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F

发光强度(luminous intensity)

一译“光强度”。用于描述点光源发光特性的光度量。光源发出的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单位为坎(德拉)(cd)。其定义式为\(I = \phi /\Omega\)。式中\(I\)为发光...

发光色(illuminant color)

波长380纳米~780纳米的电磁波引起的色觉。与“非光谱色”相对。因光波振动的次数或光波长短,而能引起各种颜色反应。对人而言,发光色的光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最短的光波引起紫色,最长...

发其志意

明王守仁关于德育过程的四个阶段之一。相当于锻炼道德意志。详“开其知觉”。

发情后期(metestrus)

亦称“怀孕期”。雌性动物发情交配后的一个时期。受精卵已从输卵管移植到已完全准备好的子宫壁中,不再接受雄性的交配行为。

发情间期(diestrus)

雌性动物发情周期中卵未能植入子宫壁的时期。停止性接受行为,随即进入下一周期。如雌性大鼠发情期的尿最能吸引有性经验的雄性,此时的尿对雄性缺乏吸引力。

发情期(estrus)

一译“动情期”。许多雌性哺乳动物性欲高亢、求偶欲望升高、排卵、子宫及阴道内膜充血,更易接受雄性并与之交配的时期。可为受精提供最佳机会,为受精卵发育提供适宜环境。更受神经内分泌和卵成熟变化的调节控...

发情前期(proestrus)

雌性动物卵巢中卵已成熟的时期。子宫内膜血流量增加,准备植入受精卵。临近结束,雌性表现出接受雄性爬背和交配的行为,成熟的卵从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

发情同步化(estrus synchronization)

动物的性外激素气味调节同种雌雄动物的生殖周期,使发情期同步的现象。如同笼雌大鼠、同群雌鹿常常同时发情。实验室和畜牧业的研究都表明,许多雄性动物的气味能促使同种雌性个体发情期到来和其他性成熟指标出...

发情周期(estrus cycle)

雌性哺乳动物生殖系统的构造及生理作用从发生变化到恢复原状的一段时期。每个周期内,与生殖有关的激素分泌呈节律性变化,并控制卵细胞的成熟,诱发性冲动且排卵。此时若有交配行为,卵子可受精,如果排出的卵...

发球预测训练(service pretest training)

球类比赛发球开始前对赛场阵势和球的落点的预测训练。训练内容:(1)落点预测训练。即预测客体运动的时空方位、球落地时的反作用力、转速等,以保证发球落点准确。可于赛前在头脑中进行表象训练,或结合比赛...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一译“求异思维”。思维的一种形式。与“聚合思维”相对。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新组织记忆中的知识,产生多样性答案的思维形式。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想出剪刀的条件不同用途、...

发散思维测验(Divergent Thinking Test)

亦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发散思维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及其同事进行能力倾向研究时设计。主要内容:(1)语词流畅性,要求迅速写出含有特定字母的单词;(2)观念流畅性,迅速写出...

发散线条错觉(divergent lines illusion)

即“黑林错觉”。

发散型(divergent style)

一种认知方式。与“聚合型”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先提出。运用此种认知方式者则擅长解决开放性问题(即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善于发现未作明确区分的信息,认知方式灵活善变,讨厌僵化的东西,喜欢了解...

发身期(puberty)

即“青春期”。

发生法(genetic method)

心理学研究方法。含义有二:(1)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以心理现象或功能的发生经过为研究对象,去追溯根源的研究方法。常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在较长时间(几个月至几十年)内,系统地对一个或一些儿童的心...

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从发生学出发探讨人类个体认识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特点:(1)超越传统的只研究高级认识的认识论,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认识的起源和发展。(2)认为认...

发生认识论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书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0年出版。作者认为,传统的认识论研究只顾及高级水平的认识,忽视认识本身是一种建构,应从各种认识起源的发生学角度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他从个...

发生社会心理学(genetic social psychology)

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社会心理学交叉学科。探讨社会心理过程对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欧洲。代表人物是瑞士和法国的一些后皮亚杰主义者(新皮亚杰学派),如道伊斯、穆尼等。宗旨在于通过...

发声游戏(sound play)

一译“发音游戏”。儿童游戏的一种。发生于儿童前语言的咿呀语阶段。大约三四个月的儿童在心满意足时就开始常常独自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或与逗弄他或她的成人咿咿作答,特别是与母亲之间的“交流”,可说是儿童...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combined vocal and multiple motor tic disorder)

亦称“图雷特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冲动抽动症”。抽动障碍的一种。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的、复合性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或发出无意义的字句、不适当的词、重复语言、...

发问方式(questionary form)

公安、检察、审判人员为了解案情,向被告人、被害人和证人提出问题的方式。主要有:疑问词问(如“案件发生在何年、何月、何时”),是否问(如“案件是不是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肯定问(如“案件是发...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指主体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发现或创造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与“接受学习”相对。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因主体经验的获得是在非经验传递系统中,通过自身对活动对象的直接发现或创造而获得的,故此类经验也叫直接...

发泄(abreaction)

患者自发地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对自己被压抑痛苦情绪体验的释放。自发的发泄常见于创伤性事件发生之后,其作用是动员个体的应付行为并促进其重新适应新环境。若它不能实现,有关的情绪被压抑则可能产生抑郁、退...

发泄疗法(feeling evacuation therapy)

中医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心境压抑、情志不畅的患者。做法是让患者尽量吐露自己的苦闷,疏散胸中的积郁。患者若能滔滔不绝,说出真情,病必缓解;有的大哭大闹一阵以后,心情豁然开朗,如释重负。

发泄倾向(catharsis inclination)

一译“宣泄倾向”。经常感受到消极情绪的积聚而产生的攻击性倾向。犯罪行为产生机制之一。当个体的消极情绪长期积累,造成精神压力时,若遇某种诱因刺激,即会以此为导火线,通过突发性的暴力攻击行为排解愤怒...

发音策略(pronunciation strategy)

人们对文字符号发音时采用的方法或技巧。对于无意义但可音读的拼音文字,巴伦研究发现有三种不同的发音策略:(1)相似策略,把无意义的词读得像熟悉的真词的发音一样,如把blud读作blood;(2)类...

发展(development)

广义上指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个体生理与心理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过程。期间,个体的心身表现出量和质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还有顺序性。常受遗...

发展测验(developmental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用于测查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能反映出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行为发展水平,其结果具有鉴别和诊断作用。代表性的发展测验有丹佛发展筛选测验和格塞尔发展量表等。

发展常模(developmental norm)

常模的一种。某一年龄所有个体心身发展的平均水平。用于衡量个体心身发展水平。通过抽取一组代表某个特定年龄或发展水平的个体,给予某种测验或作业,将他们的成绩加以平均而得到。分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

发展迟滞(developmental delay)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暂时或永久性地明显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可能表现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如智力低下(智商低于70)为最常见的永久性发展迟滞。智力低下者在认知、社会性及动作等方面均落后于大多数同龄人。...

发展得失说(gain-loss view of development)

心理毕生发展学说。德国发展心理学家贝尔特斯1987年提出。认为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都同时存在着获得(成长)或丧失(衰老)两种过程。任何发展和进步都表现为在获得新技能的同时丧失先前已有的一些...

发展的自我(The Evolving Self)

书名。美国心理学家凯根著。美国哈佛大学出版公司1982年出版。是作者完整阐释其创立的自我的“结构-发展”理论的代表作。作者反对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法,采用自然疗法和心理小说的形式,建构“结构-发展”...

发展顶点(developmental acme)

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能达到的极限或最高水平。组织或机能发展到顶点即不再继续发展。分生理发展顶点和心理发展顶点。生理发展顶点有各种表现,如人长到一定高度就不再继续往上长。心理发展顶点,如智力到一...

发展方向律(law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规律。儿童各种动作发展的进程和速度不尽相同,但其发展方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如“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等。初生婴儿的动作是混乱笼统、未分化的大肌肉群动作。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成...

发展功利说(utilitarianism theor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在遗传的、不学而能的、本能的倾向基础上开始,在作出反应和体会到要延续、改变那些本能倾向的过程中继续的。个体由于改变了对刺...

发展函数方法(developmental function method)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用不同的函数方程来描述个体对多种任务加工速度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方程的适应性,以揭示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的特点和年龄差异机制。凯尔20世纪40—50年代设计并用于信息加工速度的发...

发展加速现象(developmental acceleration)

儿童在身心发展某一阶段出现的急剧变化。有正加速发展和负加速发展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发展趋势先慢后快,如生殖器官的发育;后者发展趋势先快后慢,如脑量的增长。身高在出生后头两年内增长速度快于以后各阶段...

发展间断性(discontinuit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观点的一种。与“发展连续性”相对。认为心理发展是无序的、情境性的、不可预测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发生的变化要用不同的原则解释。行为主义是支持此观点的最突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内部的稳...

发展阶段论(theory of development stage)

亦称“发展不连续论”。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呈不连续的、跳跃过程的理论。与“发展连续论”相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该理论的典型代表。该理论强调发展的阶段性或不...

发展阶段性(stage of development)

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与年龄密切联系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阶段特点(即年龄特征)。主要含义:(1)特定阶段的心理是围绕某个优势或主导特点发展起来的;(2)某一阶段的心理与较早或较晚的阶段...

发展精神病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一译“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与心理变态之间关系的应用科学。主要探讨心理机能失调、适应、应对、应激和防御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早期心理失调预测后期心理失调的发生。主要...

发展可变性(variability of development)

个体或群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个主体的心理发展既受各自脑和神经系统影响,又受社会和教育条件制约。生理因素的差别、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导致主体...

发展类商品市场(commodity market in development)

满足消费者发展需要的商品买卖场所。为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形成了对各种与人格发展有关商品的需求。如儿童期接受早期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与自我完善等等,均需相应商品的消费。该类市...

发展连续论(theory of developmental continuity)

关于儿童身心连续渐进发展的理论。与“发展阶段论”相对。典型代表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学派。强调个体发展的连续性,认为个体发生的任何变化只是量的变化,都是渐进的过程;个体发展与其年龄无关,其行为可以...

发展连续性(continuity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观点的一种。与“发展间断性”相对。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有序的、前后一致的、渐进的,整个发展过程的机制可用一套独立的原则解释。主要原则:(1)心理特性的永恒性,如儿童形成客体永久性后不会...

发展量表(developmental scale)

衡量个体发展水平的工具。依据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理编制而成。个人所得的分数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平均成绩相比较,可表明他的成绩属于哪一种发展水平。常用的包括年龄量表和年级量表。

发展疗法(developmental therap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对有严重情绪障碍、行为失常儿童进行的教育治疗。涉及儿童的行为、交往、社会化及学业四个方面。目的是促进儿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是将心理动力学方法、发展心理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运用于儿...

发展零点(devlopmental zero)

个体生命开始的起点。通常指雌性生殖细胞(卵子)与相应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结合起来产生受精卵的一瞬间。

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pattern)

1. 个体发展的总体形态。个体一生的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还是突变的、非连续的;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不同理论有不同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认为发展是以不连续的阶段式的...

发展年龄(developmental age)

个体发展衡量指标。以年龄为单位对个体发展水平进行度量所得的分数。可表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如身体发育、感知、运动、认知、智力等。计算方法常采用年龄当量,即个体某种身心特质的实际发展水平与相应...

发展期(developmental period)

动物自出生到成年的阶段。身体和行为,特别是社会化行为不断发展阶段。以家犬为例,可分为四个阶段:(1)新生期。约在出生后10天内,行为大都与温饱有关。这个时期,小狗目不能视,耳不能闻,但嗅觉敏感;...

发展曲线(developmental curve)

将某一群体或个体在某方面随年龄增长变化的特点数量化,并选定恰当的横纵坐标,予以直观显示的线型统计图。横坐标一般是被试的年龄或被试群体的平均年龄,纵坐标为被试发展特点的测量指标,群体通常是平均数或...

发展认同(developmental identification)

见“认同”。

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

个体达到一定年龄时,在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或应达到的要求。在心理上表现为个体必须在特定时期内学会的知识技能(如言语能力)等;在生理上表现为个体在特定时间内要完成的某些身体变化(如性功能...

发展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

个体发展衡量指标。一般用发展年龄除以实足年龄之商再乘以100。源于美国耶鲁大学格塞尔及其同事1940年发表的格塞尔发展量表。其等于100,表示发展正常;其大于或小于100,则表示发展超前或滞后。...

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个体基本社会化之后的继续社会化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经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基本社会化,具备了一般社会成员所必需的最起码的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旦是,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为了...

发展生物心理学(developmental biopsychology)

亦称“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影响和构成心理或行为的心理成分发展的生物学过程。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为普莱尔、达尔文。前者整理了当时有关生理学、神经解剖学和行为方面的...

发展时差(developmental heterochrony)

一译“发展异时性”、“发展差异性”。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历程、方向上的差异。表明个体的组织器官或某种心理活动在某个时期会发展得更迅速。主要表现在身体各种组织器官或各种心理活动...

发展水平(developmental level)

个体身心发展所处的等级或层次。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发展水平。前者指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的生理与心理发展上的不同等级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后者指个体发展中,个体...

发展顺序(developmental sequence)

个体发展过程中,各种结构和功能、各种行为特征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客观存在的先后次序。如儿童言语发展的顺序:言语准备阶段或发生期→外部有声言语发展阶段→内部言语与书面言语发展阶段。一般认为,遗传是控...

发展稳定性(stability of development)

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心理发展的阶段呈现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特点(即阶段顺序)。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发展是主体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发展心理病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即“发展精神病理学”。

发展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即“发展生物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心理学分支学科。狭义上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主要涉及:(1)有关心...

发展心理语言学(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发展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交叉学科。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儿童语言的产生与获得过程的规律与机制。研究对象是个体对母语的理解和掌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包括语音、语法、语义、应用语言技能等。形成于20世纪5...

发展型购买动机(purchase motive of developing type)

需要层次购买动机模式的一种。由发展需要而激发的购买动机。包括由智力发展需要(如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认识能力等)以及体力发展需要(如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等)引起的购买动机。参见“...

发展性教学(developmental teaching)

一种教学理论。苏联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提出。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决定着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儿童形成原来不具备的各种心理能力或品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促使儿童的思维...

发展性社会情境(soci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年龄时期开始时形成的、该年龄特有的、唯一的和不可重复的儿童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它导致该年龄期发生的全部变化,决定着使儿童获得...

发展性学习障碍(developmental learning disability)

学习障碍的一种。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1983年提出。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因心理发展异常而导致的学习困难。主要由以下心理发展异常引起:(1)注意障碍。有意注意发展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注意范围...

发展性游戏(developmental play)

儿童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心理发展迟滞儿童的游戏。旨在帮助儿童认识他们是有控制能力的游戏参与者,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象,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重点是教儿童下一发展阶段的技能,包括身体技...

发展性阅读(developmental reading)

美国学者A. J. 哈里斯提出的阅读分类之一。指以发展基础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阅读。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前者包括掌握大量熟悉的词汇,形成良好的眼动习惯,养成正确的阅...

发展抑制(development arrest)

个体在发展过程某一个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部分或完全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多见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内部原因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固有特点,如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停滞...

发展原则(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主要有:(1)方向性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如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从上部动作向下部动作进行的。(2)差异性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个体自身在生理和心理的...

发展障碍(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心身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偏离或阻滞状态。常发生于包括脑在内的身体各种器官的组织及其机能、生育环境、人际关系等发生缺陷或不健全的情况下。表现形式有精神发展迟滞、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残疾、病弱...

发展指标(developmental index)

描述和衡量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各种参数。主要有:(1)发展速度。个体身体各部分和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各异,且个体之间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2)发展时间。个体的不同组织和机能的发展...

发展转化(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

个体在心身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心理方面的主要转化:(1)思维发展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以及辩证思维运算阶段;(2)社会性发展转化经历学习信任阶段(0个月~18个月左右)、成为...

发展咨询(developmental counseling)

咨询形式的一种。源于家庭咨询和社会工作。旨在解决个体成长中的心理发展问题。强调通过让个体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以帮助个体在困难与自我决策中成长,确保个体有机会顺利发展和走向成熟。其对象包括儿童及...

发作性失控综合征(episodic dyscontrol syndrome)

一译“发作性控制不良综合征”。行为障碍的一种。由很小的刺激引起的失去控制的爆发性攻击行为。通常与饮酒或各种酒精中毒及儿童期的运动机能亢进和逃学史有关。一些病例可见到发作前的先兆和发作后状态,如违...

发作性嗜睡-贪食综合征(Klein-Leven syndrome)

睡眠障碍的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嗜睡,且伴有饥饿、贪食、多饮、性欲亢进、多动、易激惹和轻度意识障碍的症状。发作期内可夜以继日地睡觉。每次发作可持续几天至几周。发作间歇期内完全正常。男性较多见,常在1...

发作性睡眠症(narcolepsy)

一译“发作性睡病”。功能性及脑器质性疾病的一种。白天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症状。表现为四联征(可不全部出现,出现的次序也不一):(1)短暂睡眠发作。即白天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一般持续5分钟~10...

罚球意识(sense of penalty shot)

足球、篮球、手球等运动员被判罚执行点球射门和投篮时的运动意识状态。该状态良好有助于罚球动作的定向及动作的稳定性。主要包括:(1)射门罚球意识。包括射门动机、注视焦点及对防守队员的思维预测判断等。...

法布尔

法布尔(Jean Henri Fabre,1823—1915)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本能目的论的创始人。生于法国阿韦龙省圣莱昂。获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后,1854年于巴黎大学...

法国机能心理学(functionalism in France)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的以机能主义心理学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T. 里博、比内、沙可、让内。其主要特点:从心理病理学研究入手,主张运用相关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

法国心理学会(Association of French Psychology)

法国全国性心理学学术组织。1901年成立。创始人让内。1920年重建。下设临床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教育与儿童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分部。旨在促进心理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与创新...

法国心理学史(history of French psychology)

自笛卡儿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和唯实论后,哲学心理学在法国逐步发展。后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P. J. 卡巴尼斯等人都倾向于经验主义和感觉主义,比朗则倾向于唯灵主义。在生理心理学方面,有马...

法家的心理学思想

法家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法家是形成于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春秋时期的管仲为该学派的先驱,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李斯、韩非等。著作多已佚失,...

法家管理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管理心理学思想。法家形成于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其代表人物多系当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春秋时期的管仲一般被认为是法家的先驱,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

法律精神病学(legal psychiatry)

法学与精神病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病问题及精神卫生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病学中的问题的归类、成因、发展规律,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检查、鉴定和处理...

法律社会化(law socialization)

个体将社会的法律规范逐渐内化为个人的法律意识,并以法律规范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过程。美国法学家、社会法学派主要代表R. 庞德最先提出。他认为这一过程着重于社会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目的是使社会化观念...

法律心理学(legal psychology)

亦称“法制心理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立法、执法、守法、违法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所著10卷本《民族心理学》的第9卷《法律篇》(1918)中,最早系统研究该学科。...

法律行为(legal behavior)

体现个人意愿并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失的最经常的事实。法学和法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主要特征:(1)意识性。出于当事人自觉并反映其意志。(2)外显性。具有外...

法律宣传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gal publicity)

法律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和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学科。主要研究:(1)法律宣传的有效方式,如何使法律内容深入人心,得到有效传播,并使公众建立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模式。...

法律意识(legal consciousness)

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体系和社会态度的总称。同人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世界观相联系。在层次上,包括法律思想体系和法律心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前者具有较完整、系统的理...

法律再社会化(law resocialization)

对违法犯罪者进行教育改造,使之将社会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法律意识的过程。法律社会化的延伸。违法犯罪者因法律社会化程度不足,或接受了错误的反社会法制观念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需要进行法律再社会化。

法术势

战国时期法家的社会心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法”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令;“术”指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势”指君主的地位与权力。在前期法家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战国末期韩非则对三者加...

法庭辩论效应(effect of court debate)

刑事、民事审判中诉讼双方的辩论活动对审判人员和辩论双方产生的影响。分为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两方面。积极效应表现在:(1)查明案件事实。诉讼双方因从不同角度进行攻击与防御,针锋相对地提出对立的看法和...

法庭辩论心理(mind in court debate)

公诉人和诉讼当事人在法庭辩论中的心理活动态势与特点。(1)公诉人。公诉人代表国家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在诉讼中居原告地位,但不同于一般当事人,较为超脱而无心理压力。公诉人在法庭辩论开始时发表公诉词...

法庭陈述心理(mind of statement in courtroom)

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法庭审理中陈述案情事实、理由以及提供证言时的心理特点。就双方当事人而言,他们都力求就案情事实和证据、理由与法律根据,在法庭上作全面系统的陈述,并反驳对方,以争得法庭的...

法庭调查心理(mind in investigation at courtroom)

刑事案件开庭审判中,从宣布法庭调查开始至法庭辩论前阶段审判人员、公诉人、自诉人、被告人、律师等的心理状态。在公诉案的第一审程序中,审判人员是整个法庭调查的调节者,其心理状态:认识到法庭调查的心理...

法庭反应(reaction in courtroom)

刑事被告人在法庭上因审判情境的压力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主要有:(1)羞耻、紧张、恐惧。对其罪行公之于众感到羞耻,对法庭庄严肃穆的气氛感到紧张,对即将到来的有罪判决感到恐惧。(2)...

法庭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in court)

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法庭社会体系中各种角色的心理、行为表现及他们之间互动的规律。主要研究内容:(1)法官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法官的背景对审判行为的影响,法官对陪审团的指导,影响法官作出保释...

法庭心理学(psychology in court)

审判心理学在英、美的别称。但其研究对象仅限于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主要研究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原告人、公诉人、辩护人或代理人、证人、审判员及陪...

法韦尔热

法韦尔热(Jean Marie Faverhe,1912—1988) 法国数学家和心理学家。生于法国汝拉省巴拉诺。获数学教师资格后,1945年为国民教育部教学研究中心的教育心理测验小组负责人。...

法制感(sense of legality)

法律意识的一种。包括:(1)对法律及其制度的思想、观点、知识的认识及对法制状况的评价。包括对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与评价,对法律及其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执行是否严格、平等,所规定的权利与...

法制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gality,psychology of legal system)

见“法律心理学”。

翻身反射(righting reflex)

即“翻正反射”。

翻绳游戏(turning string play)

民间游戏的一种。用一根绳套在手指上由两人或一人翻出各种变化多端的图案。一般先将细绳的两端结在一起,如两人以上玩时,先由一人将细绳按各种特定的顺序套在双手的手指上,再用一只手的手指去挑另一只手指的...

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一译“翻身反射”。有机体非条件反射的一种。有机体翻转或翻转躯体的部分或全部以恢复正常姿势、保持躯体平衡的反射性反应。(1)正常动物被推倒会翻正躯体以保持或恢复站立姿势。先是视觉及前庭感受刺激引起...

烦闷期(period of agony)

住院森田疗法卧床期据患者的精神状态划分的一个治疗期。患者卧床以后,治疗者事先告知他们即会出现一些空想,如个人问题、疾病问题、过去和将来的问题等,并由此滋生烦闷和苦恼情绪,这时不管怎样痛苦,都要“...

繁殖策略(breeding strategy)

动物繁殖最大数量后代的行为方式。涉及开始交配的年龄,交配的季节和频率,配偶、交配方法、繁殖幼体数量和大小的选择,双亲照料的幼体数量和类型以及幼体断奶或教飞的年龄,等等。因不同物种而异,常跟生物的...

繁殖对停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第七阶段的危机。此阶段自25岁~65岁。此期,个体若形成积极的同一性,即过上幸福生活,通过繁衍子女、教育后代、生产创造等活动,把爱和亲密传给下一代,即获得关心的美...

繁殖季节(breeding season)

动物一年中交配繁殖的时期。许多动物都有,且比较固定。如灵长目动物川金丝猴的性交配行为集中在每年的10月~12月,产仔在次年的4月~6月。其形成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雌性的发情周期、环境气候、食物的丰...

繁殖领地(breeding territory)

动物用于繁殖的区域。通常由雄性在繁殖季节到来之时建立,中心区常常是巢穴所在地,外围可提供食源。面积大小因物种和食源的丰富程度而异。建立繁殖领地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白冠雀在繁殖季节开始时,雄性先...

