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压挤技术(squeeze technique)
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中早泄的一种行为技术。开始时要求患者或其配偶用手刺激阴茎,到即将射精时,即用手指紧紧地压挤住龟头部位,保持15秒~30秒,使射精感觉消失。如此重复多次,直到能控制射精为止。治疗...
压觉(press sensation)
触觉的一种。外界较强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深部组织变形但束达到疼痛时产生的皮肤感觉。常与较弱的触觉(狭义触觉)合称为触压觉。迈斯纳的压觉梯度说认为,真正的压觉刺激不是物理压力本身,而是物理压力导致的皮...
压觉适应(pressure adaptation)
感觉适应的一种。皮肤在持续恒定的机械刺激作用下感受性下降,压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其中压觉强度的减弱是压觉的不完全适应,压觉消失是压觉的完全适应。有研究表明,当受刺激的皮肤面积保持不变时,完...
压力
① (stress) 即“应激”。 ② (press)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激起获得或躲避某种需求的外部条件。其作用是增强动机水平。是行为的潜在诱发者,但不同于一般刺激,并非简单地引发某...
压力测验(stress test)
即“情境压力测验”。
压力反应(stress action)
即“应激反应”。
压力感受器(barorecepter)
接受血压刺激的感受器。能把血压转变为神经兴奋。存在于颌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因主动脉血压上升而产生机械性牵张,发放神经冲动,引起减压反射。有研究表明,失血后的渴感可能与其放...
压力眩晕(pressure vertigo)
前庭视错觉的一种。由于中耳腔内气压急剧改变而引起。飞行中丧失定向的原因之一。飞行中,飞机急速上升或下降时,中耳腔内压力急剧改变,敏感的人会产生眩晕。持续十几秒钟即自行消失。眩晕时,还伴有周围物体...
压力源(stressor)
一译“应激源”。个体经认知评估后感觉到的威胁其身心健康的环境刺激。主要包括四种:(1)躯体压力源,指对个体的身体造成损害的环境刺激,包括各种物理和生物刺激物,如噪音、灼热、细菌、病毒等。(2)心...
压缩(condensation)
一译“凝缩作用”。梦的工作的一种。弗洛伊德在释梦理论中提出。将梦中丰富的隐意加以删减而缩合成显梦内容的现象。如把几个人物特点压缩到一个人身上,在梦中形成“拼凑人物”;把几个地方的事件压缩到一起,...
压抑(repression)
① 一译“潜抑”。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将意识不能接受的欲念、情感、冲动经验和记忆放逐到潜意识中去,使之不为意识所觉知,以避免产生焦虑、恐惧、愧疚的过程。作为一种本能的动机性选择遗忘,目的是选...
压制(suppression)
① 有意识地消除某种心理或行为活动。既可见之于自身,如制止不良嗜好;也可见之于他人,如制止反抗、禁止思想等。 ②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个体有意识地将不为社会文明规范所接受的冲动、想法和愿望加以...
鸭诱子(duck decoy)
捕捉野鸭子的机关。发源于16世纪的荷兰。17世纪中叶,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引进荷兰专家专门建造。18世纪盛行于欧洲。由于文化和生态上的种种因素,19世纪开始衰落,但20世纪二次大战期间英国还在使用。...
雅科布松
雅科布松(Павел Максимович Якобсон,1902—1979) 苏联心理学家。1922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先后在中学、共产主义教育学院、艺术科学学院、国立戏剧艺...
雅罗舍夫斯基
雅罗舍夫斯基(Михаил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Ярошевский,1915—) 苏联心理学家。生于俄国赫尔松一工人家庭。193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师范学院。后入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在鲁宾斯...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Karl Abraham,1877—1925) 德国精神病学家。生于德国布莱蒙。1901年于弗赖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01—1905年任职于柏林市立精神病院。1905—1908年...
亚当斯闭环理论(Adams' closed-loop theory)
美国学者J. A. 亚当斯提出的有关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认为记忆痕迹有两种:一种是过去发生的动作痕迹;另一种是由动作反应的反馈刺激形成的知觉痕迹。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有关动作效果的反馈为学习者...
亚非心理学大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Congress)
亚洲和非洲大型国际心理学学术会议。宗旨:推动亚非国家心理学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亚非心理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3月在巴基斯坦拉哈尔市召开第一届大会,主题为“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学”,与会...
亚非心理学会(Afro-As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APA)
亚洲和非洲心理学家的学术性组织。1990年在于巴基斯坦拉哈尔召开的第一届亚非心理学大会上酝酿成立。宗旨:加强亚非各国心理学家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亚非心理科学尤其是心理教学与实践的发展。主要工作包括...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生机论心理学思想创始人。生于古希腊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师从柏拉图,在柏拉图学园学习、研究达20年。嗣...
亚里士多德错觉(Aristotle illusion)
触错觉的一种。亚里士多德首先发现。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个体将食指与中指交叉,中间夹一个圆珠或小球,会产生圆珠或小球是在食指和中指的外侧(也即似乎存在两个圆珠或小球)的错觉(如图)。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Franz Gabriel Alexander,1891一1964) 美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20世纪初移居美国。1913年获布达佩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
亚历山大技术(Alexander technique)
增进身心整合的躯体与心理治疗技术。澳大利亚学者F. M. 亚历山大提出。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姿势和身体操练的指导。着重于帮助患者打破因情绪困扰与心理问题而造成的阻滞,包括身体僵化、紧张和疼...
亚文化(subculture)
在某一主流文化之内,因地理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分化而成的多个次级文化。既包括与主流文化共同的价值与观念,更具有本身独特的观念体系、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媒介。作为一种象...
亚文化模型(subcultural model)
根据亚文化的形成原因或有关特征而建立的分析研究模型。一个社会中,凡是在某些方面与主体文化有所区别或差异的文化形态或社会群体文化,都可看作亚文化。亚文化成员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
亚文化群体论(theory of subcultural group)
用以研究越轨行为的理论。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亚文化群体是指社会中与主体文化有所差异或区别并能被辨认出的部分。由阶级地位、种族背景、居住地区、宗教信仰等社会情境因素导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在某...
亚音速飞行(subsonic flight)
飞行器以小于0.8马赫数的速度在大气中的飞行。参见“飞行速度”。
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往往因有恋母情结而产生被父亲阉割的恐惧感。这种焦虑使男孩放弃对母亲的乱伦愿望,并通过对父亲的认同作用产生超我,从而使恋母情结消失。
阉割恐惧(castration fear)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源于幼时阉割情结的一种潜意识恐惧。参见“阉割情结”。
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
亦称“阉割愿望”、“埃休姆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男孩害怕丧失生殖器官,女孩幻想曾有过男孩生殖器官,后被阉割而留有余悸。分两种:(1)主动阉割情结,指只对被阉割产生恐惧情绪;(2)被...
阉割意结(castration complex)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五种意结之一。形成于个体发展的生殖愉快阶段。与伴随幻想阴茎会被割掉而引发焦虑的方式相对应。源于与童年自慰和遭父母禁止相关的幻想。
阉割愿望(castration wish)
即“阉割情结”。
延迟补偿反应(delayed compensatory response)
对昆虫在T型迷津中作左右交替探索反应的一种说明。昆虫在T型迷津中一般都会出现左右交替的探索行为。这是对情景变化的一种阳性反应,作为定向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防止随机活动。同摄食行为等相结合时,可能具...
延迟反应(delayed response)
一译“延宕反应”。条件反射过程中,条件刺激出现后加以覆盖,个体习得的反应虽非立即出现,但仍能延后出现的现象。测验动物短时记忆的方法。在用动物作实验时,将食物放在动物面前的两个器皿中的一个,盖上盖...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
个体为获得更大的满足或以最佳方式获得满足而对自己的欲望加以克制,延迟对某种快乐的满足。米歇尔认为这是自我调节计划的一种,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受个体动机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参见“自我调节计划”。
延迟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模仿的一种。与“即时模仿”相对。个体在看到被模仿者某种行为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才重复出现该行为的过程。在婴儿期出现,在幼儿期获进一步发展。它的出现标志着婴儿由动作的直接模仿过渡到表象形式的模仿...
延迟听觉反馈(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DAF)
人为地延迟个体听到自己气导语音的时间,造成其言语紊乱、不流畅、音节重复或语音拖长的过程。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说话。L. 伯纳德1950年首先发现。此后,研究者从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观察...
延迟性条件作用(delay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方式。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不晚于无条件刺激结束。
延迟样本匹配(delayed matching-to-sample)
动物学习记忆研究方法。大都遵循共同的程序。每个试次先呈现一个样本刺激,继之以一个延迟的时间间隔,然后呈现两个或多个比较刺激。动物如果从中选择一个与样本同样或相似的刺激,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其中,样...
延迟抑制(inhibition of delay)
由于条件反射延迟而产生的抑制过程。巴甫洛夫提出此概念。用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法建立条件反射时,条件刺激若持续的时间较长,条件反应也延迟。实验表明,动物在条件刺激长时间呈现时会产生感觉适应。这可...
延缓回忆(delayed recall)
回忆类型的一种。学习后过一段时间进行的回忆。可用于研究遗忘曲线及信息保持和加工的某些特点。
延脑(medulla oblongata)
脑的组成部分。介于脊髓与脑桥之间,呈倒置圆锥形。其腹侧面前正中裂两侧隆起,为锥体(仅见于哺乳类动物中),内有皮质脊髓束通过,大部分纤维构成锥体交叉。锥体外侧是橄榄体,内有下橄榄核,是脑各部与小脑...
严用和
严用和(约1199—1267) 南宋医学家。字子礼。江西南康人。从名医刘开学医,造诣颇深。治病重视实际经验,认识到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情志病变有其产生的脏腑病变基础,因而强调宁心定志、壮其胆气...
严羽
南宋文艺批评家。字仪卿,一字丹丘,号沧浪逋客。福建邵武人。终生未仕,以诗称于世。与同族严仁、严参齐名,世称“三严”。其诗歌理论卓有成就。所著《沧浪诗话》是继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司...
言不尽意
关于言语不能充分表达思维的观点。与“言尽意”相对。语出《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三国魏王弼强调言语表达与事物意义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后经历代学者的阐发,人们逐渐认识到言意之间的复杂关...
言教
以言语教人。出自《后汉书·王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滥觞于《论语》。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还主张言行一致,把身教与言教结合...
言尽意
关于言语能充分表述思维的观点。与“言不尽意”相对。西晋欧阳建提出“言尽意”论,并以此作文章篇名。认为思维把握“物”、“理”(意)不能抛开“名”和“言”的作用,“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
言意论
关于言语与思维、言语与意象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说明言语能表达思想;但“言”是表“意”的工具或手段,目的达到了(“得意”),手段就可以不要(“忘言”)...
言语(speech)
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亦即理解对方语言和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包括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1)外部言语。以交际为目的,见诸外显的语音和文字符号。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形式...
言语报告法(verbal report method)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心理学实验中的口头报告,作为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作出恰当的口头表达的方法。狭义指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客观研究方法。他认为言语是人...
言语表达(verbal expression)
人们通过言语器官或手的活动把话语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包括说话和书写。该过程非常复杂,学者看法不一。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认为,言语的生成起始于某种动机和意向,经过内部言语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而...
言语表达发展(development of verbal expression)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表达愿望、向别人传递信息的言语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可由不同水平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反映。婴幼儿期只有口头言语表达。1岁~1.5岁儿童的口头言语表达主要以情境性很强的单词句和...
盲语产生(speech production)
心理语言学术语。一般指人们说话的过程,即把内部思想或内部言语逐渐具体化为一系列效应器官的活动和产生特定声音输出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某一观念形成或要表达的某种思想产生;(2)将表达这种思想...
言语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亦称“言语获得”。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在与他人(主要是成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昕、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言语准备期(1岁以...
言语发展认知基础理论(cognitive base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亦称“言语获得认知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展理论。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及标志。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认知结构一样,是主体与客...
言语干扰级(speech interference level,SIL)
评价噪声干扰人们谈话程度的一种指标或方法。最早由白瑞纳克提出。以600赫兹~1200赫兹、1200赫兹~2400赫兹、2400赫兹~4800赫兹三个倍频带噪声声压级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言语干扰级(S...
言语功率(verbal power)
实验语音学术语。言语能量的消耗率。单位为瓦特。发言者在说话时辐射的能量随说话音调高低和内容而有很大差别。一个人大声喊叫时的平均功率高达1000微瓦,小声说话为0.1微瓦,耳语时为0.001微瓦。...
言语功能发展(development of verbal function)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言语发展中各种言语功能出现和丰富的过程。在心理学家哈里迪看来,言语具有工具功能(用言语表达要求和愿望)、调节功能(试图调节别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功能(用语言进行社会和...
言语沟通(verbal communication)
即“言语交流”。
言语合成(speech synthesis)
通过人为方法生成人类自然语言的语音。主要有合成语音和数字化语音两种方法。合成语音又称语音的规则合成,不需要人的语音的原始记录,而是按照语音生成规则产生。用这种方法先是将文本分解成音素并转化成声学...
言语和语言特殊发展障碍(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f speech and language)
特殊发展障碍的一种。儿童言语发展延迟或偏离正常。出现发音、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但智力相对正常。低年龄阶段发生率高,男女之比约为4:1。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生物性的。包括特殊言语构音障碍、表达性语...
言语活动(speech act)
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按照语法和语用规则表达的语言交往单位,比句法和语义单位更大。用于转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想法及其对相互间行为活动的影响。说话者一般总是希望他有目的的言语交流,能使听者理解和接受...
言语获得条件作用理论(conditioning theory of speech acquisition)
言语获得理论的一种。强调后天学习对儿童习得言语起决定作用。巴甫洛夫学派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认为,儿童的言语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获得的。首先是第二信号刺激与第一信号系统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即语词的声音...
言语交流(verbal communication)
一译“言语交往”、“言语沟通”。言语活动的一种。与“非言语交流”相对。人们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由言语发送者、言语信息、言语信道、言语接受者、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组成(如图所...
言语交往(verbal communication)
即“言语交流”。
言语可懂度(speech intelligibility)
言语感知效果指标。听话者正确理解的言语单位数占说话者向他发出的言语单位数的百分比。主要表示上下文,以及意义与理解有关时(如词、句子)的言语感知效果。一般用言语中字、词、句的听懂百分率表示。常用的...
言语可懂度测验(test of speech intelligibility)
言语感知效果评价方法。通常向受测者传送言语材料,要他把听到的言语材料重述出来或作出别的反应。言语材料可由有训练的人直接说出,或用磁带、唱片重放。测验材料包括音节表,如bā 、bí 、bǒ 、bù...
言语理解(speech comprehension)
一译“言语领会”。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材料,即把握言语表达的意思的过程。也即依据句子的表层结构建立深层结构的过程,其间要经历一系列相继的信息加工阶段。已有的言语理解模型大体上可分为系列模型和...
言语联想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of speech)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描述的学习类型之一。指学习由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组合而成的言语序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连锁学习,形成的是一系列语言单位的联结,而不是动作的联结。如,将单音节连成复合音节,将单词...
言语量表(verbal scale)
心理测量工具。题目全部用语言或文字形式表示,要求被试用语言或文字作答。常用于文字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中有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言语量表包括常识、词汇、算术、类同和理解五部分。
言语领会(verbal comprehension)
即“言语理解”。
言语能力(verbal ability)
人们顺利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的能力。对其结构的理解尚不统一,存在着特殊因素论、维度结构论、层次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等几大类。特殊因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出发分析得出的。在语文尚未成为...
言语频谱(spectrum of speech)
即“言语声谱”。
言语清晰度(articulation of speech)
言语感知效果指标。言语接收者正确接收的言语单位数与言语发送者发出的言语单位数的比值。如,让被试听100个词,听对60个,言语清晰度为60%。评价言语传递系统工作质量最直接的参数。在两种情形下使用...
言语认知(speech cognition)
对口头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的总称。个体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语言的过程。人在沟通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感知语音特性,而是同时理解语言的含义。对语...
言语声谱(spectrum of speech)
言语强度按频率成分分布排列的图形或曲线。任何一种语音都可通过物理声学的技术方法,使用特殊的仪器分析出它的频率组成。这种分析有静态和动态两类,前者如元音和辅音的声谱分析,后者如语图分析,可将言语声...
言语失真(speech distortion)
言语信号波形的畸变。有频率失真、振幅失真、相位失真和时间延缓失真等。失真形式不同,对言语清晰度的影响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形式,失真度不同,其效应也不同。就振幅失真而言,若将某一言语波形的上下巅峰...
言语识别系统(speech cognition system)
识别人的言语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用算法识别言语的一般过程:(1)用滤波器组件分析、傅里叶分析、线性预测编码等技术将人的语音从模拟量转化为数字表达式;(2)将由此产生的数据规格化,以控制不同的语速...
言语听觉发展(development of speech audition)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对话语声音的听辨和理解能力的发展。一个从粗略到精细的分化和选择过程。具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预备阶段。言语听觉能力发展的第一步。儿童学会把人类的声音从其他声音中分...
言语通讯(speech communication)
用言语进行的信息交换。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口语通讯、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进行的口语通讯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言语通讯等。直接口语通讯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通讯双方的语音和语调特点、听话能力、信息内容、...
言语系统媒体(verbal system media)
负载现实事物现象的抽象经验或抽象信息的教学媒体。与“非言语系统媒体”相对。包括两种类型:(1)口头言语系统媒体,指以口语作为经验的传递媒体;(2)书面言语系统媒体,指以文字符号作为经验的传递媒体...
言语信息学习(verbal information learning)
学习以概念或命题的形式来陈述某种思想或事实。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所划分的五种学习结果之一。主要是在学校或其他有组织的教育条件下,通过口头或书面言语交流来进行的,并受制于内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学习者已有...
言语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 in speech)
男女两性在获得和使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从总体上看,女性言语能力较男性占有优势。具体表现:(1)在口头言语上,女性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流利,富有感情色彩,男性则流畅性不均,口吃者较多...
言语学习(verbal learning)
一译“词语学习”、“文字学习”。识别、记住语文材料的过程。语文材料包括无意义音节、字、词、几何图形、数字以及各种象征性符号等。言语学习的研究始于艾宾浩斯,他认为言语学习即形成联想及联想链锁。系列...
言语掩蔽(speech shadowing)
厌恶疗法的一种。用以矫治口吃、言语困难或神经性言语障碍等。实施中先录下患者的讲话,然后以较慢的速度播放给患者听。患者听到自己比一般人慢得多的声音,便感到厌恶。这种延缓听觉刺激反馈的方法,使人觉得...
言语噪声比(speech-to-noise ratio)
平均言语功率对平均噪声功率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S/N=10\log S/N\)。式中\(S/N\)为言语噪声比,单位为分贝;\(S\)为言语信号强度;\(N\)为噪声强度。言语噪声比愈小,言...
言语知觉(speech perception)
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即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主要受语音知觉的影响,也与言语交流的上下文语境有关。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或水平。(1)听觉...
言语直观(verbal intuition)
借助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形成有关表象的直观过程。较少受时空和设备的限制。通过教师的言语描述或学习者自己的阅读,可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由于学习者想象力的个体差异以及想象中的事物易发生混淆,故言语直观...
言语指导法(verbal guidance method,language instruction method)
学习训练方法。利用言语指导运动学习训练。主要用于掌握运动技能的性质、内容、步骤和方法,以提高运动技能的习得和熟练化效果。练习前,说明技能练习的步骤、要领和意义联系;练习中,提示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言语智力(verbal intelligence)
广义指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语言学习与语言表达即读、写、说能力。狭义指智力测验中用文字测验测得的智力。
言语智商(verbal IQ)
根据智力测验中语义测验结果得出的智商。
言志
指“诗言志”。与“缘情”相对。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志向,体现其理想和怀抱。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
皮质类固醇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包括醛固酮、11-脱氧皮质酮和11-脱氧皮质醇。有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和排钾的作用。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直接影响细胞内外盐类和水分的交换。是维...
颜面视觉(facial vision)
亦称“障碍感觉”。盲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对空间和障碍物的感知能力。近代研究证实,盲人的此种感知能力主要依赖听觉接纳细微回声提供的信息来判断空间和障碍物。
颜色(color)
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视觉器官时产生的主观映象。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饱和度和明度三种属性,它们分别取决于光波的波长、纯度和强度。非彩色只有明度的区别,最亮的是白,最暗的是黑,...
颜色饱和度(color saturation)
即“饱和度”。
颜色编码(color coding)
编码的一种。以颜色作代码的视觉信息编码。若取颜色的色调作代码,同一编码系统中代码数目最多不超过9色,一般以取5色为宜。若将颜色的色调、饱和度、明度三项特征结合起来编码,则同一编码系统中可增大代码...
颜色大小错觉(color size illusion)
视错觉的一种。同样颜色的纸片被分割成宽度不等的纸条,看起来宽度越小的纸条颜色越深,宽度越大的纸条颜色越浅。其形成机制尚待研究。
颜色对比(color contrast)
亦称“色对抗”。两种不同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相邻区域,或相继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而使颜色视觉发生变化的现象。前者为同时对比现象,后者为继时对比现象。在对比情况下,在色调方面表现为向其补色方向...
颜色方程(color equation)
一译“配色公式”,亦称“色混合函数”。颜色匹配数学表达式。表示可见光谱中光谱色匹配和混合规律的代数式,即\(C\equiv r(R)+g(G)+b(B)\)。式中“\(\equiv\)”号表示匹...
颜色恒常性(color constancy)
亦称“色调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对于知觉者熟悉的物体,当其实际的颜色因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如黑色的木炭,不管在阴暗还是阳光下,总知觉为黑色。红旗,不...
颜色唤醒(color arousal)
物理环境中影响人的士气和活动效率的颜色。有限的实验室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依次偏好蓝色和红色、绿色和紫色、桔色和黄色,更喜欢浅色、纯色和饱和度高的颜色,但存在性别差异,如男子较喜欢蓝色等冷色,女子较...
颜色混合(color mixture)
色觉心理现象。几种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不同色彩的颜料混合作用引起的颜色视觉变化的现象。分为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两种。参见“颜色混合律”。
颜色混合律(law of color mixtur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的同一区域,或者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引起颜色视觉变化的规律。其中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前者符合“加法原则”,是各混合光对视觉器官作用相加...
颜色立体(color solid)
即“孟塞尔颜色立体”。
颜色联想测验(color association test)
联想测验的一种。要求受测者对不同颜色作出联想反应。参见“联想测验”。
颜色偏爱(color preference)
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中外心理学家曾进行过研究。陈鹤琴对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对光谱两端色的爱好胜过居中各色。温肇桐调查发现,小学生颜色爱好顺序,男生是紫、黄、橙、绿、红、青、黑、白...
颜色三角(color triangle)
即“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
颜色失认(color anomia)
视觉障碍。不能分辨颜色的现象。有些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人,对颜色分类没有困难,但叫不出名称。只限于颜色,不涉及物品。多数病人常常表现为不能认识蓝绿色。
颜色视觉(color vision)
简称“色觉”。可见光谱上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器官而产生不同颜色的视觉。在380纳米~780纳米的可见光谱上人能感受和分辨出150多种颜色。人眼视网膜上有三种分别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的视...
颜色视觉发展(development of color vision)
个体视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颜色视觉能力随年龄发生发展的过程。出生4天~5天的婴儿已表现出对纯红色和纯黄色的偏爱。出生2个多月的婴儿已能区分红色和绿色,3个月时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个月时能区分...
颜色视觉阶段说(stage theory of color vision)
颜色视觉理论的一种。认为在神经系统内,颜色的信息加工分为三个阶段:(1)感受器阶段。光被视网膜上的三种视锥细胞选择性地吸收成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刺激。这与三色说一致。(2)大脑皮层视区传导阶...
颜色视觉颉颃理论(opponent theory of color vision)
亦称“四色说”、“对抗过程理论”、“对抗过程假说”。颜色视觉理论的一种。德国生理学家黑林1874年提出。该理论建立在颜色的互补或对抗这一事实基础之上。认为存在红、黄、绿和蓝四种原色,假定视觉神经...
颜色视野(visual field of color)
亦称“感觉区”、“感色区”、“色带”。视网膜上感受颜色的区域。视野中的不同地方可见的颜色不同。就正常人而言,视野中心能感觉到所有颜色;从中心向边缘推移能感觉到蓝、黄、灰;视野最边缘处只见到各种明...
颜色适应(chromatic adaptation)
亦称“色调适应”、“色彩适应”。色觉心理现象。人在颜色刺激下的视觉变化。视网膜某部位对产生某种颜色或色调的光线的强度减弱并持续一段时间的适应。这时,该颜色不再保持原有饱和度。若接着有非彩色光投射...
颜色四方形(color square)
颜色视觉图解。德国生理学家黑林提出。他把色调沿着一个理论上的四方形的边加以排列。四方形的每一个角排列四种基色(红黄蓝绿)。每一边排列的颜色是位于两个邻近的基本色之间的中间色。
颜色锥体(color pyramid)
颜色视觉模型。由上下两个相对锥体构成,用于表示颜色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这三种基本特性之相互关系(如图)。锤体的竖轴、圆周、半径分别代表视觉上颜色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竖轴由下到上表示明度从纯黑依...
颜永京
颜永京(1839—1898) 清末翻译家,西方心理学的早期传播者。字拥经。原籍山东,生于上海。1854年留学美国,1861年毕业于俄亥俄州建阳学院。1862年归国,先后任职于英国领事馆、同文书...
颜元
颜元(1635—1704) 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家境贫寒,亲自耕田灌园,行医赡家。善骑射、剑戟,懂兵法。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设家塾,执教村馆。晚...
衍生动机(secondary motivation)
与个体的饥饿、渴、性此类生理需要无关、后天习得的动机行为。与“原始动机”相对。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等。
衍支式教学程序(branching instructional program)
亦称“内在程序”。程序教学中教学程序设计的基本模式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在培训军事人员理解和使用电子设备的多年实践基础上编制而成。其模式如图所示。它把学习材料分成内容较多、步子较大的逻辑单元,...
掩蔽阈限(masking limen)
听觉感受性指标。指刚刚能感受某一声音时白噪声的最小能量。掩蔽作用的定量研究侧重在对言语声的作用方面。掩蔽言语声的声音通常选用白噪声。言语声掩蔽阈限可分两种:(1)觉察阈限,指刚刚能觉察到言语声存...
掩盖(overshadowing)
复合刺激中较强成分妨碍较弱成分对动物反应起控制作用的现象。两个显著性不同的刺激同时呈现,并反复强化由此引起的反应,重复多次后再单独呈现其中的显著刺激,它已不能引起动物的反应。这大概是较强的刺激成...
眼点(eye-spot)
低等生物的光感受器。常见于单细胞生物,如眼虫、衣藻等。为色素浓集区,有感光作用。也包括无脊椎动物如蠕虫和海星表皮中的某些光敏细胞。在眼虫身上,能调节鞭毛摆动,使虫体行趋光运动。某些蛾和蝶的后翅背...
眼电图(electrooulogram,EOG)
研究眼动的一种仪器记录结果。在眼眶的上下和左右各附着一个小电极,并将它们的传入信号输入多导仪或脑电仪中,记录眼睛水平和垂直运动的状况。当眼睛运动时,眼球电场的变化就由仪器记录下来。近年来,已研制...
眼动(eye movement)
视觉生理现象。眼睛观察视觉对象时眼球的运动。由眼球周围的内、外直肌,上、下直肌以及上、下斜肌三对肌肉的协同活动控制。而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分别支配这三对眼外肌的收缩活动,使眼球能向左右上...
眼动反馈(optomotor feedback)
动物反馈行为习性的一种。有时也专指舞毒蛾的定向飞行行为除受性外激素控制外,还受视觉刺激的影响。可用雄蛾对性外激素的反应来检验。美国学者发明了一种稳定飞行风洞装置,对舞毒蛾定向飞行进行实验研究。这...
眼动记录装置(eye movement recording device)
观测驾驶员眼动情况的装置。典型的是汽车驾驶电视眼动记录装置。虽很复杂,但输出结果非常简单。连接监视眼睛指向的电视摄像机(摄像机2)与监视前面景观的电视摄像机(摄像机1)的输出,显示出来的组合图像...
眼动疗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一译“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夏皮罗1987年提出。遵循信息处理、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原则。目标为解除大脑的锁定状态,导入正性的积极信念,消除负性认知。主要步骤为询问病史、准备...
眼动图(electrooculogram,EOG)
研究视觉规律的技术。由跟动仪直接描绘出的眼动轨迹。眼动分注视、跳动和追随三种形式。人眼的观察活动随外界刺激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可通过眼动的特点揭示出来。研究跟动的跟动仪或跟运...
眼球(eyeball)
视觉器官的主要部分。视觉器官中接受并感受光的部分。近似球形,位于跟眶内,外有跟睑遮护。眼球壁分为三层。(1)外层的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由质地坚韧、乳白而不透明的巩膜组成。(2)中层由位...
眼球跳动(saccade)
头部不动,视线从一个物体或方向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方向时眼球的运动。随着目标物的移动,视线会转移,发生连续变化,这就是扫视。眼睛快速扫视时,眼球运动的幅度变化很大。其目的是使视网膜的中央小凹对准注...
眼球震颤(nystagmus,nystaxis)
视觉生理现象。人跟注视静物时眼球连续、细微、迅速、不随意的生理回动。频率为30次~70次/秒,平均振幅为17.5度/秒。按震颤方向可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斜向型、旋转型和混合型。根据震颤的幅度和速...
眼球震颤电描记(electronystagmography)
视觉实验技术。用于眼球震颤时跟睛相应部位发生的电位变化。眼球震颤包括慢时相和快时相,即眼球先向一个方向慢慢扫过,然后又很快跳回原来的位置。震颤频率约为30次~70次/秒,平均震幅为17.5秒度。...
眼椭圆(eye ellipse)
以正常姿势坐在驾驶位置上时,汽车驾驶员的双眼在车身坐标中的分布范围。分双服俯视图和侧视图两种。在汽车的总体设计中是汽车方向盘、仪表位置等部件设计的重要依据。
眼外肌(extraocular muscle)
眼副器。视器的运动装置。包括6条运动眼球的肌和一条运动上睑的提上睑肌。提上睑肌起自视神经管的上方,向前止于上睑,功能:提上脸。运动眼球的肌包括上,下、内,外4条直肌和上、下斜肌。各直肌共同起自视...
眼旋动错觉(oculogyral illusion)
一译“动眼错觉”。前庭视错觉的一种。身体急速旋转或飞机开始旋转时,个体半规管感受器受角加速度的刺激,引起眼球震颤,其快相与旋转方向相同,睁眼注视物体,感觉物体顺旋转方向旋动。当飞机持续匀速旋转时...
眼优势柱(ocular dominance columns)
纹状皮质内的机能柱。穿行皮质各层,与软膜面垂直。只对一个眼的刺激反应。左、右眼优势柱的宽度相同,为250微米~500微米,两者相间(嵌)。视皮质内有两区(代表视网膜盲点的皮质区和代表颞侧单眼视野...
眼重力错觉(oculogravil illusion)
前庭视错觉的一种。伴随躯体重力错觉而产生,是躯体重力错觉在视觉方面的特殊表现。常发生于看不清天地线的云中或夜间飞行时。主要表现:飞机夜间向无光区加速,飞行员在产生机头上仰错觉的同时,感觉到被注视...
演化变化(evolutionary change)
动植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变化。某几种基因在一个种群中出现频率降低或升高的结果。在大部分有机体身上有规律地连续发生,所以一代有机体不大可能同上一代有完全一样的基因频率。通常变化很微小,加...
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自然选择使每一个个体在生存和繁殖后代中所运用的任何策略都有利于物种的稳定。任何对稳定的偏离,都会遭到自然选择的惩罚。所以不管是运用不同策略的不同个体的数量,还是每个个体本身,都受繁殖平衡的制约。...
演绎推理(deductive inference)
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前提是人在推理过程中运用的已有的真实判断,分大前提和小前提,结论是经过推理得到的新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只要前提真实,其结论也必然真实。主要有转换推理、条件推理和...
演绎推理发展(development of deductive inference)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演绎推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研究表明,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语言材料的演绎推理能力尚未形成,表现为重复前提或自由联想型的演绎推理;小学中年级儿童开始...
演员矛盾(contradiction of actor)
演员的个人性格、生活等与角色的性格、生活等之间的不一致性。演员具有自己的生活、个性、志趣、形象、形体,与所扮演的角色总是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但在表演时叉必须以角色的性格、思想、动作去生活。这种矛...
厌烦(boredom)
由工作单调、缺乏挑战性以及活动内容与工作者的兴趣、爱好不一致等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错误增多。与工作不满意、缺工和离职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即使做重复性的工...
厌恶技术(aversive technique)
行为矫正技术。根据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使个体的不良行为借助厌恶刺激形成条件反应而戒除。具体做法:每当患者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即给予厌恶刺激。适用于酗酒、抽烟、口吃、强迫观念及恋物癖等的治疗。
厌恶控制法(aversive control method)
行为治疗方法。即用令患者感到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改变其不良行为。包括厌恶疗法和各种惩罚疗法。一般认为,单独采用这类方法矫正不良行为,其效果不够肯定,也不够持久。应当将这类方法纳入完整的行为治疗计划内。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
行为治疗方法。用令人厌恶的刺激抑制或清除不良情绪反应及与之有关的适应不良行为。可视作交互抑制原则的特殊应用。与惩罚疗法不易截然区分。一般而言,前者依据的是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其刺激同不良行为同时出...
厌恶性攻击(aversion-induced aggression)
动物由痛觉引起的进攻。可能指向可触及范围内的旁观者或无生命的物体。在习性学中与转移目标行为意义相似。参见“转移目标行为”。
厌恶性条件作用(aversive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学习对厌恶性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如,狗受电击后学会逃离电击地点;人类个体学会在灾害发生前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主要包含两类学习:逃脱学习与防患学习。
验证性实验(verificational experiment)
实验类型。研究者在对研究的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且对变量之间关系比较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目的主要在于决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具体确立它们之间的量变关系。一般在一项研究的后期阶段进...
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一译“实证性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一种。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对。强调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素分析的主要进展。研究者首先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决定:(1)各个观测...
餍足(satiation)
① 个体在某种需求或欲望充分获得满足后对原来的需求对象不再产生需求感的心理状态。 ② 个体长时间与某种刺激接触后对该刺激敏感度逐渐降低乃至反应消失的现象。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1944年结合电...
扬
扬(Thomas Young,1773—1829) 英国物理学家。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的麦尔沃顿。1796年于哥廷根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799—1801年在伦敦行医。1801—1803年...
