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外文
16种人格因素(16 personality factors)
人格构成因素。美国心理学家R. B. 卡特尔等人提出。他和他的助手从词典、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文献中收集描写人格的大量词汇,将其聚类合并成171种特质,经取样测验、统计分析(特别是因素分析),最终合...
2ᴷ析因设计(2ᴷ factorial design)
析因设计的一种。包含\(K\)个因素,每个因素只有两个水平。这种实验的全部可能的因素间的处理组合数是\(2^K\)。其因素数可能较多,但由于都是等水平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到简化。最简单的\(2^...
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
一种经加速器处理,能放射正电子,可被神经细胞吸收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类似于葡萄糖,在体内参与代谢,并发射正电子。常用作正电子发射层描述常利用的示踪化合物。实验前,将此物注入人体内,通过与计算机相连...
21三体综合征(trisomy 21 syndrome)
即“唐氏综合征”。
24小时疗法(twenty-four-hour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治疗者与来访者一天保持24小时接触。兰地提出。治疗中,治疗者干预来访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经济及性生活等。其目的是提高来访者的适应性。参加治疗的人数为3人~30...
3σ控制图(three sigma control chart)
亦称"3σ管理图”。控制图的一种。中国、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用于确定管理图或控制图的上、下控制限的标准控制图。若被控制特征为\(\xi\),其数学期望为\(\mu\),标准差为\(\sigma\...
3σ法则(three-sigma rule)
正态分布的一条规律。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mu,\sigma^2)\),\(X\)的取值落入均值\(\mu\)左右各\(3\sigma\)区间(\(\mu-3\sigma,\m...
4F法则(four F's rule)
广告文写作应遵从法则的…种。要求广告文必须保持新鲜(fresh)、有趣(fun)、忠诚(faith)和自由(free)的特性。即要求广告文要具有时代感、有趣味性、实事求是、文笔不拘一格。
4O原理(four O's principle)
广告促销原理的一种。要求广告策划从购买对象(objects)、购买目的(objectives)、购买组织(organization)和购买方式(operations)四个方面分析市场,并且根据分...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亦称“血清紧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有吲哚胺。由吲哚核和乙胺两部分构成。首先在血清内发现,能引起血管收缩。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在血液中很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和外周,基本上分属于两个独立的...
5-羟色胺能神经元(serotonergic neuron)
含有并释放5-羟色胺的神经元。在脑内,其胞体主要集中在中脑的中缝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其神经元纤维的走行与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走行大致相似,也分上行和下行两部分。在功能上,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相颉...
5-羟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
5-羟色胺的前体。由色胺酸羟化而成。详见“5-羟色胺”。
5-羟色胺酸脱羧酶(5-hydroxytryptophan decarboxylase)
5-羟色胺合成酶之一。5-羟色胺酸经该酶脱羧而成5-羟色胺。在脑中,存在于胞浆中,一般与5-羟色胺的含量相平行。脱羧酶在体内多处于过剩状态,其活性虽被抑制达80%,仍不致影响5-羟色胺的生成。
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e acid)
5-羟色胺的分解产物。5-羟色胺通过单胺氧化酶氧化脱氨基而成醛,再经醛脱氢酶作用而氧化成无活性的5-羟吲哚乙酸。
5I法则(five I's rule)
亦称"5I原理”。广告促销原理。指广告的概念(idea)、冲击力(impact)、兴趣(interest)、信息(information)和冲动(impulsion)。要求广告:(1)向消费者提...
5I原理
即“5I法则”。
5P标准(five P's criterion)
国际广告协会制定的用于评价优秀广告的标准。国际广告协会认为,优秀广告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给消费者愉快的感觉(pleasure);(2)有创造性、革新性和改进性(progress);(3)突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five death rate)
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某年内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总数与当年5岁以下儿童总数之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定。计算时,因统计工作量大、家庭迁徙等原因而难以获得5岁以下儿童总数的准确数据...
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神经末梢化学切断剂。主要被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摄取,使之半永久性损毁;对胞体的作用不如对末梢的作用明显。对胆碱能及5-羟色胺能神经基本无影响。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大于对多巴胺的作用。由于能...
6PS原理(six PS's principle)
广告促销原理的一种。市场营销六种策略的组合在广告宣传上的具体应用。具体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政策(policy)和公共关系...
6R原理(six R's principle)
广告促销原理。认为向受众宣传商品时,要遵循6个适当原则,即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用适当的信息沟通方式,向适当的目标消费者推销适当的商品。其中,适当的目标消费者指商品或劳务的服务目标应指向有...
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Outline of Child Development Program in 1990's)
规划和指导中国20世纪90年代儿童卫生保健和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2月16日以国务院1992年第9号文件的形式公布。文件提出了到2000年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10项主要目标,以及...
90项症状核查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临床量表。用于精神症状或心理问题的自我评定。美国帕洛夫等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编制而成。最早发表于1954年,称不适感量表(Discomfort Sca...
Ⅰ型空间定向障碍(Ⅰ-type spatial disorientation)
飞行员未意识到发生错觉但已实际发生的空间定向障碍。与飞行员处境意识丧失或缺失有关,对飞行安全危害较大。飞行员若依据错误知觉操纵飞机,一旦进入危险状态而来不及纠正,即可发生严重事故:在由定向障碍导...