繁殖迁移(breeding migration)

动物为了产卵或生殖幼仔,在一定季节向固定或有利地点的迁徙。鸟类和鱼类比较明显。有些鸟类的越冬地可能是其原始栖息地,它们离开这里去繁殖,季节变化时又回到原处越冬。有些鸟类的原栖息地就是现在的繁殖地...

繁殖群(breeding group)

包含有繁殖功能的成年雄性和雌性动物群。一般有一雄一雌、一雄多雌和多雄多雌几种类型,少数为一雌多雄形式。有的动物只在繁殖季节组成,有的动物是长期固定的。

繁殖行为(reproductive behavior)

涉及繁殖的各种行为的统称。不同学者使用上略有差异。通常指配偶形成和交配活动的行为模式。有的科学家把动物的领地行为、筑巢行为、孵卵活动、双亲照料和其他同繁殖有联系的行为均归入其中。

反暗示(counter suggestion)

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一方面指被暗示者识破了暗示者的意图,有意抵制,表现出与暗示意图相反的心理或行为,另一方面指暗示者由于暗示方法不得当,使暗示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反。中国俗语“此地无银三百两”...

反常行为表现(abnormal behavior expression)

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因无法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而表现出违反其正常生活规律、人格特点等的行为现象。如案犯作案后反常的积极、异常紧张、心虚发怵、暴富奢侈、特别关心案件的侦查情况等。形成原因:犯罪人作案...

反刍(rumination)

草食动物将食物吞入胃后过一段时间再反吐入口中细嚼慢咽的行为。某些草食动物适应生存条件的方式之一。因为草中营养成分少,每天摄入量相当于体重的1/10,草中的长纤维不易消化,通过反刍,可弥补这些不足...

反从众(counter conformity)

与从众相对的心态或行为。人感受到实际或想象的群体压力时,表现出不是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而是与他们相反的判断或行为。源于对独立性、自主性的心理需要,想突出自己的个性,而不被大众淹没。具体表现分为...

反对众人(moving against people)

霍妮提出的一种用以降低或消除基本焦虑的适应模式。包括追求权力、利用他人、追求声望、寻求他人赞美、获取个人成就等神经症需要。由此发展成的病态人格倾向是,凭借控制、攻击他人,获得自身的安全感。采用此...

反改造(anti-reform)

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出的抗拒改造的行为表现形式。在中国,典型的有:(1)脱逃。罪犯服刑期间为逃避刑罚惩罚,非法获得自由而采取的一种反改造形式,也是中国刑法规定的以罪犯为特殊主体的一种重新犯罪行为。...

反改造心理(mind of anti-reform)

罪犯在监所服刑期间对抗管教、反抗改造的心理特点。在惯犯、累犯、团伙犯罪的主犯和某些未成年犯中较突出。其形成的主观因素是罪犯的犯罪意识顽固,恶习深,不认罪服法,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悲观失望情绪严重等...

反感情投注(anticathexis)

一译“反能量投注”、“反精神投入”。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与“感情投注”相对。指自我或超我对本能冲动的抑制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本能需要为社会道德准则所不容,且即将表现出来时,超我就会扩展自己的...

反感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dislike type)

亦称“反抗型购买行为”。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购买行为类型。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容易产生反感情绪的购买行为。此类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对于外界环境的细小变化都能有所警...

反感型消费者(consumer of dislike type)

亦称“反抗型消费者”。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反应而划分的消费者类型。详见“反感型购买行为”。

反交(backcrossing)

一译“回交”。杂种子一代动物与两个亲本类型中任何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对杂种个体分离某一亲本性状的遗传学研究非常有用。个体、品系和种的差别决定有机体本能行为的特征,源自互相交联的两方面因素,即短期...

反抗阶段(rebellion stage)

R. R. 梅提出的人格发展四阶段中的第二个时期。始于2岁~3岁,持续至青春期。此期个体努力建立自己的内部力量,试图抵抗和拒绝父母及社会的支配。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要步骤。但反抗与自由不同,反抗...

反抗期(period of resistance)

个体发展过程中独立性倾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分第一反抗期(3岁~4岁)和第二反抗期(11、12岁~13、14岁),但更常指后者。2岁儿童自我第一次分化,能够把主体和客体分开,自我意识萌芽,认识到自...

反抗型购买行为(purchasing behavior of revolt type)

即“反感型购买行为”。

反抗型消费者(consumer of revolt type)

即“反感型消费者”。

反抗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

一译“矛盾型依恋”,亦称“C型依恋”。婴儿依恋的一种。约10%的婴儿属于此类。属不安全依恋。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1978年根据陌生情境测验提出。这类婴儿对母亲将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

反恐怖症性格(counterphobic character)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具此性格者常参与一些被认为危险的和引起焦虑的行为和活动,并以此为乐。

反馈(feedback)

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的输出成为输入的部分,反过来作用于系统本身,从而影响系统的输出。根据反馈对输出产生影响的性质,可区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前者增强系统的...

反馈信息(feedback information)

在反馈过程中,反过来作用于系统本身的输出信息。参见“反馈”。

反馈性评量(feedback evaluation)

教学效果评量方式的一种。与“总结性评量”相对。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检查评估。可使教师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以便在以后的环节随时改进;也可供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与总结...

反面诉求(negative appeal)

广告诉求的一种。与“正面诉求”相对。从反面来说明使用某种商品优越性的广告宣传方式。受消费者年龄和其他消费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效果有一定的限制。通常,它对于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效果较好,对于其他年龄...

反能量投注(anticathexis)

即“反感情投注”。

反求诸己

亦作“反求诸身”。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重要修养方法。指通过反省来检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礼记·中庸》引孔子之言云:“射有似乎君子。失诸...

反社会儿童(antisocial child)

问题行为儿童的一种。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儿童。在中国称顽劣儿童或轻微犯罪儿童。其行为往往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品行不端,自私自利,顶撞师长,打架逃学,撒谎骗人,小偷小摸,伤害他人,胡作非为,违法...

反社会攻击型(type of antisocial aggression)

犯罪类型的一种。个体遭受某种心理挫折后,采取不符合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制度等要求的,有碍他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定的攻击行为。形成因素:(1)某些正常要求受到主观条件限制(如智力、外貌、经济条...

反社会环境(sociofugal environment)

空间布置上不鼓励社会交往的环境。在有些公共场合,如机场或商店的通道旁,常有一些令人不舒服的障碍物或不利于交谈的固定椅子,迫使来往行人不在此逗留。如此设置,主要基于交通或商业上的考虑,以提高经济效益。

反社会侵犯行为(antisocial aggressive behavior)

侵犯行为的一种。反对社会公认的社会准则的侵犯行为,如谋杀、诈骗等。与“亲社会侵犯行为”相对。被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定为严格意义上的侵犯行为。

反社会群体(antisocial group)

因与现存社会的目标、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相对立而集结的群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妨碍所在社会正常运行、危害群众生活的各种犯罪集团;二是反对当前统治的群体,有自己的纲领、结构与一整套的活动计划。

反社会社会化(antisocial socialization)

与现存社会价值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社会化过程。与“亲社会社会化”相对。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是指不符合现存社会制度的行为;狭义是指违法犯罪,如盗窃、凶杀、吸毒、卖淫等违反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对后...

反社会心理(antisocial mind)

实施反社会行为者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状态。在中国的主要表现:(1)自我中心观念强烈。这是反社会心理的基础。不受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2)反社会...

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

违反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损害社会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行为。与“利社会行为”相对。包括违反现行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虽未触犯法律,但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虐待老人、妇女,欺行霸市,结伙斗殴,严重...

反社会行为定型(antisocial behavior stereotype)

因反复实施反社会行为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此时,反社会行为已非一时性的失误或冲动,而是因反社会心理得到强化,根植于个体的人格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反社会行为倾向和反应定型。多表现于惯犯、累犯的行...

反社会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亦称“悖德型人格”、“社会病态人格”。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亦称“反社会型人格”、“无情型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一种。除具有人格障碍的特征外,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患者时常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妨碍公众,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伤害他人;行为冲动,缺乏羞耻心与...

反社会性(antisociality)

违反社会规范的一种心理属性。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个体在不良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反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果。在犯罪行为中的体现。按不同标准,可分为:(1)偶发反社会性与...

反社会自我论(theory of antisocial-ego)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雷德尔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关于犯罪人人格的学说。他认为,反社会性自我具有操纵超我的作用。操纵超我有四种类型:(1)巧妙地避开良心的谴责,以满足反社会冲动。表现为:压抑、遗忘当时...

反射(reflex)

指机体对内在或外在刺激有规律的反应。可分为先天性反射和后天习得性反射两种,通常称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早在17世纪中叶,法国学者笛卡儿就观察到角膜受到机械性刺激,可引起规律性的眨眼反应,并提出...

反射度(reflectance)

一译“反射率”。光特性量度。1瓦特表面反射的每一波长的光的比例。用符号R(λ)表示。

反射弧(reflex arc)

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反射计(reflectometer)

光学实验仪器。在光学实验中,用于测定光的反射强度。

反射镜式实体镜(mirror stereoscope)

心理实验装置。1838年由惠特斯通发明并用于证实双眼视差现象。原理如图所示。图中X和Y代表放在AB上的两个平面镜。L和R代表两个图片夹,放置两张图片。为了同时注视这两张图,被试两眼的视轴必须调节...

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光(入射光)投向物体时,其表面反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值。受入射光的投射角度、强度、波长、物体表面材料的性质以及反射光的测量角度等因素影响。1931年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规定,在...

反射性微笑(reflexive smiling)

亦称“自发性微笑”、“内源性微笑”。微笑形式的一种。在婴儿出生后的0周~5周出现,主要是用嘴作怪相,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未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保持松弛状态。这...

反射眩光(reflected glare)

亦称“镜面眩光”、“间接眩光”。眩光的一种。由视场内光滑物体的反射光线引起的眩光。会引起视觉不适或视觉操作绩效下降。防备措施:(1)降低眩光源的亮度;(2)提高环境亮度,降低眩光亮度与环境亮度的...

反射学(reflexology)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别赫捷列夫创立的心理学理论。1909—1917年他提出建立客观心理学,主张心理学不应以内省法研究心理活动和意识等主观的内容,而应以神经心理过程的外部表现,即外部行为为研究对...

反射作用(reflex action)

精神分析理论术语。对烦恼起源的自动反应。如婴儿打喷嚏是对鼻腔中的刺激物作出反应,以消除此种刺激;通过小便排除膀胱的压力。本我消除紧张以满足肉体需要的途径之一。

反审讯能力(ability of anti-interrogation)

犯罪嫌疑人对付审讯的一种防御手段。即犯罪嫌疑人归案后,为逃避侦查和惩处,故意或经密谋策划,运用一定的欺骗方法反抗或抵制审讯。其特点:(1)目的性,为掩盖案情真相,否定犯罪事实,拒绝检举揭发同案犯...

反文化集团(counter-culture group)

由反主流文化的人组成的群体。本质特征表现为对社会传统价值标准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叛逆。如嬉皮士、同性恋者、吸毒团伙、摩托帮、公社群居者团体等。共同之处在于,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拒绝接受传统习...

反响回路(reverberatory circuit)

亦称“再入回路”、“振荡线路”。记忆心理学术语。用于解释短时记忆的机制。存在于脑和脊髓中维持短时记忆的神经元封闭通路。心理学家赫布假定提出。从理论上讲,反响回路中的兴奋若不受干扰,可连续不断地循...

反向定价法(tactics of reverse price-fixing)

定价策略的一种。为适应市场竞争而采取。其步骤:(1)预测消费者对新产品价格的期望,建立期望价格;(2)划定价格水平线,即取期望价格的中点作为新产品价格水平线,再把它作为新产品零售价格确定下来;(...

反向联想(retroactive association)

一译“倒摄联想”。指系列学习中,对某一项目与相邻的前一项目之间关系的联想。如倒背数目字。

反向认同(negative identity)

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一种偏差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为青少年提供认同的楷模和道德标准,但一些青少年背道而驰,朝反社会方向发展,模仿反社会人物及其行为。是造成青少年帮派与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参见“同一...

反向心理学(reverse psychology)

心理治疗理论的一种。通过鼓动而不是攻击疾病症状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所有治疗技术及理论依据的总称。临床应用表明,采用直接“攻击”症状的治疗策略对有些患者疗效不佳。采用迂回的办法,即先鼓励患者充分地表现...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即“反向作用”。

反向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一译“反移情”。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治疗者在心理分析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的潜意识情感和态度。会阻碍治疗者对患者临床需要的理解与反应。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1)治疗者对患者移情的无意反应。如当患者把原...

反向原稿(counterscript)

交互作用分析治疗术语构成生活手稿的成分之一,即父母的价值观。儿童早期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接受来自父母的价值观强制要求。以及为了获得认可使用的技巧构成了个体的生活原稿。其中,强制要求常常是非言语性的...

反向自我(counterego)

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一种与个体意识相对抗的假设性的人格结构成分。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一译“反向形成”、“反转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在潜意识中把某些不被允许的内心冲动、欲望转化为某种相反的行为,以加强超我的力量,减轻和消除不断增强的自我焦虑。一般包含两个步骤:(1)压抑冲动...

反相原理(principle of opposite)

分析心理学术语。指人格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对立部分。如理性对非理性、外倾对内倾、思维对情感等。人格中某一方面的充分发展通常总以其对立面的损失为代价。此为心理能产生的前提,心理能是相对...

反旋转错觉(contra-rotatory illusion)

即“躯体旋动错觉”。

反移情(contertransference)

即“反向移情”。

反义词测验(antonym test)

语文能力测验的一种。要求受测者写出与给定字词意义相反的字词,以评定其字词理解能力。

反应(response)

1. 有机体对作用其上的某种刺激产生的任何内隐或外显的活动。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包括单细胞(如变形虫)对环境刺激产生的变形运动、高等动物因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而产生的肌肉运动或腺体分泌,以及人或...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

即“因变量”。

反应不当(response improperness)

亦称“行为不当”。动物问题行为的一种。动物(宠物)有碍人类正常生活的不适当反应或行为。如爬上餐桌吃食,咬主人手指,毁坏生活用品,伤害儿童,随地大小便,等等。参见“反应不足”。

反应不足(response deficit)

动物问题行为的一种。与“反应过度”相对。动物临床心理学在对动物问题行为进行因果分析、诊断和治疗之前,要按人类行为治疗的方法对动物的问题行为进行概念化,将其归纳为反应过度、反应不足和反应不当三类。...

反应参数(response parameter)

度量刺激变量在行为上引起变化的指标。主要有:(1)反应的正确性,如走迷津进入盲路的次数;(2)反应的速度,如反应时;(3)反应的难度水平,如比内智力测验;(4)反应的次数;(5)反应的强度。

反应测量(response measurement)

对个体反应赋予数字的过程。表示其等级、类别、强度。个体在试卷上的反应,可给予分数,在实验室的反应,同样可按预定标准评分,确定其强度。

反应持续时间(response duration)

反应变量的一种。对刺激作出反应至反应结束的时间。与反应时有区别,后者是指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反应潜伏期。

反应代价(response cost)

行为治疗技术。个体因其问题行为而不再能享受到某些权利、奖赏,或必须支付罚金。其实质是通过取消或终止某种刺激而减少某一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频度。它与消退法有所不同。如一个孩子常常以哭闹的方式寻求父母...

反应定势(response set)

即“定势”。

反应泛化(response generalization)

条件反射术语。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不仅原初的条件刺激,而且与原初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引发条件反应的现象。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建立了对铜铃声的唾液条件反射后,只要用一个柔和的蜂音也能引发其条件反应。...

反应方式(way of response)

亦称“回答风格”。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如具有“默认”反应方式的个体,不论题目内容如何,都倾向于反应“是”。被试的反应方式会引起测验误差。

反应幅度(response amplitude)

亦称“反应量”。反应变量基本属性。在某一维度上对研究对象的反应所做的量的评定,即对反应变量数值大小的评定和记录。如在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中,动物在各种不同的强化程序作用下,按压杠杆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项...

反应概率(response probability)

反应变量基本属性。实际反应次数与可能发生的反应次数的比值。可能引发的反应次数是指引发反应的刺激的呈现次数。用于测定反应强度。如在简单反应时实验中,视觉刺激呈现10次,被试有8次按反应键,2次没有...

反应过度(response excess)

动物问题行为的一种。与“反应不足”相对。指动物的某种反应或行为太多、太激烈,发生频率太高,持续时间太长。如动物吃食太多,导致呕吐;性活动太频繁,太激烈;同种间好斗、好攻击;对正常对象表现出过分的...

反应结构(reaction structure)

反应过程的成分构成。包括预备期、潜伏期和结束期三个阶段。预备期是指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动作这段时间。如体育运动中的起跑,预备期是指从预备信号到执行信号之间的时间。潜伏期是指从执行信号到应答动作开始...

反应竞争(response competition)

同一刺激引起不同反应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广泛影响感觉、知觉、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

反应距离(reaction distance)

1. 车辆在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包括制动反应时间(从发现刺激物到把脚移到制动踏板上)、制动器作用时间(从开始踩制动踏板到出现最大制动力)及持续制动时间(从出现最大制动力到车子停住)内通过...

反应类型(reaction type)

1. 实验中被试对主试指令的反应特性。如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若将反应的注意力集中在肌肉的动作上,则属动作反应型,若集中在刺激本身,则为感觉反应型。动作反应型的反应时一般较短,但错误较多;感觉反应...

反应偏向(response bias)

心理学实验偏差。被试对试验项目作出不同反应形式的现象。有的可归因于内容和指导语,有的可归因于项目的形式等。在信号检测论中,常指被试在对刺激作出反应时,所选标准上的差别。被试的反应标准往往受刺激先...

反应潜势等级(response potential hierarchy)

即“习惯等级”。

反应时(reaction time)

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作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整个反应过程包括:(1)感受器将刺激的物理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2)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中枢皮层;(3)...

反应势能(reaction potential)

一译“反应潜能”。有机体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某一特定反应的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迫使有机体活动,内驱力是一切有机体行为反应的原动力。外部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一...

反应下降(response decrement)

有机体对外界非损伤性有效刺激的反应减弱。指刺激频频出现时,有机体反应的频率和强度下降,反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有以下原因:(1)习惯化;(2)感觉适应,指感觉器官的反应性降低,尤其在持久或快...

反应型条件作用(respondent conditioning)

即“操作条件作用”。

反应性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

即“被动攻击”。

反应性交互作用(reactive interaction)

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指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解释。如一起听同样的故事,聪明的儿童比不太聪明的儿童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处于同样的人际环境中,外倾的儿童比内倾的...

反应性精神病(reactive psychosis)

即“反应性精神障碍”。

反应性精神障碍(reactive mental disorder)

亦称“反应性精神病”。心理障碍的一种。由相当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精神创伤性生活事件直接引起。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发病应激源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急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于...

反应性相倚沟通(reactional interdependent communication)

双方皆根据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作出相应反应,自己没有预先计划和目的,或有预先计划和目的而未遵循的信息交流。如朋友间漫无边际的闲聊、顾客与售货员之间因服务态度恶劣等原因而发生的争执等。常有较强的...

反应性效应(reactive effect)

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或被研究时行为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现象。如被试猜测实验的目的和假设,有意或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迎合或抵制实验者的要求。

反应性抑郁(reactive depression)

抑郁症的一种。属慢性反应性精神病。尤以中年以上的患者为多见,发病多在精神创伤后一个月左右。主要表现为情绪低沉、沮丧,兴趣降低,痛心的内疚或抑郁。有的伴有焦虑、紧张或激越情绪。患者的整个活动集中于...

反应需要(reactive need)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与“内发需要”相对。由环境、事件或刺激引起的需要。如避热需要。

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注意的一种信息加工模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 A. 多伊奇等人1963年提出。该模型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起选择作用的过滤器位于知觉分析与工...

反应学习(response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等人在实验中所考察的两类学习之一。详见“位置学习”。

反应抑制(reactive inhition)

有机体对某个刺激因反应次数增多而使反应强度减弱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他认为反应抑制会随休息而减弱甚至消失,并用这一作用原理说明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高原现象、集中和分散学习等方面。依赖已有反应...

反应易化(response facilitation)

亦称“抑制解除”。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术语。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个体先前受抑制的行为重又表现出来的现象。并非习得新的行为。在此过程中,榜样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推动力,减弱了对某些行为的约束和制约,有时...

反应阈限(response threshold)

恰能引发各种反应的临界状态水平。反应由刺激引起,人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均有相当的限度,刺激的强度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的反应。某一刺激引起反应所需的最低强度称绝对阈限。实验设计中通常运用两...

反应阻止(response prevention)

一译“反应预防”。降低焦虑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要求患者面对引起强迫观念、焦虑情绪或强迫动作的情境或刺激不作出仪式性的动作。如此重复几次后,焦虑或强迫症状即可明显减少。由于该方法能引起患者明显的焦...

反映(reflection)

有机体接受和应答客观事物影响的过程。在哲学上被用来说明认识的起源和本质:人的认识就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感觉、意识等都是外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映象。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心理现象的本质:人的心理是对客...

反映论(reflectionism)

唯物主义认识论。综合哲学史上唯物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心理、意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外界客体在人脑中的映象。人脑若缺乏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

反映式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

罗杰斯人格理论术语。指个体采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意见和看法,并运用于个体的评价中。

反照知觉(albedo perception)

知觉现象。根据物体表面的反光程度对该物体产生的知觉。这种知觉不因照明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如一张白纸无论在亮处还是在暗处,都被看成白色的。这种知觉现象是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即明度恒常性)引起的。

反真

庄子性习心理思想的概括。即返回人的真性,去掉人的伪性。《庄子·庚桑楚》日:“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秋水》又云:“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日,无以人...

反正弦变换(inverse sine transformation)

亦称“角变换”。数据变换方法的一种。以原始数据\(Y_{ij}\)或百分数平方根的反正弦函数值作为统计分析变量值的数据变换。计算公式\(Y_{ij}^* = \arcsin Y_{ij}\),式...

反转学习(reversal learning)

测试动物学习灵活能力的一种程序。呈现A、B两个刺激物,动物选择A时给予食物奖赏。待正确选择达到一定标准,再训练动物选择B。可以通过交替强化无限地持续下去。曾在多种动物中实施,因为在借助仪器设备和...

反转作用(reversal)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弗洛伊德提出,A. 弗洛伊德整理而成。指个体将冲动由积极主动的方式变成消极被动的方式。类似反向作用。由于个体原来采纳的行为方式为社会所不容许,为求得心理平衡,人便以相反的方式...

反自立行为(anti-independence behavior)

因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而引起的缺乏独立性、自立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依赖性的行为状况。这样的人不愿甚至不能离开家庭和父母,不愿或恐惧参与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即使勉强上学或工作,也会表现出明显的...

返回传入(обратная афферентация)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阿诺兴机能系统理论术语。指反射动作结果变成内导信号反过来传入中枢神经的过程。与反射弧概念不同,相当于反馈。虽来源于条件反射学说中的强化概念,但不同于巴甫洛夫学说的传统观念:(1)...

返家行为(homing behavior)

动物能够回到过去曾经到过的特定地点(如出生地、繁殖地等)的行为。需要有高度发展的定向能力。鸟类和鱼类的迁徙常常令人叹为观止。鸽子的返家包含了这种行为的众多因素。

返童现象(rejuvenescence phenomenon)

1. 个体在催眠状态下呈现出的童稚时期的行为。在诱导下,可道出童年时的记忆与经验。老年人不适应老年生活的一种消极表现。 2. 老年人心理活动水平萎缩,无意识地表现出幼稚的儿童语言、情感和动作。...

返祖现象(atavism)

物种的个体身上偶然出现种系发生过程中祖先形态结构的现象。具有隔代遗传和原型回复的特点,可区别于孑遗生物或重演生物。常常周期性地消失,有时经过许多代又突然出现。原型回复的显著例子是在形态上,如奇蹄...

犯因性环境(criminogenic environment)

构成犯罪的原因、引起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1)自然环境,如地震、饥饿、灾害等;(2)文化环境,亦称社会环境,如社会风尚、群体气氛、人际关系等。按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强度,...

