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C

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用同。通“材”。才质、才能。《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南宋朱熹注:“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

才力

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用语。指才能的力量、效力。东汉王充《论衡·效力》:“《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学,未言才力也。”“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惠(智慧)不相及也。”也可通才能。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

才美

清戴震关于“才”的性质的一种心理观点。《孟子字义疏证下·才》:“人之性善,故才亦美,其往往不美,未有非陷溺其心使然,故日‘非天之降才尔殊’。”认为性就其“本始”言,乃是善的;才作为“体质”讲,也...

才识胆力

清叶燮提出的艺术个性四因素。《原诗·内篇》:“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声音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认为“心之神明”由此四因素组成:“才”是聪明...

才性

关于才性关系问题的心理观点。“才”为才质、才能,“性”指本性、性格。《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相县也。”《孔丛子·连丛子下》:“人之才性受天有分。”孟子肯定才与性是一致的。认为人性皆善,“若夫...

才性合

才能与性格可以合而为一。魏晋之际关于才性关系的一种主张。详见“才性四本”。

才性离

才能与性格可以分离为二。魏晋之际关于才性关系的一种主张。详见“才性四本”。

才性四本

魏晋之际关于才性关系的四种主张。魏晋之际曾掀起才性之辩的高潮。当时有四种不同的观点,是谓“四本”。《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魏志》云:“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

才性同

才能与性格一致。魏晋之际关于才性关系的一种主张。详见“才性四本”。

才性异

才能与性格不一致。魏晋之际关于才性关系的一种主张。详见“才性四本”。

才学

关于才与学必须结合的心理观点。“才”,才能、才智;“学”,学习、学问。历代思想家主张通过学习来提高才能与才智。东汉王符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虽有至圣,不(能)生而智;虽有至材,不(能)生而能。…...

才养

清戴震论述“才”的发展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主张养才,使才变得更美:“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贤人圣人,其故一也。”(《孟子字义疏证下·才...

才志术

南宋朱熹论述才与志、术关系问题的心理观点。“才”是才能、才干;“志”指志向、理想;“术”为技能、方法。《通鉴室记》:“士之所以能立大下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然非才则无以济其志,非术无以辅其才。是...

才质

清戴震关于“才”的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孟子字义疏证下·才》云:“才质者,性之所至也。”认为“才”是一种质料,所以称为“才质”。由于质料不同,人与百物的智能也就有所区别;人与其他生物的智能,...

才智

亦称“材智”。关于智力的一个心理概念。东汉王充《论衡·别通》:“才智高者,能为博矣。”《程材》:“文吏皆有材智,随时驱驰。”认为人的智力是在“才(材)”(即今之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

材性知能

荀子关于人的四种先天心理因素的用语。《荀子·荣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犹今之自然素质,“性”指个体自然本性,“知”指认识功能,“能”即今之能力。认为这四种因素都是与隹俱来的,不论...

财产犯罪心理(mind of crime against property)

亦称“物欲性犯罪”。出于贪利动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非法手段攫取公私财物和金钱,满足个人享乐等私欲的犯罪人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金钱动机。为聚敛和积累财富,满足暴富或巨富的需要。(2)物...

裁判心理反馈(psychological feedback of referee)

裁判员在执法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作出的心理反应。可以是单向对己的,也可以是双向作出对他人的反应。按时间,可分为即时反馈和继时反馈;按效应表现,可分为动作反馈(对动作或行为作出反应)、言语反馈(对问...

裁判员冲突性应激(conflict stress of referee)

比赛中因参赛人员突然发生争端导致的裁判员过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主要发生在:(1)双方运动员发生冲突时。如因一方运动员的故意严重犯规引发另一方运动员的报复,导致双方运动员斗殴。(2)运动员与裁判员发...

裁判员角色适应(role adaptation of referee)

裁判员对在体育比赛中应承担的职责的顺应。可为两种:(1)在前后几场比赛中担任不同职责的裁判的角色适应。如球类比赛中,裁判员可能在一场比赛中担任副裁判,在另一场比赛中担任主裁判,需要裁判员对主副裁...

裁判员抗干扰意识(consciousness of resisting disturbance of referee)

裁判员在比赛中抵御各种环境影响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1)比赛双方激烈交战时。如裁判员因客观因素无法对犯规一方运动员进行处罚,导致另一方运动员故意犯规时,裁判员不能因自己的漏判而对故意犯规不作...

裁判员应变能力(referee adaptability)

裁判员对比赛情况的突然变化作出快速准确反应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知觉判断能力。即从突然出现的众多信息中发现主要线索,并通过分析、综合作出陕速准确的判断。(2)决策能力。即对判断的结果作...

彩色(chromatic color)

白、灰、黑以外的所有颜色。具有明度、色调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因它们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彩色。其中明度显示亮度的变化,色调区别出各种色彩,饱和度则显示颜色的纯净程度。各种彩色都可由红、绿、蓝三种基...

彩色反射率(chromatic reflectance)

除黑色、白色以外其他波长的色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率。

菜肴名称效应(cooked food name effect)

菜肴名称对顾客心理的影响。菜肴名称是用于区别各菜式之间的文字符号,借以表示各种菜肴的风味、特色与品质。它们对顾客的就餐心理有重要的影响。(1)正面影响。好的菜名会使顾客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激发食...

蔡墩铭

蔡墩铭(1932—) 中国台湾法学家、犯罪学家。台湾台南市人。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1962年留学德国,1966年于弗莱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同年回国任台湾大学法律系及法律学研究所副教授...

蔡加尼克

蔡加尼克(Блюма Вульфовна Зейгарник,1900一1988) 一译“捷伊加尔尼克”、“泽伊加尔尼克”。女。苏联心理学家。1927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师从韦特海默、苛勒和斯普...

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对未来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1927年发现。她在实验中分派给被试18件~20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数学题演算,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美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投身革命。1902年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

参考系统(refrence system)

用于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的基准。可以是孤点,如人体重心或座位参照点,也可以是平面,称参照平面。描述人体各结构部位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的参考系统。常由矢状面、额状面和水面三个平面组成。矢状面指...

参数(parameter)

在数理统汁中,反映一个统计量或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的参变量。对于参数统计来讲,分布依赖的参数是有限个数(其实只有很少几个)。只要参数确定,则分布也确定了。参数可在一定允许范围内取值。它便确定了一个...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

统计推断的一种。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随机样本,来估计总体分布中未知参数的过程。从估计形式看,区分为点估计与区间估计;从构造估计量的方法讲,有矩法估计、最小二乘估计、似然估计、贝叶斯估计等。要处理两...

参数检验(parametric test)

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与“非参数检验”相对。适用于总体分布形式已知。且仅由少数几个参数便可确定的条件下。其检验方法常是基于正态性的假定,如t检验、F检验、正态线性回归、狭义多元分析等。其主要缺点在...

参与(attending)

心理治疗技术。指治疗者倾听、接受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任何理论倾向的治疗方法都有这一活动。倾听是其主要途径。除此以外,咨询者还借助言语信息的指导,综合面部表情、动作变化、声音特征等非言语信息...

参与酬劳(participation remuneration)

员工参与有关报酬问题的决策活动,包括决策影响报酬的因素、报酬的等级、报酬差异等。目的在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研究表明,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及员工期望得到的报酬。由于年龄...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亦称“局内观察”。观察方式的一种。观察者深入到被研究的对象或群体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共同活动中了解他们,掌握研究资料旨在避免让被观察对象意识到自已在被观察,以了解被观察对象在自...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tional observation method)

观察法的一种。与“非参与观察法”相对。研究者深入列被试的情境中,与被试建立融洽的关系,亲自体验并记录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常用于长期性的研究工...

参与管理(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指让员工以某种形式参加组织运营和管理决策,藉以加强上下沟通,消除矛盾,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民主管理方式。此概念源于勒温等人关于领导风格类型的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了民主型领导的优越性,即让...

参与诉讼能力鉴定(expertise of capacity to participate ation)

有关民事或刑事(自诉)案件中,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无诉讼能力进行的司法鉴定。在民事诉讼中,有无诉讼能力一般以有无行为能力为准。在刑事诉讼中,有无诉讼能力取决于刑事诉讼进行时,当事人或其他诉...

参与型领导(particpative leadership)

下属参与管理的一种民主型领导风格类型。其实质在于领导能够组织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感,使员工更易把个人目标融合于组织目标,视达组织目标为己任。该概念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有关领导...

参照标准(frame of reference)

使测验得到的原始分数产生实际意义的标准。在心理测验中,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根据它,可把原始分数转换成等值的量表分数。常见的有两类:(1)标准参照,又称“目标参照”、“内容参照”、“领域参照”...

参照标准学习曲线(criterion-referenced learning curve)

利用参照标准反映飞行学员趋向或超过标准进步情况的曲线。一般以横坐标表示飞行训练的各个阶段,以纵坐标表示参照标准操作等级(见下图)。不但能反映学员进步的速度,还能反映学员最后达到的飞行水平,是决定...

参照点(reference point)

亦称“零点”。计算的起点。分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两种。前者指绝对“无”那一点。后者为人为确定的零点,并不代表绝对“无”。心理测量中,一般都是相对零点,如在某测验中得零分的学生未必这方面的知识一点也没有。

参照定价(reference pricing)

定价策略的一种。企业用来影响消费者心目中的参照价格的定价方法。参照价格是顾客用以对照所购商品价格的市场价格或以前价格。企业常企图影响顾客心目中的参照价格,如柜台陈列中将高价商品放在附近,以示这些...

参照权力(referent power)

由个人特质产生的一种使别人认同的权力。与人格特性及其他个人特质有关。形成的原因是他人的崇拜,因此拥有者必定具有某种能使别人敬仰并奉为楷模的魅力。参照权力拥有者,对员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研究表明,...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

一译“参照团体”,亦称“榜样群体”。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以其信念、态度及价值观念作为评价、规范自身及他人行为标准的群体。美国心理学家H. 海曼最早提出。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统。个体常采用该群体的规范...

参照群体论(view of reference group)

一种少年犯罪观点。美国犯罪学家哈斯克尔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认为少年犯罪与参照群体有密切关系,是在参照群体的作用下习得和实施的。认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参照群体,儿童从家庭中学习行为方式和规范;...

参照人体(body reference man)

应用于工程人机设计的假想的基准人体。人体参量即具有群体特定性,又具有个体变异性,确定特定群体的参照人体在各种工程人机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应用目的和设计性质的差异,参照人体也有很大差别。平均人...

餐具效应(tableware effect)

餐具对就餐顾客心理的影响。餐具的质地材料、卫生程度、造型图案、与食物的匹配程度等,对顾客的就餐心理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餐具的造型、图案、颜色、名贵度对顾客心理的影响。这方面...

餐厅服务效应(service effect of restaurant)

餐厅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对就餐顾客的心理影响。中国餐饮业中流传的“主不欢,客不畅”一说,就是指餐厅服务人员若不是满面春风地招待顾客,则客人不会开怀畅饮。

餐厅环境效应(restaurant environment effect)

餐厅环境对就餐顾客心理的影响。餐厅环境包括:(1)整体布置,要求整齐和谐、井然有序、洁净明亮、图案淡雅、摆设新颖、挂幅别致,做到个性化与适应性相结合、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2)餐厅布局,要求实...

残暴疯狂综合征(amok syndrome)

亦称“马来亚杀人狂征”。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意识障碍或抑郁、偏执时,突然产生暴怒,手持凶器,无故杀人、杀动物或自杀,直至被制服。发作前有为期数小时或1天~2天的沉默、不与人交往的...

残差(residual)

一译“剩余”。在线性模型分析中,实际观测值与由模型获得的估计值之间的差。如在回归分析(属于线性模型)中,\(Y_i\)是实际观测值, \(\hat{Y_i} \)是由回归方程得到的估计值,则\(...

残差分析(residual analysis)

回归诊断主要内容。通过检验残差来推断回归模型假设的合理性。在回归分析中对模型的误差项作了一些假定,检验残差可推断这些假定是否与样本数据有矛盾。检验残差的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等方差检验、序列相关的...

残差均方(residual mean square)

在回归分析中,残差平方和除以其自由度得到的商。参见“残差平方和”。

残差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

一译“剩余平方和”。在回归分析中,由误差产生的离差平方和。计算公式为\(\sum_{i=1}^{n} (Y_i-\hat{Y_i})^2\),其自由度为\(n-p-1\),其中\(n\)为样本容...

残差相关矩阵(residual correlation matrix)

一译“剩余相关矩阵”。矩阵的一种。由样本计算的相关矩阵\(R\)与由因素模型推出的相关矩阵\(AA'+D\)之差\(R-AA'-D\)称为残差相关矩阵。可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残差相关矩阵看哪一个模...

残词补全(word fragment completion)

知觉型内隐记忆测验方法。其程序大致同词干补笔,只是要求被试补全一个缺字母的残词,如e_e_h__t(elephant)。用这一方法对遗忘症患者和正常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在信息提取时存在无意识加工。...

残疾人犯罪心理(mind of handicapped offender)

残疾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我中心。自觉被社会和他人忽视,产生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扩张的自私心理,极少数残疾人以违法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2)自卑心理。自感受到...

残缺家庭(broken family)

一译“残破家庭”、“破裂家庭”。丧偶、离婚、丧子、弃子、无子女的家庭类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如下后果:(1)破坏了社会以家庭为基本生活单位的原有秩序;(2)影响正常家庭生活秩序;(3)使家庭成员心...

残余视力(residual vision)

视觉残疾者未达到全盲而残留的视感觉,即视觉功能尚未受到损伤的部分。有性质与程度的不同,如只有光感、色觉、手动(物体移)视力或部分视觉等。对视觉障碍者尤为宝贵,须合理使用,注意保护。经过训练或使用...

残余听力(residual hearing)

听觉系统受损后经检查仍保留的听觉功能部分。在听力障碍者中,完全丧失者较少,大部分都还存留一部分听力。其程度各有不同,应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实施治疗和保护,或配戴合适的助听器,以求很好地利用残余听力。

残余型精神分裂症(residual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精神分裂症急性症状消失后,残留的少数症状。也可见于个别的精神病阳性症状或阴性症状,如个别具有幻觉、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社会性退缩、意志减退或人格改变者,但他们的社会功能未严重缺...

残障儿童普及教育法案(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即“美国《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美国第94届国会通过的第142项联邦法令(1975年),简称“PL94-142公法”。法案规定残障类别为聋、重听、视觉障碍、盲聋、智力落后、多重障碍、肢体残疾...

仓廪实则知礼节

人的衣食等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他们自会懂得礼节、产生荣誉感。语出《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此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东晋葛洪《抱朴子·诘鲍》篇说:“衣食并足,而民知荣辱。”...

苍白球(globus pallidus)

即“旧纹状体”。

藏图测验(Hidden Figure Test)

即“镶嵌图形测验”。

操场设计(design of playground)

对运动场所及其设施的安排。根据人的发展特点,可分为三种:(1)传统型,配备传统的成型设备,如秋千、滑梯等;(2)当代型,配备更为新颖的设备,能从审美上给人以愉悦的体验,并具有某些功能;为人们提供...

操纵(manipulation)

心理治疗过程中利用技巧或计策对他人或情境的控制。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分为两类:(1)治疗者的操纵。治疗者可能操纵治疗的时间和追踪时间,以及与患者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在最大程度上取...

操纵变量(manipulated variable)

心理学研究要素。研究者在实验中有目的地加以支配或改变的变量。可以是实验中的自变量、额外变量或因变量。研究者要有效地控制它,就必须进行周密的实验设计,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严格地控制额外变量,准确地测...

操作测验(operational test, performance test)

亦称“非文字测验”、“非文字型学绩测验”、“非语言测验”。以非文字材料编制、要求被试以操作来反应的测验。与“文字测验”相对。测验项目的表示与回答均不用词语,属于对图形、实物、工具、模型的辨认和操...

操作程序图(operational process chart)

亦称“操作顺序图”。按顺序描述作业操作程序的示意图。仅包含“操作”和“检验”两种事件。以垂直线表示操作程序的流动,以水平线表示材料或零件的流动。  一般将最重要的项目放在最右边,作为主轴线,其他...

操作定向(orientation of operation)

亦称“动作定向”。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指在了解操作活动结构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其作用在于建立起初步的操作的自我调节机制,使操作主体较好、较快地掌握有关活动方式。学生的...

操作分析(operant analysis)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考察行为经强化作用而获得、保持或矫正的方式。他1938年在其第一本专著《有机体的行为》中提出。是其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石。

操作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operation)

对操作活动或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和改进以优化操作的过程。一般是先分解操作活动或方法,然后根据“5W1H”原则进行分析,即对任一动作均从原因、对象、地点、时间、人员和方式六方面进行考查。而后运用删除、...

操作活动(operative activity)

即“外部活动”。

操作技能(operant skill)

亦称“运动技能”、“动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调节、控制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一种动作经验而非认知经验,同时又有别于心智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与展开性。可分为初级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形成的ACT理论(ACT theory of operant skill formation)

美国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提出的一种分析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指出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适当行为是由条件一动作对构成的产生式的集合构成的。典型的产生式可用“如果-那么”的命题表达,并依据条件中列举...

操作技能形成的实例理论(instance theory of operant skill formation)

美国学者洛根提出的一种强调经验中特定的事件或例子在技能获得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认为动作技能的掌握从注意开始,随后进行有效的怍业,最后流畅实施并自动执行各作业间的转换。它有两个基本假定:(1)执行...

操作焦虑(anxiety of operation)

儿童因对自己即将进行的操作感到不确定而产生的焦虑。20个月左右的儿童就可能因操作焦虑而引起不安。一项研究中让儿童看到一个成人榜样做一系列简单的动作,如捡起一些动物玩具让他们移动,或让一个布娃娃打...

操作模仿(modeling of operation)

 即“动作模仿”。

操作熟练(proficiency of operation)

操作技能形成的第四阶段。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活动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动作的执行已高度规范化、稳定化和自动化。此时主体活动方式有四个特点:(1)在速度与品质方面,动作灵敏,具有高...

操作思维(opration thinking)

亦称“运动操作思维”。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以对动作的直接感知和间接概括为特征,先对动作形成感知觉和表象,然后抽象化为动作的结构及其概念。所有这些过程均直接借助动作...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

亦称“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实验方法。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采用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一种由动物进行操作活动的实验箱(...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亦称“R型条件作用”、“反应型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学习方式的一种。与“经典条件作用”相对。在一定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其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应。即由个体的操作行为而形成的...

操作条件作用疗法(operant conditioning therapy)

以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方法。同斯金纳等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大量实验研究工作联系紧密,此疗法要求治疗者成为患者的“好老师”、“好父母”,不断地采用奖励和指导的方式帮助患者学习适当的...

操作温度(operative temperature)

亦称“计算温度”。根据人体与环境的干热交换(即以辐射和对流方式进行的热交换)公式推导出的温度参数。它假设,人处于一个温度均匀的外壳中,人在其中通过辐射和对流方式进行与在实际环境中等量的干热交换。...

操作消退(operant extinction)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概念。有机体多次作出反应后而不出现强化事件,造成该行为操作出现率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斯金纳主义者常以此矫正个体的不适行为。

操作行为(operant behavior)

亦称“自发行为”、“R型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区分出的两类反应之一。与“应答行为”相对。机体无需与任何已知的刺激相联系而自发产生的反应。斯金纳认为,机体能自发地产生行为和对环境作出反应。机体...

操作行为主义(operant behaviorism)

亦称“描述行为主义”。运用操作主义观点研究行为规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兴起。创始人斯金纳。华生、E. B. 霍尔特及早期动物心理研究中即有操作主义倾向。自觉地以操作主义为哲学基...

操作性目标(operative goal)

组织目标的一部分。标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将正式目标的一部分以更特定的名词来表示。它们也是组织作决定的标准。

操作整合(integration of operation)

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阶段。指把构成整体的个别要素依其内在联系,联结成整体,从而使各要素一体化。它是掌握复杂的操作系列的必经阶段。此时主体活动方式有四个特点:(1)在速度与品质方面,动作时快时慢,不...

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Q)

一译“作业智商”。智力测验中单独按操作类型题所得分数而计算的智商。如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中图形补充、图形配置、积木设计、物形配置、符号代替和迷津找路五个分测验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智商。

操作主义(operationism)

主张用操作来定义科学概念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30—40年代后流行于西方。创始人为美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布里奇曼。认为概念是一系列相应的操作的同义词,一切科学概念都必...

