动方向的能力。在人类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及自己的身心情况(包括自己与当时环境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能力,即个体能认识和判断当时所处环境的时问、空...

定向错觉(illlasion of orientation)

人对自己周围的客观事物和自身情况发生认识错误的现象。精神病的一种主要表现。患者错误地解释自己所处的时间、空间或地点,如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不能说出当时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有时不能判断与他人的...

定向反射(orienting reflex)

亦称“探究反射”。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实现的、对新异刺激物产生的趋近和适应性反应。包括有机体的躯体成分、植物性神经成分、脑电波、感受器等成分的协同作用。巴甫洛夫称为“这是什么”的反射。...

定向反应(orienting response)

有机体为适应环境对外在刺激产生的一种趋近和适应性直觉反应。在突然遭遇一个刺激特别是新异刺激时,迅速地不自由地转身将眼或耳朝向刺激源,而提高警觉和准备防御。如看到汽车迎面开过来时急速逃开的行为。巴...

定向献身的需要(need for a frame of orientation)

一译“目标的需要”。弗洛姆提出的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个体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的需要。弗洛姆认为,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的各种优越性,追求某种“...

定向训练(orientation training)

亦称“职前训练”。新职工在正式分配前所进行的训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一般性的职前训练。主要内容是向新职工介绍本组织的一般情况。如本单位职工人数,组织内的部门及其职责,组织的历史和传统,组织...

定向障碍(disorientation)

意识障碍的一种。对周围环境(时间、地点、人物)和自身状况(本人姓名、年龄、职业等)判断或认识错误的病理现象。一般多伴有器质性疾病,如躯体感染性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它们往往是判断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

定心丸效应(placebo effect)

即“安慰剂效应”。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心理学研究方法。主张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描述和分析人类及其群体的文化和行为,强调对研究的社会背景作出全面而整体的理解,采用灵活而可重复的研究策略。广泛用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

定序(ordination)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个体设立长远计划并对计划排出优先等级序列的心理运作。成熟人格有序方式指导行为的能力之一。

定义不良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一译“不确定性问题”。问题类型的一种。与“定义良好问题”相对。没有明确规定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的问题。雷特曼1964年提出。这类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日常生活中的大量问题和一些专业问题的初始状态...

定义良好问题(well-defined problem)

一译“确定性问题”。问题类型的一种。与“定义不良问题”相对。雷特曼1964年提出。明确规定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可用的认知操作都是确定的。知识贫乏领域的问题(如算术谜题、...

定则能静,静则能安

南宋朱熹关于有效思虑条件的心理观点。认为要有效地进行思虑,必须具备“安”、“静”、“定”三个条件。“定”意味着思虑时目的明确,方向清楚;“静”意味着思虑时平心静气,不急不躁;“安”意味着思虑时心...

东莨菪碱(scopolamine)

抗胆碱药。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常用于麻醉前给药。大剂量可引起乏力、头晕、嗜睡,有时会引起兴奋、谵妄和无意识动作。对呼吸中枢有直接兴奋作用,可使呼吸加快,能阻滞M胆碱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和瞳孔扩大...

东西方价值观问卷(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QMEWT)

调查个人信念系统中东西方取向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吉尔根和乔1979年编制。东方观念是指对存在所持的“一元论”观点,主要表现在印度教、佛教与道教思想中,强调整体,认为人应认识到与自然、精神和心理的...

东洋

东洋(Hiroshi Azuma,1926—2016) 日本心理学家。194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后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1960年获博士学位。1964年任东京大学教授和教育学院院长。198...

冬眠(hibernation)

动物冬季休眠。主要表现为代谢活动减慢,体温明显下降,可降至和周围环境一样,甚至低至2℃。伴随气候变化每年一次。同夏蛰不同。欧洲的棕熊和美国的黑熊夏蛰时体温最低只下降至30℃左右,若低于15℃就会...

董仲舒

董仲舒(约前179—前104) 西汉思想家、哲学家,今文德学大师。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其对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

动词一形容词商数(verb-adjective proportion)

心理语言学术语。以语言样本中的动词数除以形容词数得到的比值。表示个人语言多样化的一个主要指标。它与题材内容、语言能力水平及情绪、性格都有一定关系。

动功疗法(moving qigong therapy)

以运动为主的气功疗法。种类繁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量,适合不同年龄与体质的人。不同于一般体育锻炼,运动时还有调意与调息相伴,意念注于运动上,身体运动而神志则处于安静状态,动中有静,外动内静,刚柔相...

动机(motivation)

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应用于心理学,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

动机本能论(instinct theory of motivation)

该理论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动机的本质,将人的动机还原到一般动物的动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是该理论的代表。他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并列举了人的十多种本能,主...

动机变化(motivational change)

行为动机随行为功能的改变而改变的一种进化观点。如许多鸟的求婚、供食,在形式上相当于亲鸟向雏鸟喂食,但已代之以新的功能,不再由双亲行为而是由性行为的动机控制。实际上同解脱同义,只是后者通常限于与仪...

动机层次(hierarchy of motive)

见“需要层次论”。

动机层次论(motivational hierarchy theory)

即“需要层次论”。

动机冲突(motivational conflict)

两种或两种以上动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人的动机或因需要,或因外界刺激引起。由于需要和外界刺激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繁多的动机类型。这样不能同时实现的多种动机便可能产生矛盾,表现出冲突。当冲突强烈,最...

动机的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motivation)

亦称“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个体的一切行为均直接或间接地由力比多发动和维持。力比多又称“性力”,是指在性的背后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追求快感。力比多为社会规范所不容,被压...

动机的认知论(cognitive theory of motivation)

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解释个体行为动力的理论。以归因论与认知失调论为代表。20世纪50年代逐渐取代动机的紧张低减理论。其兴起原因有二:(1)由于紧张难以测量,且无法得到一些研究的支持,动机的紧张低...

动机分析(motivational analysis)

研究行为倾向随其直接依赖的原因状态而波动的方法。通常在习性学中,动机状态不能直接度量,但可以从对被要求说明的行为的观察中推测出来。如动物对同一个刺激在不同时间作出有区别的反应,而所有外部条件保持...

动机唤起(motivation arousal)

将个体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由内在需要引起或外部环境诱发。内在需要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由此而引起内部紧张;外部诱因指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物质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必然导致相应的行为表现...

动机能量(motivational energy)

习性学术语。洛伦茨1950年观察到动物完成动作之后立即出现的一些刻板固执行为,其阈限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为真空活动,认为本能活动由“动作-专门能量”驱动,该能量在完成动作的作业中耗尽,并在作业之后积...

动机迁移(motivation transfer)

一种动机受另一种动机的影响,而使后一种动机取代前一种动机,并影响人们行为的现象。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个体会拥有不同层次或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这些动机相互影响,甚至冲突、斗争,要求个体作出选择,结...

动机圈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 sphere)

儿童动机结构及其发展的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包若维奇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阐述了儿童动机的种类、形成发展原则以及儿童动机发展过程。学龄儿童的学习动机可分为两大类:(1)狭义的学习动机。指直接与...

动机水平(motivation level)

根据动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把动机划分为不同的水平。低水平的动机主要是以生理需要为基础,如饥、渴、体温等;高水平的动机主要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如友爱、地位、名誉等。

动机梯度(gradient of motivation)

动机强弱不同而形成的层次。动机梯度的高低反映动机的强弱。位于高梯度上的动机较强烈而稳定;而低梯度上的动机较微弱而不稳定,成为影响个体行为较小的动机。这种动机梯度会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

动机系统(motivational system)

作为特定行为基础的动因控制。经典的习性学本能理论和单一的驱力理论认为,行为的每一种主要功能范畴都有一个独立的调节系统。现在一般不认为这些理论处理的是非常复杂的行为控制,特别是不同生理过程之间的相...

动机行为(motivation behavior)

个体在一定动机作用下发生的行为。表现为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即人在动机推动下发动、强化、维持直至终止的那些动作和运动。动机是推动行为的力量;行为是动机的结果。个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推...

动机性归因偏差(attribution deviance of motivation)

归因者的某种动机因素造成了归因时对信息资料J认知加工的偏差。主要表现有两种:(1)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原因,如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努力等;(2)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在因素的作用,如坏运气、恶...

动机性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由一定的动机驱使出现的主动性遗忘。具有明显的主动性、人为性。弗洛伊德提出。不是有关经验或体验从记忆中完全消失,可能会以某些过失行为隐晦地表现出来或出现在梦境中,而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压抑过去某些不愉...

动机训练(motivational training)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控运动员内部动机的水平和性质,以提高运动训练和竞赛的效率和水平的心理训练方法。其基本手段:(1)通过回顾以往的成绩,以增强竞争的信心;(2)采用言语自我暗示手段,强化成...

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书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著。美国纽约哈珀-罗出版社1954年出版,1970年再版时略有改动。作者心理学思想的奠基作,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代表作。书中抨击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提...

动机周期(motivational cycle)

由需要引发动机,并推动有机体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满足需要的整个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动机与需要、诱因、目标等的关系。首先,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动机状态(motivational state)

作为动物行为或行将到来行为基础的生理和感知因素在特定时刻的综合。被新近的一种理论放在一个多维度空间中加以描绘,它的轴由有关的生理变量和刺激变量组成,这些变量的值受动物活动结果的影响。这样表述和计...

