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搜索结果
共找到了879个结果
第三章 感知觉
第四章 注意/警觉性
第五章 信息处理速度
第六章 学习与记忆
第七章 语言
第八章 视觉空间结构
第九章 执行功能
第十章 运动评估
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
第十二章 临床神经心理学认知范式
第十三章 认知功能自评
认知功能评定一般采取他评类工具,自评量表较少。迄今为止,已知的认知功能自评(assessment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function)工具仍较少,且功能较为局限,国内在认知功能自评量表方面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自评量表包括多元认知能力自评量表(multiple ability self-reportquestionnaire,MASQ) 和认知失败问卷(cognitive failures questionnaire,CFQ)。MASQ 是 由 Seidenberg...
第十四章 痴呆及精神科常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
第十五章 社会功能评估
第十六章 其他相关量表
决策与创新
PROCESS宏教程
4 论文的投稿和出版
5 我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艾宾浩斯保持曲线(Ebbinghaus curve of retention) 见“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测验
艾宾浩斯测验(Ebbinghaus test) 见“完成测验”。
艾里金
艾里金(Давида Генриховича Элькина,1895—1983) 苏联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教授。俄国心理学家兰格的继承人,哈里科夫斯基学派成员。生于敖德萨。1930年起任敖德萨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达30年。曾建立古典的心理实验室,研究复杂心理过程的条件和生理机制,对心理治疗和神经病理进行临床研究,创建个体发生和动物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以时间知觉的研究著称,如时间知觉的大脑定位和生理机制,各种分析器的作用,时间知觉在个体发生中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音乐、体育运动、职业活动、社会交往中的时间知觉问题等...
艾利康宁
艾利康宁(Даниил Борисович Эльконин,1904—1985) 苏联心理学家。十月革命后参加工作,曾任少年违法营教师,后入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之后在列宁格勒克鲁普斯卡娅教育学院讲授心理学。卫国战争时期赴前线参战,获红星奖章。战后在红军军事师范学院讲授心理学,后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兼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还任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所6岁儿童教学和教育心理学问题实验室主任。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如儿童...
艾利斯
艾利斯(Albert Ellis 1913—2007) 美国认知治疗学家,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194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早先从事有关家庭、婚姻方面的咨询工作,因不满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又接受斯多葛哲学的影响,认为“人产生心理障碍并非由于事件本身,而是由于对事件的看法。”对学习理论在治疗中的应用感兴趣,重视人的认知、观念对情绪、行为的影响。电接受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及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的观点。1955年起发表论文,形成一种主动的、指导性的,以理性哲学为核心的认知行为疗法,即合理情绪疗法。
艾森克
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1997) 德裔英籍心理学家。生于德国柏林。1934年因反对希特勒统治而离开德国,赴法国第戎和英国埃克塞特学习。1933年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学习。一开始即受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斯皮尔曼等人的心理测量传统的影响,致力于智力研究。193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心理学家的身份任职于磨坊山急救医院。1945年任伦敦莫兹利医院专职心理学家。后任职于伦敦大学精神病研究所,并筹建心理学系,使之成为英国第一个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
艾森克人格理论
艾森克人格理论(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 即“艾森克人格双因素理论”。
艾森克人格双因素理论
艾森克人格双因素理论(Eysenck’s two-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一译“艾森克人格二维度理论”,亦称“艾森克人格理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通过精神医学诊断、问卷、动作测验、身体差异等研究而提出。该理论认为神经质倾向和内外向为人格的两个因素,且两者相关。外向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在人格上具有情绪易冲动、善社交、渴望刺激、粗心大意和易发脾气等特点;内向的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较易形成条件反射,在人格上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不喜欢刺激、爱深思熟虑和有...
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人格测量工具。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其人格双因素理论1975年编制。由艾森克以往几项人格调查发展而来:(1)Maudstey医学问卷,有40个项目,主要调查神经质(N量表);(2)人格调查表(由N量表与E量表组成);(3)1964年,在上述量表基础上加上L量表(lie),形成艾森克人格调查目录;(4)1975年再加入P量表,形成本问卷。分为成人式和青少年式,每种包含F、N、P、L四个分量表。E量表主要测量内外倾向,高分表...
艾森克智力层次模型
艾森克智力层次模型(Eysenck’s hierarchial model of intelligence)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的智力结构模型。最初(1953年),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材料(词汇、数字、空间)、心理过程(推理、记忆、知觉)和品质(速度、质量)三个维度,它们分别与吉尔福特的内容、操作和产品相类似。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他从“智力是多种认识能力的总体”这一观念出发,提出一种智力的层次模型(如图所示)。该模型肯定了斯皮尔曼二因素论中G因素的存在,并把G看作一级,指人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必需的基本能力...
