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
【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后,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被作为独立的诊断类别始于1980年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该版共描述了12条PTSD症状,并分成3个症状群,随后的修订版DSM-Ⅲ-R(1987)将12条PTSD症状增加到17条。美国精神病学会最近的一次修订体现在DSM-Ⅳ(1994)中,这次修订并没有增减症状,只是将3个症状群的症状稍微进行了调整,最后形成了再体验(reexperiencing)5项症状、回避(avoidance)7项症状和过度唤起或高警觉(hyperarousal)5项症状。根据DSM-IV的症状诊断标准,必须同时具有1项以上再体验症状、3项以上回避症状和2项以上过度唤起症状,才能做出PTSD的诊断。
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TSD checklist, PCL)是Weathers等于1993年编制的自评量表,是国外众多用于评估PTSD工具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自评工具,该量表按照DSM-Ⅳ所描述17个症状编制了17个与之对应条目。
【内容及实施方法】
PCL的施测大概需要5~10分钟。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其总分仅能说明创伤事件对其影响的严重程度,能否做出PTSD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资料再作出判断。量表采用1~5五级记分,1=没有什么反应,2=轻度反应,3=中度反应,4=重度反应,5=极重度反应。根据DSM-Ⅳ的规定在每个条目上的得分≥3分时才能确定存在该项症状。
【测量学指标】
被试是来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区——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某初中的初中生,共发放问卷590份,回收581份,资料完整的560份。其中男生292人,女生268人;初一179人,初二203人,初三178人;年龄在12-17岁,平均年龄14岁。描述性结果见表4-8。
表4-8 样本的PCL及因子上的得分
|
PCL总分 |
再体验 |
回避 |
过度唤起 |
全体 |
36.77±12.08 |
11.51±4.24 |
13.91±5.31 |
11.35±4.19 |
男生 |
37.03±12.01 |
11.38±4.27 |
13.96±5.19 |
11.70±4.25 |
女生 |
36.47±12.08 |
11.65±4.22 |
13.86±5.44 |
10.97±4.09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4-8结果显示,被试在PCL上的平均分为36.77,标准差为12.08,男女生在PCL和3个分测验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 信度
国外众多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良的信度指标。根据DSM-Ⅳ的三因子结构,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分别为:再体验0.734,回避0.789,过度唤起或高警觉0.722,全量表0.888。上述样本中的307人间隔2个月重测系数分别为再体验0.40(P<0.01),回避0.45(P<0.01),过度唤起或高警觉0.448(P<0.01),全量表0.535(P<0.01)。根据King等人提出了再体验、回避、高警觉和情感麻木四因子结构计算4个因子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它们分别为:再体验0.734,回避0.713,情感麻木0.756,警觉0.722,总量表0.888。间隔2个月重测系数分别为再体验0.40(P<0.01),回避0.341(P<0.01),情感麻木0.419(P<0.01),过度唤起或高警觉0.448(P<0.01),全量表0.535(P<0.01)。
2. 结构效度
PTSD的因子结构一直是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由于PCL的17个条目对应着DSM-Ⅳ所描述的17个症状,所以对PTSD的因子结构的探讨就变成了对17个条目量表的探讨。PTSD的因子结构的研究者从实证角度出发得到了不同的结构模型,但是就目前积累的实证资料来看,King等人提出的再体验、回避、高警觉和情感麻木的一阶4因子相关模型,和Simms等(2002)提出的再体验、回避、过度警觉和烦躁不安4因子相关模型,得到最多的支持。
利用上述数据我们对文献中出现的7个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King和Simms的模型拟合数据最好,2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chi^2\)=260.155,df=113,\(\chi^2\)/df=2.302,NFI=0.912,NNFI=0.937,CFI=0.948,GFI=0.949,校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0.931,RMSEA=0.048,期望交叉效度指数(ECVD)=0.609,Alaike信息指数(AIC)=340.155,\(\chi^2\)=268.297,df=113,(\chi^2\)/df=2.374,NFI=0.909,NNFI=0.934,CFI=0.945,GFI=0.947,AGFI=0.928,RMSEA=0.050,ECVI=0.623,AZC=348.297,校正Alaike信息指数(ΔAIC)=8.142。仅从拟合指标上看King的模型比Simms的模型稍好,所以本研究的信度指标分别以DSM-Ⅳ的三因子结构和实证研究的四因子结构分别计算。