动景错觉(stroboscopic illusion)

似动知觉的一种。对断续呈现的一个动作产生连续感觉的一种视觉运动错觉。运用似动知觉的原理,虽然呈现的是一系列不同时相的断续动作画面,但看到的却是连续的活动景象。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属于知觉水平上的错...

动景盘(stroboscope)

视知觉实验仪器。用于演示似动现象。最早由普拉托在1833年设计制造。演示时,先把卡通片放入景盘中,使其紧贴内壁,观察者通过景盘上的窗口进行观察,而后转动手轮,待动景盘旋转,便可看到卡通片上的静止...

动觉(kinesthesis)

亦称“运动觉”。内部感觉的一种。反映自己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当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时,会刺激分布在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的动觉感受器。如肌梭、腱梭,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上...

动觉刺激(kinesthetic stimulus)

引起有机体产生动觉的刺激。多来自有机体自身肌肉和关节中的感受器,如肌梭、腱梭和关节感受器等。在动物个体的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如自幼黑猩猩出生四周开始到两岁半,将其手臂用硬纸筒套起来,使之不能弯曲。...

动觉错觉(kinesthetic illusion)

个人觉得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或全身在移动,而事实并没有移动的现象。或指在没有更多参照的情况下,静止的客体似乎在移动的错觉现象。

动觉后效(kinesthetic after-effect)

知觉后效现象。持续作用的先行动觉刺激影响对后继动觉刺激感知的现象。图形后效在动觉方面的表现。苛勒和笛那施坦因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测定方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优势手触摸一个宽度一定的木条(...

动觉仪(kinesthesiometer)

一译“动觉计”。心理学实验仪器。用于测定动觉准确性。可要求被试将被动的运动主动地复制出来,也可有指导地让被试主动地做出某种特定的动作,使之与空间上的某些点的位置相一致。测定的是被复制的动作的准确...

动觉之气

明方以智主脑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引起五官感知以及四肢动作的气。其言云:“脑生细微动觉之气”(《物理小识·人身类·身内三贵之论》),“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人身类·血养筋连之故》)。动觉之...

动力方格(dynamic lattice)

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特质中能、情操、态度三者之间层层从属的结构。意指人格的动力结构是一种镶嵌网络,三者间存在多种多样的联系。不同的人格动力状态,其所含动机成分的比例不同,各层次间...

动力潜意识(dynamic unconscious)

与精神分析论和压抑概念相联系的潜意识概念。其特征有三:(1)潜意识的操作过程与意识的操作过程有质的区别,意识的认知过程是理性的、逻辑的,而潜意识的认知过程是无逻辑的。(2)潜意识内容中含有动机成...

动力特质(dynamic trait)

R. B. 卡特尔提出的人格动机因素。促使个体朝一定目标行动的倾向。据R. B. 卡特尔对一种动机的多种测验分数的因素分析,任何一种动机均由五种成分构成,其中有些被意识到,有些则是潜意识的:(1...

动力心理疗法(dynamic psychotherapy)

基于心理动力倾向的治疗方法。理论基础源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强调儿童发展早期经历是影响个体以后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强调个体人格结构中的三种组成成分:超我、自我和本我始终处于动态交互作用之中。治疗...

动力心理学(dynamic psychology)

致力于行为动力或动机研究的心理学取向。广义指20世纪后流行于欧美各国,强调和阐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机、驱力和目的的各种心理学观点和理论。波林认为,该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

动力学犯罪观(dynamic view on crime)

西方犯罪原因学说之一。德国犯罪学家梅兹格尔约于1930年提出。认为犯罪行为和行为者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各个因素的动力学的结合现象。此前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存在或偏重素质或偏重环境的倾向,该理论则将...

动力学移情训练(dynamic empathy training)

一译“动力学神入训练”。心理训练的一种。利用集体模拟练习来刺激参加者,使之体验到与别人类似的情绪。移情或神入含有三个成分:(1)了解;(2)没有认同的接受;(3)自以为被了解和被接受。训练目的在...

动力知觉(dynamic perception)

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带有动力性的知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47年提出。他认为,不仅客观刺激本身的物理性质会影响知觉,而且主体自身状态也同样会影响知觉,包括动机、需要、态度、情绪、社会地位和生活经...

动力作用(dynamism)

一种调节机制。一般指一种相当稳定的行为方式。其基本功能是满足驱力和动机,以保护个体自身免除紧张和不适。沙利文将其引申为泛指各种以这种行为方式起作用的人际关系。

动气功

亦称“动功”。气功动态功法。通过特定形体动作与气息运转,并结合意念进行练功。包括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等各种功法。其功法训练与现代一般体育运动锻炼不同,但二者能相互结合。具有动作圆、缓、...

动情期(estrus)

即“发情期”。

动素(therblig)

一译“微动作单位”。人的动作的最基本元素。吉尔布雷思提出,已被广泛应用于动作时间研究中。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协会的规定,共包括3类18种:(1)必需动作类,是直接进行工作的动作,有空运、握取、实运、...

动态交通环境(dynamic traffic environment)

进入驾驶员视野及其他感觉器官的道路景观。由车辆,行人及随时变换位移、形态或内容的交通信号,电子广告,霓虹灯等构成。随车速而变化。在设计速度低的乡村道路上,路面在驾驶员视觉中占8%,道路两侧占80...

动态聚类法(dynamic clustering method)

亦称“快速聚类法”。聚类分析的一种方法。一般使用在样本很大的情况下。做法是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K\)个聚点(初始类中心),将全部样品划分为\(K\)类,然后按某种方法调整各类的样品,直...

动态视力(dynamic visual acuity)

即“动态视敏度”。

动态视敏度(dynamic visual acuity)

一译“动态视力”。视敏度的一种。人的视觉系统对物体运动的觉察能力。通常用刚能觉察物体运动时物体的角速度表示,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或度每秒(°/s)。随物体速度的增加而下降,当物体角速度超...

动态显示器(dynamic displays)

显示器的一种。显示的信息随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反映信息变化的过程,使人能及时了解被显示对象的状态,如飞机上使用的平视显示器、下视显示器,电站控制室监视屏上的各种仪表,家庭中的电度表、电视屏、时钟等。

动态性力量(dynamic strength)

肌肉动态用力(即进行等张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在人体位移过程中所施的力,它能较好地反映人体工作能力,是人的体力活动的基础。其大小与肌肉类型、施力时身体的姿势、施力角度及人体总体素质等因素有关,个体...

动物催眠(animal hypnosis)

短时强迫鸡、兔和豚鼠等动物俯伏或仰卧之后,虽解除拘束但仍然能保持原来姿势达数分钟之久的现象。也表现为捕食动物进攻被猎动物并在二者距离极其接近时,被猎动物作出的一种静守展示,实际上这是被猎动物被迫...

动物的心理等级(psychological scale of animal)

一个假想的概念。C. L. 摩尔根1894年在节省律中提出。节省律曾在动物行为理论的建立中受到极大关注,因为它提醒人们解释动物行为时必须注意动物的心理等级。事实上这个心理等级并不存在,除非将它简...

动物发声(animal sound production)

动物发出欲与其他个体交往的声音。分为机械发声和利用呼吸气流发声两种。前者在许多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中很普遍,一般是将身体撞击实体、震动翅膀或揉搓摩擦身体的某一部分。脊椎动物中也有,如有的鱼用骨骼...

动物方言(animal dialect)

一个动物居群所具有的独特的区域性声音语言。与同一物种另一居群的声音相区别。广泛存在于鸟鸣中。要求动物具备学习发音成分的能力。这种发音学习在人和鸟类中表现最为突出,还见于宽吻海豚和象海豹。逐渐被看...

动物分布(animal distribution)

动物有机体的总量在地球三维空间以及时间维度上的分布状况。包括无数个动物物种和每个物种的无数个体。生物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和分类学家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研究对阐明物种种群的繁衍历史和调节规律、种群和...

动物福利(welfare of animal)

对动物生存条件的关注和保护。这里所说的动物,通常指脊椎动物和恒温动物。其原因:(1)动物具有经济上的实际价值;(2)有人认为,动物也有生命和感知力,无论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差别,它们都能感受疼痛,人...

动物感觉能力(sensory capacities in animal)

动物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对刺激的敏感程度。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可用动物外显的行为模式来推测,也可用神经系统的电生理记录来断定。感觉阈限高,感觉能力低;感觉阈限低,感觉能力较高。两者成反比...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 (Двадцатилетний опыт объективного изучения высше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животных)

书名。苏联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著。1923年出版。再版时多次增补,书名亦有所改动。汇集作者1903—1935年应用唾液分泌方法研究实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的成果,包括发表于国内外的63篇论文...

动物歌声(animal song)

动物发出的较长和较为复杂的声音。区别于短促而简单的叫声。不仅出自发声器官,也可用各种机械的方式发出。一般表现为一系列不同频率、振幅的音调,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同一个歌有不同的功能,...

动物家庭(animal family)

动物单亲或双亲与其子代生活在一起的社会单位。主要功能是亲代提供照料。所有的哺乳动物,绝大多数的鸟类和其他一些脊椎动物特别是鱼类,以及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蜘蛛和多足动物等,都有家庭形式。典型的哺乳动物...

