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第五节 优势与局限性

与传统的能力测验与成就测验相比,神经心理评估对个体认知特征的测查通常更为广泛和深入,因此也可以对大脑功能提供更全面和详细的描述,比如同时包含智力、记忆、执行功能、感知觉等多方面测量。神经心理评估还是量化评估皮质局部功能异常及其对认知行为影响的唯一方法,而脑电图或磁共振等神经成像技术仅可帮助定位脑损伤的部位。神经心理评估也可以在澄清病因学机制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经过专门培训的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综合多方信息,来初步确定行为异常是由于脑损伤还是其他原因(例如各种环境因素)。此外,根据神经心理评估结果进行功能优势和劣势的特征性模式分析,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与医疗决策,为康复和预后提供特定信息,帮助设计个性化的治疗和教育干预方案,并监控治疗进展,譬如神经心理学测验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痴呆的诊断准确性,还可以帮助区分正常老化、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各种痴呆亚型,准确预测疾病的长期转归并指导药物治疗[14]。在MCI、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亨廷顿病(Huntingtondisease)、精神障碍高风险个体等研究中,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神经心理评估在前驱期或疾病早期可有助于做出适当的诊断与治疗判断。另外,在有头部外伤史的儿童中,尽早检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相关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联合缺陷,可有效降低儿童创伤性脑损伤的漏诊率。除了上述临床益处之外,成本-效益的经济学评估也表明,神经心理评估在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应用可大大降低疾病负担。因此,在有关神经发育、神经及精神类疾病、器质性脑损伤领域的各项诊疗工作中,神经心理评估的应用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尽管具有上述优势,神经心理评估也存在其自身局限性。首先是评估结果与现实生活中个体功能适应的相关性,也就是神经心理评估的生态效度问题,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神经心理学测量工具可以准确预测脑损伤患者在日常或职业环境中的实际表现。不过,如果所测神经心理功能与个人的日常和职业需求密切相关,则基于神经心理评估数据的预测会更准确一些,这一方面的代表是UCSD基于任务表现的社会技能评估-简明版(UPSA-B)。此外,结合患者的病史、损伤特征、情绪和行为功能、恢复生活和工作的动机以及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也会有所帮助。未来运用神经心理评估对社会能力、日常生活技能和长期职业成就方面进行预测,可能成为生态效度研究的主要方向。

其次,神经心理评估作为一种大脑功能的间接测量手段,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导致评估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评估者应清楚了解此局限性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年龄是首要的影响因素,40~45岁以后,正常人在神经心理测验中的表现就开始有衰退趋势,因此需要辨明测验结果受年龄的影响程度,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老年期脑功能的正常衰退与脑部病理性改变所致的功能损害,按不同年龄段分别建立常模是解决办法之一。此外,智力与教育程度对神经心理测验的完成水平均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在要求语文能力、知识或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中,教育或学业成就是有利因素,而在反应速度、感觉运动或应对新情境的能力中,年龄是不利因素。

神经心理评估的有效性还十分依赖受试者的依从性。受试者的动机和主动配合程度,以及紧张、疲劳、服用药物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指导语的理解和遵从,以及测验中的表现能否准确反映其最佳功能水平。因此,在神经心理评估中,施测者应最大程度地保证受试者不是因为不理解指导语或不愿完成测试而导致评估成绩下降,并结合情绪等心理状态评估来综合分析与解释评估结果。有时,受试者由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如获取赔偿、病假、提前退休等)故意不配合、夸大症状或装病,就更有可能对神经心理评估的结果造成影响。评估者应注意受试者的反应偏向与已知大脑功能模式间的显著差异,或是测试数据与行为观察或其他可靠来源信息之间的差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将神经心理评估和神经影像/电生理检查的客观结果相结合,可极大地帮助鉴别诈病造成的评估偏差。

(王湘 姚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