犯罪(crime,offense)

狭义(crime)指危害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依照法律规定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其特征:(1)社会危害性,即对社会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损害;(2)刑事违法性,即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禁...

犯罪暗示论(suggesting theory of crime)

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19世纪意大利社会心理学家谢格勒提出。基本观点:当人处于一个特定环境(文化、群体)中时,在无对抗情形下,其行为会不断接受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犯罪意识、犯罪手段、犯罪恶习等融...

犯罪饱和法则(law of criminal saturation)

关于犯罪现象的规律。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在所著《犯罪社会学》(Criminal Sociology)(1844)中提出。其基本观点:在具有特定量的引起犯罪的个人、物理和社会因素的社会,必然会发生一...

犯罪报道消极效应(negative effect of news reporting on crime)

宣传媒体对犯罪案件的报道在社会公众中造成的不良影响。产生原因:宣传报道不当,过分渲染犯罪情节,不适当地描述犯罪人的变态心理,造成对读者的不适当刺激;个体间的社会意识倾向等心理因素存在差异,对犯罪...

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学导论(Criminal 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logy)

书名。美国被害人学研究者卡门著。概论性的被害人学著作。美国Brooks/Cole 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全书简明扼要地介绍西方国家被害人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共6章。第一章阐述犯罪被害人的重...

犯罪本能说(instinctive theory of crime)

亦称“深层犯罪心理原因说”。应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解释犯罪原因的学说。认为个体的潜意识中隐含违背社会伦理、习俗和法律所禁止的冲动和欲望,个体的一切行为直接或间接受潜意识支配。正常人的潜意识由超...

犯罪不良文化因素(unhealthy cultural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指社会文化中存在的可能引起犯罪行为的成分。具体有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腐朽低级的乐趣观、醉生梦死的幸福观、封建行帮式的友谊观、无政府主义...

犯罪大众传播因素(mass medium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指内容上具有的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和消极性的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等。因认知选择原理的作用,这些内容被主体选择吸收,内化为犯罪心理,导致犯罪行为。

犯罪单因论(single factor theory of crime)

亦称“犯罪一元论”。仅以一种因素解释犯罪行为产生的理论。与“犯罪多因论”相对。强调某一因素即是犯罪原因,可以决定犯罪。犯罪生物学派中的犯罪遗传决定论、犯罪智力落后论、犯罪本能论、犯罪体型论、犯罪...

犯罪道德发展论(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of offense)

研究道德发展与犯罪关系的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社会化理论的一种,被犯罪学家和犯罪心理学家用于解释犯罪行为,认为人格来源于一定的道德水平,人格发展的水平实际就是道德发展的水平,道德发展与犯罪行为是相...

犯罪的动机(Криминальная мотивация)

书名。犯罪心理学著作。苏联犯罪学家库德里亚夫采夫主编。1986年出版。共6章:犯罪学中的动机问题,犯罪动机的构成因素,犯罪行为动机的产生与变化,犯罪行为动机中的无意识,变态人格犯罪行为的动机,动...

犯罪的根源:精神分析学研究(Roots of Crime: Psychoanalytic Studies)

书名。匈牙利裔美籍精神分析学家F. G. 亚历兰大和英裔美籍精神病学家W.希利合著。1935年在美国出版。最早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犯罪心理的著作之一。书中提出:犯罪是犯罪人想要进行又不能进行的...

犯罪低龄化(lowerization of offender's age)

某个国家或地区青少年犯罪年龄普遍降低的现象。需通过历史对比确定。确定指标:始犯年龄、犯罪高峰年龄和初犯平均年龄三项指标普遍下降,少年犯罪比例增加。一般认为与青少年生理成熟提前,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

犯罪动机(criminal motivation)

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较之一般合法行为的动机更复杂,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受社会性因素制约;(2)后天形成,在犯罪活动中发展变化;(3)犯罪人不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中...

犯罪动机冲突(conflict among motive of crime)

亦称“犯罪动机斗争”。犯罪人内心各种犯罪动机之间或犯罪动机与非犯罪动机之间发生的心理冲突。犯罪动机源于犯罪人的不良需要,因需要的多样性而显得错综复杂,构成一个动态的动机体系。各种犯罪动机之间或犯...

犯罪动机恶性转化(vicious transformation of criminal motivation)

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在原有犯罪动机基础上产生新的动机冲突,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的现象。通常因受到外界阻碍,或在新的情境刺激下形成。一般有三种情形:(1)动机的重叠。即先后产生...

犯罪动机良性转化(benign transformation of criminal motivation)

犯罪人实施犯罪时,因内外因素的影响产生新的动机冲突而导致犯罪动机的削弱、放弃和犯罪行为中止的现象。动机斗争中积极因素占优势的结果。可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当客观条件不完全具备(如缺少犯罪工具)或主...

犯罪动机强化(reinforcement of criminal motivation)

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取得成功后,其非法需要得到满足,原犯罪动机得到巩固和加强的现象。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1)犯罪行为成功的体验反馈于犯罪心理,巩固和强化原犯罪动机,增强犯罪的自觉性。(2)犯罪...

犯罪动机四过程论(view on the four stages of crime motive)

关于犯罪动机形成机制的理论。中国学者陆伦章(1981)提出,犯罪动机发展和形成经历四个过程:(1)犯罪能力和条件的考虑过程,即评估实施犯罪的主客观条件;(2)犯罪目的和犯罪方式的决定过程;(3)...

犯罪动机体系(motivational system of offender)

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多种动力源。源于犯罪人不良的需要结构。在犯罪人的需要结构中,与肉体感官相联系的生物性、个体性、利己性的低层次需要占主导地位,缺乏社会性、群体性、利他性的高层次的需要的调节...

犯罪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of crime)

亦称“犯罪动型”。犯罪人大脑皮层对一定刺激形成的自动化、习惯化的反应系统。其形成是犯罪人根据自己的犯罪经验与体验,自觉地对各种有关的刺激进行选择、加工和反应的结果,经多次重复,达到自动化、习惯化...

犯罪对策心理学(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untermeasure)

法制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与犯罪对策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心理学。心理学原理、方法和心理学谋略在同犯罪作斗争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司法机关揭露、惩罚、矫治、预防、预测犯罪和逐步减少、...

犯罪多因论(multiple-factor theory of crime)

主张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论。与“犯罪单因论”相对。包括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状况、教育活动中的消极、不良因素。参见“犯罪原因论”。

犯罪恶性梯度(gradient of crime vice)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性发展的程度。衡量犯罪人主观恶性及客观后果的一种综合性等级指标。可从三方面衡量:(1)犯罪的自觉程度。即从犯罪人对犯罪行为意识的自觉性水平来衡量犯罪的恶性程度(如图示)。...

犯罪反道德文化因素(anti-moral cultural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指违反社会提倡的行为规范并可能引起犯罪行为的亚文化。在中国社会,主要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勇斗狠的英雄观、“劫富济贫”的侠义观等。个体受此影响,易形成犯罪...

犯罪防御机制(criminal defense mechanism)

亦称“犯罪心理自卫机制”、“犯罪适应机制”。在犯罪前后和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人为克服因实施犯罪行为而造成的内心矛盾冲突、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与罪责感,维持心理平衡而有意无意地进行的自...

犯罪高峰年龄(peak age of offense)

犯罪发生集中的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期。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对7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谋杀、强奸、暴行、抢劫、爆炸、放火、盗窃)的资料统计,有一半以上是10岁~17岁的少年作案。20世纪80年代后,...

犯罪个性(criminal personality)

即“犯罪人格”。

犯罪工作场所因素(workplace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有:(1)只重视业务和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致使缺乏道德和法制观念;(2)人际关系障碍;(3)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管理混乱;(4)存在不...

犯罪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crime)

犯罪人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犯罪人为战胜反对动机、逃避自我谴责而在主观上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合理”的解释。其目的在于调节自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自尊,以及试图逃避惩罚。犯罪人可能在意识水...

犯罪后心理(mind after committing a crime)

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包括犯罪已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后产生的心理状态与特点。广义包括行为人实施犯罪后,在侦查阶段、预审阶段、诉讼审理阶段和服刑阶段的心理。狭义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一定时间...

犯罪环境(criminal environment)

影响个体形成犯罪心理并产生犯罪行为的各种不良因素的总和。包括两方面:(1)影响个体犯罪的小社会环境因素。如犯罪多发地带等经常发生犯罪活动的地区和少年犯罪集团、犯罪集团、犯罪组织等犯罪人集中的群体...

犯罪环境决定论(enviromental determinism of crime)

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与“犯罪遗传决定论”相对。属犯罪社会学派。认为社会环境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代表人物为法国里昂大学法医学教授拉柯沙尼和意大利犯罪社会学家菲利。他...

犯罪环境学派(enviromental school of criminology)

即“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机会(criminal opportunity)

有利于实施犯罪活动又不易被发现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通常由三要素构成,即适合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易受侵害客体(对象)的出现。对某个具体的犯罪机会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对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预谋...

犯罪及其原因与矫治(Crime: Its Causes and Remedies)

书名。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著。早期中译本译名为《郎伯罗梭氏犯罪学》。全书共三编,包罗龙勃罗梭犯罪人类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尤其详尽介绍龙勃罗梭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气象与气候之影响;地质之影响...

犯罪家庭因素(family factor of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有:(1)越轨家庭。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的和违法犯罪行为。(2)缺陷家庭。家庭结构有缺陷,包括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分居、继父或继母、无儿无女家庭。(...

犯罪家族研究(study of criminal family)

一种犯罪生物学研究。即通过家系研究法来寻求犯罪遗传基因。称具有退化特征的家族为“犯罪家族”或“退化家族”。西方较有代表性的两项研究是达格代尔的朱克家族研究和戈达德的卡里卡克家族研究。1877年,...

犯罪价值因素(value factor in offense)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价值观念分为主流社会价值观念和亚社会价值观念。后者有一部分为法律所禁止,常流行于反社会性的小群体中,导致违法犯罪。在中国,同犯罪相关的价值因素主要有损人利己的...

犯罪经济环境因素(economic-environment factor in crime)

影响社会犯罪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有:(1)社会经济变革。如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犯罪数量激增,财产犯罪增长趋势尤著。(2)经济萧条。经济萧条时期,随着失业增多、...

犯罪经历类型论(theory of typification based on criminal experience)

犯罪人分类理论。依据犯罪人的犯罪生活经历对犯罪人作类型划分。日本犯罪学家吉益惰夫研究在监狱服刑的累犯的犯罪经历,以初犯者的年龄、再犯及其间隔时间和犯罪方向为划分标准,并进行不同的组合,将累犯归纳...

犯罪精神病理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Crime: Criminal Behavior as a Clinical Disorder)

书名。副标题为“作为一种临床障碍的犯罪行为”。美国心理学研究者雷恩著。1993年出版。作者从精神病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论述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共12章,依次论述犯罪与精神病理学的性质、进化中的...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 school of crime)

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在西方犯罪学研究史上产生较大影响,但因其把犯罪视为由人的本能所致,亦受到许多质疑。主要有经典犯罪...

犯罪居住环境因素(residential-environmental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有:(1)不良居住环境对邻里成员,尤其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亦会进一步发展在青少年家庭环境中业已形成的不良人格,使青少年逐渐走向违法犯罪。(...

犯罪决意(criminal determination)

犯罪人对实施某种犯罪行为所作出的决定。复杂的意志行为中采取决定阶段的最后环节。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力。当个体产生犯罪动机并经动机斗争确立犯罪...

犯罪快乐学派(school of crime for pleasure)

西方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种犯罪学流派。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是出于对快乐感情的追求。19世纪英国法学家边沁从功利主义学说出发,认为人类置于苦与乐两大主宰之下,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追求快乐是人产生犯罪行为...

犯罪迷信因素(superstitious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1)犯罪人利用部分群众的封建迷信心理进行反社会宣传、造谣诈骗、强奸、杀人、伤害等犯罪行为。(2)相信迷信者受益惑而实施杀人、伤害、强奸、重婚、破坏等犯...

犯罪模仿(imitation of crime)

犯罪心理内化机制。个体或群体以其他犯罪个体或群体为榜样,主动、自觉地学习其犯罪动机、目的、方法、手段、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过程。一般经历以下环节:(1)注意...

犯罪模仿论(imitational theory of offense)

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认为犯罪是模仿其他犯罪人行为的结果。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1890年提出以下模仿法则:(1)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越近,模仿性越强;(2)自上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下层人物...

犯罪脑波说(brainwave theory of crime)

认为犯罪行为与大脑皮层内异常的脑电波状态有关的犯罪学学说。犯罪生物学派的分支。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柏格首先在人的头皮上记录到脑电波的存在。1936年起,杰斯波、S. 所罗门、林德斯勒等学者...

犯罪内化过程(internalized process of offense)

个体对不良社会因素进行选择性认识而使之转化为犯罪心理的过程。一般经历以下阶段:(1)不良的交往和模仿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为犯罪心理的形成作量的积累;(3)违法尝试...

犯罪年龄因素(age factor in crime)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年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必然联系,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犯罪率的高低、对犯罪种类和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各国犯罪统计表明,犯罪高发年龄多为十三四岁至二十余岁的青少年时...

犯罪亲和性(criminal affinity)

某些事物或现象具有的易诱使人从事犯罪活动的特性。事物或现象的这种属性越高,越易引起人的犯罪心理,促成犯罪行为。现实中常见的高犯罪亲和性的事物或现象有:充满物质诱惑的职业,掌握一定的人、财、物权力...

犯罪情境(criminal situation)

亦称“犯罪行为情境”。为犯罪人所觉察到的、直接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情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其基本特征:(1)能为行为人所感知;(2)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直接、迅速的推动或...

犯罪情境决定论(situationism of crime)

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与“犯罪学习论”相对。美国犯罪学家吉本斯1977年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犯罪行为是对暂时的直接情境的一种反应,而非对诱惑和刺激物的反应。人们常低估情境的影响作用,而用行为人的人格...

犯罪群体(criminal group)

由多人组成的联系程度不同的犯罪人组合体。通常按以下标准分类:(1)依群体成员间联系的牢固程度,可分为松散犯罪群体(偶合犯罪群体)、犯罪团伙、犯罪集团(有组织犯罪);(2)依年龄,可分为青少年犯罪...

犯罪染色体说(chromosome theory of crime)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犯罪之间关系的犯罪生物学理论。正常情况下,人的细胞由46条染色体构成(女性细胞由44条常染色体和1对X性染色体构成;男性细胞由44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构成)。1965年在...

犯罪人(criminal,offender)

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行为的人。其构成要件:(1)自然人。即刑法学上的犯罪人员。(2)达到刑事责任年龄。(3)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必须具有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且能...

犯罪人格

1. (criminal personality)一译“犯罪个性”。在思维、道德感等方面具有犯罪倾向的人格特质。美国精神病学家约奇逊和萨米诺在合著的《犯罪人格》(1976)中认为,犯罪人具有一种...

犯罪人格环境(environment of criminal personality)

影响行为人形成犯罪人格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包括:(1)社会环境因素。指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混乱的经济、法制环境,不健康的文化环境等大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消极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及...

犯罪人价值观(values of offender)

犯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及评价标准。通常背离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标准以极端利己主义为核心,认为凡有利于满足个人私欲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1)在利与义的...

犯罪人口头言语心理分析(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offender's speech)

通过鉴别犯罪嫌疑人的言语特征,确定侦查对象,加快破案进程的心理学方法。对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和作案后的口头言语进行心理分析,可了解犯罪人口头言语的内容、形式、用词的习惯性等,刻画出犯 罪人的特点,...

犯罪人类学(criminal anthropology)

运用实证方法并通过解剖学,从囚犯的人体结构上探究犯罪原因的犯罪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创始人为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主要代表有菲利和加罗法洛。龙勃罗梭从人类学、精神病学的角度,根...

犯罪人类学派(anthropolog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

将犯罪原因归于先天因素的犯罪学流派。创始人为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代表人物有美国人类学家、犯罪学家胡顿等。龙勃罗梭通过对5907名罪犯进行长期的人体测定学、医学和心理学考察,并对383名惯犯...

犯罪人论(L'uomo Delinquente)

书名。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著。1876年出版。书中提出天生犯罪人的人类学派犯罪理论。作者划分天生犯罪人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即天生犯罪人,被认为因天生具有某些身体构造方面的特征,如头盖骨异常、前...

犯罪人书面语言心理分析(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offender's written language)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书写的信件、日记、文件等的鉴别,确定侦查对象,加快破案进程的心理学方法。对犯罪人的书面语言进行心理分析,可了解犯罪人遣词造句的习惯、文字风格等,据此掌握犯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人格...

犯罪人同质观(homogeneous view of offender)

认为犯罪人的遗传、生理、心理等方面均与守法者相同的一种犯罪学观点。与“犯罪人异质观”相对。犯罪学研究者在批评龙勃罗梭的犯罪人与正常人在遗传学和解剖学方面具有本质不同的观点的同时,走向另一个极端,...

犯罪人心理状态(mental state of offender)

犯罪人在犯罪前后和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实施犯罪前的一般心理状态为:(1)因欲求不满导致心理失衡,产生犯罪冲动与害怕惩罚的恐惧心理以及犯罪动机与反对动机间的激烈斗争,犯罪人处于紧张、...

犯罪人性别特征(sexual characteristics of offender)

男性犯罪人与女性犯罪人在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性特征。主要有:(1)生理方面,男性较女性体力强壮,多实施暴力犯罪。(2)性格方面,男性独立性强,意志较坚强;女性依附性强,保守被动。...

犯罪人需要(need of offender)

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整个犯罪心理结构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在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始终起推动作用。具有以下特点:(1)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客...

犯罪人异质观(heterogeneous view of offender)

认为犯罪人的遗传、生理、心理与守法者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犯罪学观点。与“犯罪人同质观”相对。其理论基础是以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将犯罪人的产生归咎于人类的...

犯罪人与其被害人:犯罪的社会生物学研究(The Criminal and His Victim: Studies in the Sociobiology of crime)

书名。德国犯罪学家亨蒂希著。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亡美国期间撰写的一部犯罪社会生物学著作。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48年出版英文版。共四部分12章。第一部分是体质因素与犯罪,论述体格与犯罪行为...

犯罪人诈病(malingering of offender)

犯罪人被逮捕或拘禁后,为逃避刑事责任而伪装精神病或其他疾病的行为。有如下可供鉴别的特点:(1)犯罪人原来一切正常,而当其犯罪行为被发现或被拘捕后,突然出现异常表现。(2)故意夸大其精神异常表现,...

犯罪人智能特征(intelligent characteristics of offender)

犯罪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及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判断力等。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除智能型犯罪人外,一般犯罪人的智力低于常人。智力越低,越有可能犯罪...

犯罪人自杀心理(mind of offender suicide)

犯罪人作案后或在作案时自杀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畏罪。罪行严重或原有社会地位较高的犯罪人,一旦罪行败露或即将败露,预感罪责难逃,难以承受身败名裂的心理压力,在恐惧、绝望的情绪状态下畏罪自杀。...

犯罪少年角色(delinquent boy role)

社会下层阶级的少年通过敌视中产阶级的价值规范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来应对挫折的一种行为与态度模式。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A.K.科恩提出。这种少年因无法达到中产阶级要求,获得中产阶级式的成功,便对中...

犯罪社会变迁因素(social change factor in crime)

影响社会犯罪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结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有局部的与整体的、有益的与有害的、剧烈的与和缓的、有计...

犯罪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of offense)

1.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及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犯罪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20世纪后发展起来。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互动过程。研究内容:形成...

犯罪社会学派(sociolog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

亦称“犯罪环境学派”。西方研究犯罪原因的一种犯罪学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创始人为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和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等。主张犯罪是不良社会环境的产物。菲利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体质、地理...

犯罪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offense)

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并非生来具有侵犯性,侵犯反应是习得的;生物因素在主体学习过程中会影响主体的能力、特点和速度以及学习发生的广度;人...

犯罪社会预防(social prevention of crime)

见“犯罪预防”。

犯罪生活方式因素(life-style factor in offense)

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生活方式类型和特点。在中国,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生活方式主要有:无视法纪、我行我素,贪婪攫取,冒险侥幸,称王称霸,纸醉金迷,聚众淫乱,吸毒成瘾等。参见“犯罪亚文化”。

犯罪生活曲线(criminal career curve)

描绘犯罪人一生犯罪经历及有关情况的曲线图。分两类:(1)表现某种类型犯罪人犯罪经历的一般犯罪生活曲线。以德国精神医学者克雷奇默的研究为代表。他对多数累犯的初次犯罪年龄与累犯体型的关系进行统计处理...

犯罪生态学派(ecological school of crime)

研究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结构等与犯罪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犯罪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代表有E. W. 伯吉斯、C. R. 肖、R. E. 帕克、麦凯和思...

犯罪生物学派(criminobiological school)

运用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理论,从犯罪人的生理特征方面探索犯罪原因的西方犯罪学流派。该学派认为,生理是犯罪心理的基础,犯罪的决定因素是个体本身。在生物学方面,该学派除研究体质、体型外...

犯罪时心理(mind in committing a crime)

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与特点。多数犯罪人虽在实施犯罪前已经过动机斗争与作案准备,犯罪动机占主导地位,但在实施犯罪时,仍不免有所顾忌,犯罪行为的危险性和应负的法律责任使犯罪人始终处于欲罢不...

犯罪思维模式(criminovalent thinking pattern)

促使犯罪人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独特认知模式。美国精神病学家萨米诺和约奇逊在合著的《犯罪人格》中提出。其主要特征:(1)性情多疑,缺乏信赖感。不相信任何人,却要求他人的信赖。若偶尔取得他人的信任,即...

犯罪态度(criminal attitude)

较为稳定的、指向犯罪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与刑事法律相对抗的反社会态度。为故意犯罪人所具有,过失犯罪人则不具有。由三种因素构成:(1)犯罪认知。即排斥、反对或对抗刑事法律的意识,对犯罪活动起定向作...

犯罪体型学说(body-type theory of crime)

亦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主张人的体型与犯罪有关的犯罪学学说。代表人物有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和美国的谢尔顿。克雷奇默在所著《体型与性格》中,将人的体型分为肥胖型、斗士型和瘦长型三种,提出肥胖型...

犯罪体验(experience of offense)

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可分为犯罪成功的体验和犯罪失败的体验。若犯罪成功,犯罪人的畸形需要得到满足,犯罪人即产生欣喜、愉快、得意和自我欣赏等内心体验;若犯罪失败、受挫,犯...

犯罪团伙意识(consciousness of criminal gang)

犯罪团伙成员对犯罪群体具有的向往、依附和归属的心理倾向。在犯罪团伙形成后即产生。在犯罪团伙成员的反社会意识、不健康情趣的相互感染、形成共鸣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聚合作用,是实施共同犯罪活...

犯罪外化过程(externalized process of offense)

犯罪心理转化为外部行为并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刺激和情境的作用。个体形成犯罪心理后,情境因素会起诱发犯罪行为的作用。有利于犯罪行为发生的外部刺激和情境通常包括三个要素...

犯罪危险年龄期(dangerous age of offense)

个体一生中与犯罪有较高相关的年龄阶段。主要指少年期和青年初期(11、12岁~17、18岁),此为犯罪始发年龄较集中的年龄段。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个体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身心发展不平衡,个体...

犯罪威慑方法(deterrent method to offense)

运用刑罚惩罚制止与遏制犯罪行为,对其产生威慑作用的方法。主要有:(1)提高破案效率,严格执法。使犯罪人从萌生犯罪动机之初便意识到刑罚的不可避免,破除其侥幸心理。(2)调整刑事政策,适时开展“严打...

犯罪文化冲突论(culture conflict theory of crime)

亦称“文化冲突理论”、“文化越轨理论”、“文化传播理论”。解释越轨和犯罪原因的一种社会学犯罪理论。美国犯罪学家塞林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他在所著《文化冲突与犯罪》(1938)中阐述其基本观点...

犯罪文化环境因素(cultural environment factor in crime)

影响社会犯罪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人类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艺、道德、法律、风俗、信仰等,影响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进而对犯...