扬-赫尔姆霍茨理论(Young-Helmholtz theory)
即“扬-赫尔姆霍茨三色说”。
扬-赫尔姆霍茨三色说(Young-Helmholtz's trichromatic theory)
关于色觉的学说。由T. 扬和赫尔姆霍茨先后提出。1802年,T. 扬假设,眼睛能区分红、绿、蓝三种颜色,然后沿三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向脑发出信号。品红的知觉被假设为同时刺激红和蓝神经而产生,黄色是同...
扬施
扬施(Erich R. Jaensch,1883—1940) 德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布雷斯劳。1908年在G. E. 缪勒指导下于哥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两年,1913年赴马堡大学。19...
扬雄
扬雄(前53—后18)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年好学,长于辞赋。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博通群书,多识古文奇字。认为“神”即心理,其...
阳性症状(positive symptom)
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与“阴性症状”相对。精神状态或心理功能亢进的一些症状。如幻觉、妄想、怪异行为、情感反应活跃和阳性的思维形式障碍等。
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
他评式临床量表。美国学者N. C. 安德森1984年编制。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评定。包括34个项目,分为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阳性思维形式障碍四个分量表。评定范围为最近一个月的表现。如用...
杨清
杨清(1915—1983) 中国心理学家。陕西府谷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教育系,1943年于中央大学研究院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南昌中正大学、重庆大学、西北...
杨治良
杨治良(1938—) 中国心理学家。江苏江阴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科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华...
佯伤(injury feigning)
动物变幻展示的一种。在地上筑巢的鸟类被捕食时的特征性反应。亲鸟以令人迷惑的方式飞离鸟巢,以转移捕食动物对幼鸟的注意。如一只翅膀保持特别的姿态,并在地上盘旋着假装受伤不能飞起,引诱猎食者追捕自己而...
佯死(thanafosis)
被捕食者在捕食者面前僵直不动的假死状态。见于某些昆虫、蜘蛛、鸟类和哺乳动物。有的捕食者只捕食活物,受到攻击的动物处于不动状态能避免被捕猎。通常是动物藏匿、逃跑和自卫失败后的最后一招。在某种情况下...
养备动时
泛指人的身体健康需要营养、休息,更需要有计划地运动。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意为若注意储备生活物质资料,体力活动适时而行,即便自然气候变化也不会...
养父母(foster parent)
因收养关系成立而取得与养子女父母同等地位的男女。非生身父母,与子女只有养育关系,而无血缘关系。与养子女形成类似血缘关系的家庭关系。在处理与养子女关系时须注意:(1)及时消除养子女对陌生环境的对立...
养护型智能不足(custodial mental retardation)
智力商数在25以下的智力残疾。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的智力残疾级别标准,属极重度智力损伤,表现极严重的适应缺陷,不知与人交往,不会接受指令,一切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的喂养与看护。
养气
① 中国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实质上就是培养一种高尚而坚定的道德情操。 ② 中国古代军事观点。指保持军队高昂的士气。苏洵在《心术》一文中提出:“凡战之道,...
养身
养生的一种基本方式。又称养形,也称摄身、摄形。犹今之讲究生理卫生,增进身体健康。《黄帝内经》认为,一个人注意养身,如节制饮食、起居有时、不过度劳累等,就能延年益寿,尽享天年。《春秋繁露》有《身之...
养生
保养生命。《管子·白心》:“既知行情,乃知养生。”意即人们了解自己的行为、情性,就会懂得养生的道理。又叫摄生,犹今之讲究卫生,增进健康。包括养身与养心两方面的内容。参见“养身”、“养心”。
养生论
《嵇康集》篇名。三国魏嵇康撰。主要讨论养生问题,并涉及形神关系问题。认为一个人只要“导养得理”,就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否定了“死生由命”的宿命论。其所谓“导养得理”,就是要“修性以保神...
养心
养生的一种基本方式。又称养神,也称摄心、摄神。犹今之讲究心理卫生,增进心理健康。心理(精神)影响生理(身体),养心(养神)有助于养身。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把节制情欲看作是...
养心奠善于寡欲
孟子关于情欲态度问题的一种观点。《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很重视“养心”,即保持人们善良的本性。但又把养心与情欲对立起来,认为养心的方法,...
养心正志
关于品德、心理修养方法问题的一种观点。由“养心”与“正志”构成,指颐养本心,端正志道。《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把修养心性同节制情欲结合起来。北宋二程则明确提出,为了修养成善性,必须...
养性
保养与发展人的天性。唐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有《养性序》、《养性禁忌》。其云:“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
养子女(foster child)
因收养关系成立而取得与养父母婚生子女同等地位的男女。与其养父母形成一种类似而又不完全等同于血缘关系的家庭关系。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客观因素:(1)收养者家庭是否夫妻双全;(2)收养者的年龄;(3)收...
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单位时间内人体消耗的氧气量。一般以毫升/分、毫升/公斤表示。反映人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分为静息氧耗、活动氧耗和氧债。静息氧耗是安静状态下消耗的氧气量,成人约为250毫升/分;活动氧耗是工作活动...
氧债(oxygen debt)
氧耗的一种。工作过程中亏缺的氧气量。人体在恢复期内吸入的额外氧气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偿还工作过程中的亏缺。其大小等于恢复期内的总摄氧量减去总静息摄氧量。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清除乳酸等代谢...
氧中毒(oxygen toxicity)
环境氧浓度超出一定限度时对人体组织产生毒性作用的现象。人体呼吸空气中的氧含量约为21%,若氧含量升高过多,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将受到严重障碍。同样气体环境下,人体各组织氧浓度上升的程度存在差异...
痒觉(itch)
皮肤感觉的一种。因触摸皮肤一定部位或其他因素而引起。其机理较复杂,尚未确定有特定的痒觉感受器。包括触痒觉(tickie)和搔痒觉(itching)。前者与触觉模式相联系,在婴儿时可能弥散到全身,...
样本(sample)
亦称“子样”。统计学术语。按一定规则从统计总体中抽取的若干个体的集合或对总体\(X\)的\(n\)次观测结果(\(X_1,X_2,\cdots,X_n\))。根据样本容量(通常以30为界线)的大...
样本比例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 of sample proportion)
抽样分布的一种。设总体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所占比例为\(\pi\)。现随机抽取样本并计算出样本比例为\(p\)。由统计理论知,\(p\)的极限分布是正态的,且平均数为\(\pi\),方差为\(\...
样本变异系数(sampl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亦称“样本相对变异度”。统计量的一种。若样本均值为\(\bar{X}\),标准差为\(S\),则称\(CV=\frac{S}{\bar{X}}\)(或\(\frac{S}{\bar{X}} \t...
样本标准差(sample standard deviation)
统计量的一种。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记为\(S\)。\(S_n=\sqrt{\frac{\sum \limits_{i=1}^{n}(x_i-\bar{x})^2}{n}}\),\(S_{n-1...
样本点(sample point)
随机试验中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基本结果。通常以\(\omega\)表示。构成样本空间(\(\Omega\))的元素。如,观察某学生对一项班活动的态度,所有可能结果有赞成、不赞成和不表态三个,即样本空...
样本方差(sample variance)
统计量的一种。设\(X_1,X_2,\cdots,X_n\)。是来自同一总体的随机样本,称统计量\(S_n^2=\frac{1}{n}\sum \limits_{n=1}^{n}(X_i-\ba...
样本方差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 of sample variance)
抽样分布的一种。设总体\(X \sim N(\mu,\sigma^2),X_1,X_2,\cdots,X_n\)是来自\(X\)的随机样本,而样本方差\(S_{n-1}^2=\frac{1}{n...
样本矩(moment of sample)
设\(X\)是随机变量,(\(X_1,X_2,\cdots,X_n\))是来自\(X\)的简单随机样本,则\(A_r=\frac{1}{n}\sum\limits_{i=1}^{n} X_i,(...
样本均值向量(mean vector sample
向量的一种。设\({Y}'=[Y_1,Y_2,\cdots,Y_p]\)是\(p\)维正态总体,随机抽取\(N\)个样品\(Y_1,Y_2,Y_N\),用资料矩阵表示为\(Y_{N \times...
样本空间(sample space)
心理统计学术语。一个随机试验中所有可能的结果构成的集合。通常记为\(\Omega\)。随机试验中每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或样本点,通常记为\(\omega\)。包含随机试验中所有的基本事件或样...
样本平均数(mean of sample)
一译“样本均值”。统计量的一种。设\(X_1,X_2,\cdots,X_n\)是来自同一总体的随机样本,则称统计量\(\bar{X}=\frac{1}{n}\sum \limits_{i=1}^...
样本平均数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sample mean)
若\(X_1,X_2.\cdots,X_n\)是来自总体\(X\)的随机样本,\(\bar{X}\)是样本平均数,那么\(\bar{X}\)的标准差为标准误,记为\(\sigma_{\bar{X...
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 of sample mean)
抽样分布的一种。设\(X_1,X_2,\cdots,X_n\)是来自正态总体\(N(\mu,\sigma^2)\)的随机样本,样本平均数\(\bar{X}=\frac{1}{n}\sum\lim...
样本容量估计(estimation of sample size)
统计估计的一种。在既定调查费用的条件下,确定符合一定精度与置信度要求的样本容量\(n\)的过程。在参数估计(如区间估计、回归方程预测等)、实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中很重要。一般说来,样本容量\(n\...
样本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 of sample)
矩阵的一种。设\({Y}'=[Y_1,Y_2,\cdots,Y_p]\)是\(p\)维正态总体,随机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Y_1,Y_2,\cdots,Y_N\),则样本协方差矩阵为\(...
邀配行为(soliciting behavior)
雌性邀雄性与之交配的动作和姿势。雌性求偶行为的最后一部分,表明已准备好交配。许多动物的特殊展示大都带有性乞求功能,如雌性灵长类呈现特别发红的阴部,旧大陆猴还附带安抚的意思。
姚斯
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 德国文学史专家、接受美学创立者之一。视文学史为读者的文学史,在理论上将读者提升到中心地位。认为作品在根本上是为读者创作的,离开了读者,就...
咬颈(neck bite)
咬住另一只动物脖子的行为。许多猫科食肉类动物以此扼杀猎物或取回幼仔,只是后者形式较缓和。许多食肉类和鸟类动物交配时,雄性也用牙齿或喙咬住雌性的脖子。
药理心理学(pharmaco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药物使用中的心理学问题。包括药物治疗中的心理效用和机制。如安慰剂效应问题、药物对心理的影响或药物引起的心理变化,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旨在促进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和了解药物作...
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
即“药物依赖”。
药物滥用(drug abuse)
大量反复使用与医疗无关但引起依赖性的药物。使用者常采用自身给药的方式,最后导致身体依赖性或精神依赖性。其后果除损害滥用者的身心健康外,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药物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 effect of drug)
因服药而产生的影响驾驶行为的心理变化。影响驾驶安全。某些药物除能治病外,还能产生不利于驾驶的副作用。如抗菌素能使视觉、听觉不灵;晕车药使人瞌睡;镇痛药能使视觉失调。驾驶员应慎服以下七种药:(1)...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
亦称“药物成瘾”、“药物依赖性”、“瘾癖”。躯体或(和)精神上对某种于神经系统有特殊作用药物产生的不可遏制的强烈需求。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定义为由于长期或反复用药,造成机体精神和躯体改变,对药...
药物中毒(drug intoxication)
因使用药物而导致机体中毒的现象。其导致因素包括药物的性质、剂量,进入机体的途径、速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敏感性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导致的个体承受能力差异等。表现为身体和心理发生病变,如:急性中毒时...
要素性幻觉(elementary hallucination)
亦称“原始性幻觉”。幻觉的一种。仅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幻觉。其形象无一定形态和确定的结构,如,看到的是闪光、火花,听到的是简单音响等。对患者本人无任何标示作用或象征意义。一般对精神科临床价值不大,...
耶鲁量表(Yale Scale)
即“格塞尔发展量表”。
野蛮行为(vandalism)
原指故意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源于公元5世纪日耳曼民族野蛮人(vandal)入侵欧洲,破坏罗马文化艺术的现象。现多指西方国家青少年自发性、狂暴性的破坏行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欧洲流行一种肆无...
业绩评价(performance appraisal)
亦称“业绩考核”、“业绩鉴定”。对个人、团体或组织工作业绩和效果的评价。可作为奖惩、变迁及发展、结构改变和工作设计的资料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对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2)让职工填写...
业精于勤
唐韩愈关于学习态度的观点。《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为勤奋是治学的根本,要口勤;手勤;持之以恒地勤;知难而进地勤。
业务方法(operational approach)
一译“作业方法”。以改进生产效率为目的、使人-机系统工作尽可能有效的产品定向管理过程。一般有七类不同的操作方法:(1)均衡分析。应用数学方法或图解法,求得均衡点。这种分析可使管理者管理某种产品的...
叶桂
叶桂(1667—1746) 清医学家。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世代从事医业。勤奋好学,继承家学,又师事多人,集众人之长,自成一家。重视心理病因、心理病机。认为癫痫病人的病因病机是“平日操持...
叶克斯
叶克斯(Robert Mearns Yerkes,1876—1956) 一译“耶基斯”。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实验动物心理学先驱。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布累迪斯维尔。1902年于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动机心理学规律。反映激动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一定限度内,工作效率将随着激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若超过该限...
叶克斯-多德森三维扩展模型(three-dimentional extension model of the Yerkes-Dodson Law)
用于解释表演焦虑与表演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表演焦虑和表演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函数关系:焦虑水平过低,表演枯燥乏味。缺少生气;焦虑水平过高,表演者无法正常发挥技能,表演水...
叶克斯-华生辨别箱(Yerkes-Watson discrimination box)
心理学实验装置。用于小鸡和大白鼠辨别学习实验。在辨别箱的一端,呈现两种视觉刺激物,中间有一隔板。动物由另一端走向刺激物,完成辨别反应。反应错误,在刺激物前面的地板上会遭电击;反应正确,可在同侧巷...
叶克斯氏键盘(Yerkish keyboard)
研究黑猩猩语言的设备。美国叶克斯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设计。键盘与计算机相连,上有128个键,每个键上都有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词目。这些词目由9种几何图形排列组成。用于训练黑猩猩认识键上符号所代表的事...
叶适
叶适(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字正则,号水心,学者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历官太学正,太常博士,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反对投降。庆元四年(1...
叶燮
叶燮(1627—1703) 明清之际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字星期,号已畦。吴江(今属江苏)人。晚年寓居横山,学者称横山先生。康熙进士。曾任宝应知县。后因伉直忤上,被参落职。自此专心著述,教授生徒...
叶昼
明小说评论家,小说评点开创者之一。字文通、阳开。江苏无锡人。家贫,嗜酒,好读书,有才情。曾就学于东林党魁顾宪成。倡海金社,曾评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提出以真实性与情趣性为评点...
夜惊(night terror)
睡眠障碍的一种。儿童睡眠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惊扰症状。表现为入睡后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很难唤醒,醒后与周围环境不能保持适当的接触。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心率...
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见“能力特质”。
液体守恒(liquid conservation)
守恒形式的一种。儿童对等量液体盛在高矮粗细不同的容器中后容量的认识能力。实验表明,8岁左右的儿童才获得。实验程序:呈现两只形状大小都相同的烧杯A和B,将等量的水倒入,直到儿童确认两只杯中的水相等...
一般地位儿童(rage children)
通过同伴提名法进行同伴关系测量而划分的儿童类型。在同伴提名测量中,在班级中被同伴接纳程度一般的儿童。中国学者池丽萍和辛自强2003年采用同伴提名法对246名小学三、四、五年级儿童的同伴关系的测量...
一般范围(general range)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描述的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详“邓克尔问题解决模型”。
一般规律研究法(nomothetic approach)
一译“普遍法则研究法”。心理学研究方法。与“个体特征研究法”相对。对人类行为进行泛化研究,以寻求符合科学原理、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规律。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有因果关系,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找...
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
一译“普通能力”。不受特定领域知识的影响、范围广泛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具有稳定性、预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与特殊能力紧密相连。是特殊能力的重要...
一般能力测验(general ability test)
一译“普通能力测验”。能力测验的一种。测量个体的一般能力。内容包括语文理解、数字推理、空间关系和记忆等,如智力测验,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可用文字材料施测,也可用非文字材料施测。
一般适应综台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一译“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理论术语。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在应激理论中提出。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躯体反应。涉及有机体的全身。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如心跳加快,...
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
综合性学科。研究系统的构成、行为、功能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原籍奥地利的加拿大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68年提出。反对元素主义和还原论,认为事物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把事物...
一般照明(general illumination)
亦称“辅助照明”。在整个受照区域产生大致相等的照明亮度的照明方式。其主要优点:(1)整个受照区域照明均匀,不易产生眩光;(2)照明设施投资较少,安装,维修方便;(3)在受照区域更换工作场地时,不...
一本论
清戴震提出的关于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本原的观点。《孟子字义疏证上·理》:“天下惟一本,无所外。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有血气心知,则发乎血气心知之自然者,明之尽,使无几微...
一测两备
明揭暄的军事心理观点。《兵经百字·测》:“两将相持,必有所测。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测于敌之测我者,示短以致长。测陷于虚,反为敌诡。必一测而两备之,虞乎不虞,全术也,将道也。”两军对垒,一定要善...
一次尝试联想(one-trial association)
不连续自由联想的一种。在自由联想实验中,主试呈现一个刺激词时,只要求被试立即说出头脑中联想到的第一个反应词。参见“自由联想”。
一次尝试学习(one-trial learning)
所有的学习都是一次全或无的经验的联结。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格斯里首次提出的一种学习观点。他用猫学习逃出笼子做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猫在每次获得释放时的动作基本上是相似的。如果第一次是咬柱子逃出迷箱...
一次性改变包装(one step package change)
为适应消费者求新心理的需要,突然彻底改变原有的包装而推出全新的包装。企业若采用这一做法,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宣传,以赢得消费者对新包装的好感,从而确立新包装在市场上的地位。
一次性心理疗法(single-session psychotherapy)
只进行一次会晤,旨在解决来访者当前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技巧和灵活性的心理治疗方法。不强调来访者经治疗有持久、特征性的改变,注重解决其即刻的心理困惑。要求治疗者与来访者彼此以创造性、...
一分钟心理训练(one-minute mental training)
在一分钟时限内,模拟在临场应激情境下完成动作,以获得身心骤发的超负荷量的心理训练方法。训练时间短,要求受训练者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训练内容:(1)一分钟应激训练。人为设置一分钟持续时间的运动赛...
一个正态总体方差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variance of a normal distribution)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设总体\(X \sim N(\mu,\sigma^2)\),为了给出未知方差\(\sigma^2\)的估计区间,对\(X\)进行\(n\)次观测获得随机样本\(X_1,X...
一个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proportion of a population)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若规定总体\(X\)中个体的某种属性特征\(A\),在总体中具有\(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记为\(p\)(叫总体比例),随机抽取一个大小为\(n\)的样本,计算出样本比例...
一个总体均值假设检验(test of hypotheses on mean of a population)
假设检验的一种。一个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方差已知情况下的双侧检验。设总体\(X\)服从正态分布\(N(\mu,\sigma^2)\),其参数\(\mu\)未知,\(\si...
一个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for mean of a population)
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的一种。一个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分两种情况。(1)设总体\(X \sim N(\mu,\sigma^2)\),方差\(\sigma^2\)已知,\((X_1,X_2,\cdots...
一过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
亦称“抽动症”、“习惯性痉挛”。抽动障碍的一种。多起病于5岁~7岁。一般为简单运动抽动,也有简单发声抽动,少数可表现为复合运动抽动,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不影响学业和社会适应。参见“抽动障碍”。
一级变化(first order change)
沃兹劳威克1974年提出的两种治疗性变化之一。指通过治疗性干预,问题的相关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发生改变,但系统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根据他的观点,一级变化发生在同一类行为之中,并且未改变的行为和已改变...
一级感觉皮质(primary sensory cortex)
亦称“第一感觉区”。特异性感觉冲动投射的局部皮质区。与感觉经验的整合、感觉性质的鉴别有关。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经丘脑皮质系统到达大脑皮质局部区域。已确立的部分:(1)一级躯体感觉皮质,位于中央后回...
一级获益(primary gain)
一译“初级获益”、“原发性获益”。由神经症症状引起的冲突的暂时性解决和焦虑的短时期降低。这些神经症症状是个体不可接受的愿望的非直接表达,亦即为防御不可接受的冲动而产生的。该获益会降低患者改变自我...
一级强化(primary reinforcement)
一译“初级强化”。通过呈现一级强化物(即非条件强化物)来增强某一刺激反应联结或增加某一反应概率的过程或实验程序。实验中,当被试作出主试期待的适当反应时,就呈现非条件强化物,使被试增强产生这一反应...
一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
即“初级强化物”。
一级视觉皮质(primary visual cortex)
见“纹状皮质”。
一级投射皮质(primary projection area)
接受特异性感觉冲动投射纤维和发出投射纤维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局部皮质区。包括一级感觉皮质和一级运动皮质。详“一级感觉皮质”、“一级运动皮质”。
一级行为(first order behavior)
与骨骼、肌肉系统的结构有密切关系的动物行为。与“二级行为”相对。包括行走、奔跑、跳跃、飞翔及爪子牙齿的动作等。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可从已灭绝动物骨骼化石的结构模式加以推测。
一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
调节运动机能的最高级中枢。位于中央沟前壁的中央前回。在半球,上缘较宽;在近额下回处,只局限在中央沟的前壁;在内侧面,包括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皮质厚,属无颗粒皮质。发出皮质脊髓束,到下运动神经元,控...
一级症状(first rank symptom)
即“首级症状”。
一阶矩(first moment)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即随机变量可能取得的值的平均值。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集中程度。可区分为样本一阶矩和总体一阶矩。若存在,则前者是统计量,后者是参数。还可分为一阶原点矩和一阶中心矩。参见“样本矩”...
一念三千
中国佛教天台宗关于心物关系的基本观点。“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三千”表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恶、性相等人、物差别的总和。认为此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间都存在于“一念”之心...
一日三省
曾参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
一生发展心理学(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即“毕生发展心理学”。
一体化疗法(unified psycho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D. M. 艾伦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把个体看作是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特别是家庭系统之中。认为个体由于希望与他人特别是家人保持平衡,得到他们的认可,就常常会否认或压抑自身自...
一心
中国古代关于群体凝聚力的认识。说明在治国安邦及处理各种问题时统一人心、团结一致的重要作用。《管子》从商纣与周武王的对比中总结出群体凝聚力是国家存亡的重要原因,指出“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
一心缘起
亦称“无尽缘起”、“法界缘起”。中国佛教华严宗关于心物关系的基本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均由“清净心”“随缘”而起,离开“一心”,更无他物。华严宗创始人主要有陈隋间的杜顺和智正。至唐代三祖法藏...
一雄多雌型(harem)
动物多配偶型的一种。一个雄性和多个雌性组成稳定而持久的交配群体。如斑马、某些羚羊、多种灵长目动物,还有许多蜥蜴类和鱼类。还有的在交配期才结合成暂时的一雄多雌型,如海豹和海象等。这类群体雌性组合可...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结构简单的有毒气体分子。可以在体内合成。前体是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干臂用下,精氨酸水解,再氧化而成。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内源性神经递质,是脑内新的神经元信使。1992年被著名的《科学》(Sc...
一以贯之
用一种基本思想或观点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孔子提出的一种学习心理思想。《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是思维抽象和概...
一元论(monism)
一种哲学本体论。与“二元论”相对。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实体。历史上有唯物一元论和唯心一元论两种对立观点。唯物一元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是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唯心一元论认为...
一致估计量(consistent estimator)
统计量的一种。若总体未知参数\(\theta\)的估计量\(\hat{\theta}\)。是基于样本大小为\(n\)的随机样本而获得,且满足\(\lim \limits_{x \to \inft...
一致假定(correspondence assumption)
行为主义者的一种观点。认为无论理论还是实际上,动物内在难以观察到的细微刺激的变化,都与可观察到的刺激和反应相一致,因此完全可以用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来解释和预测行为变化。桑代克曾解释学习是感觉印象与...
一致性恒常性(identify constancy)
认识能力的一种。儿童认识到人或动物具有不再改变的一致性特点,即使只呈现人或动物形象的一部分,也能将其辨认出来。一般在3岁~6岁形成。
伊本·西拿
伊本·西拿(ibn Sīnā,980—1037) 拉丁文名“阿维森纳”(Avicenna)。阿拉伯哲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生于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有多...
伊卡洛斯意结(Icarus complex)
即“尿道意结”。
伊莱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一译“厄勒克拉情结”、“恋父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指女孩恋父仇母的复合情绪。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公主伊莱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
伊利诺斯心理语亩能力测验(Illinois Test of Psycholinguistic Abilities,ITPA)
儿童语言能力测量工具。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等人编制,于1968年发表。主要用于诊断儿童在学习时是否有特殊的语言才能或特殊困难,测量结果有助于为学习无能儿童提供适当的程序教学。适用于2岁4个月至10...
衣阿华基本技能测验(Iowa Test of Basic Skill,ITBS)
学业成就测量工具。美国衣阿华大学研究人员创编。用于评定学生当前学业成就和能力结构。适用于一至八年级(即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包括词汇、阅读、语言、数学、学习技能五个分测验。一般采用团体测...
衣阿华口吃量表(Iowa Stuttering Scale)
口吃程度测定工具。美国衣阿华大学根据39个不同程度口吃者的说话录音编制而成。
医患沟通(communication between physician and patient)
医务人员(主要指医生)同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或交往过程。双方沟通对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交流的信息既有同疾病的诊治直接有关的内容,又包括双方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要求等。在技术水平上,医务人员凭借自己...
医患关系(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的一种。医务人员(主要指医生)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医生治疗手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可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应,消除或减轻疾病对...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① 对疾病与健康总的特点与本质的医学概括。反映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范围。集中体现特定时代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指导医学工作者组织其知识与经验,从事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的组...
医源性障碍(iatrogenic disorder)
心身疾病的一种。患者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期间由医务人员引起或诱发的疾患和心理功能紊乱。包括医护人员治疗或处置不当引发的疾患,医务人员不适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给予患者的消极影响或暗示造成的严重疑...
依从型(compliant type)
霍妮划分出的一种人格类型。此类人格类型者采取接近众人的适应模式,用自我埋没方式(self-effacing solution)解决内心冲突,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性。他们希望被人喜爱、想念、期望和爱慕...
依存构念(dependency construct)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儿童为生存需要,依赖成人建立的构念系统。儿童弱小、易感,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组织构念,其早期构念系统即由依存构念组成。如“母亲”这一构念,在幼儿眼中,母亲象征温暖...
依存匹配行为(matched-dependent behavior)
多拉德和N. E. 米勒的人格刺激-反应理论术语。经由模仿而形成的能够带来正强化的行为。
依分布收敛(convergence in distribution)
中心极限定理收敛方式。一个随机变量序列\(\left \{X_n \right \}(n=1,2,\cdots)\)收敛于随机变量\(X\),\(\left \{X_n \right \}\)的...
依概率收敛(convergence in probability)
弱大数定律收敛方式。一个随机变量序列\(\left \{ X_n \right \}(n=1,2,\cdots)\)收敛于随机变量\(X\),若对任给的\(\varepsilon > 0\),都...
依赖取向(receptive orientation)
即“依赖性格”。
依赖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
亦称“虚弱人格”。病态人格的一种。其显著特点是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表现为:(1)自我形象弱,缺乏自信而轻视、贬低自己,总感到自己无助、无能;(2)温良驯顺,不爱竞争,避免社会压力和人际冲突;(3...
依赖性格(receptive character)
亦称“依赖取向”。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种社会性格之一。其特征:凡事依赖他人,生活靠别人供给,听凭他人支配,被动、屈从、怯懦、贪婪、轻信。具此性格者的人生信条是“一切依赖外界”,当其“供应来源”受到...
依恋(attachment)
① 个体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双方会经常相互影响,并希望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 ② 婴儿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婴儿接近和依赖照料者,唯恐照料者离开,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性...
依恋的接近性追求(proximity seeking in attachment)
依恋者对依恋对象的基本依恋行为。包括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或用目光追随依恋对象。如婴儿依偎在母亲身上或在母亲身旁活动。是儿童依恋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未成熟、弱小的儿童可以从中获得照...
依恋发展(attachment development)
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方面。依恋情感、行为在早期形成发展的过程。其经历的阶段因研究者不同而有所不同。鲍尔比研究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至1、2个月),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情绪理论的一种。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20世纪60—80年代提出。该理论吸收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一些观点,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依恋行为在出生后3个...
依恋行为(attachment behavior)
婴儿依附成人(通常是其母亲)的情感行为。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其本质特征是婴儿会寻找母亲以保持最密切的接触。在发展心理学中,指婴儿与一个或多个成人的依附情绪联系。此种联系使婴儿亲近这些成人;这...
依恋行为Q分类卡片(Attachment Q-Set)
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评价2岁~6岁儿童与成人依恋关系安全性的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沃特斯和迪恩采用Q分类技术于1985年编制。共90个条目,每个条目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儿童行为,其中大多数是依恋...
依恋需要(attachment need)
爱的情感需要。动物和人的本能。友谊的生理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用出生不久的小猕猴做试验。结果证明,小猕猴依恋不给奶吃而毛茸茸的“妈妈”(假母猴),但不喜欢有奶而硬梆梆的用铁丝扎成的妈妈。因为柔...
依恋与探索平衡模型(attachment-exploration balance model)
依恋与探索行为关系理论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等人在采用陌生情境测验对母婴依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定年幼儿童个人行为调控系统中存在一种在其处于新环境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这种机制决定儿...
依恋与探索双向模型(attachment-exploration bidirectional model)
依恋与探索行为关系理论模型。布姆1988年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如图)。图中,机体(婴儿、母亲)用双线封起来。方块表示管理感觉和动作的系统和亚系统。箭杆表示变量,箭头表示因果关系的方向,...
依随性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
一译“权变管理”,亦称“反应后果操纵法”。通过控制个体特定反应的后果(后继事件)以改变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与频度的行为治疗技术。主要依据操作条件作用原理,通过给偶然发生的适应性行为以强化,培育和增...
咿呀语(babbling)
前言语行为的一种。婴儿发出的类似成人语言中的音节重复但不表达意义的一种特殊语声。继喔啊声发音期后,约出现于3个月~1岁间。这些发音有音节、语调、轻重变化,不断重复,好像只是在以发音做游戏,如“m...
仪表板(panel)
“显示仪表板”的简称。安装仪表、指示灯、信号灯等显示装置的面板。使用目的是将分散的各类显示器放在一起,便于监视,并减轻监控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现代大型人机系统的中央控制室、指挥中心和飞...
仪表飞行(instrument flight)
亦称“盲目飞行”。在看不清天地线和地标的情况下,飞行员依靠机载仪表操纵飞机的飞行。是掌握复杂气象飞行、夜间飞行和海上飞行技术的基础。仪表飞行时,飞行员不断地对多个仪表轮番观察,并作出综合判断,进...
仪表飞行训练(instrument flight training)
利用仪表进行定向的训练。包括仪表认读能力训练和按仪表指示操纵飞机两个方面。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按仪表视觉操纵飞机的能力。有四个特点:(1)在看不到地面的情况下进行空间定位;(2)操纵复杂;(3)...
仪表空间定向(instrument spatial orientation)
根据导航系统显示的信息,经分析、综合,以及表象转换而进行的定向。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与地标定向相比,其特点:(1)信息具有间接性,通过导航系统提供的数字、符号、模拟信号等进行间接定向,飞行员必须...
仪表着陆系统(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
原称“盲目着陆系统”。利用无线电波束引导飞机进场着陆的设备。由地面无线电信标台和机载接收设备组成。地面无线电信标台包括航向信标台,下滑信标台和沿跑道中心线设置的内、外、中指点信标台三个部分。这些...
仪式(ceremony)
规范化或习俗化的行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涂尔干将其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神圣的和世俗的。积极的主要用以支持或保证某种社会关系和社...
仪式化(ritualization)
从非展示行为演化为展示行为的过程。一种加强行为信号功能的演化。此概念源自对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如雄性斑纹雀求偶时有擦喙动作,是一种替代行为,而与斑纹雀有亲缘关系的雄性条纹雀和香雀求偶时仅表现为鞠...
仪式化行为(ritualized behavior)
动物中失去原来意义而转变为传递另外信息的行为。许多动物在演化过程中都存在。如面对敌手进攻的乌头鸥,不去迎战而将头转向一边,表示退却,示意敌手停止进攻,即由逃跑行为转化而来的仪式化行为。可以缓和动...
仪式化争斗(ritualized fighting)
动物个体之间常规性的相对无伤害的一种争斗。一种典型的物种内个体之间带攻击性的行为。在争夺领地、性伴侣或食物时用于逐退对手或确定等级。某些具有角、利齿等杀伤性“武器”的动物,体表一般有坚韧的外皮,...
仪式行为(ritual behavior)
社会行为的一种。两人以上的共同活动。带有历史传统和神圣的含义,涉及某些特殊的情绪。表达参加者对自己或某些有价值事物的尊重。产生于群体生活的任何方面,在许多国家,上述几类行为往往混杂在一起。也可纯...
仪式游戏(ritual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没有任何顺应努力、无外部目的、只是简缩的动作系列的再现。在皮亚杰看来,出现在儿童感知运动阶段的第四个子阶段。此时,儿童能把已有的图式运用到情境中去,动作更加灵活和协调,能将已有的...
怡悦畅怀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激发患者怡悦之情,助其排遣情思,以免除疾病之发生。具体办法,见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此外,言语谈话如“七发”所示者、舞蹈、旅...
胰岛素(insulin)
一种蛋白质激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由胰岛β细胞生成和分泌。不同种属动物的胰岛素,其基本的化学结构很相似,不过,其分子的基本结构有特定的空间构型,并与其生理功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是蛋...
胰岛素治疗(insulin treatment)
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低血糖反应,从而达到控制或治愈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胰岛素休克疗法和胰岛素低血糖疗法两种。前者胰岛素用量较大,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后者是改...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亦称“增加糖素”。由胰岛中的α细胞分泌。当体内血糖含量降低时,加速肝脏中肝糖的分解、蛋白质的转化、肝的脂解和生酮等,使血糖含量升高。与胰岛素有颉颃作用。
胰泌素(secretin)
一种肽类激素。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前端的S-细胞分泌。经血液循环,作用于消化器官。在体液pH条件下,带有正电荷,易与其他蛋白质结合,只有遇到强酸,才分离。其生理学功能:刺激胰腺和胆管分泌重碳酸盐,抑...
移动行为(locomotor behavior)
动物空间位置转移。其生物学意义涉及觅食、求偶、避敌等。一般为动物的主动运动,通常因其形态结构而异。纺锤形的动物移动迅速活跃,生活在硬壳里的球状动物移动缓慢。其机制一般都是肌肉收缩而产生推动力,同...