Ⅱ型空间定向障碍(Ⅱ-type spatial disorientation)
飞行员意识到已发生错觉的空间定向障碍。主要表现为自身感觉与仪表指示发生冲突和矛盾。一般情况下,飞行员只要坚信仪表提供的信息是正确的,就能很快从这种冲突中解脱出来,但若坚信身体提供的信息,就会持续...
A-B-X模式(A-B-X model)
人际互动中认知系统与态度变化关系模式。属认知均衡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1958年提出。其中,A与B是两个认知主体,X是认知对象。A与B对X的态度决定双方的关系是否协调。A与B如果对X的态度...
AAMD适应行为量表(AAM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
心理量表的一种。用于评定智力低下和情绪适应不良。美国智能缺陷协会(AAMD)1969年提出。适用于3岁儿童至成人。该量表分A、B、C三式,A式为标准本,用于3岁儿童至成人;B式为公立学校本(AB...
ABA设计(ABA design)
即“ABA研究设计”①。
ABA实验设计(ABA experimental design)
即“ABA研究设计”①。
ABA研究设计(ABA research design)
① 亦称“ABA实验设计”、"ABA设计”。泛指以单一组或单一个体为被试的一种实验设计。用以观察某种实验变量对被试行为的影响。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A),不施加任何实验处理,观测被试某行为的反应...
ABC取向(ABC approach)
行为评鉴的一种范型。强调鉴别行为的前因(A,antecedent)、行为(B,behavior)和行为的结果(C,consequences)。亦即对行为进行函数分析,鉴别控制行为的环境条件,将行...
ACT理论(theory of 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命题理论的一种。J. R. 安德森基于人类联想记忆模型提出。人类联想记忆模型认为,人的记忆是一个命题网络,最基本的表征单元是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念。概念通过命题彼此联系在一起。命题是抽象的表征,...
ACT职业兴趣问卷(ACT Survey Vocational Interesting,ASVI)
调查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霍兰德1956年编制,1977年修订。经中国学者郑波等修订,可用于中国的中学生。共90道题,测量学生在6个领域的倾向:传统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
AIAMA原则(AIAMA principle)
广告宣传原则。A、I、A、M、A五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五条原则。(1)A(attention),即吸引注意。包括:①增强刺激物如色彩、形状、光线、音响等的强度;②增加刺激元素如位置、景物、色彩、规...
AIDA理论(AIDA theory)
反映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理论。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由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行动(action)几个阶段组成的。即顾客前往...
AMOS
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软件。阿布寇开发。AMOS日益受到重视,并与LISREL、EQS一起,成为最流行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易学易用,在同类软件中是最容易操作的,可通过画出路径图建立模型...
A光源(A light source)
光源的一种。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以人工模拟日光的复制光源,为实用的标准“日光”——A、B、C、D65中的一种。标准光源A是充气钨丝灯在色温2856K炽热状态下的辐射,其在可见光区域的光...
A类治疗者(A-therapist)
心理治疗者一类。与"B类治疗者”相对。这类治疗者被认为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具有重视人的倾向。对两类治疗者治疗效果的研究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有研究者认为,A类治疗者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比B类治...
A型人格(type-A personality)
即“A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type-A behavior pattern)
亦称“A型行为”。一种人格倾向。与“B型行为模式”相对。美国临床医生M. 弗里德曼和罗森曼1959年提出。主要特点:(1)急躁、无耐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催促感;(2)争强好胜,有强烈的竞争意...
B-知觉(B-perception)
即“存在知觉”。
BASC父母评定量表(BASC Parent Rating Scale,BASC-PRS)
儿童行为评价系统(BASC)的一种。由父母评价儿童在家庭和社区背景下的多种行为。分学前期儿童(4岁~5岁)、学龄初期儿童(6岁~11岁)和青少年(12岁~18岁)三种。每种均含诊断性部分和适应性...
BASC教师评定量表(BASC Teacher Rating Scale,BASC-TRS)
儿童行为评价系统(BASC)的一种。由教师评价儿童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可观察行为。分学前儿童(4岁~5岁)、小学儿童(6岁~11岁)和中学生(12岁~18岁)三种。各包括109个、148个和138个...
BASC人格自我报告(BASC Self Report of Personality,BASC-SRP)
儿童行为评价系统(BASC)的一种。用于测量儿童对学校、父母、同伴的态度以及自己行为问题的感知。量表分为两种:适用于8岁~11岁(SRP-C)和12岁~18岁(SRP-A)儿童。包括14个分量表...
BASC学生观察系统(BASC Student Observation System,BASC-SOS)
儿童行为评价系统(BASC)的一种。用于直接观察课堂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采用时间取样法,在15分钟内,每隔27秒观察一次,每次3秒,共30次。每次由观察者在行为核查表上标出观察到的行为。观察...
B光源(B light source)
光源的一种。人工模拟中午的太阳直射光而制成的标准光源。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标准光源B为光源A经过两种溶液后的光谱分布。这两种溶液分别装在双层的透明光学玻璃池内,每层中的溶液厚度为1厘米...