艾斯皮尔格综合征
艾斯皮尔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 亦称“孤独样精神变态综合征(autistic psychopathy)”、“孤独样精神病(autistic psychosis)”。广泛发展障碍的一种。艾斯皮尔格1944年首先报道。有的学者认为本病是孤独症的轻度变异,有的认为是孤独症的一个亚型。患病率报告不一,但认为至少3倍~5倍于严格定义的孤独症。男孩多于女孩。它与孤独症相同特征在于都有社会交往的质的损害和限制、刻板与重复行为;与孤独症的不同之处在于病人语言和认知发展方面没有全面迟滞,但仍存在语言方面...
艾伟
艾伟(1891—1955) 中国心理学家。湖北江陵人。1910年后,相继在武昌美华书院、安庆圣保罗高等学堂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1921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学习,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东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1932年任伦敦大学统计学究员。1938年任中央大学师范科研部主任、心理学部主任。1947年后赴香港,1950年定居台湾。专长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始,结合中国的汉字学习问题,进行横直排、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等方面...
艾希霍恩
艾希霍恩(August Aichhorn,1878—1949) 一译“艾奇宏”。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少年犯罪研究者。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早年任小学教师,后研究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矫正违法犯罪少年和罪犯。1918年建立专门教育违法犯罪少年的机构。1922年在维也纳少年法院建立教育诊所。后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附设的儿童诊所所长,致力于精神分析学在教育上的应用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二任会长。首创用完整的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少年犯罪人的矫治。1925年出版《刚愎的青少年》,提出“潜伏性少年...
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
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 ence schedule,EPPs) 即“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EPPS) 一译“爱德华个人爱好量表”。自陈式人格问卷。用于测量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美国心理学家A. L. 爱德华1959年基于默里的人格理论而编制。该量表共15个分量表,分别测量自责、成就、接近他人、攻击、自主、求变、关注他人、支配、执着、表现、异性恋、内省、养育、求秩序和帮助他人这15种需要和动机。每个分量表15题,共225个题目。每个题目包含两种自我描述性的陈述。施测时要求被试从每题中选出一个最能描述自己的陈述。通...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 书名。美国精神分析家弗洛姆著。美国纽约哈珀公司1956年出版。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人的本质由社会史化因素而非生物特性决定。内容涉及爱的理论、不同种类的爱和当代西方社会中爱的蜕变及爱的实践。弗洛姆认为爱同生活一样,也是一门艺术。爱是人类的天性,人有接受爱和给予爱的双重需要,社会只有通过爱的纽带才能将人类紧密联系。爱不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体验到的情感,必须完善人格,形成创造性的心理倾向,才能体验到爱。作者从人及人类生存的理论出发,论述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和...
爱敬
关于“爱”和“敬”的两种情感问题。《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认为爱是仁的表现,敬是义的反映,而这两种情感又是与生俱来。他还把爱敬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强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三国魏刘劭说:“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人物志·八观》)认为二者是“人道之极”、“人情之质”,即把二...
爱洛斯
爱洛斯(Eros) 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众神之主宙斯的儿子,大自然的原始力量之一。代表创造性和宇宙的和谐,具有诱使神与人相爱的无限威力。在古罗马传说中,称“丘比特”。借用到哲学和心理学中,代表宇宙和人的欲望与爱的一部分。在柏拉图哲学中,代表一种朝向理念王国的吸引力,亦包含原始水平的性的欲望和对自然美的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强调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和一切欲望的焦点,甚至认为人类是性欲的化身。法兰克福学振的主要代表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提出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与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
爱民谨忠,利民谨厚
真诚地爱护人民,宽厚地利于百姓。《墨子·节用中》:“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诚心诚意去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想方设法去厚待人民,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国家安危治乱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爱民利民。从管理心理角度看,这一思想就是要求管理者应适度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使人心信服,提高管理效果。
爱情
爱情(love) 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与喜欢不同,区别有三点:(1)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不是源于对他人的幻想,而是源于对他人的现实评价;(2)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爱情则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关;(3)爱情往往与性欲相联系;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六种类型:(1)冲动型,又称浪漫型;(2)自我中心型;(3)依赖型;(4)实用型;(5)结伴型;(6)利他型。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些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爱恋双方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