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lytica)
痴呆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所致的慢性脑膜炎。主要病理变化在大脑皮质,同时也可涉及神经系统其他部分,并引起躯体机能衰退,最后导致麻痹以及日益加重的智能减退和人格变化。
麻刺感(tingling)
感觉的一种。神经冲动在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中传导受到一定程度阻滞的情况下引起。主观上体验到特定部位上有蚁走感、酸胀感等,同时表现为该部位触觉、压觉、痛觉感受性降低或暂时消失。多出现于肢体血管受压迫而...
麻醉分析讯问法(narco-analysis method of interrogation)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使用某种麻醉药物或催眠药物,以麻醉犯罪嫌疑人的大脑,削弱其自我控制力,使之不得不作无意识的陈述,回答讯问者的讯问,讯问者从中发现与犯罪有关的情况,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这...
麻醉疗法(narcotherapy)
一译“睡眠疗法”。用于战争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展开。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精神分析学说。操作时需借助药物的麻醉作用。实施中,首先给患者静脉注射阿密妥钠或硫喷妥钠0.2克~0...
马尔
马尔(David Marr,1945—1980) 视觉计算理论创始人。原籍英国。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并获数学硕士学位,后又获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受过心理学方面的严格训练,在计算机方面具有丰...
马尔比
马尔比(Karl Marbe,1869—1953) 德国心理学家。生于法国巴黎。1893年在冯特指导下,于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1895年任教于符兹堡大学。1905年就职于法兰克...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 原籍德国的美国哲学家、美学家。曾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学生。于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
马赫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 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切里茨一图拉斯。1806年于维也纳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864—1867年任格...
马赫带(Mach band)
明度对比现象。因不同区域的亮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明暗边界处的主观明度对比加强的现象。总发生在亮度变化最大的边界区域。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发现。当观察两块亮度不同的区域时,边界处亮度对比加强,而使轮...
马赫数(Mach number)
简称“M数”。气流速度\(v\)与同一点音速\(a\)的比值。因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而得名。表示式为\(M=v/a\)。衡量空气压缩性的最重要的参数,马赫数愈大,空气压缩性的影响愈显著。
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Scale of Machiavelliamism,SM)
简称“马氏量表”。测量个体与他人相处策略的工具。因量表的所有项目均源于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里的《帝国论》,故名。克里斯蒂和盖斯1970年编制。旨在了解受测者是否持有一种观点:可以为达到...
马克思主义犯罪观(Marxist view on crime)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和指导阐述犯罪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犯罪观的根本和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不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的论述。其主要内容:犯罪是孤立的个人...
马奎斯
马奎斯(Donald G. Marquis,1908—1973)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932年于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43—1945年任全国心理学人事研究委员...
马拉松疗法(marathon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斯托勒1963年最先使用。该疗法根植于会心小组、人类成长运动的文化及哲学背景。常由2名小组领导者和10名~14名参与者组成一个团体,利用长时间(5小时~48小时)持续活动产生的...
马丘什金
马丘什金(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атюшкин,1929—) 俄罗斯心理学家。早年师从心理学家鲁宾斯坦。1960年莫斯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先后任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心理和教育...
马戎第
马戎第(Franscis Magendie,1783—1855) 法国生理学家。生于法国波尔多。1808年于巴黎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13—1831年为私人生理学教师。1831—1855年任...
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
一译“马哈拉诺比斯距离”。统计距离的一种。设\(p\)个变量的协方差矩阵为\(V\),第\(i\)个样品\(x_i=(x_{i1},x_{i2},\cdots,x_{ip})'\)和第\(j\)...
马斯洛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西方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者。生于美国纽约一...
马腾斯
马腾斯(Rainer Martens,1942— ) 美国运动心理学家。1964年在伊姆波里亚州立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65年在蒙塔拿大学获体育硕士学位。1968年在伊里诺斯大学获体...
马王堆医书
书名。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西汉软侯之子墓,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入葬)出土的10多万字的绵帛书的总称。关于古代医药文献的文字有15种,3万余字。《经法》把纵心肆欲、不加节制视为“...
马西奥
马西奥(Bernard Muscio,1887—1926) 澳大利亚哲学家、工业心理学家。生于澳大利亚南新威尔士的帕弗利特。就学于悉尼大学,后赴剑桥大学深造,其间应剑桥大学的要求,在工业心理学...
马约翰
马约翰(1882—1966) 中国体育教育家。福建厦门人。191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14—1966年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历任助教、教授、体育部主任。1919—1920年及1...
玛勒
玛勒(M. S. Mahler,1901— ) 女。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修正者。生于奥地利。早年在维也纳任儿科医生、儿童精神病诊所主任,后专事研究母子关系。1940年移居美国,任职...
吗啡(morphine)
麻醉性镇痛药。从罂粟中提取的一种活性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作用明显。能镇痛、镇静和改善情绪。临床上常用于镇痛、镇咳和控制腹泻。即便是治疗量,有时也有眩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
买方市场(buyers' market)
一译“买主市场”。对买方有利的市场。在这一市场态势下,商品供过于求,卖者竞争激烈,买者掌握购销主动权和价格支配权。参见“市场供过于求效应”。
买卖双方的心理差距(psychological gap of buying and selling)
买卖双方在心理方面的差别。卖者即商人或营销者、做广告者的立场与买者即顾客或消费者的立场有时难免发生冲突,卖者思考的主要是如何把商品卖出去,为达此目的,会采取一定的策略,如刺激并诱导顾客的欲望和需...
迈尔
迈尔(Adolf Meyer,1866—1950) 一译“迈耶”。原籍瑞士的美国精神病学家。1892年于苏黎世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92—1893年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893—1895年...
迈尔斯
迈尔斯(C. Roger Myers,1906— ) 加拿大心理学家。生于加拿大艾伯塔。早年在安大略接受教育。1937年于多伦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任教于多伦多大学,先后任教员、...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
人格测验。I. B. 迈尔斯在其母亲K. C. 布里格斯的理论分析资料基础上发展编制而成。1985年发表。K. C. 布里格斯在仔细分析荣格性格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人能在四个基本倾向维度上表现...
麦独孤
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 英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奥尔德海姆。早年在剑桥大学学医,曾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师...
麦格雷戈
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1906—196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组织行为学家。生于美国底特律。曾任安蒂欧奇学院校长。1954年起一直任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1957...
麦角(ergot)
致幻剂。寄生于黑麦和其他谷物上的一种霉菌。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有麦角毒、麦角胺和麦角新碱等。早年,欧洲人由于误食被这种寄生性霉菌污染的谷物而大批死亡,长达数千年之久而不明其原因。主要症状是四肢发...
麦角胺(ergotamine)
致幻剂。从麦角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对子宫和血管平滑肌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并能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治疗偏头痛有显著疗效,并有诊断价值。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血管收缩、...
麦卡锡儿童能力量表(McCarthy Scales of Children's Abilities,MSCA)
儿童智能测量工具。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麦卡锡编制,美国心理公司1972年发行。适用于2.5岁~8.5岁儿童,可综合测评儿童的心理发展,既可评价正常儿童的智能发展,又可作为弱智儿童的诊断工具。在国外应...
麦考沃绘人测验(Machover's Draw-A-Person Test,DAP)
即“麦氏画人测验”。
麦科洛效应(McCollough effect)
视觉刺激诸如方向、颜色、运动等不同特性之间发生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如随测验图形的条纹方向而变化的颜色后效;随测验图形的运动而变化的颜色后效;随测验图形的颜色而变化的运动后效。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科...
麦克里兰
麦克里兰(David C. McClelland,1917—1998) 一译“麦克里兰德”。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纽约。1938年于韦斯利安大学获学士学位。1939年于密苏里大学获硕士学位。1...
麦克连三层系统(Maclean's three-layered system)
情绪神经生理学理论。美国神经生理学家麦克连1970年提出。他根据对癫痫病患者的边缘系统研究、电刺激猴脑引发的行为模式的观察及对哺乳动物脑演化的研究,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是由爬行脑(rept...
麦克马斯特家庭功能模式(McMaster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MMFF)
即“家庭功能评定”。
麦克斯韦颜色三角形(Maxwell's color triangle)
亦称“颜色三角”。颜色标定技术。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基本形状为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个顶角分别代表红、绿、蓝三种基色(分别标识为R、G、B)。\(r\)和\(g\)分别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代...
麦农
麦农(Alexius von Meinong,1853—1920) 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格拉茨学派的领导人。生于奥地利莱姆堡。1878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878—1882年任教...
麦塞尔
麦塞尔(August Messer,1867—1937) 德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莱茵兰的美因茨。1892年于基森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899年任基森大学哲学讲师,1910—1933年任教授。1...
麦森盘(Masson disk)
视觉实验仪器。用于研究明度差别阈限、注意起伏、彩色对比等现象。麦森设计。主要部件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在圆盘上从圆心到外周沿着半径画一列彼此间隔的、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整个圆盘的面积中,白色占大...
麦氏画人测验(Machover Draw-A-person Test)
一译“麦考沃绘人测验”。投射性人格测验。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沃1949年编制。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通过画人测验研究被测者的人格特征。测验时,给被试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要求受测儿童画一男孩或女孩...
麦斯麦
麦斯麦(Franz Anton Mesmer,1734—1815) 奥地利医生。生于德国巴登。1766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维也纳和巴黎开业行医。最初受巴拉塞尔苏斯的神秘技术的影...
麦斯麦术(mesmerism)
催眠术早期形式。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创造的一种通磁术。他最初认为,电力或磁力贯穿宇宙,人体生病乃体内磁流不平衡所致,运用磁疗法使体内磁流平衡通畅,即可恢复健康。后开展磁力对人的影响的实验,即以磁石按...
卖方市场(sellers' market)
一译“卖主市场”。对卖方有利的市场。在这一市场态势下,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买者竞争激烈,卖方掌握购销主动权和价格支配权。参见“市场供不应求效应”。
脉搏描记器(sphygmograph)
生理记录仪的一种。用于测定心跳次数和强度。使用时,把它戴在被试的手腕部,他的脉搏跳动的次数和强度就会在仪器上自动显示并记录下来。有种新型的脉搏描记器,只要被试将手指按压在仪器上的指定位置,就可记...
脉搏血容反馈(blood volume pulse feedback)
将被试的脉搏血容量状况呈现给其本人的方法。该反馈使用的传感器是由发光的电珠和光敏电阻组成的,电珠发出的光穿过体表组织,再作用于光敏电阻。由于心脏收缩时,体表的毛细血管便充盈起来,这时其透光率增加...
脉冲噪声(impulse noise)
瞬时声压的持续时间小于1秒,脉冲间隔时间大于1秒的噪声。如枪炮声、冲压声等。其测量仪器为脉冲声级计。若用普通声级计测量,可用C计权声级读数加15分贝,作为近似估算值。它对人的危害程度与脉冲声级的...
脉动比(ripple ratio)
视觉指标。在光亮的起伏中基本成分与平均光强度之比。
脉络丛(choroid plexus)
见“软脑膜”。
脉络膜(choroid)
眼球结构成分。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的一层富含色素和血管的膜。与虹膜、睫状体共同构成眼球壁的中膜,是中膜的最大部分,衬托在视网膜之下。含有黑色素的脉络膜细胞,吸收透过视网膜的光线,防止光线在眼球内...
瞒案不报心理(mind of case concealment)
被害人或知情人有案不报的心理动因。主要有案件涉及自身过错,慑于犯罪人的淫威等。在强奸案、伤害案和抢劫案中,因被害人受到犯罪人的威胁,或因被害人、知情人怯懦,出现瞒案不报现象。还有出于遭犯罪侵害后...
满灌法(flooding therapy)
一译“冲击法”。暴露疗法的一种。特点是强调让患者持续地暴露于他最感恐惧的实际的刺激情境之中,而且须一下子进入最富刺激性的恐惧情境之中,从而引发高强度的情绪反应。一般也不要求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其...
满意定价法(method of satisfactory pricing)
亦称“中间定价法”。新产品定价策略的一种。适中的、让买卖双方均感合理的新产品定价方法。该定价法由于照顾到大多数用户的利益,易令消费者感到满意。以此定价法销售产品,可以在长期稳定的销售量的增长中,...