动物叫唤(animal call)

动物发出的比鸣禽鸣唱简单的声音。以音节结构短促和贫乏与鸣唱相区别,但二者的界限较难划分,因有时叫唤时间很长,鸣唱却只有几个成分甚至是单音节的重复。从功能上看,二者可以区分:通常鸟的鸣唱只是宣告对...

动物精气(animal spirit)

约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亚历山大城名医埃拉西斯特拉塔和赫罗菲拉斯最先提出的概念。认为“普纽玛”(pneuma)是植物与动物灵魂功能的物质载体。第一种“普纽玛”称活体精气,由肺进入心脏的空气形成,并通...

动物疗法(zootherapy)

亦称“宠物心理疗法”。通过饲养动物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通常只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或者作为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的准备步骤。实施中,先让患者抚摸动物并与动物说话,进而鼓励患者与人交往,...

动物临床心理学(animal clinical psychology)

对人类饲养和使用的动物问题行为的诊断和治疗。心理学家丘伯、霍瑟萨尔和沃伊斯于1974年,G. 汉密尔顿和M. 罗宾斯于1975年分别提出。当时主要是处理宠物(如狗和猫等)的行为问题。宠物对人一般...

动物领地(animal territory)

被动物个体或群体保卫的区域。常有固定的边界。占有者用叫声、化学信号,甚至是争斗来驱赶同种或异种入侵者。这种现象发生在所有脊椎动物中,甚至延伸到某些无脊椎动物。领地的大小和功能多种多样。有的很大,...

动物社会学(animal sociology)

习性学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有关动物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物学有区别,重点在于探讨建立和维持社会结构的机制,如动物社群内个体之间的交际形式等,而不是研究社会结构的选择因素及其适应意义。参见“社会生物学”。

动物疏散(animal dispersal)

动物个体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从空间到时间上的分布活动状况。行为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一动物个体群可看作一个单位,种内的巢域(个体动物栖息和活动的区域)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受种群密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动物睡眠(animal sleep)

一种与觉醒交替出现、不活动、对刺激产生最小反应的机体状态。常常发生在昼夜节律中的某个阶段。在脊椎动物中十分普遍,但在各物种中形式很不相同。如睡眠时间长短差异很大,两趾树獭每天需睡20小时,而鼢鼯...

动物通讯(animal communication)

动物一方应用各种信号或展示动作向另一方传递信息。根据动物的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和化学、电等形式。视觉信号有形状、颜色、姿势和动作;听觉信号有叫声、敲啄树木或拍打翅膀的声音。化学信号为...

动物心理学(anim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动物行为。通过动物行为对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已在较大程度上由习性学代替。人们喜用习性学这个词,因为它具有生物学含义。然而有些动物行为研究,由于人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受联想...

动物行为策略(animal's behavioral strategy)

动物用来解决某一问题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整套行为模式。似一套有计划的行动,但并不是有意识的。以松鼠收获果实为例。松鼠采食果仁,并将多余的埋藏起来,所涉及的固定动作模式有爬树、将果实咬下、咬碎外壳和...

动物行为要素(animal's behavioral element)

动物行为最小的功能性单位或成分。动物习性学家研究昆虫行为构成时,对动物摄食和性行为等要素进行确认并探究行为要素之间迁移的可能性,如东方果蛾性行为相互影响的性质及其要素发生的次序等。研究表明,包含...

动物学习(animal learning)

依靠经验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作用形成习惯和获得、储存信息。在习性学中,包含个体以行为改变去适应当前环境及自己两个方面。换句话说,行为的所有变化都是个体经验的结果。洛伦茨1981年把学习定义为...

动物学习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of animal learning)

在特定实验控制条件下研究动物学习规律的方法。以动物为被试,通过设置各种实验条件来观察动物学习行为的变化,以获得对人类的学习行为具有启发性的材料。用实验方法对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始于19世纪末...

动物游戏(animal play)

动物在没有正常刺激时出现的个体间或独自的嬉戏活动。有时虽有正常刺激,但并不表现为整套的有认真意图的仪式化行为。有些动作模式看似带有目的性,如攻击、逃走或捕捉等,但不完全,并掺杂许多无关动作,形成...

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代表作。美国纽约艾泼雷顿—世纪—克罗夫茨出版公司1932年出版。书中系统阐述作者的目的性行为主义理论。作者首先表明自己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是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但他将行为分...

动物语言(animal language)

动物通过各种信号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类似于包括词和语法规则的一种交际系统。有人认为,动物用象征性符号,也就是用标记某些外在世界的符号,而不只是用情绪或情绪状态交际,可合乎逻辑地称为语言。从这个...

动物寓言(bestiary)

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体裁。以故事形式描写不同动物的生物学结构和行为特征。基本上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关于自然史的著作,以介绍基督教寓言作为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教导和告诫。一般都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依据,...

动物园(zoo)

集科研、教育、娱乐于一体的动物场所。设立目的:(1)普及科学知识,使游人了解动物的分类、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动物保护意识,消除对动物的不正确看法,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2)保护珍稀...

动物知觉(perception in animal)

动物从对外界物体的感觉信息得到的完整经验。作为更高层次的能力而有别于只是刺激登录的感觉,涉及某种程度的解释或分类,是多种感觉基础上的综合。有关研究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对那些与人类有着不同感觉系统的...

动物智慧(Animal Intelligence)

书名。第一部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专著。英国生物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罗曼尼斯著。美国纽约艾泼雷顿—世纪—克罗夫茨出版公司1883年出版。为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关于动物心理和人类心理有连续性的观点而...

动物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Animal Intellige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Process in Animals)

书名。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898年在《心理学评论专题论文集增刊》上发表的博士论文,后被收入作者的论文集。美国纽约哈夫纳出版社1911年出版,1965年重版。首创动物心理实验,介绍“尝试错误与偶...

动物智力(animal intelligence)

动物根据个体生活经验改变行为,适应新环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创将动物的学习能力作为衡量其智力的手段。他为几种系统进化等级不同的动物设计了学习问题,如各种难题箱,观察它们学习解...

动性(kinesis)

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运动形式。其特点是动物的反应同刺激的强度成比例,与刺激的空间特性无关。如木虱在湿度低时非常活跃,在湿度高时就不活跃。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呆在潮湿处,一旦处在干燥处,活跃运动能增加...

动眼错觉(oculogyral illusion)

即“眼旋动错觉”。

动作(action)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身体运动或运动系列。其对象既可以是客观事物,也可以是周围的人。根据受意识控制程度的高低,分为意志动作和冲动动作。一系列动作经反复练习可以成为自动化的动作系统。

动作-动作迁移(motion-motion transfer)

一种动作技术的学习对另一种动作技术的学习发生积极(消极)影响的现象。常见于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训练顺序接近、运动项目类似时。若两种动作技术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对运动员的能力与心理特...

动作暗示(suggestion by action)

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或运动员之间通过一定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产生含蓄的心理影响的过程。与双方明确规定的技术动作信号不同,是一种间接的、意识程度较低的影响过程。暗示过程中,受暗示者...

动作表征阶段(stage of enactive represention)

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约1岁~2岁)。儿童主要是通过动作表征过去感受过的外界事物的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最低水平的一种表征。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的...

动作表征模式(enactive representation model)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实际动作再现知识经验、用自己的身体来影响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如用拍手表示高兴。它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但在个体一生中都起一定作用。他认为,动作表征模式是个体认知...

动作的机能结构(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действия)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果尔杰耶娃等著。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从把动作作为心理分析的单元出发,以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的活动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动作的微观结构和机能,动作对映象的形成、...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亦称“峰值电位”。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定刺激后产生的急剧的电位波动。在静息状态下,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90毫伏~-70毫伏的水平上,当细胞膜受到刺激而兴奋时,首先在受刺激处发生一次短暂的电位...

动作定势(action set)

使个体倾向于作出某种动作反应的准备状态和动作操作倾向。即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决定后续动作操作趋势,使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有后续动作的准备。既可促进动作的学习或完成,也会在...

动作发展迟缓(tardiness in motor development)

儿童某种动作的发展显著落后于该动作出现或获得的平均年龄(即常模年龄)。如大多数儿童出生7个多月时,双手扶着成人或物体可站立;8个多月时,能在别人的帮助下爬行。若某一儿童出现站立或爬行动作的年龄明...

动作反应时(reaction time of action)

即“反应时”。

动作分析(action analysis)

对动作的结构、定势、速率、程序、概念及动作时空定向、动作示范与模仿、动作表象的剖析。包括:(1)动作基本因素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布雷思运用动作时间轨迹影片技术确定17种基本动作。包括伸手、握手...

动作概念(action concept)

对完成动作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的反映。主要内容:(1)各种技术动作的结构系统;(2)动作肌肉的用力特点及彼此间的关系;(3)肌肉动作各部分及其与周围环境的时间、空间关系;(4)肌肉动作过程中的生物化...

动作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

人脑对运动动作表现出的各种特点或运动情境的直接反映。如看排球扣球动作、田径竞赛场面,知觉到自己跑、跳、投时动作的力量、幅度、方向等。在脑中进行的低层次的分析和综合活动,为形成动作表象提供前提条件...

动作记忆(movement memory)

即“运动记忆”。

动作技能(motor skill)

即“操作技能”。

动作焦点(focus of action)

运动技术结构中的关键环节。对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有重要作用。但因其细微、不明显,易为初学者忽略而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如体操跳马技术动作中的第二腾空动作,篮球投篮技术动作中球出手时手指拨球和手腕抖动...