B类治疗者(B-therapist)
心理治疗者的一类。与“A类治疗者”相对。此类治疗者被认为是权威性的,具有机械主义倾向,重视问题本身。参见“A类治疗者”。
B型人格(type-B personality)
即“B型行为模式”。
B型行为模式(type-B behavior pattern)
亦称“B型人格”。一种人格倾向。与“A型行为模式”相对。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临床医生M. 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提出。主要特征:悠闲自得,不易紧张,一般无时间紧迫感;不喜争强,有耐心,能容忍等。属此...
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 Mental Developmental Scale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的简称。0岁~3岁中国城市儿童智能发育状况的诊断性测量工具。范存仁等编制,1989年正式发表。分智力量表和运动量表两部分。第一部分测量感知敏锐性、注意分辨能...
CDCC中国3岁~6岁儿童发展量表(CDCC Developmental Scale for 3-6 Years Old Children of China)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中国3岁~6岁儿童发展量表”的简称。用于3岁~6岁中国城市儿童智能发展水平的诊断。张厚粲等编制,经国内专家鉴定,1992年正式发表。分智力发展量表和运动发展量表两部分。由看图命...
CIE系统(CIE system)
亦称“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用于测量颜色色度的一套原理、数据和公式。光谱上所有颜色一般可由三种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包括白色以及各种色调和饱和度(色品)的彩色。...
CIPP模式(CIPP mode)
评价模式的一种。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将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类评价结合起来。背景评价根据社会需要对教育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具有诊断性;输入评价是对...
CPC循环(CPC cycle)
“详察(circumspection)-预断(preemption)-控制(control)循环”的简称。G. A. 凯利描述个体遇到新情境时的行动特征。G. A. 凯利认为,个体遇到新情境时,...
CPM理论(CPM theory)
亦称“中国领导行为模式”。领导理论的一种。中国心理学者凌文辁1986年提出。他在研究领导行为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的领导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于是着手建构适合中国的领导行为...
C光源(C light source)
光源的一种。人工模拟太阳平均日光而制作的标准光源。其光色近似阴天时天空中日光的光色。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规定,标准光源C的制作与B光源的制作相仿,只是透射的两种溶液配方不同。参见“B光源”。
C型人格(type-C personality)
即“癌症倾向人格”。
C值(C-value)
信号检测论指标。表示实验者反应偏向,即感受经验强度,用符号\(C\)表示。\(C\)是横轴上判定标准的位置。其计算公式:\(C=\frac{I_2-I_1}{{d}'}\)。式中\(I_2\)为...
D-N认知评价系统(Das-Naglieri 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CAS)
认知能力测验。戴斯1990年发表。适用于5岁整到17岁11个月的儿童和青少年。其理论基础是戴斯的智力加工PASS模型。该模型基于鲁利亚的神经系统三个功能联合区学说及因素分析结果而提出。用于测量学...
D-需要(D-needs)
即“匮乏性需要”。
D-知觉(D-perception)
即“匮乏性知觉”。
DAGMAR理论(DAGMAR theory)
将经营的目标管理和广告效果阶段理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理论。DAGMAR是Defining Advertising Goals for Measured Advertising Results(《...
DCIS检查法(DCIS method)
驾驶适应性测试的一种。把人视为一个系统,认为与生俱来的素质和后天获得的技能影响驾驶适应性。对于素质,主要测以下指标:(1)C. C. No.,表示驾驶员一定行动倾向特征的控制检测参数;(2)大脑...
DECIDE模型(DECIDE model)
用于描述和分析飞行员判断过程的理论模型。用于分析人为因素的飞行事故和飞行员判断训练。DECID分别是detect(觉察)、estimate(评估)、choose(选择)、identify(鉴别)...
DRTA(directed reading and thinking activity)
斯陶佛1969年提出的一种用以促进阅读理解的训练技术。包括三个步骤:(1)预测,给学生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或来自文章的图片,要求学生推测文章的内容;(2)精读,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并为他们的预测...
D系数(D-coefficient)
相关系数的一种。度量顺序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适用于两个变量不对称的情形,即其中一个视为自变量(\(X\)),另一个视为因变量(\(Y\))。计算公式为\(D_Y=\frac{N_1-N_2}...
D研究(D-study)
一译“决策研究”。概化理论术语。基于\(G\)研究在推广域上作出某种决策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明确界定推广域,即说明要把研究结果放在哪些面上推广,在各个面上推广的范围有多大。如用两个作...
d'值(d' value)
心理测量指标。在信号检测实验中,用以表示感知觉能力或感觉敏感性。在统计图上,用噪声(\(N\))分布和信号加噪声(\(SN\))分布两者的强度差表示。用公式表示:\({d}'=\frac{M_{...
ELINOR模型(ELINOR model)
记忆模型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林德赛、D. A. 诺曼和鲁梅尔哈特1977年左右提出。该模型具有网络结构,其中节点代表事物、命题、行动、特性、实例等,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通过节点以...
EQS
“EQUATIONS”的缩写。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软件。本特勒1985年推出。后来结合由吴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使EQS容易学习,操作简便。在EQS for Windows的高版本上,只需在专门的...
ERG理论(ERG theory)
激励理论的一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特福1970年基于马斯洛、赫兹伯格的需要理论提出。该理论谋求确定“组织背景中人的需要”,系统阐述了一个需要类型的新模式,认为人主要有E、R、G三类需要:(1)生...
F分布(F-distribution)
抽样分布的一种。R. A. 费希尔和斯内迪克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若随机变量\(\xi \sim \chi^2(m)\),\(\eta \sim \chi^2(n)\),且\(\xi\)与\(...