犯罪吸引(criminal attraction)

犯罪个体之间或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因性格与目标的一致,能力与经验的互补,兴趣与情绪的相投而产生的相互聚合的愿望与张力。取决于以下条件:(1)心理特点的相似性。交往者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需要...

犯罪习癖化(criminal habituation)

某些犯罪人长期倾向于犯罪和反复犯某种罪,以获得精神满足的犯罪心理特征。具此心理的犯罪人长期形成的恶习逐渐固定下来,转化成为人格倾向和行为方式,使其对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有难以抑制的冲动和特有的嗜好,...

犯罪习俗因素(custom factor in crime)

影响犯罪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一定社会的某些风俗习惯有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为:(1)习俗与法律的矛盾导致犯罪。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国家倡导移风易俗,并通过立法予以保证。若以...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trace of mind in crime scene)

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犯罪现场的反映其人格特征及行为习惯的踪迹。侦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有性格特征、智力特征、职业特征、书写习惯、作案习惯等。对其的分析旨在发现:(1)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方式、技术...

犯罪现象学(criminophenomenology)

犯罪学分支学科。对犯罪现象进行客观描述性研究学科。既研究犯罪现象中的特殊问题,如某种犯罪的手段、技术等,亦研究犯罪现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如犯罪类型、犯罪人分类、犯罪隐语、犯罪趋势等。为刑事侦查学...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包括犯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因素,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人格因素,以及心理状态因素。其中,犯罪人的人格因素对产生和...

犯罪心理发展变化(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riminal mind)

犯罪人已形成的犯罪心理经犯罪实施和在实施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度变化、动机变化和状态变化。(1)深度变化。指犯罪心理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2)动机变化。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行为完成后,...

犯罪心理反馈(feedback of criminal mind)

犯罪人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及其对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可分为两方面:(1)犯罪心理的正反馈。犯罪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又未受到惩处,产生成功感、满足感等快乐体验;或...

犯罪心理痕迹(trace of criminal mind)

通过客观事物的变化体现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某些特定的、典型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迹象。犯罪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客观化,或犯罪现场情境刺激的结果。可存在于犯罪现场的物质载体上,亦可存在于被害人、...

犯罪心理机制(mental mechanism of crime)

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机理和规律。是以内外化机制为主,包括防御机制在内的多种机制的综合运作系统:(1)内外化机制。此为犯罪心理机制中最主要的机制。从吸收外界消极因素到犯罪心理形成,称...

犯罪心理矫正(criminal mind correction)

改变服刑者的犯罪意识、情感及行为,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措施。罪犯改造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最早由美国纽约州埃尔迈拉教养院(Elmira Reformatory)的监狱长布罗克韦引入监狱机构,以文...

犯罪心理结构(structure of criminal mind)

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一系列畸变的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相对稳定的组合。中国学者提出。可按不同标准分类。按有无犯罪动机,可分为故意的和过失的犯罪心理结构;按其稳...

犯罪心理紧张(stress of criminal mind)

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由犯罪冲动、犯罪动机与反对动机之间的激烈斗争而导致的心理状态。个体因某些强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不平衡,产生犯罪冲动和犯罪动机;又因害怕受到惩罚而产生反对动机。二者相互...

犯罪心理量变(quantitative change of criminal mind)

个体能动地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将其内化为消极心理因素并不断积累的过程。与“犯罪心理质变”相对。包括:(1)犯罪心理形成的量变过程。个体通过对社会消极信息的能动选择与加工,对他人的不良行为或...

犯罪心理强化(reinforcement of criminal mind)

原有犯罪心理经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体验的加深、犯罪经验的积累而得以巩固和加强的过程。使犯罪心理达到更高的恶性程度。发生在长期预谋、策划某种犯罪活动的人中,尤其是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累犯、惯犯中...

犯罪心理统计(psychological statistics of crime)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按照一定标准对犯罪心理现象和与犯罪心理有关的因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较精确地描述犯罪心理的深度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常用于对犯罪人的人格测...

犯罪心理学

1. (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及其规律的学科。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中国古代舜、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已有关于犯罪心理的论述。...

犯罪心理预测(prediction of criminal mind)

对特定范围内犯罪人心理形成及某些个体的犯罪倾向和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的科学评估和推断。预测手段:应用预测量表或进行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处理。预测依据:主要是个体的素质、生活...

犯罪心理预防(prevention of criminal mind)

见“犯罪预防”。

犯罪心理质变(qualitative change of criminal mind)

由常态心理演变成犯罪心理,或犯罪心理衰退后恢复为常态心理的过程。与“犯罪心理量变”相对。包括犯罪心理形成的质变过程和犯罪心理消退的质变过程。犯罪心理形成质变过程指个体由常态心理向犯罪心理发展。因...

犯罪行为(criminal behavior)

在刑法学上,指犯罪主体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违反刑事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按表现方式,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是犯罪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的犯罪行为,称积极的犯罪行为;不...

犯罪行为:心理分析(Criminal Behavior: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书名。英国犯罪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著。1977年出版。从人如何学习不犯罪这一视角出发,分析犯罪行为的产生过程与相关因素,提出犯罪的整合学习理论。

犯罪行为:心理社会的探讨(Criminal Behavior: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书名。犯罪社会心理学著作。美国犯罪研究者C. R. 巴特尔和A. M. 巴特尔合著。1980年初版,1986年出版第二版。共12章,阐述犯罪的基本问题、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因素、变态人格者与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公式(formula of criminal behavior)

表示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间相互关系的数学公式。各学者依据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不同的公式。德国法学家梅兹格尔提出的公式是\(KrT = aep\cdot ptU\)。式中,\(KrT\)代...

犯罪行为情境(situation of criminal behavior)

为犯罪人所感知、对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产生具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具体情境因素。其特点:(1)综合性。构成因素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如被害人、在场人的语言与行为,犯罪对象的状态,时间、空间条件,现场气...

犯罪行为深度(depth of criminal behavior)

行为人的生活空间与一定犯罪行为的关联。因年龄段、社会期待的作用和地位、行动标准的不同而异。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安倍淳吉提出。他在所著《犯罪社会心理学》中把犯罪和非行的深度分为外行阶段(非专业阶段)和...

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The 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书名。英国学者布莱克本著。1993年出版。共15章,依次论述:犯罪、犯罪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的分布与测定,犯罪人分类,犯罪的社会和环境理论、犯罪的个人和整合理论,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学相关因素...

犯罪行为与司法系统:心理学的观点(Criminal Behavior and the Justice Syste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书名。德国学者韦格纳、洛赛尔和海施合作主编。1989年出版。共25章,汇集一系列专题研究报告。除第一章论述法律与心理学的结合外,其余各章分4部分,分别论述犯罪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法律思想、归因与量...

犯罪性(criminality)

从事犯罪行为的个体的行为倾向。其与犯罪的概念由美国犯罪学家T.赫希和戈特弗里德森加以区分。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行为或事件,是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暴力或欺骗行为,其实质是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法律...

犯罪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 in crime)

男女两性因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而造成的犯罪数量、类型、特点等方面的差异。(1)犯罪数量方面的性别差异。男性犯罪人普遍是女性犯罪人的数倍。一般认为,其原因在于女性缺乏体力,性格温和柔顺,在社会上处于...

犯罪性防御(criminal defense)

亦称“犯罪防御性精神错乱”。以违法犯罪活动为手段来解决面临问题的一种神经症现象。如受强烈的罪恶感驱使的人以进行犯罪活动进而受到惩罚为手段,来减轻或消除罪恶感。其特点:(1)犯罪人以往无犯罪记录;...

犯罪兄弟(Brothers in Crime)

书名。研究少年犯罪个案的著作。美国犯罪学家C.R.肖与麦凯、麦克唐纳合著。书中通过叙述五个兄弟从小偷小摸到成为严重刑事犯罪的犯罪历程,强调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少年犯罪所产生的影响。五兄弟的犯罪从与同...

犯罪需要(criminal need)

个体需要结构在不良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违反法律规范的畸变。犯罪动机的来源,犯罪人产生犯罪心理的基本动力和深层次的犯罪心理。其特征:(1)某种常态需要结构急剧膨胀,满足需要的紧迫性、急切性迅速提...

犯罪学(criminology)

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犯罪学”一词最先由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德提出,在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将其一部著作命名为《犯罪学》后被普遍接受。有广狭两义。广义分...

犯罪学模式(models of criminology)

用以解释犯罪与犯罪人的基本模式。美国犯罪学家福克斯1976年在所著《犯罪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中根据西方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在司法领域中的适用,提出...

犯罪学习论(learning theory of crime)

运用学习理论解释犯罪原因的学说。与“犯罪情境决定论”相对。主要有:(1)塔尔德的模仿论。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认为,社会即模仿,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由模仿而来,犯罪行为也不例外。...

犯罪学校因素(school factor in crime)

影响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有:(1)教育内容上的缺陷。如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教育和性教育。(2)教育态度和方法上的偏差。如重视升学率,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冷淡、...

犯罪亚文化理论(criminal subculture theory)

一译“犯罪副文化理论”。从亚文化角度说明某些群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的犯罪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对犯罪现象的研究。基本观点:因贫穷、种族歧视或缺乏竞争条件,为了生...

犯罪一致率(concordance of offense)

犯罪生物学家研究孪生儿犯罪时使用的术语。即孪生儿双方都出现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概率。通常用双方都出现犯罪行为的孪生子女对数除以所研究的整体样本总数而获得。如在13对有犯罪记录的成年男性单卵孪生子中,...

犯罪遗传决定论(hereditary determinism ofcrime)

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与“犯罪环境决定论”相对。属犯罪生物学派。认为遗传素质是产生犯罪的决定因素。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的观点,即认为犯罪心理来自遗传。19世纪,一些英国医生开始系统研...

犯罪意向(criminal intention)

个体的某些犯罪需要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意识指向活动。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由个体违法尝试的需求和体验引起,在不良习惯和态度的基础上形成。当个体通过违法尝试获得实际利益和愉快体验时,其非分要求即日趋膨胀...

犯罪因素相关研究(relative study of criminal factor)

研究产生犯罪现象的相关因素及原因的一种定量分析统计方法。目的在于寻求某种因素(变量)与社会犯罪现象之间的变动关系,以便针对产生犯罪的原因做好社会预防与综合治理。这种研究把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各种因素...

犯罪隐语(criminal argot)

俗称“黑话”、“切口”。犯罪人之间流行和使用的特殊语言。一部分由旧时代遗留下来,大多是随犯罪现象的变化,由犯罪人编造并沿用成型。主要特点:(1)隐蔽性强。用比喻、割裂、拼凑、借用、藏头露尾、谐音...

犯罪有理论(theory of reasonable crime)

作案人在案发后为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而提出的各种用于减轻或逃避自己罪责的理由。常见的有:(1)视自己为正义的化身、人民利益的代表;(2)把犯罪说成是为社会所迫,标榜自己是被迫犯罪;(3)归罪于他人...

犯罪诱因(criminal inducement)

客观现实中能满足犯罪人需要并引起犯罪动机的刺激物或对象。既可以是物质的,如他人财物是财产犯罪的犯罪诱因;亦可以是精神的,如色情书画和影像作品是性犯罪的诱因。可分为两类:(1)正诱因。即能满足犯罪...

犯罪与人格(Crime and Personality)

书名。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著。1946年出版,1977年出版第三版。书中强调人格类型与犯罪的关系,认为大多数社会行为既是情境性习得经验的结果,亦是由人格相对稳定的遗传因素造成的。遗传在预先确定个体...

犯罪与人性(Crime and Human Nature)

书名。美国犯罪学家J. Q. 威尔逊和赫恩斯坦著。1985年出版。作者在书中探索犯罪的心理原因,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犯罪行为,都是人在衡量行为后果的基础上选择的,行为人认为得大于失时就会犯罪。...

犯罪与心理:精神病犯罪学纲要(Crime and the Mind: An Outline of Psychiatric Criminology)

书名。美国精神病学家布朗伯格著。1948年在美国费城出版。全书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对犯罪人的研究、犯罪人及其历史、法庭精神病学;第二部分论述病态人格、情绪不成熟与犯罪、神经症犯罪人、对犯罪的矫...

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Psychology of Crimeand Criminal Justice)

书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心理学教授托奇主编。1979年出版。作者均为在各自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威望的研究者。全书共三部分20章。第一部分为心理学与刑事司法系统,论述心理学与刑事司法、警察...

犯罪预备心理(mind in preparing for crime)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进行犯罪预备时的心理特征。中国刑法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介于犯罪意向与着手实施犯罪之间的一个思维与行为的准备阶段,其时间可长可短。犯罪人形成犯罪...

犯罪预测(prediction of criminality)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社会犯罪现象和个体犯罪行为所作的预先测定与推断。与“被害预测”相对。根据预测的对象和范围,分为两类:(1)犯罪社会预测,亦称“犯罪宏观预测”、“犯罪整体预测”。由犯罪...

犯罪预测研究法(predicting research method for criminality)

预测犯罪在未来的发展状态,获取未来犯罪有关信息的技术和手段。方法多样,有用于犯罪定性、定量预测的方法,也有用于对犯罪现象的社会预测(宏观预测)和对犯罪行为个体的预测(微观预测)的方法。基本方法主...

犯罪预防(prevention of criminality)

针对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并对可能犯罪的人进行早期防御与矫治,以减少或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的活动。主要有两类:(1)犯罪社会预防。从宏观角度,对造成社会犯罪现象的原因、条...

犯罪预谋(premeditation of crime)

犯罪前进行思考和周密策划的思维活动过程。产生于犯罪决意之后。犯罪人为达到预期的犯罪目的,对即将实施的犯罪行为予以谋划,包括实施犯罪的步骤、工具、手段、方法、逃逸路线、掩盖措施等。与犯罪人的智力、...

犯罪原因论(etiology of crime)

关于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学说与观点。根据解释犯罪原因包含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论和多因论。单因论如贫穷、智能、体型、人种、面貌、颅相、学习、环境、疾病等,都曾被认为是影响犯罪的唯一因素。现代犯罪学...

犯罪原因三元论(theory of the three causes of crime)

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三要素论。他认为,除法律现象外,每一种犯罪行为首先都是一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研究犯罪应首先从此人手。他将犯罪原因分为人类学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三类,认为...

犯罪战争因素(war factor in crime)

影响犯罪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主要表现:(1)战争初期,人们或恐慌不安,或精神振奋,忙于支援战争,不易形成犯罪动机;战时军工业的发展使就业机会增加,人们不致因生活所迫而犯罪;犯罪高发年龄的青壮...

犯罪征兆(criminal sign)

犯罪人实施犯罪前出现的异常表现及迹象。在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体现在犯罪人的态度、感情和行为方面。初犯犯罪前心理活动较激烈,外在表现较突出,易被察觉;惯犯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活动较隐蔽,善于...

犯罪职业因素(employment factor in crime)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之一。可从无职业和有职业两方面研究。无职业者生活困难,且感到其正常权利无保障,易产生对社会的敌对情绪,或感到前途渺茫,精神空虚,产生颓废、消极情绪,极易受外界不良影...

犯罪综合动因论(synthetic agent theory of crime)

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个体犯罪原因论。认为个体犯罪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构成,是主体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要点:(1)整体性。影响个体犯罪的内外因素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相互...

犯罪综合治理(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offense)

中国社会预防犯罪的总方针。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公安、司法机关的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法律的等各种...

犯罪组织(criminal organization)

亦称“犯罪集团”。为实施一个或数个犯罪行为而预先组织起来的较固定的三人以上的非法团体。犯罪群体中危害较大的一种类型。其特点:(1)人数相对较多。(2)有紧密的组织联系。其成员以犯罪为目的,集合于...

饭菜质量效应(effect of repast quality)

饭菜质量对顾客心理的影响。包括四个方面:(1)饭菜品种效应。饭菜品种丰富多采,能满足顾客饮食的需要。(2)饭菜艺术造型效应。饭菜的美感与人们就餐动机的关系密切,饭菜经艺术加工,形成优美的造型、逼...

饭店服务心理学(hotel service psychology)

依据心理学原理,在饭店经营服务环境这一特殊领域研究旅客消费心理活动的科学。其目的是为饭店搞好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旅客服务。其研究对象:旅客消费心理活动的形式及产生和变化的规律,影响旅客消...

饭店位置效应(effect of hotel place)

饭店地理位置对顾客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旅客对饭店位置的选择。如观光旅游者喜欢选择离游览点近的饭店食宿;开会或学习的旅客,倾向于清静的、离闹市稍远或尽量接近风景区的饭店;暂时逗留、路过的旅客...

泛光照明(flood lighting)

使特定照明区域或特定视觉目标的亮度远高于其他目标和周边区域的照明方式。在飞机座舱照明中,指的是利用泛光灯照明仪表板等较大区域范围的照明状态。在广告或商店橱窗的照明设计中常采用。也常用作辅助照明和...

泛化(generalization)

指条件反射建立初期,不仅原条件刺激本身,且与其相类似的一系列刺激也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其作用随着与原来条件刺激差异的增大而递减。是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所致。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在条件反射建...

泛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

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术语。使个体获得其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社会群体。在个体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群体成员的态度、价值观念、期望、观点等由此逐步为个体接受,最后内化为个体所有。个体藉此...

泛化梯度(generalization gradient)

相似性程度不同的刺激引起的不同强度的反应的一种直观表征。它表明了泛化的水平,是泛化反应强度变化的指标。实验表明:泛化反应量决定于新的测验刺激CS1与原条件刺激CS的相似性。随着CS1与CS逐渐逼...

泛灵论(animism)

亦称“万物有灵论”。相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均由灵魂支配其存在和发展的学说。约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有几种观点:(1)英国人类学家A. B. 泰勒1871年在所著《原始文化》中首...

泛美心理学会(Interamerican Society of Psychology)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联系会员,国际科学学会理事会分支机构。1951年在墨西哥城成立。范围包括整个美洲。致力于推动北美、中美、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每两年举行...

泛色(film color)

亦称“膜状色”、“容量色”、“广阔色”、“孔色”。与“表面色”相对。因视野中缺乏明显边界且距离不确定而体验到的、看上去像充满立体空间的、模糊不清的颜色。在实验操作中,常使用劈成两半的乒乓球罩住双...

泛性论(pansexualism)

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视为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心理学学说。20世纪初弗洛伊德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无不带有性的色彩,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可归结为性本能...

范畴(category)

思维的一种形式。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最普遍的性质与联系的反映形式。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各门具体学科都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都有其特有的范畴。如物理学有功、能、速度等范畴;生物学有遗传、变异等...

范畴记录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of recorded-category)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事件记录观察法”相对。研究者仅仅选择特定的一类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条件下,被试的言语、行为反应往往是各种各样,属于各类范畴。研究者只选择其中一类范畴的反应进行观测记录,就可以...

范例式技术(paradigmatic technique)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技术。用于分析具有阻抗和防御机制的患者,这些患者不适合采用经典的分析性解释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由治疗者为患者设立一典型的系统的例证,以使患者理解其过去和现在重要的内部心理过程以...

范式(paradigm)

一译“范型”。意为“模型”,源于希腊语paradeigma。维特根斯坦哲学首先使用。指语言的派生方法中,对相似的字母组合习惯沿用相同的变形方法。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运用这一术语描述科学研究的基本特...

范式说(theory of paradigm)

阐明科学变化的状态和实质的理论。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据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观点,范式是科学的根本所在。除理论或核心理论外,范式通常指与理论核心相适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念的总和。范式的变...

范围定理(range corollary)

G. A. 凯利个人构念理论中的11条定理之一。指每一个构念仅包含一定范围的事件。有的构念包含许多事件,如“难看的”这一构念就包含许多事件;有的构念只包含少数事件;有的构念只包括一个事件,如“约...

范型(paradigm)

即“范式”。

范缜

范缜(479—501) 南北朝宋、齐、梁之间的思想家、哲学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国子博士等职。为竞陵王萧子良西邸八友之...

方便定价法(convenient setting price method)

亦称“方便价格策略”、“整数价格策略”、“整数定价法”。定价策略的一种。为便利购销而采用。指对某些价格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商品,在制定零售价时有意取一个整数,便于价款找零。同时也能起到加强消费者对商...

方便取样(handy sampling)

被试取样的一种。研究者从最方便可得的被试中抽取样本的方法。如大学里的研究者常常以大学生为被试,工厂的研究者常以工人为被试。特点是方便、省时。属非随机取样。在研究中,可用于以下两种情况:(1)在研...

方差分量(variance component)

方差分析术语。在各类实验设计的观测指标(即因变量)的统计模型中,构成观测值方差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单因素随机效应模型的方差分析中,观测值(即实验指标) \(Y_{ij}\)的方差可写成:\(D(Y...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一译“变异数分析”。统计检验的一种。英国统计学家R. A. 费希尔1926年前后在研究正交试验设计时提出。基本思想是把全部观测值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即观测值之间的变异)和自由度,按实验设计类...

方差分析表(table for analysis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术语。展示方差分析结果的特定表格。内容包括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等。表的格式如下表。

方差分析模型(model of ANOVA)

线性模型的一种。方差分析中欲分析的观测数据(即实验指标的观测值)的数学结构的具体形式。与实验中考察的因素的多少、因素水平的特性、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验方式等有关。如单向分类方差分析中,若因素水平...

方差贡献(variance contribution)

因素分析中标准化变量的单位方差被划分为归因于\(m\)个公共因素和1个特殊因素的\(m+1\)个部分,\(a_{i1}^2\)是公共因素\(f_1\)对变量\(Z_i\)的贡献,\(a_{i2}...

方差极大旋转(varimax rotation)

正交旋转的一种方法。1958年凯瑟提出。该方法将因素负荷矩阵的每一列元素的平方的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素负荷矩阵的简单结构准则。对于公共因素\(f_j(j=1,\cdots,m)\),\(p\)个变...

方差齐性(homogeneity of variance)

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若干个总体的方差相等的性质或条件。其检验方法有F检验、Levene检验等。方差齐性的常用变换有平方根变换、对数变换、反正弦平方根变换等。最初考察的变量间不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的,...

方差齐性检验(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假设检验的一种。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的统计检验。根据情况不同,有不同的检验方法。在两个总体相互独立且服从正态时,可用F检验;在\(k\)个(\(k>2\))总体相互独立且服从正态...

方法任选心理疗法(eclectic psychotherapy)

即“折衷心理疗法”。

方位运动觉察器(orientation motion detector)

运动觉察器的一种。对机体特定的空间位置和方向变化敏感的感受细胞。一种专门化的神经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

方位知觉(orientation perception)

人对自身或某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定向。(1)以周围的事物或观察者自身作为参照物,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进行定向;(2)以太阳、北极星和地球磁场作为定向的依据,...

方位知觉发展(development of orientation perception)

个体知觉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的发展。新生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能对来自左边和右边的声音作出向左或向右看的反应。婴儿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定向,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

方向错觉(direction illusion)

几何错觉的一种。在周围背景的影响下,知觉到的图形的位置方向与实际的位置方向不一致的知觉现象。主要有波根多夫错觉、松奈错觉、黑林错觉、赫夫勒错觉、冯特错觉等。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尚未有可解释各种错觉...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逃禅后名号更多。安徽桐城人。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流离转徙,潜心著书。后因避清兵追捕,出家为僧,改名弘...

防患学习(avoidance learning)

学习对厌恶刺激出现的预示信号作出反应的过程。有机体在经历过因厌恶刺激导致的痛苦后,逐渐学会在厌恶刺激出现前就作出反应,以避免与厌恶刺激的任何接触。有主动防患学习和被动防患学习两种。前者指作出某种...

防守预测训练(defense pretest training)

针对对手的进攻意图作出的超前思维预测练习。在直接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竞赛者要作好技术、战术及身心准备,并预测对手的进攻意图、技术动作方式和战略等。这种预测不仅涉及主体运动知觉和客体运动知觉,且需...

防卫动机犯罪(crime with defense motive)

在维护本人、他人和社会公共权益的动机支配下导致的犯罪行为。有几种:(1)防卫过当导致的犯罪行为。为制止正在进行的对本人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而导致的犯罪行为。(2)被害人...