动作结果受纳器(акцептор результатов действий)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阿诺兴机能系统理论概念。指接受动作结果反馈向导,并进行比较、核对和校正的机能器官,即早于反射动作本身的形成及其结果而预先形成的,评价即将来临的动作的可能结果的传入器官。是目的性行...

动作经济原则(economic principle of motion)

指导人们节约动作、提高动作效率的准则。旨在缩短工作时间和降低人员疲劳。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布雷思首先提出。后经许多学者的研究综合,尤其是R. M. 巴恩斯的工作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包含3大类22...

动作理论(action theory)

一译“行动理论”。研究行为和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探索有效行为的客观规律和模式,以提高工作绩效和培训优秀工作人员服务。由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因而对比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不同侧面研究,便会有不...

动作力量(strength of action)

个体身体技能素质之一。有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肌肉的用力状况。表现为对某种重量的负荷,或驱动时的肌肉用力,或对躯体的支撑、翻转、伸展、扭动时的肌肉用力,或主体与运动客体相互挤压、碰撞时的肌肉用力。根...

动作练习(action exercise)

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以掌握和建立新动作方式,改进动作和提高运动学习效果为目的的重复活动。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要求:(1)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掌握正确的动作练习...

动作灵活性(dexterity of action)

肢体运动协调、迅速而准确的特性。可用运动速度和频率两个指标来衡量。受到个体性别、神经活动类型、情绪状态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肢体的位置状态和运动的持续时间,以及动作对象的大小、种类等物理...

动作逻辑(logic of action)

舞蹈中各动作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必须遵循的规律。在舞蹈表演中,通过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力度的刚柔、动作顺序的先后以及动作在前后左右不同方向上的合乎逻辑的结合和变化,展示人物的思想...

动作模仿(action imitation)

亦称“操作模仿”。学习者对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的仿效或再现。是掌握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的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掌握动作技能的开端,形成动作技能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环节: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

动作失常(action disorder)

内外因造成的动作技能变形、失误现象。其原因主要有:(1)各种不适应的外界刺激对动作产生应激性干扰,使原有的动作形式发生方向和幅度的临场变异。(2)身心疲劳。因生理或心理能量不足,使动作力量、速度...

动作示范(action modeling)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动作技能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或教练将要学生掌握的动作的标准动作模式展示给学生,使其了解动作的结构及特点,以形成直观、形象的动作映象。是学生行为定向的基础。须注意以下几点:(1...

动作思维(action thinking)

亦称“直觉行动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又具体的问题的思维形式。在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其基本特点是直观性和动作性,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动作就不再思维。主要出现于婴儿期(0岁~3岁)儿童。...

动作思维发展(development of action thinking)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动作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在婴儿期(0岁~3岁),3岁前儿童的思维处于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直觉行动性。经历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条件反射建立...

动作速度(speed of action)

个体身体技能素质之一。肢体在单位时间里完成一项运动动作的快慢。以完成一个运动动作的最短时间和最大动作频率来测算。是动作灵活性衡量指标。在完成某一运动动作时,接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由感觉神经到...

动作图式理论(motor schema theory)

关于动作控制的理论。美国学者R. A. 施米特1975年提出。认为每种类型的动作均由该类型动作的规则决定,这种规则又由被称为“图式”的动作类型的抽象性表象产生。R. A. 施米特认为,人做某种动...

动作稳定器(steadiness tester)

亦称“九孔仪”。心理学实验装置。用于测定手臂肌肉的协调程度、手臂动作的稳定性,以及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的程度。在该仪器的面板上有9个孔,直径分别是2.5、3、3.5、4、4.5、5、6、8、12毫米...

动作稳定性(action stability)

动作技能基本特性之一。在完成动作时动作的力量、方向、幅度、速度等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结合,并不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或失误的心理特性。人在长期练习过程中获得的、巩固的暂时联系系统,即动力定...

动作误差(action error)

因动作方式不同而引起的一种固定编向的误差。如在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差别阈限实验中,为使比较刺激的长度等于标准刺激,被试有时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调整比较刺激,造成的对标准刺激长度总是低估或高估的规律...

动作形式(action form)

肢体运动的方向和幅度。前者是动作的轨迹,指向一定的目的;后者是动作的范围,用距离长短来表示。动作的方向和幅度是衡量动作形式的重要指标。可检查动作的准确性。受主体对动作目的认识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

动作性震颤(kinetic tremor)

见“震颤”。

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

即“运动学习”。

动作研究(motion study)

以设计最佳工作法为目的,对操作活动进行动作的操作和研究。创始人是吉尔布雷思夫妇。可分为程序分析和动作分析两大类。前者从宏观角度研究工作方法,分析工作程序或流程,包括操作程序分析、流程分析、流程程...

恫吓行为(bluffing behavior)

比较心理学术语。动物对欲侵犯自己的一方展示的一种虚张声势的进攻行为。用叫声表示的有狮虎咆哮,狗的狺狺,猫的呜呜等;用动作表示的有犬的躬背、竖毛、翘尾和龇牙,狒狒的张口露犬牙、直视对手和前掌拍地等...

洞察(insight)

即“顿悟”。

洞穴系统(burrow system)

地下穴居动物挖掘的复杂洞穴。如蚂蚁的洞穴相当复杂,由许多不同功能的小室组成:有储藏食物的,储藏虫卵的,还有养育幼虫和存放蛹的等。小室间有通道相连,形成一种立体网络。在哺乳动物中,草原犬鼠也有用于...

斗筲之性

西汉董仲舒“性三品”中的下品。认为属于“斗筲之性”的人是天生的恶者,他们“贪欲”很重,也不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善者。

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基底核中的一个核团。位于岛叶深部。外形近似双凸透镜。内侧的白质为内囊。借内囊,与尾状核和背侧丘脑分开。在水平切面或冠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侧的楔形。核内被内侧、外侧两个白质的髓板分隔:外侧部较宽厚,...

逗引行为(tidbitting behavior)

家禽的一种展示行为。包括啄地的动作和叫声,以引诱幼雏过来吃食。以后又结合到求偶行为中,演化成仪式化的求偶展示,即雄性用啄地的动作和叫声招引雌性靠近。许多鸟类都有类似行为。

督脉

气功导引行气的奇经八脉之一。大小周天功法必经之穴位分布路线。为阳脉总督,有“阳脉之海”之称。为先天之脉,主精神状态。起自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所行共经28个穴位,常用的12个穴位为长强(身后正...

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

亦称“依色林”。胆碱酯酶抑制剂。从毒扁豆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毒扁豆是多年生木本攀援植物毒扁豆树的种子。此种植物生长于热带非洲的河岸上。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它对学习记...

毒品犯罪心理(mind of drug-related crime)

从事制造、贩卖和运输鸦片、海洛因、吗啡或其他毒品的犯罪活动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强烈、贪婪的金钱物质欲望。(2)不良的人格品质。毒品犯罪风险性极大,为逃避司法机关的打击,犯罪人逐渐...

毒蕈碱(muscarine)

致幻剂。从捕蝇蕈(或称蛤蟆蕈)中提取的生物碱。有关研究已表明,其作用与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反应类似,能直接兴奋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平滑肌和腺体,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肠道蠕动增强、瞳孔缩小、出...

独白(monologue)

表演技巧。艺术创作活动中角色独自抒发内心情感和愿望的内部言语活动。在影视、戏剧和小说作品中,常用来表现人物在复杂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如思索、猜测、判断,以及内心的矜持和斗争等。是人物内心的直接表露...

独白言语(soliloquy)

言语发展过程的某一期间出现的自言自语现象。一种非交际性的、没有别人在场时的独白言语,与演讲式的独白不同。儿童言语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一种过渡形态。在内部言语出现前,儿童只能出声地思维,而出...

独裁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

即“专制型领导”。

独裁式决策(autocratic decision making)

亦称“专制型决策”。指领导者不考虑属下或其他人意见而独自作出决定。是典型的专制型领导风格。R. 坦南鲍姆在研究领导决策时,提出两种独裁式决策方式:(1)宣布型独裁式决策,即领导作出决策后,只宣布...

独断性(arbitrariness)

一译“武断性”、“任意性”。人的不良意志品质之一。指个体不听别人的意见,不作调查研究,不考虑客观情况,只凭个人主观判断任意作出决策或行动。这种人往往具有固执、独裁、专制的倾向。

独居动物(solitary animal)

生活中不形成持久群体,没有相对固定的配偶,大部分时间处于独居状态的物种。这类动物雄性和雌性个体常各占据自己的领地,只在交配时聚合。哺乳类中有树獭、大猩猩、仓鼠和大熊猫等,鸟类中有布谷鸟、欧洲知更鸟等。

独居制

即“宾夕法尼亚制度”。

独立判断(independent judgment)

判断的一种形式。个人在作出某一判断时,不依靠别人的指导或帮助,不受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的限制,不受周围气氛或他人意见的影响,完全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独立作出的判断。与人的知识水平、经验、人格特征,以及被...

独立型营业行为(business behavior of independent type)

营业员营业行为类型的一种。表现为情感显露,性格外倾,接受能力强,决断能力较好,处理问题果断,肯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进取心;能主动接待顾客,精神集中,态度较好,情绪饱满,勤快利索,善于根据顾客心...