操作准确性(operating accuracy)

操作运动结果达到操作运动的目标。与操作速度存在反比关系,即随操作速度的提高而下降,随操作速度的下降而上升。如在进行快速定位运动时,运动终点分布的标准差\(W\)、运动距离\(D\)和运动时间\(...

操作自动化(automation of operation)

指在操作技能形成后期,学习者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活动方式能对各种变化了的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动作的执行不仅能高度完善,而且意识控制水平也大大降低。它是由于不断的练习而形成了一种概括化与系统化的动作经...

曹操

曹操(155-220) 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创者。字孟德,原名吉利,小名阿瞒。沛国谯(安徽亳县)人。早年做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称魏...

曹丕

曹丕(187—226) 三国魏文学家、文学批评家。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操死后代汉称帝(文帝),国号魏。220—226年在位。“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

曹日昌

曹日昌(1911—1969) 中国心理学家。河北束鹿人。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平师范大学预科学习,后入清华大学心理系学习。抗日战争期间任教于西南联大。1945年留学英国,入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

草庐经略

书名。明末军事理论著作。作者不可考。全书12卷,皆无卷名。该书论及军事的各个方面,蕴含有极其丰富的军事心理思想。要求将领具备文武兼备的心理素质,深谋远略的谋划能力,忠诚、勇敢、谦虚、勤勉、守信、...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位于大脑两半球、左右对称的室腔。呈弓形,可分为五部分:(1)前(额)角,自室间孔向前外下伸入额叶内,末端呈圆钝形,在冠状切面内呈三角形;(2)体(中央)部,位于顶叶内,自室间孔向后达胼胝体压部处...

侧线器系统(lateral line organ system)

硬骨鱼类身体两侧连成一条线的管状皮肤感觉器。管口开在身体表面,内有神经分布,可接受水震动波的刺激,与陆生动物耳朵功能相似。有些鱼类可接受水中每秒300到3500次纯音产生的振动。可使鱼群中的每个...

侧线系统(lateral line system)

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等动物表皮中的感觉系统。由背外侧基板演化而来。其生物学意义,还不甚了解。

侧向加速度(lateral acceleration,Gy)

人体受到的左→右和右→左方向的加速度。其惯性力(即过载)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反。现代高性能飞机作机动飞行时常会出现。但数值不高。一般约为\(\pm Gy\),对人体生理功能不产生明显障碍,但可引起操...

侧抑制(lateral inhibition)

相邻神经元彼此抑制的现象。一个神经元兴奋时,对附近神经元的兴奋有抑制作用。一个区域的神经元通过自己的轴突旁支或中间的神经元互相连接。每一个神经元都有可能抑制它附近的神经元。明暗对比现象就是一个典...

测得智力(measured intelligence)

根据某种智力测验测量出来的智力。用一个IQ数值表示。只是智力高低的估计数值,未必等于一个人的真正智力。

测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一译“确定系数”、“决定系数”。变量间共变程度度量指标。回归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通常记为\(R^2\)。计算公式为\(R^2 = \frac{\sum_{i=1}^{n}(\hat{Y}_i-...

测谎(lie detection)

司法心理学技术。通过测谎仪等测量被试在被检测时是否出现某些生理反应而判断他是否说谎。基本原理是情绪表达的生理反应,即撒谎者会因内心不安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脸红、心慌、呼吸急促、嘴巴变干等。...

测谎题(lie detector)

心理测验中用于测查被试是否对测验项目作出真实反应的题目。多用于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人格调查表等都设有测谎题。其内容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一定有或不可能有的行为表...

测谎仪(lie detector)

一译“测谎器”,亦称“多道心理测试技术”、“多项描记器”。检测受测者是否说谎的仪器。利用受测者因说谎而产生某些生理反应的原理设计制成。其测谎原理:当说谎者编造谎言又担心谎言被揭穿时,常会感受到一...

测力计(dynamometer)

测量人体肌肉等长收缩力量的一种仪器。根据测量目的和所测力量类型,可分为握力计、背力计和腿力计。握力计一般用于测量左、右手握力,它是最常用的测力计,背力计和腿力计则主要用于测量膜背部、腿部和臀部等...

测量(measurement)

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事物或事件赋予数字的过程。是定量描述和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心理测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测量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对象是能被定义的;(2)对象的行为是明显可知觉的...

测量方程(measurement equation)

结构方程模型构成部分。结构方程模型中描述不可观测的潜变量与可观测的显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即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测量部分。一般地,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各有一个(或一组)方程(相当于因素模型中的方程)。矩...

测量量表(measurement scale)

即“量表”。

测量面(facet of measurement)

一译“测量侧面”。概化理论中影响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各种内外因素。测量误差的来源,对测量的信度有重要影响。如一些评分者对所有学生的某项考试进行评分,分数变异有考生之间的差异、评分者之间的差异及项...

测量误差(measurement error)

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测量结果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前者又称“可变误差”,由各种偶然因素引起,不易控制,多次测量结果不一致,其方向和大小变化完全随机,无规律可循,...

测痛仪(algometer)

感觉实验仪器。用于测定痛觉感受性。可分为机械测痛、辐射热测痛、钾离子透入测痛和电刺激测痛等类型。当有关刺激作用于人的皮肤时,人会对不同强度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可测量、研究人的痛觉阈限、痛觉...

测心术(mind reading)

心灵学研究的主题。类似心电感应。能知人心理的超常能力。从科学心理学角度看,根据人的外显行为线索如表情、态度等,可对人的心理做假设性推测。

测验(test)

指在控制的情境下,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化的程序测量一行为样本,并与一定的标准相比较。以度量其智力、人格、能力倾向、学业成就等的过程。 刊名。1932年创刊,中国测验学会主办。该刊宗旨是,研究...

测验编制(test construction)

编制测验的过程。依测验性质不同而异。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测验目的;(2)制定编题计划;(3)编辑题目;(4)试测、分析和筛选题目;(5)将题目组合成测验;(6)将测验的使用过程标准化...

测验标准化(standardiztion of test)

为减少误差而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影响的过程。详见“标准化”。

测验长度(test length)

测验项目的多少,尤指标准化测验中客观题的数目。测验过长会引起疲劳,过短则会增加猜测成分,降低测验信度。

测验动机(test motivation)

被试参加测验的内部心理动力因素。如期望等。会影响被试的作答态度、注意力、持久性、反应速度等各方面表现,影响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法(test method)

运用问卷或量表等工具施测于一个或一组被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详见“测验”。

测验分数(test score)

亦称“测验数据”、“实得分数”、“原始分数”。被试或受测者在测验项目上得到的分数。被测事物特征的量化数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需认真检查、核实,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特征和规律。具有以下特...

测验公平性(fairness of test)

测验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的被试是否公平。在能力测验中,这个问题比较常见。由此产生的非言语测验和文化公平测验试图避免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的影响。但公平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

测验焦虑(test anxiety)

一译“考试焦虑”。被试面临测验或考试而产生的担心测验失败或渴望得到更好分数的紧张、不安、忧虑、期望、心痛、出汗等身心变化和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曼德勒和S. B. 萨拉森研究发现,过去因考试...

测验经验(experience of test)

受测者在多次测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包括有关测验的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及观念,但不包括对未来的预期或想象。具有测验经验的受测者比初次接受测验者通常表现得更加自信和出色,尤其在学能测验与智力测验中...

测验卷(test blank)

一译“测验题本”。印有测验题目的试卷。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1)指导语,即注意事项,说明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如何作答;(2)例题,通常每种类型的试题均有1道~2道例题,让被试练习如何作答;(3)测验...

测验论战

关于智力测验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争论。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心理学各种流派的传人,心理测验的理论和技术也相继被引进到国内来,并开始在学校中进行实际应用,如当时在上海一些小学开展的智力测量,...

测验难度(difficulty of test)

测验的度量指标。测验的难易程度。一般以测验的通过率表示,由组成测验的项目难度决定。对整个测验难度的综合性检验,可由分数的分布提供,一般测验多为常态分布,但选拔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可根据实际需要而...

测验年龄(test age)

受测者在以年龄为单位的发展量表上所得分数对应的年龄。通常以心理年龄(几岁几个月)表示。表示受测者的能力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于一般儿童在某种年龄上具备的能力或心理发展水平,未必与受试者的实际年龄相等...

测验剖析图(test profile)

测验分数的一种呈现方式。根据一套测验中几个分测验的分数绘制的图表。从中可一眼看出一个人在各种测验上的整体表现,指出分数的相对位置。绘制时需遵守以下规则:(1)所用资料必须来自同一常模团体;(2)...

测验手册(handbook of test)

有关测验的说明书。旨在使测验能合理地实施与应用。一般应详尽而明确地说明:(1)测验的目的和功用;(2)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及选择题目的根据;(3)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4)测验的标准答...

测验题(test item)

一译“测验项目”。构成一个测验的试题或项目。可以是测验中的单个题目,也可以是测量同一内容或同一特质的题目组合。根据不同的需要具有多种类型。其中言语型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改错题...

测验题本(test blank)

即“测验卷”。

测验通(test-wise)

一译“测验油子”。因多次接受同一类型的测验而熟悉该类测验的受测者。他们熟知施测方式,并从中总结出如何应付测验,精于测验题的各种答题技巧。为达到某种目的或从测验中获取预期的结果,他们将有意向着令人...

测验项目(test item)

 即“测验题”。

测验油子(test-wise)

即“测验通”。

测验组合(test battery)

即“成套测验”。

测隐探心

指探测了解敌军内隐的心理秘密。唐李筌的军事心理用语。《太白阴经·智有探心》:“情变于内者形变于外者,常以所见而观其所隐,所谓测隐探心之数也。”为深入了解敌人的真实意图,必须通过察颜观色,认真分析...

策动心理学(hormic psychology)

见“目的心理学”。

策略干预(strategic intervention)

即“策略家庭疗法”。

策略家庭疗法(strategic family therapy)

亦称“策略干预”。D. D. 杰克逊和J. 哈利首先采用并加以发展的家庭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心理治疗过程犹如在患者和治疗者之间进行的一场权力争斗,问题的关键是谁控制谁。在家庭系统中,患者往往是控...

策略假设(strategic hypothesis)

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理论假说。信息加工成分的组织和选择存在差异。儿童这种潜在的量的差异反映了认知策略的质的差异。类似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元认知理论。参见“信息加工速度发展元认知理论”。

策略限制法(strategy restriction method)

认知心理学研究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方法。琦用来区分年龄和加工策略对信息加工速度影响而设计。通过实验材料和呈现时间的控制来限制成人加工策略的使用,以比较儿童与成人之间加工速度差异。基本假设是,若加工...

策略选择论(strategy choice theory)

新皮亚杰学派理论的一种。美国匹兹堡卡内基麦隆大学的西格勒提出。早期观点认为:(1)儿童的知识受规则支配。其中有些规则的应用性较强,应用面较宽,可使儿童在推理中得到重要的利用,规则的编码对儿童新知...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美国心理学家A. M. 柯林斯和奎连提出的语义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些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网络系统(见图)。图中圆点表示结点...

层次友谊模型(hierarchical friendship model)

评价友谊关系的一种基本框架。布库斯基和霍查1989年提出。该模型在评价友谊关系时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判断两个个体间是否存在双向选择的积极情感关系——友谊;第二层次,友谊的范围,即拥有的相互认可...

层次组织理论(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即“编码动摇理论”。

差别价格阈限(differential price threshold)

商品的两种价格差别达到能使消费者知觉的程度。与“绝对价格阈限”相对。

差别能力倾向测验(Differential Aptitude Test, DAT)

一译“区分能力倾向测验”。多重能力倾向测验的一种。用多种性质不同的测验测量能力的不同方面,以考察被试能力结构的轮廓。旨在为教育和职业指导提供依据。整套测验的各分测验之间相关应尽可能低,以便能独立...

差别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一译“分化性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强化方式之一。指根据强化原理,在个体多种反应倾向中选择一种目标反应予以强化,使该反应与强化物建立联系,提高其发生概率的实验程序。在以斯金纳为首的操作条件反射心...

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

亦称“对比阈限”、“最小可觉差”。感受性特征指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其值等于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的平均数。在测定差别阈限时,当有50%的次数感觉为大于标准刺激的刺激...

差别阈限法(method of differential threshold)

心理量表制作方法。用差别阈限为心理测量单位制作等距量表。根据韦伯定律,差别阈限等于标准刺激的强度乘上一个固定的分数。为使主观上的感觉增量(即最小可觉差)等距,当标准刺激强度增加时,比较刺激的物理...

差异孤独感量表(Differential Loneliness Scale, DLS)

评鉴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及人际关系缺陷的工具。加拿大学者N. 施米特和塞梅1983年编制。将孤独感定义为个体感觉到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量表从四方面测量人际关系的质与量:(...

差异量数(measure of variability)

即“变异量数”。

差异心理学(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及其成因。其中,个体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智力、特殊才能及人格上的差异;群体差异主要包括不同性别、种族、文化或职业的群体之间的差异。该学科起源于对个体差异的...

差音(difference tone)

声学现象。与“合音”相对。两个振幅相近、频率不同的声音施加于一系统上时产生的一组频率分别为H(较高频率)、L(较低频率)、H-L、2L-H、3L-H等等的声音。差音与合音都与两原纯音的频率有关,...

插图效应(iconograph effect)

在书、刊、教材中插附图画产生的直观效果。各类书刊,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教材中,附有许多插图,包括图画、示意图、模拟图、照相、图表等。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符合直观性原则,可引起读者兴趣,从而...

查波罗塞茨

查波罗塞茨(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Запорожец,1905—1981) 苏联心理学家。生于基辅。1930年毕业于第二莫斯科大学教育系。1931年在哈尔科夫从事教学和...

禅(Zen)

梵文 Dhyāna 音译“禅那”的缩略。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中国习惯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20世纪以来,西方许多学者...

禅宗图文法(Zen telegram)

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自由画图与少量语词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情感。具体操作为,患者闭上双眼,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些记号或图案;然后睁开眼睛看这些图案,并把脑子里的想法写下来。其长处是能使患者解除自我...

产后精神病(puerperium psychosis)

精神病的一种。发生于产后期,即从胎儿出生至子宫复旧这段时期。表现为抑郁状态和精神分裂症样状态,少数可表现为躁狂状态。内分泌变化可能是发病的诱因,经治疗能缓解,预后较好。

产品饱和期(product saturation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之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处于市场饱和的时期。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消费者需求的饱和和一定时期内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的饱和。饱和产品的主要特点:市场竞争比前一阶段(成熟期)激烈,销售...

产品成长期(product growth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之一。产品初步站稳脚跟并逐步拓展市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市场竞争开始出现,销售量和利润逐步增加,生产与推销成本不断下降,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也有...

产品成熟期(product maturity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之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处于全面成熟的时期。其主要特点:产品定型,工艺成熟;产量和销量明显增加,企业利润达到高峰;同类竞争产品在市场上不断出现,价格趋于一致,市场竞争激烈。此时企业...

产品导入期(product lead-into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之一。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进入该时期的产品,生产工艺尚不成熟,技术尚不完善,设计有待改进,因而质量和性能尚不稳定。但市场竞争者少,产品具有创新和改良的特点,因而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

产品定位策略(product positioning strategy)

企业根据消费者对其产品属性的重视程度,给产品确定一定市场地位的策略。产品策略在目标市场选择中的具体应用。基本有两种:(1)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对比,显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2)与自己已有的系列产品...

产品功能尺寸(functional dimensions of product)

一译“产品功能尺度”。为使产品在尺寸上适合使用者的需要,在相应的人体尺寸上加上为确保实现产品的某一功能所需的尺寸修正量。修正量一般分为功能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两种。前者是为保证实现产品的某项功能所...

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

亦称“产品导向”。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是与生产观念同时出现、同时流行、同时消失的古老营销观念之一。也是一种“以产定销”的观念,表现为重产品生产轻产品销售、重产品质量轻顾客需求。中国的“酒香不...

产品检测(product testing)

对即将应市产品是否会受消费者欢迎进行的预测。这种预测从生产者来说是产品设计方面的问题,从消费者来说多数是爱好倾向问题。哈里斯1964年在《广告研究期刊》上发表了《预估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反应》一文...

产品命名心理策略(psychological strategy of product naming)

亦称“商品命名心理策略”。给商品命名的心理手段。主要有:(1)因物命名,即根据产品本身的性能和用途命名。如感冒灵、缝纫机、去污粉、热水器、减肥茶、打字机等。此法的心理意义在于:突出产品的性能和用...

产品群定价(product group pricing)

定价策略的一种。营销者为促进销售而采取将有连带关系的产品组成一个群体一并销售。如饭店不单独出租客房,而是将客房与膳食、娱乐等合并在一起收费。其心理作用在于:若运用得好,可使消费者感到方便、省时、...

产品设计心理策略(psychological strategy of product design)

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新产品的方法。主要有: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产品的造型设计;根据消费者的享受需要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根据消费者的个性特点进行产品象征意义的设计;根据消费者的赶时髦心理不断创新...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

亦称“商品生命周期”。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更新换代和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过程。是产品或商品在市场运动中的经济寿命,也即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影响市场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商品由盛转衰的...

产品衰退期(product decline stage)

亦称“产品衰落期”。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之一。产品在经济上处于老化在市场上面临被淘汰的时期。该叫期的特点:某些竞争产品已退出市场,市场范围缩小,销售量由缓慢下降变为急剧下降,生产企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

产品外观(product appearance)

产品的外在造型、图案、颜色、结构、大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产品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计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审美观念等,做到因地而异,符合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又与产...

产品线定价(product line pricing)

定价策略的一种。利用顾客对产品线系列产品价格的理解来定价。所谓产品线,指互相关联或相似的一组产品,即产品大类。如服装商店可将男衬衣分为三个档次,分别定价为150元、100元、60元,顾客自然就会...

产品意象(product image)

消费者对产品及其特性的知觉意象。其形成过程:经营者给产品定位,突出产品的特定功能,使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从而被消费者察觉。产品的不良意象可能是早期产品的缺点所致,也可能是人们抵制产品更新造...

产品主观评价方法(method of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product)

评比产品质量高低、决定产品名次而采用的心理学方法。具体程序是,先制定一张顺序量表,然后根据人的心理尺度来评定产品。一旦人们通过主观评价定出了心理尺度后,就用数字系统的连续特征来加以排列和表示,如...

产伤(birth injury)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根据其发生原因,分为非机械性产伤与机械性产伤两类。前者指胎儿期由遗传和环境原因造成的病理性损伤,使母体无法在分娩过程中向胎儿充足地供氧。后者指胎儿在产道中受严重压迫造...

产生式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

一种解释思维规律的观点。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结构知觉基础上提出。该观点强调整体观念在问题解决和思维中的作用。他认为,问题的细节方面只应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问题向各...

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

认知心理学程序表征系统的一种。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一作业而按一定层次联结组成的认知规则系统。由全局数据库、产生式规则和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每一产生式规则由条件(即当前的状态或情境)和行动两部分...

忏悔(confesslon)

宗教名词。向他人表露自己的过错,寻求容忍、宽恕。 分析心理治疗技术。患者将沉重的精神包袱,如隐私、家丑、罪恶、内疚等倾诉出来,从而达到脱罪祈福的目的。

颤音技术(warble technique)

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测定声音音高及响度差别阈限。实验者利用音频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音高和响度的纯音,然后用较小的时问间隔分隔相继交错呈现的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使之成为连续的、在频率或强度上具有每秒...

长壁法(longwall method)

亦称“长壁采煤法”。相对于短壁采煤法的一种概念。传统的采煤是几个人为一组集中在一起操作。为避免危险,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团结战斗,形成了很强的团体意识。技术革新使得机械化的长壁采煤法代替了手工操作...

长度错觉(length illusion)

视错觉的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原本等长的线段看起来长度不同的现象。包括横竖错觉、缪勒一莱尔错觉、庞邹错觉等。

长度和面积估计器(length and area estimation apparatus)

视知觉实验仪器。其原型是高尔顿横木。用于测定线段长度的阈限及面积估计。该仪器分左右两半,各有一条水平线段分别被两个能左右活动的封套遮住。将封套左右移动,即可调整露出的线段的长短,由仪器背面的刻度...

长度守恒(length conservation)

守恒形式的一种。儿童对长度达到内化的可逆性认识能力。实验表明,约8岁以后的儿童才具有。实验程序:向被试儿童呈现两根等长的小棒A和B,将小棒并行排列两头对齐。当儿童确认两根小棒一样长后,将小棒B向...

长镜头理论(theory of full-length shot)

亦称“段落镜头理论”。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指主张对一个场景或一场戏进行一个较长的、连续的拍摄,从而真实、完整地表现客观世界的思想。他认为,电影的本性就是客观世界的复原,应摒弃戏剧式的按因果关...