满意度测量(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对个体达到欲望时的一种心理感受或实现所追求目标时的一种内在状态的度量。满意的程度称满足度。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有:(1)量表法。要求被调查者对经科学方法编制的满意度问卷项目作出回答,描述自己的倾向...
满意感理论(satisfaction theory)
关于工作满意程度的学说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需求满足理论。认为满足感取决于个体对工作或工作环境所带来的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成果的满意程度。满足不仅与已经获得的成果有关,同样与那些期望获得或可...
满意感与业绩(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指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很不一样,有些呈正相关,有些呈负相关,有些却毫无关系。期望理论认为,业绩影响满意感,业绩表现为获得的成果,满意感是反映获得的成就之高低。多数人认为:(1)业绩...
满足-前进途径(satisfaction-progression approach)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一旦满足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就要进至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满足效应(satisfaction effect)
个体在生理的或心理的动机驱使下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并满足自身需要后的一种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一旦需要得到满足,此类行为就会停止。
满足因素(satisfaction factor)
一组能帮助增加激励程度,可产生良好工作绩效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成就、褒奖(赏识)、工作本身、责任、晋升、个人成长与发展。
曼陀罗(mandala)
亦称“魔圈”。印度教的一种图案。通常为外方内圆的几何图形,或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或一个四分结构,表现为4个部分或“4”的倍数部分的排列。在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变化具有普遍性,如教堂、祭坛、城墙等...
慢班(slow teaching class)
由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群体。“文革”后,中国在“快出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把一些学习成绩相对优良的学生抽去组成“快班”,剩下来的就组成慢班。这样做,学生有被“打人另册”的感觉,班级处在...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
亦称“浅睡眠”、“非快眼动睡眠”、“同步睡眠”。睡眠时相的一种。脑电呈慢波状态。根据脑电活动和行为变化的平行性,有深浅之分,可分为四个时相:(1)第一时相为入睡期,被试行为安静、困倦,开始进入睡...
慢肌纤维(slow-twitch fiber)
亦称“红肌”。人类骨骼肌纤维的一种。色红。偏重于负责低负荷、持续性的人体活动。与快肌纤维相比,在形态学上具有下列特征:肌红蛋白含量高,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周围毛细血管密度高,血液供应丰富,但直...
慢痛(slow pain)
亦称“钝痛”、“灼痛觉”、“第二痛觉”。痛觉的一种。与“快痛”相对。皮肤深层或肌肉、筋膜和内脏等部位受到足够强度刺激而产生的痛觉。其刺激信息由无鞘神经纤维(C)传入中枢。实验表明,局部注射可卡因...
慢性犯罪人(chronic offender)
长期多次实施多种犯罪行为者。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美国犯罪心理学家亚伯拉罕森等提出。美国犯罪学家沃尔夫冈等在所著《同生群中的少年犯罪》(1972)中的有关实证研究及之后其他人的研究均表明,一小部分...
慢性疾病的心理问题(psychological issues in chronic illness)
慢性疾病患者因病症及生活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情绪反应,患者一旦被诊断患有某慢性病,首先是震惊,否认自己已得病,继而是恐惧、沮丧和愤怒。(2)认识反应,包括对疾病性质的认识和...
慢性酒精中毒(chronic alcoholism)
长期过度饮酒而引起人格异常,并出现神经精神及内脏方面的损害的病症。患者一般有多年(10年~20年)酗酒史和酒精依赖。丧失社会责任感、出现酒精中毒遗忘症是进入慢性期的临界线。随后饮酒成为患者的强迫...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
抽动障碍的一种。简单的或复合的运动抽动,或简单的或复合的发声抽动症状。出现于儿童期或成年期。但抽动和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其症状往往持久、刻板不变。病程持续至少一年以上,甚至终生。参见“抽...
漫射照明(general diffused lighting)
光线均匀地向外投射的照明器光线分布方式。其中有40%~60%的光线向上投射,有60%~40%的光线直接投向工作面。
漫游症(fugue)
亦称“神游症”。分离性精神障碍的一种。属癔症。表现为一段时期内记忆完全丧失,仿佛与目前的生活处境相脱离,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几乎都发生在觉醒状态下。患者会从住所或常去之处不辞而别,事先无任...
盲从(conformism)
社会心理现象。在解决社会和道德问题时,不加分析批判地接受现成结论或附和别人的观点或行为。一般出于对某些权威人物的崇拜和迷信,或群体中的从众现象,或传统势力的影响。
盲点(blind spot)
① 亦称“视神经乳突”、“视盘”。视网膜内因视神经离开眼球而没有视觉感受器的区域。马里奥特1668年首先报道。位于视网膜鼻侧部距中央凹12°~15°位置的小区。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聚成束,向内穿...
盲聋者(deaf-blind)
既盲又聋的双重残疾个体。他们依赖触觉、嗅觉、肤觉、动觉、味觉认识世界,又因为聋失去学说话机会,与人沟通极为困难。天生即为盲聋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极小,大多因生病或意外造成。若自幼即为盲聋者,缺少与...
盲目定位运动(blind positioning movement)
在没有视觉帮助条件下凭借对运动轨迹记忆和运动觉反馈进行的定位运动。在实际操作中,当视觉负荷很重时,往往需要通过该运动来操纵控制器。工程心理学家P. M. 菲茨曾对其准确性作过研究,他把运动靶子排...
盲人测验(test for the blind)
专为测量盲人而编制的测验。有两种方式:(1)口头测验。测验项目既可由测验者呈现,也可用唱片或磁带录音来呈现,属个别测验,工作量大,测验费用昂贵。(2)盲文测验。用盲文编制测验,同样可采用是非题、...
盲人回声定位装置(echolocation devices for the blind)
利用回声为盲人提供方位信息的装置。主要由声音发射器和声音接收分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发射器向四周发射特定的声波,声波碰到周围物体反射回来,由声音接收分析器接收并对其强度、时相等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周...
盲人视-触转换器(optical-to-tactile converter for the blind,optacon)
亦称“盲人电视”。将视觉图像信息转换成盲人能辨认的触觉振动信号的信息显示器。由视像照相机和触觉振动模拟器两部分组成。视像照相机通过扫描摄入外界图像,然后由触觉振动模拟器将图像转换成相应的触针振动...
盲人阅读装置(reading device for the blind)
盲人通过触觉进行字符阅读的装置。如布莱叶盲字、盲人视-触转换器等。
盲人运动辅助装置(mobility aids for the blind)
为盲人提供周围环境信息以帮助其运动的装置。共有两类:(1)听觉性运动辅助器,它发出听觉信号引导盲人运动;(2)触觉性运动辅助器,它用触觉信号引导盲人运动。听觉性运动辅助器主要通过回声定位装置向盲...
盲视(blindsight)
视觉障碍。由视觉皮质疾病或损伤而引起。这种病人几乎全盲:看不见物体,但能作视觉辨别。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适当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其锐度。与盲人不同。盲人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训练改善视力,还有待...
盲投训练(mental training for blindfold shoot)
封闭视觉,只依靠动觉和静觉实现反馈调节的投掷技术训练方法。最早用于篮球投篮训练。中国首先在射击运动中实施,并推广至多项运动中。盲投的心理机制在于暂时隔离视觉控制,充分运用动觉、静觉的内控作用,使...
毛评点(gross rating points)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的特定市场或区域中实际视听某一广告节目的人数在所有视听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一个点即为当地收听广播人数的l%。由于它所代表的人数中有很多是重复的,便只能算个约...
毛细胞(hair cell)
柯蒂氏器中的声波感受细胞。呈柱状,直径约5微米,长约20微米。顶端有100根~200根纤毛,纤毛长2微米~6微米。分为内侧毛细胞和外侧毛细胞。内侧毛细胞排成单行,约2800个~4400个,外侧毛...
矛盾处方(paradoxical prescription)
策略家庭治疗和系统家庭治疗的矛盾干预技术。做法是让病人或家庭接受矛盾的指导,如命令患者“保持住症状,不要改变它”,如果病人或家庭对此产生阻抗,则会反其道而行之,即反矛盾,于是症状便消失。首先为M...
矛盾心理(ambivalence)
① 对同一对象同时存在两种对立的情绪或态度。如既恨又爱,既想接近又想回避。O对同一对象的感情或态度游离不定的心态。如时而喜爱,时而厌恶;时而亲近,时而回避。 ② 选择对同一问题的两种看法或两种...
矛盾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
即“反抗型依恋”。
矛盾意向(paradoxical intention)
意义疗法技术。通过执行与治疗目标相反(即与期望相矛盾)的行为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倡导使用。该疗法假设,患者认为症状就是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而且固执地执行着自身的防御策略,...
冒充群体(false group)
实验者为了实验目的而组成的假被试的小群体。实验者与冒充的群体成员(假被试)预先约定用假信息或故意歪曲了的信息去迷惑一些真被试,观察他们在信息暗示下的表现。如阿希关于判断线段长短的实验。
冒尖的人(emerging person)
罗杰斯早期提出的一种健康人格类型。即为人诚实、合作、关心他人、拒弃虚伪、追求变化发展的人。后期采用“机能完善者”来描述健康人格者。参见“机能完善者”。
冒险倾向(risk propensity)
个体具有的冒险意识和冒险行为倾向。研究表明,个体在冒险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差异以及其他的一些人格特质与冒险行为相关。具有冒险倾向的人往往也是事故易发者,错误认知风险或有...
冒险性迁移(risk shift)
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当人们集合在一起时,比他们单独活动更富冒险精神。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实验中采用“选择困境问卷”,假设有几种情境,让被试作出选择,...
貌物
对事物外貌亦即表面现象的认识。墨家提出的一种认识心理观点。《墨子·经说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疑当作遇)物而能貌之。若见。”意思是感觉器官遇到外界事物就能把它的形态反映出来,正像眼睛看见事物的...
梅
梅(Rollo Reese May,1909—1994)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美国存在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达镇。早年学习绘画艺术。1930年于欧柏林大学获...
梅奥
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先驱,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阿德莱德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昆士兰大学,讲授...
梅本克夫
梅本克夫(1921—2002) 日本心理学家。1948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师从矢田部达朗教授,致力于思维心理学的研究,之后长期任该校教授。1985年后任甲南女子大学文学部...
梅儿氏三桌推理(Maier's three-table reasoning)
传统比较心理学关于动物复杂行为的实验。最初由梅儿设计,为了证明大鼠具有推理能力。实验装置由三个不同形状的平台(桌)和连结它们的跑道组成。三个平台等距离分开,靠三条等长的跑道相连;跑道在中心选择点...
梅尔顿学习曲线 (Melton learning curve)
集体学习曲线的一种。梅尔顿1936年提出。绘制曲线时,先分别画出若干被试的个人学习曲线,以达到同一学习效果(保持量或项目数)需要的学习遍数为横坐标,以学习效果为纵坐标。然后,分别计算每个被试学会...
梅尔林
梅尔林 (Больв Соломонович Мерлин,1898—1982) 女。苏联心理学家。生于苏联莫吉廖市一教师家庭。1923年毕业于列宁格勒校外师范学院,先后在列宁格勒教育科学研究...
梅尔扎克
梅尔扎克 (Ronald Melzack,1929— ) 加拿大心理学家。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54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医学院致力于痛觉的研究。195...
梅里尼科夫
梅里尼科夫 (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ельников,1935一 ) 苏联运动心理学家。苏联全国体育学院心理学学科委员会主席、高校心理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运动心理学协会副理...
梅纳特基底核 (basal nucleus of Meynert)
亦称“无名质”。前脑基底结构的组成部分。位于前连合下的区域。内含许多细胞群及与其相接触穿过此区的纤维束,如斜角带、前连合、内侧前脑束、豆核襻、脚襻、丘脑下脚。其神经元相当大,直径约30微米~50...
梅钦鲍姆
梅钦鲍姆(Donald H. Meichenbaum,1940— ) 美国认知行为治疗学家。1971年根据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的理论和研究,认为言语对儿童的行为有自我调节功能。其对缺乏自控...
梅耶美术判断测验(Meier Artistic Judgment Test)
用来鉴定被试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美术能力倾向测验。于1929年首次出版,1940年修订。该测验收集了大量名画,作品不受时间限制,有绘画大师的作品和一些装饰画、陶瓷画等,全部用黑白色印出。每个试...
梅伊曼
梅伊曼(Ernst Meumann,1862—1915)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实验教育学创始人之一。生于德国北莱茵河畔。青年时期在莱比锡大学师从冯特学习实验心理学。1887年获博士学位。1...