防眩屏(anti-dizzling screen)

具有遮光作用的交通安全设施。设置在道路侧面或中央分隔带上。可避免夜间行车中驾驶员因对向车车前灯光眩目而视力降低,或因对向车车前灯光减弱而辨认距离缩短,保证行车安全。

防蚁物(ant guard)

抵御蚂蚁骚扰的物质。如亚洲蜜蜂的蜂巢筑在低矮的树枝上,而且是外露的,为了防御蚂蚁骚扰,工蜂在蜂巢附近树枝上涂一种胶粘的化学物质,蚂蚁只要碰到,便粘在上面无法动弹。其他动物防御蚂蚁骚扰也用类似方法。

防欲

道家关于对待情欲态度的一种心理观点。主张情欲尚未产生或刚萌发时即加以禁止,防患于未然。《刘子新论·防欲》篇专论这一问题。认为人的情欲是有害的:“身之有欲,如树之有蝎”,“蝎盛则木折,欲炽则身亡。...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一译“防卫机制”,亦称“潜意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其特点是伪造...

防御空间(defensible space)

有助于领域控制的地区。O. 纽曼1972年提出。他认为,某些建筑设计特征,如隔开私有领地与公共领域的实际或象征性障碍,以及提高领域内可疑活动的可监视性,都会增加居民的安全感,减少领域内的犯罪率。...

防御心理(defense mentality)

自卑感派生出的一种不能自觉投入生活、学习的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伪装、转嫁、回避和自暴自弃等方面。它可能严重束缚个体的精神活动,使个体变得不肯面对现实,丧失独立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消除,必须...

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

一种对成就任务的适应性反应策略。个体面临即将面对的任务时,以倾向于失败和忧虑失败为策略来激励自己做得更好的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诺姆和坎托提出。这类个体表面上忧心忡忡,实际不担心完成任务。他们设...

防御性反胃(regurgitation as defense)

被捕食动物自胃中吐出粘性、有恶味甚至有毒的液体来抵抗捕食者的行为。常见于昆虫。如蝗虫被捉住时,会吐出一种深棕色的恶臭液体,使捕捉者放弃它。

防震包装(quakeproof packaging)

为减缓内装物受到冲击和振动,保护其免受损害而设计的包装。采用此类包装的产品,多为易碎、贵重物品。这种包装可以给消费者以内装物保存完好的感觉,消除他们的购买疑虑。

房间知觉(perceptiorl of room)

环境知觉的一种。个体对房间内部安排和布置的直接反映。人的知觉和行为受房间特征的影响。如房间的不同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的不同摆放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

房香(hive odor)

蜂房的特别气味。使同蜂房的成员彼此相识,并用来察觉外来者。功能与某些哺乳动物群体气味相似。所不同的是,后者气味来自身体分泌物的混合,前者是作为蜜源的各种花气味的混合。

访谈(interview)

一译“晤谈”、“会谈”。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直接交谈以获取资料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谈话者与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变换,但研究者一般主要是听话者,被研究者主要是谈话者。主要有三...

访谈调查(interview survey)

调查法的一种形式。详见“访谈”。

访谈者偏差(interviewer bias)

一译“访员偏差”。效度的影响因素。造成访谈资料效度降低的访谈者自身因素。如访谈者自身的意见、价值观、期望和偏见等。影响访谈结果的有效性和对访谈结果的解释。访谈时应尽量避免。参见“访谈”。

访员偏差(interviewer bias)

即“访谈者偏差”。

放任型家庭(laissez-faire family)

按父母教养方式划分的一种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教养采取接受和服从态度的家庭。其特征:父母对子女的言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不对孩子进行控制,对孩子也没有什么要求。在这种类型家庭中,父母缺乏孩子身心发...

放任型领导(laissez-faire leadership)

权力定位于每个成员个人,领导者对部属只布置任务,不监督、不检查、放任自流的领导风格类型。勒温的研究表明,在放任型领导下,人际关系虽然不错,但工作效率差,成员最终也不满意。因此,他认为这不能成为一...

放射性胶质(radial glia)

一译“辐射状胶质”。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有人认为它是特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一个细长的放射状纤维,伸向远处,末端呈锥样,终足止于软膜表面或血管壁上。这些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对神经元迁移起引导...

放松-激活调控法(relaxation-activation intervention,RAI)

亦称“放松-激活法”。提高机体自身控制能力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旨在调整心理状态(尤其是摆脱焦虑),提高脑力和体力活动效率。捷克的马塞克1962年提出。与其他自身控制训练方法不同,不强调采用将意识...

放松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

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种。有意识、有系统地松弛肌体动作强度。减轻心理压力以使身体松弛,进而引起心理放松。源于中国气功中的放松功和印度的瑜伽训练,后由德国精神病理学家J. H. 舒尔茨运用于精神病治疗,...

放置反射(placing reflex)

见“行走反射”。

飞机仪表板照明(panel lighting of aircraft)

为夜间照亮飞机仪表板上各种仪表而设置的照明。分为荧光照明和灯光照明。荧光照明生产工艺复杂,且不利于健康和飞行安全,已为灯光照明所替代。灯光照明又分表内照明和表外照明。表内照明又有楔形照明、透射式...

飞机增压座舱(aircraft pressurized cabin)

舱内压力高于飞行器当时所处环境气压的座舱。其功用是保护人体免受高空特殊环境因素的危害,并在舱内创造良好的微小气候,以保证飞行人员有正常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舒适工作条件。主要由能承受一定压差并具有良...

飞机座舱(cockpit)

飞行人员和其他乘员在飞机上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按用途可分为驾驶舱、客舱、货舱等。通常指的是驾驶舱,是飞行人员完成驾驶、领航、通讯、射击、侦察等任务的工作场所。为有效地防护航空中异常环境因素(如噪声...

飞钳之辞

意指吹捧拉拢之辞。用它取悦于人可获其好感。《鬼谷子·飞钳》:“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才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这是...

飞去来器效应(boomerang effect)

个体所作所为的结果反而使其受到损害的效应。飞去来器是指一种飞镖,原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用曲形坚木制成的扁薄而带锋刃、用来战斗和狩猎的武器。投出后能飞回原处。心理学中引用它比喻人们工作的结果“适得其反...

飞色(flight of color)

一译“色的流变”。视觉后象的一种。一定强度的光刺激停止后,在脑中会短暂地相继出现一系列颜色的感觉现象。包括从眼睛看到并注视颜色到完全适应这一过程中色觉变化的心理反应。如眼睛注视一个小色点,一段时...

飞行安全(flight safety)

保证飞行器安全飞行,不给飞行人员、乘客、飞机本身及居民和地面建筑物造成危险的飞行条件。对其保障是航空管理的首要任务。保障措施包括:(1)飞行人员和飞行保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并具有良...

飞行成绩标准(flying performance criterion)

检查飞行人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依据。主要文件是飞行训练大纲。它规定了飞行人员应达到的要求和能力,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主要从以下方面综合评定成绩:地面准备阶段的理解力、掌握...

飞行错觉(flight illusion)

飞行员在飞行中对飞机状态或飞机位置的错误知觉。易在夜间飞行、高空飞行、海上飞行或复杂气象飞行中产生。每个飞行人员都可能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并不是病理现象。它不仅直接影响飞行效率,严重时还可造成...

飞行动机(flight motivation)

飞行员从事飞行活动并保持高效安全飞行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学员选拔的重要项目之一。不同的飞行动机对学习飞行,确定飞行成就目标,保证高效安全飞行等有不同的影响。以优厚待遇为目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低下,学...

飞行动作协调性(flying action coordination)

飞行员飞行动作品质评价指标。两个或两个以上飞行动作的配合,能在时机、速度、方向和数量等方面与飞机状态相适应。如飞机大坡度盘旋时需要杆、舵协调一致,如果只向一侧压杆而不蹬舵,是手与脚动作不协调,拉...

飞行动作准确性(flying action accuracy)

飞行员飞行动作品质评价指标。飞行员的操纵动作适合飞行要求。如飞机着陆拉飘时,应往前顶杆及时制止,待飞机下沉时再保持两点接地。如果在制止飞机飘起时,不是顶杆而是推杆,飞机就会下沉太快,来不及拉成两...

飞行风险分析(flying risk analysis)

飞行员判断的基本步骤。飞行员觉察到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并执行决策之前,必须对可选方案进行风险分析,以便选择出最佳方案。其最终目的是安全和效益。如目的地机场气象条件恶化且不稳定,飞行员便需进行风险...

飞行服(airman suit)

保障飞行员执行飞行任务的生命安全和正常工作能力的个体防护服装。当飞机座舱大气环境受到破坏、飞行中出现过大的加速度、飞行员弹射离机或在恶劣环境中等待营救时,均需其为飞行员提供防护。现代航空中使用的...

飞行工作负荷等级(flying workload rating)

飞行工作负荷测试量表编制方式。目的是客观、有效地测量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如主观工作负荷评定技术,由时间负荷、心理努力负荷、心理应激负荷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又分低、中、高三个等级。按这种方式编...

飞行故障识别(flying stoppage diagnosis)

飞行员对飞机故障的诊断。前提条件是飞行员的飞行经险和知识。诊断内容是故障的来源、性质、危害程度等。有经验的飞行员对所飞机型及其故障征兆,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外部刺激一出现,飞行员便很快在...

飞行环境(aviation environment)

飞行活动中飞机所处的外部条件。包括三个部分:(1)自然环境。包括气象、地形等。(2)航行环境。包括机场、空中交通管制、灯光、通信等,直接影响飞行安全。(3)系统环境。包括法规、规章规则、程序、飞...

飞行活动记录分析(flying activity reeord study)

通过飞机“黑匣子”记录整个飞行过程并进行分析的技术。目的是查明飞行事故的原因和飞行员行为。记录器由两部分组成:(1)飞行性能数据记录器。记录飞机航向、高度和空速等信息,较新型的数字式记录器甚至可...

飞行技能(flying skill)

飞行员的心智操作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由目视飞行技能和仪表飞行技能组成,以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为基础。心智技能是指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智力动作系统,如对飞行状态、飞机性能及气象条件的知觉与判断...

飞行技能测试(flying skill test)

对飞行候选者学习飞行技能难易程度的测查。通过飞行模拟器或模拟机等设备进行。主要有两种形式:(1)专用模拟器测试。程序严格,事先设计候选者完成与座舱任务相近的任务,如根据仪表指示保持一定的空速、航...

飞行技能迁移效益(efficiency of flight skill transferring)

衡量飞行技能迁移效果的方法。根据训练投资成本来衡量。为人们客观估价训练装置和课程的投资效益提供了基础。罗斯科1969年将其区分为两类:(1)增量迁移效益。在低成本训练条件下,每增加一次训练,其结...

飞行检验(flight check)

对有指标要求、指定的操纵动作的评定。飞行训练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评价的一般步骤:(1)对飞行任务给出操作性定义,以便使参加的每一个人都知道需要达到的操作指标是什么,关键性的飞行活动。如程序性和知觉...

飞行焦虑(anxiety in flight)

飞行员长期负荷过载所产生的极度担忧、不安和恐惧现象。主要表现有:(1)身体不舒服,如出汗、神经性抽搐、口干、呼吸困难、心悸等;(2)行为异常,如在不恰当的时候大笑或唱歌,过分约束自己埋头苦干,行...

飞行教员工作负荷(flight instructor's workload)

飞行教员在带飞过程中经受的身心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带飞任务本身的难度和带飞的架次、时间、起落次数等;(2)带飞的环境及座舱条件等,如天气条件、学员的领悟能力、座舱噪声和温度等。比航线飞...

飞行紧急情况模拟(flight emcergency simulation)

模拟机飞行训练主要内容。模拟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对飞行员或飞行学员进行训练。目的是避免真正飞行时碰到紧急情况时的风险性。飞行员获得特殊情况处置经验和能力的必要途径。常设情境有:发动机失效,...

飞行空间定向(spatial orientation in flight)

飞行员在飞行中对自身、飞机及飞行环境的认识能力。主要指飞行员对姿态、地点、时间、空间、运动的知觉。主要分析器包括视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触压觉等。其中,视觉起主导作用。按所依据的定向物,一般可分为...

飞行空间定向障碍(spatial disorientation inflight)

亦称“飞行错觉”、“失定向”。飞行中飞行员对自身和飞机的状态、位置、方向、运动及飞行环境的不正确知觉。根据不同的依据,可作不同的划分:(1)按飞行员的主观体验,可分为倾斜错觉、俯仰错觉、方向错觉...

飞行恐怖症(flight phobia)

一译“飞行恐惧症”。乘客和机组人员恐惧飞行的现象。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两类:(1)对乘机或飞行有恐惧心理,但能乘机或飞行。乘客常表现为在飞行前、飞行中预期危险即将到来,并伴有一定的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

飞行模拟器(flight simulator)

模拟飞行姿态、飞行环境和飞行条件的大型地面设备。主要由计算机、模拟座舱、运动系统、操纵负载系统、视景系统、音响系统等组成。按用途分为研究用的和训练用的两类。研究用的用于评价整机的飞行性能和机上各...

飞行能力(flying ability)

与顺利完成飞行任务有关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有机综合。是特定的飞行技能形成的必要基础。一般认为,飞行员应具备以下主要心理品质:(1)空间定向能力;(2)判断与决策能力;(3)情绪稳定;(4)手眼协调能...

飞行能力局限(flying capacity limit)

“飞行中人的因素”常用术语。通常大用来描述飞行事故中的人为原因。英国民航局在1995年以前曾设立“人的能力与局限”课程,对运输机飞行员进行教育,并将其作为飞行员执照考试课程。在频繁的人为飞行事故...

飞行疲劳(flight fatigue)

飞行员在连续飞行后出现的飞行能力和作业效率下降的现象。表现为动作迟缓,熟练的技巧变差,注意范围缩小,错、漏、忘动作增多,综合思考能力减弱,对环境负荷的耐力降低等。在主观感觉方面,先是出现倦怠感,...

飞行人员分类测验(Aircrew classification Test)

职业能力测验。美国在二战期间开发。用于选择飞行人员。包括纸笔检查和仪器检查两大项,采用标准九分制计分。纸笔检查由一般智力、机械理解力、知觉、词汇、阅读理解等十四项组成。仪器检查由复杂协调测试、鉴...

飞行人员个性心理品质(aircrew personality attribute)

从事飞行职业必备的个性心理品质。与获得飞行技能、保障飞行安全关系密切。主要包括适宜的飞行动机,自信心、自制力强,情绪稳定,性格外向,积极主动,勇敢果断,抗干扰能力强,竞争好胜,渴望领先,具有领导...

飞行认知(flying cognition)

飞行员对飞行活动的认知。根据是实践经验和心智技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空中认知,即对飞行状态及其变化的认知。如飞行员对飞机速度、侧滑、倾斜、横滚、上升与下降、加速与减速等飞行参数的认知。(2...

飞行时限(flying time limit)

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对民航飞行人员,尤其是长途跨时区飞行机组人员飞行时间的限定。世界各国基本一致:每月飞行时数×10=全年飞行时数,保证飞行人员每年有两个月的休息时间;运输机为每月100小时,每季3...

飞行事故(aircraft accident)

即“航空事故”。

飞行事故环境(flying accident environment)

诱发人的错误,导致飞行事故的背景因素。包括以下方面:(1)座舱硬件因素。设计不良的操纵器和显示器,易于诱发飞行员的错误。(2)软件因素。如应急手册或检查单,如果不便于飞行员查找或容易引起飞行员的...

飞行视错觉(visual illusion in flight)

飞行错觉的一种。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由缺少空间定向的视觉参照物或对视觉参照物发生认知错误引起的视觉性错觉。在缺少飞行经验的飞行员中颇为常见,是造成飞行事故的重要原因。主要形式有:(1)透视错觉,指...

飞行速度(fight speed)

飞行器单位时间内飞行的距离。飞行器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航空器的飞行速度按其测量方式分为表速、空速和地速;根据飞行马赫数的大小,又可分为亚音速飞行(马赫数小于0.75)、超音速飞行(马赫数从0.7...

飞行物噪声(aircraft noise)

飞行物起飞、飞行、着陆和地面试车时产生的噪声。包括推进器系统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前者有推进器噪声、喷注噪声、风扇噪声和压缩机噪声;后者有气流流过飞行物表面产生的噪声、高速飞行时附面层压力引起辐射...

飞行显示器(flight displays)

飞机上装备的各种显示装置。按其功能大致分为用于指示飞机飞行状态的驾驶导航显示器、指示飞机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发动机显示器和指示飞机其他各分系统工作情况的辅助显示器。按与之对应的感觉通道,分为视觉显示...

飞行显示系统(flying display system)

将飞行信息从机器传递给飞行员的各种显示器。常见的有三种:(1)指针式显示器。史莱特1948年实验了五种形式的指针仪表,即垂直型、水平型、半圆型、圆型和开窗型。结果表明错误认读率以开窗型仪表为最少...

飞行行为(flying behavior)

飞行人员飞行中与飞行有关的反应。人的体力和脑力紧密结合的一种社会劳动,是心智操作与动作技能的连续统一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目的性。飞行员根据目标和当时的飞行条件,对飞行方向、高度、时间和...

飞行行为适应(flying behavior adaptation)

飞行人员在飞行中作出的与飞行有关的适合反应。包括认知适应和操纵动作适应。认知适应是飞行人员对飞行状态产生自我适应认知,亦即通过空中飞行状态及变化认知,预测未来状态,最后形成对操纵的认知,即判断操...

飞行行为障碍(flying behavior disturbance)

飞行心理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1)信息接收障碍。视觉或注意固着于某个或某几个仪表上,忽视其他仪表,知觉反应迟钝,输入错误的信息或对输入的正确信息进行错误解释等。(2)信息处理障碍。信息选择能力...

飞行眩光(glare in flight)

飞行中因视野范围内亮度过高而引起视觉不适或视觉功能下降的现象。根据所受强光刺激的强度不同,一般分为三类:(1)心理眩光,随着视野内亮度的增加,开始出现不舒适感,但并不影响视觉功能。如仪表板的一部...

飞行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of flight)

亦称“飞 行技能练习曲线”。学员飞行学习进步情况的反映。通常以练习次数或时间为横坐标,以练习成绩为纵坐标,标上每一次飞行的成绩而成。反映学习的一般规律:练习初期,成绩提高较快,一个阶段后,成绩提...

飞行训练(flight training)

对飞行员进行飞机驾驶技术和机载设备操纵的训练。飞行学员成为正式飞行员的准备过程。一般分飞行前训练和空中飞行训练两个阶段。飞行前训练包括航空理论知识教育、体质训练和地面模拟飞行练习,为空中飞行训练...

飞行训练心理学(psychology of flight training)

航空心理学组成部分。研究飞行训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飞行训练实践,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主要研究内容:(1)受训者学习知识、技能的心理过程、条件和方法,训练仪器的研...

飞行训练原则(flight training principle)

飞行训练应遵循的准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迁移原则。各种训练设备、方法、内容的采用和安排,必须有助于学员技能、知识的正迁移。(2)反馈原则。训练中,教、学双方都必须得到反馈信息,以便改善教学质...

飞行应激(flight reaction in an emergency)

飞行中飞行员对内、外刺激施加的压力的反应。飞行压力可分为两类:(1)生产性。在操纵飞机的过程中产生,产生原因包括不良的气象条件、飞行计划安排得太紧、飞机故障、空域拥挤、短时间内起降次数太多、飞机...

飞行员错误(pilot error)

引起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的飞行员行为或决定。含有两层意思:一是飞行员的过失性错误;二是外部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及公司组织文化以及机组成员设计不良诱发的错误。研究目的在于识别飞行员错误的原因,以便设...

飞行员个性测验(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aviator selection)

飞行员心理选拔内容的一种。旨在查明候选者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品质,淘汰那些个性不适合飞行的人。常用方法是:(1)冒险倾向测试。英国海军航空兵微机化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一部分,包含A、B两种条件和四个区...

飞行员基本素质成套测验(Aircrew Basic Attributes Tests,ABAT)

飞行员心理品质筛选系统。美国空军1984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全部使用微机化管理,具有自动储存、准确、轻便和操作人员易于掌握等优点。测试内容是:在保留和改进原有心理运动测试的基础上,将信息的认知...

飞行员空间认知能力测验(pilot spatial cognitiveability test)

飞行员选拔和鉴定中用于检查其空间认知能力的测验。常用的有两种:(1)认知侧化成套测验。美国神经心理学家H. 戈登1986年编制,由空间认知测验(因素A)和言语连续性测验(因素P)构成。个体在这两...

飞行员睡眠缺失(pilot sleep deficit)

正常睡眠习惯遭破坏,飞行员睡眠量不足的现象。因跨时区或夜间飞行及不定期飞行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跨时区飞行和夜间飞行后难以入睡、早醒,在日常睡眠时间内又不得不飞行等。具有累积效应,是引起飞行疲劳的主...

飞行员危险态度(hazardous attitude of pilot)

影响飞行员判断的态度。分五种:(1)反权威。表现为不喜欢别人告诉他怎样做,甚至认为没必要完全按飞行条例飞行。(2)冲动。表现为不假思索地作出并执行决策,总认为不能闲着,应立即做点什么。(3)侥幸...

飞行员心理鉴定(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flying personnel)

飞行员心理功能检查与评定。目的是确定他们是否适宜继续从事飞行工作或是否具备某个职位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飞行员能力鉴定。人到中年以后,生理心理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感知觉、反应...

飞行员心理选拔(psychological selection of flying cadet)

飞行员挑选办法。检查候选者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和发展水平,看其是否适合飞行职业要求,能否成功掌握飞行技能。常用方法:(1)纸笔测试。通常采用集体测试方法,主要测查被检者的个性、动机、兴趣、空间定向...

飞行员行为模式(pilot behavior model)

描述飞行员信息加工过程的模型。常用于分析飞行员错误的来源和类型。将飞行员信息加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收集信息阶段。飞行员通过目视外景和仪表,与机组和空中交通管制员的通话、交流来获取所需要的信...

飞行员阻抗(pilot resistance)

飞行员的不满情绪、态度和行为。因驾驶舱设计不符合飞行员的信息加工特点和操纵习惯或飞行训练手段、方法不符合飞行学员的学习习惯而引起。如座舱自动化程度过高,飞行员难以理解,便难以准确把握飞机的各种性...

飞行障碍物回避(obstacle avoidance in flight)

飞行员利用目视信息、近地警告系统或防撞系统信息避开航路中的障碍物或其他飞机的过程。在专业飞行,尤其是直升机飞行中,由于低空作业,已成为严重问题。对军用直升机来说,由于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在...

非标准化测验(non-standardized test)

亦称“非正式测验”。没有严格遵循测量学原理或标准化程序编制的测验。与“标准化测验”相对。缺乏常模,亦未经信度、效度检验,但仍可作评量工具,如教师自编的调查问卷或学科测验。

非彩色(achromatic color)

一译“无彩色”。在色立体上,只有明度而无色调和饱和度之变化的一系列颜色。包括纯白、纯黑以及它们之间一系列深浅不同的灰色。以白色为一端,通过由浅到深排列的各种灰色,到达另一端为黑色。可按不同比例混...

非参数回归(nonparametric regression)

非参数估计的一种。在回归分析中,若研究的随机变量的分布未知,此时出于估计的可行性,不对回归函数\(E(Y|X =x) = f(x)\)提出具体的形式,而是作出某些一般性要求,对指定的\(x\),...

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

统计假设检验的一种。与“参数检验”相对。非参数统计的重要内容。可使用于并不是建立在关于总体正态分布的假定条件下,甚至不知道其分布类型的条件下。常见的非参数检验有符号检验、秩和检验、游程检验(链检...

非参数模型(nonparametric model)

信号检测论模型的一种。用于测量感觉辨别力和反应偏向。即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如图)下的面积值来表达感觉辨别力(\(A'\))和反应偏向(\(B''\))。其中\(A' = 0.5+\l...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数理统计学重要内容。研究非参数问题,探究非参数方法。非参数问题是指统计总体分布形式未知或虽已知却不能用有限个参数刻画的统计问题。在多数场合下,与参数问题界线清楚,只在少数情况下会因为各人出发点不...