移精变气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把注意集中到与疾病关系疏远的目标上,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克服消极情绪,恢复身心健康。语出《内经·索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
移情(transference)
① 一译“移情作用”。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个体将先前对某人或事的某种情感转移到其他新对象上的潜意识心理过程。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表现为两种情况。(1)患者将自己潜意识中对特定对象(如父亲或母亲、...
移情说(theory of empathy)
审美心理学理论。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各国。德国美学家R. 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首先提出“移情作用”一词,并从心理学角度详细论述了审美移情现象。移情说的主要代表有德国美学...
移情心理学(transference psychology)
研究移情的心理学理论。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审美和心理治疗两个领域。19世纪后半叶,德国美学家R. 费肖尔首先提出审美中的移情作用。后经李普斯、伏尔盖特等的发展,成为系统的美学理论。在移情派中,根据学...
移情易性
分散、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通过谈话、改变生活环境与健康娱乐等方式,转变患者的错误认识,使之克服消极情绪、纠正不良习惯,恢复健康。华岫云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魏之琇说:“失志不遂之病。...
移心法
语出明代俞弁《续医说》,称移精变气为“移心法”。详见“移精变气疗法”。
移置(displacement)
① 一译“转移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自我防御机制,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有两种类型:(1)对象移置,将本应投注于某人或某物的情感投注于另外的人或物...
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
书名。遗传决定论早期著作。英国遗传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著。英国伦敦科林斯出版公司1869年出版。作者受进化论影响,于1863—1868年调查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977人的家谱,发现...
遗传负因
即“不良遗传因素”。
遗传决定论(hereditary determinism)
认为人的一切能力差异均由遗传决定的理论观点。英国遗传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186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天才是遗传的,并以复演说为理论依据,把儿童在胎儿期和出生后的发展分别视为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复演。认...
遗传率(heritability)
一个群体内某种由遗传原因引起的变异在表型变异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判断该性状传递给后代的可能程度。在生物学上,是选种的重要指标。其数值在1~0之间,越接近0,说明变异并非源于遗传,越接近1,说明大...
遗传素质(hereditary predisposition)
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如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特征等。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可能。
遗传型(genotype)
即“基因型”。
遗传学(genetics)
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学科。其重要分支学科:(1)经典的或盂德尔的遗传学,利用有选择的繁殖确定遗传特征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分布模式;(2)分子遗传学,研究基因的生物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密...
遗传与环境(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两类因素。遗传因素是指由遗传基因规定的个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神经的和生理的各种条件。环境因素属于外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如食物、地理、气候等,是个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遗觉象(eidetic image)
看到的东西从视域中移开后仍能保持的、生动逼真、清晰具体的视觉表象。德国心理学家詹希1920首先发现。发生时原物的一切特征都仿佛历历在目。如看过一张印刷品后留下的遗觉象,可让人读出其中的文字。据估...
遗觉心理疗法(eidetic psychotherapy)
一译“意象心理疗法”。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对个体遗觉像的分析和重新评价,矫正个体人格障碍。巴基斯坦心理治疗家阿森1965年提出。阿森认为,人格由许多遗觉像组成,每种遗觉像都有一个视觉核心与躯体及意...
遗忘(forgetting)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如,学过的知识不能回忆起来;一个熟人的名字一时叫不出来等。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能再认不能回忆或能回忆不能再认属部分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属完全遗忘;...
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
亦称“保持曲线”、“记忆操作特征曲线”。记忆研究中记录遗忘发展进程的曲线。反映记忆保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一般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及其进程进行实验研究。他自己作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作为...
遗忘症(amnesia)
记忆障碍的一种。一定时间内对全部生活经历的记忆完全脱失。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这种记忆障碍发生于胪脑突然外伤或脑卒后,或突然的重大精神创伤后。前者把事故前一定时间内...
疑病素质(hypochondriacal predisposition)
日本森田正马创立的森田疗法术语。神经质症患者共有的一种担心患病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并伴有焦虑和抑郁。患者的精神活动内向,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状态及异常极度敏感,常被过强的自我内...
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sis)
即“疑病症”。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
一译“疑病性神经症”。神经症的一个亚型。由个体对自身健康和身体不适引起的后果过分担心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并在头脑中形成持久的先占观念;主诉躯体症状,反复...
疑虑(doubt)
个体担心周围的人、事、物不确定和无把握时的心理状态。埃里克森认为,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自主对羞愧疑虑阶段(1岁~3岁)可能出现的消极品质。其形成原因是父母对幼儿的教养和训练(如...
疑虑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misgiving type)
按消费者购买态度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详见“疑虑型消费者”。
疑虑型消费者(consumer of misgiving type)
按消费者购买态度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其个性一般具有内倾性,善于观察细小事物,行动谨慎、迟缓,体验深而疑心大。选购商品从不仓促地作出决定,听取营业员介绍和检查商品往往小心谨慎和疑虑重重;挑选商品动...
疑狱集
书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司法案例选编。五代和凝、和㠓父子编著。原书共4卷,收集情节比较复杂的疑难案例。后来流行的刊本,除保留原和氏4卷的79例外,还收有明代张景所著《补疑狱集》6卷128例,共1...
疑则勿用,用则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用,用了的人就不要怀疑。宋陈亮《论开诚之道》:“臣愿陛下虚怀易虑,开心见诚,疑则勿用,用则勿疑。”主张领导者在用人方面,要对下属绝对信任,对其言行及职责不加干涉;如果对某一下属的德...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具有生理活性并起神经递质作用的物质。在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下,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合成,贮存于神经元胞浆中和囊泡内。当神经冲动到达胆碱能神经末梢时,一些囊泡内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细胞间隙中。完成细胞间的...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水解乙酰胆碱为乙酰和胆碱的一种酶。结合在细胞膜上,存在于神经元的突触和运动终板的连接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后,被这种酶迅速破坏而停止其去极化作用,使得突触前神经元能继续传导神经冲...
已知病人(identified patient)
亦称“索引病人”。家庭治疗术语。首先向治疗者呈现问题、寻求治疗,或被别人认为有问题而寻求治疗的人。家庭治疗视其为人际系统问题的携带者、呈现者,其表现出的问题也仅是系统问题的一部分,甚至是对系统问...
以巴甫洛夫学说改造心理学的争论
关于以巴甫洛夫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改造心理学的争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盘学习苏联心理学的背景下,曾提出要以巴甫洛夫学说为基础的业务改造方针。认为巴甫洛夫学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是心理学...
以诚为本
北宋周敦颐讨论性习心理问题的一种观点。《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周子之学,以诚为本”。其《通书·诚上》认为人性来源于“诚”,且“诚”贯穿人性发展的始终。而其所谓“诚”,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
以道为美
庄子文艺心理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庄子·知北游》),意思是天地包容万物之美。“道”“生天生地”,“覆载天地,刻雕众形”(《大宗师》)。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孕育了天地万物...
以德服人
君主治理社会、防止犯罪,必须依靠善政与道德礼义的教化。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儒家认为,政和刑虽不失为控制犯罪的一种方法,然而它是下等的消极...
以法教心
指用法律去教化人们的心理。《韩非子·用人》:“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认为人的心理千差万别,而人心统一、君臣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要设立一定标准,...
以类度类
战国荀子用语。关于推理的一种心理思想《荀子·非相》:“圣人何以不可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并指出,只要“类不悖”,就可以“乡(...
以礼制欲
用礼义道德制约与调节人的情欲及其行为。滥觞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的思想。荀子明确主张以礼制欲。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以利动之
用小利去引诱敌人,让其陷入我之圈套,然后用全力将其歼灭。《孙子兵法·势》:“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是调动敌人与我作战的诱敌方法。
以情胜情疗法
即“活套疗法”。
以人为本
人是事业的根本。语出《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原意为人民是成就王霸之业的根本。这一思想是我国先秦时代思想家“人贵”论的具体化,对后世政治与教育产生一定影响。
以说出故
墨家关于思维与言语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墨子·经上》:“言,出故也。”《墨子·小取》:“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说明思维是在言语中并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思维所凭借的形式即概念(“名”)、...
以天地为师
明董其昌关于艺术创造的一种心理思想用语。传统的继承与发挥。其言曰:“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画禅室随笔》)认为画家须认真观察大自然,“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
以天合天
庄子关于审美心理距离的观点。指作者主观之自然与客观对象之自然的两相契合。出自《庄子·达生》篇。以“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描绘了“以天合天”心理距离的审美境界。认为要达到这种契合境界,必须使主客体...
以文为戏
唐韩愈关于文艺创作心理特性的一种文艺心理观点。即重视文艺的娱乐特性或功能。《重答张籍书》:“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
以小观大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用语。文艺创作的一种方法。源出《易·系辞》:“其(指‘卦象’)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即直接加以引述,说明以小观大的比兴方法。后世文艺作家、理论家...
以心挽劫
仁爱慈悲之心挽救劫运,亦即运用心理力量来挽救社会,拯助众生。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提出。出自《上欧阳中鹄·十》:“嗣同既悟心源,便欲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以心挽劫”。谭嗣同认为:“缘劫运既由心造,自...
以刑去刑
战国商鞅用语。意谓施行严明的刑罚,以收使人不敢触犯刑律的效果。《商君书·画策》:“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赏刑》:“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开塞》:“以刑治则民威(畏),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
以形写神
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东晋画家、画论家顾恺之提出。语出《历代名画记》:“凡生人亡有手揖目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者……一像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也”。认为“实对...
以言察行
通过言语考察人的行为。东汉王充《论衡·定贤》:“以言而察行,有善言,则有善行矣。言行无非,治家亲戚有伦,治国则尊卑有序。”言语反映人的行为,言语支配人的行为,言语与行为统一并无错误,则治家、治国...
以逸待劳
多指两军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方来攻,待敌方疲弱时,乘机出击以获胜。《孙子·军事》:“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以治力者也。”佚,通“逸”。《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
以意逆志
艺术鉴赏思想。正确领会文艺作品的主题应全面地评估它。孟子提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指评论作品,不能昧于文采,或只从言辞的表面意义去解释,...
以诈治诈
利用心计权谋治疗诈病的方法。诈病即假病、装病。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诈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惧则愈。”张景岳以威胁恐吓之术即治好了一个装成“口吐白沫、僵仆于地、口鼻四肢俱冷、气息如绝...
蚁浴(anting)
雀形目鸟类一种十分有趣的清理体表的行为。它们利用甲酸蚁产生的甲酸和另一种蚁肛门产生的液体来清理自己的羽毛。通常是把甲酸和其他分泌物用于翅膀的下部和尖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前者将蚂蚁叼在嘴里,把...
义愤动机犯罪(offense due to moral indignation)
行为人在义愤的情绪状态下,为制止或惩罚他人不道德或违法的犯罪行为而实施的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义灭亲。自己的亲属有不道德或违法的犯罪行为而又屡教不改。在为民除害和挽回家庭声誉等动机支配下...
义利之辨
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辨的基本问题之一。蕴含社会心理思想,与情欲心理思想有关。“义”,指人们的思想行为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利”,指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利益与富贵功利。西周春秋时期,便存在两种...
义务感(sense of obligation)
个人对他人、社会所负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能促使人们在活动中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其形成和发展可使个人在生活中自觉自愿、无私地去做对他人、集体、社会有益的事情。在个体品德发展的早期即有明显表现...
艺术尺度(artistic scale)
艺术家和欣赏者用来感知、欣赏、理解、领悟、判断和创造美的内在标准。审美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在以往的美学理论中,尺度常与规范等同,被描述成作品形式因素的理想配合。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尺度就是善于找到一...
艺术风格(artistic style)
艺术品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艺术表现体系、手段和手法的共性。包括作品风格和艺术家风格。艺术家风格既体现在他的某一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他在创作中驾驭体裁、处理题材、描绘形象、安排情节...
艺术概括(artistic generalization)
艺术表现方式。艺术家在一定思想和创作意图指导下,通过具体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概括地反映某种类型事物本质特征的艺术构思:活动。即将选取的若干个别事物的表象和知觉映象加工改造为某种类型代表人物表象和典...
艺术共鸣(artistic resonance)
文艺欣赏活动中欣赏者思想情感上产生的与作品之间的呼应、共振现象。其心理基础是移情体验。任何艺术家创作作品,都试图在欣赏者群体中寻求共鸣,以证实或实现自己作品及作家自己的社会价值。寻求共鸣是艺术家...
艺术构思(artistic construction)
艺术创作中思维活动的总称。表现在:(1)正式创作之前,要对所收集的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形成创作思路;(2)在依据创作思路进行实际创作的活动中,要根据种种情况对创作思路进行调整和修改,使艺术创...
艺术观察(artistic observation)
为创作文学艺术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过程。不同于一般观察,常和积极思维相结合,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必须具备哲学和艺术的眼光,进行察微辨异的独特审视,在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这种敏锐而深刻...
艺术即经验(Art as Experience)
书名。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著。是作者1931年在哈佛大学纪念詹姆斯学术会上的讲演汇编。从一元论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其核心观点即艺术是活生生的人的经验的表现,审美经验产生于有机体与环...
艺术疗法(art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运用音乐、舞蹈、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患。英国艺术家A. 希尔1942年提出。20世纪60年代,摆脱非言语疗法的附属地位而成为独立的治疗方法。有两种基本取向:(1)努...
艺术美(beau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个体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运用特定的语言,凭借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创造的作品所具有的美。是现实美在艺术品中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1)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集中反映的自然美和生活美...
艺术魅力(charm of art)
艺术作品对艺术欣赏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使欣赏者对作品产生认知上的逼真感、情感的共鸣及行为的动力。能够反映并满足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欲望和需求,能使欣赏者乐观向上。
艺术能力倾向测验(artistic aptitude test)
一译“艺术性向测验”。用于测量人的艺术潜能的测验。属于特殊能力测验。从从事艺术活动(不论形式)需要的基本能力而言,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测验。审美能力测验一般要求被试表述他对同一物体的几张图...
艺术气质(artistic temperament)
艺术家心理特征。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所表现的独特的个人特点。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把人的气质分为两大类型:艺术家型和思想型。前者长于形象思维,感情丰富,直观能力强,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活生生的现实;...
艺术倾向性(artistic tendency)
艺术创作心理现象。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所表露出来的对人物、事物、事件等的态度倾向。从艺术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从复杂的冲突中以及性格变化发展的逻辑中表现出来。是艺术作品生动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Artistic Vision and Hearing)
书名。副题为“无意识知觉理论引论”。奥地利艺术心理学家埃伦茨韦格著。论述的中心问题是艺术知觉过程的潜意识结构。认为完形心理学研究了表层知觉,只注重了能为理性有意识把握的艺术品的具象形式因素,而艺...
艺术手法(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亦称“表现手法”。艺术家对某种艺术创作方法的具体运用。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分。现实主义手法强调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手法...
艺术思维(artistic thinking)
艺术创造和欣赏过程中,以事物存在的形象或表象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加的思维行动。与抽象思维一样,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或...
艺术通感(artistic associative sensation)
亦称“通感”。艺术感知活动中一种感知兼有另一种或多种感知的现象。是一般感知加以多方面串联扩展的结果。例如,一张树叶,一般人只看到它有弯曲的叶周线、向边沿散布开的叶脉和油绿的颜色,但艺术家会看到弯...
艺术推进项目(arts propel project)
艺术教育评估系统。零点项目的研究内容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艺术教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重要发现。在艺术领域内,幼儿具有惊人的高水平,但到了童年中期,有可能出现明显的退步。这些发现使传统艺...
艺术完形(Gestalt of art)
艺术作品具有的使欣赏者易于形成良好知觉的基本特征。一般有两个层次的基本品质:(1)简洁完美,也叫“简约合宜”、“好的格式塔”。(2)变形和重组。简洁完美的格式塔在给人以轻松舒适美感的同时,也可能...
艺术问题(Questions of Arts)
书名。美国哲学家S. K. 朗格著,1957年出版。作者以符号论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不同的表达方式,反复重申这样一个艺术定义;“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艺术是人类情...
艺术想象(artistic imagination)
艺术鉴赏和创作过程中,主体在头脑中按照接近、对比、相似、因果等联想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如夸张、典型化)、重新组合,以形成新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过程。人在实践过程中受审美动机驱使,以组织起来...
艺术心理学
① (art psychology) 即“文艺心理学”。 ② (Психология искусства)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著。1965年写成。归纳和总结了作者1915—1922...
艺术心理学问题(Problem of Art Psychology)
书名。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著,1940年出版。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来自它的结构。艺术作品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整体结构对人发出某种要求,使人受到感染,能够唤起人的情感。人的审美过程就是对艺术...
艺术欣赏(artistic appreciation)
审美欣赏的特殊形式。审美主体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记忆、理解、领悟等情感性认知活动。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发现、补充、创造活动。一种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各自依靠对方以实...
艺术形式(artistic form)
表现艺术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表现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各类艺术的艺术语言(如文字、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等)、结构、体裁、表现手法、韵律等。这些要素之间的协调、对称、均衡、对比、比例、节奏、...
艺术型(artistic pattern)
善长从事艺术活动的一种人才类型。巴甫洛夫根据人有第一和第二两种信号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者表现为艺术型,特点是从外界获得的直接印象鲜明、清晰,记忆和知觉的形象性突出...
艺术性夸张(artistic exaggeration)
艺术创作手法。为了加强艺术效果,更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心理印象。民间文学中,有夸张法谜语,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本体,以使形象更突出、生动、有趣;...
艺术性平衡(balance among arts)
艺术作品中相反、相对的因素在价值上的均等关系。既要求对立和对比,又要求均等,二者缺一不可。黑格尔指出,有平衡,就要有大小、地位、形状、颜色、音调之类定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还要以一致的方式结合起来...
艺术悬念(artistic suspense and involvement)
亦称“悬念”。艺术家为引起和保持人们的欣赏兴趣,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或探究心理,在艺术作品中设置的悬而不决的疑问。事情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结果的原因、原因的结果等等,作为一种未知状态,都可成为悬念。...
艺术与幻觉(Art and Illusion)
书名。副题为“绘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英国艺术心理学家冈布里奇著,1960年出版。包括序言、导言“心理学与艺术风格之迷”、第一部分“写实的限制”、第二部分“功能与形式”、第三部分“欣赏者的分担”...
艺术与人的发展(The Ar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书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 加德纳著,1971年出版。阐述了艺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H. 加德纳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强调科学认识,其关于感知运动、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理论不能说明艺术中的认...
艺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著,1954年出版。主张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理来分析和考察艺术品。认为一切知觉模式都具有能动的张力,是对视觉艺术最有用的特征。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表现性的唯一心理学...
艺术语言(artistic language)
艺术家用来形象地表现艺术内容的符号系统。艺术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感知和加工,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包括各种艺术使用的不同物质材料、技术手法、造型表现手段等,具有独特性、差别性和变异性。任务是准确...
艺术知觉(artistic perception)
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主体对艺术作品完整形象的综合整体反映以及对其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进行把握的过程。与普通知觉有显著差异:常伴随主体的自由联想;知觉主体舍弃了概念思维,无功利性考虑。常常...
艺术直觉(artistic intuition)
艺术创造和鉴赏活动中不经过逻辑思维就直接认识美的形象并获得情感愉悦的过程。艺术创造者和鉴赏者艺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以人的实践活动、审美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为基础。直...
异丙肼(ipronizid)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中的代表药物。是抗结核药物异菸肼的同系物,有中枢兴奋作用和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最早用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一度广泛使用。经长期观察,其疗效并不理想,且副作用大,...
异常成熟(deviant maturation)
青少年早于或晚于正常成熟期的成熟。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西方研究者发现,成熟早的男孩更有可能接近传统观念期望的男子气概而显示出其优越性。他们体魄健壮,显得更有能力和讨人喜欢。别...
异常点(outlier)
回归诊断指标。将一个样品的观测数据视为一个点的坐标,它的残差如果比其他样品的残差大得多,就称为异常点。相应因变量的观测值称为异常值。
异常审美能力(unusual aesthetic ability)
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异常智力的儿童所具有的特殊审美能力。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与智力落后儿童的审美能力。智力超常儿童的审美能力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表现。(1)书法才能。超常儿童在顺利完成书法活动中表现出与众...
异常值(outlier)
见“异常点”。
异地种(allopatric species)
亦称“分布区不重叠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因地理隔绝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新物种。其形成可以避免与分类上相近的动物对自然资源(食源、水源和住所等)的竞争。如,同为灵长目动物,狨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河的南...
异度
汉桓谭关于心理个体差异的一种观点。《新论·言体》:“凡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性情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若材能有大小,智略有深浅,听明有暗照,质行有薄厚,亦则异度焉。”“同务”指心理...
异化(alienation)
近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指主体在一定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这一对立面变成奴役和支配主体的外在异己力量。卢梭最先在其《社会契约论》中从权力、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异己刻板印象(heterostereotype impression)
亦称“群体刻板印象”。某一种族群体成员对其他种族成员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最初是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W. 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使用的概念,指事实上不正确、依据不合理推论形成的刻板态度。后来,人们发...
异食症(pica)
心身障碍的一种。嗜食普通人不吃或不常吃东西的反常食欲。如常吃头发、绒毛、泥土、沙子、灰尘、石灰、煤炭和脏东西等。患者多较固定地吃某一种或一类物品。钩虫病患者的异食癖,是因钩虫引起机体内缺铁所致,...
异体理毛(allogrooming)
哺乳动物为其他同种个体梳理体表毛发的行为。在多数哺乳动物中,理毛者有特定的姿势特征。其功能之一是除去对方身上的寄生虫、体毛上的碎屑和尘土;有时用于辨认个体和传递气味等。重要的是社会性功能,如地松...
异体理羽(allopreening)
为其他个体梳理羽毛的行为。大多见于群集鸟类。如一种群居的梅花雀,白天有2/3的时间身体靠身体地挤在一起,有的把头上的毛竖起来,做出邀请姿势,请其他个体理羽。理羽者轻轻地咬被理者头部的毛,被理者还...
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
即“快波睡眠”。
异性恋行为(heterosexual behavior)
以异性为性欲对象的行为。包括约会、求爱、恋爱、性接触(从拥抱、接吻、性爱抚到性交)和结婚。基于生理因素,包含两性相悦、相爱的情感因素。一般与恋爱相联系。
异性社交技能训练(heterosocial skill training)
用来促进与异性交往的行为治疗技术。干扰异性社交的因素主要是焦虑情绪或某种认知活动,如,不能恰当地积极评定自己的社会行为,或过低估计自己,或害怕社交上的失败等。为了排除这些干扰,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
异性组合训练激活效应(activation effect of opposite sex when training together)
男女运动员一起训练时产生的情绪激活现象。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单调枯燥。男女运动员单独训练时,常因情绪不高、缺乏兴趣而影响训练质量,而组合在一起训练时,情绪呈现良好状况,主要表现为积极性提高,言行活跃...
异于样本性(oddity-from sample)
动物学习抽象概念的一种实验程序。实验不要求动物对任何刺激物作出反应,但要求动物根据程序中所要求的抽象原则或特征进行作业,因此被试必须具有一定的初级抽象概括能力。常以鸟类和高等哺乳动物为实验对象。...
异源驱力(allochthonous drive)
习性学术语。与替代活动相联系的多余性假设认为,无关行为是由挫败或冲突活动中转移来的动机能量引起的。如一个攻击的驱力,被害怕所抑制,就可能产生理毛行为。该理毛替代行为就是异源驱力的表现。由原来驱力...
异源突触易化(heterosynaptic facilitation)
同一个神经元中来源于不同神经末梢的突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增强性总和,导致该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性增强的现象。20世纪50—60年代,细胞电生理学研究与电子显微镜的越显微结构研究表明,无论大脑皮层,还...
异质编班(heterogeneous grouping)
即“异质编组”。
异质编组(heterogeneous grouping)
一译“异质编班”。编班方式的一种。与“同质编组”相对。将能力、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编在同一班级上课,目的是使优秀学生带动学习成绩及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增强教学效果。如,特殊教育中仅考虑同一残障类型...
异质群体(heterogeneous group)
群体的一种。与“同质群体”相对。在年龄、背景、知识经验、能力、人格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完成复杂任务时,因各成员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有利于拓展思路,群策群力,往往能表现...
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
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类型。与“同质小组”相对。由不同性别、年龄、问题以及具有不同地位、种族、文化背景的人组成。
异质性(heterogeneity)
测验中各个项目得分之间的差异性程度。对于某种测验来说,若被试在各个项目上的得分是正相关,则该测验为同质性的;若被试各项目的得分是负相关或零相关,则该测验为异质性的。
抑情顺理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源于“临病问便”疗法。适用于不能顺从其所欲,但逆之又违其意的患者。旨在让患者自己“抑情”,顺乎事物常理,求得自我解脱。方法是正面说理,开通疏导,使患者放弃或淡化自己的情之所钟,...
抑郁(depression)
即“情感低落”。
抑郁被害人(depressed victim)
具有抑郁倾向或患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并因此受侵害的人。根据被害人心理进行的一种划分。此类被害人遭侵害与其抑郁的精神状态直接相关,是因被害人自身的防卫本能发生障碍,对面临的危险缺乏认识,对遭受或即将...
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DEQ)
调查人格特质的工具。美国学者布拉特、阿夫里堤、奎因兰等1976年编制。分3个维度:(1)无助性,指无助感、依赖他人;(2)自我批评性,指无价值感与自尊心丧失;(3)有效性,指自我有效感,是抑郁的...
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
亦称“抑郁症”。神经症的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病程迁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抑郁一般是轻度的,但由于迁延不愈,患者感到内心痛苦,常主动求治,日常生活不受显著影响。临床上主要表...
抑郁症单胺假说(monoamine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
亦称“抑郁症生物胺假说”。抑郁症病因及机理假说。认为抑郁症可能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的突触活动降低有关,特别是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活性降低有关。研究发现,脑内受体部位去甲肾上...
抑郁症生物胺假说(biogenic amine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
即“抑郁症单胺假说”。
抑郁质(melancholic temperament)
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之一。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其生理基础为弱型(抑制型)。据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其特征;感受性高,耐受性差;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
抑郁质罪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with melancholic temperament)
抑郁质气质类型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特征。以内向、不稳定为特点。主要表现:(1)高度易感,服刑生活中多愁善感,微小的刺激就能引起其强烈的内心体验。(2)喜静,不好交际。(3)心情常是悲观、焦虑的。(...
抑郁状态问卷(Depression State Inventory,DSI)
评价个体抑郁状态的工具。扎格1972年编制。问卷维度与“白评抑郁量表”相同。适用于成年人。属纸笔测验。共20道测题,每道测题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四级评分。统计结果为抑郁指数,指数范围为0.25...
抑制(inhibition)
① 学习和记忆术语。已经习得的行为习惯和动作技巧受其他心理因素的干扰,不能适时适当地表现出来,或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受到干扰,不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 ②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术语。与...
抑制-鼓舞团体疗法(repressive-inspirational group psychotherapy)
医疗背景下用于治疗严重退行性患者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旨在抑制并改变患者的退缩行为,使其学会积极的行为方式。特点是强凋活动和组员间的交互作用。常采用角色扮演技术。
抑制比率(suppression ratio)
衡量一种刺激压抑某种习得行为程度的参数。刺激可以是新异的,电可以是习得的厌恶的条件刺激。如,先训练大鼠学会按压实验箱内的杠杆取得食物,并记录它3分钟内按压杠杆的次数;呈现3分钟的纯音或光刺激,接...
抑制的反转测验(reversal test for inhibition)
测量抑制性条件刺激抑制作用的方法。可用来测试一种屡次呈现而不伴有食物强化的声音刺激是否具有抑制作用。不像兴奋性条件刺激作用那样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只能用间接的方法。如将频率为500赫兹的纯音与从...
抑制的总和测试(summation test for inhibition)
测量一种刺激获得总抑制效果的方法。有两种:(1)抑制性刺激和兴奋性刺激同时出现时,测量被试对兴奋性刺激反应减弱的程度,以至完全不再出现的情况;(2)测量将抑制性刺激转变为兴奋性刺激比中性刺激转变...
抑制理论(inhibition theory)
艾森克早期提出的人格理论。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解释不同类型个体的行为差异。认为外倾者有较强的皮质抑制过程和较弱的兴奋过程。其神经系统强,对刺激的耐受力较强,内倾者有较强的兴奋过程及较弱的抑...
抑制型(inhibited type)
亦称“弱型”。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类型之一。详见“神经类型说”。
抑制性-非抑制性行为(inhibited uninhibited behavior)
个体面对不熟悉或出乎意料的人、物或情境时表现出的回避、退缩、胆怯或接近、趋向和大胆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卡根提出。卡根发现,个体在面对不熟悉情境的最初10分钟~15分钟内,处于一种心理上的不确定状...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增加比钠离子更小的离子如钾离子和氯离子,特别是氯离子的通透性。这样,大量的氯离子外流,使膜产生超...
译码(decoding)
认知心理学术语。与“编码”相对。头脑中将编码系统中的代码转换成其所代表的含义的过程。特别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将长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检索提取并予以还原的过程。
易变性人格(labile personality)
亦称“躁郁循环性障碍”。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周期性的心境变化,经常性的得意洋洋或郁郁寡欢。与狂郁症有区别,后者的情感范围更为极端,而前者不指剧烈的情感反应,只有当个体具有长期的(一般为两年或两年...
易催眠力(hypnotizability)
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易难性和能够达到的催眠深度。与催眠感受性成正比关系。参见“催眠感受性”。
易地改造罪犯心理(mind of convict transferred to another area)
离开原籍所在地监狱,转移到异地监狱服刑改造的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新环境的适应上。主要表现:(1)抵触不满。对国家易地改造政策不理解,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有的借机寻衅滋事,甚至哄监闹事,发...
易读性(legibility)
亦称“清晰性”。书面文字容易认读的程度。对汉字易读性研究最多的是汉字横排、竖排的差异。汉字横排比竖排的易读性高;汉字的位置变化(正放、侧放、左放、右放)、排列方向(往下、往上、往左、往右)等均影...
易化(facilitation)
在生理学、心理学和习性学中有不尽相同的含义。在生理学中指多个神经冲动到达同一突触,可以导致突触传递效应增加。时间易化是连续几个冲动通过单一的神经纤维同时到达引起的总和效果,空间易化是通过不同的神...
易激惹(irritability)
神经精神症状或异常状态的一种。即易激惹性增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反应过度,易烦恼,易紧张激动,易怒。如,为一点区区小事也会勃然大怒,缺乏耐心,不容易满足,常与旁人发生冲突。可见于多种神经精...
易激惹婴儿(irritable infant)
在多种活动及情境中情绪不稳定、对细微刺激有强烈反应、行为冲动而缺乏自制的一类婴儿。其典型表现:情绪状况不佳、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且不易安抚;对新环境、新刺激的适应尤为困难。但不包括仅仅在新环境...
易窘迫性量表(Embarrassability Scale,ES)
测量个体窘迫感程度的工具。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1966年编制。适用于成年人。属纸笔测验。由26个简短的描述句组成,每句描写一个可能使人感到窘迫的社会情境。被试要表明对每一种情境感到受窘尴尬的程度。...
轶事法(anecdotal method)
利用动物智慧的传奇故事证明人类以下高等动物具有接近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方法。达尔文和其进化论的支持者都曾用此方法证明人类心理的重要特点,如智慧、情绪和情操等都已见于高等动物,它们与人类的差别仅是程...
轶事证据(anecdotal evidence)
被偶然观察到并叙述性地提起,作为证据的事件。一般被认为缺乏科学性而不能接受,但常被作为进行进一步系统实验研究的基础。
益损说
墨家关于情感损益功能的观点。《墨子·经下》:“无欲恶之为益损也,说在宜。”谭戒甫《墨辨发微》解释道:“此言欲恶必得其宜。盖欲恶之心,人皆有之;苟得其宜则益,失其宜则损。故谓欲之为益,恶之为损,则...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提出的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孔子看来,结交正直、守信和知识渊博的人有益,而结交善于阿谀逢...
益智方药
具有聪耳明日、强记不忘、聪明智慧效果的方剂和药物。用于提高记忆力和思维力。东晋葛洪等人认为一些益智药物的作用非常显著,唐孙思邈收集了大量的益智方剂,认为孔圣枕中方“常服令人大聪”,开心方可以“治...
益智图
即“七巧板”。
意动心理学(act psychology)
一译“意向心理学”。心理学学派。强调研究意动或经验动作。奥地利心理学家布伦塔诺19世纪末创立。1874年,布伦塔诺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其基本主张,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现象。反对冯...
意即行之始
意念(犹今之动机)是行动的出发点。明王守仁《传习录》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关于意行关系,王氏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意→知→行。《传习录》上:“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行...
意见(opinion)
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解释、预想与评价。与态度又有区别:(1)意见不带情感色彩,只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判断,态度表明观点,看法与情感及行为倾向;(2)意见用言语表明,如与社会标准...
意结(complex)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源于童年发展诸阶段的事件、经历以及行为模式的特质和模式群。潜意识地决定个体以后的发展进程。默里认为。每个人都要经历童年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愉快条件,这些愉快条件在个...
意境说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艺术创造和欣赏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首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壬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境界:物境、情境、意境。后经宋元发展至明...
意识(consciousness)
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表现在能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能依据对事物的...
意识变异状态(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状态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注意改变,包括注意范围狭小、固定,或只注意自己的身体、感觉、内心活动,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选择性地注意环境中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对其他则不闻不问。此时...
意识的概念(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书名。美国新实在论者E. B. 霍尔特著。成书于1908年。美国纽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14年出版。为作者的早期代表作。书中一再提出宇宙由非心非物的中性材料构成,否认客观事物与其主观映象的区别,...
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принцип единства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и сознания)
苏联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鲁宾斯坦1934年首先提出,并在所著《普通心理学原理》(1940)中系统阐述。这一原则在解决心理学中脱离意识的活动(行为主义)和离开活动的意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对...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① 意识学说。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在任何一点都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完整的经验是一种连续不断、变化不定、斩不断的“流”,像溪流一样不断地流动变化。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
意识起源(origin of consciousness)
人类意识的起源和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从种族发展来看,意识起源问题必须同历史、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研究,也要研究动物,考察意识的萌芽问题。人类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大约一百万年前,由于地球气候变冷,...
意识说
篇名。明李元阳撰。载《李中溪全集·心性图说》。专论“意”的性质问题。认为性感物而动为神识,神识动而为心识,心识发而为意识。心识和意识都为物感所致,但二者性质不同。心识是明蔽各半,通塞各半;意识是...
意识思
《关尹子》关于心理内部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认为“意生于心”,“识生于意”,思“是意非心”(《五鉴》篇),意识思是统一的。三者的关系和涵义如下:
意识心理学(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泛指以意识为对象的心理学。并非某个独立的学派或心理学体系。19世纪束心理科学创建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将意识或意识状态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一种总称,不同的学科可以不同的观点研究同一意识...