媒体策略(media strategy)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广告媒体的技巧。主要包括媒体选择策略和媒体组合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主要依据有:(1)传播对象,即广告受众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消费习惯、心理特征、接触媒体的情况等;(2)广告产品或...
媒体调查(media investigation)
对承载广告信息的传播媒体的性能和传播效果所作的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媒体接触率调查,即了解消费者对媒体的接触情况,如对印刷媒体发行数量、读者层、阅读率、发行频率、每千人成本的调查;(2)媒体...
酶(enzyme)
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活体细胞产生,具有高效和特异的催化能力。受体内诸因素调节。几乎控制机体内的一切生化反应。极少量,就可大大加速相应的化学反应。在作用过程中,本身不改变、不消耗,可反复使用。不同...
霉菌(mycotic)
亦称“真菌”。真核类低等生物。种类繁多,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在显微镜下,其形态结构为菌丝及孢子,具有纤维质或甲壳质的细胞壁。在自然界中有十万种以上,仅几十种可致病于人。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浅部和...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心脏搏动一次泵出的血液量。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受身体姿势、活动水平、训练和性别等因素的显著影响。男性在安静直立时约为60毫升~80毫升,静卧时比直立时稍高,运动时则可达110毫升~120毫升...
每事问
孔子的一种治学态度。每件事都要发问。《论语·八佾》载:“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与其倡导“多问”、“不耻下问”的思想相贯通。
美刺兴比
中国古典诗论术语。指文艺的社会感染与教化作用。“美”指赞美美好事物,“刺”指讽刺丑恶事物,“兴”指托物喻情,“比”指借物为喻。白居易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提出“文章合为时...
美德(virtue)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术语。能增强自我强度,提高适应能力的良好品质。其形成取决于个体心理发展每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包括八种: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智慧。
美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Beauty)
书名。英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贺迦兹著,1753年版。以造型艺术为例分析了视觉形象的审美心理原则:(1)适应,不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其各部分的大小、比例要适应整体目的;(2)多样性,有组织有计划的变化...
美的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Beauty)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瓦伦丁著,1962年版。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审美过程。反对用筋肉感觉说解释波状线条的美感,并通过实验证明筋肉感觉和美感是不同的。认为直线、曲线、对称、平衡、比例等有规则的形...
美感(aesthetic feeling)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和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它从对被感知的事物产生轻微激动开始到深刻地激动为止,经历着多层等级。其产生,可能是由于观赏艺术作品,也可能是因为面对自然景象...
美感发展(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feeling)
个体情绪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对客观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萌芽、发展的过程。以人的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为基础,在各种具体的审美活动中逐渐地发展起来并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美感在儿童身上萌芽很早,到...
美国大学测验(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美国大学招生测验。包括四个分测验:英语运用、数学运用、社会科学阅读和自然科学阅读。量表分数范围为0~36,平均数约为18,标准差约为7。与学习能力测验相比,与学校教学联系更密切。
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医学学会。1844年成立。1892年改名美国医学心理学会。1921年恢复现名。会址在华盛顿。宗旨:推动精神医学研究,改善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素质,促进精神病...
美国空军军官资格检查(American Air Force Officer Qualification Tests)
美国选拔飞行员和领航员的成套纸笔测验。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制。由16个分测验组成。其中,适用于飞行员的八项,由语词类比、机械理解、电子迷宫、表尺阅读、仪表理解、图表阅读和航空信息测验组成。领航...
美国陆军航空兵合格检查(American Army Airman Qualifying Examination)
美国1942年用于选拔陆军航空兵飞行员的心理学成套测验。全部为纸笔测验。检查项目有一般词汇、阅读理解力、判断力、计算能力、机械知识和时事常识等。新生在该测验合格后,还要参加“飞行人员分类检查”。...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umanistic Psychology)
美国全国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术组织。196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艾瑟林学院正式成立,1963年夏在美国费城召开成立大会,首任主席布根塔尔。1964年在康涅狄格州召开大会,G. W. 奥尔波特、...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
美国最权威的心理学学术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主要成员,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组织。1892年美国心理学家G. S. 霍尔等发起并组织建立。首任主席G. S. 霍尔。总部在华盛顿特区。宗旨:推...
美国心理学会心理治疗分会(Division of Psychotherapy of APA)
美国心理治疗的学术组织。美国心理学会第29分支。成立于1964年,并于同年创立自己的杂志《心理治疗》。该分会主要致力于心理治疗家的人格特征、心理治疗的价值、集体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晚年生活中的心理...
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of APA)
美国心理学会第17分会。成立于1946年。先后用过“人事与指导协会”、“人事心理学家分会”、“咨询与指导分会”等名称,1953年更为现名。规模仅次于临床心理学分会。其宗旨及工作内容:(1)将心理...
美国心理学基金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美国心理学会分支机构。1953年成立。首届主席J. M. 亨特。会址在华盛顿特区。主要任务:筹募基金,推动心理科学研究与教学资助计划。基金的管理由7位退职的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组成的理事会全面负责...
美国心理学史(history of American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之争。1892年,冯特的学生铁钦纳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立经验分析和实验内省的主观元素主义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美国本土的心理学以詹姆斯1890年出...
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APS)
美国仅次于美国心理学会的全国性心理学学术组织。前身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协会(Assembly for Scientific and Applied Psychology,ASAP),1987年成立...
美国心理学杂志(magazines of American psychology)
由美国心理学会及各分会出版的心理学刊物。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变态心理学报》、《当代心理学》、《当代心理科学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报》、《比较和生理心理学报》、《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报》、《教...
美国心理学专业资格审查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Examiner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EPP)
美国心理学会的附属机构。1947年成立。会址在华盛顿特区。宗旨:负责审查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资格。主要任务:(1)审批和颁发专业心理学领域中某些能力特许证书(如临床、心理咨询和工业心理学领域),并对...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GRE)
美国大学研究生(本国及外国学生)录取资格考试。提供了衡量来自众多不同水准院校学生水平的统一标准,也是能否授予奖学金的重要甄别标准之一。分为一般能力测试和专业测试两类。前者由七组试题组成,分成语言...
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ABPP)
美国心理学专业机构。为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及随之而来的资格评定的需要,1946年9月,一委员会向美国心理学会提交报告,建议设立一独立的审查委员会,向合格的心理学家颁发证书...
美国智能缺陷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Deficiency,AAMD)
一译“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美国专业学术组织。原名为1876年成立的美国智能缺陷医护人员协会,1906年改名美国智能缺陷者研究协会,1933年改现名。会址在华盛顿特区。主要任务是对智力落后者进行研...
美芹十论
奏文。宋辛弃疾撰。在治军方面,一是主张“致勇”,激励和培养将帅、士兵的勇敢精神和士气,"睢有以致其勇,则惰者奋,骄者耸,而死有所不敢避”(《致勇》)。二是主张“久任”,对将帅不要轻易更换,要信任...
美善相乐
中国古代儒家关于审美和伦理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尽善尽美”说基础上提出来的。《荀子·乐论》:“乐行而志洁,礼修而行成,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认为...
美是理式说(beautification is the form of theory)
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柏拉图提出。认为诸天之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理式,其中就有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并认...
美术形式感(formal sense of fine arts)
欣赏者对绘画形式要素的视觉感受。一般地说,绘画具有六种形式要素: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这些不同的形式要素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并进而构成了绘画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基本心理基础。参见“点的视...
美术形式感受能力(sensational ability to art forms)
审美能力的一种。人对构成美术作品的点、线、面、色彩等基本形式要素所具备的视觉反应能力,及由此产生相应情感的能力。如从鲜艳、明快的色彩中感受到热情、活泼情绪的能力,从灰暗复杂的色彩中感受到阴郁低沉...
美学(aesthetics)
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主要是在艺术活动中形成、固定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对象是艺术。黑格尔称它为“艺术哲学”、“美的艺术哲学”。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反映。以哲学认识论为依据...
美育心理学
① (psychology of aesthetic education)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美育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规律和审美心理品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与教育学、美学、文学艺术和伦理学具有...
美在整一说(beautification is theory of totality)
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整一性是美的主要形式,文艺作品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整一性。如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行动的模仿,情节安排应该整一。他对美的整性所作的具体规定是“次序、匀称与明确”。这...
𠸍(mel)
音高单位。规定频率为1000赫兹,声压级为40分贝纯音的音高为1000𠸍,并以此作为参照标准,采用多分法可建立可听声范围内声音频率与音高之间关系的音高量表。一般取声压级为40分贝的两个纯音,以1...
寐而有觉
梦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觉知活动。东汉许慎《说文》:“梦,寐而有觉者也。”许慎的这一界说被后世思想家所继承,如朱熹的“梦者,寐中之心动也”;宋濂的“梦,觉之对,寐中所见事形也”等,都把无意识状态下的...
寐见事形
梦是睡眠中见到各种事物的形状。明乐昭风、宋濂等人编撰的《正韵》云:“梦,觉之对,寐中所见事形也。”这个界说首先把梦与清醒时的认识活动区分开来,然后指出梦是睡眠中“所见事形”,也可以说是无意识状态...
寐中心动
梦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南宋朱熹曰:“梦者,寐中之心动也。”(《答陈安卿》)他把人的心身活动分为四种状态:人在清醒时,心身总的来看是处于动的状态,在这种动的前提下,人有时有思虑,有时无思虑...
魅力(charm)
个体在生理或心理方面拥有的决定其人际吸引力的肯定性人格特质。一般表现为对特定对象的影响和感召作用。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决定领袖人物对其他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团体成员之间是否团结、亲近与合作。其客...
魅力服务(service of charisma)
热情礼貌、货真价实、履行承诺,且根据顾客的心理特点切实地替他们着想的商业服务。该提法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山东省济南市“三联”家电商场。有人认为,微笑服务、“三包”服务等都是受消费者欢迎的,无...
门诊森田疗法(outpatient Morita therapy)
门诊进行的森田疗法。其大致程序:(1)明确诊断,排除躯体疾病的可能;(2)向患者解释神经质症的发生机制,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症,解除对疾病的种种顾虑;(3)指导患者对自己的神经质症采取“顺应自然...
蒙骗信号(deceptive signal)
盗用的其他动物传递信息的信号。发出方以此蒙骗对方,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有多种形式,著名的是雌性食肉萤火虫的信号。萤火虫雌雄性之间以特定时间间隔的萤火模式传递信息,以达到互相吸引和交配、避免杂交...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 女。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生于意大利安科纳附近的基亚拉瓦莱。1896年于罗马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精神病诊所助理医生,并继续...
蒙太奇(montage)
影视艺术创作最基本的结构方法。原为建筑学术语,意思是构成和装配。用于影视艺术创作,指艺术家根据总体的构思,运用画面调度、穿插、闪回、跳接、空白等手法,将不同的画面加以剪辑、组合和连接,造成时序的...
蒙以养正
指道德教育要从小从早抓起,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语出《周易·蒙卦·彖上》:“蒙以养正,圣功也。”东晋葛洪肯定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极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
朦胧美(beauty of obscuration)
以某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形式将内容含蓄地表现出来所形成的美。自然景色中如庐山烟霞、黄山云海等;艺术中以象征、隐喻、意象叠加、蒙太奇等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等都可产生此种美,往往能牵人情思,诱发人的...
孟塞尔颜色立体(Munsell color solid)
即“孟塞尔颜色系统”。
孟塞尔颜色系统(Munsell color system)
亦称“孟塞尔颜色立体”。颜色分类和颜色标定的系统。孟塞尔根据色觉心理学原理创立。他用一个类似球体的模型,把各种表面色的色调、明度、饱和度(色品)这三种基本特性全部表现出来。孟塞尔颜色立体模型(见...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仅)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游说梁、齐...
梦(dream)
睡眠中发生的一种极端形式的无意想象。其主要特点是无意性和被动性及梦境的离奇与怪诞。对梦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1)以巴甫洛夫学说为代表的生理学理论,认为梦是在外界刺激作用下由大脑皮层上未被抑...
梦的分析(dream analysis)
一译“析梦”。阿德勒用以揭示个体问题解决方式和生活风格起源的方法。阿德勒认为,梦为梦者提供了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的各种替代方法。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受个体生活风格的支配,通过分析一个人在梦中是如何处理...