F检验(F-test)
参数统计检验的一种。检验统计量服从或渐近服从F分布的检验。为纪念R. A. 费希尔爵士而命名。他指出,根据若干均数内的变异性而得到另一个方差估计值,在这两个方差估计值之间建立F比率可评价不止两种...
F统计量(F-statistic)
统计量的一种。服从F分布的统计量。参见“F分布”。
G耐力(G-tolerance)
亦称“超重耐力”、“加速度耐力”。人体对超重的耐受限度。以能耐受的最大超重值表示。与超重对人体作用的方向、作用时间及超重增长率有关。人体对横向超重的耐力最大,对侧向超重次之,对正向超重又次之,对...
G系数(G coefficient)
即“概化系数”。
G效应(G-effect)
飞机加速度对飞行员视觉、操纵动作及认知能力等的影响。严重时可使飞行员意识丧失,处于失能状态。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视觉。在正加速度条件下,视觉感受阈限明显上升,视敏度下降,视觉辨认能力降低。...
G研究(G-study)
一译“拓广研究”。概化理论术语。尝试性测量设计中运用概化理论方法估计与该设计有联系的各种分数变异性质与大小的过程。在可观察域上进行,旨在估计与每个随机面相连的误差大小。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要...
H-Y抗原(H-Y antigen)
在Y染色体上编码的次要组织相容抗原。H-Y是在纯种小鼠和HLA相同的人中用多种生物学测定方法检测到的。这些方法包括雌性对雄性皮肤移植的排斥,雌性细胞毒T细胞对雄性淋巴样细胞的杀伤。其本质尚未搞清。
HR儿童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alstead-Reita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Battery for Children)
发展量表。测查儿童多方面的心理功能或能力状况,包括感知觉、运动、注意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功能等。霍尔斯特德编制,雷坦加以发展而成。由10个分测验组成:(1)范畴测验。要求被试通过尝试错...
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alstead-Reita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Battery)
神经心理测验。用于脑损伤评估和脑与行为关系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斯特德1947年编制,后经雷坦修改和发展而成。由感知觉、失语检查和握力、失语、音乐节律、触摸操作和范畴测验等十余个分测验组成,分别...
HR幼儿神经心理成套测验中国修订本(Halstead-Reita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Battery for Younger Children Revised in China)
发展量表。用于测量5岁~8岁儿童神经心理发展的情况。根据雷坦-印第安纳幼儿神经心理测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修订而成。中国常模取自5岁~8岁的正常儿童1000名,脑损伤儿童98名。其主要临床功用是区...
H检验(H-test)
亦称“Kruskal-Wallis检验”、“单向秩次方差分析”、“多总体秩和检验”。非参数检验的一种。适用多个相互独立的总体在总体正态和方差齐性不具备或不清楚情况下的总体均值比较。克罗斯卡尔和瓦...
IDEAL(identify-define-explore-act-look)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布兰斯福德与斯坦1984年提出。I代表识别,即注意、识别所存在的问题及其难度。D代表界定,即定义或解释所面临问题的性质、产生原因等。E代表探寻,即在对问题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
IT儿童量表(IT Children Scale)
儿童性别特征、偏爱或倾向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R. W. 布朗1956年编制。由36张图片组成。其中有一张表示IT(一个未确定性别的模糊形象),其他图片描绘的是一些有男子气和女子气涵义的物体、人...
JT检查法(JT method)
驾驶适应性测试的一种。主要检测以下内容:(1)速度估计;(2)选择反应;(3)避让障碍能力;(4)视野;(5)动视力;(6)其他视力,包括静视力、图检查辨色力、图检查深度知觉等;(7)笔试,题目...
J系数(J coefficient)
一译“职业系数”。效度指数。一个测验分数和工作总体成绩之间的相关。用于综合评估一个测验的预测工作总体熟练度。使用时须先有以下资料:(1)这几种工作属于同一工作族,所要求的职业行为有许多相同之处;...
K-D音乐能力倾向测验(Kwalwasser-Dykema Music Test)
特殊能力倾向测验。美国学者柯瓦渥赛等人编制。包括十个分测验:(1)音调记忆;(2)音乐辨别;(3)强度辨别;(4)音调动向;(5)时间辨别;(6)节奏辨别;(7)音高辨别;(8)曲调欣赏;(9)...
k-选择(k-selection)
动物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下有利于形成高度稳定种群数量的选择。k代表生态环境的负载能力。偏向于生产较少的子代,以较慢的发育和良好的营养来与其他物种竞争。促使社群系统发展,包括配偶亲合和双亲照料的发展。...
k个独立样本总体比例相等检验(test for equality of population proportions based on k-independent samples)
假设检验的一种。属非参数检验。用于检验\(k\)个独立样本总体比例是否相等。设有\(k\)个总体,考查样品的特征\(A\)。各总体中具有\(A\)的样品所占比例为\(p_1,p_2,\cdots...
k个独立样本总体中位数相等检验(test for equality of population medians based on k-independent samples)
假设检验的一种。属非参数检验。用于检验\(k\)个独立样本总体中位数是否相等。设在\(k\)个独立总体中测量相同的指标\(Y\)(属等距变量)。欲检验它们的中位数是否相等,即检验假设:\(H_0...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
动态聚类法的一种。麦克文1967年提出。采用逐个调整分类。基本步骤:(1)初始分类。即把样品粗略地分成K个初始类,或选择K个样品作为初始类中心。(2)逐个调整分类。逐个计算样品与各类中心(即均值...