长期交往(long-term intercourse)

持续时间较长的交往。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交往。与“短期交往”相对。受共同活动任务的复杂性制约,其内容与形式都较短期交往多样化。对交往成员的心理过程影响深刻,体现了相互沟通、相互...

长期应激(chronic stress)

一译“慢性应激”。应激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引起应激的事件持续时间也较长。格林1990年提出应激过程分三个方面:(1)必须有外部事件,如洪水、入狱、亲人亡故等;(2)个人知觉并评估该事件;(3)...

长期运动目标(long-term goal of sports)

运动员设置的半年、一年甚至若干年内训练和比赛要达到的某一特定的行为目标。目标设置时间维度上的特征。与长远运动动机、运动成绩及人格培养有重要关系。

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条件刺激(一般为短串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效应明显增强的现象。可持续数天、数周。自从1973年有人发现这种单突触诱发反应的长时程易化现象以来,有关LTP的特征、形成机理以及与动物学习行为的相关性...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亦称“永久记忆”。有巨大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的记忆系统。存储着关于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一切知识,为所有认知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开创记忆研究以后近一个世纪内,它一直被看作是唯一的记忆系统。20...

长时拥挤(long-term crowding)

持续时间很长的高密度状态。如很多人长期居住在狭小的空间内。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它能引起一些疾病和情绪紧张,与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有关。监狱和大学宿舍是两个最突出的例子。...

长线迂回(long-circuiting)

R. B. 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对能(erg)的驱力的间接满足。能的愿望很少直接得到满足,个体常通过发展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活动间接满足各种基本需要。如个体发展各种技能可能是为了获得某一职位,顺...

长刑犯心理(mind of long-term convict)

在中国,指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以上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悲观心理。在长刑罪犯中普遍存在,认为获释、前途等都很渺茫,对人生不抱希望。青年长刑犯认为,自己的大半生将在监狱中度...

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

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桑代克19世纪末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认为,动物都是经过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的。他设计了一种问题箱,将一只猫关在其中。它若用爪去挠门闩而使门打开,得以逃出,便能得到食物,今后被关时...

尝试错误说(trial-and-error theory)

一译“试误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建构的一种学习理论。1896年他在其博士论文《动物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提出。他将饿猫放进实验笼内,笼外放置猫看得见的鱼,猫欲出来吃鱼,起先乱动、乱抓...

常规决策理论(normative decision theory)

关于程序性决策或结构良好决策的理论。主要应用于比较稳定的状况。该理论认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类以相同和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决策问题,这类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内部与外部的有关因素已基本上...

常模(norm)

参照标准的一种。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大的样本(即标准化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根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

常模表(norm table)

呈现常模的表格。由原始分数表、相对应的导出分数和对常模团体的具体描述三个要素组成。复杂的通常要包括几个分测验或几种常模团体的原始分与导出分数的对应关系。利用它,测验的使用者可将原始分数转换成导出...

常模参照测验(norm-referenced test)

依据常模解释个人测验分数的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相对。目的在于测查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不关心个体具有的真正能力和水平。测验项目要求具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如智力测验...

常模参照分数(norm-referenced score)

导出分数的一种。把受测者的成绩与由具有某种特质的个体组成的团体作比较,根据个体在其中的相对等级报告出的成绩或分数。主要有以下几种:(1)发展量表,如心理年龄、年龄当量、发展顺序量表;(2)商数,...

常模参照计分法(norm-referenced grading)

教学上一种学生成绩计分方式。与“标准参照计分法”相对。依据预先制定的常模,把总体划分为不同等级,并在评定个体的测验结果时,以不同的等级表示。以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适用于个体差异较大的团体。其评定...

常模参照学绩测验(norm-referenced achievement test)

一种用常模作为个人学绩测验分数参照标准的测验。将受测者的成绩与由具备某类能力结构的个体组成的常模团体的分数作比较,根据该受测者在所比较的团体内的相对等级来确定其成绩。常模团体的取样需有代表性,并...

常模分数(normative score)

依据常模把原始分数转换为具有明确意义的导出分数。常见的有智力年龄、年级当量、百分等级、十分位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比率智商、离差智商等。

常模曲线(norm line)

以年龄或年级为横坐标,常模分数为纵坐标建立的曲线。通过它可看出测验测查的特质随年龄(或年级)变化的趋势和与各年龄(或年级)相对应的常模团体平均分。测验测量的特质可以是身高、智力、情绪稳定性、态度...

常模团体(norm group)

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群体或该群体的样本。通常包括同样年龄或教育水平的被试。其分数分布是解释测验分数的基础。确定和选择常模团体,一要确定目标总体,明确认识目标总体的特性,如性别、年龄、专业...

常染色体(autosome)

除XY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人类有22对。

常识测验(information test)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一种。用于测量被试的知识广度、一般学习能力、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和对日常事物的认识能力,评价被试的文化背景。题目涉及广泛的文化和生活常识,避免特殊或专业性较强的知识。

常识效度(common sense validity)

依据常识评价测验效果获得的效度。详“表面效度”。

常识心理学(commonsense psychology)

常人拥有的心理常识,普通人对自身的心理、他人的心理及二者间相互关联的朴素的理解。来自常人的心理生活经验,并通过日常交往得以传递和流行。提供有关人的心理行为的观念,成为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

常态儿童(normal children)

身心发展与年龄增长基本一致的儿童。与“偏常儿童”相对。心理发展通常以智力为指标,身体生长发育一般以身高和体重为指标。从常态分布曲线看,智力、身高和体重分别在同龄儿童平均数的正负两个标准差之间者属...

常态化标准分数(normalized standard score)

原始分数不呈正态分布时,迫使它呈正态分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具体做法:以原始分数的累积比率为正态分布上的面积,通过查正态分布表,寻得相应的标准分数。

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t style)

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方式。与“场依存型”相对。详见“场依存型”。

场论(field theory)

格式塔心理学派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解释心理与行为动力关系的理论。考夫卡认为,个体的行为发生于一定环境之中,而并非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受其行为环境的调节,行为环境即产生行为反应时个...

场心理学(field psychology)

即“拓扑心理学”。

场依存型(field-dependent style)

指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内部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与“场独立型”相对。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等人在知觉研究中发现。可用棒框测验、镶嵌图形测验、倾斜小屋一倾斜椅子测验来鉴别。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者...

畅销品(best seller)

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卖得快的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创新性,即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或为满足消费者某种新需求而发明的,往往会引起社会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的重要变化;(2)革新性,...

超Y理论(super theory Y)

基于“复杂人”假设的一种权变管理理论。美国心理学家J. J. 莫尔斯、洛施根据对两个工厂和两个研究所的对比研究于1970年提出。其基本观点:(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但主要是想获...

超病理状态(metapathology)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个体体验到的一种无形的不适感。表现为个体感到孤独、失助、消沉、绝望,无法摆脱苦恼。由超越需要的满足受挫所致。参见“超越需要”。

超补偿(overcompensation)

即“过度补偿”。

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us)

非自然存在(如人工)的能有效释放动物特定行为的刺激。如有一种蝴蝶,类似树干一样的褐色,求偶时雄蝶追逐雌蝶。用人工雌蝶做的实验表明,雌蝶的颜色、大小和形状对雄蝶行为都没有多大影响,但雌蝶与雄蝶的距...

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

即“天才儿童”。

超常发挥(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主体运动能力与智力超越正常水平的表现。在体育运动中,指运动员的身、心、技术水平超过常人,创造运动纪录。在智能活动中,指人的认知速度快,层次深,有新的创造。运动超常发挥取决于以下因素:(1)最佳心...

超常目标(superordinate goal)

冲突中必须依赖冲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可供冲突各方具有共同命运,相互依赖,减少群际偏见,缓解矛盾,谢里夫等在罗伯洞穴现场实验中证明:在超常目标情景中,群体间改善了信息沟通,加快了各方的社...

超常相(supernormal phase)

可兴奋的组织(神经元和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兴奋后,其兴奋性得到提高的一个时相。即超常期对应的时相。当神经元和肌肉细胞受到刺激后,其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四个时期。...

超常性(over constancy)

见“恒常性指数”。

超车视距(passing sight distance)

在两车道对向行车的情况下安全超越前面车辆时必需的视距。分全超车视距(安全超车视距)和最小超车视距。全超车视距是指超越车辆开始超车加速时在原车道的位置与对向车的距离;最小超车视距是指超越车辆通过超...

超低空飞行(super-low-altitude flight)

离地面高度低于100米的飞行。参见“低空大速度飞行”。

超动机(metamotivation)

即“成长动机”。

超负荷(overload)

工作负荷超过人体正常承受能力的现象。可分为生理超负荷和心理超负荷两类。前者指以肌肉劳动为主的作业情境,后者指以认知、情绪负荷为主的作业情境。随着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采用,生理...

超负荷理论(overload theory)

说明环境刺激过多具有消极作用的理论。环境心理学家S. 科恩1978年提出。主要内容:(1)人在有限时间中加工刺激信息的能力有限;(2)当环境刺激太多、超出人的注意和加工能力时,一般的做法是忽略与...

超复杂细胞1型(hypercomplex type-1)

一种视觉皮质细胞。两端具有明显的抑制区,即引起它们最佳反应的线条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度。若线条的长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它们的反应就减弱。

超复杂细胞2型(hypercomplex type-2)

一种视觉皮质细胞。它对构成某种特定角度的两条线条的刺激能产生强烈反应。

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

心灵学研究范畴。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心灵学者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心电感应或传心术,即两人在远距离下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2)灵感,即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对...

超高空飞行(super-high-altitude flight)

航空器在15000米以上的空中飞行。参见“高空飞行”。

超个人模型(transpersonal model)

见“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亦称“超现实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禾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兴起的心理学流派。号称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主要创建者马斯洛、萨蒂奇、S. 格罗夫等。适应西方社会人的超级精神活动需要的产物,西方科学(...

超级市场(supermaket)

亦称“自选商店”。英语“大型的自助式贩卖综合市场”的简称。实行敞开式售货,由顾客自我服务的零售商店。出售的都是有合理包装的规格化商品,在包装上标有品名、重量、售价、厂牌、出厂日期等,商品按品种系...

超级有机体(superorganism)

对蜜蜂、蚂蚁和白蚁等社会性昆虫群体的比喻。首见于惠勒尔对蚁群的描述。群体成员有严格的分工和协作,形态和生理也不同。各个体担当不同角色,很像一个有机体的各种器官。个体离开群体不能单独生活,但每个成...

超极化(hyperpolartization)

神经细胞膜的一种生理状态。膜内电位低于-70毫伏,达到-80毫伏,甚至-90毫伏。其过程可使神经元处于暂时的抑制状态。表现为后超极化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后超极化电位只有在较...

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

病态人格的一种特征。为某种强烈情绪所加强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那种观念。一般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不过由于情绪影响强烈,便对此事实做出了超常的评价,并坚持此观念,以致影响行为。这种观念往往与切身利...

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即“超验沉思”。

超觉冥思(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即“超验沉思”。

超量补偿(exceeding compensation)

亦称“超量恢复”。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能量恢复过程的阶段之一。在此阶段,机体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仅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先水平。待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其程度和出现的早...

超量恢复

即“超量补偿”。

超前反应(переходящее впередотражение)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阿诺兴机能系统理论术语。指超过外界现象的进程,事先准备作出反应以适应顺序事件链条中即将来临的反应环节。由巴甫洛夫学说中条件反射的信号意义引申而来。信号意义指条件反射中当前外界的某...

超前性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

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指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这些环境反过来进一步塑造个体的人格。如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常选择与伙伴们一起打架闹事的地方而不会独自呆在家里,这一环境反过来又强化...

超然沉思(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即“超验沉思”。

超速行驶(overspeed driving)

超过一定道路环境允许速度的驾驶行为。交通法规对在不同环境中驾驶有一定的速度限制。如市区15公里/小时,郊区或高速公路为60公里/小时。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驾驶员决策的复杂性不同。道路环境越差,驾...

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而来。其内容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来自父母及其代理者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幼儿发展期中父母的管教和社会化的结果。其基本功能:(1)...

超现实存在(being-beyond-the-world)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指个体超越现实世界和时空限制,达到心理自由的主观存在。他认为,人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但有超越现实世界限制的可能和责任。人与其他动物不同,除受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本能的...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其影响最为深远。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

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

即“心灵学”。

超验沉思(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一译“超觉静坐”、“超觉冥思”、“超然沉思”。印度瑜伽术术语。练习静坐时达到的一种心无旁骛的沉静境界。被认为是一种能使人增加能量,降低应激水平,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锻炼方法。从生理变化上看,与醒觉...

超意识(superconsciousness)

阿瑟朱利提出的心理综合理论术语。个体从中接受较高级的直觉和抱负,形成艺术的、哲学的、科学的、道德的动力,并产生人道主义、英勇行动的欲望的精神领域。它伴随着意识和潜意识而存在,是较高级的情感(如利...

超因素(superfactor)

艾森克人格理论术语。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顶层。由统计上彼此相关的许多基本因素组成的一组特质或人格类型。有三种:外倾-内倾、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机能。每个超因素都可看成是一个人格维度。...

超音速飞行(supersonic flight)

飞行器以1.2马赫数~5.0马赫数的速度在大气中的飞行。此时飞行员对舱外观察的空中盲距增大,以致常来不及看清或回避迎面飞来的物体。如当飞机作M=3的飞行时,0.1秒飞过的距离为100米,1秒为1...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Beyond IQ: A Triar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R. J. 斯腾伯格著。在超越传统智力观及进一步完善作者此前提出的成分理论的基础上,从信息加工角度提出一个全新的整合的三元理论,以解释人类智力: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

超越的需要(need for transcendence)

弗洛姆提出的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指个人期望超越其生物状态,摆脱生存的被动性和偶然性的需要。他认为,人与一般生物一样,都是身不由己地被抛入和抛出世界,但只有人意识到这点,因不甘而产生超越生物的被动...

超越机能(transcendent function)

一译“超越功能”。分析心理学术语。对潜意识和意识起沟通作用的精神冲力(thrust)的一种功能。荣格认为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的系统,由精神冲力激发和指引,这种冲力表现在使两个系统...

超越性人格(transpersonality)

社会行为的分析指标。其行为稳定地出现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且其出现并不依赖任何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超越需要(metaneed)

一译“超需要”。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个体指向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有:真、善、美、统一性、超越二分法、独立性、生机蓬勃、独特性、完善、必然性、完成、公正、秩序、纯真、丰富、不费力、欢乐、自我满足、...

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著。美国矮脚鸡出版公司1971年出版。作者毕生对行为科学的总结。他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抨击传统人文研究取向,包括受其影响的深层心理学研究运动的弊端,认为人作为环境的产物,不...

巢穴卫生(nest hygiene)

清理巢穴的行为。在雏鸟孵化之后要逗留巢中一段时间的鸣鸟身上特别明显。一般发生在一只亲鸟在场并喂食之后。只要雏鸟的粪便一出现,亲鸟便把它装入一个囊中,带着它飞走扔至巢外。许多雏鸟肛门周围有显眼的白...

巢域(home range)

一个动物居住的区域。不管是否作为领地受到保护,是否也是别的动物的居住区域。通常不包括迁徙或分散时路过的区域。其大小可因性别、年龄或繁育条件而变化。如雄树家雀的巢域,进入筑巢周期前最小,到孵卵期时...

巢元方

隋大业中任太医博士。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提出“逐月养胎”与“变蒸”学说。认为小儿在出生后两周岁内,每隔一定时间,有一次变蒸过程。即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其血脉,长其骨骸。每一次变蒸结束,辄觉...

巢址选择(nest site selection)

动物选择适合自己生活的特定栖息地的行为。一般来说,动物偏好的地方,能觅到丰富的食物,也就能成功繁殖后代。与动物的许多行为有密切关系。其特种形式是迁徙。迁徙代价很高,但若繁殖时能找到食源丰富和安全...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 俄国文艺评论家、美学家、作家。毕业于彼得堡大学。1855—1862年领导《现代人》杂志。主...

车内环境(vehicle microclimate)

汽车内影响人体感觉的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水平、噪声等。主要要求是不受自然恶劣环境气候的影响,将车内微气候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减少或避免自然气候对人体的直接影响,使人们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中保...

车文博

车文博(1931—2024) 中国心理学家。吉林扶余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长期任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专长理论心理学和西方...

尘肺(pneumoconiosis)

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生产性粉尘,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职业病。生产性粉尘指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采矿、矿石粉碎、水泥生产、煤炭运输、皮毛加工等许多生产过程都能产生生产性...

沉静型营业行为(business behavior of quiet type)

营业员营业行为类型的一种。这种类型的营业员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反应缓慢,不爱交际;接待顾客时沉默寡言,情感不外露,往往只用简单的动作去回答顾客的提问或请求,极少主动推荐介绍商品和解答顾客的疑问。...

沉默(silence)

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与来访者的谈话出现暂时性停顿的现象。不同情况下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具有不同的作用。在精神分析中,有时表示来访者的阻抗;有时又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显示束访者在自由联想,或对过去和...

沉默环境(silent surroundings)

指有人在公共场所受到犯罪侵害,人群中无人挺身而出制止犯罪以救助被害人的环境氛围。其形成原因涉及人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亦与人们能否识别事件的性质。是否有勇气有关,还受责任分散心理的影响,即大家都...

沉默制(silent system)

即“奥本制度”。

沉实型购买行为(cool-and-practical-headed purchasing behavior)

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此类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神经过程平静、灵活性低,反应较缓慢而沉着,环境变化刺激对其影响不大;兴奋过程呈均衡的抑制,不为无谓的动因而分心。其表现:在购...

沉实型消费者(consumer of cool-and-practical type)

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参见“沉实型购买行为”。

陈淳

陈淳(1159—1223) 南宋思想家。字安卿。龙溪(今属福建)人。学者称北溪先生,朱熹的学生。其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北溪字义》。关于“性”,从朱熹的天理命性四元一体的命题出发,认为性源于理,...

陈大齐

陈大齐(1886—1983) 中国心理学家。字百年。浙江海盐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后入帝国大学哲学门攻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1912年归国,先后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法...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心理学家。浙江上虞人。191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后赴美国留学,1919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抗...

陈立

陈立(1902一2004) 中国心理学家。湖南平江人。1928年于上海沪江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33年于英国伦敦大学获理科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工业研究所、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

陈亮

陈亮(1143—1194) 南宋思想家。字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因世居城外龙窟村,人称龙川先生。年轻时力主抗金,反对投降。晚年在家设塾,讲学著述。五十岁时考进士第一,未至官而卒。所学甚...

陈梦雷

陈梦雷(?—1741) 清医学家。字则霞,一字省斋。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共520卷,约950万字,辑录自《内经》至清初一百余种医学文献,汇编了郁、不寐等许多心理疾病,介绍多种治...

陈千科

陈千科(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Зи́нченко,1903—1969) 一译“津琴科”。苏联心理学家。生于苏联古拉耶夫斯基-伏尔加格勒。1921年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先后任小学教师和教...

陈确

陈确(1604—1677) 明清之际思想家。原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始受业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讲学,一生未仕。反对宋儒的性二元论认为脱离具体的人而从虚幻的天来考察人...

陈士铎

清医学家。字正公,又字敬之,别号朱华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重视心因致病,如对花癫等疾病病因的看法,认为“妇人忽然癫痫,见男子则抱住不肯放。此乃思慕男子不可得,忽然病如暴风疾雨,罔识羞耻,见男...

陈述性表征(declarative representation)

比较心理学术语。对动物条件反应形成的两种对立解释中的一种。认为在经典条件作用下,动物建立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联系,而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系。经过多次结合,条件刺激引发了动物原来由非条件...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个体对学习情景和过程的记忆。与“程序性记忆”相对。参见“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一译“描述性知识”,亦称“事实性知识”。作为事实回忆之基础的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对。包括各种事实,提供有关认知对象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的静态信息。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

陈述性组织者(expository organizer)

一种先行组织者的类型。当学习者对新知识完全陌生时,用以沟通新旧材料。在抽象性、概括性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

陈修园

陈修园(1753—1823) 清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号慎修。福建长乐人。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声名甚好,遇水灾、大疫,亲自施方药救民众。晚年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重视整体...

陈盲

陈盲(1131—1189) 南宋医学家。字无择。青田(今属浙江)人。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把复杂的病因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指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发...

陈永明

陈永明(1934—)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黎里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2001年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理...

陈元晖

陈元晖(1913—1995) 中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福建福清人。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中央大学心理系。1940年在延安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研究员。1946年后任东北大学...