梦的工作(dream work)
一译“梦程”。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歪曲梦的真实意义的各种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梦都是愿望的满足,梦里充满用各种象征伪装起来的潜意识动机。梦的内容可分为显性梦境(即显性内容,梦者意识到的形象)和...
梦的管制(dream censorship)
一译“梦的稽查”。睡眠中为确保那些不被接受的、痛苦的和冒犯性的想法不直接进入梦的意识层次而对梦的内容起监视作用的机制。它以歪曲梦的隐性内容来满足愿望。是梦的工作最关键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有一些梦...
梦的解析
① (dream interpretation) 一译“释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技术。去掉显性梦境的伪装以了解隐性梦境的本来意欲。弗洛伊德视之为了解潜意识的好方法和心理治疗的基本途径。在弗洛伊...
梦的内容(dream content)
即“梦境”。
梦的歪曲(distortion of dream)
一译“梦的伪装”、“梦的化妆”。弗洛伊德梦理论的术语。指梦的潜意识欲望为寻求满足而以伪装或歪曲的形象进入显性梦境。梦的工作的产物,导致梦的奇特和不可理解。潜伏于显性梦境背后的潜意识欲望往往为梦者...
梦境(dream content)
一译“梦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睡眠期间由潜意识产生的心理意象。分为显性梦境和隐性梦境两种。前者指梦者在梦中所见的情景和人物,是梦者醒后能记起并陈述出来的内容;后者指隐藏在显性梦境背后的潜意...
梦疗法
利用梦境治疗疾病的方法。有两种形式:(1)解梦疗法。一般是把梦的内容作积极解释,使患者对身心康复充满希望。这实际上是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2)想梦疗法。为患者设定梦境,暗示他...
梦列
篇名。东汉王符撰。载《潜夫论》。该篇对梦的分类、成因和性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凡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先有所梦,后无差忒”的梦,是直接应验的梦,梦醒后能直...
梦象征主义(dream symbolism)
弗洛伊德梦理论的术语。指梦中的具体事物因稽查作用和回归作用而采取的一种代替梦的隐意的固定关系的表现。即梦的象征作用或象征化。弗洛伊德认为,梦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比拟,容易与梦中出现的代替物、表象甚...
梦魇(nightmare)
亦称“梦焦虑发作”。睡眠者梦见可怕情境,惊醒后能较详细地描述梦境,且短时间内伴有焦虑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增强的征象(如心跳加快、呼吸变深变快、出冷汗等,身体难以活动)。多发生于后半夜快速眼动睡眠期...
梦意象(dream image)
弗洛伊德梦理论术语。梦中出现的幻觉表象。是梦的绝大部分内容和梦的主要特征。主要为视觉表象,亦有少量听觉、触觉、嗅觉表象。隐性梦境中的一些潜意识思想或梦念之所以进入显性梦境后即变为视觉意象,是一种...
梦游症(somnambulism)
即“睡行症”。
梦愿望(dream wish)
弗洛伊德梦理论术语。在梦中寻求满足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愿望的满足是梦的重要特征,梦的动机即寻求满足的某种愿望。儿童白天未得到满足的愿望可直接在梦中求得满足。表现为成人的愿望的精神刺激多为潜意识...
梦中自我(dream ego)
荣格人格理论术语。自我在梦中的表现。属自我的一个独立成分。是导致做梦的原因。具有表征意义。
迷宫 (maze)
一译“迷津”。心理学实验常用器材。用于研究人类和动物学习行为。由从入口处到出口处的一条正确通道和一些盲巷构成。其种类很多,有大型的身体迷宫、槽型的脚迷宫、手指迷宫等。实验时,被试从入口开始,中间...
迷惑性答案 (distracter)
一译“干扰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的错误答案或于扰选项。其主要功能在于迷惑那些无法确定答案的被试。一般为易引起错觉和偏差的答案。编制时,应注意使所有选项长度大致相等,而且与题干的联系要密切。不应出...
迷惑展示 (distraction display)
用固定刻板的动作诱骗捕食者远离的仪式化行为。许多鸟类特别是在地上做窝正值孵卵的鸟,面对突然来临的捕食者会做出这种行为。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通常是显露鲜艳的羽毛斑点,给予非常有迷惑性的印象。普通...
迷津 (maze)
即“迷宫”。
迷津学习(maze learning)
动作学习和空间定位学习。个体置于一种错综复杂的迷路情境(如迷津、迷宫)中,经由尝试错误的方式,逐渐学会避免断路而选择通路,然后再逐渐分辨出迂径和捷径,最后学到自起点到终点完全无误的地步。这种学习...
迷津愚鼠(maze-dull rat)
见“迷津智鼠”。
迷津智鼠(maze-bright rat)
善于学习走迷宫的大鼠。研究行为遗传问题的心理学家泰隆1934年发现,两大群血统不同的挪威鼠学习各式迷宫时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个体无论学习简单或复杂的迷宫,都比另一些个体进步快。他认为这种学...
迷狂(perplexed fanaticism)
艺术创作心理状态。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与创作主题、创作欲望、创作动机相碰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感情冲动,知行不能自己,物我不分、如醉如痴、情难自禁。其心理特征主要有:(1)激情...
迷惘(confusion)
分辨不清是非、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心理过渡状态。其表现为在某种现实情景面前犹豫不决和束手无策。与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社会化程度、世界观、社会定势及人格特征有关。研...
迷箱(puzzle box)
动物能力研究实验装置。如迷津、斯金纳箱和威斯康星通用测验仪(WGTA)等。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11年首创的。其中开门闩的一种叫问题箱。用于研究动物的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能力。参见“尝试错误”。
迷信(superstition)
盲目的信仰、崇拜。有时专指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又畏惧其灾害,确信无关事件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从事的行为。如拜神、求雨等。有时也指对权威的盲目相信,表现为行动没有明确方向,对自己从事的活动的目的、...
迷信行为(superstitious behavior)
① 对某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又畏惧其灾害,确信无关事件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从事的行为。如拜神、求雨等。 ② 个体被置于随机的、无必然联系的强化条件下所形成的行为。巧合强化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迷走神经(vagus nerve)
第十对脑神经。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为混合神经。主要纤维成分:(1)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主要分布于颈、胸和腹部多种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迷走神经运动背核 (dorsal motor nucleus of vagus nerve)
内脏运动性核团。位于延髓界沟内侧、迷走神经三角(灰翼)的深处,是一较长的细胞柱。在延髓横切面上,它在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其细胞的轴突构成迷走神经内脏传出部分,从橄榄体背侧的橄榄后沟中部出脑,支配...
米德
①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 美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角色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语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德利。188...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
研究人服从权威的实验。米尔格拉姆1963年设计。实验时,安排被试当“教师”,实验合作者当“学生”,将他们分别带到仅一墙之隔的两个房间,用皮带将“学生”固定在椅子上,手腕上接上电极。要求“教师”呈...
米尔纳
米尔纳(Brenda Milner,1918— ) 女。英裔加拿大籍心理学家。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就读于威灵顿女子学校和剑桥大学的纽威罕谟学院。在剑桥跟随蔡格威尔学习实验心理学,并对人脑机能的...
米拉-洛佩斯
米拉-洛佩斯(Emilio Mira-Lopez,1896—1964) 西班牙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生于古巴圣地亚哥。1923年于马德里获医学博士学位。1919—1939年任巴塞罗那大学心理学...
米拉江
米拉江(Аршак Исраелович Миракян,1929—1995) 苏联心理学家。1953年毕业于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大学语言学系。1962年为苏联心理研究所研究生,1971年获副博...
米勒
① 赫尔曼·约瑟夫·米勒(Hermann Joseph Müller,1890—1967) 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与T. H. 摩尔根齐名的现代遗传学的先驱。191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实...
米勒类推测验(Miller Analogies Test)
学术能力测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编制,心理公司发行。考察受测者形成类比关系或再认类比关系的能力。包含100个题目,涉及各个学科的内容,题目形式为类推,限时50分钟。主要用作研究生入学的筛选工具,有...
米隆行为健康量表(Millon Behavioral Health Inventory,MBHI)
测量患者对疾病、治疗的典型应对风格、态度和其他心理倾向方面信息的自陈量表。米隆1969年根据其在《现代精神病学》中提出的人格理论编制。共有150个自我描述性的陈述句,要求被试以“是”或“否”作出...
米伦森
米伦森(J. R. Millon,1932— ) 巴西心理学家。巴西利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曾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自认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是行为的实验分析。在情绪...
米肖特
米肖特(Albert Edward Michotte,1881—1965) 比利时心理学家,欧洲现象学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00年于卢万大学获博士学位。1905年赴德国莱比...
米亚希谢夫
米亚希谢夫(Владими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Мясищев,1892—1973) 苏联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彼得堡精神神经学学院医学系。后任别赫捷列夫研究所所长。1918—1948...
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
新生儿反射的一种。轻轻触摸新生儿的面颊,其头部转向刺激的方向并张嘴的动作反应。这种寻找食物的反射性动作,有助于新生儿找到并含住乳头。新生儿越清醒,该反射越容易发生,处在睡眠状态的新生儿无此反射。...
觅食效率(foraging efficiency)
动物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营养物能量与觅食所耗费能量的比率。动物为了延续生命和哺育下一代,必须尽可能以消耗最少的能量来获取最多的食物。如肉食动物有选择地追逐奔跑较慢的弱小动物,吃硬壳果或贝类的动物常选...
秘密观察(privacy observation)
在被观察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观察。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透过单向玻璃或隐藏的摄像装置进行。可用不同方法记录资料,如书面记录、录音或录像记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完整描述背景、行为和人的...
密度因变量(density dependence)
与种群密度相关的效应。食物供给受限制时,种群的数量越增加,饥饿的可能性越大。同样,社会和生理压力的大小也是密度函数。包括竞争、寄生物传染、捕猎和疾病等因素。
密集性(density)
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反映某一环境内人口的聚集程度,引起心理反应的刺激因素。对密集性的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高密集体,有的人会感到激动和兴奋,有的人则会感到沮丧和烦躁。城市人口的密集性是城市设置公...
密码传受系统(coded sending-receiving system)
亦称“编码和译码信号系统”。同种动物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系统。动物一方用特殊的声音、动作模式、色彩变化或气味传递自身某种状况的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后报之以适当的行为,触发前者下一步的行为释放。这...
密码破译者(code breaker)
模拟其他物种的信号刺激诱发该同种个体的固定动作模式(本能的)而得以生存的物种。某些寄生物种由此求得生存。如一种流浪甲虫,把自己的卵产在蚂蚁窝里,其幼虫会产生一种外激素刺激工蚁,工蚁将它们搬到育幼...
密码信息(coded message)
见“密码传受系统”。
密西根领导研究(Michigan leadership study)
指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在利克特领导下,从1947年开始的领导行为实证性研究。旨在找出领导行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提出了两种领导行为方式,即以员工为中心的员工取向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取向。参见...
密西根图画测验(Michigan Picture Test)
投射性人格测量工具。属统觉测验。美国学者赫特1953年发表,1980年修订而成。用于评估7岁~16岁儿童的人格顺应能力。共16张图片(有张空白图片),分男女两组,其中有8张相同,另外8张男女各4...
幂函数定律(power function law)
一译“幂定律”。详见“史蒂文斯定律”。
眠前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即“入睡前幻觉”。
免疫功能(immunity function)
机体借助免疫系统来抵抗外来侵袭以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复杂的生理保护机能。包括:(1)防御功能,即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袭,使机体免受其害;(2)稳定功能,即经常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或...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保护机体免受细菌或病毒等有害物质侵袭的系统。执行机体免疫功能及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包括:(1)免疫器官,亦称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分化、增殖或定居的场所,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和外周免疫器...
缅钦斯卡娅
缅钦斯卡娅(Натали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Меншинская,1905—1984) 一译“梅钦斯卡娅”。女。苏联心理学家。生于雅尔达。毕业于克里木师范学院。1927年入第二莫斯...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表情的一种形式。在情绪发生时,由面部肌肉动作表达的情绪信息。1872年达尔文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及情绪》成为此领域的经典著作。达尔文指出人类不是有面部表情的唯一物种,狗、猫、猴、类人猿都有,...