L-资料(L-data)
“生活记录资料”(life record data)的简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个体资料。如个体的学校分数记录、社会活动情况等。直接来自被试的实际生活,反映个体的真实情况。其缺陷在于难以达到最佳效...
L-多巴(L-Dopa)
即“L-二羟基苯丙氨酸”。
L-二羟基苯丙氨酸(L-dihyolro-xyphenylalanine)
亦称“左旋多巴”。多巴胺的前体。酪氨酸合成多巴胺的一种中间产物。血中的酪氨酸进入神经细胞后,在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下,首先转变为二羟基苯丙氨酸,再在二羟基苯丙氨酸脱酸酶作用下脱酸形成多巴胺。可治疗...
LISREL
“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的缩写。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和方法的创始人尤洛斯格与其合作者沙鹏共同开发而成。最新版为LISREL8.30,包括P...
LN神经心理成套测验(Luria-Nebraska Neuropsychological Battery,LNNB)
神经心理测验。用于脑损伤评估和脑与行为关系研究。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Nebraska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高顿及其同事在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编制的神经心理检查方法基础上修改发展而成...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MH理论(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消费动机理论。日本消费者行为研究专家、心理学家小嶋外弘创立。他借鉴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重新解释赫兹伯格的“理解消费者行为动机”概念,强调商品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作用。认为,每一个...
MURDER(mood-understand-recall-digest or detail-expand-review or respond)
促进认知活动的一种方法。丹瑟洛等人1979年提出。有两个等级:第一级主要用于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保持;第二级主要用于对信息的提取与应用。在第一级中,M代表心境及维持,即学生学会以放松来对抗、克...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由谷氨酸受体与N-甲基-D-天冬氨酸结合而成。既受电压门控,也受递质门控。一般认为,所具有的双重门控特性,以及与第二信使钙离子的作用相结合,对人们进一步了解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
NEO人格调查表(Neuroticism, Extroversion, Openness Personality Inventory,NEO-PI)
标准化人格问卷。美国心理学家科斯塔和R. R. 麦克雷基于人格五因素模型编制。最早发表于1985年,1989年、1992年两次修订,现有S、R两个平行版本和一个简版NEO五因素调查表(NEO F...
OB模式(organization behavior model)
一译“组织行为学模式”。一种基于强化理论的行为校正激励方法。包括五步程序:(1)识别对员工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这些关键行为很可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2)通过测量确定已识别出的关键行为...
P-O-X模式(P-O-X model)
关于态度形成和改变的最早的一种认知平衡理论。社会心理学家海德1946年首次提出。其中的P代表认知主体,O是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为与P及O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P为主体的单...
PM理论(PM theory)
领导行为模式理论的一种。日本大阪大学三隅二不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团体都具有两种机能:团体目标达成P(performance)和团体维持M(maintenance)。领导...
PN空间(PN space)
与人的感受和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空间。由日本建筑理论家芦原仪信提出。P指“积极空间”,即满足人的需要、有计划的空间;N指“消极空间”,即自然发生且无序的空间。芦原仪信认为,一般空间大致可分为两类:...
PQ4R(preview-question-read reflect-recite-review)
促进学习与记忆的一种方法。E. L. 托马斯与鲁宾逊1972年提出。P代表预习,指略读全文中的题目、摘要、小标题、画着重号的句子等,以获得初步印象。Q代表问题,即提出各单元或分段的问题,通常是将...
Promax旋转(Promax rotation)
“迫近最大方差斜交旋转”的简称。斜交旋转的一种方法。结果包括三个矩阵:(1)斜交因素负荷矩阵,负荷的绝对值可大于1;(2)斜交因素的相关矩阵,各斜交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组成的矩阵;(3)斜交因素的...
P物质(substance P)
由1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1931年,有人发现马脑内有一种生物碱能被酸性乙醇提取,便将它制成粉末状。在脑内分布不均匀,黑质中含量最高,四叠体中次之,中脑、下丘脑、丘脑和纹状体中含量较少,是脑...
Q-资料(questionnaire-data)
即“问卷资料”。
QWERTY键盘(QWERTY keyboard)
以键盘第1行前6个键的字母顺序命名的标准化英文打字机键盘(如图)。肖尔斯1873年研制出来。计算机都采用这种布局。从工效学的角度看,这种键盘排列并非是最佳。根据早期的机械英文打字机的工作速度跟不...
Q分类法(Q-sort technique)
即“Q分类技术”。
Q分类技术(Q-sort technique)
一译“Q分类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森1953年在《行为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分非结构性Q分类和结构性Q分类。要求被试将描述人格的句子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这些类别的分布是从“最赞...
Q型聚类(Q-type cluster)
聚类分析的一种。对样品的多个指标或变量进行分类的聚类分析。参见“聚类分析”。
Q型因素分析(Q-type factor analysis)
因素分析的一种。从相似的样品集中抽取公共因素的因素分析。首先对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度量,得出\(n\)个样品(被试)的相似系数矩阵\(Q=(q_{ij})_{n \times n}\),再从相似...