衬托(setting off)

艺术创作手法。以一些有关的事物(包括人、事、景、物)为陪衬,以突出主要表现对象,使其特点鲜明、突出。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此法,其心理学依据并不完全相同。美术、音乐主要以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相互关系为...

称名量表(nominal scale)

即“类别量表”。

成对比较(paired comparison)

一译“匹对比较”。控制额外变量的实验方法。在比较两种实验处理的效应时,为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采用匹配被试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目的在于保证两组被试特点的同质性。如:选择几对双生...

成分结构语法(constituent structure grammar)

即“短语结构语法”。

成分矩阵(component matrix)

矩阵的一种。由主成分法得到的因素负荷矩阵。

成功家庭(successful family)

家庭类型的一种。稳定性、凝聚力强,生活幸福、美满,每个成员发展良好,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家庭。美国心理学家J. M. 刘易斯、斯提奈特和卡兰等人调查发现,这类家庭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1)家庭中充满...

成功恐惧(fear of success)

个体在获得预期的结果后,因害怕负面影响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或某种特定动机(怕成功的动机)。主要表现为担心成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如招致妒忌者的挑剔、围攻,使自己在同伴中孤立,担心不能再次成...

成功体验(successful experience)

个体在成功完成某种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其强度大小决定于个体在活动中取得的效果和其志向水平的高低。成功体验可增强个体的自信心,提高活动的志向水平,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

成婚礼物(nuptial gift)

动物交配之前或交配期间雄性送给雌性的食物。参见“求婚供食”。

成就(achievement)

指个人通过学习训练获得的知识、学识和技能的程度与水平,或指个人或团体通过努力而成功达到追求的某种目标。这种知识和学识的获得、技能的发挥、目标的达成,使个体产生一种成就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

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

能力测验的一种。对经过教育或训练后获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定,以认定学习、训练的成效。以训练内容为测验题目,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测验题目的内容越具有代表性,测验的效度就会越高...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指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高者具有如下行动特征:(1)对适当难度的工作具有挑战欲,全力以赴地欲求成功;(2)想要知道自己活动的结果;(3...

成就动机发展(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个体成就动机的发展成熟过程及其规律。凡洛夫在其自律性标准和社会比较标准理论中将成就动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自律性成就动机阶段。主要表现在学龄前儿童身上。(2)社会比较的成就动机阶段。在这一...

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

测量个体成就需要的工具。根据不同理论的方法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基于投射方法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TAT)是最早从客观角度测量个体成就需要的量表。早期它主要测量个体的需要、动机和性...

成就动机训练(training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心理训练的一种。旨在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成就动机。著名的有D. C. 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训练计划和维纳的成就动机的自我归因训练。最早由D. C. 麦克里兰对企业家进行了训练,其结果证实人的成就动机是...

成就离差分数(deviation score of achievement)

用全国的标准水平去衡量,并以数量的形式表现学生个人成绩全国标准成绩之间差距的标准分数。首先根据标准成就测验求出个体的原始分数,然后根据全国标准水平把原始分数转化成表现个体成就水平的测验量表分数,...

成就取向(achievement-directed orientation)

人对追求更大成就的行为倾向性。任何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行为表现都带有某种倾向性,并受某种目的和价值观支配。若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指向于获得更大成就,则认为此人具有成就取向。它与成就动机是分不...

成就商数(achievement quotient,AQ)

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的指标。实际得到的成就与期望达到的成就之比。一般,实际成就可通过教育成就测验获得,期望成就可用心理年龄或智力商数估计。计算公式:\(AQ = \frac{EQ(教育商数)}{LQ...

成就社会(achieving society)

发达工业社会的一种模式。在该社会中,个体的工作成就决定其在工作组织中的地位,并在该社会确定的生活满意中居于对生活满意的一端。反对把特权作为收入分配、声望获得等的原则。源于人人平等的理论,但作为一...

成就压力(achievement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具体压力。个体面临他人取得成绩的环境时产生的压力。

成年初期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 in early adulthood)

18岁~35岁的个体发展有待解决的诸多新问题。如择偶、组建家庭、抚育子女、料理家务、选择并创立事业以及适应这些新任务的心理品质。具体包括:对身体的发育,特别是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从...

成年初期婚姻(marriage in early adulthood)

成年初期发展任务。18岁~35岁个体完成的婚配。中国学者黄希庭等人调查指出,在中国当代大学生身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对待爱情和事业的关系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爱情应当服从事...

成年初期心理特征(mental characteristic in early adulthood)

个体在18岁~35岁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智力继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形成良好的有机结合,使成年初期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基本保...

成年期(adulthood)

体进入成熟的阶段。一般可指年满18岁以后。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成年初期(18岁~35岁)包括青年中期和晚期、成年中期(即中年期35岁~55或60岁)、成年晚期(即老年期55或60岁以后)。成熟的标...

成年期发展(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个体从完成正规教育到衰老直到死亡这段时期(即成熟期)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老年期才显示出衰退趋势,甚至断言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则...

成年心理学(adult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成年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如何促进其心理进一步发展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研究课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成年初期(18岁~35岁)的基本问题(年龄界定、一般特...

成人-婴儿游戏(game of adult-infant)

儿童游戏的一种。多发生在2岁以下(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活动中,成人与婴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人利用各种方式调动婴儿诸如触觉、视觉、听觉以及四肢和躯干等多方面的反应,如婴儿以咿呀语、微笑...

成人道德发展理论(theory of adult's moral development)

道德发展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埃尔蒙1984年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认为,成人道德发展按三种水平七个阶段进行。具体为:(1)前习俗水平。阶段1激进自我主义(radical ...

成人感(sense of adult)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种。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以后,身高体重剧增,尤其是身高很快接近成人,性器官开始发育并逐步成熟,从外表上看,儿童似乎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成人。同时进入少年期以后,儿童对自我的探求和发现...

成人化(adulthood inclination)

艺术家违背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成人生活替代儿童生活进行儿童文艺创作的倾向。其特点是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审美需要、兴趣特点和接受能力,从成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去创作,甚至把不适应儿童...

成人内外控量表(Adult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AIECS)

了解成人对事件结局进行概括化预测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者诺威基和M. P. 杜克1983年编制。由“儿童内外控量表”转化而来。共有40道测题,要求被试用“是”或“否”作答。量表得分介于0(内控)...

成人期自我概念发展理论(theory of ego-concept development during adulthood)

成人发展理论的一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卢文格1978年提出。她认为自我发展既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且经过四个阶段或四种水平,其中每一阶段拥有一种类型或结构。四个具体阶段或水平:(1)尊奉水平。尊...

成人人格发展(adul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个体进入成年期后人格发展变化的过程。进入成年期后,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期,个体的生理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某些生理机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个体的体能效率总体...

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

成年中晚期夫妻双方互相依赖、互相慰藉的情感联结。一般出现在50岁以后的中老年时期。人到中老年尤其是退休后,社会活动减少,交往范围缩小,易产生孤独、寂寞;儿女结婚独立生活后,老人往往更觉冷清;...

成人智力(adult intelligence)

个体在成人期测得的智力。相对其他年龄阶段,成人期是个体智力发展的最高峰阶段。主要表现:(1)思维形式趋于成熟,即以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为主;(2)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发展都呈上升趋势;(3)创...

成熟(maturation)

个体身心生长发展的过程。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前者指个体在身体各系统、组织及其机能方面的生长发展过程;后者指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社会能力等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个体的成熟受先天遗传和后...

成熟的爱(mature love)

弗洛姆人格理论术语。能主动关心他人幸福、无私给予他人益处且不求回报的行为。具有关心、尊重、了解他人以及对他人有责任感四个基本特征。

成熟群体(mature group)

一种群体类型。其主要特征:(1)群体是一个组织体。每个成员部在群体中扮演一个角色,担负一定的责任;(2)群体的成员之间能相互容忍、相互接受;(3)群体的权威与人际关系已被成员认同;(4)群体的决...

成熟势力说(theory of maturation potency)

亦称“成熟论”。儿童心理发展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认为成熟与学习是支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发展是由机体成熟而预先决定和表现的。其中,成熟与内环境有关,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与外环境有关...

成熟学习原则(maturation learning principle)

成熟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原则。其理论基础是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成熟和学习都影响心理的发展,个体的成熟是其学习的物质基础,学习对成熟有促进作用。他认为某种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

成熟准备(maturation readiness)

有机体有效进行新学习必须具备的成熟的准备状态。包括个体生理上(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先前已经学习到的某些习惯和能力。缺少这些准备,有效的学习难以发生。

成套测验(test battery)

一译“测验组合”。由多个性质不同的测验或分测验组成的测验。使用者可根据不同目的,如临床诊断、升学指导、人才选拔、职业安置等,选择若干测验,预测同一效标变量。各个测验的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各自覆...

成套成就测验(achievement-test battery)

标准化成就测验形式之一。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测验。其典型代表是斯坦福成就测验,它于1923年首次出版,后经不断改进,是一个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知识标准测验。包括六个系列,每个系列施测4小时~5小时。此...

成象于外

指创造外在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创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淮南子·主术训》云:“古之为金石管弦者,所以宣乐也,……此皆有充于内而成象于外。”“充于内”指情感而言。“情系于中而欲发于外”(《本经训》),“...

成性

即复归天地之性,以形成真正的人性。北宋张载把人性划分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认为前者有善有恶,后者则是纯善的。教育、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自求变化气质,“必学至于天则能成性”(《经学理密·气质》)...

成瘾性格(addictive personality)

亦称“毒瘾人格”。易使人产生药物依赖的人格缺陷。其特征:意志薄弱,优柔寡断,依赖性强,缺乏自控,易紧张、焦虑、冲动。是造成个体药物依赖的重要个体因素,亦会导致毒品犯罪。还指吸食毒品成瘾后表现出的...

成员集团(membership group)

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为一定的目的而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集团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对人对事的态度及评判标准,生活习惯较为相似。集团的偏好会直接影响成员的判断标准,往往会出现从...

成长动机(growth motive,growth motivation)

亦称“超动机”、“存在动机”。由成长需要激发的动机,即个体指出自我实现和发挥自身先天潜能的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受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倾向的激励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生存需要...

成长需要(growth need)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与“基础性需要”相对。与机体成长有关的需要。包括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类需要的满足,不仅得自一个人从事需要充分应用其能力的工作,而...

呈臀(presenting)

灵长类动物一个体向另一个体撅屁股。有两种含义:(1)对性的要求,雌性邀请雄性爬背交配;(2)表示屈服和友好,多半是等级较低的个体向等级较高的个体作此表现,雌雄两性都有。

诚实测验(honesty test)

了解被试诚实与否的方法。主要包括个人履历调查、访谈、人格测验、态度量表、测谎仪等。前两种方法是非正式的,其结果缺乏可靠性。人格测验和态度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加利福尼亚人格调查表等,包...

诚于中而形于外

谓内心的变化一定会在外部表现出来。《中庸》:“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熹《中庸集注》:“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城市病(city disease)

城市化之后的一种消极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纷纷涌进城市工作、居住、游览,使城市变得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住房短缺、交通堵塞、污染加重。使人在生理、心理上要承受各种过度的刺激,常导致平衡能力减...

城市的易识别性(easy identification of city)

城市的基本结构能让观察者很快识别自身所处的位置,认识交通路线的方向,找到目的地。通常表现在城市的结构模式、标志物、区域层次等方面。如看到自由女神像,就能确认是纽约;天安门标志着北京等。也表现在其...

城市第一印象(primary impression of city)

初次进入某城市的人无意中留下的对城市的印象。如城市的车站、广场、引人注目的建筑、居民区入口等。这些地方因为容易被人感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既反映领域性,又具有象征意义,使人对即将接触的新环境的各...

城市环境(environment of city)

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较集中的场所。从广义上讲,包括四个层次:第一环境,即自然环境,或叫原生环境,既包括对人类有利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对人类不利的自然灾害;第二环境,又叫次生环境,被人类活动改变...

城市交通(automobile traffic in city)

城市道路及正常运行的车辆等物质载体。城市物理环境的一部分。影响居民对居民区的感受。包括城市街道和车辆运输、管理。按车辆通行量,街道可以分为三种:(1)交通繁忙街,每天的车流量及高峰期车流量都很高...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ing)

城市化的一种结果。居民向市郊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地铁及小汽车交通发展,居民追求宽敞舒适的独立式住宅等。保证了人们生活随意,出行速度较快,生活空间扩大,使低密度居住得...

城市历史(history of city)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1850年,世界上只有2%的人生活在城市里。但在以后的100多年中,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美国1990年的统计,与从前相比,美国人正鱼贯涌入城市,都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和小城...

城市匿名性(anonymity of city)

城市人口的特点。城市人口流动性大,工作紧张,一旦走出工作和家庭的圈子,立即处于无人相识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淡漠。这种环境对个人的舆论压力低、约束性小,人们往往事过之后一走了之,很少有牵连影响。...

城市情境(city situation)

个体知觉到的城市环境。带有个人情感成分,是主观化了的环境。城市的一切事物,只有与个人意识发生联系,才能成为情境,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亦指个体在特定时间内做某事时的周围环境。包括个人物质环境和社会...

城市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s of city)

人脑中再现的城市环境意象。在人们认知城市的过程中形成。美国城市设计师林奇认为它有五个关键性的维度,即通道(paths)、边界(edges)、区(districts)、波节(nodes)和标志(l...

城市森林(forests in urban area)

城市中的自然区域。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如开放性绿地、公园等。人们的主要活动、娱乐场所。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减低噪声、控制环境污染,调节居民的情绪体验。其常客主要是附近居民。他们往往只逗留一...

城市社会心理学(urban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城市对居民行为、生理与心理、认识和规定自我方式等的影响,以及城市与越轨行为(如犯罪、同性恋和离婚等)的因果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城市周围的感觉模式,对城市环境的理...

城市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in city)

城市人的行为。大多是对系统超负荷的反应。详见“系统超负荷”。

城市之树(city tree)

中国环境科学界对城市美的一种表述。北京市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认为,优美环境的标准包括生态平衡,人物景观和谐优美,居民生活舒适、方便。要达到城市美的目的,应通盘考虑上述三方面,用系统观点探讨其形...

城市罪犯心理特征(mind of convict from urban area)

入狱前以城市为居住地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城市罪犯入监前居住在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受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人际交往等影响,与居住在农村的罪犯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1...

乘法定律(multiplication rule)

亦称“乘法定理”、“乘法公式”。概率计算公式的一种。用于讨论若干个事件之积(又叫“并”)的概率。对于两个事件的场合,公式是简单的。若\(A\)与\(B\)是同一样本空间的两个事件,且\(P(B)...

乘客依赖性(passenger dependence)

紧急情况下乘客对空勤机组人员的心理依赖。飞机处于紧急状态时,乘客由于恐惧、对环境不熟悉,往往寻求机组人员的指引或劝导,以便脱离危险,若没有机组人员的指导,会感到恐慌,呆愣不动或做出一些不恰当行为。

程国彭

程国彭(1680—约1733) 清医学家。字钟龄,号恒阳子。安徽徽州(今歙县)人。所著《医学心悟》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子火”的病因是“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于也”;...

程颢

程颢(1032—1085)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术称“洛学”。嘉祐进士。曾任鄠县、上...

程式动作模式(modal action pattern,MAP)

说明最小行为单位的术语。这种行为单位可描述为活动的叫种重复发生的模式。亦即以前所指的固定动作模式。意味着活动的序列可用其正常的形态区分(“程式”是指有关的种类和样式),但不完全受稳定遗传支配,多...

程杏轩

清医学家。字文囿。重视心理病因,所著《程杏轩医案》中有22例是七情致病,其中以忧郁致病最多,如闵某的心脾虚脘痛系由“处境艰难、向多忧虑”引起。其心理治疗水平较高,记载了12个心理治疗医案。善于把...

程序化决策(programmed decision)

按照事先制定的程序进行的一种决策方式。H. A. 西蒙在决策理论中提出。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下,用于解决经常发生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然后按照这个程序去制定决策方案。其特点:目标明确...

程序化练习(programmed practice)

治疗社交恐惧症的行为治疗技术。目的是减少社交焦虑和恐惧,消除逃避行为,改善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技能。其特点在于从最容易做到的行为着手,循序渐进,直至达到治疗目的。包括心理教育、社会技能训练、想象恐...

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

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学生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程序编制者依据其关于学习过程的设想和教材自身的逻辑顺序,将教材分解成许多小单元。这些小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

程序性表征(procedural representation)

对动物条件反应形成的两种对立解释中的一种。认为在经典条件作用下,动物建立的是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而非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在动物的记忆中,条件刺激象征条件反应,也就是反应进行...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个体对具体事物操作法则的记忆。与“陈述性记忆”相对。迪金逊1980年提出,以区别对学习情景和过程的陈述胜记忆。如记住怎样安置货架上的各种货物,怎样操作机车等。颞叶内侧某些区域受伤的病人,能学会新...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亦称“功能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说明各种智力作业怎么做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包括各种认知技能,提供有关某个认知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过程性信息。多不能言传。如怎样解答数学应用题,如何操纵某...

程序语言(program language)

人工语言的一种。用以编制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一种形式的人工语言。如机器代码、汇编语言、C语言等。

程颐

程颐(1033—1107)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其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后入太学,受教于胡瑗,得胡瑷赏识,授以学...

程朱理学的心理学思想

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宇宙本体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主张。程朱理学是以儒家道统为基础,糅合佛老哲理,用思辨形式建立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通过理气化生万...

惩罚(punishment)

学习理论术语。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训练程序。斯金纳区分出两种类型:(1)在行为之后施加厌恶刺激;(2)在行为之后取消正强化物,他认为,厌恶事件把受惩反应产...

惩罚改造心理效应(mental effect of reform through punishment)

执行刑罚惩罚对服刑者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刑罚惩罚对刑罚的承受者产生的近期和远期的心理效应主要是改造效应,亦包含某些消极效应。近期心理效应:(1)威慑效应。刑罚最基本的效应。执行刑罚使罪犯的人身自由...

惩罚心理学(punishment psychology)

即“刑罚心理学”。

澄怀味象

关于绘画艺术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南朝宋画家宗炳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它涉及两种认识方式;前者以佛学之“道”去处理事物,是哲学的或宗教的认识方式;后者以虚静的直觉即清澈的胸怀(“澄...

澄清(clarification)

心理治疗技术。治疗者力求对来访者的问题、人格和愿望等的准确理解。主要使用说明性的语句、对来访者表示了解的反应、非解释性的总结等手段,对来访者的谈话内容进行说明,并以复述的形式反馈给来访者,然后倾...

橙色剂(agent orange)

越南战争中使用的落叶剂。一种慢性污染源。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这种影响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表现出来,并且比较严重,如癌症、心肺疾病,遗传缺陷及神经错乱等。许多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伍老兵都受过此危害。

痴呆(dementia)

智力障碍的一种。以智力明显缺损为主并伴有人格改变的综合征。这种智力缺损是在智力已有正常发展之后出现的,主要表现为记忆、理解、判断、计算和学习等能力障碍,甚至时间、空间和人物定向障碍;人格障碍往往...

迟钝(backwardness)

智力残疾的一级,相当于可训练性智能不足(IQ在30~50之间)。  智力商数为80~90者。不属于智能不足。心理测量学家推孟、韦克斯勒即如此使用。

迟发犯罪(late-starting offense)

一译“迟发性犯罪”。按犯罪生物学观点划分的一种犯罪类型。与“早发犯罪”相对。通常指25岁以后开始实施的犯罪行为。主要为德国、日本的犯罪学家、犯罪心理学家所用。各国学者对划分这两种犯罪的年龄标准看...

迟发性应激反应(delayed stress reaction)

应激反应的一种。与“急性应激反应”相对。出现于应激性事件结束较长时间之后。多见于重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山体滑坡、海啸等)之后,也可发生于某些严重的生活变故(如遭受暴力袭击、亲人灭亡...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与锥体外系病变有关的运动障碍。由于长期服用酚噻嗪类镇静剂而引起。发病率约占用药者的40%。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多属舞蹈手足徐动症。其特征:口、面、躯干和四肢重复多动,也有颈腰部张力不全的痉挛,以口...

持续活动理论(sustained activity theory)

老化理论的一种。认为,若想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使老年人保持与社会接触,继续以往中年期的一切活动;即使退休了,仍须以退而不休的做法在活动中获得充实感,避免因退休而来的失落与寂寞。该...

持续性犯罪人(persistent offender)

自青少年时期即开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并持续至成年的犯罪者。美国犯罪学家沃尔夫冈等人20世纪60年代对974名同类群体的追踪调查(直至被调查对象30岁止)发现,其与青少年慢性犯罪人关系密切,他们中7...