面部表情三维模式图(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of facial expression)
情绪分类理论的一种。施洛斯贝格提出。该模式图把面部表情按其属性分为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睡眠-紧张(唤醒水平)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相对独立,在空间上各占一定位置(如图)。惊奇、喜爱、高兴、快乐...
面部屏蔽(facial screening)
厌恶疗法技术。用以抑制发育残缺者的多种自我刺激和自我损伤性行为,如掌击面部、自咬、手拍击、摇摆身体、不恰当的发声以及强迫性拔发等。每当患者出现上述不良行为时,即用一块口罩大小的布蒙在患者脸上,注...
面的视觉感受(visual sensation of surface)
美术形式感的一种。不同的面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由直线构成的面在人的视觉上会造成简洁、坚毅、有力的感觉,给人以阳刚之美;由曲线构成的面在人的视觉上则会造成饱满、柔和、圆润之感,有阴柔之美。在如...
面对(confrontation)
即“对峙”。
面对性应对方式(confrontative coping style)
见“应对”。
面积守恒(square conservation)
守恒形式的一种。儿童对物体排列方式改变而面积保持不变的认识能力。皮亚杰研究认为十一二岁以后的儿童才获得,中国学者研究发现要早一两年。实验程序:用两个等面积的纸板代表草地,有1头牛在吃草。牛舍14...
面孔失认症(prosopagnosia)
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看到人的面孔时不能立即认出是谁,严重者连自己的亲人和密友也认不出,不能区别对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镜子里不能从几个人的面孔里辨认出自己,但是,很快就能通过其他信息,如头发的颜色、...
面孔识别(face recognition)
有关大脑功能的一种假设。人类大脑的颞叶是否存在“面孔识别中心”,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科学家对人类近亲灵长目动物——恒河猴作过测验,用微电极记录恒河猴颞叶区域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这个区域相当于人类...
面神经(facial nerve)
第七对脑神经。含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纤维成分,属混合性神经。由两个根组成:一个是粗大的运动根;另一个为细小的中间神经。前者支配表情肌,属躯体运动纤维;后者由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合成,内脏感觉纤...
面谈(interview)
即“访谈”。
面向航线飞行训练(line oriented flight training)
在模拟机上实时进行的飞行操练。可使机组人员熟悉所有飞机设备及飞行操纵和正常航线的飞行程序。1975年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西北航空公司提出并在飞行训练中实施。利用飞行模拟机和高保真视景系统反映整个航...
面子消费(face consumption)
显耀型消费行为。不太注意实际的需要,专门挑选高档的名贵产品购买,以显示自身的富贵,博取别人的尊重与羡慕。对大众化的商品往往不屑一顾。
苗勒氏管(Müllerian duct)
亦称“中肾旁管”。人胚胎两套生殖管的一种。由体腔上皮内陷卷褶而成。上段位于中肾管外侧,两者平行;中段弯向内侧,越过中肾管腹面到中肾管两侧;下段在中线合并。上端呈漏斗形,开口于腹腔,下端是盲端,突...
描述统计量(descriptive statistic)
统计量的一种。在对来自某统计总体的一组数据进行汇总和加工时,为从不同角度提取反映数据特征的信息而构造的各种统计量。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百分位数、十分位数、四分位数、全距、方差、标准...
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
数理统计学的一部分。与“推断统计学”相对。主要研究如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既能描述该组数据全貌,又能反映要研究现象的内容和本质的各种简缩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它仅对来自总体的一组调查数据(不论什么方式...
瞄准测验(aiming test)
非文字测验的一种。要求被试迅速、准确地手眼协同活动。属心理运动能力测验。可采用两种形式:(1)用“尖笔—小孔’’仪器,让被试把尖笔插入一系列越来越小的小孔中,或迅速插入一个个突然打开的小孔中,不...
瞄准点与着陆点(aiming point/landing point)
着陆过程中飞行员落在跑道上的视野中心和飞机着陆拉平后接地的位置。与飞行员的视知觉关系密切。飞机下降接地过程中,飞行员的视野不断扩大,中心就是用来引导飞机沿着陆方向下降的线索。朝该位置飞行时,看上...
妙悟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思想术语。源于僧肇的“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涅磐无名论》)。“即真”即庄子所谓的“万物与我为一”。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从理论上以禅道之悟说明诗道之悟,认为“大...
灭情复性
唐李翱关于性情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从性善情恶的观点出发,主张灭掉邪恶之情,恢复本善之性。《复性书》中:“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复其性也。”为此,要求人们做到“至诚”与“致曲”(...
民贵君轻
百姓最为重要,其次是国家,君主算是最轻的。《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必须以民为贵,重视百姓的心向与利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民间游戏(folk play)
群众创编并在民间流传的游戏。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多在儿歌、民谣、顺口溜的伴唱下进行。如中国民间跳方格,石头、剪子、布,翻绳游戏等。
民事调解心理(mind of civil mediation)
民事调解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泛指中国基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纠纷和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进行调解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以及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人员、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的心理活动及其...
民事审判员心理(mind of civil judge)
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有:(1)审判员在审理案件中的认识过程。如对诉讼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举证以及案件其他参与者或证人的陈述、举证的感知、记忆与思维判...
民事诉讼动机(motive of civil proceedings)
当事人为维护或获得某种权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获取金钱、物质利益的诉讼动机。如为取得抚养费、赡养费、租赁费等,为偿还债务、继承遗产、获得民事赔偿以及解决房产纠纷、地基纠...
民事诉讼心理学(psychology of civil litigation)
民事司法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民事诉讼过程中有关各方心理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有:(1)民事心理纠葛。即由民事纠纷引起的利益冲突在双方当事人心理上的反映。(2)民事诉讼动机。...
民事心理纠葛(psychological entanglement in civil case)
民事案件的诉讼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围绕诉讼标的产生的复杂的心理联系和心理冲突的总和。始终存在于民事诉讼或民事调解委员会调解民事纠纷的过程中。主要有:(1)诉讼双方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诉讼动机与诉讼...
民俗疗法(folk therapy)
心理治疗方法。与特定民俗相联系、借助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维持心理健康。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帮助人们治疗疾病,消灾除难。如巫师借助魔法驱病,通过求神拜佛消除心理障碍等。
民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
即“民族心理学”①。
民心(popular feelings)
多数人在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事物上的共同心理倾向。人民群众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判断与评价。包括需要、目标、价值取向、认识、情感及意向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形成并发展起来。其起因一般...
民意测验(public opinion poll)
收集民众对某种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现代民意测验开始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有盖洛普和罗珀等人。分两大类:一类是其准确性能被以后的事件所证实,如预测选举结果;另一类是其准确性...
民意调查(public opinion survey)
见“民意测验”。
民主型家庭(democratic family)
按父母教养方式划分的一种家庭类型。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协调一致性较高的家庭。其特征:(1)能认定并正确分析子女心理上的新变化,及时地看到子女独立自主性、社会性的急剧变化,并对其抱积极的...
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
权力定位于群体,组织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领导风格类型。勒温在领导风格类型研究中提出,后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其特点:(1)鼓励下属积极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与讨论,并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机...
民族爱好(national preference)
各民族的个人爱好和群众性时尚。在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基础上产生。受制于民族的经济生活条件、居住地域、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等因素。反映民族成员对某些事物的特殊兴趣和喜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常模(nation norm)
常模的一种。基于来自全国某民族人口的有代表性样本而建立的常模。表明全国范围内该民族人口的某个心理特征水平。国内任何地区的同族个体均可与此相比较,从而解释测验结果。
民族成员心理素质(ethnic member's mental diathesis)
民族成员与遗传生理解剖特点(如脑、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密切有关的心理特征。民族成员接受民族文化影响,形成民族性格、能力等心理特点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感受性(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耐受性(...
民族传统(national tradition)
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观念、文化和行为模式。反映在民族习俗、道德、意识、艺术和制度等方面。带有时代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由符合民族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具有历史价值并为本民族多数成员所接受的东西...
民族促进(phenomenon of social facilitation of nation)
民族成员在社会行动过程中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增强活动效率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早已发现,集体情境对个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消极作用。人们普遍具有获得赞许的要求,集体情境可提高个体的...
民族惰性(mental inertia of nation)
一个民族不想改变原来生活劳动习惯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是:知足、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对新事物无兴趣、反感,闭关自守、停滞不前。往往以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反映现实,不能接受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民族隔阂(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
民族之间互不信任、互相猜忌、互相戒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政治态度、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民族成员之间感情淡漠、人际关系疏远、人际交往阻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民族利益冲突、民族纠纷...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common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nation)
各民族带有本民族特色、表现在文化上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由于各民族历史条件、经济生活、居住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具体表现在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即通过语言、文化...
民族禁忌(national taboo)
一个民族对某些事物的忌讳。如观念、语言、行为、人物等。可分为饮食、着装、语言、农事、畜牧、狩猎、婚丧、生育、社交、节日禁忌等许多方面。始于原始社会。把某些特定事物视为不祥预兆,认为普通人擅自或偶...
民族精神(national spirit)
一个民族稳定、持久的精神面貌。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反映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点。贯穿于民族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民族价值观等方面,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民族偏见(national prejudice)
对其他民族及其成员固定不变的否定、排斥性看法和观念。以不正确的认识、判断为基础,在感觉、思想、情感和行动方面以不友好、不平等的态度、方式对待别的民族及其成员。如看不起别的民族,歧视他们的语言、文...
民族歧视(ethnic discrimination)
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不平等看待及行为倾向。往往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利用其政治、经济权力和优势,对被压迫民族实施行为习惯或法律上的限制和剥夺,以保持其特权和民族间不平等的状况。压迫民族认为自己“文...
民族气节(national moral courage)
忠于本民族、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的心理品质。常表现于民族危急关头。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成分。表现为有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及认同感、坚定的道德信念、独立高尚的人格,憎恨民族敌...
民族情感(national feeling)
对与本民族有关的客观事物持一定态度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具体表现为对本民族的热爱,对本民族利益、语言、居住地域、历史习俗等的亲近、喜爱和维护,对本民族的敌人和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的憎恶、鄙视。在长期的...
民族认同感(national feeling of identification)
民族成员个体间对各种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产生相同情感反应的过程。通过彼此观察外貌、服饰、礼仪,了解行为习惯、性格等而互相确认与接受。与民族成员的个性因素和所处情境有关。人在他乡(尤其是异国...
民族融合(national fusion)
由几个民族或许多民族的不同部分形成不同于原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新型民族的社会现象。如中国的汉族。由于社会变迁(如大量移民),不同民族的人交错杂居,长期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逐渐缩小差别而融为一体。
民族社会化(national socialization)
民族成员个体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生活所需知识技能、品德、价值观、情感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为了保证民族的延续,民族成员个体必须在特定环境中,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具有本...
民族生态学(national ecology)
研究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同一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具有本民族的共同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生活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不同民族既有差异性,也有一些共同的习俗和心理特征。着重...
民族特长(special skill of nation)
民族及其成员特别擅长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技能技巧。体现在生产、生活、文娱、体育技能和民族传统工艺等方面。通过模仿、练习、拜师及特定训练世代相传。显示了民族的才华和创造性。
民族同化(national assimilation)
受另一民族的影响,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慢慢与之接近的社会现象。历史上有两种: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前者指统治民族利用政治、经济权力,强迫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其他民族特点而与...
民族文化维度(dimension of national culture)
抽象出的不同文化差异(或变异)的主要方面。研究的角度不同,概括出的文化维度也不相同。如特里安蒂斯1990年在《跨文化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一文中提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现...
民族习惯(national habit)
带有本民族特点的行为倾向。在民族习俗影响下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渐形成。可分为生产习惯(如种植、放牧等)和生活习惯(如饮食、服饰、交往、居住等)。一旦养成,常常无意识、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且难以改变。同...
民族心理学
① (folk psychology) 一译“民俗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民族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民族心理特征是每个民族特殊的生活条件在该民族心理上的反映,也是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
民族心理学方法(method of folk psychology)
心理学研究方法。冯特提出。即通过分析和研究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社会风俗习惯等社会历史产物来推断一定的心理动机。适用于以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冯特晚年运用这...
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Zeitschrift fur Volker-Psychologie und Sprachwissenschaft)
刊名。 1859年由德国哲学家M. 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施坦泰尔创办。他们搜集当时的语言学和民族志资料,试图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心理特质,从心理方面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民族...