意识训练(awareness training)
采用正强化手段促使患者意识到自己频繁出现而并未自觉的不恰当行为,以减少该行为发生的行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发育迟滞者。一旦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不适应行为,且能自动停止,则要减少正强化。其效果在不...
意识与无意识的讨论
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实质及其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心理学界曾集中展开过讨论,见解纷繁多样。关于意识,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意识的实质。有人认为意识就是心理,心理的事实也是...
意识阈(threshold of consciousness)
最早由德国学者赫尔巴特提出。一个观念从被抑制状态进人现实状态必须跨过的界线。一般说来,个体只能意识一定的对象或注意有限的范围,很难同时注意两个观念;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能是与个体和谐的观念...
意识障碍性犯罪(offense due to conscious disturbance)
由患者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反应发生混乱所导致的攻击性犯罪行为。可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意识障碍:(1)意识狭窄。表现为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产生极强烈的否定性情绪反应,即激情或应激状态。在此状...
意守功
使意识中心集中于一定对象,进行意识自控的功法。属气功调神功法。具有收心敛神作用,使心神自定,达到养神清心,正念、晓理、通达的境界。有多种功法:(1)意守呼吸。属意守功的初练阶段,使意识自守有形本...
意向(intention)
①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最初见于德国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经验立场的心理学》(1874),指心理活动总是指向相应的对象,具有意识指向性的特征。为反对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布伦塔诺阐明自己的意动心理学,认...
意向倒错(parabulia)
一译“意志倒错”。意志障碍的一种。与常情相背或为常人所难以理解的行为。如伤害自己的身体,吃一些常人不能吃或厌恶的东西(大便、泥土、昆虫等)。多见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和某些妄想型患者。
意向性遗忘(intentional forgetting)
即“动机性遗忘”。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
即“动作性震颤”。见“震颤”。
意向运动(intention movement)
动物行为模式中的最初动作。如一只站在地上的鸟要逃逸时,先弓身、翘尾,然后缩脖子,最后伸长头颈起飞。弓身动作在起飞前可能重复若干次,甚至并不继之以逃逸行为。可向其他动物提供潜在信息,在交往中起重要...
意象
亦称“创造意象”。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融入了某种思想情感等因素的形象。艺术形象外化的心理基础。刘勰首创“意象”的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文艺创作的心理(想象)活动过程,大致...
意象叠加(superposition of image)
艺术创作手法。不用任何联系词而把意象叠加在一起,以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或创造出某种意境。多用于诗词的创作和欣赏。最早由美国意象派诗人E. 庞德提出,主要指诗歌隐喻中舍去了系词,以一个具体意象去比喻...
意象化(imaginariness)
头脑中储存的审美表象与思想感情相融会,以形成审美创造意象或促成其意象实现的审美活动过程。主要方法有表象表述、表象解释等。其基本原理是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把表象及其内涵陈述出来。
意象渗入(imaginative involvement)
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暗示下进行非随意性想象而体验到生动意象的过程。如,催眠师要求被催眠者集中注意想象自己躺在海边松软的沙滩上,随后详细地描述海边的情景,如海涛的声响、海浪的气息、海风的吹拂和心理的...
意象心理疗法(eidetic psychotherapy)
即“遗觉心理疗法”。
意象主义(imagism)
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流行于1909年至1918年间。创始人为英国的休谟和美国的E. 庞德。该术语是E. 庞德于1012年创造的。他曾经提出“意象是一瞬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这一著名定义,从而使其意...
意义(meaning)
① 信息具有的特性、内涵和价值。与信息有区别。客观上指信息表达的意愿;主观上指接受者所处的状态。同一信息因表达者和接受者不同而有差异。信息具有的意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② 美国心理学家铁钦...
意义记忆(meaningful memory)
即“逻辑记忆”。
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学习概念。他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习者,而不用学习者去发现。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
意义疗法(logotherapy)
一译“理智疗法”,亦称“存在分析心理疗法”。存在心理治疗方法。以意义意志反对权力意志和快乐意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创立。“logo”源于希腊语“logos”,意为“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人...
意义情境描述法(describing method in meaning situation)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综合运用假想法、观察法、自我报告法等多种手段。了解在特定情境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反应倾向。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库兹明提出,并应用于团体心理研究。其程序:主试描述一个特定情境,让...
意义识记(meaningful memorizing)
识记的一种形式。与“机械识记”相对。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许多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远优于机械识记;对识记材料理解越深刻,其效果也就越好。
意义识记发展(development of meaningful memorizing)
个体记忆发展的一个方面。在个体记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械识记的发展先于意义识记。意义识记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个体记忆发展的一次质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意义识记在儿童记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机械识...
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与“机械学习”相对。在运用有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联系,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学习者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
意义意志(will-to-meaning)
存在主义心理学术语。指人的存在基本上是追求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指实现自己的人性潜能和人生理想,获得个人存在价值的生活。维也纳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认为,现代社会,人们已走出为生...
意在笔前
关于意(意识、心意)与书(书法、书写)关系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思想用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强调“意”对“笔”的决定作用。强调“一纸须字字意殊”(《王右军书说》),“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意在笔先
中国文学家和书画家在创作落笔前的构思过程。构思成熟,然后落笔,或先打腹稿,然后写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
意志(will)
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对行动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前者表现为促使人们从事...
意志减退(hypobulia)
意志障碍的一种。意志活动显著减少。往往是在情绪低落时对周围一切都不感兴趣,消沉,不愿参加外界活动,常独处一隅。但此时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一般能意识到。见于抑郁状态的患者。
意志疗法(will therapy)
亦称“兰克分析法”。心理治疗方法。兰克提出。强调要帮助来访者回到最初的出生创伤,使之接受与母亲的分离,发现应付生活中的风险和挑战的方法,鼓励其独立、积极自信,发展出强的意志。兰克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意志品质发展(development of volitional characteristic)
个体意志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意志特征形成、发展和稳定的过程。意志品质在生活中形成并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自觉性的发展。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自觉性有一定发展,但非常有限。小...
意志缺乏(lack of will-power)
即”意志丧失”。
意志丧失(lack of will-power)
一译“意志缺乏”。意志活动出现障碍。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确的动机,没有任何要求,行为被动,即使个人生活也不能料理,极端懒散、孤僻、退缩,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意志型(volitional type)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划分的一种人格类型。其特点:目标明确,行为主动,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勇往直前。
意志增强(hyperbulia)
意志障碍的一种。一般意志活动增多。如在情绪高涨时好管闲事,终日忙忙碌碌。妄想患者,抓住怀疑的问题紧紧不放,追查不休,到处控告。见于偏执性精神病、躁狂状态和某些精神分裂症妄想型患者。
癔症(hysteria)
即“歇斯底里”。
懿而后智能
北宋张载关于德智关系的一种特殊说法。“懿”,指诚实与谨慎的道德品质;“智能”即智力、能力。《正蒙·有德》:“‘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懿而后智能焉,不懿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尽。”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亦称“反应变量”。心理学实验要素。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要观察或记录的随自变量变化的现象和结果。检验被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之效果的实验指标。理想状态下,其大小受制于自变量或实验因素,实际实验中还受到...
因材并育
明李贽关于教育心理的观点。根据人们的特点进行引导与培育。《李氏文集》卷十八:“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者以听之,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即按照受教育者心理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已首先加以运用。荀子也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宋代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张载说:“不尽材,不顾...
因果测验(cause-and-effect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其特征:每个题目的题干与答案之间均存在着特定的因果关系。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编制而成。每个题有数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被试需从中选出最适合解释题干中疑问的答案,所选的最佳答案与题干可互...
因果概念发展(development of causality concept)
儿童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对事物从具体、外部原因的认知到一般、内部原因的认知的变化过程。约在1.5岁~2岁以前,儿童的因果概念开始萌芽。儿童最初的因果认识是产生于对自己的动作及其结果的分化,然...
因果归因(causal attribution)
推断所知觉事件的过程。海德最先开展这方面研究.他认为引发人们归因有两种基本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世界致理解的动机,一是要控制周围环境的动机。在基本动机驱使下,知觉者对所有行为结果或归结于内在原因(...
因果联想(causal association)
联想的一种。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它有因果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即由事物的原因想到其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其原因。如由冷想到冰,由高产想到良种选育等。
因果律(law of causation)
联想律的一种。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观念可相互引起联想的规律。包括多因律、强因律和近因律三条副律。多因律指同样有因果关系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强因律指同样有因果关系的刺激越强烈,联想...
因果图式(schema of causality)
H. H. 凯利归因理论中的概念。人们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特定结果的信念,即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看法,去解释特定行为。主要分两种:(1)多种充分原因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从多种可能...
因机设教
把握时机进行教学。明清之际王夫之概括的一种因材施教方式。如“因机设教,而人无不可喻者矣”(《礼记章句》卷十八),其具体内涵有二。(1)“教之时”,即教学的时机。如解释张载的“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
因径分析(path analysis)
即“路径分析”。
因能授职
根据个人的才能授予不同的职务。《六韬·龙韬·王翼》中说:“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纪纲。”即强调在选拔和任用将领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取长弃短...
因情而用
根据每个将领和士兵的性格特点来使用人才。《三略·中略》引用古佚兵书《军势》的话说:“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因情立格
明王廷相关于处理情感与格词关系的一种主张。“诗以言其情,故名因象昭。合是而观,则情之体备矣。夫情既异其形,故辞当因其势……此乃因情立格,持守圜环之大略也”(《谈艺录》),强调情感是文艺创作的重心。
因人情
依据人的情性。语出《韩非子·八经》:“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也。”人情是好利恶害的,因此赏赐和刑罚就可以使用。主张人的好利恶害本性是治理国...
因人施测测验(individually tailored test)
即“自适应测验”。
因素(factor)
一译“因子”。方差分析术语。实验中考察的那些可控制的条件、原因或自变量等。如研究小学生识字正确率时,“教学方法”、“教材”、“字词难度”、“教师水平”、“作业量”等影响条件都可称为因素。在实验中...
因素分数(factor score)
一译“因素计分”、“因素得分”。各样品的公共因素的估计值。在心理测验中,给出被试(即样品)在代表公共因素的那些潜在特质上的数量表现,可作为对被试的综合评价。一般可用于模型诊断,也可作为进一步分析...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一译“因子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从一系列变量中分离或抽出一些共同因素的复杂统计演算过程。可用最少的因素来概括和解释最大量的观测事实,以最简洁的概念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
因素分析建构法(factor analysis method of scale construction)
一种人格测验编制方法。依据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选择题目。具体方法:施测大量初步设计的题目。然后对被试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抽取几个因素,每一个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同一因素内各题目间的相关高于不同...
因素分析实验(factor analysis experiment)
实验类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各水平全部组合排列(对于两因素三水平,有3×3=9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组合或实验处理),再按每个条件的组合作一次或多次重复的实验,用以分析各因素的效应和各因素问的交互...
因素分析特质论(factor analytic trait theory)
一种人格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R. B. 卡特尔创立。率先采用多变项设计,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人格特质。R. B. 卡特尔认为:(1)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元素,是根据个体行为推估的心理结构;(2)特质...
因素负荷(factor loading)
因素分析术语。因素模型中公共因素的系数。设\(Z_i=a_{i1}f_1+a_{i2}f2+\cdots+a_{im}f_m+d_{i\mu i}, \ i=1,\cdots,p\),式中\(f...
因素负荷矩阵(factor loading matrix)
亦称“因素模型矩阵”。矩阵的一种。由因素负荷按一定顺序排成的矩阵。详“因素负荷”。
因素结构矩阵(factor structure matrix)
矩阵的一种。观测变量与公共因素之间的相关矩阵。如从\(p\)个观测变量\(Z_1,\cdots,Z_p\)中抽取\(m\)个公共因素\(f_1,\cdots,f_m\),则相型的结构矩阵为\(\...
因素矩阵(factor matrix)
因素结构矩阵与因素负荷矩阵的统称。在正交因素模型中,因素结构矩阵与因素负荷矩阵相同。
因素空间(factor space)
因素模型中的\(m\)个公共因素和\(p\)个特殊因素构成的\(p+m\)维空间。对于正交因素模型,可将这些因素想象为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以它们为坐标轴构成\(p+m\)维直角坐标系。一个变量就...
因素模型(factor model)
因素分析的数学模型。设有\(p\)个标准化变量\(Z_1,Z_2,\cdots,Z_p\)(如可理解为\(p\)门课程测验的标准分),它们受\(m\)个公共因素\(F_1,F_2,\cdots,...
因素模型矩阵(factor pattern matrix)
即“因素负荷矩阵”。
因素水平(level of factor)
亦称“处理”。方差分析术语。实验中考察因素的不同状态。这些状态是可定义、可区分的。如某实验中“教材”是个实验因素,若只考察三种教材:A1国家统编、A2沿海版、A3自编实验教材,就是说“教材”设置...
因素系数(factor coefficient)
因素分析中各公共因素和特殊因素的系数。其中,公共因素就是因素负荷矩阵中的因素负荷,用\(a_{ij}\)来表示,其中,\(i=1,2,3\cdots n\);\(j=1,2,3,\cdots,p...
因素效度(factorial validity)
构念效度的一种。用因素分析法考察一个测验与其所含各项目或分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若各个项目或分测验具有较高的共同变异(即与总测验高相关),则该测验具有因素效度。
因素型实验(factorial type experiment)
心理学实验类型。旨在探索和确定影响心理活动的要素。与函数型实验构成两种基本的实验类型。在实验中,要选择被认为是影响心理活动的具有不同质的要素作为实验条件,并根据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心理活动有无相应...
因素旋转(factor rotation)
因素空间中因素轴的旋转。相当于负荷矩阵的一个线性变换。在一个因素模型中,满足假设条件的公共因素和负倚矩阵不是唯一的。用某种方法(如极大似然法)得到的负荷矩阵称为初始因素负荷矩阵,一般都不具有简单...
因素轴(factor axis)
一译“因子轴”。用几何方法表示正交因素分析的数学模型时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各公共因素的各个坐标轴。人们习惯上将各因素化为几何上的坐标轴,以便将每个测验都图示于其上。在因素分析中需要旋转,进行这种旋转...
因物为心
北宋张载提出的唯物心物观。人体自身不能产生心理,须有外物作用才能产生心理。他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张子语录下》);“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子语录上》)。这说明:(...
因形发用,神以运形
明清之际王夫之讨论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认为从形神发生的角度看,存在着形先神后、形具神生的关系;而从形神的功能角度看,则存在着神以运形、神主形辅的关系。《张子正蒙注·诚明》篇:“凝之于人而...
因衍之感
明王廷相关于梦因的一种主张。梦是经历过的事物在睡眠中的重组。他写道:“凡未尝所见,未尝所闻,入梦也则为因衍之感”(《雅述》下篇)。如“谈怪变而鬼神罔象作,见台榭而天阙王宫至,歼蟾蜍也以踏茄之误,...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即“因素分析”。
因子轴(factor axis)
即“因素轴”。
阴茎妒羡(penis envy)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女孩最初也有恋母情结,约5岁前,因发现自己没有阴茎而产生自卑感以及将来能获得一个阴茎的补偿心理。
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
精神障碍的一种症状。与“阳性症状”相对。原指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某些心理功能缺损症状。在精神病系中(如精神分裂症等)指心理功能的丧失或减弱。主要包括情感淡漠或迟钝、思维贫乏、意志减退、兴趣或社...
明性症状评定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Negative Symptoms,SANS)
他评式临床量表。美国N. C. 安德森1982年编制。用于精神病阴性症状评估,包括24个项目,分为5个分量表:(1)情感平淡或迟钝;(2)思维贫乏;(3)意志缺乏;(4)社会兴趣缺乏;(5)注意...
阴阳和平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之气的多少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阴阳之气和,血脉和调。心理与行为特征:居处安静。与世无争,不趋炎附势,善于顺应时务的变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神态安详,举止大...
阴阳类型
以“阴阳”为标志来划分的个性类型。医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灵枢·通天》: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为阳人?”由于各人所具备的阳性特点与阴性特点各不相同,人的个性可以划分为...
阴阳盛衰说
用阴阳两气的盛衰消长来解释生理、病理与梦因。阴阳说来自《易传》。如《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战国还兴起了阴阳五行学派。古人用这对概念来分析事物,并发现它是一条普遍规律,即宇宙间的一切事...
阴影(shadow)
分析心理学术语。代表与个体同性别的原型,影响个体与其同性别人的关系。荣格认为,这是人格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人最基本的动物性,很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最危险的,是人身...
阴肿(perineal swelling)
发情期中的雌性灵长类动物阴部周围的红色肿胀状态。对雄性有吸引力。开始红肿时只能吸引等级低的年轻雄性,红肿达到最大时,高等级的雄性才与之交配。研究者认为,红肿达到高峰时正值卵巢排卵,此时交配易受孕。
音高(pitch)
一译“音调”。听觉经验基本维度。听觉判断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据此可把声音排列成从低到高的音阶。单位是𠸍(mel)。主要与声音波形重复的速率有关。纯音音高相当于其频率,一般频率越高,音高也越高。但...
音高辨别(pitch discrimination)
一译“音高判断”。个体辨别不同音高的能力。包括绝对音高辨别和相对音高辨别。前者指不需要比较音的参照,即可判断出某一乐音音符音高的能力;后者指先给被试一参照的标准音高(通常为A=440赫兹),再给...
音高量表(pitch scale)
亦称“𠸍量表”。听觉量表。以𠸍(mel)为单位制作而成的心理音高等距量表。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频率的对数,纵坐标为心理音高,规定1000赫兹的乐音音高为1000𠸍,作为参照点,则音高减半为500...
音高判断(pitch discrimination)
即“音高辨别”。
音量(volume)
听觉经验基本维度。听觉判断声音在空间所占位置大小的主观感受。不同于声音的强度和响度。在心理声学中指声音的饱满程度。响度恒定时,随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强度增加时,也随之增大。不同频率声音的音量可以不...
音笼(sound cage)
听觉实验仪器。用于空间声音定位实验。早期的音笼,外形如一个圆笼。被试坐在笼子里,声源置于笼子周围各个部分。实验中声源方位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垂直方向,包括前下、前、前上、上、后上、后、后下;第二...
音色(timbre)
亦称“音质”。听觉经验基本维度。听觉判断声波波形的主观感受。与声音的频率、声能在频谱上的分布、波形等因素有关。据此可把两个具有相同音高和响度的声音区别开来。如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符,因它们发出的...
音响效果(sound effect)
音乐审美要素。为配合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运用专门乐器和技巧,艺术地再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音响,从而在烘托场景气氛,辅助演员表演,增加艺术感染力等方面产生效果。良好的音响效果可...
音乐表象(imagery of music)
曾经感受过的音乐刺激在主体头脑中唤起的由音高、响度、音色等因素构成的听觉形象。一切表象都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其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具有突出的流动性质。音乐表象的形象性表现出确定性不足而变...
音乐的情感和意义(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
书名。美国音乐美学家I. B. 迈尔著,1956年版。从心理学角度就有关音乐的情感和意义问题提出见解。认为音乐中共存着两种意义:绝对意义和参照意义。两种意义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为...
音乐电疗(music electrotherapy)
利用音乐进行的电疗。一般电疗中,电信号的频率过于规律化,容易被人体适应而影响疗效。将频率、振幅、波形都有丰富变化的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就会使电刺激不断变化,人们在接受电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耳机...
音乐电针灸(music electroacupuncture)
音乐电疗与中医针灸结合疗法。用两根银针代替音乐电疗中的电极,根据中医经络学原理取穴进行电针刺激。参见“音乐电疗”。
音乐电针麻醉(music electroacupuncture anaesthesia)
利用音乐电针灸进行术前麻醉的方法。常取对人体刺激较强的穴位,如哑门穴、人迎穴。针刺后,与音乐同步变化的针感可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又可显著提高其痛阈,效果优于单纯电针灸,并可避免药物麻醉的副作用,...
音乐风格(style of music)
因时代、地域差异以及创作者的个体差异而构成的音乐作品风貌特征。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指音乐的时代风格,即社会时代不同,音乐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特点也不同。如欧洲的罗马音乐、哥特音乐、文...
音乐记忆(memory of music)
对音乐知觉印象、音乐概念、音乐情绪、音乐表演技能的保持和再现。对人的音乐想象活动和水平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成功的演奏(唱)家,要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技能的记忆及练习上。一种音乐技巧活动,甚...
音乐家心理学(Psychology for Musicians)
书名。英国音乐心理学家P. C. 巴克著,1944年版。共15章,包括绪论、反应、习惯、有关技巧的常识、观众与联想、兴趣、注意、记忆、统觉、解释、欣赏、意志、教育的意义、思维的原理、心理学图志。...
音乐节奏感(musical rhythm)
对声音连续运动中时程或重音周律性替换的感知。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因素,音乐有长短音或轻重音,节奏的组合在作品上已经标志或暗示;二是主观因素,把没有节奏组合的声音,通过知觉的主观作用将它...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
艺术疗法的一种。用音乐促进患者或来访者身心健康的改善和维持。属非言语疗法。音乐能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边缘系统,调整唤醒水平,矫正新旧皮层之间的不协调,促进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的分泌,提高大脑的...
音乐能力(musical ability)
个体顺利完成音乐活动所具有的有关能力的独特有机组合。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西肖尔提出音乐能力包括五个方面二十五种。之后,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提出音乐能力包括曲调感、音乐表象和节奏感。中国心理学...
音乐能力倾向测验(music aptitude test)
测量人的音乐技能和潜能的一种特殊测验。以潜能测验为主。其中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Seashore Measures of Musical Talent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西肖尔等人于20世纪初在衣...
音乐情感(musical expression)
① 通过音符或音符与文字的组合传达的情感。一般说来,单个音符本身是无所谓情感的。乐谱的情感需要借助相对长度的不同音符组合,指定音高位置,用文字或符号标注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器乐等有关音...
音乐色光疗法(music color therapy)
音乐与有色光相结合的聆听疗法。按照中医五音、五色入脏腑的理论及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主要应用于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精神性头痛或高血压等病人的康复。如对脾胃虚弱者,采用明朗刚健风格的音乐,配合黄...
音乐胎教法(music for fetal education)
用音乐促进妊娠期妇女健康和胎儿健康成长的方法。欣赏优美的音乐能使孕妇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从而为胎儿提供发育的良好条件。自母亲怀孕第五个月起,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这时可选择孕妇最喜爱的与心率呼吸节律...
音乐特殊教育法(music for special education)
利用音乐训练技术,对心理发育障碍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旨在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提高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其身体协调能力等。具体有针对智力发育迟滞儿童的听觉辨别训练、节奏记忆训练、旋律记忆...
音乐想象(imagining music)
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进行形象加工和再造的心理过程。有三个阶段:音乐的聆听、音乐的回忆、音乐的创造。主要以音乐声响为媒介,有选择地把与当时情境、情绪密切相连的声音积极主动再创造地映入脑中。有明显的个...
音乐想象疗法(music imagination therapy)
音乐疗法之一。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在聆听音乐中展开想象或联想,进而产生心理意象,或引起潜意识投射以象征人生高峰体验;或达到“冥想”状态;或找到自己的心理症结,建立自我实现的功能系统。
音乐心理机制(mechanism of musical activity)
个体感受音乐时的内在心理过程和方式。人们接触音乐,首先是获得感知觉的映象,然后才能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去把握。主要有四个方面:(1)音乐刺激听分析器,造成独具特色的听觉形象。...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文艺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音乐创作、表演及欣赏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物理特征在人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心理等。其发展逐渐改变了音乐...
音乐欣赏(musical appreciation)
艺术欣赏活动的一种。对音乐的一种复杂的情感性认知。包括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理解等多种认知活动及相应的情感体验。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1)音响美感类。纯粹是由于对音响的兴趣而倾听,由于音乐音...
音乐游戏(musical game)
儿童游戏的一种。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一种规则游戏。具有声音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动作符合音乐或歌曲的内容、性质,节奏、节拍和力度、速度的变化,能按照节拍开始、改变及停止。可分为有主题音...
音乐语言(musical language)
音乐艺术的构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调式、曲式等音乐艺术的基本要素,各种表情性和描写性手段,是音乐艺术中用以创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手段。人类表达审美意识...
音乐知觉(musical perception)
人的双耳对音乐旋律与节奏等的整体反映。音乐由一些较高和较低的频率组成,是一种独特、复杂的声音信息。一般说。人们对本民族音乐的知觉能力较高。这种能力随人们社会经验、文化知识的增多,音乐方面的修养和...
音质(tone quay)
即“音色”。
吟咏情性
钟嵘关于诗歌的心理本质和特性的文艺心理用语。《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动性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所谓“情性”,包括人的情感以及气质、个性、素养(即所谓“人德”...
淫乐杀人(lust murder)
为获得性欲的替代性满足和性快感而实施的杀人行为。变态人格中虐待狂的极端表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是犯罪人死亡本能的反应。与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异常强烈的心理创伤密切相关。主要有三类。(1)狭义的,指因...
淫乱型女犯心理(mind of female convict with promiscuity)
因实施淫乱型性犯罪而被判刑的女性在监狱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有以下主要表现:(1)道德水平低下,羞耻感减弱甚至丧失。追求所谓“性解放”、“性自由”,在性意识中纵情纵欲,放荡不羁,常极力反对、排斥任何...
尹文
尹文(约前360—前280) 亦称尹文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宋尹学派代表人物,与宋钘齐名,齐国人。齐宣王时与宋钘、彭蒙等同游齐国稷下学宫。曾劝说齐宜王实行“无为”之治,“圣人寡为而天下理”(《说...
引蔽习染
明清之际颜元关于人性之恶来源问题的心理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但由于引诱掩蔽、积习成染而流于恶。《存性编》卷二说,人性本善,“更无恶之可言”。但“祸始引蔽,成于习染”;“引愈频而蔽愈远,习渐久...
引导试用价格策略(tactics of guiding probation price)
定价策略的一种。为减少消费者顾虑,鼓励消费者试用而采取的定价方法。具体有免费试用样品、有奖销售、附送优待券、配套供应、现金折扣等。其极端形式是免费试用样品,代价高昂,但可以将广告费用花在免费样品...
引导性想象法(guided imagery)
心理治疗方法。以精神分析法与认知行为原理为理论基础。卢纳1969年创建,采用象征性想象解决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卢纳要患者做一系列“醒着的梦”。每个“梦”有一个特殊主题。这些主题按下列顺序排列:草...
引发行为(elicited behavior)
即“应答行为”。
引拒值(valence)
勒温心理动力系统理论术语。指环境中的对象对个体行为所具有的力的值。勒温以此说明个体需求与环境中的客体对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个体所产生的需求,在未与环境中的对象发生实际联系时,只是在人的内部引起...
饮酒问卷(Alcohol Use Questionnaire)
临床问卷。若姆1977年编制。用于酒精依赖程度评估。根据酒精依赖综合征的概念编制,与饮酒及酒滥用的多因素理论相关联。有25个条目,可用作自评。也可用作他评,逐项询问。一般一次测评不超过15分钟。...
隐蔽交往(hidden intercourse)
人们之间不被局外人知道的秘密交往。目的、内容和手段都不公开。可以是直接交往,如国家或团体之间的秘密会谈、情人或挚友间的促膝谈心、犯罪集团的秘密勾结等,也可以是间接交往,如密函、密电等。
隐蔽型购买行为(covert buying action)
隐秘性购买动机支配下表现出的购买行为。详见“隐秘性购买动机”。
隐测量(unobtrusive measure)
一译“无干扰测量”。一种无研究对象参与而间接搜集研究对象资料的研究方法。常用于人格评鉴,即以个体留下的间接活动资料来推论个体的某种人格特征。如从教授办公室地毯的磨损程度来测量该教授受学生喜爱的程...
隐遁意结(claustral complex)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五种意结之一。形成于个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个体出生前的子宫阶段。与子宫中安全、被动和依赖的存在方式相对应。具体有三类:(1)简单隐遁意结。指以寻求类似子宫状的方式表现出对回归...
隐伏(anachoresis)
动物逃脱捕食者或其他敌害侵袭的隐蔽生活方式。如蠕虫生活在地下可抵御敌害。有的动物自己掘洞,有的则利用其他动物掘好的洞藏起来。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动物的摄食和生殖活动,不过对个体幼小且居住分散的动物来...
隐秘性购买动机(secret buying motive)
隐蔽的不为他人所知的购买动机。表现在购买行为上,常左顾右盼,不愿当众成交;一旦选中某件商品,常等周围无人观看时才迅速成交。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如购买者本身有某种问题,怕别人怀疑自己的钱来路不明;国...
隐匿性抑郁(masked depression)
亦称“抑郁等位症”。抑郁症的一种。常见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反复、持续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和植物神经症状,抑郁情绪住往被躯体症状掩盖,患者就医时只诉述各种躯体症状而不谈及心情,需仔细询问才能发现并确...
隐私(privacy)
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秘密。保守这个秘密不受侵犯之权利称“隐私权”。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兴起了“反心理测量”运动,心理测验被认为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1985年美国参、众两院派代表调查了主要...
隐私权(right to privacy)
个体隐瞒或不公开个人隐私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告人或不想公开的事情,如个人的私生活、生理上的某种缺陷等。对此,个人也有权决定在何时、何地让何人知道。在生活中应受到尊重。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
隐褪法(fading method)
教儿童分辨困难作业所采用的方法。具体做法:给分辨困难的物体增加刺激内容,以使其易于辨别,在儿童学会对其进行分辨时,即逐渐隐褪所加上的刺激内容。如儿童极难学会分辨黑色的六角形和八角形,老师可在六角...
隐形行为(cryptic behavior)
动物反捕食行为的一种。使自己的颜色和形态接近或相似于所在地的背景,避免捕食者察觉。如一种蛾,双翅白色,上面有黑色水平条纹,与它所停息的白桦树颜色一样,而且不论停息在什么方向,始终使翅膀的黑色条纹...
隐性梦境(latent content of dream)
亦称“潜性梦境”。梦的潜隐内容指隐藏在显梦背后的潜意识。弗洛伊德用以说明梦是愿望的满足。他认为,任何显梦,不论其内容是合理还是荒谬、简单还是复杂、清晰抑或模糊,其背后总隐藏着为梦者遗忘了的某种内...
隐性特质(recessive trait)
遗传学术语。遗传过程中由隐性基因支配隐而不显的遗传特征。遗传物质是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前者力量较强,直接决定后代的性别差异、生理特征。后者力量较弱,只能决定遗传...
印东太郎
印东太郎(1923— ) 日本心理学家。1959年于庆应义塾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61—1979年任庆应义塾大学教授。1963—1966年任职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物理研究所。1971—197...
印度心理学史(history of Indian psychology)
印度本土的心理学思想可追溯至古代印度文明,但自1915年加尔各答大学创建印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西方科学心理学便成为印度心理学的主流。1924年,印度心理学会成立,并于1926年创办《印度心理...
印记(imprinting)
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这些刺激物包括它们的父母、人和任何其他物体,甚至它们生存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羊羔会追随曾用奶瓶喂养过它的人,即使已断...
印迹(engram)
贮存经验信息的生理基础,来自经验的信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冲动和突触神经元物质或结构的相应变化。有不同的学说对其性质作出解释,如神经环路学说、神经细胞里分子的配置及其动力场的模式。真正解决这个问...
印入性言语(receptive speech)
言语沟通的两过程之一。指听话者或阅读者接受说话者或写作者的言语信号,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信息的过程。是对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主要通过位于大脑半球颞叶的言语听觉中枢和枕叶的言语视觉中枢来实现。
印象法(impression method)
情绪研究方法。通过谈话或问答了解被试的情绪体验。典型过程:给被试一个情绪刺激,要求被试说出他的内心体验。如,让被试听一段音乐.然后请他说说是否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他的思想与情感是否有冲突,是愉快...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作出判断或对其总体特征形成印象的过程。其特点:(1)一致性,即判断一个人时,人们倾向于把他的各种特性协调一致起来,即使有些信息资料自相矛盾,也力图去除这些不一致;(2)评...
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
即“自我表演”。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近代西方文艺流派。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而后扩展到整个欧洲。此术语出于1874年。当时法国一些不为官方重视的尤名画家联合举行画展,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一家报纸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
应该的专横(tyranny of the should)
霍妮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在理想化自我引导下的一种强制性内心指使,包括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如神经症患者强迫性的内心指使:应该忍受一切,应该喜欢每一个人,应该诚实,应该慷慨,应该勇敢等。霍妮认为,这...
应该自我(ought self)
见“自我指导”。
英尺朗伯(foot-lambert,fL)
一译“呎朗伯”。英制亮度单位。以坎(德拉)每π平方英尺表示。1英尺朗伯表示1ft2。面积的余弦漫射体发出总光通量为1lm时的亮度。参见“坎(德拉)每平方米”。
英尺烛光(foot-candle,fC)
一译“英尺坎德拉”。照度的英制单位。1英尺烛光为在1平方英尺的物体表面上均匀分布的1流明光通量产生的照度,为10.764lx。
英伽登
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 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现象学美学主要代表。早年就读于德国格廷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曾受教于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191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
英国皇家海军比格尔号舰(HMS Beagle)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乘坐过的军舰。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此海军考察船作了五年的环球旅行,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回国后先研究地质学,后致力于生物学研究。1839年就乘该舰所到达的各...
英国皇家空军能力倾向测验(England Royal Air Force Aptitude Tests)
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选拔心理测验。鲍特等人1941年研制。
英国机能心理学(functionalism in Britain)
英国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继承苏格兰学派传统,尤其受德国意动心理学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学派别。欧洲机能主义兴起的表现。代表人物有J. 沃德、斯托特和麦独孤。其主要特点:坚持心理的主动性...
英国精神分析治疗学派(British 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psychotherapy)
主要用来区分英国的精神分析研究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区别。也由J. D. 萨瑟兰1980年用以特指英国精神分析的一个学派(用“British”来区别英国的克莱因学派)。代表人物有费尔贝恩、温尼科特、...
英国能力量表(British Ability Scale,BAS)
一种成套能力测验。英国心理学家C. H. 埃利奥特、D. J. 默里、L. S. 皮尔逊共同编制,20世纪70年代发表。由24个分量表组成。适用于2.5岁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不用智商表示测量...
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BPS)
英国心理学家发起组织的学术性团体。1901年成立,原名“心理学会”(Psychological Society),设在伦敦大学,首任主席C. S. 迈尔斯。1906年改现名。为国际心理科学联台会...
英国心理学史(history of British psychology)
正统的英国心理学源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包括J. 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T. 布朗、穆勒父子和培因等人的思想,形成心理学史上最早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现代意义上的英国心理学沿...
