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第六节 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

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他行为与情绪障碍( other behavioral disorders with onset usually occurring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是一类儿童日常生活(如排泄、睡眠、进食和说话等)过程中出现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并非由于器质性疾病所引起。本障碍包容了一组异源性障碍,如:非器质性遗尿症、非器质性遗粪症、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刻板性运动障碍、口吃、 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它特定性行为与情绪障碍和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未特定性行为与情绪障碍, 共同特点是起病于童年,但在其它许多方面都不一致。

一、非器质性遗尿症

指发生于白天或黑夜的排尿失控现象,与患儿的智龄不符,并非是神经系统障碍、癫痫发作,或尿路结构异常所致的膀胱失控。

【治疗原则】

1. 习惯行为治疗。 充分了解病史,分析造成遗尿的原因,给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掌握其尿床时间的规律,定时唤醒或使用闹钟,使之逐渐形成时间条件反射,能及时醒来排尿。此外,控制晚餐后任何形式液体的摄人量,以减少晚间的尿量。

2. 缓解精神压力。 首先应了解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及可能导致遗尿的精神因素,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医师应指导父母予以解决,对于已发生的或无法解决的心理因素,则应指导患儿正确对待,帮助解除心理上的压力。

3. 药物治疗。 ①常选用小剂量丙咪嗪或氯丙咪嗪,有效剂量每晚 2575mg,对大多数患者可使遗尿次数减少,服药后一周左右即可出现疗效,但停药后易复发。严重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作用,应慎用; ②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0.1-0.3mg,每晚睡前服一次,但疗效不如前两种药物。

4. 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遗尿最有效安全的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各种操作性处理技术,如 Finley 提出的间断强化法。

5. 中医药治疗对某些病例有一定疗效。

二、非器质性遗粪症

反复随意或不随意地在社会文化背景不能认可的地方大便,大便的物理性质通常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是正常的婴儿大便失控的异常伸延,也可在学会控制大便之后又丧失,还可以是在大便控制正常的情况下故意在不适当的地方大便。

【治疗原则】

从小训练儿童良好的排便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最佳训练时期是 1-2 岁,培养儿童每天定时排便,并到允许排便的场所,如厕所、马桶等处排便。及时治愈腹泻、便秘等躯体疾病,避免精神创伤等,对于预防本症的发生均有意义。

1. 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 对于有明显心因者,应给予解除,对于无法去掉的心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刺激,应帮助患儿能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2. 行为治疗。 可采用操作性行为疗法。当患儿能正确的排便,不弄脏衣服时,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排便习惯形成的有关因素给予消退性抑制。许多报道此类方法疗效较好。

3. 药物治疗。 对于单用训练、心理治疗等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患儿,可试用丙咪嗪或氯丙咪嗪 25~50mgd,但应注意毒副作用。

三、婴儿和儿童期喂食障碍

指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以拒食和极端追求新奇和不适当的进食方式为主。在食物充足、养育方式比较满意,又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表现进食困难显然超出了正常范围,或者体重不增或下降至少 1 个月。

【治疗原则】

1. 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对于有明显心因者,应给予解除,对于无法去除的心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刺激,应帮助患儿能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2. 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并配合心理行为治疗。 包括改善环境、对父母的指导及对患儿的行为治疗。有几种行为治疗方法对改善进食症状有效。可采用操作性行为疗法。当患儿能正确进食,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进食行为给予消退性抑制。

3. 对于并发的躯体疾病必须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一般随年龄长大这种症状可逐渐消失,很少持续至成人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儿童生长发育带来不可弥补的影响。

四、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

指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期的一种进食障碍,特点为进食不可作为食物的东西(如泥土、肥皂等)。本症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是更广泛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的组成部分。

【治疗原则】

1. 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 积极检查和治疗躯体疾病及相关的精神疾病,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对于有明显心因者,应给予解除,对于无法去掉的心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刺激,应帮助患儿能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2. 心理行为治疗。 包括改善环境、对父母的指导及对患儿的行为治疗。有几种行为治疗方法对改善异食症状有效。可采用操作性行为疗法。当患儿能正确进食,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进食行为给予消退性抑制;可采用厌恶疗法,使用中度电刺激、催吐药物。阳性强化法与厌恶疗法相比,作用要慢。

3. 对于并发的躯体疾病必须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一般随年龄长大这种症状可逐渐消失,很少持续至成人期。对于并发严重躯体疾病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躯体疾病导致死亡。

五、刻板性运动障碍

刻板性运动障碍指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常为节律性)运动,表现为摇摆躯体、摇摆头颅、拔毛、捻发、咬指甲、吮拇指或挖鼻孔等。

【治疗原则】

1. 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 积极检查和治疗躯体疾病及相关的精神疾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有明显心因者,应给予解除,对于无法去除的心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刺激,应帮助患儿能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2. 心理治疗。 包括改善环境、对父母的指导及对患儿的行为矫正。常用阳性强化法,当患儿的刻板性运动减少时,应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行为则给予消退性抑制。

3. 对于并发的躯体疾病必须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六、口吃

口吃指一种口语障碍,讲话的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或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破坏讲话的节律。一过性轻微讲话节律障碍在童年期很常见,在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长期存在,但很轻。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讲话的流畅性时,才能定为一种障碍。口吃可伴有言语或语言发育障碍,此时应并列诊断。

【治疗原则】

首先是预防,要避免正常儿童发育过程出现的语言不流畅发展为口吃,幼儿出现说话不流畅时,不要指责他,也不要催促说话,不要给予过分的关注,让其放松,使之说话放慢速度,经过一段时间即可自然恢复。其次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吐词清楚,避免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另外要避免儿童在过分焦虑、着急的情况下说话,更不要去催促他们说话,这样可以减少口吃的发生。

口吃的治疗是要改善口吃症状,防止口吃发展为慢性口吃,以及防止出现心理并发症。因此,主要治疗是言语治疗,学龄前期儿童不必进行特殊的言语训练,指导和劝告父母及养育者,减少造成或加重口吃的应激性因素,让儿童得到一个自然松弛的说话环境,使口吃自然消失。学龄期儿童则要进行言语矫正训练,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协调呼吸和说话、控制言语速度、延长元音(母音)的发音等措施。对于焦虑明显患者可以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帮助减轻焦虑情绪,放松肌肉,加强言语训练效果。对于伴有情绪障碍的患儿,应采取一些心理支持治疗以帮助消除情绪障碍,鼓励他们重建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

部分口吃患儿不经任何治疗数年后即自愈。经过语言矫正绝大部分儿童均可以恢复正常。继续口吃者往往变得复杂化与顽固化,进而形成慢性口吃,持续进入成年期,发展至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