民族心理与国际主义(National Mind and Internationalism)
书名。机能心理学派心理学家皮尔斯伯里著。共四章。第一章“民族性问题”,提出了民族构成因素问题;第二章“民族为一种心理单位——各种社会的本能”,分析了模仿与本能的关系;第三章“愤恨是一种社会力”;...
民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
一译“国民性”。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典型性格特征,即不同民族的全体样组在人格分数上的差别。可用M. 米德和G. 贝特森在《巴厘人的性格》(1942)一书中运用的人类学方法或跨文化研究法、心...
民族需要(national need)
带有本民族特点的需要。个体和社会客观需求在民族成员头脑中的反映、也是民族成员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各民族的食品、服饰、乐器、宗教用品、生产工...
民族意识(national consciousness)
由共同经济生活、居住区域、语言习惯及传统等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对自己民族的归属、地位、责任、利益及历史使命的认知。由民族的性格、情感、自我意识、社会定型、风俗习惯等心理成分组成。民族性格亦称国民性,...
民族姻亲关系(national relation through marriage)
不同民族间的婚姻关系及由联姻形成的亲戚关系。古今中外皆有。可促进民族关系的改善,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团结。但是,有的民族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或民族关系,限制本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通婚,...
民族优越感(sense of national superiority)
自以为比别的民族优胜的内心体验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倾向。往往与民族传统观念有关。如认为本民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经济发达、文化先进,风俗习惯、素质、能力优良等,并因此看不起别的民族,甚至用不平等的态...
民族友谊(national friendship)
各民族和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友好情谊。主要表现为各民族或各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村寨、团体之间和日常生活、民族节日、民族交往、抗敌救灾中。各民族成员个人...
民族自卑感(sense of national inferiority)
觉得本民族不如别的民族的内心体验。在与他民族成员交往或共同生活时,与人比较,对自己评价偏低时产生。产生原因: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或种族落后、地位低下;个人屡遭挫折和失败,觉得自己能力差,在别人面前...
民族自豪感(sense of national pride)
为本民族的优良品格、悠久的文化传统、美好的家园等感到光荣、自豪的内心体验。一种尊重自己民族的高尚社会情感。要求个体表现出符合本民族利益的行为,不做有损自己民族尊严的事情。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部分...
民族自尊心(national self-respect)
个体或群体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重、自爱,并期望得到其他民族尊重的民族情感。包括对种族歧视、民族压迫的反抗情绪和对尊重本民族的其他民族的友好情感。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关系的反映,也是民族意识的重...
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1863—1916)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生于东普鲁士的但泽。1885年在冯特指导下于莱比锡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887年...
敏感递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即“系统脱敏”。
敏感化(sensitization)
因强烈刺激的重复而引起有机体反应量增加的现象。与“习惯化”相对。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强度。微弱刺激的重复出现易导致习惯化,强烈刺激的重复出现易导致敏感化。但若先呈现很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加其强度...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即“最佳期”。
敏感性(sensitivity)
R. B. 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的因素之一。相当于因素I。此因素高分者的特征为易感多情,焦虑急躁,幼稚,富于想象和创造性,但过于神经质;低分者的特征为功利、现实、独立、成熟、自足。该...
敏感性训练(sensitivity training)
亦称“T小组训练”。人际关系训练方法。通过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群体以及对组织的理解和洞察,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雷德福1946年发现,并与贝恩和...
敏感性训练小组(sensitivity training group)
即“T小组”。
敏锐型(sharpening style)
一种认知方式。与“平稳型”相对。详见“平稳型”。
敏嗅动物(macrosomatic animal)
嗅觉系统发达、嗅觉较灵敏的动物。主要指哺乳动物,如家犬、猪和牛马等。与鸟类不同,其敏感的鼻子具有较大的嗅球和嗅觉皮层,嗅觉十分敏锐。野猪能嗅到深埋土中的香蕈,狗经训练能侦察隐藏的毒品。
名贵包装(elegant packaging)
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而设计的包装。是为那些价值昂贵的产品专门设计的给人以名贵心理影响的高档包装。如艺术珍品、珠宝首饰、古董古玩、名贵药材等的包装。此类包装能满足那些经济条件好、消费水平高的消费者...
名牌心理(mentality of preference for goods of brand names)
对于名牌商品的信赖心理。消费者有了这种心理,其消费决策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性反应。形成的一般过程:学习与商标有关的信息(认知)——形成最初的评价(态度)——进行试用(行为)——有满意的体验(态度),...
名人广告(celebrity advertisement)
广告形式的一种。通过社会名流、权威人士对某商品或企业进行肯定宣传的广告形式。它利用人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通过名人现身说法,提高商品或企业的知名度,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亦即产生“名人效应”。采用...
名实论
关于名称、概念与实在、事实关系的一种认识心理观点。孔子从政治需要出发,要求以“名”证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墨子主张“取实予名”,“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名誉(reputation)
人们对某人或某群体的心理品质和贡献作出肯定评价的一种舆论。对个人或群体具有较高的激励作用,是一种精神奖励。使个体或群体有较高的地位,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名正则治
称名得当,国家就治理得好。语出《吕氏春秋·正名》。人的名位及应守的职分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因而主张统治者在群体内部“为治必先定分”(《处方》),人们的欲求应和自己的名分相称,各得其宜,安于本分...
明辨
学习必须形成明确的概念,掌握确切的知识。《中庸》认为,学习须“明辨之”,“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南宋朱熹亦指出:“辨之明,则断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四书或问·中庸或问》)“学...
明得
明王守仁关于学习心理的用语。《传习录》下:“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到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明德慎罚
阐明德教,慎用刑罚。语出《尚书·多方》:“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主张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一方面要对广大人民实施德教,以期通过其教化功能,使人心归附;另一方面,又要用刑罚来惩治违法...
明度(brightness)
① 有机体对物体表面亮度(客观物理量)的感觉(主观心理量)。对视觉刺激的反映。对同一亮度的物体,不同个体感到的明度很可能不一样。与亮度关系密切,但不完全依赖于亮度,还受眼睛适应状态、对比效应等条...
明度对比(brightness contrast)
刺激物明度与背景明度的对比。分同时性明度对比和继时性明度对比。前者如灰色物体在白色背景上显得较暗而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较亮。后者如在灰色背景上注视白色物体片刻,然后移去白色物体,再注视灰色背景时,...
明度恒常性(brightness constancy)
亦称“视亮度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的一种。在照明条件改变时,人知觉到的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的特性。如从物体反射的光量来说,煤块在日光下反射的光量约为白墙在月色下反射的光量的5万倍。但在这种情况下...
明度阈限(brilliance threshold)
眼睛感光能力指标。眼睛感知光的能力的临界值。包括明度绝对阈限和明度差别阈限。前者指能使眼睛产生光感的最低光照亮度;后者指眼睛能辨别的最小光亮变化。除与亮度有关外,还与眼球受测的部位、眼睛的适应状...
明度知觉(brightness perception)
人眼对物体颜色明度的综合整体反映。一般情况下,物体表面或光源的亮度越大,人感觉到的明度也越高,但明度不完全依赖亮度,它还要受眼睛适应状态、视觉感受性、对比效应、过去经验等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暗环境...
明分使群
明确职分等级,合理组织群体。语出《荀子·富国》:“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认为人们必须合群,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这就是所谓“使群”。在群体...
明可夫斯基距离 (Minkowski distance)
统计距离的一种。第\(i\)个样品(\(x_{i1},x_{i2},\cdots,x_{ip}\))和第\(j\)个样品(\(x_{j1},x_{j2},\cdots,x_{jp}\))的明可夫...
明理可以治惧
北宋程颢、程颐关于消除恐惧情绪的一个命题。用知识治疗恐惧心理。并以实例来予以说明:“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过,便与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须以理胜它,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遗书》卷二下)这可...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人格测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哈萨威和精神病学家麦金利编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版本包括566个问题。其中有16个重复问题、399个临床方面的问题,涉及情绪体验、思维活动等。由被试根据自己的...
明尼苏达空间关系测验(Minnesota Spacial Relation Test)
个别智力测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职业辅导研究所编制。测验材料是A、B、c、D四块木板,每块木板上挖有56个形状、大小各异的空洞,另有224块小木块,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与木板上的空洞一一对应。要求受测...
明尼苏达咨询量表(Minnesota Counseling Inventory)
团体人格测验。雷顿等人编制。包括九种分数:(1)问号分数;(2)效度分数;(3)家庭关系分数;(4)社会关系分数;(5)情绪稳定性分数;(6)顺从性分数;(7)现实适应分数;(8)情态分数;(9...
明赏以存正,必罚以闲邪
通过明确的奖赏来维持社会公正,以坚决的惩罚来约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语出葛洪《抱朴子。用刑》。认识到刑罚能起到“诛一以振万”的心理威慑作用,强调运用这一手段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明视觉(photopic vision)
亦称“锥体视觉”、“昼视觉”。在白昼或光亮条件(3烛光/米2以上)下的视觉。主要是视网膜上视锥细胞的功能。视锥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中央窝附近。明视觉能分辨光谱上380纳米~760纳米之间不同波长...
明适应(photopic adaptation)
亦称“光适应”、“亮适应”。视觉适应视象。与“暗适应”相对。从暗处进入亮处(特别是强光下)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其过程比较短,在最初半分钟里视觉感受性迅速下降,而后速度减慢,在两三分钟里趋...
明显误判率(apparent error rate)
在判别分析中,按建立的判别规则对训练样本中的样品进行判别,错判的样品占全部样品的比例。如两个总体的情形,设总体\(G_1\)和\(G_2\)的训练样本的容量分别为\(n_1\)和\(n_2\),...
明星产品(star product)
产品分类中的一种。指年销售变化率往往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投资很高,如原材料、设备、人力、销售,特别是促销费等费用太高,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很多利润的产品。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根据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
明与志
柳宗元关于意志与认识关系的一种心理观点。《天爵论》:“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故人有好学不倦而迷其道、挠其志者,明之不至耳;有照物无遗而荡其性、脱其守者,志之不至耳。明以鉴...
明兹伯格组织模型(Mintzberg's model of organization)
明兹伯格1979年提出的一种关于组织构建的模型结构。认为组织由五个层次组成。位于最上层的决策层,主要角色是决定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又称为决策三角;其下是经理层等监管者,任务是保证政策正常实施,又称...
鸣声适应(melotope)
动物所发声音与栖息地的环境特性相匹配。就是动物发出的声音因频率、波长恰好适应环境特性而特别适宜在居住环境里作远距离传输,居住地也就成为最能传音的“传音窗”。动物的发声也适于干扰环境中的噪声。芦苇...
冥想(meditation)
即“静默”。
冥想训练(meditation training)
见“运动中的身体干预”。
酩酊状态(drunkenness)
意识清晰度降低并伴随情绪欣快、易激动和言行增多的意识障碍。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要特征,因其表现类似醉酒状态,且常在酒醉后出现,故名。处于这种状态者遇到不利情境时,会产生毁物、伤人等冲动性危害行为。
命令式教练(command style coach)
教练领导风格的一种。其特点:独自制订训练计划,控制训练过程,掌握与运动队有关的所有决策权;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不允许批评、讨论和辩论,推崇纪律与命令,要求队员服从;领导的运动队一般组织性强、纪...
命名不能(anomia)
亦称“遗忘性命名不能”。命名性失语症的症状。表现为找词困难,主要是名词和代词。患者由于忘了物品名称,常以描述该物品的性质和用途来代替,虽不能为物品命名,但能从检查者所说的几个名称中选出正确的名称...
命名性失语症(anomic aphasia)
亦称“健忘性失语症”。语言表达障碍。以命名不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失语。命名障碍主要表现为选字不能。病灶部位为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也有报道为优势半球颚叶后部或颞顶结合区。临床特点:说话...
命题(proposition)
思维活动的基本意义单位。一种符号表征,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J. R. 安德森认为,命题有两个基本特性。(1)命题是用句子来表达的,但比句子抽象,只具有句子的意义而不是句...
命题编码说(propositional coding theory)
长时记忆编码理论。与“双重编码说”相对。该学说认为,长时记忆中只有一种编码形式,即一种语义形式的、抽象的表征,具有命题的形式。不仅言语活动必须以命题为编码形式,来保留抽象出来的意义;而且记忆表象...