持续性机能自主(perseverative function autonomy)

G. W. 奥尔波特人格动力理论术语。个体不断的重复活动的动机系统,这些活动甚至当其原本的功能已丧失后依样维持。如一个10岁女孩故意违反父母的禁令,偷学抽烟,在她成人后,仍保持抽烟这一习惯,但抽...

持续症(perseveration)

思维障碍的一种。在医学心理和精神病学中指持续言语和持续动作。用同样的词语或动作来对不同刺激作反应。具体指不随意地、病态地持续使用同一个词句或重复一句话中的一些字或词,或使用一个单一的动作来回答任...

呎朗伯(foot-lambert,fL)

即“英尺朗伯”。

齿状回(dentate gyrus)

海马结构的一部分。海马裂和海马伞之间形如齿状的古皮质。呈C形。借填充海马裂与腹面的海马本部CA1区及下托分开。分三层: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和多形层。分子层在海马裂深面与海马本部分子层相连。颗粒细胞...

充实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与“空灵”相对。详“空灵”。

冲动(impulse)

由外界刺激引发的、靠激情推动的、潜伏期极短且很少或不受意识控制和指导的行为反应。在儿童身上常见,在成人身上亦时有发生。其特点:(1)盲目性。在行动时往往不考虑后果。(2)感情用事。缺乏理智控制,...

冲动儿童(impulsive children)

经常不能自觉控制自己行为的儿童。其行为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自觉目的性,意识不到行为后果;烦躁易怒,时常表现出如哭闹、叫喊等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且有较多的攻击行为。可分为病态冲动儿童和非...

冲动行为(impulsive action)

亦称“激情行为”。因激情作用而产生的行为。由客观事物强烈的刺激引起,表现为突然爆发的过分激烈的行动和言辞。特点:突发、盲目行为缺乏理智控制,消极后果严重与冲动型犯罪、激情犯罪关系密切。 意...

冲动型(impulsive style)

一种认知方式。与“思索型”相对。详见“思索型”。

冲动型购买行为(impulse type of purchasing behavior)

亦称“无计划购买”。按消费者的购买态度与要求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消费者进入购物场所后才决定购买。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可分为四种:(1)纯粹式冲动,即完全打破常规的随意性购买行为:(2)提醒式冲动...

冲动型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亦称“爆发型人格”、“冲动控制障碍”,人格障碍的一种。美国精神病学会(APA)1980年在所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提出。表现为反复发生冲动行为,包括病理性赌博、偷窃狂、纵火...

冲动型消费者(consumer of impulsiveness)

按购买态度与要求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参见“冲动型购买行为”。

冲动型运动员(athlete of impulsive type)

易受情绪左右,缺乏意识能动调节行为的运动员。此类运动员知觉运动对象时,善于从许多不同对象中找出需选择的对象,易受情绪支配,不怕犯错误,常不经慎重思考而草率作出判断。较少动脑筋,性情急躁;训练中急...

冲击法(flooding therapy)

即“满灌法”。

冲脉

气功导引行气的奇经八脉之一。总领诸经气血要冲,其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起自丹田,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

冲突(ccnflict)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动机、目的、需求、冲动、行为同时出现于同一有机体而引发的矛盾状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等形式。双趋冲突指想要得到两个同样喜欢但又彼此不相容的目标时产生的冲...

冲突犯罪理论(conflict theory of crime)

运用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研究犯罪现象的犯罪学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基本观点:刑事法律及犯罪定义并非由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群体决定,而由拥有权势的利益群体决定;犯罪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

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

勒温用场理论对冲突进行分析的理论。他认为某种需要在体内最初只是一种无确切方向的紧张状态。当它和一定对象发生联系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推动行为的向量。人的向量往往并不限于一种,若两种向量在起作用,其结...

冲突模式(conflict model)

动机冲突的模式。源于勒温的冲突理论,包括下列模式:(1)接近-接近型(双趋冲突),个体被驱动接近两个具有正效价的目标,但客观上只能达到其中一个目标。(2)回避-回避型(双避冲突),因两个目标...

冲突平衡模式(conflict-equilibrium model)

一种比较复杂的团体决策情境模式。即当一个团体在决策时出现若干个决策选择情况,其成员可能为几项选择而发生冲突。这时,决策也就包括解决冲突,以便达到意见一致。在解决冲突时会产生谈判、说服、政治活动等...

冲突亚文化(conflict subculture)

崇尚暴力,视暴力为获得地位与成功的手段的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鼓励使用暴力手段,用武器与对立的帮伙进行殴斗,以获得尊严和威信。易产生于不能提供合法的获取成功的机会的地域,以及高...

冲突亚文化群(conflict subculture group)

奉行以暴力为获得地位和成功手段的人组成的群体。主要由青少年构成,其直接目标是借助暴力维护和赢得群体及自我荣誉的完整,并从暴力行为中获得满足与快乐。参见“冲突亚文化”。

重测法(test-retest method)

即“再测法”。

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即“再测信度”。

重测信度系数(test-retes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即“再测信度”。

重复(replication)

实验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基本实验的重复,即对全部处理组合实施多次。旨在增加效应估计的精度,为实验误差提供一个合适的统计量。重复实验应包含那些对误差有影响的因素。一般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n\)...

重复操作性厌倦(repetitive operation boredom)

由常规的重复操作引起的单调的心理现象。后果是操作者工作动机降低或丧失,遗漏重要信息,错误率增高。在民用航空领域常发生于巡航飞行阶段接通自动驾驶仪后。此时,飞行员已将主要操纵任务交给自动驾驶仪去完...

重复购买(repeated purchase)

消费者连续购买同一种品牌的商品或连续使用同一种服务的购买现象。决定于消费者对某一特定商品的态度和购买动机,也会反过来强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倾向。有四种方式:(1)无区分的重复购买,即连续购买同...

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

启动范式的一种。在学习和测验阶段,要求刺激的呈现与反应形式都完全一样(如知觉辨认、词汇判断等测验)。可以说足直接启动的特例。参见“启动效应”、“直接启动”。

重复言语(palilalia)

言语障碍的一种。患者重复自己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的病态表现。此时患者意识到这是不必要的,却不能克服,也不因当时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如患者说:“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问题、问题……”多见于脑器...

重复阅读法(method of repeated reading)

促进字词识别自动化的一种方法。美国莎穆尔1979年提出。他认为,为促进字词识别自动化,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一篇文章,直到学生能流利阅读为止。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流畅性逐渐增强,字词...

重构理论(reconstructive theory)

时间记忆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和鲍尔等人1978年提出。认为被试是伴随特定的项目储存有关环境和内部状态信息的。在要求其判断项目呈现时间时,他们就会回忆并检索这些背景信息,以此...

重建法(reconstruction method)

记忆研究方法。要求被试把刚刚呈现过的刺激按原次序排列。G. E. 缪勒提出,闵斯特伯格1894年首先运用于记忆研究。实施时,首先把一些刺激材料按照一定的排列呈现给被试,然后将次序打乱再交给被试,...

重建性疗法(reconstructive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使患者对其潜意识冲突产生领悟,发掘患者的深层心理内容,使其人格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包括经典精神分析治疗、阿德勒疗法、荣格疗法、文化人际学派疗法(如沙利文、霍妮等的疗法)等。

重塑(reparenting)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术语。即帮助患者重新建构一个功能健全的建设性的父母自我状态。将个体拉回到父母自我状态尚未发展的儿童早期,并向其传递允许性信息以代替内化的破坏性信息。可使个体重新形成一个建设性的父...

重新犯罪预防(prevention of recidivism)

针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其规律、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矫治原有犯罪心理结构,削弱与排除形成重新犯罪动机的原因、条件,以防止和减少重新犯罪活动。包括社会预防(整体预防)和心理预防(个体预防)两...

重新决策(redecision)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术语。让患者重新回到他们做出最初决策的儿童早期,并与他们的儿童自我状态互动,做出新的决策的治疗过程。这种激发不仅限于认知上,患者还有必要重新体验以前的情绪,从而由认知与情绪两方面...

重新依恋疗法(reattachment therapy)

儿童心理疗法。以受虐待儿童为对象,强调年幼受虐者和父母建立相互依恋关系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改善儿童与早年受虐有关的发展性障碍,增强其与主要抚养者重新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能力。治疗分两个阶段:(1)依...

重学法(relearning method)

一译“再学法”,亦称“节省法”。记忆保持量测量实验方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具体做法:学习材料(如无意义音节)到恰好能背诵的程度,停止学习并记下所用的时间;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学习同样的材...

重演(recapitulation)

个体发生过程中重新出现成年祖先特征的现象。在生物界无所不在。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物遗传学规律:个体发生重演着系统发育。电有过这样的主张:这种意义上重演的许多证据,可以巧妙地解释为少...

重组测验(rearrangement test)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一种。故意将有序或完整的事物打乱或分割开来,要求被试重组,使之恢复原来的形态或成为另一种合理形式。主要包括两类。(1)图形重组,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图画排列测验与拼图测验。图画...

重组性迁移(reorganized transfer)

迁移的一种。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如操作技能学习中,将部分动作组合为连续的新的整体动作。

崇高感(sense of loftiness)

审美情感。人对崇高事物的敬仰、赞叹的情感体验。能够产生这一感情的事物往往雄伟、壮观,具有慑人心魄的强大力量;而且往往寄存了和谐、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规律,表现为结构宏伟、线条粗犷、变化剧烈的...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一译“抽动性疾病”。行为障碍的一种。身体某部位肌肉或肌群突然发生快速、不自主和反复的收缩运动。可用意志克制一定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在心情紧张时加剧,在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时减轻,入睡后消失。按...

抽象(abstraction)

思维过程的一种。与“具体化”相对。人在分析、综合和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具有的本质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性的思维过程。如人们通过比较发现所有的鸟都有羽毛,这是鸟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从...

抽象编码(abstract code)

比较心理学术语。动物认知过程中对事物之间抽象关系的表征。涉及用什么方式代表事物之间的类别关系,其功能相同与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积和大小的比例,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及动作和相互作用的抽象概念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20世纪40—50年代流行于美国。泛指当时在纽约的一批画家既非完全抽象,又非完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此术语,在1910年用以形容康定斯基的绘画时就已产生了,但直到1946年再次...

抽象分析法(method of abstract analysis)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具体分析法”相对。在逻辑水平上凭借符号操作系统,从整体上分析人在认识活动中大脑加工信息的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可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与神经生理学的具体分析法...

抽象类比表征(abstract-analogy representation)

在头脑中对客体形成的、具有感觉通道特异性的表象。因感觉道而异,主要视觉表征、听觉表征、嗅觉表征、触觉表征及动觉表征等类型。由于它的存在使人有可能在客体并不存在时,再现该客体的物理属性并对其进行心...

抽象逻辑思维(abstract-logic thinking)

即“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

亦称“抽象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就抽象水平来说,包括经验型抽象思维和理论型抽象思维。就其形式来说,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

抽象态度(abstract attitude)

美国精神病学家K. 戈尔德斯坦机体论术浯。指个体考虑整个情境和准备进行活动时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倾向性。他在治疗脑损伤患者时发现。额叶受伤者的抽象活动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其具体行为的能力仍然...

抽象行为(abstract bebavior)

见“抽象态度”。

抽象艺术(abstract art)

舍弃客观实物的具体形状,仅提取某些形式因素加以组合来创造形象,表现生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与“具象艺术”相对。20世纪初产生于俄国,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领域。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和马洛维奇等。...

抽象与移情(Abstraction and Empathy)

书名。副题是“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著,最初作为博士论文发表于1908年。其主旨是提供一种解释艺术风格样式的理论。针对当时流行的移情说,全面阐述了与之相应的另一艺术原则—...

抽象知识(absract knowledge)

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而获得的一类知识。与“具体知识”相对。抽象程度高于具体知识。通常涉及到不同概念间的关系,常表现为规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所指的定义性概念即属此类知识。

抽样(sampling)

一译“取样”。从总体中抽取个体或样品的过程,也即对总体进行试验或观测的过程。分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种类型。前者指遵照随机化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抽样方法,它不带任何主观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

抽样调查(sampling inquiry)

统计调查方法的一种。按随机化原则从统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组成一个随机样本,然后运用统计方法从样本资料中提取信息,进而对总体的特性作出统计推断(如估计、假设检验、统计决策、统计控制等)。理论基...

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

亦称“统计量分布”、“随机变量函数分布”。从某一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的统计量的分布。常见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有样本均值抽样分布、样本方差抽样分布、样本比例抽样分布、两个独立样本方差之比抽样分布等。这...

抽样理论(sampling theory)

关于从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和适当的样本以得出有效推论的原则和分析技术的一种统计学理论。包括两个主题:(1)样本如何抽取,即抽样方法的问题。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层等比抽样、系统抽样、群类抽样...

抽样效度(sampling validity)

效度的一种。样本代表给定总体的有效性程度。(1)指目标人群中选择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取决于抽样方法是否合理:(2)指测验项目是否反映测验所要测查的内容,即是否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取决于测验题目...

出其不意

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孙子兵法·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当敌人在物质上和心理上毫无准备而我方却有充分准备时,主动出击,才能战胜敌人。

出奇制胜

谓出奇兵以取胜。《孙子兵法·执》:“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李筌注:“当敌为正,傍出为奇。”张预注:“奇亦为正,正亦为奇。”唐...

出生创伤(birth trauma)

即“分娩创伤”。

出生次序(birth order)

俗称“排行”。孩子在家庭中出生的先后顺序。高尔顿发现,在著名的科学家中头生儿和独生子所占的比例超过常规的状态。阿德勒研究认为,出生次序不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抚育的方式也不同;不同出生次序...

出生次序效应(birth order effect)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指由于出生次序不同,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由此形成孩子不同的人格和行为特点的现象。详见“出生次序”。

出生低体重儿(low-birth-weight infant)

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包括早产儿和小样儿。出生体重不足1500克者称“出生极低体重儿”。这类新生儿皮下脂肪较少,体形消瘦、皮肤松弛、多皱褶。与正常儿相比,其视觉反应程度低,反射不够活跃...

出生高体重儿(high-birth-weight infant)

出生时体重达到或超过4000克的新生儿。婴儿的父母亲个子高大,或母亲在妊娠期间食欲很好等情况都有可能使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儿通常是正常的。只要母亲骨盆正常、胎位正,就可能安全...

出生前学习(prenatal learning)

产出或孵出之前的学习行为。某些鸟类主动的听觉交往在孵出之前就已可能出现在雏鸟和母鸟(或雏鸟)之间,雏鸟就已获得辨别已知和未知或有无感情色彩变化的声音的能力。孵卵器里放某种录音,孵化出的小鸡会偏爱...

出生缺陷(defect of outcome)

新生儿出生一周内用直观方法或简单诊断方法(如听诊)发现的明显缺陷。如无脑儿、脊柱裂、脑积水、腭裂、唇裂、先大性心血管病、食管闭锁及狭窄、直肠及肛门闭锁、内脏外翻、尿道上下裂、肢体短畸、先天髋关节...

出声思考(thinking aloud)

即“出声思维”。

出声思维(thinking aloud)

一译“出声思考”。凭借出声的口头言语而进行的思维。如幼儿早期的思维。他们用大声的言语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自己思维的结果,离开了出声的言语就没有思维活动。儿童7岁以后,出声思维就逐步变为无声思...

出外中途之家(halfway-out house)

即“中途之家”。

出走行为(runaway behavior)

儿童未经父母许可而离家外出的行为。常发生在儿童无法适应家庭、学校,或讨厌人际关系的现状、试图脱离过去生活圈子的情况下。被视为一种反社会的问题行为。这种行为在社会上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浪费和资源消耗,...

初潮(menarche)

女性第一次来月经。女性在青春期开始后第一次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引起血管破裂出血的正常生理现象。初潮年龄一般为13岁~16岁,最早为9岁,最晚为20岁,因身体、精神状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地位的高低、气候...

初潮期(menarche)

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后卵巢不正规排卵的正常生理不孕期。初潮后女性卵巢还未达到成熟时期重量的30%,也不意味着能排卵。一般在初潮半年至一年后才能正规排卵。此期由于卵巢功能不稳定,月经周期常不规则,属...

初犯监禁心理(mind of first-offender in prison)

首次触犯刑律的罪犯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恐惧、戒备心理严重;(2)自怨自艾;(3)悔恨、内疚、失望情绪交织;(4)向往新生。

初犯心理(mind of first-offender)

首次触犯刑律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主要有:(1)害怕心理;(2)侥幸心理;(3)冒险心理;(4)好奇心理;(5)嬉戏心理或恶作剧心理;(6)强烈的仇恨报复心理。初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其犯...

初犯讯问心理(mind of first offender in interrogating)

初犯首次接受讯问时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不安,供述中存在矛盾心理,既愿意坦白罪行,又怕受到惩罚,顾虑重重。既下意识地掩饰,又情不自禁地吐露真情;有时对犯罪认识不足。有时又把后果估计...

初犯预测(prediction of first-offense)

见“犯罪心理预测”。

初犯预防(prevention of first-offender)

亦称“早期预防”、“萌芽期预防”。对品德不良的劣迹青少年或经初犯预测有陷入违法犯罪可能者采取教育和其他防范措施,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活动。应由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着力于消除其犯罪心理倾...

初级风俗(primary institution)

卡丁纳人格理论术语。详见“风俗”。

初级感知者和记忆者(elementary perceiver and memorizer,EPAM)

用于模拟人类学习字词、句子时信息处理过程的计算机程序。美国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E. 费根鲍姆和H. A. 西蒙1956—1964年间编制而成。模拟的主要对象最初是无意义材料识记过程中短时记忆...

初级过程(primary process)

即“原发过程”。

初级获益(primary gain)

即“一级获益”。

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

记忆的一种形式。与“次级记忆”相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年提出。保持当前意识中信息的记忆。在他看来,个体知觉到的信息可短暂地保存在这种记忆中。它构成心理上的现在。1959年L. P. 彼得...

初级技能(elementary skill)

技能的一种。在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和练习形成的动作系统。它的特点是需要高度的意识控制、动作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等。参见“技能”。

初级强化(primary reinforcement)

即“一级强化”。

初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

一译“一级强化物”。条件作用理沦基本概念。与”次级强化物”相对。同有机体生存相关的刺激物。如食物、水等。其在生物学意义上不是中性的,但就有机体的需求而言,这类刺激不经学习即可直接使个体满足。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见“小群体”。

初级循环反应(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循环反应。具有延长、限制和修改婴儿的简单运动行为和反射的作用,始于婴儿出生后1个月左右。因只局限于婴儿自己的身体范围以内,故称。

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

虽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但未被发现,末被标定为越轨的行为。如一个人偶然尝了一点毒品,他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越轨者,别人也不认为他是越轨者。

初教机训练(primary airline trainer training)

部分任务训练第二阶段。学员操纵真飞机升空训练的第一阶段。在飞行训练各阶段中最为重要,学员淘汰率最高。在此阶段,学员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座舱仪表、“杆、舱”技能、手眼协调以及空间定向等一系列问题,会...

初生期(neonatal period)

动物降生之后的一个较短时期。多数食肉哺乳动物是出生后约10天内。如狗出生10天内,眼还未睁开,没有听觉,但已有嗅觉,只有寻母乳的笨拙动作,在脑电图上还难分辨睡和醒的不同波形;主要由母犬保温和给予...

初始分析(primary analysis)

资料分析的一种。美国学者格拉斯提出。在一个学术研究中对最初的资料的处理与分析,通常是按研究设计指定的方向进行的分析。初始分析在实体研究中通常占主要的份额。各种学术基金会资助的对象也是初始的研究,...

初始疗法(primal therapy)

即“原始发泄疗法”。

初中生心理学(psycholog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见“中学生心理学”。

橱窗陈列的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 effect of shopwindow with display)

商店橱窗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作用。主要有:(1)激发购买兴趣。商店将其重要商品精选出来陈列在橱窗中,并根据季节变化和消费者的兴趣而将时尚的或新的商品摆在显眼位置,既给消费者以商店经营项目的整体形象...

橱窗构思(display window theme)

根据确定的橱窗主题,对橱窗的布局和艺术设计进行思考和构想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橱窗陈列更具耐人寻味的形象特征,从而向消费者更好地传达商品信息,激发其购买动机,增强其购买决心。应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橱窗设计心理方法(psychological method of shopwindow image)

为发挥商店橱窗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功能的一种设计方法。具体包括:(1)充分显示商品,突出商品。为适应消费者的选购心理,首先要选择理想的陈列商品,而后根据陈列商品的性质、用途和特点考虑商品的展示形式...