REAP(read-encode-annotate-ponder)
训练学生把作者的文字翻译成自己的文字的阅读方法。伊涅和曼佐1976年提出。具体做法:(1)初读,尝试去阅读作者的文字;(2)编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重述作者的文字;(3)注解,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摘...
R控制图(R control chart)
一译“极差控制图”。控制图的一种。在表征一个过程的质量特征\(X\),且要求把它的标准差控制在\(\sigma_0\)水平上时,若以样本全距\(R\)作为被控制的样本特征建立起来的\(3\sig...
R型聚类(R-type cluster)
聚类分析的一种。对变量的样品进行分类的聚类分析。常用相关系数来度量变量间在性质上相近的程度,将相关系数较大的变量分在同一类,相关系数较小的变量分在不同的类。在R型聚类中,相关矩阵起到Q型聚类中距...
R型条件作用(type-R conditioning)
亦称“第二型条件作用”、“反应型条件作用”。与“S型条件作用”相对。详见“操作条件作用”。
R型行为(type-R behavior)
即“操作行为”。
R型因素分析(R-type factor analysis)
因素分析的一种。从变量的相关矩阵出发,寻找变量的公共因素的因素分析。
r-选择(r-selection)
动物对多变、难以预测的生态环境下有利于种群规模迅速扩大的选择。r代表一个种群的固有增长率。对这样的物种有利,即只要机会许可,一般就会快速增殖其成员。这些物种的个体相对较小,能迅速达到生殖成熟期,...
S-Z作图法(S-Z plots)
感觉阈限计算方法。根据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将反应的比率(P值)转换为标准分数(Z值),以图示法求阈限。具体步骤:将各刺激强度引起的反应比率P值转换成标准Z分数(查P-Z转换表);以刺激值S为...
SHEL模型(Software-Hardware-Environment-Liveware model)
描述飞行中人的因素的理论模型。爱德华1972年提出。F. 霍金斯1984年修订,并在一份欧共体文献中发表。主要用于描述飞行中人的因素的概念、研究范围,分析人的错误的来源。被许多国家和组织用于设计...
SPSS(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
一译“社会科学统计程序”。统计分析软件。SPSS公司原为大机器开发的,版本为SPSSx;20世纪70年代微机问世后,SPSS率先推出微机版本。90年代推出SPSS for Windows产品。高...
SP活动(sales promotion action)
促进销售的活动。营销者将有关企业及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消费者和用户,促进其了解、信赖并购买本企业的产品,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目的的各种活动,促销的实质是营销者与购买者、潜在购买者之间的信息沟...
SQ3R(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review)
鲁宾逊1941年为训练学生阅读文章而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具体为:(1)浏览。概览提要、目录、序言及正文的标题、图表、注释、索引等,形成整体直觉印象。(2)提问。边读边提出各种疑问(如把标题和主题...
S型条件作用(type S conditioning)
亦称“第一型条件作用”、“刺激型条件作用”。与“R型条件作用”相对。详见“经典条件作用”。
S型行为(type-S behavior)
即“应答行为”。
T²统计量(T² statistic)
服从\(T^2\)分布的统计量。霍德林1931年给出。设\(Y\)和\(W\)是独立的,且\(Y \sim N_p(\mu,\Sigma)\),\(nW \sim W_p(n,\Sigma)\)...
T-资料(objective test-data)
“客观测验资料”的简称。来自被试完成纸笔测验的情况或在实验室情境中的行为反应资料。因其客观性而在心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TOTE单元(test-operate test-exit unit)
美国心理学家G. A. 米勒、格兰特和普里布拉姆1960年在《行为的计划与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行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行为的机制是在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以二进制进行的;在总的TOTE(检验—操...
TPO广告(TPO advertisement)
广告形式的一种。广播电视利用节目编排技巧,把时间(time)、场所(position)和事件(occurrence)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接收对象、不同的接收时间、不同的场所,以委婉的表...
T分数(T score)
由正态分布上的标准分数转换而来的等距量表分数。美国心理测量学家麦考尔提出。为纪念推孟和桑代克而取字母T命名。原理上与Z分数相同,都用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的距离。测验的原始...
T迷津(T-maze)
迷津的一种。研究动物学习时所用的一种实验装置,多为木制或金属制的盘。因其形状与字母“T”相似而得名(见图)。通过把食物分别放入两个终点箱中,可研究、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如将T箱的两个支臂分别漆成...
T群体(T-group)
即“T小组”。
T小组(training group)
一译“T群体”,亦称“人际关系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以正常人群为对象的发展性咨询小组。旨在提高个体自我知觉和人际知觉,并促进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最早是一种小团体讨论会,由团体领导者和受训者...
T小组训练(T-group training)
即“敏感性训练”。
T型人格(type-T personality)
即“刺激寻求者人格”。
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
即“敏感性训练”。
t分布(t-distribution)
一译“学生分布”。抽样分布的一种。英国统计学家哥色特以笔名“Student”在1908年提出来。设\(\xi \sim N(0,1)\),\(\eta \sim \chi^2(n)\),且\(x...
t检验(t-test)
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凡检验统计量服从或渐近服从t分布的检验。参见“t分布”。
t统计量(t-statistic)
统计量的一种。服从t分布的统计量。参见“t分布”。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ULS)
评鉴人格特质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D. 拉塞尔等人1980年编制。主要用于评价被试是否具有因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共20道测题,其中10个为正面表达,10个为负面表达,是...