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心理表征的一种。以命题形式表征信息的假设性形式。作为一种通用的心理语言,不受母语及感觉道的影响。表征的信息为一些抽象、无感觉通道特异性和类语言的符号。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命题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意义单...
命题构念(propositional construct)
G. A. 凯利人格理论术语。构念的三种类型之一。允许其所有元素接受改变的构念。参见“先占构念”、“群集构念”。
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
命题网络模型中命题表征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用网络图来表示,网络中的结点表示概念,连线即概念之间的联系。命题中的概念已储存在记忆里,命题网络却是新的。记忆一个句子就是记忆与之相关的一组命题及其组...
命题学习(propositional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类型之一。指掌握概念间联系的过程。由于命题表明了概念间的联系,且通常以句子形式出现,命题的学习便不仅仅是理解某一概念的含义,也是理解由概念联合而构成的句子表达...
命性才
清戴震讨论“才”的实质问题所提出的一组概念。“命”指自然对性、才的限制,“性”指质的规定性,“才”指量的形态。《孟子字义疏证·才》:“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
命中率(hit rate)
① 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正确报告信号出现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一般有两类刺激:一是信号(S);另一是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噪音(N)。实验时,主试呈现刺激是随机的,有时只呈现噪声(N),有时同时呈现信...
缪勒
① 约翰内斯·彼得·缪勒(Joh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 德国生理学家、比较解剖学家。与哈勒并称为“实验生理学之父”。生于德国科布伦茨。1822年于波恩大学获博...
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
几何图形错觉的一种。缪勒一莱尔1889年提出。两条原本等长的线条因两端箭头的朝向不同而看起来箭头朝内的线条比箭头朝外的线条要短些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箭头朝外使该线条所占空间大,而使该线条似乎延长...
谟知
战国时庄子关于思维问题的一个认识心理概念。与“接知”相对。《庄子·庚桑楚》:“知,接也;知,谟也。”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接知与谟知两个阶段。《说文》:“谟,议谋也”、“虑难曰谋”。“谟”有谋求、谋虑...
模板匹配模型(template matching model)
模式识别理论。该学说认为,模式识别是外界刺激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各种模板之间最佳匹配的过程。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在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外部世界各种模式的副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模式具有一一对应的...
模仿
① (imitation) 学习的一种方式。有机体有意或无意地仿效其他个体行为而表现出类似行为的过程。在动物身上常表现在取食行为、猎食行为上。是先天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尚未定论。在人类,是...
模仿律(The Law of Imitation)
书名。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著。1890年出版。他认为,模仿是最根本的社会事实,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行为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因而成为一切社会现象产生并得以普遍化的基本原因。一种观念或行为出...
模仿性游戏(imitative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模仿周围生活情境的游戏。主要表现于1岁~3、4岁的儿童身上。在儿童用手玩弄物体动作的基础上而增加活动情节发展起来的。如婴儿期出现的给娃娃喂饭等。皮亚杰认为儿童模仿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
以仿效榜样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一种学习模式。区别于通过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以尝试错误为特征的直接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 E. 米勒首先提出模仿学习说,认为若观察者的行为与示范者的行为相一致...
模糊空间(fuzzy space)
亦称“灰色空间”。建筑行业术语。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第三区域。因为有顶盖,似乎可算内部空间,但又不像内部空间那样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私密性;从开敞性来说,可以算外部空间,但又不似外部空间那样有明显的开...
模拟(simulation)
心理学研究方法。利用模型或特殊装置,通过改变特定条件或参数变化,观察模型或特殊装置的反应,使之能再现某个系统或事物的某种行为或状态,并对该事物或系统的特性作出一定程度上的预测的过程。必须满足以下...
模拟逼真度(fidelity of simulation)
模拟的条件与现场真实条件的相似程度。由设备逼真度、环境逼真度和心理逼真度三项指标组成。前两项统称为物理逼真度,主要反映实验条件与现场条件在物理特性上的相似程度。
模拟法(method of simulation)
心理学研究方法。用模拟或类比的方法揭示一种心理现象、证明一个心理过程规律的研究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是用物理学或生理学的机理比拟,说明心理现象。如用实体镜构造双眼的深度知觉,借用物理学听...
模拟机飞行训练(simulation flight training)
飞行训练的手段。利用现代仿真技术与计算机等,模拟出各飞行姿态和运动状态,操纵系统完全按照真飞机的尺寸和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视景与真实飞机几乎一样。飞行学员通过模拟机的操纵达到完成特定课目训练的目...
模拟机视景系统(visual scene system of simulator)
模拟机训练时产生驾驶舱外环境(航行要素和气象条件)的装置。能产生并显示真实三维全色彩运动图像。由三部分组成:影像发生器、显示系统、数据库。其中数据库可以把世界各地不同机场的地形、地貌、跑道、进场...
模拟器(simulator)
模仿实际系统的物理造型和功能特点而制作的仿真系统。与被模拟的实际系统在物理造型上、特别是信息显示、操作控制和环境特征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成本低、实际操作感强、安全性高和易于指导的优点,被许多...
模拟人(dummy)
见“人体模型”。
模式辨别(pattern discrimination)
① 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对事物的辨别是按整体特征进行的。每种事物都可依其本质特征而形成一个整体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判断一个给定刺激是否可属于该事物的依据。 ② 对多个模式的区分。在判断给定的若干模...
模式导向推断系统(pattern-directed inference system)
从计算机模拟中得来的学习和记忆表征概念。一种学习的生产系统,包括组织松散的许多机制的指令或规则,称为模(modules),包含在资料库中。资料库中有感觉记录、工作记忆和参照记忆,也有控制程序的事...
模式反应(pattern reaction)
一译“类型反应”。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术语。指各个细节表现出一定的恒常性、规律性,并依同样次序出现的反应。由一定的刺激激起,其作用依赖有机体的一般状态和刺激作用的一般情境。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① 模式辨别的一种。辨别后一种模式与前一种模式是否相同的能力。若后一种模式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两个模式共有的本质特征,则可认为这两个模式是相同的。作出判断的准确性,受模式可变性限度以及识别环境的...
模象直观(model intuition)
通过对模拟性的形象的观察而进行的一种直观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性。教师对模象采取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多种手段,不仅可扩大直观的范围,且能人为地、适当地突出实...
模型(model)
表征某一事物或事物间关系的人造模拟物。按模拟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物理模型。这是依照被模拟客体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可以是实物,如按比例缩小而制成的飞机模型,或按比例放大而制成的...
模型识别(model identify)
结构方程模型术语。比较模型中方程的个数与待估计的参数个数以提出模型的检验问题的过程。若方程个数与参数个数相等,则模型正好可识别;若方程个数少于参数个数,则模型不足识别,参数有无穷多解。若方程个数...
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亦称“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细胞外液中有许多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以及相对低的蛋白质负离子;细胞内液中有高浓度的蛋白质负离子、钾离子、镁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在静息状态下,细...
摩擦癖(froteurism)
性心理障碍的一种。几乎仅见于男性。障碍者常常在拥挤的场合或趁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身体的某一部位(常为阴茎)摩擦或触摸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目的。这种强烈的摩擦欲望和摩擦行为必须是反复...
摩尔根
摩尔根(Conway Lloyd Morgan,1852—1936) 英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生于英国伦敦。就学于皇家科学学院,师从赫胥黎。1910年于布里斯托尔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在...
摩尔根法则(Morgan canon)
亦称“节省律”、“吝啬律”。主张用较低级心理活动解释行为动作的法则。英国比较心理学家C. I. 摩尔根提出。旨在反对幼物行为研究中的拟人观。19世纪下半叶,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动物心理学开...
摩罗反射(Moro reflex)
亦称“摩罗拥抱反射”、惊跳反射”。新生儿反射的一种。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突然受到高声、疼痛等刺激时,头朝后仰,背微弓,伴有身体的扭动和双臂立即向两边伸展,然后再慢慢向胸前合拢,既像抓握反射又像...
摩罗拥抱反射(Moro embrace reflex)
即“摩罗反射”。
磨损测量(erosion measure)
通过观测某种物体的磨损程度来推论人的行为倾向的方法。如通过检测不同展览会地板的磨损程度,可看出哪个展览会最受欢迎;通过考察鞋子被穿破的速度来测量孩子的活动强度。
魔弹说(theory of magic bullet)
亦称“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会产生子弹打靶那样的效果。子弹击中靶子,靶子随即倒下,受众就是传播的“靶子”,传播所到之处,受...
魔幻现实主义(magic and illusory real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20世纪20年代末期出现于拉丁美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和世界经济危机等像恶魔似地接踵而至。许多拉丁美洲当代作家不满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的苦难与不幸,但又慑于统治当局的高压...
末脑(myelencephalon)
见“菱脑”。
末期病人五阶段理论(Kübler-Ross five-stage theory on terminal patients)
关于晚末期患者心态发展变化阶段的理论。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1969年提出。认为晚末期患者死亡通常要经历心理上的五个阶段。(1)否认期。患者得知疾病到达晚期的诊断后的最初反应,即否认诊断结...
末生子女(last-born)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同母所生的最后一个子女。与哥、姐相比,其成长的家庭气氛较温暖,极易受娇宠而缺乏自立能力。因哥、姐的楷模太多,故各方面都受到挑战,致使其感到混乱和处于劣势,往往成为问题儿童。
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test)
亦称“陌生情境技术”。测量婴儿依恋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和威特1969年提出。适用于2岁以下儿童。具体做法是,实验时将被测试的儿童与其母亲和一个陌生人以多种组合安排在实验室中游戏,来观察儿...
陌生情境技术(strange-situation technique)
即“陌生情境测验”。
陌生人恐惧(stranger fear)
俗称“怯生”。情绪体验的一种。婴儿对陌生人的接近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反应。在不同儿童身上开始出现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和反应的强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抚养者的多...
莫德
莫德(Walter Moede,1888—1958) 德国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生于普鲁士的索罗。1911年于莱比锡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21—1951年任教于柏林工业大学。19...
莫雷
莫雷(1951— ) 中国心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带头人、第八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阅读心理与学习心理研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著有《...
莫雷诺
莫雷诺(Jacob Lévi Moreno,1889—1974) 美国精神病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17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18—1925年在维也纳和瓦斯...
莫里斯生活方式问卷(Morris's Ways to Live Questionnaire,MWLQ)
评价人的价值观的量表。美国心理学者C. 莫里斯1956年编制。对13种生活方式进行界定:(1)保存人类最好的成就;(2)培养人和物的独立性;(3)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关怀;(4)轮流体验欢乐与孤独;...
莫里斯水迷津(Morris water maze)
观察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的实验装置。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心理学家R. 莫里斯及其同事研究大鼠的海马等脑区受损害后的学习、记忆和空间定向以及认知能力时,利用大鼠在混有水和牛奶的不透明水池中搜索目...
莫利塔疗法(Morita therapy)
即“森田疗法”。
莫斯
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 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民族学家。生于法国劳伦省。最初在巴黎大学和波尔多大学学习哲学,自1901年起继承马瑞勒尔讲座,讲授“无文明”人的宗...
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of Moscow University)
苏联和俄罗斯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基地。前身为莫斯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隶属于历史语言学系哲学教研室。莫斯科大学心理学教学始于1863年,1931年中止。1942年根据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命令,自同年...
莫斯科大学学报·14号·心理学(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Cерия 14. Психология)
刊名。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心理学版。1977年创办。季刊。主要反映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成果。因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是苏联心理学的发源地,该刊披露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文件,是俄罗斯...
莫斯科心理学会(Moscow Psychological Society)
俄罗斯第一个心理学会。苏联俄罗斯时期全国心理学会的核心。1885年成立。创办者及首任会长特罗伊茨基。经历两个时期:(1)1885—1922年。研究范围广,包括精神和灵魂的本质,知识分子关心的世界...
墨跋量表(Merrill-Palmer Scale)
一译“墨里尔-跋尔默量表”。婴幼儿智力测验工具。美国密执安州底特律市的墨跋学校编制,1926—1931年由斯托尔汀公司发行。适用于18个月~71个月的婴幼儿,也可用于稍大或稍小的儿童。该量表最初...
墨菲
墨菲(Gardner Murphy,1895—1979) 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史专家。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奇利科西。1919—1923年先后就读于浩奇柯斯学院及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墨家的心理学思想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墨学是古代代表劳动阶层能与孔子的儒学相抗衡的一个学派。其心理学思想有:(1)形神观。主张“刑(形)与知处”(《经上》),即形体与精神相结合才表现出生...