非参与观察法(non-participational observationnethod)

观察法的一种。与“参与观察法”相对。指研究者在被试所处的情境之外,对其言语或行为反应进行观察记录。这种方法较适用于短期性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当观察者的参与会严重影响被试正常活动的情况下,采用此法更...

非程序化决策(nonprogrammed decision)

指没有现成程序方案的一种决策方式。H. A. 西蒙在决策理论中提出。此类决策都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方案,在面临问题时,临时根据问题的特点而进行决策。决策只适用于本问题的解决,不...

非导向式访谈(nondirective interview)

即“非结构式访谈”。见“访谈”。

非动机性归因偏差(attribution deviation of nonmotivation)

由于信息资料加工及认知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其表现形式有两类:(1)观察者在解释某人的行为时,过高估计行为者内在特性因素的作用,而贬低情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将此称为“基本的归因错误”。...

非对称性相倚沟通(un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t communication)

一方按自己预定的计划、意愿和方式,不作任何修正,另一方根据对象及进程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交换的内容和形式的信息交流。如口试中,应试者绞尽脑汁,察言观色,力争对主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常发生...

非法需要(illegal demand)

超出法律规范允许范围或采取违反刑事法律的手段来满足的个体或团体的需要。如对政府的侵犯欲,对他人财物的占有欲,对他人人身权利的侵害欲等。以严重的个人主义心理为基础,是外界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个体原...

非反移情(noncounter transference)

治疗者面对患者保持恰当或有效的功能状态。包括治疗者基本的态度和立场、倾听的方式、对基本分析情境的安排处理以及在治疗进程中凭藉共情和认同对患者进行的干预。它们使分析者对治疗关系不产生情绪影响。为了...

非光谱色(nonspectral color)

波长在380纳米以下或780纳米以上电磁波光谱引起的色调。与“发光色”相对。380纳米以下的电磁波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780纳米以上的电磁波包括红外线、雷达射线、无线电波等。这两部分电...

非驾驶需要(nondriving need)

不是出自客观需要的驾驶欲望。如有的人喜欢刺激冒险,有的人想显示自己的权力和身份等,他们常常驾车兜风。特别是那些还没有驾驶执照的人,想开车,但常会引起交通事故。一般出自内因,有时也受汽车宣传广告的影响。

非交叉双重分离(uncrossed double dissociation)

内隐记忆实验性分离方法。实验中变量V1影响任务A但不影响任务B;变量V2影响任务B但不影响任务A。1987年克雷克在实验首先采用。他以视觉或听觉的形式呈现一系列低频英语单词,并以两种不同水平的定...

非结构式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

见“访谈”。

非结构性Q分类(nonstructured Q-sort)

Q分类技术的一种。与“结构性Q分类”相对。对一组同质项目根据其相似的不同程度作出的分类。着重于对一种特质的测定。分类项目需要从项目总体随机选取,数量应比实际需要数多1.5倍~3倍,然后要求被试按...

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

关于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的一种哲学见解。与“决定论”相对。否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没有任何秩序,世界上的事物不受因果性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制约,而由自由意志或偶然因素决定。亦见于心理...

非理性机能(irrational function)

分析心理学术语。指心理功能中的感觉、直觉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功能。个体运用这两种机能时无自己的理性判断,故称。参见“心理功能”。

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

不合逻辑的、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信念。如“如果有好事,则坏事即将来临”,“如果我说出我的需要,别人就会排斥我”。有自证语言的性质。许多认知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其在心理机能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

非理性信念问卷(Irrational Beliefs Inventory,IBI)

价值观念评估工具。美国心理学家A.艾利斯1968年根据自己提出的非理性信念与情感障碍关系理论编制而成。他认为,非理性信念是产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非理性信念指一些极端的片面信念,如追求完美,期望...

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

强调本能、直觉、意志,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学说。19世纪出现。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哲学及存在主义等为典型代表。在心理学史上,麦独孤目的心理学的本能决定论,众多的经验...

非联想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

学习模式的一种。只需要一种重复出现的刺激,不涉及两种刺激之间的联想。把单一刺激重复呈现引起的行为变化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是美国学者肯特尔1976年提出的。他以海生软体动物海兔为实验对象,系统研究了...

非逻辑归因模式(illogical attribution model)

运动员按照自我满足或自我服务的倾向,将成功归于内部原因,将失败归于外部原因的归因模式。其中,将成功全部归于内部原因的策略,称“自我夸张策略”;将失败全部归于外部原因的策略,称“自我保护策略”。研...

非密度自变量(non-density independence)

影响种群密度和数量及集中程度的诸多外在因素,如严酷的气候条件、生存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的捕猎及毁灭等。与种群密度自身造成的后果无关。参见“密度因变量”。

非逆转变换学习(nonreversal shift learning)

学习的一种形式。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正负两类刺激。当个体能对正、负刺激作出正确反应后,再经过训练使其能够将对正、负刺激的反应方式进行对换。这时的学习过程就是逆转学习。若在第一次学习时,正、负刺激...

非取样误差(non-sampling error)

实验研究误差的一种。与“取样误差”相对。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不易控制的误差。可能来自测量工具本身,如心理测验测题样组的选取等,也可能来自主试、被试和测验情境,如主试与被试的相互作用,被试的动机、...

非权变强化(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一译“巧合强化”。强化的一种。不以有机体的特定反应或行为为先决条件的强化。如不管小学生的课外作业是否按时完成,家长都允许其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样的强化不可能促使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这种强化不考虑有...

非认知因素(noncognitive factor)

即“非智力因素”。

非社会化-攻击性儿童(unsocialized-aggressive children)

适应不良儿童的一种类型。美国犯罪学家休伊特和R.L.詹金斯提出。他们在所著《适应障碍的基本模式》(1946)中认为,社会化的少年的违法行为与放任和薄弱的社会条件有关,非社会化的攻击性儿童与双亲的...

非随机抽样(nonrandom sampling)

亦称“判断抽样”。抽样的一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态度或观点来确定调查对象或抽取样品的抽样方法。如统计调查中的重点调查、典型调查。这类抽样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非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

非随机误差(nonrandom error)

亦称“系统误差”。实验误差类型。在实验中,因某种额外因素的影响使被观察的因变量的值发生系统变化而产生的误差。产生原因有:(1)仪器、工具误差,如仪器没有校准、电压偏低、试题偏难等;(2)实验环境...

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ng system)

弥散性的感觉投射系统。丘脑的组成部分。各种感觉传导的第二级神经元在上行途中,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到达丘脑内侧部分的核群,弥散性地...

非特异因素(nonspecific factor)

心理治疗过程中,与治疗关系的建立有关的因素。无论治疗者采用何种理论与方法,它们都会对治疗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即这些因素的有无影响着治疗的成功与失败。在这方面,罗杰斯提出,它们包括共情、积极关注、...

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us)

一译“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学说术语。引起有机体产生非条件反射的刺激。与非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因果关系。如吃食物会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一译“无条件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与“条件反射”相对。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与生俱来的固定神经联系。或在出生后立即发挥作用,或随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出现。从性质上看,它是某类有机体全...

非同源相似性(homoplasy)

亦称“同形质”。不同物种间并非由共同祖先遗传而来的相似特性。不同有机体在形态和行为上的相似性有各自的根源,只有一种是从共同祖先那里遗传而来的,这就是同源。相似性也可能是不同物种适应一些相似的生存...

非文字测验(nonverbal test)

即“操作测验”。

非文字型学绩测验(non-character-type achievement test)

即“操作测验”。

非系统性观察(unsystematic observation)

观察方式的一种。与“系统性观察”相对。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不系统的一种带有偶然性的观察。往往能导致一些重要假设或问题的提出。如有人曾偶然看到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对死亡的恐惧,又发现这两个人...

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

回归分析的一种。回归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的回归分析。如\(Y = ae^{\beta X}+\varepsilon\)和\(Y = ae^{\beta X+\varepsilon}\)。其中可通过...

非行少年(delinquent juvenile)

广义指实行反社会性行为的少年。狭义指违法犯罪少年。在日本1948年制定的少年法第三条中,具体指:(1)未满20周岁的犯罪少年;(2)未满14周岁的触犯刑罚法令的少年:(3)参照少年的品性或环境,...

非行文化(delinquent culture)

亦称“非行副(亚)文化”。非行少年集团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美国学者A. K. 科恩1958年提出。其主要特征:行为不为利益所驱使的非功利主义;冲动性的快乐主义;使他人产生困难的破坏主义;反...

非言语材料(nonverbal material)

一译“非文字材料”。图形、实物、操作动作等方面的学习材料或测验材料。如罗夏墨渍、波顿斯迷津、镜画等。与“文字材料”相对。这类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适用于文盲、聋哑人、识字少的儿童、非本族语言使用者,...

非言语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即“非言语交流”。

非言语记忆(nonverbal memory)

以非言语材料为识记内容的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

一译“非言语沟通”、“非言语交往”、“非言语通讯”。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使用语言而进行的信息传递过程。同言语交流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交流过程的连续性;(2)交流的多通道性;(3)较强的可靠性...

非言语交往(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即“非言语交流”。

非言语疗法(nonverbal therapy)

治疗者与患者之间不通过基本言语交流而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具体包括艺术疗法、生物反馈、呼吸觉知技术、运动觉知技术等。其理论基础是“身心一体观”。认为心理或躯体任何一方的创伤都会使能量的自由流动因紧...

非言语强化(nonverbal reinforcement)

言语学习强化理论术语。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儿童获得言语主要靠后天学习,与学习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实现的。言语操作条件反射,是建立在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引起的声音与声音连结的选...

非言语通讯(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即“非言语交流”。

非言语系统媒体(nonverbal system media)

负载现实事物现象的具体经验或具体信息的教学媒体。与“言语系统媒体”相对。包括以下类型:(1)实物系统媒体,指实际事物现象,各种动物、植物与矿物标本,真实仪器、器材,各种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事物现象...

非言语性亲密(nonverbal intimacy)

通过除言语以外的其他手段表示的两人之间的好感。属于非言语行为的范畴。基本形式有目光接触、微笑、身体定向、姿态和抚摸等。与言语性亲密相比,有交流过程连续、交流多通道、可靠性较强的特点。与言语性亲密...

非医学家分析(lay analysis)

由无医学基础的分析者进行的精神分析。这类分析者最常见的是临床心理学家或其他精神卫生专业工作人员。在早期,弗洛伊德强调只有医生才能进行精神分析,认为医生能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患者的躯体症状是神经症还...

非意识(nonconsciousness)

1.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从个体内省知觉的内涵和状态看,为意识的六个层次之一。如个体在常态下对自己的心跳、脉搏等活动毫无所知。 2. 美国精神病学家K.戈尔德斯坦人格结构理论中与意识相区别...

非营利组织(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

根据组织目的划分的组织类型。其特点是提供社会某部门一些特殊服务。如教会学校、福利组织、医院等服务组织。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该组织是否有成效的标准。其资金往往通过赞助、捐献、基金会等可靠形式获得,...

非语言测验(nonlanguage test)

即“操作测验”。

非在职训练(off-the-job training)

亦称“职外训练”。组织的职工,为了某种学习和培训的目的,暂时离开现职工作和所在单位,去有关学校、学术机构、培训中心或训练班,参加为期较长的培训。可以是较系统的学习,如上大学;也可以是专门化的培训...

非整数定价法(method of non-round-number pricing)

即“错觉定价法”。

非正式测验(informal test)

即“非标准化测验”。

非正式沟通(informal communication)

在群体和组织规定与认可的渠道、途径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与“正式沟通”相对。如人们私下交流看法和意见,议论或评价某人某事,传播各种各样的消息,等等。不强调也不重视各种程序和方式,整个过程皆是...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

亦称“非正式组织”。不是由组织明文规定所设立的,而是由一些志趣相投、信念一致、感情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集合而成的群体。与“正式群体”相对。其成员往往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并形成...

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

即“非正式群体”。

非指导疗法(nondirective therapy)

广义指治疗者只处于接纳与支持的地位,不以指导者的身份去矫治或纠正来访者之错误的心理治疗方法。如非指导性精神分析,非指导性游戏疗法等。狭义指个人中心疗法。罗杰斯之所谓“非指导”,主要是针对当时传统...

非指导性游戏疗法(nondirective play therapy)

游戏治疗方法。阿克斯兰在罗杰斯来访者中心思想的影响下提出。该治疗不把游戏内容看得特别重要,也不用对游戏活动进行解释或其他方式影响儿童,但强调与儿童建立信任和接受的关系,认为儿童在这种信任的关系中...

非指导咨询(nondirective counseling)

罗杰斯倡导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特点是咨询者不对来访者的问题提出直接的建议和指示,而只注重建立一种和谐、宽容、适宜的氛围,澄清来访者的思想;来访者则在咨询者的引导下表述自己的感受,明确自己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nonintelligence factor)

亦称“非认知因素”。除智力与能力之外但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其特点:(1)表现在智力活动中;(2)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3)与智力因素的影响是相互的,而不是单向的;(4)只...

非洲心理学史(history of African psychology)

非洲心理学出现于20世纪初,由侵入非洲的欧洲殖民者带入。非洲心理学主要以非洲黑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早期的主要研究者是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家,后多为非洲本土的心理学工作者。20世纪60...

非专职人员(paraprofessional)

亦称“职务上的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外行专职人员”。既未经过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训练,也未经过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训练而对他人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分为三类:(1)朋友、同事或邻里;(...

非自然语言系统(non-natural language system)

即“人工语言”。

非字(nonword)

为研究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不符合字词结构规则的无意义的字。在拼音文字中,它没有音读的可能,是无意义的字母串。如英语中的“kbo”、“orwd”等。在汉字中,它违反了汉字部件的空间位置,如“文亻”、“...

菲茨定律(Fitts' law)

表示定位运动中运动速度、准确性和距离三者关系的定律。美国工程心理学家P. M. 菲茨提出。其表达式为\(MT = a+b\log_{2}{(2D/W)}\) 。式中\(MT\)为运动时间,\(\...

菲茨三阶段理论(Fitts' three-stage theory)

美国工程心理学家P. M. 菲茨提出的一种运动技能学习理论。该理论把运动技能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理解任务内容及其要求,学会辨别每一个动作的外部线索,并知道依据怎样的顺序作出动作反...

蜚流之言

王充《论衡·艺增》:“蜚流之言,百传之语。”指毫无根据、无缘无故的流言蜚语。流言所赖以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理;认为如果言语不离奇,其传播的作用就有限,也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与注意。

肥胖的静止期(static phase of obesity)

体重比较稳定地保持在肥胖水平。实验表明,猴、狗、猫和鼠等动物的两侧腹内侧下丘脑受损伤,食量大增,体重也迅速增加。大约在手术或受伤后三周,进食量逐步减少,并趋于正常,或略多于正常水平,体重相对稳定。

肥胖症(obesity)

进食热量多于身体消耗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而使体重增加到超过体重20%的病症。分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前者与遗传因素、某些内分泌因素、进食过多、活动过少关系密切;后者由下丘脑、垂体肿瘤、...

诽谤(slander)

对他人或群体造谣污蔑、恶语中伤的行为。使用的是不真实、编造出来的谎言。通常发生在人们相互敌视、竞争、猜疑的情况下。常常出于自私卑下的动机,如嫉妒、报复等。

肺功能测定(lung function test)

通过测定呼吸系统某些指标评价人体肺功能状况的过程。广泛应用于人体健康状况的鉴别和工作能力的评价。常用的肺功能测定指标包括肺容量、潮气量、肺活量、余气量、功能余气量、肺通气量、呼吸频率、氧分压、二...

肺活量(vital capacity)

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部分。潮气量是指一次呼吸周期中肺吸人或呼出的气量,在潮气量之外再吸人的最大气量为补吸气量,在潮气量之外再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补呼气量,最大...

费城老年中心士气量表(Philadelphia GeriatricCenter Morale Scale,PGCMS)

一译“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用于评鉴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即对生活整体满意程度的工具。劳顿1972年编制,1975年修订。共有23项同意不同意条目,分三个维度:(1)不满-孤独(对生活的不满程度及...

费德勒模式(Fiedler's model)

一种关于领导的权变理论。指1962年费德勒提出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他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效果不仅...

费登

费登(Paul Federn,1871—1950) 精神分析治疗家。生于维也纳。初为儿科医生。1902年遇到弗洛伊德后,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并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活跃人物。在弗洛伊德生命...

费尔贝恩

费尔贝恩(W. R. D. Fairbairn,1889—1964) 英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生于爱丁堡。1911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并在该校继续三年的神学和希腊语的研...

费里-波特定律(Ferry-Porter law)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定律。费里1892年提出,1902年F. C. 波特加以完善。该定律指出,在一给定实验条件下,闪光融合频率(CFF)的大小与刺激光的强度的对数是线性关系,即CFF\(=a\log...

费里埃尔

费里埃尔(Adolphel Ferriere,1879—1960) 瑞士心理学家,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倡导者。生于瑞士日内瓦。1899年在瑞士建立克拉里塞克实验学校。1912年创建瑞士日内瓦“国际...

费利现象(Féré phenomenon)

电流作用于皮肤引起皮肤电阻或皮肤电位发生变化的现象。费利1888年首次发现。他把两个电极安在被试的手臂上,并与一个弱电源和电流计串联,发现当被试受到光、声刺激时,电流迅速变化。利用此现象能较为可...

费伦茨

费伦茨(Sandor Ferenczi,1873—1933) 匈牙利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忠实追随者、信奉者和捍卫者。生于匈牙利米什科尔茨。1894年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

费斯廷格

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认知失调理论的创始人。生于美国纽约。1939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获心理学学士学位。后入衣阿华州立大学学习,1...

费希尔Z检验(Fisher's Z test)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方法的一种。适合以下两种情况:(1) \(H_0:\rho = \rho_0(\rho_0\ne 0)\);\(H_1:\rho \ne \rho_0\),即总体相关系数\(\...

费希尔Zr变换(Fisher's Zr transformation)

正态转换的一种。在费希尔\(Z\)检验中,将样本相关系数\(r\)转换为费希尔\(Z_r\)的过程。转换公式为\(Z_r=\frac{1}{2}\ln{(\frac{1+r}{1-r})}\)。...

费希尔判别(Fisher's discriminant)

判别分析的一种方法。费希尔判别利用降维和方差分析的思想建立线性判别函数,对降维后的总体利用距离判别建立判别规则,并以此对样品(被试)作出归属何个总体的判别分析。设有\(k\)个\(p\)维总体\...

费希纳

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 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的奠基者。生于德国下卢萨蒂亚的格罗斯-萨亨。1822年于莱比锡大...

分半法(split-half method)

即“折半法”。

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

一译“折半信度”。测验信度的一种。采用分半法(常为奇偶分半法)估计得到的信度系数。该方法估计信度系数只需要一种测验形式,实施一次测验。在测验实施后把测验分为等值的两半,分别计算每位被试在两半测验...

分贝(decibel,dB)

表示声音强度物理量的单位。以两个声音压力比值的对数表示。其计算式为\(dB=10\cdot \log{\frac{P_1}{P_0}}\)。式中\(dB\)代表分贝,\(P_1\)是较强声音的压...

分贝音阶(decibel scale)

声压计量单位。可以把声压上百万倍的变化简化在0分贝~120分贝的范围内。其数学表达式为\(Lp=20\lg{P/P_0}\)。其中\(Lp\)为声压级(分贝),\(P\)为声压,\(P_0\)为...

分辨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us)

即“辨别刺激”。

分布函数(distribution function)

亦称“累积分布函数”。概率论术语。设\(X\)为随机变量,则\(F(x)=P(X\le x)(-\infty < 0 < +\infty)\)为\(X\)的分布函数。有离散型分布函数和连续型分布...

分测验(subtest)

成套测验的构成测验。在总测验中,各分测验相对独立,有各自的常模,可单独计算量表分。同时,分测验测量对象又是总测验测量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总测验理论构想效度的具体体现。

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亦称“分类抽样”、“类型抽样”。随机抽样的一种方式。按照总体的某种特性和研究目的,将总体分成若干互不重叠的子总体或层,然后从各层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体组成一个样本。通常有两种抽取方式:(1)按各层中...

分层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 method)

即“系统聚类法”。

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

一译“层次线性模型”,亦称“多水平线性模型”。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该方法既能从整体上考虑同一层次上的数据变异,也能考虑不同层次间数据的变异。克龙巴赫、博德、易弗逊、哈内、库利等统计方法论学者致力...

分段法(fractionation method)

感觉比例量表制作方法。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具体方法: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比较刺激引起的感觉量为标准刺激时的某个比例数。通常...

分段学习(disintegrative learning)

即“部分学习”。

分段综合模型(range-synthetic model)

时间认知整体性理论假设。黄希庭等人199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个体对时间的认知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时间的长短、间隔、顺序、刺激出现的时点以及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征等。对于不同长度的时间,个体...

分割

1. (splitting)防御机制的一种。当个体面对情感应激或内心冲突时,对自己或他人的态度走极端,对同一人或事,或者加以理想化,一切都好,或者全盘否定,一无是处,从而回避矛盾冲突及焦虑。此外...

分化(differentiation)

指只对某种特定的刺激作出某种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予以反应。在条件作用中,通过两种特定刺激交替试验的对比,从而克服一个阳性的条件刺激(CS+)对一个阴性的试验刺激(CS-)最初的泛化过程。巴...

分化-遗忘说(differentiation-forgetting theory)

关于动作学习的学说。认为在运动练习期间,动作的学习不仅有正确的反应,也有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动作因其反应强度低,在休息时常被分化出来遗忘掉。这种现象的神经过程常被解释为负性刺激在大脑中枢所引起的抑...

分化结果(differential outcome)

动物在工具性辨别学习中表现出的对反应结果的期待现象。如在系列实验中,开始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训练大鼠,即对第一组大鼠用纯音和节拍器声依次作为食丸和糖水的条件刺激,对第二组大鼠则反过来,用节拍器声和...

分化性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即“差别强化”。

分节型游戏(segmented play)

儿童游戏的一种。把一个完整的游戏分成两次或三次来进行。如构造游戏和角色游戏,儿童首先进行构造游戏,建一个动物园,然后再利用建好的“动物园”进行角色游戏。或者先前一种游戏分成两到三次来完成。多见于...

分解聚类法(decomposition clustering method)

聚类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做法:先将全部样品当作一类,然后分成两类、三类,……,直至每个样品自成一类为止。常用一分为二的做法,其思想是每次只将一个类分成两个类,使一分为二后类内样品间的离差平方和尽可...

分解学习法(decomposed learning method)

学习方法的一种。与“整体学习法”相对。把某一套完整的技术动作分解为各个部分,在掌握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再将分解动作联合起来形成整体动作。其特点是先将整个技术动作按动作的逻辑顺序分解成几个部分,设法在...

分类(classification)

思维过程的一种。根据事物的特点将它们分别归入某一类别。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事物分类,必须明确分类的标准,并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确定合适的种类。如对于一个学校的学生,就可分别按年龄、性别、学习成...

分类测验(classification test)

心理测验的一种。要求受测者按其自定标准将多种物体分为不同类别,以鉴定其能力或其他心理特质。

分类改造心理效应(psychological effect of classified reform)

监狱实施的分类教育改造对罪犯产生的心理效应。主要有:(1)自我认知效应。使罪犯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问题的症结、所犯罪行的原因,明确改造重点。(2)深刻反省效应。分类改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帮助罪犯...

分类量表(categorical scale)

即“类别量表”。

分类系统(taxonomic system)

将个体按其首要特征归入相应范畴的分类学的概念系统。即通过确定不同个体的相似性把他们归入同质的群体,或通过确定其非相似性把个体归到群体之外。科学就是通过分类和分析来进行的。人的认知结构将经验的无序...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与父母分离或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本是一种正常心理反应,但若过度恐惧和紧张不安,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是神经症...

分离理论(dissociation theory)

以让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催眠理论。让内接受巴黎学派催眠是人为产生的精神病的主张,认为可被催眠的人都有精神病理基础。他指出,正常人的活动受意志支配,而人的整个意识和人格由许多分离的部分组成,正常的人...