橱窗作坊效应(showcase workshop effect)

橱窗作坊对消费者心理产生的影响。所谓“橱窗作坊”,是指将食品、饮料的加工制作推到消费者面前进行,让消费者“眼见为实”。尤其是消费者看到传统的工艺制作过程,比只看产品能增加许多情趣,解囊购买者自然会多。

处方教学(prescriptive teaching)

体现个别化教学精神的一种特殊教育教学方式。医疗诊断后实施的是对症下药的处方治疗,特殊教育也必须针对特殊儿童个体差异的诊断实施个别化处方教育。其教学过程首先是由父母或教师将疑似学习困难儿童引介给特...

处境意识(situational awareness)

飞行机组在特定时段和情景中对影响飞机和机组的各种因素、条件的准确认知。也即飞行员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飞行员要知道自己周围已经、正在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情。与飞行安全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处理(treatment)

即“因素水平”。

处理机(processor)

一译“加工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程序和数据,并按照程序规定的步骤执行指令的部件。程序是描述处理机完成某项任务的指令序列。指令则是处理机能直接解释、执行的信息单位。包括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输入输...

处理均方(mean square of treatment)

亦称“因素均方”、“组间均方”。方差分析中,实验处理的离差平方和除以相应的自由度得到的商。表示单位自由度的因素效应带来的数据的变异量。可记为MSA(A是实验因素)。

处遇类型论(theory of criminal typification based on relative treament)

国外为对犯罪人进行矫正、处遇而对犯罪人进行分类的理论。较有影响的是日本犯罪学家高桥雅春、水岛惠一等提出的与处遇违法少年的方法相关的分类。共有十二种类型:(1)精神障碍型,进行医学处遇。(2)智力...

储备动机(store motive)

卖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表现出的购买动机。主要表现为对紧俏商品的多占心理。

楚兰德(troland)

视网膜照度单位。1楚兰德为1坎(德拉)每平方米的视刺激亮度与1毫米平方的瞳孔面积的乘积。

触棒迷宫(stylus maze)

亦称“铁笔迷津”。研究知觉动作学习的仪器。1927年皮尔金斯最早使用。由迷宫路线板和带金属头的触棒组成,触棒通过导线与路线板相联。在路线板上,其中有些是盲道,有些是通道。触棒进入盲道触及盲道端点...

触点(touch spot)

皮肤上对触觉刺激特别敏感的区域。也即皮肤上以点状方式密集散布着的触觉感受器区域。利用毛发触觉计测定的结果表明,触点数目因皮肤的不同部位而不同,指尖和舌上最多,手背上最少,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触点的...

触发特征(trigger feature)

引起某种细胞最大反应的刺激特性。如躯体感觉系统中的一些细胞只对身体表面一定部位的刺激起反应,听觉系统中的某些细胞只对头某一侧的声音起反应。感觉系统中的每种细胞都有自己的感受野,每种感受器只对一种...

触觉(touch sensation)

皮肤感觉的一种。狭义上指皮肤表面受到轻微的机械刺激引起的感觉。广义上指皮肤受到机械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狭义的触觉、压觉和振动觉。压觉是指较强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深部组织变形但未达到疼痛时产生的感觉,...

触觉不识症(astereognosis)

称”失实体觉”。触觉障碍。顶叶损伤的主要症状。其特点:在无视觉和听觉信息但有原始触觉的情况下,单凭触觉,不能辨认物体。可分为两类:(1)初级触觉不识症,患者不能辨别手中物体为何物,也不能感知物体...

触觉刺激(tactual stimulation)

从外部作用于人体的刺激。使皮肤产生触觉的适宜机械刺激。根据作用于被试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触觉刺激与主动触觉刺激两类。前者指置于被试皮肤表面而产生触觉的刺激,后者指被试主动触摸而产生触觉的刺激。人体...

触觉定位(tactual localization)

触觉感受性测量方法。测定时,先要排除被试的视觉参与,尔后主试用一支秃头的炭笔触压被试的皮肤表面,要求被试用另一支炭笔尽量准确地把受压点指出来。被试所指的位置与实际刺激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他的定位误...

触觉发展(development of touch sensation)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触觉功能发生发展的过程。受孕后49天的胎儿已能对接触到的刺激产生触觉反应。四五个月胎儿已初步建立触觉反应。新生儿触觉已很发达,其敏感性已接近于成人。身体的不同部位受到...

触觉感受野(touch receptive field)

高等动物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触觉细胞在外周皮肤上对应的感受区域。由与大脑触觉细胞相联系的感觉神经纤维进入真皮后发出许多侧枝形成的许多末梢感受器构成。神经末梢对皮肤的支配常有许多重叠,致使触觉感受野...

触觉显示器(tactual displays)

显示器的一种。人机系统中用机械刺激或电刺激作用于皮肤向触觉传递和显示系统信息的装置。其形状、显示强度等随身体不同的接收部位而有所不同。如用于躯干、腿等部位的需平置于各该部位的皮肤表面;用于手指部...

触觉锥体(touch pyramid)

触觉模型(如图)。心理学家铁钦纳提出。该模型清晰地表示出除温觉和冷觉之外其他各种主要皮肤感觉与相关的深部感觉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型中,各种数字代表的具体感觉为:①触痒觉,②痒觉,③刺痛觉,④热觉,...

触知觉(tactu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触觉获得外界信息,并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帮助下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各属性、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整体反映。通常通过触觉来获知外界事物的形状和大小,形成知觉轮廓的细节。对视觉正常的个体,触...

穿梭箱(shuttle box)

心理学实验装置。常用于学习和记忆研究。箱体分隔为均等的两个小室,中间有一小门洞相通,箱底及四侧壁铺设铜棒,以便通电,作为非条件刺激。两侧小室内各设25瓦的白炽灯一盏,以灯光或声音作为条件刺激信号...

穿质通路(perforant path)

新皮层与海马之间的重要神经联系。海马三突触回路的组成部分,是其第一个突触形成的部位。起于内嗅区皮层,止于海马齿状回。内嗅区皮层是新皮层主要感觉区上行通路的会聚点,其中的信息通过穿质通路,首先达齿...

传播者、受者和把关者(spreader, receiver and guarder)

传播活动中的三种社会角色。心理学家霍夫兰德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受者)行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政府总是利用大众媒体来宣传其方针、政策、价值标准和社...

传导性耳聋(conductive deafness)

亦称“传导性听力损失”。听觉障碍。由外耳道或中耳的各种疾病引起。常伴有耳鸣。形成原因很多,有时很简单,如耳垢堵塞了外耳道;有时很复杂,如中耳炎导致的中耳功能低下。

传导性失语症(conduction aphasia)

语言表达障碍。由维尔尼克区和布罗卡区之间的神经联系受损害而引起。其特点:患者能听懂但不能重复别人的话,自己说话时发音往往不正确,也不能朗读。

传染行为(contagious behavior)

即“互仿行为”。

传入刺激(afferent stimulation)

引发、维系心理活动的刺激变量。感觉神经元向中枢传送的刺激信号。人体的感觉器官和分布于全身各部位的感受器受到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后,即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转变成生物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传入神经的...

传入综合(синтез афферентации)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阿诺兴机能系统理论术语。指结合有机体的定向探究反应结果得到的丰富的返回传入和由过去经验获得并存储的大量兴奋痕迹,对从外部世界进入有机体的大量传入信息进行加工。是动作结果受纳器和超...

传神写照

东晋画家顾恺之关于绘画艺术的文艺心理用语。指在艺术作品中描绘或刻画的人或物,能生动地传达某种神情意志,并给人以逼真的印象。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

传授犯罪心理(mind in teaching criminal way)

在社会上或在狱内向他人传授犯罪思想和犯罪方法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自我显示。向他人传授犯罪思想,炫耀已掌握的犯罪手段、经验、技巧,以满足逞强显胜的畸形心理需要。(2)抗拒改造。有的犯罪人以此...

传送带理论(conveyor belt theory)

时间记忆理论的一种。中国台湾心理学者曾志朗和美国心理学家苛顿等人198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记忆中组织的事件表征是通过各事件发生的顺序来贮存的。当新的信息一经编码,旧的部分就“退居”为过去。换言...

传统(tradition)

指一定社会、一定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群体中历代相袭的思想或行为习惯。如道德、艺术、宗教等。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与一定的社会性质、民族传统密切相关。对于个体形成社会态度...

传统导向的人(traditional oriented person)

价值观念、行为举止、道德规范等均受外界传统文化准则、亲属关系、宗教、礼仪等约束的人。安心承担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忽略性格的个性化。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指出,此类人在传统导向社会,即工业化以前的社会...

传统管理理论(tradition management theory)

见“古典管理学派”。

传统家庭观念量表(Traditional Family Ideology Scale,TFIS)

测评个体对家庭权威主义的态度的工具。莱文森和哈夫曼1955年编制。包括四项内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一般的男女关系,一般的价值观和目标。以此评鉴极端的传统主义、服从权威、过分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极...

传统模式(traditional model)

医患关系的一种模式。它基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思想,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医患关系上的体现。它要求医生作为一名科学家和研究者,观察、搜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医生应当关心的只是疾病病理过程的处理、科学知识的解...

传统取向(tradition directed orientation)

人格类型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里斯曼1950年在研究文化与社会阶层对人格的影响时提出。他认为,具有传统取向者的特征是服从传统习惯,遵守社会秩序,注意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既定关系,维护共同的文化,害怕因违...

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因素。依靠社会舆论、群众习惯、信念力量的支持,而保持、传递下来的传统社会心理现象。包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还包括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如在中国人的...

传统型购买动机(purchasing motive of traditional type)

消费者受社会传统(如思想、制度、道德、艺术、宗教、风俗、民族传统等)影响所形成的购买动机。如中国人办喜事,席上摆出九个菜表示长长久久,十个菜表示十全十美;中国南方,广东人过春节喜欢买“蚝豉”吃,...

传统组织理论(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theory)

亦称“古典组织理论”。指20世纪30年代以前系统阐述组织的各种现象的观点。被认为是组织理论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有三个主要学派:(1)科学管理学派,以F. W. 泰勒为代表。(2)管理过程学派,以法...

传闻(grapevine)

亦称“小道消息”。指在组织内通过非正式的网络传播的消息。有真实的,也有非真实的即“谣言”。其特点:(1)由于它的传播,往往给组织内造成不良的影响;(2)它的存在是客观的,是组织内成员的一种心理表...

传知

由传闻了解异时异地的事,从而得到一定的认识。后期墨家用语。为闻知的一种,与“亲知”相对。《墨子·经上》:“闻:传、亲”,《经说上》:’闻,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参见“闻知”。

船员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 of ship's crew)

船员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训练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成为挑选船员的重要条件。

船员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of ship's crew)

船员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通常通过某种媒介进行,如时钟和日历。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能根据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如昼夜的循环交替、月亮的亏盈、季节的变化等估计时间。在上述条件不存在或很少...

船员心理学(psychology of ship's crew)

航海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航行中船员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主要探索船员心理过程与船舶操作的关系,船员人格特点与船舶操作的关系。

船员心理治疗(shipcrew's psychotherapy)

治疗船员精神疾病、消除其行为障碍的过程。船员长期在海上,人际交往少,内心孤独,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受过训练的心理治疗医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与患者交往,减轻船员的情感障碍和其他...

船员运动知觉(movement perception of ship's crew)

船员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依赖物体运动的速度、离船员的距离及船员本身的状态(运动或静止)等。按照哪一种分析器在起主要作用,可分为视觉性运动知觉、听觉性运动知觉及触觉性运动知觉等。

串联式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 in series)

人与机器之间按串接方式结合的人机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系统中人机任何一个操作单元停止运作或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工作中断。串联式人机系统的系统可靠性低于人或机器单元的单独运作可靠性...

串行加工(serial processing)

见“信息加工”。

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A Created World: Psychology of Art)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温诺著,1982年版。全书共五编,论述了艺术心理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问题。从三个相联系又相区别的部分来建构其体系:第一部分论述艺术家和观赏者的人格和智力问题,就艺术家创作的动力、思...

创造的勇气(creative courage)

 见“勇气”第2条。

创造力(creativity)

个体不受成规的束缚而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成分的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造能力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创造力测验(creativity test)

测量创造能力的测验。多以发散思维为指标,题目一般分为语言式和绘画式两类。常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致性等方面评定。1896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曾编制无固定答案、有多种解决方法的...

创造力投资理论(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R. J. 斯腾伯格1991年提出的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它们很难同时出现并恰到好处地相互作用。人的创造就像市场上的投资一...

创造力训练(creativity training)

借助学习和培训使个体获得能超脱既存的规范而采用新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的过程。其大致步骤:(1)运用演讲、讨论等方法,使受训者首先明确概念,运用这些概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共同解决...

创造性攻击(creative aggression)

在控制条件下公开表现非伤害性攻击以减少个体攻击行为中的敌意及伤害成分的心理治疗技术。巴赫提出。如在关系密切的人们——朋友、家庭成员、夫妻、恋人、同事之间进行公开而真诚的争辩,这种争辩具有幽默、情...

创造性教育(creative education)

在创造型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在创造性理论的推动下,由创造力训练而发展起来。体现在学校三种群体产生的五种技能上。三种群体是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

创造性领导中心(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一种培养有创造才能管理者的方法。即把管理者置于各种真实的创造性管理活动情境中,使之学会如何思考与决策,以发展领导能力。

创造性思维

(creative thinking)  在从事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革新等创造性活动时的思维过程。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1)往往与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其...

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model)

即“问题解决的四阶段模式”。

创造性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构思想象,发明家对自己将要发明的工具形象的构思想象等。与再造性想象不同,创造性想象不是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形成的,...

创造性想象发展(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想象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想象的创造性成分的发生、发展到日益占优势的过程。其特点:(1)开始发生和发展于幼儿期。幼儿初期创造性成分很低,基本上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中期创造性成分开始增加,在游戏中...

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

新颖独特而有意义的学习形式。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因创造性人才的开发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使用。心理学理论基础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思维。该术语直接来自《...

创造性游戏(creative play)

亦称”探索性游戏”。儿童游戏的一种。儿童在想象的基础上,提出游戏主题,任意选用游戏所需的材料和玩具,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3岁~7、8岁儿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儿童游戏的高级形式。主要包括角...

创造性阅读(creative reading)

阅读活动的最高形式。美国N. B. 史密斯提出的阅读层次之一。指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超出材料的新思想、新观点。以理解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为前提,并与它们同时得到发展。主要适用于写作论文或研究报告,其...

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指人格的自由成分。能对自身的过去经验作出有意义的解释,使个体选择和建立自己的生活风格,确立、保持与实施自己的目标。体现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喻示人能部分地决定自己的人格...

创作冲动(creation impulse)

亦称“艺术冲动”。艺术家进入创作状态时因某种因素的触发或启迪而产生的激情状态。是活跃在艺术家头脑内部的意象向外部冲击流动的心理外化活动倾向,并以由内向外的方向性和难以阻挡的冲击力为特征。处在这种...

创作个性(personality in composition)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特点和独特风格。与艺术家自身的个性有密切关系。艺术家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创作过程起一定的制约作用,并在作品中有一定表现。

创作过程(creative process)

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的活动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准备阶段。艺术家通过查阅观察、访问等手段,搜集资料,形成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创作活动作准备。(2)酝酿构思阶段。此阶段可能很短暂,也可能长达几...

创作家与白日梦(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

书名。一译《诗人与白昼梦的关系》。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著,1908年版。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动机,认为艺术创作与梦一样,也是被压抑的潜在欲望的流露。艺术家的创作就像幼儿的游...

创作灵感(inspiration in composition)

艺术创作心理现象。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注意力、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处于积极高效的状态。其直接结果是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创作效果的最优化。其主要特征:(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力贯注于创造性活动。聚...

创作心境(mental state in composition)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的持续性情绪状态。具有三个特点:(1)模糊性,艺术家对自己表现的对象,在概念和知觉上最初总是模糊的,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一种复杂的不可言喻的情绪,这种模糊认识使他较容易...

创作心理(psychology of writing)

与文艺创作活动有关的心理现象。包括艺术家的个性及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想象、灵感、直觉及情绪、情感等。早期的创作心理研究常常把艺术天才与精神病、心理变态和反常联系起来。以后,柏格森、克罗齐等提出直觉...

垂体后叶(posterior pituitary)

见“脑垂体”。

垂体前叶(anterior pituitary)

见“脑垂体”。

垂直关系(vertical relation)

亦称“上下关系”。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中,因社会角色不同而引起的纵向人际关系。如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工作群体中的上下级关系等。前者以血缘为纽带,心理相容的程度较高,即使有矛盾,彼此也容易和解和谅...

垂直迁移(vertical transfer)

亦称“纵向迁移”。迁移的一种类别。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与抽象水平的两种学习或经验间的相互影响。有两种类型:(1)自上而下的迁移,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角”的概念的...

垂直情况显示器(vertical situation displays)

航空下视显示器的一种。显示飞机飞行垂直面上的信息及其环境情况的电子显示器。除具有电子指引地平仪的全部功能外,还能叠加微光电视、前视红外、攻击雷达、制导武器电视及地形跟踪雷达等视频信息。

垂直式量表(vertical inventory)

个体发展水平评定工具。与“水平式量表”相对。题目包括纵向发展的多个层面,以评定个体心理发展处于何种阶段。适用于不同年龄的受测者。

纯爱情结(Antigone complex)

一译“安提戈尼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一种纯粹的不含性爱的为爱而自愿牺牲生命的潜意识心理。援引自希腊神话中安提戈尼为死去的哥哥殉葬,被关押自缢而死的故事。

纯词聋(pure word deafness)

亦称“口语听觉失认症”、“词语性听觉失认症”。患者不能理解口头言语但说话能力正常的现象。主要表现:对口说语言的理解完全紊乱,而说、读、书写能力及对非词语性听觉刺激的接收处理相对完好。因接受能力受...

纯粹内省心理学(pure introspective psychology)

泛指纯粹以个体主观经验的陈述为主要依据进行研究的心理学。亦指不同于实验内省法的传统思辨式的经验内省法的心理学。中世纪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被视为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内省主义者。他认为,心理是...

纯粹运动(pure movement)

见“β-运动”。

纯粹直觉(pure intuition)

表现主义美学术语。克罗齐对直觉性质的具体规定。认为直觉是完全离开理性而独立存在的,是为心理活动提供材料而虚拟、假设出来的,纯属心理活动的赋形能力。他以此为逻辑起点,推演出他的表现主义美学体系并概...

纯音(pure tone)

单一声调的音。具有音高和响度两个基本特征。前者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后者主要取决于振动的振幅。自然界很少有纯音。不同频率的纯音只是实验室内常用的声音信号。音叉和声频信号发生器可产生不同频率...

唇读(lip reading)

亦称“看话”。对聋哑人教学识字发音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以看唇形和唇的动作及面部表情识别说话者说的话(语词)。

淳于意

淳于意(约前205—?) 西汉医学家。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做过齐国的太仓令,故又称“太仓公”,简称仓公。酷爱医学,医术颇精,是西汉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学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词概念(word concept)

概念的基本形式。标志概念的词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以语言词语形式表达的概念。词与概念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两者仍有区别:概念是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语词的意义和内容;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概念的物质表现形态...

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

知觉型内隐记忆测验方法。施测程序:先让被试学习一些单词,过一段时间后再给被试呈现一些缺词干的残词(如,ele_____ ),要求被试用第一感觉将它们补写完整(如,elephant),若被试在写完...

词汇发展(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掌握母语中词汇的数量、类别、词义等方面的发展。在儿童词汇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年龄阶段特征。(1)在词汇量的发展方面,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最初的单词。到2岁末时已...

词汇联想程序(word association procedure)

即“字词联想测验”。

词汇量(quantity of vocabulary)

亦称“字汇量”。语言水平衡量指标。指一个人能够识别或使用的一种语言的字数或词数。听、说、读、写4种语言技能都具有自己的词汇量。对于一个成年知识分子拥有的词汇量而言,顺序大致是读的词汇量最大,其次...

词间限制(constraint between words)

序列限制的一种。指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制约,主要指句法规则上的限制。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句法规则,但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一个特定的词都或多或少地有某种对前后词的提示作用。此外,它也可能是词与词之间在语义...

词劣效应(word inferiority effect)

指高频目标词比低频目标词、正确目标词比错误目标词有较高的侦测失误率。A. F. 希利等人1983年研究证实这种结果,并以单词的认知机制来加以说明。在词的认知过程中,词和组成该词的字母的识别可同时...