墨司卡林(mescaline)
致幻剂。南美洲有一种无刺的仙人掌,当地的印第安居民将它晒干后在宗教仪式上作圣餐用。信徒们常利用它引起的神奇的幻觉和特殊的心理效应来祈祷,将其作为万灵药。直到1896年,才有人从墨西哥的南美洲仙人...
墨子
墨子(约前468—约前390)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出身贫贱。擅长手工机械制作。初习儒术,博于《诗》、《书》,但嫌其礼仪烦琐,另立新说。在形...
默读(silent reading)
无声的阅读。把文字符号的视觉信息直接传送到大脑皮层的言语视觉中枢,引起大脑内部的言语活动和思维活动,从而理解文字表达的意义的过程,是快速阅读的基础。与朗读相比,默读是眼脑直映的,它只运用了眼睛和...
默里
默里(Henry Alexander Murray,1893—1988) 一译“默瑞”。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生于美国纽约。191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系。1919...
默奇森
默奇森(Carl Murchison,1887—1961) 美国心理学家。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1923年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任教于克拉克大学。获爱森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
默认(acquiescence)
同意他人观点的倾向。常带有这样的涵义:若对方是权威,默认者将倾向于同意,而不顾及对方所述内容的性质。参见“权威人格”。
默戏(rumination for performance)
演员根据剧本提供的台词、动作和导演的意见,在心理琢磨、推敲如何使剧中人物的心理面貌形象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实质上,这是一种演出前对戏剧情节以及相应角色进行再创造构思和计划的高级认知活动。可使演员明...
默坐澄心
以静坐、息思虑、内心平和宁静的方式去治疗心病的用语。《友渔斋医话》介绍一患者,“闭目叠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已霍然去体。”
母爱剥夺(maternal deprivation)
儿童长期与母亲分离而得不到母爱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儿童失去与母亲交往的机会,失去母亲应给予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悉心照料与关怀。其原因可能是失去母亲,被寄养在收容机构,母亲在医院治疗,母亲工作很忙,母...
母爱剥夺综合征(maternal deprivation syndrome)
一译“母爱缺失征候群”。因自幼失去母亲或自幼与母亲长时间分离而缺乏母爱导致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胆怯、抑郁、极度内向与自卑、缺乏自信心与信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害怕挫折等。严重的可...
母亲角色(mother role)
成年女性在有子女以后应具有的相应身份或行为模式。与“父亲角色”相对。女性自我同一性的核心,母亲自尊产生的重要来源。其基本职能是养育后代。随女权运动的兴起及父亲更多地参与抚养活动,这一职能正在弱化...
母亲原型(mother archetype)
分析心理学术语。指儿童集体潜意识中关于母亲的先天倾向,使婴儿迅速地认知母亲,协调母婴关系。具有两面性,原因在于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母亲对儿童既有保护、抚育、照顾、满足儿童需要的一面,也有控制、...
母乳喂养(breast-feeding)
喂养方式的一种。用母乳哺喂乳儿。医学研究表明,它不仅能满足乳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且有助于乳儿抵抗疾病和帮助消化。母乳喂养的儿童很少患消化道、上呼吸道疾病、过敏症、婴儿猝死等疾病。很...
母性过度保护(maternal overprotection)
对婴幼儿不必要或过分的溺爱与庇护。它会使婴幼儿不能很好学会面对困境,对通常人能承受的小挫折也无法忍受,甚至产生明显的应激,从而影响发育,导致以后生活上出现困难,并由此造成人格问题,如神经性防御症...
母性特征(maternal trait)
母性人格特点。与“父性特征”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弗洛姆指出,母爱是天生的、无条件的,母亲对自己生育的子女会自然地和无条件地去爱护他(们),子女总是从母亲那里得到情感...
母性行为(maternal behavior)
雌性哺乳动物亲代对子代的照顾行为。因雌性亲代用乳汁哺育子代,能单独负起亲代的责任而得名。而其他动物多为亲代双方共同照顾。由于栖息地不同,随环境温度变化、食物供给状况以及天敌危害的轻重而异。按幼崽...
母性原理(maternal principle)
母亲对子女所起的作用。一般由母亲来体现,但也有母性原理比较弱的母亲。特点是,重感情,强调母子关系中的一体感和联系,对子女绝对平等,对家庭关系起协调、整合作用。它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和平衡。从...
母婴识别(mother-infant recognition)
动物母亲依靠某些现象认识自己幼子的能力。动物都有这种能力。许多有固定巢穴的动物,根据自己的巢穴来认识幼子。无固定巢穴的如有蹄类和灵长类动物,也能认识自己的亲生幼子,它们依靠什么,尚无定论,可能借...
母子关系-犯罪研究(study of mother child relation and offense)
对有缺陷的母子关系与犯罪行为产生之间关系的研究。美国学者格鲁莱、弗里德兰德、鲍尔比等提出,人之所以成为违法犯罪者,是由于乳儿期母亲的作用存在缺陷。弗里德兰德认为,母亲控制幼儿的力量若使用合理,孩...
母子同一性(mother-child identity)
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内与母亲处于共生期的现象。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在经历这一共生期的哺育后,儿童才开始与母亲分离和个体化。具体表现为,孩子长到1岁左右,还不能将自己和母亲作为不同客...
母子相互作用同步(mother-child interactional synchrony)
母亲与子女在交往情境上相匹配的现象。如互相模仿、相视微笑、交换目光、发声等。一方面婴儿在出生后立即将胎儿期的睡眠与清醒的节奏,向母亲生活节奏的同步方向调整;另一方面母亲在相互作用中迅速注意到孩子...
拇指对向动作(thumb-forefinger opposition)
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方面。幼儿手掌五指分化的现象。在抓握物体时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由处于相同方向分化发展到两者处于相对方向。人手动作的典型方式,手指精细动作产生的基础。3个月~4个月的孩子在抓握...
木偶疗法(puppet therap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按生活中的模拟人物或臆想中的生物制成木偶,作为治疗工具。实施中,让儿童操纵木偶,自发地演出戏剧。其优点是,幼儿通过木偶进行交流,既容易又不感到威胁,同时,儿童在木偶表演中使用的...
木形之人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说划分的一种个性类型。其身体特征:皮肤青色,头小,面方,两肩宽大,背部挺直,手脚瘦小。心理与行为特征:有才识,喜欢动脑筋,好思考问题,体力不强,多忧劳于事。
目标(goal)
行为所要达到的最后目的。亦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即诱因。动机要能引起行动,不仅要有内在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或环境作为刺激来引起需要,才能激发动机。目标就是这些外在刺激之一,它...
目标导向(goal orientation)
亦称“通路-目标模型”。领导策略的一种。详见“通路-目标理论”。
目标的需求
即“定向献身的需要”。
目标递归策略(goal recursion strategy)
即“逆向工作”。
目标定向(goal orientation)
消费者购买目标的确定。按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1)全确定型。在进入商店之前,已有明确的购买目标。(2)半确定型。在进入商店之前,已有大致的购买目标,但具体要求还不甚明确。(3)不确定型。在进入商...
目标定向冲突(goal orientation conflict)
冲突形式的一种。目标定向中常同时出现两个以上并存的目标,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马瑟曼1943年在一系列实验中提出。他在实验中训练猫在收到信号(由一盏灯和一个铃组成)时操纵一个装置以获得食物,...
目标定向认同(goal-oriented identification)
见“认同”。
目标反应(target response)
动物目的性很强和注意面较广的一种复杂行为。具体是指动物处在某种情景下,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刺激同时或尽可能同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要求动物充分利用所有必要的和相继有关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如...
目标分析(goal analysis)
对人们的行为目标链和完成手段的分析。人们在完成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中,要通过许多步骤和采用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因而达成总目标的每一步骤都含有一个子目标。总目标的完成,有赖于预先完成若干小目标;这些小...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
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目标达到提高职工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德鲁克1956年提出,后由麦格雷戈发展。分三个阶段:(1)制定目标。第一步,由高层领导部门在充分掌握资料...
目标和生活方式价值观调查表(Goal and Mode Values Inventory,GMVI)
调查个体对行为目标与方式的重要性认识程度的工具。澳大利亚心理学者布雷斯韦特和H. G. 劳1985年编制。含两个维度:(1)行为目标价值评定,分成个人目标(如个人发展和内心和谐、社会声望等)和社...
目标明晰性(goal lucidity)
目标设定理论的基本主张之一。明确而高标准的目标比容易的或不明确的目标以及无目标,具有更高的业绩。目标明晰可使行动方向明确,增强行动的持续性,引发更大的努力,提高动机水平。
目标设置(goal setting)
一译“目标设定”。目标设置理论术语。1968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E. A. 洛克提出。他指出,目标设置与否会影响工作的绩效,设置了目标的人比没有设置目标的人工作更出色。有许多维度,如目标的难度性(...
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通过设定目标而激发工作动机的激励理论。1968年E. A. 洛克提出。其要点:(1)确立具体明确并具有适当难度的目标,比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及容易达到的目标更有利于提高业绩。(2)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目标市场(target market)
以满足现在或潜在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而选定或开拓的特定市场。是需要某种产品的消费者,而不是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其营销对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
目标指向动机(goal-directed motivation)
即“外在动机”。
目的(purpose)
个体自设的行动终点。意志行动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抽象思维和想象活动,以表象、概念形式在头脑中确立。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中,指个体通过奋斗达到目标的倾向。涉及主要生活目标的确立。形成于个体心理社会...
目的论(teleology)
用目的来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其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本。持此学说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行为源于内部的目的性,具有主动性和超前性,而非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
目的心理学(purposive psychology)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提出的心理学理论。1930年前称“目的心理学”,后改称“策动心理学”。1905年,麦独孤即先于行为主义者提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机械论观点,...
目的行为主义(purposive behaviorism)
亦称“认知行为主义”。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反对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和分子性行为研究,吸收完形心理学思想,主张研究动物和人的整体性行为。认为整体性行为具有...
目的学(teleonomy)
研究有机体行为程序化目的性的科学。行为模式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即不仅常表现出“目的指向性”,而且可根据最接近的原因作出解释。有目的的行为有的受遗传决定的(封闭的)程序控制,有的受经验上获得(开放...
目光接触(eye contact)
人际沟通中的视线的交汇而进行的一种非言语交流形式。几乎在所有社会互动中,目光接触都能传递信息。具有以下功能:(1)作为一种认识手段,表明对交往伙伴的话题感兴趣,希望了解得更多;(2)控制和调整交...
目击证言(testimony of eye-witness)
亦称“目睹证言”、“视觉证言”。证人对通过视觉器官感知的案件事实和情节所作的陈述。最重要的证言。内容包括案件的经过,情节,案犯的人体特征,作案工具、距离、速度、数量、颜色等。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主...
目间距(eye span)
① 一译“眼距”。两眼瞳孔之间的距离。一般人的目间距为65毫米。目间距越大,对刺激物的距离判断越精确。 ② 认知广度的一种。亦称“视觉广度”。眼睛一瞥之问看到东西的总数量。如视线停留在书页上瞬...
目视飞行(visual flight)
飞行员直接利用天地线和地面标志等自然景物判断飞机的飞行状态和空中位置的飞行。为保证飞行安全,无论在管制空域内还是管制空域外,对其气象条件都有严格规定,包括云量、云幕高度、大气能见度等。如当云幕高...
目视飞行训练(visual flight training)
飞行学员按照地标或天地线等自然视觉线索进行的训练。与视知觉和知觉速度以及动态视敏度等心理品质关系密切。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定向物判断飞机的空间位置,学会机械设备和地面设备的使用。飞行员通过飞机座舱...
穆勒
① 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1773—1836) 英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联想主义心理学家。生于苏格兰。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初期研究神学,后研究历史和政治。1802年迁居伦敦...
穆尼埃
穆尼埃(Emmanuel Mounier,1905—1950) 法国哲学家,人格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法国格鲁诺布尔。在格鲁诺布尔大学和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28年获哲学讲师资格。1932...
穆欣娜
穆欣娜(Валерия Сергеевна Мухина,1935— ) 女。俄国心理学家。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列宁国立师范学院。1955—1962年为中学教师、精神病院儿科内科医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