分离现象(dissociative phenonenon)

个体功能的主要方面被逐出意识或不能与其他心理功能整合的现象。其程度属中度的相当普遍,如忘了最近驾车行驶过的一段路;严重的可引起分离性障碍,但不甚普遍,如遗忘了主要的生活片段;极端的如多重人格,这...

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癔症的一种。对过去经历与当前环境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起病时精神因素比较明显,尽管患者否认,但在旁人看来,疾病的发作常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争取别人的同情,或获得...

分量表(subscale)

量表的一种。成套量表中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性质相同的题目组成。可单独计分,但不能从整个量表中抽出来单独使用。如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中的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分裂(dissociation)自我防御机...

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The Divided Self: A Study of Sanity and Madness)

书名。存在主义心理学代表作之一。苏格兰精神病学家莱因著。英国企鹅出版社1965年出版。全书共三部分11章。第一部分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探讨精神病问题。提出对待精神病患者的两种态度:传统的临床精...

分裂化人格(segmentalized personality)

个体身兼多种社会角色,因角色间无法协调,造成自我同一感受到破坏的一种人格特征。常发生在现代化社会的城市人中。尤以职业女性居多。

分裂家庭(cleaved family)

因工作等正常原因或夫妻感情不和而分居两地的家庭类型。或以配偶之一和孩子为一方,配偶另一方只身在外,或夫妻分居,孩子由长辈抚养。此类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之爱。

分裂人格(split personality)

因心理分离作用引起的精神病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相互分离,如精神分裂症的思维与情感脱节。(2)个别心理过程与人格主体分离,不再受人格主体的控制,如分离性癔症的自主行为,梦游时的行为以及各种...

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

俗称“孤独性格”。病态人格的一种。主要特征:退缩、孤僻、冷漠、离群,少有朋友,社会关系贫乏,爱独自工作和娱乐;对他人评价过于敏感,常以白日梦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并给自己设定一种人格面具,以尽可能少...

分娩创伤(birth trauma)

一译“出生创伤”。在婴儿潜意识中的对分娩或出生与母体分离时经历的机械性困难和心理性恐惧等体验。源于古老的佛教传说,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阐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婴儿离开供有食物、氧气的温暖、安静的...

分配练习(distributed practice)

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把整体的动作分解成局部的细小动作,通过学习来掌握这些局部动作,逐渐达到掌握完整技能的练习方法。与“整体练习”相对。当一种技能比较复杂、并且容易被分解成局部的动作时,采...

分散识字(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divergently)

汉字教学形式之一。基本做法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习生字,随课文分散识字。其特点:把识字教学包括在阅读教学中,借阅读教材通过词汇来进行识字教学,突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言规律,寓...

分散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

指学习期间有间隔地练习,而非不间断地反复练习。与“集中学习”相对。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二者的有效性因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阶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参见“集中学习”。

分数转化(conversion of score)

将分数从一种形式或量表值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量表值的过程。只改变单位,不失去原来分数间的序列关系。如将原始分数转化成标准分数。

分位数(fractiles)

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将一组数据由小至大排列,若数列中的数据\(X_\alpha\)满足数列中小于或等于\(X_\alpha\)的数据个数所占比例是\(\alpha\)这一条件,则称α为该数据组的“...

分位数间距(interfractile range)

描述统计量的一种。在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中任意两个分位数之间的距离。如四分位数间距、百分位数间距等。参见“分位数”。

分析(analysis)

人的基本思维过程之一。与“综合”相对。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或分出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过程。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等组成部分,或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情绪特...

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

研究者试图理解和描述的行为的实体和对象。是研究工作要说明的重点。可以是从该单元的某种样本总量中选取的随机样本、分层随机样本、有目的的或非随机的样本;也可以是能作单元的整个样本量(如在一定状态下的...

分析过程(analytical process)

分析心理学术语。在心理治疗中分四个阶段:(1)倾诉表白阶段。因压制情绪或掩盖隐私会产生负疚感而引发神经症,故治疗开始时,须让患者倾诉、表白内心的痛苦,释放受压抑的情绪和隐私,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平衡...

分析技术(analytic technique)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技术。分析家在治疗时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和人格理论,系统地探索患者在儿童期对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方式以及潜意识的解决方式,帮助患者达到意识的领悟和人格的成熟。该技术要求将患者从...

分析家(analyst)

亦称“精神分析家”。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并能运用精神分析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人。其专业训练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系统学习;在指导者或指导小组指导下进行一段时间的精神分析治疗...

分析量表(analytical scale)

诊断测验中使用的心理量表。参见“诊断测验”。

分析手段(analyzing instrument)

在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情境中,分析者和被分析者均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自我观察的独特方法。在分析过程中,被分析者要密切注意自己产生的思想、情感和知觉,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从有意识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而分析...

分析思维(analytic thinking)

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参见“分析”。

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

新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一种。荣格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创立。诞生于苏黎世,且其追随者集于苏黎世,故亦称“苏黎世学派”。(1)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是关于精神的知识的科学。精神(源于拉丁文ps...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书名。根据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1935年在伦敦的塔维斯托克诊所的系列讲座整理而成。1958年出版。主要论述两个主题:(1)关于潜意识心理构造及其内容的诸概念;(2)探讨源于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内容所运...

分析心理治疗(analytical psychotherapy)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其治疗实践中发展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1)宣泄法(cathartic technique)。要求患者坦白隐藏于内心的秘密,将受压抑的情绪彻底真正地释放...

分析性游戏疗法(analytic play therapy)

即“精神分析游戏疗法”。

分享者型演员(mutually-sharing modeled actor)

按演员在演出中的情感卷入程度来划分的一种演员类型。与“旁观者型演员”相对。这类演员的特征是,一旦他们进入化妆室就立即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在戏剧表演上和心理上都变成了他扮演的角色,有着很高的情感卷入...

分心(distraction)

亦称“注意分散”。对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和活动缺少充分指向和集中的一种状态。与“专心”相对。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长久地集中在任何对象或活动上,并经常性地变换客体;或者心理活动处于松懈、缺少必要的紧张状...

分心能力(distract ability)

在学习心理学实验中,常常作为考察注意强度或注意稳定性的一个指标。被试在人为造成的种种干扰信息作用下,完成作业的情况。

分押分管心理效应(psychcological effect of separate imprisonment)

监狱实施的分押分管制度对罪犯产生的心理影响和作用。主要有:(1)男犯与女犯分押分管,能使罪犯感受到刑罚的严肃性,减少性刺激和诱发因素,使之集中精力反省改造。但长期在性别单一的环境中生活,亦会造成...

分子吸附论(molecular absorption theory)

亦称“嗅觉分子吸附理论”。嗅觉理论的一种。蒙克里夫196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带有气味物质的分子吸附在嗅上皮感受刺激的表面时,人便能闻到气味。有气味物质具有挥发性,该物质的分子在嗅上皮上吸附以及...

分子行为(molecular behavior)

一译“小件行为”、“微观行为”。由声、光等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反应。与“整体行为”相对。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提出。被托尔曼视为生理学而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参见“整体行为”。

分组(grouping)

局部控制的一种办法。将具有同质性的实验单位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去,不同组则接受不同处理。如考虑两种刺激A1与A2对学生某特质Y的作用效果。挑选20名各方面同质的学生,随机地分成两组:甲组10人,...

分组表(grouping table)

统计表的一种。详“统计表”。

分组数据(grouped data)

亦称“分类数据”。统计数据的一种。将原始数据经过统计分组之后得到的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组的加工处理,可区分研究对象的质方面的差异性,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有利于事物内部结构变化的研究,...

分组误差(group error)

对原始数据分组时产生的误差。在分析原始数据时,往往首先按一定的标准把原始数据划分为若干组,然后根据组限统计出频数和组中值以求进一步的计算趋于简便。当以组中值作为每组的代表值,以频数为权重来计算时...

分量包装(weight packaging)

按产品的不同分量所做的包装。该包装适应具有因需取量心理的顾客的需要,能为消费者带来方便,诱导消费者试用新产品。

焚舟破釜

烧掉船,砸破锅,以示作战决心。《孙子兵法·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这一心理战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士卒的求生...

粉饰性行为(apopathetic behavior)

任何一种受他人影响,甚至需他人在场时才做出的行为。典型的如“卖弄”、“做样子”等。

愤怒(anger)

人类的原始情绪之一。个体在遭遇攻击、威胁、羞辱等强烈刺激下,感到愿望受压抑、行动受挫折、尊严受伤害时所表现的极端的情绪反应。常伴随攻击、冲动等不可控制的行为。其产生受个体个性特征的制约。其程度受...

愤怒-反应研究(study of anger-reaction)

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艾夫里尔1983年发表的一项关于愤怒情绪与行为反应的实验研究。他对160人在产生愤怒情绪时的行为反应进行调查,发现愤怒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如表。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暴力行为发生的心理...

愤怒激起(anger arousal)

亦称“侵犯唤醒”。侵犯或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伯科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挫折-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因果关系,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

愤启悱发

孔子关于教学心理的观点。指在学生冥思苦想而仍不理解时,去开导他;在学生想说而无法清晰地表达时,去启发他。《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朱熹解释说:“愤者,...

丰富化条件(enriched condition)

条件较好的动物群居饲养环境。如在大鼠饲养笼内设吊桥、转轮、秋千、云梯和坑道等玩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理心理学家M. R. 罗森茨维格等人研究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

风骨

中国古代美学术语。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气韵和力度。也常常用在对人物的审美中,指人外在气质和内在品格统一构成的审美特性。《魏书·祖莹传》:“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

风景(landscape)

一定区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田地、建筑物,以及地表自然景色构成的可供人观赏的风光、景致。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指可供人观赏的非人为景致和事物。人工景观指可供人观赏的人工景致和事物。...

风景辐合(convergerice in landscape)

风景知觉概念。风景中两个或更多的线会聚在一起,吸引个体注意的现象。利顿1968年提出。一处风景中的两个或多个线条,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辐合成一个或几个点。人们注意这些点,可以把握整个画面。如公路两旁...

风景画框(enframement in landscape)

风景知觉概念。一处风景反映本身特征的“图画框架”。利顿1968年提出。可帮助人们迅速把目光和注意集中在风景的关键特征上。如看一座山或湖水,可以通过附近的树来框定风景,使之貌似一幅画。

风冷指数(wind chill index,WCI)

评价风速与空气温度对人体综合影响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WCI=(10.45+10\sqrt{v}-v)(33-t_a)\)。式中\(WCI\)为风冷指数(kcal/m2·h),\(v\)为风速...

风俗

1. (custom)历代相传、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某一行为经效仿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便成为习俗,这种习俗行之既久,人人养成习惯,就会代代相传,变为风俗。个人多在幼时就耳濡目染,习以...

风俗效应(custom effect)

社会风俗对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如黑种人一般爱穿浅色服装、黄种人一般爱穿深色服装;热带地方的人爱吃清淡食物、寒带地方的人爱吃味道浓重且刺激性强的食物;日本人每逢喜事吃红豆饭和四喜饭...

风险函数(risk function)

对于损失函数\(L(\theta ,a)\),用估计量\(\hat{\theta }_{(x)} \)去估计\(\theta \)时,则称\(R(\theta,\hat{\theta }_{(x...

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

一种随机型决策。依据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而作出决策。决策者在抉择过程中,尽管能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仍不可避免地要经受风险。如经过概率统计后得知抉择事件出现的概率为80%,这就意味着非期望事件出...

风险认知(perception of risk)

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研究表明,公众的“风险认知”结构与专家们的“风险认知”结构有明显差异。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并...

㕫(phon)

响度级单位。在数值上,㕫代表的响度级与1000赫兹纯音的声压级相等。如某个纯音和1000赫兹纯音的响度相等,若1000赫兹纯音的声压级为40分贝,则该纯音和1000赫兹纯音的响度水平都是40㕫。

封闭人格(shut-in personality)

病态人格的一种。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社会性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对外界缺乏兴趣,不主动参加活动,不爱与周围人接触;情感体验较贫乏,表现出缺乏热情、冷淡漠然。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封闭社会系统(closed social system)

比较心理学术语。雌雄成员终生都不外迁、组织严密的动物社群。参见“群体形成”。

封闭式提问(closed-ended questioning)

心理治疗会谈中对来访者进行言语引导的提问方式。此类提问常为一句完整的话,如“你是这样想的吗?”“事情是这样的吗?”等等。来访者可以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来回答。这类问题具有澄清事实...

封闭式题目(closed-ended question)

亦称“固定答案式题目”。测验题目的一种形式。与“开放式题目”相对。先有一个题干,而后列出两个或多个备选答案,受测者只能从列出的答案中选答。

封闭式问卷(closed questionnaire)

在每个项目的多种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的问卷。其优点是可使被试的回答较集中,既便于使测量结果集中于研究问题的焦点,又便于统计处理。缺点是被试有可能从供选择的答案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封闭式治疗小组(closed group)

团体心理治疗的一种小组形式。与“开放式治疗小组”相对。其特点是小组成员是固定的,只允许原有成员退出,而不允许吸收新成员。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

与外界社会没有关系也没有相互作用的组织系统。与“开放系统”相对。只包括物理的、机械的系统。其特点是,与外部环境没有任何的适应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在其中,原因与结果是一对一的关系。在企业中表现为各管...

封闭性运动技能(closed motor skill)

依靠内部本体感受器介入的反馈来调节运动动作,对外部感受器依赖程度较低的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相对。如射击、体操、游泳、跳水、掷铅球、篮球中的罚球、排球中的发球、高尔夫球等运动技能。其形成...

疯草毒瘾(loco-habit)

牲畜偏食有毒疯草而成瘾的现象。北美洲有许多种疯草均有毒,牲畜常偏食这类植物而不吃安全饲料。疯草本身味道并不好,若有足够好饲料,牲畜不大会吃它,但一旦吃了一定的数量,沾染了“疯草毒瘾”,就不再吃别...

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动作电位的组成部分。动作电位产生时出现的一个短促和尖锐的脉冲,呈尖峰状。在神经电生理学中常作为神经冲动的指标。参见“动作电位”。

峰态系数(coefficient of kurtosis)

差异量数的一种。用于描述次数分布中在平均数附近密集的峰态高低与宽狭的程度。在一个次数分布中,平均数附近数值个数的比例愈大,则分布愈呈尖峰态。尖峰越高耸,则说明数据越集中;尖峰越矮平,说明数据越分...

冯·雷斯托夫效应(Von Restorff effect)

即“显因律”。

冯特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 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建者,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生于德国曼汉市附近的巴顿一牧师家庭。1851年入杜平根大学,翌年秋转海德堡大...

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

方向错觉的一种。冯特1896年提出。两条原本平行的线条被一组菱形分割后,两平行线看上去不再平行,似乎向内弯曲(如图)。

缝际核(raphe nucleus)

亦称“中缝核”。脑干正中缝附近一系列核团的总称。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胞体主要集中于该处。接受来自脊髓和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及经网状结构转来的传入纤维;并经上行和下行纤维,把5-羟色胺能神经末梢...

佛家的心理学思想

佛家各宗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佛教自西汉从西域传入之后,经魏晋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在长期传播过程中,不断吸取儒、道思想,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佛家主张超脱尘世,通过修行,达到精神上超越形...

否定判断(negative judgment)

判断的一种形式。与“肯定判断”相对。以语言的形式对概念或概念属性之间的关系加以否定的过程。其表达形式为一般为否定式陈述句,即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否定词“不是”或“非”,如“意识不是物质”。

否定前证动机(motive of witness denying previous testimony)

证人否定以前提供的证明而提出新的证明的内心起因。根据否定前证的内容,可分为否定如实陈述、否定误证和否定伪证,其动机各不相同。(1)否定如实陈述的动机。证人如实陈述案情后,受某些因素影响,欲否定先...

否定需求(negative demand)

一译“负需求”。市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所采取的不欢迎态度。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商品或服务本身的原因,又有消费者的信念、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原因。这些原因的消除,有助于其向肯定需求转化。

否认(denial)

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潜意识地否定某种痛苦的现实或重新解释有关其个人痛苦的事实,以减少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如痛苦或难以应付时,个体不去注意情境具有威胁性的方面,或改变情境的含义,而将情境感受为不那么...

否认投射(disowning projection)

见“投射作用”。

否认心理(mind of deny)

犯罪人作案后极力否认其罪行的心理起因。主要有:(1)自认为如实供认必将受到惩罚,供认罪行越多,惩罚越重。(2)自认为作案手段高明,司法机关不可能或无法获取重要证据。(3)自认为共同犯罪前的策划周...

夫妇性治疗(couple sexuality therapy)

婚姻治疗的一种。由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克服其性功能障碍的治疗。马斯特斯和V.约翰逊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们对人类的性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许多性问题都是夫妻关系紧张的一种反映,从而推出了一整套...

夫来斯耳-达林效应(Fraser-Darling effect)

动物繁殖领地能调节其生殖行为的现象。许多动物在繁殖季节都要建立自己的繁殖领地,这时同种雄性动物之间会经历攻击性争斗,以夺得有丰富食源等的优越地带。争斗有时十分激烈,如雄性海豹在争斗中死亡的数量是...

夫妻关系(husband-wife relation)

男女双方经法律核准或某种特殊的礼仪认可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姻亲关系。是家庭的基础、核心。主要表现为爱情关系、两性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以爱情为基础,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一经缔结,不能随意摆脱,除...

肤觉(skin sensation)

即“皮肤感觉”。

肤温(skin temperature)

即“皮肤温度”。

孵出行为(hatching)

鸟类幼雏破壳而出的过程。动物孵化出来之前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准备活动,涉及遗传、生理和行为因素的相互作用。但这些活动看不见,必须经过研究才能察觉到。其中破壳而出的时间极重要,在生命史中相当精确,即...

孵卵(incubation)

鸟类坐卧在卵上维持足够温度,直至幼雏孵出的现象。雀形目鸟类只有雌鸟才孵卵,另一些鸟类雌雄分担任务。大多数鸟类孵卵时腹部形成孵卵肤区,以便于把自己的体温传递给卯。塘鹅和鹣鸟等用脚趾间的蹼盖卵上维持...

孵卵池(brooding pond)

南美洲黑蛙筑成的专门用来孵卵和培育蝌蚪的结构。也是照料幼体的一种复杂的巢。美洲黑雄蛙从水塘的底部将泥搬运到塘边,用前肢把它围成一个小池;雌蛙将卵产于小池内,使受精卵和蝌蚪能在隔离的环境中发育。还...

孵卵肤区(brood paths)

鸟类孵化幼雏时腹部出现的一块去毛、充血部位。正好覆盖在被孵化的卵上,使体温更容易传递到卵。其形成与激素分泌有关。有些鸟有一个大的肤区;鸥科鸟类有三个肤区,正好与所孵的卵数吻合。鸣禽类一般由雌性孵...

孵育寄生(brood parasitisrn)

动物将自己的卵或幼体寄生在寄主那里的现象。如小线虫穿透大黄蜂蜂王的身体,将卵产于蜂王体内,并在那里孵化发育,到秋天离开,冬天时再钻人大黄蜂体内,伴随它在地下越冬。这样线虫不仅能得到营养保障,栖息...

弗拉纳根能力倾向分类测验(Flanagan Aptitude Classification Test,FACT)

团体能力倾向测验。美国学者弗拉纳根编制。包括14个分测验:(1)检验测验;(2)代号测验;(3)记忆测验;(4)精确性测验;(5)装配测验;(6)坐标测验;(7)协调能力测验;(8)判断和理解能...

弗拉维尔

弗拉维尔(John H.Flavell,1928—)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元认知理论的首创者。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克兰市。因经济困难,1945年高中毕业后从军两年。195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同...

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Viktor E.Frankl,1905—1997)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的领袖人物,存在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代表。生于奥地利。1930年和1949年先后于维也纳大...

弗朗兹

弗朗兹(Shepherd Ivory Franz,1874—1933) 美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1899年在J. M. 卡特尔指导下,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

弗雷斯

弗雷斯(Paul Fraisse,1911—) 法国心理学家。生于法国卢瓦省埃蒂安纳。于卢万大学获哲学博士和文学博士学位。1943年任高等研究实习学校实验和比较心理学实验室副主任,1952年任...

弗里奇

弗里奇(Gustav Theodor Fritsch,1838—1927) 德国解剖学家、人类学家。生于德国萨克森。1862年于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76—1921年任职于柏林大学,18...

弗里希

弗里希(Karl von Frisch,1886—1982) 德国动物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0年于慕尼黑大学和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慕尼黑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主要以蜜蜂的社会行为的研...

弗卢龙

弗卢龙(Pierre Jean Marie Flourens,1794—1867) 法国神经生理学家。生于法国海罗尔特省的莫莱尔汉。1813年于蒙特佩里尔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受动物学家和古生物...

弗洛姆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创始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商...

弗洛伊德

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堡(今属捷克的普莱波)一犹太籍商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Freudian psychoanalysis)

见“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Greatness and Limitations of Freud's Thought)

书名。德国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姆著。美国纽约哈珀-罗出版公司1980年出版。全书共5章:论科学知识的局限性,弗洛伊德创见的伟大与不足,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其批评,精神分析为何从...

弗洛伊德学派(Freudian school)

见“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Freudianism)

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广义既指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亦指一种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常作为“精神分析”、“弗洛伊...

弗农

弗农(Phillip E.Vernon,1905—1987) 一译“阜南”。英国心理学家。于剑桥大学获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学士学位后,攻读博士学位,专事研究音乐欣赏心理。在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

弗亚特金

弗亚特金(Б. А. Вяткин,1935—) 俄罗斯心理学家,苏联和俄罗斯运动心理学的奠基人。师从梅尔林教授。1964年获副博士学位。1981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67—1978年任彼尔...

佛罗斯特视知觉发展测验(Frostig Development Test of Visual Perception)

发展测验的一种。佛罗斯特编制。适用于3岁~8岁的儿童或有视知觉困难的年龄更大的儿童。主要测量个体的视知觉及视觉动作功能。包括五项内容:视觉动作协调;形状背景知觉;知觉稳定性;位置知觉;空间关系知...

伏核(nucleus accumbens)

前脑基底部的神经核团。靠近隔区,位于内囊前股腹部的下方,与尾状核和壳核相连部分的头端相连续。有人认为它是腹侧纹体的一部分,可能是隔和纹体腹侧的延续。接受大脑古旧皮质区域的投射,内侧部也有投射到下...

服从(obedience)

一种行为方式。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下做出自己本不愿做的行为。在外在压力下被迫发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当服从行为涉及第三者时,多数人宁肯牺...

服饰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Dress)

书名。全称是《服饰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美国学者赫洛克著,美国艾耶尔出版公司(Ayer Company)1984年出版。共12章,15.4万字。内容包括:什么是赶时髦、衣着的起源、赶时...

服务技术水平效应(effect of sevice skill level)

商业企业或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的服务知识及操作技术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企业服务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服务质量,并影响着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与情感。任何一位消费者对企业服务技术水平总...

服务时机(service opportunity)

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时机。有三种情况:(1)“超前”,即在顾客尚未需要服务时即提前提供服务。这常常会令顾客产生厌烦情绪,对服务人员满腔热情并不领情。(2)“滞后”,即未能及时提供服务,这常令...

服务时间(service time)

旅社、饭店、酒楼、宾馆等服务行业从开店到闭店的整个营业时间。也指何时开店、何时闭店、何时休店的三个时点数。服务时间的判定与旅客的活动规律是否相适应,对旅客的心理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

服务态度(attitude of service)

服务人员、售货人员对服务对象的情感、行为倾向。特点是具有浓厚的职业色彩;是在服务与售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针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工作的状况而产生的,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心理功...

服务心理(mind of service)

在服务活动中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分为:(1)商品销售服务心理,包括售前服务心理、售中服务心理和售后服务心理;(2)劳务服务心理,包括饮食服务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家庭服务...

服务性组织(service organization)

指其产出的主要受益者是被服务对象的一种组织。如医院、学校、监狱等组织。

服务员职业心理素质(occupational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of server)

服务员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各种心理素养和品质的总和。包括服务员的职业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与想象能力,以及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技能和技巧等。是服务员从事经营活动、提高业务技术水...