词内限制(constraint within words)

序列限制的一种。指单词内部的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相互制约,大多是指语音上的限制。如在英语词汇中,字母f后可能是r、l、o等,但不可能是m、p、b等。不同语言的构词规则不同,词内限制也不同。

词频(word frequency)

指某个单词在印刷物如报纸、杂志、教材中的使用次数。通常以每百万词中出现的次数来表示。

词频效应(word frequency effect)

指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字系统中,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关于其产生机制,主要存在四种解释:(1)练达猜测模式认为,当词瞬时呈现时,被试只能看见某些字母或字...

词义(word meaning)

词或词组表达的意思。一般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两类。前者指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后者指言语者加在语言成分上的意思,也即实际物体和事物的表征。每个词都有它的词汇意义,可在字典中查到。只有当不同的词按照...

词优效应(word superiority effect)

指在快速呈现条件下,词中的字母比无意义字母串中的字母或孤立的字母更容易辨认。1886年J. M. 卡特尔首先发现字词认知中的这种心理现象,并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被试不仅对词中的字...

词语测验(verbal test)

即“文字测验”。

词语逻辑记忆(word-logic memory)

即“逻辑记忆”。

辞不能及,皆在于指

“辞”指文辞、语言;“指”即文意、旨意。说明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辞不能及,皆在于指”,“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不任其辞,然后可以适道矣”。意谓思维相当复杂,其内容不可...

慈故能勇

关于情感与意志关系的一种观点。意谓慈爱可以产生勇敢。老子明确提出“慈故能勇”(《老子·六十七章》的命题。《韩非子·解老》解释:“爱子者慈于子,重身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一种物理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颅脑和脊髓有无器质性病变。1946年发现。1973年实现图像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具有奇数核子的原子核自旋时能产生磁场。人体内数量最多的氢原子核内只...

雌二醇(estradiol)

亦称“动情素”、“求偶素”。雌激素的一种。含量最多,活性也最强。由卵巢内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其代谢物是雌酮及雌三醇。含18个碳原子。其靶器官为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垂体。参见“雌激素”。

雌激素(estrogen)

亦称“卵泡激素”。一种类固醇激素。含有18个碳原子的甾体化合物。主要由卵巢分泌,睾丸、胎盘和肾上腺也能分泌。包括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其主要作用:促进女性副性器官发育,促使副性征出现等。分泌过少...

雌性联防多妻型(female defense polygyny)

一雄性和聚在一起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多个雌性组成的配偶群体。配偶可以联合起来不受其他雄性的侵犯。黄腹土拨鼠的雌性常常逗留在它们的出生地附近,于是母亲、女儿和姑姑等便形成一大群,能有效防御草原狼和鹰的...

雌性模仿(female mimicry)

动物群中雄性弱者为达到同雌性交配的目的而采取的行为策略。这些弱者为避免同强者面对面竞争而假装成雌性,通过迂回的方法实现同雌性交配的目的。如哥斯达黎加的隐翅虫,雄性弱者不能同强者争夺求偶领地,反而...

雌性亲合(female bonding)

动物群内许多雌性成员联合起来成为群体核心组织的现象。常见于灵长目动物,如恒河猴、日本猕猴和橄榄狒狒。雌性成员间联系紧密,群内发生纠纷时相互支持。其功能:有利于保卫有限的食物源,驱逐入侵者或外来不...

雌性选择(female choice)

雌性动物求偶时选择雄性个体的行为。双亲繁衍后代投资不均等学说认为,雌性比雄性更关注繁殖的成功与否,因此要选择雄性配偶。一匹已经受孕的野母马若同一匹新的公马结对并交配,很可能要流产。受孕的雌鼠嗅到...

此时此地意识(here and now awareness)

完形疗法术语。治疗者与来访者将治疗交谈定向于目前的实际行为与感受的意识状态。具体表现在治疗中,就是治疗者总是要求来访者把其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姿势、行为、举止、呼吸、声音及面部表情等现时的表现上。...

次级泛化(secondary generalization)

亦称“间接刺激泛化”。建立在言语符号基础上的对相似言语符号作出相同反应的倾向。与“原始泛化”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提出。通过经验思考得出。

次级防御机制(secondary defense mechanism)

即“次级适应方法”。

次级风俗(secondary institution)

卡丁纳人格理论术语。详见“风俗”。

次级过程(secondary process)

即“继发过程”。

次级获益(secondary gain)

即“二级获益”。

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记忆的一种形式。与“初级记忆”相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90年提出。对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存储,具有长期保持的性质。其内容的提取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现发展成为长时记忆。

次级精致化(secondary transference)

见“梦的工作”。

次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

心理控制的一种形式。个体放弃首要(自我)控制而让自己的情境由外在力量来决定,以达到自我与环境力量相配合。罗思鲍姆等人1982年提出。包括:(1)预测性次级控制,指个体试图通过预测事件来避免失望;...

次级强化(secondary reinforcement)

即“二级强化”。

次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

条件作用理论基本概念。与“初级强化物”相对。经学习能够强化有机体反应的刺激物。其在生物学意义上,最初是中性的,后与初级强化物结合,获得强化的性质。

次级驱力(secondary drive)

即“习得驱力”。

次级适应方法(secondary adjustment technique)

亦称“次级防御机制”。霍妮提出的减缓和消除焦虑的防御机制。神经症患者在接近众人、反对众人、远离众人三种主要适应模式之外采取的用以消除紧张、维护自身神经症结构的辅助手段。具体包括以下方式:(1)盲...

次级需要(secondary need)

即“心理基因需要”。

次级循环反应(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婴儿重复一种行为的现象。始于出生后4个月左右。由环境中的人或物对婴儿的特定行为进行反应,使他们感到兴奋而产生的。

次级因素(secondary factor)

亦称“超因素”。R. B. 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术语。即进一步分析基本因素的关系后获得的更高一级的因素。其基本因素控制更多的行为变化。如焦虑、内倾、外倾即主要的次级因素,自我虚弱、犯罪倾向、内部紧...

次级整合(secondary integration)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将口腔期和肛门期的精神元素协调统一成为连贯的心理性的同一性。

次生子女(second-born child)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同母所生的第二个子女。会因上有哥、姐而感到自己微不足道、被忽视,从而作出反叛。这一体验表现为一种通常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挑战。为较高的成就动机所驱使。因总与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爱,...

次数多边形(frequency polygon)

一译“频数多边形”。次数分布图的一种。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次数分布。制作方法如频率多边形,只需将频率多边形中的纵坐标改为次数,就得次数多边形。参见“频率多边形”。次数法(frequency met...

次数分布表(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一译“频数分布表”。次数统计表的一种。详见“次数统计表”。

次数分布图(freguency distribution chart)

统计图的一种。用统计图的形式展示一组数据的次数(频数)分布情况的图形。常见的有次数分布直方图(简称次数直方图)、次数分布多边形(简称次数多边形)和频率多边形。参见“次数多边形”、“频率多边形”、...

次数统计表(frequency statistical table)

数据资料表示方式的一种。反映数据的取值分布状态的统计表。按反映的对象不同,可分成四类:(1)次数分布表,又叫频数分布表,是首先将一组数据或样本按顺序从小到大排列,再进行组距式分组,统计在各组中含...

次数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

一译“频数直方图”。直方图的一种。做法如下:(1)将数据分组,确定各组组限;(2)以各组的上、下限之间线段为宽,以该组数据出现的次数为高,绘出一个小直方条。若次数直方图中纵坐标改为各组的组频率,...

次要包装(secondary packaging)

用于主要包装外面的包装。许多商品包装盒外面裹着的玻璃纸就是次要包装。该包装既能增加商品包装的精美度,又能强化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促使其购买。

次要犯罪动机(subordinate motive of crime)

即“从属性犯罪动机”。

次要领地(secondary territory)

领地的一种。个人或团体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但不居于核心地位且排他性较小的区域。使用者可以对它在感情上有一种拥有感,但必须承认其他人也可以涉足这一领地。如运动场馆、阅览室、教室等。

次要倾向(secondary disposition)

即“次要特质”。见“个人特质”。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

见“个人特质”。

次因老化(secondary aging)

个体并非年龄原因而呈现出的身体功能老化现象。与“主因老化”相对。年龄是身体功能老化的主因,但老化不仅在生命的晚期发生,在人生早期也会发生,俗称“未老先衰”。起因于机体各种不同的疾病或伤害的积累。

刺激(stimulus)

作用于有机体,能引起有机体生理或行为反应的外部或内部的影响或生理变化。与“反应”相对。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上,常作为最主要的自变量。既包括影响个体感官生理变化的一切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也包括引起个体反...

刺激—刺激联合(stimulus-stimulus association)

解释动物认识的理论假设。托尔曼提出。他认为,认识和执行的行为有区别,学习不等于行为改变,动物在学习中获得的认识并不一定表现于行为。如一个饱食的大鼠,即使已学会按杠杆获得食物,但并不去做。因此他提...

剌激—剌激学习(stimulus-stimulus learning)

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与另一种刺激形成联合过程的假设。典型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联合。与刺激替代假设有所不同,认为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联合,并...

刺激—反应联合(stimulus-response association)

解释动物认识的老行为主义术语。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基础。最极端者认为以反射作为动物认识的表征单位最为方便,由此可以把认识和认识产生的行为都看作是特殊刺激与特殊反应之间的联合。有些刺激与反应的...

刺激—反应学习(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见“刺激—反应联合”。

刺激—反应兼容性(stimulus-response compatibility)

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与人们的习惯或期待的关系相一致。包括:(1)空间兼容性,指刺激信号的空间位置与反应操作部位的一致性。如刺激信号出现在左边,反应按键也设计在左边;刺激信号出现在右边,反应按键也设计...

刺激—反应特异性(stimulus-response specificity)

心理生理现象。特定刺激能使有机体产生特定的应模式,并能通过生理指标加以描绘。如冷、热、情绪性刺激等都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

刺激—后果预期(stimulus-outcome expectancy)

预期的一种。米歇尔人格社会学习论提出。个体对一定情境中某种事件的产生、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所作的预判。与个体的即刻行为无关。使人意识到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人只有意识到事件结果的价值,...

刺激—中枢加工—反应兼容性(stimulus-central processing-response compatibility)

简称“S-C-R兼容性”。人机系统中信息显示野、加工信息的脑半球和作出控制反应的手之间,或信息的输入、输出方式与中枢加工代码之间具有的兼容关系。美国工程心理学家威肯斯发展起来。对设计同时进行的双...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

即“自变量”。

刺激辨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

条件反射学说术语。与“刺激泛化”相对。指有机体在获得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的固定性条件反应后,在同时出现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其他刺激时,能区别条件刺激与其他类似刺激,而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

刺激剥夺(stimulus deprivation)

对感觉作用进行研究的实验程序。在实验室环境中,为研究感觉刺激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用实验手段尽可能摒除所有的感觉刺激。常用于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布等首创。20世纪50年代的刺...

刺激持续时间(stimulus duration)

刺激变量的一种。在刺激—反应中,增加或延长刺激的时间,即产生刺激的时间累积。一般认为,反应时间因刺激强度(既指力学上的强度,也包括其他类似因素,如视觉刺激的光强、空间面积、时间久暂及两个以上刺激...

刺激串(stimulus string)

共同引起和控制有机体目标反应的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最明显的例子是瞬时记忆广度测验。测验者以标准速度口头呈现一个数列:9—3—6—5—8—1,要求被试立即以相同的顺序精确复述。被试必须注意听清每一个...

刺激错误(stimulus error)

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把心理过程同被观察的对象相混淆的现象。心理学家铁钦纳提出。他认为,在分析感觉经验时,要区分刺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刺激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如做重量差别阈限实验时,被试可以有两种不同...

刺激法(stimulus method)

亦称“激情刺激法”。利用突然刺激,治疗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失调的方法。人的情绪,在激情或应激情况下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变。恰当应用于心理治疗上,可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据《灵枢·杂病》篇记载,当...

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 responce theory)

学习理论的一大派别。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在学习领域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格斯里、斯金纳、赫尔等。主要观点:(1)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在严密...

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一译“刺激类化”。条件反射学说术语。与“刺激辨别”相对。有机体获得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的固定性条件反应后,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其他刺激,不需经过另外的条件反射学习过程也能引起类似反应的现象。巴甫洛夫...

刺激复合(stimulus compound)

在刺激—反应中,用一个词或符号来代表具有一定关系或处在同一情境中的数个刺激的现象。通过辨别学习,刺激复合的若干方面可以得到强化,而其他方面则产生抑制,直至逐渐不起作用。按照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刺激过滤(stimulus filtering)

动物对周围各种形式的刺激进行筛选的过程。大都通过感觉接收器排除收到的部分刺激,或阻滞其传递效果(即外周过滤)。作为一种规律,至少其中某一些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知晓这种过滤的...

刺激痕迹(stimulus trace)

一译“刺激遗迹”。 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消失后在神经系统中留下的后效作用。可泛指感觉后象、遗觉象、记忆表象等等。 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中,指在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中,若条件刺激先于非条件刺...

刺激机体反应(stimulus organism reponse)

人类有机体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以及脑电等各种生理活动的改变以及因这种改变而造成的影响。心理生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刺激结构(stimulus structure)

多个简单刺激组合成一个复杂刺激模式的构成方式。如在心理学实验室中,被试接受的是按严格的顺序结构呈现的刺激。即使最简单的感觉阈限实验,刺激也是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序列呈现的。在问题解决实验中,同...

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术语。行为受环境刺激条件控制的程度,即特定的辨别刺激的出现或排除控制着特殊反应模式或速度的出现。当个体学会对两个以上的刺激中的每个刺激作出分化反应时,他就辨别了两个以上的刺激...

刺激模式(stimulus pattern)

由多个彼此依存、处在一种和谐关系中的刺激组合成的一个刺激整体。如各种频率的纯音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支乐曲,若干线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汉字。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

刺激模型(stimulus model)

刺激的代用品。毋需是活灵活现的复制品。习性学实验常使用完全非自然的模型,来查明原初引发动物某种行为模式的符号刺激(或释放因素)特征。可能仅模仿动物或符号刺激的某个(些)部分,或者改变模仿的特征(...

刺激频率(stimulus frequency)

心理学实验中的重要变量。(1)单位时间呈现刺激的次数,如每分钟电击大白鼠的次数。(2)刺激本身的物理属性,如不同声波和光波的频率。详见“刺激维度”。

刺激屏蔽(stimulus screening)

人们对突来的新颖刺激的倾向性反应。反映了人们排斥无关环境刺激的能力。环境刺激对人并不都同等重要,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感觉输入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只注意那些最相关的,而屏蔽(排斥)那些不相关的。那些...

刺激情境(stimulus situation)

由个体所处环境中刺激因素构成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复杂刺激组型。生活中影响个体行为的往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众多刺激纠集构成的刺激环境。它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可产生巨大影响。

刺激冗余度(stimulus redundancy)

机体内的控制器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处理方式。控制器若降低或关闭外部信息的输入,出现刺激都是一样的情况,则表示刺激冗余度高;若控制器畅通无阻,对信息加工很快,则表示刺激冗余度低。人类认知的各种特点,特...

刺激特异性(stimulus specificity)

亦称“刺激选择性”。刺激的特定属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兴奋或一种行为模式的产生具有独特的刺激效果,或者说具有特殊的生理或行为反应系统的调谐特征。其生理基础是有机体感受器的敏感差异性。如脊椎动物视网膜...

刺激替代(stimulus substitution)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术语。在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替代非条件刺激而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的现象。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区是重叠的,因此动物有时会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混淆起来...

刺激通道(stimulus modality)

刺激作用于机体时的特定通道。影响反应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刺激,因刺激通道的不同而成为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等等。不同类型的刺激因通过特定的通道,其反应时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听觉和触觉的反应较快;...

刺激维度(stimulus dimension)

刺激物具有的、可引起心理反应的特性或属性。可用作信息编码。一种特性就是一个维度。在心理学研究中,刺激物的特性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的。若刺激只在单一的特性上发生变化,即称为单维刺激;...

刺激相似性(stimulus similarity)

学习时不同刺激(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程度。如各种物理属性上的相似性、组织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语文上的相似性等。

刺激型条件作用(stimulus conditioning)

即“经典条件作用”。

刺激性营销(stimulative marketing)

帮助某些尚未被人们知晓的商品的潜在消费者认识和发掘其价值的营销活动。如厂商举办的展销会、时装模特展示、商品使用技术表演以及广告宣传等。其意义在于促使潜在消费者的“无需求”转化为“肯定需求”。

刺激寻求者人格(thrill-seeker personality)

亦称“T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其特点:追求或创造激动人心的事件和刺激,追新逐异,喜欢冒险。有的热衷于追求体力刺激,有的则追求精神刺激,还有的两者兼具。刺激寻求者和墨守成规者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刺激阈限(stimulus threshold)

即“感觉的下绝对阈限”。见“感觉阈限”。

刺激约束(stimulus bound)

动物之间通讯符号含义的限制性。如蜜蜂侦察食源后回巢的舞蹈动作,仅代表食源的方向及离巢的远近;舞蹈样式的变化与外界刺激物的某一特性有固定关系。人类的语言符号可以指示各种事物的特性,而且可以描述想象...

刺激增强效应(stimulus enhancement effect)

榜样在模仿侵犯行为中的刺激强化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而提出。他认为,侵犯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若侵犯者(榜样)的侵犯行为不受到惩罚反而得到鼓励,特别是有武器的侵犯行为,更能...

刺激值(stimulus value)

刺激的基本属性。刺激在一定物理维度(如亮度、温度、重量、面积等)上的量化数值。刺激值的变化是自变量操纵的重要方面。在典型的心理学实验中,通常使控制组的自变量取值为0,让实验组被试接受刺激值不等于...

刺激作用(stimulation)

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因素作用于有机体,对有机体产生影响的过程。若刺激来自同物种成员的活动,则称为社会性刺激作用。具体表现形式:(1)环境因素的变化以一定的能量形式(通常是物理能或化学能)作用于机体感...

刺客心理(mind of assassin)

专事谋杀的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刺客通常与被害人并无仇隙,只是接受某集团、组织或个人的指使,进行谋杀。其谋杀动机一般出于政治、物质或其他需要。因谋杀需要事先周密调查和准备,选择犯罪技术和时机,故...

刺痛觉(pricking sensation)

即“快痛”。

聪明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用语。指称人的智慧、智力。语出《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孔颖达疏:“天之所闻见,用民之所闻见也。”这里的“聪明”指视听、闻见。《管子·宙合》篇则在智慧、智力的层面...

聪明的汉斯(clever Hans)

一匹马“会”算算术的故事。20世纪初,奥地利一位驯马师宣称,他的一匹取名为汉斯的马会算算术,会用拍打前蹄来表示正确的得数。后被一位心理学家识破。他指出,汉斯并非真会算算术,而是在驯马师轻微的暗示...

从犯心理(mind of accessory)

帮助他人进行犯罪活动者的心理动因和心理状态。主要有:(1)牟利。个体虽有犯罪愿望,却不具备犯罪的条件或能力,在从事共同犯罪时处于从犯地位,以借助他人或团伙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2)义气。即为了...

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书名。德国意动心理学创始人布伦塔诺著。1874年出版。1911年修订后再版。共分两卷。第二卷实为《论心理现象的分类》(1911)一书的再版。1924—1925年出版克劳斯主编的第三版。1928年...

从容人事

中医心理治疗原则。语出《素问·疏五过论》。其要点是“从容人事,以明(常)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久长。位天者,天文...

从属构念(subordinate construct)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能被纳入其他构念的构念。参见“主导构念”。

从属性犯罪动机(subordinate motive of crime)

一译“次要犯罪动机”、“附加犯罪动机”。在犯罪行为实施中起次要作用或发挥次要功能的犯罪动机。与“主导性犯罪动机”相对。可以是一个,亦可以是几个同时并存。其特征:(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只起辅助、配...

从心理病理学看人类本性(Human Nature in the Light of Psychopathology)

书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K. 戈尔德斯坦著。1940年出版。1963年和1971年分别印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亦出版此书。为1938年作者受聘担任詹姆斯的哲学与心理学讲座教...

从欲顺意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语出《灵枢·师传篇》:“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谓治疗在于满足患者之需求。明张景岳强调:“以情病者,非情不解,其在女...

从众行为(conformity behavior)

一译“相符行为”、“遵守行为”。在社会情境影响下,或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最早的实验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实验表...