V系数(V coefficient)
列联相关系数的一种。适用行数和列数均大于2的列联表。计算公式为\(V=\sqrt{\frac{\chi^2}{n(m-1)}}\),式中\(n\)为样本容量,\(m\)为列联表行数与列数中较小者...
W分布(Wishart distribution)
随机向量的一种分布。一元统计分析中的\(\chi^2\)分布在多元情况下的推广。1928年威沙特提出(在1915年R. A. 费希尔曾对\(p=2\)的情况作了推导)。在一元情况,若\(Y_1,...
W细胞(W cell)
视网膜中的节细胞。比X细胞和Y细胞都小。其轴突投射到中脑上丘。感受野很大,但对电刺激的反应较弱。传导速度很慢。对运动刺激进行反应,在控制眼球的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XYY综合征(XYY Syndrome)
亦称“双Y综合征”、“超雄”、“超男性”。性染色体畸变的一种。即性染色体为XYY型。其基本特征:患者身材高大,骨及关节正常;多数人面部粗糙,皮肤纹理异常;患者的生殖器官正常,有生育能力,少数有较...
X控制图(X-control chart)
一译“均值控制图”。控制图的一种。详见“控制图”。
X理论(theory X)
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一种管理理论。与“Y理论”相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麦格雷戈1957年提出。指传统管理中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包括:(1)人性惰。一般人生来就好逸恶劳,尽可能...
X细胞(X cell)
视网膜中的节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是持续性的,且对不同的色光有不同反应。细胞体中等大小。树突分布范围小,感受野小。皮质投射区大都在纹状皮质,主要投射到简单皮质细胞。传导速度比Y细胞慢,但能为精细的视...
Y-G性格测定法(Y-G Character Measurement)
性格测定方法。日本心理学家矢田部达郎等提出。其依据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的理论。把性格特性分为忧郁性、回归性、自卑性、神经质性、客观性、协调性、进攻性、活动性、慢性(或急性)、思考性、支配性...
Y理论(theory Y)
建立在“自我实现人”假设基础上的一种管理理论。与“X理论”相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麦格雷戈1957年提出。关于人性的假设:(1)人性勤。在某些条件下,工作能使人得到满足。(2)惩罚和...
Y细胞(Y cell)
视网膜中的节细胞。对运动刺激最敏感。活动是瞬时性的,即在刺激开始时活动很强,以后很快停止下来。对不同色光的反应没有区别。胞体大,且树突分布范围广,故感受野大。轴突的传导速度快,可投射到纹状皮质及...
Y型沟通(Y-communication)
小群体信息交流模型。其形态如图。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在五人群体双向交流实验中发现。认为C处于特殊位置,A和B传送的信息需经C才能到达D、E,D、E传送信息到A、B,也需经过C,C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Y型迷津(Y-maze)
学习和记忆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装置。分成三等分,分别称I、Ⅱ、Ⅲ臂,每臂的顶端各设一盏25瓦白炽灯,作为条件刺激信号;箱底及侧壁铺设铜棒,以便通电,作为非条件刺激。实验前,将大鼠放入实验箱,让它自由...
Z分数(Z score)
即“标准分数”。
Z过程依恋疗法(Z-process attachment therapy)
亦称“降怒疗法”。将来源于分离体验的愤怒和悲伤转变为主动反抗,从而促使依恋联结形成的心理治疗方法。美国学者扎斯洛等人提出。扎斯洛认为,所有的心理病态都是依恋障碍的表现,需要通过使用主动疗法以激起...
Z理论(theory Z)
权变管理方式的一种理论。加利福尼亚大学日裔美籍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他根据对日、美两国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高。通...
Z检验(Z-test)
亦称“μ检验”。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凡检验统计量服从或渐近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检验。Z检验在许多统计检验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关于总体均值的检验。参见“标准正态分布”。
Z统计量(Z-statistic)
亦称“μ统计量”。统计量的一种。在实际应用中,习惯上指服从或趋近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用字母Z表示。若总体\(X \sim N(\mu ,\sigma^2)\),其中\(\sigma^2\)已知...
α-甲基-P-酪氨酸(alpha-methyl-P-tyrosine)
亦称“α-甲基(对位)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可影响儿茶酚胺的合成。对儿茶酚胺合成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两个步骤进行:(1)与酪氨酸羟化酶产生竞争性抑制,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由于酪氨酸羟化酶...
α-运动(alpha movement)
亦称“α-似动”。似动现象的一种。以缪勒-莱尔错觉图形为实验材料,先呈现箭头朝里的图形>——<,随后呈现箭头朝外的图形←→,反复几次以后,人会觉得中线似乎在延长或缩短。本努西在1912年发现。若...
α波阻抑(alpha block)
亦称“失同步作用”。大脑皮层电活动的现象。α波受到阻抑而出现快波和失同步现象。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可呈现许多不同的波形,各种波形代表皮层觉醒的不同状态或水平。其中α波(8赫兹~12赫兹)表示人(或动...
α节律(alpha rhythm)
脑电波的一种。频率为每秒8次~13次,振幅一般为25微伏~100微伏。通常称为α波或α活动。在全皮层均能记录到,主要在枕区。一般认为,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常常与人的视觉活动有关。在闭眼和...