独立型运动员(athlete of self-reliance type)

根据运动员的性格特征划分的运动员类型。与“顺从型运动员”相对。此类运动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训练和比赛中善于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教练员和集体的依赖性较少;在执行训练计划中,能根据自己的身心...

独立样本(independent sample)

样本的一种。与“相关样本”相对。从两个相互独立的总体随机抽取的两个样本。若总体\(X\)与\(Y\)相互独立,则分别来自\(X\)与\(Y\)的两个随机样本\((X_1,X_2,\cdots,X...

独立组设计(independent group design)

即“被试间设计”。

独身罪犯心理(mind of single convict)

家中无直系亲属,亦无其他亲友往来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思想顾虑相对较少,因无家庭牵挂,缺少亲人规劝的外驱力,认罪态度和改造决心较有家罪犯弱,遇事一般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后果。(...

独生子女(only child)

父母养育的唯一后代。在家庭中,其人际关系只限于成人,没有年龄相似的兄弟姐妹。有关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早期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特异性,属于问题儿童,无论在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不如...

独视眼(cyclopean eye)

即“中央眼”。

独抒性灵

关于艺术要表现真性情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明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为首的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中郎全集·叙小修诗》)“...

独特销售观(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USP)

亦称“独特销售点”。广告创意构思的一种观点。里维提出。该观点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思维者,他们倾向于只记住广告宣传的一个独特点——一种强有力的概念或主张。因此,广告诉求应建立在理性诉求的基础上,并...

独有特质(unique trait)

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与“共同特质”相对。每个人所具有的特质。义同G. W. 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的“个人特质”。详见“个人特质”。

独自游戏(solitary play)

一译“单人游戏”。帕腾提出的一种社会性游戏。儿童游戏的低级形式。多出现于2岁~2.5岁以下的儿童。其表现是儿童喜欢独自一人玩(摆弄玩具),或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注意同伴的活动...

读话(speak reading)

亦称“唇读”。聋哑教育重要内容。观察谈话对方的口型和面部表情,理解语意,接受信息的一种行为和技能。研究证明,并非只看口唇,谈话者的面部表情和身、手势态发出的视觉信息,也不可缺少。读话者还须具有语...

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

即“书籍疗法”。

读心症(mind reading)

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体验到有一种异己声音读出自己的思想,从而使自己所想之事被他人所知的症状。可与假性幻觉、被控制感同时出现,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有时可因为幻听读出患者的思想内容或在关系妄想...

渎职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malfeasant crime)

实施渎职行为被依法判刑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拒不认罪心理,将犯罪原因归于客观环境;(2)宿命心理,将服刑现实归于运气不佳;(3)悲观心理,渎职犯入狱前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笃行

学习必须注意躬行实践。孔子很重视“行”,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行”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中的特殊作用。并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应用知识于实践,如果一个人把《诗》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

赌博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gambling crime)

实施赌博行为而被判刑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否认。否认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认为参加赌博的人均为自愿,政府不应判刑。(2)失控。缺乏自控能力,意志薄弱,无法抵制和控制消极行为的...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

罗特在研究中发现的某些被试出现类似赌徒的惯常想法。即“赢多了就有可能要输,输多了就有可能要赢”。有此观念者认为,机遇是变化不定的,若某次努力失败,则下一次有可能成功;若某次努力成功,则以后有可能失败。

杜邦定律(Du-Pont's law)

美国杜邦公司关于包装设计刺激购买行为的理论。认为在进入超级市场选购物品的顾客中,有7/10是因为临时环境尤其是商品包装的形态及色调而引起购买行为的。

杜波依斯

杜波依斯(Paul Charles Dubois,1848—1918) 一译“杜博瓦”。瑞士神经病学家。生于瑞士的拉绍德封。先后求学于日内瓦大学和伯尔尼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伯尔尼一名内...

杜布罗维娜

杜布罗维娜(Ири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Дубровина,1935—) 女。俄罗斯心理学家。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师范学院。1967年获副博士学位。1978—1993年任俄罗斯教育...

杜布瓦-莱蒙

杜布瓦-莱蒙(Emil Du Bois-Reymond,1818—1896) 德国生理学家,现代电生理学研究的先驱。生于德国柏林。1843年于柏林大学获生理学博士学位。1848—1854年任教...

杜东德让

杜东德让(Овсеп Мовсесович Тутунджян,1918—1994) 亚美尼亚心理学家。1942年毕业于埃及开罗美国大学教育系。1947年返回亚美尼亚。1956年在莫斯科获副博...

杜夫莱纳

杜夫莱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 法国哲学家、美学家。强调感觉和知觉的意义,视其为欣赏者获得审美经验的基础。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其存在就...

杜马

杜马(Georges Dumas,1866—1946) 法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生于法国加尔省莱迪良。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获哲学教师资格。此时接受法国科学心理学...

杜威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机能心理学和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波林顿。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州立大学。1882年...

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式(Dewey's problem solving model)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1910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包括五个步骤:(1)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即在主观上意识到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怀疑、推测,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感。(2)确定和界说问题,即从问题情...

端脑(telencephalon)

哺乳动物脑最特殊的部分。由前脑分化而来。被许多神经纤维束分成数个独立的核,其中最主要的是尾状核和豆状核。在种系发生史上,原基联于嗅器,主要部分是嗅叶。在脊椎动物脑的种系发生上极为重要,特别是其大...

短程焦虑诱发心理疗法(short-term anxiety provoking psychotherapy)

建立在精神分析原理上的一种简捷的心理治疗方法。所谓“焦虑诱发”是指治疗者与来访者面对面地对峙,进行讨论和澄清,使来访者正视现实,指明其本身存在的矛盾。这种诱发可以促进来访者放下潜意识防御,对自己...

短期交往(short-term intercourse)

持续时间较短的交往,如旅行中邻座旅客之间的交往、商店售货员与顾客的交往。与“长期交往”相对。因交往持续时间短暂而内容简单、程度浅;交往者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也简单。在一定条件下,如...

短期疗法(short-term therapy)

即“简短心理疗法”。

短期玩伴(momentary playmateship)

学前儿童的一种暂时性、不成熟的友谊方式。表现为儿童与别的孩子一起玩,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情感交流,完全是为自己快乐,而把别人当成玩伴,是一种工具性的关系。这种玩伴是临时性的,持续时间很短。根据塞尔...

短期心理治疗(short-term psychotherapy)

分析心理治疗技术。详见“简短心理疗法”。

短期运动目标(short-term goal of sports)

运动员设置的明天或未来几周、几个月内训练和比赛要达到的某一特定的行为目标。目标设置时间维度上的特征。可帮助运动员有更多机会评价成绩、改进方法。较之长期运动目标,有以下特点:(1)当活动开始后,比...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记忆类型之一。保持短暂且容量有限的记忆。一般保持时限在20秒~1分钟之间,记忆容量为5个~9个信息单位。其特点:(1)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因相似语音或语义信息的干扰而迅速消退。(2)通过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span of short-term memory)

即“记忆广度”。

短时缺血(transient ischemia)

由某种原因引起的短暂的大脑供血障碍。人体血液总量中约有20%是供给大脑的。大脑不能贮存能量,也不能在缺氧的环境中提取必要的能量,需要连续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大脑短时缺血,可造成严重后果。实验证明...

短时拥挤(short-term crowding)

持续时间较短的高密度状态。一般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既有人为的实验室状态下的拥挤,也有自然状态下的拥挤。影响人的情感反应、任务操作和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助人行为、人际交互作用等)。其研究常常采...

短时噪声(short-term noise)

持续时间较短的不规则声音。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一定的心理体验。研究认为,它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反应和行为,对复杂的任务操作影响较大。若强度高,可引起人的听力阈限变化。

短时纵向法(short-term longitudinal approach)

纵向法的一种。其实质为纵向法和横向法之间聚合交叉设计的一种,即短时间聚合交叉设计。持续时间一般在3年~5年。典型的做法是选择年龄不同而数目相等的儿童作被试,在主试预先设计的时间间隔内,对全部被试...

短刑犯心理(mind of short-term convict)

在中国,指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以下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混刑期思想严重。因刑期短,觉得不必争取减刑、假释,不重视思想改造,持混刑度日态度。(2)思家恋亲情绪突出。无服刑经验...

短语结构语法(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亦称“成分结构语法”。能生成句子,并把成分结构分配给句子的重写规则系统。其中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编写的重写规则系统最著名。根据这些重写规则,可将一串语符列联结在一起生成句子。语符列的联结方式...

断乳(weaning)

终止哺乳。切断子代对母亲的依赖,特别是喂乳。时间较长,涉及双方的行为变化,一般是母亲主动拒绝喂食。幼仔断乳后还得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过一段时间,以获得有关的社会经验。在人类,可能出现断乳创伤。

断乳创伤(weaning trauma)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婴幼儿因断奶引起的情绪困扰。可能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初生至周岁的婴儿正值口腔期,其基本需要多靠口腔活动得到满足,若此时突然实施强制性改变,将使婴儿寻求满足的动机受...

断乳排斥(weaning rejection)

雌性动物在哺乳期结束时拒绝幼仔吃奶的行为。常见于灵长目动物。如中国川金丝猴,在出生后15个月~18个月断乳,这时母子关系比较紧张,幼仔顽强地钻到母亲怀中想继续吃奶,母亲则用各种方式拒绝:用两臂抱...