婴儿测验(infant test)
婴儿发展状况评价。有多种形式。包括实验测查、量表评价等。内容广泛,包括婴儿粗细动作的控制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代表性的工具有格塞尔发展量表、丹佛发展筛选测验以及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等。作为一种诊断手...
婴儿的控制(control in infant)
婴儿对自己动作、行为的调整与监控。对个体灵活、有目的的系统活动至关重要。一个行为常常是多个目的的手段,同时受外界环境多种因素影响,个体需要控制多个系统的功能来配合有目的的活动。由于开展婴儿研究有...
婴儿期(infancy period)
个体发展阶段之一。一般指1岁~3岁阶段。也有人把0岁~2岁,即以行走(walking)和谈话(talking)作为婴儿期结束的标志,因为infant(婴儿)一词来自拉丁词源infans,意义是“...
婴儿期感觉(sensory in infancy)
儿童感觉发展的一个阶段。感觉在婴儿期的主要发展情况。婴儿出生以后便具有基本的感觉。在视觉方面,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6个月左右视敏度已达成人正常水平,4个月前颜色感知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在...
婴儿期思维(thinking in infancy)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个体思维在婴儿时期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一般、稳定和典型的特征。婴儿期(0岁~3岁)儿童的思维开始发生或萌芽。在活动过程中,在表象和言语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儿...
婴儿期心理新质(new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infancy)
0岁~l岁婴儿在其后天活动中形成的新的心理成分。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达维多夫等用以描述婴儿期心理发展。形成于与周围成人进行直接的情绪性交往这种主导活动中。包括与周围人(首先是母亲)形成心理上的...
婴儿期知觉(perception in infancy)
个体感知觉在婴儿期的发展情况。实验研究表明,婴儿期各种知觉已开始发展,主要包括婴儿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及物体知觉等方面。(1)空间知觉,婴儿刚出生就具有听觉定位能力。著名的视崖研究发现,婴儿很早就...
婴儿气质量表(Infa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检测4个月~8个月婴儿气质的工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儿童医院儿童精神病学家凯里设计。参照了A. 托马斯和切斯纽约纵向研究的结果,是A. 托马斯和切斯的儿童气质评定量表向婴儿的延伸。包括70个项目,...
婴儿情绪发展(development of infant's emotion)
情绪在婴儿期的发生、发展过程。即婴儿从最初具有的原始情绪反应逐渐分化形成复杂情绪。在生命初期,婴儿的情绪反应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情境间分化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情绪逐渐分化...
婴儿社会化(infant's socialization)
婴儿发展的重要方面。婴儿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与成人及同伴的人际关系,初步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表现:(1)社会性微笑的出现。婴儿在3个月~5个月尤其是从第4个月开始...
婴儿深度知觉发展(development of depth perception in infant)
儿童知觉发展的一个方面。婴儿对同一物体的凸凹程度或不同物体远近程度的反映能力的发展。儿童对深度的知觉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一些研究表明,新生儿(0个月~1个...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年内未满1岁儿童的死亡总数与当年活产婴儿出生总数之比。以千分率表示。能正确反映大多数儿童和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许多国家中,约50%~70%的婴儿死亡发生在生后28天...
婴儿心理学(infant psychology)
儿童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婴儿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始于18世纪,科学的婴儿心理学创始人为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主要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如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言语、思维等的发...
婴儿形状知觉发展(form perceptual development in infant)
儿童知觉发展的一个方面。婴儿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即内在空间关系)的反映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而形成。范茨1961年从对婴儿视觉偏爱研究中发现1周~15周的婴儿对不同物体...
婴儿言语发展(verbal development of infant)
个体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婴儿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过程。婴儿阶段是个体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大体可分为两个子阶段:(1)前言语阶段(0岁~1岁)。包括语音产生与发展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
婴儿游戏行为(infant behavior of play)
儿童生活头三年最原始的游戏。这种游戏的水平很低,最初只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用物体的动作,以后在成人生活的影响下,在儿童言语的帮助下,开始通过比较复杂的动作来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
婴儿传记(baby biography)
纵向研究法的一种。通过对个别婴儿成长过程的详细记录来了解其发展的特点、趋势。一般采用日记描述法,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研究者或父母通过反复不间断的观察,将婴儿的行为表现详细记录下来,描述其行为...
婴儿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in infant)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我意识在婴儿期的发展及其特点。在此阶段,婴儿从一个具有一定感觉和情绪,尚无自我意识的新生儿,发展为能够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的个体。其发展与动作和言语...
婴幼儿人格发展(infantil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个体从出生到六七岁正式进入学校前人格特征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婴儿刚出生时不具有完整的人格和稳定的人格特质,最初...
荧光屏显示器(cathode-ray-tube displays)
利用阴极射线管显示系统信息的视觉显示器。现代人机系统中最重要的显示器件之一。具有显示空间小、显示格式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电视和计算机。其显示质量取决于荧光屏的分辨率、亮度、色度、对比...
营魄抱一
老子关于形神台一而不离的命题。《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魏源《老子本义》:“营,读为魂”。“营魄抱一”即为“魂魄抱一”。“魄”指形体,“魂”指精神。表...
营销心理学(marketing psychology)
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理。详见“市场心理学”。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个体摄取的食物营养成分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现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摄入的食物量不足。包括临床营养不良和非临床营养不良。临床营养不良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浮肿、体重...
营业行为类型(shopemployee business behavior type)
营业员的个性差异在经营行为上的表现。常见的有独立型、被动型、活跃型、沉静型、顺从型、精细型、急性型等。
赢留-输换策略(win stay-lose shift strategy)
人类和动物被试解决学习定势课题中的问题时必须采取的策略。比较心理学领域中的学习定势是问题间的学习,就很多同类的不同问题训练动物,动物会出现作业成绩的渐进进步,最终一次便能学会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
影视艺术(video art)
现代化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以现代多媒体为传播媒介,集美术、音乐、文学等为一体,打破了时空限制,既具有绘画、雕塑的直观造型性。又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在运动中反映现实生活,既能像诗歌、音乐那样抒发主观情...
影响力(power of influence)
个体具备的在与他人交往中能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其强度、作用随交往对象、环境的变化而不同。根据其来源和性质,主要可分为两种。(1)权力性影响力。其特点是合法性、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被影响者的...
影子疗法(shadow therap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罗伯特逊提出。包括治疗环境和儿童内在的心理经验两个因素。前者是儿童可以控制的因素,分为三种:黑暗;烛光;完全明亮。这三种环境摹拟的是黄昏、黎明以及白天。后者包括儿童在上述情境中...
应答鸣唱(antiphonal singing)
两个同种个体交替发出一种声音,相互应答,以传递信息的行为。如,蟋蟀、鸣禽以及松鼠、长臂猿、金丝猴都有这种行为。
应答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
亦称“引发行为”、“S型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区分出的两类反应之一。与“操作行为”相对。机体由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即行为与先于它出现的刺激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联结。斯金纳主义者视之为腺体和内部...
应对(coping)
个体处理压力的过程。包括对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的处理。受认知评估的影响。通常开始时认识到压力事件是有害或有威胁的,接着认识到应采取何种方法来处理压力。其主要作用是消除不适感,改变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应对代价(cost of coping)
个体努力应对压力时所消耗的内外资源。如精力、自信心、时间、金钱等。
应对风格(coping style)
个体比较稳定的应对外界压力的行为方式。基于其人格特点和过去经验而形成。主要针对拥挤而言。影响个体对拥挤环境的认知和反应。一般而言,在拥挤状态下,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回避;高感觉寻求者比低感觉寻求者...
应付方式问卷(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
应付方式测量方法。美国福克曼和R. S. 拉扎勒斯1980年编制。调查个体通过改变认知活动和行为以适应来自内外环境的能力及特点。由68个条目构成,如“我制定计划并付诸实现”,“与能帮助我的人交谈...
应付机制(coping mechanism)
一译“应对机制”。应激理论术语。一个人在不改变其行为目标或目的的条件下,对环境应激源作出调整的方式。既包括潜意识的机制,如自我防御机制,又包括有意识的调整方式,如有意避开应激源或改变自身的条件。...
应付技巧干预(coping skill intervention)
认知行为疗法技术。用以帮助患者发展一系列有效的应付行为,并将这些行为泛化到各种应激情境中去。其理论和技术思路来自“认知行为治疗”和“问题解决干预”。具体包括自助法(一般先由治疗者教授)和内隐示范...
应付行为(coping behavior)
一译“应对行为”。应激理论术语。个体为实现与环境挑战有关的目标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R. S. 拉扎勒斯1966年把它分成倒退、否认、钝化和解决问题四类。倒退是指个体求助于早年发展阶段中习得的行...
应感
灵感在文艺创作中具有的独特地位与作用。犹今之灵感,或者说,灵感是在“应感之会”产生的,是“天机骏利”的表现。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说明...
应激(stress)
一译“压力”。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
应激保护性反应模式(protective reaction pattern model of stress)
应激概念模式的一种。H. G. 沃尔夫等人提出。认为机体受到某种刺激物(包括物质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威胁时,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应激反应实质上是一种保护机体的反应...
应激刺激模式(stimulus based model of stress)
应激概念模式的一种。强调作为刺激应激源的特性。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使得某些刺激成为应激源。大量研究表明,刺激物若具备超负荷、冲突、不可控制性三个基本特点,就可能成为一种应激源。超负荷指的是刺激的强...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
一译“压力反应”。应激的组成部分。在应激状态下由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即应激源)引起的非特异反应。大体上可分为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前者往往同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过...
应激反应心理治疗(stress response psychotherapy)
帮助患者消除因应激事件而产生的症状,返回到他先前功能状态的心理治疗。治疗策略着重于帮助患者正确理解自己与应激事件的关系,消除现存的心理障碍,增强应激能力。
应激犯罪(stress offense)
为应付突发状态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属情感性犯罪。包括三种情况:(1)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到被害人的反抗或抗拒时突然采取攻击性暴力行为。此时,犯罪人常由第一犯罪动机转化为第二、第三犯罪动机。如行...
应激管理(stress management)
个体主动应用一定技术对付应激事件,渡过难关,从而减轻或消除可能导致的对自己的身心伤害。通常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有效地掌握和应用有关技术。在学习和训练中,个体首先要学会识别自己生活中的应...
应激唤醒(stress arousal)
由知觉到的威胁、需求、挑战或逆境等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与警觉。包括唤醒和主动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评价。个体认为所处环境对自身构成威胁,尤其是环境中有令人厌恶而又不能预测和控制...
应激接种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一译“应激预防训练”。一种提高个体应付技能,减少焦虑情绪的手段。美国学者梅钦鲍姆1976年提出。它是和免疫接种概念类比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操练。其前提是认为个体在暴露于应激情境时。一旦成功地学会处理...
应激控制训练(stress management training)
亦称“认知-情感控制应激训练”。一种主动减少个体焦虑情绪的控制技术。美国心理学者R. E. 史密斯1980年首创。训练程序包括三个阶段:(1)理解应激反应,并将自己的应激体验加以概括化;(2)学...
应激认知评价模式(cognitive appraisal model stress)
应激概念模式的一种。塞里和R. S. 拉扎勒斯最先确立这种认知评价思想,1979年武尔福克和理查逊正式提出。他们认为,应激反应是个体对情境或事件的认知评价结果,人们感知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决定着应激...
应激生理反应(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stress)
应激反应的一个方面。应激条件下机体表现出的生理变化。塞里曾用一般适应综合征来概括这种反应,认为它的核心是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坎农则以“或战或逃反应”来概括这种生理反应,认为其核心是交感-肾...
应激生物化学模式(biochemical model of stress)
亦称“应激生理学模式”。应激概念模式的一种。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根据动物和人的研究结果提出。认为应激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不同的应激源可引起同样的生化反应。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征思想是这一模...
应激事件(stressful event)
个体突然遭受的引起生理和心理强烈反应的重大事件。如亲人死亡、失恋、事业受挫等。可导致机体内部平衡失调和暂时或永久的心理异常。可以是暂时的或持久的,物质的、精神的或情感性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能...
应激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onal model of stress)
应激概念模式的一种。R. S. 拉扎勒斯1976年提出。他认为,应激源对机体提出应对和适应要求时,若这种要求超出机体的适应或应付能力,机体则会体验到应激。应激反应是全面的,包括心理、生理两方面的...
应激心理反应(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stress)
应激反应的一个方面。大体上可分为情绪反应、自我心理防御反应及行为反应。情绪反应中最多见的是焦虑,还有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习得无助等。个体在应付应激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
应激心身模式(psychosomatic model of stress)
应激概念模式的一种。F. 亚历山大等人提出。认为个体的生理活动受情绪因素的影响较大,长期的不良情绪状态甚至可造成某些躯体性疾病。在应激反应中,心理反应先于生理反应,后者由前者引起。这引起人们较大...
应激应对(coping with stress)
应激理论术语。个体处理应激反应的过程。A. A.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1984年认为,充满紧张性的环境要求或挑战,会引起焦虑与生理上的唤起状态,这种应激状态非常不舒服,个体会被激发做些事以减轻不适感...
应激预防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即“应激接种训练”。
应激源(stressor)
即“压力源”。
应激状态(stress state)
因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可能的引发因素包括亲友生死离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考试或事业失败的预兆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以生理变化为主,同时有心理成分的特殊反应。分激起、紧张、阻抗...
应激阻抗者(stress-resistant individual)
对紧张性刺激或情境特别有耐受力的人。一些调查认为。这类人的人格特点可以概括为投入(commitment)、控制和挑战。“投入”指积极参与生活和工作;“控制”指自认为有能力控制生活变故及紧张的情况...
应用动物心理学(applied animal psychology)
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一。很不成熟。主要研究动物行为的利用和人与动物相互作用中的动物行为问题。前者是指动物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开发利用,后者是指动物问题行为的诊断和治疗。195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雷兰德等...
应用社会心理学(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任务是直接帮助解决民族、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更趋完善。研究范围:包罗万象的人类社会生活,如工业、...
应用实验心理学(applie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分支学科。将实验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实际。主要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各种实践领域中人的行为及其与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兴起于20世纪初。首先是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印...
应用习性学(applied ethology)
习性学分支学科。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性对人类的实际应用意义及其可能性。由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多数动物已被豢养,或被引入动物园饲养,供人观赏,可细分为兽医习性学和动物园生物学。
应用心理学
① (applied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各种心理学的总称。研究范围涉及八个方面:(1)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管理,如企事...
硬脑膜(dura mater)
脑脊膜最外面的一层。包裹在脊髓和脑的最外面。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脑外面的称硬脑膜,脊髓外面的称硬脊膜。硬脊膜呈囊状,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延续,下部在第二骶椎以下变细,包裹终...
硬心理学(hard psychology)
一译“硬性心理学”。偏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如心理物理学、感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与“软心理学”相对。一般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较软心理学更严谨,客观性更强。但偏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心理学...
拥挤(crowding)
个体对可用空间量大小或空间密度的主观感觉。个体受到束缚或没有充足空间而产生的不适和消极的情绪状态。主要与个体要求更多的空间有关,也取决于个体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如与亲人或知心朋友相处,或处于拥挤...
拥挤超负荷理论(overload theory of crowding)
解释拥挤过度对人的影响的理论。最初由沃斯和齐美尔提出。以后,米尔格拉姆从系统分析理论中将“超负荷”这一术语引入拥挤理论。认为一个环境中,每一个体都代表一种可能存在的社会关系。环境中的群体密度达到...
拥挤的密度-强度说(density intensity hypothesis of crowding)
将密度作为环境刺激来源的一种假说。G. 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拥挤从本质上说无好坏之分。若环境令人愉快,则密度条件会增强人的愉快感觉;如果环境令人不愉快,那么密度条件会增强人的不愉快感觉。强调拥挤并...
拥挤的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 model of crowding)
以人的生态学模式考察拥挤现象的一种理论。强调有机体及其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人是拥挤背景中的变换因素,而不是消极接受者;由于环境设计具有灵恬性,人能改变拥挤的环境结构。拥挤情境是由背景中的人...
拥挤的实验研究(laboratory research and study of crowding)
采用控制相关变量的手段研究拥挤现象。继动物群体行为研究和拥挤的档案研究之后的第三种研究。主要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实验研究。前者的大部分相当简短,对拥挤效果的考察一般不超过4小时或5小时。一开始是...
拥挤的现场研究(field research of crowding)
研究者亲临拥挤的现实环境,根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观察了解情况。对揭示特定居住背景中高密度人群的心理状态有典型意义。如通过对监狱和学生宿舍的观察,能获得较真实的材料,能在事件的自然发展中观察到各种...
拥挤的行为限制说(behavioral constraint model of crowding)
解释高密度空间限制行为的一种理论。认为空间的缺乏造成拥挤感,他人的意外出现、个人空间需求的失败、资源有限、调整相互关系和控制刺激源的无力感等,威胁个人的生理、心理安全和行为自由选择权,阻碍个人目...
拥挤度(crowdedness)
拥挤的强弱程度。客观上指每个人实际拥有的空间量。与人口密度有关,密度越大越拥挤。主观上是指人对没有充足空间、行为受到限制和束缚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受。通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没有量的规定性,对空间...
拥挤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of crowding)
运用情绪的二因素解释拥挤现象的理论。认为拥挤能引起不快的情绪感受,是特定的唤起与认知标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特定的唤起状态发生在过度拥挤的背景中,个体就将它标定为拥挤。
拥挤反应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 in response to crowding)
个体对高密度环境反应的性别差异。美国学者对老鼠群居状况的研究表明;在拥挤的环境中,雄鼠主要表现为回避与异性接触,同类相食,要么过度活跃。进攻性行为增加,要么离群索居,回避行为增加;雌鼠主要表现为...
拥挤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 of crowding)
拥挤理论的核心。G. W. 埃文斯等人提出。认为高密度环境能提高机体的唤醒水平。这种唤醒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活动增强,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对工作效率和社会行为产...
拥挤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of crowding)
从控制角度解释拥挤现象的一种理论。巴伦和罗丁1978年提出。认为拥挤感与个体对环境实际的控制(或知觉到的)程度有关。他们用“个人控制”(即个体在行为目的和环境后果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的概念解释拥...
拥挤理论(theory of crowding)
从不同角度解释拥挤现象的一整套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是对以下三种研究成果的理论概括:一是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即通过改变动物群体的密度条件。观察和了解动物不同的行为反应;二是对城市人口...
拥挤效应(crowding effect)
高密度环境对动物和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在高密度环境中,动物会表现出肾器官损坏、生殖器官机能失调、抵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下降等生理症状,正常行为受到破坏,如探索性行为减少,完成复杂作业的水平下降,...
拥挤压力(crowding stress)
主体知觉到高密度环境对自己的威胁后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就动物而言,是研究者从其行为反应中推测出来的。研究表明:在密度极高的环境中,动物会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是身体崩溃;身体崩溃的原因之一是血液中的...
永久记忆(permanent memory)
即“长时记忆”。
永久性听力损失(permanent hearing loss)
即“噪声性耳聋”。
永久性阈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
即“噪声性耳聋”。
勇气(courage)
① 一种意志品质。表现为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利益,甚至牺牲生命,挺身而出,战胜困难,排除障碍,实现既定目标。与“胆怯”相对。 ②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一种在失望中向前迈进的能力。具此能力者...
勇怯类型
以勇敢与胆怯为标志来划分人的个性类型。《黄帝内经·灵枢·论勇》:“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
勇怯生于势
将士是勇敢还是胆怯,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态势。明揭暄《兵经百字·威》:“强弱任于形,勇怯生于势,此就行间之变化言也。”将士战斗力的强弱根据军队的实力大小而定,勇敢和胆怯取决于所处的态势,这都是针对战...
勇怯在乎法
人的勇敢或怯懦决定于法制。唐李筌提出的军事心理观点。《太白阴经·人无勇怯》:“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勇之与怯于人何有焉?...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
认为用兵打仗,最大的害处在于迟疑不决。《吴子兵法·治兵》:“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意即善于用兵的...
用户参与(user participation)
让用户参与自动化系统中的产品技术设计。在自动化系统中,系统的有效性远未达到所期望的标准。主要原因:(1)系统设计功能与所期望的不相符;(2)系统设计时的立足点错误。于是人们提出让用户参与设计的全...
用力感(forced sense)
亦称“肌肉用力感”、“用力感辨别能力”。动觉感受性的一个方面。在系统从事各项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其精确度越高,控制动作力量的能力就越强,动作技能也更完善、优美。测定方法:先让被测者用安有发声器的...
用赏贵信
指奖赏的关键在于守信,惩戒的关键在于公正。语出《鬼谷子·符言》:“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认为赏罚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强调赏罚必须根据事实,使被赏者高兴,被罚者服气,以发挥...
用心若镜
把认识、心理比作镜子,以说明其反映外物的功能或可能性。《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南宋杨简认为:“人心至灵至神,虚明无体,如日如鉴,万物毕照。”(《...
优点夸张误差(leniency error)
反映社会知觉准确性的一种现象。人们评论一个人时,常常是优点多于缺点。这是人们总想保持相互间良好关系的一种心理定势。
优胜-劣败对话(topdog-underdog dialogue)
完形疗法治疗技术。“优胜-劣败”概念由皮尔斯提出,用来表示人格或双重自我之间的分裂。其中的“优胜”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超我”,通常表现为行为规范、品德完美、服从权力、蔑视弱者等;“劣败”相当于弗洛...
优势反应(dominant response)
多拉德和N. E. 米勒人格的刺激反应理论术语。习惯等级中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是一种最能成功导致驱力降低的反应。参见“习惯等级”。
优势论(theory of superiority)
关于脑生理学的理论。苏联生理学家乌赫托姆斯基提出。认为兴奋过程占优势的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控制的功能,能吸引其他中枢的兴奋,既增强优势神经中枢的兴奋,又降低从属(邻近)神经中枢的兴奋。从脑生理学的角...
优势原则(principle of prepotency)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五条副律之一。他的研究表明,由于人和动物各自的内部状态不同,学习情境中的某些个别因素或局部成分会具有引起反应的优势,使各种反应程度不同地单独与之形成连结,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这样...
优眼(better eye)
检查视力时,个体双眼中视力较好的眼睛。判定视力残疾等级时,以优眼视力的检测结果为准。
优越感(superiority feeling)
个体在身心或其他方面过分夸张其优于他人的自我感。与“自卑感”相对。这种贬低他人、提升自己的心理倾向,可能是掩饰自己缺点和内心空虚的一种防御性行为。阿德勒认为它来自自卑感,个体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对...
优越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与“自卑情结”相对。凭借虚假的优越条件表现优越感以掩饰自卑感的神经症倾向。阿德勒认为,该情结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无价值体验和自卑情结的一种过度补偿手段。具有这种生活风格的人基于对...
优质服务模型(model of high quality service)
购销双方对满意的商业交往情境的系统设想和预测模式。与“劣质服务模型”相对。苏联心理学家林切夫斯基提出。影响和制约购销双方对购销情境的满意程度。林切夫斯基认为,顾客方面的模型结构一般是所需商品——...
忧愁疗法(worry therapy)
即“悲伤疗法”。
忧乐存心
认为人的忧乐之情可以导致做梦。清熊伯龙提出的心理因素致梦的观点。他根据王充的“凡天地之间有鬼,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的观点,指出“谢眺梦中得句,李白梦笔生华”等种种梦象“皆忧乐存心之所致也”(《人...
忧虑性(apprehension)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O。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忧郁、胆怯、孤独、压抑,主要见于病态人格,如嗜酒者、罪犯及抑郁症患者;低分者的特征为自信、开朗、安详、沉着。
忧郁症(melancholia)
① 亦称“忧郁质或躯体性综合征”。抑郁发作时表现的一些以生物学改变为主的症状,如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对正常时产生情感反应的事件或活动缺乏反应,比通常早醒2小时以上,明显的精神运动迟钝或激...
幽默(humour)
“humour”的音译。通过象征、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揭露生活中矛盾、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使人情不自禁发笑的机智言语活动或行为现象。比滑稽含蓄,比讽刺轻松和温和,带有快乐的色彩,常使人产生微笑...
幽默法(humour in psychotherapy)
运用幽默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幽默是潜意识的体现,是心理能量释放方式之一,也是“自我”对威胁性事件的一种防御方式。德莱弗则认为,通过笑的方式表达幽默,至少反映了个体的不成熟。其意义有两重性...
幽默感(sense of humour)
以有趣、可笑而又富有意味的言辞或行为机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源于个体对世事的洞察,笑对人生中的矛盾。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使个体避免或降低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作为一种艺术才能,拥有者善于用温和...
游标视敏度(vernier acuity)
亦称“微差视敏度”。视敏度的一种。人的视觉系统觉察两连续线段出现最小错位的能力。单位为(角)秒(")或(角)分(')。
游程检验(run test)
亦称“链检验”。非参数检验的一种。可用于检验:(1)取自某个总体的样本或一组观测值是否满足随机化抽样原则:(2)两个独立总体的分布是否一致。以检验后者为例。将从两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样本混合排序后...
游动错觉(autokinetic illusion)
即“自动现象”。
游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
即“自动现象”。
游牧生活(nomadism)
动物群体为追逐丰盈的食源和水源而漫游,居所不固定的生活方式。食草动物有蹄类大都如此生活。许多人相信原始人类也这样生活,因为至今仍有少数游牧民族。昆虫中的军蚁也这样生活。
游戏(play)
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器,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模仿并探索周围世界而获得快乐体验的社会性活动。多见于儿童期。由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角色、游戏动作和游戏规则等基本因素构成。其特点:(...
游戏材料(play material)
游戏构成要素。游戏中使用的玩具和其他物品。是幼儿思维的支柱,因为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或实际行动中及依靠表象的联想进行。可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引起幼儿的思维,满...
游戏场地(play ground)
儿童游戏必需的空间条件。应安全、宽敞、明亮、富有探索性,注意排除不安全因素,将有棱有角易造成伤害的玩具、物品加上防护套或改变其形状。场地空间大有利于增强儿童的社会性。幼儿园最好每班都有固定的室内...
游戏成熟说(mature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与“游戏练习说”相对。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提出。认为游戏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而是幼儿运动一般特点的表现。如运动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因为人的心理发展依靠潜在的内部力...
游戏发展(play development)
个体活动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游戏活动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取决于儿童动作言语的发展、生活的范围扩大、独立性的增强,有赖于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自身经验能力之间矛盾的解决。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的形...
游戏分析(game analysis)
E. 伯恩倡导的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技术。“游戏”是指人际间一种消极的交往方式。伯恩认为,儿童做游戏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成人做游戏则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抚慰,其结果往往是其中至少会有一个人感觉很糟,反...
游戏复演说(recapitulation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G. S. 霍尔提出。在生物进化论的启示下,他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等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这种复演是人类文化经验的一种传递形式。不同年龄的儿童...
游戏功能(play function)
游戏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作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在生理发展方面,游戏可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使其神经系统与身体各器官、组织得到活动和锻炼。在心理发展方面。游戏有利于儿童道德与人格的形成和...
游戏规则(play rule)
游戏构成要素。游戏者必须遵守,以规范和调节彼此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准则。其功能在于使游戏具有组织性、稳定性,内容固定,动作和行为规范,规定游戏的发展方向。其制定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三四岁儿童的游戏...
游戏过剩精力说(surplus energy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英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斯宾塞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阐述。认为游戏是年幼的动物和儿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席勒认为,动物和人在完成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舌动后...
游戏后设交际理论(meta-communication theory of play)
即“游戏元交际理论”。
游戏唤醒说(arousal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源于学习的内驱力理沦。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伯莱因、M. J. 艾利斯、S. J. 亨特、费恩等人。其核心概念为唤醒。唤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或有机体的一种驱力状态,受两个因素的...
游戏伙伴年龄组合(age combination of player)
游戏团体中的年龄匹配。分同龄儿童组合和不同龄儿童组合两种。前一种因彼此语言和兴趣相通而有利于儿童玩得愉快,更好地发挥能力。后一种可促进他们合作、分享和谦让等社会行为的发展,既能扩展儿童的社交技能...
游戏激励调节说(encouragement and adjustment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M. J. 艾利斯提出。认为游戏是激励个体探索环境,调节外部和内部刺激之数量达到最佳平衡,获得更多个人满足的手段,是个体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进行信...
游戏角(play corner)
游戏场地的一种。供幼儿开展某类游戏的场所。其设置因班级或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美工、科技、智力、结构、语言、数学等种类。其中放置各类相应的玩具成品或半成品,供幼儿独自玩、小团体玩和大型的游戏...
游戏角色(play role)
游戏构成要素。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的人物。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最重要,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中也有。幼儿最喜欢扮演游戏角色,并能获得满足,相信角色的真实性。进入角色的幼儿借助想象,通过言语、表情、动作...
游戏角色扮演理论(role-pretending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伯勒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伯勒认为,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裁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儿童对角色的选择往往基于他们对某个人或角色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通过模仿他们爱戴、尊敬...
游戏类型(type of play)
根据游戏的不同方面划分的种类。因划分标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1)根据游戏的认知特点,可分为机能游戏(亦称“实践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建筑游戏(亦称“构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
游戏理论(theory of play)
系统解释游戏活动的假说或观点。科学地研究游戏始于19世纪下半叶,已经历三个阶段:(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为初始阶段。此间,不少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儿童游戏问题,游戏的本质、特点...
游戏练习说(practice theory of play)
亦称“游戏生活准备说”。游戏理论的一种。与“游戏成熟说”相对。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K. 格罗斯19世纪末提出。他从进化论角度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儿童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如女...
游戏疗法(play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并帮助患者解决内心冲突。利维1925年首先提出,后经A. 弗洛伊德和克莱因进一步发展。主要用于儿童,特别是尚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语言能力的儿童。儿童游戏的一般主题:(...
游戏面孔(play face)
动物游戏时的面部表情。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有游戏行为,但游戏时的面部表情,灵长目动物最明显。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互相打闹追逐时,常常半张着嘴,微微摇晃着头,一副放松的样子。属于一种游戏信号。黑猩猩母亲...
游戏年龄(play age)
幼儿中晚期。此期,游戏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并达到高峰,在儿童体力、智力、情感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1)游戏内容丰富、深刻,开始反映成人的生产劳动,甚至反映社会生...
游戏评价(play evaluation)
对游戏质量的评估。可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客观评价参照国内外的游戏评估量表;主观评价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进行,专家团体共同参与。多从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方面结合进行。其重要作...
游戏情节(play plot)
游戏构成要素。游戏的具体变化和经过,即贯穿整个游戏、富有故事性的各个细节。角色游戏特别是表演游戏的开展主要依靠情节。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带上一定的情节会增加趣味性。儿童的生活经验、年龄影响情节的展...
游戏认知动力说(cognitive dynamic theory of play)
即“游戏认知同化说”。
游戏认知同化说(cognitive assimilation theory of play)
亦称“游戏认知动力说”。游戏理论的一种。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这种不平...
游戏生活准备说(life preparation theory of play)
即“游戏练习说”。
游戏信号(play signal)
社会性游戏前的一种面部表情或身体姿势。表明已做好准备。作为一种释放因素是否有效,尚不清楚。有时可用来避免攻击性游戏中的误会:一方发出信号,表明它的攻击性动作不是故意的。对那些游戏已成为信号的物种...
游戏型犯罪心理(mind of playful offense)
出于娱乐及游戏性动机而进行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1)犯罪并非出于贫困、复仇等,而是为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发泄不满情绪,或填补精神空虚,从犯罪过程中获得游乐性的精神满足,其游乐欲望恶性...
游戏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 in play)
男女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在儿童出生后第二年出现,以后随年龄增长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从游戏的社会性来看,男孩对事情和物体更感兴趣,倾向于找比自己大的伙伴玩,对伙伴的苦恼似...
游戏性攻击(playful aggression)
儿童攻击行为的一种。其特点:行为者攻击他人或事物的目的不是指向目的物本身,而是通过这种行为过程获得一种自身的快感和心理满足感。其中满足感来自于这种攻击对目的物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对受伤害者造成的身...
游戏宣泄论(catharsis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驱使儿童去游戏的,是心理生活的快乐原则。游戏与其他心理事件一样,都受快乐原则的自动调节。在儿童的游戏中,快乐原则表现为能满足儿童的愿望,掌握创...
游戏学习说(learning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他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儿童的游戏是学习行为中的一种,受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也受学习的效果律和练习律的影响。假使一个人在情境(...
游戏训练(play training)
心理训练的一种。以游戏为手段,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发展。其根据是维果茨基等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看法和对处境不利儿童游戏的观察。许多观察表明,处境不利儿童与中产阶级子女相比,很少玩象征性...
游戏言语(play speech)
幼儿独白的一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言自语,即一边进行游戏一边不停地嘀咕。如一边摆积木、画画,一边说。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已的行动,富有情感色彩和表达力。较多出现在3岁~5岁幼儿的单独游戏(如建筑游...
游戏娱乐放松说(entertainment and relaxation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19世纪德国哲学家M. 拉扎勒斯提出,20世纪初哲学家帕特里克扩展。M. 拉扎勒斯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源于精力不足,是艰苦劳动的补充,具有解除艰苦带来的疲劳、恢复体力和...
游戏元交际理论(meta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play)
一译“游戏后设交际理论”。儿童游戏理论的一种。巴特森在运用人类学,逻辑学理论研究游戏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过程,即在交际活动中双方识别、理解对方表现中隐含的意义。作为元交...
游戏掌握论(mastery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聪一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将游戏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联系起来,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重要功能。游戏时,儿童既可越出时间、空间和现实的限制,又能与现实保持一...
游戏主导活动说(dominant activity theory of play)
游戏理论的一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从活动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幼儿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活动,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凭其实际能力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即概括化的情感倾向)的一种满...
游戏主题(play theme)
游戏构成要素。游戏的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劳动、社会风俗习惯,以及当时的社会事件等方面。既可以是教师和父母根据教育任务规定的,也可以是儿童根据自己意愿选定的。前者如发展儿童语言能...
游心
明王廷相关于艺术意象问题的文艺心理用语。指与事物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慎言·见闻》篇云:“游心于造化之内,体究乎万物之实。”强调文艺创作不能过分“言征实”,“言征实则寡余味”;也不能过分“情直致...
游移行为(ambivalent behavior)
动物在冲突情景中同时演示两种矛盾的活动倾向或做出两种意向行为的现象。如向半驯化的母黑水鸡喂食时,它可能朝向食物做出初期的啄食动作,随即从喂食者的手边轻轻走开。典型的是在威胁情景下引发的攻击和逃逸...
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让新生儿俯卧在水里,或让新生儿俯身向下然后横着托起,其四肢会作出类似游泳的协调动作反应。6个月后逐渐消失。8个月后才会出现随意的游泳动作。该反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可...
游泳运动员心理素质(swimmer's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游泳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1)水感。指从事水上运动的运动员在水中或水面完成动作时对水的阻力、压力、浮力的精细感觉,与划水动作的强度、速度、幅度和方向密切相关。其精确程度与运动...