α压力(alpha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压力。与“β压力”相对。指客观存在于个体所处的当前环境中,对个体具有潜在伤害或利益的人、物、事。与β压力一起构成人类的两类压力。
α因素法(alpha factoring method)
因素分析的一种方法。1963年美国统计学家凯瑟和卡弗雷将心理与教育测量学中信度的概念引入因素分析而提出。要求抽取的公共因素具有最高的信度,与变量全域中的类同因素具有最高的相关。实际求解时,则利用...
β-内啡肽(beta-endorphin)
内啡肽的一种。含31个氨基酸。能镇痛。详见“内啡肽”。
β-运动(beta movement)
亦称“β-似动”。似动现象的一种。用似动仪或两个速示器相继呈现两个光点或线条,在两个刺激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呈现时间间隔适宜的条件下,会出现光点或线条似乎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移动的现象。较早研究这...
β节律(beta rhythm)
脑电波的一种。频率为每秒14次~30次,振幅一般为5微伏~30微伏。通常称为β波或β活动。额区、顶区和颞区较为明显。在正常人中比较常见。有时与α波同时在同一脑区出现,并且常常叠加在α波的上面。一...
β压力(beta press)
默里提出的人类的一种压力。与“α压力”相对。指个体主观体验和知觉到的环境中对自己有潜在伤害或利益的人、物、事,即个体的心理环境。与α压力一起构成人类的两类压力。较之α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更大。
γ-氦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氨基酸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而成。脑中含量最高。是一种强的超极化化学物质,在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中为抑制性神经递质。有人认为脑内存在两条典型的γ-氨基丁酸神经...
γ-运动(gamma movement)
亦称“γ似动”。似动现象的一种。当增加或减弱某一刺激的明度水平时,该刺激会出现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增加一个刺激的明度水平,会发现刺激似乎在向各个方向扩大;减低一个刺激的明度水平,会发现刺激似乎向本...
γ系数(gamma coefficient)
相关系数的一种。度量顺序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gamma=\frac{N_1-N_2}{N_1+N_2}\),式中,\(N_1\)为同序对的数目,\(N_2\)为异序对的数目(...
δ-运动(delta movement)
亦称“δ-似动”。似动现象的一种。用似动仪或两个速示器以一定的时间间隔相继呈现两个刺激,如两个线条或两个光点,若前一个刺激比后一个刺激亮得多,这种似动的运动方向与刺激呈现的次序相同,即从第一个刺...
δ节律(delta rhythm)
脑电波的一种。频率为每秒1次~3次,振幅大约为10微伏~20微伏。通常可称为δ波或δ活动。常见于颞区和枕区。一般在清醒的正常人中记录不到而在婴儿或熟睡的成年人中有时可以记录到。也有人认为它是因脑...
ε-运动(epsilon movement)
亦称“ε-似动”。似动现象的一种。在实验室中,主试用似动仪以适当的时间间隔相继在不同背景上呈现两个光点,先在暗的背景上呈现白光点,然后在亮的背景上呈现暗点,观察者可以看到白光点向暗点运动;同时还...
η系数(eta coefficient)
相关比的算术根。详见“相关比”。
θ节律(theta rhythm)
脑电波的一种。频率为每秒4次~7次、振幅一般为20微伏~40微伏。通常可称为θ波或θ活动。一般在顶区和颞区较为明显。是青少年脑电图的主要波形,有时也可见于某些正常的成年人。有人认为,成年人的脑电...
∧统计量(lambda statistic)
亦称“∧准则”。统计量的一种。威尔克斯1932年给出。若\(W_1 \sim W_p(n_1,\Sigma),W_2 \sim W_p(n_2,\Sigma)\),且是相互独立的随机矩阵,若\(...
σ控制图(σ-control chart)
一译“标准差控制图”。控制图的一种。在于表征一个过程的质量特征\(X\),且要求把它的标准差控制在\(\sigma_0\)水平上时,若以样本标准差\(S\)作为被控制的样本特征建立起来的\(3\...
φ系数(phi coefficient)
列联相关系数的一种。适用\(2 \times q\)或\(p \times 2\)列联表。即\(X\)与\(Y\)中至少有一个为二值的称名变量,计算公式为\(\phi=\sqrt{\frac{\...
φ现象(phi phenomenon)
似动现象的一种。存在于视觉和触觉中。在视觉中,表现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相继闪亮的光看起来像一个运动着的亮光。如,将一排连续的电灯按前后顺序交替向同一方向闪亮、熄灭,会得到单一灯光单向移动的视觉效...
χ²分布(chi-square distribution)
一译“卡方分布”。数理统计分布的一种。赫尔梅特1875年在研究正态总体样本方差时发现。若\(\xi\)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其密度函数\(f_{\xi}(x)=\left\{\begin{matri...
χ²检验(chi square test)
一译“卡方检验”。非参数统计检验的一种。检验统计量是否服从或渐近服从χ²分布的检验。在调查或研究中,用于检验观测值与某种理论值或经验值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1900年由皮尔逊提出。计算公式为\(\...
χ²统计量(chi-square statistic)
一译“卡方统计量”。统计量的一种。服从χ²分布的统计量。参见“χ²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