锻炼意识(consciousness of play)

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在不同年龄阶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儿童期主要受儿童好动、喜欢游戏、向往与同伴一起玩耍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青少年期,受与他人竞争...

队列训练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 effect of formating training on convict)

监狱对罪犯进行队列训练在矫正罪犯心理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有:(1)矫正懒散恶习。罪犯入狱前大都自由散漫,惰性很强,存在各种恶习。队列训练要求听从口令,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丝毫懈怠,对有效矫正罪...

对比(contrast)

亦称“感觉对比”。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视觉、温觉和味觉等各种感觉通道之中。它增强主体的感觉差别,有利于更好地辨别物体。常见的有明度对比(...

对比联想(contrast association)

一译“相反联想”。简单联想的一种。根据事物的性质或特点,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与之相反或相排斥的事物。如由小联想到大,由白天联想到黑夜。可提高识记效果,丰富想象力,增强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与灵活性...

对比律(law of contrast)

见“联想律”。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

两种不同刺激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而获得的强化知觉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常比两种刺激单独呈现效果更好。特别是在直观教学中加以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其生理机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相互诱导规律。

对比阈函数(function of contrast limen)

人觉察不同空间频率的刺激的调制对比度阈限值。以空间频率为横坐标,描绘出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和人的对比阈函数曲线。两条曲线包围的区域称为调制传递函数区。两条曲线的交点指示了人分辨特定显示器上的精...

对比阈限(contrast threshold)

即“差别阈限”。

对侧漠视症(contralateral neglect)

认知功能障碍。由于大脑一侧某些部位损伤所致。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顶叶下部受到损伤,会产生一种特别的行为变化。如患者不知道左边的空间和自身左侧的存在,穿衣只穿右半身,甚至会否认左臂和左腿是他自己的,有...

对侧远距离掩蔽(contralateral remote marking,CRM)

听觉掩蔽现象。一只耳暴露于一种强的高频率噪声时,高频率噪声对另一只耳的低频区产生的掩蔽作用。有人认为,此现象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掩蔽作用,是由听高频率噪声的那只耳中发生音频失真造成的。耳肌对高频噪...

对策论(game theory)

一译“博弈论”。一种决策理论。认为一方的利益不完全依赖本人的作为,而更多地依赖双方的反应联合。把人际对策分为零和对策(双方完全竞争、冲突,没有合作)、协调对策(双方完全合作,对双方同等有利的决策...

对称(symmetry)

形式美法则。文艺创作中将某个艺术形象的整体或局部以点或轴为基准从而使其两边相同或相似分布的法则。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这是自然界本身的秩序、布局、协调性、比例性、统一性的反映,不是神的合理活动...

对错测验(X-O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受测者答题时,若认为某个题是对的或适合自己,则用“O”表示;若认为它是错的或不适合自己,则用“X”表示。

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Sensory Perception)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论文集。德国莱比锡海德尔堡公司1862年出版。作者在引言中首次提出“实验心理学”这一名称。内容均有关实验,包括反应时实验和人差方程等心理物理学实验。作者还提出,心理学的研...

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aggressor)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A. 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体模仿和学习自己惧怕的人或经常受其攻击的对象的行为,使自己在心理上感到与那个令人惧怕的人或对象相认同,以此消除恐惧心理。是一种由“对象丧失”引起的抑郁...

对话技巧训练(conversational skill training)

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交谈能力的训练。交谈能力包括语音音量的控制、语言的流畅性、适当的目光接触、面部微笑和身体姿势的配合等。训练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通常采用讲解、模仿练习、正强化鼓...

对话终端(conversational terminal)

供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通讯的计算机终端。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键盘、鼠标、追踪球、触敏屏等输入装置和监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屏、液晶显示屏和语音显示器)等输出装置。人通过键盘将数据或信息输入计算机,经...

对角因素分析(diagonal factor analysis)

简称“对角法”,亦称“三角分解法”、“平方根法”、“最大分解法”。因素分析的一种。这种方法首先是根据专业经验从变量组中选取一个影响最大的变量作为第一公共因素,通常是公共因素方差最大的变量,然后计...

对抗过程假说(opponent-process hypothesis)

即“颜色视觉颉颃理论”。

对抗过程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即“颜色视觉颉颃理论”。

对抗类竞技项群(group of resistant sport event)

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展开的双方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根据参赛双方的势态制定技术和战术,进行进攻与防守,并有较强的攻击意识与反攻击意识。包括六个分项群:(1)团体直接对抗项群。主要有篮球、足球、手球、...

对抗性条件作用(counter conditioning)

一译“回反型条件作用”、“阻止型条件作用”。个体对一种刺激物形成某种反应之后,在呈现该刺激物的同时呈现另一个不同的新刺激物以替代或阻止原来的反应而形成新反应的过程。类似经典条件作用中的消退抑制,...

对抗性条件作用技术(counter-conditioning technique)

一译“反条件作用技术”。行为治疗技术。派生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原则。其要点是将与不良行为对立的反应同诱发不良行为的刺激物反复地配对,以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如某些恐惧症患者对一些恐惧刺激产生恐惧...

对抗压力(rival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面临感情、荣誉等的竞争时产生的压力。

对抗作用(counteraction)

情感系统受阻碍时发生的机能调整。机能性折衷心理疗法认为,人们在进行心理防御时,可能会用不能接受的情感代替可以接受的情感,由此造成所说的和所做的之间存在矛盾。治疗者让患者认识到这种矛盾,就可以激发...

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行为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容易被激怒,常大发雷霆,常与大人顶嘴、争吵,常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违反规则,故意烦扰他人,自己做错事却责怪别人,容易怀恨和报复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

对联效应(effect of couplet)

商店所张贴或悬挂的对联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对联是商店外观的组成部分。对联又称为楹联、对子、楹帖。商店所用的对联称为商业对联。商业对联一般切合本商店特点,用于商店开业、节庆之日以及平日张贴或悬挂。...

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

一种工具药。可以非常理想、有选择性地抑制色氨酸羟化酶,阻断5-羟色胺的合成。实验表明,如给大鼠腹腔注射300mg/kg或每天注射100mg/kg,连续3天,可使之脑内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80%~...

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

即“配对比较法”。

对偶法(paired method)

即“对偶联合学习”。

对偶故事法(method of dual-story)

即“间接故事法”。

对情感的反应技巧(reflection of the feelings)

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会谈技巧。在治疗性会谈中,来访者在表达某件事或某个人时常常会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对情感的反应技巧则为治疗者提供了一个探查来访者的情感卷入程度的机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你觉得……...

对人的观察:其结构、义务及其期望(Observation on Man: His Frame, His Duty and His Expectations)

书名。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第一部代表作。英国心理学家哈特莱著。英国伦敦约翰逊公司1749年出版。作者从身心二元论出发,以J.  洛克的联想概念为中心,并引进牛顿力学振动说,形成以生理心理学为基础...

对人评价量表法(method of man-to-man scale)

亦称“对人比较法”。评定者根据被试特性中的12个~25个因素,制定五级量表,将被试的名字标在量表任一等级上,排列出等级次序。由于较烦琐,且量表不是比率量表,较少应用。但对于群体了解其成员,具有一...

对数变换(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

数据变换方法的一种。以原始数据的对数值作为统计分析变量值的变换。当数据(变量的观测值)资料大致遵从对数正态分布时,可使用如下公式\(Y^* = \ln{Y}\),式中\(Y^*\)是变换后的变量...

对数定律(law of logarithmic funtion)

亦称“费希纳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其公式为\(S = K\cdot \lg{R}\)。式中\(S\)为感觉量(以jnd为单位),\(R\)为刺激量,\(K\)为常数。这个公式表示:心理...

对数正态分布(10grlormal distrihution)

概率论术语。概率分布的一种。取值范围属于\(\left \{ x | 0<x<+\infty  \right \} \)的变量\(X\),若它的对数\(Y =  \log_{e}{X}\)服从正...

对象关系疗法(object-relations approach)

一译“客体关系疗法”。以对象关系理论为指导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方法。所谓“对象”,指的是幼儿最早在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关于照料者的心理形象。对象关系理论认为,个体先天具有与别人建立联系和保持亲密关系...

对象关系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

英国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自我结构化过程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首创。与美国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均源于弗洛伊德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解。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反复论述自我兼有外部和...

对象力比多(object libido)

见“投注”。

对象丧失认同(object-loss identification)

见“认同”。

对象投注(object cathexis)

见“投注”。

对象自我(self-as-object)

见“自我”。

对应分析(correspondece analysis)

即“双重型因素分析”。

对应推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归因理论的一种。E. E. 琼斯和A. 戴维斯1965年提出。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假说。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也就是...

对照效度(cross validation)

即“交叉效度”。

对质讯问法(interrogation method of confrontation)

刑事案件侦查人员、审判人员为查明案件事实和刑事责任,组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被害人、证人进行质询诘问的一种讯问方法。侦查人员、审判人员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之间的当面质询诘问,以...

对峙(confrontation)

一译“面对”。心理治疗技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态度、思想或行为中的矛盾的揭示。这些矛盾可能是来访者的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思维和感受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或想象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可以...

对峙真实疗法(confrontation reality therapy)

医治吸毒者的小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吸毒者消除自我毁坏行为,采纳更负责任、更富有建设性的生活方式。源于格拉瑟的现实治疗。其理论假设是,人在生活中不能永远控制其环境,但可以控制其行为反应。治疗中...