楢崎浅太郎
楢崎浅太郎(1881—1974)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生于日本岗山县。先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科学习,后在京都帝国大学攻读学习心理学。在研究院任三年助手后,1900年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
友情动机犯罪(offense due to friendship)
为支持和维护朋友的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属情感性犯罪。在青少年中较常见。犯罪人在错误的友谊观或友情观支配下,实施包庇、隐匿财产、作伪证或参与械斗、伤人、杀人等犯罪行为。此类罪犯具有偏执性的心理特...
友情作证动机(testifying motive from friendship)
促使证人主动作证的内心起因。常见于证人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感情深厚,主动出面作有利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的陈述。证人易受情感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有利于与自己有友情关系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出发,提...
友谊(friendship)
人际关系中最宝贵的纽带。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一种高级情感。生理基础是依恋需要,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行为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与亲密。在人格形成、情感稳定、生活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FQQ)
评价友谊关系的问卷。帕克和阿什分别在1989年和1993年在布库斯基等人1987年所编问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共有40个项目,分6个维度: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
有备无患
事先有所准备,可以免除祸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中国古代兵家采纳此种思想,成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心理观点。孙子认为,战争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必须常作...
有害视野(harmful visual field)
使交通参与者,尤其是驾驶员产生不愉快感觉的道路环境因素。分以下方面:(1)刺激物单一,如光秃秃的墙壁、灰色的道路等,给人单一性刺激,使人的视力不能充分工作;(2)刺激饱和,如密实的栅栏,方块板组...
有机体(organism)
活着的个体。一般指多细胞有机体。由一些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但某些动物的个体有机体和集合体很难区分。如僧帽水母是腔肠动物群体,但是它们的外表和行动就像是一个个体有机体;海绵的...
有机体空间(organic space)
即“个人空间”。
有经验驾驶员(experienced driver)
掌握一定驾驶技能、能有效完成知觉运动任务的驾驶员。除直接操纵车辆的驾驶技能外,还掌握与知觉有关的驾驶技能-驾驶任务负荷,即分配到驾驶任务上的注意。对道路环境的视觉探测(即眼睛的运动)速率比较高,...
有偏估计量(biased estimator)
估计量的一种。与“无偏估计量”相对。总体参数估计量的数学期望不等于被估计参数的估计量。如,在用样本方差\(S_n^2\)估计总体方差\(\sigma^2\)时,由于\(E(S_n^2)=\fra...
有生则有性
认为人有生(形体、心理)之后才会有“性”的表现。明王廷相关于性习心理思想的一种基本观点。《横渠理气辩》:“且夫仁义礼智,儒者之所谓性也。……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也。苟无人焉,则无心矣;无心则...
有声言语(articulate speech)
言语的一种形式。在大脑言语运动中枢的精密控制下发音器官发出的旨在面对面与他人交谈或演讲的活动。除语言成分外,还包括用以增强语言信息和语义内涵的语调、节奏、停顿等超音段的韵律成分。这种活动比较灵活...
有是心,斯具是形
北宋程颐关于心身关系的观点。《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一下:“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认为心是神秘莫测、神通广大的本体,它不仅主宰着人的形体,而且先于人体而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一元论形神观。
有体
北宋画家郭熙关于审美心理结构问题的一种文艺心理用语。《林泉高致·山水训》:“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宏图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其所谓“体...
有条件积极关怀(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指个体体验到他人的关怀是有条件的。罗杰斯认为,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和他人的关怀如果是有条件的,即对儿童符合期望的行为给予关怀,否则就不给予关怀,就会导致儿童形成并内化社会...
有无法(yes-no method)
心理物理学方法。利用信号检测论来评估被试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刺激系列由信号(\(SN\))和噪声(\(N\))组成。实验前,主试将规定本轮实验中信号和噪声呈现的先验概率、被试判断结果的奖惩办法以...
有无相生
道家提出的审美心理特征。《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认为审美活动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即文艺创...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H. A. 西蒙提出的决策概念。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传统决策理论认为,人追求的是“最大利润”,因此其决策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是“全知理性”的决策。H. A. 西蒙根据对决策的实证研究认为,...
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
总体的一种。包含的个体或样品数目有限的总体。
有效到达率(effective reach)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之一。在某一限定期内,保证有效到达受众个人(或家庭)的广告信息数量。其高低一般与传播频率成正比。频率过高是一种浪费。研究表明,在一个购买周期内,要得到较高的有效到达率,最佳传播频...
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ET)
反映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组合条件下人体冷热感的指标。以自然对流(风速≤0.1米/秒)、饱和湿度(相对湿度=100%)条件下,着装热阻为1clo的人的冷热感为参照温度,标示使人产生相等冷热感的不同...
有效意识时间(time of useful consciousness)
失压缺氧后可供进行合理的活命决策和实施措施的最大时间限度。或者指在没有氧气供给的情况下飞行员能有效维持正常操作的时间。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缺氧发生的高度和飞机上升的速率。缺氧发生的高度愈高...
有性善有性不善
战国时人性争论中的一种主张。认为有人生来性善,有人生来性不善。《盂子·告子上》:“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
有意后注意(postvoluntary attention)
亦称“随意后注意”。具有自觉目的、但无须特别意志努力的注意。苏联心理学家多布雷宁提出。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为人所特有,是更高级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服从主...
有意识记(intentional memorizing)
即“随意识记”。
有意想象(voluntary imagination)
亦称“随意想象”。想象的一种形式。与“无意想象”相对。带有目的性、自觉性,有时还需一定意志努力。包括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幻想。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theor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探讨学校或类似学习环境中有意义言语材料的学习与保持。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言语学习即学生通过言语而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系统知识的学习。其实质...
有意注意(conscious attention)
亦称“随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注意所集中的客体是主体根据一定目的而确定的。易于引起、保持和集中注意的方式:(1)加深对任务的理解;(2)把要进行的智力活动...
有预备的联系(prepared association)
动物学习把不同的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的内部预备状态。预备状态不同,学习速度会有巨大差别,即形成某种联系非常快,而形成其他联系非常慢,甚至根本不能形成。这表明动物学习某种联系有预备,而学习其他联系有...
有欲而后有为
清戴震讨论欲的性质与功能问题时的心理观点。其言云:“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认为人的活动、行为都是由欲引起的:有欲才有为,无欲...
有责被害人(culpable victim)
亦称“有过错被害人”。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违背道德、违反纪律或其他社会生活规范的行为或过失行为,且这些行为的实施与侵害者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直接关系的被害人。包括四类:(1)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被...
有争议儿童(controversial children)
一译“矛盾型儿童”。既被某些同伴喜欢又被另一些同伴拒斥的儿童。即SI(正向提名与反向提名之和,即社会影响分数)>1,ML(正向提名)>0,LL(反向提名)>0的儿童。中国学者池丽萍和辛自强200...
有指向思维(directed thinking)
思维的一种类型。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当人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缺少现成手段时,思维就被触发并沿着任务指向的方向活动。这时,思维的主体不仅了解问题的存在,也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并通过思维活动寻求达...
有组织的辅助游戏(organized supplementary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儿童在活动时有所分工,承担不同的任务,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帮助,以产生个体或无组织的团体游戏所达不到的某种具体结果或达到某种竞赛目标。他们或做正规游戏,或表演、模仿大人和集体生活的...
右侧检验(right-sided test)
亦称“右尾检验”、“上侧检验”。单侧检验的一种。见“单侧检验”。
右利手(right handedness)
见“利手”。
幼儿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逐步掌握社会准则、规范与价值观并努力去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认知。幼儿在道德判断方面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是空洞、模...
幼儿计数规则(preschooler's counting principle)
学前儿童计数用的原则。格尔曼和盖里斯特尔1978年总结出来。包括五条:(1)固定顺序规则。儿童每次数数时,都按相同的顺序说出计数标签。(2)一一对应规则。一系列物体中的每个物体都与一个且仅是一个...
幼儿期(preschool period)
个体发展阶段之一。3岁~6、7岁阶段。儿童步入幼儿园的时期。个体生长发育极其迅速。大脑继续发育。到6、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量,整个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完善。动作进一步完善、组织化。生理机能不断...
幼儿期感觉(sensation of preschool period)
儿童感觉发展的一个阶段。幼儿期个体感觉发展情况。主要表现:(1)视敏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6岁时达到成人的视力范围,颜色视觉进一步发展;(2)纯音听觉中的音高差别感受性逐年提高,对言语的听觉也进一...
幼儿期思维(thinking in preschool period)
个体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段。个体思维在幼儿时期的发展及一般、稳定和典型的特征。(1)具体形象。幼儿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直觉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与婴儿期相比,概括性日益提高。(2...
幼儿期知觉(perception of preschool period)
个体知觉在幼儿期的发展情况。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及观察力的发展上。(1)空间知觉,表现在形状知觉、大小知觉和方位知觉三个方面。在形状知觉方面,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正确认识图形的能力在逐步提...
幼儿情绪发展(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阶段。情绪在幼儿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扩展,幼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深刻。其发展特点:(1)情绪日益丰富和深刻化,引起情绪体验的动因增...
幼儿图式(child schema)
使人产生亲近、爱怜之情的幼小个体身体和脸部的整体视觉形象。包括大圆眼睛、同身体不成比例的大脑袋、小鼻子和小下巴、圆圆胖胖的脸蛋。这些正好反映人类婴儿的特征。一些动物幼小阶段的同样特征,也能引起人...
幼儿心理学(preschool psychology)
一译“学前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幼儿期(3岁~6、7岁)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如言语、感知觉、记忆...
幼儿意志发展(will development of child)
个体意志发展的一个阶段。幼儿意志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表现在幼儿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生和加强,即幼儿心理组织性水平的提高。其特点:(1)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动机和目的的关系间接化,动机的主...
幼儿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of preschool children)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我意识的发照及其特点。在幼儿期,个体作为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日益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幼儿自...
幼期性熟(neoteny)
动物成长中一般发育减慢,身体尚未充分长成性已成熟的现象。可能是性成熟比身体成熟相对加快,即性细胞早期发育造成。
幼体集群(creche)
好几个鸟类家庭的幼雏集合在一起。由一个或几个成年者照顾。狭义是指出生后可以自己找食的早成雏集合在一起,成年者只有保卫职能而不进行喂饲,如企鹅、火烈鸟、鹈鹕、燕鸥、白鹦和鹣鸟。保卫者可以是父母、没...
幼稚阶段(innocence stage)
R. R. 梅提出的人格发展四阶段中的第一个时期。即婴儿期(0岁~1岁)。自我意识尚未产生,个体处于一种简单无知的幼稚状态。
幼稚行为(infantile behavior)
成年动物表演婴儿行为的花样。常见于求偶时。如有些鸟类交配前,雌鸟做出像雏鸟求食那样的动作和姿势;许多成年雄性哺乳动物开始交配时发出一种幼仔的叫声。易于减少敌对性,是安抚行为的组成部分。
幼稚型人格(immature personality)
一译“非成熟型人格”。未达到成熟程度的人格类型。其标准是相对的。即视个体是否达到同龄人的一般行为水平而定。主要特征:情绪不稳定,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易自暴自弃;过分依赖他人,...
幼仔携带(transport of the young)
双亲中的一个将幼仔携带于体内或体外的行为。将幼仔放在体内空腔(口腔、体袋和肤袋)的有口育的非洲鲫鱼、青蛙和蟾蜍,以及有袋类动物袋鼠等。体外携带的有蜘蛛、蝎类,一些会游水的鸟类如天鹅、大胸䴙䴘,考...
宥情
清龚自珍关于对情欲应采取宽宥态度的一种主张。他从人性“有私”出发,不赞同宋明理学把情欲当作禁绝之列,认为“情之为物也,亦尝有意乎锄之矣,锄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长短言自序》)...
诱变因子(mutagen)
能够改变细胞遗传物质结构的因子。包括异常温度、辐射(如X射线、紫外线、中子流)和化学物质等。主要通过改变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结构而起作用。其作用可以因某些非诱变物质而加强或抑制,如氧可使细胞对X...
诱导(induction)
某部分胚胎组织对其他组织发育和分化的影响。由胚胎学引入习性学。比喻个体发育期间受特别的遗传因子或环境因子影响,产生一种新的特性(如运动或反应模式等)。如没有这些因子,新的特性就不产生。印记形成可...
诱导色(induced color)
颜色对比中导致补色出现的颜色。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分别刺激视网膜的不同部位时,每一种光都使另一种光看来带有自己的补色成分。如在一块红色背景上放一块灰色纸片,注视灰色纸片几分钟,这块灰色纸片看上去略带...
诱导运动(induced movement)
似动现象的一种。当一静止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运动时,该静止物体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如在夜晚,当浮云在月亮周围快速移动时,会在主观上感到浮云是静止的而月亮是运动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邓克尔进行过如下实验...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给予或撤去对感觉系统或脑某一部位的特定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心理学中有时也指事件相关电位。不过是专指作用于感觉系统的刺激呈现或消失时,脑部出现的电位变化,而且是经计算机叠加平均后...
诱发性被害(induced victimization)
被害人因自己的某些言行或行为而诱发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遭受侵害的现象。主要有三种:(1)直接诱发。犯罪人与被害人曾有过直接交往,发生过心理矛盾,客观上促使犯罪人产生犯罪心理与行为,如报复杀人。(...
诱因(incentive)
引起有机体行为动机的外在刺激或情境。按性质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指有机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如食物、奖金等。负诱因指有机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如电击、鞭挞等。在班杜拉的...
诱因动机(incentive motivation)
赫尔学习理论术语。指人的行为反应动机由外在原因(情境、或人、事、物)引起,而非个体内生。调节强化强度对反应强度即时影响的一干涉变量。强化强度对反应强度的影响变化很突然,根据习惯的强度难以作出解释...
诱因论(incentive theory)
用外界诱因的作用来解释个体行为和态度形成原因的理论。强调目标、奖赏等外界诱因具有激起有机体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方向的作用,是动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诱因论者认为,仅有内驱力不足以使个体产生...
诱引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利用诱导方法改变患者的思想行为。如病人不思食,且常号叫骂人,可使人涂脂抹粉,表演歌舞,使患者大笑,消除怒气;同时安排两个饭量大的人在旁吃饭,并夸饭菜如何精美可口,引起患肴食欲。
诱引展示(attraction display)
脊椎动物引诱配偶的展示行为。雄性动物在繁殖季节建立领地后,会精心展示自己最具魅力的行为节目,以招引雌性配偶。只限于领地内。它的另一种功能是抵御其他同种雄性动物的侵入。雌性动物到繁殖季节会到处搜寻...
余量驾驶(surplus driving)
驾驶方法的一种。根据自己的反应时间、动作灵敏程度及驾驶技能,合理控制车速及车距,以便发现紧急情况时,能有充裕的时间和距离,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可弥补驾驶员自身心理、生理素质不足带来...
俞震
俞震(1709—?) 清医学家。字东扶。浙江嘉善人。一向喜欢搜集医学方案。乾隆四十三年(1778)纂辑《古今医案按》,选集前代名医医案,并加以精当的按语,颇得后人赞赏。重视心理病因,所著《古今...
娱乐疗法(recreational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娱乐体闲活动培养广泛兴趣,丰富生活内容,放松紧张心情,同时扩大社会接触,以治疗心理障碍,促进康复。包括户外活动、文艺创作、音乐欣赏、养花钓鱼等。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人的兴...
娱乐群体(amusement group)
活动主要与娱乐有关的群体。成员由于情绪上有好感、业余爱好相同以及安排闲暇时间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如围棋协会、桥牌活动室、京剧票友会等。多半存在于青年人或中老年人之中。是青年人获得信息、进行社会交...
娱乐游戏(entertainment game)
儿童游戏的一种。运用娱乐性玩具进行。特点是具有滑稽可笑的造型和有趣的动作。能使儿童和成人情绪高昂、轻松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可帮助儿童适应新环境与集体生活;消除紧张工作后...
瑜伽(yoga)
原指驾牛驯马的轭、枷车套,有驯服之意。后指修行。方法包括禁制、通行、静坐、调息、制感、执持、禅定、等执等。源于印度的宗教哲学。在古代,瑜伽修行法用于追求精神解脱;近代,瑜伽修行法被作为健身、防病...
瑜伽训练(yoga training)
亦称“瑜伽术”。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静坐松弛、身心双修的训练方法。目的在于抑制外部感官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促进个体内心深处的潜在功能。因哲学、宗教的不同,有各种流派:王瑜伽(重心理),哈陀瑜伽...
舆论(public opinion)
公众对社会事件公开、一致的意见。从中可看出公众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道德水平、需要和期望。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成分。认识是指了解有关舆论对象的知识,影响舆论的正确性与客观性。情感、意志成分主要反...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技术。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不是来源于外部事件,而是来源于个体的不合理信念。运用理性哲学对抗非理性思考方式,帮助来访者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来访者的情绪和行为必将出现改变。旨在改...
宇航员(astronaut)
亦称“航天员”。驾驶、管理和维修航天器并在航天过程中从事科研、生产和军事等活动的人员。在载人航天活动初期,由于飞船上升和返回阶段的过载高达10G左右,大都从空军飞行员和试飞员中选拔。后来由于航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关于心物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见于《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我的心,客观事物也不存在。这个命题为陆王心学体系奠定了基础。强调一切都在我的心中,心与理完全合一:“...
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素质(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badminton game player)
羽毛球运动应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有五点:(1)良好的球感、球拍感、场地感等专门化运动知觉;(2)双向的注意焦点,羽毛球运动员的注意中心既指向和集中于自身动作,又兼顾对手的动作与战术,其运动意识中...
语词新作(neologism)
一译“新语症”。思维障碍的一种。患者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其特殊意义的行为。见于精神分裂症。
语调(intonation)
人们在运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进行口头表达时语句的不同音调变化。一般而言,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特殊疑问句等多用降调;一般疑问句、含蓄句等多用升调;而表示迟疑、夸张、强调等时,还可用变调。...
语调模式(intonation pattern)
语言现象的一种。说话时感受到的整个语句在音高轮廓、重音、停顿和节奏等方面的变化样式。与语句内容、语言环境、说话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不同的句型有关,如陈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完成或未完成分句等...
语调缺失症(aprosodia)
语言表达障碍。因大脑皮质右半球额叶和顶叶受损而引起。患者不能理解所听到的句子语气的含义,或者不能利用语气来表达自己说话的含义和情绪。前者称为感觉性失语韵症,后者称为运动性失语韵症。
语法发展(development of grammar)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言语中语句结构形式及其复杂性的发展,包括口语语法和书面语法两种。两种语法都包括理解和产生两个方面。学前儿童主要是口语语法的发展,对书面语法的掌握要到入学后。无论在哪个...
语感(tongue sensibility)
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吸收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的敏锐感受。普遍存在于听、说、读、写中。主要依赖直觉思维的作用,即不需逐步推理验证而迅速把握问题,是内隐的。包括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形象感指...
语境(language situation)
言语交际的环境。广义指言语出现的具体情境,包括说话的场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狭义指书面言语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言后语。在言语交际时提供了各种一般性背景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言语。
语境效应(context effect)
阅读过程中语境对单词识别的影响。1963年,图尔文和科尔德通过实验发现,语境能够促进对与语境一致的词的认知,并且能够抑制对与语境不一致的词的认知。此后,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
语句完成测验(Sentence-Completion Test,SCT)
即“句子完成测验”。
语图(verbal figure)
实验语音学术语。用可见方法显示、声音频谱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常通过语图仪获得。其中,纵坐标表示频谱,横坐标表示时间,线条不同的灰度表示不同频谱语音的强度。通过语图,可清晰地看出言语的变化特征,探索...
语图仪(language pictorial display apparatus)
语言研究仪器。用于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其工作原理:被试对传声器发出的声音,通过几个不同的带通滤波器被分成几个波带。滤波器输出的能量,分别控制着几个小灯的光强。这些灯光的前面有一块以恒定速度向...
语文测验(verbal test)
即“文字测验”。
语文教学心理学(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language)
学科心理学分支。研究学生掌握中国语言文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根据研究题材和发展方向,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20—40年代,是教学与应用研究...
语文能力(linguistic and literature ability)
狭义专指言语能力,即顺利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广义不仅包含言语能力,而且包括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及把握语言的文化信息的能力。
语言-动作迁移(verbal-movement transfer)
事先的语言训练效果影响动作技能训练效果的现象。学习初期,言语能力强者,其动作技能水平提高得快,成绩好。依课题性质和学习程度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一般只有当语言简单、中性、不妨碍个体动作,亦即语言反应...
语言-理论思维(language-theory thought)
思维形式的一种。以文化教育、知识、经验为基础,由抽象假设、逻辑推理、反省监控来实现的思维形式。特点是发生迟,衰退也慢。在智力衰退过程中,与知识、文化、经验等因素相联的思维能力衰退较迟,甚至老年期...
语言的多余度(redundancy in language)
语言信息处理术语。语言变流中超过传递某一信息最少需要量的词句。常出现在语言交流中本可用较少量词句传递的信息,却用了较多词句来表达的情况下。通常根据以前用过的字或词的可预示性来计量多余的量。如,在...
语言发展模仿说(mimetic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言语发展理论。以模仿解释儿童语言获得及发展的机制。可分为传统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说。前者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这种观点自F. H. 奥尔波特首先提出...
语言发展强化说(reinforcement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言语发展理论。以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以及强化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解释语言获得与发展。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儿童的言语发展同其他行为一样,...
语言发展社会交往说(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言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与发展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若从小剥夺儿童...
语言发展自然成熟说(nature maturity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言语发展理论。强调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生物学作用。勒纳伯格根据生物成熟的观点把语言看成是人类大脑在环境中自然成熟的产物,只要受到适当的外在条件刺激,人类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就会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生...
语言沟通板(communication board)
亦称“交际板”。为无口语表达能力的残障者设计的一种与人交往、表达意愿的工具。根据残障者的交往情境,将常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以词或图片的形式贴在板上,残障者可以指图片表达自己的意愿。用于教育训练时...
语言沟通障碍(communication disorder)
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等发生异常而导致口语、书面语发生障碍。常由聋、盲聋和失语症、构音缺陷、节律失常等引起。
语言和意识(Язык и сознание)
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著。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总结,全面讨论言语的个体发生、机能及与脑组织的关系,以及言语在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不仅概括苏联心理科学的有关原理,且...
语言获得(language acquisition)
亦称“语言发展”。儿童语言发展术语。主要指人类个体出生后,在一定时期内对本民族语言,主要是口语听说能力的获得。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生理发育正常,甚至智力发育较迟钝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年~...
语言获得认知相互作用理论(cognition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即“言语发展认知基础理论”。
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人类天生具有的言语符号加工装置。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认为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学习机制,也是每个正常儿童天赋的一部分。通过该装置,人们能从有限的语言素材中归纳出语法规则系统。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术语。人类先天具备的一种潜在的了解语言内在规则的语言知识。语言使用者凭借这种能力可借助有限的手段去生成无限的句子或理解从未听到过的句子。这种语言知识实质上是一些关于语言的规则,且...
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
美国语言学家B. L. 沃尔夫1956年提出的概念。指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人的认识的方式。
语言心理学(linguistic psychology)
即“心理语言学”。
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
即“语言运用”。
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个体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对一系列声音或符号及其约定俗成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及对使用语言必需的动作技能(如发音、书写等)的掌握。是在言语活动中实现的,涉及到个体言语...
语言游戏(languag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游戏。多用于帮助幼儿练习发音,学习用词,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分为无直观材料的纯语言游戏和伴随直观材料进行的游戏两类。按练习内容可分为发音、词汇...
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一译“语言行为”。乔姆斯基语言理论术语。人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表现为人们实际的言语过程。对语言运用的研究,就是要揭示或描述人们使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的生成、理解过程和语言的习...
语言障碍(dysphasia)
全部或部分丧失造句表意或理解他人言语含义能力的症状。主要原因:人脑皮质中执行语言功能的中枢部位发生病变或受到损伤。其类型及主要症状:(1)动作型语言障碍,患者说话困难,不能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但...
语言障碍儿童(language disordered children)
特殊儿童的一种。在语言发展和使用上(听、说、读、写)出现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常见障碍有语言发展迟滞、口吃、失语症、缄默症等。这些障碍阻碍儿童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对其整个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使儿童...
语义策略(semantic strategy)
句子理解策略的一种。人们对句子作语义分析时采用的方法或技巧。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1)单独使用实词,把句子解析为构成成分并且建构起句子下面的命题。(2)寻找句子中动词、形容词、副词、前置词和名词...
语义差别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一译“语义分析法”。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词义的数量分析,衡量个人或群体赋予一个词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等人1957年首先采用。理论假设:概念或词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颇为广泛...
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
语义学术语。构成一个词词义的一组基本语义特征。通过相互有关系的一系列词的类比显露出来。如,“性别”的词义由“男性”、“女性”这两个语义成分构成。其特点:(1)有些是二元分类的,如男人(x)、女人...
语义程序模型(semantic procedural model)
亦称“程序语义学”。语义结构理论。在语义特征分析理论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编程原理而形成,认为一个词的意义是通过一系列程序操作来确定的,这些程序操作是人类认知系统中基本的心理操作。如,为确定x-鸟的...
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即“语义差别法”。
语义关系说(semantic relation theory)
电报句组句规则理论。R. W. 布朗等人提出。认为儿童是根据电报句中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来安排词序,以一定的词序来表达一定的语义关系。如说英语和说汉语的儿童,在施事和受事关系中,都是施事在受事之前;...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
长时记忆的一种。与“情景记忆”相对。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1972年依据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内容划分。指对词语及其语义永久性知识的记忆和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如,对词的概念和语法规则、化学公式、物理定...
语义启动效应(semantic priming effect)
启动鼓应的一种。对一个词或其他刺激的加工使人的认知系统为加工随后的语义上有关的词或其他刺激进入准备和启动状态,从而对随后的加工活动起有利的促进作用。D. E. 迈尔等人在词汇判定实验中,呈现一串...
语义区(semantic space)
心理语言学术语。由一组词的词义构成的空间关系。最初作为一种词义分析方法,后用于表明各概念之间的接近程度。作为一种确定单词的语义属性和标明单词之间区别的方法,奥斯古德等人最早使用。他们认为,一个词...
语义条件作用(semantic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的一种形式。不依据刺激的外形而依据刺激的含义形成的条件反应。即对词语意义或符号意义的条件作用。
语义学(semantics)
语言学分支。从哲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研究语言的意义。包括研究语调等音系特征的意义功能、语法结构的意义功能以及单个词的意义。从研究角度可分为哲学语义学和语言学语义学。前者主要围绕什么是意义这个课题展...
语义原型模型(semantic prototype model)
语义结构理论。罗施和肖本等人提出。认为使用类名词时,人们头脑中总伴有一个代表这类事物的范例典型即原型,并用这个原型来鉴别其他同类成员。原型与同类成员处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之中,原型在中心,其他成员则...
语意不合(verbalism)
语词运用与其意义所指不相吻合的现象。盲童由于缺乏视觉经验,所用语词往往并不完全与词语本意相符合,甚至误用、错用。盲童虽未真正见过各种颜色,却仍能自如地使用“绿草”、“蓝天”、“白云”等词;描述小...
语意类化测验(semantic generalization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用于测量人的语意类化行为,即在语意上产生类化的能力。如同义词、反义词等。
语音(speech sound)
语言构成成分。说话者以其发音器官为载体发出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流、语言实现社会功能的物质凭借。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物质性。既是物理上可感知的声音,又是人类发音器官活动的结果。发音器官...
语音成分(phonetic element)
构成语音的各种要素,包括音素、音位和音节。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如英语中的元音、辅音,汉语中的声母、韵母。音位是可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如ā、á、ǎ、à。音节是可表达语音意义的最小组合单位,如...
语音发展(development of speech sound)
个体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听辨和发出语音的变化过程。在语音听辨方面,出生3天的婴儿就表现出对语音的敏感性,2个月左右能区分语声与其他声响,4个月能区别男女声,6个月能区分语调并发出变调式咿呀语...
语音法(phonetic method)
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与“全词法”相对。要求先教儿童学习字母,接着学习两字母组合(如ab,ac,ad,af)及元音辅音音节(如ba,da,ca),然后学习拼读多音节词。如此反复训练,练习正确地发出每...
语音键(voice board)
亦称“声音开关”。语言研究仪器。主要用于测定语言反应寸。使用时,被试坐在话筒前,在有效距离内,用通常的语言强度说话,其所产生的信号可使继电器启动,即起开关作用。将记时端与记时器联结,就可记录被试...
语音控制器(voice operated controls)
控制器的一种。人机系统中以语言驱动的控制器。其主要结构是计算机的言语识别系统。言语识别的方法一般是将语言信号的频谱或发音的关键特征与贮存在计算机中的每项词汇的语音资料作比对匹配,并进行识别,然后...
语音音高(pitch of speech sound)
语音声学特征的主观心理量。言语语音声波频率的高低,即听起来声音音调的高低。由声波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高则音高,频率低则音低。但当某一声音的频率保持不变,而强度发生变化时,音高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语音转录假说(hypothesis of speech recording)
关于内部言语在阅读中有何作用的理论解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鲁宾斯坦等人提出。认为对书面词的认知是由音素作中介的,因为心理词典是以音素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词的认知有两个阶段:(1)利用字母与...
语用学(pragmatics)
心理语言学分支。侧重研究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特定语境影响语言交流的规律,而不是语言现象中的各种语法,如词法、句法。在通常使用的语言中,有些是语法规则不能说明的。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语言有时不符合...
郁证
相当于忧郁性神经症。《管子·内业》指出,“郁忧生疾”,情绪不畅会生病。《吕氏春秋·至忠》记载了文挚运用心理疗法治疗齐闵王郁证的病案。《内经》对郁证的病因、病理、治法都有论述,“忧愁者,气闭塞而不...
育儿法(method of child bearing)
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方法。狭义指对尚不能自取食物的婴儿的喂养、睡眠、生活条件、活动等的合理组织与安排,悉心照顾和看护,避免疾病。广义指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培育措施,包括提供合理、科学的营养物质,充足的睡...
育儿态度(attitude to child bearing)
父母对抚养和教育子女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具体抚养方式和教育行为,以及儿童的人格形成和认知、情绪、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的发展。父母若认为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是生育喂养,只要不生病就行,...
育幼准备(brood provisioning)
动物双亲在幼体出生前就为它们提供今后发育所需条件的行为。包括建立和维持隐蔽的地穴、鸟巢或保护蛹的茧;收集食物或把卵或幼体产在离食源较近的地方等。
育欲
明何心隐关于要适当满足人的欲望的主张。《何心隐集·聚和老老文》:“聚和有教有养,伯叔欲率未列于率,惟朝夕与率,相聚以和,育欲率也;欲辅未列于辅,惟朝夕与辅,相聚以和,育欲辅也;欲维来列于维,惟朝...
狱分制
即“点数制”。
狱内适应(adaptation of convict in prison)
即“监狱适应”。
狱内团伙心理(mind of gang in prison)
亦称“罪犯团伙心理”。在监狱服刑的少数罪犯基于违反监管制度或抗拒改造的心理需求,自发结成团伙时的心理特征。狱内团伙一经形成,便具有支配其成员的团伙意识。有以下主要特征:(1)共同性与统一性。团伙...
预备律(law of readiness)
即“准备律”。
预测变量(prediction variable)
① 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参见“回归分析”。 ② 可用来预测另一变量如何变化的变量。即因果关系中属于因的自变量。
预测驾驶(predictive driving)
驾驶方法的一种。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依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提早选择对策,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潜在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接受的外部信息的质量与数量、累积的经验及对交通规律的...
预测区间(prediction interval)
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对于直线回归,给定自变量\(X_0\),对应的\(Y_0\)的预测值是\(\hat{Y}_0=\hat{\beta})0+\hat{\beta}_1X_0\),其置信度为\(1...
预测思维(anticipating thinking)
运动员对运动客体和自身动作未来发展的预见或推算过程。其有效性依赖于对事件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及预测时间的长短。许多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与此相关。若不能正确、及时地预测运动客体的未来发展,运动员就无法...
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
效标效度的一种。测验对预测某种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其效标资料需过一段时间才能取得。常用的效标资料包括专业训练成绩与实际工作成果等。运用追踪法对行为表现作长期观察、考核和记录,以累积所得的事实性资料...
预测值(predicted value)
亦称“拟合值”。将自变量的观测值代入回归方程计算的因变量的值。如对于直线回归,给定自变量\(X_0\),对应的\(Y_0\)的预测值是\(\hat{Y}_0=\hat{\beta}_0+\hat...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predetermined motion time standard,PTS)
确定工作标准时间的方法。先将工作划分为许多动作单元,按每个单元的特性逐项分析查表,求其时间值,然后再累加,乘以各种宽放率。其特点:(1)不需直接测量时间,只要确定了工作,就可通过特定的规则加以确...
预定和谐说(pre-established harmony)
一译“前定和谐说”、“先定和谐说”。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一种身心平行说。他认为,身和心这两种单子互相封闭,各自按内在规律活动。灵魂和形体各自遵守自己的规律,它们结合成一致,是由于一切...
预防性干预(preventive intervention)
在某种可能的不良心理发展问题产生前,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医学、心理与教育措施或社会治理措施,介入原发展过程,以改变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或发展形态,从而避免或减轻不良发展后果的一种干预方式。如对苯丙...
预谋故意(premeditated intention)
为进行犯罪而事先进行的策划和心理准备。犯罪人在明确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后,对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谋划,包括制定作案的步骤、手段和方法,以及设想如何掩盖犯罪和逃避惩罚等。犯罪人的预谋与主体的智能、...
预谋性犯罪动机(premeditated motive of crime)
犯罪人经一段时间的思考、酝酿后形成的犯罪动机。与“情境性犯罪动机”相对。其所支配的犯罪行为具以下特点:(1)稳定性。犯罪动机在某些强烈需要的驱动下,经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反复酝酿、权衡利弊后形成...
预期(expectancy)
即“期望”。
预期的梦(anticipatory dream)
弗洛伊德梦理论术语。本质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两种互相冲突的倾向,即睡眠与满足某种愿望调和的产物。儿童多有此类梦,但隐意与显意之间有区别,即隐意经过化装,将愿望化为经验,如儿童想游湖而梦见正在游...
预期法(anticipation method)
即“提示法”。
预期价格(anticipative price)
消费者认定的某种产品价值的价格。亦即某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值多少钱。可用一定的方法来测定。新产品的这种价格是可以变动的。其变动方法:增加产品的特色;选择适当的营销渠道;利用广告和公共宣传,提高产...