从众型消费者(consumer of following the masses)

消费者类型的一种。指在团体或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个人购买动机和态度,与所属消费群体保持消费行为一致性的消费者。商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数人的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从众性,只有极少数人保持独立消...

促激素(tropic hormone)

垂体前叶分泌的几种激素的统称。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包括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素、促卵泡激素、促间质细胞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等。它们有各自的靶腺,通过靶腺发挥作用。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一种糖蛋白激素。由垂体前叶分泌。种属不同,其所含的氨基酸数量也不同。在人身上,含有21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8000,有多个双硫键。整个分子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α亚基是由89个氨基酸形成的多...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一种肽类激素。由下丘脑室旁核内的一些神经细胞合成、分泌。经垂体门脉系统输送至腺垂体。由焦谷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酰胺组成。其生理功能:促使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并通过TSH影响甲状腺的分...

促间质细胞刺激激素(interstitial cell-stimulating hormone)

一种糖蛋白激素。可促使男性的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亦称“卵泡刺激素”。一种糖蛋白激素。由垂体前叶分泌。在女性,可促进卵巢中滤泡的发育,促进滤泡内卵母细胞至卵细胞的成熟;与黄体生成素共同刺激滤泡分泌雌激素。在男性,可促进精子的生成。此外,还能促进...

促乳素(prolactin)

催乳活性物质。由腺垂体分泌。由199个氨基酸组成。在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约0毫微克/毫升~50毫微克/毫升,男子的平均值低于女子。分泌有昼夜节律,一般在午夜11时至凌晨5时升至高峰,与熟睡程度有关...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一种肽类激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由垂体前叶分泌,含3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507。来源种属不同,在25~33的氨基酸残基排列顺序上有所差异。通过肾上腺皮质对机体产生间接的生理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

一种肽类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元分泌。在1955年,有人进行体外研究,证明下丘脑中存在一种刺激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因子,并命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1981年,维勒等的实...

促销策略(promotion tactics)

促进商品销售的谋略和方法。有各种不同形式,如按照顾客在购买活动中心理状态的变化,适时展示商品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或启迪诱导以激发顾客的购买兴趣,或强化商品的综合印象以促进顾客的购买行为。有学者...

促销定价法(method of promotion pricing)

亦称“招徕定价法”。定价策略的一种。企业利用消费者的求廉和从众心理,择时将少数商品降价(低于正常价格甚至低于成本)销售以招徕顾客的定价方法。有三种形式:(1)降低几种商品的价格,以吸引顾客来商店...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c hormone)

刺激性腺和控制繁殖活性的激素。由垂体前叶分泌。靶器官为睾丸和卵巢。包括黄体化激素和促卵泡激素。后者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和成熟,促进精子的产生。前者可促进黄体的形成,也可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性激素。...

促性腺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作用于脑垂体,使之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物质。由下丘脑分泌。分泌部位在下丘脑的弓状核及其附近区域。尚只能提纯黄体化激素-释放激素。

促孕素(gestagen)

即“黄体酮”。

猝倒(cataplexy)

异相睡眠障碍。发作时全身肌肉张力突然消失,病人摔倒好像是从清醒状态突然进入异相睡眠阶段,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可以看做是发作性睡眠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又不同于发作性睡眠症。情绪变化是主要诱发因素,...

催产素(oxytocin)

一种肽类激素。由垂体后叶分泌。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合成。由9个氨基酸组成。以每天2毫米~3毫米的速度转运至神经垂体释放。在“1”和“6”位的甲硫氨酸残基,以双硫键形式形成一个6肽的环状结构。其...

催化剂疗法(catalyst therap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特点是同时利用绘画和语言两种交流方式,作为儿童和治疗者之间交流的桥梁。旨在帮助那些不愿与治疗者沟通,特别是极端孤独或有创伤性经历的儿童,能直接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这样,绘画和语...

催眠(hypnosis)

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特殊心理状态。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或唤起早年的记忆,肌强直,肌麻痹,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作...

催眠暗示(hypnotic suggestion)

催眠师对被催眠者作的指示或提示。分为四类:(1)现实指令性暗示,按照现实状况直接指示被催眠者该怎样做,或做什么。如暗示被催眠者轻轻按摩三下自己腹部后,腹痛就会消失。(2)意念动作性暗示,暗示被催...

催眠病理状态理论(pathological state theory of hypnosis)

沙可提出的催眠理论。他观察了催眠状态下人们的生理变化后,发现这些变化与癔症患者的症状非常相似。为此,他认为,催眠状态实际上是人为诱发的一种精神病态,是癔症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正常人格的表现,能...

催眠的意识变更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in hypnosis)

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出现的认知功能、外显行为及生理反应等方面的变化。是意识变更状态(ASC)的一种表现形式。ASC是总体主观体验范式的一种暂时变化,有别于正常清醒意识状态的一般常模,主要出现在催眠状...

催眠毒素理论(theory of hypnotic toxin)

1910年法国皮耶隆提出的关于睡眠机制的理论。他发现,将被剥夺睡眠150小时~293小时的犬的脑脊液灌流到正常犬的第四脑室,可使后者睡眠几小时。这种现象因由皮耶隆首次发现而称“皮耶隆现象”。在此...

催眠反应(hypnotic responsiveness)

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暗示的应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分为平常和特殊两类。平常的如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减缓、氧消耗减少、肌紧张度减低等;特殊的如幻觉、时间曲解、年龄倒退(退行)、记忆增强、...

催眠分析(hypnoanalysis)

催眠师运用自由联想、童年回忆等方式将被催眠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观念、经验或情绪体验提取到意识领域,并以心理学的原理来加以解释和理解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催眠状态下的精神分析。人们处于催眠恍惚的意识状态...

催眠感受性(hypnotic susceptibility)

被催眠者对催眠暗示的反应能力。由经过标准化的催眠诱导后,被催眠者通过标准项目的多少或对标准测验作出反应的数量来衡量。测验的主要量表有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和哈佛群体催眠感受性量表。个体的催眠感受性...

催眠后暗示(posthypnotic suggestion)

催眠时催眠师给予被催眠者在催眠后觉醒状态下发生反应的暗示。通常情况下,催眠师还暗示被催眠者遗忘这个暗示过程。对其反应既可为某种动作,也可是某些主观体验。如催眠师暗示被催眠者醒来后,一听到拍桌子的...

催眠恍惚(hypnotic trance)

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出现的意识朦胧状态。具有无意识的、失去现实定向作用的特征。分为三个水平:(1)轻度恍惚,即催眠样状态,以放松、闭眼、眼睑颤动、肌肉运动缓慢为特征;(2)中度恍惚,即痛觉丧失,...

催眠模仿(hypnotic simulation)

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按照催眠师指定的目标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的过程。其程度随催眠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催眠后暗示的作用下,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

催眠生理学理论(physiology theory of hypnosis)

巴甫洛夫学派从生理学角度对催眠的实质所作的解释。认为,催眠是局限性睡眠。若在大脑两半球皮层中发展着的抑制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就产生普通的睡眠;若抑制过程只笼罩在大脑两半球部分皮层,就产生局部性...

催眠师(hypnotist)

能运用催眠术将受术者诱入催眠状态的施术者。由经过一定的资格培训且具有高度道德准则的人员担任。分成两类:(1)娱乐性催眠师。主要从事催眠术的舞台表演。其表演搭档都是些催眠感受性较高的个体,易被诱导...

催眠术(hypnotism)

催眠师诱导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特殊意识状态的技术。源于麦斯麦术。但可溯及埃及、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等古老国家中的巫师、牧师采用的有关法术或巫术,如中国民间流行的“放阴”、“定身法”。但是直到18世...

催眠睡眠理论(sleep theory of hypnosis)

早期以睡眠来解释催眠现象的理论。认为催眠是睡眠的一种形式,催眠状态的产生是因为某种感觉上的单调刺激影响了大脑的睡眠中枢。如注视一个物体能使视觉中枢兴奋,引致与视觉中枢很接近的睡眠中枢亦兴奋,由此...

催眠讯问法(hypnotic method of interrogation)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利用催眠术使犯罪嫌疑人进入催眠状态,从而不由自主地供述犯罪情况的方法。国外较早采用。若运用得法,有可能获知犯罪真相。但催眠的结果可使犯罪嫌疑人丧失意志力,完全受讯问者的支配与...

催眠诱导(induction of hypnosis)

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其原则:(1)使被催眠者集中注意;(2)降低对现实的检验;(3)增加不随意想象。方法繁多,基本上可分为专注、放松和混淆三大类。凝视法、上肢漂浮法等为专注性诱导;渐进...

催眠阻抗(resistance to hypnosis)

催眠师的指令因违背被催眠者的意愿而被催眠者拒绝执行的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会使催眠师无法将被催眠者诱导进入催眠状态;而另一些人的研究却表明,若被催眠者感受性比较高,且催眠师的技能也较强,则催眠...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

X连锁性遗传疾病。以精神发育迟滞、巨睾症、特殊面容、语言行为障碍为临床特征。主要发生于男性。患者X染色体长臂末端有一细丝部位,称为“脆性部位”,此X染色体被称为脆性X染色体。采用G显带已将其定位...

存储(storage)

亦称“信息存储”。在记忆过程中对记忆内容的保持。多种存储记忆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存储系统,即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输入信息在流动过程中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储存在这三种不同的...

存储容量模型(storage size model)

时间认知理论假设。美国心理学家奥恩斯坦等人1969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取决于记忆中存储事件的数量。同样长的物理时距,个体存储的信息越多,对时距的估计就越长;反之,时距估计就越短。...

存理灭欲

宋明道学家关于天理与人欲对立、必须灭人欲方能存天理的观点。宋程颢认为,人欲是恶而有害的,“蔽于人欲,则亡天德”,只有去欲之蔽,才能“复天理”。(《二程语录》十一)程颐也指出:“甚矣,欲之害人也。...

存在(being)

对世界上所有事物的一般概括。包括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现代心理学(如人本心理学)理论常用的术语。指人的主观存在。体现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等存在...

存在-人本主义疗法(existential-humanistic therapy)

亦称“人本-存在疗法”。以现象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存在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是注重现实与主观。在实施治疗时,治疗者重视来访者整个人及其所处的现实环境,而非只注意其身体上的...

存在的孤立感(existential isolation)

存在主义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基本经验。分为人际孤立感和内在孤立感。前者指个体因缺乏社交技能或有人格障碍而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所产生的疏远感和距离感。后者指人希望参与人际世界,与他人...

存在的焦虑(ontological anxiety)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察觉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凡危及个人生存的因素(如疾病、灾难、死亡等)或危及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如地位、名誉、自...

存在的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 of existence)

存在主义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基本经验。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有追求意义和秩序的需要,但受到虚无和孤立的必然性的挑战,随时都可能置身随机的无序世界。于是人发展出一种有意义感作为存在的...

存在的罪疚(ontological guilt)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个体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完美与缺陷的反差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缺乏勇气的情感体验。与焦虑一样,是人性的本质因素。在个体不去探究人生存在的意义,否认自已...

存在动机(being motivation)

即“成长动机”。

存在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

即“意义疗法”。

存在分析心理疗法(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即“意义疗法”。

存在感(sense of being)

人对自己存在的一种觉知和体验。包括个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全部经验,能够认识自己的存在并有在世上做事的存在能力,以及必要时与外界对抗的能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R. R. 梅提出的一个心理治疗概念。...

存在和意识(Бытие и сознание)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著。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出版。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著作。全书共4章:第一章论述关于心理的东西在物质世界现象的普遍相互联系中的地位。第二章论述心理活动和客观实在的...

存在疗法(ontological therapy)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 R. 梅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以他关于人的自由存在、自我中心和自由意志等人格理论为基础。他认为,产生精神病症状的原因是患者对自己的存在感觉不真实、不连贯,易受到外在的威胁,对...

存在心理学

(existential psychology)  一译“存在主义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人的现实存在价值、自由选择、实现本身、自我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20世纪3...

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书名。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著。美国纽约诺斯特兰出版公司1962年出版,1968年再版。为作者《动机与人格》的续篇,在以前的讲稿及发表的论文基础上修改、整理而成,表达作者对存在心理学的一些基...

存在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py)

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观。R. R. 梅、宾斯万格以及鲍斯是将存在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人物。该观念代表的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派,没有界定清晰的理论模型与治疗技术。主要观点:...

存在性神经症(existential neurosis)

美国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意义疗法术语。患者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不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有任何价值,把人视作生物需求的载体和一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对生活持虚无主义态度。患者通常怀着预期的希望,但又感...

存在性需要(being need)

亦称“存在性动机”、“B-需要”。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与“匮乏性需要”相对。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机体的存在价值有关,其满足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B驱动者为自我实现者,更多地...

存在知觉(being-perception)

亦称“B-知觉”。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一种被动的知觉模式。允许个体自身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使个体的感知更为丰富。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哲学流派。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及全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萨特等。主要...

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

即“存在心理学”第一点。

挫败(thwarting)

指由于被发动起来的行为系列缺乏必须的刺激条件,欲求行为不能完成。亦即已发动的行为在达到最终目的时,由于缺乏需要的刺激而受到挫折。其结果类似不相匹配的倾向之间的冲突,可能引起替换活动。

挫折(frustration)

动物在与根据以往经验预期的后果不一致的情况下的驱力状态。如实验室中一只饥饿的动物看得见食物,却吃不到,多半会受挫。与剥夺不同:前者有先在的期待原因;后者则没有。动物对挫折的反应首先是更努力地...

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 aggression hypothesis)

即“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亦称“挫折—攻击假说”。研究和解释攻击行为或侵犯行为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1939年在《挫折与侵犯》书中首次提出,1941年N. E. 米勒予以修正。该理论假定,人类在...

挫折-退化(frustration-regression)

关于个体退化性行为或退化作用的理论解释。指个体在受到挫折后,其追求目标的动机丧失,当同样的情境再现时,以幼稚的行为应付困境。

挫折—退化假说(frustration-regression hypothesis)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人格理论概念。与“挫折—攻击假说”相对。他们在《挫折与攻击》(1939)中提出。指当个体遭受挫折而丧失追求目标的动机时,常出现早年得到满足的或较幼稚的行为。参...

挫折反应(frustration response)

应激反应的一种。个体陷入挫折状态后启动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常见的情绪反应有愤怒、敌对、焦虑、恐惧、沮丧、失望、绝望、失助和淡漠等,同时与这些负性情绪体验相随的不仅有内在的心理生理反...

挫折理论(frustration theory)

关于挫折的概念、特点、作用、原因及应付方法等问题的理论。挫折具有两种作用:(1)使人认识错误、克服困难、积极进取;(2)使人消沉或发生侵犯行为。形成挫折的原因既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应付...

挫折忍耐力(frustration tolerance)

即“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

一译“挫折忍耐力”。个人遭受挫折时能承受精神上的打击而免于心理或行为失常的能力。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挫折的自我张力或适应能力。可避免遇到挫折时痛苦、沮丧、悲观、失望而引起粗暴对抗的...

挫折性攻击(frustration-induced aggression)

习性学术语。由挫折引起的攻击行为。如在操作情况下,固定强化转变为部分强化时,鸽子会转向对一定范围内的旁观者进行攻击性啄击。由缘自刺激的厌恶觉醒引起,跟厌恶引起的攻击处在同一水平,有时与转移目标行...

挫折与攻击(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著。美国耶鲁大学1939年出版。共8章。作者归纳了有关挫折、攻击的理论和观点,阐述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攻击的种类和形式、攻击行为的移置和变更、青春期的攻击行为等内容。提...

错别字心理(psychology of ghost word)

对学生产生错别字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心理学分析的研究领域。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常见的有四类:增添笔画、丢失笔画、改变字形的部分、改变字形的组织。别字指以误写的字来代替原来要写的字,常见的也有四类:...

错构症(paramnesia)

即“记忆错误”。

错觉(illusion)

知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可产生于各种感知觉通道中和不同感觉通道之间。有视错觉、听错觉、味错觉、视听错觉、形重错觉等。视错觉表现最为明显,其中种类最丰富的错觉是几何图形错觉。与幻觉有本质...

错觉包装策略(packaging tactics of illusion)

利用错觉现象进行商品包装的方法。此种策略由来已久,如古老的酒瓶底部有覆杯状的凹陷,使人看起来酒的容量比实际分量要多。现今国内外已普遍利用错觉现象进行包装装潢设计。如两瓶同等容量的化妆品,采用扁形...

错觉常性误用说(misapplied constancy theory of illusion)

亦称“错觉透视说”。错觉理论。该学说认为,某些特定的视觉模型可能会造成错误的深度印象而形成错觉。也即这些特定的视觉模型容易引起知觉恒常性的错误使用。正常情况下,个体对放在远近不同距离上的同一物体...

错觉错误比较说(incorrect comparison theory of illusion)

即“错觉混淆说”。

错觉定价法(method of illusion pricing)

亦称“非整数定价法”、“奇数定价法”、“零头数定价法”。根据消费者的错觉心理给商品进行定价的策略。据一些商业心理学家研究,在美国,标价为49美分的商品,其销量远比标价为50美分的多;在日本,消费...

错觉对比说(contrast theory of illusion)

亦称“错觉同化说”。错觉理论。该学说认为,错觉的形成是由于观察者在一定参照系中观察事物,而各对象之间存在对比效应或同化效应。如在艾宾浩斯错觉中,分别被小圆和大圆包围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因对比效应...

错觉混淆说(confusion theory of illusion)

亦称“错觉错误比较说”。错觉理论。该学说认为,错觉产生于观察者发生混淆,而未能作出正确的比较判断。如平行四边形错觉就是对角线长度与四边形面积混淆导致的;缪勒—莱尔错觉就是观察者在观察线条长度时,...

错觉神经位移说(neural-displacement theory of illusion)

错觉理论。该学说认为,一轮廓引起的抑制作用,会对另一轮廓引起位移效应而造成错觉。也即后一轮廓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时会被前一轮廓形成的神经兴奋抑制,神经兴奋发生位移而在视觉效果上产生偏移的错觉。该...

错觉同化说(assimilation theory of illusion)

即“错觉对比说”。

错觉透视说(perspective theory of illusion)

即“错觉常性误用说”。

错觉眼球运动说(eye movement theory of illusion)

错觉理论。该学说认为,观察者对物体长度的判断是以眼球对该物体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扫描或移动为根据的。这样,在观察缪勒-莱尔错觉图形时,向外伸展的箭头使眼球移动的距离超出包含线段的长度,而向内伸展的箭...

错误的唤醒效应(arousal effect of error)

亦称“错误的压力效应”。由过低与过高水平的应激或唤醒引起的飞行员错误率增高现象。服从叶克斯—多德森曲线。低唤醒或低应激使飞行员错误率增高的主要原因:飞行员情绪淡漠,飞行动力不足,有睡意和厌倦感,...

错误否定(false negative)

亦称“错误排除”。采用某种程序或根据某种测量结果淘汰了不该淘汰的人。与“错误肯定”相对。任何决策方法均不可能十全十美。依据某一方法(如确定测验或考试的分数线)决定取舍时,可能产生四种后果:(1)...

错误假设(false hypothesis)

在飞行决策阶段导致错误发生的重要原因。已经诱发了不计其数的飞行事故。最危险的特点是当事者一旦陷入便很难纠正,往往是采取容易,放弃却异常困难。飞行中,虽然与事故征候或言语警告相矛盾,但飞行员仍有可...

错误检查任务(error detection task)

心理学实验技术。赛克斯1979年提出,格尔曼和麦克1983年运用于判别学前儿童是否了解数数规则。具体过程:主试操纵一个木偶来数数,木偶数得有对有错,一名学前儿童在旁观看,其任务是判断木偶数得对还...

错误肯定(false positive)

亦称“错误录取”。根据某种测量所得分数高低决定录取时,实际能力低于录取标准的受测者被错误录取的现象。与“错误否定”相对。参见“错误否定”。

错误录取(false inclusion)

即“错误肯定”。

错误排除(false exclusion)

即“错误否定”。

错误心理学(psychology of error)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或失误的研究与学说。他将这些错误分成六类:(1)口误;(2)笔误;(3)误听与误读;(4)遗忘;(5)失物、误取与误置;(6)累积的错误与混...

错误信念任务(false belief task)

心理实验方法。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韦尔曼和普那1983年设计提出。实验程序:向被试呈现两个洋娃娃,一个叫萨莉(身边有一个篮子),一个叫安娜(身边有一个盒子)。萨莉把...

错误选择法(error-choice technique)

测量态度的一种方法。主试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设置一种二选一的情境,并事先告诉被试两者之中任何选择都得不到所谓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境下,被试被迫作出选择时,观察其反应。结果发现,被试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