钝痛(dull pain)

即“慢痛”。

钝嗅动物(microsomatic animal)

嗅觉感受性很不发达的动物。在哺乳动物中,主要指灵长类。

顿悟(insight)

一译“洞察”、“领悟”。有机体在复杂事物或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对问题情境中复杂关系豁然贯通的过程或阶段。源于佛教用语。格式塔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动物乃至人的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认为,问题解决主要不是经验...

顿悟疗法(insight therapy)

即“领悟疗法”。

顿悟实验(insight experiment)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在1913年至1917年间于特纳里夫岛上对黑猩猩的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的研究。最著名的是箱子问题和棒子问题两个系列实验。在箱子问题的一个实验中,将香蕉吊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上,笼中放...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

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与试误学习相对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重新组织知觉情境,并领悟其关系的过程,即一种完形的组织(构造)过程。经典实验是苛勒设计的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完形派从实验过程中发现:动物...

多巴胺(dopamine)

儿茶酚胺类物质。由脑部某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含多巴胺的神经元,其细胞体主要分布在黑质、脚间核和下丘脑。在脑内,主要由黑质细胞产生,在纹状体内贮存,是锥体外系统中的一种重要递质...

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

以抗坏血酸为辅助因子,催化多巴胺β位的羟化反应,生成去甲肾上腺素的一种酶。一种含铜蛋白。每克分子酶含2克分子铜离子。主要存在于去甲肾上腺素囊泡膜上,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所特有。

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

含有并释放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实验资料表明,在哺乳动物各脑区的含量不同。其中,尾核、壳核内含量最高,其次是黑质和苍白球。现已确定,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其胞体主要位于中脑,由此发出的神经纤维...

多巴胺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

能使多巴脱羧形成多巴胺的一种酶。含量较多,贮于胞浆中。对底物的要求不太专一。凡芳香族左旋氨基酸,包括组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均可作为其底物而进行脱羧。有人认为,将它称为芳香族左旋氨基酸脱羧酶,...

多败者多失

战国中期孙膑关于将领性格特点与战争胜败关系问题的军事心理观点。认为将领的性格缺点越多,战争中失败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孙膑兵法·将败》:“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

多变量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即“多元分析”。

多布雷宁

多布雷宁(Николай Федорович Добрынин,1890—1981) 苏联心理学家。生于俄罗斯波勃鲁依斯克。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心理专业。1922年入心理研究所研究...

多彩光谱项目(polychrome spectrum project)

艺术教育评估系统。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多位研究者和塔夫茨大学的费德曼教授共同进行的一项长期专门研究。基本假设是每个儿童都有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里发展强项的潜力。初期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数字、科学、音乐...

多层感知(multilayer perception)

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从刺激到反应不是一次完成的,将输入信息纳入贮存的信息体系时,有不同层次的感知。其指标为反应时长短。以对字母异同的识别为例:A,A(形同音同);A,a(音同);a,o(不同)...

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

假设检验的一种。在固定效应模型方差分析后,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方差分析只能判断各总体均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多重比较可用来进一步检验两个处理均值之差异(如\(H_0:\mu_4 = ...

多重分段(multistage)

测验取舍方式。根据多方面的不同标准,把受测者分成达到最低标准与未达到最低标准两类。有综合分段和连续栅栏两种主要模式。前者指在可以同时获得各个方面测验分数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它们与效标的关系,分别确...

多重基线程序(multiple-baseline procedure)

即“多重基线设计”。

多重基线设计(multiple-baseline design)

亦称“多重基线程序”。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一种实验方法。研究单个被试的三种设计之一。指记录单个被试的几种不同行为基线,并对每一基线行为在不同时刻单独地分别安排强化,通过对行为变化的分析,评价学习或...

多重家庭疗法(multiple family therapy,MFT)

心理治疗方法。属团体疗法。雷奎尔1973年以住院精神分裂患者为对象,综合团体疗法和家庭疗法的特点发展而来。指把多个具有相似问题的家庭组织在一起,通过讨论等形式,使各家庭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行...

多重截点(multiple cutoff)

测验取舍方式。它在人事筛选和安置测评中综合考虑受测者不同方面成绩和表现。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方面都设定不同的及格分数(即截点),入选者必须在每一方面都达到或超过这一最低分数才可入选。在一个方面获得...

多重模型疗法(multimodal therapy)

即“多态疗法”。

多重强化设计(multiple-reinforcement design)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一种实验方法。研究单个被试的三种设计之一。指在一个实验阶段出现几个不同刺激,每一刺激与不同的强化条件相联系。该设计可描绘被试对一个刺激反应的稳定状态的速度,或确定反应速度与总平...

多重趋避冲突(multip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ict)

心理(动机)冲突的一种。由同时存在的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引起。一些分析表明,这类冲突往往是下列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单一趋避冲突相互交织所致:(1)独立与依赖的冲突;(2...

多重缺陷儿童(multihandicapped child)

特殊儿童的一种。其在生理或心理发展上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缺陷。如既聋又盲、既肢残又智力落后等。在中国又称为综合残疾,约占残疾人总数的13%。常见的以智力、行为或视听感官障碍为主,如智力障碍兼...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一种心因性身份障碍。属自我意识障碍。指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并保持每种人格的完整性。其特征: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并见诸意识层,个体此时完全表现这种人格特点,而彼时又表现出...

多重相关系数(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即“复相关系数”。

多重选择测验(multiple-response test)

测验的一种形式。类似选答式测验,只是不能只选一个,而要选取两个或三个答案,将其组合起来。旨在防止猜测。

多重选择器(multiple-choice apparatus)

亦称“叶克斯选择器”。研究思维的实验仪器。1921年由叶克斯设计。仪器把12个活动电键和12个声音信号联结,按压任一电键可接通或断开其声音信号,接通或断开的规则由主试事先确定。实验时,主试任意推...

多重选择题(multiple-choice item)

一译“多项选择题”。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常用于标准化的学科测验、学习能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由直接问句或不完全的陈述句组成;选项中包含一个正确答案或正确答案的组合以及...

多重依恋(multiple attachment)

婴儿依恋现象。婴儿不仅对自己的主要看护人(如母亲)发生依恋,而且对生活环境中的其他许多人(包括父亲)也同时发生依恋。依恋对象为婴儿经常接触的人,如母亲、父亲、其他家人或社会成员。研究表明,即使在...

多重移情(multiple transference)

团体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和治疗者分别将自己儿时的情感、态度或潜意识情绪投射在别人身上的现象。表现为来访者对治疗者、治疗者对来访者和来访者彼此之间的三种移情。有时,来访者甚至会把小组本身当作移情对象。...

多重影响训练(multiple impact training)

心理治疗技术。美国心理学者盖兹达1981年提出。治疗者通过对患者的认知技能、生理-性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以及社会心理能力五方面的基本发展水平的评定,寻找较明显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具体有...

多动(hyperactivity)

即“活动过度”。

多动性品行障碍(hyperkinetic conduct disorder)

品行障碍的一种。儿童多动症和品行障碍兼有的症状。这类儿童幼年常有多动,自我控制力差,行为冲动,造成伙伴关系不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以致受到家长、教师及伙伴的歧视,易脱离群体,由此发展为品行...

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

亦称“注意缺陷障碍”、“多动性障碍”。行为障碍的一种。以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持续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霍夫曼1854年首先把儿童活动过度视为一种病态并予...

多方疗法(multimodal therapy)

即“多态疗法”。

多功能显示器(multiple functional displays)

亦称“多用途显示器”、“多工作状态显示器”。具有多种显示功能的航空电子显示器。可以按需要显示各种信息画面。如可显示机外水平状态的信息,也可显示机外垂直状态的信息,又能显示能量管理、发动机管理和飞...

多功能型团队(crcoss-functional team)

一种为完成某项任务,由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人员组成的攻关队。常用来协调完成复杂项目和任务。由于其成员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特长的工作部门(或单位),从而能使组织内不同领域的员工之间交换信息,互...

多基因研究设计(polygenic research design)

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动物学习能力个体差异的遗传问题。研究者认为,动物的学习能力或潜力由多个基因决定,需用选择配偶的实验来检验。参见“迷津智鼠”、“迷津愚鼠”。

多级估量法(multistage evaluation method)

确立隶属函数的量表法。首先在论域\(x\)上确立一个模糊子集,如“喜欢”,把“喜欢-不喜欢”量表分成若干类别,如“喜I欢”、“中立”、“不喜欢”;然后要求被试在所有的类别上都做出估量。其量值范围...

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

具有多个树突、一个轴突的神经元。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在人脑中占多数。其主要功能:连结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区域的神经元,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多角恋(multiple love)

一个人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建立的爱情关系。一般情况下有“主角”和“副角”之分。通常把与多方建立爱情关系的对象称为“主角”,将同时与主角保持爱情关系的多方称为“副角”。分两种类型:(1)迷藏...

多阶段信息流向理论(theory of multistage information floating)

关于人际信息沟通流向的理论。是对信息沟通两阶段理论的修正和发展。该理论把从媒介来的信息传播看作是一个多阶段沟通和反馈的过程。在信息传播的第一阶段,来自大众媒介的信息同时传向舆论指导者、舆论接受者...