预期判断(anticipation judgment)
被试反应类型。在一连串配对呈现的刺激中,被试对每对刺激的判断,有时不待整对出现,而只根据每对先出现的部分就作出判断。其特点为不是根据对全部刺激的分析比较作出判断,而是抢先判断。
预期社会化(expected socialization)
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即将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个体接受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学习人类生活应具备的各种普通与专门的知识、技能;(2)学习正当的行为准则、社会...
预期误差(anticipation error)
实验误差的一种。刺激尚未出现,被试便提前作出反应而导致的误差。通常发生在序列学习实验中。
预前相互作用(preinteraction)
群体的特点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影响。这些特点包括成员的空间组织、群体的大小及构成等。空间组织的影响,如,成员间的距离(又称个人空间)越近越易相互影响;群体大小的影响,如大城市居民交往少,而小城镇居民...
预审攻防心理(attack-defense mind in preliminary interrogating)
预审过程中,预审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审讯与反审讯的情绪、意志、智力较量。预审人员的目的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故具进攻心理。具体表现;(1)消除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幻想心理。(2)促使犯罪嫌疑人...
预审过程心理阶段(mental stage in preliminary interrogating)
预审过程中,预审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在交往中心理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主要经历四个阶段:(1)试探摸底阶段。双方通过言语、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眼神等直接的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
预审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 in preliminary interrogating)
预审人员在预审过程中,通过交往,与犯罪嫌疑人建立心理联系,对其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的过程。具体方法:(1)创造良好的心理接触氛围。对于既是施害者又是被害者的犯罪嫌疑人,以聊家常、关心其生活和个人前...
预审心理学(psychology of preliminary interrogation)
亦称“审讯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预审活动中预审人员、犯罪嫌疑人以及与案件有关的证人、被害人心理活动规律。有关审讯心理的论述可追溯至中国古代。中国西周即有“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之说,...
预试研究(pilot study)
一译“试点研究”。在正式的大规模研究之前所做的较小范围内的研究。研究者为慎重和经济起见,先取少量被试做试验性研究,其目的:(1)看自己的研究假设能否得到验证,研究设计是否合理、完善,并可根据预试...
预先适应(preadaptation)
生物的某些特征对新环境具有适应意义的现象。这种新环境与原来产生这些特征的环境不同,这些特征对于生物适应原来环境也无关紧要。行为上的例子就是鸟类的方言。它开始是由于地理隔离形成的,可促进生殖隔离,...
预兆梦(anticipation dream)
荣格人格理论术语。具有展望未来功能的梦。是个体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成就的预测和期待,是某种预演、蓝图,或匆匆拟就的计划。其象征性内容有时会勾画出解决某种冲突的方式。
欲
欲望、欲求,即今之需要、需求。《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认为欲是情对外物的感应。《刘子新论·防欲》:“情之所安,欲也。”以为情的安静态就是欲。南宋朱熹将欲比做水之波澜:“心犹水,性犹水...
欲不可尽
荀子关于欲望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荀子·正名》:“虽为天子,欲不可尽。”这是针对它嚣、魏牟的纵欲主义而提出的。反映欲望存在的活跃性,即欲望是不断发展的,一种欲望获得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
欲不可去
荀子关于欲望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荀子·正名》:“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这反映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每个人的欲望都应当尽可能地予以满足,切不可随意将它去掉。这是针对宋尹学派的...
欲多途
明王廷相关于人有多种多样情欲的看法。《雅述》卷上:“欲多途,好功、好名、好文章、好安逸、好诸非性分者皆是也,不直好富贵耳。”他还进一步阐述了人多种多样的欲望,“饮食男女,人所同欲”(《慎言·问成...
欲多者得用
《吕氏春秋》讨论欲的性质与功能问题的心理观点。《吕氏春秋·为欲》:“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意谓人有欲,才会使人有...
欲澜
南宋朱熹关于欲望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朱子语类》卷五:“心犹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认为欲在本质上也是情,只是其活动较之情的活动更为激烈而已。
欲擒姑纵
《三十六计》中的一种心理战术。要想抓住歼灭敌人,姑且放其一条生路。其第十六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作战时,若逼得敌人无路可走,敌...
欲求不满儿童(frustrated children)
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后灰心丧气的儿童。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常表现出情绪不安定、行动不均衡、紧张、不适应等。原因既有外部的,如经济贫困、双亲照顾不到、社会地位低下、受到蔑视等;也有内部的,如道...
欲求行为(appetitive behavior)
动物为满足某种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包括本能行为活动和习得行为活动,如觅食和求偶等。一般认为,它受内部动机驱使。在正常条件下,动物必须处于一种特定的情境,该情境能为引起动物完成动作提供必需的刺激...
欲望控制量表(Desired Control Scale,DCS)
测量老年人对日常生活中自己欲达到某种目标的控制感的工具。美国心理学者D. W. 里德和齐格勒1981年编制。分两部分:(1)达到目标的欲望程度(称“欲望分量表”);(2)对达到目标的控制期望程度...
欲望升华说(sublimation of desires theory of beautifulness)
关于艺术和美感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学说。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和意识两部分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都受潜意识支配,而潜意识的内容是个人先天的原始本能及各种后天...
欲物相持而长
荀子关于欲望性质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荀子·札论》:“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意谓要使欲望不会由于物质缺乏而不能满足,也要使物质不会因满足欲望而被消费殆尽;欲...
阈下心理动力激活(subliminal psychodynamic activation)
与精神分析论相联系的研究程序。通过呈现知觉阈限以下(阈下)刺激来激发潜意识的愿望和恐惧。通常的实验程序:用速示器向被试呈现与希望或恐惧有关的材料,以期引起威胁或减缓焦虑,然后观察被试是否产生期望...
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
强度尚未达到感觉阈限的刺激引起的个体微弱或无意识的知觉反应。实验表明,处于绝对阈限以下的刺激,虽感觉不到却能引起个体一定的生理效应,对个体产生潜在的影响。这一现象首先由利伯特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并证...
阈限(threshold)
即“感觉阈限”。
阈限刺激(liminal stimulus)
刺激类型的一种。在刺激量的连续体上,使感受性发生质变的临界刺激。一般分为上限刺激和下限刺激两类。超过上限刺激,可使人的感觉发生质变,低于下限刺激,可使人的感觉消失。如强烈的爆炸声会引起人的痛觉,...
喻昌
喻昌(1585—1664) 明清之际医学家。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明崇祯副榜贡生。尝为僧,后蓄发游江南。顺治中,侨居江苏常熟行医,从学者甚多。曾说:“医者,意也。一病当前...
寓言测验(fable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其特征是用寓言作为试题。施测时,被试不是被动地听或读寓言故事,而是主动赋予寓言某种意义,主试借此观察被试的智力或人格特质。测查人格时被看作投射测验,试题没有结构性或固定意义,只提...
誉诽说
墨家关于誉和徘是激励人们行为的两种情感因素的观点。《墨子·经说上》:“誉,必其行也其言之也忻,使人督之。”“诽。止其行也。其言之也怍。”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别人的称赞、鼓励,他就会感到欣慰、快乐,从...
元分析(meta-analysis)
统计分析的一种。对大量同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定量性综合的统计分析方法。美国学者格拉斯1976年提出。他将资料分析划分为三个水平:(1)初始分析。是对单个研究资料的最初分析,通常是统计方法的直接应...
元记忆(metamemory)
元认知的一种形式。人对自身记忆活动(即客体记忆,亦即对客体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主要表现为确定学习或识记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分配,选择加工策...
元记忆发展(development of metamemory)
个体记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对自身记忆过程的认识、体验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包括觉察需要进行记忆活动的情境、了解影响记忆任务难度的因素、明确各种记忆策略的有效性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
元理论(metatheory)
以理论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概念的语言学分析的理论。是理论的理论,即对理论的反思和解悟。旨在阐明理论术语的意义和内涵,增强某理论的生存力。最早以数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为研究对象,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元良勇次郎
元良勇次郎(1858—1912) 日本心理学的奠基人。生于日本兵库县三田市。毕业于同志社英语学校,后入东京农学社。1881年任东京英语学校(今青山学院)教授。1883年赴美国,先后在波士顿大学...
元认知(metacognition)
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记忆或思维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即对认知的知识和监控调节。认知的知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知道什么和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这种知识相对稳定且发展较晚。认知活动的...
元认知发展(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关元认知知识发展的研究表明:(1)学龄前儿童对自我认知能力的估计比真实情况明显偏高,学龄儿...
元认知监控(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元认知组成成分。主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具体环节。
元认知体验(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元认知组成成分。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可能被主体清晰地意识到,也可能处于下意识的状态;可发生在认识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之中以及结束之后。不同的元认知体验与主体在某项认知活动中所处...
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
元认知组成成分。主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等方面的认识。一般储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以意识化...
元素主义(elementalism)
亦称“元素论”。在19世纪自然科学分析法的影响下,将心理现象或意识状态分析为最小单位或元素进行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与“原子主义”(atomism)同义。始于1829年英国逻辑学家和经验实证论者J....
元心理学(metapsychology)
① 一译“后设心理学”。以心理学自身为对象的深层理论研究。故亦称“心理学的心理学”。其基本问题:心理学是什么?不纯以心理事实与科学原则为基础,力图完整地概括出心理学最一般的原理。属超乎科学心理学...
元音(vowel)
音素的一种。其发声特点:(1)气流通过声门时使声带发生振动,而在通过咽腔、口腔和鼻腔时不受任何阻碍;(2)发音器官各个部分均保持一般均衡的紧张度;(3)呼出口外的气流,与发辅音相比,相对较弱。在...
元语言学(meta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分支。研究元语言现象的规律,即研究描述语言的语言,并探讨这类语言的感知规律。具体研究两方面的内容:(1)个体用来分析、描述或解释某种语言的语言,如词、句子、元音、辅音等;(2)教学中用...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
通过园艺活动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使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得到改善。
员工取向(employee orientation)
密西根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利克特研究组提出的领导行为概念。他们曾在某保险公司本部的50个部门中选择12个业绩好的部门和12个业绩差的部门,让部下评价他们的主管。结果发现,高业绩部门的主管绝大多数以员...
员工选拔(employee selection)
即“人员选拔”。
原点矩(origin moment)
见“矩”。
原发过程(primary process)
一译“初级过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假设的一种心理过程。与“继发过程”相对。发生在本我中。本我的精神活动受快乐原则支配,不论是非,不分善恶,一味追求自身本能愿望的满足,依据反射活动和幻想释放...
原发型渐变模式(primary-gradual-change pattern)
犯罪心理形成模式之一。与“继发型渐变模式”相对。指自幼品德不良,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尝试,逐渐形成犯罪心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具有渐进性;由部分质变到整体质变,具有渗透性;由...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亦称“高血压病”。心身疾病的一种。收缩压持续高于21.3千帕或舒张压持续高于12.6千帕,而又缺乏可识别的器质性原因的临床综合征。在中国,患病率为4.67%,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发病率...
原发性思维障碍(primary thought disorder)
思维障碍的一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思维活动时,联想的速度异常迅速或缓慢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违反常人逻辑、杂乱无章的联想,使人无法理解。联想异常加速表现为“意念飘忽”或“思维奔逸”。联想异常缓慢表...
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
妄想的一种。与“继发性妄想”相对。突然发生又无法以患者当前环境、心境和其他异常精神活动来解释。会很快形成妄想性确信。若能排除器质性精神病,则是精神分裂症的特有症状。贾斯朋斯和施奈德认为,这种妄想...
原发性抑郁(primary depression)
抑郁症的一种。与“继发性抑郁”相对。不伴发于其他精神疾病、严重躯体疾病或某些药物应用的抑郁症。L. D. 罗宾斯1972年提出。与继发性抑郁相比,表现出更多的精神运动迟钝;尿MHPG排出量降低,...
原发自恋(primary narcissism)
见“自恋”。
原始创伤(primal trauma)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个体幼年时期的痛苦经历。除出生创伤外,还包括由父母死亡或其他家庭成员变故所导致的痛苦经验。
原始动机(primary motivation)
因生理需要而引起的行为动机。如饥饿、渴、性等。与“衍生动机”相对。是与生俱来的,不必经过学习。
原始发泄疗法(primal scream therapy)
亦称“初始治疗”。心理治疗方法。释放被压抑的、因儿童期需要束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痛苦经验。贾诺夫创立。其理论依据为兰克的“出生创伤”论,即个体的创伤来自出生前、出生过程中及离开子宫后的最初几个月;婴...
原始反射(primal reflex)
亦称“生存反射”。出生前、出生时及刚出生的短暂时间内出现的反射。包括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眨眼反射、收缩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摩罗拥抱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身体直向反射、行走反射等。它们是...
原始泛化(primary generalization)
以刺激的物理相似性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的倾向。与“次级泛化”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提出。是先天性的,受个体感觉器官的制约。
原始分数(raw score)
即“测验分数”。
原始感觉(protopathic sensitivity)
即“先起粗觉”。
原始记录(protocol)
人在问题解决、决策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将想到的东西出声地说出的话语记录。(1)根据记录的时间,可分为当时的口语报告和追述的口语报告两种。前者是指被试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言语表达记录;后者是指被试完成任务...
原始焦虑(primal anxiety)
见“焦虑”。
原始经验(primal experience)
R. R. 梅人格理论术语。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受科学理论和抽象原则干扰的直接经验。存在于科学理论和抽象原则产生之前,是科学的基础。
原始疗法(primal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属体能疗法。美国心理学者贾诺夫1970年提出。他认为,童年期因遭父母拒绝而导致的创伤和早年未满足的需要将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成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源。治疗目的在于使个体重新体验、表...
原始情绪(protopathetic emotion)
亦称“基本情绪”。人类和动物共有、与本能活动有关的情绪。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1908年根据主要本能活动与情绪的关系将其划分为恐惧、厌恶、惊奇、愤怒、得意、温柔等几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恐惧、愤怒...
原始驱力(primary drive)
亦称“先天驱力”。能够激发行为的先天性内在刺激。与“习得驱力”相对。与有机体的生理状态有关,如饥、渴、性等。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提出。由个体遗传决定。源于赫尔的理论。
原始数据(raw data)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取的数据资料。一般具有分散和不系统的特点。有待于运用统计方法统计,如对数据编码、变换、汇总、运算、投影、取函数值等。进一步科学分析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观测变量的类型,可分为类别数据...
原始思维(archaic thinking)
亦称“前因果思维”。思维形式的一种。人类通过尝试错误、调节、优化、适应等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人类史前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由实际活动中的具体事物与具体情境引起,并在实际操作...
原始信仰(primitive belief)
处于初期状态的信仰。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研究宗教起源和宗教信仰演化史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的氏旅宗教信仰。主要特点:(1)自发性;(2)氏族性;(3)制度性;(4)地域性...
原始压抑(primal repression)
见“压抑”。
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
一译“集体意象”。分析心理学术语。种族世代遗传下来的潜意识中的共同意象。如人类自古以来对太阳、神、火、海等都有共同的潜在意象,称“本能的自画像”。早期未与原型区分开.随着荣格研究的深入,被作为原...
原心论罪
以动机和目的的善恶论罪的主张。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董仲舒推崇孔子,主张以《春秋》决狱,论心定罪。他认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罪...
原型(archetype,prototype)
事物的最初模型。即最先形成的原始的形态或类型。在创造思维活动中,指具有启发意义的事物,通过它,可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认知心理学中,指某类客体的基本成分,或共同特性的一种抽象形式。在模式...
原型操作(prototype operation)
心智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中国学者冯忠良提出。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其主要任务是使主体依据在原型定向阶段建立起来的动作结构的主观表...
原型定向(prototype orientation)
心智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中国学者冯忠良提出。了解构成心智活动实践模式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和要求,知道应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从而建立起有关动作结构的主观表征,以明确活动的方向。其主...
原型内化(prototype internalization)
心智技能形成的第三阶段。中国学者冯忠良提出。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外显、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内潜、简缩形式的过程。可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
原型匹配模型(prototype-matching model)
模式识别理论。针对模板匹配模型的不足提出来的。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外部刺激客体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反映一类客体基本特征的原型。原型与模板不同,不是一个特定客体的内部拷贝,而是一类客体...
原型意象(archetype image)
① 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即“潜存意象”。 ② 在荣格理论中,即“原型”。
原性
① 篇名。唐韩愈撰。载《昌黎先生集》。认为与生俱来的“性”有上、中、下三品,与此相应,“接于物而生”的情也有上、中、下三品。“性”的内容为仁、礼、信、义、智;“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
原因维度量表(Causal Dimension Scale,CDS)
用于归因分析的一种问卷。美国心理学者D. W. 拉塞尔1982年编制。研究者能藉此正确地把开放式归因纳入内-外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制性3个维度及8个要素中(见下表)。共有9道题目,每题均按九级评...
原子心理学(atomic psychology)
将心理或行为分解为几种简单元素的心理学理论。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联想主义心理学是最早的主观原子心理学。它以观念为元素,经联想作用,合成知觉或其他意识过程,联合后的各个观念仍保持其原有品质。冯特...
原罪(sin)
基督教教义之一。《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将他们置于伊甸园。因受蛇的诱惑,他们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获罪于上帝。这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因其与生俱来,需要基督的救赎。...
圆窗(round window)
亦称“蜗窗”。中耳鼓室内侧壁下方的圆形孔。在活体上有第二鼓膜封闭,向内通入内耳骨迷路耳蜗内鼓阶。
圆型沟通(circular communication)
小群体信息交流模型。其形态如图。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在五人群体双向交流实验中发现。传递信息的速度仅次于轴型沟通,准确性较高,能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对解决复杂问题有效。
圆周式教材排列(circle organization of subject matter)
亦称“螺旋式教材排列”。把一门学科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逐步扩大范围,逐步加深程度,重复出现、螺旋上升的方式排列。与“直线式教材排列”相对。这种排列方式并非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循环...
缘旧于习心
梦由旧闻习见的经验所组成。北宋张载《正蒙·动物》:“寤所以知新于耳目,梦所以缘旧于习心”。这里是以寤寐之对比来探讨梦:人清醒时由于“形开”,耳目器官不断与外界事物接触,就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进入...
缘情
“缘”有因、由之意。与“言志”相对。参见“缘情说”。
缘情说
审美心理学思想。主张文艺作品由情感产生,是作家情感的流露与表现。语出西晋文论家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认为诗歌应该语言精美,富有文采,突出抒情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
缘习之感
梦是经历过的事物在睡眠中的再现。明王廷相对梦因的一种解释。《雅述下》篇:“凡旧之所履,昼之所为,入梦也为缘习之感。”指凡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白天的所作所为都会进入梦境。
远隔联想(remote association)
即“间接联想”。
远距离掩蔽(remote masking)
听觉掩蔽的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强度较大的高频掩蔽噪声刺激,不仅对频率高于掩蔽噪声带的被掩蔽音的掩蔽效应出现惊人程度的延伸,而且可能对频率低于掩蔽噪声带的低频被掩蔽音也产生掩蔽作用的现象。成因尚不...
远离众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一种用以降低或消除基本焦虑的适应模式。霍妮提出。包括寻求自足、独立、完善及完美无疵等神经症需要。个体有意无意地决心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情感上的联系。由此发展成的病态人格倾向是以远离他人、孤立自...
远迁移(far transfer)
迁移的一种。与“近迁移”相对。指迁移发生于相似性较低的两种学习之间。如语文知识的学习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参见“近迁移”。
愿望满足(wish fulfillment)
① 在心理上而非事实上暂时摆脱压力而获得满足的过程。 ②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本我消除紧张以满足肉体需要的途径之一。当个体无法满足某种生理需要时,本我便产生与满足此种需要有关的事物的意象,以...
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
一种思维方式。不根据现实的客观规定,而依据愿望和欲望进行思维。一般不是逻辑思维。
约定(appointment)
人们相互间协调行为的一种方式。其特点:个体自愿担负对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某种义务。对个人、国家间的关系都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提出的约定,可以使其他人期望他以后作出一定的行为,即个体要忠实履行诺言。可...
约翰
约翰(Edwin R. John,1924—)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朗斯威尔。1948年和l954年先后于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6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理学...
约化相关矩阵(reproduc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即“再生相关矩阵”。
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
马斯洛人格理论术语。一种对自身能力和潜力的恐惧和疑虑。最终会阻碍个体成长。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对自我实现者必须具有的关于自己的知识感到恐惧,因这种知识要求放弃已知状态,进入未知状态,故个体的成长...
月经期精神病(menstruation psychosis)
身心疾病的一种。随月经周期周而复始出现的精神症状。有人提出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是孕酮分泌减退所致。临床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如忧郁、焦虑、急躁、易怒,并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幻觉等。同时可出现植物神经系...
月经前紧张症(molimina)
心身疾病的一种。在月经来前一周左右到月经来时出现的一组症状,如烦闷、抑郁、焦虑、易怒等,也可见本能异常和躯体症状,如性欲亢进,食欲增加,乳房胀痛,腹胀、恶心或呕吐等。来去较快。有人认为其病因和发...
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
大小错觉的一种。月亮的网膜像同样大小,但在地平线附近看起来比在头顶要大些。解释这种错觉的理论有两种。(1)认为月亮在地平线时,由于观察者和月亮之间有许多物体,它们提供了远距离的线索,而天顶的月亮...
乐感(musical sensation)
音乐欣赏的特殊素质。各心理学家有不同解释:斯顿夫认为乐感表现为和弦的辨认能力,雷维奇认为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是一系列单个能力的组合,捷普洛夫、科瓦列夫及米亚西舍夫把其看成是特殊能力、爱好...
乐和民声
认为音乐具有调和民声的社会心理作用。语出《乐记·乐本》:“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使“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乐记
中国先秦典籍《礼记》中的一篇,有人认为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主要阐述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德的关系等。开首就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以安德
认为音乐具有加强道德教化的社会心理意义。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强调了音乐对道德的关系。
乐以治心
指音乐具有心理教育的作用。语出《乐记·乐化》:“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孔颖达疏:“易谓和易.直谓正直,子谓子受,谅谓诚信”,“言乐能感人使善心生也”。所谓“治...
乐音(musical tone)
波形呈周期性变化的声音。通常指听起来和谐悦耳的纯音和由具有谐波关系的纯音所组成的复合音。
阅读(reading)
从书面材料(如印刷文字、图画、图解、图表等)获取信息或意义的过程。即把来自文字等符号的视觉信息与来自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比较、预测、判断、推理和整合,从而理解文字等符号表达的意义。开...
阅读测验(reading test)
语文学科测验的一种。检查儿童对文字内容的掌握程度,诊断儿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困难。广义包括词汇测验、语法测验、语句测验、作文测验、朗读测验、默读测验等。狭义只包括朗读测验和默读测验。默读测验主要测...
阅读策略(reading strategy)
读者用以提高阅读效果的方法或技巧。按阅读过程的不同方面,可分为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记忆策略等。根据阅读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区分为一般阅读策略和特殊阅读策略。较有影响的一般阅读策略...
阅读单位(unit of reading)
阅读时读者的加工单位。可以是字母或词,也可以是句子、段落或章节等。因阅读目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者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如校对人员可能以字母或笔画为阅读单位,而一般读者可能以关键词组、句子、段落等为阅...
阅读倒置(reading reversal)
阅读感知的错误。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1)字母的镜像倒置。如把“b”感知为“d”,把“p”感知为“q”。(2)单词构成成分颠倒,形成新同。例如,把“on”感知为“no”,把“工人”感知为“人工”...
阅读的单通道模式(one coding model of reading)
认为只有一条通道可达到书面单词的词义的阅读加工模式。与“阅读的双通道模式”相对。包括两种看法。(1)读者是直接从词形的表征达到心理词典的词条,没有任何言语过程的介入。这种假设能较好地解释一些阅读...
阅读的双边协作模式(bilateral cooperative model of reading)
简称“BLC模式”。认为在阅读中存在着左、右两条内部加工通道,它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的阅读加工模式。其中,左通道负责完成语音转录,并能运用语言学的一系列规则来加工有顺序、有结构的材料,其...
阅读的双通道模式(dual coding model of reading)
亦称“赛马模式”。认为达到心理词典的词条有两条通道的阅读加工模式。与“阅读的单通道模式”相对。20世纪70年代由D. E. 迈尔等人提出。其两条通道:(1)通过词形的表征直接达到心理词典的词条;...
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一种阅读理解模式。为弥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式的不足而提出。认为成功的阅读离不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加工方式,它们同时在字词、句法、语义和解释四种水平上进行,并相互作用。以鲁梅尔哈特的图式理...
阅读的知觉广度(perceptual span of reading)
在阅读中,眼睛注视一点时,能对阅读材料进行知觉加工的范围。在该范围内,有些材料投射到视中心中央凹处,得到充分而精确的加工;投射到其他地方的材料只能得到部分加工。被部分加工的信息通常是词的一些较明...
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 of reading)
一种阅读理解模式。以古德曼1976年提出的模式为代表。认为阅读过程并非精确知觉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预期的过程。即读者在预期的基础上,对那些可能得到的、最少的、从知觉中选择而来的语言线...
阅读的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 of reading)
一种阅读理解模式。以P. B. 高夫1976年提出的模式为代表。认为阅读加工是按从下到上的方向进行的,是一种系列加工。高夫认为,阅读开始于眼的注视,然后依次经过五个加工阶段。(1)视觉刺激进入视...
阅读动机(reading motivation)
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内部动因。其表现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类。(1)内在阅读动机。指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掌握知识去阅读材料。(2)外加阅读动机。指由于其他原因去阅读材料,如,为得到好的分数、父...
阅读感知(reading perception)
对书面文字符号的识别和辨认。阅读心理过程的初级阶段。阅读中所要感知的材料不仅是单字、单词,而且包括句子和段落,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完整篇章。在感知过程中,眼球以忽动忽停的方式向前移动,眼停时看清字词...
阅读活动(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书名。德国美学家W. 伊塞尔关于接受美学理论的著作,1978年出版。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读者的阅读活动。认为阅读是一种传达过程,书和读者构成这个过程的两极。书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还不是审美对象,只有在...
阅读技能(reading skill)
言语技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阅读活动的心智活动方式。可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反映阅读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主要包括认字、解词的技能,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的技能...
阅读困难(dyslexia)
即“诵读困难”。
阅读理解测验(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语文学科测验的一种。测量被试对所读文章或材料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用的文章或材料是精心挑选编制而成的,尽量避免被试以前接触过的文章,以测得被试的真正阅读理解水平。主要有两种形式。(1)完形填空...
阅读理解监控(read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把自己正在进行的阅读理解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如,确定阅读理解的目的,明确阅读理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和策略,安排阅读活动的具体步骤,对阅读理...
阅读理解能力发展(develop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书面言语发展的一个方面。利用书面言语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智力技能。其发展既取决于对书面材料的正确感知,又依赖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有关语言的知识、学习对象的知识...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
即“书籍疗法”。
阅读领会(reading comprehension)
一译”阅读理解”。通过对书面言语的感知而获得其意义的心理过程。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外部因素: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性,如照明条件,字体和字号等;文字材料的难易程度,如字词的使用频率,句子的长短...
阅读模式(reading model)
说明整个阅读过程的理论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自下而上模式。以P. B. 高夫的模式为代表。这类模式认为,阅读加工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独立的,它们的任务只是把加工的结果传递给下一个阶段。所以,...
阅读难度水平(level of reading difficulty)
亦称“可读性水平”。阅读材料的难易性指标。判断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一般可用E. A. 贝茨描述的三种阅读水平作为参照。(1)独立阅读水平。学生能流畅地阅读,词的发音错误率不超过1%,理解达90%...
阅读能力(reading ability)
言语能力的一种。个体对他人书面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关于其结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从定性分析的角度,F. B. 戴维斯认为它包括回忆词义、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推论、了解文字的结构、识别作者的...
阅读年龄(reading age)
儿童在智力发展上适合阅读的年龄。儿童到什么年龄可阅读,存在个体差异,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成长环境对儿童知觉经验等方面的影响。绝大多数儿童为6岁左右。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以6...
阅读商数(reading quotient)
表示阅读能力的指数。将个体的阅读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得到的结果。其计算公式:\(RdQ=\frac{RdA}{CA}\)。式中\(RdQ\)为阅读商数,\(RdA\)为由阅读测验测得的阅读年龄,\(...
阅读水平(reading level)
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层次。个体的阅读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低到高大致分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四级水平。参见“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速度(reading speed)
阅读的快慢程度。一般由单位时间内所读的字数表示,有时也用一定字数需要的阅读时间表示。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受阅读目的,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难易程度,读者的知识水平、阅读技能、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
阅读速度测验(reading speed test)
阅读测验的一种。用于测量被试的阅读速率。其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测查被试的阅读量。
阅读效率(reading efficiency)
单位时间内阅读的理解量。美国阅读学专家提出如下公式:E(阅读效率)=R(阅读速度)×C(阅读理解率)。其中,“阅读速度”指每分钟阅读的字数,“阅读理解率”指阅读后答对的问题数与总问题数之比。该公...
阅读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ading)
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阅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主要研究内容:(1)阅读的感知心理,重点研究阅读时的眼动规律;(2)阅读的理解心理,重点研究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个体已有知识基础、外界环境条...
阅读兴趣(reading interest)
主动从事阅读活动、探究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的心理倾向。往往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由阅读材料或阅读活动本身引起,后者由阅读活动的结果产生。按持续时间...
阅读眼动(eye movement in reading)
阅读时的眼球运动。19世纪末,法国眼科专家贾瓦尔发现,阅读时眼睛不是连续不断地直线扫描,而是从一个注视点向另一个注视点的跳动。此后的研究进一步确定,阅读时眼睛以快速的跳动方式进行。其中每一次跳动...
阅读预期(reading anticipation)
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预见或猜测。阅读理解的重要技能。阅读中,读者既可借助材料中的连接词、语句的因果关系、上下文等线索,对某些阅读内容加以预测,也可利用头脑中积累的语言知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阅...
阅读障碍(reading disorder)
即“诵读困难”。
阅读诊断测验(diagnostic reading test)
测量学生由学习方法、学习动机、阅读兴趣、生活环境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阅读困难。旨在对阅读困难的儿童加以诊断和鉴别,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和补救。艾伟等人曾编制了国语(现称语文)默读测验,分为四种:(...
阅读准备(reading reading)
对阅读活动的一种发展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儿童能容易、有效地进行正式阅读。涉及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1)生理因素,如年龄,大脑的发育状况,视觉、听觉、言语器官等的机能;(2)心理因素,包括视知觉...
越轨理论(theory of deviance)
一种解释越轨行为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失范论提出。默顿的《社会结构与失范》和《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的连续性》两文中有详细阐述。认为越轨行为的许多重要形式(如少年犯罪)由社...
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
即“偏离行为”。
越狱心理(mind of escaping from prison)
在押犯(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押解途中的罪犯、被拘留和逮捕的未决犯)在为首者的组织、策划、指挥下,有计划地使用暴力手段逃跑的心理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国家和司法机关极端仇恨心理。越狱者,特...
孕激素(progestogen)
即“黄体酮”。
运动表象(motion image)
运动者过去的肌肉动作在头脑中的重现。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上的特点。运动者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包括动作表象、动觉表象、动作感知表象、动作体系表象等。与一般的表象存在共同点,即都是过...
运动不能(akinesia)
即“运动障碍”。
运动从众行为(conformity in sports)
运动员因受到集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和行动上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习惯,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产生的原因:(1)情境因素,如多数队员的技术、战术、体力均高于自己,或队内某种氛围浓烈;(2)...
运动挫折(frustration in sports)
运动员追求某种目标时,因遇到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其产生原因有二:(1)外在因素,即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限制。如训练条件差,对手过强,比赛安排不当,难以预料的偶然因素致使比赛失利等...
运动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 in sports)
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面对挫折情境时耐受挫折的能力。运动员适应环境的能力之一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后天习得。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对挫折两重性的认识。理解挫折不可避免,懂得耐受挫折是提高运动成绩...
运动错觉(movement illusion)
错觉的一种。运动或静止物体因其他运动或静止物体而引起静止或运动的视觉现象,或个体在身体静止或运动时因相对其他运动或静止物体而觉得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整个身体在运动或静止的现象。如,坐在未开动火车上...
运动大小知觉(perception of motion size)
人对运动的客体或动作幅度大小的感知。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协同活动的产物。其中视觉的作用极其重要。当人与运动客体达到一定距离时,视网膜上的视像与客体的大小成正比,即客体或客体动作的幅度越大,视像越大...
运动单位(motor unit)
运动系统的机能单位。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统称。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发出许多小的分支,每根小的分支支配一根骨骼肌纤维。结果,往往有数十根甚至数百根肌纤维共同接受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
运动动机问卷(Sport Motivation Inventory,SMI)
测定运动员运动动机的工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圣约瑟州立大学运动动机研究所托特科等人1971年编制的运动动机问卷可测定涉及高运动成就的许多人格特征,如内驱力、攻击性、果断性、责任心、领导能力、自信心、...
运动队满意度(team satisfaction)
运动队成员在达到运动队追求的共同目标时产生的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程度。与运动队凝聚力有很高的正相关,即较高的运动队凝聚力会提高队员的满意度。
运动队凝聚力测量(measurement of cohension in teams)
对运动队凝聚力的测定。具体方法:(1)图解法(如图1、图2)。主要显示身体性凝聚力,即反映运动队中每一成员与其他成员的身体性接触次数。在东欧国家,为一些随队运动心理学家所用。(2)量表法。197...
运动队士气(morale of sport)
运动集体表现出的斗志和激励状态。包括士气高昂和士气低落两种状态。士气高昂表现:(1)集体精神,运动集体具有高度的凝聚力;(2)运动集体内部无大的矛盾,出现不同意见能通过讨论解决;(3)队员具有高...
运动队中的角色(role in sport)
运动员个体被运动队所有运动员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每个运动员在运动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运动团体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要求。每个运动队中均存在正式和非正式两类角色。前者是被正式任命的角色,如主教练、...
运动反馈(motor feedback)
以运动器官的活动结果为感觉信息,通过传入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加工,以校正运动结果的过程。是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可寻找改进动作的线索,进行技术动作的自我调节,形成独立性技能的内部机制。...
运动方位知觉(perception of motor orientation)
人脑对运动客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一般主要靠视觉定向,即根据客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位置来感知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对运动着的客体或当个体的身体不垂直于地面时,则须依靠本...
运动负荷(sports load)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施加给运动员的能引起有机体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圳练刺激。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前者指能引起有机体生理反应的训练刺激;后者指能引起有机体心理反应的训练刺激。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决定...
运动感觉反馈回路(motor-sensory feedback loop)
实现个体随意运动的神经结构。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皮层运动区,主管全身骨骼肌肉的活动,并根据传入的神经冲动调节身体运动器官的运动。位于中央后回以感觉为主的躯体感觉区,主要感受来自身体各部位的动觉...
