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
概述
学习作为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考试作为持久的压力源,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生活。考试心理问题就是指个体在考试应激情境下,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及身心行为障碍。大量研究证明考试心理问题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关系。
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由江琦与张大均于2006年编制,该量表以公认的成熟量表的同类心理问题的题目为基础进行编制。这些问卷包括:调查考试心理健康的自编问卷(杨理荣、张宏友,1999)、考试成败归因问卷(沈烈敏,2001)以及生活事件等量表;调查考试焦虑的量表(如斯皮尔伯格的测验焦虑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量表,调查考试心理健康水平的问卷(主要是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调查考试与学生人格特征的问卷(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以及调查考试与学生心理素质(张大均、冯正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之间关系的问卷等。
本量表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家庭压力感、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精神病性11个维度,以及认知问题和神经症2个理论构想维度,它们共同解释中学生的考试心理问题。
内容及实施方法
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EMP)共40个题项,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怯场、自责、家庭压力感、身体症状、动力问题、强迫、抑郁、自卑和精神病性,共11个维度。
问卷采用Likert式五点记分,单选迫选形式,即“很多严重”记5分,“较多偏重”记4分,“中等”记3分,“很少很轻”记2分,“没有”记1分。
测量学指标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选择重庆市部分中学初一到高二共423名学生作为测量对象,其中男生214名,女生209名。
验证性因素分析
选择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共573名学生作为测查对象,其中男生296名,女生277名。各年级内男女生比例基本平衡。问卷各项目的鉴别力较好,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大于0.5。
问卷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R)在0.5408-0.8497,总量表为0.8819;问卷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5624-0.8633,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27。
结构效度方面
各个因素之间具有中等偏高程度相关,最高0.835,最低0.217。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217-0.835,存在中等偏高程度相关。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x2/df=1.87,RMSEA=0.039,TLI=0.924,CFI=0.932,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人际敏感分量表:
包括1、12、23、34、39共5个条目,反映被测者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孤立感,包括自卑、懊恼、孤独、与人疏离、缺乏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内容。
焦虑分量表:
包括2、13、24共3个条目,反映被测者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症状及其体验,一般指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症状(如震颤),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
怯场分量表:
包括3、14、25、35、40共5个条目,反映被测者由于过去的失败体验,或自身期望过高,过于看重分数,从而产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使个体无法安心学习、考试。
自责分量表:
包括4、15、26、36共4个条目,反映被测者在考试过程中产生不能正确看待失败,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
家庭压力感分量表:
包括5、16、27共3个条目,反映被测者的家庭对其学习考试的态度、期望、教养方式等内容。得分高为压力大,意味着“家庭的期待与教养”已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身体症状分量表:
包括6、17、28共3个条目,反映被测者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与焦虑相关的表现。
动力问题分量表:
包括7、18、29、37共4个条目,反映被测者的考试动力,目标过高、动机太强可能会给其带来过大的压力,造成情绪问题;或目标过低、动机太弱则会影响其对待复习考试的态度及考试绩效。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获得较好结果。
强迫分量表:
包括8、19、30、38共4个条目,反映被测者在复习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那些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
抑郁分量表:
包括9、20、31共3个条目,反映被测者经常出现在考试之后的情绪问题。这是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抑郁苦闷的情感和心境是代表性症状。它还以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等为特征,包括失望、悲观以及与忧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自卑分量表:
包括10、21、32共3个条目,反映被测者在同他人就体貌、学习能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内容进行比较后,感到自我适应性差,某方面或几方面不如他人,因而表现出无能、软弱、沮丧、精神不振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
精神病性分量表:
包括11、22、33共3个条目,反映被测者在考试的应激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包括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和思维插入等症状。
根据理论构想,本问卷还可以对认知问题和神经症两个因素进行考察。
认知问题因素包括3、19、35、38共4个条目,反映被测者在考试活动中容易出现的注意涣散、记忆阻滞和思维阻抑等认知问题。神经症因素的得分由抑郁、焦虑和强迫3个分量表得分之和的平均分构成。
所有40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的总分,反映了被测者考试心理和行为的总体状况。
目前,关于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概念、结构成分的科学分析与界定,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从概念的界定、结构模型的构建到量表的编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研究者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
(江 埼 张大均)
参考文献
[1]江琦,张大均.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西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6,31(6):153-156
[2] 杨骏,赵慧俐,郑晓华.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5,220
[3] 刘贤臣,孙良民,唐茂芹,等.2462名青少年焦虑自评量表测查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