3. 效标关联效度
以自尊、SCL-90总分和SCL-90中的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作为效标来确定PCL及各因子的区分与聚合效度,相关矩阵见表4-9。
表4-9 PCL总分及各因子与校标测量间的相关矩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PCL总分 |
1 |
|
|
|
|
|
|
|
2.再体验 |
0.858 |
1 |
|
|
|
|
|
|
3.回避 |
0.694 |
0.572 |
1 |
|
|
|
|
|
4.过度唤起 |
0.870 |
0.630 |
0.500 |
1 |
|
|
|
|
5.自尊 |
-0.292 |
-0.192 |
-0.299 |
-0.269 |
1 |
|
|
|
6.焦虑 |
0.705 |
0.609 |
0.621 |
0.635 |
-0.280 |
1 |
|
|
7.抑郁 |
0.697 |
0.563 |
0.653 |
0.616 |
-0.377 |
0.777 |
1 |
|
8.精神病性 |
0.725 |
0.613 |
0.662 |
0.635 |
-0.298 |
0.794 |
0.721 |
1 |
9.SCL-90总分 |
0.775 |
0.643 |
0.705 |
0.696 |
-0.302 |
0.886 |
0.914 |
0.882 |
注:所有的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
PCL总分和三个因子与自尊的相关系数在-0.192~-0.299,而与SCL-90总分和SCL-90中的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63~0.775,而且PCL总分和3个因子之间的相关要高于其与SCL-90总分和SCL-903个因子间的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了PCL具有较好的区分和聚合效度。
4. 实证效度
根据DSM-Ⅳ的症状诊断标准,必须同时具有1项以上再体验症状、3项以上回避症状和2项以上过度唤起症状,才能作出PTSD的诊断。根据被试者在PCL中的自评结果,按照此诊断标准,将相应条目中得分3分及以上者归为PTSD筛查阳性组(n=77,占14.6%),其余为筛查阴性组(n=450)。两组被试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得分和差异比较结果呈现在表4-10。
表4-10 PTSD 筛查阳性组和PTSD筛查阴性组在SCL-90上的得分比较
阳性组 | 阴性组 | t | |
躯体化 | 2.48±0.69 | 1.69±0.53 | 9.90** |
强迫症状 | 2.73±0.63 | 2.02±0.61 | 9.17** |
人际敏感 | 2.54±0.62 | 1.88±0.64 | 8.55** |
抑郁 | 2.63±0.73 | 1.77±0.56 | 11.74** |
焦虑 | 2.60±0.68 | 1.80±0.60 | 10.57** |
敌对 | 2.86±0.74 | 1.86±0.64 | 9.90** |
恐怖 | 2.46±0.70 | 1.72±0.59 | 8.83** |
偏执 | 2.54±0.67 | 1.76±0.61 | 10.24** |
精神病性 | 2.51±0.61 | 1.69±0.52 | 12.51** |
SCL-90总分 | 161.10±43.65 | 231.71±48.91 | 12.88** |
注:**,P<0.01;同时完成PCL和SCL-90的,一共527人 |
由表4-10不难看出,筛查阳性组和筛查阴性组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这也说明以PCL用于经历了重大灾难性事件青少年人群的PTSD筛查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
5. 诊断效能
国外有几项研究报道了PCL的诊断效能。当划界分确定为50分时,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2和0.83(Weathersetal,1993),44分时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4和0.86,总的诊断效能为90%(Blanchardetal,1996)。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一)DSM-Ⅳ三因子结构的计分方法
1. 再体验因子 前5个题目。
2. 回避因子 第6题至第12题。
3. 高警觉因子 第13题至第17题。
4. 总分 17个条目相加,得分越高说明创伤事件对其影响越重。
(二)King等人四因子结构的计分方法
1. 再体验因子 前5个题目。
2. 回避因子 第6题,第7题。
3. 高警觉因子 第8题至第12题。
4. 情感麻木因子 第13题至第17题。
5. 总分 17个条目相加,得分越高说明创伤事件对其影响越重。
(王孟成)
参考文献
[1] 王孟成,戴晓阳,万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子结构;对地震灾区青少年PCL数据的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420-423
[2] Weathers FW,Litz BT, Herman DS,et al.The PTSD Checklist: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dignostic utility. Paper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SanAntonio,TX,1993
[3] 王孟成,隋双戈,李捷华.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在地震灾区初中生中的信效度.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6):566-568
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