运动感觉预测(sensation pretest in sports)
以运动物体提供的个别属性为感觉信息进行的思维预测。以思维的间接反映能力为基础。构成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以不同时间、空间,或早或晚地从不同方位起作用,形成超越性信息。在激烈的运动对抗中,运动者如能超...
运动感觉指导法(motor-perception guidance method)
采用某种手段使学习者学习正确的动作、体验伴随动作的运动感觉线索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动作的外部控制法。通过某种手段对练习者的动作进行物理控制,由外部给予理想的动作让学习者学习。霍尔]和A. ...
运动格斗性(sports combating)
对抗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身体接触的直接攻击和运动战术证明自己胜过对手的一种心理特性。获取比赛胜利的必要心理条件。在身体素质训练、运动技术和战术训练过程中培养。体现在摔跤、柔道、拳击、击...
运动功能特殊发展障碍(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f motor function)
亦称“运动技能障碍”。特殊发展障碍的一种。儿童精细或粗大运动的协调能力发展迟于同龄者的水平。表现为运动发展过程(坐、爬、走)明显延缓,握物不稳,动作笨拙,体育运动技能差,书写及图画技能低。常伴有...
运动攻击行为(aggression in sports)
运动员对他人进行攻击或故意伤害的行为。根据运动员人格特征,可分为特质性攻击行为和状态性攻击行为两种。前者因个体具有攻击性的人格特征而产生;后者指一种暂时的、持续时间不长的攻击行为,一般与人格无关...
运动归因(attribution sports)
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成功或失败原因的解释和评价。有逻辑归因和非逻辑归因两种模式。前者有三个维度。(1)内外源,亦称(原因的)控制点,即事件是起因于内部还足外部。切利普1980年研究表明,在运动...
运动归因测量(measurement of attribution in sports)
对运动员归因特点的测定。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结构评定法。要求运动员对事件成因进行评定,并一一列出,通常包括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和运气等。(2)结构百分法。与结构评定法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该...
运动果断行为(assertive behavior sports)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决付诸实施的行为。与运动员敏捷的思维或瞬时判断密切相关,且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基础。具有以下特征:无伤害他人的意图;正常使用体力;需作出非凡的决策。
运动后象(movement after-image)
即“运动后效”。
运动后效(after effect of movement)
个体在长时间持续注视一个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后,立即将视线转向旁边另一静止的物体,会觉得这一静止的物体向相反方向缓慢运动的现象。如,注视一个画有螺旋图案,朝一个方向旋转的圆板,圆板停止旋转后,继...
运动唤醒水平(arousal of sports)
一译“运动激活水平”。运动行为的强度或运动员在运动状态下机体被激活的程度。唤醒水平高时,会出现心理的和生理反应,如警觉、注意,心率和呼吸加快,面部发热,膝关节无力等。不同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唤醒水...
运动悔恨(regretful emotion in sports)
运动员在运动中觉察到个人失误或未发挥技能水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运动员感到后悔、不愉快,责怪自己或他人,有时也发怒。具有良好的激发作用,能促使运动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努力克服困难,...
运动激励(encouragement in sports)
在运动竞技中激发、鼓励参与者发动、保持、强化、调节运动动机的心理控制过程。有多种方式,如目标激励、竞赛激励、领导激励、榜样激励、奖罚激励等。
运动集体心理共性(common mentality of sports collective)
运动集体成员在运动活动中具有的共同的心理因素。有四个方面:(1)职能共性,即运动集体成员在相互配合的协同活动中,能互相减轻训练比赛中共同承受的心理压力;(2)关系共性,体现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上...
运动集体心理相容(mental compatibility of sports collective)
运动集体中运动员个体与其他运动员在思想上的和谐程度、情感上的亲密程度及行动上的协同程度。运动员个体的言行若引起某个或其他运动员的肯定反应,则显示运动员之间心理相容;若引起否定反应,则显示运动员之...
运动记忆(motor memory)
亦称“动作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形象记忆,其信息多以运动觉和视觉表象的形式出现。是形成运动性熟练技巧(如体育技能、艺术表演和各种手工技艺)的...
运动技能(motor skill)
即“操作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learning of motor skill)
即“运动学习”。
运动技能自动化(automation of motor skill)
通过练习形成的活动方式对各种变化了的条件具有的高度适应性。在执行上以高度的完善化(动作的规范与稳定)和自动化为特征。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阶段和最高阶段,由运动技能向技术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其生理机...
运动兼容性(movement compatibility)
刺激-反应兼容性的一种。控制器与显示器的运动关系,或控制器、显示器运动与系统输出的关系同人们预测的一致性。兼容的运动关系又称为“人的总体定型”,即代表绝大多数人对这些关系的预测或习惯。关于控制器...
运动焦虑症(sport anxiety symptom)
在运动情境中形成的焦虑性神经症或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对自己能顺利完成动作产生怀疑,临赛时感到极度紧张、烦恼、恐惧和担忧;通常伴随肌肉紧张、心跳气促、尿频、冒冷汗、面色苍白、眼神茫然,有头...
运动侥幸心理(psychology of luck in sports)
明知无取胜可能,仍心存偶然成功企图的一种运动心理状态。不以客观条件为基础,而以主观愿望为主导。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强烈的求胜欲望使运动员超越现实条件,相信运气,幻想对手失误;曾有偶然侥幸获胜的经验...
运动节奏知觉(perception of motion rhythm)
亦称“运动时间间隔知觉”、“运动时间节奏感”。人脑对运动事件中客观上恒定的各种时间间隔的反映。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要求。周期性运动项目,如短、中、长跑,游泳,自行车,滑雪等,以及非周期性运动项目,...
运动紧张状态(tension state in sports)
运动员在某种压力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特别情境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其适宜与否和积极与否取决于运动员个体的适应能力,尤其是认识水平。运动员若对所处运动情境及自身身心状态有明确认识,即产生适宜的积极的紧张状...
运动竞赛焦虑(sport competitive anxiety)
主体在特定运动竞赛情境中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1977年美国心理学者马腾斯在交互作用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竞赛特质焦虑和竞赛状态焦虑两种。前者指个体经常将特定的运动竞赛情境认知为有威胁情境的人格倾向。是...
运动竞赛焦虑测验(Sport Competitive Anxiety Test,SCAT)
专用于测量特定情境中特质焦虑的问卷。美国运动心理学者马腾斯1977年编制。分为儿童问卷(SCAT-C)和成人问卷(SCAT-A)两种。各有15道题目,如“参加竞赛前,我觉得不太舒服”,“参加竞赛...
运动竞赛心理(psychology for sport and competition)
运动员参加竞赛时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1)求胜欲强烈。能促进身心能量产生全方位变化,适应竞赛需要。(2)竞争心理。敢于拼搏,保护自身,并有较强的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能力,甚至不惜冒身心创伤...
运动竞赛心理优势(psychological advantage in competition)
亦称“竞赛心理优势”。运动员临场比赛时心理结构中积极、健康的成分集中呈现,而消极、不健康的成分被有意识地抑制的心理现象。并非单一的心理因素的体现,而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合结构。具体表现:(1...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测验(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CSAI)
评定运动员在比赛情境中的竞赛状态焦虑的问卷。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斯皮尔伯格等1970年编制。共10道题目,其中5道出自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量表”。1981年马腾斯等又编制“多重评定的竞...
运动竞争(sport competition)
两个以上运动员为取得比对方更好的运动成绩而努力拼搏。表现在运动员之间或运动队之间。可分为绝对优势竞争和非绝对优势竞争两类。前者指竞争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一方全胜,另一方全败;后者指竞争双方互有输赢...
运动觉(kinesthesia)
即“动觉”。
运动觉察器(motion detector)
亦称“运动觉感受器”、“动觉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的运动感受器。肌肉中的称为肌梭,肌腱中的称为腱梭,关节中的称为关节小体。这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肌肉的状态和伸展情况,关节的角度变化等。...
运动觉发展(development of kinesthesia)
个体感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意识性、准确性和灵敏性三个方面。从生命全程来看,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呈迅速增长状态,在成年早期到中期呈缓慢局部增长和维持原水平的状态,在成年后期呈衰退状态。在儿童...
运动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 in sports)
人脑对运动中客体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等空间特性的反映。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肤觉、平衡觉等的联合活动实现。涉及各种相对静止的客体及各种运动物体的空间关系。包括客体运动知觉和本体运动知觉...
运动恐慌(panic in sports)
运动员在实际或想象中体验到危险或受到威胁时,因缺乏应对能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产生的主要原因:(1)对胜负过分忧虑、担心,想赢怕输;(2)自尊心过强;(3)曾经失败或受伤阴影的再现和回忆等。有...
运动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for sports)
见“运动归因”。
运动控制系统(motor control system)
动物和人控制随意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机体的随意运动由不同部位的脑区引起并参与调节。脊髓以上的运动中枢,包括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层,都参与机体随意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按照经典的观点...
运动乐趣(pleasure of sports)
运动过程中体验到的喜悦与快乐的积极情绪。有不同的内容和深度,是形成良好体育活动态度,养成运动习惯并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一般由下列性质的活动引起:(1)具有游戏性的运动比赛;(2)能自...
运动理想自我(ideal-self in sports)
运动员或体育运动爱好者自我观念的深化发展。从事体育运动者的观念从自我认定发展到自我评定后,开始为自己的运动生涯、体育事业勾画理想成就的轮廓。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运动抱负。其建立需通过一定的认同过...
运动力(motility)
有机体运动的能力(生长运动除外)。涉及行走、姿势变化及与整个身体相关联部分的运动,包括内部器官的运动。
运动领导行为问卷(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LSS)
行为评定工具。美国学者切托杜拉尔等人1980年用因素分析法编制。包括五个维度:(1)训练和指导行为。描述教练员通过强调努力和勤奋来训练和指导运动员的技能、技术和策略;阐明队员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
运动美感(movement aesthetic feeling)
人在观赏或参与运动过程中对运动者美的特征产生的情感体验。在观赏体育运动中体验到的运动美感有两个方面:(1)对运动者的外在表现有丰富的体验,包括对运动员健美的身体曲线、动作幅度和节奏变换产生的人体...
运动模仿(sport imitation)
青少年在体育活动和运动学习中有意无意地仿照体育教师、成人或优秀运动员的某些动作,借助自己的知觉和表象。再现类似的体育行为或运动动作的过程。分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两种。前者指体育教学中,学生观察教师...
运动模式(motor pattern)
从时空、功能或后果描述有机体外形的变化方式。前者如足部弯曲、鳍扇动,后者如筑巢或猎食等。某些术语(如搔头)同时包含上述两个方面。有人把它们区别开来,有人把它们归成一类,如,奔跑可以是逃跑,也可以...
运动耐力测定(endurance measurement of sports)
对能够承受最大运动负荷的测定。内容主要包括生理负荷量、心理负荷量以及运动应激耐力等。测定指标为强度和持续时间两方面。(1)生理负荷量的测定。测定运动员运动时的呼吸频率、耗氧量、心率、血糖变化、肌...
运动能力(motor ability)
有效完成运动技能必备的心理特征。影响并制约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和表现水平。分两类:(1)心理运动能力,主要体现在小肌肉运动中。包括操作准确度、上下肢的协调性、应答定向性、反应时、臂部动作速度、速度...
运动皮质(motor cortex)
调节人和动物运动机能的最高级中枢。分三个区:第一运动区、运动前区和补充运动区。第一运动区与随意运动有密切关系,运动前区与感觉引导的随意运动功能有关,补充运动区参与运动的计划和程序编排,运动可能由...
运动情绪(emotion in sports)
运动员在训练或竞赛过程中的情绪表现。有如下几种:(1)竞争情绪。是运动员夺取优异成绩必需的心理条件。具此情绪的运动员渴望参加比赛。有自信心,能主动进攻,敢于拼搏,易出好成绩。(2)兴奋情绪。以力...
运动缺陷
即“运动障碍”。
运动燃尽症(born out in sports)
运动竞赛中一种特殊的紧张反应。以衰竭感为特征。具有该症的运动员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极其强烈的情绪反应,并有一种疲劳感,以及因长期专心致力于运动却得不到期望的奖励而引起的失落感。青少年运动员若常体验到...
运动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in sports)
体育运动领域人际关系中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运动队成员间感情上的相互融洽和亲和现象。有几种情况:(1)相似吸引。双方或几方在年龄、地位、职业、学历、技能、兴趣和认知态度等方面接近或一致,易相互吸引...
运动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in sports)
对体育运动领域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即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态、动机、意向、性格、态度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一般在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体育管理者、体育记者、观众和社会上其他体育爱好者...
运动忍痛度(pain tolerance in sports)
运动员对因大强度运动训练和竞赛导致的伤痛能忍受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外倾型者较内倾型者高,男性较女性高,优秀运动员较一般运动员高。常从事力量型和耐力性运动项目者的忍痛度较高;处于...
运动认知(cognition in sports)
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认知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中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知觉方面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和错觉,有分析型与综合型、精确型与灵活多变的锐利型、对象型与背景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等。记忆方...
运动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in sports)
运动竞技中,运动群体或观众对某一运动事件的一致反应能加强运动员对该活动的反应倾向和强度的现象。1897年美国心理学者特里普利特发现,自行车比赛中,多人同时赛比单人计时赛成绩好。1924年F. H...
运动深度知觉(deep perception in sports)
运动者对立体物体各部分间深度(或凹凸)的反映,或是对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通过双眼视觉和动觉来实现,以前者为首要条件。有运动经验者亦可依靠经验线索:对物体各部分明暗和阴影的分布,物体的互相...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亦称”传出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到效应器官的神经元。位于脊髓中。与其他神经元一样,也由树突、细胞体和轴突组成。大多数的轴突很长,因为它们必须把信息从脊髓一直传递到人的脚趾、手指和身...
运动时间估计能力(time estimation ability in sports)
运动中的个体对时间长度的判断能力。分两种:直接靠知觉判断“现在”时间间隔的能力;靠回忆判断过去持续时间的能力。“现在”指主观意识和感知到的一种心理上的时间长度,一般为1/6秒至2秒~3秒。短于1...
运动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in sports)
人脑对运动客体和主体活动延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主要表现为符合时机、时间节奏感和对运动事件的时间的估计。受本体肌肉活动的频率、间隔、节奏等的影响,亦受其他各种感知觉。如视觉、听觉、肤觉等的影响,还...
运动视差(movement parallax)
即“单眼运动视差”。
运动疏导心理疗法(persuasion psychotherapy in sports)
运动训练、竞赛过程中,教练员或随队医生针对运动员的各种心理障碍进行剖析、说服、疏通、引导的治疗方法。旨在消除运动员的心困性病理心理状态,恢复其正常的适应性心理状态和积极反应行为。治疗时应注意:(...
运动速度知觉(speed perception of sports)
个体对运动对象实际运动速度的感知。在系统的专门运动中逐渐发展。受以下因素影响:(1)运动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如,两种球以同样速度运动时,个体会感至篮球的速度比乒乓球慢;两个人以同样速度运动时,个体...
运动陶醉(intoxicating emotion in sports)
运动员完全沉浸于运动本身的一种情绪体验,表现为运动员全神贯注于比赛,只考虑如何打好比赛,无视任何与比赛无关的事,感觉不到疲劳,受伤时亦不感觉疼痛。产生于双方势均力敌、比分交替上升、为胜利而拼搏时。
运动套路思维训练(routine thinking training in sports)
对成套连续动作的操作思维训练。尤其适用于武术,体操、花样滑冰,水上表演等项目的训练。主要训练方式:(1)现场训练。由教练示范套路动作并讲解动作概念,运动员反复进行直观性的模仿练习,形成定型的运动...
运动团体动机(group motivations sports)
运动队员为本队取得胜利而积极训练和比赛的内部推动力。赞德1971年提出,每个运动队成员的具体活动往往基于以下原因:(1)个人利益;(2)运动队团体利益;(3)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4)其他。个体...
运动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in sports)
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运动团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探讨运动团体在凝聚力、人际关系、完成目标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希尔等人1973年提出,运动队的发展基本上有三种模式:线性模式、摆动模式和周期...
运动团体交流(group communication m sports)
运动队队员间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沟通。目的在于获得态度、知识、观念、行为等可变化特征方面的一致,使团体目标得到每个队员的认可,有助于运动队团体的维持、发展和成功。具体形式有口头的和非口头的。后者...
运动团体目标(goal in sport group)
运动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试图达到的运动目标。在个人项目中,其制定以个人运动成绩为基础;在集体项目中,其制定应考虑每个队员的运动水平和队员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常由教练员制定,运动员个体亦常在心中设置整...
运动团体凝聚力(sports group cohesion)
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吸引并促成运动员留在运动团体内和阻止运动集体分裂的力量。主要包括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前者反映运动团体成员为完成特定任务而一起工作的团结和努力程度,与完成团体的...
运动团体心理气氛(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in sport group)
运动团队中教练员、运动员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情感状态与行为倾向。是运动队训练及比赛活动的心理背景。心理气氛是否良好,对整个运动团队实现共同目标有影响。评价一个运动团体的心理气氛应考虑其情感和...
运动团体资源(resources of sport group)
运动队所有队员技能、能力、精力和心理等方面总的状况。代表该队的资源量,可通过统计所有队员各方面状态数值的平均数或总数来判断。如,一个4人短跑组运动员的成绩(100米)分别为10.5秒、11.5秒...
运动习惯(motor habit)
因重复或练习而得以巩固的一种自动的身体活动方式。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与个体运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广义指运动生活习惯。狭义指运动员的习惯性动作。一旦形成,...
运动协调(motor coordination)
个体完成某一活动时各运动器官协调动作与运动的能力。个体肢体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力量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根据参与协调运动的身体部位,可分为手脚协调、双手协调、双脚协调以及眼手协调。通过一般职业性向测...
运动协调性(movement coordination)
体育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心理运动能力。其含义有二:(1)个体完成封闭式运动技能过程中调节、综合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能力。(2)完成开放式运动技能过程中,运动队员问相互密切配合。行动一致地完成战术意图的人...
运动心理定向(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in sports)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在某项运动的长期训练中不随意地形成。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据此调整一系列综合反应和心理活动,使动作的内容、结构与技术特点完全一致,形成合理的技术...
运动心理疗法(kinetic psychotherapy)
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方法。S. 沙克特1974年设计。以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中运动性游戏的方式进行。旨在帮助参加小组活动的患者认识并考察自己同他人的相互作用方式、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促使他们以新的适应...
运动心理强度(mental intensity in sports)
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心理活动力量的强弱程度。主要表现在注意集中性的强度上。一般与最佳运动状态的出现相关。心理强度越大,运动员越能在活动中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限度,一般处于中等以上强度时效果...
运动心理学(psychology of sport)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专门从事运动者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人的心理在运动影响下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人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在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中的作用,各种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特点...
运动心理学家(The Sport Psychologist)
刊名。国际运动心理学会机关刊物。1987年创办。季刊。旨在向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心理学帮助,应用性较强。设有应用研究,专业实践、人物介绍、学术信息等栏目。主要面向教育运动心理学家、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运动心理战术(mental strategy in sports)
巧妙地利用一定策略给对手施加心理攻势、增加压力或使之产生错觉,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去战胜对手的方法。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如赛前舆论,观众席上有组织的拉拉队,个人得分项目中的出场顺序,语言...
运动心理障碍(mental block of sports)
运动员心理活动中的轻度异常。属正常心理活动的受阻变化。一般不影响心理活动的基本倾向和性质,但影响心理活动的强度和外显行为效果,对内隐行为存在潜在危机作用。对体育运动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具有多发性...
运动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 in sports)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智力、高级神经系统特点、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的评定。能为确立运动员的心理模式特征,进行心理选材和运动训练,在竞赛过程中进行心理监...
运动兴奋(exciting emotion in sports)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信心十足,力量倍增,渴望在比赛中获胜;头脑清醒,判断准确,能控制行为。竞赛过程中随双方竞争形势的激化而逐渐发展起来,能促使运动员...
运动型
即“强壮型”。
运动型动作反应(motor response of motion type)
见“感觉运动反应”。
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
即“布罗卡失语症”。
运动性运用不能症(motor apraxia)
亦称“运动性失用症”或“动觉性失用症”。运动障碍。中央前回或运动前区皮质或皮质下病变或损伤所致。患者的对侧肢体不能主动运动,尤其不能作精细运动,如写字、缝纫、穿针和绣花等。但无明显的瘫痪症状,无...
运动学习(motor learning)
亦称“动作学习”、“运动技能学习”。为完成规范的运动动作而进行的运动技能学习,以及与此有关的运动知识学习。学习者须针对运动的要求与情境条件,通过反馈或程序模式协调自己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改善自...
运动学习定向(orientation of motor learning)
个体进行运动学习时,基于预先确定的目标和方向的心理、行为的指向性。如,以掌握动作、提高体能为目标,旨在发展个人能力的,称掌握任务定向;以竞争、超过他人为目标,期望表现自我和赢得荣誉、威信和地位的...
运动训练心理学(sport training psychology)
亦称“教练员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时的心理规律。包括运动训练项目的要求是否符合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各运动专项所需的特殊运动...
运动厌烦(boredom in sports)
个体拒绝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消极情绪。表现为对各种体育运动都感到厌烦。其原因:(1)长期从事体育运动但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2)有过运动伤痛的经历;(3)运动中有过挫折体验,如,在运动情境中曾遭嘲...
运动意识(sports sense)
专项运动规律在运动员头脑中的反映。表现为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对自身行动的合理决策。可指导运动员完成技术和战术活动,是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是否应该做以及如何做的判断和决...
运动应变能力(adaptive ability in sports)
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能正确、迅速、灵活地分析复杂多变的情境,并作出正确应答反应的能力。主要包括战术应用的预见性和批判性、战术行动的灵活性两方面。是影响运动竞赛胜负的重要心理因素。与运动员思维过程的...
运动游戏(motor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获得快乐的游戏活动。既可徒手,也可操作或凭借一定物体进行。游戏的动机是让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活动多由简单、重复运动组成,并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
运动员安全感(athlete's security)
运动员对自身处境是否受到威胁或安全与否的自我感受。影响运动员动作的定向和发挥以及采取的防御反应等。分两类:(1)由处境安全与否的信息引起的自我感受。属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如探险运动中遇到危险性障...
运动员成功感(athlete's feeling of success)
伴随运动训练进步和比赛获胜的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是从运动成绩和比赛获胜中获得满足、愉快,感到振奋和幸福的情绪体验,能使人获得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渴望继续投身训练和比赛...
运动员动机强度
即“运动员动机水平”。
运动员动机水平(motivation level of athlete)
亦称“运动员动机强度”。激起运动员参加运动的内在动因的强烈程度。与运动成绩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提高动机水平能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或提高运动成绩;但若动机水平超出一定范围,动作技能的学习效率或运动成...
运动员独立性(athlete's creativeness)
运动员良好的人格品质之一。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按自己的见解提出行动目的,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及具体实施的措施。具体表现为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身心潜能,并自信能临场应变战略、战术,自我调节身心潜能...
运动员个性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 of athlete's personality)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运动动机、体育态度、神经过程特点、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进行的测试与评定。评定结果可作为选拔运动员、改进训练方法、修正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中针对个性特点区别对待,以...
运动员角色冲突(athlete's role conflict)
运动员在无足够的动机、能力和时间达到其角色要求,或其角色要求矛盾时产生的心理矛盾与行为冲突。有三种类型:(1)角色内冲突。面临互相矛盾的角色要求时产生。(2)角色间冲突。当运动员必须扮演两种或更...
运动员年龄心理特征(ag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athlete)
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一般、本质、典型的心理特征。按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分期,运动员的年龄阶段可分为:(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其心理特征:运动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参加运动...
运动员情绪(athlete's emotion)
运动员在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运动员比赛前的主要情绪状态:过分激动;淡漠;盲目自信;战斗准备。运动员比赛中的主要情绪表现:兴奋与振奋;陶醉与悔恨;竞争;运动荣誉感、自豪感、...
运动员情绪稳定性(athlete's emotion stability)
运动员在某种压力或应激情境中并不表现出过分激动或紧张及惊慌反应的心理特征。各种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共同具有的良好心理品质。在运动竞赛中,情绪稳定者较情绪不稳定者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具体测定方法:...
运动员求胜欲(athlete's wish to win)
运动员渴望在运动竞赛中获胜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有获得比赛成功、取得最好成绩的愿望,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有浓厚兴趣,有战胜对手的信心与决心,比赛中表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优秀运动员...
运动员失败感(athlete's feeling of failure)
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因失败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表现为能化不满为力量,有为挽回失败而积极投入到刻苦的训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战术水平的决心和信心,是一种增力的情绪体...
运动员特殊运动能力诊断(diagnosis of athlete's specific ability)
运用科学仪器和心理学方法、手段,对不同项目运动员应具备的特殊(或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定。诊断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而异。如,对篮球和足球运动员,主要测试:(1)对括动对象(球或人)...
运动员心理感染(psychological influence of athlete)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在他人心理状态外部表现的刺激下产生相同(或相似)反应倾向的现象。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在训练、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多端,尤其在取得成绩或遭受挫折时。这种强烈变化形成运动队的特殊...
运动员心理个体差异(individual mind difference of athlete)
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较稳定、不同于其他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每个运动员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征,且表现在同一特征的不同水平上。与运动员从事的项目有关。
运动员心理健康模式(mental health model of athlete)
美国心理学者W. P. 摩尔根创制的用以确定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心理模式。根据三种测验工具制成:(1)期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中的内倾-外倾、情绪稳...
运动员心理接触(mental interaction of athlete)
赛前、赛中运动员之间或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在心理上,尤其是在情绪上相互影响的过程。运动员赛前的激活状态可因与其他运动员的接触而发生改变:(1)激活水平不高的运动员与激活水平过高的运动员接触,能促进...
运动员心理能量(mental energy of athlete)
运动员与心理功能相联系的精力、活力、思想、情感的强烈程度及动机强度。分两种:与激动、愉快等积极情绪相联系的积极的心理能量;与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相联系的消极的心理能量。一个由低到高或由少到多的连...
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psychoadaptability of athlete)
运动员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能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强的运动员即使面临挫折,也能对所处环境作出有效反应,能自我肯定,自我控制。心理适应能力差的...
运动员兴趣(athlete's interest)
运动员探究体育运动和心理活动趋向于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地感知(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并伴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及高涨情绪的心理倾向。会产生提高运动水平和获取竞赛优胜的...
运动员性格(athlete's character)
运动员在运动活动特别是运动竞赛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以及相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可分为几类:(1)积极进取型。表现为执着于提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水平;有追求优异成绩的强烈欲望;能承受艰苦的锻炼和...
运动员性格测定(measurement of sports character)
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测量运动员经常表现出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各种特征的过程。主要方法:(1)观察测定。系统观察运动员活动情况,追踪调查其行为表现并进行分析。可区分出运动理智型、运动...
运动员一般运动能力诊断(diagnosis of athlete general ability)
运用科学仪器和心理学方法、手段,对运动员的智力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敏捷性、稳定性、平衡性、肌肉的用力感和耐力、反应时和运动速度的测试与评定。评定结果可确定运动员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为...
运动员义务感(athlete's feeling of obligation)
运动员的一种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其表现:能牺牲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或练习运动技能;严格遵守运动队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坚决执行教练员的指令,必要时会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
运动员意志(will power of athlete)
运动员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地动员身心力量,克服困难,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努力程度。依赖于运动员所面临的困难的性质和特点,运动员掌握的必要的运动知识和技术、战术水平,以及运动员确立的生活信念...
运动员意志品质(athlete's volitional characteristic)
运动员较稳定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果断性和勇敢精神,坚韧性和顽强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及自制力等。是优秀运动员的重要心理条件。运动训练和竞赛可锻炼运动员的意志,但须结合多年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训练和...
运动员责任感(athlete's feeling of responsibility)
运动员的一种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并对道德行为起巨大的调节作用。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运动员理解社会的需要和从事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运动员若认识到从事体育运动的社会职责及其必要...
运动员智力(intelligence of athlete)
运动员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表现的认识能力的综合体。是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并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之一。其特点表现在量和质两方面。在量的方面,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员一般都有中...
运动员注意分配测定(measurement of athlete's attention distribution)
对运动员同时完成两种或若干种作业和运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测定。选拔运动员的重要方面。采用注意分配仪进行六分钟测试。第一分钟,要求被试对随机连续发出的不同音调的声音刺激作出判断,并用左手按下与...
运动员注意集中类型剖面图(profiles of attentional type for athlete)
显示运动员不同注意类型的图示。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动作技能对运动员的注意范围和注意指向性要求不尽相同。运动心理学家根据注意的范围(广阔的和狭窄的)及指向性(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维度,划分出不同的...
运动员注意稳定性测定(measurement of athlete's attention stability)
对运动员能自觉保持长时间高度注意的测定。选拔运动员的重要方面。可采用划消测验量表(一张随机排列的数字表)做两种测试:(1)要求被试将第1至第10行中的某一个数字依次划去,求出注意稳定时完成该任务...
运动员装病心理(mind of malingering athlete)
运动员为拒绝训练或比赛,或在运动竞赛中进退两难时采用装病手段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两点:(1)引起他人注意,或得到他人的同情;(2)害怕别人指责自己所做的不为社会道德接受的行为,或有其他惧怕心理。装...
运动员最佳唤醒水平(optimal arousal of athlete)
见“运动唤醒水平”。
运动战术(sport strategy)
亦称“临场策略”。运动员和教练员基于对竞赛对手和赛场信息的掌握或估计,进行分析、综合,迅速判断临场情况,计划战术方案,并根据比赛进程加以灵活应用,战胜对手的对策。对一对一的对抗性比赛和团体性比赛...
运动战术适应(tactical adaptation of sports)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能不断根据具体情况,改变集体或个人的主要技术、战术结构,获取胜利的能力。主要包括:(1)主要技术动作系统的改造、重现和发展,以保证各种运动战术的实现;(2)在不同的训练和竞赛...
运动战术思维(sports strategy thinking)
在比赛前和比赛中,根据对手和本队实际,选择制定战术并实施战术方案、克敌制胜的思维过程。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正式比赛前,形成各种战术的思维模式并熟练掌握,根据临场比赛形势的变化灵活...
运动战术思维训练(tactics thinking training in sports)
体育运动中的战术思维练习。主要内容:在思维中运用专项知识和技能计划各种战术方案,预测和确立战术意图,确定实现战术意图和战术方案的技术手段,包括在比赛现场识别对方战术意图,不断采取对策,补充和修正...
运动战术意图(tactical intention of sports)
对运动竞赛形势、结局和使用的战术、技术手段的预先计划或预料。可在运动竞赛前确定,亦可在比赛现场意识到对方的战术意图后加以修正或补充确定。有以下分类:(1)集体战术意图和个人战术意图;(2)技术动...
运动障碍(dyskinesia)
亦称“运动不能”、“运动缺陷”。个体进行运动学习时或在训练和竞赛中表现出的异常现象。其成因有三:(1)脑损伤。如,大脑皮层的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使人不能站立和奔跑等。(2)肢体缺陷。如,四...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
人脑对当前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下实现,其中视觉起重要作用。中国心理学家荆其诚等人1957年研究发现,运动知觉阈限的下...
运动知觉阈限(threshold of movement perception)
人脑所能感知到的运动及其变化的临界值。包括运动知觉绝对阈限和运动知觉差别阈限。前者指刚刚能辨认的最快和最慢的运动速度(分别称运动知觉阈上限和运动知觉阈下限);后者指刚刚能觉察到的运动速度变化的最...
运动知识(knowledge of sports)
由对运动知觉、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的理解组成的关于运动规律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其获得同一般学科知识,是由反映外界(含机体)事物运动信息的感知,到输入感知信息并储存于脑中,形成表象,再到对信息进行加...
运动智能(sport intellect)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的认知方面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体。表现为对外界运动客体和自身动作有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清晰的动作表象和动作记忆,正确的临场判断和技术、战术想象,具有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
运动中的互动(mutual influence in sports)
体育运动参与者(如运动员、裁判员、临场指挥的教练员、观众等)在情感和行为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现象。如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动,比赛时,观众通过评论、呐喊、鼓掌等外在行为,运动员以精湛的技艺,实现...
运动中的身体干预(somatic intervention in sports)
从生理上改变运动员的焦虑和唤醒水平,使之保持最佳唤醒水平和适宜的肌紧张度干预策略。包括下面几点。(1)渐进性放松。E. 雅各布森于20世纪初提出。基本思想:身体的任何一部分神经过敏或紧张都不可能...
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
亦称“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末梢终止于单根骨骼肌纤维表面的特殊末梢。每一根运动神经纤维可在几条甚至上千条骨骼肌纤维内形成终板。当有髓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
运动自卑心理(mentality of inferiority in sports)
运动员或运动参与者因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竞赛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而在运动竞技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表现为竞赛中缺乏信心,犹豫徘徊,恐惧悲观等。一旦受到周围人(如观众、队友等)的嘲讽和藐视,...
运动自信心(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个体在运动情境中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即个体对能在运动中取胜的信念或确信程度。分为特质性和状态性两种。前者指个体常表现出的自己能在运动中取胜的信念或确信程度;后者指个体临场感受到的或实际表现出的...
运动自由度(freedom of movement)
罗特人格社会学习论术语。个体对行为能成功导致某种需要被满足的预期。高运动自由度者对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抱成功的预期;低运动自由度者对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达成自己的目标抱失败的预期。缺乏知识经验、曾...
运尸行为(necrophoric behavior)
动物运走同类尸体的行为。如蚂蚁将同类的尸体运至洞穴外,亲鸟将死的雏鸟运到巢外。有报告说,大象和灵长类动物母亲会将死后几天的幼仔尸体运走,值得注意的是,大象还会将同类死者的尸骨运走,同时对腐烂的同...
运算(computation)
依据已知数量之间以及已知数最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数的组合与分解,求得未知数量。依据运算性质,可分为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以及代数运算等;依据运算方式,可分为珠算、口算、笔算;依据运算对象的范...
运用不能症(apraxia)
运动障碍。病人在没有深部感觉损害和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不能连续完成特定的运动。如对别人的语言理解完好的病人,不能按医生的要求动作,也不能摹仿别人的动作,不能正确完成举杯、刷牙和梳头等使用物品的动作...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一译“光环效应”。人际认知的一种偏见。从认知对象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印象的现象。可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也可能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影响。多半在知觉主体只获得被知觉者少量信息(如...
晕照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文学作品由于其意境悠远而使审美主体的感知及情感体验长时间地停留于其中。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到的“情以物迁。辞随情发”、“心随物以宛转”、“物与心而徘徊”的创作心情和“心物...
韵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诗文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言不尽意的审美特征。好的作品往往是“言不尽意。言有尽,意无穷;象外有象,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对此,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
韵律(metre in verse)
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由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位置上相同音色的重复出现以及句末或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相协等因素构成,形成并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创作者情绪消涨起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