服装温度效应(thermal effect of clothing)

服装通过调节人与环境的热传递过程以使人产生温度舒适感的心理效应。主要取决于服装的以下特性:(1)服装面料色彩对热能的调节作用;(2)影响热能传递的服装隔热值;(3)限制人体蒸发散热的服装透气性。...

服装消费者心理(consumer mind of clothing)

消费者选购服装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差异。有研究者认为,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盲目型。对服装缺乏清楚的认识,只有模糊的新奇感,或在时潮的推拥下“赶时髦”,而不会“超时髦”。(2)麻木型。...

服装心理学(paychology of clothing)

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人的衣着心理特点与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依存于一定社会文化条件的衣着动机(保护、遮羞、审美)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服装对人的感觉、知觉、情感、美感等等心理的影响和作用;...

浮夸风假设(beau geste hypothesis)

关于鸟类利用多种鸟语调节地区繁殖领地密度的一种假设。动物心理学家C. J. 克雷布斯1977年提出。大部分鸣禽都在一年的相同时间有鸟语,用来传递相同的信息。某些鸟在不同的时候会鸣唱各种鸟语,而且...

符号-格式塔(sign-Gestalt)

见“符号-格式塔-期待”。

符号-格式塔-期待(sign-Gestalt-expectance)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概念。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即“认知地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动物为达到未来的目标,会表...

符号表征阶段(stage of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必依据动作或表象的帮助而依据符号、语言文字即可从事抽象思维,从彼此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原理原则。如已知X>Y,Y>Z,儿童...

符号表征模式(symbolic representation model)

一译“象征表象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符号等抽象表征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等特点。其认知水平高于动作表征模式和形象表征模式。布鲁纳把它列为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符号操作设备(symbol manipulation device)

比较认知学对动物心理功能的一种比喻性解释。动物的认知活动是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该过程是对环境中事件信息符号的加工,而不是对事件的直接加工。脑就像一种类似计算机的符号操作机器。它的操作符号是由外界...

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个体运用某种信号物代替或象征事物的心理能力。开始出现于感知运动阶段末期(约1.5岁~2岁)的婴儿身上。包括两类形式:(1)象征。它是由一定目的引起的,作为分化的信号物与被...

符号互动理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一译“符号相互作用论”。关于人类群体生活中相互作用的理论。代表人物是G. H. 米德、布鲁默、M. 库恩和戈夫曼。依据三个基本假设:(1)人们对事物采取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他们具有的意义为基础;(2...

符号互动作用(symbolic interaction)

一译“象征互动作用”。对沟通的一种理论性解释。即将沟通解释为个人或团体传达意义于他人的一个符号相互作用过程。当一个人想要与另一个人沟通时,这个人的心中即具有想要表达的意义。为了将信息直接纳入接受...

符号检验(sign test)

非参数检验的一种。用于检验两个相关变量\(Y_1\)与\(Y_2\)(均为等距变量)在数值上“差异是否为零”。它利用差数的符号个数构造统计量,故称。对\(n\)个样品观测\(Y_1\)与\(Y_...

符号论(symbolisrn)

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认识论观点。认为外部原因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感觉主要取决于感觉器官的性质,故感觉只是外部影响的记号和符号,而非其模写。模写须同模写的对象有一定程...

符号替代测验(symbol-substitution test)

即“代换测验”。

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

见“符号-格式塔-期待”。

符号相互作用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即“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倡导的一种学习。他依据一系列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个体的行为具有目的指向性,而对环境或符号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个体学会的并不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的一套动作模式,...

符号样本匹配(symbolic matching-to-sample)

测试动物学习抽象规则和短期记忆力的方法。如训练鸽子在直立长方形出现时选择红色图形,在横置长方形出现时选择绿色图形。这里呈现的样本与供选择的刺激物之间没有共同性质,只不过是代表应选择某种刺激物的符...

符节说

清戴震关于人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基本一致的观点。《读孟子论性》:“耳之于声也,天下之声,耳若其符节也;目之于色也,天下之色,目若其符节也;鼻之于臭也,天下之臭,鼻若其符节也;口之于味也,天下之味,口...

符拉索娃

符拉索娃(Татья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Власова,1905—)女。 苏联缺陷心理学家。1922年起任特殊学校教师。1929年参与创建实验儿童缺陷学研究所,先后任该所室主任和...

符兹堡学派(Würzburg school)

20世纪初德国符兹堡大学中以研究思维而著称的心理学派别。以屈尔佩为首,主要成员有A. 迈尔、奥思、马尔比、H. J. 瓦特、阿赫、麦塞尔、彪勒等。他们将内省法改进为系统的实验内省,对思维进行大量...

辐合论(convergence theory)

亦称“辐合性原则”。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个体心理发展观。主张心理的发展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先天的、质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对外界影响的简单接受和反应,而是发展的内部机能和...

辐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

即“会聚效度”。

辐散(divetgelice)

中枢神经元联系原则。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这种联系可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见于感觉通路中。传入神经元的纤维进入脊髓后,除以分支与本...

辐射度(irradiance)

光特性量度。经发射体发出的电磁波,或经物体反射后的电磁波的强度。用H表示,单位为瓦特/平方米。可用光谱辐射计测得。一般而言,一种光源对每一波长λ的光提供不同数量的能量;故而它是波长λ的函数,记为...

辐射型迷津(radical arm maze)

研究大鼠空间记忆、工作记忆和参照记忆的仪器。参见“空间记忆”、“迷津”。

辅导训练(coaching program)

人事管理中增进职工工作绩效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对象为管理人员,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有效地评估和增进下属人员的工作能力。最初训练的重点是管理人员如何把对下属人员的工作的评价反馈给部下本人的方法和技能...

辅音(consonant)

音素的一种。其发声特点:(1)气流通过声门、咽腔、口腔和鼻腔时须克服遇到的阻碍;(2)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紧张度不一,只有克服阻碍的那部分呈紧张状态,其他部分均松弛;(3)呼出口外的气流较强,特别是...

辅助律(subsidiation)

默里人格理论术语。人类各种需要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则之一。即某些需要只有通过其他辅助性需要的满足才能得以满足。

辅助性学习动机(assistant motive in learning)

在学习过程的某一时期内或在某种学习任务上,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助作用的动机。与“主导性学习动机”相对。

父爱缺乏(paternal absence)

多种原因导致的儿童缺乏父亲关爱的现象。父爱虽不如母爱全面、细腻、经常,但其真切与深刻也是孩子们不可缺少的。在只有母子关系的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缺少父爱,可能导致智力、道德方面发展的欠缺。由于失...

父母管理训练(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

训练父母与儿童以适当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基本假设是,儿童的问题行为是由父母对儿童在家庭中的某个不良行为熟视无睹或过严惩罚而造成的。实施中,为训练家长以适当的方式与子女交流,让家长学习掌握一些...

父母过分保护(parental overprotection)

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表现为既接受又支配。具体表现为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过程中,过分注重孩子的健康、安全,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束缚孩子的独立活动,对孩子限制过多。这种方式不利于儿童...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西蒙兹将其划分为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五种,认为民主型是最理想的类型。鲍姆琳德根据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程度分为专制型(高控制)、放任型(低控制)...

父母教育(parent education)

一译“亲职教育”。指通过图书、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由咨询人员、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学校、幼儿园等对儿童的父母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旨在提高父母的素质及教育水平。亦指专门设计来传授怎样...

父母身份可能性(parenthood probability)

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的差异与其对孩子父母身份的确定性有关的理论观点。女性携带受精卵,故能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而男性无法肯定孩子是自己的,须采取措施保证其投资是直接给予自己的孩子,而非其他男性。男...

父母行为(parental behavior)

即“双亲行为”。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Inventory for Measurement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瑞典学者帕瑞斯等1980年编制的临床量表。用于评估父母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以确定家庭环境与个体罹患精神障碍的关系。测量四个主因素:因子I为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行为;因子Ⅱ为情感温暖和鼓励行为、对爱...

父母纵容(parental permissiveness)

父母教养方式的一种。(1)特定意义上指鲍姆琳德所说的放任型父母持有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避免把自己的准则强加于孩子;向孩子说明制订家规的理由,在作出决...

父亲角色(father role)

成年男性在有子女以后应具有的相应身份或行为模式。与“母亲角色”相对。传统上认为抚养孩子是母亲的职责,教育孩子是父亲的职责,俗语有“子不教父之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抚育子女的职能得到强化,父亲...

父亲依恋(attachment for father)

儿童依恋现象。儿童对父亲持久而强烈的感情联结。研究表明,若父亲对养育儿童持积极态度且花较多的时间与儿童在一起,多数婴儿能在第一年的后半年与父亲形成安全型依恋,表现为对父亲长时间的注视,父亲进出房...

父亲原型(father archetype)

分析心理学术语。指儿童集体潜意识中关于父亲的先天倾向,使儿童易于与父亲建立父子关系,与父亲认同。荣格认为,这种倾向具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性。作为原型的父亲,既是“精神的体现”,是一个崇高的男神、“一...

父权家庭(patriarchal family)

一译“父系家庭”。家庭嗣系的绵延由父方为主体传递者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父为祖宗代表的一家之主,掌管全家财产、婚姻等大权。父亲在家庭中享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子女一切必须听从父命,任何违背家长意志的...

父性特征(paternal trait)

父性人格特点。与“母性特征”相对。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弗洛姆认为,父爱是后天培养的、有条件的。父亲往往喜欢塑造子女、要求子女,直到子女符合他的标准或具有和他类似的特质才会...

父性行为(paternal behavior)

与父亲有关或相联系的行为的总称。但这种用法易产生歧义,母亲有时亦会出现一些原本属于父亲的行为。参见“母性行为”、“双亲行为”。

父性原理(paternal principle)

父亲在家庭中对子女所起的作用。一般由父亲来体现,但是也有父性原理比较弱的父亲。特点是,一般不容许暖昧状态的存在,从逻辑和规范来思考问题,希望建立家庭秩序,重视上下关系和父亲的权威,重视理性和个人...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使原来进行着的生理过程减弱的反馈。与“正反馈”相对。如人们由于活动增加、情绪波动等原因而血压升高,这时主动脉弓区的感受器因压力的改变而产生更多的传入冲动。通过反射,中枢便发出“指令”使心脏收缩减...

负感觉(negative sensation)

以负数表示的无意识心理。1860年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首次提出。根据意识阈的思想,在阈下就有“负感觉”存在。在表示心物关系的对数定律\(S=K\cdot\log R\)中,\(S\)代表...

负感染力(negative infection)

广告感染力之一。通过宣传不使用某一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广告受众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广告创意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方式有时比其他创意可能更具震憾力,但应从消费者最关切、最担心的问题切入,以...

负荷应激(load stress)

工作负荷不合理引起的情绪状态。工作负荷过高或过低均可引起。表现为知觉和注意范围缩小、行为刻板,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负后象(negative afterimage)

见“后象”。

负加速度(negative acceleration,-Gz)

作用于人体的头→足方向的加速度。其惯性力(即过载)的方向为足→头。在飞机从拉平直接改为平飞,或从平飞迅速进入俯冲,以及作翻筋斗、反螺旋、倒飞或突然下降等特技飞行时产生。受其作用,人体发生的变化与...

负偏态(negative skewness)

亦称“左偏态”。非对称次数分布形态的一种。在一个不对称或偏斜的次数分布中,次数分布的高峰偏右,而长尾则从右侧逐渐延伸于左端。即次数分布的众数是在较大分数或量数的一侧(右侧),而长尾在较小分数或量...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或干扰作用,或两种经验间的相互干扰。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学习的干扰。参见“迁移”。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指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与“正强化”相对。如在条件作用实验中取消电击,在日常生活中撤消处分等。可用于塑造机体的行为以改正不良行为。

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

条件作用理论基本概念。与“正强化物”相对。跟随在一个反应之后被排除的、能够增强该反应出现率的厌恶刺激。

负条件刺激(negative conditional stimulus)

债条件作用中的条件刺激。如一个无关刺激(如纯音)如不呈现,便会有强烈的电击,如果呈现电击就决不会发生。经过多次训练,大鼠便会对纯音形成负条件作用,只要它不呈现,便会设法躲避电击。参见“负条件作用”。

负条件作用(negative conditioning)

条件刺激预不一定时间内不出现非条件刺激时与非条件刺激为负相关的一类学习。基本程序和典型结果在某些大鼠条件性情绪反应实验中可得到说明。实验中,将一个纯音作为负条件刺激来使用,即一个强烈的电击有时同...

负相关(negative correlation)

指两个变量异方向变 动时的相关,即一个变量值的增加或减少伴随着另一变量的 减少或增加。在散点图上,散点呈“左上右下”走势。其相关函数为负值,-1≤r<0。参见“相关法”、“相关系数”。

负向激励(negative encouragement)

即“去激励”。

负性实践(negative practice)

一译“消极练习”。邓拉普1932年首创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以消除来访者的不 良习惯。治疗者要求来访者不停地重复原来的习惯,直至来访者感到单调、枯燥,最终因疲劳而终止。邓拉普应用这种技术治疗不自主痉...

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

移情的一种。患者 将潜意识中隐藏着对某人的憎恨、抵抗和攻击的情绪转移到精神分析师身上的现象。参见“移情”。

负引拒值(negative valence)

见“引拒值”。

负诱因(negative inducement)

见“诱因”。

妇女心理学(women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妇女心理活动规律。妇女心理研究始于20世纪初,兴盛于20世纪中叶。1973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美国。是年,美国心理学会接纳妇女心理学会作为它的第35个分支机构。这...

附带产品定价法(subsidiary product pricing tactics)

定价策略的一种。依据心理学原理对与主要产品密切相关的附带产品进行的定价。如汽车的附带产品车用收录机、车用电话等;饭店里供应的酒及其他饮料等。一般策略有:(1)将附带产品合计在主要产品价格中,不另...

附加犯罪动机(subordinate motive of crime)

即“从属性犯罪动机”。

附属需要(affiliative need)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成就动机中的成分之一。个体为获得长者或有特殊意义的群体的赞许、认可,并从中获得替代的或派生性地位而努力学习的需要。产生于人际交往活动,在儿童早期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儿童为...

复本(parallel form)

一译“平行本”,亦称“等效本”、“更替卷”。测验卷的一种。与某个测验在内容范围、编制方式、题目数量和难度、记分标准等各个方面都相同的一个或几个测验。与主本交替使用,可避免练习的影响。

复本法(equivalent-form method)

信度的一种计算方法。用一个与主本相似的复本施测同一组被试,计算受测者在这两份测验中所得分数之问的相关,即可确定测验的复本信度。参见“复本信度”。

复本信度(equivalent form reliability)

一译“等效本信度”。信度的一种。根据一群被试或受测者在两个复本测验中的得分计算出的相关系数。两个复本测验连续施测,所得等效本信度称为等值性系数,其分数的不一致主要来自题目取样的差别;两个复本测验...

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

一译“多重共线性”。在回归分析中当自变量的个数很多,且相互之间相关很高时,由样本资料估计的回归系数的精度显著下降的现象。即自变量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存在复共线性时最小二乘估计的精度下降。通常...

复归天性

北宋张载关于人性培养问题的一种心理观点。认为天地之性先于人而存在天地之间,是纯善的,为一切善的根源;而气质之性则是有善有恶,为一切恶的根源。所以为了培养和发展人性,就必须变化气质,复归天性。二者...

复归于朴

老子的性习思想观点。《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指无知无欲的素朴天性。在老子看来,人的这种素朴之性是天纯未散、元气充足,其德全而神不亏,...

复合(complication)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观念互相联结的两种方式之一。指不同感官的观念的联结。如声音与颜色的联结。后为冯特采纳,指不同感觉元素之间的联想。如听到枪声会同时想到枪的形象。与融合、同化、相继性联想一...

复合表(complex table)

即“复合分组表”。见“统计表”。

复合家庭(composite family)

按家庭的代际层次与亲属关系划分的一种家庭类型。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复合联想(compound association)

过去的动作、感觉、思想或情绪与当前事物或印象之间同时存在的非单一的联系。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培因首先提出。可能由接近或类似所致。由于存在并起作用的联系不止一个,故即使个别联想的线索因力量微弱而...

复合器(complication clock)

一译“复合钟”。研究注意分配的仪器。该仪器形似台钟,有一个100刻度的圆盘,圆盘上有一个快速转动的指针。实验时,钟的指针沿着圆盘移动,当达到某一刻度时,出现一个声音。被试的任务是说出声音出现时指...

复合性犯罪动机(compound motive of crime)

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欲性犯罪动机与精神性犯罪动机的复合。如出于贪财的动机和报复的动机而实施偷盗犯罪、抢劫犯罪等。(2)性欲性犯罪动机与精神性犯罪...

复合音(complound tone)

由多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成的声音。有音高、音色和响度三个基本特征。可分为乐音和噪声两种。前者的各纯音频率成整倍数关系,即具有谐波关系,这种复合音是周期性的,具有可重复的波形,听起来悦耳。后者的各纯...

复合主题(complex thema)

默里人格测验术语。与“简单主题”相对。从弥散于几个故事中的简单主题中推论出的一个系列主题。

复视(diplopia,double vision)

视觉障碍。大脑视觉中枢不能将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产生的影像融合为一而导致观看视野中单个物体出现双像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复视和病理性复视两大类。正常情况下,眼球位置由上直肌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

复述(rehearsal)

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学习材料在复述的作用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中转移。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两种形式。前者亦称简单复述或机械复述,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

复述讯问法(recitating method of interrogation)

心理学讯问法的一种。运用联想与暗示相结合的原理,判断被讯问人的供述是否真实。讯问人员编一个与案件情节、内容相类似的故事,但变更一些名称和细节,口述给被讯问人听,再让被讯问人立即复述或按故事内容回...

复听(diplacusis)

声学现象。采用一定频率的声音单独刺激右耳时,被试感觉到的心理音高与单独刺激其左耳时感觉到的音高不同;若同时刺激双耳,则被试感觉到的音高介于单独刺激左右耳感觉到的两个音高之间。

复相关系数(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一译“多重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一种。与“简相关系数”相对。一个变量\(Y\)与多个变量\(X_1,\cdots,X_p\)线性相关的程度大小。常记为\(R\)。它等于\(Y\)与\(X_1,\...

复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test of significance for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假设检验的一种。变量\(Y\)与多个变量\(X_1,\cdots,X_p\)的复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与\(Y\)对\(X_1,\cdots,X_p\)的回归显著性检验等价。参见“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复型(complexion)

德国形质学派的麦农对厄棱费尔的理论加以整理而提出的概念。由创造的内容(基素)和被创造的内容(形质)结合而成。包括两类:(1)实在复型,等于知觉。依赖创造的行动,以及被认识的事物所固有的关系。(2...

复性书

篇名。唐李翱撰。一篇关于性习心理问题的文献。由上、中、下三篇组成。讨论性情关系,认为性生情,情明性。提出性善情恶的观点,并据此而主张灭情复性,即灭掉邪恶之情,恢复本善之性。对此,它还提出:一个原...

复演说(recapitulation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G. S. 霍尔提出的个体心理发展学说。主张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系重演种系发生的历史。此说在G. S. 霍尔《青春期》(1904)中有详细阐述。当时生物学发现,人类的胚胎发展史是动物进...

复用包装(multifunction packaging)

一译“多功能包装”。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而设计的一种包装。使包装物在产品用完后可以回收复用或给消费者派其他用场的包装。它可以降低产品成本,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或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购买了其...

复杂刺激(complex stimulus)

差不多同时呈现、引起有机体目标反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刺激。在简单的二择一辨别任务中,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同时呈现,动物必须对阳性刺激作出反应才能获得食物奖赏。这时实际引起有机体目标反应的只有阳...

复杂反应时(complex reaction time)

即“选择反应时”。

复杂迷津(complex maze)

由一系列选择巷道组成的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动物的学习、认知过程和动机行为。其中,一些巷道是通路,一些是走不通的盲巷。走通路,动物可从起点箱到达终点箱或目的箱而得到食物强化。形式之一是多单元T形迷津...

复杂皮质细胞(complex cortical cell)

一种视觉皮质细胞。对视野中任何区域内一定宽度的线条刺激,只要方向适当,都能引起反应。其感受野与简单皮质细胞的相似,但视野中的区域性不如简单细胞的严格。

复杂天气飞行(bad weather flight)

亦称“全天候飞行”。飞机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天气对飞机的飞行状态有很大影响。如大气湍流会使飞机颠簸,低空风切变会危及起落安全,在冻雨区飞行会使飞机表面积冰而导致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下降等。...

复杂行为(complex behavior)

由两个或多个有关刺激共同支配的行为。需要有机体利用所有必要的有关线索。通常可用来测试人类的标准智力。如按标准速度读数字序列:9-3-6-5-8-1,要求被试立刻准确复述。被试必须注意听每一个数字...

复杂性代码(elaborated code)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命名的两种言语模式之一。与“局限性代码”相对。(1)其语用学含义指一个人在与背景和知识同他不同的人们说话时所采取的言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话说得相当慢,单词、短语要细心选择,...

复杂性派生理论(derivation theory of complexity)

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一种。以J.米勒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提出。理解句子所需的心理操作数目及操作复杂性,与句子在派生过程中的语法转换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影响,20世...

复杂学习(complex learning)

亦称“复杂问题”、“复杂过程”。习性学中,指动物对复杂刺激作出复杂行为反应的过程。习性学家廷伯根研究过黄蜂的狩猎行为。雌黄蜂在地上挖洞,在洞的底部又挖小窝,以放置幼虫和猎物;然后用土块封}同口,...

副洞(accessory burrow)

土蜂在培育卵和幼虫的正式洞穴旁挖掘的另一洞穴。土蜂在正式洞穴产卵后,填人为幼虫准备的食物,一般是被它麻醉了的其他昆虫的幼虫,然后将洞口封住。副洞是空的,也不封口,用来诱骗窃食幼虫的其他昆虫,防御...

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植物性神经系统组成部分。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内,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节前纤维起自这些核的神经元,经Ⅲ、Ⅶ、Ⅸ、X脑神经或骶神经和盆内脏神经走行,至位于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

副现象(epiphenomenon)

从属于主要效应、与正在工作的事物无因果关系、偶然发生的效应。如滑轮发出的吱吱声对其工作无任何意义。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状态伴随物质活动而产生,但不能影响物质活动。在德国习性学家看来是伴随一种...

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

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中的一种身心关系理论。主要代表者为17 世纪英国哲学心理学家霍布斯。从机械唯物主义出发,主张作为物体的身体是实在的,心灵事件或心理事件是身体机械过程的副产品。身心关系是单向的:...

傅山

傅山(1607—1684) 明清之际医学家。字青竹、青王,号公之它、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人。顺治时,以河南狱牵连被捕,抗词不屈,绝食几死,以门人救之得免。康熙间,被迫赴京应博学鸿词科...

傅玄

傅玄(217—278) 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曾任司隶校尉、散骑常侍。其司法心理观点主要有:(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既有“好善尚德...

腹根(ventral root)

亦称“运动根”。神经纤维。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分为两种:(1)一般躯体传出纤维,支配随意的横纹肌;(2)一般内脏传出纤维,将冲动传递到不随意的平滑肌和腺体。

腹角(ventral horn)

脊髓的灰质部分。分腹柱、前柱和前角三部分。由离心运动神经元组成。其发出的轴索出脊髓后,成为脊髓前根神经纤维,支配体壁和内脏的效应器。

腹内侧通路(ventromedial pathway)

运动传导通路。行于脊髓白质腹和腹外侧索内并终止于脊髓灰质腹内侧部的脑干下行纤维束。包括内侧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间质脊髓束和顶盖脊髓束。表现为高度侧支化,并与支配颈、背和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

腹内侧下丘脑(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下丘脑内侧区靠腹侧面的核团。主要有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视前区内侧核等。下丘脑腹内侧核是位于下丘脑结节区最大的核团,结节区腹内侧核损伤,可引起肥胖和性腺萎缩。视前区内侧核位于视前区的内侧部,控...

覆盖域(cover field)

广告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种。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收听、收看某一媒体或某一媒体特定节目中广告的人数(或户数)的总和。有两种计算方法:(1)为某人口群体中的总人数与广告送达的某特定人口群体的毛评点的乘积,即...