多控效能(pleiotrophy)

一译“基因多效性”。一个基因以多种方式产生多种表型。某种身体特征的出现,往往与其他特征有关连。实验室中饲养的野生挪威鼠,有时自发产生皮毛和体形变异的后代,而这些变异与行为变异有关。如白化鼠比原来...

多拉德

多拉德(John Dollard,1900—1980)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行为模仿理论的倡导者。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尼萨。1922年于威斯康星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31年于芝加哥大学获社会...

多类题测验(omnibus test)

一译“多式混合测验”。测验的一种形式。测量各种不同功能的题目混合排列,如比内量表。按各类题在测验中分散编排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循环式多类题测验,即在每类题中每次依次取一个,编排成一组,循环...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

自评式临床量表。G. J. 泰勒等1984年编制。用于述情障碍或情感表达困难,即不能适当表达情绪和感受、缺乏想象力、思维过于具体和僵化的人格特征评估。含26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分为四个因...

多媒体系统(multi-media system)

由几种媒体组合而成的媒体系统。是多感官的媒体系统。多种媒体互为补充,在理想状态下,其功能大于单个媒体。教学中较常用的主要有四类:(1)录音-幻灯组合系统。可以同时传递视、听信息,设计灵活,使用方...

多目的运动(multipurpose movement)

由多种功能系统参与的行为模式。主要指行走运动模式,因为它同觅食、领地保护、迁徙及其他几乎所有活动联系在一起。常作为动物从一种活动到另一种活动的过渡。

多配偶型(polygamy)

动物配偶制的一种。雌雄一方个体同对方多个个体结成配偶。分为两种:(1)一雄多雌型;(2)一雌多雄型。一雄多雌型十分普遍,一雌多雄型则很少见,只有在几种鸟类如水雉和塔斯马尼亚鹞中可以见到。与单配偶...

多式反应原则(principle of multiple response)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五条副律之一。认为人和动物对一种刺激情境可能会作出多种多样的反应。当一种反应不能适应情境需要产生满意效果时,就会作出其他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效果为止。这使学习有了...

多式混合测验(omnibus test)

即“多类题测验”。

多态疗法(multimodal therapy)

一译“多方疗法”、“多重模型疗法”。通过评鉴个体的多方面状态具体确定治疗方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折衷心理疗法。美国心理学家A. A. 拉扎勒斯1973年提出。即对个体的行为、情感、感觉、想象、...

多态性(polymorphism)

动物界的多形现象。同一种群中个体性状存在几种截然不同的变异类型。如某些蝴蝶因季节性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表现为干季和湿季两种不同的类型。这种变异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也有遗传基因的作用。有利于动物适应环...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lity Scale,MMCS)

了解大学生对成败归因的测量工具。加拿大心理学者莱夫库尔等人1979年编制。设两个维度:(1)学业成就;(2)人际关系。每个维度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归因各占一半。涉及四种可能的归因:能力与努力(内控)...

多维编码(multidimensional coding)

编码的一种。与“单维编码”相对。用刺激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或维度)对被传递信息进行的编码。如用不同形状的图形和不同颜色的组合来传递不同的信息。采用该编码有助于扩大传递信息的范畴和提高传信绩效。...

多维刺激(multidimensional stimulus)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的刺激。如色度和亮度都发生变化的灯光刺激,或音高与音响都发生变化的声音刺激。

多维健康控制源量表(Multidimentional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Scale,MHLCS)

评鉴健康归因的工具。美国学者沃尔斯顿等人1981年编制。旨在了解被试对自身健康或疾患如何进行归因。量表将归因方式分为三个维度:(1)自控,认为自己对自身的健康与疾患负有责任,或自己能加以控制;(...

多维量表(multidimensional scale,MDS)

通过多个维度反映同一共同因素的量表。与联合量表的区别在于,这类量表的各个分量表之间有较高的相关,而联合量表的各个分量表是相互独立的。

多闻阙疑,多见阙殆

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

多项描记器(polygraph)

即“测谎仪”。

多项目延缓反应(multiple delayed-response)

比较心理学实验。测验动物和人对复杂刺激印象的保持能力。呈现多个刺激物,其中一个藏有食物,动物只有在所有刺激物消失、过一定时间再呈现时才能去选择,以确定动物短时记忆的能力。刺激物越多,解决问题的难...

多项式回归(polynomial regression)

回归分析的一种。回归函数是自变量的多项式时的回归分析。有了样本后,\(k\)阶多项式回归的模型为\(i = \beta_0 + \beta_1X_i + \cdots + \beta_kX_i^...

多项选择测验(multiple-choice test)

即“多重选择测验”。

多项选择反应(multiple-choice response)

见“多项选择测验”。

多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 item)

即“多重选择题”。

多型行为(polyethism)

行为的多态现象。即同一物种或居群内有规则地出现行为的各种变换形式。行为的取舍或是可互换的,如许多鸟类和哺乳动物所担任的某些角色;或是为生存而分工,如社会性昆虫中的蜜蜂蜂王、雄蜂和工蜂,彼此间有形...

多雄群(multimale group)

灵长目动物中繁殖婚配的一种形式。包括几个成年雄性、几个有亲属关系的成年雌性以及它们的子女。只有一个雄性或几个等级高的雄性有交配权。多存在于地栖的旧大陆猴中,因为那里天敌多,群与群之间竞争激烈,有...

多血质(sanguine temperament)

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之一。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其生理基础为强的、平衡的、迅速的类型(活泼型)。据苏联心理学家观点,其特征为:感受性低,耐受性较强;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

多血质罪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sanguine temperarnent)

多血质气质类型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以外向、稳定为特点。主要表现:(1)有较强的灵活性(包括对人物、事件的态度与实际的动作、活动等)。较之他犯,入狱后对环境的适应较迅速。(2)有较明显的...

多元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一译“多变量分析”。随机向量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狭义多元分析是指以多元正态总体为对象的统计推断方法,其内容涉及到推断中使用的统计模型、统计量(如W分布、T2分布、Λ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

通过观测数据寻找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在心理学中往往用于确定数个预测变量与作为标准的某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智力、兴趣、动机等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正相关。当自变量和因...

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见“回归分析”。

多元能力倾向测验(multiple aptitude test)

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多方面能力倾向,用相应几个分数表示。测验结果可鉴别个体能力高低,也可分析比较个人能力偏向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可能性。

多元统一标准类型论(typological approach based on multiple unitary standard)

犯罪人分类理论。以多种标准对犯罪人和犯罪行为进行统一分类,并对划分的犯罪类型进行犯罪原因、犯罪心理特点和犯罪行为特征的分析。具体有:(1)性别标准。据此,分犯罪为男性犯罪和女性犯罪。(2)年龄标...

多元性犯罪原因论(pluralistic etiology of crime)

犯罪原因理论。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非源于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犯罪学产生初期,即有学者持犯罪原因多元论。如德国刑法学家、犯罪社会学派创始人之一李斯特持犯罪原因二元论,认...

多元正态分布(multivariate normal distribution)

随机向量的一种分布。一元正态分布的推广。若\(p\)维随机向量\({Y}' = \left [ Y_1,Y_2,\cdots,Y_p \right ] \)的(联合)密度函数是\(f(y) = ...

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一种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H. 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一元结构,而是多元结构,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

多质多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 model)

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一组变量若从理论上可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分组,则可建立多质多法模型。如9个心理测验测量了3种人格特质(TA,TB,TC),采用3种不同的测量方法(M1,M2,M3)。若假设特质之...

多种包装(multiple packaging)

将多种有关连的商品盛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的包装。西方国家家庭用的“百宝箱”,内装各种型号的针、各种颜色的线、不同式样的纽扣以及剪刀、软尺等,就属此类包装。其好处是既能增加关连商品的总销售量,又能增加...

夺人之心

利用各种方法,挫败敌人的锐气,瓦解敌人的斗志。《左传》引用古兵书《军志》:“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若比敌人先进攻,就会在声势上压倒敌人,从而使敌人丧失胆气;若比敌人后发动,则要等待敌人...

夺恃

主张在作战中,要剥夺敌人依仗的有利条件。北宋许洞《虎铃经·夺恃》:“兵术万途,不可专一,先能夺其,则彼力衰半矣。”应当剥夺的敌人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依靠强大的兵力,依靠险要的地形,依靠将帅的勇敢,...

躲避(avoidance)

动物抗御有害环境的一种形式。躲开、远离实际或潜在危险和不利刺激的行为。可能依靠埋伏或拒食有毒物质。有明显的生存价值。一切动物物种都有本能或习得的这种反应。其中一些是动物本能的一部分,如许多雏鸟在...

躲避学习两因素论(two-factor theory of avoidance learning)

亦称“躲避学习两因素解释”。解释动物躲避学习的理论。具体说明动物在穿梭箱中受到条件刺激后怎样学会躲避电击惩罚。因素之一:训练开始时,由于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是相匹配或一起呈现的,动物还没有学会在...

躲猫猫游戏(peek-a-boo)

儿童游戏的一种。1岁以前的婴儿与成人或年长儿童进行的一种游戏,是成人和儿童相互交往的形式。玩法是年长者忽隐忽现,或以手蒙面,或隐匿于物后,或隐匿于儿童身后,随即以声音为信号出现在婴儿面前或身后,...

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

个体虽然已经获得并保存在头脑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而处于一种非活跃状态的知识。研究表明,尽管某些知识具有潜在的可应用性,但个体经常不能主动、自觉地应用它们解决面临的问题。为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